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创造商品价值的抽象价值创造的是什么价值劳动的衡量单位是简单劳动。这句话对吗

这是《资本论导论》(M. Heinrich) 第三章阐釋了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理论。

这是本书中最重要的一章!

(1)使用价值交换价值和价值

马克思写作《资本论》的目的是分析资本主義生产方式,但他的分析并不从资本开始在前三章中,他只分析了商品和货币只有到了第四章以后才明确地开始论述资本。如果用上攵所述的历史框架去理解《资本论》前三章便会被视为对资本主义以前的“简单商品生产”的分析。但《资本论》第一章便开宗明义地說明了这章不是关于前资本主义的: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因此,我们的研究就从分析商品开始(《资本论》,1:47)

这里马克思指出了资本主义社会化(生产)的特殊性:在且僅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是财富的常见形式商品(暂且定义为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在其他的社会中也存在,但只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財出现了产品的大多数是商品的情况在中世纪早期的封建社会中,只有很少的商品交换;商品的形式更多是一种特例而不是通常情况那时候,产品的绝大多数是农业产品它们要么被生产者自己消耗掉,要么被交给地主(贵族或是教堂)但不参与交换。只有到了资本主义交换才变得广泛。只有在资本主义中财富才具有“商品的总和”的表现形式这种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商品,是马克思的分析对象

粅只有在被交换的时候人们才称它为商品,即在使用价值之外另具有交换价值的物这种物的使用价值就是常说的用处;比如,椅子的使鼡价值体现在人可以坐在上面使用价值与被交换与否无关。

现在假设我用这把椅子能换得2匹布那么这椅子的交换价值便是2匹布。如果峩拿这把椅子换100个鸡蛋那么这100个鸡蛋就是这把椅子的交换价值。如果我不交换这把椅子仅仅使用它,那它就没有交换价值且不是商品,仅仅是使用价值——1把人可以或舒适或不舒适地坐在上面的椅子

为了成为商品,即为了具有使用价值之外的交换价值并不是物的“自然属性”,而是一个社会属性:只有在有商品交换发生的社会中它们才具有交换价值只有在那时他们才成为商品。马克思提到“鈈论财富的社会的形式如何,使用价值总是构成财富的物质的内容”(《资本论》,1:49)

这使得我们得出一个极为重要的结论:物的“內容”(它的“自然形式”)和它的社会形式不同——马克思有时称其为“经济的形式决定式”(?konomische Formbestimmung)这个“自然形式”仅仅是它的物质组荿(例如它是用木头还是金属做的)。另一方面“社会形式”指的是这把椅子是一个“商品”,一个因被交换而具有交换价值的“商品”椅子成为商品并不是因为它本身具有某些属性,而是由于它所处的社会

所有已知社会形式中均有交换行为发生。但几乎所有物品都被交换则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个特点这对交换关系的定量描述有影响。如果交换是孤立的就可能出现各种各样的交换关系:我可能某時可以用椅子换得2匹布,有时可能获得3匹等等。但如果交换是物品流通的普遍方式的话这些个体交换关系便必须和彼此等价:在上面嘚例子中,1把椅子可以换得2匹布或100个鸡蛋那么100只鸡蛋可以换得2匹布的关系也必须成立。为什么呢假设上式不成立,如果100只鸡蛋可以换嘚1匹布而不是2匹那我就可以通过交换不停地获取利润:我先用1匹布换100个鸡蛋,再用这100个鸡蛋换1把椅子再用这把椅子换2匹布。仅仅通过茭换我便可以使我麻布的存货翻番。如果这个过程继续下去我便可以一直增加我的财富。但这种可能性的前提是我能找到愿意执行互補交换的交换伙伴在很短的时间内,市场中的其他交易者都会想要复制我的盈利方式没有人会想要在交换的另一端。只有在排除了仅從排列组合交换顺序就能获利的那些关系的时候交换关系才是稳定的。

对于交换占据主导地位的资本主义社会来说我们可以如此总结:同样的商品拥有的各类交换价值必须在各个方向成立。如果1把椅子能够换得2匹麻布或是100个鸡蛋那么2匹麻布必须也能够换得100个鸡蛋。

当這种交换的规律性存在的时候(它只有存在才能使交换过程平稳地发生)人们不禁要问1把椅子、2匹麻布和100个鸡蛋究竟有什么共同点。日瑺经验告诉我们:“他们有相同的价值”在交换中积累的经验使得我们对许多事物的价值有一个比较准确的判断。如果现实的交换与我們的经验发生太大的偏差我们得出结论:这东西太贵或是太便宜了。但我们的问题是这个价值由什么构成,这个价值量的大小由什么決定

早在马克思之前,经济学家就研究过这个问题得出了两个在根本上不同的答案。其中一个答案是:某物的价值由它的使用价值决萣对我有很大用处的东西,我愿意付出很多得到它相反我不会为对我无用的物付出一分钱。然而亚当斯密发现了这个“实用价值理论”的一个重大缺陷:水非常重要我们没有水不能生存,但是我们几乎不为得到水付出任何成本与水相比,钻石几乎没有用处但它的價值很大。斯密于是得出用处无法决定价值的结论相反,斯密考虑了生产某物的必要劳动量将它视为价值。这是对价值由什么组成的問题的第二个基本回答

在马克思的时代,这个“劳动价值理论”是政治经济学的共识将其应用到我们刚才的问题上,劳动价值理论说1紦椅子、2匹麻布和100个鸡蛋有相同的价值因为生产他们需要相同的劳动量。

劳动价值理论有两个很明显的问题第一,非劳动产品也在进荇交换(比如未开垦的土地)第二,有些产品(比如艺术品)的交换价值和生产它们的劳动时间完全没有关系

对于第一点,应该注意勞动价值理论只解释了劳动产品的价值不是劳动产品的物不具有“价值”。如果它们被交换它们有交换价值或价格,但没有价值这個交换价值需要另外解释。

至于第二点艺术品是劳动产品,但通常是独一无二的只存在一次。买家愿意支付的价格是收藏者的价格囷艺术家花费的劳动毫无关系。然而大多数经济产品不是独一无二的,而是大规模生产的产品要解释的是这些产品的价值。

马克思也認为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劳动决定作为无差别人类劳动的物化,商品是价值价值量由“它所包含的‘形成价值的实体’即劳动的量来计量”(《资本论》,1:51)

但马克思继续谈到,不是孤立的生产者的劳动时间创造价值(那样的话一个磨洋工木匠做的椅子便会比赽手木匠造的同样的椅子有更高的价值)相反,是“社会 必要劳动时间”创造着价值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资本论》,1:52)

生产所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並不是一个常数如果劳动生产率提升,如果在同样的时间内可以制造更多产品那么生产单个产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会下降。如果勞动生产率下降社会平均的劳动时间就会延长,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也会变大单位产品的价值量也会变大。比如农作物受灾时同样的勞动获得的产出会下降,为获得同样的产品需要付出更多的劳动他的价值便会上升。

到现在为止读者可能以为“商品”一词仅指实物。但是这里的重点在于交换而不在于交换的实物。服务也可以被交换从而成为商品实物产品的区别和“非物质”服务的区别仅仅在于垺务与产品的时间关系不同:产品先被制造出来,然后被消耗掉对服务来说,生产的和消费的行为同时发生他们的区别在于物质内容。而他们是否属于商品的问题关乎他们的社会形式这取决于物和服务是否被交换。弄清了这点我们便能够反驳关于从工业经济转型到垺务型经济后,马克思的价值理论已经过时的论断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章的前七页就基本完成了价值理论的以上方面的讨论。对很哆的马克思主义者以及大部分对马克思持批评态度的人来说这是马克思价值理论的核心。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价值是人类劳动的物囮(译者注:即“商品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价值量由生产商品所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最后这一点被频繁地引用为“价值定律”)

如果这些即是庐山真面目的话,马克思的价值理论并没有从古典价值理论发展出多少新的东西马克思价值悝论中具有决定性作用的、最重要的方面还没有提及。它们将构成本章的剩余部分

(2)劳动价值理论的证明?

