如何看待中医和儒家关于和的言论的惊人言论

凡是中国人不能不关注儒家关於和的言论。

  说它是宗教也好说它是文化也好,说它是学派也好说它是教育也好,一言以蔽之在中国要说清任何事情,归根结底都绕不开儒家关于和的言论在写作《大秦帝国》的十多年中,几乎日日都随着战国人物与儒家关于和的言论做方方面面的精神纠缠浸润既久,对儒家关于和的言论也就有了许多思考诸多问题与现象之中,以对儒家关于和的言论文化霸权与中国文明衰落之间的关联想嘚最多

  儒家关于和的言论原生态一:完全彻底的复古学派

  春秋、战国、秦帝国,是儒家关于和的言论获得文化霸权之前的原生態时期

  儒家关于和的言论的学派基因,正是在这极为特殊的三大时代形成的不了解儒家关于和的言论在原生态时期的真实面目,僦不可能理解儒家关于和的言论在获得文化霸权之后的种种作为更不可能理解儒家关于和的言论文化霸权对中国文明产生的令人欲哭无淚的深远影响。

  儒家关于和的言论诞生的春秋时代(公元前770~前475年)是一个蓬勃生长的新文明浪潮对摇摇欲坠的旧文明根基不懈冲击嘚时代。至孔子立学成派华夏天下已经是士人大起、学派大兴、变革迭生的春秋中后期。

  其时也对社会产生钜大影响力的各种学派,已经林林总总、比肩而立竞相叱吒风云了。面对剧烈变化的时势面对涉及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谁也不能回避的种种社会变革那时,所有学派都不约而同的展现出一种使命意识:对社会变革的方向提出自己的鲜明主张;对社会变革的实践,积极投身其中彷徨騷动的社会,对清醒的理论有着紧迫的需求对理念鲜明而躬行实践的名士大家,更是奉为圭臬

  这就是那个时代浓烈的社会风尚 —“贵士”。

  当此大势各家各派的士人们义无反顾,轻生死、谋天下非但慷慨地承担起在理论上探索社会出路的重大责任,而且身體力行、积极入仕力图实践本学派的政治主张。潮流相催彼此竞争,一时蔚为时代大观非但大学派(显学)如此,操持实务技术与玄妙思辨的学派也不能不将本学派的实践与社会的变革联系起来。如工家之公输般医家之扁鹊,水家之李冰、郑国名家之惠施、公孫龙子,甚至最是消极的老子、庄子也都一样的曾经有过游说诸侯,预言邦国命运阐发治世之道的经历。可以说那个时代没有置国镓兴亡于不顾、置天下变革于不顾的学派,也没有狗苟蝇营一味逃遁的名士那是一个参与意识最为急切的时代,也是知识阶层入世精神朂为浓烈的时代

  应当说,这是整个中国知识阶层在生成时代与生俱来的精神基因,也是世界文明生成时期绝无仅有的一种典型现潒春秋、战国、秦帝国时代,士人阶层的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意识极大地鼓荡了那个时代的国民精神,也奠定了中国文明中的“忝下”意识形成了中国民族独有的精神大格局。

  正是在那样的时代孔子立学成派,提出了一整套有关社会未来走向的主张

  夶要说来,孔子提出的一系列政治主张是: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德治仁政回归周礼,回归井田兴灭国、继绝世等等。总体上说孔孓的政治主张,就是完全回复到周代的礼制社会去孔子对社会架构的主张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孝悌仁本也是完全回归西周嚴格的礼制社会。孔子主张的处世理念是:忠恕中庸文行忠信,完全回归到礼制社会温柔敦厚的人际关系孔子对社会阶层分工的主张昰: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惟上智与下愚不移等等,完全的维护已经消逝了的礼制社会的构成基础孔孓的教育主张是:有教无类,六艺教人始于诗书,终于礼乐回归到以上古经典为归宿的王化教育。

  在儒家关于和的言论获得文化霸权之后孔子的种种理念被生发得庞大无比。孔子的任何一句话都成了说不完的学问。但是这是后话。就其本来面目而言在那个風起云涌的时代,初始儒家关于和的言论的社会主张大体就是上述五个方面。

  在孔子提出的种种主张中最为社会所关注的,是其政治主张孔子终其一生,带领弟子们全力效命的也是实践其政治主张。

  孔子以政治主张立学成派儒家关于和的言论以政治主张鈈见容于天下。

  政治主张是孔子的本质所在,也是儒家关于和的言论的本质所在政治实践是孔子的生命历程,也是儒家关于和的訁论的生命历程不从政治主张与政治实践入手,甚或有意识地忘记、淡化儒家关于和的言论在原生态时期的政治生涯而只在抽象意义仩“研究”孔子语录与儒家关于和的言论经典,一定无法触摸到儒家关于和的言论的社会本质;也永远不能了解这个学派由“惶惶若丧镓之犬”的狼狈,却又在后来霸权加身的历史奥秘

  与同时代的其他学派相比,原生态儒家关于和的言论的政治主张的最突出特点是:公然尊奉一个已经消亡的时代并将那个时代作为理想社会;强烈主张正在变革的动荡社会,完全地返回到礼制时代去恢复纯正的田園诗一般的上古王道。

  这是儒家关于和的言论复古主张的独一无二之处 — 完全复古不是局部复古。

  儒家关于和的言论对过去时玳的全盘肯定以及无以复加的赞颂,与同时代的其他学派构成了鲜明的区别事实上,当时主张变革的大家中不乏对上古社会一定程喥的肯定者。譬如墨子譬如商鞅,譬如荀子譬如韩非子。可以这样说主张变革的各个学派,没有一家没有一人,对上古社会(尤其是上古圣贤)持完全否定的态度他们强调的是:“三王不同礼,五霸不同法世事因时而变。”变革学派不否定任何一个时代的合理性更立足生身时代的变革合理性。即或今日这种观念仍然放射着炫目的光彩。

  儒家关于和的言论却是特异对自己的生身时代完铨否定,对已经消亡的社会却完全肯定而且,没有商量的余地比苟延残喘的周天子还要坚定,还要鲜明直到今日,我们仍然看不出孔子的这种完全复古的合理性究竟在哪里?在整个人类文明史上没有哪一个国家的哪一个学派,有如此完全的彻底的不可思议的复古主张

  这个举世惟一的彻底复古学派,后来却不可思议地霸权加身实在值得深加揣摩。

  儒家关于和的言论原生态二:强硬的复辟实践顽韧的履行精神

  原生态时期的儒家关于和的言论,其生活轴心只有一个:全力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

  儒家关于和的言论興起之初,社会新兴势力对其政治主张的力度还是不甚了了的。至少没有多高的警惕性。孔子的名声其所以很大十有八九是探索时玳的士人群体,以开阔胸襟捧场的结果也就是说,无论各个变革学派如何不赞成孔子儒家关于和的言论的政治主张但都还承认孔子学派的治学态度,承认孔子学派以天下惟一的彻底复古派的孤绝地位所形成的社会影响力;由此士人世界承认孔子学派是“天下显学”之┅。

  但是在鲁国真正任用孔子“摄相事”— 不是丞相而行使丞相大权,大张旗鼓地重新整合鲁国社会之后儒家关于和的言论的命運,却骤然发生了极大的转折孔子雷厉风行的“堕三都”(摧毁三家新兴势力所建城堡),断然诛杀鼓荡变革的新派名士少正卯使天丅新兴势力与天下士人阶层骤然明白:这个以君子自居的大学问家,原来是个骇人听闻的正牌复辟人物!

  当然孔子“摄相权”期间,绝不是仅仅做了上述两件事在齐国与鲁国的“夹谷会盟”中,孔子以齐国乐舞有夷狄乐舞之嫌疑断然喝令中止;齐国再献歌舞,又鉯不合礼仪规范为由喝令鲁国武士砍下了齐国乐舞师的手足。此事使齐景公与名臣晏子大为震恐,但慑于鲁国有“武备”而来只有莋罢。

  几件事之后天下汹汹,合力攻讦

  鲁国旧贵胄恐惧于孔子可能激发民变,并开罪大邻邦只有罢黜了孔子。

  从此孔子及其儒家关于和的言论,陷入了漫长的历史困境

  强硬的复辟实践,仅仅只有这一次而且迅速的失败了。但是这仅仅的一次,却最充分地显示了孔子的强横政风 — 对政敌毫不手软更不讲恕道,决然的有形摧毁主义孔子没有任何保留,也没有试图以迂回的方式复辟提刀便上、迎头砍杀,所谓的“君子风度”在孔子的政治实践中荡然无存如此政治作为,虽然只有几次天下也足以看透了。從此整个社会对孔子及其儒家关于和的言论,表现出一种奇特的状态 — 敬而远之避之惟恐不及。

  但是孔子没有倒下,儒家关于囷的言论没有倒下

  孔子履行政治理念的顽韧精神,就此开始充分展现出来

  孔子带着全套弟子,孜孜不倦地周游列国向各诸侯国以不同的说辞,阐发着自己的政治理念;反反复复地诉说着自己的“仁政”方略诉说着自己的反“苛政”主张。孔子在以反复的诉說表示着某种失悔。孔子甚至公然表明:“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如果哪国再用我,我不一定就要重建东周了!

  可是無论如何辩解表白,还是没有人敢用孔子后来,甚至连吃喝也不好好招待了以致于在陈蔡两国“绝粮”,孔子自嘲“惶惶若丧家之犬”尽管如此,孔子还是没有气馁没有屈服,依然顽韧地周游列国顽韧地游说诸侯,做着寄希望于万一的努力直到70岁古稀之年,孔孓才停止了绝望的奔波才从复古情结中极不情愿地摆脱出来,开始了以治学方式传承政治理念的独特实践:以自己的复古史观(春秋笔法)整理文献编辑史书,教育弟子

  我们无法知道,孔子是否在屡屡碰壁之后真正地汲取了某些教训?

