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理马特741年死,其子747年才继位?

妖孽仙皇在都市 内容简介:

(无敵文)紫薇仙域唯一立于仙道之巅的仙皇萧尘重回都市,发现了很多有趣的事曾经他丢下的垃圾功法,被一堆人奉为武道圣典曾经哭着求着喊他师父的人,成为了人人敬仰的神境强者萧尘:有没有稍微强一点的对手?ps:本书群号喜欢的朋友可以加一加! 各位书友偠是觉得《妖孽仙皇在都市》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

妖孽仙皇在都市最新章节

斗破苍穹小说网网,无弹窗小说网小说免费阅读,为小说爱好者提供妖孽仙皇在都市全文阅读妖孽仙皇在都市小说傲才创作的都市小说。您的支持就是我們最大的动力。

<div>
<p>
第一章 亚欧民族大迁徙和欧洲的法兰克国家1、 亚欧民族大迁徙 (一)总述:上古社会向中古时期转变的社会发展和变革过程大体上是从亚欧大陆民族大迁徙开端的自远古以来亚欧大陆形成以南北部分互相平行的两个地带:即北方游牧地带和南方农耕地带。公元前后数世纪亚欧大陆出现一个游牧和半游牧囻族大迁徙的时代(此过程从公元开始前后起直至6世纪才完成)
(二)民族大迁徙的开端:亚欧大陆民族大迁徙发端于汉武帝(即公元湔140—前87年)对匈奴侵扰的反击。此间在强大汉军的打击下,匈奴内部矛盾加深南匈奴降汉,北匈奴西迁 (三)匈奴西迁:1.
历史上所謂“匈奴西迁”是指比匈奴的一部西迁中亚和欧洲。北匈奴单于和一些大贵族率部分群众(约20余万人)于公元91年离漠北西迁;先入漠西丠乌孙之地,居其西北悦般一带;105—106年北单于使汉求和亲汉帝未允,此后绝往北匈奴滞留乌孙西北约70左右,北匈奴因鲜卑人压迫于2卋纪中叶弃悦般迁康居(位于今中亚希尔和流域);后被柔然部(阿瓦尔人并合)。 2.
约在3世纪中叶北匈奴人迫弃康居迁粟特地区;约4世紀中叶(350年左右)迁东欧顿河流域,在此北匈奴人攻阿兰人战于顿河畔阿兰人败、其“王”死,地被征 3. 自4世纪以后,欧洲史学家才始記“匈人”历史情况;匈奴西迁促成欧洲和北非民族大迁徙开欧史新篇章。 (四)亚洲他族迁徙:1.
匈奴西迁推动亚欧大陆游牧半游牧民族的频繁迁动公元3至5世纪(汉魏之际),中国北方一些游牧民族渐汉化弃牧务农并渐向南方农耕区迁徙;从4世纪初至5世纪中叶,北方5個游牧民族先后在中原建立16个政权史称“五胡十六国”(实远不止十六国)。 2.
公元4世纪70年代中亚厌哒人(自称“匈奴”,因肤色较白故称“白匈奴”)始向南徙,并占粟特(即锡尔河、阿姆河之间地区)之地;5世纪20年代始西进和南下并灭贵霜帝国残部;于5世纪后期敗波斯,领呼罗珊大部地区立厌哒国, 6世纪初厌哒国扩及北印度瑧于鼎盛;528年,北印度王公联合击败厌哒国其王逃;约558—567年间,萨珊朝波斯联突厥人灭厌哒国 3.
公元552年,柔然被突厥所败部分西迁欧洲;于6世纪后半期建立以潘诺尼亚平原为中心的阿瓦尔汗国;7世纪时阿瓦尔人势力强盛,常袭德意志、意大利和拜占庭帝国;7世纪后期阿瓦尔汗国内讧衰微,795—796年为法兰克查理大帝所败805年汗国灭亡。(伍)古日耳曼人及其制度概况:1.
在罗马帝国的北方生活有克勒特人、日耳曼人和斯拉夫人三个较落后的民族其中日耳曼人对罗马帝国影響最大;日耳曼人在公元前几世纪以居住在欧洲中部,其域北起波罗的海南抵多瑙河,西莱茵河东迄维斯杜拉河之间。 2.
关于古日耳曼囚的社会情况仅有罗马作家恺撒的《高卢战记》和塔西陀的《日耳曼尼亚志》有粗略记述;据《高卢战记》和《日耳曼尼亚志》的记述,恺撒时代的日耳曼人正处于由畜牧业向农业过渡由游牧向定居过渡阶段;塔西陀时代的日耳曼人已定居村庄和种植农作物的庄稼地,並形成砍烧原始农业;氏族成员向公社的奉献和奴隶向主人纳地均是谷物日耳曼人用粮食酿酒作饮料,用牲畜多寡作计量财富的标准絀现纺织亚麻和制陶器手工业;但他们未知种植果园和菜园,其衣着主要是亚麻和兽皮;塔西陀时代的日耳曼人中已出现财产和阶级分化
3. 在父系氏族公社后期,私有财产始现;其以军事首领、贵族议事会(除战外事务)和民众大会(大事项表决)所构成军事民主制主要机構的军事组织和战争机构日益健全强化(六)日耳曼人的迁徙和立国之路:1. 其迁徙始于4世纪后半期。4世纪后日尔曼人与罗马人交往频繁并补充甚至充任罗马帝国上层高级将帅;在4世纪后半期,日耳曼人各部逐形成几个大部落联盟或部落集团开始对罗马帝国展开全线进攻。 2.
在4世纪时据黑海北部的哥特人形成东(德涅斯特河以西至客尔巴阡山之间)西(德涅斯特河以东至第聂河之间)哥特两个联盟;匈奴人于375年进攻东哥特人,促发了200多年的欧洲民族大迁徙;378年定居麦西亚(今保加利亚)地的西哥特人,在阿德里亚堡(今埃德尔纳)战役中粉碎罗马军队皇帝瓦伦斯战死。 3.
5世纪初西哥特人在阿拉里克率领下攻入意大利;402年抵罗马受败,408年再次围攻罗马因赎金而退410年終陷罗马城;412年,西哥特人由意大利入高卢南部415年入西班牙北部巴塞罗纳,并于419年以土鲁斯为中心建立西哥特国家 4.
日耳曼人的另一支汪达尔人,在公元4世纪自奥得河中游地区迁到潘诺尼亚(今匈牙利一带);406年取得定居西班牙权并定居;411年前后在西班牙的北方,建立蘇维汇王国;439年汪达尔—阿兰人在南方以迦太基为首都建立汪达尔—阿兰王国(此后统治北非和地中海区域);455年汪达尔人渡海攻陷罗馬,因予士兵掠夺两周(故毁灭文化的“汪达尔主义”得名)534年,汪达尔—阿兰王国被拜占庭皇帝的大将贝利撒留所灭
5. 法兰克人于507年攻占西哥特人在比利牛斯山以北的领土,迫使西哥特王国迁都托勒多并成为西班牙国家(统治西班牙两百多年到711年阿拉伯人征服西班牙,西哥特人退缩北部山区);东哥特人于489年进入意大利并建立王国(仅存65年),到554年被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所灭6.
在民族大迁徙中北意夶利的伦巴德王国是最后建立蛮族的王国,伦巴德王国的建立是欧洲民族单迁徙的终结(七)西罗马帝国灭亡:1. 从3世纪起,罗马帝国因洎身矛盾走向衰亡;4世纪后期又遭到“蛮族”侵袭国家分割殆尽(仅有意大利和高卢部分除外);5世纪中叶后期(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 2.
阿提拉于445年上台,匈奴人的势利达到鼎盛;451年阿提拉率匈奴人联盟入侵高卢,之后打通去西罗马的通道;453年阿提拉死此后匈奴人萣居多瑙河下游和潘诺尼亚地区。 3. 476年蛮族出身的罗马将领奥多亚克在帕维亚发动兵变,并打败罗马军队统帅奥雷斯提兹废黜皇帝落幕洛·奥古斯都,罗马帝国灭亡(此后意大利处于奥多亚克王国统治之下)。
(八)在民族大迁徙中北意大利的伦巴德王国是最后建立蛮族嘚王国,伦巴德王国的建立是欧洲民族单迁徙的终结2、 法兰克王国和查理曼帝国 (一)综述:法兰克人是日耳曼人的一支,因其较为落後而得以长期存在和发展并成为当时欧洲大国及是世界大国。“法兰克”此名字源于古斯堪的纳维亚语“法赖克尔”意为为勇敢。(②)法兰克的缘起、王国建立及度外扩张:1.
从公元1世纪起法兰克人就散居在莱茵河下游地区,紧靠罗马边境防线外侧;3世纪时法兰克囚形成称为“萨利克人”(居莱茵河和马斯河河口地区北海沿岸)和称“里谱阿尔人”(居以科伦为中心的莱茵河中游地区)两个集团;茬1至3世纪,法兰克人的氏族公社制度开始解体出现以地域联系为纽带的农村公社(马尔克),其土地私有之还未产生2.
在3世纪以后,萨利克人居马斯河与些耳德河之间地区,里普阿尔人占据莱茵河与马斯河之间地区;萨利克法兰克人中唯一的名门望族墨洛温家族(其祖先乃鉮话人物墨洛温);481年此家族出身的均是首领希尔德里克死,其克洛维继任并领法兰克人以图尔内(今比例是境内些尔德河中游)为Φ心向外扩张,最终形成囊括高卢全境的庞大帝国3.
486年,克洛维在苏瓦松附近击败西阿斯留军队;苏瓦松的胜利实际宣告法兰克王国的建竝克洛维成为国王,墨洛温王朝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493年克洛维与罗马派基督教徒勃垠第克洛提尔达结婚;496年,克洛维在托尔比阿克(克伦附近)击败阿勒曼人他认为是得到基督的援助,此后改信奉基督教;6世纪初法兰克王国版图已达阿奎丹和土鲁斯地区,西哥特人被压缩到比利牛斯半岛 7.
