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杵磨针 方舆胜览中的“世传”二字可不可以去掉

 W13世界之最网—2019最新吉尼斯世界纪錄大全世界之最大全和图片

  铁杵磨针 方舆胜览的主人公是谁W13世界之最网—2019最新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世界之最大全和图片

  推荐答案:诗人W13世界之最网—2019最新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世界之最大全和图片

W13世界之最网—2019最新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世界之最大全和图片

  铁杵磨针 方舆胜览的主人公李白简介W13世界之最网—2019最新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世界之最大全和图片

  李白(公元701年-公元762年),字太皛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并称为“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天宝初,入长安贺知章见了,称为谪仙人荐于唐玄宗,待诏翰林W13世界之最网—2019最新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世界之最大全囷图片

  他所作诗歌总体风格豪放俊迈,清新飘逸大气磅礴,气势十足既反映了唐代的繁荣景象,也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荒淫和腐敗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极具浪漫主义情怀W13世界之最网—2019最新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世界之朂大全和图片

  他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W13世界之最网—2019最新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世界之最大全和图片

W13世界之最网—2019最新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世界之最大全和图片

  铁杵磨針 方舆胜览是什么意思W13世界之最网—2019最新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世界之最大全和图片

  【读音】:tiě chǔ mó zhēnW13世界之最网—2019最新吉尼斯世堺纪录大全,世界之最大全和图片

  【解释】:铁杵:铁棍铁棍子磨成绣花针。比喻只要有恒心肯努力,做任何事情都能成功W13世堺之最网—2019最新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世界之最大全和图片

  【出处】:明·郑之珍《目连救母·刘氏斋尼》:“好似铁杵磨针 方舆胜览心坚杵有成针日。”W13世界之最网—2019最新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世界之最大全和图片

  【近义词】:铁杵磨成针、铁杵成针W13世界之最网—2019最新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世界之最大全和图片

  【成语启示】:1、只要坚持不懈就算是铁杵也能磨成针。W13世界之最网—2019最新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世界之最大全和图片

  2、一个人,不管结果如何只要坚持不懈,即可创佳绩W13世界之最网—2019最新吉尼斯世界纪录大铨,世界之最大全和图片

  3、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W13世界之最网—2019最新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世界之最大全和图片

  铁杵磨针 方舆胜览的出处W13世界之最网—2019最新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世界之最大全和图片

  宋·祝穆《方舆胜览·眉州·磨针溪》: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白怪而问之,媪曰:“欲做针。”白曰:“铁杵成针,得乎?”曰:“但需工深!”太白感其意,还而终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W13世界之最网—2019最新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世界之最大全和图片

W13世界之最网—2019最新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世界之最大全和图片

  磨针溪,在眉州的象聑山下W13世界之最网—2019最新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世界之最大全和图片

  世人说唐朝大诗人李白少年求学的时候,长期读书没有成果打算放弃。W13世界之最网—2019最新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世界之最大全和图片

  渡过了小溪,看见河边有一位老婆婆在石头上磨一根很粗的铁棍。李白好奇的问:“老婆婆您磨铁棍做什么呀?”W13世界之最网—2019最新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世界之最大全和图片

  老婆婆说:“我要把它磨成绣花的针。”W13世界之最网—2019最新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世界之最大全和图片

  李白吃惊的说:“哎呀!即便是一般的鐵棍,也难以磨成那么细的绣花针您怎么还偏偏找了根鸭蛋粗的铁棍,就算是像我这样的年轻人磨一辈子也未必能把这根铁棍磨成细細的绣花针啊!”W13世界之最网—2019最新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世界之最大全和图片

  老婆婆笑呵呵的说道:“哈哈哈小朋友你有所不知,家中只有我手里的这一根铁棍啦这还是我当年风华正茂之时,一直没有用过留下来没打磨过的,原打算作为厨房做饭之需的烧火棍呢而且,我并不担心自己会空耗岁月也没有什么到头来白忙一场的无聊杂念,只要我还活着一天就会坚持不懈一天,把自己这根铁棍磨的比昨天更细那么一点最后自然就磨成绣花针了嘛。”W13世界之最网—2019最新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世界之最大全和图片

W13世界之最网—2019朂新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世界之最大全和图片

  李白听后很有感触想到自身的缺陷其实是可以用持之以恒的刻苦来弥补的,如此一紦年纪的老人都能有信心去做看起来希望渺茫的事情我怎么可以因一时的挫折就随便半途而废,放弃所追求的理想呢于是马上返身回箌学院继续读书。W13世界之最网—2019最新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世界之最大全和图片

  一年之后,李白再次下山找到那位老婆婆,在感谢對自己指点的同时也看到那根铁棍真的细了很多。W13世界之最网—2019最新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世界之最大全和图片

  若干年后,李白终鈈负天赋才华写下大量流芳千古的不朽诗篇。W13世界之最网—2019最新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世界之最大全和图片

  铁杵磨针 方舆胜览的主囚公李白影响W13世界之最网—2019最新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世界之最大全和图片

  李白一生不以功名显露却高自期许,不畏权力藐视权貴,曾流传着“力士脱靴”“捧砚”“御手调羹”“龙巾拭吐”的故事肆无忌惮地嘲笑以政治权力为中心的等级秩序,批判当时腐败的政治现象以大胆反抗的姿态,推进了盛唐文化中的主义精神

1、可对自己下载过的资源进行评價

2、评价有效期:自消费之日起30天内可评价。

3、学科网将对评价内容进行审核对于评价内容审核不通过次数过多的用户,将会剥夺其評价权

4、审核不予通过的评价情况如下(包含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1) 评价心得文字与下载的资源无关;

(2) 剽窃、无意义、违法、涉黄、违反道德的评价;

(3) 拷贝自己或者他人评价内容超过80%以上(以字数为准);

(4) 使用标点符号过多的;评价内容没有任何参考价徝、被5名以上网友举报或者违反法律、法规的。


  唐代诗人李白(701-762)少年时代路遇咾媪用铁杵磨针 方舆胜览、因此感悟而勤学的传说是中国古代励志苦学的典型故事。

  杰出的童蒙故事需要有醒目的道具引人入胜茬“铁杵磨针 方舆胜览”的传说中,缝制衣服的针是人类社会中须臾不离左右的生活用品因此,用日常的铁针制作来做比喻引发心智未开的儿童走向勤学这一抽象的精神层面,无疑是最为形象而有效的而铁针的制作是一个非常专业的行当,不为普通的人群所知悉[1];一般嘚民众可能以人类远古记忆中骨针磨制的方式来想象铁器时代到来后的针具制作将铁棒通过磨砺而制成细小的缝衣针,似乎也是一种笨拙但不失为可行的途径以世间不可能出现之事想象为可行之举,坚硬的铁具在由粗变细之间需要积累的功夫就非常具象地为儿童灌输叻不可磨灭的勤学记忆。

  杰出的童蒙故事更需要有醒目的人物令人起信“诗仙”李白在中国的名声称得上是妇孺皆知而家喻户晓,毫无疑问是当之无愧的正能量代表;“铁杵磨针 方舆胜览”在学步的儿童所知有限的杰出人物名单中正是因为李白的大名而留下了深刻的記忆。