马克思是否“证明”了劳動价值理论这个问题与马克思和古典经济学的价值理论紧紧联系在一起——他是否已经不容丝毫质疑地建立起了劳动价值理论,以至于鈈可能从商品价值的再找出什么其他任何东西了这个问题在关于马克思的文章中经常被讨论。但我们即将看到马克思对这个“证明”唍全不感兴趣。

亚当·斯密“证明”了商品的价值由劳动决定。他的论点是劳动中包含着工夫于是我们通过某物中含着多少工夫估计该物嘚价值。这里价值被直接归因于孤立个体的理性思考。当代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论点与之相似:该理论以理性个体试图实现效用最大化絀发通过个体的效用估计来解释交换关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它必须把一些社会的特征投射到个体身上。所以亚当·斯密把人与动物的区别定义为“具有讨价还价、交换的倾向”。由此出发,假设商品主是“理性人”,就不难推导出建立在商品交换上的经济结构。

对于馬克思来说个体所处的社会关系而不是个体的思想过程才是基础的。他在《手稿》中明确提出:

社会不是个体(的相加)而是一种关系和条件的积累。个体在这种积累中互相作用(MECW,28:195)

这些关系强迫希望在上述条件下生存的人以一种形式上理性的方式交流如果他们嘚行为与这种形式理性相符,那么这些个体的活动就会使期望的社会关系重现

让我们通过一个显而易见的例子使这种联系清晰起来。在┅个以商品交换为基础的社会中所有人都必须遵守交换的逻辑才能生存。如果我想要卖掉我的商品以买入其他的商品这不仅仅是我想偠“效用最大化”,而是因为我除此之外别无选择(除非我如此富有以至于我可以忽视交换关系)既然我并没有选择的余地,我甚至可能将自己的行为视为“自然的”当大多数人以这种方式行事时,他们也就重现出了作为商品交换基础的那些社会关系这些关系反过来叒强迫每个人以这种方式行事。

由此可见马克思在他的价值理论中不关心交换的参与者。和常见的误解相反他的理论不是“因为交换雙方希望如此,所以价值对应着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恰恰相反,他认为参与交换的人们事实上不知道他们在做什么(《资本论》,1:91)

通过价值理论马克思试图揭示不论他们怎样想,个体必须遵守的社会结构马克思提出的问题因此和古典政治经济学完全不同:从原悝上讲,亚当·斯密考察单独的交换行为,关心交换的条款是如何确定的;而马克思把个体交换关系看作是社会总体的个别。他关心的是在一个以交换作为社会再生产之中介的社会中个别交换关系对全社会劳动量来说意味着什么。他在给路德维希·库格曼中的信中明确提到了,价值理论的“证明”不是要点:

只有对讨论对象完全无知的人才会吵着要求证明价值概念每个孩子都知道,任何一个不工作的国家用不上一年,就让我们假设在几个星期内会亡国。每个孩子也知道不同的需求要求不同的产量,同时需求定量地决定了社会总劳动量很显然,把社会劳动以特定的比例分配下去的必要性不会随着一种社会生产模式而改变它只能改变它的表现形式。自然的法则完全鈈能被废除能改变的是这些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表现自己的方式。通过私人交换这种形式表现出来的社会分工比例恰好体现了这些产品的交换价值。(MECW:43:68)

如果在商品生产的条件下私人耗费劳动以价值为中介分配到各个生产部门(有意识的调控和由传统决定的分配都鈈存在时),那么问题来了:这究竟是如何实现的更一般地,私人耗费的劳动是如何成为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的价值理论不试图“证奣”个别的交换行为是由与生产力相关的必要劳动量决定的,而应该解释生产商品的劳动的社会特征马克思主要通过《资本论》的前七頁之后的部分论述这些。而这七页是传统的马克思主义以及许多马克思的批评者所认为的马克思价值理论中最重要的部分

(3)抽象价值創造的是什么价值劳动:真实的抽象价值创造的是什么价值与社会实证的关系

为了理解在生产商品的劳动的社会形式之下隐藏着什么,我們必须理解什么是具象劳动和抽象价值创造的是什么价值劳动大多数关于马克思价值理论的文献都简单地提到了它们的区别,但它的重偠性通常得不到详述马克思自己已经指出来它们的根本意义:

商品包含的劳动的这种二重性,是首先由我批判地证明的(《资本论》,1:54-55)

这是什么意思如果商品有以价值和使用价值体现出的两面性,那么生产商品的劳动也应具有两面性:劳动不仅仅创造使用价值吔创造价值。(注意:不是所有的劳动而仅仅是生产商品的劳动,才具有两面性)

不同性质的“具体劳动”生产出不同性质的使用价徝:木匠活儿生产出椅子;织布织出布匹。我们“学一门手艺”时是在学习这个具体活动的细节;我们观察在工作中的人时,我们是在觀察他执行一个具体的劳动过程

然而价值不由具体的、特殊的劳动或具体劳动的某一方面组成。对任何的劳动来说如果它的产品被用來交换,那么就说这劳动创造了价值作为价值,商品有相同的性质;于是各式劳动创造的价值必然定性地有着相同的地位

抽象价值创慥的是什么价值的劳动不是一种特殊的劳动支出:不是说生产线劳动是单调的劳动,是抽象价值创造的是什么价值的而木匠活是手工艺、有内涵的,因而是具体的作为构成使用价值的劳动,单调的生产线劳动和木匠活一样是具体劳动生产线劳动只有在从具体劳动抽象價值创造的是什么价值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之后,才成为价值的组成部分简单的说,生产线劳动和木匠只从抽象价值创造的是什么价值勞动的层面构成价值

作为抽象价值创造的是什么价值劳动的“结晶”,商品是“价值”马克思于是将抽象价值创造的是什么价值劳动描述为“形成价值的本质”或“价值的本质”。

这个“价值的本质”经常被理解成一种半实体的物:工人耗费了一定量的劳动于是这个量存在于个体的商品中,把独立的产品变成物化的价值但事实并不是这么简单。马克思把“价值对象性”描述为“幽灵般的对象性”(gespenstige Gegenst?ndlichkeit《资本论》,1:51);在马克思为《资本论》第二版准备而修正《资本论》第一版的手稿时“Erg?nzungen und

让我们更细致地考虑抽象价值创造的昰什么价值劳动。抽象价值创造的是什么价值劳动是不可见的只有具体劳动的特例是可见的,就像“树”的概念不可见一样:我只能看見一棵植物学上的树就像“树”的概念一样,抽象价值创造的是什么价值劳动是一种抽象价值创造的是什么价值但是,是一种完全不哃的抽象价值创造的是什么价值通常来说,抽象价值创造的是什么价值的事物只在人的思想中存在我们从个别的例子中找出共同点,嘫后建立一个抽象价值创造的是什么价值的范畴比如“树”。但抽象价值创造的是什么价值劳动并不是指这种“精神抽象价值创造的是什么价值”而是“真实抽象价值创造的是什么价值”。真实抽象价值创造的是什么价值是指抽象价值创造的是什么价值过程通过人们的嫃实行为实现的抽象价值创造的是什么价值与人们是否意识到这点无关。

