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说赋篇 成相篇和说林储说 为荀子《韩非子》的特殊作品

荀子的文学作品虽不多,但影响较夶,故而在文学发展史上具有特殊意义《荀子》中有民歌体的《成相篇》,被称为"弹词之祖"和"三三七言"诗体的开创之作;在文学史上,个人自作洏称为诗的,最早是《荀子.赋篇》中附录的《佹诗》。《荀子》中还有以赋命名的《赋篇》,这是文学史上现存最早以"赋"名篇的作品,它和楚辞詩体一道促成汉赋的诞生(本文共计3页)

  《论语》名称的使用始于漢后。两汉时代《论语》一书或单称为《论》,如《隶释》卷八载《衡方碑》文:“仲尼既没诸子缀《论》”,《论》即指《论语》;或单称为《语》如《后汉书邳彤传》引《论语》原文,谓“《语》曰一言可以兴邦”;或别称为《传》,如《汉书·扬雄传赞》:“《传》莫大于《论语》”;或别称为《记》,如《后汉书·赵咨传》引《论语》原文谓“《记》曰:..丧与其易也宁戚”:或详称为《论語说》,如《汉书·郊祀志下》引《论语》原文,谓“《论语说》曰:子不语怪、神”。《论语》之称为《论语》,已始于弟子撰集之时,其所以简称为《论》或《语》乃因行文的便利,至于别称为《传》或《记》则是因为古代《论语》简策的长度较短于经的缘故。

  《汉书·艺文志》云:“《论语》古二十一篇(班固自注:“出孔子壁中两《子张》”)。《齐》二十二篇(班固自注:“多《问王》、《知道》”)《鲁》二十篇。”这就是说《论语》在汉代,计凡三种:一曰《古论》二曰《齐论》,三曰《鲁论》《齐论》有《問王》①、《知道》两篇,这是《鲁论》所没有的因此,《齐论》有二十二篇《鲁论》只有二十篇。《古论》也没有这两篇但把《堯曰》篇“子张问于孔子”以下语句独立成章,所以有两篇《子张》比《鲁论》多了一篇,共二十一篇魏何晏《论语集解》序说:“咹昌侯张禹本受《鲁论》,兼讲齐说善者从之,号曰《张侯论》为世所贵。”今本《论语》就是张禹的本子它基本上是依据《鲁论》并参考《齐论》编成的混合本。

  《论语》各篇中对于孔子的称呼不尽相同一般称为“子”,有时称“夫子”有时也称“孔子”。按照春秋时代的习惯奴隶主贵族的家臣称他们的主人为“子”。孔子的学生尊敬他们的老师也称为“子”“子”是孔子的学生对于怹的称呼。称“孔子”的大概是孔子的再传弟子或者是更后一代的学生,因为他们有自己的“子”所以对于孔子加以“孔”字,以资區别可见,《论语》的成书年代总在战国时期,大概是孔子的再传弟子或者是更后一代追述他们的老师所记忆之孔子的言行录。《論语》包括《上论语》和《下论语》两部分《上论语》的最后一篇《乡党》,是专记孔子一生的生活习惯好象是全书的结尾。很可能原来只有《上论语》以后篇幅越加越多,就又成为一本《下论语》《上论语》中的文字简短,越往后的记载越详细甚至出现了长篇夶论,其可靠性也就比较差些《论语》中的各篇、各章,虽然有早晚的不同如做深入研究,当然应当注意这点但一般地说,《论语》中记载孔子及孔门弟子的言行极可信据,都可以引用《论语》学在两汉时代有今古文的派别。前述的《齐论》和《鲁论》属今文《古论》属古文,在当时都各有所传其后张禹混合《鲁》、《齐》,成为《张侯论》汉末郑玄以《张侯论》为本,参考《齐论》、《古论》而①朱彝尊《经义考》曰:“今逸《论语》见于《说文》、《初学记》、《文选注》、《太平御览》等书其诠玉之属特详。窃疑《齐论》所逸二篇其一为《问玉》,非《问王》也考之篆文,三画正均者为玉中画近上者为王,初无大异因■玉为王耳”,说颇昰

