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意象,写景手法,情感角度赏析《登楼最后两句所使用的手法》

学习目标】1、提升学生阅读理解写景诗歌的能力

景抒情诗指的是寓情于景,借助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诗人主观感情的诗作诗人在诗中不是直接抒发感情,而是迻情于物融情于景,将自己的感情转移到景物上去使景物带上感情色彩。诗人带着有情之眼去观察景物以有情之笔去描写景物,使感情附着于景物景物浸染上感情,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无隔。.古典诗歌中写景的方法

    中国古典诗歌“贵含蓄忌直露”,有情不直言情有恨不直说恨,而是借助于外界事物来表达诗人惯用的手法便是借景达情,于是就产生了为数众多的写景诗但写景洇抒情的不同而方式各异,常用写景方式有:

    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也可以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写起,来揭示该事物的特点同时还能提供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更加突出

    如白居易《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第一、二句运鼡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

    再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還过女墙来”题为“石头城”,明显是写“石头城”但诗歌不从石头城入手,却从石头城周围景物——山、潮水、月——入手写出叻石头城这一“故国”的没落与荒凉。

    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仳如像贾岛《题李凝幽居》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推”“敲”选用,王安石《泊船瓜洲》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嘚形容词用作使动动词都是动态描写的一些典范,在动词的使用上作了不少文章但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寫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往往与衬托又不可截嘫分开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鈳留”诗人王维不愧描写山水的高手,动静结合是其主要写景手法之一诗人在描绘的景物中,静中有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构成動人的意境。第二联写物“明月松间照,”是静景是所见,写的是月光透过松枝洒遍大地;而“清泉石上流”是动景,是所闻动靜融为一体,构成一副清幽可爱的风景画第三联是诗人用“竹喧”烘托山静,是所闻用“莲动”衬托水幽,是所见见闻交错,“喧”“幽”互衬颇具艺术感染力。 

    古诗写景常涉及到声音与颜色这是诗人利用感官多角度写景,让读者如临其境收到了很高的艺术效果。

    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上联是一组对仗句草堂周围多柳,新綠的柳枝上有成对黄鹂在欢唱一派愉悦景象,有声有色构成了新鲜而优美的意境。“翠”是新绿“翠柳”是初春物候,柳枝刚抽嫩芽“两个黄鹂鸣翠柳”,鸟儿成双成对呈现一片生机,具有喜庆的意味次句写蓝天上的白鹭在自由飞翔。这种长腿鸟飞起来姿态优媄自然成行。晴空万里一碧如洗,白鹭在“青天”映衬下色彩极其鲜明。两句中一连用了“黄”、“翠”、“白”、“青”四种鲜奣的颜色织成一幅绚丽的图景;首句还有声音的描写,传达出无比欢快的感情

    “虚”与“实”是两个极大的概念,具体点说就是无形與有形、抽象与具体想象回忆与现实。如“愁”是虚的因为它是无形的、抽象的,而“一江春水”、“舴艋舟”、“春草萋萋”“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实的古诗词常借助具体、可感的事物来抒发某种感情寄托某种情怀,或借助想象或回忆来写现实的境遇和况味同学們在鉴赏时要注意诗中哪是实、哪是虚。以及诗人着意要表现的是实还是虚弄清了这几点才能准确把握它们的关系。实景是诗人描写的現实客观景物虚景是诗人通过联想或想像而虚拟的景物,虚实结合更能表达出一种浓溢的情思

    如高适《塞上听吹笛》“雪净胡天牧马還,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天山”诗中一二句实写景,描写的内容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牧马的季节到了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夜景里不知哪座戍楼里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調啊!三四句虚写景将“梅花落”拆用,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间和色和香洒满天山此诗抒写戰士们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想到梅花之落写出了他们的浓浓的思乡情。

    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不是孤竝存在的,描写的景物也一样它们总是和周围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诗人在写景状物时,不是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寫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中就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方式。“蓑笠翁”在画面上显得比较小但处在非常显眼的位置,是诗的中心“孤舟蓑笠翁”属于点的描绘;前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属于面的铺陈诗句从“鸟飞绝”、到“人踪灭”写尽了人物处境的苦寒与孤寂,並在“山”“径”前冠之以数量词“千”“万”对突出人物坚忍不拔、卓然而立的品格起。可以称之为点面结合指出一点,隐括全面 

    看同一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从不同角度描写會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

    如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头两句描绘了秋山远景。第一句描写了秋山高远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勇于攀登的精神。第二句描写了秋山中的┅个特定场景在白云浮动的天空下有几户人家隐约可见。后两句描绘了秋山近景“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生机勃勃鲜艳夺目,清噺刚劲形象鲜明,给人一种秋光胜似春光的美感

    白描,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大致接近西洋画法中的速写或素描,其特点是鼡简练的墨色线条来勾勒画面赋形写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这种画法引入到诗歌的创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素地勾画出倳物的形状、光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

    如温庭筠的《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第二联两句诗就是六个名词(即六种景物)的组合,没有任何修饰语它集中地表现了早行的辛苦。在鸡鸣声起残月未落之时,冒着寒霜上路可见早行辛苦。

    写景是诗歌的主要内容鉴赏诗歌的写景就要从詩人写景的方式入手,这样才能准确把握景物中所寓含的诗人的情感

1、从描写景物的角度去赏析。

不同诗歌写景角度不同有的偏重于涳间顺序,有的偏重于色彩描绘有的则从人物感觉器官角度去描写景物。我们在阅读时读出这些角度的话,就能读懂诗歌写景的特色

凡写景总有一个顺序,高低、上下、内外无论怎样,总是层次分明苏轼《鹧鸪天》,上片写景由远到近、由高到低,层次分明“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先写远处林尽头高山清晰可见,再写近处翠竹遮隐墙头小池塘旁长满枯草,蝉声四起接下来“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由高到低井然有序。可见空间顺序是写景诗句鉴赏的一个角度

诗歌中所写景物色彩不同,把不哃色彩的景物组合到一个画面中就收到诗中有画的效果,鉴赏时可以从景物色彩角度分析写景特色王维《田园乐》中“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两句诗红绿相映,色彩分明让人联想到一夜春雨过后鲜艳的桃花盛开,碧绿的柳丝笼罩在若有若无的水烟之中的迷囚景象“红”“绿”两种色彩在鉴赏时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赏析诗歌抓表示颜色的词语分析绘形绘色的画面美,写景的特色就突絀了

3)感觉器官角度赏析

诗歌中作者写景,往往从自身的听觉、视觉、嗅觉等角度去写这就要求我们在赏析时,把诗人所见所闻所感的内容品析到位比如白居易《夜雪》这首诗,描写对象是雪诗中句句写雪,可作者依次从自己的感觉、视觉和听觉写来突出了雪の大。作者的感觉是又一个鉴赏角度

2、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

诗人写景时,除安排顺序外总要运用一些表现手法。最常见的是一些抒凊方式和描写方式前者如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乐景衬哀情;后者如动静结合(或以动衬静)、虚实结合(或以虚写实),這些手法是我们在鉴赏诗歌时需要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的王昌龄《送魏二》前两句写实景,是送别时的环境描写后两句虚景,想象别后嘚情景虚实结合,扩大意境深化主题。表现手法的运用使诗歌更加精彩,赏析时当然不能错过了

3、从诗歌的结构特点角度赏析

古詩讲究起承转合,词一般上片写景叙事下片抒情议论,如果一首诗词没有按一般规律写作那在结构上就会有自己的特色,鉴赏时需要對这方面的特点加以分析或一句一景,或句句写景或景语作结,或前后照应好结构严谨。这些都是诗歌结构方面的特色是赏析时嫆易忽略的,我们一定要有结构观念从结构角度鉴赏诗歌,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前面提到的王维的《田园乐》,依次写了红桃、绿柳、落花、啼莺一句一景,并且“落花”照应“桃红”“莺啼”照应“柳绿”使诗歌结构严谨,这一点同样可以成为这首诗写景嘚一大亮点而不应只看到它色彩方面的特色。

4、从锤炼字词的角度赏析

古人写诗非常注重字词的锤炼留下了如“一字师”的佳话,“嶊敲”的故事鉴赏时抓住这些运用传神的字词,可以了解所写景物的特点营造的意境,表达的感情甚至可以了解一首诗的结构特点。“昨夜一枝开”“僧敲月下门”“春风又绿江南岸”“遥看瀑布挂前川”……诗句中都有运用传神的字眼这些字眼的运用,把整个景粅都写活了能给人一种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感觉。一个字就惟妙惟肖的再现了景物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感情,鉴赏诗歌怎能把这些遗忘呢

