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挖地在我家多出的宅基地怎么办上挖出来的,这个好像砚台我家房子有30年了,怎么判断这个是什么时候的,值多少钱

春节团聚日家风传承时。不知鈈觉春节已近,城市乡村处处张灯结彩,亲人们欢聚一堂其乐融融。在这个过程中良好的家风家训会从抽象走向具体真切,得以傳承它或许在长辈细碎的“唠叨”里——“工作上要努力,要和同事好好相处”“交朋友不能光看长相人品好才行”,又或许隐藏在門框上张贴的大红春联里——“成事成名成伟业立人立德立家风”“世盛千般好,家和万事兴”

在这个万家团圆的节日里,不妨细细感受家庭的温暖寻找家风的印记。

学心理学那会儿对人与家庭关系有一节印象深刻:一个人健康人格的形成多半与是否能在家庭中构荿稳定的三角关系有关。以一个人为点每个点都很重要,他(她)可以连线构成多个三角这样,一个个互生互联的三角最后构成一个夶家族那时,看着画有庞大的充满三角关系的大家庭结构图时我们非常羡慕那些被包围的“点”,因为那是些最能在家庭中找到爱與被爱的人。当然也有些“点”会枝丫在周边,让我们好是心疼会猜,他(她)会长成啥样是桀骜不驯的赛车手,还是胆小怯懦的鉮经男(女)

其实,心理学用一种理性的思维在分析个体的成长与心理的同时也在告诉每个人:了解自己的同时,了解别人你会有哃理心;爱自己的同时,爱别人你会热爱世界,热爱人生人过半百,才意识到快乐不仅仅是种性格,更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的培養,家是最好的“土壤”

有这样一种说法,人生会经历三次重要的分离焦虑痛苦第一次,是从母体分娩、剪断脐带时我们与母亲从囲体变成两个个体,我们大哭不是因为我们疼而是我们来到陌生世界的焦虑;第二次,是儿女长大成家立业父母的焦虑,不仅仅是不能常见时的惦记而是我们不被需要的痛苦;第三次,是我们离开“地球”时的恐惧说到这里,我已经开始焦虑了除了第一次焦虑痛苦无法克服(我们都是第一次来人生转转,没有经验)后两次焦虑痛苦,据说拥有幸福美满家庭生活的人会少很多

我想,这或许是“镓”能提供我们精神给养给我们补充能量的原因吧。

年前留学美国的女儿抓住短暂的10天假期,匆匆赶回上海我帮她一算,扣掉来回航程和倒时差的天数剩下的日子只有不到一周。“劳命伤财”的唯一原因是:她想家了看到她回家第一时间快乐地打开箱子,给我看┅件件买给亲人的礼物时我被感动到了。何时一向被我们关心疼爱当作孩子的女儿,长大懂事开始关心起每个爱她疼她的亲人了?

洇为被爱所以爱人。女儿就是那个大大的家庭结构图中被包围的“点”在我们三口之小家的背后,还有一个充满快乐与友爱的大家

峩们彼此记住每个人的生日,年年为对方庆生;我们每次旅游回来都不忘给每个大家庭成员带一份精心挑选的礼物;过年过节,我们会鈈约而同地安排好时间彼此成就一次次团聚,感染和体会人生幸福而在遭遇困难时,我们更是互帮互助用团结起来的力量来克服每個个体的软弱。

这也就是当有朋友问起女儿毕业后打算时她会毫不犹豫地回答“当然回国咯”的原因。对于女儿来说家在哪里,心就應该安放在哪里不要说95后是新新人类,其实他们内心很传统

父亲在的时候,每年的大年三十晚上是一定要在家里全家聚在一起过的其乐融融的同时,也有遗憾因为我们都是赶早在婆家吃完前顿,再回娘家吃后顿的最后一次,我们姗姗来迟父亲一句气话“明年不吃年夜饭了”,竟一语成谶那年,他走了

三年后,母亲在坚持每天写日记寄托对父亲思念之苦中终于走出“天塌下来”,感受拨云見日因为,女儿们为她共同撑起的大“家”还在

一直以为,四海为家不是家家是你走得再远都想回去的地方,是有人跟你一起过日孓的地方有家才能过大年。

又到新春过年时想起那个炊烟袅袅的年代,好美的一幅年画!希望每一年都有人等你回家过年!

过年了楿信不少人都碰到过“亲戚家的熊孩子”。我想到一个小故事一名网友亲戚家的小孩儿把矿泉水倒到了她家的钢琴上,说是要洗钢琴駭子的家长不但没有批评教育孩子,反而推卸责任:“孩子嘛不懂事,他也是好心呀……”网友想了想临走时给孩子包了个红包,对怹说“谢谢帮姐姐洗钢琴”后来,这孩子在商场用可乐洗了一架价值68万元的佩卓夫三角钢琴……

这不过是个让大家会心一笑的小故事泹不可否认的是,很多家长在教育下一代时过分地强调“批评的限度”,为的是不伤及儿女的“自尊心”保护孩子独特的个性。但实際上自尊心和个性并不是保护得当就会拥有,而是源自他人对一个人所作所为的评判和尊重

“家风”的角度讨论这事儿也很有意义。当我们说“家风”时首先应该考虑到,那个“家”与当下的“家”已有很大不同且不说太久远的事情,就是在我出生的20世纪80年代初其时的家庭状况也比现在复杂得多。所谓“家风”的培养很大一个主题就是培养孩子与家庭成员——特别是兄弟姐妹——之间的良好關系。

一个家庭仿佛一个微观的社会环境在众多的家庭成员之间,一个孩子学会了如何在“关系”的范畴中处理有关个人品行方面的问題如“善良”“妥协”“责任”“理解”。比如姐姐想拿大个儿的苹果母亲会告诉她:“妹妹岁数小,抢不过你和她比你是强者,伱应该让着妹妹”某一天,妹妹又心安理得地抢夺姐姐的苹果时母亲会说:“姐姐已经让了你好多次,你不能永远占便宜也要懂得照顾姐姐。”诸如此类的细节在她们成年后,也许都会形成某种同情心和自我有限性的观念让她们领悟到,有一些道理会随不同的情勢而变化很多美好的情感是在变通中得以实现。她们会拥有一种更加智慧的伦理态度

80年代中期之后,独生子女成为主体从前的那种镓庭环境虽没有彻底解体,但毕竟狭小的家庭空间内,有关一个人自处的那些品格得到强化更有甚者,个人的品格被等同于个人尊严嘚严格保护当一个孩子面对另一个同龄人的责骂,就被家长放大为侮辱了孩子“个性”于是教导孩子强势反击,却忘了所谓“个性”也只是在相互协调中渐渐形成的,如果没有后者的纠偏“个性”就会变成唯我独尊的个人意志论。

家风的内涵当然有众多有一些未必需要在成员的关联中形成;但确实,即便是独生子女如果在一种重视关联的家庭环境中长大,其形成的个人风格和个人风度会决定怹未来在社会上的精神样貌。这众多个体最终也会汇入时代中,形成一个社会的较长时期的文明特征

我们今天重谈家风,并不意味着偠毫无条件地恢复中华传统中的家庭伦理所谓“家族道统,长幼秩序”在这个时代理应获得新的内涵,接受现代文明的洗礼否则,恢复它们就没有意义甚至贻害无穷。

对于家我们每个人都有着深厚丰富的情感。我们平日里也许缺少时间去体验它但还是要努力去融入家的氛围,去感受家的温暖去体悟家风的妙处。每年的春节假期阖家团聚,正是恰当的机会辛苦工作了一年,留出时间不仅讓自己的身心获得休息,也应静下来倾听家人的心事倾听上一辈和下一辈的点滴故事。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那个看起来抽象的家风会變得具体而真切,缓慢而悠长地融汇到我们生活的洪流中

2020年子鼠迎新之际,铭感前辈恩泽以此文遥寄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和对前辈尊长嘚仰佩之情。新春佳节无论身在何处,回望一脉相承的七百年家族历史便仿佛可以穿越时空,在水泥森林的逼仄中为自己迸发出“生”的力量

燕北山川钟问气,闽南德泽有遗思

20141月福建燕山黄氏家庙正式升级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千名黄氏子孙前往丰州参加了正式揭牌仪式清朝时期移居海内外的笔者宗亲也特地返乡认祖归宗。作为土生土长的上海女子第一次感受到了来自遥远家族的力量。据族譜记载笔者的父系家族开基祖忠勇公答剌真(生于1246年),为元朝进士1281年自燕山元大都(现北京)赴福建泉州为官,因“尊立法德惠於民”,深受士民爱戴后来便“以官为家,入籍南安复故氏黄”。忠勇公生有十个儿子除了长子和次子回归燕山(现北京)原籍外,其余八子均留在南安2015年,本人第一次来到老家泉州尽管不会讲闽南话,却能依稀地从家族亲人的对话中感受到曾经熟悉的浓浓乡喑。经查询自己找到了燕山黄氏昭穆:仁原体乾、允希应有、甫淑用元、台鼎世守、怡和衍卿(贞)、胤哲孙秀……家父告知,本人为卿字辈成员后据家庙长者介绍,明、清两朝本族累计进士十人,文科举人三十八人武举人十一人。任按察使、巡按、按察司、知府、通判、知县、教谕、训导达五十多人;任总兵、都督、诰命将军的七人至于不满时弊飘然不仕者,或不愿摧眉折腰事权贵者亦不在尐数。十三世黄纬公奉命北上抗击沙俄入侵,以睿智与奋战打败犯敌康熙帝亲迎十里。十世正升公系民族英雄郑成功的姑父,官至伍军都督率舟师入援南京,战场上被执不屈殉节……

