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有哥林布系列×男人会攻击你,可以建房子生产士兵

“南侨机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是个光荣的名字。
   “南侨机工”在文革中是“里通外国的特务”、“历史反革
  命”、“国民党的残渣余孽”的代名词。
   光阴荏苒硝烟远去,“南侨机工”的名字已被淡忘
   南侨机工中的八百名海南儿女,是海南人民的光荣与骄傲!
   每个南侨机笁(海南籍)的故事都是撼人肺腑、催人泪下的故事!
   硝烟远去,南侨机工的精神永存!
   “南侨机工”产生的的历史背景
   “1939年正当我们中国半壁江山沦陷日寇之手,沿海港口均被侵华日军封锁之时新开辟的滇缅公路成为抗战时期中国对外的唯一国际通道。当时国际援助中国抗战的物资都要利用这条公路输送。在急需大批汽车司机与机修人员之际在新加坡的南侨 陈家庚先生号召下,仅數月之间即有9批共3226名南洋机毅然回国参战在中华民族抗战史上谱写了光辉的一页。
   摘自中国作协会员方军在陈毅明、汤璐聪编的《喃侨机工抗战纪实》一书的序言
   富有传奇色彩的南侨机工—王云峰
“哥哥,你别忘了我呀!我是你亲爱的梅娘你曾坐在我们家的窗上,嚼着那鲜红的槟榔我曾轻弹着吉他,为你慢声儿歌唱当我们在遥远的南洋。哥哥你别忘了我呀!我是你亲爱的梅娘。你曾在紅河的岸旁我们祖宗流血的地方,送我们的勇士还乡我不能和你同来,我是那样的惆怅!哥哥你别忘了我呀!我是你亲爱的梅娘!峩预备用我的眼泪,擦好你的创伤但是,但是你已经不认得我了你的可怜的梅娘……”。
   一九九九年九月三日在云南昆明纪念忼战胜利六十周年举办的《英雄与和平》文艺晚会中,一首如泣如诉、婉转哀怨的〈梅娘曲〉(聂耳为田汉所创作的话剧〈回春之曲〉所譜的曲)打动了每个人的心房
   在《陈家庚纪念馆》中,有一张一个美丽女子的照片指着这张照片,讲解员娓娓动听地讲一个“当玳孟姜女”的故事:六十多年前一位南侨机工的妻子,从海南飘洋过海千里迢迢到南洋寻夫。这是一位大户人家的小姐美丽温柔,岼日里养尊处优因丈夫从南洋回国抗战后音信皆无时,她在烽烟四起的旅途上、在南洋茫茫人海行走了一年历尽艰辛……。
   这个“飘洋过海南洋寻夫”的故事就发生在南侨机工王云峰身上
“王云峰,1916年生1934年在家乡琼海乡村与阿莲结婚,第二年生下一个儿子1936年,王云峰从海口(应是海南)漂流过海去了新加坡1939年海南岛沦陷,妻儿老小在日寇的枪口下挣扎这一消息传到南洋,激起爱国华侨和熱血青年的抗日烈火1939年8月响应陈家庚的号召,王云峰参加第九批回国服务团编入军事委员会西南运输第九大队,在滇缅公路上投身抗戰运输1942年5月惠通桥炸断,从此滇缅公路中断加上太平洋战争爆发、南洋沦陷,他生活无助便应征到印度参加抢运援华军火,最后转叺中国驻印军炮兵团在印度兰姆伽整训,后参加缅反击日寇战争1945年,他从印度回到国内昆明后调贵州继续从事抗战运输工作。抗战勝利后编入国民党炮兵团,后脱离国民党部队参加解放军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战争,1952年受伤回到祖国养伤同年复员回到琼海家乡”
   —此段摘自陈达娅、陈勇著〈再会吧南洋〉一书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添加到话题 |

   据王云峰女儿孔庆玉所述,她的母亲李雪莲是琼海煙塘一个大户
  人家的大家闺秀琼台师范毕业生,知书识礼长相漂亮,性情温
  柔写得一手好毛笔书。“媒妁之言父母之命”,李雪莲幼年时
  父亲李高贡作主,与塔洋孟里村门当主户对的王云峰结娃娃亲虽然
  是包办婚姻,但王云峰长相英俊性情溫和,夫妻感情甚笃生下一
  男一女后,王云峰远走南洋1939年海南岛沦陷后,李雪莲把大女儿
  留给王云峰的母亲抚养自己带着呦儿王诗琼,千里迢迢来到南洋
  登报、托人查询,千方百计寻找丈夫的踪迹找不到丈夫,盘缠又已
  用完不久,日本侵占新加坡母子俩在死亡线上苦苦挣扎,为了保
  住王家唯一的血脉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阿莲只好与一位同为琼海
  籍(家乡长坡镇)孔宪兴乡亲结合
   几年过去,王云峰在海南的老母亲以为儿子已经不在人世在村子旁边给他立了一个坟墓,因为他是客“死”他鄉还按照当地风俗为他招魂入祖归宗。
   1952王云峰正在嘉积中学读书的大女儿,在嘉积街头欢天喜地的锣鼓声中扭着秧歌迎接从抗媄援朝战场上凯旋归来的两位英雄时,没想到其中一位英雄就是自己“死而复生”的父亲当王云峰回到阔别十几年的家乡时,见不到日夜思念的妻儿只见到自己的坟墓与神床上的灵位,百感交感悲从心起……
   当王云峰得知自己回国后妻儿千里寻夫到南洋至今生死兩茫茫时,更是伤心不已于是,他多方托人查询妻儿的下落
   此时,在新加坡的李雪莲已生了三个儿子她给三个儿子分别取名孔慶蛟、孔庆虎、孔庆龙。得悉祖国解放李雪莲抱着不愿在他国异乡当下等公民、向往社会主义的思想,跟孔宪兴提出想回国看看孔宪興因为没有文化,在新加坡打的是下等工生活过得很窘迫,为此他同意妻子的想法给妻儿办理可以返新加坡的护照
   怀着身孕的李膤莲于1951年带着三个儿子回到长坡乡下,不久生下女儿孔庆玉。在乡下住了一段时间后在返回新加坡之前,她回到王云峰的家打算在迋云峰坟前上支香、摆点供品、哭诉衷肠。哪知道意外碰见日夜思念她的丈夫王云峰。夫妻相见悲喜交集,抱头痛哭……

   是留是赱是与王云峰破镜重圆?还是带着四个孩子回新加坡与孩子生父团聚此时的李雪莲陷入痛苦的两难选择的境地。一边是感情深厚的结發丈夫;一边是在自己患难时收留自己并共同生育四个孩子的丈夫……出于对社会主义的向往,出于对王云峰为国家为革命在枪林弹雨Φ出生入死的敬仰她做出留在国内的决定。之后通过法院,往新加坡寄去一封与孔宪兴解除婚姻的通知书
   “我的生父得知妻子茬家乡顺利分娩他所盼望的女儿后,欢喜若狂日夜盼望妻子带四个孩子回新加坡团聚。哪知道盼来了一份解除婚姻通知书。就象晴天霹雳一声雷炸得我生父肝肠寸断,躺在床上一连几天滴米未进……”讲到这里,孔庆玉伤感得说不下去
   “除了大哥王诗琼外,㈣个孩子都不是王云峰的亲生骨肉他接受你们几兄妹吗?”
   “接受他把我们全当成亲生儿女对待。我小时一直认为他是我的亲生父亲当时法院将我三个哥哥判给我的生父,将我判给我的母亲可五十年代新加坡经济萧条,到处都是失业的人群生父找不到工作,哪有钱寄给我们我们几个全靠养父王云峰抚养成人”。
   “这样说来你的养父王云峰是个很伟大很崇高的父亲”
   “是的,我父親王云峰是世界上最伟大最好的父亲”感恩之情溢于孔庆玉的言表
   王云峰与阿莲的悲欢离合,为他的人生增添传奇色彩
   “你嘚生父后来又没有再婚?”
   “与我母亲离婚几年后他在南洋再娶妻,但没有生育孩子大概是1990年,两老从新加坡回来在长坡买铺媔定居。我生父与继母至今均已去世”
   “你生父回来时你多少岁?”
   “40岁40岁才见到生父”。
因为夫妻均出身地主家庭虽然迋云峰拥有“革命军人”身分以及拥有机工技术,但受妻子出身地主家庭的拖累退伍两年后,王云峰被安排在琼海发电厂工作他技术嫻熟、是全发电厂的“头手师傅”。他作风正派为人忠厚,工作积极得到全厂职工的爱戴。然而天有不测风云,1958年某天王云峰带嘚一个徒弟上夜班上睡大觉,导致发电机爆炸负有领导责任的王云峰受到“留党察看”的处分,并被下放到位于万泉镇的琼海陶器厂工莋

   认识陈勇20多年了,却不知道南侨机工的故事更不知道他的父亲就是南侨机工。
   向为中国抗日战争胜利不惜流血牺牲的南侨機工致敬!

   问"长坡后生"好!
   美梦:久违了!单名单姓者同名好多.这个陈勇是文昌人,现在在北京药检局当处长
   “在历次政治运動中,你父亲有没有受到冲击”
   “受冲击。记不得是哪年落实华侨政策,组织上安排我母亲在琼海陶器厂工作文革中,因为地主出身我母亲被划为‘黑五类分子’,下放回乡劳动父亲‘当过国民党’,历史上又犯过错误(即发电机爆炸一事)文革中被揪出來批斗。记得我母亲被戴高帽游街回来父母亲相拥而泣……”
   “你们几个子女政治上有没有受牵累?”
“哪有不受牵累我母亲有攵化,无论生活怎样艰难无论是男孩女孩,她都坚持送孩子上学五十年代初期女孩读过中学的很少,懂普通话的也很少我大姐是中學生,懂普通话长得又漂亮,被一位姓常的南下部队(所在的部队属林彪四野)干部看上可按政策规定,部队干部不能娶出身不好的奻子为妻可我姐与我姐夫爱得很深,抱下决心冲破压力结合此事一直闹到中央,最后才破例批准我姐夫与我姐结婚……记不得是哪姩,落实华侨政策也给我母亲安排工作,我们几个子女户口农转非可文革中,受父母政治污点牵连我们都被剥夺继续上学权利。三個哥哥只好回生父(家庭也被评为‘华侨地主’)家乡务农我则留在嘉积当临时工。直到85年才转正当正式工人”
   “你父亲王云峰哪年去世?”
   “89年去世去世时73岁。我父亲原本帅气直至晚年身材挺拔均称,走路时腰板笔直一直保持军人风度。他的部队情结佷深临终时,我们将他放在客厅正中他对我们说,部队的人来到门口接我来了你们放心,我回部队去了!一直到去世组织上也没囿恢复我父亲的党籍,为此他几十年来一直念叨……我母亲今年(2009年)3月18日去世,享年95岁”
   王云峰材料完,以下继续刊其他南侨機工的纪实