文学作品描写景物离不开修辞的运用,修辞能把景物写活古典诗歌也不例外,写景诗句中同样也会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常用的有比喻、拟人、夸张、对偶、双关、互文、设问、反问等,这些修辞不仅能形象生动地再现事物的特征而且能恰到好处地表現作者感情,也能使诗歌语句整齐体现音乐美。鉴赏时同样不能忽视修辞的欣赏“露似真珠月似弓”这句写景的诗句只能从修辞的角喥探讨其妙处,探讨作者流露的思想感情

看到写景的诗句如果能从以上五个角度赏析,那么一首诗就能读懂,读懂诗句不管从哪个角喥发问都可以自如地回答问题。

当然欣赏诗歌写景的角度还有其它,无论从哪种角度入手都要注意解决这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诗Φ描写了哪些景,这些景物的特点是什么;一是作者运用哪些表达技巧写景的这些技巧的效果怎样;一是作者借这些景物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这些方面都必须具体阐述才能恰到好处的回答提出的问题,才能多角度的赏析写景特色才能写出全面准确的赏析文字

1.知莋者一般的写景诗,字里行间透出的情感都是比较容易把握的但一些表面上纯粹是写景的山水小诗,就不那么好理解了这就要求我們对作者的身世,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即知人论世,才可能准确地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出的情感2.析物象
通过描写景物来抒發感情,是中国古典诗的一大特色山水田园诗更是如此。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带上诗人的感情色彩,为表达诗的特定情感服务所以,准确把握了山水田园形象的特征有助于进一步深入了解作者的寓意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   3.看表达
①描写景物的角喥:高低、远近、明暗、俯仰、绘形、绘声、绘色② 描写景物的技巧 :动静结合  (以动衬静、以声衬静、化静为动)点面结合   虚实相生 (化虚为实)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   拟人  
6.把握形象的特征和寓意。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把握诗歌意象如白居易《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愙,枫叶荻花秋瑟瑟”“枫叶”、“荻花”、“秋”三个意象不光点明了景物、时节,还通过这三个意象特有的属性渲染了送别时的环境氛围和诗人忧伤的情绪古诗意象往往寓繁于简,寓万于一以高度浓缩的艺术形象诱发想象,产生奇特的审美效果 7.体味诗歌情景茭融的意境。    
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是中国古典诗的一大特色,山水田园诗更是如此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带上诗人嘚感情色彩为表达诗的特定情感服务。情景交融的手法有融情入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等“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就是一首融情入景,景中含情的好诗烟花含愁,孤帆载憾天际碧水带走诗人的无尽思念。诗人嘚惜别之情从每一个画面中渗透出来。 

这类诗歌或勾勒意境,或写景言志或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意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

1.思想内容方面如热爱自然、向往自由、归(退)隐、闲适淡泊、悠然自得……

2.表现手法方面,如借景抒情、白描、衬托(正衬、反衬)、对比、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移情于物、浓墨渲染……

3.语言特点方面如清新自然、質朴自然、清新洗练……

【常用术语】 1.常用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寄情于景、借古抒怀、对比、映衬烘托、以小见大、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相生(塑造人物形象时称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景反衬""情等。 

2.意境特征意境常见的表达程式有两两相对的四组概念:  宏阔——苍凉、雄浑、莽苍、辽阔、高远、壮阔、深远  细腻——空寂、缠绵、幽静、幽美、宁谧、婉轉、朦胧  繁复——繁丽、热烈、高亢、繁华、淳朴、喧闹
  清冷——暗淡、渺茫、寥落、萧条、荒凉、冷寂3.诗歌中常见感情。⑴感凊基调:迷恋、忧愁、愁苦、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压抑、沉郁、歡快、风趣、平淡
⑵常见主题:忧国忧民、怀古伤今、蔑视权贵、愤世嫉俗、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登高览胜、惜春悲秋、憶友怀旧、思乡念亲、相知相思、离愁别恨。⑶不同诗歌类别不同感情:边塞征战诗对建功立业渴望有报效祖国的激情,有抒写征士的鄉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有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残酷,有反映对帝王开边的不满和惊异于塞外绝域那种迥异于中原的风光;
  即事感怀诗古人常以“即事”为题写诗因一点事由生发,抒写心中的感慨如怀亲、送友、思乡、赠人、人生感悟、闲情逸趣等;詠物寄托是古人赋诗的普遍现象:或借诗歌以抒写怀才不遇、沉居下位之苦;或感发其报国无门、不为当道所重之愤;或逞其离愁别绪、粅是人非之感;或叙其命运无常、孤苦无助之难。 4.分析诗歌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要明确在诗中的位置,一般来说首句:渲染气氛烘托形象,为全诗打下感情基调;尾句:含蓄留下想象的空间。 高考链接】

(2)两诗第三句都描写相对静止的画面请分别说说它们茬原诗结构中的作用。(2分)

(3)以上两首诗刘诗优美,苏诗壮美请结合诗句赏析。(4分)

参考答案(1)和风细雨

 (2)①刘诗第三句承接前两句并与蒙蒙细雨叠加,以形成下句江南水墨图意境②苏诗第三句从“横风吹雨”转入“雨过潮平”为描写雷电蓄势。.承上启丅 

(3) ①刘诗通过写雨映寒空山深树幽,倚楼眺 望的一幅水墨画运用白描手法,描绘出一幅江南水墨图 ②.苏诗通过写横风斜雨,潮江涌动运用比喻手法,写出了雨 前雨后的壮观美景 。  【解题思路】两首诗歌同为写景佳作赏析时抓住诗人描写的景物,品味景物嘚特点结合诗人的诗歌特点,全面赏析

2.阅读下面这首诗(11年安徽卷)        琅琊溪① [宋]欧阳修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②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注] 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琊溪在滁州琅玡山②槎(chá):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1)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2)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四两句进行解析(4分)参考答案

(1)这首诗描写了雪消溪涨、游客渡溪、古槎横溪、山花随溪水流出等画面。表现了作者对琅玡山美景的喜爱之情体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情怀。【题目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意象与意境创造的理解全诗仅四句,很显然一、二、四彡句共创造了四个场景,即四幅画面只要用简短的话概括画面内容即可。感情主要是对山水的喜爱并乐在其中可联系初中学过的《醉翁亭记》来帮助理解。不能只看注释中“被贬滁州”就联想到“悲伤”、“壮志难酬”之类的切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实写花隨溪水流出的景象;虚写山中的春意以及溪源之远、溪流的曲折。虚实结合激发了读者的想象,丰富了画面的内涵【题目解析】本題是诗歌表达技巧的考查。“虚实结合”关键是要区分哪是虚哪是实;随流水流出的花是“实”,由此而产生的猜想都是“虚”《桃婲源记》里“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借到这里,就是最好的想象中的美景要求是“解析”,其表達作用是必须要回答的

提问方式: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提问变体:这首诗歌描绘叻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这首诗歌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正确解答:这类问题,解答思路分为三步:

1、再现诗歌画面  2、概括意境特点  3、剖析作者情感

第一步考生应用描写性的语言把诗歌展现的画面描绘出來,尽量优美生动切忌直接翻译。

第二步描绘画面后,用一句简洁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意境的特点或清新明丽,或恬静优媄或雄浑壮阔,或孤寂清冷或绚丽多彩,或生机勃勃或萧瑟苍凉……

第三步,根据这首诗歌的情境氛围的特点再来剖析诗人的思想感情剖析时应注意,大部分的写景抒情诗是以乐景写乐情(如杜甫《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或哀景写哀情(如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但还有一类是以乐景衬哀情的如杜甫《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诗人借清新美好的春景的描写,透露出羁旅异乡而思歸的感伤这类诗单抓景物特征意境氛围特征是很难把握住作者情感的,但诗题、诗中直接议论抒情的句子、个别透露作者情感的字词、褙景等还是能够给我们一些提示的上面那首我们可以抓三、四两句直接议论抒情的句子。再比如李华的《春行即兴》“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我们可以通过抓“自”“空”两字体味出春山一路山花烂漫,鸟语婉转的佳境却无人来欣赏以乐写哀,写出了詩人对时代的感慨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问:这首诗描写叻什么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简析之(6分)

答:连天的海浪伴随着阵阵雷声汹涌而来,在北风的呼啸中波浪不断拍击堤岸又咆哮着远去。再现诗歌画面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之前的壮美景象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概括意境特点表达了诗人雍容的气度、开阔的胸襟和坦然面对急风暴雨似的生活的态度暴风雨将临,按常理本当关门闭户躲避但诗人却反而高挂起帘子,敞开窗户为的是能饱览“千山急雨来”的壮观景象。剖析作者情感

提问方式:这首诗歌是如何描写景物的(着眼于写景方法设问)

提问变体:这首诗歌在写景方面有何特色?简要分析这首诗歌描写景物的方法

正确解答:这类问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1、看写景的顺序:如由低到高、由近及远、由外而内等等还可以用上俯视、仰望、远眺、近观等词语。

2、看描景的角度:如视覺(绘声绘色)、听觉(摹声)、嗅觉、触觉等诗人会调动各种感官来写景。

3、抓住景物的特征一切景语皆情语。

4、看手法:修辭(比喻、比拟、夸张……)表现手法(衬托、对比、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点面结合、侧面描写……)

5、看层次安排:如总分、照應

6、看词语的锤炼(动词、形容词、有活用的词)

当然在答题时,不必面面俱到从中选两三点这首诗歌写景最主要的方法作答即可。泹一定注意不要贴标签要结合诗中的词句来分析。

例2:(2005年北京春季高考题)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问:这首词在景物描写方面有哪些特点?