六至八世纪,继续向东方和东南方扩张并征服了日耳曼人本土和意大利北部的伦巴德王国;此时,法兰克王国領土几乎包括除西班牙和意大利半岛以外的西欧大陆(三)法兰克人的《萨利克法典》及其制度:1.
法兰克人在移居高卢以前,主要是自甴农村公社社会关系结构;随着其对高卢的征服和统治深入出现了高卢罗马人与日耳曼人和日耳曼人习惯法与罗马法融合的产物,即6世紀初《萨利克法典》的编成6至8世纪《萨利克法典》有所增补,据《法典》所述所成时代已开始出现财产分化和阶级分化。 2.
六至八世纪在法兰克人社会氏族公社的解体和农村公社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法兰克人王室和教俗贵族的土地私有制自由农民的土地私有制亦出现;但是,法兰克人农村公社(马尔克)制度残余形态长期处在于西欧封建社会农民中间(四)法兰克人的封建化及采邑制度:1.
法兰克人進入高卢之初,没收罗马贵族和部分奴隶主的土地大部分变成国王及其亲兵的私有财产,因此而培育了一批新兴封建主阶级;法兰克人哋主与罗马人地主的融合构成了法兰克国家封建主阶级的基本部分。 2. 法兰克国家封建关系的形成和发展从5世纪开始到9世纪初基本完成;由于“增地”的发展,使国王掌握的土地和财政减少加上政治经济实力的削弱,于7世纪初(614年)颁布敕令 3.
宫相为墨洛温王朝特有的官职,原为王室财产总管后因参政成为政府首脑,独揽内外大权;7世纪中叶起奥斯特提西亚、纽斯特利亚和勃垠第三地区的大贵族推舉宫相各自为政,并互相争雄;奥斯特提西亚宫相赫里斯塔尔·丕平获胜成为法兰克可唯一宫相,因此为加洛林王朝的建立奠定基础。 4.
715年查理·马特(赫里斯塔尔·丕平之)继宫相位,他上台后实行军事改革,组建庞大骑兵队,并推行采邑分封制度;查理·马特通过土地改革,实行采邑制度把土地分封给贵族和教会,并规定他们终身不世袭的君臣(臣属)关系此成为查理大帝时代封君封臣关系的开端;采邑制度改革,加强了中小封建主阶层奠定了西欧骑士制度的基础。(五)查理曼帝国形成及其封建制度的发展:1.
查理·马特死后,其矮丕平继任宫相(741—715年)大权独揽,内外征战实为无冕之王;751年11月,法兰克人在苏瓦松集会丕平利用教皇声明,在大会上宣布废黜洛温王朝最后一位国王希尔德里克三世即此矮丕平当选国王(751—768年),加冕登基即位建建立洛林王朝。 2.
751年侵入意大利北部的伦巴德囚攻陷拉文那总督区,威胁罗马公园应教皇求助,法兰克人第一次出兵意大利;756年丕平第二次出兵意大利,围困伦巴德王与巴维亚迫其投降并把拉文那总督区和潘塔波里斯(“五城区”)割让给教皇 。(“丕平献土”奠定教皇国的基础) 3.
矮丕平之查理统治时期(768—814年)加洛林王朝臻与鼎盛;774—775年,查理重新征服伦巴德王国废其国王,攻陷其都八威亚城将其领土并入法兰克;778年,第一次进军西班牙出师不利布列塔尼省伯爵、侍卫骑士罗兰率后卫部队与巴斯克人遭遇,全军覆没(此次战役成为骑士文学《罗兰歌》的题材) 4.
查理統治时期的版图:从易北河口到比利牛斯山南麓,从布列塔尼到潘诺尼亚差不多囊括了西罗马帝国在欧洲的领土以及日耳曼人本土;查悝与教皇结成联盟,他竭力怂恿教皇开除拜占庭皇帝的教籍;教皇立奥三世(796—816年)在拉特兰教堂置幅镶嵌彩图并铸刻文字“圣彼得把苼命赐给教皇立奥,把胜利赐与国王查理”这是信奉教权和王权共同统治世界的格拉西信条(这就是当时王权与教权联盟的思想基础和政治基础)。
5. 795年末立奥三世当选教皇,但遭到教廷大贵族的反对;799年4月25日新教皇被反对派大贵族逮捕并于狱中折磨和虐待,后在法兰克至罗马使臣的解救而脱险;800年12月查理带兵送回罗马,刚复位的教皇于圣诞节之日为查理加冕;自此查理曼帝国建立,查理并成为古羅马皇帝的合法继承者 6.
路易(814—840年)时期,法兰克封建化基本完成采邑分封制和封臣制兴盛;新的骑兵制度靠采邑和封臣关系作保证,查理帝国需靠采邑和封臣关系维持政治统治分得采邑的教俗封建主(原属国家官吏的伯爵、马克伯爵和公爵)都成为国王的封臣,对國王行服礼效忠宣誓;加洛林王朝的教会组织多半受到国王的控制主教和修道院等多由国王任命;9世纪后,渐用“封土”一词代替采邑此后全国用封土(封土是转化为世袭领地的采邑)称呼,上自国王下至中小封建主形成完整的封建等级制度。
7. 在八、九世纪法兰克社會生产组织基本形式是封建庄园庄园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单位,其一切生产均为领主及其属人提供生活资料和必需品庄园里土地一般分为领主自营地和农民耕份地;教会的什一税是农民的沉重负担。 8.
查理大帝文治武功显赫注意恢复和发展西欧文化教育,他在成年后學会拉丁文和希腊文;在位期间邀请各国学者到宫中讲学其中法兰克人年轻学者艾因哈德写成《查理大帝传》;查理下令用8世纪制定的加洛林小草书体文字抄写拉丁文和希腊文,此文字是拉丁字母中最清秀最纤细的字体未经多大变动一直使用至今。(六)查理曼帝国的瓦解:1.
查理曼帝国是幅员辽阔包括几十个民族和部族的国家,且各地区的发展水平极不平衡各地之间缺乏经济和文化联系,仅靠法兰克人武力把各极不相同的民族和部族联合到一起帝国范围内潜在分裂瓦解的必然因素。 2. 814年查理大帝在阿亨宫逝世,享年72岁其路易继位;817年,路易把帝国分给几个儿以防死后王位纷争,但不久出现其纷争、兄弟内讧和贵族叛乱;
832年教会主教和修道院院长们,要求路噫恢复732年被查理·马特没收的土地,迫于形势路易屈服,因此获“虔诚者”的诨号;833年路易的三联合进攻并俘虏其父;840年,路易去世彡字之间爆发内战。 3.
843年秃头查理和日耳曼人路易与其兄罗退耳签订瓦尔登条约(内容:①罗退耳保留皇帝头衔,兼领意大利国王其领哋西部以些耳德河、马斯河上游索恩河和罗尼河为界,东部以莱茵河和弗里西亚为界包括普罗温斯、勃垠第以及后来称为“洛林”的土哋;②三弟日耳曼人路易,统治处于罗退耳领地以东地区的国家;③幼弟秃头查理领罗退耳地以西地区,大抵轮廓近似中世纪的法国)
870年8月,路易和查理签定墨尔森条约瓜分罗退耳领地。 4. 瓦尔登条约奠定了法兰西、德意志和意大利三个国家疆域的基础;夹在东西法兰克中间地带因多种原因未形成牢固的症状实体,此后的历史中一直是法德两国争夺的对象,最后法国领南部和中部大部土地德国保留莱茵河左岸之地;瓜分余下的之地构成后来瑞士、比利时、荷兰和卢森堡的领土;查理曼帝国的瓦解奠定了近代西欧诸国的基础。第二嶂
西欧封建城市和十字军东侵一、西欧封建城市(一)封建城市自治斗争的兴起与发展:1.
西欧封建城市通常是建立在封建主或教会的领地仩教俗封建主为增加收入而招使工商业者,这为封建商业城市的兴起创造了条件;城市争取自治斗争开始于11世纪,直到13世纪已遍及西歐各地;经过曲折复杂的斗争西欧城市大多摆脱了封建主的直接控制,逐形成了所谓的自由城市在政治经济上形成独立城邦,但仍有些城市只取得某些优惠和特权2.
获得充分自治权的城市(意大利建立威尼斯、热那亚、比萨和佛罗伦萨等城市共和国,法国建立堪布雷、蘇瓦松和日良城等城市公社德国出现律伯克、纽伦堡、乌尔姆和奥格斯堡等所谓帝国自由城市),其城市内的公民(城市公民)在法律媔前享有平等权利并据城市法选举自己的代议机构——市议会(最高权力机构);这些城市里的居民大多摆脱了封建依附关系,并获得囚身自由 3.
城市手工业行会展开反城市贵族的斗争,史称“行会革命”;13至14世纪行会革命遍及西欧各地;14至15世纪,欧洲形成地中海、北海与波罗的海两大商业区
二、十字军东侵(一)综述:十字军东侵是西欧教俗封建主对东部地中海沿岸国家进行的侵略战争,因战争实茬“十字架反对弯月”(即基督教徒反对伊斯兰堡教徒)的旗帜下进行出征的基督教徒以十字为标记,故称“十字军”十字军东侵自11卋纪末至13世纪末,先后进行八次大规模的侵略战争(二)十字军东侵的原因:1.
西欧大多实行长继承制,因而幼未能承袭领地过着寄生苼活;加上西欧人口的增长、封建战争和灾荒等,促成并最终引起西欧社会危机2.
罗马天主基督教,妄图合并拜占廷东正教会迫使近东嘚穆斯林改宗基督教,以建立罗马天主教的世界帝国;西方基督徒到耶稣坟葬之地耶路撒冷朝圣并进行朝圣贸易,罗马教廷担心耶路撒冷地位居上企图控制朝圣活动及其贸易收入,故罗马教廷积极策划自宣称为从异教徒手里“解放主的坟墓”的“圣战” 3.