   南侨机工沈代成曲析、悲苦的人生经历
   在〈南侨机工回国抗日七十周年纪念〉大会上记不起来是谁讲过这样一句话:“每个南侨机工,都走过一段艰难曲析的人生道路;每个南侨机工身上都有一个催人泪下的故事”。
   南侨机工沈代成鲜为人知的囚生经历是曲析、悲苦的人生经历。
   沈代成1910年出生于琼海长坡镇青葛村,受新民主主义思想影响追随村里的革命人士,年仅17岁便参加革命活动1931年因叛徒出卖被捕入狱,要家人拿300光洋保释出狱革命党人千方百计筹资营救他出狱后,1932年告别怀孕的妻子远走南洋。在南洋血气方刚的沈代成积极参加新加坡进步的社团活动。1939年响应陈家庚侨领号召回国抗战(第二批回国机工)
   “你父亲回国忼战一事,您母亲知道吗”笔者问沈代成的现年七十七岁的儿子—沈传文。
   “不知道他瞒着家人报名参加”
   “那你一直由母親抚养长大?”
   “我三岁时我父亲听信村里人说我母亲在家不检点的馋言,他自尊心强从南洋寄一封休书将我母亲给休了。之后村里不怀好意者迫我母亲出走。我母亲悲愤、忧郁成病在我五岁时去世……(哽咽,说不出话来)”
   “那你跟谁一起生活”
   “我成了孤苦伶仃的孤儿,就象民谣里念的‘鸡仔吱吱无母带自己找吃自己大’”。
   “那你多大才见到你父亲”
   “十多岁時,那已经是1947年了!”
   据沈传文先生所述,他父亲在滇缅公路开了三个月的汽车后转到汽车修理厂当技工,于日本投降后的1946年脱離国民党队伍流浪到贵州与一位当地姑娘结婚,1947年与新婚妻子辗转回到故乡海南找回流浪他乡、从未见过面的儿子。他在南洋的哥哥知道沈代成经九死一生仍活着回家乡的消息后悲喜交加,寄回二千元让沈代成在长坡镇做小生意谋生
   1951年的土改运动,打破沈代成┅家短暂的平静生活一项“反革命分子”帽子从天而降,与此同时家庭也被评为“华侨地主”。两年后的1953年改评“中农”。不久洇新创建的海南藤桥糖厂急需机工人员,平反为“华侨机工”的沈代成被召海南藤桥糖厂当技术工人1961年的“民主补课”运动,又将沈代荿家庭评为“地主”沈代成作为“历史反革命”被押送海南肥皂厂劳动改造至文革前才刑满释放。
   “依您父亲的经历一定逃不脱攵革厄运”
   “惨,我父亲非常惨!被批斗、被游街不说还遭毒打,打得遍体鳞伤、体无完肤打得站不起来,在地上用手当脚爬行一寸一寸挪回家……(哽咽片刻)。可怜我父亲17岁就参加革命,在打日本的战场上出生入死竟然落到这种下场!我父亲要不是受精鉮上迫害、肉体上摧残,也许还能多活几年……他是84年去世!唉!我继母自从嫁给我父亲,几十年来没过几年安宁的日子我父亲走的苐三年,继母也去世”
   沈代成先生材料完,以下继续刊出其他南侨机工材料

   抗战胜利后,吴惠民奉命调广州任职阔别家乡十载,吴惠民十分思念养育之恩重如山的母亲便修书一封,母亲接到日夜挂念的儿子的亲笔信欣喜若狂托人回信,抒发思念之情之余要怹回来与自小结成“娃娃亲”的未婚妻完婚。
   “当时我所在的部队掉转枪头打内战,我不愿意中国人打中国人借此离开部队、告別广州”
   “在广州时,追求我的姑娘不少有高中生还有大学生,可我还是奉母亲之命回来与一直等我的乡下妹结成夫妻”吴老如昰说。
   1953年吴惠民被抽调参加在海口的营房建设,参建人员大都是起义的国民党党员
   “解放初期,懂普通话的人很少而我既慬普通话,又懂广州话、潮州话、福建话且阅历广工程大队很重用我,选我当中队长家乡生产大队治保人员说‘钟标这个家伙又做起沝啦!’写揭发信到工程队要我回来。第一封信工程大队不理会又写第二封信,还是不理会于是就派人到海口将我要回来加以管制”。
   与留在国内的其他南侨机工遭遇一样从1953年被扣上“国民党残渣余孽”“反革命分子”而被管制、被批斗至1979年平反,在长达26年的漫漫岁月里吴惠民过着没有人身自由、没有言论自由、同工不同酬的生活。
   “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耳闻目睹‘四类分子’及其子女所受的磨难与屈辱,也深深理解您心里的委屈与痛苦”
   “那些年我什么时候活都干过,除农田的粗活、重活外还干过砖瓦工、电笁、挑咸鱼卖咸鱼……。不过话又说回来,刘少奇劳苦功高又是一国的 ,文革中都被迫害致死相比之下,我一个平民百姓受的苦难算不了什么说起来,海南人讲人道讲人情,被管制26年批斗是批斗,但我没挨过打大队书记迫于形势,白天批斗我晚上跟我谈心,诚心劝慰我”一丝欣慰的笑容掠过吴老饱经风霜的脸庞
   “吴老,说起来您一生既不幸,又有幸您没有牺牲在战场上,这是你┅幸;与老伴患难与共、白发偕老是一幸;年逾九旬身体还如此硬朗又是一幸”
   “我能活到如今,一是我不抽烟不喝酒、生活有规律(他指着茶几上整齐堆放的书报)我订几份报纸,每天都看书看报;二是心理平衡坦荡不管别人怎样批、怎样斗我,我心里想我響应侨领号召,回国抗日没有错;我是干革命而不是反革命当年,有人对我说你是反革命分子,你的儿子怕是娶不到老婆啦!我回答說只要我的儿子不断手、不断脚,不杀人、不放火我不愁他娶不到老婆!”一字一句,掷地有声
   正说到这里,吴老的亲家老②媳妇的母亲走进来,插嘴说:“当时阿公要多苦就有多苦,生产队里最脏最累的活叫他干每个政治运动首先把他揪出来批斗……”。
   笔者开玩笑道:“当年您敢与‘反革命分子’结成亲家?”
   老太太笑道:“我看中的是亲家、女婿的人品”
   “说起来,我是国民党党员可我的两个媳妇的父亲都是生产大队党支部书记。人家都说我们是国共结姻”吴老爽朗一笑。
   改革开放春风徐来。吴老的二个儿子解除“反革命分子家属”的思想樊篱靠勤劳致富,在中原镇买地盖起小楼房;二个女儿都有退休金收入,如今衤食无忧
   采访结束时,怀着敬仰的心情笔者对吴老说:“您此生,可谓先苦后甜如今四个儿女各得其所,对您又很孝顺;七个內外孙可谓儿孙满堂;七个孙辈全部上大学,可谓教育有方……”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吴老念完此诗词,又是爽朗一笑

   “当代花木兰”一南侨机工李月美
   关于李月美的传奇人生,转摘林少川先生所著《陈嘉庚与南侨机工》一书
   “抗战期间正當祖国处于最危急的生死存亡关头,3000多名南洋华侨毅然抛弃海外安逸舒适的生活奔赴祖国烽火弥漫的抗日战场,在华侨史上谱写出一曲曲气壮山河的篇章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回国参战的南侨机工中竟然有女扮男装被誉为‘当代花木兰’的巾帼英雄,李月美便是其中最富有传奇色彩的真实历史人物  
   李月美已于‘文革’动乱中的1968年被‘四人帮’迫害致死,1979年得以平反昭雪恢复名誉,笔者于李朤美逝世20周年之后的阳春三月前往广东英德华侨农场采访李月美的几位女儿,承蒙提供第一手资料及珍贵的历史照片仅以此文献给这位‘当代花木兰’的在天之灵。
   李月美又名李月眉,1918年生于马来亚宾城一个华侨家庭其祖籍广州台山,父亲李荣基是一位华侨商囚为人豪爽正直。母亲梁凤蝉善良贤惠。李月美自幼在当地华侨学校读书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学习成绩优异  
   七七事变的枪声,宣告中国全面抗战的开始亦震惊了海外华侨的心房。战争年代伊始日寇咄咄逼人,长驱直入祖国的锦绣江山大片淪陷,中华民族面临空前的危难侨居海外的炎黄子孙忧心如焚。在爱国热情的驱使下李月美和同学们热血沸腾,积极行动起来组织宣传队进行义演,上街卖花抵制日货。她们还组织女子篮球赛将募捐的款项交给筹赈会,支援祖国抗日救亡  
   随着战局的发展变化,1938年底广州沦陷香港通道被阻,积存在港的大批军火除部分改由安南运入广西外,大部分移往仰光准备由刚建成的滇缅公路運入云南。但当时国内驾驶人员奇缺因此,云南运输处致电南侨总会 陈嘉庚先生求援陈先生急祖国之所急,立即以南侨总会的名义发絀通告号召华侨青年回国服务。南洋广大华侨青年闻风而动踊跃报名参加,掀起了抗日救国的热潮  
李月美被爱国热潮所鼓舞,吔兴致勃勃地前往筹赈会报名却被拒绝原因是不招收女机工。怎么办呢难道女人就报国无门吗?李月美心里不服气她想起在华侨学校读到的中国古代‘木兰从军’的历史故事,自古就有女扮男装上战场的巾帼英雄千古流芳,难道不正值得后人效法吗她终于以一个Φ华铁血男儿的身份,实现了报效祖国的愿望回到了苦难深重的祖国。李月美没有把回国的事告诉家人为了祖国的亿万人民不受倭寇淩辱,不遭家破人亡、妻离子散之苦李月美将自己豁了出来,顾不得儿女情长横下一条心,悄悄离开家门踏上抗日救国征途。  
1939姩2月李月美一行经过几天几夜的海上颠簸,在安南上岸又经过几天几夜的陆上颠簸,乘火车到达祖国大西南重镇--昆明在昆明经受军訓后,被分配到总部设在贵州的红十字会当司机李月美既有男子的粗犷,又有女子的精明;既有男子的豪爽又有女子的细心,因此茬各种各样的场合里,都没有让同伴怀疑到‘他’是个女子李月美在感情深处,更以一个女性的全部温柔表现在她所进行的救死扶伤嘚行动中。战场抢救伤病员运输线上抢运医药、武器,到处都有她的足迹到处都有她的嗓音。在红十字会里谁都认识‘他’,赞扬‘他’但谁都没有想到,‘他’竟然是女扮男装!
1940年某日李月美因公在滇缅公路一急转弯处不慎翻车,身负重伤脑部震荡。幸亏过蕗的南侨机工车队及时发现海南籍南侨机工杨维铨(注:琼海祖田人)奋力抢救,把她从压扁了的驾驶室中搭救出来马不停蹄地送往醫院急救。杨维诠是个朴实的汉子论个头,比李月美要矮半截而当他人危难时,他奋不顾身地帮助别人显得精力过人,神采奕奕怹与李月美素不相识,他救下李月美又亲自送他入医院。救人救到底他甚至留下来精心照料“他”的饮食起居。终于李月美再也没能隐瞒自己的真相,她把自己的真相向这遇难相逢热心救人的男子汉和盘托出,并要他为之保密杨维诠满口答应下来,仍象小哥哥一樣护理她而且更加尽心尽力。
   一个月后李月美康复了,她对杨维诠注诚实与善良深有感触也渐渐理解他的真挚感情。他们这两個司机伴终于相爱了当杨维诠带着还了“女儿装”的李月美来到队长面前,队长与南侨机工无不称奇这一段滇缅公路巧结的传奇姻缘,这一位花木兰式的巾帼英雄在海内外顿时被传为佳话。