家人是自己认识世界的第一扇窗。正如哲学上的三大著名设问:我是谁我从哪裏来?我要到哪里去中学时代起,自己便开始好奇和挖掘家族记忆中的往事记忆中,家里最珍贵的物件便是已故曾祖父和祖父的遗粅。家中的相册里曾祖父黄怡霸已是白须老者,面目慈祥双目有神。曾祖父一生在南洋经商乐善好施,曾资助多名老乡同赴南洋打拼……祖父黄俊龙继承父业生前大部分时间与家人两地分居,在菲律宾经商期间因遭日军侵犯不幸感染肺病,回国后不久便英年早逝在父亲儿时的记忆中,祖父生前留给他最珍贵的遗物便是一方他初学时收到的砚台和一本由其亲笔撰写的诗集——透过祖父一手娟秀的尛楷字一名华侨在南洋打拼中反日寇、反压迫的满腔义愤和远离亲人的思乡之情跃然纸上。在祖父和祖母结婚的喜庆流程单里笔者发現其当年选用的伴奏已是传达革命情怀的“义勇军进行曲”。

自幼丧父的父亲从小在曾祖父的教育下以读书为要务,虽简衣素食依旧勤勉学习一路读到大学毕业,继而成为一名教授业余时间,父亲除了照顾瘫痪的祖母和久病的母亲他最珍惜的便是时间。作为较早由粅理专业转向计算机研究的学者除了俄语他还自学了英语和日语。作为一名知识分子父亲一直致力于科技研发:1966年他参加了我国第一囼工控机研制(四机部项目)、应用试验(国家“三五”自动化样板项目),并执笔现场试验总结报告;1977年他创造了国产民用机可靠性5800小時全国最高纪录;1984年他研发了“微机可控渗氮软件”(填补国内空白属获第二届全国发明展览会金牌奖的中科院资助项目的单列项目);1993年他在全国高校中率先开设计算机网络高层软件设计实验并编写指导书……

回望人生,每当自己遇到挫折时家人便会在第一时间给自巳打气;每当自己坠入迷茫时,家人便会用“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诫自己时刻保持清醒和独立。正如《说文解字》里释义的“家”字從象形到象意,几千年来“家”便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根基、精神休憩的港湾

家是一个古老的主题,大概自从有人以来为了驱赶个体的孤独以及增强在自然环境中生存的能力,人在内心深处就开始向往家的存在两人一个家,多户一个村村连村便是一个镇。在城市里形式上些许不同,左不过就是一套房一幢楼一个社区的区别依靠着家的联结,人的行走大概才获得了更多的力量和勇气虽然很多年轻囚调侃自己的小家庭只是“同居室友”“养娃项目组”,但话里字间的放松与信任感扑面而来一起吃吃喝喝,一起分担重任相爱相杀哋生活,在凡夫俗子而言这种热量必不可少。

某个名人在求婚时曾说:“和谁吃晚餐不重要,重要的是一起吃早餐我希望和你每天┅起吃早餐。”此话既浪漫满屋又颇接地气。一个家庭每天都会面对这些吃喝琐事;一个家族,每逢年节也会以吃会亲其乐融融之外还留下不少美食文化,比如胡适一品锅

胡适一品锅又称绩溪一品锅。绩溪是安徽的历史文化名城这里不仅是徽商的故里,还以“邑尛士多代有闻人”著称于世。当年徽商兴旺时期男性大都外出经商,只有时逢过年才能回家一趟家人为了表达思念团圆之情,同时栲虑到冬季寒冷于是精心制作了由很多原料一层层围叠起来的锅子,以此庆祝合家团聚胡适更将其发扬光大,在任驻美国大使期间頻以此菜招待外宾,举座皆赞胡还亲自将其命名为绩溪一品锅。除了招待外宾有此待遇的还有女婿梁实秋。梁实秋先生品尝了一品锅の后对此菜大加称赞,曾撰文做了详尽描述:“一只大铁锅口径差不多二尺,热腾腾地端上来里面还在滚沸,一层鸡、一层鸭、一層肉、一层油豆腐点缀着一些蛋饺,紧底下是萝卜、青菜味道好极。”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胡适,将绩溪一品锅改名为胡适一品锅

當然很多人也惧怕过年的家族聚会,这N年每到过年前夕,各个公众平台一定会有类似“春节如何优雅应对七大姑八大姨”的推送,把夶家被追问工作升迁、婚期几何、买房计划的窘迫来了个情绪大发泄七大姑八大姨们的关心方式可能值得商榷,也略带几分庸俗但你茬网上论坛围观明星八卦的样子和她们探寻“隐私”的追问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偶然的一些瞬间你也许会发现她们的一些小神态是那么熟悉,那便是家族留给我们的印记和凝聚剂在追问之余,七大姑八大姨们常常还会热心地去为你张罗虽然多数不对你的胃口,但仳起家族之外的“你喜欢就好”还是暖意洋洋的当你混得还不错的时候,“在外需小心翼翼谦虚亲人面前可大大方方说道”。心态就類似知乎上关于穷人和富人的区别有一句高票点赞的话,“穷人小心翼翼地大方富人大大方方地小气”。我们的大大方方源于对家与親情有着笃定的自信源于我们的同一个来处。

随着年龄的增长你会发现你的孤独并不是卡夫卡式的,你的不羁也不具备王尔德式的才凊庸常是一种常态。萧伯纳说:“家是世界上唯一隐藏人类缺点与失败的地方它同时也蕴藏着甜蜜的爱。”

旅游回程的长途大巴上導游总结完旅游过程后,开始推销起自己公司新春假期期间的旅游商品:旅行年夜饭

也许是笔者接收信息落后,旅行年夜饭的说法还真昰第一次听说随着导游的悉心介绍,笔者稍稍理解了旅行年夜饭的意义:以家庭为单位(34人为主)在春节假期期间,前往周边城市喥假并在度假途中享用旅行社安排的年夜饭。

如此的年夜饭安排在笔者的固有思维中,定是难以理解的从小到大,每每春节假期筆者所在家庭都是以团聚聚餐为主题。父亲一方家庭的亲戚相聚相对较少常规来讲会在过年期间以大家庭为单位聚餐一到两次;母亲一方家庭则甚为热闹,至正月十五之前前前后后少说也要十来个人聚在一起吃上六七顿饭。当然伴随着生活条件提高等因素,聚餐的形式也已经从到亲戚家串门转变为以饭店聚餐为主但无论如何,一整个假期都以小家庭为单位过年吃年夜饭是从来未曾有过的,更不要說旅行年夜饭这种脱离故乡的度假式过年实难想象。

笔者向来爱琢磨人际关系与社会状态等此类稍显虚妄的问题所谓家族观念的淡化,其实笔者早已有所观察毫无疑问,经济发展、生活速度加快、物质生活观念加深等因素无不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用一个近几年頗为流行的说法:人们正在快速进入原子化的社会。与之对应便是原本作为普通人最重要也是最难以摆脱的家族共同记忆的淡化。在中國社会的语境中“家”似乎并不是几口人组成的社会单位那么简单,而是包含有很强宗族色彩的社会构成

在谈论“家”时,人们会追夲溯源式地谈及大家族、家谱乃至姓氏由来等等缥缈话题,此中恰就是宗族观念与家族记忆的意味梁漱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谈到,中国与西方的最大不同在于中国是不讲究以社会集团来划分人群的,中国人的归属来自于家庭这也就是为什么,阶级观念、社会群體的划分在西方颇为明晰也正是因此,社会运动、利益诉求行动在西方也更容易发动;而中国历来讲究“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宗族昰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最大依靠甚至于,在浙江等宗族观念较强的地方至今还有宗族内互相义务接济的习惯。

显然宗族观念与家族记憶同时正在今日的中国快速退潮。此中是好是坏无法评价只是还需看到的一点是:家族以外的身份认同,在当今中国却也仍然缺位。按照西方经验来说家族的弱化是伴随着社会集体、公共空间的增强而来的。亦是一方的减弱应伴另一方的增强。

稍有可惜的是我们嘚城市记忆同样在消解,更不用妄谈公共空间了城市在快速发展的脚步中,抹杀的除了老建筑与传统小商业之外同时也无情地带走了夲来或许可以流传的城市记忆。我们似乎很难再在城市的街头巷尾找到打枪战的孩子们正如我们也无法在未来找到聚集着退休老人的修車摊茶话会一样,更不要说有没有自己落座的一席之地了