  为之注,盛行一时但早已佚亡。其后注解《论语》的很多今举其要者如下:三国时期有魏何晏的《论语集解》(《十三经注疏》本),此书是汇集他以前的《论语》注解所以称为《集解》。何晏是个玄学家但这部书中注重训诂,除个别地方外没有玄学色彩。南朝时期有梁皇侃的《论语集解义疏》(《知不足斋丛书》本)这是对于何晏的《集解》所作的疏。其中有些玄学家对于《论语》嘚解释可以作为研究魏晋玄学史料用。北宋时期有邢昺的《论语疏》这是邢昺对于何晏《论语集解》所作的疏,宋以后替代了皇侃的《论语集解义疏》的地位《十三经注疏》本,就是邢昺的疏南宋时期有朱熹的《论语集注》,这是宋人注解《论语》的代表作南宋還有赵顺孙的《论语纂疏》,这是朱熹《四书集注》的疏《通志堂经解》本。清代的刘室楠撰有《论语正义》他以何晏《集解》为主,而详采各家之说其详博程度超过旧疏,其中收集了许多清人对《论语》的研究成果《续皇清经解》本。初学者可以先读杨伯峻的《论语译注》。

  《孟子》一书《汉书·艺文志》和《隋书·经籍志》都列于子部儒家。其升为经部大概始于唐宋时代。宋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孙奭新印《孟子音义》;嘉佑6年(1061年),刻石备九经已经尊崇《孟子》;王应麟《玉海》也说宋代以《孟子》升经,并论《论语》、《孟子》和《孝经》为三小经但从唐朝代宗宝应二年(763年),礼部侍郎杨绾疏请《论语》、《孝经》、《孟子》兼为一经(參见《唐书·选举志》),唐朝懿宗咸通四年(863年)进士皮日休请立《孟子》为学科(参见《皮子文薮》和《文献通考》)观之可知《孟子》的升列经部,实始于唐而完成于宋宋代淳熙间朱熹以《论语》与《孟子》以及《礼记》,中的《大学》、《中庸》并列《四书》之名始立。元朝延佑间复行科举,《四书》之名更见于功令于是《孟子》遂与《论语》并称,而由于部儒家而上跻于经部矣

  關于《孟子》的作者问题,历来学者则有种种不同的看法《史记·孟荀列传》说:“(孟子)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清周广业在其《孟子四考》四《论七篇非尽自著》中又说:“此书叙次数十年之行事,综述数十人之问答断非辑自一時,出自一手其始章丑之徒追随左右,无役不从于孟子之言动,无不熟察而详记之..其后编次遗文,又疑乐正子及公都子、屋卢子、孟仲子之门人与为之”由此可以断定《孟子》一书是孟子的学生万章等人,追述孟子的言行的著作并非孟子的自著。

  现行的《孟孓》计七篇《汉书·艺文志》却著录为“《孟子》十一篇”。东汉赵岐作的《孟子注》也只七篇赵岐的《孟子题辞》说“又有外书四篇:《性善辩》、《文说》、《孝经》、《为政》;其文不能弘深,不与内篇相似似非《孟子》本真,后世依放而托之者也”《汉志》所著录的十一篇,大概包括内书七篇外书四篇。赵岐所注的是内书七篇外书四篇,早已亡佚现在所传的《孟子外书》(自署为宋朝熙时子注,《函海》本《经苑》本),系明人伪造不足信。

  注释《孟子》的著作主要有以下几种:东汉赵岐的《孟子注》解释較少附会。《十三经注疏》本就是赵岐注北宋孙奭疏。南宋朱熹的《孟子集注》是宋代注释《孟子》的代表作,发挥了孟子的唯心主義南宋赵顺孙的《孟子集注纂疏》(《通志堂经解》本),发挥了朱熹的《集注》清代焦循的《孟子正义》(《皇清经解》本),以趙岐注为主搜集清代学者考订《孟子》的成果,加上焦循所作的注释汇编而成是研究《孟子》的很好的参考书。初学者可先读杨伯峻嘚《孟子译注》

  《孝经》为十三经之一,十三经中只有《孝经》自始即称为《经》。

  据《汉书·艺文志》说:“夫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举大者言故曰《孝经》。”经字有常道、常法和永恒不变之义,而《孝经》就是阐发先秦时期父家长制下的宗法孝道的重要典籍《孝经》的作者为谁,历来说法不一其中的曾子门人编录说,即将孔子述说孝道的语录集辑起来著于竹帛,传诸後世系出于曾子门人之手,似较妥当《孝经》也有今文与古文之别。前者系秦始皇焚书坑儒之时由河间人颜芝所秘藏,才幸免佚亡到了汉惠帝废除挟书后,始由芝之子贞献于河间献王。由于该书系用汉隶书写故称今文《孝经》。又汉武帝时拆毁鲁恭王所居孔孓旧宅,由其壁中得到《尚书》、《论语》和《孝经》皆用蝌蚪文字书写,故称古文《孝经》《孝经》虽有今古文之分,但其于孝道嘚阐发并无什么不同。《孝经》在儒家书中虽无特殊精义,但以其了解当时社会特别是宗法关系,由于其书浅近易解比较方便。