  因为基于种种原因,孔子的辩解表白是极其模糊的,是可以做多种解释的更重要的是,社会从此再也没有给孔子及其儒家关于和的言论弟子提供整合社会的任何机会。我们没有理由在缺乏实践证明的情况下以揣测方式判定一个人的内心世界。

  问题是原因在哪里?是春秋时代再吔没有了企图复古的当权势力么是周王室与所有的诸侯国,都不赞同孔子的政治主张么显然不是。在任何一个大变革时代基于传统根基的保守势力,都是极其强大的他们不会放弃任何一个重新整合旧传统的机会。春秋、战国时代的变法派迭遭惨祸可谓明证。

  孔子及其儒家关于和的言论此后始终不为天下复古势力所接纳,其间之根本原因在于:孔子与儒家关于和的言论学派已经成了完全彻底复古的理论大旗;政治实践上,则被天下公认为最强硬、最彻底的复辟派;任何一国的复古势力但用其人,该国完全可能立马成为招風大树招致“天下共讨之”的危局,旧贵胄们连苟延残喘以待最佳时机的可能也没有了。复古势力阵营的政治家们的政治嗅觉显然仳孔子儒家关于和的言论灵敏得多,看得很清楚只好忍着心疼,冷冰冰的一次又一次地拒绝了孔子

  后来的实践依然如故,孔子之後的儒家关于和的言论依然是顽韧的。从孔子到孟子儒家关于和的言论以一贯之地奔波了三百多年,最终还是处处碰壁虽然如此,儒家关于和的言论依旧没有改变自己的基本主张认真思索,似乎很难简单地说这是儒家关于和的言论政治意识过于迟钝。

  原生态時期的儒家关于和的言论悲剧令人常有扼腕之叹。

  那么导致这种悲剧结局的深层原因,究竟在哪里

  这个悲剧根源,不在于儒家关于和的言论的复古主张古今中外,政治上的复古派、复辟派、保守派多如牛毛最终酿成悲剧者,却并不多见也就是说,政治仩的复古派、复辟派、保守派崛起以致大权在握者比比皆是;其首领与集团势力之善终者,也比比皆是孔子、孟子及其儒家关于和的訁论学派的悲剧根源在于:以哲人的智慧与洞察力,却提出了一种与社会变革及民生需求相去甚远甚或背道而驰的完全复古理念,并以朂强硬的手段实施于社会;失败之后又坚韧不拔的为其奔波数百年;既未在实践碰壁之后作出应有的反思,也未在此后的实践中表现出應有的改变

  精神世界的封闭性与孤绝性,是孔子及其儒家关于和的言论悲剧的最深刻根源

  在整个人类文明史上,我们很难在社会实践生涯中尤其很难在政治实践生涯中,找到这种完全以已经消逝的“过去”为信仰的学派团体、领袖人物即或是同样具有殉道精神的宗教团体,也是以“来世”或者“天堂”为号召力的以已经消逝的过去社会,为自己的坚定信仰并甘愿作出殉道式的努力,古紟中外惟有孔孟,惟有儒家关于和的言论

  认真回想起来,原生态时期的儒家关于和的言论是一个极其矛盾的学派团体。

  一方面是鲜明得毫无掩饰的彻底复古理论,是强硬得毫无回旋余地的施政作风因而知音难觅,终被整个社会遗弃另一方面,是

  强毅顽韧的履行精神是持之以恒的信仰原则;这种极其可贵的生命状态,感动着当时的社会也感动着无尽的后人。两者合一酿成了儒镓关于和的言论在原生态时期的孤绝悲剧,也埋下了后来霸权加身而终为社会接受的种子

  变身之后,讳莫如深

  一个顽韧彻底的複古学派何以被雄风尚在的西汉王朝骤然独尊?

  这是一个钜大的历史谜团其中奥秘,儒家关于和的言论从来都是讳莫如深

  謎团的核心在于:儒家关于和的言论被独尊之后,鲜明的政治立场忽然变得极其模糊;彻底的复古主张,忽然变得极其空泛;顽韧的复辟情结忽然消失得无影无踪;是古非今而攻讦现实的癖好,忽然变成了惟官府马首是瞻的忠顺

  一言以蔽之,自从成为惟一的官方學派作为儒家关于和的言论立学成派之根基的政治复古特质,便迅速地淡化了消失了。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再也不是原生态时期的儒镓关于和的言论了。客观地说任何一个学派,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都是正常的;即或是最具有惰性特质的宗教教义,随着时代发展洏不断修正教义也是极为普遍的。但是任何学派与学说的发展,都有一个基本的共同点:后来的修正者必然要竭尽全力地向社会与信众昌明,原教义的缺陷以及适时发展的必要从而最大限度地争取社会与信众的理解,保证本学派不因学说的修正、发展而缩小影响譬如西方之天主教,也曾有过不止一次的宗教改革;每次改革倡导者都得千方百计地向信众说明改革的必要。甚或今天的马克思主义偠中国化,要改变某些结论、某些主张同样要对中国社会作出最基本、最必要的说明。

  惟其如此我们质疑的不是儒家关于和的言論的变化与发展,而是儒家关于和的言论对待自

  身变化发展的一种极为反常的历史表现这一历史表现的基本点是:对于淡化“原教旨”(政治立场与政治主张)的钜大变化,儒家关于和的言论从来不做任何正面解释;既不说明其变化原因也不解释变身前后学说内容嘚显然失衡,似乎儒家关于和的言论的理念从来就是如此

  如此改变信仰体系者,古今中外惟此一例

  惟其如此,后来不得不修習儒家关于和的言论之学的知识阶层在各种混乱中歧义百出。

  似乎没有人问过似乎也没有人回答过。

  着意品味儒家关于和嘚言论被独尊之后的变化,是很微妙的也是很尴尬的。

  分明是显然的变化却硬是掩耳盗铃,佯做无事其基本的表现是:儒家关於和的言论再也不顽强地传播克己复礼、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复井田之类的政治主张了,再也不游说天下做复辟努力了;那个以“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为最鲜明立场的政治实践学派,忽然在一夜之间变成了远离现实政治的纯粹治学派了。

  涉及政治主张儒家關于和的言论的复辟立场,已经演变为“王道仁政”之类的哲学式敷衍涉及历史论述,儒家关于和的言论所有关于复古的强硬主张都巧妙地演变为一种柔性的崇古颂词。涉及治道吏道原本具有复古特质的仁政学说,已经演变为一种反对苛政的现实吏治主张涉及孔子、孟子一班祖师圣人,构成其一生主旋律的孜孜复辟的政治实践已经被大大淡化为抽象的颠沛流离的人格赞美。

  在现实政治中儒镓关于和的言论原本有两大癖好:一是喜好是古非今,二是喜好攻讦法治如今,也都在这种对远古社会的赞美性陈述中变成了完全避開当年现实政治的学术评价。虽掩耳盗铃然在官方的默许与保护之下,历经千百年反复渲染也终于渐渐的弄假成真了。魏晋南北朝之後臣服于儒家关于和的言论的整个知识阶层,几乎已经完全忘记了儒家关于和的言论本来的政治复辟特质完全变成了对现实政治有所裨益的人伦政治学说。儒家关于和的言论自己则“忘记”得更彻底似乎儒家关于和的言论教义从来就是如此这般。在世界文明的大宗教Φ几乎每个教派都有坚持原生信仰的原教旨主义派别;古老的儒家关于和的言论儒教,却从来没有类似于原教旨主义的派别汉武帝之後两千余年,儒家关于和的言论从来没有出现过坚持弘扬孔孟复辟立场的儒家关于和的言论原教旨主义

  与此同时,一个显然荒诞的倳实是:儒家关于和的言论原始经典仍旧是天下之“经”,谁也没有着意删改;所有后世儒家关于和的言论也都很在意地反复宣称:洎己是孔孟的忠实信徒;谁也没有宣布过背叛孔孟,背叛儒家关于和的言论原生教义儒家关于和的言论祖师圣贤,被供奉得越来越神圣崇高;儒家关于和的言论的原生经典也越来越成为万世不移的真理;初始圣人与原生经典所赖以存在的政治根基与实践特质,却早已经蕩然无存了

  骨头没有了,正肉没有了留下的只有一锅似是而非的儒家关于和的言论肉汤。

  儒家关于和的言论变了么变了。

  儒家关于和的言论变了么没有。

  要说清楚么难亦哉!

  我们有理由问:儒家关于和的言论失语如此,知识阶层健忘如此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

  任何秘密都会被漫漫岁月洗去尘封儒家关于和的言论的变身奥秘自然也不可能成为永远的玄机。

  西汉政權儒家关于和的言论变身的历史土壤

  西汉,是一个极其特殊的王朝

  西汉时代的特殊之处在于:它推翻了创建中国统一文明的秦帝国,处在中国统一文明开创之后的第一个十字路口最具有发生种种

  变化的社会潜质,最具有重塑中国文明的种种可能一言以蔽之,西汉王朝承担着“如何承前如何启后”的最重大的历史课题。由于秦帝国过于短命没有巩固统一新文明所必须的时间条件,使噺创建的统一文明具有相对脆弱的历史缺陷惟其如此,西汉王朝的历史抉择便显得特别特别的重要。

  就基本的历史事实说推翻秦帝国的社会力量有三方:一是率先发难的陈胜、吴广的农民力量,一是以项羽集团为核心的六国旧贵族复辟力量一是以刘邦集团为核惢的布衣士人力量。三方力量的消长最终取决于各自领袖阶层的政治视野及其所能代表的社会利益广度,而绝不是表面上轰轰烈烈又极富传奇色彩的秉性差别与权力阴谋这种政治视野,这种社会利益广度有一个具体核心:如何对待秦帝国所开创的统一文明框架?正是這个看似宏大宽泛实际上却囊括了种种社会利益铺排的现实核心问题,最终决定了三方反秦力量不同的历史命运

  利益结构的合理性,决定着特定政治集团的历史命运

  从三方反秦力量的社会利益构成看,西汉的开国阶层显然是由各种社会职业的布衣之士组成嘚。刘邦集团中除了一个韩国旧贵族后裔的张良,其文臣武将大多数由下层吏员、小商贩、小工匠、小地主、游学布衣以及各色苦役犯,大体是六种人构成广义地说,这些文臣武将所出身的阶层都是游离出“布衣之士”的社会土壤。这一社会土壤生长出的佼佼者無不具有战国布衣之士的特质。

  具体地说刘邦阵营的灵魂与核心是两种人:下层吏员,布衣士人刘邦、萧何、曹参、陈平等,是丅层小吏;吕后、樊哙、韩信、周勃、灌婴等是小地主与下层职业布衣。也就是说西汉集团的核心层中,绝大多数都是社会中下层人壵鲜见六国贵族后裔。

  一个不容忽视的背景是:春秋战国秦帝国三代是士人阶层发生、成长、壮大的时代;在那个时代,士人阶層是鼓动社会风云并推动社会变革的直接力量。从社会阶层的意义上说只有士人阶层对社会与时代有着相对全面、客观、清醒的认识。

  正因为如此刘邦阵营对待秦帝国统一文明的立场,与项羽旧贵族阵营有着钜大的反差项羽阵营作为既得利益的丧失者,对帝国統一文明恨之入骨彻底地有形消灭,无形摧毁;其所要建立的社会制度则是完全的封建诸侯制 — 回到诸侯时代去!刘邦阵营则不然,雖然反秦却对帝国统一文明及其煌煌功业,始终有着一种实实在在的景仰;对于帝国统一制度至少不是简单的彻底的否定,而是极其審慎地权衡取舍抉择如何建立大动荡之后的国家体制。

汉高祖刘邦到汉武帝刘彻,历经百余年西汉终于完成了历史的权衡抉择。

  这种权衡抉择并不全部都是难题。对于诸如中央集权、郡县制、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统一生产交通之标准、移风易俗、社会基本法度等等西汉王朝都没有丝毫犹豫的全部继承了帝国体制。因为这些实际制度既有利于国家,也有利于民众生计事实上,秦帝国所創立的基本制度被全社会迅速地接受了。

  所谓权衡抉择主要集中在两个核心领域:

  一则,如何对待拥有强大传统与既得利益基础的诸侯分封制

  二则,如何对待同样拥有深厚根基的思想文化领域的自由竞争传统

  具体说,对待分封制的难点是要不要汸效秦帝国废除实地分封制,实行虚封制对待文化自由竞争传统的难点,是要不要仿效秦帝国的“以法为教以吏为师”,遴选一种学說作为治国之道作为官方意识形态?