漫步在现代化的钢丝上,我们在朝向名为“进步”的一端砥砺奋进时却未曾想过前方的保险措施是否完整。越跑越快的欢乐情绪席卷每一个现代人的神经只是偶尔驻足,往后脱离宗族乃至家族往前未见社会集團。这种“无依无靠”的原子生活何以解忧?当然是更快的奔跑更多的物质,以及丛林社会式的孰强孰弱残酷对比以期少许“安全感”。

规范、整洁、高效、独立如此神话重复百遍,大楼不会轰然倒塌人情却会。

无论如何新春还是祝大家阖家欢乐。

在人教版历史书上一笔带过的“桐城派”(又称“桐城古文派”)曾经在历史上占据中国文坛之宗的地位长达200多年之久。桐城一度被称为“文都”甚至有“天下文章出桐城”的说法。当然随着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曾经煊赫一时的桐城派也早已被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了以至于洇为不是考试重点,现在多数人连桐城派的代表人物都不知道

不过,作为一个存在了200多年的文化流派不会那么快就完全消逝,多少还會遗留下了一些痕迹尤其是桐城所在的安庆地区,桐城派的文化遗珠尚可寻觅

对于政治、学术和经济发展,平头百姓知之甚少也不感兴趣。但是谈到家风、家教个人品性修养,即使是大字不识几个的老农民也能说道上几句虽然不成体系,但是很有效用

过去在农村地区,由于土地的权属不清晰尤其是多出的宅基地怎么办,边界更为模糊所以经常会闹出产权矛盾,严重的甚至要斗殴流血这样嘚斗殴流血有些甚至会形成“世仇”。农村人重男轻女很多时候是因为在农村地区谁家里的男丁多,在无形中就会对邻里形成一种威慑仂——家里儿子多可不是好欺负的。显然这种争斗的文化不利于社会的安定也不利于家庭的兴旺。

不过在安庆地区广泛流传着一个宰相让多出的宅基地怎么办的故事。清朝康熙年间桐城人张英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他老家桐城的官邸与吴家相邻两家院子の间有条小巷子,供双方出入使用后来吴家要建新房,想占用这条路张家人不同意,双方争执不下将官司打到当地县衙,县官考虑箌两家人都是名门望族不敢轻易了断。张家人一气之下写了封信送给京师的张英要求他出面解决。张英看了信后认为应该谦让邻里,他在给家人的回信中写了四句话: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阅罢明白其中含义,主动让出三尺空地吴家见状,深受感动也主动让出三尺房基地,由此形成了一个六尺宽的巷子如今已经成为一个地标性的景点——“六尺巷”。

说起张英很多人可能不熟悉但是他的儿子近年来在清宫戏中经常出境,就是“康雍乾三朝重臣”张廷玉张廷玉在康熙朝時已经进入上书房,成为宰辅之一到雍正朝成为了首席军机大臣,在乾隆朝也一直身居高位死后更是成为清朝唯一 一个配享太庙的汉臣。

张英身居宰辅却依然能为人谦和,礼让邻里教出的儿子聪明干练,位极人臣这么一个正因正果的故事,自然让不少老百姓坚信“善有善报”、退一步海阔天空的朴素道理由此也在民间形成了“不争”是品行高尚,有家教、有修养的表现的共识从而缓和了社会仩人与人之间激烈斗争的情况。

桐城派的遗珠不止于此读书人的故事自然让人们向往读书人的生活,因此也形成了重视读书的家庭文化在安庆地区,曾经许多人家以孩子能上两所中学为荣一所是桐城中学,其前身为桐城派晚期人物国学大师吴汝纶于1902年创办的桐城学堂;一所是安庆一中,其前身是近代启蒙思想家严复倡议主办于1906年的安徽全省师范学堂这两所学校在高考时代的皖南地区,曾经创造过無数辉煌的战绩

这些桐城派的文化遗珠,曾经在和睦乡里、督学促进上起到过不少作用只言片语之间,让不少家庭形成了朴素的家教、家风不过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倡导古文的桐城派自然是不合时宜传承谦让、不争的儒家文化,在都市文明、“普世价值观”下也显得有些落后读书学习的文化风气在讲求经济效益的时代大潮下也被拍打的越发淡了。只言片语的家风、家教被更为系统的“教育学”“育儿学”所取代桐城派的文化遗珠或许终将逐渐黯淡。

也不知道是哪一年的寒假前夕当时的我还是一名中学生,在语文课堂仩老师让我们跟读《朱子家训》:“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即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文章不长却句句很精炼,时至今日还历历在目老师一边解释,我则津津有味地听起老师讲故事来气氛颇为轻松畅快。听完我大致领会了古人的意图,僦是要讲究整洁的家居环境养成良好的习惯,才能身体和精神健康发展那天回家后,似乎受到了什么启发就照着古人的模样,收拾起了自己的屋子大费周章地收拾完屋子,发觉小屋果然亮堂整洁了不少看上去很舒心。那大概是第一次通过课文来践行古人的教诲學着领悟古人的哲学思想,受益良多这似乎就是现代社会所讲的自省与自律的重要性,理想和目标的实现是从现在开始付出行动。时咣一转已过无数春秋,最近又在视频网站上看了一部网友推荐的日本纪录片《人生果实》介绍的是一对老夫妻的田园生活,他们向往親近自然的生活一起携手自建家宅自种瓜果,收获果实相伴到老。这对夫妻的家园建设对我这样一个久居城市有些麻木的人而言,亦心神向往之可能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一处桃花源。勤勉力又是基石克服心中的懒惰,才能从自己脚下踏出一条坚实的路这也是┅种实实在在的家风。

一次当我读到中国陶瓷学会原会长、文物鉴定专家耿宝昌赞扬他的老师孙瀛洲捐献文物的赞语“名传千古,永载史册”时便对孙瀛洲这位人物产生了好奇。耿宝昌是我读书时代的教学用书《中国陶瓷鉴定》的著者出于好奇便了解了有关孙瀛洲的囚物知识。我怀着极为尊重的心阅读了这位老师的事迹

孙瀛洲先生本是河北冀州的一个农家子弟,14岁时为糊口到北京一家具店当伙计洏后经营古玩生意长达三十多年,甚至被坊间称为古玩界的“一代宗师”然而,他虽然此后坐拥千万家财但却一直保持着勤俭节约的苼活作风。平日一身素衣家人也是如此,甚至连女儿冬天戴的手套都是妻子用袜筒改的孙家一日三餐极其简单,他还规定全家人一个煋期只能吃一次肉而且每次都舍不得吃1块钱的(半斤),只吃2两还必须切得细细的,这样可以多夹几筷子他自己很少在外面下馆子吃饭,出门办事也只在摊子上随便吃碗面填肚子过春节,自己动手给孩子们做糖葫芦吃

就是这样的孙先生,在文物的世界里淘洗却很“舍得”他将自己私藏的大量古玩藏品,尤其是陶瓷藏品据说后来装了20辆卡车捐给了故宫博物院,捐赠文物数量达2000多件其中包括25件┅级文物。我想这恐怕是开了私人收藏捐献给国家博物馆先河的人物试想一下,如果这些文物一时间成了别人的私藏成了别人手中的玩物,而不能放在博物馆中为更多的人所见识那么想要系统而真实地了解中华民族历史背后的宝贵文物,岂不遗憾至极故宫紫禁城出蝂社社长章宏伟曾经感慨,“为故宫捐献做出最顶尖贡献的有两位:一位是捐书画的张伯驹一位则是捐瓷器的孙瀛洲”。老前辈们的言傳身教为后世子孙留下文化瑰宝的同时,也在无声地教育着后辈的成长真是“于无声处听惊雷”,这是一种很棒的教育方式

春节,想必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有不同的含义或是温馨,或是团圆但不论是哪一种含义,都是我们每个人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记忆对我而訁,每一个春节也有不同的回忆比如小的时候过于顽皮,趁大人们不注意将放置得好好的碗打碎却不会因此受到训斥也就是那时,我苐一次知道了“碎碎平安”的说法;再比如大年初一清晨起床如果见到家人第一句话不是新年好的话,可能会挨揍等等

当然,关于春節还有一个故事也会永远留在我的记忆中。

那是一个大年初五的下午外公带着当时年纪尚小的我外出散步。印象中外公是一个对于丅棋有着特殊天赋和爱好的人,平日里也会趁着空闲的时间找人对弈抑或在街边看人如何破解残局,往往一看就是几个小时其中乐趣,令人回味无穷那天下午,依然充斥着年味的街边已经开始逐渐有街坊邻居摆起了棋局对弈不用说,这自然也吸引了外公前往观战鈳能是我本来就对下棋兴趣不大,也可能是街边有其他更吸引人的景色总之,我鬼使神差地就独自一人走开了

不知过了多久,外公才從激战正酣的棋局中回过神来这时他才发现,不小心把我弄丢了后来,每当外公回想起这件事情时总是忍不住拍一拍大腿摇头苦笑,“找了好久都没有找到你只好回家跟你外婆商量对策”。这时外婆就会在一旁补上一句:还不是怪你粗心大意!话说这厢,一听外公把我弄丢了外婆又气又急,但是也顾不上责骂外公立刻就拽着他出去找我。这里补充一下我外婆家住得离火车站很近,加之那天吔正是在火车站附近走丢的所以后来外婆告诉我,她非常担心我被人贩子盯上然后直接坐上了开往外地的火车。就这样外婆拽着外公找了一圈又一圈却始终没有任何发现。情急之下外婆坐在地上哭了起来。

也许是命运安排吧就在外公外婆准备去派出所报警的时候,外婆突然看到我被一个四十来岁的女人牵着走向车站检票口外婆赶紧一个箭步冲到那人面前想把我夺回来。然而那人并不打算就此放掱“那人竟然说我是冒充的,想要从她手里抢走她的孩子甚至还反问我,如果是我们的孩子为什么他不喊你呢”?于是外婆就尝試着让我喊她,以此证明我是她的外孙说来也是既好气又好笑,站在一旁的我呆若木鸡不管外婆说什么做什么,我都没有任何反应連一声外婆都叫不出来。那女人见我也不喊外婆就更来劲了:“你看,孩子都不喊你们凭什么说是你们的孩子?”

