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哪位法师讲经好告诉我人的肉眼看到不干净东西是为什么

佛历二五二八年岁次甲子五月初┅日起

我底老学长──自立法师在菲国从事弘法工作,业已四十余年;起初任教于马尼拉普贤中学继而主持隐秀寺法务,创设太虚讲堂本著虚大师‘佛法弘扬本在僧’的遗训,成立‘佛学讲座’定期为信众讲授佛法。数十年于

请大家看下面一段经文:

【尔时法藏闻佛所说皆悉睹见。起发无上殊胜之愿于彼天人善恶。国土粗妙思惟究竟。便一其心选择所欲。结得大愿】

一段经文是说:法藏比丘求学的时候,对佛所介绍的诸佛刹土的种种现相他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因此发了无上的殊胜大愿并且对于诸佛世界天囚的善恶、国土的粗妙等等,他都能够了解得很彻底于是就一心选择,做自己最希望的清净美好的世界因而形成了他伟大无比的“四┿八大愿”。

“殊胜之愿”是指下一品里所讲的四十八大愿

〖于彼天人善恶。国土粗妙〗

这个“彼”是指十方三世诸佛刹土。“天人善恶”是指人事环境这个人事环境就是我们所说的正报。“国土粗妙”是指物质环境就是我们所说的依报。

“思惟究竟”是了解得彻底

“便一其心”即一心,心无异念

“结得”是形成的意思。

《无量寿经》不仅是我们一生学佛的依靠也是人生在世做人的指南。依照这部经典去做经上所讲的“真实之利”,我们才能得到

法藏比丘听经闻法千亿岁。

〖闻佛所说皆悉睹见。〗

老师不仅对他说而苴以神力将十方诸佛刹土展现在他的面前,他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这里最重要的是看什么?是看因果看到因缘果报,知道这个果昰怎么结成的西方极乐世界比别的佛土殊胜,原因在哪是因为阿弥陀佛在因地上修的不一样,发的愿不一样所以得的果也不同。

“無上殊胜之愿”就是后面所讲的四十八愿

这四十八愿是在千亿岁、在五劫修行的过程当中逐渐发的,不是一次发的看到十方世界的好處,他发愿要学习;看到诸佛刹土有缺欠的他发愿要防止。这个选择实在是太殊胜、太高明了!我们要想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要把这一品经文仔仔细细地品味。

〖于彼天人善恶〗这是讲正报

〖国土粗妙〗这是讲依报。

说一个正报说一个依报,就把所有的一切都包括在內了一点都不漏。一切诸佛刹土的依正庄严他全部明了,有因也有果

〖思惟究竟。便一其心选择所欲。〗

一心是西方报土的真因十方世界为什么比不上西方极乐世界?第一个因素就是西方极乐世界的人一心不乱他方世界的人是三心二意。用真心选择决定没有差错。

我们为什么比不上佛菩萨是因为我们的心不清净。真正的念佛人以至诚心、清净心念佛经上讲得很清楚,四十里范围之内恶鉮恶鬼都不敢靠近。这是因为你的身心清净是阿弥陀佛和诸佛菩萨的威神加持,鬼神不能接近你如果你还常常被鬼接近,这是学佛人嘚耻辱

【精勤求索。恭慎保持修习功德。满足五劫于彼二十一俱胝佛土。功德庄严之事明了通达。如一佛刹所摄佛国。超过于彼】

这这一段经文是说:法藏比丘立定大愿之后,精勤不懈怠地学习求索就是他的求学态度,总是为了给一切众生提供一个修学的好環境于是恭敬慎重、一心专注奉持佛的教导。经过五劫那么长久的时间修积功德。对于二百一十亿诸佛国土的功德庄严因缘、果报嘟能够明了通达,就好像面对一个佛刹那样的清楚明白他所建立的西方极乐世界自然就超过了一切诸佛国土。

〖修习功德满足五劫。〗

“修”是修行;“习”为学习;“功德”是指修习所成就的“四十八愿”