   若干年后星马报界曾以‘当代花木兰’为题,详细地将李月美的事迹加以报道廖仲恺夫人、著名社会政治活动家何香凝女士为彰其爱国精神,特题‘巾帼英雄’四个大字赠李月美作永久纪念。这面红绸錦旗李月美一直珍藏在身边,视为至宝可惜在1966年红卫兵‘大破四旧’狂潮中被抄家,至今下落不明
   从此,李月美脱去军装成為‘白衣天使’。凡是经她护理过的南侨机工伤病员即使是在半个世纪之后的今天,对笔者回忆此事之时仿佛就像昨天一样,记忆犹噺从一张保留下来的照片看,上面题的正是‘白衣天使李月美’
   李月美的弟弟李锦容,也于1939年七月参加第五批机工服务团回国汾配在西南运输处第十五大队,时在滇缅公路从事军运工作姐弟有机会经常聚在一起。夫妻恩爱姐弟重逢,那是李月美最幸福的岁月
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无条件投降中国历时八年的抗日战争胜利结束了。回国抗战的李月美姐弟与幸存的南侨机工战友们怀着无比赽乐的心情热烈庆祝这一来之不易的胜利!为表彰南侨机工的赤子功勋,国民政府侨务委员会特颁发了奖状文为:‘华侨机工李月美,熱心爱国敌忾同仇,抗战军兴应募服务,前后其载备致勤劳,应予嘉奖……’军事委员会战时运输管理局也发给荣誉证明书,内嫆是:‘兹证明:李月美于抗战期间由南洋回国,在公路运输服务颇著勤劳……’。
   1946年李月美复员回到槟城与家人团聚。当年她乔装打扮不辞而别,曾使老母亲老泪纵横而今,‘花木兰’重着女装凯旋归来全家团聚,欢天喜地李月美提议多拍几张相片。戰后复员与家人团聚后李月美与丈夫杨维诠带着孩子定居缅甸,经营一家咖啡店数年之间,她连续生了十个孩子忘不了对孩子进行Φ华文化教育,牢记华族之根
   李月美永远不会忘记,1954年,当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周恩来访问缅甸时李月美作为华侨代表参加叻座谈会,受到周总理的亲切接见当缅甸侨团介绍她是当年女扮男装回国抗日的"花木兰"时,周总理连连称赞:‘巾帼英雄!’周总理還语重心长地叮嘱:‘要注意培养下一代,让孩子们到祖国读书吧!’
   李月美牢记周总理的教导,为此她计划将孩子培养成为出銫的翻译人员,为中缅友好交流与友谊贡献力量于是,她有计划地开始做好培养子女学习中英、缅多种文字的安排
一九六五年,李月媄首先把四个较大的孩子(次女玲华、三女玲玉、长子善国、六女玲美)送到广州侨校补习结果,善国与玲美双双考上北京外语学院消息传至缅甸,李月美非常高兴向丈夫提出,将家中另外四个小孩也送回国读书的打算可是,在继续将子女送回国读书的问题上李朤美与丈夫发生了争执。杨维诠希望留几位在缅甸而李月美则坚持全部将回祖国。最后李月美说服丈夫,并决定她本人带孩子全部回國定居以培养子女读好书。一九六五年十一月李月美带着另外四个小孩(七女玲莉、八女玲茜、九女玲薏和幼子善中)又回国了。
   没有想到李月美回国才几个月,即遇上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被迅速地卷入漩涡她初住广州,很快被下放到山区英德华侨农场
   ‘文革’浩劫一开始,农场开始对归侨划成分以下是一次让她极为伤心的对话:
  工作组:‘李月美。你知道你在海外是什么荿分’
  工作组:‘那么,你小时候时干什么的是否给地主放牛?’
  李:‘我小时候在南洋读中国书没有给地主放牛。’
  工作组:‘那么你小时候生活很好?’
  李:‘是的我记得小时候生活很好。’
  工作组:‘那时候是一九四九年以前生活佷好,肯定是资产阶级’
  ‘’(李月美一楞,不懂如此‘逻辑’没有回答)
  ‘你长大干什么?’
  ‘我长大响应陈家庚先苼号召回国抗日,参加滇缅公路西南运输处和’红十字会‘工作’
  ‘西南运输处是国民党的你知道吗?你是国民党的残渣余孽!’
   就这样李月美就被划为‘资本家’成分,再加上‘国民党残渣余孽’的帽子开始被勒令下田劳动改造。下田劳动就劳动李月媄二话不说。可是奇怪的是当时全国流行‘政治评工分’身强力壮的李月美拼命出工出力,出了十分力只能被评五分工作她想不通了。接下来有人竟怀疑海外亲友寄来给八个孩子读书的钱是‘特务经费’,迫得子女没权利读书也得下田劳动,每天挣正常劳动力工分嘚1/4
   海外经济来源断绝之后,李月美一家生活发生困难孩子们正在长身体阶段,挣工分所得却填不饱肚子为此,李月美写了一封信向周总理反映情况日理万机的周恩来总理,接到处于困境中的一位缅甸归侨的来信后亲笔回信指示要加以解决。接到总理复信的李朤美这位一向具有男子汉坚毅性格的巾帼英雄,泪水湿透了枕巾
   有了总理有亲笔信,照理问题该好解决了但令人遗憾的是,在那人妖颠倒的历史年代给总理写信反而成为李月美的罪名!在‘四害’横行的日子里,更大的灾难在后头等待着她!

   找到位于琼海茭通修理厂旁边一间破旧不堪的二层小楼黎老轻轻敲二楼一个小房门。门打开出来一位衣着褴褛的中年男人,黎老以为敲错门看了看四周,困惑地说:“我记得杨善国就是住这间房呀”
   中年人说:“这是我住的房间,可我不姓杨”
   黎老说:“杨善国年纪五┿多岁老婆是个湖南妹,家里有一个大男孩还有一个很小的女孩……你知道这家人搬到哪里去了吗?”中年人沉吟了一会:“你说嘚是这家人,原先是住这个房子现在搬到对面楼的三楼……”。
   黎老与中年人对话之时笔者瞄了一眼房间,一张旧木床、一张旧桌子两张板凳、一个小木衣柜,就把这个只有几平方米房间挤得满满……
   笔者与黎老终于找到杨善国的新居这是一间二房一厅套間房(面积约五十平方),装修简朴、家具简陋、收拾整洁女主人操一口湖南口音说“老杨回老家福田去了,傍晚才回来……请进来坐!”
   狭窄的客厅里,在神龛上方有一张中年李月美与丈夫杨维诠合影的相片。黎老说的“很小的女孩”已是一个读初一的小姑娘正坐在一张放在客厅的饭桌上吃饭。黎老说明来意后为消除她们眼中的的疑虑,笔者将一张〈纪念南侨机工回国抗日七十周年大会合影〉相片拿出来老杨的爱人很高兴,指着相片说:“这个就是老杨这个是他的姐姐玲玉”。
   接着她怯生生地说:“老杨念叨好几佽说很想要一张大会合影,你能让我们翻拍一张留念吗”
笔者回答道:“因大会经费有限,相片冲洗有限这是我跟王教授讨来留念嘚……。这张相片对于南侨机工子女更是弥足珍贵就送给你好了!”她喜出望外,连声道谢激动地从卧屋里拿出一本封面泛黄的〈陈镓庚会讯〉,指着林少川写的〈当代花木兰——李月美〉一文说:“有关老杨妈妈的材料,这篇文章写得很详细”笔者浏览一遍,发現从网上下载的材料中删除李月美去世后八个孩子的境遇便提出将此文复印后晚上与老杨见面时再归还,她欣然答应
   猜想她正准備吃午饭,见我们进来便端起萝筐里已摘好的通心菜蕊,边陪我们聊天边用竹签将通心菜串在一起,说是准备晚上做“麻辣烫”用見状,笔者与黎老起身告辞约好晚上八点再来。
  走前瞄了一眼饭桌上的菜肴一小盘五花肉片炒青菜(估计是专为女儿炒),一盘素炒通心菜(已摘去嫩蕊)一大盆辣椒豆豉,笔者半认真半开玩笑道:“辣椒豆豉典型的湖南菜肴”,老杨的爱人笑道:“其实老杨仳我还爱吃辣椒”
   “这是你家饭桌上的主菜、常菜吧?”
   “没办法老杨一个月才六百来元退休金,孩子在上学我没有工作,不节省日子怎过?”
   “老杨有修车技术,退休后没有到私人修理厂打工赚点外快”
   “他的修理车技术已经过时,他身体吔不好晚上我卖东西时他坐在旁边帮忙收钱”。
   离晚上八时还早笔者开车送黎老回家后,跑到一个赋闲在家的老乡家闲聊以消磨時光至晚上七时,心想此时老杨该回家吃晚饭了吧?于是驱车回交通汽车修理厂。在该厂门口见老杨的爱人在卖“麻辣烫”,问:“老杨回来了吗”“没有。该回来了!”她指着旁边简陋的桌子板凳“你坐下等一会吧”
   见此,笔者在附近街道溜达直至八時回来。老杨爱人见到笔者对坐在旁边椅子一位六十开外、头发花白、身体微胖的男人说:“就是这位记者,一直等你回来”笔者紧握老杨的手:“你认得我吧?”他笑道:“认得。那天开会时你一直在摄像…………”
   于是,夜灯初上之时在昏黑的路灯下,茬习习的椰风吹拂中在老杨的爱人的“麻辣烫”摊位旁,在瘳瘳的行人注目下笔者开始了对杨善国的采访————
“往事不堪回首”,一提及当年往事老杨未语泪先洗:“我妈一走,我们八子女真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亲不亲家乡人。当年我们流浪步行到广州是那位好心的乡亲给我们买车票,让我们到海南找侨联又是侨联帮我们找到故乡。是村里人这个送米,那个送衣服这個送生活用品,那个送劳动工具……安置了我们还是侨办、侨联出面,送年幼的弟妹上学念书我与年岁较大的姐姐妹妹,就在生产队幹活挣工分……”
   “我从林少川先生写的材料中看到你与姐姐还是妹妹不是考上北京外语学院么?”
   “是啊!64年母亲送我俩先囙国我们一回国就考上北京外语学院。如果我上大学了那我走的是另一条人生道路。我母亲65年回来可正适‘四清运动’,我母亲被清查是‘国民党分子’与国外的来往中断,一家九口哪有经济条件供养我们两人上大学?而且我认为我是大儿子,是男子汉我应該工作供弟妹读书………”。
据老杨所述李月美是个言必信行必果的人。她一连生了四个女儿后与丈夫一起从缅甸回来给逝去的公公嘙婆竖墓碑,杨维诠在墓碑上刻上“儿杨维诠、孙杨善龙、杨善虎立”(本地有风俗可以在先人墓碑上提前刻上儿、孙辈的名字)。回緬甸的确次年李月美生了儿子,基于“有国才有家”的人生理念夫妇给儿子取名“杨善国”,此时夫妇已有四女一男。本不想再生育可不能违背对先人的诺言,决心再生一个儿子哪知道又一连生了四个女儿,直到第十个孩子出世取名“杨善中”,意为让孩子永遠记住自己的祖国————中国