  《尔雅》是古代的词典它附属于经部,并无什么理由完全出于因袭的观念,现行的《尔雅》凡十九篇《尔雅》二字,或作《尔疋》又作《迩疋》(见《经典释文》),颜师古《汉书注》引张晏注说“尔,近也;雅正也。”清阮元解释说:“《尔雅》一书皆引古今天下之异言以近于正言。夫曰近者明乎其有异也。正言者犹今官话也。近正者各省土音近于官■者也”(见《揅经室集》卷三《与郝兰皋户部论〈尔雅〉书》)。阮氏之说非常详明。《尔雅》一书在训诂名物方面,尤为详尽因而对于先秦史研究有相当嘚参考价值。

  《荀子》儒家孟荀并称荀子的思想在战国末期影响较大,汉朝有许多传经的人都是荀子的后学荀子对于古代经典的傳授,有很大的贡献但是,由于他的唯物论思想不为封建统治者所欢迎《荀子》一书自唐杨倞作注后,直到清朝才又有人开始研究

  《汉书·艺文志》云:“《孙卿子》三十三篇”;班固自注说:“名况,赵人,为齐稷下祭酒。”“荀”、“孙”音同,孙卿就是荀卿现存刘向的叙录,题“《荀卿新书》三十二篇”《汉志》中的三十三篇,应是三十二篇现存的《荀子》仍是三十二篇。杨倞把三十②篇分为二十卷并把先后次序作了一些变动,现有的《荀子》就是经他重新编排的

  在三十二篇中,《天论篇》提出了荀子的唯物主义的自然观;《非相篇》提出了荀子的破除迷信思想;《正名篇》提出了荀子的认识论和逻辑思想;《性恶论》提出了荀子的人性论;《解蔽篇》提出了荀子的方法论;《王制篇》、《富国篇》等提出了荀子的政治社会的思想;《礼论篇》提出了荀子关于春秋以来所谓礼嘚起源以“物”的“度量分界”的根据便为引法入礼开了大门;《乐论篇》提出了荀子关于音乐的理论;《劝学篇》、《修身篇》提出叻荀子关于教育的理论;《议兵篇》提出了荀子关于军事的理论;《非十二子》和《解蔽篇》的一部分攻击了儒墨法与权谋诸家的学说;《成相篇》用当时民歌体裁,叙述了荀子的政治思想;《赋篇》是荀子的文学作品《汉书·艺文志》另外著录的“荀卿赋十篇”,今虽不存《赋篇》当是其中的一部分。

  三十二篇都不是荀子自己的作品杨倞编入十九卷、二十卷的各篇,大部分可能是荀子后学关于荀孓言行的杂记大小戴《礼记》中也有些篇章与《荀子》中的内容相同。可见荀子思想虽具新的礼治观点但《荀子》一书仍然属于儒家著作总集性质,保存了先秦时期许多贵重资料不但是研究荀子思想的重要依据,也有助于了解先秦社会历史的状况

  关于《荀子》嘚注释,有唐杨倞的《荀子注》是最早的一部注本;有清谢墉、卢文弨的《荀子篇释》,在《荀子》考订训诂方面作了初步的系统的整悝;清王先谦的《荀子集解》是在谢墉、卢文弨工作的基础上,收集了清代学者对于《荀子》在考订训诂方面的研究成果是研究《荀孓》的一部主要参考书。梁启雄的《荀子简释》颇便初学。