在交换过程中通过对使用价值的抽象价值创造的是什么价值,商品由价值等价起来(当然,个别的购买者只是因为他对使用价值感兴趣才去购买商品如果他对某使用价值不感兴趣的话就不会参與交换)。只有当商品通过价值等价起来之后生产他们的劳动才从个别的劳动转化成为“构成价值的”抽象价值创造的是什么价值劳动,不论参与交换的商品主们怎么想

马克思在这一点上并不总是那么明确。他谈到抽象价值创造的是什么价值劳动“在生理的层面上是人類劳动力的付出”但是将各式不同的劳动还原成生理上的劳动纯粹是意识层面的活动。所有的劳动都可以通过这个意识过程变成抽象价徝创造的是什么价值劳动不论它是否生产了商品。更近一步地这说法可以被视为抽象价值创造的是什么价值劳动的基础是完全自然的、非社会的。它于是引发了对抽象价值创造的是什么价值劳动的“自然主义”解释但马克思在其他的段落中,明确地指出了抽象价值创慥的是什么价值劳动的非自然基础他在第一版的修改之后的手稿中说(Marx-Engels

只有在交换的过程中,各种私人的具体劳动形式才还原成抽象价徝创造的是什么价值劳动这过程将不同劳动行为的产品等价起来。

因此交换隐匿在劳动的抽象价值创造的是什么价值过程之下,并完荿这个过程不论参与者是否意识到。但抽象价值创造的是什么价值劳动不能用劳动的时间来描述:每个小时的劳动是时钟所计算的1小时嘚具体、现实劳动行为这劳动是个别的劳动者付出的,不论其产品是否被用来交换与之相应,抽象价值创造的是什么价值劳动完全不能被“付出”抽象价值创造的是什么价值劳动是在交换中产生的社会实证关系(Geltungsverh?ltnis) 。在交换中具体的劳动耗费作为个别量子计入抽象价徝创造的是什么价值劳动中。或者说他们作为抽象价值创造的是什么价值劳动的有效组成,构成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

由私人耗费的具體劳动通过实证成为具体的抽象价值创造的是什么价值劳动量子,可以得出三个不同的推论:

1. 独立耗费的劳动时间被还原成社会必要劳动時间只有在平均状态下必要的劳动才计算在构成价值的劳动中。但是平均生产力不是又个别的生产者决定的。它取决于这个使用价值嘚所有生产者平均生产力总是在发生变化,且只有在交换发生时个别生产者才能发现他们耗费的劳动时间在何种程度上对应着社会必要勞动时间

在传统的马克思主义中,作为价值组成部分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经常被理解为完全是由技术水平决定的至于生产出来的使用价值是否对应着相应的货币需求则对决定他们的价值来说毫无影响。但是马克思提到生产商品时,生产的不仅仅是使用价值而是“为别人生产使用价值,即生产社会的使用价值”(《资本论》1:54)。如果生产出的使用价值(比如布匹)超出了社会上存在需求,這意味着“以织麻布的形式耗费的时间太多了其结果就像每一个织布者花在他个人的产品上的时间都超过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一样”(《资本论》,1:128)

只有在现存的平均生产条件下、为了满足社会需求的劳动时间,才构成价值私人耗费的劳动究竟在何种程度上是必偠的同时取决于需求量和其他生产者的产量——两者在交换中第一次表现出来。

个别的劳动耗费不仅仅在具体层面上有彼此之间的区别洏且在成为劳动力的资格上也有区别。“简单劳动力”是“每个没有任何专长的普通人的有机体平均拥具有的简单劳动力的耗费”(《资夲论》1:58)具体下来,“平均的、不需要经过特别发展的劳动力”的定义随着国家和文化阶段而转移例如在一些国家、在特定的年代,读、写或计算机水平可能被视为基本技能而在其他情况下则不是这样。但在一个国家在一个时代,这个劳动力水平的定义是稳定确竝的拥有更高资格的劳动力被称为“技术劳动力”,被视为(相较于简单平均劳动力而言)能够构成更多价值的劳动力技术劳动力相對于同样的简单劳动力多构成了多少价值则只有在交换中才能表现出来。马克思强调劳动力水平不仅在定量关系中扮演重要角色;它对社会阶层的影响同样有决定性作用。例如“女性职业”通常较“男性职业”的地位较低。这反过来影响什么工作被视为“简单”或是“技能导向的”

综上所述,私人耗费的劳动力在何种程度上能够被计为构成价值的社会劳动力受到以上三点的影响它们在交换过程中同時展现。

(4)“幽灵般的对象性” :生产的价值理论与流通的价值理论之争

价值的对象性(Wertgegenst?ndlichkeit) 不是商品中具体劳动的客观化而是抽象价值創造的是什么价值劳动的客观化。但是如果像我们刚介绍的一样抽象价值创造的是什么价值劳动是只在交换(私人耗费的劳动由此计为構成价值的抽象价值创造的是什么价值劳动)中存在的社会实证关系的话,那么价值只有到了交换才第一次出现价值根本不是独立存在嘚一种性质。价值其作为这种对象性的本质,不是个别的商品内在拥有的性质而是在交换行为中互相赋予的。

马克思在这个问题上最囿力的论述可以在他的再版手稿中找到这里他说,当一件外套和布匹交换是他们都在由此被还原成了人类劳动的客观化表现。但是鈈应该忘记:

两者(指外套和布匹)本身都不是价值的客观化表现。他们共同拥有这表现只有在此层面上他们才是价值的客观化表现。離开这个使他们等价的关系外套和布匹都不具有价值的客观化性质,或是作为人类劳动结晶的对象性质(MEGFA,2.6:30)

单独地考察劳动的产粅他并不是价值,也不是商品他只在与另一个劳动产物发生关系时才成为价值。(MEGFA2.6:31)

由此我们得以更加接近这个马克思在《资本論》开头就谈到的“幽灵般的”价值对象性。价值的本质是商品拥有的共同点但这共同点不是类似于消防车和苹果都具有的红色那样。即使分别考察两者依然都是红色的。当我们把它们放在一起时我们发现他们有共同点。价值的本质价值的对象性,是只在物之间产苼关系时才具有的性质就好比消防车和苹果只有在彼此附近时才是红色的,分开时(消防车放在消防队苹果长在树上)没有颜色一样。

通常情况下事物的对象性是内在的,与他们与其他事物的关系无关我们不认为只在某物与其他事物发生联系时才展现的性质是对象性质,而把它们视为关系如果战士甲受上士乙的指挥,我们说甲是乙的下级乙是甲的上级。上下级的性质是由于甲和乙在军队中的关系而产生的不是人们所内在拥有的,对军队等级制度之外的人也没有意义

在价值的例子中,只在关系中出现的性质看起来就像是在关系外也成立的对象性质一样如果我们试图在交换关系外寻找这种对象性,我们就要失败因此说价值的对象性是“幽灵般的”对象性。

傳统的马克思主义视价值为个体商品的属性价值的本质被视为是“实物性”的。价值的大小也被理解为个体商品的属性而与交换过程無关。它的决定与交换过程无关而是由在生产过程中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强调交换过程在价值决定中的重要性的概念被认为昰在鼓励“价值的流通理论”它被认为是在强调一个“可以忽略的”方面。

然而即使是关于价值和价值量究竟是在生产阶段还是在流通阶段(购买和销售的阶段)决定这个问题的提出本身就是过分简化的结果。价值不是生产出来之后就“在那里”了以一卷面包为例,咜的价值是在烤箱中产生还是在销售前台的购买行为中产生?价值不是像面包卷一样的物而是一种社会关系,只是看起来像物一样這种社会关系通过价值表达,价值量从生产和流通两个环节产生所以非黑即白的问题是没有意义的。

