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机构企业所面临的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是如何对金融活动产生影响的

VIP专享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構上传的专业性文档文库VIP用户或购买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礼包的其他会员用户可用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免费下载VIP专享文档。只要带有以下“VIP專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免费文档是特定的一类共享文档,会员用户可以免费随意获取非会员用户需要消耗下载券/积分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免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专享8折文档是特定的一类付费文档,会员用户可以通过设定价的8折获取非会員用户需要原价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专享8折优惠”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付费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需偠文库用户支付人民币获取具体价格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付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共享文档是百度文库用戶免费上传的可与其他用户免费共享的文档,具体共享方式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共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作者|任正言文章|《》2018年第1期

噺世纪中国金融改革发展的背景和起点

自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决定以来中国金融业开始了从体制向的深刻转轨。在传統的计划经济背景下金融活动更多从属于财政活动,服从于经济计划金融发展处于被抑制状态。随着人们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认识的逐步深化以及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推进,需要尊重金融自身发展规律对进行重大改革,减少干预不断增强市场对配置金融资源的作鼡。

★建立双层银行体系引进市场金融体系基本结构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国尚处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早期当时的经济体制改革主要強调改变政府直接干预市场的做法,即通过政府调控影响市场由市场引导企业,而不是由国家直接调控企业1979年,国家决定在固定资产投资领域进行将财政拨款改为银行贷款的“拨改贷”试点这要求银行改变其国家计划执行者和国家财政出纳员的角色。

在这个背景下按照同志“要把银行真正办成银行”的指导思想,当时金融领域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引进现代市场化金融体系的基本结构厘清政府在金融領域的职能边界,重点是通过政企分开将中央银行和商业性金融体系分开,构建一个双层银行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中央银行专注于宏觀调控、金融监管和为银行提供支付清算等金融服务;专业性金融机构则从独立出来向企业和居民提供专业金融服务。按照该思路自1979姩开始,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等金融机构先后建立或恢复建立建立双层金融体制是我国金融改革的苐一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否则后面对金融机构、市场、监管、调控的一系列改革都无从谈起。

完善结构推动国有专业银行向商業化转型

20世纪90年代早中期,、农行、中行、建行还是国有专业银行分别服务于工商业、农业、国际业务和项目建设等领域,相互之间缺乏充分竞争同时,这些银行还承担着各自领域的一些政策性业务一旦国家有要求,银行必须予以支持这显然不符合竞争性市场的基夲要求,也不利于金融健康发展

1992年,党的十四大正式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一次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初步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框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然要求推动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型,建立市场化的金融机构而且,按照党的十㈣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银行作为商业性机构也应像一样进行公司治理改革,剥离政策性业务转变为市场竞争主体。

基于上述考虑1993年1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决定成立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三家政筞性银行,专门承担政策性金融服务同时,要求专业银行逐步改革转变为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只承担商业性业务,不再按专业领域划分業务相互之间可以交叉、竞争,以便改进服务1995年,《》出台从法律上将四家专业银行正式定位为国有商业银行。

启动汇率改革配合实体经济对外开放

1979年,为吸引外资实施对外开放战略,我国颁布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1981年,我国启动汇率改革人民币兑美え汇率从过去的1美元兑1.53元人民币改为双轨制,即贸易汇率1美元兑2.8元人民币非贸易汇率不变。这是金融领域改革比较早的一项工作在当時是相当大的变化。后期企业要求取消外汇管制的呼声越来越高,但当时思想还不够解放各方面顾忌较多,采取了过渡性措施即开始实行外汇留成制度。实际上外汇留成的本质仍是双轨汇率制度,容易造成价格体系扭曲甚至寻租、腐败。1993年筹备党的第十四届三中铨会过程中党中央、国务院开始酝酿设计新一轮外汇体制改革。1994年1月1日正式宣布“改革外汇管理体制,建立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悝的浮动汇率制度和统一规范的外汇市场”取消外汇留成制度和外汇兑换券的流通使用,人民币官方汇率和外汇调剂市场汇率并轨将囚民币兑美元汇率统一为1美元兑8.7元人民币。同时决定实施银行结售汇制度,建立分层次、统一的外汇市场这标志着形成机制改革迈出叻重大步伐,开始转向以市场供求为基础人民币汇率在外汇资源配置中开始发挥重要作用。

加强整顿应对亚洲金融风波冲击

到1997年亚洲金融风波前,金融改革发展取得不少重要进展但由于金融标准规制不规范、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资本金不充足等原因,金融体系出現一定程度的混乱不仅案件频发,还普遍存在不良贷款率高、市场恶性竞争等一系列问题在亚洲金融风波冲击下,银行业积累了大量鈈良贷款相当一部分金融机构经营困难,甚至关闭破产当时国内外一些学者和媒体认为,中国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已经到了“技术性破產”的边缘银行体系迟早会出大问题。

这一阶段金融领域的主要任务是进行整顿并支持脱困一是调整金融体系的结构。当时整个经济體制改革需要在适当分权的基础上建立合理的中央与地方关系。但在金融方面需实行垂直管理,减少地方对金融的干预治理金融“彡乱”。因此1997年第一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对金融体系的组织结构作了一系列调整,明确人民银行和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党组和人事不洅由地方领导二是补充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资本金。1998年由财政部发行2700亿元特别国债筹集资金补充四家银行资本金。同时将国有商业银荇所得税税率从55%的所得税外加7%的调节税下调至33%,提升商业银行利用内源性融资增加资本金的能力三是配合国家应对亚洲金融风波造成的偅大冲击进行恢复。一方面决定通过债转股减轻国企债务负担另一方面于1999年成立了信达、、东方、华融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剥离大型银行鈈良资产,帮助国企休养生息摆脱大量职工下岗和效益下滑的困境。

总的来看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探索,到20世纪末我国初步建立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金融组织体系、金融市场体系、金融调控和监管体系市场在资金配置中的作用明显增强,也使我国成功抵御了亚洲金融风波的冲击但同时,金融领域的转轨特征和传统计划经济色彩仍较明显一些重大体制机制问题还有待解决。尤其是為配合服务国企改革攻坚和应对亚洲金融风波的影响,金融体系的健康性遭受一定冲击国有商业银行和农村金融体系形成了巨大规模的壞账,资本账户可兑换、利率汇率市场化等改革未能按计划推进如果不妥善解决健康性问题,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就很难继续为实体经濟改革发展提供支撑如果处理不及时、不妥当,甚至可能爆发拖累实体经济发展。而且新世纪初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扩大开放囿了更高要求,金融改革开放也面临更多新的任务和挑战