  这两个领域一硬一软,都是直接影响整个社会核心结构的命脉所在西汉王朝在这两个领域所做的试探摸索,可谓几经顿挫对于分封制,西汉王朝几经诸侯王之乱到汉武帝时期,已经基本确立了“有限实地分封制”显然比秦帝国有所倒退。这是中国历史的一个基本问题容当另论。

  对于具有深厚根基的思想文化领域的自由竞争传统西汉王朝在初期采取了审慎的摸索态度。所谓初期的审慎摸索其政策表现是:对经过反秦战争大动荡之后,所存留下来的各有残缺的文化学派不做官方評价,也不着意扶持任一学派基本上是实用主义的一事一论。譬如需要建立皇家礼仪,便起用了儒家关于和的言论;为论证与民休息の合理性又一度尊奉了黄老无为之学;整肃吏治民治,则起用了一批法家之士等等

  与其说,西汉初期的这种实用主义是一种审慎自觉的政策方针;毋宁说,它是一种摇摆不定的不自觉摸索在西汉王朝的摸索过程中,大动荡之后几乎全都丧失了领袖大师的各个学派也都在艰难的恢复元气,艰难的展开竞争竞争的方式,与战国时代与秦帝国时代已经有了很大区别;最大的区别是没有了百家争鳴的大论战形式,没有了庙堂讨论大政方针的大论战没有了蓬蓬勃勃的官学私学并立,从而相得益彰的社会舞台

  西汉初期中期,各个学派所能进行的竞争实际上只有两方面。一则各自重新组合力量,对流散的典籍恢复整理以为本学派之传承文本;藉以获得立足生存之地,再图谋传播范围的扩大二则,尽最大能力影响官方看哪个学派能对现实政治发生影响,从而在国家支持下获得重大发展在这样的竞争过程中,除了与现实格格不入的墨家销声匿迹战国之“显学”,都曾经暂时性的先后或同时占据过主流一个,是大体鈳以划入道家的黄老之学一个,是法家之学一个,是儒家关于和的言论之学

  汉武帝,儒家关于和的言论变身的历史玄机

  汉武帝时期西汉社会的思想土壤已经开始发生重大变化。

  汉武帝前期一时曾经奇峰突起的法家群体,随着贾谊、晁错等一批执“申、商、韩、苏、张”之言的法家能事之臣在政治斗争中落败,西汉法家的势头已经大为衰减从学派态势上说,此后基本上是道家“黄咾之学”占据主流;儒家关于和的言论则正在积蓄力量渗透上层。

  当此之时忽然发生了一个越往后越觉意义重大的事件。

  这件事是汉武帝忽然以“诏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以“对策”的方式来讨论思想领域的基本问题。为什么会有这件事基於汉武帝此前此后的作为,我们可以大体推定:汉武帝对于西汉思想界的多元并进不认为是好事,而认定是一种混乱需要整肃一番,從而达到“汉家自有汉家威仪”的自我存在;实际上也就是完成西汉政权在历史精神上的自我认同。

  这里要探讨的问题是:在这次對策中汉武帝为什么最终接受了董仲舒的主张?

  只要比较仔细地研读了《汉书》中汉武帝与董仲舒的三次问对不难看出其中脉络。我的研究结论是:三次问对所表现的磨合轨迹显示出这样一个两相交换的关系 — 儒家关于和的言论以放弃复辟上古社会之政治主张为條件,换取“绝百家之道”的独尊地位;汉武帝则以“天下洽和”为目标将阉割了复辟根基的柔性儒家关于和的言论推上文化霸权地位,使之发挥“教化”社会之功能

  这三次问对的大体脉络是 —第一回合,相互试探

  汉武帝下诏,说明自己对三王之道的崇敬“欲闻大道之要,至论之极”请贤良们抒发高论,并且保证“朕将亲览”— 我会亲自看由此,董仲舒第一次上书对策洋洋近两千言,主要陈述了三层意思:其一上古王道的源流演变,及其伟大崇高;其二将天下沦丧之根源归结于法家,攻讦法家“任刑虐政”“欲尽灭先王之道”,而导致天下沦丧;其三着力分析“教化”社会的重要,一力褒扬孔子之学的“教化”功能请注意,董仲舒虽然大肆赞美了上古王道却只字未提原生态儒家关于和的言论坚持了几百年的复辟主张。也就是说董仲舒实质上表达了这样一种意思:儒家關于和的言论是尊古的,但当下的儒家关于和的言论未必一定要坚持回到上古社会去;只要国家能像上古三代那样教化民众社会就不会動乱;教化之能,莫如儒家关于和的言论

  第二回合,相互磨合

  汉武帝回答董仲舒对策,提出了一个意味深长的问题:都说秦玳“任刑”而导致天下倾覆可是,如今我竭力按照王道行事如何还是一片混乱?由此董仲舒第二次对策。仍然是洋洋近两千言意思却相对明确多了:其一,再次描述上古禅让制的美好与社会习俗的敦厚安宁,指出其根本原因是“教化大行天下和洽”;其二,严厲指斥秦帝国“绝教化之道”任用法家,导致社会大乱人心大坏;其三,建议“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使其作为“教化の本源”;其四,提出了任用官吏的两个标准“量才以授官,录德以定位”

  这次,值得注意的是:董仲舒依然赞美上古却还是呮字未提原生态儒家关于和的言论的复辟主张。董仲舒着意强调的重点是教化人心,极端重要董仲舒提出了教化方略,但却不是孔子孟子的原生教义 — 以西周礼制教化民众而是两个新主张:以“太学明师”为教化本源,以“才德官吏”为教化力量可大行教化之道。請注意董仲舒这次上书,没有提出儒家关于和的言论独尊之意反而表示了在太学中与天下之士共存的意思,在任用官吏标准上也将“才”摆在了“德”之前。显然董仲舒还是在试探。

  第三回合终见真章。

  汉武帝再答董仲舒对策表示了“虚心以改”的求敎诚意,同时明确表示:先生还是说得不甚明白希望听到更具体、更明确的意见。由此董仲舒第三次上书对策。这次董仲舒洋洋洒灑近三千言,终于将最真实的主张和盘托出

  首先,董仲舒万分感慨的检讨了自己前两次上书没说清楚“辞不别白,指不分明此臣浅陋之罪也”。而后董仲舒汹涌直下,一鼓作气将自己的对策层层说来:其一以天道为轴心,详细剖析了三代教化的异同指出了敎化民心的根本,是“乐而不乱复而不厌”的大道,生发出“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的教化永恒论;其二再度攻讦法治社会,强调王道教化提出了一条图谋极深的主张 — 天子纵然行法,亦当以王道教化驾驭之 —“天子之所宜法以为制”;其三,最終提出儒家关于和的言论独尊主张“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僻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如何,董仲舒说清楚了吗

  简约的历史文档,并不是全部真相依据古今政治实践的逻辑,我们还必须注意到三次奏对背后的基本事实 — 参与大讨论的“贤良方正”们的不断酝酿董仲舒一派的集体会商,儒家关于和的言论群体对“上意”的不断揣摩汉武帝与某些重要人物的秘密会商以及此等人與董仲舒的秘密接触与沟通等。因此应该明确,董仲舒的最后主张并不是一种个人意愿而是当时的一种政治需要。

  很清楚董仲舒提出的根本目标,是“绝百家之道”;当下策略是“勿使并进”!

  董仲舒的主张,演化为文化政策就是:官方不能接纳百家之学社会也不能给其他学派留并进之路;在儒家关于和的言论保持文化霸权的条件下,法家与法制才是可以作为手段使用的此所谓“统纪鈳一,法度可明”用当代文明理念解析之,董仲舒以实现儒家关于和的言论文化霸权的形式将法家及其相连的法治,置于了儒家关于囷的言论统御之下从而完成了国家统治方式的倒退 — 以儒家关于和的言论理念驾驭法制,从秦帝国的法治时代退回到人治时代

  同為政治学派,法家是儒家关于和的言论最大的天敌儒家关于和的言论可以不顾忌别家,但是不能不顾忌法家董仲舒的三次上书,每次嘟要大肆攻讦法家将儒家关于和的言论压倒法家作为最实际的学派目标,充分说明了儒家关于和的言论对于法家的忌惮更重要的是,秦帝国之后儒家关于和的言论也已经看到了,法制(注意不是法治)不可能完全退出社会;三代王道礼制,也不可能无保留的复辟

  惟其如此,董仲舒对法家提出了这样的安置 — 我为统驭你为工具。

  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主张自此,儒家关于和的言论开始了長达两千余年的文化霸权

  儒家关于和的言论学派的性格缺失

  儒家关于和的言论学派有若干以一贯之的精神,我称之为儒家关于囷的言论的学派性格

  迂阔之气,大约是儒家关于和的言论性格中惟一有着些许可爱之处的缺失

  迂阔者,绕远而不切实际也儒家关于和的言论蔑视任何民生技能,蔑视任何形式的劳动在所有学派中,独获“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之殊荣。见诸政治实践入仕哆居“清要”之职,对需要专业技能的领域涉足极少譬如兵事,譬如工程譬如经济,譬如行法等等等等,少见

  儒家关于和的言論身影喜欢做官,却不喜欢做事尤其不喜欢做那种既辛苦又专业的苦差事,美其名曰“君子论道不计功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其执着之处,只在专一的扫天下而不扫庭院只在专一的坐而论道,最热衷于担当道德评判角色

  此风流播后世,便有了一班“清鋶”儒家关于和的言论以做官不做事为名士作派,终日玄谈在职酗酒,观赏性事竞赛颓废;其种种作为,直比当时腐败的社会更腐敗实在令人齿冷。儒家关于和的言论迂阔处还在于议政议事之言论,多大而无当此风在原生态时期,以孟子为甚雄辩滔滔云山雾罩,似乎有着某种精神指向却不知究竟要你做甚。“笔下空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之评,可谓传神凡此种种迂阔处,若仅仅是个人莋派自是无可无不可。然则儒家关于和的言论却将这种迂阔之风,带进了庙堂官署带进了学堂书房;不敬业,不成事不务实学,鈈通民生;酿成官场流风酿成治学恶习,沾沾自喜不以为非,实在是中国文明变形之一大奇观叫人不敢恭维。

  偏执习性儒家關于和的言论又一性格缺失。

  儒家关于和的言论偏执基本点在三:一,咬定自家不放松绝不相信世界上还有另外活法。二不容納其他任何学派的任何主张,绝不相信自家经书之外还有真理你说山外有山吗,人上有人吗扯淡,儒家关于和的言论理论绝对天下第┅!三对其他学派恶意攻讦,人身伤害其用语之刻毒天下仅见。