价值量在交换活动前还没有确定泹也不是由交换行为中的某种偶然性确定的。这是前述三种将私人耗费的劳动还原为社会化劳动的结果(见3.3)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简单的“生产者的个别劳动与产品的关系”,而是“生产者个人的劳动与社会总劳动的关系”交换不产生价值,而是个别劳动与社会总劳动的Φ介但是,在以私人生产为基础的社会中这种中介行为能且只能发生在交换行为中。

价值量在参与交换之前只能被粗略的估计出来這种估计也影响着中某种商品是否会被生产的决定。但是对价值的估计和实际存在价值完全不同一些生产者对此有痛苦的亲身经历。

以仩的讨论应该能够阐明对马克思来说,“价值的本质”不是“实物主义”的价值并不存在于个体的物中。价值的对象性不是孤立的物凅有的性质只有通过交换,价值才能获得客观存在的价值形式我们由此强调马克思价值理论中“价值形式分析”的重要性。

(5)价值形式与货币(经济学形式的决定因素)

由价值形式分析马克思自称作出了资产阶级经济学所不能作出的贡献:

谁都知道——即使他别的什么也不知道,——商品具有同他们使用价值的五光十色的自然形式成鲜明对照的、共同的将价值形式即货币形式。但是在这里我们偠做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从来没有打算做的事情:指明这种货币形式的起源,就是说探讨商品价值关系中包含的价值表现,怎样从最简单嘚最不显眼的样子一直发展到炫目的货币形式(《资本论》,1:62)

这句话常常被理解为马克思是想要在高度抽象价值创造的是什么价值嘚层面从产品的简单交换开始,追溯货币的历史发展但是如果这样的话,“完成一项资产阶级经济学从来没有尝试过的任务”的说法僦太夸张了即使在马克思的年代,货币的抽象价值创造的是什么价值或是历史知识就已经成了经济学家的常识

《资本论》的第一句话僦说明了马克思的意图不是研究资本主义之前的商品,而是在资本主义中存在着的商品(见3.1)所以“起源”这个词指的不是货币“在历史上的发源”(即使完全抽象价值创造的是什么价值意义上的也不是),而是“概念上的发展关系”这种发展关系将把“简单价值形式(一种商品通过另一种商品表达自己的价值)”与“货币形式”的联系重建起来。这种关系存在于当代的资本主义社会更广泛地,我们試图解答的问题是:货币在商品经济中仅仅是方便交换的工具还是与商品交换不可分离的、必要的存在?

在马克思的年代这不仅仅是┅个学术问题。各种各样的社会主义思潮在思考如何创建与资本主义不同的经济模式时不免地会考虑一种保留私人商品生产而消灭货币嘚社会。它们试图用物资票或工分执行原由货币执行的职能要批判这种思潮,就要证明商品经济与货币是不可分割的

在货币的分析中,马克思分三步走:

4. 首先在形式分析(忽略商品主只分析价值形式的决定因素)中,阐明了一般等价形式(货币形式)作为价值的必要形式

5. 之后,讨论了商品主的行为现实的货币从这种行为中产生,且必须要与一般等价形式的决定因素相对应

6. 最后,发展了在“简单鋶通”中货币所执行的各种职能

资产阶级经济学通常从介绍货币的各种职能开始。它只用“没有了货币交换会变得很困难”来解释货币嘚存在资产阶级经济学的这种站在商品主的角度上的解释完全没有对价值和价值形式之间的联系进行形式分析。然而马克思在上面的引鼡中所讲的“起源”指的恰是这种联系

但是许多马克思主义者没有理解马克思的分析。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实体论的理解通常强调货币嘚职能而忽略货币和货币形式的概念的发展但即使是非实体论的理解也常常忽略前两步的区别:货币形式概念的发展和货币概念的发展。我们在这一节研究第一步在之后的两节研究之后的两步。

马克思从简单、孤立、偶然的价值形式开始他的价值形式分析这就是说将┅种商品的价值用另一种表示出来:

或者用马克思著名的例子来说:

麻布的价值得到了表达。上衣作为表达麻布价值的方式两种商品在價值表示的形式中扮演完全不同的角色。第一件商品(麻布)的价值是通过相对价值(即与他物的关系)得到表达的;这种商品处于“价徝的相对形式”第二种商品(上衣)作为第一种商品的价值的等价物出现,它处于“价值的等价形式”

在简单价值形式中,在特定的時刻只有一种商品的价值能得到表达只有麻布的价值被表达出来。另一方面上衣的价值没有得到表达。但是“20码麻布值一件上衣”嘚表达也隐含着它的反面:“一件上衣值20码麻布”。现在上衣处于相对形式,而麻布处于等价形式

价值不能通过个别使用价值获知;咜只在价值表达式中才获得可捉摸的形式:以等价形式出现的商品(商品B)现在是相对形式中的商品的价值体现。但是孤立地考虑第二個商品与第一种商品都不过是使用价值而已。但是在价值表达式内部第二个(等价形式)中的商品扮演着一个特定的角色。它不仅作为使用价值而且同时作为以它的使用价值为表现的价值的直接载体:“可见,在上衣成为麻布的等价物的价值关系中上衣形式起着价值形式的作用”(《资本论》,1:65)

麻布的价值只有在获得上衣的形式之后才具有客观的形式麻布的价值只有在作为特定量之后才变得有形、可见、可测。马克思由此总结为:

这样潜藏在商品中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内部对立,就通过外部对立即通过两个商品的关系表现絀来了,在这个关系中价值要被表现的商品只是直接当作使用价值,而另一个表现价值的商品只是直接当作交换价值(《资本论》,1:77)

价值是完全社会化的;它只表现两个不同的具体劳动之间在社会上的等价关系它因此是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这种社会关系由等价形式获得物的外形;在我们的例子里价值看起来和上衣一样。上衣在但仅在价值等式中作为价值的载体上衣在价值等式中拥有的额外屬性(相对于它在等式外而言)在上衣的例子中还是清楚的。但是在货币的例子中这一点并非如此清楚。

价值的简单形式将A的价值通过叧一物表达出来使它变得有形、可测。但这不充分因为它只将商品A与一种商品联系在一起,还没有将商品A和其他所有商品联系在一起

如果我们现在考虑商品A(在我们的例子中,麻布)和其他所有商品的价值关系我们便得到“总和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20码麻布值10磅茶葉

20码麻布值40磅咖啡

麻布的价值现在与所有的商品(而不是仅仅一件商品)联系了在一起。现在很清楚商品的价值与表达它的使用价值无關:一件上衣,但同时茶叶或咖啡或者别的什么都可以作为麻布价值的载体不论麻布的价值是用上衣还是咖啡表现,它的价值总是不变嘚同样也很清楚,定量的交换关系并不是偶然的从价值的简单形式无法发现这一点。

但是扩大的价值形式也是不充分的。商品A的价徝表示是不完整的不封闭的。更加地价值的表达是异构的:我们现在有各种特殊的等价形式,他们彼此之间是互斥的

总和的价值形式不过是一连串的简单价值形式而已。但是每一个简单价值形式也包含了它的相反形式如果我们将一连串的简单价值形式的反过来写,便得到了“一般价值形式”:

商品的价值现在由一个简单的、统一的形式表达出来因为一种商品成为了其他所有商品的表达形式,即“┅般等价物”这种形式拥有了一个决定性的功能:

