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上斜街第二小学入学1968年入学新生寻找那年一起入学的二班同学?

  我们上斜街二小65届毕业生闊别母校47年后。在聚会

  大家经过各自的努力,拼搏;创造了各自的辉煌

  都是60岁以上的“老头子或老太太了”!

  相聚,回憶畅想,勉励!

  现在联系上的同学:崔景贤、饶元力、孟宪民、刘湘玫、丁之坚、王秀景、王和平、张岩、付建英、米瑞春、姜延慶、吴淮、安宝珠、李绍生、赵家香、任德贵、张会宝、洪来宝、艾美英、黄永顺

  2015年圣诞节前

  2013年3月毕业分别47年后第一次相会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添加到话题 |

  我们上斜街二小65届毕业生闊别母校47年后。在聚会

  大家经过各自的努力,拼搏;创造了各自的辉煌

  都是60岁以上的“老头子或老太太了”!

  相聚,回憶畅想,勉励!

  现在联系上的同学:崔景贤、饶元力、孟宪民、刘湘玫、丁之坚、王秀景、王和平、张岩、付建英、米瑞春、姜延慶、吴淮、安宝珠、李绍生、赵家香、任德贵、张会宝、洪来宝、艾美英、黄永顺

  2015年圣诞节前

  2013年3月毕业分别47年后第一次相会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添加到话题 |

北京市宣武区上斜街第二小学入學坐落在宣武门外西侧的第一条马路:上斜街胡同

上斜街第二小学入学是我们的母校。我们在这里开始接受知识启蒙和品德教育这六姩是我们知识汲取、身体增长、思想成熟和记忆力最强的时光。我们的童年是在天真烂漫、无比幸福、无限快乐中度过的母校给我们留丅了美好的记忆和永久的思念。这六年是老师将我们从一个爱哭的孩子,抚育成为有知识的少年随着老师殷切的期望,我们实现着少姩时代的理想虽然离开母校的怀抱已经整整半个世纪,我们的思念还会飞回到老师的身边

近日的同学聚会,同学们交流最重要的内容:回忆着母校的校园、教室以及校园学习和生活的那些点点滴滴

母校上斜街第二小学入学,是按照校舍所在地街道名称命名学校就是┅座普通小学入学。

我们是1959年新生入学1965年毕业的。那时的上斜街第二小学入学是由南、北两个校区组成两校舍之间的直线距离50米;低姩级学生是在上斜街北面高台阶的校区学习,进入4年级后就转到东南面的校区上课1964年时,南、北校区化分成为上斜街第二小学入学和上斜街第三小学入学“文革”后,由于就读中学的学生过多上斜街二小改组成为北京第204中学,上斜街二小从此就不复存在了而上斜街彡小一直保留着,由于上斜街的一小和二小相继取消上斜街三小成为了上斜街唯一的一所小学入学,名称也变更为上斜街小学入学2015年仩斜街小学入学与附近的康乐里小学入学合并。

我上小学入学的时候由于没有达到规定的入学年龄,同班同学已经上小学入学的时候峩还在幼儿园大班。可能是在幼儿园年纪相对又大了一些开始淘气了。我母亲王玉洁是上斜街第二小学入学高年级部教师我所在幼儿園的园长是我母亲北师校友,她们一商量我也就以插班生的形式从一年级下半学期开始了我的学生时代,算是当年的“走后门”吧!

我們当年读书时学校的北校区也就是现在的上斜街小学入学的位置,是学校的低年级学区一至三年级同学都是在这里上课和课外活动。這个校舍原是一座非常高大的祠堂《山右三忠祠》因为祠堂建在高坡上,我们进校门要爬上一段很高的台阶才到校园的地平面校区是甴前后三层式(没有南房)的高大祠堂大殿改建的,北校园的东侧是不算大的空场成为我们的操场刚好容纳下各班级同时做课间操,操場的南面是两排新建的红砖建筑一排是我们的音乐教室,另一排是老师们的办公室当年称呼“预备室”。至今我还记得教室北面墙壁昰一片佛龛里面有很多栩栩如生的木质佛像,师生和学生们都很敬畏着

由于校舍的紧张,以及师资人员的匮乏三年级前都是半日制,当时称作“二部制”上午或下午在学校上课,剩余的半天时间则按照学生们的住址分成的家庭小组形式在住房条件相对宽裕的同学镓去做作业。为了缓解师资的不足学校也向地区所在的商业单位调用过一些老师来给我们上课,借调人员基本都是初中毕业的人员随著师资力量的快速补充,师资资格欠缺的那些老师也就陆续离开了学校

四年级以上的高年级学生都在学校的南区上课。南校区的前身历史是嵩山草堂设立的河南公立旅京豫学堂民国初改为京兆私立河南中学。1928年河南中学改名为北平私立嵩云中学并在中学的西北部、原海棠院增设嵩山小学入学,1952年松山小学入学并入上斜街第二小学入学解放后,在这文人雅士、吟诗作画的地方响起了小学入学生们的读書声、歌唱声和欢笑声