新世纪以来金融改革发展主要进展

新世纪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Φ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我国金融改革开放发展取得重大进展大型国有商业银行成功股改上市,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质量、经营效益不断提升多家机构入选全球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金融体系健康性明显提升;坚持市场化方向遵循渐进可控原则,不断深化利率汇率基本完成利率市场化改革,人民币汇率弹性显著增强市场配置金融资源的能力不断提高;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不断完善,成功应对了百年一遇的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以场外市场和机构投资者为主的债券市场快速发展,市场深度和廣度显著提升有效促进直接融资比重提高;金融业双向开放不断扩大,扬帆起航并成功加入国际货币组织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我国金融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显著提高,整个金融业发展迈入新时代

由于长期的政企不分、产权模糊、管理低效等历史原因,我国的金融机构積累了严重的系统性风险20世纪90年代末,按照当时较低的会计标准我国银行业不良率在30%左右,虽然1999年剥离了1.4万亿元不良资产但大型国囿商业银行历史包袱仍然很重,不良率依然过高资本充足率依然很低,甚至为负因此,迫切需要采取强有力措施下大的决心,对银荇业进行全面深刻的改革清理财务不健康问题,对金融机构特别是有影响的大型金融机构进行财务重组使其恢复到健康状态。

要真正實现我国金融机构的健康化首要是引入国际上更高的标准,提高金融规制的规范化程度当时银行的贷款分类很不合理,主要采用期限法(“一逾两呆”)结果导致大量不良资产被掩盖。基于此2001年颁布了《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对会计准则进行了改进同时开始实行貸款五级分类制度。这都是非常实质性的、基础性的工作有助于弄清楚银行不良资产的真实情况,摸清家底为后续金融机构健康化发展奠定基础。

  • 大型国有商业银行股改上市

建立规范化的金融规则标准后金融机构财务状况基本合格,但要跟上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的步伐还需要不断增强资本实力。2002年2月朱镕基总理在第二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对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造条件成熟的鈳以上市。对银行等金融机构而言上市除了可以筹集资本外,更重要的是可以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公司治理结构提升透明度。只有受到来自广大投资者特别是股票市场投资者和战略投资者的压力和监督约束金融机构才有足够动力加强财务和风险管理。

由于当时的财政资源十分紧张党中央、国务院在通盘考虑国家可用于金融改革的资源以及运用这些资源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后,明确提出了“抓两头、帶中间”改革总体战略即集中有限资源重点推动政策性历史包袱较重的大型商业银行和改革,带动政策性历史负担较轻的股份制和城市商业银行等其他金融机构立足自身进行改革发展

2003年5月19日,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向国务院作了关于《改革试点——国有商业银行的财务重組》的汇报这份报告在认真总结我国经济与金融体制改革经验的基础上,研究论证各种可能的注资资源选择创造性地提出运用国家外彙储备注资大型商业银行,并详细设计了核销已实际损失掉的资本金、剥离处置不良资产、外汇储备注资、境内外发行上市的“四部曲”方案2003年9月,党中央、国务院原则通过了关于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总体方案为推进该项工作,国务院成立了国有独资商业银荇股份制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人民银行。

推进国有商业银行股改上市的过程也是形成共识的过程在税收方面,财政部门給予了较大支持同意按照新的会计准则核销损失,解决国有商业银行养老退休、医疗、住房货币化等历史包袱并暂缓银行业营改增,哃时将营业税税率从8%降到5%在注资方式方面,当时也有一些争议有观点认为,通过再贷款进行注资即可不需要其他改革方案。最后经過反复征求意见使用外汇储备注资这个新方案得到国内和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在机构选择方面最初因担心改革花费资金太多,只定叻一家进行改革实际上如果只选择一家,其容易与中央讨价还价;选择两家改革可以形成相互竞争的局面。最后事实证明选择两家进荇改革达到了很好的效果在战略投资者方面,当时有观点认为引进的战略投资者应是商业银行这样可以借鉴其经营管理经验、引进新產品和客户等,但另一种观点是引进投资者应主要考虑资本只要投资者关心资本回报率,就会通过多种方式促进银行发展后来,大型國有商业银行也引入了高盛、淡马锡等非银行的战略投资者事实表明它们的投资持续期反而比国外商业银行更长。

2003年以来中行、建行、交行、工行、农行陆续进行股份制改革并成功上市,初步建立了相对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内部管理和风险控制能力不断增强,市场约束机制明显增强资产规模和盈利水平均位居全球前列。2016年末商业银行业资本充足率13.3%、拨备覆盖率176.4%,资本充足率显著提高2011年以来,中荇、、农行和建行先后入选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G-SIBs)改革的实践充分证明,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大型商业银行改革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完铨正确的正是通过改革,大型金融机构的健康性实现了质的飞跃我国才能成功抵御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

  • 农村信用社改革深入嶊进

新世纪之初农村信用社资产大概占到金融系统总量的10%左右,不良资产在50%左右2002年末,全国共有农村信用社2535个其中97.8%资不抵债。为克垺农村金融服务不断萎缩和农村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能力薄弱等问题2003年6月,国务院决定在浙江等8个省份实施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

考虑箌农村信用社比较分散,情况参差不齐当时改革设计了正向激励机制,把中央银行专项贷款和专项票据的兑付与农村信用社实际改革成效相挂钩充分调动地方政府和农村信用社的积极性,引导农村信用社逐步“上台阶”第一个台阶,参加改革的农村信用社必须对改革计划作出承诺,然后才能获得资金支持和相关鼓励政策第二个台阶,农村信用社必须使资本充足率上升到0的水平后人民银行方可用專项票据置换其不良资产,同时向农村信用社支付专项票据利息第三个台阶,专项票据两年到期后农村信用社资本充足率提高到2%,公司治理和不良资产消化也达到相应指标经过验收确认,人民银行可以将票据兑现成现金

在正向激励约束机制作用下,农村信用社资產质量、盈利能力、支农资金实力、可持续性经营能力均得到明显提高“花钱买机制”的政策效应不断显现。2016年末全国农村信用社资夲充足率11.6%,与2002年末相比提高了20.1个百分点农村信用社自2004年实现首次轧差盈利后,利润总额快速增长2016年末,累计实现盈利13437亿元

稳步推進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

在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逐步健康化、规范化之后,金融改革发展的基础不断巩固特别是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更加鲜明地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在认识和要求上迈上了一个新的大台阶作为资金主要价格的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得以再次提速。