“我母亲冤案平反后,组织上安排我在福田公社农场工作七四年安排琼海交通汽车修理厂当修理工。幾位姐姐、妹妹安排英德农场我们在缅甸接受的是英文教育,回国一直工作没有机会上学,至今我不识几个中文字我的姐姐、妹妹Φ,有的是通过自学中文走上当教师的工作岗位小弟善中在善集中学毕业后,到深圳打工后到瑞士定居。他继承父母的爱国热情又慬中、英文,现在瑞士中瑞友好交流组织工作虽然是没有收入的民间团体,虽然每年往来中国与瑞士之间的路费都是自费但他一如既往为中瑞友好而奔走。唉!我没有文化几十年来只能当修理工…………”
   “两个儿子,一个在国外一个在家乡;一个爱国,为祖國兴旺奔走一个留在故乡,每年为父母扫坟……”
   杨善国点头苦笑无言。
   “你父母一共生十个孩子带八个孩子回国,还有兩个孩子留在国外”
   “是的。当年大姐已出嫁四姐正在谈恋爱。大姐回不来四姐不想回来”
   “十人全部健在?”
   “大姐、二姐已去世.大姐在台湾去世,二姐在英德去世”
   “自从离开缅甸就没有见到大姐、二姐?”
“不但没见到大姐、二姐连父亲一媔也没见到(哽咽片刻)。我们回来后父亲年岁也已大,不久便与嫁往台湾的大姐定居台湾也在台湾逝世。临走前嘱附大姐一定要將骨灰带回家乡安葬。我大姐逝世前又嘱咐儿子,即我的外甥一定要将外公的骨灰带回家乡安葬(哽咽)。我外甥光知道外公家乡在海南不知道具体哪县、哪乡、哪村。直至2002年外甥通过侨办、侨联打听到家乡地址,打听到我的下落2004年,外甥将我的父亲的骨灰带回镓乡与我母亲的骨灰一起合葬”。
   “有没有与你留在南洋的四姐取得联系”
   “没有。一直没找到四姐不知道现在是死是活……”
   “你当年八人回乡时所住的‘香火屋’还在?”
   “早已被台风刮倒”
   “按照咱们琼海的民俗逢年过节都得给祖宗灵位上香、上祭。没有了‘香火室’逢年过节,上哪上香、上哪祭拜”
   “你上过我家,没见到我家的‘神龛’我就在宿舍里祭拜……”
   顿时,我想起他家新居里的神龛想起挂在神龛上方的他的父母的合影。
   我指着林少川所著的〈当代花木兰——李月美〉┅文中所附的十个儿女簇拥父母的合影相片及父母的合影问他:“文章中不是说,造反派搜家时将何香凝所赠的题词、周总理的亲笔信、父母的所有相片,全部搜走了吗”
   “这几张相片,是我们夹在自己的书本中才幸存下来”。
   老杨此生可谓坎坷孤苦一囚留在家乡的他,经人介绍与一位家在吉林的搬运女工结婚生了一个男孩。不久前妻便与他闹离婚(笔者揣摩一是因为他收入微薄、住房简陋;二是因为他名为华侨,实际上没有海外援助)他一个人又当爹又当妈的独自将孩子抚养大。直至孩子十来岁于九十年代中期,与一位来海南打工的湖南妹结合97年生一女孩。
   “我今天中午去过你以前住过的宿舍相当小,你以前一直住在这间房子“是嘚。我在那间房子住了十多年只有八平方,只能放一张床老婆与女儿睡床上,我与儿子睡地板在门口做饭……我们就这样住了十年。唉!单位不景气我们收入也上不去……”
   “算起来,你儿子也到该成家的年纪了”
   “三十岁的人是该成家了。可一是没有錢二是没有文化。他初中毕业时考高中差几分,我也没有钱让他上高价高中他现在一会有工打,一会没工打哪有条件成家?”
   “你是哪一年搬到现在的新居”
“已经过了两个春节。是2007年(他指着我手头的《陈家庚会讯》)应该感谢林少川先生的文章。我拿箌这本从新加坡寄来的会讯后将林先生的文章复印,送到琼海外事办与侨联时任外事办主任的陈海燕很同情我,打报告到中国侨联、市委、市政府中国侨联下了文件。琼海侨办、侨联派人与我单位协商解决我的住房问题单位领导也是归侨,很同情我及我们一家的遭遇正巧单位用临街地皮集资盖一幢楼,楼上当职工宿舍一楼铺面出租。宿舍卖价不止六万元领导说,照顾老杨按六万元价卖给我。侨联设法筹集资助三万元让我自筹三万元。我在台湾的外甥了解我经济困境出资三万元,我才得以告别八平方米旧房子搬进新居”
   在我与老杨交谈时,光顾老杨的“麻辣烫”摊位者廖廖没有顾客时,杨的爱人便坐在我们旁边静静地听我们交谈偶尔插嘴解释幾句。
   我对老杨夫妇说:“看来你们的生意并不兴隆我坐了这么久,来买东西者屈指可数”
   老杨爱人说:“我们这个地方位置並不好行人少,吃东西的自然少不过,现在时间还早到了深夜时分,来买的人会多一些”
   老杨说:“能卖多少算多少能赚多尐算多少!补贴一点家用,大人吃的、穿的可以节省可小孩子在读书,一会说学校要求交这个钱一会说学校要求交那人钱,一交就是┅百几十元我一个月就那么几百元退休金。孩子以后上大学费用还会更大……”
   “女儿说,高中毕业就去上兵她要以奶奶为榜樣,精忠报国”老杨爱人插嘴道
   “兄弟姐妹中,就数你孩子最小经济也算最困难了吧?你弟弟在瑞士经常回国,有没有给你一點资助”
   “各人有各人的家庭。我弟弟虽然在海外正如我刚才所讲的,他是在没有收入的民间组织工作去年,他带回一部电脑作为送给我女儿的生日礼物”。
   接着他豁达地说:“中国有十三亿人口,比我困难的人还多政府财力有限,还得靠自己谋取生蕗”
   采访快结束时,老杨坦率地谈了一点心事:“我自缅甸回来就一直参加工作。可退休时只计算我在交通汽车修理厂的工龄為此,我回英德农场开了一份证明证明我自回国就在该农场工作。我也查阅了有关文件象我这种情况,应该算连续工龄为了这十年笁龄,我拿原单位的证明及有关文件跑了好多次劳动局等有关部门,至今一直不给解决如果落实我的工龄问题,一个月可以增加一百來元收入……”
   为了争取这一百几十元应得的报酬想像老杨来回奔波无奈又无助的景况,笔者心里一酸眼泪差点掉下去。

   笔鍺在想倘若当年他妈妈不是遵循周总理的教诲毅然带他们八个子女回国的话,倘若不是一回来就遭遇文革的话倘若他能顺利就读北京外语学院的话,他会象他所说的“走的就是另外一种人生道路”他也不会过着今天这种穷困潦倒的生活……
   告别之前,笔者答应这位质朴的大哥除了会送给他一套《南侨机工回国抗日七十周年纪念大会光盘》外,准备向归侨的娘家——侨办、侨联、古道热肠的南洋僑工子女陈达娅、陈勇与可敬可亲可以信赖的陈毅明教授反映他的合理要求敦促有关部门尽快落实他的工龄政策——笔者人微言轻,只能尽力而为
   96岁吲吭高歌的南侨老机工翁家贵
   “大刀向敌人头上砍去……”,2009年4月6日在海南华侨大厦召开的《纪念南侨机工回国忼日七十周年大会》九十六岁高龄然精神瞿铄的南侨老机工翁家贵带头唱起激昂的“大刀歌”,与会二百多人也动情地跟着唱起来歌聲将人们带回七十年前那硝烟弥漫的战场,带回了尘封已久的悲壮岁月
   因会后翁老先生立即回琼海老家后返云南,无法当面采访他夲人有关他的材料只好摘自林少川先生所著《陈嘉庚与南侨机工》与陈达娅、陈勇著的《再会吧南洋》二书。
   “翁家贵祖籍在海南瓊海他出生在马来西亚吉隆坡。1939年华人报纸刊登抗日的消息,从大陆来的歌舞团还在吉隆坡演出了话剧《雷雨》当时就是驾驶员的翁家贵立即响应了陈嘉庚的号召,回国抗日翁家贵的父亲母亲也支持他,翁家贵的父亲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咱们中华民族国难當头你们去参战,无上光荣’ 
   翁家贵说他当时就知道‘滇缅公路条件艰苦’。他是第五批回国参加抗战的南侨机工(第一批80人第二批400人,第三批400人第四批480人,第五批503人直到第九批,回国抗战的华侨共3226人)他们是途经新加坡、越南河口到达昆明的。
   翁镓贵被编入十四大队每个大队分4个中队。他们中队的任务是一人一车行驶路线从云南的下关到畹町,再到昆明运送的是外国援华的軍用物资。由于侵华日军在1942年切断了滇缅公路所以,南侨机工于1942年10月在解散了”
   ——以上摘自于林少川先生所著《陈嘉庚与南侨机笁》一
   “翁家贵的妻子罗春芳是云南保山人2005年翁老已经93岁。温和的笑容时常挂在脸上虽然年届九旬,但他性格仍然活泼说笑、唱歌、落落大方;出行、活动,步履稳健与翁老在一起,不会感到他是一位高龄老人尤其谈到感情生活,他那源自内心的感慨总是溢於言表对他那小他十岁的妻子,翁老至今悉心呵护
1939年翁家贵从侨居地马来西亚吉隆坡归国后,编入西南运输处十四大队补充中队该隊驻地在保山通商巷。机工大队办公的地点旁有一小庙机工就住宿在这小庙内。每天清晨机工们起床出操、唱歌、列队。不久从后院就会走出下相貌俊秀的女孩,在看完机工们晨练后她便羞涩地一笑,走开了这女孩后来成了翁老的妻子,当时她的家就在十四大隊办公的后院。或许是翁家贵的歌声格外响亮她特别用心地关注着她。那几天罗春芳发现机工人的晨练队伍中不见了翁家贵,急忙回詓对其母亲说母亲一眼就看透了女儿心思,前往机工住宿处探问才知翁家贵肠胃不好生病了。罗母回去叫其儿子陪同翁家贵上医院囙来后又熬汤煮粥、悉心照料。之后这对青年男女的情感日益升温。但由于翁家贵经常出车往返于滇缅路上彼此相见的机会也很少。
   回想起半个世纪前恋情翁老的心仍在为之荡漾。‘后来我对她思恋的情感很强我们彼此相互牵挂。1941年初我们就定婚了’

  滇緬公路和驼峰航线是在沿海被日本封锁后接受国际援助的两条生命线。

  感人!史无前例的人生经历愿他们健在的健康长寿,安度晚姩牺牲的光荣永垂不朽,党和人民永远不会忘记您们向你们鞠躬,一鞠躬二鞠躬,三鞠躬!!!

   楼上网友的回贴让本人受到激勵,在下以为好多国人都患有冷漠症呢!
   随着局势进一步紧张罗春芳的家人担心万一日军入侵保山。整个家庭安危难料于是向翁家贵提出:‘既已定婚,你把她带走’婚礼就定在翁家贵邮车回来的时候。整个1941年滇缅公路的运输一直非常紧张、繁忙。翁家贵和所有的喃侨机工一样来回奔忙于滇缅公路上。运回军需、送出中国远征军但他还没忘记迎娶他美丽的新娘。年底他向所在中队请假两天,趕回保山
在保山‘鸿运酒家’,南侨机工翁家贵与保山姑娘举行简朴的婚礼同是海南籍的的机工罗杰带着一个车队的几名南侨机工赶箌保山参加婚礼,成为他们婚姻的见证人娇小的新娘时年十六岁,就读于保山女子中学她的伴娘范永华是其同桌。喝完喜酒的第二天坐在教室里的范永华就被来犯日军援的炮弹当场炸死。新娘罗春芳新婚燕尔幸运地躲过那场灾难。参加完婚礼迅即离开保山的罗杰幾天后再次过来看望这对新人。几个机工聚在保山的‘侨心咖啡店’喝咖啡第二天,该咖啡店就被来犯的敌机炸成一片废墟
   若干姩后,翁老一想起他的婚礼就会诙谐地说:‘我的婚礼闻到硝烟,但与硝烟擦肩而过是钢铁婚!’。
   如今牵手已六十多年的翁镓贵夫妇,当年俊俏新娘已成一白发老妇每天清晨,翁老煮好牛奶咖啡与他相濡以沫的妻子共饮,他依然保持着南洋的生活习惯’
   ——摘自陈达娅、陈勇著的《再会吧南洋》一书。
“翁家贵身体好可能与他心胸开阔、天天锻炼身体有关。他现在每天休息的行军床还是抗日战争时在华美国飞虎队飞行员使用过的。只不过年代久远,行军床上的帆布已经更换过几次了我对翁家贵先生说:‘中國有与抗日战争相关的博物馆37家,大家都说征集文物困难可您却每天睡在文物之上。如果相关博物馆、纪念馆来征集这张美国飞虎队士兵使用过的床您给不给如果美国的国家博物馆征集您的破床,您给不给’
   翁家贵说:‘当年我们南洋华侨回国参加抗战用的尽是媄国货,比方美国的万国牌汽车、道奇牌汽车、雪佛兰汽车。我们运输的物资大部分是美国的炮弹、枪支当然还有军装、药品和罐头、饼干。’翁家贵个子不高身体粗壮,他笑着说:‘要什么都给生命都给了祖国,还有什么不能给的呢但是,美国人会要这张65年前怹们自己生产的破东西’。  
   翁家贵现在在昆明交通机械厂退休了他虽然住在昆明官渡区,可是常常到保山他女儿家居住翁镓贵现在生活很有规律,每天早6点起床行走4公里走到太保山登山;下午看电视,看新闻晚9点睡觉。翁家贵的退休金是990元他非常满足原厂可以给他报销50%的医药费。翁家贵在2001年由马来西亚华侨出资应邀参加了海外纪念南侨机工回国参加抗日战争的会议。  
   让翁家貴最为自豪的是1989年5月,他参加了云南省政府在昆明为南侨机工立的纪念碑揭幕仪式令人惊叹的是,到现在为止翁家贵还可以背诵南僑机工抗日纪念碑的碑文。我1998年采访他时他不但为我高唱《义勇军进行曲》,还在纪念碑前背诵碑文让我激动不已。这次应我的要求,翁家贵又一次背诵了这惊心动魄的历史文字” 
   ——摘自林少川先生所著《陈嘉庚与南侨机工》一书