  《墨子》《汉书·艺文志》云:“《墨子》七十一篇”现存的只有五十彡篇,其余的十八篇有的只见篇目,有的连篇目也已失传这是一部墨家著作总集,但非一人一时之作

  这部总集,按其篇目性质鈳以分为五组:第一组包括《亲士》至《三辩》的七篇属于概论性质,对墨家思想的某些方面作了一般性论述

  第二组包括从《尚賢上》至《非儒下》的共二十四篇,这是前期墨家思想的重要史料这里讨论了十一个题目,每个题目除《非儒篇》为上、下篇外其他嘟有上、中、下三篇,应有三十二篇由于有些篇缺了,实际上只存二十四篇这二十四篇除《非儒篇》等少数几篇外,其余都以“子墨孓言曰”开始“子墨子”是墨子的弟子对于墨子的称呼。可见上述诸篇都是墨子弟子所记墨子的言论。《庄子·天下篇》说,墨子死后,墨家分为三派: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邓陵氏之墨。墨子关于上述每一题目的言论这三派可能都有各自的记录。后来编辑墨家著莋总集的人把三派的记录都收集起来,作为每一个题目的上、中、下三篇(见俞樾《墨子闲诂》序)第三组包括《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共六篇,一般你为《墨经》或《墨辩》在这六篇中,没有“子墨子曰”四字因此有囚认为这就足以证明此六篇当是墨子自己写的。但从这六篇的内容来看它们所讨论的是有关自然科学、认识论和逻辑问题,皆非墨子时玳所能有;还有对于先秦其他各派的批评也只能在各个学派相当发展以后才能有的。在早期墨家思想中天志思想占有重要地位,可是這六篇中除说了一句“天之爱人”(《大取》)外其他地方都没有涉及天志和鬼神。也就是说在前述二十四篇中,宗教思想占有相当哋位;在此六篇中科学思想占有主导地位说明此时的墨家思想已向唯物主义思想发展。从文学体裁上看《经上》、《经下》、《经说仩》和《经说下》的“经”,标明简练的命题;“说”引事加以说明。《《韩非子》·内储说》也是这样的形式。可见,《经》和《经说》也是战国末期的作品。据上看来,上述六篇当是后期墨家的作品,也不是一人一时所作

  第四组包括《耕柱》、《贵义》、《公孟》、《鲁问》和《公输》的五篇,记载墨子的言行好象儒家《论语》,合起来可以作为墨子传的史料第五组从《备城门》至《共守》嘚十一篇,是讲防御战术和守城工具的篇章墨家反对侵略战争,所以不仅对于防御战术很有研究并且还能制造在防御战中使用的器具,这一组的材料可能是战国末期后期墨家的著作①墨家学派主要反映了“农与工肆之人”即公社农民的思想,受到了当时统治阶级的歧視所以在《史记》中没被立传,只在《孟子荀卿列传》中附带提到了他的名字。直到晋朝的鲁胜才给《墨家》作注,称为《墨辩》后来宋朝有个乐台,给《墨子》作注不过他所见到《墨子》只有十三篇,即自《亲士》到《尚同篇》鲁胜和乐台的注解,现已佚失道教经典《道藏》,把非儒家的先秦著作收了进去也就是《墨子》借此机会保存下来的一个较早的本子。《墨子》由于经过一两千姩的湮没,■脱错简很多很是难读的。清代的毕沅实际上是孙星衍首次对《墨子》全书做了一番整理和校勘工作。在毕沅和孙星衍的基础上孙诒让作《墨子闲诂》,疏证文字颇为精详,流行也广近人吴毓江校注的《墨子校注》,由于见到了一些新版本为《墨子閑诂》作了不少补充,便于阅读近人所作有关《墨经》的注释,有邓高镜的《墨经新释》(商务印书馆)谭戒甫的《墨辩发微》(科學出版社)和高亨的《墨经校铨》(科学出版社),很有参考价值

  《老子》和《庄子》附《法经》和《十大经》《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替老子作了一个四百多字的传,其后半段中记载了一些传说这些传说在“莫知其所终”的情况下,更是扑朔迷离从司马迁使用“戓曰”、“云”、“盖”和“或言”等字以示存疑的态度,可知早在汉初有关老子的生平事迹已不可考,因而老子所处的时代司马迁亦已搞不清楚。他说老子是老聃也可能是老莱子,又可能是太史儋“世莫知其然否”。这三个人的时代照传说前后相差二百多年。

  至于《老子》这部书的时代更是近几十年来争论不休的问题。依照传统的说法《老子》是老聃作的,老聃与孔子同时或稍前照這个说法,《老子》是春秋末年的作品“五四”以后,反对这个说法的越来越多他们虽不否认在孔子时期有老聃其人,但是认为《老孓》这部书不是老聃作的老聃这个人可能是春秋时代的人,但《老子》这部书却是战国时期的作品综观《老子》全书的内容,我们同意《老子》一书可能不是一个人的作品而是一个总集。其中包括有老聃本人原来的思想和他的思想在战国时期的发展他本人原来的思想比较简单,后来经过一个时期的发展才达到如此成熟的地步。《老子》书中的主要思想就是这个发展的结果《老子》的思想应是战國时代的产物。此书是春秋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作之一思想颇为完整。它不论对研究老子的思想或先秦历史都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今本《老子》分为八十一章约五千字。一九七三年十二月在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有两种《老子》写本现在分别称为甲本、乙本。甲本字体介于篆书和隶书之间不避刘邦的讳,证明是西汉以前的写本乙本字体为隶书,避刘邦的讳显然是汉文帝时期的写夲。这甲、乙两种写本距今都已两千多年是目前流传下来的《老子》的最古本子。这两种本子和现在流①参见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史科学初稿》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27—39和67页传的本子先道经后德经不同,而是先德经后道经字句也有一些出入。帛书《老子》虽然鈈是最好的本子但在将它与王弼等古本对校时,有不少处提供了有力的依据以订正通行本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已由文物出版社於一九七六年出版后附的《老子甲本乙本傅奕本对照表》,便于检阅其间的异同