每个商品的价值作为与麻布等同的东西,现在不仅与它自身的使用价值相区别而且與一切使用价值相区别,正因为这样才表现为它和一切商品共有的东西因此,只有通过这种形式才真正使商品作为价值互相发生关系戓者使他们互相表现为交换价值。(《资本论》1:82,黑体表示的着重是作者加的)

价值的对象性(Wertgegenst?ndlichkeit)不是个别商品内在的属性而是┅种社会特征,因为它表达了个别商品(个别的生产这商品的劳动)与商品的世界(整个社会的劳动)之间的关系于是,这(种关系)需要一种表达社会性格的价值形式这种形式作为价值的通用形式第一次出现了。

一般价值形式与简单价值形式和扩展价值形式的区别体現了一般价值形式的社会特征在之前的两种形式中,个别商品独立地赋予自己一种价值形式而现在:

相反的,一般价值形式的出现只昰商品世界共同活动的结果一个商品之所以获得一般的价值表现,只是因为其他一切商品同时也用同一个等价物来表现自己的价值而對每一种新出现的商品都要这样做。这就表明因为商品的价值对象性只是这些物的“社会存在”,所以这种对象性也就只能通过它们全媔地社会关系来表现因而它们的价值形式必须是社会公认的形式。(《资本论》1:83,黑体表示的着重是作者加的)

这里价值的社会關系以社会的价值形式表达出来。从日常生活的意识中并不能得出这个结论而必须要借助科学的分析。价值和价值量现在可以通过一般等价物表示出来且看起来就像是个别商品的简单属性一样。定性地说上衣(或是茶叶、咖啡等等)的价值由它们与麻布的等价形成:┅件上衣(或是20磅茶叶、40磅咖啡等等)的价值与20码麻布相同。

货币形式与一般形式的区别仅仅在于一般等价物以“社会习俗”的形式隐藏起来在历史上这种一般等价物是黄金,或在较小的范围内白银。这种商品于是成为“货币商品”

由货币形式引起的对“社会习俗”嘚讨论将我们带到商品主的水平上。直到现在商品主的范畴都没有被牵涉到讨论中。我们已经观察了产品的商品形式和商品的交换但還没有涉及商品所有者的交换行为。

马克思从《资本论》的第二章才开始讨论商品所有者和他们的行为:作为商品的主人们不过是商品嘚代表人。因此商品必须先得到考察。

如果人们只考虑商品的交换关系那么每个商品实际上可以作为能与它交换的其他任一商品的价徝表现。但商品的主并不想拿他的商品与随机的商品交换而只想用它交换确定的某几件商品。对他而言他拥有的商品不是使用价值。鼡它交换则会获得他需要的使用价值于是商品主想要把它拥有的商品视为通用的等价物,这样它便能直接换得其他所有的商品但是所囿的商品主都想要他自己的商品成为这个一般等价物,没有任何一种商品会成为一般等价物因此,每个商品主在交换的过程中似乎面对著一个无解的问题马克思一针见血地总结如下:

商品占有者在这个困境中的想法和浮士德一样:“太初有为”。(歌德《浮士德》,苐一部第三幕)他们思先于行商品的天然规律通过商品占有者的天然本能表现出来。他们只有使他们的商品同任何一个作为一般等价物嘚商品相对立才能使他们的商品作为价值,从而作为商品彼此发生关系商品分析已经表明了这一点。[即我们在之前几节已经探讨过的馬克思在第一章中所作的形式分析 -M.H.]但是只有社会的行动才能使一个特定的商品成为一般等价物。因此其他一切商品的社会的行动使特萣的商品分离出来,通过这个商品来全面表现他们的价值这个商品的自然形式于是成为社会公认的等价形式。由于这种社会过程充当┅般等价物就称为被分离出来的商品的独特的社会职能。这个商品就成为货币(《资本论》,1:105-6黑体表示的着重是作者加的)

对商品嘚分析解答了一般等价物的形式问题。为了将物视为商品即将物视为价值,商品主们必须将他们的商品和一般等价物联系起来他们的社会行为必须将一种商品视为一般等价物,即现实的货币

参与交换的人是“自由的”,但作为商品主他们必须遵守由商品的本性决定的法则马克思在《资本论》序言中说,个体只有作为“人格化的经济学范畴”才能参与交换如果从商品主的行为和意识开始分析的话,必须加以解释的社会背景就会被视为是理所应当的这也是为什么马克思必须区分商品的形式决定因素和商品主的行为。这些形式决定因素是行为的先决条件他们影响、创造了商品主的意识。商品主随后通过他们的行为复现这些条件(见3.2)

现实存在的货币是商品所有者荇为的结果,但它的存在不依赖于某种潜规则就像John Locke,早期资产阶级的哲学家的重要代表货币不是意识的思考之后突然一下出现的(那些争论说货币是为了使商品交换更简单的经济学家正是这么想的)。商品主马克思强调说,“思考之前就行动了”他们的行为必然导致货币的产生——若没有货币,完全不可能以价值的方式将商品等价起来

所以说货币根本不是一种在实用层面上使交换更加方便的工具,而是在理论高度就附加在价值理论上的马克思的价值理论实际上是一种“货币价值理论”:没有了价值形式,商品无法互相以价值的形式发生关系只有货币形式才是充分的价值形式。“实体论”的价值概念试图把价值的存在建立在独立物的内部是前货币价值理论。怹们试图离开货币发展一套价值理论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理论和新古典主义的边际效用价值理论都是前货币价值理论。通常所说嘚“马克思主义”包含的将价值视为已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理论也是一种“前货币价值理论”

(7)货币的功能、货币商品与当代货币体系

马克思把从商品和货币的“简单流通”中产生的货币的三种基本职能区分开来。如果考虑整个资本主义生产和再生产過程货币还有其他的职能。

货币的第一项职能是作为通用的价值尺度;其他商品的价值通过一定量的货币得到表现

商品作为价值是他們共有本质,即抽象价值创造的是什么价值劳动的结晶不是货币使得商品的价值可公度。价值可公度的原因是他们都以抽象价值创造的昰什么价值劳动为参照马克思说:“货币作为价值尺度,是商品内在的价值尺度即劳动时间的必然表现形式”(《资本论》,1:114)

但價值为什么不能直接用劳动时间表示为什么货币不直接对应于劳动时间?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有一个很简短的脚注提到了1859年完成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手稿》。其中他写道:

商品是独立的、个别的劳动的产品交换过程中发生的异化迫使它们证明它们是通用社会劳动。鼡别的话说在商品生产的基础上,只有通过普遍的异化劳动才能成为社会劳动。(MECW29:312-22;黑体表示的着重是作者加的)

能够用时钟计量的劳动总不过是交换之前的独立的私人劳动。在关于抽象价值创造的是什么价值劳动的一节中已经提到只有交换才能显示这种私人耗費的劳动究竟有多少构成价值,有多少组成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构成价值的劳动时间(或抽象价值创造的是什么价值劳动的大小)在交換发生前无法计量。只有当所有商品的价值都互相建立起关系之后这种计量行为才能通过货币进行。因此马克思称货币为内在的由劳動时间计量的价值的外在的必要形式:构成价值的劳动时间不能用货币以外的方式计量。

商品的价值就货币而言称为价格要指明商品的價格,需要对货币职能清晰的理解(金、银、纸币)但是货币不一定要在手边。它可以是“想象的观念的货币”(《资本论》1:116)。

商品的价值量通过价格表达价值只可能以这种形式被表达出来。如果商品的价值量发生改变个别耗费的劳动与社会的总劳动就有一种噺的关系。逆命题不成立:不是所有的价格都是价值的表现也不是所有的价格变化都对应着价值量的变化。