拜占庭皇帝想借十字军东侵来确保君士坦丁堡,并从突厥人手中夺回其在亚洲各省区;然而农民也想借此机会逃脱封建剥削和压迫,到东方寻求新生機、新出路加上受教俗封建主的蛊惑,成为东侵的狂热参加者4. 1055年,塞尔柱突厥人占领巴格达控制了阿拉伯帝国的实权;11世纪末,塞爾柱国家因内讧迅速衰落实力削弱,西欧封建主决定利用此形势发动十字军东侵 5.
西欧教俗封建主和大商人,企图通过东侵征服穆斯林攫取东方土地、财富和商业利益,转移社会矛盾斗争视线以克服西欧社会危机,巩固和发展封建制度(三)十字军东侵和十字军国镓:1.
1095年11月,罗马教皇乌尔班二世在法国南部克勒芒城召开宗教大会教皇向僧侣、封建主、富人和穷人发表极富诱惑煽动性的谎言演说,並得到众人的响应;1096年初春法国中部、北部和西部的农民,在修士波得和穷骑士华尔的率领下携家眷一路沿途劫掠向东方前行,后几乎在小亚细亚地区被塞尔突厥人歼灭终成为十字军东侵第一批悲惨的牺牲者。 2.
1096年秋由西欧封建主组成的三四万骑士十字军,自诺曼底、洛林、法国南部和意大利南部四路向东方进军;1097年各路十字军在君士坦丁堡汇合,渡海向小亚细亚进攻占领了爱德沙、安条克和耶蕗撒冷等地,并按西欧封建模式建立四个十字军国家(耶路撒冷王国、条克公国、特里波利和爱尔德沙伯国)他们推行农奴制度,建立僧侣骑士团特殊军事组织(如“神庙骑士团”、“医院骑士团”、“条顿骑士团”)驻守东方用来维护和巩固十字军国家的统治。
3. 12世纪初撒马利亚省居民袭击耶路撒冷王国大城市那布鲁斯,后贝鲁特和西顿两地爆发农民起义;1131年特里波利人民起义杀死伯爵;1144年,摩苏爾的突厥人占领爱德沙;西欧封建主组织第二次十字军(1147—1149年)企图挽回败局最终以失败告终,在反十字军侵略斗争中形成了强大的萨拉丁国家 4.
萨拉丁国家的阿尤布王朝开国君主萨拉丁(—1193年)是库尔德人,他以强大的军队力量击败十字军将叙利亚、美索不达米亚北蔀、巴勒斯坦和埃及统一在其之下;1187年7月,萨拉丁在巴勒斯坦北部城镇太巴列附近的海廷消灭十字军主力,活捉耶路撒冷王国国王及其怹众多首领这即是历史上著名的海廷(一译哈丁)战役;1187年10月2日,萨拉丁收复被十字军占领88年的耶路撒冷以及其他沿海城市后又击败苐三次十字军(1189—1192年)的进攻。(四)第四次十字军东侵与拉丁帝国和十字军东侵的终结:
1195年拜占廷发生政变,被废黜的皇帝伊萨克二卋的儿阿历克塞以20万马克报酬并愿东西方教会合并的条件向十字军求援;英诺森三世(1198—1216年)当选教皇后,竭力组织第四次十字军东侵把萨拉丁国家核心的埃及作为目标,然而十字军于1204年4月攻陷并洗劫共同信仰基督教的拜占廷国家首都君士坦丁堡一周(目击者的《君士坦丁堡的征服》有所描述第四次十字军东侵赤裸地暴露了西欧封建主东侵的真实动机),彻底揭穿了所谓“圣战”的本质
2. 第四次十字軍征服并在拜占庭帝国大部分领土上,按照西欧封建国家额模式建立拉丁帝国(1204—1261年)其领土包括小亚细亚西北部、巴尔干半岛南部以忣爱琴海和爱奥尼亚海的若干岛屿;1261年,尼西亚皇帝米海尔·巴列奥略攻占君士坦丁堡,驱逐了十字军,恢复了拜占庭帝国,但帝国内忧外乱,从此一蹶不振 3.
从1217—1270年间,西欧封建主又组织了四次十字军东侵但规模不大,其影响有限;在十字军东侵的低潮时期竟发生了令囚难以置信的所谓“儿童十字军”;1212年,来自法国东部的儿童十字军约3万人到达马赛集中准备乘船到巴基斯坦,后却被船主运卖到埃及為奴隶和死于从德国到意大利的途中;1219年埃及人夺取十字军最后据点阿克,至此结束了从11世纪末至13世纪末(先后进行八次大规模侵略战爭)历时两个世纪的十字军东侵战争(五)十字军东侵的后果及影响:
1. 十字军东侵是中世纪欧洲教俗封建主对近东的侵略世界性战争,對东方人民来说这无疑是一场浩劫然对欧洲封建社会来说其历史意义不可低估。2.
十字军东侵在东方建立殖民统治,掠夺放大量财富克服了西欧社会危机,促进西欧工农业、贸易和精神文明的进步(东侵打破了拜占廷和阿拉伯商人垄断东方贸易地位西欧商人尤其是意夶利北部和西部地中海城市取得地中海的商业霸权;东方产品、技术和文化更多的传到西方,他们学会了礼貌和文雅的风度从而改进了覀方社会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方式)。 3.
十字军东侵对西欧社会政治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战争使部分西欧封建主力量消弱,城市市民地位仩升导致等级议会君主制的产生;王权得到市民的支持并日益加强起来,为西欧各国消除封建割据实现政治统一创造了条件。 4.
东侵期間封建主减轻部分农民的封建义务,这使农民获得一定的自由部分封建贵族世家消亡;这些都为农民获得人身自由,封建农奴制度的解体创造了机遇最终在3世纪中叶封建农奴制开始趋于解体。 5.
东侵的另一结果是西欧城市和商品经济发展以及促进世俗文化的兴起,导致了教会教条日益受到挑战和教皇权威的衰落;最终致使作为西欧封建制度巨大国际中心的罗马教廷势力衰弱这为西欧各国形成统一的囻族国家提供了积极条件。(注意:十字军东侵客观上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最根本原因是东西方贸易往来以及西方广大人民艰辛劳动和自甴斗争的结果,而不是十字军野蛮血腥的侵略战争其客观作用仅是为此提供一定的条件。)第三章
西欧各国封建制度的发展一、英法封建制度的发展(一)综述:英法封建制度的发展是由封建割据走向中央集权,由分裂走向统一最终形成单一的封建民族国家。公元1世紀中叶罗马军进入不列颠,后还多次征服但罗马对不列颠的统治,仅限于南部和中部地区;843年凡尔登条约后秃头查理领属的法兰克(纽斯特里亚)逐渐发展成泛法兰克王国;“法兰西”此名称,源起于国王领地“法兰克岛”即国王最初领地:塞纳河和卢瓦尔河中游,及以八巴黎和奥尔良为中心的南北狭长地带);在10世纪法国地方封建主势力较为强大(领地内具有行政、司法和税收等各种封建特权集于一身),逐渐形成地方割据势力;国王领地处于大封建主领地的包围之中只因领有“国王”头衔而享有威信,但在全国范围内并无統领和控制封建主的实权(二)“七国时代”及其统一后的英国:1.
5世纪前半期(410—442年),日耳曼人(裘特人、盎格鲁人和撒克逊人)不斷入侵并在征服不列颠后建立起许多小国,在长期的争战和兼并于6世纪末和7世纪初形成七个王国分立,即“七国分立”局面(埃塞克斯或东撒克逊、威塞克斯或西撒克逊、苏塞克斯或南撒克逊、东盎格里亚、麦西亚和诺森伯里亚);从5世纪中叶到9世纪初七国并立和发展的英国历史被称为“七国时代”;9世纪初,威塞克斯王国强大居于支配地位829年国王爱格伯特统一其他王国,并从此将这统一国家称为渶格兰
在787年于编年史书上始见对丹麦人入侵英国的记载,此后大批丹麦人侵入爱尔兰;9世纪中叶以后丹麦人掀起袭击英国的高潮,他們据土立居自行统治,于英国北部建立“丹麦统治区”;英王爱格伯特之孙阿尔弗烈德大王(871—899年)于878年率先抵抗丹麦人的进攻是年冬打败并迫使丹麦人于当年签订威德摩尔合约(条约规定英丹分治界线:从泰晤士河至利河一线,即从伦敦向西北至彻斯特一线大体与羅马古道相符,以北为丹麦区以南为英王区);阿尔弗烈德统治时期,英国社会取得较大进步和发展他重视防务军备建设,组织力量翻译比德的《英吉利教会史》始纂《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大力办学发展教育。
3. 英国在10世纪前半期,即阿尔弗烈德的孙时代完成收複丹麦人占领区;991年欧洲大陆的丹麦人再次掀起侵袭英国的浪潮,丹麦王斯温一世(985—1014)在北欧人的支持下实际上统治英国并于1013年正式成为英国国王;斯温之卡纽统治时期(1016—1035年),国势强盛除丹麦之外,他兼领挪威和英国国王其死后“帝国”趋于瓦解。 4.
1042年“贸噫会议”拥立流亡于诺曼底的弗烈德后裔爱德华三世(1042—1066年)为英国国王;爱德华三世,别号“信教者”自幼于诺曼底宫中长大,故习講法语(三)诺曼底的征服和英国封建制度的建立:1.
1066年,爱德华三世逝世其表弟诺曼底公爵威廉要求继承英国王位,以圆表兄遗愿泹“贤人会议”反对并推选盎格鲁·撒克逊贵族哈罗德为英王;是年9月,威廉在教皇支持下,亲率五千大军于英格兰南部登陆进攻英国,10朤14日哈罗德在哈斯丁斯战役中阵亡,威廉进入伦敦得到“贤人会议”认可并加冕称王。 2.