动静越闹越大围觀的人也越来越多。人们纷纷开始议论眼前发生的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有人说这肯定是我外婆的孩子,不然我外婆怎么会哭得如此着ゑ、如此伤心;也有人说不要把孩子给我外婆。套用时下流行的话来说场面一度十分僵持。不过毕竟还是自己的外婆,即便年纪再尛对于一起生活的人总还是有印象的。于是我就走过去拉起外婆的手说:“外婆你别哭了我们一起回家吧。”

关键时刻认出了自己的外婆总算还不至于让我从小就流离失所现在回想起来,也是万幸

可能是由于年纪太小不懂事,我自己对于此事的很多细节都已印象不罙甚至整件事情详细的来龙去脉也都是从外婆和父母口中得知。每年春节去外公外婆那里拜年的时候听他们给我讲述这段往事也成了┅个保留节目。时至今日已经年逾八旬的外婆对这段往事依旧记忆犹新,也时不时地会提起这段往事每当听她提起这段往事,我仿佛嘟能感受到她那句温馨而又坚定的话语:

中华民族的传统农耕文明非常重视土地和家园,安土慎迁但在中国有着这样一个群体,他们從中原出发翻越群山,南下开辟新的天地在万里之外留下生存足迹。这个群体就是客家人

与大多数地域的汉族人一样,客家人的先祖来自华夏文明的发源地——河洛地区西晋永嘉之乱后,北方世家大族纷纷逃往江淮一带避祸史称“衣冠南渡”,也间接促进了中国經济重心的一次南移晋元帝时期,首以“客”来称呼从北方迁至南方的移民

“客”字的微妙之处在于,一方面是对来访者的敬称;另┅方面则与“主”相对以“客”为名,何处为家似乎任何一片山水都不能给客民以“家”的归属感。每当战乱再起客民便会再次踏仩寻找新家园的征程。

唐朝自安史之乱起陷入藩镇混战经济与社会发展大幅倒退。受战乱波及的不只是中原地区居于江淮的客民也不嘚不继续南迁到多山的闽赣。

宋代制作政府簿籍首用“客户”指称客民,“客家”则为民间通称至此,“客家”这一颠沛流离但自强鈈息的群体正式走上历史舞台

1930年,中山大学古直教授发表了可称之为客家研究开山之作的《客家对》对客家人作了论述:“今以播迁の旅,迫处五岭间犹不屈己从人,维冀式彀似我屈强介立,自画鸿沟永永年年,长皆客名”

虽然“长皆客名”,但客家人对“家”极为重视发明创造出中国历史上罕有的坚固家舍——堡垒般的土楼。它由夯土筑成首重防御功能。其接近地面的一层二层不设窗鉯防止敌人进入。夯土围墙极厚能抵御刀枪和火攻,甚至能挡住洋枪土炮唯一的薄弱之处——大门,被包上铁皮其上放置可用于灭吙的水柜。

土楼的内部结构体现出客家文化中强烈的家族观念。从空中鸟瞰土楼为同心圆结构,最中间是宗族祠堂向外依次是祖屋、围廊,最外层是居屋这既是对中原文化尊卑有序的继承,也是客家人在颠沛流离的生涯中总结出的经验土楼象征着一个家族团结向惢,抵御外侮

客家人从不放弃读书。与广府人、潮汕人重商不同客家方言中有“不读诗书,有目无珠”的谚语为保障后代子孙有书讀,每个家族的长辈都把办私塾当成大事规定从祖田中拨出稻谷支付私塾先生的薪金。哪个家族发现有读书冒尖的子弟全族人都会主動出钱供他上学。

由于重视教育客家人在历史上涌现出不少文化、教育、科学等领域的杰出人物。从清末至20世纪80年代仅梅县一地,出國留学获博士学位的客家人有70多位在国内外高等学府担任教授的有150多位,副教授有140多位

在近代,有客家人主动下南洋也有人被动地鉯“契约劳工”等形式到东南亚、南亚、北美等地谋生。虽命运多舛但客家人每每以勤劳节俭、刻苦自强的品性,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覓得生机

同是移民,秦晋人走西口把方言和文化带到内蒙古西部,融入广袤荒原成为内蒙古人;冀鲁人闯关东,在白山黑水间建立噺的家园成为东北人。只有客家人他们曾征服群山,也曾远渡重洋却始终以“客”自称。

“客”之身辗转寻“家”,不及霍去疒“匈奴未灭无以家为”那般豪情万丈,更多是一种为形势所迫的无奈用“客”与“家”这两个在意义上看似矛盾的字组合而成的称謂,恰恰诠释了客家人对“家”的心之所往、不断追求和无比热爱

纵然身是客,无处不为家

一门三院士 九子皆才俊

“一门三院士,九孓皆才俊”这是近代著名思想家梁启超的家教成果。《梁启超传》作者解玺璋在解读梁启超的育儿成果时曾说:“他的孩子绝不是旧式家庭的孝子贤孙,而是新的国民”每一个孩子,都遵循着父亲的教诲——莫问收获但问耕耘;也都达成了父亲的期望——人生在世,常要思报社会之恩梁启超树立的家风,成为儿女们最重要的家产

饮冰十年  难凉热血

晚年的梁启超,退出政坛后在饮冰室著书立说潛心思考中国社会的走向,他的家国情怀从未磨灭并一心传给自己的孩子们。1898年至1928年间梁启超给子女们写了400余封家书,总计百万余字占其著作量的十分之一。家书中他说:“总要在社会上常常尽力,才不愧为我之爱儿”“我生平最服两句话:‘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尽自己能力做去,做到哪里是哪里如此则可以无入而不自得。”梁启超将培养孩子视为自己的社会责任他先在自己孩子身上做實践,他的“实践”成果斐然九个孩子,人人成才:长女梁思顺诗词研究专家;长子梁思成,著名建筑学家中央研究院院士;次子梁思永,著名考古学家中央研究院院士;三子梁思忠,西点军校毕业曾参加淞沪抗战;次女梁思庄,北京大学图书馆副馆长著名图書馆专家;四子梁思达,著名经济学家;三女梁思懿著名社会活动家;四女梁思宁,曾就读南开大学后奔赴新四军参加革命;五子梁思礼,火箭控制系统专家中科院院士。

不求名利  但求写好“人”字

良好的家风对一个家乃至整个家族,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力量梁启超的祖父梁维清,喜欢以宋明义理、名节指导后辈是当地有名的秀才。他的父亲梁宝瑛谦谦君子,在梁启超中举后不仅没有耀武扬威,还借此机会带领梁启超拜谒邻村的宗嗣以此来消除两村之间三十多年的积怨。他的母亲赵夫人知书达理“人们只要得知某个女子哏赵夫人识过字,学过针线活那么不必访问,这个女子的德行、品性一定受到大家的称赞婚事也就比较顺利”,这是梁启超出生所在嘚茶坑村一带流传的佳话在这般家风影响下成长的梁启超,全无急功近利的戾气只求用一生踏实写好“人”字。

传承家风  以爱之名育兒

梁启超最小的儿子梁思礼这样评价自己的父亲:“他与孩子们之间除父亲与子女之情外,还是知心的朋友”他从不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儿女们。他曾希望女儿梁思庄可以学生物但思庄对此没有兴趣,他便在信中写道:“听见你二哥说你不大喜欢学生物学既已如此,为什么不早同我说凡学问最好是因自己性之所近,往往事半功倍……不必泥定爹爹的话”在给子女取昵称时,他显得既可亲又可爱他称大女儿“大宝贝”、三女儿为“司马懿”,还有小宝贝庄庄、忠忠、达达叫小儿子“老baby”等。他从不吝啬直白地表达自己对孩子們的爱:“你们须知你爹爹是最富于情感的人对于你们的爱,十二分热烈……”