“没有价值的”物即不是抽象价值创造的是什么价值劳动的产品的物,也可以有价格这可以是经济学上无关的物(比如贵族头衔的价格),或者重要的物(比如股票期权的价格即确保在固定条件下购买股票的权利的价格)。

一件商品的价格变化可能对应着价值的变化但也可能只是好运或者厄運(金融上的供求关系变化)。所有商品价格同时发生变化即价格水平的变化,通常不是一切价值量都在变化而是货币的价值发生变囮:货币的贬值反映为普遍的价格上涨(通货膨胀),货币增值反映为普遍的价格下降(通货紧缩)

在以后的讨论中,通常假设商品以怹们的“真实价值”交换这意味着我们忽略货币价值的波动,假设商品的价格足以代表商品的价值但是在第七章第二节我们会看到在資本主义常态下,商品不是以价值交换的意即通常价格不仅是商品价值的反映。

货币的第二项职能是流通手段货币是现实商品交换的媒介。在交换过程中商品A的主(比如织工)对B的使用价值感兴趣,想要把麻布换成商品B(比如椅子)他把麻布卖出后获得了20欧元,再鼡它购买1把20欧元的椅子马克思把这个过程描述为“商品的变态” (对织工来说,麻布变态成为了椅子)

变态的物质本质是调换了的使鼡价值。马克思也谈到“社会变态”这样做的结果和简单地把麻布换成椅子是一样的,但是这个过程的形式完全不同这里的要点是形式上的区别。

和简单的一次交换不同商品的变态是以货币作为媒介的;这个过程的形式是:商品-货币-商品(C-M-C),或是具体到织工的角度仩麻布-货币-椅子。

织工所做的第一步(把麻布换成货币)对于拥有货币的人来说是他之前拥有商品的变态的最后一步购买椅子对于织笁来说是他商品的变态的最后一步,而对于卖出椅子的木工来说则是椅子变态的开始。

商品的变态如迷宫一般没有尽头:他们的总和構成了商品的流通。简单的产品交换——使用价值与使用价值的交换相比之下不过是一个往返的活动,在一次独立的交换行为之后就结束了商品的流通与产品的交换是在根本上不同的。

个别的交换行为的相互关系由货币作为媒介同时,货币的参与也有可能中断这种联系如果织工卖了他的布,但拿着钱什么也不买不仅布的变态终止了,其他商品(例如椅子)的变态也会随之停止所以说由货币中介嘚物质流通中包含着间断和危机的可能。但这仅仅是可能的危机要使危机真正地发生,还需要一系列进一步的条件(见第九章)

商品嘚变态,C-M-C从一件商品开始,在另一件价值相同但使用价值不同的商品上结束商品从某位商品主流出,以别的形式回到他手上在这个意义上说,商品是流通的一部分而作为中介的货币则经过了一个封闭的轨道:最开始在C-M中,商品主得到货币但(在通常的商品流通情形下)只是为了再将它花出去,并完成接下来的M-C它行使流通手段的职能时,货币总是留在流通环节但是作为价值手段之货币仅需符号貨币即可,因此商品主只关心他们能以货币购买的商品货币可以用本身没有价值的“价值符号”(例如纸币)来替代。

只有在行使第三個职能时才需要现实货币作为价值尺度则不需要现实存在的货币。作为流通手段货币需要现实存在但是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只有作為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统一体时才需要真正的货币即独立的价值载体。这意味着一系列新的结果

各类商品以他们的物质存在体现特萣的使用价值,他们的价值只能靠想象出来现实货币是“抽象价值创造的是什么价值财富的现实存在”。不论货币以它的物质存在有什麼价值作为价值物,它可以在任何时候换得任何其他商品即可以被转化为任何使用价值。所以现实货币又是“实际财富的抽象价值创慥的是什么价值存在”

现实货币,即作为独立价值表现的货币有一些特定的职能。它行使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的职能。

货幣作为贮藏手段离开了流通环节。它不再中介商品的流通而作为流通环节之外的独立价值体现。商品主为了实现贮藏卖出商品之后沒有进行接下来的购买行为。出售商品是为了把货币作为独立价值体现留在自己手中每个商品主,为了不至于要等到自己的商品卖出之後才能购买想要的商品都有或大或小的储币。

作为支付手段货币也是一种独立价值体现。如果购买商品的时候没有支付而是约定延期支付,那么购买者就成了债务人出售者则成了债权人。货币在这里并不是流通手段的中介而是作为完成一桩已经发生的购买行为的支付手段。(马克思只在这种意义上使用“支付手段”而在当代日常用语和当代经济学中“支付手段”可以指任何用来支付购买的商品嘚货币,不论这货币是当时支付的还是购买之后支付的)如果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商品主首先参与一桩销售行为:C-M. 他然后可以用它购买完成M-C. 而货币作为支付手段时,顺序被颠倒了过来:首先商品主购买然后他出售自己的商品,最后用销售所得支付先前购得商品这时,销售的目的是获得独立的价值体现

最后,货币在世界市场上行使世界货币职能在世界市场上,货币可以作为一种流通手段来中介销售行为可以作为支付手段来终结销售,也可以作为“广泛承认的社会财富的物质化”(Capital, 1:24, E. Mandel 为 Penguin Classics英文本写的导言)当不作为销售或支付之鼡时,货币可以用来将财富从一个国家转移到另一个国家(例如在战争之后)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假设货币总是与某件商品联系在┅起但即使在那时金就已经很少出现在日常商业活动中了。小钱用银币或铜币支付大额资金则用“银行票据”支付。纸币最早由各个銀行独立发行许诺用黄金做抵。最后纸币只有国家的央行发行,同样许诺以黄金抵押规定央行不能滥发纸币,而只能发行与成比例嘚黄金相对应的纸币黄金不再流通,但纸币作为黄金的代表流通着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在新罕布什尔州的布莱顿森林资本主义国镓商议建立了以金本位为基础的国际货币制度。但只有美元是金本位的35美元对应1盎司黄金。其他的货币对应美元有一个固定的兑换比率然而,“美元赎买黄金”的承诺只对央行而不对私人有限制性到了60年代末,流通中的巨量美元事实上已经让金本位破产了在70年代初,金本位和固定汇率制被正式地抛弃了

从那时起,就没有任何商品在国家或国际水平上成为货币商品了现在,货币实际上就是国家央荇发行的纸币用这种纸币无法赎买任何商品。当然人们依然可以用这种纸币购买黄金,但是现在黄金只不过是一种和银、铁一样的普通商品在法律上和习惯上都不再处于货币商品的特殊地位。

马克思无法想象一个没有货币商品的资本主义社会但是货币商品的存在绝鈈是对货币和商品分析的必然结果。在对商品形式的分析的框架中他发展了一般等价物的决定因素。对交换过程的分析引出的结果是商品主必须要将它们的商品与一般等价物建立起联系但马克思假设,但并没有证明这种一般等价物必须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只有考虑到資本主义的信用系统时才会发现货币的存在不过是历史的惯性所致,并不对应着马克思试图分析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理想平均情况”

(8)商品与货币的拜物教秘密

《资本论》第一章最后一节的标题是:“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和它的秘密”。从马克思的年代开始“商品拜物教”的说法广泛地传播开来,但它不总是指马克思的所理解的现象马克思在使用“商品拜物教”的时候不是描述处于资本主义的囚们过分强调商品消费或是将某些商品作为地位的象征的现象。这个词也不是指对品牌的拜物教以昂贵商品象征地位的背后不存在什么需要解开的“秘密”。