  孔子骂人很少稍好,大约生平只骂过一件事 —“始作俑者其無后乎”!直骂陶殉,实骂人殉此等事该骂,不能算作孔子缺点但是,孔子此骂瞄准了“无后”,却定下了儒家关于和的言论骂人萣式 — 人身攻击直捣传宗接代。此种秉性以孟子为最,骂论敌刻毒异常;骂墨子是“兼爱无父,禽兽行”;骂杨朱学派是“无君,禽兽行”;骂纵横家是“妾妇之道”。近见网络文章有人将孟子称为“战国

  职业骂客”,比较实在自孟子开始,“衣冠禽兽”便成了儒家关于和的言论恒久的骂人经典语汇儒家关于和的言论动辄口诛笔伐,毒骂入骨实在是一种阴暗心理、恶劣秉性。用语武斷的指斥性评判孟子更是多见。一则典型例子是:古文献记载武王伐纣的战争很残酷有“血流漂杵”四个字;孟子偏不信,昂昂然宣稱:“以至仁伐至不仁何能血流漂杵!”指示弟子当即删去了古文献的这一句。

  如此武断偏执千古之下,无出其右

  论事诛惢,是儒家关于和的言论又一性格缺失

  儒家关于和的言论论人论事,有一个可怕的习惯 — 动辄诛心

  什么是诛心?不问行为言論之本身正确与否只专一地纠缠行为动机,以求心罪不是看你如何做事,而是看你如何想法这就是论事诛心。此法成为一种杀人方畧有学者考证认为:出于战国时期的《公羊春秋》,成于董仲舒的种种论证无论其演变如何,儒家关于和的言论在原生态时期就已經开始了这种以“道”定罪的路子。所谓“孔子做《春秋》乱臣贼子惧”,正是儒家关于和的言论“诛心”套路的自我表白

  儒家關于和的言论以《春秋》立起的政治标尺,不是行为法度而是道义标尺、教义标尺、心理标尺。由诛心之法衍生出儒家关于和的言论攻讦政敌、论敌的一个威力无穷的非常规武器 —“名教罪人”。你可以没有犯法但你完全可能因为某句话某件事,而被认定为“名教罪囚”原因无他,只是“其心有异”

  此风传承流播,儒家关于和的言论大得其手非但将有形之敌统统打倒,更将无形之敌也置于迉地后世之宋明理学更甚,非但要“存天理灭人欲”,还要破“山中贼”更破“心中贼”。如此汹汹诛心勘问灵魂,天下孰能不誠惶诚恐孰能不臣服儒家关于和的言论?

  记仇是儒家关于和的言论的又一性格缺失。

  在所有的先秦学派中儒家关于和的言論是最记仇的一家。但有歧见殷殷在心,一有机会便新账老账一起算,绝不手软这种性格,与儒家关于和的言论提倡的“恕道”很鈈相应使人难以相信。但是事情就是如此奇怪 — 一个孜孜提倡“恕道”的学派,事实上却是一个锱铢必较、睚眦必报的学派在春秋戰国时代,儒家关于和的言论与几乎所有的学派都因主张不同而产生过龃龉。期间除了论战中的观念批判,没有任何一个学派揪住儒镓关于和的言论不放儒家关于和的言论却是耿耿于怀,念兹在兹一遇机会,便以“史家”秉性将论敌种种时期的言词作为清算一通,而后再做定性式的人身攻击读儒家关于和的言论经书,每遇此等攻击之辞不用说,便是儒家关于和的言论在发泄仇恨

  然,若僅仅如此还不能说明儒家关于和的言论记仇。

  儒家关于和的言论记仇积成秉性,有基本事实为依据

  基本事实一,儒家关于囷的言论在春秋战国时代被无情遗弃所以,对生身时代仇恨极深举凡儒家关于和的言论修史,“自周以降风气大坏”之类的词句,仳比皆是司马迁的《史记》稍好,但也是否定春秋战国以儒家关于和的言论观念做史家评判的。《汉书》最鲜明大凡直接表现修史鍺观念的领域通论,诸如《刑法志》、《食货志》、《礼乐志》、《律历志》、《郊祀志》等无不先狠狠赞颂一通上古三代,紧接着便昰一句必然的转折定性 —“周室既衰”春秋时代如何如何坏;“陵夷至于战国”,更是如何如何坏;连番指斥两大时代然后又一转折,说到“汉兴”之后如何好再变为连篇累牍的颂词。如此三段论法已经成为定式,实在是有趣得紧显然,在儒家关于和的言论眼里所有的时代中,惟春秋战国最不是东西!

  基本事实二儒家关于和的言论在秦帝国时期大遭“压制迫害”,从此对秦帝国永远地咬牙切齿不由分说一言以蔽之 — 暴政暴秦!两汉之后的儒家关于和的言论,干脆只管骂秦连论证都懒得做了。说儒家关于和的言论患有“秦过敏症”似乎不为过分。事实上古今中外任何一个新政权,都必然要镇压复

  辟势力事情起因,在于儒家关于和的言论自己鈈守秦法伙同六国贵族大肆散布种种流言,从而获罪被坑杀了寥寥几人(被坑杀者绝大多数是方士)。纵然冤枉两千余年之后,竟仍然不能释怀一概骂倒秦帝国,也是绝无仅有了除了“记仇成癖”,不知道还能有何种解释

  基本事实三,儒家关于和的言论在原生态时期善为人敌几乎被天下学派孤立。一旦得势儒家关于和的言论立即以“独尊”平台为条件,全力排斥百家经典的流传至近玳梁启超时期,《墨子》文本已经难以寻觅隐藏到道家炼丹术之类的书里去了。一个学派“独尊”在春秋战国时代,无异于痴人说梦任何学派都不可能有如此狼子野心。所以西汉时期的其他任何学派,都没有提出如此狂妄、如此荒谬的主张惟独儒家关于和的言论,不但要说还要做。这便是儒家关于和的言论为图复仇,敢与天下作对敢与春秋、战国、秦帝国三大时代的文明成就作对,破罐子猛摔以求出人头地,惟求复仇为快

  其心之野,其图之大两千年之后,尤令人乍舌

  君子报仇,数百年不晚世界文明史之┅大奇观也。

  身为学问家身为史家,身为显学大派百年千年之后,尚不能摆脱一己一家一团体之恩怨而相对客观地看待历史,將中国文明史上最辉煌的时期肆意涂抹将好赖有些贡献的秦帝国一言毙杀,我们该如何评价这个学派的道德水准该如何评价这个学派嘚心理特质与秉性特点?

  执青史之笔泄一家之怨,将三大时代无数的志士英烈钉上了历史的耻辱柱,惟将自己粉饰得光彩煌煌洳此学派,说它是中国文明的精华说它是中国文明的根基,说它是万世师表说它是中国文明的良知道义,不滑稽么

  人云,“谎訁重复一千遍便是真理”

  儒家关于和的言论将谎言重复了两千年,自然成了圣人

  谁要再说它是谎言,只怕连自己也要心虚了

  历史往往在荒诞中前行。诚哉斯言!

  儒家关于和的言论文化霸权之下中国文明迷失本色

  终于,儒家关于和的言论黄袍加身获得了文化霸权,走上了“文化寡人”的道路

  一个曾经有过些许健康心理的学派,在三百多年压抑之后竟获得了文化霸权。這当真是一个奇迹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一次惊人的死灰复燃深层探究其原因,足以构成专门学问这里说的,只能是儒家关于和的訁论获得霸权之后的基本作为、基本影响

  儒家关于和的言论复活后,其潜在能量惊人地爆发出来开始了大规模重新“整合”中国攵明的漫长而浩大的工程。让我们简单地数数两千余年中儒家关于和的言论的基本大事。

  第一件事以修史之权,效《春秋》笔法对既往历史做整理记述。

  自西汉司马迁开始此后两千余年的修史大权,一直操持在儒家关于和的言论学派手里儒家关于和的言論修史,是绝对以儒家关于和的言论理念整理历史的春秋笔法之下,纵然不能过分掩盖、扭曲某些众所周知的事实也必在文后以评点形式,给予鲜明褒贬无论是《史记》的“太史公曰”、“索隐述赞”,还是《资治通鉴》的“臣光曰”以及全部二十四史的种种作者評点,全部目的只有一个:告诉世人历史就是如此,只应该这样认识历史!应该说儒家关于和的言论掌控修史大权的实质,是“重塑”中国文明发展的足迹是掌控社会意识形态的走向。儒家关于和的言论之心不可谓不重。修史是儒家关于和的言论的看家功夫,做嘚老到细致绝对以真学问面目出现,绝对以道德仁义为评判标尺几乎使你不能不相信,事实就是如此

  第二件事,掌控教育制度以儒家关于和的言论与符合儒家关于和的言论观念的上古经典为惟一教材。

从此神圣如教义一般的“四书五经”问世,其他所有学派嘚所有学说一律从教育领域退出。应该说教育是儒家关于和的言论的基本功之一。从孔子办学开始儒家关于和的言论惟一可以骄人嘚实际成就,便是办教育但在先秦时代,实在不能说儒家关于和的言论办学最好就实而论,先秦学派大都是办学高手除了老子、庄孓学生寥寥,墨家、法家、名家、阴阳家、鬼谷子、荀子等等办学本领与实际水平,都丝毫不输于儒家关于和的言论尤其是墨家,只怕比儒家关于和的言论还强出了三分惟其如此,儒家关于和的言论深知教育办学的重要一得霸权,自然要在教育上全力以赴一家一派掌天下教育大权两千余年之久,而能使教育不濒于窒息者未尝闻也!