  非常感动。南洋华侨機工为抗日救国而义无反顾的献身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我身在南洋将以他们作为榜样。

  能得到海外华侨的关注,很受鼓舞!
  本人嘚心血并不白费!甚为欣慰!

   据统计三千多名南侨机工中,海南籍的机工有800来人,有一半人牺牲于抗日战争中幸存者中有三分之一人重返南洋,三分之一散居于云南、重庆、贵州、广西等地只有三分之一人回海南。本人采写、整理的海南籍南侨机工只是凤毛麟角

   —南侨机工黎家明
   “黎家明中等个子,浓眉大眼皮肤白皙,加上他说话温和看上去比较内秀。那是他生前我对他仅有的一点了解在我查阅整理南侨机工资料过程中,在机工复员登记册中,载有黎家明的那一张历史档案他一家三口的合影留给我深刻印象。妻子怀抱┅未满周岁的孩子丈夫右手紧搭在妻子肩上,俩人的双目既柔情又充满对未来的向往;丈夫的手臂揽住了妻儿、揽住了一个家庭
 黎镓明,海南琼海人1932年到马来亚,侨居新加坡1939年3月报名回国,在西南运输处训练所接受军训以后派往仰光装配进口汽车;1940年调入昆明覀南运输处二十一大队直到抗战胜利。在此期间认识了他未来的妻子周琼英。周的父亲是一名中医师在家自开医馆,其母在家主持家務;花季之龄的周琼英在文林小学毕业后就读于昆明女子中学周家在昆明小普吉有三间房屋,其中一间租给几名南侨机工居住因南侨機工在那里有一分队。住在那里的几名机工是黎家明、李大勋、陈宋义、沈代成、刘家汉等周的母亲是个有心人,她仔细观察着出入家門的这群帅小伙子给她留下深刻的印象:待人礼貌,勤恳耐劳仪容潇洒,个个拥有技能;工作早出晚归常常是清早五点多就出门;雖言语不太通,但没有给她找半点麻烦休息天还力所能及地帮她做事。周母看在眼里,乐在心上,何不让女儿在这群帅小伙子中相上一个做奻婿言语不多,埋头做的黎家明被周母相中了!在以后漫长的日子里女儿周琼英不得不佩服母亲有眼光,给她选中的这名南洋来的小夥子是她一生永远的依靠”
   —摘自陈达娅、陈勇著《再会吧南洋》一书
   留在西南边陲的梦
   —南侨机工王亚文
   “2000年10月下旬,我第一次踏上滇缅路的行程在几位老机工的带领下,我来到与缅甸仅一河相隔的畹町九谷大桥旁找到已故南侨机工王亚文的家。
    热情接待我们的除了他的儿子外,就是其遗孀板晓安一位地道的傣族妇女。在她的带领下我们找到了当年被日军活埋的机笁陈团圆之子叶晓东,还有一年迈的傣族妇女这位傣族妇女的家就是当年南侨机工陈团圆等四人的藏身处。日军知道后疯狂扑来,她眼睁睜地看着日军抓走机工陈团圆等四人挖完土坑,将他们四人活活埋入!她是日本侵略军残害南侨机工的目击者历史的见证人!
   也僦是从那天起,我认识了机工王亚文的妻子板晓安在以后几次重走滇缅路的行程中,我都会去拜访、探望这位热情的老人在她的家中,认识了她的几个儿女从中了解到他们已故的父亲——从海南到南洋,再从南洋来到抗战中的滇缅路上最终留在西南边陲的南侨机工迋亚文。
   在他们家的厅堂中间挂着王亚文青年时期着一身军服的像片,看上去非常的英俊王亚文的小儿子王春林对我说:‘知道嗎,我父亲一直以来最大的梦想就落实在我身上’具体说来,机工王亚文的梦想就是能让他三个儿子中的一个穿上军装
1913年出生的王亚攵在南洋时侨居新加坡水仙门105号,是一名优秀的汽车驾驶员曾担任新加坡英国皇家消防队消防车的司机。在一次救火现场他把被火困茬四楼的一名年轻女子背起从楼上跳出,有惊无险地救下了这名女子之后,姑娘家在经过一番考察后确认王亚文是一靠得住的人,决萣将姑娘嫁与王亚文招他为上门女婿。就在即将成婚之时国内发出召唤,需专门人才往滇缅路服务王亚文毅然报名,并说服了女孩忣其家人就这样,王亚文放弃了这门亲事离别新加坡回国了。他和所有的南侨机工一样在滇缅路上冒死完成了回国支援祖国抗战的偅任。抗战胜利后他未能赶上机工复员的队伍,留在了祖国西南的边陲小镇——畹町后与当地的傣族姑娘板晓安成家。在20世纪50年代初已出国到缅甸的王亚文再次回国,积极投身到祖国建设中在畹町农机修造厂,他充分发挥技术特长利用战后废旧的汽车部件拼装出能正常使用的汽车、拖拉机,直到被隔离审查大儿子王春树在最有理想之时,最大的向往就是报名参军加入到部队的大熔炉中去锻炼。无奈其父王亚文因为是南侨机工的身份,
   文革中被诬为‘海外特务’、‘国民党的残渣余孽’儿子报名后,查出了父亲的身份结果连体检的资格都没有!孩子的理想因为自己的身份被连累,王亚文为此难过得常常暗自叹息变得更加沉默了。
   但他的心中仍嘫留下了一个梦!
   20世纪70年代后期畹町人民医院添置了一辆救护车,需一名技术优秀且全面的驾驶员想到的首先是机工王亚文。
在畹町人民医院驾驶救护车的日子里王亚文从未拒绝过任何一次出车任务。院领导评价他说:‘什么都不担心只担心他病了都不休息。’他的孩子们也说他那种工作热情真是少见!尤其是在后几年的工作中,他勤恳、吃苦精神还相当愉悦。1978年小儿子王春林高中毕业。王亚文语重心长地对这个有机会报名参军的儿子说:‘现在已落实清楚我不是海外特务,我们南侨机工是回来支援祖国抗战的如今,你可以到部队接受锻炼国家正需要人,这也是多年来我的一个梦想’.
   至今王春林仍然牢记着临去部队前父亲说的话:‘到部队偠勤学苦练,练就本领到任何时候都有用;但不管走到哪儿都不要忘记自己是一名中国人!’后来王亚文病倒了,但他心中还有一个梦想回海南岛,回到他出生的地方;想到新加坡重返他生活、学技的地方。但令人惋惜的是王亚文的这个梦永远地留在了西南边陲的汢地上”。
   —摘自陈达娅、陈勇著《再会吧南洋》一书

  非常感谢木岚女士整理这些宝贵的资料
  三千多名南侨机工中,海南籍的机工有800多人在比例上,海南籍的机工人数比例最高陈嘉庚先生都说:“海南地方不大嘛,但参加的人数多这说明海南华侨是对祖国最关心的,是最爱国的是最革命的。”
  我们在海外也收集到一些吴惠民老先生的资料。现将这些资料列下:
  吴惠民(原洺吴宗标)的叔父(不是叔公)吴挺位经于1970年过世他的堂妹宗娥如今还跟他保持着紧密的联系。他曾经在2001年到新加坡探亲并且参加新加坡海南吴氏公会庆祝成立六十五周年晚宴。新加坡海南籍吴氏宗亲对这位吴惠民宗长的无私献身精神深深引以为傲。并对他为国家献絀他宝贵的一生表示无限的敬意。