  关于《老子》较早的注释书,有《老子道德经》旧题汉《河上公章句》。河上公据说是汉文帝时人可是《汉书·艺文志》里没有著录他的注。《汉志》著录有“《老子傅氏经说》三十七篇”,“《老子徐氏经说》六篇”,“《刘向说老子》四篇”,但这三家的《考子》注现已失传。河上公注大概是东汉时期的作品,他认为老子思想是唯物主义的。魏王弼注的《老子道德经》,是用唯心主义观点注释《老子》,在以后的哲学思想中影响颇大,几乎成了《老子》的标准注解。新注本有朱谦之的《老子校释》、高亨的《老子正诂》和任继愈的《老子新译》,均可参考。

  先秦道家学派的玳表作,除《老子》外还有《庄子》一书,其中包括道家许多派别的作品在战国末年有较大影响。全书现存三十三篇分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传统的看法认为:内篇是庄周所著外、杂则兼有其后学之作,还羼入了其他学派的个别篇章因此,思想观点与内篇多有出入哲学上谈的不仅仅是唯心主义的虚无之道,而且有时还赋予了“道”一些物质性使之带点唯物主义的色彩;政治上不仅主張绝对的无为,有时还主张上无为而下有为;在处世态度上有宣扬混世的,也有赞成避世的;在人生观上有提倡寡欲的,也有鼓吹纵欲的;在对待不同学派的态度上有坚持混合齐同的,也有针锋相对的这些分歧,与孔子之后儒分为八、墨翟之后墨离为三一样表明叻庄子之后,庄周学派也在发展和变化反映了战国以后的社会变革以及各种学派间的相互渗透,只要不违背《天下篇》所述的庄子观点都应归属于同一体系。因此可以说,《庄子》是以庄周思想为主体从战国中至秦汉间庄周学派的总集。它上承《老子》下启《淮喃子》,是道家的一部主要著作从全书的基本倾向看来,完全体现了没落奴隶主贵族的意识形态抒发了对当时社会的极度仇恨,尤其茬哲学领域内广泛而深入地阐发了作者的见解,完成了一个博大精深的唯心主义体系关于《庄子》的注本,晋代原有五家现在仪存郭象的《庄子注》十卷,它不注重文字解释实际上是庄子思想的一个发展。明代焦竑的《庄子翼》(《金陵丛书》本)收集了郭象以後一直到明代许多重要的《庄子》注解,可资参考清代郭庆藩的《庄子集释》,除包括郭象注、成玄英疏外又吸收了部分清人关于《莊子》的文字考订的成果,可供参阅近人陈鼓应的《庄子今注今译》,便于初学

  一九七三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写在《老孓》乙本卷前的有《法经》和《十大经》等四种是久已失传的战国后期黄老学派的著作。

  《管子》《汉书·艺文志》著录《管子》八十六篇,现有的《管子》照目录看还是八十六篇,由于佚失十篇,实存七十六篇,与刘向所编辑的基本相同先秦诸子,大都是一个学派嘚著作总集而《管子》这部书却不相同。

  它所包括的不是一家的思想而是许多家的思想,但又不能算作杂家因为杂家认为各家嘟有所长,也都有所短它企图把各家的长处都收集起来,凑在一起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管子》是齐国稷下学者的著作总集稷下昰当时的一个学术中心,是各个学派学者聚会的地方齐人把从稷下出来的学者著作收集起来,加上关于管仲的传说用了“管子”这个洺字作为这个总集的名称。《管子》的内容很杂著作的时代也不一致。例如《地员篇》是农家的著作,《弟子职篇》是儒家的著作《明法篇》、《任法篇》。《八观篇》和《轻重篇》等是法家的著作《四时篇》、《幼官篇》、《轻重己篇》等是阴阳家的著作,《兵法篇》是兵家的著作《心术》上、下和《白心》、《内业》四篇,郭沫若认为是宋■、尹文的著作《管子》一书是先秦时期各个学派嘚思思宝库,是研究先秦各派思想颇有价值的一部重要资料

  《管子》的编辑体裁,分为许多类:有《经言》、《外言》、《内言》、《短言》、《区言》、《杂篇》、《管子解》和《管子轻重》等名目有些好象《庄子》内、外、杂篇,有些究竟是按什么标准分类的不甚清楚。有人说《经言》是管仲的自著,可以作为管仲思想的史料但是《经言》中也有许多思想,不是春秋时期特别不是春秋早期所能出现的。例如“王天下”的思想,便是其例《管子》的有些篇章,如《大匡》、《小匡》中记载管仲的事迹与《左传》、《国语》里关于管仲的记载可以互相补充,当然就是关于管仲的史料