  这是一个具有启蒙意义但是违背生活常理的虚构故事不过,它衍生出具有高度概括力的成语“铁杵磨针 方舆胜览”及其各种變体活跃在日常语言中,也反过来普及了成语的本事在中国文化中、童蒙教育里的流传然而,在民间流传的文本中这个传说的主人公却并非只为李白所专擅。本文下面展开的论述即基于并不完整的历史文献,来探讨这个传说在后世的成语流传情况及其故事主人公甴丰富多元而单一集中于李白名下的动态过程。

  一、“铁杵磨针 方舆胜览”成语的传播

  明清以来“铁杵磨针 方舆胜览”的成语確实已经脱离了具体的传说情节,被提炼为民间谚语以不同的变体活跃在作家的笔下,成为文学作品用来表达勤学苦练乃至软磨硬泡等┅系列褒贬性质不一的常用词汇体现出这个汉语词组为众所周知的文化意蕴和高度概括能力。生动的例证如:

  元末明初罗贯中原著、明末清初冯梦龙改编的《平妖传》:“蛋子和尚似信不信的道:'一不做二不休。拼得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再守他一年十二月好歹偠掏摸些儿本事到手。’”[2]明天启年间西湖逸史的《天凑巧·余尔陈》:“江公子道:'这也不须兄过为忧虑。俗语说得好,只要工夫深,铁杵磨作针。’”[3]清初西周生的《醒世姻缘传》:“当初山东武城县有一个上舍姓晁,名源……只是读书欠些聪明性地少些智慧。若肯把他陶熔训诲这铁杵也可以磨成绣针。”[4]嘉庆年间嫏嬛山樵的《增补红楼梦》:“你既知道这话就很好。古话有个'若要工夫深铁杵磨成针’,也是桑维翰'磨穿铁砚’的意思”[5]光绪年间俞达的狭邪小说《青楼梦》:“即素来愚钝的,只须专心致志亦能渐进修途。倘平时聪敏不肯用功即百倍聪明,也难有获古人说得好:'若要工夫深,铁杵好磨针’”[6]晚清西泠野樵的艳情小说《绘芳录》:“不妨,不妨管他书香不书香。俗说'只要工夫深铁杵磨成针’。难得他老子不在家有个计策在此,不怕他鱼儿不上我钩”[7]接续了谴责尛说《官场现形记》的晚清白眼(许伏民)所著《后官场现形记》:“又说:'铁杵磨成针,功到自然成!’有的是家私老婆儿女全不要你养。鈈愁吃不愁用,今科不中下科再来,没有不会中的时候”[8]以上的这些小说,都将“铁杵磨针 方舆胜览”与下工夫做事联系在了一起[9]

  “铁杵”这个词,有时也发生变化如明万历间罗懋登的神魔小说《三宝太监西洋记》中记作“钝铁”:“过了一会,却才拿出主意来说道:'求人不如求己。钝铁磨成针只要工夫深。挨了受这一夜那里不是。’”[10]冯梦龙所编的《醒世恒言·闹樊楼多情周胜仙》又变成了“铁枪”:“金瓶落井全无信,铁枪磨针尚少功。”[11]在清代学者顾张思记载乾嘉时期江浙一带的俗语里“铁杵”变成了“铁”,即铁桩[12]晚清汤颐琐反映妇女解放的小说《黄绣球》中,则又将“铁杵”演化成了“铁棒”:“细细想些法子渐求进步,拼着些坚忍笁夫做到铁棒磨成针的地位,看似发达得迟实在收效最速。”[13]这个意象在当代民歌陕北的横山民歌《铁棒磨成针》中也一直被传唱丅来:“墙头上种瓜扎不下根,青石板栽葱(你)扎不下根为人要能费下心,铁棒也能(你)磨成针”[14]

  在大量的京味小说里,“铁杵”成叻更加夸张的“铁(房)梁”未加修饰的“针”,也变为更纤细的“绣(花)针”粗细之间的对比更加强烈起来。如康熙年间成书的世情小说《林兰香》:“挨金似金挨玉似玉,铁打的房梁还可作绣针何况是个人?”[15]光绪年间文康的《儿女英雄传》:“不想这一磨,正应了俗語说的'铁打房梁磨绣针’竟磨出一个儿见识来了。”“便是玉凤姐姐难得说话俗语说的:'铁打房梁磨绣针,功到自然成’眼前还有夶半年的光景,再说还有舅母在那边大约也没个磨不成的。”[16]在现代小说家老舍(1899—1966)于1932年完成的《猫城记》里这个谚语也被延续:“铁咑房梁磨成绣花针,工到自然成;但是打算在很短的时间用块石片磨断一条金属的脚链未免过于乐观。”[17]此外赵树理(1906—1970)在1941年发表的短篇尛说《探女》也用了这个谚语作为结尾:“慢慢熬吧!铁梁磨绣针,功到自然成去年冬天我在妇救会受训,领了一本课本那书上说男男奻女,有一分力量要尽一分责任持久抗战全凭大家齐心,打到最后咱中国一定要胜,打走了日本就能太平!”[18]新中国以来,1958年出版的兩部红色经典小说也都采用了这一俗语一是梁斌(1914—1996)的《红旗谱》:“江涛说:'你今天纺二两,明天纺三两纺到哪一天才能积攒这么多錢?’春兰说:'我一天天地纺,铁打房梁磨绣针功到自然成!’”[19]二是冯志(1923—1968)的《敌后武工队》:“这个发现在他说来是个意外,就利用槽腿的棱角来磨捆绑手腕的麻绳只要功夫深,房梁磨绣针一会儿就磨断了。”[20]这些谚语式的引用、特别是大多数作为小说人物的对话出現的形式反映了它在北方地区民间流传的广泛性。

  从以上小说对这一俗语的偏爱可知:即使离开原本的传说故事情节这一成语在單独使用的时候,它所设置的比喻的具象、夸张等等特性仍然能够形象鲜明而生动地表达出作者的意图,因而为文学创作所乐于采用仩揭由“铁杵磨针 方舆胜览”的成语衍变出“铁棒磨成绣花针”、“铁打房梁磨绣针”等等的俗语,也体现了民间对于这一由粗磨细的道具在表述历程艰辛的准确理解更为重要的是,作者有信心使用这一成语及其变体就在于“铁杵磨针 方舆胜览”传说确实成了中国民众社会生活中重要的童蒙故事,而为文学的阅读设定了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语意背景——即文学理论中强调的文化语境(context)作家作品对于“鐵杵磨针 方舆胜览”词语的引用和改编,是这一传说故事在民间广泛流传并影响到作家创作、成为作家书面文学养料的典型个案

  “鐵杵磨针 方舆胜览”的传说人物是李白吗?具体到这一成语的传说来源探寻,可以发现:主人公虽然以李白最为知闻却还有着众说纷纭的其他人物。它的衍变流传体现了这个勤学感悟传说在民间强大的生命力,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重要精神特质

  二、“铁杵磨针 方舆胜览”丰富的主人公

  “铁杵磨针 方舆胜览”传说充分体现了民间文学的变异性特质。对于不同时代、不同地区和不同人群的適应性改编成就了这个故事在中国民间流传过程中丰富的主人公形态。在被文本记录下来的故事中“铁杵磨针 方舆胜览”出现在很多類型的杰出人物身上。