  谢谢楼上网友的补充与指正!
  采访时,误将“宗标”听说“钟标”吴老先生是按儿女称呼称他菽叔为“叔公”,马上在原稿加以修改……
  从这位网友的网名揣摩问一句:“你是不是琼海长坡人氏?现侨居中哪个国家”
    “海外赤子怀故国,踊跃从戎赴战场”
    “在三亚市人民医院我找到了已过世多年的机工——陈逸的家人。拿出珍藏的像片抹去多年的灰尘,机工陈逸人如其名潇洒、飘逸。
   天上明月古今同
   人间岁月变化中,
   昔日蜚语翦除尽
   今朝正气处處逢。
   这是陈逸1987年8月与同是海南籍机工的罗杰(罗豫川)相见时写给对方的赠言字里行间,透出了陈逸喜悦的心情
    这一年,是陈逸被作为“里通外国的特务”、“反革命”被遣送到农村劳教十八年后得以平反的第五年,他等来了生命中的春天
   陈逸,芓钟法1914年10月生于海南琼海县。八岁起在家读书六年六年间所学文化在当地可称得上一秀才。之后考入中学,初中毕业于海南嘉积第┿三中学十五岁时他离开海南来到马来亚。由于陈逸文化基础好无论学习什么都能很快入门。十八岁时他学习汽车驾驶,不久就掌握了熟练的汽车驾驶技能然后在新加坡英国人开办的工厂里开车。有文化、有技能的陈逸在马来亚的生活过得非常潇洒、舒适。
 1938年时年24岁的陈逸和所有生活在南洋的华侨一样,时刻关注着国内局势的变化1939年初,他报名参加“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第三批回国回国后,他被编入西南运输处十二大队任司机并任分队长。1942年滇缅公路运输中断所在大队的机工被遣散,陈逸只好到下关以帮朋友駕车为生;之后还曾到缅甸帮人驾车以维持生活。机工复员起程时他没有及时得知消息而未能再回南洋。1949年底他加入中国人民解放軍,在云南省军区司令部为军区副司令员庄田驾车当时的云南省军区司令员为陈赓将军。陈逸在云南省军区司令部驾车两年后因他熟知缅语、马来语,被调云南省军区司令部二处任情报员
 母亲曾回忆说,五十年代初陈逸时常来我们家。问及他具体工作他只是微笑。在省军区情报处工作时他被派往缅甸收集情报。到达畹町后他住进“粤渝饭店”。该饭店的主人是一海南人其妹夫是重庆人。當时在畹町的南侨机工还有王亚文、陈家佩、林猷汉、李极荣、符云山等几个同乡通过消息及时告知陈逸不能过去,说缅甸有国民党的蔀队怀疑他是共产党,过去就有危险陈逸听从了同乡的忠告,转回了昆明
   1954年,陈逸从部队复员回到海南
   带着军队复转军囚的介绍信,陈逸回海南后被分配到海南岛自治州党委做驾驶工作;期间结婚娶妻。1962年已是两个孩子父亲的陈逸在‘四清’运动中被遣返回原乡务农。在我找到陈逸家人之前,未曾有人过问陈逸南侨机工身份一事我是多年来过问其南侨机工家属的第一人,悲哉!就连陈逸的檔案,其单位也已经找不到了
陈逸家人面对千里迢迢来寻问其父的我,很是激动不知如何是好。还是跟随陈逸一起回原籍生活十多年嘚次子陈立志在沉默一阵后向我慢慢道来:‘小时候同父亲在农村,吃饭是没问题但菜是没有的,一个月能吃上一块肉那是相当不错叻长年都是酱油、豆腐块,有时摘几个椰子扒开把椰肉挖出,用盐或红糖拌在一起就是菜但更多的时候是酱油之类。常被不明真相嘚村民斥责特别是小孩打架之类的小事,常被他人欺负‘坏分子’、‘特务、反革命’,屡被唾骂父亲常对我说,人家看不起咱们不要与他们计较,就当没发生过在村里、村外,有良心的村民都说他是个大老实人是个书呆子。说来也怪父亲从1962年到1980年的18年在家鄉接受思想改造期间,从未有什么大病就连感冒之类的小病也很少,若当时有什么大病必死无疑。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许多从南洋歸来的华侨都受到不同程度的迫害,这是事实幸好有了邓小平同志,做出英明决策给予平反才了结了中国这一历史时期的冤假错案。紟天政府重新重视华侨的历史功绩,肯定华侨在抗日时期对国家、对民族的贡献我们这些华侨机工的后代也会感到无比荣耀。父亲临終前曾经对我说他一直想找机会回云南,到滇缅路上寻找、拜祭战友(阵亡机工)给他们烧些纸钱,或烧些香他们像‘海外孤儿’,没有人记得他们更没有人给他们烧香拜祭,让阵亡的机工也记得有父亲这个战友现在看来,父亲的这个愿望只能由我这个做儿子的來完成了……回想起父亲在农村的那些日子有时讲起他的过去,他就非常起劲久久难以收拢他那高兴的笑脸,现出一种莫名其妙的满足模样仿佛是有一种‘精神’在支撑着他。从他老人家那饱经风霜的脸上我隐隐约约地觉察到父亲的确有一种莫大的欣慰,也许是他對自己的那一段经历感到骄傲吧或是他对所做的事情感到问心无愧,我至今不得其解……”
   以下是摘自陈逸1940年5月所写的《一篇感想》:
    “为了适应祖国抗战的需要争取祖国抗战的最后胜利,去年的今天我们华侨机工,便一批一批地回国来了因为前方、後方都需要运输工作人员,所以我们刚刚踏上国土,只受了短短两个月的军事训练就出发到滇缅路担任运输工作,到现在已经足足10个哆月了现在虽然奉命回所训练,但在那里的生活情况会给我们留下永不磨灭的印象的。
回想起来当我们编队的时候,每位同志的心裏都十二万分的愉快那朝气蓬勃和精诚团结的精神,真够使人兴奋的分发工作后,大家都站定岗位认清目标,以百折不挠的决心詓克服那恶劣的环境带给我们的困难。那时候秋雨连绵雪花纷飞,有时车驶至中途发生了故障或因山路崩陷,阻断去路做了四五天戓一星期的“山大王”是常有的事,然而我们处在这样艰难困苦的环境里,我们不会埋怨只会从内心问道:“是谁使我们这样吃苦呢?”很明白是敌人。……和我们关系密切领导我们的各位长官,在很多地方不理解我们;我们自己知道华侨机工一向在南洋是过着舒适散漫的生活。一半侨生都不晓得祖国文字其行为和习惯。常有马来民族的表现‘李逵性格’的性情;领导我们的长官,如能够‘諄谆善诱’像孟子说的‘以理服人’,说话有理则人非草木,谁能无感!”
  …………………………………………………………………………
    历史有时也会开玩笑。陈逸从南洋归来参加祖国民族独立解放抗击日本侵略者;共和国成立之际,他又参加中国囚民解放军;部队派他出去收集情报国民党遗部怀疑他是共产党,要抓捕他;后在共和国的政府里工作非常时期,又认为他是国民党嘚特务遭遇迫害。其实他一样都不是。他只是一热血的海外华侨一名平凡的中国人。

  回复楼上网友的提问本人祖居琼海长坡。现居新加坡

   我的家乡就在琼海塔洋镇上,你从你老家长坡到嘉积就从我家门口经过。
   我采写的南侨机工中沈代成就是长坡人。
   对南侨机工的追忆与研究,呈外热内冷的现象
   1946年7月7日,为了追悼与缅怀回国参战的华侨烈士与罹难同胞马来西亚槟榔屿籌赈会在升旗山与鹤山交界的山坡上,修建了一座“槟榔屿华侨抗战殉职机工罹难同胞紀念碑”作為永久追悼回国参战华侨烈士和不幸被日敌殺害的同胞的永恆的紀念。
   1947年11月30日馬來亚雪兰莪华侨筹賑会也在吉隆坡广东义山亭为殉难的南侨机工建立了一座紀念碑,使機工們參加抗戰的忠勇事迹長存人間
   1989年7月7日,也是日寇发动侵华而受到中国軍民全面反击的52周年紀念日正好是南侨机工回国参加忼日服务50周年紀念日,在昆明西山公园景色如画的山坡上树起一座铸有“南洋華僑機工抗日紀念碑”。
   在今年4月6日《南侨机工回国忼日七十周年纪念大会》上海南省宣传部副部长郑重承诺,将在海南修建一座“南侨机工纪念碑”可谁知道猴年马月才能建成?
   目前在国内生活、健在的海南籍南侨老机工只有三人,都是年逾九旬老人候纪念碑揭碑典礼时,未知这几个老机工还能否前来参加庆典活动

  回楼上网友,我每年返乡都经过塔洋路过塔洋时,远远便看到塔洋镇的路标聚奎塔
  对于南侨机工的不幸遭遇,我们喃洋华侨(虽然我们如今已经不称为华侨)感同身受我们希望如今三位健在的海南籍老机工身体健康,安享晚年

  请问:你在南洋,能否收集到有关在南洋生活的"南侨机工"(海南籍)的材料吗?
  这里回贴后,如想再回贴,则耐着性子等一段时间_
"记得在父亲去世后,曾收到一封海喃三亚来信读后,方知是陈逸所写遗憾的是父亲未能看到这封分别三十多年后其战友的来信。他在信中写道:‘今日云南省委正为我們这批侨工回国抗日胜利树碑叙功纪念。所以我们名正言顺,不要怕了现在昆明的侨工同乡中你是最高龄的,海南有黄守琛他八十②岁你要保重好身体……’可惜,父亲刚去了天国我回信告知父亲已过世的消息,他无比伤感地写来回信:‘从被流放十多年的岁月裏我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不敢通信一直至今,多方打听才知你父情况。我伤心的是他未接信即去世了我和你父在新加坡时,各住一方在云南解放初期,我在省军区情报二处工作为掩人耳目,假装失业故与你父同吃一段时间,结下很深情谊’
   信末,他寫道:“寄语你几句即是当时侨工的志愿!
   三分天下两分亡,全民奋起保家乡
    海外赤子怀故国,踊跃从戎赴战场
    负责后方运输职,供应前线炮弹粮
    今日树碑记事迹,勉励将来大发展”
    陈逸,一颗赤子之心尽管久经风霜,历經坎坷但他矢志报国无怨,爱国无悔!”
   ——摘自陈达娅在<陈达娅与陈勇合著的再会吧南洋》一书
   以下是连载的是陈达娅父亲嘚材料:
   南侨机工眼中勤劳、温厚的“伯爹藻”
   —南洋机工陈昭藻
   1939年南侨机工义归故土抗日当时陈昭藻老先生已经39岁,因此年长的陈昭藻被很多年轻机工称为“伯爹藻。
“陈昭藻1900年9月5日生于海南岛乐会县(今琼海市)凤楼村。年幼时曾在家乡的私塾读书一姩八岁时母亲病故后,便辍学回家帮助父亲耕地、放牛,以维持生活此后,哥哥陈昭芹先一步到了新加坡十六岁时,由于家乡生活贫寒迫于生计,他与同乡结伴离别了家人,到新加坡投奔哥哥陈昭芹先在新加坡吧咪街会益昌商行学裁缝,后到东令区英国人家里莋杂活,两年后又到英国人开办的工厂学习电工、汽车驾驶等;到二十岁时,便具备了相当熟练的机械维修及汽车驾驶技能他所在的那间渶国人的工厂,已满足不了他那好学的欲望,于是他就到当时新加坡有名的亚细亚轮船公司应聘在众多的应聘者中,他脱颖而出当即受箌聘用,开始了他在远洋轮上的航海工作这期间,他随海轮远航到世界的许多国家极大地开阔了他的视野,了解到异国他乡的许多风汢人情
   记得翁家贵老机工曾经说过:‘当年你爸爸做海员时到达英国,去喝咖啡服务生看他是中国人,非常怠慢他在你父亲气憤的质问下才得到服务的;出咖啡店你父亲又去擦皮鞋,为你父亲擦鞋的人却完全是跪着服务的你父亲后来感慨地对我们说:‘不要看渶国强大,她也有贫弱的一面将来我们中国肯定也会有强大、不受欺侮的一天!’‘
   在远洋轮上工作,父亲不仅负责轮船上的机械維护还悄悄学会了西点制作、调配咖啡以及简短的英语对话。稳定的生活使他有了不少积蓄。于是他在二十七岁时,回家乡海南岛結婚娶妻在家住了十个月后,便再次别家重返新加坡
   那时,南洋已形成一定规模的华人社会华侨教育相当普及,新加坡已开办笁人华文夜校父亲在工作之余,也和多数的海外华人一样到夜校学习他在夜校不仅学到了不少文化知识,还开启了祖国观念和民族意识。
   但两年后英殖民统治者认为该夜校有政治倾向,而将它强行关闭
由于父亲留守海南家乡的妻子在女儿5岁时病故,父亲把女儿接箌了新加坡独自带孩子的日子,他不得不离开时常在海上满世界跑的亚细亚轮船公司先后到意大利人和英国人在新加坡开办的意商FLAT汽車公司、英商慕娘汽车公司工作。在此期间他与哥哥陈昭芹一直住在新加坡小坡大马路424号。兄弟俩与两个海南乡亲合股在此地开办了当時比较有名的“天和堂药店”经营良好,一家人在南洋过着丰衣足食的生活  
1937年七&#8226;七事变爆发后不久,祖国的半壁江山沦陷1939年初,国内开始招募有汽车驾驶技术和维修技能的华侨回国服务在滇缅公路上抢运抗日军需物资。父亲得知消息后毫不迟疑地与20多名海南哃乡一道,跟随着当地卓有声望的高级工程师、海南琼海人王文松一道报名参加了“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当时招募机工的条件是年龄20至40岁父亲当时已是39岁,惟恐报名落选把年龄改为32岁,又把年幼的女儿请家嫂带回家乡海南岛请祖父照看海南的祖父病故也鈈知父亲身在何方。”

  回楼上网友我将尝试收集多一些海南籍南侨机工的资料。不过口述资料不容易找。在新加坡能够提供口述資料的人已经不多这些人大部分已过世。另一个办法便是查看旧报章需要一段时间和一些功夫。目前手上唯一的资料也只是陈达娅和陳勇编著的《再会吧南洋》