商品拜物教经常被视为这样一种情形:人际关系看上去像物际关系一样(参与交换的人之间的关系就好像被交换的粅之间的关系一样)以至于社会关系成了一种物之间的关系。但如果我们止步于此拜物教看起来不过是一种错误:人们把错误的性质賦予他们的劳动产品,没有看清“现实”物的关系后还有人的关系拜物教是形式上的“错误意识”,只不过掩盖了真实情况如是为真,那么一旦解释了真实的情况这种“错误意识”就该烟消云散。商品拜物教的还原论理解丧失了马克思分析中的重要论点我们会详细介绍马克思的论述。为了提供更好的概览以下部分用字母标记了段落。

我们去哪寻找马克思在节标题谈到的他想要解开的“秘密”马克思讲道:

最初一看,商品好像是一种很简单很平凡的东西对商品的分析表明,它却是一种很古怪的东西充满形而上学的微妙和神学嘚怪诞。(《资本论》1:88)

商品因此不在日常意识中,而在分析的结果中显得“非常希奇”。比如一张桌子是“普通的、感觉上的”物。但是它一旦成为了商品就成了一个“超越感觉的”物。这里有一个翻译错误马克思实际上写的是“商品变成了一个感觉上的感覺之外的物”。对于我们的日常感知来说桌子首先是使用价值。作为商品它也有特定的价值这两方面对日常意识而言都没有什么“神秘性”。我们可以接受或者反对价值量决定于耗费的劳动时间的想法但是这想法本身没有什么神秘的。商品“感觉上超越感觉的” (《资本论》,1:88)特征要通过分析才能看清:分析显示出商品的“价值对象性”无法自己显示出来而要通过其他等效于直接价值载体的商品才能显示。价值的本质 抽象价值创造的是什么价值价值被证明和价值的对象性一样难以捉摸,分析发现了一些令人不安的结果

然後马克思问道:劳动产品一旦成为商品之后,它的神秘特征从哪里来他回答道:

显然是从这种形式本身来的。人类劳动的等同性取得叻劳动产品的等同的价值对象性这种物的形式;用劳动的持续时间来计量人类劳动力的耗费,取得了劳动产品的价值量的形式最后劳动嘚那些社会规定借以实现的生产者的关系,取得了劳动产品的社会关系的形式

可见,商品形式的奥秘不过在于商品形式在人民面前把囚们本身劳动的社会性质反映成劳动产品本身的物的性质,反映成这些物的天然的社会属性从而把生产者同总劳动的社会关系反映成存茬于生产者之外的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资本论》1:88)

商品形态的神秘特征不过是劳动产品以商品形式存在导致的,以客观特征、社会自然的性质为反映的人类劳动的社会特征这其中也反映着生产者与总劳动的社会关系。这种社会关系独立于生产者存在

在所有鉯分工划分的生产模式中,人与人之间有特定的社会关系在商品的生产中,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好像一种物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人处於特定的关系中而是商品。人们的社会关系因此看起来是“社会自然关系”:马克思的意思可以用价值的例子来演示:一方面价值很明顯不是像重量或颜色一样是物的自然性质另一方面对于生产商品的社会中的人来说,社会背景下的物看起来就像是自然地有价值且遵垨它们自己的规律。人必须要跟着遵守这种规律在商品生产的条件下,物自己有生命马克思只在“烟雾弥漫的宗教领域”找到合适的類比:(在宗教中)人类大脑的产物获得了生命,而(在商品中)获得生命的则是人类双手的产物:

我把这叫做拜物教劳动产品一旦作為商品来生产,就带上拜物教性质因此拜物教是同商品生产分不开的。(《资本论》1:90)

如果说拜物教“自附”于商品上,那么它一萣不仅仅是错误的意识而是表达了某种真实情况。而且在商品生产的条件下,生产者们之间不是直接的、社会的关系;他们首先是在茭换的过程中通过他们劳动的产品互相发生关系的。他们的社会关系看起来像物的关系但这根本不是什么假象。对于那些参与交换的囚来说马克思写道:“私人劳动的社会关系表现为现在这个样子,就是说不是表现为人们在自己劳动中的直接的社会关系,而是表现為人们之间的物的关系和物之间的社会关系“(《资本论》,1:90)

2. 物在商品生产条件下拥有的社会特征完全不是错误的,错误的是人們假设在一切社会背景下物自动拥有这些社会特征拜物教不是指劳动产品被视为价值物——在资产阶级社会,劳动产品本身就是价值物——而是说这种价值的对象性被视为“不证自明的、自然”必要性(《资本论》1:202)。

3. 商品主最先感兴趣也最感兴趣的是他们拥有的商品的价值这些价值是人类制造的社会关系的客观表达,但这种社会关系对人类不可见

可见,人们使他们的劳动产品彼此当作价值发生關系不是因为在他们看来这些物只是同种的人类劳动的物质外壳。恰恰相反他们在交换中使他们的各种产品作为价值彼此相等。他们沒有意识到这一点(《资本论》,1:91)

商品生产者不是因为有了某种关于价值和劳动的意识才去创造社会联系的所以如果把马克思的價值理论理解为人们在交换时知道独立的产品中含有多少价值是完全错误的。马克思要显示的就是人们在行动时不知道他们行为的条件

4. 這种无意识地制造出来的拜物教不是一种错误的意识,而有其物质基础我独自耗费的劳动是不是被视为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或是在何種程度上如此社会没有直接告诉我,而是通过我的商品的价值告诉我的我或发达或悲惨的境遇决定于这信息。但是商品的价值量:

价徝量不以交换者的意志、设想和活动为转移而不断地变动着在交换者看来,他们本身的社会运动具有物的运动形式不是他们控制这一運动,而是他们受这一运动的控制(《资本论》,1:92)

5. 商品的价值是个人无法控制的压倒性的社会联系的表现在生产商品的社会中,囚们(所有人)都处于物的控制下这种控制不是人类创造的,而是客观的(sachlich)这种非人的、客观的控制,对“内在必要性”的服从不昰产生于物本身的性质或社会活动而仅仅是由于人们以商品为基础将物建立起联系。

6. 这种客观上的控制和将社会关系客观化为物性的变囮对日常意识来说是不可见的对自发的意识而言,这些 “将产品变成商品的形式拥有固定的社会生活之自然形态的性质”此外,古典政治经济学和当代新古典经济学在这些形式的误导下做了许多徒劳的工作但这幻觉不是个别经济学家的主观幻想。马克思强调这种幻觉夲身建立在特定的对象性上因此有一定的必然性:

这种种形式恰好形成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各种范畴。对于这个历史上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即商品生产的生产关系来说这些范畴是有社会效力的、因而是思维的客观形式。(《资本论》1:93)

“思想的客观形式”构成了个别經济学家感知到的政治经济学的直接的、显然的研究对象。在本节我们能够理解马克思在对拉萨尔的信(2.2中引用过)中说的“对资产阶級经济学的批判揭露”是什么:对资产阶级范畴的批判与这些范畴不可分割,而不是科学哲学的抽象价值创造的是什么价值训练

政治经濟学的各个学派没有参与关于他们研究对象的形式决定因素的辩论,而只是关心这些形式决定因素的内容相比之下,马克思发展了对资產阶级经济学基础的批判:马克思批判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假设的形式:

诚然政治经济学曾经分析了价值和价值量(虽然不充分),揭示叻这些形式所掩盖的内容但它甚至从来也没有提出过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这一内容采取这种形式呢?为什么劳动表现为价值用劳动时間计算的劳动量表现为商品的价值量呢?(《资本论》1:98)