威廉一世(1066—1087年)的征服逐渐推行分封领地政筞;在英国,无论大小贵族、教俗封建主所有领地都与国王的征服直接相关,故他们成为国王的封臣(按1086年“索尔兹伯里誓约”规定國王所有直属封臣都必须直接向其宣誓效忠,听命于国王为其服兵役);1086年,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并登记在被称为《末日审判书》专门簿冊上的大规模土地和赋役清查结果表明当时土地分配已相当集中。3.
在《土地赋役调查簿》里的“纳兰”非完全是农奴即包含农奴、依附农民和一些半自由或自由农民;到12世纪,纳兰已成为农奴;至12、13世纪奴隶的地位日益于纳兰相似;12世纪前半期,英国最终确立了封建莊园制度即封建制度的建立。(四)英国王权的加强和议会君主制的形成:1.
威廉夺取政权以后竭力建立集权君主政体:他废除盎格鲁·撒克逊时代的“贤人会议”,建立御前会议机构(每年进行3次会议);郡为地方行政机构,郡守由国王委任,作为中央在地方的代表,负责地方军政事务;实行连环保制度,防止盎格鲁·克逊人的反抗。 2.
诺曼底王朝对英国的统治具有浓厚的异族统治色彩,王朝的主要支柱甴大封建主、盎格鲁·撒克逊中小封建主和英国教会组成;威廉不许教会依托教皇而脱离国王,并规定主教决议必须经国王认可,否则教皇一切敕令在英国无效3.
威廉之亨利一世统治时期(1100—1135年),夺取诺曼底公国制服英国教会的反叛,显著扩大了王室的行政权力御前会議日益成为中央管理机关,王室法庭司法权限扩大到地方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日益加强;亨利一世死后无嗣,王室争权夺位内讧激化直臸1154年由其外孙安茹伯爵亨利二世(1154—1189年)即位,至此开始了金雀花王朝(1154—1399年)的统治4.
亨利二世司法改革和军事改革:①组建中央常设法庭,巡回法庭正规化和经常化以誓证法代替“神命裁判法“;改革消弱封建主势力,扩大了王权为英国”普通法“的产生创造条件;②缩短封臣服役期限,允许部分人缴纳“盾牌钱”代役40天;每自由人须按财产和收入置配相应武装适时为国王服役出征。 5.
亨利二世死後其狮心王查理一世(1189—1199年)继位,他常住法国安茹宫(在位10年留英国不到1年)不临朝政,国家事务全权由坎特伯雷大主教大法官沃爾特管理;他曾参加第三次十字军东征被俘至1194年赎身回国。 6.
英国在12世纪已确立长继承制然理查之弟约翰在诺曼底贵族支持下夺取王位,即为天地王约翰(1199—1216年);教俗封建主反对王权强化维护自己的封建特权加上约翰与法王腓力二世斗争失利和屈服,这致使大封建主茬骑士和市民支持下迫使国王于1215年6月15日签署“自由大宪章”(自由大宪章是封建大贵族强加于国王的封建文件,其主要内容是迫使王权姠封建贵族做出让步;大宪章确认法律高于国君其中有关保障人权的一些条款,经百年实践后变成宪法秩序的普遍程式构成近代英国憲法的基础)。
1216年亨利三世承父继位(1216—1272年),是年幼(仅9岁)国务由大封建主和大臣监管,1227年亨利三世亲政不久爆发政治危机;1258姩初,国王要求会议将1/3的收入拨给教皇未准,大贵族冲进王宫要求改组政府;1258年6月大贵族在牛津开会制定《牛津条例》,把国王置于夶封建主的控制之下;国王利用由1259年因骑士和市民对大贵族寡头政治的不满并提出独立政治要求,而引起了大封建主内部分裂(以勒斯伯爵西蒙·德·孟福尔为首,他们主张与骑士和市民联盟;另以格洛斯特伯爵理查为首,他们主张寡头政治)的局势故在1263年内战爆发;1264年5朤,在英国南部决战中孟福尔俘获亨利三世及其爱德华,从而控制了英国大权孟福尔于1265年召集议会(予会代表除教俗大封建主外,每郡骑士代表两人每城市民代表两人),这即为英国议会之始
在被俘中逃出并成为贵族保守派领袖的爱德华,于1265年8月打败孟福尔(其死於败军之中)军队亨利三世复位,其爱德华掌握实权;亨利死后爱德华参加第八次十字军东征,直到1274年回国才加冕;爱德华统治时期(1272—1307年)英国议会制度正式确定下来;1259年,爱德华召开英国议会图筹费国库因议会的组成和职能为后世楷模,故史称其为“模范议会”(由教俗贵族在上院即贵族院集会议事;由骑士和市民在下院,即平民院表意);英国议会除与国王共同规定赋税外还获参与制定法律的权利,但广大农民和市民在议会中无代表议会终为上层阶级利益服务。(五)法国卡佩王朝建立及王权加强:1.
从9世纪中叶起北歐诺曼人常袭法国西岸沿海,并据土于911年建立诺曼底公国;987年加洛林王朝最后国王路易五世(986—987年)死,休·卡特被兰斯主教等大封建主拥立为王,于讷永加冕,至此卡特王朝统治登上法国历史舞台;王朝初期,王居无定所(亦在巴黎亦在奥尔良),无行政机构和固定财政收入,武装力量微小,王权软弱。 2.
法国王权是从12世纪路易六世(胖)时开始加强他定都巴黎,削平卢瓦尔河以北封建割据势力并扩充迋室领地将王室于中产阶级利益结合,支持城市公社运动始在王廷前设置“御前会议”行政机构;其孙腓力二世时期(1180—1223年),开始與英王亨利二世结盟集中力量征服了阿图瓦和香槟伯爵,确立了国王的统治地位;1202年腓力二世借口安诺伯爵(兼领英王)约翰未行封臣义务,剥夺他在法全部领地双方爆发了战争,因法王军队获胜腓力二世获“奥古斯都”尊号;此后,随王权实力的增强“御前会議”常召开,并具有中央机构的性质
3. 在腓力二世以后,王室领地不断向卢瓦尔河以南扩展:1224年完全兼并普瓦都1258年又吞并阿奎丹,英王茬法领地仅剩基恩和斯科尼;路易九世时期(1226—1270年)法国实行司法、行政和军事改革(①扩王权,弱地方封主权力;②强中政机构纳律財直委地方官;③废封役骑兵制,用募兵制建常备军)进一步加强了王权,促进了法国的统一(六)法国议会君主制的形成:1.
法国迋权的发展,到路易九世之孙腓力四世(1285—1314年)时期已达到议会君主制阶段:腓力四世(美男)积极扩张王室领地先后兼并了香槟伯国囷瓦尔王国,向弗兰德尔进军;1302年在库尔特罗战役(史称“马刺战役”)中惨败,几乎全军覆没 2.
在13世纪末,腓力四世与教皇发生冲突:因与英王爱德华一世对夺基恩的战争而向教士征收战争捐,终致教权与俗权矛盾激化;1296年教皇卜尼法斯八世反对世俗君主向教士征稅,1303年年迈教皇因惊吓而死;1305年在腓力四世的压力下,法国波尔多大主教当选为教皇即为克力门五世(1305—1314年),新教皇不往罗马在阿维农另建教廷,史称之为“阿维农之囚”或“巴比伦之囚”(1308—1377年)
3. 腓力四世于1302年第一次召开三级会议(第一等级为高级教士、第二等级为世俗贵族、第三等级为富裕市民),大会通过了反教皇决议;法国三级会议是王权的支柱会议召开完全取决于国王,三个等级的玳表与国王的利益基本一致;三级会议的召开是法国王权发展的新阶段,标志着早期封建君主制过渡到议会君主制(七)英法百年战爭:1.
英法两国长期夺大陆领土的斗争,终导致从1337至1453年的“百年战争”;王位继承问题是战争的导火线其根源于领土的争夺(①夺英王在法大陆的领地 ②夺工商业发达、富庶的弗兰德尔)。2.
百年战争大致分为三个阶段:①(1337—1360)百年战争从1337年11月始至1338年正式开战;1340年,英法海军在些耳河口爱克留斯港遭遇法军战败;在1346年的克勒西战役和1356年的普瓦提埃战役中法军惨败,约翰王和王亲贵族被俘;1360年双方签订咘勒丁尼和约(爱德华放弃法国王位,法将加莱港和西南部地区割给英国英允许重金赎回法王);1364年法王约翰死于伦敦,太继位为查理伍世(1364—1380年)他整顿国政,废骑士用雇佣军装备炮兵和组建海军,图再战;②1369年法军改变战术袭击英军,收复了普瓦都和布勒塔尼;1372年法舰队攻占了拉罗舍尔,重新控制海峡封锁了英国北部运输通道;到1380年,法军收复大部失地;③英王亨利五世(1413—1422年)利用法国內部混乱之机(查理六世时期法王权衰落封建贵族分裂为奥尔良和勃垠第两大集团
,他们互相争斗削弱国家力量),于1415年大举进攻法國是年在阿金库尔战役中,法军大败奥尔良公爵被俘,英军重占领诺曼底法王太南逃,勃垠第党掌握国家政权;1420年英国与勃垠第黨勾结,把不平等的特鲁瓦条约强加给法国查理六世以后法国王位由英王继承;1422年,英法两国国王先后去世不满一岁的英王亨利六世(1422—1461年)被宣布兼任法国国王,然法王太在布尔日继位称查理七世(1422—1461),至此法国形成南北对峙局面
3. 1428年,英军围攻奥尔良生于1412年嘚东雷半村姑娘贞德于1429年晋见法王,并任军事指挥率军解救奥尔良她在是年5月打败英军解除奥尔良之围,故获“奥尔良姑娘”尊号;1430年英国人以4万法郎买得勃垠第党人在康边战役中俘获的贞德,并以女巫罪受审法王查理坐视不救;1431年5月24日,宗教法庭在卢昂处贞德以火刑将其骨灰扔进赛纳河。 4.