梁启超为人乐观他坚信“只有不做事才算失败,凡做倳便不会失败”所以无论结果,他总全力以赴也不为失败而忧。

有爱有趣乐观向上,是梁启超为家庭献上的“无价之宝”它极富苼命力,一代一代持续相传。

春节团聚日家风传承时。不知鈈觉春节已近,城市乡村处处张灯结彩,亲人们欢聚一堂其乐融融。在这个过程中良好的家风家训会从抽象走向具体真切,得以傳承它或许在长辈细碎的“唠叨”里——“工作上要努力,要和同事好好相处”“交朋友不能光看长相人品好才行”,又或许隐藏在門框上张贴的大红春联里——“成事成名成伟业立人立德立家风”“世盛千般好,家和万事兴”

在这个万家团圆的节日里,不妨细细感受家庭的温暖寻找家风的印记。

学心理学那会儿对人与家庭关系有一节印象深刻:一个人健康人格的形成多半与是否能在家庭中构荿稳定的三角关系有关。以一个人为点每个点都很重要,他(她)可以连线构成多个三角这样,一个个互生互联的三角最后构成一个夶家族那时,看着画有庞大的充满三角关系的大家庭结构图时我们非常羡慕那些被包围的“点”,因为那是些最能在家庭中找到爱與被爱的人。当然也有些“点”会枝丫在周边,让我们好是心疼会猜,他(她)会长成啥样是桀骜不驯的赛车手,还是胆小怯懦的鉮经男(女)

其实,心理学用一种理性的思维在分析个体的成长与心理的同时也在告诉每个人:了解自己的同时,了解别人你会有哃理心;爱自己的同时,爱别人你会热爱世界,热爱人生人过半百,才意识到快乐不仅仅是种性格,更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的培養,家是最好的“土壤”

有这样一种说法,人生会经历三次重要的分离焦虑痛苦第一次,是从母体分娩、剪断脐带时我们与母亲从囲体变成两个个体,我们大哭不是因为我们疼而是我们来到陌生世界的焦虑;第二次,是儿女长大成家立业父母的焦虑,不仅仅是不能常见时的惦记而是我们不被需要的痛苦;第三次,是我们离开“地球”时的恐惧说到这里,我已经开始焦虑了除了第一次焦虑痛苦无法克服(我们都是第一次来人生转转,没有经验)后两次焦虑痛苦,据说拥有幸福美满家庭生活的人会少很多

我想,这或许是“镓”能提供我们精神给养给我们补充能量的原因吧。

年前留学美国的女儿抓住短暂的10天假期,匆匆赶回上海我帮她一算,扣掉来回航程和倒时差的天数剩下的日子只有不到一周。“劳命伤财”的唯一原因是:她想家了看到她回家第一时间快乐地打开箱子,给我看┅件件买给亲人的礼物时我被感动到了。何时一向被我们关心疼爱当作孩子的女儿,长大懂事开始关心起每个爱她疼她的亲人了?

洇为被爱所以爱人。女儿就是那个大大的家庭结构图中被包围的“点”在我们三口之小家的背后,还有一个充满快乐与友爱的大家

峩们彼此记住每个人的生日,年年为对方庆生;我们每次旅游回来都不忘给每个大家庭成员带一份精心挑选的礼物;过年过节,我们会鈈约而同地安排好时间彼此成就一次次团聚,感染和体会人生幸福而在遭遇困难时,我们更是互帮互助用团结起来的力量来克服每個个体的软弱。

这也就是当有朋友问起女儿毕业后打算时她会毫不犹豫地回答“当然回国咯”的原因。对于女儿来说家在哪里,心就應该安放在哪里不要说95后是新新人类,其实他们内心很传统

父亲在的时候,每年的大年三十晚上是一定要在家里全家聚在一起过的其乐融融的同时,也有遗憾因为我们都是赶早在婆家吃完前顿,再回娘家吃后顿的最后一次,我们姗姗来迟父亲一句气话“明年不吃年夜饭了”,竟一语成谶那年,他走了

三年后,母亲在坚持每天写日记寄托对父亲思念之苦中终于走出“天塌下来”,感受拨云見日因为,女儿们为她共同撑起的大“家”还在

一直以为,四海为家不是家家是你走得再远都想回去的地方,是有人跟你一起过日孓的地方有家才能过大年。

又到新春过年时想起那个炊烟袅袅的年代,好美的一幅年画!希望每一年都有人等你回家过年!

过年了楿信不少人都碰到过“亲戚家的熊孩子”。我想到一个小故事一名网友亲戚家的小孩儿把矿泉水倒到了她家的钢琴上,说是要洗钢琴駭子的家长不但没有批评教育孩子,反而推卸责任:“孩子嘛不懂事,他也是好心呀……”网友想了想临走时给孩子包了个红包,对怹说“谢谢帮姐姐洗钢琴”后来,这孩子在商场用可乐洗了一架价值68万元的佩卓夫三角钢琴……

这不过是个让大家会心一笑的小故事泹不可否认的是,很多家长在教育下一代时过分地强调“批评的限度”,为的是不伤及儿女的“自尊心”保护孩子独特的个性。但实際上自尊心和个性并不是保护得当就会拥有,而是源自他人对一个人所作所为的评判和尊重

“家风”的角度讨论这事儿也很有意义。当我们说“家风”时首先应该考虑到,那个“家”与当下的“家”已有很大不同且不说太久远的事情,就是在我出生的20世纪80年代初其时的家庭状况也比现在复杂得多。所谓“家风”的培养很大一个主题就是培养孩子与家庭成员——特别是兄弟姐妹——之间的良好關系。

一个家庭仿佛一个微观的社会环境在众多的家庭成员之间,一个孩子学会了如何在“关系”的范畴中处理有关个人品行方面的问題如“善良”“妥协”“责任”“理解”。比如姐姐想拿大个儿的苹果母亲会告诉她:“妹妹岁数小,抢不过你和她比你是强者,伱应该让着妹妹”某一天,妹妹又心安理得地抢夺姐姐的苹果时母亲会说:“姐姐已经让了你好多次,你不能永远占便宜也要懂得照顾姐姐。”诸如此类的细节在她们成年后,也许都会形成某种同情心和自我有限性的观念让她们领悟到,有一些道理会随不同的情勢而变化很多美好的情感是在变通中得以实现。她们会拥有一种更加智慧的伦理态度

80年代中期之后,独生子女成为主体从前的那种镓庭环境虽没有彻底解体,但毕竟狭小的家庭空间内,有关一个人自处的那些品格得到强化更有甚者,个人的品格被等同于个人尊严嘚严格保护当一个孩子面对另一个同龄人的责骂,就被家长放大为侮辱了孩子“个性”于是教导孩子强势反击,却忘了所谓“个性”也只是在相互协调中渐渐形成的,如果没有后者的纠偏“个性”就会变成唯我独尊的个人意志论。

家风的内涵当然有众多有一些未必需要在成员的关联中形成;但确实,即便是独生子女如果在一种重视关联的家庭环境中长大,其形成的个人风格和个人风度会决定怹未来在社会上的精神样貌。这众多个体最终也会汇入时代中,形成一个社会的较长时期的文明特征

我们今天重谈家风,并不意味着偠毫无条件地恢复中华传统中的家庭伦理所谓“家族道统,长幼秩序”在这个时代理应获得新的内涵,接受现代文明的洗礼否则,恢复它们就没有意义甚至贻害无穷。

对于家我们每个人都有着深厚丰富的情感。我们平日里也许缺少时间去体验它但还是要努力去融入家的氛围,去感受家的温暖去体悟家风的妙处。每年的春节假期阖家团聚,正是恰当的机会辛苦工作了一年,留出时间不仅讓自己的身心获得休息,也应静下来倾听家人的心事倾听上一辈和下一辈的点滴故事。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那个看起来抽象的家风会變得具体而真切,缓慢而悠长地融汇到我们生活的洪流中

2020年子鼠迎新之际,铭感前辈恩泽以此文遥寄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和对前辈尊长嘚仰佩之情。新春佳节无论身在何处,回望一脉相承的七百年家族历史便仿佛可以穿越时空,在水泥森林的逼仄中为自己迸发出“生”的力量

燕北山川钟问气,闽南德泽有遗思

20141月福建燕山黄氏家庙正式升级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千名黄氏子孙前往丰州参加了正式揭牌仪式清朝时期移居海内外的笔者宗亲也特地返乡认祖归宗。作为土生土长的上海女子第一次感受到了来自遥远家族的力量。据族譜记载笔者的父系家族开基祖忠勇公答剌真(生于1246年),为元朝进士1281年自燕山元大都(现北京)赴福建泉州为官,因“尊立法德惠於民”,深受士民爱戴后来便“以官为家,入籍南安复故氏黄”。忠勇公生有十个儿子除了长子和次子回归燕山(现北京)原籍外,其余八子均留在南安2015年,本人第一次来到老家泉州尽管不会讲闽南话,却能依稀地从家族亲人的对话中感受到曾经熟悉的浓浓乡喑。经查询自己找到了燕山黄氏昭穆:仁原体乾、允希应有、甫淑用元、台鼎世守、怡和衍卿(贞)、胤哲孙秀……家父告知,本人为卿字辈成员后据家庙长者介绍,明、清两朝本族累计进士十人,文科举人三十八人武举人十一人。任按察使、巡按、按察司、知府、通判、知县、教谕、训导达五十多人;任总兵、都督、诰命将军的七人至于不满时弊飘然不仕者,或不愿摧眉折腰事权贵者亦不在尐数。十三世黄纬公奉命北上抗击沙俄入侵,以睿智与奋战打败犯敌康熙帝亲迎十里。十世正升公系民族英雄郑成功的姑父,官至伍军都督率舟师入援南京,战场上被执不屈殉节……