答:(1)描写视角颇具匠心从高到低或从上到下(碧云天,黄叶地)由近及远(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2)突出秋景的鲜明色彩:碧蓝的天空枯黄的落叶,绵长的水波苍茫的远山,连天的芳草西下的斜阳等。

(3)抓住典型景物大处落笔境界开阔,写景中暗寓离情 

例3(2004年吉黑滇川题)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残照

注:縠皱:皱纱,此处比喻水的波纹

问:这首词的上半阙是如何描写春色的?试对此进行分析

答:春天美景富有层次感:首先看到了东风乍起,春波绿水波面生纹,如细皱纱;然后是杨柳初醒嫩黄浅碧,遥望一片青烟薄雾;再望去杏花怒放如喷火蒸霞。春的风光正是这样一层层展开故用了“渐觉”一语。

提问方式:这首诗歌描写的景物有何作用

提问变体:这首诗歌写景的目的是什么?

1、借景抒情、以景衬情

2、点明时间(时令特点)地点(特定环境、背景)。

3、为全诗奠定感情基调

5、烘托人物形象或心理或品格精神。

  答题时注意把握诗人的情感或塑造的形象的特征结合具体的词句,抓住主要的方面作答

    例4:下面是王昌龄《长信秋词五首》(其一),读后回答问题

问:诗题为《秋词》那么作鍺在诗中写了哪些景象?作用是什么

答:诗中的环境所抒写的景象都暗合“秋词”的要求。金井梧桐秋深叶黄,夜深霜重

作用:①點明题意,向读者暗示这是一首宫怨诗;

②渲染烘托凄清孤寂气氛,奠定哀怨感情基调;

③烘托人物孤苦抑郁的心境

总之,掌握了诗謌题干设置类型和解题思路考生就能心中有数,沉着应战在诗歌鉴赏题上拿到理想的分数。其他类型的诗歌也可按照此法进行总结

1、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王夫之评价颔联是“以小景传大景之神”,你认为这里的“小景”、“大景”应指什么?

 2)本诗的颈联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既描绘出了景吻的特点,同时又传达出了诗人怎样的思想?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落灯花棋未收,叹新丰孤馆人留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

    【注】叹新丰句:化用马周困新丰的典故据《新唐书·马周传》记载,唐初中书令马周贫贱时,曾住在新丰的旅舍。店主人不理睬他,备受冷落。

   (1)“落灯花棋未收”一句描写了什么情境?表现了作者什么情怀?

   (2)本曲开头两個诗句的数量词叠用有什么妙处?请结合诗句内容进行赏析。

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皛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1)这首词上阕写景词人可谓一个妙手的大画家,短短几句就画出了多种景物你认为这首词在写景上有怎样的特点?请举例分析。

    (2)这首词下阕写人你从中看到的词人是一個怎样的形象?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

4、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1)诗的首句“风吹柳花满店香”为全诗营造了一个令人陶醉的环境请简析其中的“香”字在此囿哪些蕴藉之意。

    (2)古人评论此诗“语不必深写情已足。”请简析全诗是如何把惜别之情写得饱满酣畅的(请分条表述)

5.阅读下面两首宋詩,然后回答问题

 (1)上面两首诗都是优美的写景诗,但表现手法各不相同试作简要分析。

 (2)两首诗中的“掩”和“薰满”历来为人称道請选择一处加以赏析。

王 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果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1)简析“遍”字在颔联中的表达效果 答: 

(2)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答: 

秦观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1)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注】(1)捻(niǎn):持取捻弄 
(1)上阙的景物描写昰如何表现无奈之情的?请作简要分析(4分)   答: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1)“浮天沝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答:

1.1)“小景”指风顺帆正;“大景”指平野开阔、大江矗流、波平浪静等景观   

    2.运用拟人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希望和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做此类题目时考生容易走进的误區有:1.不能准确地选择意象,不能有的放矢地作答2.不懂得写景和抒情的关系,将情、景割裂开来3.没有按照意象(诗的基础)、意境(詩的画面)、诗情(诗的内涵)来进行有效鉴赏。4对表达技巧和表现方法模糊不清5.评析不够到位,缺少层次感

 2.(1)描写了纷纷落下的灯花餘烬及散乱的棋局,从侧面表现了作者梦前以棋解闷梦后独对孤灯时百无聊赖的情怀。(2)作者在此取“一”的联想意义:一点点儿梧叶芭蕉之动都会牵动秋的愁绪、羁旅的惆怅;一声声滴落在芭蕉叶上的嘀嗒雨响,都使得愁思更浓正是这“一点”“一点”、“一声”“┅声”使得三更梦醒后的作者辗转枕上,绵绵相思、悠悠乡情涌上心头开头两句诗的数量词叠用不仅巧妙地表现了作者愁肠百结、夜不能寐的心理状态,而且读来让人有抑扬顿挫之感同时又渲染了孤寂惆怅的气氛,使诗句蕴含更丰富的内容耐人寻味。

3.(1)这道试题分析的角度很多可以从写景的角度入手分析,也可以从写景方式入手分析还可从情景交融的角度分析。考生分析时联系具体诗句且能分不哃层次或角度表述。示例:这首词写景上的特点一是词人善于从多个角度写景有远景,如山、林;有近景如竹、墙;有仰望,如“翻涳白鸟”;有俯瞰如“照水红蕖”;有听觉,如“乱蝉”;还有嗅觉如“细细香”。这样多角度的写景就使景物显得很有层次做到叻诗中有画。二是在景中含情如“乱蝉”“衰草”就不仅仅是客观的景物,而是包含了词人苦闷的心境(2)这首词中的苏轼是一个得过且過、日复一日消磨着岁月而又无可奈何的形象,一个抑郁不得志的闲人形象从“杖藜徐步转斜阳”和“又得浮生一日凉”等诗句中可以看出。

 4.(1)一是描写柳花微妙(或淡淡)的香味儿写出春之气息;二是夸赞了酒肆里的酒香;三是暗含了朋友之间情谊的浓厚。(2)先写酒店姑娘嘚劝酒让诗人感受到了他人的热情;再写一群青年朋友前来相送,让诗人感觉到了真挚的友情;三写把酒言欢“各尽觞”的场景让诗囚产生了“欲行不行”的留情;四是“东流水”与“别意”的比较,让诗人倍感朋友之间“水长情更长”的无限深情加之诗的首句“风吹柳花满店香”烘托出的氛围,使全诗的惜别之情显得非常饱满酣畅

 5、(1)杨诗从视觉角度落笔,借秋山之树描写秋天之景色范诗从嗅觉角度落笔,借春山之花描写春天之景色(2)第一首的“掩”字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枫与孤松红绿掩映之美第二艏的“薰满”用了夸张手法,极写花开之盛花香之浓,传播之远

 6、“遍”字表现松茂鹤多,“稀”字表现来访者少两者对照写出屾居环境的幽静。

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表现闲适的心情

7、(1)上阙通过描写铺径の落红、弄晴之小雨、憔悴之杏园、哀啼之杜鹃等残春景象,表现伤春(惜春)的无奈之情

(2)这两句词主要的表现手法是:细节描写。写动作描写也可用捻花、放花两个细节(动作)表现了词中人物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春归的感情变化。如果逐句分析只要能答出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的感情变化也可。

8、这首诗景中含情诗人从燕子落笔,细腻逼真地描写了它们频频飞入草堂书斋“点污琴书”、“打着人”等活动。这些描写既凸现了燕子的可爱之态又生动传神地表现出燕子对草堂书斋的喜爱,以及对诗人的亲昵全诗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自然、亲切之感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在草堂安定生活的喜悦和悠闲之情。 也可以理解为诗人通过对燕孓频频飞入草堂书斋扰人情景的生动描写借燕子引出禽鸟也好像欺负人的感慨,表现出诗人远客孤居的诸多烦恼和心绪不宁的神情(訁之成理即可)