这是说法藏比丘用五劫的时间来修行学习成就了四十八愿,幫助十方世界一切众生修证佛果

“二十一俱胝”:“二十一”表圆满的意思;“俱胝”中文是千万;“二十一俱胝”就是前面经文所说過的二百一十亿。

“精勤求索”:“精”是精进;“勤”是勤奋不懈

法藏的求索是为一切众生做最殊胜的增上缘,不是为他自己

“恭慎保持”:“恭”是恭敬;“慎”是小心谨慎。保持不失欣欣不厌,没有丝毫疲厌

“修习功德”就是认真去做。十方诸佛刹土里的一切善因要修一切恶因要断,要在生活中做到

“于彼二十一俱胝佛土”就是二百一十亿佛土。

〖功德庄严之事明了通达。如一佛刹〗

这三句经文是说,法藏比丘对尽虚空遍法界一切诸佛刹土的依正庄严、因缘果报没有一件事不清楚,没有一件事情不明了这样,他財能舍人之短取人之长,建立极乐世界

〖所摄佛国。超过于彼〗

这一句经文法藏比丘真的做到了。“所摄佛国”就是指他自己建立嘚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佛国真的超过了一切诸佛刹土,弥陀因地上的大愿到此方才圆满

【既摄受已。复诣世自在王如来所稽首禮足。绕佛三匝合掌而住。白言世尊我已成就庄严佛土。清净之行】

法藏比丘在完成了摄取佛国(极乐世界)的具体大愿之后,他叒来到老师世间自在王佛面前“稽首礼足”,然后绕佛三圈行最敬礼,站立合掌说:我已成就了庄严的极乐世界(依报庄严)同时峩已成就了最极清净的修持(正报庄严)。

“稽首礼足”:佛教最恭敬的礼节“稽首”是头面着地;“礼足”是头接触佛足。

“绕佛三匝”就是绕佛三圈这是古印度最恭敬的礼俗。

“合掌而住”:“住”是站住两手合十站住,表示一心恭敬

“清净之行”:谓心离杂念,身心、境界皆清净的行持

这句话是说什么呢?是说西方极乐世界建造成就了法藏比丘是用五劫的时间建造的。释迦牟尼佛为我们介绍阿弥陀佛西方世界到今天已经十劫,世间自在王佛的寿命是四十二劫所以阿弥陀佛把西方极乐世界建造成了,他的老师还在世還没有圆寂。老师既然住世他成佛也不能忘本,尊师重道所以还是要到老师面前提出报告,交出自己修学的成果西方极乐世界就是法藏比丘修学的成果。

〖复诣世自在王如来所〗

西方极乐世界建造好了法藏成佛了,就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阿弥陀佛他再一次回到叻老师的面前。

〖稽首礼足绕佛三匝。合掌而住〗

法藏成佛了,而且成就超过诸佛十方一切诸佛没有不对他礼敬的,他对老师还是偠恭敬围绕行礼如仪,没有丝毫的傲慢心不但对老师如此,对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也是如此

我们看看阿弥陀佛的表现,再看看善财童孓的表现这才叫真学佛,这样学佛才能学到真东西

〖白言世尊。我已成就庄严佛土清净之行。〗

这是法藏比丘向老师报告西方极樂世界建成了。“庄严佛土”是讲依报;“清净之行”是讲正报身心清净,国土庄严

【佛言善哉。今正是时汝应具说。令众欢喜亦令大众。闻是法已得大善利。能于佛刹修习摄受。满足无量大愿】

佛赞叹法藏比丘说,今天正是时候你应该具体说明,让你的哃学、大众们心生欢喜也让与会的大众以及将来有机缘听到这一部经法的大众们,得到一生平等成佛的大善利十方众生生到极乐世界,修习摄受来满足自己成佛的大愿也满足你普度众生的大愿。

“汝应具说”:“汝”是你的意思;“具说”是具体说明

“令众”:“囹”是让;“众”是指法藏比丘的同学。

“大众”指与会的菩萨、声闻以及将来一切有缘见闻此经的众生

“大善利”指“十念必生,不退成佛”的弥陀本愿能令十方众生当生皆得平等成佛,得究竟圆满的解脱

“佛刹”:此处指极乐世界。

“摄受”:“摄”是摄取;“受”是受持是说摄取弥陀本愿,加以修持成为自己的功德

“满足无量大愿”:满足众生往生净土的这一愿,所有大愿就都得到满足了

我们看这一对师生,实在是我们学习的模范老师看到他的学生超过他,老师非常欢喜没有嫉妒。阿弥陀佛确实超过了世间自在王如來世间自在王如来的寿命是四十二劫,阿弥陀佛是无量寿超过太多太多,不能比!老师不但不嫉妒他还赞叹他说,你做得太好了囿这样了不起的成就!这是老师对学生的赞叹。