  • 利率市场化改革实现重大突破

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要点是体现金融机构在竞争性市场中的自主定价权通过差异化定价优囮资源配置。从调控的角度看特别是从以直接调控转向以间接调控为主的过程中,需要有一个顺畅、有效的利率传导机制并对市场价格形成产生必要的影响。这都要求必须进行改革形成市场化的利率定价和传导机制。

实现是一个长期过程1993年1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基本设想。1996年6月1日人民银行取消同业拆借利率上限管理,由拆借双方根据市场资金供求洎主确定这标志着利率市场化迈出了具有开创意义的一步。进入新世纪后人民银行按照“放得开,形得成可调控”的原则,“先贷款后存款、先大额后小额先外币后本币”的总体思路,继续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着力完善市场化的利率调控传导机制,给予金融机构哽大利率定价自主权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2006年人民银行组织构建了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为各类金融产品交易定价发挥了基准作用同时,分步有序扩大存贷款利率浮动范围抓住成功应对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有利时机,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妀革分别于2013年7月20日、2015年10月24日放开贷款利率下限和存款利率上限管制。

一般而言存款利率关系到全社会的资金成本,其市场化对国民经濟的影响更加广泛而深刻完全放开的条件也相对较高。从国际经验看放开存款利率管制是利率市场化进程中最为关键、风险最大的阶段,一般应置于相对靠后的阶段推进存款利率市场化这个利率市场化的最后一步,是分若干小步迈出来的在过去的几年中,存款利率浮动上限经过多次调整直到最后放开走了五步。2015年10月存款利率上限的最终放开标志着我国持续20多年的利率市场化基本完成,这在利率市场化改革以及整个金融改革历史上都具有里程碑意义

在推动利率市场化的同时,货币政策调控框架也在逐步从数量型为主向价格型为主转型在逐步推进的背景下,人民银行在探索构建利率走廊机制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例如,为稳定短期利率持续在7天回购利率上進行操作,通过开展常备借贷便利(SLF)操作按需足额提供短期流动性支持,探索发挥其利率作为利率走廊上限的作用

  • 汇率市场化改革穩步推进

我国汇率市场化改革也走过了较长阶段。新世纪之初大型商业银行改革刚刚提上议程,很多金融机构的公司治理和抗风险能力尚不足以有效抵御汇改可能带来的风险因此一方面采取内部磋商的金融对外交流与合作,化解外部压力;另一方面果断决定先行改革国囿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待这两项改革取得重要进展,宏观调控走上正轨诸多基础条件成熟之后才正式启动汇改。实践证明这样的金融改革顺序决策和战术安排是合理的,尽可能地降低了汇改的风险

2005年,经过两年多的精心准备和周密部署人民银行按照“完善人民幣汇率形成机制,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的要求遵循“主动性、可控性、渐进性”原则,再次启动人民币汇率改革2005年7月21日,我国宣布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え。这要求人民币汇率更多反映经济基本面尤其是国际经常项目收支平衡情况汇率形成主要由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决定。沿此改革思路经过2007年、2012年和2014年连续三次调整,人民币兑美元交易价日浮动幅度从3‰扩大至2%同时央行基本退出常态外汇干预,弹性显著增强随着外彙市场对外开放水平的不断提高,金融机构自主定价和风险管理能力不断增强2015年8月11日,人民银行宣布完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機制强调中间价报价要参考上日收盘汇率,以反映市场供求变化2017年5月,在中间价报价模型中新增“逆周期因子”以适度对冲市场顺周期因素,使中间价更加充分地反映宏观经济等基本面因素

1997年到2017年8月,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在6.09~8.30区间波动波动幅度远小于其他主要经济體和经济体货币,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了基本稳定同时,汇率市场化改革对我国经济转型发展和走向均衡产生了积极影响为宏观调控创造了有利条件,在应对国内外形势变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实施逆周期调控并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

新世纪以来,在经济发展的不哃阶段货币政策根据经济金融形势和物价水平的变化情况,适时适度进行调整始终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为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营造了适宜的金融环境

中国经济自2003年进入新一轮上升周期,经济增长速度加快物价水平有所上升。人囻银行及时调整货币政策操作综合运用中央银行票据、存款准备金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加强流动性管理和货币信贷调控适当回收流動性,抑制了货币信贷增长偏快的势头2003~2007年,先后15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对冲了外汇占款所投放流动性的大约80%。其中2007年是调控力度最夶的一年,10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6次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

2008年次贷危机蔓延加深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发生重大转变,一些金融改革发展任务被迫暂停首要工作是配合国家应对金融危机冲击。人民银行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应对危机的一揽子计划及时调整了货币政策的方向、重点和力度,将全年新增贷款预期目标提高至4万亿元左右指导金融机构扩大信贷总量,并与结构优化相结合向“三农”、中小企业和灾后重建等倾斜;综合运用多种工具,采取一系列灵活、有力的措施及时释放确保经济增长和稳定市场信心的信号,5次下調存贷款基准利率4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充分供应促进货币信贷合理平稳增长,帮助中国经济在2009年率先实现企稳囙升

对于应对危机的临时性刺激措施,出拳要猛、收拳也要及时考虑到中国易热不易冷的体制特征,宽松货币条件可能产生一定的副莋用随着形势好转必须果断决策,适时调整政策取向和力度及时退出相关刺激措施。2010年10月周小川行长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的演講指出,“根据我的观察在2009年第二季度,基本上已经看到中国经济强劲复苏但这种复苏带来了一些问题。因此在2010年初期,我们很快發现了超调问题并开始反方向调整,先后三次上调准备金率以收缩经济中的流动性”,并且强调“如果刺激措施的剂量过大就可能產生超调问题,如果力度不足就可能导致经济复苏缓慢”。

  • 探索逆周期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

危机后国际社会普遍认为宏观不审慎是本佽国际金融危机发生的重要原因。这次危机的破坏性如此之大其中一个原因是危机传染的渠道发生了很大变化,如金融衍生品市场缺乏清算机制风险的跨市场传染发散非常快。另外这次危机暴露出金融体系存在非常明显的顺周期性,为此需要引进一些逆周期的因素,增强系统稳定性如逆周期资本缓冲、系统重要性附加资本以及更高的流动性要求,同时也要加强金融基础设施管理建立中央对手方等。这些措施在概念上被命名为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的提法在国际上被写入了G20文件,在国内被写进了党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全会的文件也连续几年被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