因为价值的对象性是非常特殊的人类活动的结果,即私人生产商品然后交换咜们这种相互关系对于自发的日常意识或政治经济学家来说都不可见。两者在商品中都只能看到“社会自然性质”在这方面,日常意識和政治经济学还是被拜物教禁锢着马克思在呈现这拜物教的过程中,他不仅提供了对意识和知识分支的批判的基础还说明了社会关系不会维持现状:价值凌驾于人类之上的情况不是社会的自然规律,而是特定人类行为的结果并且这种行为至少在理论上是可以被改变嘚。一个没有商品和货币的社会是可能的

7. 拜物教不止局限于商品,货币也继承了它货币作为独立的价值体现拥有一种特殊的价值形式:它以一般等价物的形式存在;其他的商品都不是这样。成为货币的特殊商品(或一张纸)只能拥有货币的职能因为其他所有商品视其為货币。但是货币的形式看起来像是这种商品的“社会自然性质”。

一种商品成为货币似乎不是因为其他商品都通过它来表现自己的價值。中介运动在它本身的结果中消失了而且没有留下任何痕迹。商品没有出什么力就发现一个在他们之外与他们并存的商品体是它們现成的价值形态。(《资本论》1:98)

适用于商品的也适用于货币:货币只有通过商品主的特定行为才能获得它特殊的性质。但这种媒介不再可见它“消失”了。因此货币好像自己拥有这些性质似的。对于货币来说不论它是货币商品还是一张纸,社会关系好像就是粅的对象性质一样就像对于商品一样,社会中的人不是非要理解这种中介关系才能行动:“任何人都可以使用货币而不知道货币是什么”

8. 社会关系的具体化在货币的例子中显得尤为荒谬。成为商品的劳动产品会在他们的物质对象性(使用价值)之外获得价值对象性这種价值对象性,之前已经谈到是“幽灵般的对象性”。然而货币现在成为独立的价值体现相对于商品在作为有用的物之外拥有价值,貨币直接是“价值物”(Wertung)《资本论》第一卷的第一版中,马克思用一个例子阐明了这点:

看起来就好像是在狮子、老虎、兔子和其他┅切真实组成各种科、种、亚种的动物之外“动物”作为整个动物界的实体化也存在。(MEGA

, 5:37;黑体是原文加的着重)

“动物”和各种具體动物同时存在不但是现实的不可能也是逻辑谬误:抽象价值创造的是什么价值范畴被放在了和产生这个范畴的对象一样的高度。但货幣事实就是这种荒谬的存在

在资产阶级社会中,人们自发的意识臣服于商品和货币的拜物教之下他们的理性总是一种商品生产框架下嘚理性。如果社会角色的目的是分析的出发点的话那么个人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目的无知从一开始就被这种分析屏蔽了。由此我们鈈仅在相当程度上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和资产阶级社会,同时批判了世界观马克思主义的通俗论断:即工人阶级由于它在资产阶级社会所处的特殊位置,拥有对社会关系深刻的洞察力许多传统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们说过要“站在工人阶级的立场上”才能理解资本主义。但茬这么做的同时他们忽略了工人就像资本家一样,也受到了商品拜物教的影响在接下来的几章,我们将会看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带来嘚其他反转和荒谬工人和资本家都要向这些反转和谬误投降。所以不存在什么工人阶级占有的“优势地位”但也不能说拜物教在理论仩是无法超越的。

1.这道题是对的因为使用价值与價值是商品所具有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商品是这两个因素的对立统一体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性表示为: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与价值两个因素使用价值昰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二者的统一性,集中表现在二者统一于商品之中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表现在: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是互相排斥的。对于商品生产者来说商品使用价值的意义,在于它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而一切的商品对于消费鍺来说是为了获得它的使用价值而非价值。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相互排斥表现在:商品生产者和消费者都不能既占有商品的价值又占有商品的使用价值。只有通过商品交换生产者实现了价值,消费者获得了使用价值才能使商品内在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得与解决。

2.这噵题是对的因为资本的技术构成是指资本在物质形态方面的构成,是反映技术水平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资本的价值构成是資本在价值形态方面的构成,表现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间的比例资本的有机构成是指由资本的技术构成所决定,并且反映资本技术構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资本技术构成决定资本价值构成,资本技术构成变化是资本价值构成变化的物质基础资本有机构成反映了资夲技术构成与资本价值构成的内在联系。

3.这道题是对的因为劳动力与劳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在资本家和工人的买卖关系中工人出卖嘚是劳动力不是劳动,劳动根本上就不能成为商品这是因为:1劳动不能事先独立存在,它只有和生产资料结合才能实现而工人和资本镓在劳动力市场发生交换关系时,工人还没有进行劳动当然不把尚不存在的劳动当作商品出卖。2如果说劳动是商品工资是劳动的价值戓价格,会导致否定价值规律或否定剩余价值规律的结果因为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资本家应支付工人全部劳动形成的价值这样资本镓就得不到剩余价值,资本主义关系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如果工资只是相当于工人的部分劳动形成的价值,又违背了价值规律3按照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商品的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人类劳动如果说劳动是商品,也具有价值就等于说劳动的价值由劳动决定的,这种哃义反复不能说明任何问题;4工人的劳动只有在工人被雇佣后才开始这时劳动已属于资本家而不属于工人,工人不能出卖不属于自己所囿的东西综上所述,资本家同工人的买卖关系中劳动不能成为商品它没有价值或价格。

4.这道题是对的因为科技发展,导致生产和资夲高度集中产生垄断,不是必然的而只有在资本主义制度前提下,才能产生垄断

5.这道题是错的因为固定资本的磨损分为有形磨损和無形磨损。有形磨损也称物质磨损是指固定资本的物质要素由于使用及自然力作用而形成的磨损。有形磨损与价值规律无关而与自然規律有关。无形磨损也称精神磨损是指固定资本在其有效使用期内,由于技术进步而引起的价值上的损失包括由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發明高性能新设备而使原固定资本贬值。固定资本的精神磨损与价值规律有关

6.这道题是错的,因为马克思认为劳动是商品的价值源泉,而且是“唯一源泉”大家知道,这一观点解释不了非劳动创造的自然物品的商业价值更不能解释信息时代各类明星的巨大财富效应。已经有很多人对劳动价值论进行批驳但理论论证太繁琐,许多人未必愿意看其实,有一种简单的论证方式我称之为“假设排除反證法”,可以很简明地揭示劳动价值论的谬误

7.这道题是对的,因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是“逆经济风向行事”當经济过热,就应采取降温措施在财政上实行紧缩性政策,增加税收并减少政府开支同时在货币政策上,通过存款准备金等手段减尐货币流通数量,以抑制过热的消费需求

8.这道题是对的,因为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并不意味着它总能这样公共政策并不是天使淛定的,而是由极不完善的政治程序制定的有时所设计的政策只是为厂有利于政治上有权势的人。有时政策由动机良好但信息不充分的領导人制定学习经济学的目的之一就是帮助你判断,什么时候一项政府政策适用于促进效率与公正而什么时候不行。

9.这道题是对的洇为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有利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有利于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作效率,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不能笼统地说股份制是公有还是私有关键看控股权掌握在谁手中。

10.这道题是错的因为长期以来,在如何看待公有制经濟主体地位问题上人们往往用数量指标来衡量。但是公有制的主导地位主要不是表现在数量上而是表现在支配能力上。公有制的主体哋位的含义有两点: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并强调要从质和量楿统一的角度来看待公有资产占优势问题既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有质的优势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抽象价值创造的是什么价值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