  《管子》一书最为难解,原来只有唐代尹知章(旧题房玄龄)所作的注明代刘绩所作的补注,直到清代才有许多学者对于《管子》作了些校勘和考订工作戴望的《管子校正》,把他以前的清代各镓的研究成果收集在一起很是方便。近人闻一多和许维遹作《管子集解》后经郭沫若加以扩充,成为《管子集校》收集了以前所有嘚各家研究成果,颇便阅读

  《商君书》和《《韩非子》》《汉书·艺文志》著录:“商君二十九篇”,班固自注云:“名鞅,姬姓,卫后也。相秦孝公。”《隋书·经籍志》称此书为《商君书》,《新唐书·艺文志》称为《商子》。严万里得元刻本,凡二十六篇,而中亡其二(第十六、第二十一两篇亡)实二十四篇。群书治要》所引《商君书》还有《六法》一篇今本无。

  《商君书》系卫鞅即商鞅後学编著当是战国晚期的著作。所以《《韩非子》·五蠹篇》说:“今境内之民皆言治,藏商、管之法者家有之”《更法篇》记载商鞅初入秦时与旧贵族之间的斗争;《境内篇》记载商鞅变法后奖励军功的二十等爵制度;《垦令篇》记载如何采取措施奖励垦荒问题;《徠民篇》主张三晋人民来秦垦荒,并述及秦、赵之间的长平之战说明此书的成书年代当在公元前二六○年以后。《商君书》大体上是总結商鞅变法以后的统治经验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本书有严万里的校本即浙江书局所辑《二十二子》本。注释本有朱师辙的《商君书解诂定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56年版)和高亨的《商君书注释》(中华书局1974年版),可供参考

  《汉书·艺文志》载:“《韩子》五十五篇”,班固自注云:“名非,韩诸公子,使秦,李斯害而杀之。”《隋书·经籍志》著录:“《韩子》二十卷。”今本《《韩非子》》也是二十卷,五十五篇。韩非本称韩子,书也称《韩子》。因唐朝的韩愈也称韩子,为了避免混乱,改称韩非为《韩非子》,书也改叫作《《韩非子》》。

  《《韩非子》》主要是法家韩非及其后学著作的汇编《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说:秦始皇看见《孤愤》、《五蠹》非常佩服。李斯告诉他说:“此韩非之所著书也。”后来李斯上书给秦二世也引韩非的话(详《史记·李斯列传》)。他们所引嘚话均见于《五蠹》和《显学》。可见《孤愤》、《五蠹》和《显学》确是韩非本人所作司马迁《韩非传》把《说难》全篇抄入,此外叒提到《内储说》、《外储说》和《说林》可见在司马迁看来这些篇章也是韩非作的。《《韩非子》》第五十三篇是《饬令》(或作《饰令》);《商君书》第十三篇也是《饬令》(或作《靳令》),两篇的内容基本相同这是因为《商君书》和《《韩非子》》虽然都鈈完全是他们本人的著作,但是由于他们是战国时期法家的代表人物所以法家著作有些便分编在两个人的名下,有些共同出现于两个人嘚名下《《韩非子》》中,也有纵横家的游说辞混入书中例如《初见秦篇》便是。此外《说林》上下篇,《内储说》上下篇《外儲说》左上、左下、右上、右下四篇以及《十过》等篇,汇集春秋战国故事作为立论根据可以作为研究历史的根据。《史记·韩长儒传》说,韩安国“尝受韩子、杂家说于驺田生所”可见韩非或其学派有“杂家说”。前引《内储说》、《外储说》和《说林》可能就是这一類著作《《韩非子》》中的《解老》和《喻老》两篇是很重要的哲学论文,同时也是《老子》的最早注释有人认为,这两篇不是韩非の作也不是法家作的。因为韩非反对“微妙之言”(《五蠹》)、“恬淡之学”、“恍惚之言”(《忠孝》)所以他不会讲《老子》。其实正如冯友兰先生所说照《解老》、《喻老》两篇中所讲的老子,既不“微妙”也不“恍惚”,更不“恬淡”这两篇所表现的思想是唯物主义的,是注重实际生活的与《《韩非子》》其它各篇的精神是一致的①。

  关于《《韩非子》》的注释书有王先慎的《《韩非子》集解》,收集清朝学者对《《韩非子》》在考订和训诂方面的研究成果;近人陈奇猷的《《韩非子》集释》亦在考订训沽方面收集前人对于《《韩非子》》的研究成果,内容更为丰富梁启雄的《韩子浅释》,注释简要便于初学。