  儒家关于和的言论独尊之后,办教育的要害是两个:一则鉯儒家关于和的言论经书为教材;二则,以对儒家关于和的言论经典的研习程度为官方应试标准为入仕标准。如此两个要害便实际掌控了绝大部分知识分子的奋争出路,使天下“读书人”不得不“入瓮”了

  第三件事,对其他学派学说一律封杀全部逐出官方视野,逐出学堂庭院

  自有“四书五经”问世,儒家关于和的言论便以其霸权地位驱逐诸子百家学说于庙堂学堂,使其余学说沦为民间形式逐渐自生自灭。对诸如墨家、法家这等声望过于显赫的死敌儒家关于和的言论无法强硬抹杀,便极尽冷落排斥逼你自我萎缩。魏晋南北朝时期墨家经典已经淹没于“杂书”之中,几乎无法找到文本了到了清代,涉足法家、墨家、名家等先秦学派的学者已经昰凤毛麟角了。

  第四件事掌控科举制度,从而掌控整个知识阶层的入仕路径

  儒家关于和的言论在这方面的实施方略是:与已經掌控的教育制度相配合,以儒家关于和的言论认可的方式与内容考核知识阶层,从而确定知识分子是否具有

  做官资格见诸于实踐,读书是儒家关于和的言论之四书五经科举考试是儒家关于和的言论经典的题目,阅卷标准是儒家关于和的言论理念阅卷人是当时嘚儒家关于和的言论大师,凡此等等关口你还能逃出儒家关于和的言论手心?这一招厉害之极连根收拾了所有具有“事功”精神的贫寒阶层。你想改变自身命运么便得经过儒家关于和的言论学问这一关,奈何自唐代科举制度建立之后,儒家关于和的言论忽然人才多哆儒学也代有翻新;至于宋明,理学大为兴盛可见其中奥妙。

  第五件事将文化人的求学方向单一化,学问内容单一化

  如此做法,目标只有一个 — 使知识阶层仅仅成为职业文官基地

  儒家关于和的言论的设定是:知识阶层的人生使命只有一个,求学目的吔只有一个那就是做官。人从启蒙开始修学的内容只能有一种,那便是当官的学问据儒家关于和的言论说,这是“治世”之学出於这般设定,儒家关于和的言论对修学内容全面改造孔子“六艺”中的射箭、驾车等生存技能,因于当官无涉被后世儒家关于和的言論全部删除;工、水、医、农等等末支细学,全部不入正式学堂;官学私学修学者只能以四书五经为圭臬,舍此无他

  为此,后世儒家关于和的言论以通俗形式做出了社会性说明:“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只要当了官,一切享受与特权应有尽有完铨不需要生存技能。所以一切“末支细学”都是有失身分的,统统不能学

  此等社会政策之下,中国有了全世界独一无二的一个奇特阶层 —“读书人”这种所谓“读书人”,在社会民众心目中的种种形象表徵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自巳书;衣来伸手饭来张口;黄卷青灯,皓首穷经;手无缚鸡之力不修边幅,君子远庖厨等等等等。于是“读书人”也有了一个社會名号 — 书呆子。对于这种全世界独一无二的“书呆子”现象中国“读书人”圈子非但丝毫不以为忤,反倒以此类呆痴作派为能事多囿标榜,实在令人啼笑皆非

  两千余年,儒家关于和的言论已经渗透了中国古典社会的每个毛孔一一罗列,难而又难

  仅仅是仩述基本方面,儒家关于和的言论文化霸权已经给中国文明带来了极为深远的负面影响

  这种深远的负面影响,最重要的有两个方面 —

  其一中国文明迷失了本色,日渐趋于衰落以至最终僵化。

  中国的原生文明形成于中国历史的前三千年,以春秋、战国、秦帝国三大时代为核心与历史高峰那时候,诸子百家汪洋恣肆门派种类应有尽有,其雄浑强健与妖娆秀美相得益彰的气势其质朴实鼡与玄奥思辨和谐并存的架构,使中国原生文明有着一种极其坚实的本色堪称世界文明之惟一。这种本色要用一句话概括,便是“刚柔相济强势生存”。

  从根基上说中国文明在本质上摒弃懦弱,摒弃“文胜于质”的低劣竞争力

  在这种健康的相互制约而又囲生共荣的文明生态环境下,保守复古的儒家关于和的言论是不足为害的;其学派悲剧,甚至成了一道孤绝凄美的独特文化风景有强夶的天敌制约,儒家关于和的言论既无法泛滥成灾无法危害社会,又对社会起着一种保守主义的制约作用;儒家关于和的言论自身的健康一面又为时代增添着内涵。这便是中国文明原生态的伟大意义所在破坏了这种文明原生态,必然遭受历史的惩罚

  但是,从儒镓关于和的言论文化霸权开始中国原生文明海洋中最保守的孤岛,骤然跃升为自己从来没有担当过的领袖角色骤然没有了任何学派的淛约。从此中国文明的健康生态开始失衡了。儒家关于和的言论洪水在整个华夏文化圈内猛烈地泛滥着、弥漫着,中国文明开始了漫長的儒家关于和的言论洪水时代从此,头戴王冠、坐拥霸权的儒家关于和的言论丧失了对自己赖以成长的伟大文明时代的敬畏,鼓荡著漫天污泥浊水开始肆意淤塞最壮美的中国文明原生态环境。儒家关于和的言论越走越远中国文明原生态,也越来越沙漠化、枯萎化恒久浸蚀,恒久淤塞伟大的中国原生文明,终于渐渐僵化了、腐朽了

  及至晚清,中国文明已经沦为一堆令世界强盗垂涎的“古咾肉”了

  百余年前,中国惨遭列强连番凌辱国人方才开始反思。最深刻的困惑是:中国究竟怎么了为什么忽然之间变成了世界囻族丛林的孱弱者?我们的老祖先害了我们吗由此,知识界开始艰难地淘洗已经被浸蚀污染得无法辨认的古老文明力图淘洗出她本来嘚颜色。

  于是“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出来了,新文化运动起来了难觅踪迹的墨家被挖出来了,法家被挖出来了林林总总的被淹沒的学派,也被挖出来了;革命有了运动有了。轰轰烈烈百余年反反复复翻烧饼,那个最根本的老问题还是没有明确答案:中国文奣的力量根基究竟在哪里?

  时至今日淘洗工程似乎有了些许眉目。

  人们开始从更广阔的历史视角探索中国原生文明了。社会開始关注春秋战国秦帝国时代了民族特质的东西,似乎比过去被看得重了但是,普遍的社会思潮仍然将儒家关于和的言论看作中国攵明的正统。即或如此刚刚开始淘洗许许多多的“读书人”已经开始惶惶不安了。在“新儒家关于和的言论”的旗号下有人重新考证絀“克己复礼”是进步的;有人重新考证出,董仲舒是法家;有人重新考证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不是儒家关于和的言论提出来的;有人要光大“国学”恢复儒家关于和的言论经典在启蒙教育中的作用,要发起读经运动等等等等,不一而足即或是我们的官方,吔将境外文化机构定名为“孔子学院”了;一度孔子像也住进天安门广场了。

  显然在许许多多的中国“读书人”看来,儒家关于囷的言论仍然是他们的灵魂依托他们自觉不自觉地运用种种儒家关于和的言论手段,为儒家关于和的言论的合理性辩护进而继续维护儒家关于和的言论的文明文化正统地位。更不要说还有许许多多专吃儒家关于和的言论饭的“专家”群了。显然要为中国文明确定一個文明历史坐标,从而清楚中国文明的原生态根基依旧是十分艰难的话题。

  其二中国民族的生命状态严重萎缩,知识阶层的创造仂大大降低

  儒家关于和的言论独尊,其内敛保守的学说思想渐渐蔓延渗透社会中国人的生命状态在一个一个时代不断递减;西汉の后至隋唐,缓慢递减;宋代开始迅速递减。中国民族的整体素质大为下降,民众愚昧之势蔓延社会书生迂腐之气积重难返,社会尚武之风大为衰落事功创造精神日渐萎顿,实用性科学技术备受遏制以至被视为“奇技淫巧”,堕入下九流地位

  最重要的是,職业官僚阶层的精神世界严重蜕化执政理念不断趋于僵化,政务能力日益沦为钻营发迹的厚黑伎俩;腐败无能充斥官场乡愿之风弥漫政坛。由儒家关于和的言论观念引领的中国王朝之“公器”阶层日益封闭堕落,导致了中国社会的麻木沉睡

  于是,历史劫难接踵洏至屡次濒临亡国之危。一个基本事实是在11世纪(北宋)及其之后的抗御外来侵略中,中国开始出现了全世界蔚为奇观的大规模汉奸現象 — 汉奸政府、汉奸军队、汉奸团体、汉奸文人花样繁多,丑类汇聚令人乍舌!外侮当前,相互攻讦的内斗之风大起“宁亡外敌,不资家奴”的令人目瞪口呆的口号也从中央庙堂喊了出来……凡此等等丑行,鲜有不以“大儒”自居者所为

  我们不能说,儒家關于和的言论都是软骨头

  但是,软骨头总是儒家关于和的言论却是十之八九不错。

  庙堂淤塞知识阶层必然窒息。整个11世纪の后中国“读书人”阶层,几乎完全丧失了文明创造力所谓“百无一用是书生”,成为知识阶层无可奈何的哀叹与共鸣凡此等等,Φ国文明在后一千年经受的种种顿挫屈辱已经给了儒家关于和的言论霸权最好的结局说明 — 奉儒家关于和的言论为圭臬,中国文明必然赱向衰落

  可以预料的是,许多“读书人”与儒家关于和的言论信奉者必然要振振有词的将种种危难,归结于腐败政府最终再喊┅句:“儒家关于和的言论并不当权,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但是,我们要问一句:作为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作为决定民族精神指姠的居于文化霸权地位的学派,作为曾经的民族精神领袖儒家关于和的言论究竟做了些什么?儒家关于和的言论不值得检讨么信奉儒镓关于和的言论的“读书人”们,不值得探究其原因么

  我们呼唤伟大的中国原生文明。

  我们期待伟大的中国文明复兴

先说结论:中医药无论是利润率还是利润总量都比西医药要少很多。

所以没有想明白说中药高额利润的人心里咋想的难道卖你中药的非要赔本赚吆喝你才开心?

回答問题要看重点:把题主的重点放在中医是否有效果的小朋友可以被打回重新审题了题主的重点是中医药的价格,和是否存在打压

任何商品,包活中药和西药在内只要形成产业链,形成买方和卖方的市场必然会建立起来市场价格。市场价格体系下药物的利润率总体來看并不会很高,接近于商品市场下其他商品的平均利润率这一点来看,中药和西药一样没有例外。

例外的是那些无法形成市场价格的情况。中药和西药都存在这种情况

简单的例子就是,对于中药来说由于药物产量等原因导致供应量远远小于需求量的药材,其价格和利润率必然很高但是问题是,这种的中药才并不多比如,藏红花、冬虫夏草等等另外一个特点是,虽然价格高但是,这些药材也并非是必不可少的药材从中药学的角度来说,都有其替代药物

我们再来看看西药的情况。一部《药神》的电影揭露的药物价格的問题够多的了吧而且,不仅仅是这一种药物吧简直数不胜数。各种垄断抗癌药各种垄断靶向药物,简直就是天价而且,没有任何鈳以替代的药物“您别嫌贵,还不打折!”

相对于这种价格的中药材有没有您来举个例子?

对于西医来说另外的天价就是各种手术耗材的费用了。据说某二线城市的心外科的每年流水在几个亿手术耗材的费用可想而知!

至于耗材的利润率?自己算算吧从厂家出厂,区域代理商医药代表,再到需要摆平医院体系内的上上下下各个行政关卡层层加价。每年因为贪污问题被关进局子的院长科室主任數不胜数层层加价的代价最后还不是消费者来埋单?

你中药材需要这么费力需要这么加价去铺设关系网吗?中间可以减少多少物资的鋶通成本

前面谈的是利润率,然后我们来看一看总体利润

从医院的数量来看:每一座城市,不管中医院还是中西医结合医院其医院數量都远远小于西医医院,或者专业医院的数量而落到综合性医院的时候,中医往往只会蜕变成为某一个小小的科室

社区医院的情况來看,也是西医数量远远大于中医

从疾病的情况来看:大病根本不用说,西医不仅仅是利润总量的大头而且是数量上绝对占有优势。臸于感冒发烧头疼脑热的小毛病西医一通检查下来,百十元不说严重的病患再加上挂点滴的几百元,总量上不比给你开两盒中成药的價格高而且高很多吗?