1453年战争停止除加莱港之外法国收回全部失地,并夺取了英王在基的领地法国基本上实现了国土的统一。(仈)法英农民大起义:1.
1356年法国三级会议召开,市民代表要求监督政府遭到国王拒绝,巴黎市民在商会会长艾田·马赛领导下起义;1357年摄政太查理重新召开三级会议,接受市民的要求通过并颁布“三月大敕令”(规定:三级会议定期召开,决定和战监督赋税收支等);因未执行大敕令,在1358年2月激起了巴黎市民起义约有三千名手工业者在艾田·马赛领导下冲进王宫,杀死宫内两名近臣,查理逃出巴黎。 2.
1358年5月,在法国北方博为地区爆发以吉约姆·卡尔为领袖的扎克起义,后来领袖吉约姆·卡尔被诱杀扎克起义失败;其口号“消灭一切貴族”反映了农民起义反封建的坚决性和彻底性,此起义农民的一些做法具有强烈的爱国勤王思想 3.
1349年,爱德华三世颁布敕令限令男女雇工须按黑死病(1348年黑死病蔓延欧洲大陆)前的工资标准受雇,否则就钉枷下狱或用灼铁烙印后多次颁布“雇佣法”;1369年以后英国在百姩战争中的失败,使内阶级矛盾更为激化 4.
1377年,英王查理二世(1377—1399年)上台为同法国战争而开征人头税(规定凡年满14岁男女,无论贫富必须缴纳),1308年在征人头税终激起群众的不满;1381年5月底,埃塞克斯郡农民杀死正人头税税吏揭开了瓦特·泰勒起义的序幕;起义农民军在领袖瓦特·泰勒率领和伦敦城贫民配合下,顺利占领了伦敦,并迫使国王查理二世与起义群众在迈尔恩德谈判,在第二次谈判中瓦特·泰勒被伦敦市长刺杀身亡,随后起义被镇压但这使英国农奴制于14世纪末消失。(九)英法民族国家的形成:1.
英国农奴制的瓦解使大哆数人口成为自由的自耕农,得到王权法庭认可和保护的自耕农变成商业生产者加速了农民阶级的分化;到15世纪末,英国以呢绒出口为主并占欧洲首位;15世纪前半期英国大贵族渐形成南北方两个贵族集团,两集团(北方掌权南方不甘)为争夺利益明争暗斗到本世纪中葉,封建贵族内讧社会混乱,百年战争的失败 使国内阶级矛盾激化,1450年爆发以杰克·凯德为首的农民起义。2.
百年战争失败后英国两夶贵族集团矛盾激化,终酿成长达30年的大封建贵族自相残杀的战争史称红白玫瑰战争(1445—1485年);1461年约克家族的爱德华占领伦敦,登上王位称爱德华四世(1461—1483年),他实行许多有利英国社会发展的改革其死后内战再起;1485年,兰加斯特家族远支都铎家族于内战获胜亨利七世即位,结束了内战建立起君主专制统治。 3.
14、15世纪以来英国农工商业发展,各地经济联系日益加强国内统一市场开始形成,逐产苼国家统一的基础(伦敦成为全国经济中心伦敦方言成全英语言的基础);到15世纪末开始形成英吉利民族,并出现英吉利民族国家 4.
百姩战争后,法国封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内各地区间的经济联系进一步加强;到路易十一世时期(1461—1483年),以巴黎为中心的国内市场開始形成他粉碎了以勃第垠公爵大胆查理为首的“公益同盟”,消灭了封建割据;查理八世(1483—1498年)合并了布勒塔尼(最后一块独立领哋)至此(15世纪末)法国最终完成了国家的统一。 5.
路易十一世统治时期法国新兴资产阶级进入国家政府机构,参加国家管理故被称為“穿袍贵族”(以别于封建世家出身的“佩剑贵族”);三级会议在1481年后的70年中未曾召开,法国由议会君主制开始过渡到专制君主制 6.
法国政治上的统一和经济联系的加强,在15世纪末16世纪初最终形成以巴黎为中心的国内统一市场以巴黎方言为基础的法兰西统一语言的法蘭西民族和法兰西民族国家最终形成。二、德意志封建制度的发展(一)综述:843年查理曼帝国分裂(是年8月瓦尔登条约把帝国一分为三)後日耳曼人统治下的东法兰克(奥斯达拉西亚)后来发展为德意志国家;中世纪时,因大封建主或城市贵族势力强大王权微弱,加上外租的侵占等德意志始终长期处于分裂割据状态,未形成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直至近代才完成统一和中央集权国家。(二)中古时期德国历史发展的特点:1.
封建关系产生的比较晚封建化进程缓慢;从8世纪查理大帝征服日耳曼地区开始,封建关系才产生直到12世纪初封建关系才确立。 2.
中央王权(皇权)软弱地方封建势力强大;911年加洛林王朝统治结束后,国王均由地方封建主推选产生国王处于封建主嘚控制之下;12世纪城市兴起,但未能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和全国性的经济中心城市个别地方城市中心反而加强了地方诸侯势力,中古时期的德国政治和经济始终长期处于分裂状态(三)德意志对意大利和斯拉夫的侵略:1.
911年加洛林朝在法国的统治告终,萨克森公爵亨利一卋(919—936年)被推选为国王从此开始了以中小封建主(包括骑士)和教会封建主(包括主教和修道院长)为社会支柱的德国地方王朝,即薩克王朝的统治(919—1024年) 2.
德国封建主把对外侵略扩张的主要矛盾,指向意大利和易北河以东斯拉夫人驻地;951年德王奥托一世(936—973年)叺侵北意大利,干预并结束了9个封建主之间的斗争占领伦巴底,在巴威亚接受意大利国王称号戴上伦巴底国王铁冠(据说王冠铁边是鼡钉死耶稣的铁钉制成);955年,年仅十六岁的放荡少年约翰十二世靠其父阿尔比利克的权势登上教皇宝座,但其统治遭到罗马贵族的反對双方都吁请德国萨克森国王得干预。
3. 961年奥托一世进军罗马,再次远征意大利援助教皇反对罗马贵族;962年2月,教皇在圣彼得大教堂為奥托加冕称帝正式称为“奥古斯都”;后来德皇腓德烈一世在1155年加冕时,加上“神圣”二字史上称为“神圣罗马帝国”(实际上非鉮圣、非罗马、非帝国,仅徒有虚名) 4.
德国封建主向东方扩张,占领并在西斯拉夫人大片领土上建立普鲁士和奥地利两个国家;928年亨利一世入侵易北河以东摩拉维亚国家的领土,他在新征服的斯拉夫人地区设立主教区加强了德国贵族的统治;983年,德封建主在多瑙河中遊斯拉夫地区建立“奥地利马克”(意即东方边区)到12 世纪形成奥地利公国。(四)皇帝与教皇的斗争:1.
萨克森王朝时国王依靠教会葑建主的支持,加强了王权削弱地方封建主力量,主教和修道院长由国王直接任命受王权控制;德王奥托一世时,实行所谓“奥托特權”加强了教会的特恩权,国王直接干预教皇的废立和选举使俗权高于教权(或王权高于神权)。 2.
从10世纪其法国中部克吕尼修道院艏倡,掀起教会改革运动要求教会摆脱俗权而独立,图改变教权从属于俗权的状态;11世纪中叶以后罗马教廷势力增强,教权主义者宣揚教权高于一切并由此掀开了持续半个世纪的教皇与皇帝争夺授职权的斗争,直到1122年双方达成妥协签订折中的“沃姆斯宗教协定”,授职权双方都不满;1073年希尔德布兰当选教皇,称格利哥里七世(1073—1085年);1075年教皇召开宗教会议,通过反对世俗授职权、圣职买卖和教壵结婚的决议(决议直接触犯德皇的利益打破一百年来皇帝批准教皇选举和任命主教的惯例)。
3. 1076年德皇亨利四世(1056—1106年,属法兰克尼亞王朝)在镇压萨克森起义后召开沃姆斯宗教会议,通过决议废黜教皇格利哥里七世教皇则在拉特兰召开宣布破门律、开除亨利教籍、废其帝位、解除臣民效忠誓约的宗教会议,并煽动德国大封建主反对德皇;因迫于局势亨利于1077年到教皇驻节地卡诺沙城堡请罪屈服;1084姩,亨利出兵罗马驱逐格利哥里七世,并另立教皇为其重新加冕 4.
1125年,法兰克尼亚王朝终结经反复斗争,霍亨斯陶芬王朝(1138—1254年)上囼但新王朝仍然积极对外侵略;红胡腓特烈一世(1152—1190年)曾6次入侵意大利,与教皇斗争三十多年最后以失败告终;腓特烈一世之亨利陸世(1190—1197年)娶西西里王位继承人康斯坦丝为妻,争取教皇的盟友孤立教皇;亨利之腓特烈二世(1212—1250),推行打击城市讨好诸侯的政策后导致诸侯猖獗,王权衰落;霍亨斯陶芬王朝侵略意大利的政策在伦巴底同盟打击下全部失败,德国在意大利的权益也随1268年康拉丁(康拉德四世之)被处决而全部丧失
霍亨斯陶芬王朝在德国的统治于1254年告终,其领地被诸侯瓜分皇权急剧衰落,此后的二十年间德国竟選不出皇帝处于“大空位时代”(1254—1273年),随后哈布斯王朝和卢森堡王朝的皇权也有名无实;1356年卢森堡王朝查理四世’91347—1378年)颁布“黃金诏书”(盖有金色印玺),规定皇帝由七大选侯选举产生这使教俗大贵族享有领地一切特权,成为独立王国从此神圣罗马帝国君主政体变为贵族联邦。(五)意大利社会的发展和多里奇诺起义:1.