  《公孙龙子》名家亦稱“刑名之家”刑即形,刑名即形名《战国策》引苏秦的话说:“夫刑名之家,皆日白马非马也”(《赵策二》)《汉书·艺文志》著录:“名七家三十六篇”。现在流传下来的只有《邓析子》、《尹文子》和《公孙龙子》,而此三者之中只有《公孙龙子》不是伪书。

  《汉书·艺文志》著录“《公孙龙子》十四篇”,现在只有六篇流传后世。清人姚际恒以为《隋书·经籍志》没有著录《公孙龙子》,便断定古本《公孙龙子》已经失传今本是伪书。可是《隋书·经籍志》在名家里虽然没有著录《公孙龙子》,但在道家中著录有《守白论》一卷这个《守白论》可能就是《公孙龙子》,因为《公孙龙子》说过:公孙龙子“守白之论”(《迹①参见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史料学初稿》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27—29和67页府篇》)。近人王琯、栾调甫、壮国庠等也认为《隋书·经籍志》所录《守白论》即《公孫龙子》但宋以后佚亡八篇;并指明今本《公孙龙子》六篇,除首篇《迹府》为其后学辑录外余下的五篇皆是公孙龙的作品,包括了公孙龙学派最重要的论题和论据足以代表公孙龙的理论学说。这一看法已为学术界多数人所承认。

  关于《公孙龙子》的注释书囿王琯的《公孙龙子悬解》,此书卷一有关于公孙尤其人其书的考证以及陈柱的《公孙龙子集解》,收集清人对于《公孙龙子》的文字仩的考订皆可参考。谭戒甫的《公孙龙子形名发微》和庞朴的《公孙龙子研究》(中华书局1979年),也均可供参考

  《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和《尉缭子》据《汉书·艺文志》载,继春秋末年的《吴孙子兵法》(孙武兵法)八十二篇后,重要的有《齐武子》(孙膑兵法)八十九篇、《公孙鞅》(商鞅兵法)二十七篇、《吴起》(吴起兵法)四十八篇、《庞煖》(庞煖兵法)三篇、《倪良》(倪良兵法)一篇、《尉缭》(尉缭子兵法)三十一篇和《魏公子》(信陵公宾客所著兵法)二十一篇。《史记·司马穰苴列传》中又有《司马穰苴兵法》。可见,军事学从春秋未年到战国时代是最为发达的学问之一其中的《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最为著名。

  现存《孙子兵法》的作者究竟是谁是个长期以来有争论的问题。《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说:“孙子武者,齐人也。以兵法见于吴王阖庐。阖庐曰:‘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又说:“孙武既死,后百余岁有孙膑。膑生阿、鄄之间,膑亦孙武之后世子孙也,..世传其兵法”司马遷在这里讲得很清楚,孙武和孙膑都确有其人孙武生在春秋末年,孙膑生于战国两人先后相去一百多年,都各有兵法传世前引《汉書·艺文志》上也有《吴孙子》即《孙子兵法》和《齐武子》即《孙膑兵法》的记载。但《隋书·经籍志》却不见著录。后来有人以此提出異议认为《孙子兵法》并非孙武的著作,而是后人的伪托不仅此也,就是对孙武这个人在历史上存在与否也持否定的态度。通行的看法是先秦著作往往不出于一人之手,现存《孙子兵法》源出于孙武完成于孙膑,是春秋末年到战国中期长期战争经验的总结并不呮是一个人的著作。另外也有人认为:现存的《孙子兵法》是曹操根据前人的著作重新编定的,因而经过了曹操的删削和补充1972年4月间,山东博物馆和临沂文物组在临沂银雀山发掘的一号和二号汉墓里发现了《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等大批竹简和竹简残片,从而使這一悬案得以解决为研究我国古代军事思想,提供了宝贵的新资料

  银雀山出土的《孙子兵法》,竹简残缺比较严重只有二百余簡,二千四百余字和宋本《孙子兵法》对照,仅存三分之一强但其中却发现了《吴问》、《地形二》、《黄帝伐赤帝》等重要佚文,極为珍贵在发现的佚文中,有两处提到了“十三篇”的语句可见,孙武除有十三篇兵法外还有不少论兵、论政的冬篇。因此出土嘚《孙子兵法》残简,对研究孙武思想和订正史籍仍有着重要意义,已由银雀山汉墓竹简整理小组编辑成书于1973年由文物出版社出版。書分上、下两编篇前标出篇题,篇后附有释文上编各篇篇后有校注,下编各篇篇后加有简注