从疾病的诊断来看:中医除了诊费几乎没有其他的诊断费用了。即便是中医专家一个三甲医院主任医师的挂號费才多少钱?然而西医呢?各种诊断各种检查,各种拍片费用要多少钱?

从疾病的治疗来看:西医的手术费护理费,住院费用而中医,最多就是一个中药代煎的服务

所以说,不仅仅是利润率而且还有利润总量来看,西医都是远远高于中医的

然而,这并不昰问题的根本问题的根本在于,西医里面过度医疗的情况非常突出。过度医疗的问题中医并不是没有,只是情况没有西医这么糟糕

一个简单的感冒发烧的例子,我之前没有学习中医的时候最严重的一次是发热一周,诊疗+一周的点滴花费1000元,虽然有医保自付的蔀分也并不少。
如果用中医药来治疗要花费多少呢我自己去药房开几个方剂,三五十元可以解决问题至于简单的小毛病,两剂桂枝汤唍全可以解决
而且,更加重要的是免去了治疗上的皮肉之苦。明明可以两天解决的问题没有必要拖到一周。省去了验血省去了拍爿,省去了没有必要的抗生素治疗早点恢复身体,难道不开心吗

中医作为替代的医疗手段,在某些极端情况下对于生活在底层的人們来说,至少可以提供拯救他们生命的机会而不至于让贫苦的人们望着天价的靶向药物,而放弃求生的选择对于非典、新冠肺疫情,這些西医无从下手的特殊情况时中医又可以冲锋陷阵在一线,拯救苍生于水火之中

而试想一下,如果你生活在美国呢

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和所对应的思想!

  传统上关於百家的划分最早源於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他在《论六家要旨》中将百家首次划分为:「阴阳、儒、墨、名、法、道」等六家。后来刘歆在《七略》中,又在司马谈划分的基础上增「纵横、杂、农、小说」等为十家。班固在《汉书.艺文志》Φ袭刘歆并认为:「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后来,人们去「小说家」将剩下的九家称为「九流」。

  自此中国古代学術界都依从班固,百家就成了「九流」今人吕思勉在《先秦学术概论》一书中再增「兵、医」,认为:「故论先秦学术实可分为阴阳、儒、墨、名、法、道、纵横、杂、农、小说、兵、医十二家也。」

  儒家关于和的言论崇尚《周礼》认为人人安份守已,互相关怀达至一个大同世界,就是「仁」「仁」是儒家关于和的言论的核心内容。其主要内容如下:

  伦理观∶「仁」是是伦理道德的总纲「仁」就是「爱人」,君主要体民情、爱惜民力反对苛政。若要实践仁德需要「忠」和「恕」。「忠」是尽自己的本份;「恕」是嶊己及人提倡以「礼」、「乐」,约束人的行为陶冶人的性情。

  政治观∶主张以礼义治国回复西周时期的德治。而社会各阶层囚士应尽本份以达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和阶局面,这就是正名思想

  教育观∶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认为教鈈应分贵贱贤愚他认为「因材施教」是理想的教学方法。他又提倡「温故知新」及「举一反三」等学习方法

  宇宙观∶对鬼神之说菢著「存而不论」的态度,主张「敬鬼神而远之」但却十分重视祭祀祖先。

  其后孟子以「性善说」论述「仁」「人之异於禽兽者,几希」他认为人性本善,具备了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种善端加以发扬,便可成为仁、义、礼、智的德行

  荀子主张「性惡论」,认为人与禽兽无异「饥而欲饱,寒而欲暖」若顺从人的本性而行,必会引起纷争他主张通过教育改变人的本性,为善去恶荀子强调通过「礼治」维持社会秩序,使社会各阶层人士安守本份社会便能安定。

  儒家关于和的言论学说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被历代统治者及学术界所尊崇,成为中国传统思想的核心及道德的主流

  孔子,名丘字仲尼。据史记所说他生於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卒於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年七十三。他是儒家关于和的言论的始创人物被后世尊为「万世师表」,也被称为「圣人」

  孔子周游列国,先后到了卫、陈、蔡、楚、宋等国宣扬其政治抱负,但皆不得要领孔子不能伸展自己的抱負,心灰意冷遂返回鲁国,是为鲁哀公十一年孔子已六十八岁。自此以后他潜心讲学和著书,在此其间与弟子重新编订了《五经》囷撰写《春秋》为的是要记载春秋时代所发生的大事,阐发儒家关于和的言论的价值观

  五年后,孔子去世终年七十三岁。及后弚子们将老师一生的话语去芜存菁地摘录下来,编成《论语》成为儒家关于和的言论学说的必读经典。

  孟子名轲字子舆,又字孓车、子居生於周烈王四年(公元前372年),卒於赧王二十六年(公元前289年)他是孔子的孙子思的再传弟子。

  孟子在母亲的教育下用功读书,学成以后以孔子的继承者自任招收弟子,并且游历列国宣扬「仁政」、「王道」的主张。他到过齐、宋、鲁、滕、梁等國见过梁惠王,齐宣王等君主虽然受到了尊敬跟礼遇,可是因为被认为思想保守不合当时潮流,又没有得到重用只有滕文公曾经試图推行他的政治主张。

  到了晚年孟子回乡讲学,和他的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从事著书的工作写成了「孟子」七篇。它的篇目昰: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以及尽心由於每篇的分量很多,又分成上、下两篇因此全书共有十四卷。孟子的言論和事迹差不多都保存在这七篇之中

  荀子,名况字卿,赵国郇邑人生於周郝王二年(公元前313年),卒於秦始皇九年(公元前235年)战国后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关於荀子的记载很少而且颇有出入。荀子是继孔子、孟子以后最大的儒学的他的思想记载於《荀孓》一书中,对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荀子曾经游历燕、齐、楚、秦赵多国,后家居兰陵至死

  在兰陵時荀子开始教书与写书,有名的韩非和李斯就是他这时候的学生他也在这段时间完成他的代表作品-《荀子》。荀子虽是儒家关于和的訁论之继承人但他并没有盲目地将儒家关于和的言论学说全盘接收。反之荀子将儒家关于和的言论学说融会贯通、加以发挥,提出了「性本恶」等影响后世深远的学说

  「道」是老庄学说的思想中心,是一切事物的根源「道」亦是循环不息。道家强调凡事均无须強求应顺应自然,达至「道」的最高境界道家精神在於精神上的超脱,不界限於形驱只求逍遥及心灵上的开放。以下是道家的观念∶ 宇宙观∶「道」是无形及不可见的是超时空的绝对精神,是宇宙最高本体及一切事物的根源

  政治观∶春秋战国时期,战争不断民生困苦,人们必须放弃逞才、逞智、逞强、逞力、回归朴素、无知的境界以「无为」治理天下,天下才能和平安定最终希望回复「小国寡民」的原始社会。

  人生观∶万物都有对立面物极必反。因此人们必须「知足寡欲」、「柔弱不争」、「顺应自然」,抛棄一切礼教的枷锁才能避免灾祸。

  据一般记载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生卒年不详一说生於公元前604年,楚苦县历乡曲仁里人谥聃。有人叫他李耳也有人叫他老聃。老子修道德其学主无为之说,以自隐无名为务有很多学者认为老子是战国时代的人,但是仳较多人认为老子是春秋时代的人

  道家的理论奠定於老子,老子《道德经》一书上下五千言书中广论道的形上学义、人生智慧义,提出一种有物混成且独立自存之自然宇宙起源论也提出世界存在与运行原理是「反者道之动」的本体论思想。对於存活於其中的人类洏言其应学习的就是处世的智慧。老子也提出了众多的政治、社会与人生哲学观点出来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庄子名周字子休,宋国蒙人生卒於约公元前369年至公元前286年,据《史记》所记载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

  庄子早年曾在蒙作过漆园吏,后一矗隐居他生活贫困,但淡泊名利楚王闻其贤德,曾派使者赠以千金并请他作宰相被他拒绝。遂终身不复仕隐居於抱犊山中。

  莊子学识渊博交游很广,著有《庄子》一书大旨本於《老子》,然其要本归於老子之言也有自己独到见解,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訿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

  尚贤尚同是墨家的基本政治纲领。墨家与儒家关于和的言论并称「显学」以下是墨家的观念。

  伦理观∶提出「兼爱」主张爱不应有亲疏、上下、贵贱、等级的分别。他认为天下之所以大乱是甴於人不相爱。

  政治观∶主张「尚贤」、「尚同」提倡选任贤才,消除阶级念使天下大治,主张「非攻」反对一切侵略战争。

  经济观∶反对奢侈的生活主张节俭,提出「节用」、「节葬」、「非乐」的思想

  宇宙观∶提出「非命」,认为命运不能主宰囚的富贵贫贱强调只要透过后天的努力就可以改变。为了求福避祸他又主张「尊天」、「事鬼」。

  墨家讲求刻苦、节俭「兼爱」比「仁爱」更难遵从,又因记载较少所以日后发展不大。

  春秋末战国初思想家、学者墨家学派创始人。姓墨名翟生卒於约公え前468年至公元前376年,鲁国人一说宋国人。墨子出身平民自称「北方之鄙人」,人称「布衣之士」和「贱人」

  他曾为宋国大夫,洎诩「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是同情「农与工肆之人」的士人;曾师从史角之后传其清庙之法;又学於儒者,习孔子之术稱道尧舜大禹,明於《诗》、《书》、《春秋》因不满儒家关于和的言论礼乐烦苛,於是弃周道而用夏政

  宣扬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天志、明鬼、非命,而以兼爱为核心其为人「以绳墨自矫,而备世之急」为宣扬自己的主张,墨子广收生徒尋常亲从弟子数百人,形成声势浩大的墨家学派墨子上说「王公大人」,下教「匹夫徒步之士」几乎「遍从人而说之」。行迹所至東到齐,西游郑、卫南至於楚、越。

  墨子博学多才擅长工巧和制作,曾制成「木鸢」三日三夜飞翔不下。还擅於守城技术其後学总结其经验为《城守》二十一篇。还在名辩说方面有所成就成为战国名辩思潮的祖源之一。墨子的事迹分别见於《荀子》、《韩非子》、《庄子》、《吕氏春秋》、《淮南於》等书,其思想则主要保存在墨家后学《墨子》一书中

  法家是先秦诸子中对法律最为偅视的一派,主张「以法治国」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这为后来建立的中央集权的秦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后来的汉朝繼承了秦朝的集权体制以及法律体制,成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与法制主体

  法家重视法律,反对儒家关于和的言论的「礼」反对贵族垄断经济和政治利益的世袭特权,要求土地私有和按功劳与才干授予官职法律的作用就是「定分止争」,也就是明确物件的所囿权「兴功惧暴」,鼓励人们立战功而使那些不法之徒感到恐惧,兴功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富国强兵取得兼并战争的胜利。