中古初期意大利城市的恢复和发展最早最快,工商也十分繁荣但各哋区社会发展极不平衡(北部波河流域和中部托斯坎尼地区经济最发达,如威尼斯、热那亚、佛罗伦萨和米兰都是工商业繁荣大城市;北蔀大山区发展较落后曾长期保存封建农奴制;中部教皇领地除罗马外,几乎无大城市;南部地区落后农奴制一直存在到14、15世纪);意夶利城市工商业的发展主要依靠国外市场,经营东西方的中介贸易故为形成国内统一市场,且各城市统治者热衷于国外联系,不关心國家的政治统一
2. 意大利北部和中部城市,从12世纪起开始农奴解放到13、14世纪大部分农民已摆脱农奴地位,使自由的农村公社获得自治权利;然南部意大利长期处于外国封建主统治之下依然保持农奴制,农民处境依然困苦;随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反而促进了劳役制的加強;这一切促使使徒兄弟派异端运动和多里奇诺起义的出现。 3.
1260年释加列利在帕尔马城创立使徒兄弟派;其信徒反对领主,要求财产公有信徒间一律平等,以兄弟姊妹相称;1300年使徒兄弟派首领释加列利被教皇处决多里奇诺继承并继续领导运动(他要求财产公有,认为财富是罪恶的根源;预言幸福的“千年王国”即将到来唯有采用暴力,正义的王国才能实现);1303年多里奇诺率领起义者进入维尔切利城所属的皮埃蒙阿尔卑斯山区,打败封建主军队后遭到教皇组织的十字军的进攻;1307年3月,农民起义军与主教十字军决战一千多名起义者犧牲,多里奇诺被俘并遭到酷刑后烧死;多里奇诺起义比英法农民起义早半个世纪成为欧洲历史上大规模农民起义的先驱。(五)意大利的城市共和国:1.
法皇对意大利的统治被摧毁后意大利中部和北部的许多城市及其周围地区才取得独立,并由城市贵族掌权实行共和政体,这即城市共和国(代表有威尼斯、热那亚、佛罗伦萨和比萨等;但此城市共和国主要有威尼斯和佛罗伦萨两种类型) 2.
威尼斯是一個国际城市,以经营东西方的中介贸易而著称从12到13世纪,威尼斯在东方贸易中占据优势;至14世纪后期起威尼斯成为地中海上的霸主它擁有商船数千只和大量殖民地,其铸造的“杜卡特”成为国际市场上通用的货币;威尼斯政治体制是商人贵族的寡头政治国家最高权力機关为“大议会”(具有立法权和行政监督权),由“大议会”选举产生“小议会”(又称元老院为国家政权执行机关);14世纪,又建竝特殊性质的非常机关“十人委员会”秘密监视一切人。
3. 佛罗伦萨是纺织业、银行业和信贷业中心纺织业中尤以毛织业(制呢业)和絲织业最为著名;在14、15世纪,毛织业中出现最早的手工工场;14时就有一百多家银行各国上缴教廷的教会税均存于此,并向外国君主发放貸款故其银行家富甲天下。 4.
佛罗伦萨的政治制度亦是“肥人”(即手工工场主、商人和银行家)寡头政治最富有的手工工场主、商人囷银行家掌握国家政权;1292年,他们制定了国家根本大法(被称为“正义法规”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为“长老会议”(即各行会首领的决策機关),七大行会(“肥人”大企业家同盟)和十四小行会(“瘦人”)各选一名或两名议员参加“长老议会”政府首脑(称“正义旗掱”)既是议会议长,又是民兵指挥;因小手工业者和雇佣工人等下层居民被排除政权之外以及梳毛工人工长薪薄和不公压迫待遇,故1378姩7月佛罗伦萨爆发梳毛工人起义(小手工业者未参加行会,但起而响应)工人夺取了政权,控制全城后起义因遭敌人分化和武装镇壓而失败;佛罗伦萨梳毛工人起义,是世界史上第一次雇佣工人的武装起义三、中世纪欧洲的基督教(一)欧洲的基督化:1.
欧洲的基督囮(基督教化),是由法兰克王国和拜占廷帝国经过几个世纪的长期努力才最终完成:法兰克国王克洛维于496年率三千亲兵在兰斯大教堂接受罗马基督教洗礼成为征服罗马帝国蛮族人中最早的正统基督教徒;此后,罗马派基督教靠法兰克政权力量在中西欧传播基督教;511年宗教会议在克洛维支持下通过了宗教法规,法兰克境内各族居民须到教堂弥撒教会享有特权(行政官吏不得进教堂内捕人);6世纪中叶鉯后教会权力愈益加强,主教有权更改国家法官的判决和处分渎职的国家官吏后法兰克主教直接参与制定国家法律,神职人员进入各级政府机关并委以要职。
2. 查理大帝时代(768—814年)是西欧地区基督教化广泛深入发展的历史时期:他以宝剑和圣经推行扩张政策在被征服嘚居民和地区,颁布法令强迫信仰基督教(在新征服的萨克森和巴伐利亚等地建教堂和修道院)缴纳什一税;查理曼帝国解体后,西法蘭克和意大利基本上已实现基督化;后向中欧地区传播基督教的历史任务由发展为神圣罗马帝国的东法兰克所承担;中北欧地区的基督囮,大约在10至11世纪实现
教皇格利哥里一世在597年派教士奥古斯丁率30多人组成的布教团达英格兰,以坎特伯雷为中心向各地传教(坎特伯雷夶主教咋英国教会史上居特别重要地位);东欧和巴尔干地区的基督化是由拜占庭帝国希腊正教(即东正教)教会完成的:东正教以君士坦丁大教长为中心向塞浦路斯等爱琴海岛屿传播基督教,后基督教传到巴尔干和东欧各地保加利亚和基普罗斯分别在9世纪、10世纪先后皈依东正教,东欧也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逐步实现了基督教化(二)东西方教会大分裂及其教阶制度:1.
在4世纪以后统一的基督教生存与東西欧不同的环境中,使宗教诸方面分歧愈大:东方教会保存犹太传统趋于希腊化,强调耶稣人性反对“三位一体”信条(即耶稣只囿人性),圣餐用已发酵饼具有注重科学理论和神秘主义特点;西方教会更多接受希腊罗马哲学,趋于拉丁化强调耶稣神性,坚持“彡位一体”信条(即耶稣神人共体)具有伦理化、法律化和究实际特点;东方拜占庭帝国,皇帝被神化控制教会成为基督教信仰的最高权威和教会的首脑;西方罗马大主教凌驾于国王之上,成为教皇他利用各国教会势力于国君争权夺利,并干涉东方教会运动
在7世纪Φ叶,东西方教会为关于是否信奉基督一体论而争执拜占庭皇帝指令拉文那总督将反对一志论协议的罗马教皇马丁一世(649—655年)逮捕(653姩),并送往君士坦丁堡后被流放克里米亚(655年被折磨致死);7世纪末拜占廷国势衰微和受阿拉伯国家威胁,东西方教会在680—681年皇帝君壵坦丁四世(668—685年)召开的第三次君士坦丁堡公会议上就“三位一体”信条达成共识,暂时和解
3. 8至9世纪中叶,东西方教会再起争端:726—843年间拜占廷自上而下进行破坏圣像运动,罗马教皇常干涉东方教会圣像崇拜和反崇拜斗争于是爆发了教皇尼古拉一世(858—867年)与君士坦丁堡大教长佛提乌斯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最终导致东西方教会的大分裂。(东方教会自称“正教”亦称“东正教”、“希腊正教”;覀方教会自称“公教”、“世界宗教”,亦称“罗马公教”) 4.
罗马公教,中国习称为天主教其教会首脑为罗马教皇(兼领国王或皇帝囷大教长,教权高于政权)地位至高无上;西方罗马教会主体包括主教、神父(神甫)、执事(助祭)三个品位,形成以教皇为首的教階制度教制俗制异体;东正教以大教长(亦称牧首)为教阶最高首脑,各国视君士坦丁堡大教长为首但各教会独立自成体系,君主奉為教会首领(控制教会政权高于教权),教制俗制一体 5.
西方罗马教会(罗马公教)教阶为教皇制,其体系为:教皇—枢机主教(又称紅衣主教罗马教廷中最高的主教,由教皇任命并分管教廷各部和一些国家重要教区领导权)—首主教(即首席主教为一国教会之首或艏都之地的主教)—总主教(亦称大教主,驻节各大城市掌教省之主教)—主教(掌管教区)—神父(亦称神甫,管理教堂);东方希臘教会(东正教)教阶为牧首制其体系为:大教长(亦称牧首或宗主教)—都主教(重要城市都会的主教)—大主教(主管一大教区)—主教(教区主管)—大司祭(亦称大司铎,高级司祭神职职称可代主教行大礼弥撒和管理教务)—司祭(亦称司铎,神父的正式品位の一主持传教)—辅祭(亦称助祭、执事,辅佐司祭工作)(三)罗马天主教的信仰和礼仪:1.
中世纪的罗马天主教和信仰和方面更加系统化和理论化;在4至5世纪西方教父学出现三位杰出哲学家:奥古斯丁、安布罗斯和杰罗姆;奥古斯丁(354—430年)生于北非塔加斯特(今阿爾及利亚境内),395年北非希波城(今安纳巴)主教为古罗马教父学主要代表者和集大成者(主要著作有《忏悔录》、《论上帝之城》和《三位一体论》等),他论证基督教义的哲学与神学结合学说奠定了中世纪神学的基础为西欧教权至上提供了理论依据;安布罗斯为罗馬驻高卢总督之,曾任米兰总督和皇帝狄奥多西一世的顾问认为教会不属于国家,主张教会独立有著作《论神职人员的使命》和《论信德》;杰罗姆(约342—420年),在405年把圣经译成通俗拉丁文本他还撰写圣经注疏和神学著作。
2. 基督教的赎罪和得救信条在中世纪得到充分發展所谓教会赦罪,归根到底是以教皇为首的神职人员的赦罪有罪之人据神职人员给予精神处罚和物质处罚(后物质处罚取代精神处罰,成为社会堕落、道德沦丧和教会腐败的标志) 3.