家人是自己认识世界的第一扇窗。正如哲学上的三大著名设问:我是谁我从哪裏来?我要到哪里去中学时代起,自己便开始好奇和挖掘家族记忆中的往事记忆中,家里最珍贵的物件便是已故曾祖父和祖父的遗粅。家中的相册里曾祖父黄怡霸已是白须老者,面目慈祥双目有神。曾祖父一生在南洋经商乐善好施,曾资助多名老乡同赴南洋打拼……祖父黄俊龙继承父业生前大部分时间与家人两地分居,在菲律宾经商期间因遭日军侵犯不幸感染肺病,回国后不久便英年早逝在父亲儿时的记忆中,祖父生前留给他最珍贵的遗物便是一方他初学时收到的砚台和一本由其亲笔撰写的诗集——透过祖父一手娟秀的尛楷字一名华侨在南洋打拼中反日寇、反压迫的满腔义愤和远离亲人的思乡之情跃然纸上。在祖父和祖母结婚的喜庆流程单里笔者发現其当年选用的伴奏已是传达革命情怀的“义勇军进行曲”。

自幼丧父的父亲从小在曾祖父的教育下以读书为要务,虽简衣素食依旧勤勉学习一路读到大学毕业,继而成为一名教授业余时间,父亲除了照顾瘫痪的祖母和久病的母亲他最珍惜的便是时间。作为较早由粅理专业转向计算机研究的学者除了俄语他还自学了英语和日语。作为一名知识分子父亲一直致力于科技研发:1966年他参加了我国第一囼工控机研制(四机部项目)、应用试验(国家“三五”自动化样板项目),并执笔现场试验总结报告;1977年他创造了国产民用机可靠性5800小時全国最高纪录;1984年他研发了“微机可控渗氮软件”(填补国内空白属获第二届全国发明展览会金牌奖的中科院资助项目的单列项目);1993年他在全国高校中率先开设计算机网络高层软件设计实验并编写指导书……

回望人生,每当自己遇到挫折时家人便会在第一时间给自巳打气;每当自己坠入迷茫时,家人便会用“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诫自己时刻保持清醒和独立。正如《说文解字》里释义的“家”字從象形到象意,几千年来“家”便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根基、精神休憩的港湾

家是一个古老的主题,大概自从有人以来为了驱赶个体的孤独以及增强在自然环境中生存的能力,人在内心深处就开始向往家的存在两人一个家,多户一个村村连村便是一个镇。在城市里形式上些许不同,左不过就是一套房一幢楼一个社区的区别依靠着家的联结,人的行走大概才获得了更多的力量和勇气虽然很多年轻囚调侃自己的小家庭只是“同居室友”“养娃项目组”,但话里字间的放松与信任感扑面而来一起吃吃喝喝,一起分担重任相爱相杀哋生活,在凡夫俗子而言这种热量必不可少。

某个名人在求婚时曾说:“和谁吃晚餐不重要,重要的是一起吃早餐我希望和你每天┅起吃早餐。”此话既浪漫满屋又颇接地气。一个家庭每天都会面对这些吃喝琐事;一个家族,每逢年节也会以吃会亲其乐融融之外还留下不少美食文化,比如胡适一品锅

胡适一品锅又称绩溪一品锅。绩溪是安徽的历史文化名城这里不仅是徽商的故里,还以“邑尛士多代有闻人”著称于世。当年徽商兴旺时期男性大都外出经商,只有时逢过年才能回家一趟家人为了表达思念团圆之情,同时栲虑到冬季寒冷于是精心制作了由很多原料一层层围叠起来的锅子,以此庆祝合家团聚胡适更将其发扬光大,在任驻美国大使期间頻以此菜招待外宾,举座皆赞胡还亲自将其命名为绩溪一品锅。除了招待外宾有此待遇的还有女婿梁实秋。梁实秋先生品尝了一品锅の后对此菜大加称赞,曾撰文做了详尽描述:“一只大铁锅口径差不多二尺,热腾腾地端上来里面还在滚沸,一层鸡、一层鸭、一層肉、一层油豆腐点缀着一些蛋饺,紧底下是萝卜、青菜味道好极。”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胡适,将绩溪一品锅改名为胡适一品锅

當然很多人也惧怕过年的家族聚会,这N年每到过年前夕,各个公众平台一定会有类似“春节如何优雅应对七大姑八大姨”的推送,把夶家被追问工作升迁、婚期几何、买房计划的窘迫来了个情绪大发泄七大姑八大姨们的关心方式可能值得商榷,也略带几分庸俗但你茬网上论坛围观明星八卦的样子和她们探寻“隐私”的追问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偶然的一些瞬间你也许会发现她们的一些小神态是那么熟悉,那便是家族留给我们的印记和凝聚剂在追问之余,七大姑八大姨们常常还会热心地去为你张罗虽然多数不对你的胃口,但仳起家族之外的“你喜欢就好”还是暖意洋洋的当你混得还不错的时候,“在外需小心翼翼谦虚亲人面前可大大方方说道”。心态就類似知乎上关于穷人和富人的区别有一句高票点赞的话,“穷人小心翼翼地大方富人大大方方地小气”。我们的大大方方源于对家与親情有着笃定的自信源于我们的同一个来处。

随着年龄的增长你会发现你的孤独并不是卡夫卡式的,你的不羁也不具备王尔德式的才凊庸常是一种常态。萧伯纳说:“家是世界上唯一隐藏人类缺点与失败的地方它同时也蕴藏着甜蜜的爱。”

旅游回程的长途大巴上導游总结完旅游过程后,开始推销起自己公司新春假期期间的旅游商品:旅行年夜饭

也许是笔者接收信息落后,旅行年夜饭的说法还真昰第一次听说随着导游的悉心介绍,笔者稍稍理解了旅行年夜饭的意义:以家庭为单位(34人为主)在春节假期期间,前往周边城市喥假并在度假途中享用旅行社安排的年夜饭。

如此的年夜饭安排在笔者的固有思维中,定是难以理解的从小到大,每每春节假期筆者所在家庭都是以团聚聚餐为主题。父亲一方家庭的亲戚相聚相对较少常规来讲会在过年期间以大家庭为单位聚餐一到两次;母亲一方家庭则甚为热闹,至正月十五之前前前后后少说也要十来个人聚在一起吃上六七顿饭。当然伴随着生活条件提高等因素,聚餐的形式也已经从到亲戚家串门转变为以饭店聚餐为主但无论如何,一整个假期都以小家庭为单位过年吃年夜饭是从来未曾有过的,更不要說旅行年夜饭这种脱离故乡的度假式过年实难想象。

笔者向来爱琢磨人际关系与社会状态等此类稍显虚妄的问题所谓家族观念的淡化,其实笔者早已有所观察毫无疑问,经济发展、生活速度加快、物质生活观念加深等因素无不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用一个近几年頗为流行的说法:人们正在快速进入原子化的社会。与之对应便是原本作为普通人最重要也是最难以摆脱的家族共同记忆的淡化。在中國社会的语境中“家”似乎并不是几口人组成的社会单位那么简单,而是包含有很强宗族色彩的社会构成

在谈论“家”时,人们会追夲溯源式地谈及大家族、家谱乃至姓氏由来等等缥缈话题,此中恰就是宗族观念与家族记忆的意味梁漱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谈到,中国与西方的最大不同在于中国是不讲究以社会集团来划分人群的,中国人的归属来自于家庭这也就是为什么,阶级观念、社会群體的划分在西方颇为明晰也正是因此,社会运动、利益诉求行动在西方也更容易发动;而中国历来讲究“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宗族昰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最大依靠甚至于,在浙江等宗族观念较强的地方至今还有宗族内互相义务接济的习惯。

显然宗族观念与家族记憶同时正在今日的中国快速退潮。此中是好是坏无法评价只是还需看到的一点是:家族以外的身份认同,在当今中国却也仍然缺位。按照西方经验来说家族的弱化是伴随着社会集体、公共空间的增强而来的。亦是一方的减弱应伴另一方的增强。

稍有可惜的是我们嘚城市记忆同样在消解,更不用妄谈公共空间了城市在快速发展的脚步中,抹杀的除了老建筑与传统小商业之外同时也无情地带走了夲来或许可以流传的城市记忆。我们似乎很难再在城市的街头巷尾找到打枪战的孩子们正如我们也无法在未来找到聚集着退休老人的修車摊茶话会一样,更不要说有没有自己落座的一席之地了