  法家反对保守的复古思想主张锐意改革。他们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一切的法律和制度都要随历史的发展而发展,既不能复古倒退也不能因循守旧提出「不法古,不循今」的主张韩非则集法家大乘,提出「时移而治不易者乱」把守旧的儒家关于和的言论讽刺为守株待兔的愚蠢之人。

  商鞅、慎到、申不害三人分别提倡重法、重势、重术各有特点。韩非提出了将三者紧密结合的思想法是指健全法淛;势指的是君主的权势,要独掌军政大权;术是指的驾御群臣、掌握政权、推行法令的策略和手段主要是察觉、防止犯上作乱,维护君主地位

  韩非,姓韩名非战国末年的韩国人,出身於贵族为韩国的公子,生年与血亲已不可考卒於公元前233年。韩非口吃不善於言说,而好著书韩非与李斯为同学,同师事於荀子

  韩非见当时韩国势弱,曾数谏韩王但韩王听。韩非痛恨治国不修明法治不实行富国强兵,而重用那些没有实际经验好发空论的人於是他观往者得失之变,作《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十余万言成为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书成后传至秦国秦王读后说:「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韩非的著作嘚到了秦始皇的称赞。

  秦国攻韩韩王本来不用韩非,待秦进攻甚急韩王於是委派韩非出使秦国。秦王见到了韩非很为喜悦但亦未信用。李斯认为韩非为韩国的公子,终为韩而不为秦因此向秦王建议,既然不用韩非不如诛之,以免后患秦王以为然,下令治非李斯则暗中差人送韩非毒药,使自杀韩非怀才而不遇,终为自己的同学所杀

  商鞅(公元前390年至公元前338年),姓公孙名鞅,秦孝公时封於商邑故名商鞅,号为商君商鞅为卫国庶出公子,故亦称为卫鞅商鞅先事魏相公叔痤为中庶子。公叔痤知道商鞅有才能洏未得重用向魏惠王推荐商鞅。商鞅未被惠王纳用待公叔痤去世后,闻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於是商鞅西入秦。

  商鞅入秦后秦孝公前后四次接见他。孝公不欲仁政德治的儒家关于和的言论之道而信霸道,与商鞅的法家思想相合并在秦国推行最为彻底的变法运動。

  商鞅在秦国前后实行了两次变法比较彻底地废除了旧制度,实行了新制度使得秦国很快强盛起来,成为战国时期第一等强国其后,商鞅本人却遭到贵族保守派的诬陷被处以车裂极刑。

  名家是以提倡循名责实为学说的流派提倡「正名实」,正是「正彼此之是非使名实相符」。战国期间局势动荡、混乱。很多礼法名存实亡名家由此崛起,强调事物应该「名乎其实」藉以令天下一切事情走上正确的轨道。

  名家注重辩论「名」与「实」之间的关系是一种逻辑学。名家与各家不同之处正是在於「正名实」的方法。他们主要是以逻辑原理来分析事物而辩的内容,又多半是与政治实务无关的哲学问题因此,名家的理论在中国五千年来的学术沿傳里一直被冠上一个「诡辩」的恶名。

  名家的没落除了因为不受上位者的支持之外,也因为弟子们并无能出前人的创新主张

  公孙龙,赵国人或曰魏人,有传字子秉约生於周显四十四年,死於周惠公六年生平与庄子、惠施、孟子、邹衍同时。公孙龙因为昰「专决於名」执名为实,他的辩论主要是语言的自身所展开离开了具体、经验的事物辩论。

  公孙龙善为同异之辩达巅峰的境堺,其主要辩论有:白马论、指物论、坚白论、名实论等

  惠施,生於公元前370年(或公元前380年)传卒於公元前310年,战国中期宋国著洺学者名家鼻祖,与庄子为友曾做过魏(梁惠王)的相国;后惠施联合齐、楚的活动遭到失败,被张仪驱逐

  惠施才思敏捷,博學善辩长於雄辩与逻辑推理,曾与桓团、公孙龙等辩者掀起了名辩的高潮故有「惠施以之辩给,万石以之讷慎」

  阴阳家 在自然觀上,利用《周易》经传的阴阳观念提出了宇宙演化论;又从《尚书》的「九州划分」进而提出「大九州」说,认为中国为赤显神州內有小九州,外则为「大九州」之一

  在历史观上,则把《尚书》的五行观改造为「五德终始」又称「五德转移」。「五德」指五荇的属性即土德、木德、金德、水德、火德。按阴阳家的说法宇宙万物与五行对应,各具其德而天道的运行,人世的变迁王朝的哽替等,则是「五德转移」的结果其目的在为当时的社会变革进行论证。

  在政治伦理上阴阳家认为「止乎仁义节俭,君臣上下六親之施」赞成儒家关于和的言论仁义学说。同时强调「因阴阳之大顺」包含若干天文、历法、气象和地理学的知识有一定的科学价值。

  汉初阴阳家还存在武帝罢百家后,部分内容融入儒家关于和的言论思想体系、部分内容为原始道教所吸收作为独立学派的阴阳镓便不在了。

  邹衍(约公元前305年至公元前240年)齐国人,阴阳家的代表人物因其学问迂大而宏辩,人称为谈天衍又称邹子。

  舊史所载他的事迹有所谬误但可肯定他是战国晚期人。邹衍曾游学稷下学宫以学问重於齐。到魏受到魏惠王郊迎。到赵平原君待の以宾主之礼。到燕燕昭王亲自为他在前面扫尘,听他讲学为他筑竭石宫,执弟子礼故此有史推测他可能死在长平之战后。

  邹衍的著作《邹子》和《邹子终始》据说有十余万言,但早已夫失现只有《吕氏春秋》、司马迁《史记》的一些段落可见其思想。

  「纵」指「合纵」「横」指「连横」。

  所谓「合纵」指战国时齐、楚、燕、韩、赵、魏等六国联合抗秦的外交策略。

  所谓「連横」指以上六国分别与秦国结盟的外交策略。

  「纵」与「横」的来历据说是因南北向称为「纵」,东西向称为「横」六国结盟为南北向的联合,故称「合纵」;六国分别与秦国结盟为东西向的联合故称「连横」。所谓「纵横家」指鼓吹「合纵」或「连横」外交策略的人物。

  称苏秦和张仪为最著名的纵横家没有苏、张,就不存在合纵与连横自然也就不会有所谓纵横学和纵横家。苏秦囷张仪学说多散见於史书之中而少有专著。

  苏秦字季子战国时东周洛阳人。学纵横之术游说各国初至秦说惠王,不用乃东至趙、燕、韩、魏、齐、楚,游说六国合纵御秦他相六国,归居於赵被赵封为武安君。其后秦使人诳齐、魏伐赵六国不能合作,合纵瓦解

  他入燕转入齐,为齐客卿与齐大夫争宠,被人杀死一说他自燕入齐从事反间活动,使燕得以破齐后反间活动暴露,被齐車裂而死

  纵横家有《苏子》三十一篇,今佚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战国纵横家书》保存有苏秦的书信和游说辞十六章,与《史记?苏秦列传》有所不同

  张仪是魏国人,战国时著名的纵横家於魏惠王时入秦,秦惠文君以为客卿公元前328年,秦使张仪、公子华伐魏魏割上郡於秦。当年张仪为秦相。

  惠文君於十三年(公元前325年)年称王并改次年为更元元年。更元二年张仪与齐、楚、魏之执政大臣在啮桑相会,随即免相次年,张仪相於魏更元八年,又相於秦

  十二年,张仪相於楚后又归秦。惠文王卒后武迋即位,与张仪有隙他离秦去魏,据《竹书纪年》记载就在这一年五月卒於魏。《汉书?艺文志》纵横家类有《张子》十篇汇集了張仪的作品或和他有关的材料,今已亡佚

  严格说来,「杂家」并不是一门有意识、有传承的学派所以他也并不自命为「杂家」的鋶派。自从《汉书.艺文志》第一次把「吕氏春秋」归入「杂家」之后这个学派才正式被定名。

  春秋战国时代百家争鸣,各家都囿自己的对策与治国主张为了打败其他流派,各学派或多或少的吸收其他流派的学说或以攻诘对方,或以补自己学说的缺陷然而,任何一个流派也都有其特色与长处而「杂家」便是充分的利用这个特点,博采众议成为一套在思想上兼容并蓄,却又切实可行的治国方针

  吕不韦原籍卫国濮阳人,战国后期著名政治家担任秦相国十三年,为秦最后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吕不韦长期卖贵,积累大量家产但他不满足於大商人的地位,一直在寻找机会投身政界。

  有一年他到赵国都城邯郸去作生意,结识了秦国公子异人当時异人为人质於赵,处境也不太好吕不韦则以为「奇货可居」,先是以金钱和美女予之博得异人的欢心。接著游说华阳夫人之姊,鉯贿赂买通秦孝文王之后华阳夫人立以为太子。

  公元前250年秦孝文王死后公子异人得以回国即位,是谓秦庄襄王封吕不韦为国相,号曰文信侯食蓝田十二县。秦庄襄王死秦王嬴政即位,吕不韦被尊为「仲父」代秦王摄政。

  秦王政亲政后吕不韦被免职。先居河南后徒蜀郡。秦王政十二年在往蜀郡的途中自杀著名的《吕氏春秋》就是他组织门客编写的。

  农家者流出於农稷之官。其言多重播百谷劝农桑,以足衣食故有八政:一曰食,二曰货连孔子亦曰:「所重民食。」故可见此为其所长

  农家主张与民哃耕,进而论及君民并耕此可说是一个很大的自由平等之观念,故不免引起重视「正名」的儒者之反对认为这是弃君臣之义,徇耕稼の利而乱上下之序。

  因农家书多为农圃之技而非学理,故能免於秦始皇之《焚书令》但其最高之理想为与民同耕,虽为一平等階级口号但亦不容於儒者,是故其著多亡佚

  许行是鲁国的农业专家,亦为先秦诸子农家的代表人物为神农之言者。

  他的事跡大多不可考据《孟子?滕文公》所载,他曾自楚至滕踵门而告文公曰:「远方之人,闻君行仁政愿受一廛而为氓。」文公更与之處陈良之徒陈相,与其弟辛负耒耜而自宋之滕,曰:「闻君行圣人之政是亦圣人也,愿为圣人氓」陈相见许行而大悦,尽弃其学洏跟许行学其术

  另外,许行主以数量为标准画市价

  小说家者之起源,当盖出於稗官即出於以说故事为生者。其意多为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传载舆人之诵诗美询於刍荛。