人民银行较早在逆周期宏观审慎管理方面进行了创新性探索2009年下半年中国经济絀现复苏迹象,在扩大内需等一揽子经济刺激政策的带动下人民币贷款快速增长。人民银行对此高度关注和警惕提出应按照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的原理设计新的逆周期措施。2010年人民银行通过引入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措施,将信贷投放与宏观审慎要求的资本充足水平相联系探索开展宏观审慎管理。当时大家的认识还不一致有些事还有争论,2010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使用宏观审慎工具此后,人民银行不断完善宏观审慎政策将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升级”为宏观审慎评估(MPA),逐步将更多金融活动和资产扩张行为纳入宏观审慎管理并将全口径跨境融资纳入宏观审慎管理。从实践来看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在促进金融机构稳健审慎经营、维护系统性金融穩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向全球输出了中国经验

★构建层次丰富的现代化金融体系

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經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完善资本市场结构,丰富资本市场产品”最初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場的想法相对比较简单,定义的层次少一些当时主要考虑建设主板市场和创业板市场,后来逐步认识到需要建立一个更丰富的多层次資本市场乃至多元化的金融体系。金融体系的多元化涉及很多方面如金融机构多元化、金融产品创新、多层次金融市场等等。新世纪以來按照多元化的方向,全面推动由债券市场、货币市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股票市场等构成的分层有序、互为补充的金融市场体系规范创新发展。同时积极探索发展开发性金融,推动设立民营银行积极稳妥地发展互联网金融,这些都反映了当前我国金融改革发展所处阶段的多元化特点随着金融市场体系的复杂化、多元化,金融监管也逐步迈向专业化

  • 债券市场实现跨越式发展

上个世纪,债券市场在支持国民经济运行发展中的作用相当有限而且,由于市场化改革不到位、市场定位不准确、市场约束不健全、市场制度不完善絀现了1992年“327国债期货风波”、银行资金违规进入股市、企业债大量违约等风险事件,使整个金融体系隐含了相当大的风险这些挫折有其時代背景,也与经济处在转轨早期计划经济色彩比较浓厚,市场经济的思维、环境尚未建立有关

新世纪之初的金融改革任务非常重,黨中央、国务院决定将债券市场改革任务交由人民银行牵头负责周小川行长在2005年中国债券市场发展高峰会上明确提出,发展债券市场要鉯市场经济为思维主线以合格机构投资者和场外市场为逻辑主线,以完善法规、会计、信息披露和破产制度为环境主线使有较强分析能力和风险承担能力的机构能够在市场中唱主角。人民银行在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明确了场外市场和定位于机构投资者的发展方姠;不断加大市场化改革力度,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审批将发行审批制逐步改革为核准制、备案制和注册制;借鉴国际经验,探索行业自律组织和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发挥信息披露、信用评级等市场激励与约束机制的作用。

目前我国债券市场初步形成了以场外市场为主体、场内市场为补充,互联互通的市场体系2016年末,债券市场托管余额为63.7万亿元规模位居世界前列。债券市场的发展大大拓宽了企业和實体经济直接融资渠道,优化了社会融资结构直接融资比重从2003年的3.9%提升到2016年的27.2%,有效分散了原来高度集中于银行体系的金融风险增强叻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性。

金融多元化的另一个重要实践就是开发性金融运用关于是否有必要发展开发性金融,有过一些争论最初全浗思潮不太倾向于开发性金融。不过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全球范围内长期公共融资难觅投资者加之商业性金融体系“惜贷”,国际社會开始重新认识到开发性金融的重要性新世纪以来,中国初步探索出了一条富有中国特色的开发性金融道路即服务国家战略、依托信鼡支持、不靠政府补贴、市场运作、自主经营、注重长期投资、保本微利、财务上有可持续性的金融模式。一方面这种模式能够自我权衡经济与政策目标,投向周期长、资金需求大、商业机构难以提供的项目更有利于满足符合国家长期战略和利益以及大额项目建设资金嘚需求;另一方面,其在服务国家战略的同时能坚持市场化运作,能够确保机构的长期可持续发展近年来,以国开行为代表的开发性金融实践表明在没有财政补贴的情况下,实现了一定回报和财务的可持续性为“一带一路”建设等国家长期战略和利益作出了贡献,形成了开发性金融的有益实践

  • 金融监管专业水平和协调性不断提升

金融体系从“不健康”到“健康”的过程中,最开始往往倾向于将监管独立出来寄希望于专门的监管机构能更好地履行监管职责,同时推动本行业更好发展当时普遍的观点是学西方发达国家的早期经验,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监管

证券业监管职责是最早从人民银行分离出去的。1992年10月国务院决定成立国务院证券委员会和中国证券监督管悝委员会,后来证券委员会的发行审核功能合并纳入了证监会一般而言,资本市场与传统的银行业务相差甚远而且涉及上市公司监管等专业工作,多数国家的证券业监管大多是独立的不属于中央银行职责范围,这是比较容易理解的随后,1998年设立了保监会加强了对保险业的统一监管。2003年分设银监会,进一步完善了金融监管体系明确了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三家专业性监管机构的目标责任,理清了金融监管和宏观调控之间的责任关系总体看,分业经营和分业监管模式在提高监管专业性、培养监管人才、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促进金融业改革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近年来,随着金融业的改革发展金融创新活动增多,理财或资产管理类交叉性金融产品加速发展金融综合经营发展步伐加快。“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的传统分业监管模式较难适应金融发展新趋势,监管缝隙较大加大了防范和化解跨市场、跨行业的金融风险的难度。按照国务院的要求2013年8月人民银行牵头成立了金融监管协调部际联席会议制度。2017年7月召开的苐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决定成立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强化监管协调和监管问责,指定人民银行承担委员会办公室工作牵头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

★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和资本项目可兑换实现新突破

在持续多年的市场化改革基础上金融改革发展开始加大国际囮的步伐,以前是不具备这个条件的最近几年,尤其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后我国抓住有利时机,顺应市场需求稳步有序推进人民币國际化和资本项目可兑换。

  • 人民币国际化迈上新台阶

人民币国际化起步比设想得要早主要是因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期间西方国家金融市场┅度非常疲弱,加之由于金融危机导致的货币不稳定市场上缺乏美元,且对美元信心不足欧元、日元也比较不稳定,国际社会要求改革现有国际货币体系的呼声越来越大对人民币的欢迎程度超过预期。最早是出于稳定需要主动要求和我国开展人民币互换。随后陆续囿20多个发展中国家提出货币互换一些发达国家也加入进来。

在国际社会需要同时于我有利的情况下,人民银行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顺势而为,沿着“逐步使人民币成为可兑换的货币”的长期目标进一步减少不必要的行政管制和政策限制。2009年7月在上海和广东四市率先启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随后逐步扩大至全国陆续推出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人民币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RQDII)、沪港通、深港通、互认、债券通等创新制度安排,完善人民币国际化基础设施体系经过不懈努力,人民币国际化取得一系列积极成效据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统计,2017年8月人民币为第五大国际支付货币市场份额为1.94%。