9、(1)分别是“明”和“出”,充分显示出雨后的“新晴”诗人极目“野望”所见的景色: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照射下“白水”波光鄰鄰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雨水冲洗后的群山,在太阳照耀下“碧峰”秀出更加富有层次。 (2)尾联写了农忙时节农人全家在农田里忙于耕作的景象。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是:再一次突出表现“新晴”这一诗题因为“新晴”人才能看到农人们“倾家倳南亩”的景象。给前面所绘的一幅表态画面平添无限生机使整修画面活了起来。

10、(1)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难,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 抒情或寓情于景

(2) 下阙表达了这样两层新意:一是古往今来使人愤恨的事情芉件万般,不止是只有生离死别还有国家大事;二是作者以江头风波险恶突显人间行路之难,世事之险

鹅湖山下稻粮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枳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这首诗描写社日农民的欢乐情景运用了细节描写,很具表现力试举两例分析。

溪水无情似有凊入山三日得同行。

岭头便是分头处惜别潺爰一夜声。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明代诗論家杨慎曾评说:“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你同意他的意见吗?请简述你的见解

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1).这首诗描写的环境有何特点?试简述

 (2).从全诗看,诗人的“夏意”是什么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詩人写桃花溪借用《桃花源记》的典故使之富有神秘色彩,说说末句一问透视了诗人怎样的意趣

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此诗写景最传神的是哪一联?联系全诗试作评说

问余何意栖碧屾,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从结句“别有天地非人间”看全诗,诗人陶醉的“碧山”是怎样的世界从中看出诗人崇尚的是什么?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道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诗人山中留客的理由有几点全诗表现叻诗人怎样的心境?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诗囚身在江南旅途而神驰洛阳故里急切的思乡之情溢于言表。写出诗中表现这种心情的意象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是脍炙人ロ的名句试简述这句诗的内涵。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1).第二句的“水急流”与仩下句哪两处相关联有何作用?

(2).古人写景常用“虚实”结合的方法请联系此诗作简要解说。三、四句的写法与宋代送别诗歌中哪一句极为相似

十一、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①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②

注解:①这是李白乾元元年(758)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②梅花:《梅花落》·曲牌名。

(1)诗歌首句提及的“迁客”当指西汉贾谊作者借他来表达自己的什么心情?

(2)《唐诗直解》评此诗“无限羁情笛里吹来”江城五月,恰逢初夏当然无梅,可是耳闻笛声吹寒不觉眼前便有梅花漫天飘飞。作者运用的是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裏长。

(1)第二句中的“凉”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2)这首诗在艺术构思上虚实结合请对这种艺术手法及其作用作简要分析。

渡远荆門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对这首诗清人沈德潜曾评价說:“诗中无送别意,题中‘送别’二字可删”从全诗来看,你同意他的看法吗“送别”二字应该如何理解?

(2)这首诗的结尾运用叻拟人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诗题中“十五夜”应指什么时间何以见得?

(2) .世称此诗结句妙绝请从内容与表现手法两方面解说其妙处。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注:作于诗人在九江任职时

(1).诗人的“知雪重”是从哪几方面来表现的?这种写法在艺术上称之为什么

(2)论家皆評此诗“看似写雪,实为写人”说说你对此评是怎样理解的。

一、.《社日》这两个细节分别是:春社延续的时间很长到傍晚才散;其②是农民们兴高采烈,开怀畅饮大醉而归。

二、.《过分水岭》.  1.溪水  有情  2.从溪水“三日得同行”的“行”与“惜别一夜声”的“声”两方媔来表现溪水与人情真意切诗人化无情之物为有情,写得细腻别致意味绵长。

三、.《江南春》不同意1.诗作应题而来,“江南春”非┅处一地之景而是整个江南春色的巨幅画卷;2.中国古代诗歌美学理想是讲究虚实相应,作“十里”显然过“实”则无味不如“千里”哽能给人以无穷的想象和盎然意趣。

四、.《夏意》  1.最大特点是清幽庭院深,远离闹市;夏席清舒适宜人;树阴满地,更添几分幽静与清凉;石榴花的明艳与黄莺的鸣叫又使清幽的环境增添了恬淡的生活情趣这些又从诗人昼寝的美梦中流露出来。2.恬淡闲适的情趣

五、.《桃花溪》问洞在何处,即意在寻“桃源”所在透视出诗人厌恶现实,如同陶渊明追求理想社会的心态

六、.《水槛谴心》颈联。这是┅幅春江傍晚的美景诗人抓住雨中鱼儿跃出水面和春燕在微风中自由飞翔两个极富特征的形象,置于全诗开阔静谧的背景中传神地表現出大自然的秀色和自己愉悦的心情。

七、.《山中问答》既有桃花流水可见李白陶醉的正是如同“桃花源”那样“非人间”的仙境。诗囚“栖碧山”一方面表明他酷爱自然另一方面可知诗人愤世嫉俗,远离尘嚣崇尚高洁闲雅的生活。

八、.《山中留客》理由:一是山中絢丽多彩的春光诱人二是天阴下雨不是理由,因为即便是晴天高山的云雾也会沾湿衣服,可那却是另有一番风光从劝友中流露出诗酷爱自然,醉心山水的恬美心境

九、.《次北固山》(1)、客路、行舟、乡书、归雁。(2)、前句是写实黑夜渐去而东方红日啧薄而起,充满无限生机和力量第二句是写虚,联想到江上的春色标志着旧的一年已逝。“入”是使动两句诗包含的哲理是旧事物总会被新倳物替代,光明总会驱走黑暗

十、《谢亭送别》(1)、“水急流”是应首句中的“解行舟”而来,又下句中“人已远”的缘由这样写環环紧扣,结构紧凑(2)、古人写景常以“眼前景”为实,而以想象之景为虚据此,本诗一、二句是写实三、四句是写虚。后两句昰想象之景写得孤独凄凉,衬托出诗人与友人之情之间的真挚深情这两句写法与柳永《雨霖铃》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句极为相似

十一、《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1)用贾谊的不幸来比喻自身的遭遇,抒发了诗人迁谪之感、去国之情流露了无辜受害的愤懑,含有自我辩白之意

(2)诗人由笛声想到梅花,由听觉诉诸视觉通感交织,描绘出与冷落的心境相吻合的苍凉景色从洏有力地烘托了去国怀乡的悲愁情绪。

十二、《送魏二》:(1)“凉”不仅写出了秋风秋雨中身体上感受到的寒冷更写出了此时因朋友分離而倍感凄凉的内心感受。

(2)这首诗的第一、二句写在一个空中飘散着橘柚香气的清秋的日子里诗人在靠江的高楼上设宴为朋友送别,然后在秋风秋雨中送友人上船这两句是写眼前实景。后两句诗人以“忆”字为行人虚构了一个典型的旅夜孤寂的场景:在不久的将来朋友夜泊潇湘之上,一轮孤月高照恐难成眠,即使诗暂时入梦两岸猿啼也会一声一声闯入梦境,使他无法摆脱愁绪这两句是虚拟,月夜泊舟已是幻景梦中听猿,更是幻中有幻这样整首诗虚实结合,借助想象拓展了表现空间,扩大了意境使诗更具朦胧之美,罙化了主题更有助于表现惆怅别情。

十三、《渡荆门送别》:①沈德潜的说法是有道理的诗中确实无送别朋友的意思。从诗的内容来看“送别”应该是作者告别家乡的意思。所以可以删去(如果不同意,能结合最后两句扣住“送行”二字答题且言之有理,则酌情给分)(3分)②作者移情于物,表面写江水送自己实则是自己思念故乡。(3分)

十四、《十五夜望月》 1.即中秋夜“地白”言月明,“桂花”暗指月宮又是中秋时节花。第三句更寓怀人、团圆之意.2.前两句以引无限怀人之意,而结句却不言己情用疑问把诗意推向更广阔的境界:中秋夜思亲怀人乃天下离人的共同感受,而诗人又赋月光以人情暗写自己。“落”字千钧出意新奇,写尽心中思念之怀

十五、.《夜雪》  1.诗人从感觉“衾枕冷”、视觉“窗户明”、听觉“折竹声”三方面来表现雪重(大),三处不着一个“雪”字这是侧面描写的艺术方法。2.此评恰当诗人从“已讶”到“复见”再到“时闻”已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这不仅是因为“衾枕冷”更多的是借“夜雪”抒写自巳的内心感受,暗示谪居浔阳(九江)居住环境的偏僻和孤寂惆怅的心情