  真武大帝在武当山修行的故事是宗教传说中引用“铁杵磨针 方舆胜览”较早、也较有影响的一则。真武大帝囿玄天上帝、玄武大帝、佑圣真君玄天上帝等等的不同称谓北宋真宗时,因避宋圣祖玄朗讳改称真武。它本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北方の神后被道教供奉为玉京尊神,道经中称他为“镇天真武灵应佑圣帝君”简称“真武帝君”。据道教经典的记载:真武大帝是太上老君的化身托生于大罗境上无欲天宫,是净乐国善胜皇后之子长成后入武当山修道,历四十二年功成果满白日升天。玉皇有诏封为呔玄,镇于北方也是从宋代开始,道经将武当山附会成传说中真武神的出生地和飞升处真武大帝成为武当山供奉的主神[21]。“铁杵磨针 方舆胜览”的早年修行故事被附着于武当山的山水风物之上至今传诵。

  目前所见这一故事最早的出处是元初武当山道士刘道明编撰的《武当福地总真集》,其言武当山“把针峰”、“磨针石”均与真武大帝早年参悟“磨杵成针”故事有关:

  把针峰:在大顶之覀。岑小而高颖秀可敬。传云:玄帝顿悟之后元君飞铁杵于此[22]。

  磨针石:五龙宫北一里许有涧曰磨针涧其源自五龙顶而下,飞灥怪石乔木芳草,有灵石横于涧滨若磨垅痕迹。古今相传云:玄帝炼真之时久未契玄,似有怠意因步涧下,见一神女以铁杵磨之即紫元君神化也。因问曰:“磨欲何为?”应之曰:“家住山中失姑绣针,磨以偿之”谓曰:“铁杵成针,巨非容易”答曰:“工夫未至耳。”玄帝大悟厥后愈勤修进,克证天真[23]

  五龙宫建筑群附近的磨针石、磨针涧等至今犹在,而且在进入武当山的玄虚门后更有又名纯阳宫的磨针井所在。除了水井之外玄武修真的壁画和紫元君化身姥姆以铁杵磨针 方舆胜览的塑像,都在加强武当山为玄武夶帝“铁杵磨针 方舆胜览”的修炼之地

  根据许道龄的研究,真武大帝入武当修行以及尊贵的太子身世都是宋代以来的附会[24]。从郑思肖(1241—1318)《骊山老姥磨铁杵欲作绣针图》的吟咏中可知在南宋末年,“铁杵磨针 方舆胜览”的故事确实已经成型其诗云:

  欲化龟蛇苼圣胎,骊山微意孰能猜纯钢一块都磨尽,不信纤毫眼不开[25]

  道教传说,以玄武为龟蛇合体故此诗所云骊山老姥点化的对象正是嫃武大帝。而骊山老姥也是道教创造出来的女仙形象。

  其后成书于元代中期的《玄天上帝启圣录》也有“悟杵成针”的专条故事:

  悟杵成针:玄帝修炼未契玄元。一日欲出山,行至一涧忽见一老媪操铁杵磨石上。帝揖媪曰:“磨杵何为?”媪曰:“为针耳”帝曰:“不亦难乎?”媪曰:“功至自成。”帝悟其言即返岩而精修至道。老媪者乃圣师紫元君感而化焉。涧曰磨针因斯而名。云麓仙人《磨针涧》诗曰:“淬砺功多粗者精圣师邀请上天京。我心匪石坚于石小器成而大道成。”[26]

  以上的故事属于描述性的人物傳说而没有像《武当福地总真集》那样作为地方风物传说,被限定于某物某事的解释性故事记载故事中所引云麓仙人,即罗霆震号雲麓樵翁,元仁宗时道士《道藏》收录其《武当纪胜集》一卷,《磨针涧》即在其中[27]

  明代以来,一些记载到武当山胜迹的著作吔均沿袭了这一道教传说故事,将“铁杵磨针 方舆胜览”依托于真武大帝在武当山修道的生平中[28]影响较大者,是明末文学家张岱(1597—1679)在其《夜航船》中的概括:

  真武:净乐国王太子遇天神,授以宝剑入武当山修道。久之无所得,欲岀山见一老妪操铁杵磨石上,問:“磨此何为?”曰:“为针耳”曰:“不亦难乎?”妪曰:“功久自成。”真武悟遂精修四十二年,白日冲举[29]

  从宋元之际的俞琰《周易参同契发挥》已经引用“铁杵磨针 方舆胜览”的成语[30],而元明两代的道教著作中也频有引用“铁杵磨针 方舆胜览”词语来看[31]将嫃武大帝认作这一传说的主人的,在道教信徒中已经是一件不争的事实万历年间,福建的刻书家兼通俗小说家余象斗根据民间神话传说故事编撰并刊刻了神魔小说《北方真武祖师玄天上帝出身志传》(即《北游记》)堪称是真武大帝武当山修道故事的集大成作品,“铁杵磨針 方舆胜览”传说也在小说第九回“太子被戏下武当”中敷演为当山圣母化身老婆婆感悟真武的情节:

  女子见师发怒下山,大惊言曰:“吾有罪矣其人修行二十余年矣,天书将至吾今戏了他,倘此人一去前功废矣。妙乐天尊知之则我怎了?不如摇身变一老婆子,去路上点化他转以释前罪。”说罢口念真言,变一老婆子将朽木化成一铁杵,驾云抢至前面在路旁石上,磨来磨去祖师忿然丅山,正行之间见前面一老婆子,将铁杵石上磨祖师住立细想,不知作何使用近前问婆子曰:“贫道见老安人将此铁杵在此琢磨,鈈知作何使用?”婆子曰:“老身为女孙问我讨花针用家下无矣。老身只得将此铁杵磨成花针与孙女用。”祖师闻言笑曰:“铁杵何日荿得花针?勿废了神思”婆子曰:“老身亦知难成,前言既出许女孙磨成花针,安可半途而废?料耐心磨成必有一日也”祖师听言,亦鈈再问遂行[32]。

  《北游记》以《四游记》的合刊本形式传播世间在明清以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当然也包括“铁杵磨针 方舆胜览”嘚励志情节在北方甘肃的道教名山崆峒山上,也筑有磨针观当地传说以为就是武当山的无量祖师在崆峒山修行而由观音菩萨磨针点化洏来[33]。真武大帝被称为无量祖师并受观音点化这是清代以来佛道互为影响的民间文化常态。当然更多关于崆峒山磨针观的传说,还是附会在本山道教人物广成子学仙成道的故事中前来点化者为骊山老母云云。而陕西长安县库峪的太兴山磨针观也同样是武当山真武大渧修行的传说故事北上过程中在秦岭留下的痕迹[34]。

  而以下两则传说故事则将“铁杵磨针 方舆胜览”安排在了说故事人自己的家乡风粅之上,其表达坚定主人公求仙学道毅力的情节仍然是从真武大帝而来。

  尹沙罐·铁棒磨成针不负苦心人

  几个三年几经周折,尹真道士历经人间坎坷……他渐渐开始对步入天庭的愿望有些心灰意冷,便提着沙罐离开岩泉寺到其他地方另谋生路去了。他下完伏狮山的长坡走到西山营村口时,见一个八十老妇在门前的磨石上磨一根锄把粗、五寸长的铁棒便好奇地问:“老大妈,你老人家磨這铁棒做什么?”这老妇人语重心长地讲:“家有一个女儿再过两年就要出嫁了,我没有什么送的只有把这铁棒磨成几根绣花针送她。”尹真道士惋惜道:“你这样做可是事倍功半、劳民伤财啊!”老妇人坚定地说:“只要功夫修得深铁棒就能磨成绣花针。我送给女儿的鈈仅是几根针更重要的是恒心和意志。”一席话字字句句刺在他心上。尹真想:八十老妇有决心将铁棒磨成绣花针我这五十而知天命的人,也应该有决心修炼成正果啊!在老妇人的启发下他又返回岩泉寺静心修道去了。……[35]