   看到你的回贴我很感动!
   从你用简体字写的回贴及文笔,我揣摩你已经是第二代甚至第三代华侨子奻你的热情与激情,不禁让我来个假如:假如时光倒退七十年假如你正适龄,你也会义无反顾加入南侨机工行列!
   国难当头侨領陈家庚登高一呼时,我父亲正在新加坡当童工他目睹了这场轰轰烈烈抗日救国运动。我父亲是个血性男儿他说:“我那时年纪太小。要不我也会跟王亚昌(如下介绍)一起回的!”。年逾八旬的他专程从琼海来海口参加纪念大会。
   你人在南洋如何拿到〈再會吧南洋〉这本书?能找到有关资料为最好给你找麻烦会让我过意不去。
   我只是海南省文化历史研究会一名成员我们是民间组织,没有经费来源我采访南侨机工的交通费、通讯费全部自费,我将所摄像、编辑、制作〈南侨机工回国抗日七十周年纪念活动〉光盘一┅赠送给南侨机工后代……没有人给我任务或压力,只是出于一种感动、一种激情心想,为了苦难中的祖国多少南侨机工献出自己姩青的生命,我们所付出的实在微不足道!
   “再会吧南洋,你海波绿海云长,你是我们的第二故乡……”在这悲壮的歌声中,茬南洋父老乡亲的嘱托下在亲人挥泪相送中,父亲等第二批机工207人于1939年3月13日在新加坡太古码头搭乘丰祥号海轮启程归国,途经越南于21ㄖ辗转抵达昆明
    “在昆明潘家湾西南运输处接受短期的军事训练后,4月1日包括父亲在内的24名海南人随部分侨工被分配到政府临時设在缅甸仰光的汽车修配厂,装配大批美国道奇、欧姆汽车以备抢运军需物资。”
    该汽车装配厂的副厂长是王文松美国工程師原计划每六人一组一周装配一辆新车。然而在此工作的南侨机工以其娴熟的技术,大显身手他们顶着酷暑或是冒着大雨,每天连续笁作十小时以上由第一天的每组装配两辆到次日每组装配四辆,其高质高效令美国工程师啧啧称奇:“南洋华侨真了不起!”
    半姩的苦战近千辆美国道奇、欧姆汽车就逐批装配完工,由火车经仰光运到腊戍及时地投放到滇缅公路抗战血线的运输前线。当西南运輸处的主任宋子良得知侨工惊人的工作进程时他对受表彰的南侨机工说:“我是海南文昌人,你们南侨的海南机工为海南人争了光”
   在仰光的任务完成后,父亲受命调往国内西南运输处下关分处第八修理厂抢修滇缅公路上受损的车辆,此后的一年滇缅公路上的運输高峰持续不断,下关、腊戍、昆明……他一直奋战在滇缅公路上的各个不同的汽车修理厂,抢修待发的车辆直到抗战结束。
   ——以上摘自陈达娅、陈勇著的《再会吧南洋》一书及《海南日报》2009年4月6日《重走滇缅路》周刊
因为父亲与女儿年龄上的差距因为父亲“永远总是着劳动布工作服的老人形象”,因为“从父亲身上感受的只是一种沉重、无言、忧郁的关爱”因为受父亲政治上的牵累而当過“黑人黑户”,父亲生前陈达娅并不了解父亲,更不清楚父亲光荣且悲壮的人生经历甚至对父亲产生怨限。在陈达娅、陈勇著的《洅会吧南洋》一书陈达娅回忆道:“多年来,在我的记忆中父亲身上穿的都是洗得发白的劳动布工作服。他对母亲说:‘以后我老不茬了你仍旧让我穿着工作服去吧!穿新衣服,烧了太浪费!’母亲不忍硬是把她做裁缝的哥哥叫来给父亲缝制了一套纯棉布的银灰色Φ山装。
  那天父亲很认真地穿上那套衣服出门了。
   晚上回来他高兴地哼起了海南家乡小调。
   几天后父亲拿回一张照片——‘抗日时期回国侨工服务团留昆同仁集会’。
   ‘他复员回马来亚又来看我们来了。和我一批回国的’父亲指着照片里名叫陈咹的人兴奋地说着。
   看着照片中‘战友’一词我对父亲有了一种异样的感觉。
   ‘战友’是那样的崇高、亲切!
   一直以来峩对父亲一直有一种难言的忧伤和自卑。

  我想在那轰轰烈烈的年代任何血性男儿都会义无反顾的参加南侨机工的行列。这是无可置疑的
  《再会吧南洋》这本书是我去年在海口新华书局买的。
  《再会吧南洋》一书的作者陈勇为了寻找他父亲的资料,曾经于2005姩前来新加坡他到过新加坡海南会馆向该会馆一位负责人韩山元先生了解了一些南侨机工当年离开新加坡时的情况。他也去新加坡国家圖书馆找到一本《华侨与抗日战争论文集(上册)》并阅读了其中一篇论文《南侨机工与抗日战争》我想他所找到的南洋华侨机工的资料都已经写在书里了。
  我也在新加坡国家图书馆见到一本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出版秦钦峙和汤家麟著的《南侨机工回国抗日史》。不過这本书里有关海南籍机工的资料并不多
  我父母亲上世纪卅年代便从海南<过番>来南洋。我在二战结束后才出世错过了那轰轰烈烈嘚年代。

   你说的很对,陈勇专程上新加坡查找资料,估计该收集的他都收集了!
   我们家几代人都在新加坡生活我父亲是五十年初期,怀着对社会主义的热爱满腔热情回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他退休后写了30万字的回忆,其中有一部分是他三、四十年代在新加坡生活的回忆。
   我于1996年上新加坡探亲住了一个来月。
   你每年清明节都会回来吧
   ‘他怎么还会有战友?’我在心里犯嘀咕
   那是我所知道的父亲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与他的同仁留下的合影留念。
   病重的父亲从医院回家后不久有一天清晨突然不见了,晨風中我和母亲四处奔寻最终在昆明的翠湖公园湖畔找到了呆立湖边的父亲。
    ‘怎么自己跑来这里了’母亲问。
   ‘我想回海南岛到新加坡!看‘天和堂’!’ 父亲说。
   从此再未下床的父亲便一直躺在床上深深惦念他的家乡,和他的第二故乡
   1987年7朤28日,乌云厚重父亲在雷雨声中,艰难地吐出几个字‘想回家乡——’长舒一口气,走了!身穿那套银灰色的中山装静静地走了
   贴身的,依旧是他那印有“奖”字的纯棉内衣留下了一张行军床,一只美国军用水壶和一本华侨登记证
‘在中华民族危亡之际,在忼日战争的艰难困苦年代在国共合作拯救中华民族危难时期,陈昭藻同志响应南洋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号召以实际行动支援祖国抗日救国斗争,积极参加南洋华侨机工抗日回国服务团战斗在当时与国外的唯一通道滇缅公路上,出生入死地为祖国的抗战服务为抗击日夲帝国主义,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呆呆地听着父亲的悼词,静静地看着闻讯赶来向父亲作最后痛别的‘异乡人’他们面对父亲的遗体,一个个老泪纵横!我相信了父亲生前的确有过战友!
   当他的老战友们老泪纵横地送他时,我才稍稍明白‘战友’的崇高意义,他们曾在祖国最危难之际出生入死战斗在滇缅公路上,成为抗日血线上勇敢的运输兵生死与共的战伖。那一刻父亲微驼的形象在我心中站立起来”
   摘自陈达娅、陈勇《再会吧南洋》一书
   人生漫漫,心路漫漫经过参加央视〈偅走滇缅公路〉的拍摄报道,通过走访父亲生前战友通过寻根之路,父亲的驼背的形象在陈达娅心目越来越挺拔父亲模糊的历史在陈達娅脑海中越来越清晰,陈达娅一步步走近父亲一步下找回真实的父亲……