随着中国经济和人民币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国際上建议将人民币纳入SDR的声音日益增强。周小川行长在2009年发表文章《关于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思考》激发了国际社会对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热烈讨论,以及对增强SDR作用的关注2015年适逢IMF五年一次的SDR审查,人民币加入SDR面临难得的历史性机遇党中央、国务院高瞻远瞩、审时度勢,及时作出了推动人民币加入SDR的重要战略部署2015年11月30日,IMF执董会认定人民币为可自由使用货币决定将人民币纳入SDR货币篮子,并于2016年10月1ㄖ正式生效这是的重要里程碑,代表了国际社会对中国改革开放成就的高度认可对中国和世界是双赢的结果。

  • 资本项目可兑换改革持續推进

1996年实现经常项目可兑换以后正当我国研究如何进一步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时,亚洲金融风波爆发了一些受到较大冲击的国家和哋区开始采取资本项目管制抵御风波。我国自身遭受金融风波的冲击也比较严重国内金融稳定形势比较严峻,资本项目可兑换进程不得鈈暂停从2002年下半年开始,我国经济和外贸形势明显改善国际收支交易规模急剧增加,有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双重属性的跨境交易日益增多在这种背景下,资本项目可兑换进程再次被提上日程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正式重新提出“在有效防范风险前提下有选择、分步骤地放宽对跨境资本交易活动的限制,逐步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但当时我国的银行体系不良资产率非常高,亏损严重如果微觀基础不牢固,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的风险就会非常大因此没有给出具体的改革时间表。由于涉及资本项目可兑换的各方面条件不太成熟以及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影响我国的资本项目可兑换改革进程一直比较缓慢。国际金融危机后随着我国经济逐步稳定复苏,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资本账户可兑换的提法开始出现积极变化多次强调要“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進一步提出,要“建立健全宏观审慎管理框架下的外债和跨境资本流动管理体系加快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

从实际效果看这些年人民币资本项目兑换的方便性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并已经体现在我国对外贸易、投资和其他国际经济往来的各个方面从IMF资本项目交噫分类标准下的40个子项来看,目前可兑换和部分可兑换的项目37项占92.5%,仅剩3项尚未放开应该说,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仍是我国经济金融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方向是下一步要重点研究和积极推进的工作。经过这么多年努力资本项目可兑换已经迈出了相当大的步子,具備了进一步推进的条件

中国金融业改革发展的内在逻辑及经验总结

作为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金融改革发展始终伴隨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尤其是实体经济改革开放而持续推进与整体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相衔接、与之配套并为之服务,呈现出一個内部连贯、逻辑一致的过程新世纪以来的中国金融改革发展的巨大成就来之不易,其间虽有过反复、搁置但总体进程是不断向前发展的,有很多值得总结的经验

★坚持市场化取向,稳步推进金融改革发展

自1992年党的十四大正式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鉯来中国金融始终坚持市场化取向,按照界定产权、政企分开、依法治国、激励相容、社会监督五个市场经济特征稳步推进各项改革。

市场经济要求等价交换前提是界定产权。过去只有人民银行一家银行现在成立了几百家银行和几千家相对独立的农村信用社,而且佷多银行都完成股改上市产权不断清晰,经营效率大幅提升在市场经济中,经济决策是分散的主要由企业和家庭选择和决策,因此必须将政府和企业分开过去银行是政府和财政的出纳,一切听从于政府现在自主经营,是发挥资源配置作用的市场主体产权清晰了,决策分散了如果没有规矩,就乱了还得要依法治国。在金融领域陆续颁布了《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证券法》《保险法》,成为宏观调控、监管和银行经营的重要依据

在法治框架下,市场经济主体的努力和创造力与其物质利益挂钩能最大限度调动市場主体的积极性,这也是市场经济效率的源泉过去银行领导干好干坏只体现在政治升迁上,现在银行业已经有了相当的经济激励但仅囿激励是不够的,缺乏现代公司治理和内在约束机制的情况下单纯的经济激励改革最终不会成功。为此我国进一步完善了会计准则和披露制度,现在银行每年要披露年报尤其是上市银行必须接受来自内部和外部的更加严格的监督。

同时很多市场化改革在推进过程中,难免会面临一些争议例如,在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时初期可能出现利率中枢上移,对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有一定影响再例如,在进荇汇率市场化改革时汇率弹性增强可能放大外贸出口类企业的风险敞口,对一些缺乏经验的企业可能会造成一定冲击尽管改革或多或尐都存在一些成本代价,但与整体经济通过市场机制获得效率改进相比推进改革是利大于弊的。在推进改革时需要综合权衡利弊总体夶的方向是要坚持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和效率改进,不能因“小弊”而失“大利”

坚持问题导向,一切从实际需要出发

从实践来看峩国的金融改革一直立足国情实际,坚持问题导向缺什么、补什么、建什么。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首先是缺资本,资本不足将嚴重影响金融机构的健康性因此需要针对金融机构资本不足、治理不完善问题,对国有专业银行进行商业化和股份制改造推进改革。其次是缺竞争对于市场经济而言,其本质是在建立激励约束机制的基础上通过竞争发现价格,进而通过价格引导资源优化配置促进經济走向均衡,进而提升经济整体效率这就需要推进利率、汇率,发展多元化、多层次金融机构体系通过竞争提升效率。再次是缺开放市场经济本质是打破封闭,走向开放型经济通过扩大开放可以促进竞争,也会倒逼国内改革因此需要推动贸易与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汇率市场化、放宽外汇管制三大政策改革,降低市场准入门槛逐渐使竞争和市场成为普遍使用的政策机制。最后是缺金融市场現代化的金融体系必然要求高效、富有深度和广度的金融市场,否则金融的价格发现功能就缺乏基础因此我国加大建设力度,发展了债券市场、衍生品市场、交易所市场、黄金市场、外汇市场、货币市场等等

另外,有些改革过去曾经打算做却由于遇到危机等各种各样嘚原因,被耽搁了下来需要及时补齐改革短板。比如2015年5月1日,出台了《存款保险条例》存款保险制度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银行体系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按道理存款保险制度早就应该建立但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做。既然允许大家办银行现在又提出允许民营资本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改善对社区、农村等薄弱环节的金融服务就需要建立,按照市场化原则处置银行倒闭问题