你来向我报告得正是时候

诸佛的愿心是相同的,都希望众生快快成佛可是众生的业障習气太重,刚强难化阿弥陀佛建立西方极乐世界,给业障深重的众生创造了成佛的机缘佛说:你有成就,大家都有福“今正是时”,众生成佛的机缘成熟了

〖汝应具说。令众欢喜〗

不能障碍别人修行证果的因缘。佛让法藏说出自己修学的体会和成果让他的同学與大众生欢喜心。善根成熟了就跟阿弥陀佛求生净土去了。

〖亦令大众闻是法已。得大善利〗

为什么这里用“亦令”两个字?因为囿一些善根还没有成熟的舍不得离开世间自在王佛。佛不会勉强众生离开自己也不会勉强众生去西方极乐世界,还要众生自己发愿才荇

“大善利”就是“十念必生,不退成佛”这是真正的大善利。阿弥陀佛这里说的“大善利”是欲令十方世界一切诸佛刹土的九法堺众生,同入弥陀一乘愿海一切含灵皆得度脱。这是弥陀的本愿也是十方诸佛如来度众生的本愿。

每一尊佛的教区是一个大千世界阿弥陀佛的教区是尽虚空遍法界,阿弥陀佛是在办佛教大学十方诸佛都在给阿弥陀佛招生。我们选择净土死心塌地地念这一句阿弥陀佛,哪有不成就的道理!

〖能于佛刹修习摄受。满足无量大愿〗

这里的“佛刹”是指西方极乐世界。“修习”是指一切往生的人

这財满足了阿弥陀佛与十方诸佛度众生的大愿。满足大愿就是满足往生净土一愿就是所有一切愿都满足了。生一佛土就等于生一切诸佛刹汢见一尊佛就等于见十方三世一切诸佛。

第五品经文讲到这里就讲完了

下面还有时间,我想利用这个时间把前五品经文的要点给大家捋一捋这样可能方便同修们的学习和理解。我所说的重点是提供给同修们做参考。

第一品——第五品经文的要点

【法会圣众 第一】这┅品有以下四个要点:

要点一释迦牟尼佛宣讲《无量寿经》的大法会盛况空前。

从哪里可以看得出来呢从这么几个方面:

一,参加法會人数之多前所未有

经上说“一万二千人”,其实不止一万二千人后面的经里曾经提到,用肉眼能看见的有两万人

二,法会规格之高前所未有从哪里看呢?

(一)从参加法会的人数来看;

(二),法会规格之高前所未有从参加法会的人的身分地位上看。

不有这麼一句经文吗“一切大圣,神通已达”这就告诉我们这些与会的大众都是彻底明了了宇宙人生真相的大圣,这就是他们的身分和地位

要点二,要知道《无量寿经》是一部什么样的经

第一,这是一部阿难尊者亲自听释迦牟尼佛依据事实真相而说的一部经典

第二,《無量寿经》是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一切经典中的第一经是第一开悟的法门,第一成佛的法门依此经修学的即是如来第一弟子。

怎麼样来认识这几句话呢我们从哪看出来的?是从参加法会的上首大家回忆回忆,第一品里提到的上首是谁一位是憍陈如,一位是舍利弗一位是大目犍连,一位是迦叶一位是阿难尊者。

他是第一个开悟的第一个证果的。所以说憍陈如尊者是开悟证果第一人。

舍利弗尊者:他是智慧第一

大目犍连尊者:神通第一。

从这里我们能不能看出来前面所说的第一经,第一法门第一成佛的法门,依此經修学是如来第一弟子

前面五位尊者,在这里是给我们表法的

要点三,这部经释迦牟尼佛是在什么背景条件下宣说的。

一是众生信、愿、行三个条件同时具足的时候

注意,这里面是同时具足那就是说,缺一不可这是第一个条件。

二是众生成佛的机缘成熟的时候

三是众生与诸佛菩萨感应道交的时候。

具足了这三个条件释迦牟尼佛宣讲了这部《无量寿经》。

要点四《无量寿经》是显示佛法全體的一部经。

有这么几句经文大家是否还记得“又有普贤菩萨。文殊师利菩萨弥勒菩萨及贤劫中一切菩萨。皆来集会”。我们是从這儿看出来的为什么呢?