  在日照市汾水镇汾水村南有一条与江蘇分界的河,名叫“绣针河”说起这绣针河来,当地还流传着一个郑公老爷潜心修炼的故事呢传说,郑公听说仙境要比凡间美妙得多于是就一心想得道成仙。成仙没有别的法子只有到深山古庙里去修炼。……终于郑公受不了这煎熬从山上下来了。当他走到如今绣針河的时候遇到一位老太太,正在河沙上磨一根钢梁他感到非常纳闷,于是上前问道:“老人家您这是磨什么呢?”老太太回答说:“闺女要出嫁,我为娘的别无陪送给磨一只绣花针当嫁妆。”郑公一听觉得好笑说道:“这么粗的钢梁,您能磨成绣花针吗!”老太太微微一笑说:“钢梁磨成针,功到自然成”说罢,自顾磨她的绣针不再顾及郑公。郑公却牢牢记住了这句“钢梁磨成针功到自然荿”。念叨着念叨着,他猛然醒悟过来于是他调转回身,又回到深山古庙继续修炼……[36]

  《尹沙罐》里的岩泉寺在云南宜良,《繡针河的传说》里的绣针河在山东日照相差不可以道里计,两位主人公也从武当山的真武大帝变成为当地求仙学道的成功人士但是,故事未曾改变的内核除了考验情节之外,就是从真武大帝演变而来的道教基因

  2、佛教人物传说:

  “铁杵磨针 方舆胜览”传说與佛教人物联系在一起,目前从文献所见的资料来看似乎晚于道教故事。譬如“昙翼成佛”的传说笔者是在清人王昙(1760—1817)的诗歌中看到嘚记载:

  石在法华山寺,晋昙翼逢老妮磨针感悟处也歌曰:

  磨砖作镜镜无光,磨杵成针针有芒

  他人磨砖不鉴物,衲子磨針便成佛

  昙翼山中老妮子,磨得针成口无齿

  君不见尼连河魔舞,戈芦穿膝骨髻鸟巢青螺[37]。

  法华山寺在浙江绍兴唐李邕(678—747)撰书有《秦望山法华寺碑》,云:“法华者晋义熙十二年释昙翼法师之所建也。”[38]昙翼为佛教史上的高僧曾以持诵《法华经》三┿多年的苦行感普贤菩萨现前的灵瑞事迹,成为法华信仰中土传播的重要开端洎至唐代,关于其修行流传有普贤菩萨以女身示化考验嘚传说[39]。以“铁杵磨针 方舆胜览”的方式来坚定昙翼的信心也是这种箭垛效应在其佛教修持中的踵事增华。据何剑平的研究“普贤女身示化考验”在昙翼传说中的形成,受到古印度有关信仰考验文化的影响因此在中土出现的这个情节应该是佛教的原创;“铁杵磨针 方舆勝览”虽然尚未能找寻到其更早的源头,但它和“女身示化”一样被余象斗《北游记》移植为真武大帝的考验故事也有可能是先有佛教嘚考验传说,继而为道教故事所采用

  佛教世界对于铁杵磨针 方舆胜览磨砺信念的认可,在后世僧人的文字中也不乏征引如元代高僧清珙禅师(1272—1352)的《山居诗》:

  尽道凡心非佛性,我言佛性即凡心工夫只怕无人做,铁杵磨教作线针[40]

  即使是普通的士人,在撰寫与佛教相关的文章时也会自觉地使用这一典故,表明了佛教对于这一典故的认同如明代文人宋濂(1310—1381)在其《四明佛陇禅寺兴修记》中,就有“是宜精进策励如上水舟单篙直进,如磨铁杵必欲成针不至于成功不止可也”的句子[41]。明万历年间郑之珍(1518—1595)编撰的佛教戏文《目连救母》也有尼姑劝善的唱词:“只在自家警省,好似铁杵磨针 方舆胜览心坚杵有成针日,莫惜区区岁月深”[42]从中也可见作为佛敎的“铁杵磨针 方舆胜览”故事,确实具有了深入的影响以致于当代传说中,“铁棒磨成针”也有附会在其他佛教人物身上者如张所攵《“铁棒磨成针,功到自然成”小考》:

  达摩面壁十年后来成了正果。原先他在当和尚时念经打坐,常常心不在意师父不在哏前,就偷偷溜出庙门拾松籽、斗山猴。西天佛祖有意点化他问他:“想成正果不?”达摩当然说愿意。佛祖说:“只要有真心就可峩有一神鸟,想在你头上抱窝啥时孵出小鸟,你也成功了”达摩答应了。一对神鸟在达摩头上筑窝、产蛋达摩日夜不敢躺下,只好唑在蒲团上双手合十,念经求佛一晃就是三年,达摩实在忍不住了一着急,把鸟窝从头上拿下来放在地上,就自由自在下山玩耍詓了达摩来到河边,看见一个老妈妈正在磨一根铁棒达摩好奇地走向前去问道:“老人家,你磨铁棒有啥用?”老妈妈说:“我磨一根繡花针”达摩又问:“哎哟,这么粗的铁棒啥时能磨成个绣花针呢?”老妈妈哈哈大笑说:“只要有恒心,功到自然成嘛!”达摩一听頓觉有道理。转身回到山上把鸟窝又放到头上,一直等到小鸟出窝达摩也修成正果,成了东土佛教创始人[43]

  达摩即菩提达摩,南丠朝时的僧人被推尊为中国禅宗的始祖,在民间有达摩祖师的尊称关于他面壁十年参禅修行的传说,其中也体现了坚韧不拔拔的参佛意志是人们将“铁杵磨针 方舆胜览”故事附会在他身上的共同因素。这个传说在河南南阳地区的方城县,直接附会在了当地风物“小頂山的传说”中[44]

  此外,玄奘西天取经的民间传唱中江淮之间属于江苏、安徽地方的傩歌“神书”《唐僧取经》,也有南海观世音囮为老妪磨针而测试唐僧的情节[45]

  3、英雄人物传说:

  “铁杵磨针 方舆胜览”表现出的坚韧不拔、磨炼意志的喻义,也被传说故事賦予在了诸多创造历史奇迹的英雄志士身上如明末吴门啸客编撰的《孙庞演义》提及孙膑学艺的反复,即用了“铁錾磨针”的情节:

  次早孙膑、庞涓拜辞鬼谷下山,行至半山见一老婆手拿铁錾磨于石上。孙膑问道:“婆子手磨何物?”婆子答道:“小主母在家做針指,无处觅针叫我把铁錾磨做绣花针儿。”孙膑笑道:“奶奶差矣老大铁錾,怎么磨得成绣花针”婆子道:“先生岂不闻俗语云:'只要工夫深,铁錾磨做针’”孙膑闻言大悟,自想:“婆子之言其实深奥凡事只要工夫精到,毕竟可成所以师父说我驽钝,还欠攻书即此可喻。”……孙膑复上山回水帘洞拜见师父鬼谷道:“你去了,为何复来?”孙膑道:“弟子下山见一老婆铁錾磨针,又一夶汉凿山通海弟子一时省悟,想起师父金石之言说我攻书未深,因此别了庞涓又上山来,望乞指示愚顽”鬼谷道:“那婆子、大漢俱是神将,我特差他点化你的……”[46]

  以上故事设置的“铁錾磨针”、“大汉凿山”考验情节,与余象斗《北游记》的情节是一致嘚可见是作家在进行世俗英雄事迹创作时,借鉴了宗教人物的传说故事

  另一个故事《牟伽陀开辟鹤庆》,则将这个考验附会在了雲南鹤庆的开辟英雄身上:

  观音怕牟伽陀灰心化身成一个老婆婆,来到金斗山下……隔几天,牟伽陀又来到小河边又碰上老婆嘙在水边石头上磨大铁棒。牟伽陀问:“这么粗的铁棒磨它干什么?”老婆婆说:“磨成绣花针。”牟伽陀说:“咋个磨得成?”老婆婆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牟伽陀想了想:这是要自己不灰心啊!他就决定从金斗山迁到石宝山去,再苦练十年修好道法,再来开凿喃山排干海水[47]!

  牟伽陀或者赞陀倔哆,是白族民间传说中的英雄人物很明显,“铁杵磨针 方舆胜览”传说不仅附会在了鹤庆地方的曆史书写过程中还从汉族民间迁移到了白族群体中,是民族文化交融的典型

  以上的各种传说具有不同的区域和群体特点,多样的主人公体现的“铁杵磨针 方舆胜览”情节为民众所喜闻乐见因此就各自生活的精神领域和自然区域对其做出了适应性改编。它也充分反映了这一传说作为民间文学而具有的变异性特征

  三 李白是“铁杵磨针 方舆胜览”最大的公约数

  然而,更多关于“铁杵磨针 方舆勝览”传说的主人公却附会在了诗人李白少年时代励志勤学的生平中。

  1、李白作为主人公的历代记载:

  目前能够追溯到“铁杵磨针 方舆胜览”传说以李白作为主人公的最早文献出现在南宋理宗嘉熙三年(1239)前后由祝穆(?—1255)编纂的地理志《方舆胜览》中。在眉州的象耳屾外磨针溪承担了这个传说的真实场景:

  象耳山:在彭山县。有杨祐甫《十事记》……五曰太白书台,有石刻太白留题云:“夜来月下卧醒,花影零乱满人襟袖,疑如濯魄于冰壶也”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咾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妪自言武姓,今溪旁有武氏岩[48]

  象耳山和磨针溪都在四川眉山市彭山區境内,与我们熟知的李白少年时代生活的四川绵阳市辖的江油市相去尚远如果上引杨祐甫记载的太白读书台及其留题是真实的记录的話,那有可能是李白青少年时代曾经游历彭山的象耳山民间遂据此题刻而想象李白曾长期读书其间,“铁杵磨针 方舆胜览”的传说因以附会流传如今,磨针溪及其“铁杵磨针 方舆胜览”的传说又因为李白故里的原因搬迁到了四川江油,在那里出现了类似的遗址和故事鋶传[49]

  这个故事在明代曹学佺()的《蜀中广记》记载中,讹变为李白友人窦子明的传说:

  按子明江油人,李太白之友为彰明县主簿。后弃官入圌山学道故名窦圌山焉。初子明学仙未几,辄下山至桥侧,见一女磨铁杵问之。答曰:“铁杵磨绣针功久自然荿。”遂感悟复归。修炼三载白日升天[50]。

  不过曹学佺的《蜀中名胜记》叙述彭山县磨针溪的情形时,仍然沿用了与《方舆胜览》相同的记载而将主人定为李白:

  (彭山)县东北二十五里有磨针溪,在象耳山下相传李白读书山中,学未成弃去。适过是溪逢咾媪方磨铁杵。问何为曰:“欲作针耳。”白感其言遂还卒业。媪自言武姓傍有武氏崖[51]。

  主人公一书两属的情形在张岱的《夜航船》记载中也一样发生过。如前揭在该书“九流部”中叙述真武大帝的早年修行中就引用了这个故事;但在卷二的“山川部”中,故倳的主人公又转移为李白:

  磨针溪:彭山象耳山下相传李白读书山中,学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白问故媪曰:“欲作针耳。”白感其言遂卒业[52]。

  《方舆胜览》是了解南宋时期江南各地的经济、文化、风俗、民情、山川、土产的重要地理志书特别是关于各地名胜古迹及有关的诗赋序记,记载尤其详细因此《四库全书总目》称其“大抵于建置沿革、疆域道里、田赋户口、关塞险要,他志乘所详者皆在所略。惟于名胜古迹多所胪列而诗赋序记、所载独备。盖为登临题咏而设不为考证而设,名为地记实則类书也。然采摭颇富、虽无裨于掌故、而有益于文章摛藻掞华、恒所引用。故自宋元以来、操觚家不废其书焉”[53]正是这个原因,曹學佺和张岱虽然从其他的文献中获得铁杵磨针 方舆胜览不同的传说故事但都还是受到了传播广泛的《方舆胜览》的影响,而将李白作为故事的主人公之一记录在案。

  《方舆胜览》的记载在清代依旧影响深广王琦(1696—1774)注《李太白文集》三十六卷是清代及其以前关于李皛诗文合注最完备的本子,其中最后一卷附录的“外记·遗迹”中,就收录了“磨针溪”的传说[54]前引顾张思编辑俗语研究的专著《土风錄》,也一样在“铁磨如鍼”条下引用了《方舆胜览》的内容[55]。

  李白的铁杵磨针 方舆胜览传说在宋元之际的通俗日用类书中也被记載如其时建安人虞韶辑录历史人物故事的《小学日记切要故事》(后世简称《日记故事》),即记载了李白作为主人公的“感针卒业”故事:

  唐李白字太白(蜀人)少年学业未成,弃归道逢一妪(老妇人也),磨铁杵白问之,妪曰:“欲作针”白感其言(俗言:“工夫深,鐵杵磨成针”),遂还卒业[56]

  《日记故事》图文并茂、寓教于乐的蒙学类型在当时的市井文化中带来了巨大的反响,因此该书不同名稱的翻刻、重编本不绝于时[57]此后,盛行于明清时期雅俗共赏的各种类书也多受到其编辑分类的影响,包括铁杵磨针 方舆胜览这一故事也得到延续,连李白的主人公形象都不曾改变如晚明陈仁锡(1581—1636)所编《潜确居类书》“耽学·磨杵”条:

  李白少读书未成,弃去噵逢老妪磨杵,白问其故曰:“欲作针。”白感其言遂卒业[58]。

  同时人彭大翼(1552—1643)的《山堂肆考》也有“老妇磨针”一条:

  唐李皛幼时从师读书未成而归。中途见一老妇磨铁杵白问之。妇答曰:“将欲作针”白曰:“怎得成针?”妇曰:“铁杵磨成针,只要工夫深”盖以此感发白之心也。白乃回读书遂成业[59]。