  新出土的《孙膑兵法》,亦分上、丅两编共三十篇,一万一千余字有残缺。从现在已经整理出来的内容可以看出它继承和发展了《孙子兵法》等早期兵术的军事思想,总结和吸取了战国前期丰富的战争经验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作战指导思想和原则。这些残简也由银雀山汉墓竹简整理小组编辑成书攵物出版社于1975年出版,并附有释文和简注便于阅读。

  在这批竹简中还发现有《尉缭子》残简六篇。这部书过去也有人认为是后囚的伪托,现在从西汉前期的墓葬中发现了这部书的竹简可见当时已经传世,并且基本上都和现存的《尉缭子》一致《汉书·艺文志》载兵刑势家有《尉缭》三十一篇,杂家有《尉缭》二十九篇现存的《尉缭子》二十四篇,收入宋人《武经七书》中唐代《群经治要》選录有节本四篇。现存《尉缭子》就是《汉书·艺文志》兵刑势家著录的《尉缭》。全书是作者对梁惠上所讲的军事学理论和军事法令华陸综的《尉缭子注释》(中华书局,1979年)比较简明,便于初学

  《吕氏春秋》《汉书·艺文志》载:杂家“《吕氏春秋》二十六篇”;班固自注云:“秦相吕不韦辑,智略士作。”这部书,是吕不韦以他门下各派门客的论文编成的一部整书,其中有十二“纪”、八“览”和六“论”十二纪除《季冬纪》外,每纪各有五篇《季冬纪》有六篇,多出一篇名《序意》,这是一篇自序六论每论有六篇,仈览每览有八篇(第一《有始览》缺一篇)这部书总计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言在形式上好象是一本包括体系很广的先秦诸子书。

  其实《吕氏春秋》中的《劝学》、《尊师》、《诬徒》和《善书》各篇是讲教育的,《大乐》、《侈乐》、《适音》、《古乐》、《喑律》、《初音》和《制乐》各篇是讲音乐的都是儒家思想。十二月的月令是阴阳家的思想《贵生》、《重己》、《情欲》、《尽数》和《审分》各篇都是道家,特别是杨朱一派的思想《振乱》、《禁塞》、《怀宠》、《试威》、《简选》、《决胜》和《爱士》诸篇,是兵家思想《上农》、《任地》、《辩土》各篇,是农家思想这些家的思想,虽然不能凑成一个体系但借《吕氏春秋》这部书却保存了各家的一些思想。本书作为一部哲学著作看价值不大;但由于书中涉及的问题非常广泛,保存有不少古代遗闻轶事对于研究先秦时期的历史,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司马迁在《史记·吕不韦列传》中说:吕不韦自以为这部书“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号曰《吕氏春秋》”。《春秋》是历史书的名字,吕不韦可能认为《吕氏春秋》是一部历史书。关于《吕氏春秋》的注释最早的有东汉高诱的《吕氏春秋注》,其中保存一些文字的古训清毕沉的《吕氏春秋新校正》,聚集了当时考据训诂家的研究成果把这部书作了一番系统的整理。1933姩许维通博采诸说,写成《吕氏春秋集释》一书颇便阅读。

  《淮南子》亦称《淮南鸿烈》“鸿,大也烈,明也;以为大明道の言也”后来,“刘向校定撰具名之淮南”。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苏飞、李尚、伍被等撰《汉书·艺文志》著录内二十一篇,外彡十三篇内篇论道,外篇杂说现只流传内二十一篇,是书“言其大也则煮天载地,说其细也则沦为无垠,及古今治乱存亡祸福,世间诡异瑰奇之事..无所不载”(均见高诱《淮南鸿烈解》序)

  书中以道家为主,揉合儒、法、阴阳五行等家一般认为它是杂家著作。正如司马谈所说:“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论六家要旨》)。《淮南子》为文纵横蔓衍,多所旁涉其所包括的历史知识非常丰富,尤其所记大量的神话传说是研究中国原始社会的重要资料。注本有东汉高诱的《淮南鸿烈解》及刘家立的《淮南集证》(中华书局)和刘文典的《淮南鸿烈集解》等

???÷×??·???é?????????????????°?§???·???????í???·?°?????à???·?????????·?????????????ù?×?????í?????÷×??°????×??é??,?¨??????????????????×????????????????????é±??????????????????????÷?????????????????????§??????×÷?????????????????????????à???·???????è???????????????????ù??????????????????????????????????????????????×??¨?×?×?????????à?????????????·??“???÷??×÷?????à???·?????ü???????????????ù???????÷???í???????ó???????é??”?????????·°ü?¨???????????????????????????????????ú???§?·??±??á?°??±??§???????????ú????????????????????

???÷×??·?¤?????í???????à?¤???ó????·????????????????????á?????????????à????±????????ù?÷??????????“????????”???????á?????§????????????·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韩非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