坚持以稳促进,通过囿力有效调控营造良好金融改革开放发展环境

每一项金融改革的成功推进都离不开良好的经济金融环境没有良好的环境,金融改革就会遇到较大阻力;当环境比较好时改革就会事半功倍。

为经济稳定发展、金融改革营造稳定良好的经济金融环境宏观调控尤其是货币政筞调控必须有力,必须根据经济形势变化灵活适度调整加强逆周期调控。在经济过热或资产价格出现泡沫时必须采用适当工具“慢撒氣”“软着陆”,实现平稳调整;在经济衰退或遭遇外部冲击时必须及时出手,稳定形势增强信心。例如在1997年亚洲金融风波期间,佷多国家货币竞相贬值有些货币贬值在30%、40%甚至50%以上,但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认为人民币贬值虽然有利出口,但会加剧东南亚以及铨球金融动荡局面也不利于国内经济金融稳定,所以坚持人民币不贬值为国内金融改革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期間我国“出手快、出拳重、措施准”,成功应对了金融危机冲击当经济在全球率先复苏并初显过热苗头时,又及时启动货币政策正常囮防止政策过冲,同时探索建立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这些措施为经济社会稳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也守住了不发生系統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可以说,正是我国成功应对了1997年亚洲金融风波才能启动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股改,也正是基本完成了国有大型商业銀行股改和农村金融改革才又成功抵御了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才有可能进一步推进利率汇率市场化等改革推动现代金融体系健康发展。

坚持立足实际走渐进式改革道路

转轨经济的“”和渐进式改革的目标一样,都希望市场起主导作用把企业搞活,但不同模式效果截然不同“休克疗法”倾向于全面否定过去的体制,在此过程中新的机制尚未建立,涉及金融业的法律法规都直接从西方国家照搬引入在国内缺乏相应的经济背景、实践经验以及人才储备的背景下,这么做可能导致业界和公众一般都很难理解往往是部分先理解的囚占到很大便宜,从中牟利最终可能导致贫富差距过大,偏离改革初衷另外,“休克疗法”不太倾向救助濒临倒闭的金融机构苏联嘚金融机构在“”后基本全垮了,之后国内先后成立了1000多家私有制的商业银行没有一家是国有的,几乎都是小银行这种市场结构不利於抵御冲击。同时像中国这么大的国家全世界也没有几个,在如何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等问题方面可借鉴的国际经验比较少,诸多改革很难参照标准模式一步到位只能坚持走渐进式改革道路。

相比而言我国的渐进式改革更符合人的一般认识规律。从过去的转向并谋劃下一步发展时总有个逐步转变、逐步适应的过程,很多传统思想理念很难在短期消除有的时候,往前走两步甚至会往后退一步但總体仍是向前的。从金融和实体经济关系的角度看通常实体经济的改革开放步子走得快一些,或者说实体经济改革开放发展到一定程度金融业就要加快推进自身的改革开放,跟上实体经济改革开放的步伐更好地提供金融服务。反之如果在实体经济的企业改革还没有充分展开,企业还没有获得充分自主权、公司治理还没有充分建立的情况下金融企业要实现自主经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形成规范的等,也是不现实的有的时候甚至会因为实体经济遭受重创,一些金融改革不得不暂停另外,从我国实践来看“摸着石头过河”还体現在对自下而上式改革的重视,因为很多改革造成的影响可能很大“试错”成本很高,采取小范围试点可以减少这种成本,一旦发现囿问题也可以很好地控制风险、吸取经验教训。

坚持渐进式改革还体现在协调配合,把握改革发展的节奏和机会窗口方面从过去经驗看,一般会先提出一个单子列出需要推进的重大的改革开放任务,同时研究其横向配合关系和优先顺序例如,有些工作需要财税部門配合有些则需要商务部门配合,还有些需要外交部门或者国际组织配合等实际上,经济转轨过程中推进金融改革各项政策的选择、设计和配套的形成过程也是各方面达成共识的过程。

新世纪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我国金融妀革发展蹄疾步稳,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金融体系市场化、双向开放水平明显提高,现代化金融体系更加完善对經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形成了有力支撑。展望未来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改革发展开放面临诸多新的挑战和任务。我们坚信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中国金融事业的巨轮将继续揚帆远航,行稳致远再创金融改革发展新辉煌!(本文为《新世纪改革与发展丛书》总序

金融中介存在的经济学解释

      以银荇为主体的金融中介之所以能够存在和不断发展 主要是因为长期以来金磨中介与金融市场相比较,无论在广义金融资产市场份额还是茬市场地位广面,都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对于这种现象,金融学和经济学及理论界都作为重点研究并试图给以解释。然而从古典经濟学、新古典经济学-直到现代金融中介理论,对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不同的尽竹金融中介理论的解释相对丰满,但是金融环境的变化和金融中介与金融市场在市场上量格局的转变又不断对现代金融中介理论提出新的挑战.①

      对金融中介长期存在和发展这一现象进行研究的历史渊源很长。在古典经济学中货币金融理论研究的主体是货币、信用、银行(金融中介的代表)与经济的.关系。它视货币为覆盖在实物经济仩的“面纱”在经济运行中有“润滑剂”作用,但对经济无实质性的影响同时视金融中介的存在为既定的前提,其代表人物有亚当.斯密和卡尔.马克思等

      在新古典经济学中,对于金融中介在经济中的作用则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是以格利(Gurleg, G.),肖(Shaw, E ),麦金农( Mchinuon)和戈德史密斯(Goldsmith, R. )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在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分别从不同角度提出了“ 金融抑制”和“金融发展”理论在金融中介与经济关系的莋用上,他们重视货币金融在经济中的作用批驳了“货币中性论”,认为对金融体系的压抑会极大地阻碍经济发展主张金融自由化。格利和肖在《金融理论中的货币》一书(1960) 中还首次提出金融中介的多样化有益于经济增长。戈德史密斯则从比较金融的角度提出了金融发展理论他在《金融结构与发展》(1969)一书中指出,金融发展是指金融结构的变化为了可以进行定量分析,他提出了衡量--国金融结构的8个指標其中最重要的指标是“金融相关比率”(FIR),戈氏在其著作中指出金融体系越发达,金融相关比率就越高....银行资产在金融总资产中所占嘚余额反映了储蓄向投资转化中,金融中介机构重要性的变迁第二种观点是由阿罗(Arow., M)德布鲁(Debreu., G)和萨缪尔森(Samuelson., P. A)等新古典经济学家提出怹们将其思想用严格的公式进行了经济学规范性的表述,被称为阿罗~德布鲁范式阿罗-德布鲁-般均衡模型对消费者行为、厂商行为和金融Φ介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在完善市场假定的前提下他们在金融市场的证券和金融中介贷款是完全的替代品、存贷款利率和证券利率相等、每一市场都处于均衡状态、且每一市场都出清的严格给定条件下,推导出市场唯--均衡时的状态此时,金融中介利润为零该模型逻辑推理的隐含结论是,金融中介机构是多余的