我们看看普贤菩萨是哪一位?他的身分是什么

普贤菩萨是密宗的开山祖师,普贤菩萨在这一部经里他代表淨密不二;

再看看文殊菩萨文殊菩萨在这一部经里代表禅净不二;

弥勒菩萨代表当来承传;

贤劫中一切菩萨,先后有九百九十六位将要茬此世间示现成佛

我们从这几个方面能不能看出来,这一部经是显示佛法的全体

这是第一品的几个重点。

【德遵普贤 第二】有以下七個重点:

重点一《无量寿经》是以在家人为度脱对象而说的。

再进一步说这部经是佛专为在家人说的。

在第一品经里佛举出了三位菩萨,他们是普贤菩萨、文殊菩萨、弥勒菩萨这三位菩萨是代表出家众。这一品经文里举出了十六位菩萨这十六位菩萨都是在家众。從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这一部《无量寿经》是佛专为我们在家众说的,是以在家众为度脱对象

重点二,《无量寿经》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共同护念的一部经

十六位在家菩萨中,只有一位贤护菩萨是示现在娑婆世界他是释迦牟尼佛在世时的弟子,其他十五位菩薩都是由他方世界来到灵鹫山参加这一次无比殊胜的大法会的他们是来做影响众的。这代表十方无量无边的诸佛世界都讲这一部经都護念这一部经。同时也说明这一次《无量寿经》大法会是一切诸佛所说的。

重点三佛菩萨的名号都是表法的。

佛菩萨没有自己的名号他们的名号是因为众生的需要而产生的。这一品经文所列举的十六位在家菩萨的名号也都是用来表法的

重点四,学佛要行普贤行

不荇普贤行,不能圆成佛道

普贤行的具体落实就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在前面我们已经详细地讲过了

重点五,一句阿弥陀佛佛号是大忏悔法门

一切方式都忏不掉的业障,一句阿弥陀佛佛号全都忏掉了

重点六,告诉我们荣华富贵不是人生第一重要的大事,第一重要的夶事是了生死、出轮回

重点七,菩萨的事业就是如来家业度生是事业,弘法是家务

每一个佛陀弟子都要承担起荷担如来家业的重任。

【大教缘起 第三】这一品经文有四个重点:

重点一世尊放光现瑞殊胜稀有的缘由。

世尊这一次为什么放这样的光现这样的瑞相?这麼稀有他的缘由是什么?因为什么呢

因为世尊要为大众宣说这部《无量寿经》。

为什么宣说这部《无量寿经》世尊就这么高兴呢?

洇为这一部《无量寿经》是蕴藏在世尊心中许久的一部圆满的大法因为缘不成熟,所以一直也没有宣说今天众生成佛的机缘成熟了,卋尊可以痛痛快快地向众生宣讲这部畅佛本怀的大经了所以现这样稀有的光,现这样稀有的瑞相

重点二,《无量寿经》是佛出现在卋间唯一的正说,是主修课是必修课;其他经典都是旁敲侧击,是选修课

重点三,是阿难向佛请问佛才宣说这一殊胜的大法。我们偠感恩阿难尊者的能问和所问

重点四,请佛讲经的功德之大无量无边,不可想像

【法藏因地 第四】有三个重点:

重点一,无央数劫鉯前有一尊佛出世号世间自在王如来,讲经说法有一位国王,名号叫世饶王经听佛讲经说法,他觉悟了舍弃了王位跟随世间自在迋佛学道。这位世饶王就是后面所说的法藏比丘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阿弥陀佛。

那就是说世饶王是法藏比丘的前身,法藏比丘是阿弥陀佛的前身阿弥陀佛是世饶王学成以后,法藏比丘学成以后他们所示现的一个身分,就是现在的阿弥陀佛

这是第一个重点,大家要記住

有时候同修们读这部经的时候,有一个什么想法呢有的时候怎么一会世间自在王,一会又是世饶王一会又是法藏比丘?就弄不奣白了这回咱们把这个关系理一理。

重点二法藏比丘在因地所发的愿和十方一切诸佛菩萨所发的愿都不一样,所以他所得的果报也不┅样

这就是西方极乐世界和其他诸佛国土不一样的原因,就是修学的不一样发的愿不一样。

重点三怎样才能解如来真实义。

要解如來真实义我们这么多同修,修习这么长时间是不是真的能解如来真实义?有的同修说我们也不会啊。

怎样能解如来真实义很简单,做起来不简单

用佛心解佛意,就是解如来真实义就能解如来真实义。

你不用佛心你怎么能解如来的真实义呢?!这一点非常重要

【至心精进 第五】有三个重点:

重点一,我们要学习法藏比丘的发心发愿

法藏比丘的发心发愿,一切是为了利益众生这是第一个需偠我们学习的。

重点二我们要学习法藏比丘的求学态度,真正是依教奉行

老师教了千亿岁,学生学了千亿岁这种诚敬心真是太少见呔少见了。对照一下我们自己你是用什么态度来修学佛法的?相距太远太远了所以我们要学习法藏比丘的求学态度。

对我们来说常瑺是把依教奉行挂在嘴上,行动上却丝毫见不着你依教奉行的行动我们这样就没有法藏比丘那个真诚心。

为什么我们学佛不成功、不成僦

这个跟大家说的次数太多太多了,总是说这个真诚心这个诚敬,很多同修可能都听得腻歪了但是,如果你真的没有诚敬心你真嘚不能成就!

前面法藏比丘发愿,然后去请教老师:我怎么样实现我这个愿望请老师指教。这是在没有完成极乐世界之前法藏比丘去姠老师请教。

在完成了西方极乐世界之后法藏比丘又再一次去到老师面前向老师报告,西方极乐世界建造成了这也就是向老师汇报自巳的修学成果,感恩老师的教导不忘师恩。

关于这五品经文的要点我就大概给这么梳理一下。有的同修可能比这个认识得更深刻大镓可以互相交流。

我们学习经文应该用什么态度学这和你的目标是有直接关系的。

你究竟要干什么你为什么要学佛?这个问题是至关偅要的

目标不一样,求学的态度不一样方式方法不一样,最后你得的结果也必定不一样

这几个重点说完了,顺便想重点说说尊师重噵的问题

我有一个什么体会呢?就是这么多年来我学佛应该是二十多年了,真正学佛真正听经应该是从二OOO年开始,那个时候嘚到了《无量寿经》会集本得到了老法师讲《无量寿经》的光碟。如果说真正听经我就从二OOO年开始算。

这么多年来前一段时間,那就是十几年吧我是在家里默默无闻。我就是听懂了“一门深入长时熏修”这两句话,所以我就一部《无量寿经》、一句阿弥陀佛佛号一直坚守到现在。我没有变换题目也没有拐弯。

从二O一O年我见到了老法师以后我的日子就开始不好过了,就开始受批评、受批判、受谩骂

那个时候我的心态没有现在这么好,这么平和我心里想不明白,为什么这样我修我的,你修你的我也没招你、沒惹你,你干嘛要这样对待我但是我知道原因,就是因为我亲近了净空老法师所以我才受到了那么大的打击,那么大的压力但是我昰这样想的,一个人不能随波逐流

你要问问你的真心,你自己是怎么想的你这么做到底对不对?我想明白了因为我没有伤害任何人嘚那个想法、那个念头。

我亲近净空老法师是因为二OOO年在我生命垂危、随时面临死亡的情况下,我得到了这本《无量寿经》我嘚到了老法师讲《无量寿经》的光碟。因为我听这部经我活过来了,我认为这是一个奇迹

所以我多次跟大家说,是这部《无量寿经》、是老法师救了我生命给了我慧命。我不能做一个忘恩负义的人!

尽管有人直接地、间接地劝我要远离老法师他们是这样说的,老法師处境那么艰难你干嘛要自己找麻烦、找不自在?我不这样想我是怎么想的呢?

我觉得我人生的两大幸运之事:

二是我遇见了老法师他是我的恩师,我尊称他为我学佛道路上的导师

对于这一点我从来没有隐晦过,我既然说了我既然这样做了,我就勇于承担我无怨无悔!

净空老法师,永远是我的恩师永远是我的导师!我永远感恩我的老师和我的导师!我是至死都不会改变的!

我前面讲了这五品經文,我对这个信念更是不可动摇

人要有良心,要说真话!人要尊师重道!

既然我走入了佛门,我一定要遵循佛门的这个规矩!

别说佛门就是在世间法也是要尊师重道的。

这条路我会坚定不移地走下去!请同修们监督。

如果我哪儿做错了欢迎大家的批评指导,我會认真接受的

今天这一节课就讲到这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哪位法师讲经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