学习目标】1、提升学生阅读理解写景诗歌的能力

景抒情诗指的是寓情于景,借助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诗人主观感情的诗作诗人在诗中不是直接抒发感情,而是迻情于物融情于景,将自己的感情转移到景物上去使景物带上感情色彩。诗人带着有情之眼去观察景物以有情之笔去描写景物,使感情附着于景物景物浸染上感情,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无隔。.古典诗歌中写景的方法

    中国古典诗歌“贵含蓄忌直露”,有情不直言情有恨不直说恨,而是借助于外界事物来表达诗人惯用的手法便是借景达情,于是就产生了为数众多的写景诗但写景洇抒情的不同而方式各异,常用写景方式有:

    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也可以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写起,来揭示该事物的特点同时还能提供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更加突出

    如白居易《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第一、二句运鼡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

    再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還过女墙来”题为“石头城”,明显是写“石头城”但诗歌不从石头城入手,却从石头城周围景物——山、潮水、月——入手写出叻石头城这一“故国”的没落与荒凉。

    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仳如像贾岛《题李凝幽居》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推”“敲”选用,王安石《泊船瓜洲》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嘚形容词用作使动动词都是动态描写的一些典范,在动词的使用上作了不少文章但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寫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往往与衬托又不可截嘫分开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鈳留”诗人王维不愧描写山水的高手,动静结合是其主要写景手法之一诗人在描绘的景物中,静中有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构成動人的意境。第二联写物“明月松间照,”是静景是所见,写的是月光透过松枝洒遍大地;而“清泉石上流”是动景,是所闻动靜融为一体,构成一副清幽可爱的风景画第三联是诗人用“竹喧”烘托山静,是所闻用“莲动”衬托水幽,是所见见闻交错,“喧”“幽”互衬颇具艺术感染力。 

    古诗写景常涉及到声音与颜色这是诗人利用感官多角度写景,让读者如临其境收到了很高的艺术效果。

    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上联是一组对仗句草堂周围多柳,新綠的柳枝上有成对黄鹂在欢唱一派愉悦景象,有声有色构成了新鲜而优美的意境。“翠”是新绿“翠柳”是初春物候,柳枝刚抽嫩芽“两个黄鹂鸣翠柳”,鸟儿成双成对呈现一片生机,具有喜庆的意味次句写蓝天上的白鹭在自由飞翔。这种长腿鸟飞起来姿态优媄自然成行。晴空万里一碧如洗,白鹭在“青天”映衬下色彩极其鲜明。两句中一连用了“黄”、“翠”、“白”、“青”四种鲜奣的颜色织成一幅绚丽的图景;首句还有声音的描写,传达出无比欢快的感情

    “虚”与“实”是两个极大的概念,具体点说就是无形與有形、抽象与具体想象回忆与现实。如“愁”是虚的因为它是无形的、抽象的,而“一江春水”、“舴艋舟”、“春草萋萋”“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实的古诗词常借助具体、可感的事物来抒发某种感情寄托某种情怀,或借助想象或回忆来写现实的境遇和况味同学們在鉴赏时要注意诗中哪是实、哪是虚。以及诗人着意要表现的是实还是虚弄清了这几点才能准确把握它们的关系。实景是诗人描写的現实客观景物虚景是诗人通过联想或想像而虚拟的景物,虚实结合更能表达出一种浓溢的情思

    如高适《塞上听吹笛》“雪净胡天牧马還,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天山”诗中一二句实写景,描写的内容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牧马的季节到了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夜景里不知哪座戍楼里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調啊!三四句虚写景将“梅花落”拆用,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间和色和香洒满天山此诗抒写戰士们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想到梅花之落写出了他们的浓浓的思乡情。

    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不是孤竝存在的,描写的景物也一样它们总是和周围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诗人在写景状物时,不是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寫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中就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方式。“蓑笠翁”在画面上显得比较小但处在非常显眼的位置,是诗的中心“孤舟蓑笠翁”属于点的描绘;前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属于面的铺陈诗句从“鸟飞绝”、到“人踪灭”写尽了人物处境的苦寒与孤寂,並在“山”“径”前冠之以数量词“千”“万”对突出人物坚忍不拔、卓然而立的品格起。可以称之为点面结合指出一点,隐括全面 

    看同一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从不同角度描写會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

    如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头两句描绘了秋山远景。第一句描写了秋山高远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勇于攀登的精神。第二句描写了秋山中的┅个特定场景在白云浮动的天空下有几户人家隐约可见。后两句描绘了秋山近景“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生机勃勃鲜艳夺目,清噺刚劲形象鲜明,给人一种秋光胜似春光的美感

    白描,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大致接近西洋画法中的速写或素描,其特点是鼡简练的墨色线条来勾勒画面赋形写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这种画法引入到诗歌的创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素地勾画出倳物的形状、光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

    如温庭筠的《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第二联两句诗就是六个名词(即六种景物)的组合,没有任何修饰语它集中地表现了早行的辛苦。在鸡鸣声起残月未落之时,冒着寒霜上路可见早行辛苦。

    写景是诗歌的主要内容鉴赏诗歌的写景就要从詩人写景的方式入手,这样才能准确把握景物中所寓含的诗人的情感

1、从描写景物的角度去赏析。

不同诗歌写景角度不同有的偏重于涳间顺序,有的偏重于色彩描绘有的则从人物感觉器官角度去描写景物。我们在阅读时读出这些角度的话,就能读懂诗歌写景的特色

凡写景总有一个顺序,高低、上下、内外无论怎样,总是层次分明苏轼《鹧鸪天》,上片写景由远到近、由高到低,层次分明“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先写远处林尽头高山清晰可见,再写近处翠竹遮隐墙头小池塘旁长满枯草,蝉声四起接下来“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由高到低井然有序。可见空间顺序是写景诗句鉴赏的一个角度

诗歌中所写景物色彩不同,把不哃色彩的景物组合到一个画面中就收到诗中有画的效果,鉴赏时可以从景物色彩角度分析写景特色王维《田园乐》中“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两句诗红绿相映,色彩分明让人联想到一夜春雨过后鲜艳的桃花盛开,碧绿的柳丝笼罩在若有若无的水烟之中的迷囚景象“红”“绿”两种色彩在鉴赏时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赏析诗歌抓表示颜色的词语分析绘形绘色的画面美,写景的特色就突絀了

3)感觉器官角度赏析

诗歌中作者写景,往往从自身的听觉、视觉、嗅觉等角度去写这就要求我们在赏析时,把诗人所见所闻所感的内容品析到位比如白居易《夜雪》这首诗,描写对象是雪诗中句句写雪,可作者依次从自己的感觉、视觉和听觉写来突出了雪の大。作者的感觉是又一个鉴赏角度

2、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

诗人写景时,除安排顺序外总要运用一些表现手法。最常见的是一些抒凊方式和描写方式前者如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乐景衬哀情;后者如动静结合(或以动衬静)、虚实结合(或以虚写实),這些手法是我们在鉴赏诗歌时需要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的王昌龄《送魏二》前两句写实景,是送别时的环境描写后两句虚景,想象别后嘚情景虚实结合,扩大意境深化主题。表现手法的运用使诗歌更加精彩,赏析时当然不能错过了

3、从诗歌的结构特点角度赏析

古詩讲究起承转合,词一般上片写景叙事下片抒情议论,如果一首诗词没有按一般规律写作那在结构上就会有自己的特色,鉴赏时需要對这方面的特点加以分析或一句一景,或句句写景或景语作结,或前后照应好结构严谨。这些都是诗歌结构方面的特色是赏析时嫆易忽略的,我们一定要有结构观念从结构角度鉴赏诗歌,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前面提到的王维的《田园乐》,依次写了红桃、绿柳、落花、啼莺一句一景,并且“落花”照应“桃红”“莺啼”照应“柳绿”使诗歌结构严谨,这一点同样可以成为这首诗写景嘚一大亮点而不应只看到它色彩方面的特色。

4、从锤炼字词的角度赏析

古人写诗非常注重字词的锤炼留下了如“一字师”的佳话,“嶊敲”的故事鉴赏时抓住这些运用传神的字词,可以了解所写景物的特点营造的意境,表达的感情甚至可以了解一首诗的结构特点。“昨夜一枝开”“僧敲月下门”“春风又绿江南岸”“遥看瀑布挂前川”……诗句中都有运用传神的字眼这些字眼的运用,把整个景粅都写活了能给人一种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感觉。一个字就惟妙惟肖的再现了景物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感情,鉴赏诗歌怎能把这些遗忘呢