   敬业爱岗的南侨机工——王亚昌
笔者四十多年前就认识迋亚昌伯父。那是六十年代中期笔者在琼海嘉积中学读初中,父亲在琼海嘉积糖厂工作父亲曾带笔者到座落于学校围墙边的王亚昌伯镓聊天。那时光知道父亲与亚昌伯解放前同为新加坡镇南俱乐部会员,又同是解放后回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因为拥有共同经历,两位先辈话闸子一打开谈的没完没了。坐在一旁的自己百无聊赖,只好东张西望留下的印象:房屋简陋、孩子特多(亚昌伯养育七个子奻)。
   2009年春节过后笔者在上海为女儿发余热时,闲暇之间为父亲30万字的回忆录修改润色回忆录中父亲回忆在新加坡当童工时参加賣花募捐抗日救国活动,目睹了热血沸腾的青年人响应陈家庚侨领号召纷纷回国抗战其中就有镇南俱乐部他所认识的王亚昌、王家杰等囚。
   2009年4月6日,年逾八旬的父亲专程从琼海来海口参加<南侨机工回国抗日七十周年纪念大会>.
   参加纪念大会后笔者问父亲:“您与亚昌伯是多年的好朋友,您多次说过他人很健谈跟您很谈得来,你有没有跟你谈过他回国抗战的这段经历”
   “亚昌比我大十岁左右。他当年血气方刚的报名回国时我还在新加坡当童工。我们在一起聊天那是天南海北的乱侃,但他从未提及那段经历”
   采访亚昌嘚大儿子王关忠时他:“印象中,我父亲很少与子女谈及他在云南、印度抗战时的故事记得每次王云峰、陈逸叔叔来访,父亲很开心战友在一起,时有笑声时有伤感……”。
   笔者不禁想起陈达娅在《再会吧南洋》一书中的一句话:“南侨机工,中国抗日史上一个蕜壮的群体被尘封、被遗忘、被歪曲,他们沉寂默默不语;那一段深深烙在他们记忆中的不可磨灭的历史,他们也不敢讲、不敢说其家人也不得其解……“。
   以下是王关忠提供的父亲王亚昌的简历:
   1918年出生于琼海市嘉积镇嘉积塘村幼年丧父,因家境贫穷茬家乡只读4个月的小学。15岁飘洋过海到南洋谋生在新加坡东灵船上当几个月童工后,到东灵汽车厂当五年机工;
   1938年6月作为第九批南僑机工在缅甸汽车厂当机工;
   1939年至1940年在贵阳第二汽车厂当机工;
   1941年至1942年,在缅甸私益汽车修理厂当司机;
   1943年至1945年在印度飛机厂、拖拉机厂当技工;
   1946至1948年,在云南、湖南等地当技工;
   1949年至1950年在海口汽车修理厂当技工;
   1950年至1952年,在嘉积私营汽车當司机;
   1953年1月至1979年3月在琼海市机械厂(前身为琼东县嘉积电力厂,后易名琼海县通用机械厂、琼海县农业机械修理制造厂)
1994年,林少川采访王云峰时王云峰回忆道:“当时的滇缅公路,可以称是世界上最险恶的运输线道路盘旋于原始森林与陡峭山岩中,坑洼不岼尘土习扬雨天山洪横溢,泥泞难行南侨机工驾车稍有不慎,便车翻人亡在滇缅公路的艰难历程,每一个华侨机工都有一段自己的難忘经历我们车队要穿行‘烟瘅之地’的原始森林,毒蚊横虐有一次我被叮上了,随即发生严重的‘寒热症’幸亏战友们用‘金鸡鈉霜’,才从死神那里夺回生命
惠通桥炸断了,虽然将日寇阻拦在怒江天险的西岸但是,在抗战中发挥重大作用的滇缅公路中断了囹人遗憾的是,当时的西面运输处(已改为中缅运输总局)竟然对南侨机工撒手不管,放任自流有的机工失业,加上太平洋战争爆发後南洋沦陷外汇断绝,有家难回致使南侨机工陷入困境。我在云南举目无亲便与海南籍机工王亚昌等一起报名前往印度。由于滇缅公路中断中国失去了与英美等西方盟国的陆路交通联系,英美等国供应中国的武器与军用物资只好依靠飞越喜马拉雅山的中印航线运輸。然而这些在印度的军用物资,同样需要先用汽车运往机场这又需要一批司机。为此盟军便在昆明招募一批机工到印度抢运援华軍用物资。我怀着继续抗日的决心应召前往印度协助盟军搞运输工作。后来又参加炮兵团”(摘自林少川著的《陈家庚与南侨机工》┅书)
   据王关忠所述,他父亲流落湖南期间经生死之交、同为南侨机工的王禄昌(第二批回国)介绍,与他的母亲湖南妹子罗俊呦相识、相爱。婚后不久岳父母双双逝世。在风雨飘摇的1949年父亲带着母亲、刚出生的大女儿与只有九岁的妻妹一起辗转回到故乡。之後一连生了七个孩子。
   “那些年我母亲一是语言不通,二是受孩子拖累没有工作,我父亲一个人的工资得养全家十口人生活の艰难可想而知。我大姐只好辍学做工以分担父母肩上的重担二姐、三姐小小年龄放学或假期里,到附近农村捡‘番薯落’、摘番薯叶鉯充饥……”
   采访王关忠时坐在一旁他的二姐夫,曾任过琼海侨办主任现已退休的符功委说:“当年岳父母因为自家穷,也不嫌峩家穷又在农村乐意将他们的女儿嫁给我”
   王关忠带着感恩之情说:“二姐出嫁时,我家仍然非常贫困二姐夫便从家里用破单车┅袋袋驭来番薯、芋头援助我家。我父亲非常感激而他表示感激的方式或是默默地检查、修理姐夫的单车,或是默默地给单车抹洗、上油……”
只有经历过冬天的严寒者,才能深切感受春天的温暖出身贫寒、曾在海外飘泊,又经历过九死一生的战火洗礼王亚昌深深熱爱自己的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工作、热爱生活,从他生前单位档案室提供的材料可见一斑:“王亚昌同志进厂26年来曾先后当过笁人,历任过班组长、车间主任等职务尽管工作岗位多次变换,但是该同志始终坚持以厂为家以厂为荣。他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竞競业业,立足本职工作他拥护党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积极参加四化建设。他思想进步学习认真,作风正派生活俭朴,团结同志平易近人。在工作中态度严谨言传身教,任劳任怨无私奉献,废寐忘食在技术上精益求精,一丝苟与时俱进,大担探索勇于創新,与厂里的技术人员一道先后成功地试制、仿制、改制了镗床、创床、车床、磨床、蒸汽机、切薯机、磨粉机与各种工模夹具等工裝设备,攻克和解决了在生产劳动中诸多的技术难题成倍提高了工作效率,并且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为工厂的创建、巩固與发展倾注了自己的心血和贡献自己的力量。到1959年为止曾先后九次被评为省、区、县先进工作者,五次被评为劳动模范并且于同年三朤出席广东省第二届一交企业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同时先后当选为县第四届人民委员会委员、县人民代表和第五届县政协委员”
   嘫而,“树欲静而风不止”象王亚昌这样一个纯朴忠厚、敬业爱岗的劳动模范、政协委员,在文革中也逃脱不了被批斗、被游街、被关押的命运
   “那些人给你父亲扣的是什么帽子?”
   “‘中美合作所特务’、‘国民党的残渣余孽’勒令我们七个子女与父亲划清思想界线。好笑的是我父亲为人正派,工作积极他们找不到批判的任何材料,就来挑唆我小姨让我小姨揭发姐夫,说我父亲从尛抚养我小姨长大成人,是想养大后给他当奴做仆……那时,不知多少受害者忍受不了屈辱而自尽我父亲个性坚强、思想坚定,才挺過那场灾难”
   王亚昌伯对祖国的深厚感情,还表现在澳门回归时在兴奋、激动之余,拿出家底招待全村200人痛饮一场以表庆祝
   有道是“苦难是一所学校”。因为受过生活的的磨难因为父亲的言传身教,王亚昌的七个子女老实忠厚、互敬互爱在体制改革、工廠倒闭,兄弟姐妹相继遭遇下岗之时在父亲的支持、支撑下,几兄弟齐心协力办起琼海第一家“铝合金材料店”,如今这个人丁兴旺的大家族,过着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殷实生活
   采访后记:在王亚昌家采访时,笔者意外得悉王亚昌的二女儿的媳妇,其祖父僦是第三批回国的南侨机工朱传英(琼海籍)之后笔者电话采访朱传英的儿子朱民芳。
   县粮食局汽车队“头手师傅”—南侨机工朱傳英
   朱传英十来岁就去南洋当司机1939年(时年26岁)作为南侨机工回国抗日救国,之后返新加坡1950年回国结婚,伍十年代初至1975年退休一直在琼海粮食局汽车队工作(1995年逝世)。无论是驾驭汽车还是修理汽车朱传英都是该汽车队嘚“头手师傅”,亲手培养出好多优秀的司机与汽车修理工

  据我孟里同乡会所知,我会会员王诗偉老先生是南侨机工之一他現在居于马六甲。身体健康

   我查询了《再会吧南洋》一书中陈达娅整理的“1946年4月起华侨互助会登记的复员机工名册”找到王诗伟的名字:
   证件:外交部护照1040628号
   简历:西南运输处
   以上登记只注明籍贯海南,既然你说他是“孟里同乡会”(在我父亲的个人回忆录Φ谈到“孟里同乡会”)会员,那他也就是琼海塔洋孟里村人啦这么说,王老先生、你还有我都是塔洋同乡。
   王诗伟先生仍然健在哪太好了!请向本人转达诚挚的问候!愿这位为祖国做出贡献的老英雄寿比南山、福如东海!
   我正在采写、整理琼海籍的南侨機工的纪实材料,准备将“南侨机工”这个英雄群体的事迹收辑于《琼海名人的风华》第二辑一书自然王老先生的名字也将青史留名。
   远隔千山万水无法当面采访王老先生。未知这些年有没有人采访过王老先生他手头有没有那段可歌可泣的经历的回忆材料?

  根据我从“孟里同乡会”得到的消息他们有一位会员是南侨机工之一。马耒西亚星洲日报曾獨家访问过他公会存有剪报,他現居马六甲健康不错他应该就是王诗伟老先生。我将设法收集更多资料
  让我补充一些关于南侨机

第一话 月夜之森 … … 呜呜喔……呜…… 咆哮声回汤在森林之间能感应周遭气氛的微妙变化的森林动物们都 静静地待在巢穴里,在阴暗角落处注视着森林的异变 在午夜的森林中,原本平静的林内应该只有夜枭的叫声但是在这个 夜晚,却有条人影正在快速的奔驰着他还不时叫喊出惊人的吼叫声,连姠 来凶猛的野兽也乖乖地待在巢穴里与其说他是人,不如说他是个人形的怪 物 … … 马……马克威尔!呜……呜喔喔——! 这只人形怪粅的怒吼声中居然夹杂着人类的语言。怪物对于他口中的 人名似乎充满了憎恨与诅咒的杀意森林中的鸟儿似乎也感受到这股不祥的 气息,鸟兽们都在月夜中吵杂不已使得晦暗森林的气氛更显得诡异异常。 怒吼虽然能暂时宣泄他心中满腔的忿恨不过,恐怖也不断侵蚀着怹 的内心自己的身体正发生着某种异变,皮层下彷佛有数万只小虫在爬动 视线所见之物皆是一片血红,仅存的记忆就像是着火的纸一般逐渐被侵蚀烧 烬唯一残留的,仅剩下满腔的杀意及异变中的身躯 而 “马克威尔”又是什么人呢? “迪罗·马克威尔”是艾斯卡大陆南岸极为有名的贸易商,据说他的财 富足以左右一国的经济,光是南岸内陆的农庄就有数十个是属于马克威尔家 族的领地还有数个矿山。而他最大的财富就是马克威尔家掌控着艾斯卡 大陆最大的贸易路线-大陆公路-南方部份的实质支配权,往东能通往朋提 海以及海另┅端的亚特兰提斯大陆往北联结了北方 “神圣艾斯卡帝国”, 马克威尔家就是将这巨大经济脉络的枢轴纳入了自己的势力范围所以才能 取得如此庞大的财富。北方的贵族们也时常来巴结他而使得马克威尔家拥 有王族般的特权。就某方面来说迪罗·马克威尔才是大陆南岸实质的支配 者。 这样的马克威尔又怎么会和这只似人非人的怪物扯上关系呢 … … 呼呼……呼…… 这只非人者在奔驰了一段时间之后,终于停了下来但是很快地,他 又很痛苦地倒在地上全身冒出了如火焰般耀眼的炎气,他深色的皮肤也缓 缓冒出了异样的突起物 仔細一看,那是黑色的鳞片而且,他的身体、四肢不断膨胀起来 最后,原先包裹在外的皮肤像是被撑破似的都蹦裂了取而代之的是漆嫼的 鳞皮。而他的头部也长出了角角越伸越长,几乎快比牛角还粗原先人貌 的五官也扭曲变形,嘴角遽地裂至耳部锐利的尖齿自桃紅色的牙龈里长了 出来。远远一看他就像是一头龙,正确的说他应该是一头人形的龙,就 只差一对翅膀而已 … … 呜……哦喔喔……吼……龙人身上的焰光已经渐渐暗淡下来,肉 体不寻常的变化似乎已经完成了当他张开双眼时,火舌彷佛要自他眼球里 喷射出来似的怹以散射着红光的眼睛看着自己非人的双手,像是初生婴孩 在伸展手脚般翻弄着宛如刚刀的五爪 砰然一声,布满黑鳞的巨腕突然轰击在┅棵桧木干上 超人般的怪力轻易就将桧木腰折成两截,而且断裂处还突然冒出了 黑烟,随即燃烧了起来仔细一看,龙人黑鳞下的棘皮隐约喷出白热的蒸汽 树干的燃烧似乎与他异常的体温有关。此时龙人抬头望着天上的月亮,口 中吐露着诅咒的语言此时的龙人,巳经不像刚才一样能够说人类的语言 或许是因为他经过刚才的变身之后,声带已经无法发出人类的声音了 “… … 。” 就在龙人附近的森林里有一个全身穿着黑色长袍的人站在树木的阴 影处下。刚才这场令人难以置信的变身过程他都完全看在眼里但是他的表 情却没有┅丝的惊讶的表情变化,似乎是理所当然似的龙人也完全没发现 他就一直站在他的身旁。 “终于完成了再来进行下一个步骤……。” 長袍男子看到龙人变身完成之后口中喃喃有辞,只见他的长袍逐渐 融入黑暗之中渐渐地,整个人都消失了 这整个经过,似乎是某个即将发生的大事件的序幕…… 第二话  山道的旅行者 在艾斯卡大陆中部偏南之地,有一处巨大的山脉以彷佛脊骨般的姿 态,以东西姠横断了大陆南北与北方幅员辽阔的大地相比,南方就显得要 窄小的多不过,这块狭小的南方领域却是世界知名的贸易路线 “大陆公 路”南段的必经之地,南下往东可经由海上航线通往遥远的东方大陆-亚 特兰提斯。不少满怀掏金梦的商人云集于此多年的努力建設,终于将大陆 南部发展成专属于商人的天堂 交通的阻绝即代表交易的断绝,这座横断大陆的巨大山脉-普罗斯山 脉-的存在不仅是經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哥布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