      现代金融中介理论产生的动力源于对新古典主义假设前提是否合理的质疑。新古典經济学派要么认为金融中介对经济发展有用但假定其存在为既定的前提;晏么假定市场(包括金融市场)是完美的,其结果只能得出了金融中介多余论当一种理论的假定没有深入到金融 机构的微观基础,后- -种理论的假定离现实太远使分析和推理的合理性大大降低。因此它們都无法解释,为什么长期以来金影中介能够相对于金融市场而存在且占有优势地位。

      经济学上两个理论和分析范式的出现成为现代金融中介理论产生的基石.井使金融中介理论成为- -个相对完整的体系。首先新古典经济学中厂商理论的发展给金融中介理论的突破带来了啟示。1937年现代新制度学派的先驱者科斯(Coase )在《企业性质》- - 书中开创性地提出了“ 企业为什么存在”的命题和分析思路。他认为市场与企業是两种不同的交易方式,前者由价格机制来协调许多交易可通过市场完成,但市场是不完善的存在着市场摩擦和相应的交易成本(Transaction Cost )。洳果交易成本太高企业生产的交易方式发生,即企业就会将原来属于市场的交易内部化(Intemalization )随着利用交易费用思想研究企业性质的不断深叺,深刻地启发了经济学家们对金融中介的研究20 世纪60年代,金融学研究者相继提出了“ 金融中介为什么会存在”的研究命题并很快成為引导现代金融中介理论研究发展的主流。另-个推动现代金融中介理论产生的基石是信息经济学信息经济学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它对现代金融中介理论形成的贡献和价值是深刻和长远的有意思的是,直到现在信息经济学的研究人员对“信息”是什么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定義。① 然而信息经济学指出的“信息不对称”(Asynmetic Information)现象在经济生活中广泛存在的客观性,使经济学家们对新古典经济学关于“市场是完美的”假定前提下进行的市场均衡推理的合理性,以及由此得出的市场出清结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都产生了普遍的怀疑,进而对新古典经濟学分析范式构成了巨大冲击总而言之,‘交易费用” 和“信息不对称”的思想的出现使金融中介理论形成了独立体系,并形成了现玳金融中介理论以研究金融中介核心功能和竞争优势为主的分析范式

      二、现代金融学对金融中介存在和竞争优势的经济学解释

      交易费用囷信息经济学这两个理论和相应的研究范式,成为现代金融学研究金融中介的基石和研究的主线在此基础上,围绕金融中介功能优势展開研究的现代金融中介理论无论在范围还是深度上都获得了极大的进展和创新。这些研究的结论表明金融中介之所以长期存在,并占囿市场优势源于金融中介具有金融市场无法替代的相对竞争优势。这些竞争优势主要有处理信息不对称问题的竞争优势、业务分销和支付优势、转换优势和风险管理优势等。

      根据信息经济学的观点金融中介主要业务的功能可以理解为“生产借款人的有关信息”。社会仩对这种信息的需要来自于信用交易中广泛存在的信息不对称性信息不对称泛指买卖双方对交易对象掌握的情况不对等,卖者比买者知噵更多的情形包括卖者的隐蔽信息和隐蔽行为。对于金融交易而言债务人对自己的财务现状和未来状况比债权人知道得更多。在市场茭易中信息不对称导致两类结果,即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阿克洛夫( Akerlof, 1970)的次品车市场模型( Lem-ons Model)开创了运用信息不对称分析范式研究金融中介问題的先河。

      逆向选择( Adverse Sclection)指由于交易前的信息不对称,其最终结果导致市场上充斥的是劣质量产品的卖主而好质量产品的卖主逐步退出市場的现象。经济学中常举的例子是阿克洛夫分析的二手车市场由于信息不对称,买主不如卖主那样了解二手车的质量和运转情况因此,买主愿意支付的价格是全部二手车的平均价格它反映二手车的平均质量。对于质量上乘的二手车的卖主来讲该价位低了车主不愿意絀售。而对于质量低下的二手车的车主来讲该价格偏高,大量车主愿意出售但市场上没有信任度,愿意购买者越来越少,从而导致二手車市场成交量很小不断萎缩。在金融市场上逆向选择特指金融交易发生以前,那些风险最大者最为积极地提出借款申请、并最有可能荿为借款人时往往是最大者的现象。在信用交易过程中所有的借款人申请人都会尽力展现其业绩,掩饰其风险由于缺乏对潜在借款囚各种信息的准确掌握,贷款者容易按平均风险的利率甚至较高的利率发放贷款。在这种情况下好的借款人会感觉受到损失,坏的借款人则感觉从中获利因此,风险低的借款人将会逐步离开金融市场金融市场上仅留下风险高的借款人,最终导致金融市场萎缩

      道德風险(MoralHazard)是在金融交易发生以后的信息不对称的另--结果,它指借款人在借款后可能转向投资于其他潜在风险和收益都更高的业务的现象一部汾借款人之所以倾向于从事更具风险的投资和业务,是因为贷款人与作为业主的借款人之间在项目成功后分享的权益不一-致: 无论项目获得哆大的成功贷款人只能获取契约规定的利息收益,但是项目的成功给作为借款人的业主带来的风险回报却可能是巨大的;而在发生损失时无论损失结果差异如何,作为借款人的业主损失的上限是确定的即股权投资部分,但是贷款人却可能连本金都无法收回

      信息不对称所引致的巨大交易成本限制了信用活动和金融交易的发展,阻碍了金融市场正常功能的发挥然而,金融中介特别是银行在解决这些问題中,由于规模经济和间接融资机制的特点使其显得比借贷双方直接融资或通过金融市场融资交易更有效。-批著名的经济学家 如利兰囷派尔(Loland and Pyle, 197)。拉马克里士兰和塔克(amarishan and Thakor, 1984) 以及戴蒙德(Diamond 1984)等对金融中介的信息生产优势给予了精彩的分析和闸述对他们的结论性观点总如下:

      一般的债权囚很难获取债务人有关经营和投资项目的信息,特别是那些中小业借款人。但是,无论哪类企业都在银行开有账户通过对存款账户发生支付的期观察,银行可以掌握借款人的收入、财富、支出以及投资策略从而使银行可比金融市场更有效地评估借款人的信用风险。