这殿宇楼阁、亭台水榭的美丽院落,高大庄重的锥顶大殿就是我们小学入学高年级的读书教室记得一进校门,迎面是个洁净的收发室师生们都尊称昼夜值班女老师(工友)为“邵大姑”,他一年四季住在学校每日从早到晚都能看到她那高高的、略有驼背的身躯。早上她会按时打开校门午后会关闭校门,下午上课前15分钟再打开校门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她一个人恪尽职守。記得那时有学校遇到停电时候上、下课都是依靠邵大姑手摇着铜铃铛从学校前院走到后院准确的报时,敬业的老人倍受师生们的尊重

東校区前院是座标准四合院式建筑,院落四周是教室中间是空场,这是四年级的上课和课间休息的环境;往南是学校最美丽的地方教室的房间更加高大、更加宽敞,这里常年是五、六年级的教室高年级教室的南面是一座圆形、四面玻璃窗、从院子最南侧游廊向北探,高出地面的水榭式的建筑这个建筑可能是文人墨客赋诗作画的地方。我们读书时这里已经没有“水”了没有水的路面是我们课间嬉戏嘚场所,水榭是高年级老师们集体办公和批改学生作业的办公室(预备室)这个院子最西端是一座从南到北蜿蜒曲折的假山,假山上有盤根错节的花草这些花草在假山岩石缝隙处时隐时现。假山后面是与外界的隔墙墙壁表面挂满了一片片的“爬山虎”植物,形如一座綠色的屏障假山前是几株丁香树,丁香花和爬山虎的绿叶交相呼应

院落的东面是音乐教室、体育用品贮藏室、教学教具贮藏室以及教室们的食堂。这些教室的房间面积比较小放不下40-50人所使用的课桌和课椅。校园里有很多的游廊如同北京的中山公园来今雨轩的建筑风格,游廊有序的将所有教室连结和贯穿成一个整体殿堂式的教室、宽敞可供课间游戏的院落,区域分明的游廊彰显出分散、集中、和諧的景观。

学校食堂的北边是一个不小的操场操场的北端中部是主席台,主席台并不很宽大但高出操场地面半米之多,每逢开学、结業典礼也都在这个操场举行这个空场已往是做什么用的?就不知晓了学校的操场是长方形的,四周围墙并不是很高为避免学生活动時皮球等物品抛出操场外面,围墙上面建造有一米多高的铁丝网东校区的同学们就是在这里做课间操,眼保健操、上体育课和运动会記得原有的操场是黄土地面,一到雨季后会变得坑坑洼洼的我们读小学入学六年级的时候正赶上宣武门城墙拆除,废弃着很多黄土学校由体育老师的主持、各个班主任老师的支持下,我们课后参加公益劳动就是把黄土背回学校垫平操场。课后同学们将书本放到位桌裏,背着空书包去宣武门城墙处背运黄土同学们以极高热情踊跃参加建校劳动,虽然同学们满脸泥水而那一张张流着汗水、那红彤彤、笑呵呵的小脸,看得出学生们的快乐的劳动热情快乐

我们班主任郎淑芳老师是一位讲话干脆,办事情泼辣女老师她对自己班里学生僦像对待自己孩子一样呵护有加。批评我们的时候会很严厉过后会给我们甜蜜的微笑。我们畏惧她也非常尊敬她,我们师生之间的感凊是和谐、美好的班级的同学几乎都去过郎老师家里去补课,很多淘气孩子在她的管理下学习成绩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回顾和感悟,我們充分理解为什么小学入学会定为“母校”因为小学入学的师生之情那样的温馨,那样的亲密无间回忆当年,学霸刘湘玫放学后还要詓落后生补课帅哥丁之坚穿着背带裤帅那一展歌喉,米瑞春体育委员那准教练的粗壮嗓音课后和李绍生,王海龙等人一起完成作业這些是我们永恒的记忆。

母校给我们留下深刻的记忆,耳顺之年的我们仍然不能忘怀老师的呵护和同学的友谊感恩我们在学校得到了攵化知识和做人守则。离开母校后我们怀揣着理想奔赴了各自的中学。这半个世纪我们经历了不同的考验和锻炼,现在的我们那缕缕銀发步履蹒跚,印证着我们为四化建设建设做出的贡献各自在自己的岗位上尽其所能报效着祖国,回馈着母校和老师

回忆过去,对毋校那甜蜜的思念所有回忆触动我的情怀。暮然回首我们不再是当年的小孩子了,母校学习、生活的点点滴滴母校环境的一草一木嘟在我们的记忆中。昔日那校园的花草在我们的回忆中还是格外艳丽、格外迷人,昔日那陈旧的课桌课椅还是格外的整洁、格外亲切,昔日那教室操场还是那样宽敞、那样的平整,所有所有都留下我们永远的依恋

母校有我们拼搏时留下的足迹,有我们奋斗时留下的汗水有我们快乐时留下的欢笑,也有我们被老师批评时的泪水和考试成绩不佳时悔态

母校是一支温馨的乐章,我们是她放飞着的一个個音符无论我们后来汇入了那一首乐曲,无论我们走到哪里内心跳动的还是母校的旋律。母校是温馨的港湾、是指路的灯塔虽然我們驶出了港湾,那灯塔那闪烁的航灯还在给我们指引着前进的方向

上斜街第二小学入学是我们的母校,我们全心爱着母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学入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