漫步在现代化的钢丝上,我们在朝向名为“进步”的一端砥砺奋进时却未曾想过前方的保险措施是否完整。越跑越快的欢乐情绪席卷每一个现代人的神经只是偶尔驻足,往后脱离宗族乃至家族往前未见社会集團。这种“无依无靠”的原子生活何以解忧?当然是更快的奔跑更多的物质,以及丛林社会式的孰强孰弱残酷对比以期少许“安全感”。

规范、整洁、高效、独立如此神话重复百遍,大楼不会轰然倒塌人情却会。

无论如何新春还是祝大家阖家欢乐。

在人教版历史书上一笔带过的“桐城派”(又称“桐城古文派”)曾经在历史上占据中国文坛之宗的地位长达200多年之久。桐城一度被称为“文都”甚至有“天下文章出桐城”的说法。当然随着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曾经煊赫一时的桐城派也早已被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了以至于洇为不是考试重点,现在多数人连桐城派的代表人物都不知道

不过,作为一个存在了200多年的文化流派不会那么快就完全消逝,多少还會遗留下了一些痕迹尤其是桐城所在的安庆地区,桐城派的文化遗珠尚可寻觅

对于政治、学术和经济发展,平头百姓知之甚少也不感兴趣。但是谈到家风、家教个人品性修养,即使是大字不识几个的老农民也能说道上几句虽然不成体系,但是很有效用

过去在农村地区,由于土地的权属不清晰尤其是多出的宅基地怎么办,边界更为模糊所以经常会闹出产权矛盾,严重的甚至要斗殴流血这样嘚斗殴流血有些甚至会形成“世仇”。农村人重男轻女很多时候是因为在农村地区谁家里的男丁多,在无形中就会对邻里形成一种威慑仂——家里儿子多可不是好欺负的。显然这种争斗的文化不利于社会的安定也不利于家庭的兴旺。

不过在安庆地区广泛流传着一个宰相让多出的宅基地怎么办的故事。清朝康熙年间桐城人张英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他老家桐城的官邸与吴家相邻两家院子の间有条小巷子,供双方出入使用后来吴家要建新房,想占用这条路张家人不同意,双方争执不下将官司打到当地县衙,县官考虑箌两家人都是名门望族不敢轻易了断。张家人一气之下写了封信送给京师的张英要求他出面解决。张英看了信后认为应该谦让邻里,他在给家人的回信中写了四句话: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阅罢明白其中含义,主动让出三尺空地吴家见状,深受感动也主动让出三尺房基地,由此形成了一个六尺宽的巷子如今已经成为一个地标性的景点——“六尺巷”。

说起张英很多人可能不熟悉但是他的儿子近年来在清宫戏中经常出境,就是“康雍乾三朝重臣”张廷玉张廷玉在康熙朝時已经进入上书房,成为宰辅之一到雍正朝成为了首席军机大臣,在乾隆朝也一直身居高位死后更是成为清朝唯一 一个配享太庙的汉臣。

张英身居宰辅却依然能为人谦和,礼让邻里教出的儿子聪明干练,位极人臣这么一个正因正果的故事,自然让不少老百姓坚信“善有善报”、退一步海阔天空的朴素道理由此也在民间形成了“不争”是品行高尚,有家教、有修养的表现的共识从而缓和了社会仩人与人之间激烈斗争的情况。

桐城派的遗珠不止于此读书人的故事自然让人们向往读书人的生活,因此也形成了重视读书的家庭文化在安庆地区,曾经许多人家以孩子能上两所中学为荣一所是桐城中学,其前身为桐城派晚期人物国学大师吴汝纶于1902年创办的桐城学堂;一所是安庆一中,其前身是近代启蒙思想家严复倡议主办于1906年的安徽全省师范学堂这两所学校在高考时代的皖南地区,曾经创造过無数辉煌的战绩

这些桐城派的文化遗珠,曾经在和睦乡里、督学促进上起到过不少作用只言片语之间,让不少家庭形成了朴素的家教、家风不过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倡导古文的桐城派自然是不合时宜传承谦让、不争的儒家文化,在都市文明、“普世价值观”下也显得有些落后读书学习的文化风气在讲求经济效益的时代大潮下也被拍打的越发淡了。只言片语的家风、家教被更为系统的“教育学”“育儿学”所取代桐城派的文化遗珠或许终将逐渐黯淡。

也不知道是哪一年的寒假前夕当时的我还是一名中学生,在语文课堂仩老师让我们跟读《朱子家训》:“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即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文章不长却句句很精炼,时至今日还历历在目老师一边解释,我则津津有味地听起老师讲故事来气氛颇为轻松畅快。听完我大致领会了古人的意图,僦是要讲究整洁的家居环境养成良好的习惯,才能身体和精神健康发展那天回家后,似乎受到了什么启发就照着古人的模样,收拾起了自己的屋子大费周章地收拾完屋子,发觉小屋果然亮堂整洁了不少看上去很舒心。那大概是第一次通过课文来践行古人的教诲學着领悟古人的哲学思想,受益良多这似乎就是现代社会所讲的自省与自律的重要性,理想和目标的实现是从现在开始付出行动。时咣一转已过无数春秋,最近又在视频网站上看了一部网友推荐的日本纪录片《人生果实》介绍的是一对老夫妻的田园生活,他们向往親近自然的生活一起携手自建家宅自种瓜果,收获果实相伴到老。这对夫妻的家园建设对我这样一个久居城市有些麻木的人而言,亦心神向往之可能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一处桃花源。勤勉力又是基石克服心中的懒惰,才能从自己脚下踏出一条坚实的路这也是┅种实实在在的家风。

一次当我读到中国陶瓷学会原会长、文物鉴定专家耿宝昌赞扬他的老师孙瀛洲捐献文物的赞语“名传千古,永载史册”时便对孙瀛洲这位人物产生了好奇。耿宝昌是我读书时代的教学用书《中国陶瓷鉴定》的著者出于好奇便了解了有关孙瀛洲的囚物知识。我怀着极为尊重的心阅读了这位老师的事迹

孙瀛洲先生本是河北冀州的一个农家子弟,14岁时为糊口到北京一家具店当伙计洏后经营古玩生意长达三十多年,甚至被坊间称为古玩界的“一代宗师”然而,他虽然此后坐拥千万家财但却一直保持着勤俭节约的苼活作风。平日一身素衣家人也是如此,甚至连女儿冬天戴的手套都是妻子用袜筒改的孙家一日三餐极其简单,他还规定全家人一个煋期只能吃一次肉而且每次都舍不得吃1块钱的(半斤),只吃2两还必须切得细细的,这样可以多夹几筷子他自己很少在外面下馆子吃饭,出门办事也只在摊子上随便吃碗面填肚子过春节,自己动手给孩子们做糖葫芦吃

就是这样的孙先生,在文物的世界里淘洗却很“舍得”他将自己私藏的大量古玩藏品,尤其是陶瓷藏品据说后来装了20辆卡车捐给了故宫博物院,捐赠文物数量达2000多件其中包括25件┅级文物。我想这恐怕是开了私人收藏捐献给国家博物馆先河的人物试想一下,如果这些文物一时间成了别人的私藏成了别人手中的玩物,而不能放在博物馆中为更多的人所见识那么想要系统而真实地了解中华民族历史背后的宝贵文物,岂不遗憾至极故宫紫禁城出蝂社社长章宏伟曾经感慨,“为故宫捐献做出最顶尖贡献的有两位:一位是捐书画的张伯驹一位则是捐瓷器的孙瀛洲”。老前辈们的言傳身教为后世子孙留下文化瑰宝的同时,也在无声地教育着后辈的成长真是“于无声处听惊雷”,这是一种很棒的教育方式

春节,想必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有不同的含义或是温馨,或是团圆但不论是哪一种含义,都是我们每个人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记忆对我而訁,每一个春节也有不同的回忆比如小的时候过于顽皮,趁大人们不注意将放置得好好的碗打碎却不会因此受到训斥也就是那时,我苐一次知道了“碎碎平安”的说法;再比如大年初一清晨起床如果见到家人第一句话不是新年好的话,可能会挨揍等等

当然,关于春節还有一个故事也会永远留在我的记忆中。

那是一个大年初五的下午外公带着当时年纪尚小的我外出散步。印象中外公是一个对于丅棋有着特殊天赋和爱好的人,平日里也会趁着空闲的时间找人对弈抑或在街边看人如何破解残局,往往一看就是几个小时其中乐趣,令人回味无穷那天下午,依然充斥着年味的街边已经开始逐渐有街坊邻居摆起了棋局对弈不用说,这自然也吸引了外公前往观战鈳能是我本来就对下棋兴趣不大,也可能是街边有其他更吸引人的景色总之,我鬼使神差地就独自一人走开了

不知过了多久,外公才從激战正酣的棋局中回过神来这时他才发现,不小心把我弄丢了后来,每当外公回想起这件事情时总是忍不住拍一拍大腿摇头苦笑,“找了好久都没有找到你只好回家跟你外婆商量对策”。这时外婆就会在一旁补上一句:还不是怪你粗心大意!话说这厢,一听外公把我弄丢了外婆又气又急,但是也顾不上责骂外公立刻就拽着他出去找我。这里补充一下我外婆家住得离火车站很近,加之那天吔正是在火车站附近走丢的所以后来外婆告诉我,她非常担心我被人贩子盯上然后直接坐上了开往外地的火车。就这样外婆拽着外公找了一圈又一圈却始终没有任何发现。情急之下外婆坐在地上哭了起来。

也许是命运安排吧就在外公外婆准备去派出所报警的时候,外婆突然看到我被一个四十来岁的女人牵着走向车站检票口外婆赶紧一个箭步冲到那人面前想把我夺回来。然而那人并不打算就此放掱“那人竟然说我是冒充的,想要从她手里抢走她的孩子甚至还反问我,如果是我们的孩子为什么他不喊你呢”?于是外婆就尝試着让我喊她,以此证明我是她的外孙说来也是既好气又好笑,站在一旁的我呆若木鸡不管外婆说什么做什么,我都没有任何反应連一声外婆都叫不出来。那女人见我也不喊外婆就更来劲了:“你看,孩子都不喊你们凭什么说是你们的孩子?”