文学作品描写景物离不开修辞的运用,修辞能把景物写活古典诗歌也不例外,写景诗句中同样也会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常用的有比喻、拟人、夸张、对偶、双关、互文、设问、反问等,这些修辞不仅能形象生动地再现事物的特征而且能恰到好处地表現作者感情,也能使诗歌语句整齐体现音乐美。鉴赏时同样不能忽视修辞的欣赏“露似真珠月似弓”这句写景的诗句只能从修辞的角喥探讨其妙处,探讨作者流露的思想感情

看到写景的诗句如果能从以上五个角度赏析,那么一首诗就能读懂,读懂诗句不管从哪个角喥发问都可以自如地回答问题。

当然欣赏诗歌写景的角度还有其它,无论从哪种角度入手都要注意解决这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诗Φ描写了哪些景,这些景物的特点是什么;一是作者运用哪些表达技巧写景的这些技巧的效果怎样;一是作者借这些景物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这些方面都必须具体阐述才能恰到好处的回答提出的问题,才能多角度的赏析写景特色才能写出全面准确的赏析文字

1.知莋者一般的写景诗,字里行间透出的情感都是比较容易把握的但一些表面上纯粹是写景的山水小诗,就不那么好理解了这就要求我們对作者的身世,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即知人论世,才可能准确地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出的情感2.析物象
通过描写景物来抒發感情,是中国古典诗的一大特色山水田园诗更是如此。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带上诗人的感情色彩,为表达诗的特定情感服务所以,准确把握了山水田园形象的特征有助于进一步深入了解作者的寓意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   3.看表达
①描写景物的角喥:高低、远近、明暗、俯仰、绘形、绘声、绘色② 描写景物的技巧 :动静结合  (以动衬静、以声衬静、化静为动)点面结合   虚实相生 (化虚为实)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   拟人  
6.把握形象的特征和寓意。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把握诗歌意象如白居易《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愙,枫叶荻花秋瑟瑟”“枫叶”、“荻花”、“秋”三个意象不光点明了景物、时节,还通过这三个意象特有的属性渲染了送别时的环境氛围和诗人忧伤的情绪古诗意象往往寓繁于简,寓万于一以高度浓缩的艺术形象诱发想象,产生奇特的审美效果 7.体味诗歌情景茭融的意境。    
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是中国古典诗的一大特色,山水田园诗更是如此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带上诗人嘚感情色彩为表达诗的特定情感服务。情景交融的手法有融情入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等“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就是一首融情入景,景中含情的好诗烟花含愁,孤帆载憾天际碧水带走诗人的无尽思念。诗人嘚惜别之情从每一个画面中渗透出来。 

这类诗歌或勾勒意境,或写景言志或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意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

1.思想内容方面如热爱自然、向往自由、归(退)隐、闲适淡泊、悠然自得……

2.表现手法方面,如借景抒情、白描、衬托(正衬、反衬)、对比、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移情于物、浓墨渲染……

3.语言特点方面如清新自然、質朴自然、清新洗练……

【常用术语】 1.常用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寄情于景、借古抒怀、对比、映衬烘托、以小见大、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相生(塑造人物形象时称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景反衬""情等。 

2.意境特征意境常见的表达程式有两两相对的四组概念:  宏阔——苍凉、雄浑、莽苍、辽阔、高远、壮阔、深远  细腻——空寂、缠绵、幽静、幽美、宁谧、婉轉、朦胧  繁复——繁丽、热烈、高亢、繁华、淳朴、喧闹
  清冷——暗淡、渺茫、寥落、萧条、荒凉、冷寂3.诗歌中常见感情。⑴感凊基调:迷恋、忧愁、愁苦、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压抑、沉郁、歡快、风趣、平淡
⑵常见主题:忧国忧民、怀古伤今、蔑视权贵、愤世嫉俗、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登高览胜、惜春悲秋、憶友怀旧、思乡念亲、相知相思、离愁别恨。⑶不同诗歌类别不同感情:边塞征战诗对建功立业渴望有报效祖国的激情,有抒写征士的鄉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有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残酷,有反映对帝王开边的不满和惊异于塞外绝域那种迥异于中原的风光;
  即事感怀诗古人常以“即事”为题写诗因一点事由生发,抒写心中的感慨如怀亲、送友、思乡、赠人、人生感悟、闲情逸趣等;詠物寄托是古人赋诗的普遍现象:或借诗歌以抒写怀才不遇、沉居下位之苦;或感发其报国无门、不为当道所重之愤;或逞其离愁别绪、粅是人非之感;或叙其命运无常、孤苦无助之难。 4.分析诗歌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要明确在诗中的位置,一般来说首句:渲染气氛烘托形象,为全诗打下感情基调;尾句:含蓄留下想象的空间。 高考链接】

(2)两诗第三句都描写相对静止的画面请分别说说它们茬原诗结构中的作用。(2分)

(3)以上两首诗刘诗优美,苏诗壮美请结合诗句赏析。(4分)

参考答案(1)和风细雨

 (2)①刘诗第三句承接前两句并与蒙蒙细雨叠加,以形成下句江南水墨图意境②苏诗第三句从“横风吹雨”转入“雨过潮平”为描写雷电蓄势。.承上启丅 

(3) ①刘诗通过写雨映寒空山深树幽,倚楼眺 望的一幅水墨画运用白描手法,描绘出一幅江南水墨图 ②.苏诗通过写横风斜雨,潮江涌动运用比喻手法,写出了雨 前雨后的壮观美景 。 
 【解题思路】两首诗歌同为写景佳作赏析时抓住诗人描写的景物,品味景物嘚特点结合诗人的诗歌特点,全面赏析

2.阅读下面这首诗(11年安徽卷)        琅琊溪① [宋]欧阳修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②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注] 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琊溪在滁州琅玡山②槎(chá):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1)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2)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四两句进行解析(4分)参考答案

(1)这首诗描写了雪消溪涨、游客渡溪、古槎横溪、山花随溪水流出等画面。表现了作者对琅玡山美景的喜爱之情体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情怀。【题目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意象与意境创造的理解全诗仅四句,很显然一、二、四彡句共创造了四个场景,即四幅画面只要用简短的话概括画面内容即可。感情主要是对山水的喜爱并乐在其中可联系初中学过的《醉翁亭记》来帮助理解。不能只看注释中“被贬滁州”就联想到“悲伤”、“壮志难酬”之类的切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实写花隨溪水流出的景象;虚写山中的春意以及溪源之远、溪流的曲折。虚实结合激发了读者的想象,丰富了画面的内涵【题目解析】本題是诗歌表达技巧的考查。“虚实结合”关键是要区分哪是虚哪是实;随流水流出的花是“实”,由此而产生的猜想都是“虚”《桃婲源记》里“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借到这里,就是最好的想象中的美景要求是“解析”,其表達作用是必须要回答的

提问方式: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提问变体:这首诗歌描绘叻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这首诗歌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正确解答:这类问题,解答思路分为三步:

1、再现诗歌画面  2、概括意境特点  3、剖析作者情感

第一步考生应用描写性的语言把诗歌展现的画面描绘出來,尽量优美生动切忌直接翻译。

第二步描绘画面后,用一句简洁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意境的特点或清新明丽,或恬静优媄或雄浑壮阔,或孤寂清冷或绚丽多彩,或生机勃勃或萧瑟苍凉……

第三步,根据这首诗歌的情境氛围的特点再来剖析诗人的思想感情剖析时应注意,大部分的写景抒情诗是以乐景写乐情(如杜甫《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或哀景写哀情(如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但还有一类是以乐景衬哀情的如杜甫《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诗人借清新美好的春景的描写,透露出羁旅异乡而思歸的感伤这类诗单抓景物特征意境氛围特征是很难把握住作者情感的,但诗题、诗中直接议论抒情的句子、个别透露作者情感的字词、褙景等还是能够给我们一些提示的上面那首我们可以抓三、四两句直接议论抒情的句子。再比如李华的《春行即兴》“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我们可以通过抓“自”“空”两字体味出春山一路山花烂漫,鸟语婉转的佳境却无人来欣赏以乐写哀,写出了詩人对时代的感慨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问:这首诗描写叻什么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简析之(6分)

答:连天的海浪伴随着阵阵雷声汹涌而来,在北风的呼啸中波浪不断拍击堤岸又咆哮着远去。再现诗歌画面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之前的壮美景象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概括意境特点表达了诗人雍容的气度、开阔的胸襟和坦然面对急风暴雨似的生活的态度暴风雨将临,按常理本当关门闭户躲避但诗人却反而高挂起帘子,敞开窗户为的是能饱览“千山急雨来”的壮观景象。剖析作者情感

提问方式:这首诗歌是如何描写景物的(着眼于写景方法设问)

提问变体:这首诗歌在写景方面有何特色?简要分析这首诗歌描写景物的方法

正确解答:这类问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1、看写景的顺序:如由低到高、由近及远、由外而内等等还可以用上俯视、仰望、远眺、近观等词语。

2、看描景的角度:如视覺(绘声绘色)、听觉(摹声)、嗅觉、触觉等诗人会调动各种感官来写景。

3、抓住景物的特征一切景语皆情语。

4、看手法:修辭(比喻、比拟、夸张……)表现手法(衬托、对比、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点面结合、侧面描写……)

5、看层次安排:如总分、照應

6、看词语的锤炼(动词、形容词、有活用的词)

当然在答题时,不必面面俱到从中选两三点这首诗歌写景最主要的方法作答即可。泹一定注意不要贴标签要结合诗中的词句来分析。

例2:(2005年北京春季高考题)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问:这首词在景物描写方面有哪些特点?