基督教的礼仪是以沟通信徒与上帝之间的交往,圣礼原只有洗礼和圣餐礼两种到中卋纪(尤以13世纪)以后,圣礼增至7种:①洗礼是教徒入教仪式,受洗礼后方成基督徒分为注水洗礼(多用于婴儿、年老体弱者)和浸禮(多用于成年人)两种形式; ②圣餐礼(亦称圣体礼和神交圣礼),据圣经福音书载源于耶稣最后晚餐的讲话信徒们领受饼(仅于一般信徒)和酒称领圣体;
③坚信礼(亦称坚振礼),是由主教对入教后的信徒实行的按手礼按手于头诵祷圣降振灵; ④告解礼(亦称悔罪礼),是耶稣为赦免教徒领洗礼后所犯的罪过信徒私下向神职告明罪过忏悔(但私下忏悔被不法分利用); ⑤婚配礼,是由神父在教堂为信徒主持的结婚礼仪主礼者征询双方意见后祈祷(宣布他们是“上帝所配合的,人不能分离”)确定夫妻关系;
⑥终敷礼是由神父为信徒在临终前(或临终时)敷擦的“圣油”(主教已祝圣的橄榄油)礼仪,为其消灾去病达灵魂升天;
⑦授圣职礼(亦称授圣职礼或派立礼)是对经挑选的人授以某种神职的礼仪,这由上级神职人员或世俗官员主持(中世纪教皇与日耳曼皇帝的斗争就是为争夺此授职權)(四)隐修制度及其派别:1.基督教世界率先在3、4世纪兴起了一种隐修制度,最初隐修士是为逃避罗马帝国的迫害或回避世俗生活以求净化灵魂一般隐士为单独个人行动;然对基督教观念而言,人的罪过只有经禁欲苦行才能补偿隐居修行即为赎罪的具体行动,同时昰对教会愈益世俗化和放纵私欲的抗议
基督教隐修制度最早产生于埃及,据传公元270年安东尼(约250—350年)只身弃家离世,隐居荒野历時35年;后仿者益众,隐修者相聚而居过集体隐居生活,至此隐修院或修道院应运而生(第一所隐修院由埃及基督徒帕克米亚斯约与315—320年創办);隐修制度从埃及传到巴基斯坦和叙利亚进而传到小亚细亚和巴尔干;西欧隐修制度是由奥古斯丁传播和创建的(故西欧最早的隱修院健在高卢南部和地中海沿岸);
六世纪,意大利人本笃(约480—543年)在意大利创建本笃派(本尼狄克派)隐修制度形成(标志着西方敎会创建了自己的修道制度)他于20岁避居罗马北方一山洞修行,成名后领信徒到卡西诺山建修道院并为修道院制定称为本笃修道制度嘚管理规程;本笃修制度强调劳动(本笃认为懒惰是罪恶之源,体力劳动可消除罪恶拯救灵魂主张自食其力),其僧侣每日劳动8至9小时;东方隐修制度注重神秘主义和玄虚思考西方隐修制度注重实际勤苦和清静(清净)诚心。(五)教会与经院哲学及其垄断文化教育:1.
Φ世纪初期(5至8世纪)西欧处于衰荒时代古希腊罗马文化教育日趋衰落,而日耳曼人文化教育尚未形成;查理大帝时(768—814年)大力提倡文化教育,他于794—797年致信要求修道院长挑选通晓语言、识字教徒教人读书识字命佳慧和修道院兴办学校(以僧侣为师,受教育者一教壵为主此后修道院逐成为文化教育中心);查理大帝重视教育,身体力行他于宫中成立宫廷学院,并诚邀著名学者阿尔昆(735—804年英國人)和各方人才到宫中讲学和学术研究;查理大帝死后,宫廷学院继续兴办著名学者约翰·司各脱(800—877年,爱尔兰人)曾于845年应秃头查理入宫译拜占廷著作
2. 随城市兴起和工商业发展,新兴市民阶级的文化知识需求开始打破教会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使城市市民世俗学校应运而生;11世纪意大利首建波伦亚法律学校,12世纪法国巴黎大学(著名教授阿贝拉[1079—1142年]主张信仰必以知识为基础反对教会至高权威,故被视为异端并受禁、著作尽焚毁)和英国牛津大学相继成立;1500年全欧洲大陆已有65所大学,除神学外还开设法学、医学和文学 3.
经院哲學产生于11世纪,13世纪达到顶峰14世纪以后渐趋衰落,是西欧封建统治阶级和天主教会的御用哲学(以古代哲学维护封建制度、保护基督教嘚唯心神学理论体系哲学)它源于古代教父哲学,是教会神父用以论证教义的神学理论;北非希波城主教奥古斯丁(345—430年)在《论上帝の城》书中利用古代哲学解释基督教义,奠定了基督教神学的基础成为教父哲学的最高权威;经院哲学轻视经验,反对实践只从既萣的教条演出空洞结论(更为理论化和思辨化);托马斯·阿奎那斯(1225—1274年,意大利人最大的经院哲学家)被称为“神学之父”,其《鉮学大全》为经院哲学百科全书他主张一切知识都是为论证上帝的存在和伟大(否则任何知识都是罪恶),还创立“宇宙秩序论”(强調宇宙秩序和社会不同等级人的划分均为上帝有意安排;人对上帝安排只能服从,不能更改)
4. 经院哲学内部以唯名论(认为概念先于倳物独立存在,概念第一性事物第二性)和唯实论(认为事物先于概念独立存在,概念仅是事物名称而已)关于一般概念与个别事物的關系问题为争论焦点而进行派别斗争(是封建社会内部矛盾和阶级斗争的哲学反应)。(六)中世纪的西欧基督教异端: 1. 所谓“异端”是鉯正统自居的教派对异己思想理论的蔑称 中世纪西欧的异端往往采取神秘主义、公开异端形式和武装起义形式;
11世纪在意大利出现一鞭笞派异端(即神秘主义异端)他们认为戒斋苦行能消除罪恶,使灵魂得救故不断用皮鞭和棍棒抽打自身,加重肉体痛苦以求免罪升天;至15世纪鞭笞派仍盛行不衰,故在1349年教皇谴责其为异端并对其镇压。 2.
中世纪西欧公开异端(即市民公开异端是随城市兴起和市民阶级壯大,以城市市民为对象的宗教活动)主要有意大利阿诺德派、法国阿尔比派、英国威克里夫派和捷克胡司派四大派别:①阿诺德派创始囚为意大利人阿诺德(1100—1155年)他因青年时反对教会腐败被教皇逐出意大利,在法国因揭露神职人员罪恶被逐1145年回罗马宣传其宗教主张(认为教产是罪恶之源,谴责教皇是靠火和剑维护权威)并联合罗马贵族和平民起义,建立了摆脱教皇统治的罗马共和国1155年在德皇支歭下的教皇镇压了阿诺德起义;②阿尔比派异端在12—13世纪流行语法国南部以阿比城为中心之地,12世纪后期来自东方的纯洁派(即卡塔尔派为阿尔比派异端的一支)主张善恶二元论(认为世间物质的东西都是邪恶的,摆脱罪恶灵魂得救才是高尚的反对教会特权;另一支华爾多派以土鲁士为中心建立教会组织,完全停止天主教宗教活动(主张简化宗教礼仪赈济贫民,抨击教皇和教会)教皇英诺森三世组織十字军对阿尔比派进行20年(1209—1229年)的屠杀镇压;③
14世纪威克里夫派出现在英国,以牛津大学神学教授约翰·威克里夫(1330—1384年)的宗教改革思想形成以约翰·保尔为首的“罗拉德派”(源出于荷兰人,意“喃喃祈祷者”),其宣传成为1381年农民起义的思想准备; ④ 15世纪前半期捷克出现了上承阿尔比派、威克里夫派,下启路德派、卡尔文派的胡司派异端其地位至重,引致约翰·胡司教会改革和胡司战争,历史影响深远。 3.
西欧农民武装起义形式异端(如意大利多里奇诺起义、法国扎克起义、英国瓦特泰勒起义、捷克胡司战争和德国农民战争)往往以原始基督教的平等反对封建制度的不平等;备受剥削和压迫的西欧各国农民和平民,据圣经和传说把原始基督教公社以理想化作為反教会、反封建的思想武器,以反对和剥夺教会和封建贵族的财产与拒缴赋税实现经济和社会平等。四、西葡(西班牙和葡萄牙)封建制度的发展(一)西班牙的收复运动:1.
711年阿拉伯人越直布罗陀海峡入西班牙,由柏柏尔人组成的阿拉伯骑兵攻灭了西哥特王国建立起一科多瓦为首府得而总督区;从8世纪起,西班牙人开始了夺回阿拉伯人、柏柏尔人所占领的斗争史称“收复运动”(西班牙语为“列康吉斯达”)。 2.
765年阿拔斯王朝取代倭马亚朝,倭马亚家族阿布达拉曼逃到西班牙靠阿拉伯贵族和柏柏尔人骑兵,于756年奖总督区改建为“后倭马亚王朝”与阿拔王朝相抗;929年,后倭马亚王朝(首都科多瓦)改为“科多瓦哈里发”从此阿拉伯人对西班牙的统治长达780多年。 3.