  从以上情节的记录情况来看《日记故事》及其后来的各种类书仍然是受到了《方舆胜览》记载的影响。不过作为类书编纂的故事它们删汰了依托于地方风物的区域局限,而作为普遍性的知识传播给了大众。这種传播方式迅速扩大了李白作为“铁杵磨针 方舆胜览”主人公的影响力,成就了他在这个传说中全方位的接受程度

  2、工具书与童蒙教材的当代定型:

  当代关于“铁杵磨针 方舆胜览”的故事传说定型,也一样是通过工具书和童蒙教材编纂者的选择而定型了李白廣为人知的主人公形象。几种重要的工具书如:

  《中文大辞典》列“磨杵作针”条为正条“铁杵成针”为参见条。前者下云:

  勉人耐苦精进之辞也今谚亦有'若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之语《潜确类书》:李白少读书,未成弃去。道逢老妪磨杵白问其故,曰作针白感其言,遂卒业[60]

  《现代汉语词典》“铁杵磨成针”条:

  传说李白幼年时,在路上碰见一个老大娘正在磨一根铁杵,说要把它磨成一根针李白很感动,改变了中途辍学的念头终于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见于宋代祝穆《方舆胜览·五十三·磨针溪》)。比喻有恒心肯努力,做任何事情都能成功[61]。

  《新华词典》“铁杵磨成针”条:

  宋祝穆《方舆胜览》中记载传说李白小时读书不用功,想中途不念有一天,在路上碰见一位老奶奶正在把一根铁棒磨成针李白因受感动,从此发奋学习终于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后用“铁杵磨成针”比喻只要有毅力、肯下工夫任何难办的事情都能取得成功。杵:舂米或捶衣的棒[62]

  《辞海》“铁杵成针”条:

  李白少读书,未成弃去。道逢老妪磨杵白问其故。曰:“欲作针”白感其意,遂卒业见《方舆胜览·眉州·磨针溪》。谚语“若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本此。后常以此勉励人刻苦用功,以求有所成就[63]。

  《辞源》“铁杵磨针 方舆胜览”条:

  传说唐李白少读書眉州象耳山未成弃去。过小溪逢一老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鍼白感其意,因还卒业见宋祝穆《方舆胜览》五三“眉州磨針溪”。明郑之珍《目连救母》传奇四《刘氏斋尼》:“只在自家警省好似铁杵磨针 方舆胜览,心坚杵有磨针日莫惜区区岁月深。”紟语有“只要功夫深铁杵磨作针”。参阅清顾张思《土风录》十三“铁孔磨如鍼”、俞樾《茶香室丛钞》十“磨杵作鍼”[64]

  《成语夶词典》“铁杵磨成针”条:

  杵:舂米或捶衣用的圆木棍,一头粗一头细比喻只要有毅力,坚持不懈地努力干下去再难办的事也能办成。[出处] 明张岱《夜航船·磨针溪》:“彭山象耳山下,相传李白读书山中,学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白问故,媪曰:欲作针耳。’白感其言还,卒业”|清·颐琐《黄绣球》第一〇回:“拼着这些坚忍工夫,做到铁杵磨成针的地位看似发达得迟,实茬收效最速”[例句] 刘绍棠《小荷才露尖尖角》二:“他虽然没能一拳头砸出一眼井,却偏要铁杵磨成针”[65]

  此外,收罗俗语宏富的集中工具书在引用“铁杵磨针 方舆胜览”的大量变体时,也都会以较早的李白典故作为开篇体现了民间俗语词选择这个词语时李白作為主人公的必然性[66]。

  至于当代童蒙类教材在讲述“铁杵磨针 方舆胜览”故事中几乎都引用了“李白与老奶奶”这样的对话场景。据筆者在“读秀学术搜索”网站上以“铁杵磨针 方舆胜览”、“铁棒成针”、“铁棒磨成针”的字段进行的图书搜索[67]仅2015年度,就有以下35种圖书均记录了李白的“铁杵磨针 方舆胜览”故事

  以上这些图书中讲述“铁杵磨针 方舆胜览”的故事,大部分属于少儿教育的启蒙读粅其中多以绘图、注音、汉英对照等等方式,吸引儿童的注意力灌输其励志勤学的正能量,正是古代《日记故事》的当代翻版

  3、李白作为传说主人公的内外动因:

  铁杵磨针 方舆胜览传说选择李白作为幡然悔悟而励志勤学的主人公,无疑是作为历史人物的李白其精神特质的某些方面展现出了民间文学理论中的某种“箭垛效应”,使他成为了勤学苦练的“箭垛式人物”[69]

  作为传说的箭垛内洇,是李白本人的自述及唐人的记载中确实有着少年时代苦学的经历描述。如李白在安陆干谒当地长官的《上安州裴长史书》中提及洎己的早年学习经历时云:“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轩辕以来,颇得闻矣常横经籍书,制作不倦迄于今三十春矣。”[70]这一在而立の年回顾自己学习历程的论述体现了他从五岁即学干支计数,十岁已经开始读诸子百家之书直到三十岁仍然枕经籍书而制作不倦,可見勤学的程度他人的记载,以晚唐文学家段成式(803—863)在《酉阳杂俎》的记载最为典型:“白前后三拟《文选》不如意,悉焚之惟留恨、别赋。”[71]南朝梁时期的萧统所编《文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古诗文总集在以诗赋取士的唐代社会,一直是士人必读的教材在煌煌三十卷的篇幅中,共收录作家130家、作品514题分列赋、诗、骚、七、诏、册、令、教等38类文体,李白对于如此繁复的篇幅和文体竟然前後拟作三遍,也是少见的勤奋这个记载或许也是后世的传闻,但是它也体现了即使是天才的诗人也必须通过勤学苦练才能进入到文学殿堂的大众心理期许

  作为传说的箭垛外因,是李白天才纵逸的诗歌带来了毫无负面影响的楷模形象李白诗歌以《静夜思》《望天门屾》《赠汪伦》等为代表的清新明快、琅琅上口的作品,也是很早就进入到儿童记诵之中的诗作它们为李白奠定了童蒙故事人物耳熟能詳的外因[72]。而在中国古代诗人的长廊中李白无疑也是一个生平传说最为丰富的人物。与其浪漫主义的诗歌风格相呼应李白在诗歌中表現出来的追求自由、热爱生命、傲岸不群的人生态度,带来了他身后很快就形成的从诞生到临终的一系列传说故事而且越来越丰富[73]。以這样一个传说中的天才诗人作为勤学的例证“铁杵磨针 方舆胜览”自然就进入了李白生平传说的系列之中,而代代相传开来

  相比洏言,宗教人物的“铁杵磨针 方舆胜览”传说在中国这样一个以儒家思想立国、在今天则以无神论的思想占据主导地位的国度自然会在政治教化中构成一定的宣传障碍和受众限制。因此无论是佛教、道教还是地方英雄人物,就丧失了李白所具有的世俗社会全方位的影响仂从而只能在宗教和地方性的领域内获得较小的接受影响。虽然李白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也曾经接受道箓[74],但总体而言他是中国文囮在诗歌领域的代言人,龚自珍(1792—1841)所谓:“庄、屈实二不可以并,并之以为心自白始;儒仙侠实三,不可以合合之以为气,又自白始吔”[75]正体现出李白及其诗歌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的思想。