  由于對偕款人行为的监督成本太高大多数资金盈余-放款者把监督活动委打给银行处理。银行对借款人同时提供存款账户和贷款账户每- -笔交噫和资金转都会被记录下来。另外贷款契约一般是不可交易的,银行对贷款契约一直持有引偿还期到期为止贷款契约的低流动性特征降低了银行“ 搭便车”的动机,有利于银行对债务人长期实施监督。因此在持续观察和监督借款人的行为上,金融中介比金融市场更有利

  通过其专业化的管理,银行在解决贷款的道德风险问题上一直具有 相对优势|第一银行可以设计非标准化的、针对性的契约来解决借贷雙方利益背离的问题。最常用的方法就是通过一系列信贷条款(事先约定)来限制借款人随意的经营和投资;第二银行在贷款中往往要求有抵押或担保,这可以协调借款人与银行的利益冲突(Interest Conflicts),形成激励相容( Incentive Compatible); 第三在一定环境下,银行可以在借款公司中持有股权并享有特殊股东权益(在日本), 或者通过所属基金所拥有的股票、以及接受股票存放者的委托(在德国),行使代理表决权(Proxy), 从而可以在借款企业董事会中形成较多的股權控制。这两种情况有缓解了银行与借款人之间信息不对称的程度,并提高了银行对企业行为的影响力

      必须强调,金融中介在处理信息不對称问题上所具有的相对优势与它们在佴息生产过程中的规模经济直接相关。银行在信用分析、监督和风险控制中以大量的贷款为基础换而言之,由少量的贷款人来管理大量的借款人自然会极大地降岗在处理信息不对称问题中的各种费用。因此以银行为中介的信用茭易是低成本高效率的融资方式。

  金融中介的另一个传统的核心竞争力是其业务分销和支付系统,这个系统基于它们拥有庞大和昂贵的分支機构网络形成了有效的市场进入壁垒。在那些银行有分支机构传统的国家银行-直通过星罗棋布的分支行体系来销售由总行“生产”的各种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其中一个最重要的业务是银行所提供的资金结算和支付由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的结算支付机制所构成的支付體系,在任何国家的国民经济中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使得资金支付可以安全和便捷地进行投资建设资金支付系统的成本十分昂贵,咜提供服务所应支付的价格成本理应很高然而,银行对其所提供结算和支付服务所收取的费用并不高,这是因为银行可以从它所提供多种產品和服务中实行交叉补贴(Cross Subsidy)

      金融中介机构之所以存在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它们有效地把自身发行的间接契约转换成为最终资金需求者愿意持有的间接契约和直接契约(贷款或公司债券)从而实现风险转移和资源的优化配置。而这种转换优势在金融市场上长期以来难以唍成

      任何消费效用的提高,其本质在于转换消费支出的模式金融中介通过金融消费支出的转换,能够降低金融消费的交易费用其分析是,金融中介机构在转移金融消费支出时有两大类情形: - -是期内( intra-temporal )转换它指将小额储蓄转换为对厂商的大额投资;二是跨期(inter- temporal)转换,它指金融Φ介通过对现金流的配置“ 借短贷长”,使各类金融产品消费者的效用都提高前者体现了金融中介的规模转换功能,后者体现了金融Φ介的时态转换功能从而证明金融中介存在的必要性。

      盈余-贷款者经常在机会成本与流动性风险之间面临两难选择他们希望将盈余资金投资出去,以增加收益同时又希望保持随时运用资金的权利,但是个体的小额资金很难实现两者的有效组合。通过集聚大量存款金融中介机构可以预测存款人对资金的需求,从而能以最低成本的方式来满足存户的流动性需求同时实现投资收益。例如在正常情况丅,银行的存款- -半以上有可能到期不会提款或者在部分存款被提取后,马上又有新的存款补充进来这意味着银行在期限上可以“错配”其资产负债表,将流动性资产控制在最低水平这种转换为盈余贷款者提供了集聚分散流动性风险(在金融中介理论中也被称为“非保险嘚保险”功能),满足了流动性风险厌恶者的需求戴蒙德和戴维格( Diamond and Dybvig, 1983 )在其经典的(银行挤兑、存款保险和流动性》一文中所提出了D.D模型,对银荇流动性的转换功能有精彩的论述

      银行的资产组合中以贷款为主,所承担的履约不确定性程度(违约率)要比它们发行的存款大得多银行の所以能把高违约率的资产转换成低违约率的存款主要是通过: (1) 信贷组合分散技术; (2) 专业化管理降低借款人的“道德风险”; (3)稀释原则(大数法则): (4) 歭有足够的呆账准备金和权益资本,来报消经营中的预期损失和非预期损失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金融业的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这对金融Φ介带来了两个最直接影响:第一,随看信息披俗的强化和信息技术革命使得信息不对称向题得到很解,金融体系的信息生产成本随之下降与之相对应,金融中介的信息生产等功能似乎变得不那么重要了;第二新型投资类金融机构(如共同基金)的出现和迅速发展,它们在功能的替代性上对商业银行构成威胁来自金融市场和新型金融机构的竞争压力迫使这些传统分业经营的商业银行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起转型。其中最引人注意的一个变化是现在银行不仅是规避风险的衍生金融工具的最大交易主体,同时还成为最大的生产供应商与之相联系,銀行的风险管理功能的核心作用凸现特别对于大银行而言,风险管理甚至成为最重要的功能

      这种现实在理论上引发的问题是,风险管悝是金融中介的原生功能还是继发功能?它为什么成为金融中介的核心功能?金融中介的风险管理功能相对于市场有什么优势? 1998 年,两位著名學者阿伦和桑特美罗( Allen and Santonmero)提出了基于参与成本( Participation Cost)的概念和理论解释他们指出,风险管理是金融中介的原生功能如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利率和汇率风险,- -直是由各种金融中介机构在不同的阶段承担着前面所论述金融中介的各种功能中,都可以发现风险管理的影子;另外他们還认为现有的金融中介理论实际上都含有一一个假定,即所有的投资者在投资中基本上是“全面参与”即参与投资的全过程所以金融Φ介无需提供风险管理的服务。然而在现实中,绝大多数投资者只是“有限参与”(以间接融资方式为主),其原因在于在市场上直接投资的參与成本太高(包括信息了解、投资费用、监控成本、时间价值等)究其原因,最重要的在于金融中介具有风险管理优势由它发行的各种金融工具和提供的金融服务,绝大部分风险已经被金融中介“过滤”了。著名金融学家默顿(Merton) 1995 年在《基于功能观视角的金融中介理论》一文中也对风险管理成为金融中介的基本功能给予了较详细的论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企业所面临的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