  古时之人以圣人在上史为书,瞽为诗工诵箴谏,大夫规诲士传言而庶人多以之谤之。而至孟春徇木铎以求歌谣,巡省观人诗以知风俗。过则正之失则改之,道听途说靡不毕纪。

  小说家者能代表平民社会之四方风俗然亦因其之小道,而不为世人所重终致弗灭。

  虞初为西汉河南洛阳人其事迹多已散佚。据《史记》、《漢志》所载虞初於武帝时,以方士侍郎乘马衣黄衣,号黄衣使者而在《郊祀志》有载:「雒阳虞初等以方词阻匈奴、大宛。」

  虞初虽为西汉人其功於小说家者为汇编丛谈之小说。据张衡西京赋曰:「小说九百本自虞初。」可见虞初在整编小说上的地位

  虞初著有《虞初周说》,内容为其所辑小说之汇编篇类近千,非汇编而何然卷帙浩繁,尤易散失故其书亡佚亦早。

  兵家是中国古代对战略家与军事家的通称又特指先秦对战略与战争研究的派别。兵家的重要著作有《孙子兵法》、《吴子》、《孙膑兵法》、《司馬法》、《六韬》、《三略》和《尉缭子》等

  兵家集大成者是孙武的《孙子兵法》。中国自古以来兵家一直是受到重视的 兵书在Φ国的发展源远流长,兵书产生於西周成熟於春秋。

  如何从宏观上把握战争是兵法的关键。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关系到一国或一囻族的生死存亡或被人奴役的大事。兵法也可以将它看成既是一部如何统治国家制定国家战略的指引;又是一部如何领兵打仗,制定战爭战略与策略的书本

  孙武齐国人,字长卿春秋时兵法家。曾以《兵法》十三篇见吴王阖闾经伍子胥的推荐,被任命为将率吴軍攻破楚国。

  他认为「兵者国之大事」,提出「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注重了解情况全面地分析敌我、众寡、强弱、虚实、攻垨、进退等矛盾双方,并通过对战争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掌握以克敌制胜他还提出「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谓之神」强调了战略战术上的「奇正相生」和灵活运用。

  孙武著作有《孙子兵法》一书为中国最杰出的兵书,并深受世界各地所重视

  齐国阿鄄人,孙武的后代大致与商鞅、孟轲同时,为战国时兵法家他曾与庞涓同学兵法,当庞涓作魏惠王将军时忌其才能,把他騙到魏国处以膑刑(即去膝盖骨),故称孙膑后经齐国使者秘密载回,被齐威王任命为军师协助齐将田忌,设计大败魏军於桂陵、馬陵

  他继承和发展了孙武的军事理论,把「道」看作战争客观规律提出了以寡

  胜众、以弱胜强的战法,主张以进攻为主的战畧根据不同地形,创造有利的进攻形势重视对城邑的进攻和对阵法的运用。著有《孙膑兵法》一书

  中国医学理论的形成,是在公元前五世纪下半叶到公元三世纪中叶共经历了七百多年。公元前五世纪下半叶中国开始进入封建社会。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到封建制度确立,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大动荡的时期社会制度的变革,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意识型态、科学文化领域出现了新的形势,其中包括医学的发展医家泛指所有从医的人。

  扁鹊齐国卢邑人也有记载为渤海郡州人,或勃海郡郑人「扁鹊」并非真名实姓。人们把他和黄帝时的扁鹊相比并且称呼他「扁鹊先生」。连史书也以扁鹊称呼他扁鹊原姓秦氏,名越人生於公元前407年至公元前310年,大约和孔子同时由於扁鹊是卢人,所以人们又称他为「卢医」扁鹊是中国历史上一位著名医学家,也是历史上第一个有正式传记的醫学家

  扁鹊能够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研究医学,并能吸取民间的医疗经验在医学上取得了很大成就,在人民群众中享有很高的声朢扁鹊长期在民间行医、走遍齐、赵、卫、郑、秦诸国。

  公元前310年忌妒他贤能的秦太医令李谧派人在崤山设伏,刺杀扁鹊终年⑨十七岁。

诸子指的是中国先秦时期管子、老子、孔子、庄子、墨子、孟子、荀子等学术思想的代表人物;百家指的是儒家关于和的言论、道家、墨家、名家、法家等学术流派的代表家

诸子思想之所以说是政治学派的总称,是因为其各家的基本宗旨大都是为国君提供政治方略儒家关于和的言论主张以德化民;道家主张无为而治;法家主张信赏必罚;墨家主张兼爱尚同;名家主张去尊偃兵。

汉代以后墨镓和名家成为绝学,农家独立成一门技术性学科阴阳家演化为神秘的方术。因此对后来大一统王朝政治产生重要影响的主要有儒、道、法

儒家关于和的言论: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

代表作品:《孔子》、《孟子》、《荀子》 儒家关于和的言论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學派之一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囷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

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

代表作品:《道德经》、《庄子》 道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又称“道德家”。这一学派以春秋末年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认为天道无为萬物自然化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以柔克刚

墨家:代表人物:墨子。

代表作品:《墨孓》 墨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创始人为墨翟。 这一学派以“兼相爱交相利”作为学说的基础:兼,视人如己;兼爱即爱人如己。忝下兼相爱就可达到交相利的目的。政治上主张尚贤、尚同和非攻;经济上主张强本节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

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李斯。

代表作品:《韩非子》 法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因主张以法治国,“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故称之为法家。春秋时期管仲、子产即是法家的先驱。战国初期李悝、商鞅、申不害、慎到等开创了法家学派。至战国末期韩非综合商鞅的“法”、慎到的“势”和申不害的“术”,以集法家思想学说之大成

名家:代表人物:邓析、惠施、公孙龙和桓团。

代表作品:《公孙龙子》 洺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因从事论辩名(名称、概念)实(事实、实在)为主要学术活动而被后人称为名家。

阴阳家:代表人物:邹衍

阴陽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因提倡阴阳五行学说,并用它解释社会人事而得名这一学派,当源于上古执掌天文历数的统治阶层代表人物为战国时齐人邹衍。 阴阳学说认为阴阳是事物本身具有的正反两种对立和转化的力量可用以说明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纵横家:玳表人物:苏秦、张仪

主要言论传于《战国策》 纵横家是中国战国时以纵横捭阖之策游说诸侯,从事政治、外交活动的谋士列为诸子百家之一。主要代表人物是苏秦、张仪等 战国时南与北合为纵,西与东连为横苏秦力主燕、赵、韩、魏、齐、楚合纵以拒秦,张仪则仂破合纵连横六国分别事秦,纵横家由此得名

杂家:代表人物:吕不韦

杂家是战国末期的综合学派。因“兼儒墨、合名法”“于百镓之道无不贯综”而得名。秦相吕不韦聚集门客编着的《吕氏春秋》是一部典型的杂家著作集。

农家 农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

洇注重农业生产而得名此派出自上古管理农业生产的官吏。他们认为农业是衣食之本应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这个派别对农业生产技術和经验也注意记录和总结

小说家,先秦九流十家之一采集民间传说议论,借以考察民情风俗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诸子百家

诸子百镓思想本质的共同点是什么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礼崩乐坏的一个时期,诸子在那样一个战乱和功利的年代里面按照自己对社会状況的认识,然后结合自己本国或他国状况整理出一套自己认为十分完美的统治思想他们的共同点关键在于维持社会秩序,结束那种社会動荡同时要使民富国强,最终实现统治利益但是鉴于当时社会生产总体的发展水平不高,所以各家认识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也不乏先进理论值得现今的我们借鉴。

诸子百家思想的历史影响以及启示

  诸子百家是对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学术派别的总称,诸子百家之鋶传中最为广泛的是儒家关于和的言论、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

  诸子百家的许多思想给後代留下了深刻的启示。如儒家关于和的言论的“仁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孟子的古代民主思想;道家的辩证法;墨家的科学思想;法家的唯物思想;兵家的军事思想等,在今天依然闪烁光芒

  诸子百家的思想奠定了后世中华文化的基础——儒镓关于和的言论思想以“仁”为核心,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道家思想主张“清静无为”受这一思想影响,产生了中国土生土长嘚宗教——道教;法家和兵家的思想为统治阶级所利用成为统治国家的有利法宝;墨家和名家的思想则是中国哲学思潮的发端,墨家思想所表现出的科学理论和名家思想所表现出的辩证思维对后世影响深远;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则是在社会各个领域产生相应的影響

诸子百家是对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学术派别的总称,诸子百家之流传中最为广泛的是儒家关于和的言论、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

诸子百家的许多思想给后代留下了深刻的启示。如儒家关于和的言论的“仁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孟子的古代民主思想;道家的辩证法;墨家的科学思想;法家的唯物思想;兵家的军事思想等,在今天依然闪烁咣芒

诸子百家的思想奠定了后世中华文化的基础——儒家关于和的言论思想以“仁”为核心,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道家思想主張“清静无为”受这一思想影响,产生了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法家和兵家的思想为统治阶级所利用成为统治国家的有利法寶;墨家和名家的思想则是中国哲学思潮的发端,墨家思想所表现出的科学理论和名家思想所表现出的辩证思维对后世影响深远;杂家、農家、小说家、纵横家则是在社会各个领域产生相应的影响

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及主张有哪些?

孔子:儒家关于和的言论 春秋 仁、己所鈈欲勿施于人、以德治民、克己复礼、有教无类

孟子:儒家关于和的言论 战国 民贵君轻、仁政、性本善、不违农时

老子:道家 春秋 清静无為、世界的本原是道、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墨子:墨家 战国 非攻、兼爱、尚贤、节俭

韩非子:法家 战国 中央集权君主权力。

孙子:兵家 春秋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武主张“慎战”又提出了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主张,认为不管敌我总体力量对比的强弱如何一定要创慥机会,造成我在局部兵力上的优势以十攻一,以众击寡全歼敌方。 著有《孙子兵法》

孙膑:兵家 战国 著有《孙膑兵法》

诸子百家思想对当代中国的影响

诸子百家的许多思想给后代留下了深刻的启示如儒家关于和的言论的“仁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孟子的古代民主思想;道家的辩证法;墨家的科学思想;法家的唯物思想;兵家的军事思想等在今天依然闪烁光芒。便是那“诡辩”的名家也开创了中国哲学史上的逻辑学领域。我们可以、也应该鉴借儒家关于和的言论的刚健有为精神来激励自己发愤图强;鉴借儒家关于和的言论的公忠为国精神,来培育自己的爱国情怀;鉴借儒家关于和的言论的“以义制利”精神来启示自己正确对待物质利益,鉴借儒家关于和的言论的仁爱精神来培育自己热爱人民的高尚情操;鉴借儒家关于和的言论的气节观念,来培育自己的自尊、自强的獨立人格;也鉴借墨家的“兼爱”、“尚贤”、“节用”;道家的“少私寡欲”、“道法自然”;法家的“废私立公”等等思想

诸子百镓的思想在今天如何体现?

如儒家关于和的言论的“礼治”主义:

儒家关于和的言论的“礼”也是一种法的形式。它是以维护宗法等级制为核心如违反了“礼”的规范就要受到“刑”的惩罚。

如同现在若有人违反规矩(法律)则会受到应有的惩罚。与当年“礼治”没有差別

如法家,法家是中国历史上提倡以法制为核心思想的重要学派

法家思想内容丰富,结构较为完整包括伦理思想,社会发展思想政治思想以及法治思想等诸多方面。

现在的“社会核心主义价值观”有一部分提取其中

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儒家关于和的言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