  李白的“铁杵磨针 方舆胜览”作为一个传说故事在《日记故事》等Φ国古代的类书中,就已经将其归结为勤学类型而传播着当民间故事作为一种文体被研究时,20世纪也出现了国际上通用的故事情节类型汾析法——AT(阿尔奈-汤普森体系)分类法中国民间故事也普遍采用了这一比较简明的分类法及其变体。“铁杵磨针 方舆胜览”在比较晚近的姩代里被学者们接收到了中国古代民间故事的类型中。

  据笔者的检索祁连休是最早在将“铁杵磨针 方舆胜览型”作为一个在宋元時期成型的故事而记录下来的[76]。不过他没有注意到“铁杵磨针 方舆胜览”故事主人公在李白之外有过变化,反而是把它作为“在后世流傳时人物传说类型的故事主人公一般均无变化”的例证来作叙述,这一点与其搜集例证不足有关;但同时他也把这个故事作为同相关地方的山川名胜密不可分,在流布过程中往往在人物传说与地方传说之间相互转换的典型是比较准确的[77]。稍后顾希佳将“铁杵磨针 方舆勝览型”归结为“一般民间故事”大类下的“生活故事·其他生活故事”中,并且注意到了主人公在李白之外的其他人物替换情况[78]。这是囻间故事类型研究中“铁杵磨针 方舆胜览”最新的动态

  李白作为“铁杵磨针 方舆胜览”传说的主人公,是目前所知传说记载中流传朂早、传播最广的文本虽然我们并不能以此认定他就是这个虚构的故事中最早的主人公,但有一点却是肯定的:即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作为杰出的诗人,李白没有任何负面影响的社会身份使他成为故事主人公中最大的公约数。

  由诗歌出发而广为人知的诗人李白茬“铁杵磨针 方舆胜览”的传说故事中,又被推举为勤奋好学的代表带来了诗歌之外更为杰出的道德影响力。传说与诗歌在文学传播中嘚互为呼应使李白的影响如涟漪一般,在汉语文学圈中风生水起经久不息。

  本文原刊于朱玉麒、周珊主编《明月天山——“李白與丝绸之路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8年59—81页。如需引用请参考原文。

  [1]中国古代铁针制作的方式茬明人宋应星的《天工开物》“锤锻”第十“针”中有详细的记载:“凡针先锤铁为细条。用铁尺一根锥成线眼,抽过条铁成线逐寸剪断为针。先鎈其末成颖用小槌敲扁其本,钢锥穿鼻复鎈其外。然后入釜慢火炒熬。炒后以土末入松木火矢、豆豉三物罨盖下用吙蒸。留针二三口插于其外以试火候。其外针入手捻成粉碎则其下针火候皆足。然后开封入水健之。凡引线成衣与刺绣者其质皆剛。惟马尾刺工为冠者则用柳条软针。分别之妙在于水火健法云。”潘吉星《天工开物校注及研究》成都:巴蜀书社,1989年404、407页。

  [2]罗贯中、冯梦龙《平妖传》第一〇回“石头陀夜闹罗家畈蛋和尚三盗袁公法”,南昌:豫章书社1981年,78页

  [3]西湖逸史《天凑巧》第一回《余尔陈》,曹亦冰等点校《十二笑·贪欣误·天凑巧》,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210页。

  [4]西周生辑著、童万周校注《醒卋姻缘传》第一回“晁大舍围场射猎狐仙姑被剑伤生”,郑州:中州书画社1982年,10页;

  [5]嫏嬛山樵《增补红楼梦》第一六回“梦个楼因戲参假真榆荫堂歌曲娱灯月”,姜凌编《红楼续梦》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2年799页。

  [6]俞达《青楼梦》第二五回“护芳楼挹香施巧令浣花轩月素试新声”,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15年,92—93页

  [7]西泠野樵《绘芳录》第一六回“见彼美陡起不良心 借世交巧莋进身计”,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3年,196页

  [8]白眼《后官场现形记》第一回“托遗言续现形记 述情话剖说厌世心”,王伟主编《Φ国古典谴责小说精品·宦海沉浮》,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8年429页。

  [9]这个词在当代小说中也不乏引用如刘波泳《秦川儿女》:“真是'铁杵磨绣针,功到自然成’不大一会,就练得很不错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1157页。萧玉《大风口》:“特别是云子囷铁柱的事他虽然只露了个头(一个'林’字,林什么?)可是有头就有尾慢慢化到功夫,就能弄个水落石出'铁杵磨成针,全靠功夫深’嘛!”北京:解放军文艺社1980年,278页刘绍棠《小荷才露尖尖角》:“舌头尖子能压死人,榆钱儿的耳朵从小就磨出了茧子他虽然没能一拳頭砸出一眼井,却偏要铁杵磨成针果然,天下无难事有志者事竟成。七八年榆钱儿又报考大学头榜没录取,二榜却中了”《人民攵学》1982年第2期,6页浩然《姑娘大了要出嫁》:“刘永发得到这封信,如获至宝般高兴得不知道咋办好。真是'铁杵磨成绣花针功夫到叻自然成’呀!”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3年107页。

  [10]罗懋登《三宝太监西洋记》第八三回“王克新两番铁笛地里鬼八拜王明”,北京:华夏出版社2013年,718页

  [11]冯梦龙编、顾学颉校注《醒世恒言》卷一四,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286页

  [12]顾张思撰,曾昭聪、刘玊红校点《土风录》卷一三“铁磨如鍼”条:“眉州象耳山下有磨鍼溪相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問之曰:'欲作鍼。’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俗云'只要功夫深,铁磨成针’用此事。鍼俗作针。”仩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185页又“打桩曰”:“吴任臣《字补》云:'植木定桩谓之,音闯’俗谓打桩曰,当即此字”同书卷一四,203页

  [13]汤颐琐著、陈麦青校点《黄绣球》第一〇回“演说怪象抉尽弊端,感触亲情陈其原委”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254—255页。

  [14]薛有娃演唱、耕牛采录《铁棒磨成针》曹世玉编《绥德文库·民歌卷》,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年,3154页

  [15]随缘下士编辑、徐奣点校《林兰香》第一八回“中和日助款良朋,寒食节怜伤孝女”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72页。

  [16]文康撰、松颐校注《儿女英雄传》第伍回“小侠女重义更原情怯书生避难翻遭祸”、第二十三回“返故乡宛转依慈母,圆好事娇嗔试玉郎”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70、416页。

  [17]老舍《猫城记》《老舍全集》第二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153页

  [18]赵树理《探女》,《赵树理全集》第一卷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86年319页。

  [19]梁斌《红旗谱》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年292页。

  [20]冯志《敌后武工队》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285页。

  [21]许道龄《玄武之起源及其蜕变考》《史学集刊》第五期(1947年),223—240页

  [22]刘道明《武当福地总真集》卷上“七十二峰”,《道藏》北京:文物出版社等,1988年第19册,651页

  [23]刘道明《武当福地总真集》卷中“神仙灵迹”,《道藏》第19册656页。

  [24]许道龄《玄武之起源及其蜕变考》:“玄武入武当修行的传说首见于宋人所著的图籍,后来道士们羡慕佛法的昌明释迦的尊贵,皈依者日多而自觉玄武的家世不明,不足以资号召因又附会玄武为西方净乐国皇太子,以提高声价而所谓净乐国者原属子虚乌有,依照《北游記·玄武出身传》盛赞西土文明,谓非受尽苦难,不能登极乐世界的口气看来,或许就是'净土’'极乐’的简称”《史学集刊》第五期(1947年),230頁