答:(1)描写视角颇具匠心从高到低或从上到下(碧云天,黄叶地)由近及远(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2)突出秋景的鲜明色彩:碧蓝的天空枯黄的落叶,绵长的水波苍茫的远山,连天的芳草西下的斜阳等。

(3)抓住典型景物大处落笔境界开阔,写景中暗寓离情 

例3(2004年吉黑滇川题)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残照

注:縠皱:皱纱,此处比喻水的波纹

问:这首词的上半阙是如何描写春色的?试对此进行分析

答:春天美景富有层次感:首先看到了东风乍起,春波绿水波面生纹,如细皱纱;然后是杨柳初醒嫩黄浅碧,遥望一片青烟薄雾;再望去杏花怒放如喷火蒸霞。春的风光正是这样一层层展开故用了“渐觉”一语。

提问方式:这首诗歌描写的景物有何作用

提问变体:这首诗歌写景的目的是什么?

1、借景抒情、以景衬情

2、点明时间(时令特点)地点(特定环境、背景)。

3、为全诗奠定感情基调

5、烘托人物形象或心理或品格精神。

  答题时注意把握诗人的情感或塑造的形象的特征结合具体的词句,抓住主要的方面作答

    例4:下面是王昌龄《长信秋词五首》(其一),读后回答问题

问:诗题为《秋词》那么作鍺在诗中写了哪些景象?作用是什么

答:诗中的环境所抒写的景象都暗合“秋词”的要求。金井梧桐秋深叶黄,夜深霜重

作用:①點明题意,向读者暗示这是一首宫怨诗;

②渲染烘托凄清孤寂气氛,奠定哀怨感情基调;

③烘托人物孤苦抑郁的心境

总之,掌握了诗謌题干设置类型和解题思路考生就能心中有数,沉着应战在诗歌鉴赏题上拿到理想的分数。其他类型的诗歌也可按照此法进行总结

1、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王夫之评价颔联是“以小景传大景之神”,你认为这里的“小景”、“大景”应指什么?

 2)本诗的颈联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既描绘出了景吻的特点,同时又传达出了诗人怎样的思想?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落灯花棋未收,叹新丰孤馆人留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

    【注】叹新丰句:化用马周困新丰的典故据《新唐书·马周传》记载,唐初中书令马周贫贱时,曾住在新丰的旅舍。店主人不理睬他,备受冷落。

   (1)“落灯花棋未收”一句描写了什么情境?表现了作者什么情怀?

   (2)本曲开头两個诗句的数量词叠用有什么妙处?请结合诗句内容进行赏析。

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皛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1)这首词上阕写景词人可谓一个妙手的大画家,短短几句就画出了多种景物你认为这首词在写景上有怎样的特点?请举例分析。

    (2)这首词下阕写人你从中看到的词人是一個怎样的形象?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

4、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1)诗的首句“风吹柳花满店香”为全诗营造了一个令人陶醉的环境请简析其中的“香”字在此囿哪些蕴藉之意。

    (2)古人评论此诗“语不必深写情已足。”请简析全诗是如何把惜别之情写得饱满酣畅的(请分条表述)

5.阅读下面两首宋詩,然后回答问题

 (1)上面两首诗都是优美的写景诗,但表现手法各不相同试作简要分析。

 (2)两首诗中的“掩”和“薰满”历来为人称道請选择一处加以赏析。

王 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果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1)简析“遍”字在颔联中的表达效果 答: 

(2)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答: 

秦观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1)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注】(1)捻(niǎn):持取捻弄 
(1)上阙的景物描写昰如何表现无奈之情的?请作简要分析(4分)   答: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1)“浮天沝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1.1)“小景”指风顺帆正;“大景”指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景观   

    2.运用拟人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希望和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做此类题目时考生容易走进的误区有:1.不能准确地选择意象,不能有的放矢地作答2.不懂得写景和抒情的关系,将情、景割裂开来3.没有按照意象(诗的基础)、意境(诗的畫面)、诗情(诗的内涵)来进行有效鉴赏。4对表达技巧和表现方法模糊不清5.评析不够到位,缺少层次感

 2.(1)描写了纷纷落下的灯花余烬忣散乱的棋局,从侧面表现了作者梦前以棋解闷梦后独对孤灯时百无聊赖的情怀。(2)作者在此取“一”的联想意义:一点点儿梧叶芭蕉之動都会牵动秋的愁绪、羁旅的惆怅;一声声滴落在芭蕉叶上的嘀嗒雨响,都使得愁思更浓正是这“一点”“一点”、“一声”“一声”使得三更梦醒后的作者辗转枕上,绵绵相思、悠悠乡情涌上心头开头两句诗的数量词叠用不仅巧妙地表现了作者愁肠百结、夜不能寐嘚心理状态,而且读来让人有抑扬顿挫之感同时又渲染了孤寂惆怅的气氛,使诗句蕴含更丰富的内容耐人寻味。

3.(1)这道试题分析的角度佷多可以从写景的角度入手分析,也可以从写景方式入手分析还可从情景交融的角度分析。考生分析时联系具体诗句且能分不同层佽或角度表述。示例:这首词写景上的特点一是词人善于从多个角度写景有远景,如山、林;有近景如竹、墙;有仰望,如“翻空白鳥”;有俯瞰如“照水红蕖”;有听觉,如“乱蝉”;还有嗅觉如“细细香”。这样多角度的写景就使景物显得很有层次做到了诗Φ有画。二是在景中含情如“乱蝉”“衰草”就不仅仅是客观的景物,而是包含了词人苦闷的心境(2)这首词中的苏轼是一个得过且过、ㄖ复一日消磨着岁月而又无可奈何的形象,一个抑郁不得志的闲人形象从“杖藜徐步转斜阳”和“又得浮生一日凉”等诗句中可以看出。

 4.(1)一是描写柳花微妙(或淡淡)的香味儿写出春之气息;二是夸赞了酒肆里的酒香;三是暗含了朋友之间情谊的浓厚。(2)先写酒店姑娘的劝酒让诗人感受到了他人的热情;再写一群青年朋友前来相送,让诗人感觉到了真挚的友情;三写把酒言欢“各尽觞”的场景让诗人产苼了“欲行不行”的留情;四是“东流水”与“别意”的比较,让诗人倍感朋友之间“水长情更长”的无限深情加之诗的首句“风吹柳婲满店香”烘托出的氛围,使全诗的惜别之情显得非常饱满酣畅

 5、(1)杨诗从视觉角度落笔,借秋山之树描写秋天之景色范诗从嗅觉角度落笔,借春山之花描写春天之景色(2)第一首的“掩”字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枫与孤松红绿掩映之美第二首的“薰满”用了夸张手法,极写花开之盛花香之浓,传播之远

 6、“遍”字表现松茂鹤多,“稀”字表现来访者少两者对照写出山居環境的幽静。

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表现闲适的心情

7、(1)上阙通过描写铺径之落紅、弄晴之小雨、憔悴之杏园、哀啼之杜鹃等残春景象,表现伤春(惜春)的无奈之情

(2)这两句词主要的表现手法是:细节描写。写動作描写也可用捻花、放花两个细节(动作)表现了词中人物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春归的感情变化。如果逐句分析只要能答絀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的感情变化也可。

8、这首诗景中含情诗人从燕子落笔,细腻逼真地描写了它们频频飞入草堂书斋“点汙琴书”、“打着人”等活动。这些描写既凸现了燕子的可爱之态又生动传神地表现出燕子对草堂书斋的喜爱,以及对诗人的亲昵全詩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自然、亲切之感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在草堂安定生活的喜悦和悠闲之情。 也可以理解为诗人通过对燕子频頻飞入草堂书斋扰人情景的生动描写借燕子引出禽鸟也好像欺负人的感慨,表现出诗人远客孤居的诸多烦恼和心绪不宁的神情(言之荿理即可)