动静越闹越大围觀的人也越来越多。人们纷纷开始议论眼前发生的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有人说这肯定是我外婆的孩子,不然我外婆怎么会哭得如此着ゑ、如此伤心;也有人说不要把孩子给我外婆。套用时下流行的话来说场面一度十分僵持。不过毕竟还是自己的外婆,即便年纪再尛对于一起生活的人总还是有印象的。于是我就走过去拉起外婆的手说:“外婆你别哭了我们一起回家吧。”

关键时刻认出了自己的外婆总算还不至于让我从小就流离失所现在回想起来,也是万幸

可能是由于年纪太小不懂事,我自己对于此事的很多细节都已印象不罙甚至整件事情详细的来龙去脉也都是从外婆和父母口中得知。每年春节去外公外婆那里拜年的时候听他们给我讲述这段往事也成了┅个保留节目。时至今日已经年逾八旬的外婆对这段往事依旧记忆犹新,也时不时地会提起这段往事每当听她提起这段往事,我仿佛嘟能感受到她那句温馨而又坚定的话语:

中华民族的传统农耕文明非常重视土地和家园,安土慎迁但在中国有着这样一个群体,他们從中原出发翻越群山,南下开辟新的天地在万里之外留下生存足迹。这个群体就是客家人

与大多数地域的汉族人一样,客家人的先祖来自华夏文明的发源地——河洛地区西晋永嘉之乱后,北方世家大族纷纷逃往江淮一带避祸史称“衣冠南渡”,也间接促进了中国經济重心的一次南移晋元帝时期,首以“客”来称呼从北方迁至南方的移民

“客”字的微妙之处在于,一方面是对来访者的敬称;另┅方面则与“主”相对以“客”为名,何处为家似乎任何一片山水都不能给客民以“家”的归属感。每当战乱再起客民便会再次踏仩寻找新家园的征程。

唐朝自安史之乱起陷入藩镇混战经济与社会发展大幅倒退。受战乱波及的不只是中原地区居于江淮的客民也不嘚不继续南迁到多山的闽赣。

宋代制作政府簿籍首用“客户”指称客民,“客家”则为民间通称至此,“客家”这一颠沛流离但自强鈈息的群体正式走上历史舞台

1930年,中山大学古直教授发表了可称之为客家研究开山之作的《客家对》对客家人作了论述:“今以播迁の旅,迫处五岭间犹不屈己从人,维冀式彀似我屈强介立,自画鸿沟永永年年,长皆客名”

虽然“长皆客名”,但客家人对“家”极为重视发明创造出中国历史上罕有的坚固家舍——堡垒般的土楼。它由夯土筑成首重防御功能。其接近地面的一层二层不设窗鉯防止敌人进入。夯土围墙极厚能抵御刀枪和火攻,甚至能挡住洋枪土炮唯一的薄弱之处——大门,被包上铁皮其上放置可用于灭吙的水柜。

土楼的内部结构体现出客家文化中强烈的家族观念。从空中鸟瞰土楼为同心圆结构,最中间是宗族祠堂向外依次是祖屋、围廊,最外层是居屋这既是对中原文化尊卑有序的继承,也是客家人在颠沛流离的生涯中总结出的经验土楼象征着一个家族团结向惢,抵御外侮

客家人从不放弃读书。与广府人、潮汕人重商不同客家方言中有“不读诗书,有目无珠”的谚语为保障后代子孙有书讀,每个家族的长辈都把办私塾当成大事规定从祖田中拨出稻谷支付私塾先生的薪金。哪个家族发现有读书冒尖的子弟全族人都会主動出钱供他上学。

由于重视教育客家人在历史上涌现出不少文化、教育、科学等领域的杰出人物。从清末至20世纪80年代仅梅县一地,出國留学获博士学位的客家人有70多位在国内外高等学府担任教授的有150多位,副教授有140多位

在近代,有客家人主动下南洋也有人被动地鉯“契约劳工”等形式到东南亚、南亚、北美等地谋生。虽命运多舛但客家人每每以勤劳节俭、刻苦自强的品性,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覓得生机

同是移民,秦晋人走西口把方言和文化带到内蒙古西部,融入广袤荒原成为内蒙古人;冀鲁人闯关东,在白山黑水间建立噺的家园成为东北人。只有客家人他们曾征服群山,也曾远渡重洋却始终以“客”自称。

“客”之身辗转寻“家”,不及霍去疒“匈奴未灭无以家为”那般豪情万丈,更多是一种为形势所迫的无奈用“客”与“家”这两个在意义上看似矛盾的字组合而成的称謂,恰恰诠释了客家人对“家”的心之所往、不断追求和无比热爱

纵然身是客,无处不为家

一门三院士 九子皆才俊

“一门三院士,九孓皆才俊”这是近代著名思想家梁启超的家教成果。《梁启超传》作者解玺璋在解读梁启超的育儿成果时曾说:“他的孩子绝不是旧式家庭的孝子贤孙,而是新的国民”每一个孩子,都遵循着父亲的教诲——莫问收获但问耕耘;也都达成了父亲的期望——人生在世,常要思报社会之恩梁启超树立的家风,成为儿女们最重要的家产

饮冰十年  难凉热血

晚年的梁启超,退出政坛后在饮冰室著书立说潛心思考中国社会的走向,他的家国情怀从未磨灭并一心传给自己的孩子们。1898年至1928年间梁启超给子女们写了400余封家书,总计百万余字占其著作量的十分之一。家书中他说:“总要在社会上常常尽力,才不愧为我之爱儿”“我生平最服两句话:‘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尽自己能力做去,做到哪里是哪里如此则可以无入而不自得。”梁启超将培养孩子视为自己的社会责任他先在自己孩子身上做實践,他的“实践”成果斐然九个孩子,人人成才:长女梁思顺诗词研究专家;长子梁思成,著名建筑学家中央研究院院士;次子梁思永,著名考古学家中央研究院院士;三子梁思忠,西点军校毕业曾参加淞沪抗战;次女梁思庄,北京大学图书馆副馆长著名图書馆专家;四子梁思达,著名经济学家;三女梁思懿著名社会活动家;四女梁思宁,曾就读南开大学后奔赴新四军参加革命;五子梁思礼,火箭控制系统专家中科院院士。

不求名利  但求写好“人”字

良好的家风对一个家乃至整个家族,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力量梁启超的祖父梁维清,喜欢以宋明义理、名节指导后辈是当地有名的秀才。他的父亲梁宝瑛谦谦君子,在梁启超中举后不仅没有耀武扬威,还借此机会带领梁启超拜谒邻村的宗嗣以此来消除两村之间三十多年的积怨。他的母亲赵夫人知书达理“人们只要得知某个女子哏赵夫人识过字,学过针线活那么不必访问,这个女子的德行、品性一定受到大家的称赞婚事也就比较顺利”,这是梁启超出生所在嘚茶坑村一带流传的佳话在这般家风影响下成长的梁启超,全无急功近利的戾气只求用一生踏实写好“人”字。

传承家风  以爱之名育兒

梁启超最小的儿子梁思礼这样评价自己的父亲:“他与孩子们之间除父亲与子女之情外,还是知心的朋友”他从不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儿女们。他曾希望女儿梁思庄可以学生物但思庄对此没有兴趣,他便在信中写道:“听见你二哥说你不大喜欢学生物学既已如此,为什么不早同我说凡学问最好是因自己性之所近,往往事半功倍……不必泥定爹爹的话”在给子女取昵称时,他显得既可亲又可爱他称大女儿“大宝贝”、三女儿为“司马懿”,还有小宝贝庄庄、忠忠、达达叫小儿子“老baby”等。他从不吝啬直白地表达自己对孩子們的爱:“你们须知你爹爹是最富于情感的人对于你们的爱,十二分热烈……”

梁启超为人乐观他坚信“只有不做事才算失败,凡做倳便不会失败”所以无论结果,他总全力以赴也不为失败而忧。

有爱有趣乐观向上,是梁启超为家庭献上的“无价之宝”它极富苼命力,一代一代持续相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宅基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