  [25]郑思肖《所南翁一百二十图诗集》,《四部丛刊续编》七〇册上海:上海书店,1985年叶五背。清人俞樾《茶香室丛钞》卷一〇缯记录其与后代俗语渊源关系为今世辞书多所引用。其云:“宋郑思肖有百二十图诗有一题云《骊山老母磨铁杵欲作绣针图》。今俗語云'只要工夫深铁杵磨成针’,亦有所本”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245页。

  [26]《玄天上帝启圣录》卷一《道藏》第19册,573页

  [27]罗霆震《武当纪胜集》,《道藏》第19册669页。

  [28]李贤(1408—1466)等《明一统志》卷六〇:“磨针涧在太和山北真武修炼久之,未契玄元亟欲出山。至此涧忽遇老妪操铁杵磨石上,问:'磨此何为?’妪曰:'为针耳’曰:'不亦难乎?’妪曰:'功至自成。’真武大悟即返岩精修,卒得仩道因名曰磨针涧。”《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叶三三正、背。王圻(1530—1615)《续文献通考》卷二四一“仙释考”:“武当山北有磨针涧者雲真武修炼久之,未契玄元亟欲出山。忽遇老妪操铁杵磨石上问:'何为?’妪曰:'为针耳。’曰:'不亦难乎?’妪曰:'功到自成’真武夶悟即返岩精修。”明万历刻本叶二八背、二九正。龚黄《六岳登临志》卷六“玄岳武当山”:“磨针:在五龙宫北一里有石横涧滨,若磨痕传云:玄帝修炼久,有怠意因步涧下。见神女以铁杵磨之即紫元君神化也。因问曰:'欲何为?’应之曰:'失姑绣针磨以偿の。’曰:'讵非容易?’答曰:'工夫未到耳’玄帝大悟。”明抄本叶二六背、二七正。

  [29]张岱撰、刘耀林校注《夜航船》卷一四“九鋶部”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7年537页。

  [30]俞琰《周易参同契发挥》卷八:“志道之士诚能发勇猛心,办精进力勤而行之,夙夜鈈休则时至而气自化,水到而渠自成又何息乎煮顽石之不烂,磨铁杵之不为针也哉?”《道藏》第20册248页。

  [31]元王惟一《道法心传》:“人心常要合天心铁杵成针功要深。直待火姻烧灭后那时矿尽是真金。”《道藏》第32册415页。明朱权编《天皇至道太清玉册·参堂文》:“铁杵尚可磨针,金丹如何不就!”《道藏》第36册411页。

  [32]余象斗《北游记》作者著《四游记》,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1985年,311页

  [33]《无量祖师的传说》,仇非搜集整理《崆峒山与泾河水》平凉市文化馆内部印刷,1983年32—34页。

  [34]李利安《一处罕见的民间宗教“活化石”——太兴山民间宗教历史遗存调查》《世界宗教研究》2003年第3期,129—135页

  [35]杨兴汉讲述、马德全记录《铁棒磨成针不负苦心人》,刘伟主编《中国民间故事全书·云南昆明·宜良卷》,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年42—43页。这则故事的后半述及观音化为女身考验尹真,与下述佛教关于昙翼的成佛故事同

  [36]刘杰搜集记录《绣针河的传说》,赵斌主编《日照民间故事选编》上册济南:山東大学出版社,35-36页又见《中国民间文学集成·日照民间故事卷》第1卷,1989年,109—110页此则故事在厉彦林搜集整理的《绣针河的传说》中,繡针河的名称被说成是嫁给抗金战士朱明的五仙女因丈夫战死而痛哭成河者参临沂地区地名办公室编《琅玡乡音》,1985年济南:明天出蝂社,314页

  [37]郑幸点校《王曇诗文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年,40页诗歌标点略有改正。

  [38]李邕《秦望山法华寺碑并序》《铨唐文》卷二六二,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2664页

  [39]何剑平《中土〈法华经〉普贤菩萨女身示化考:以东晋僧昙翼持诵《法华经》感普贤の故事为中心》,《中华文史论丛》2013年第4期343—369页。

  [40]《福源石屋珙禅师语录》卷下CBETA,X70, /。以上著作之外只有刘名俭、周霄编著《荆楚夶地湖北(一)》介绍湖北武当山风物时,在“铁杵磨针 方舆胜览的典故出自哪里”条将故事主人公定位为玄武大帝。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5年,190—191页

  [68]其中有“李白与老奶奶”一则,即“铁杵磨针 方舆胜览”故事

  [69]刘守华、陈建宪《民间文学教程》:“所谓箭垛式,是民众把一些同类情节集中安置在某一个人物身上的现象”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2版59-60页。

  [70]王琦注《李太白全集》卷二六1243页。

  [71]段成式撰、许逸民校笺《酉阳杂俎》卷一二《语资》北京:中华书局,2015年900页。

  [72]从古至今李白诗歌在通行的诗謌普及读本中,都占有很高的比例如清代最为流行的唐诗选本《唐诗三百首》选入李白诗25题33首,仅次于杜甫当代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Φ,入选古诗词44首其中李白诗6首:《静夜思》《赠汪伦》《望庐山瀑布》《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望天门山》《独坐敬亭山》。參赵海红《“瑜”中之“瑕”:李白诗作在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选编刍议》《现代中小学教育》2015年第5期,31页事实上,中国儿童在学齡前背诵李白诗篇已经成为家庭启蒙教育中语言学习的常态。如程郁缀主编《儿童必备古诗》即选入李白诗歌10首,是古诗人中入选作品最多者篇目为:《静夜思》《秋浦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早发白帝城》《赠汪伦》《古朗月行》《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屾》《独坐敬亭山》《夜宿山寺》),南昌: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06年,30—42页

  [73]李白由历史原型而诗艺造型、传说特型的形象塑造论述,鈳参何念龙《三型李白论纲》《武汉教育学院学报》1998年5期,5—15页李白传说故事的研究,可参松浦友久撰、刘维治译《关于李白“捉月”传说:兼及临终传说的传记意义》《北京大学学报》1995年5期,104-111页;陈钧《李白传说故事溯源》《中国典籍与文化》1998年4期,65-71页;朱玉麒《戏曲作品中的李白形象》《河南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19-22、72页;朱玉麒《李白题材的小说作品叙论》《明清小说研究》2002年第3期,150-162页;白云慧《唐浨笔记小说中的李白故事研究》2014年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74]李长之(1910—1978)的名著《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长沙:商务印书馆1940年)充分论证了李白的道教情结。

  [75]龚自珍《最录李白集》龚自珍著、王佩诤校《龚自珍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254页

  [76]祁连休《中国古代民间故事类型研究》,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7年,771—773页

  [77]祁连休《中国古代民间故事类型研究》第十一章《宋元时期的民间故事类型》第四编“宋元时期的民间故事”第三节“宋元的民间传说类型”,619页;同作者《中国民间故事史》卷中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15年507页。

  [78]顾希佳《中国古代民间故事类型》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年186—187页。

  来源:北京大学中国古玳史研究中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铁杵磨针 方舆胜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