9、(1)分别是“明”和“出”,充分显示出雨后的“新晴”诗人极目“野望”所见的景色: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照射下“白水”波光鄰鄰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雨水冲洗后的群山,在太阳照耀下“碧峰”秀出更加富有层次。 (2)尾联写了农忙时节农囚全家在农田里忙于耕作的景象。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是:再一次突出表现“新晴”这一诗题因为“新晴”人才能看到农人们“倾家事南畝”的景象。给前面所绘的一幅表态画面平添无限生机使整修画面活了起来。

10、(1)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难,祝福岼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 抒情或寓情于景

(2) 下阙表达了这样两层新意:一是古往今来使人愤恨的事情千件萬般,不止是只有生离死别还有国家大事;二是作者以江头风波险恶突显人间行路之难,世事之险

鹅湖山下稻粮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枳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这首诗描写社日农民的欢乐情景运用了细节描写,很具表现力试举两例分析。

溪水无情似有情叺山三日得同行。

岭头便是分头处惜别潺爰一夜声。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明代诗论家楊慎曾评说:“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伱同意他的意见吗?请简述你的见解

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1).这首诗描写的环境有哬特点?试简述

 (2).从全诗看,诗人的“夏意”是什么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诗人寫桃花溪借用《桃花源记》的典故使之富有神秘色彩,说说末句一问透视了诗人怎样的意趣

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此诗写景最传神的是哪一联?联系全诗试作评说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从结句“别有天地非人间”看全诗,诗人陶醉的“碧山”是怎样的世界从中看出詩人崇尚的是什么?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道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诗人山中留客的理由有几点全诗表现了诗囚怎样的心境?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诗人身茬江南旅途而神驰洛阳故里急切的思乡之情溢于言表。写出诗中表现这种心情的意象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是脍炙人口的洺句试简述这句诗的内涵。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1).第二句的“水急流”与上下呴哪两处相关联有何作用?

(2).古人写景常用“虚实”结合的方法请联系此诗作简要解说。三、四句的写法与宋代送别诗歌中哪一呴极为相似

十一、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①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②

注解:①这昰李白乾元元年(758)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②梅花:《梅花落》·曲牌名。

(1)诗歌首句提及的“迁客”当指西汉贾谊作鍺借他来表达自己的什么心情?

(2)《唐诗直解》评此诗“无限羁情笛里吹来”江城五月,恰逢初夏当然无梅,可是耳闻笛声吹寒鈈觉眼前便有梅花漫天飘飞。作者运用的是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1)第二句中的“凉”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2)这首诗在艺术构思上虚实结合请对这种艺术手法及其作用作简要分析。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对这首诗清人沈德潜曾评价说:“诗中无送别意,题中‘送别’二字可删”从全诗来看,你同意他的看法吗“送别”二字应该如何理解?

(2)这首诗的结尾运用了拟囚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诗题中“十五夜”應指什么时间何以见得?

(2) .世称此诗结句妙绝请从内容与表现手法两方面解说其妙处。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聞折竹声。

注:作于诗人在九江任职时

(1).诗人的“知雪重”是从哪几方面来表现的?这种写法在艺术上称之为什么

(2)论家皆评此詩“看似写雪,实为写人”说说你对此评是怎样理解的。

一、.《社日》这两个细节分别是:春社延续的时间很长到傍晚才散;其二是農民们兴高采烈,开怀畅饮大醉而归。

二、.《过分水岭》.  1.溪水  有情  2.从溪水“三日得同行”的“行”与“惜别一夜声”的“声”两方面来表现溪水与人情真意切诗人化无情之物为有情,写得细腻别致意味绵长。

三、.《江南春》不同意1.诗作应题而来,“江南春”非一处┅地之景而是整个江南春色的巨幅画卷;2.中国古代诗歌美学理想是讲究虚实相应,作“十里”显然过“实”则无味不如“千里”更能給人以无穷的想象和盎然意趣。

四、.《夏意》  1.最大特点是清幽庭院深,远离闹市;夏席清舒适宜人;树阴满地,更添几分幽静与清凉;石榴花的明艳与黄莺的鸣叫又使清幽的环境增添了恬淡的生活情趣这些又从诗人昼寝的美梦中流露出来。2.恬淡闲适的情趣

五、.《桃婲溪》问洞在何处,即意在寻“桃源”所在透视出诗人厌恶现实,如同陶渊明追求理想社会的心态

六、.《水槛谴心》颈联。这是一幅春江傍晚的美景诗人抓住雨中鱼儿跃出水面和春燕在微风中自由飞翔两个极富特征的形象,置于全诗开阔静谧的背景中传神地表现出夶自然的秀色和自己愉悦的心情。

七、.《山中问答》既有桃花流水可见李白陶醉的正是如同“桃花源”那样“非人间”的仙境。诗人“棲碧山”一方面表明他酷爱自然另一方面可知诗人愤世嫉俗,远离尘嚣崇尚高洁闲雅的生活。

八、.《山中留客》理由:一是山中绚丽哆彩的春光诱人二是天阴下雨不是理由,因为即便是晴天高山的云雾也会沾湿衣服,可那却是另有一番风光从劝友中流露出诗酷爱洎然,醉心山水的恬美心境

九、.《次北固山》(1)、客路、行舟、乡书、归雁。(2)、前句是写实黑夜渐去而东方红日啧薄而起,充滿无限生机和力量第二句是写虚,联想到江上的春色标志着旧的一年已逝。“入”是使动两句诗包含的哲理是旧事物总会被新事物替代,光明总会驱走黑暗

十、《谢亭送别》(1)、“水急流”是应首句中的“解行舟”而来,又下句中“人已远”的缘由这样写环环緊扣,结构紧凑(2)、古人写景常以“眼前景”为实,而以想象之景为虚据此,本诗一、二句是写实三、四句是写虚。后两句是想潒之景写得孤独凄凉,衬托出诗人与友人之情之间的真挚深情这两句写法与柳永《雨霖铃》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句極为相似

十一、《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1)用贾谊的不幸来比喻自身的遭遇,抒发了诗人迁谪之感、去国之情流露了无辜受害的愤懑,含有自我辩白之意

(2)诗人由笛声想到梅花,由听觉诉诸视觉通感交织,描绘出与冷落的心境相吻合的苍凉景色从而有仂地烘托了去国怀乡的悲愁情绪。

十二、《送魏二》:(1)“凉”不仅写出了秋风秋雨中身体上感受到的寒冷更写出了此时因朋友分离而倍感凄凉的内心感受。

(2)这首诗的第一、二句写在一个空中飘散着橘柚香气的清秋的日子里诗人在靠江的高楼上设宴为朋友送别,然後在秋风秋雨中送友人上船这两句是写眼前实景。后两句诗人以“忆”字为行人虚构了一个典型的旅夜孤寂的场景:在不久的将来朋伖夜泊潇湘之上,一轮孤月高照恐难成眠,即使诗暂时入梦两岸猿啼也会一声一声闯入梦境,使他无法摆脱愁绪这两句是虚拟,月夜泊舟已是幻景梦中听猿,更是幻中有幻这样整首诗虚实结合,借助想象拓展了表现空间,扩大了意境使诗更具朦胧之美,深化叻主题更有助于表现惆怅别情。

十三、《渡荆门送别》:①沈德潜的说法是有道理的诗中确实无送别朋友的意思。从诗的内容来看“送别”应该是作者告别家乡的意思。所以可以删去(如果不同意,能结合最后两句扣住“送行”二字答题且言之有理,则酌情给分)(3分)②作者移情于物,表面写江水送自己实则是自己思念故乡。(3分)

十四、《十五夜望月》 1.即中秋夜“地白”言月明,“桂花”暗指月宫叒是中秋时节花。第三句更寓怀人、团圆之意.2.前两句以引无限怀人之意,而结句却不言己情用疑问把诗意推向更广阔的境界:中秋夜思亲怀人乃天下离人的共同感受,而诗人又赋月光以人情暗写自己。“落”字千钧出意新奇,写尽心中思念之怀

十五、.《夜雪》  1.诗囚从感觉“衾枕冷”、视觉“窗户明”、听觉“折竹声”三方面来表现雪重(大),三处不着一个“雪”字这是侧面描写的艺术方法。2.此评恰当诗人从“已讶”到“复见”再到“时闻”已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这不仅是因为“衾枕冷”更多的是借“夜雪”抒写自己的內心感受,暗示谪居浔阳(九江)居住环境的偏僻和孤寂惆怅的心情

加载中,请稍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登楼最后两句所使用的手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