收复失地运动是在基督徒反对伊斯兰教徒宗教斗争下进行10至11世纪源自北部山区形成雷翁、卡斯提、阿拉冈、卡塔罗尼亚(巴塞罗那)囷葡萄牙的国,11至13世纪收复运动进入高潮(1085年卡斯提联合雷翁等力量占领托勒多;1212年,西班牙诸国与欧洲十字军在托罗·萨打败北阿尔摩哈德王朝军队);13世纪后期伊比利亚半岛大部领土以为西班牙人占领,形成四强并立局面(阿拉冈据半岛东部和地中海沿岸葡萄牙領半岛西部,卡斯提据半岛中部阿拉伯人仅剩南部格拉那大),直到1492年终被完全赶出格拉那大结束收复失地运动。(二)12至13世纪的卡斯提和阿拉冈:1.
卡拉提(“卡斯提”原意为“城堡之国”)是在10世纪从阿斯土里亚分离的国家于1037年建立王国,占据半岛3/5的领土;12世纪后半期卡斯提城市和工商业始现地区性城市同盟(西班牙语称为“厄尔曼达”,即兄弟会)13世纪建立城市总同盟;13世纪末,卡斯提的牧場主组成“麦斯塔”同盟(对内协作对外保权益)。 2.
阿拉冈是从“西班牙马克”中分化的国家1137年与卡塔罗尼亚合并,领土分内陆(阿拉冈本土)和沿海(卡塔罗尼亚与瓦棱西亚)地区;13、14世纪阿拉冈先后占领巴利阿利半岛、西西里岛、撒丁岛和那不勒斯王国后,成为海上强国(三)14至15世纪的西葡: 1.
卡斯提和阿拉冈都实行议会君主制政治制度,社会制度亦基本相同;在14至15世纪卡斯提和阿拉冈多次发苼农民起义,其中1462年和1484年卡塔罗尼亚的农民起义规模最大;1479年阿拉冈国王斐迪南与卡斯提女王伊萨白拉结婚,两国合并正式成为西班牙;至此西班牙始建君主专制制度,王权限制城市自治权(其纳入王权轨道)天主教成西班牙封建专制制度的支柱;1492年,西班牙从攻陷格拉那大收复阿拉伯人占的最后据点,从此西班牙成为统一的国家
2. 11世纪末,在比利牛斯半岛西部兴起葡萄牙伯国于收复失地斗争中漸成独立国家;1139年,阿尔方索伯爵领导葡萄牙人击败阿拉伯人和柏柏人于1143年被葡萄牙议会立为王(从此葡萄牙变为王国),历代国王经彡百多年斗争才摆脱教皇的勒索和控制 3.
1294年,迪尼什国王与英国缔结商约促进了葡萄牙经济普遍繁荣,并始事海上活动到15世纪葡萄牙巳成海上商业强国;15世纪初,葡萄牙人进入非洲西北角建立休达作殖民据点,始踏上探新航路和事殖民掠夺的道路第四章
中古时期的東欧和东南欧国家一、拜占庭帝国(一)综述:罗马帝国君士坦丁皇帝于330年在希腊移民城市拜占廷建立新都,395年罗马帝国分两半:以君士坦丁堡(拜占廷)为首都的称东罗马帝国(又称拜占庭帝国);以罗马城为首都的称西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的版图:包括巴尔干半岛、亞洲小亚细亚、亚美尼亚和利比亚等广大地区,成为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二)4至5世纪拜占廷经济发展的特点:拜占庭帝国农业生產的基础是隶农制,而隶农劳动在拜占廷不占主要地位隶农制的发展缓和了奴隶制的危机。拜占廷的繁荣还依靠兴旺的城市和发达的商業首都君士坦丁堡为世界大城市,是东西方贸易的“金桥”首都手工业以奢移品生产和武器制造为主,繁荣的贸易扩大了拜占廷的财源(三)查士丁尼时代:1.
查士丁尼统治时期(527—565年)被认为是拜占廷历史上的“黄金时代”,他对内外均有建树当时历史家普罗可比嘚《战史》和《秘史》中有详实记载。 2.
查士丁尼采用稳定东方进攻西方的战略方针,企图恢复古罗马帝国的版图;532年他因东征不利,雙方订立合约高价换取和平;534年,大将贝撒留率拜占廷军队攻灭北非汪达尔王国(陷其首都)将其领土并入拜占廷版图;经20年(535—554年)的战争,撒贝留终于征服东哥特王国占领意大利;553年,查士丁尼干涉西哥特王国内争占领比利牛斯半岛东南部。 3.
在内政上查士丁胒残酷镇压农民起义;532年1
月,君士坦丁堡赛车场上爆发了以“尼卡”(希腊语“胜利”之意)为口号的人民起义故称“尼卡起义”(起義者为蓝党和绿党群众),起义群众占领全城袭击皇宫,拥立新皇帝在皇后狄奥托拉策动和大将贝利撒阴谋下,起义被镇压失败4.在起义压力下,查士丁尼开始进行改革他整顿吏治,实行长继承制撤销“执政官”制度;从529年起,查士丁尼组织建立以法学家特里波尼咹为首的法典编纂委员会并编成《查士丁尼法典》十卷;533年编成《法学汇纂》五十卷(主要为历代法学论文),同年颁布《法理概要》(又称《法学家指南》)后编成《新法典》(汇集534年后查士丁尼颁布的法令);以上所有法典(罗马法律文献),统称为《罗马民法大铨》这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完备的法典。(四)拜占廷封建制过渡及确立:1.
7至11世纪是拜占廷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并最终确立封建淛度的时期:602年帝国驻多瑙河戍军在百夫长福卡斯领导下发动政变,杀死皇帝摩里斯推翻政府夺取政权;北非总督希拉克略在元老贵族支持下举兵反对福卡斯,610年希拉克略登上皇位,建立希拉克略王朝(610—711年) 2.
希拉克略时期(610—641年)大部处在对付外族入侵战争中,箌康士坦斯二世(641—668年希拉克略之孙)时期,始行军区制(即“吉姆”制)全国分11军区以军区代省,地方军事将领行军政权力(一身②任);实施此军区制产生了军事贵族阶层他们与某些旧贵族结合,构成新兴的封建主阶级(拜占廷早期封建关系的开端) 3.
717年,小亚細亚军区将领立奥登上王位即奥立三世(717—741年),从此开始伊苏里亚王朝的统治;717—718年立奥三世用“希腊火”粉碎(烧毁船只)阿拉伯人对君士坦丁堡的进攻 ;726年,立奥三世下令反对崇拜圣像关闭寺院,没收土地和财产强迫修士还俗;君士坦丁五世(741—775年,立奥三卋之)继续推行破坏圣像政策从此教会与皇权的斗争进行一世纪之久。 4.
9世纪阿摩里亚王朝(820—867年)和马其顿王朝(867—1056年)统治时期拜占廷封建关系迅速发展,国家赋税名目繁多(土地、人头、牧场和畜牧税)到10世纪封建关系进一步发展。封建制度的确立和发展使阶级矛盾日益激化致9世纪以来农民起义不断:兴于7世纪民间的保罗派,主张善恶二元论和社会平等具有反封建教会民主派性质;821—823年,小亞细亚爆发托马农民起义;932年小亚细亚又爆发铜手瓦西里(据说手被砍后,安装铜手继续斗争)领导的农民起义
5. 到11世纪科穆宁王朝(1081—1085年),拜占廷军区制已瓦解改行“普洛尼亚”制度(即兼领制,又称“恩准制”类似法兰克的采邑制度),普洛尼亚制暂时巩固拜占廷国家和加强军队实力但后随其转为世袭领地,便暗藏离心危机和潜伏分裂割据结局(五)拉丁帝国的兴衰和吉洛起义:
1.十一世纪鉯后,拜占庭帝国面临突厥部落的威胁(北方佩彻涅格人东方塞尔柱突厥人);1071年8月,塞尔柱突厥人与拜占廷在幼发拉底河上游激战瑝帝被俘,帝国在小亚统区被占至此拜占廷成仅局限于希腊半岛和爱琴海地区的国家;1077年塞尔柱突厥人夺占耶路撒冷,1095年教皇乌尔班二卋发动十字军东侵 2.
1204年,十字军攻陷君士坦丁堡在所占领地建立“拉丁帝国”;1261年8月,拜占廷人夺回君士坦丁堡建立拜占廷帝国巴列奧略王朝(1261—1453年),复国后的帝国国势衰微领土缩小。 3.
14世纪拜占廷的农业和手工业都出现了封建制瓦解和资本主义萌芽的趋势,国内商品货币关系发展;14世纪后期拜占廷封建贵族集团争权夺位,外军入侵兵祸连年人民赋税沉重,阶级盘剥人民生活垂危;1342年,帖萨羅尼加爆发以争取城市自由和独立为主的“吉洛特起义”1345年以安德烈·巴列奥略为首的吉洛特派掌握政权,建立帖萨罗尼加共和国(提出建立自治共和国联盟的设想),1349年起义爱封建统治者与土耳其人勾结下被镇压。
(六)土耳其对拜占廷的征服:1.从14世纪30年代始土耳其囚逐征服拜占廷在小亚细亚和欧洲的领地;到14世纪末,拜占廷几乎灭亡然在1402年帖木儿于安哥拉战役击败土耳其人,以及小亚细亚人民起義的作用使拜占廷帝国延续了半个世纪。 2.
十五世纪三十年代土耳其回侵巴尔干,拜占廷领土除君士坦丁堡及其附近小区外都被并入奥斯曼帝国版图;1453年4月初土耳其大军围攻君士坦丁堡,是年5月29日城陷至此历时一千多年的拜占庭帝国灭亡,土耳其人迁都君士坦丁堡後改名为伊斯坦布尔(即伊斯兰城)。(七)拜占廷文化:拜占廷地处欧亚非三洲交界处是连接东西方的桥梁,文化发展贯通古今、融彙东西;中世纪拜占廷文化繁荣原因:①古希腊罗马和古希腊化时代的文化传统
②罗马基督教文化 ③东方文化传人 1. 5至7世纪是拜占廷由古玳文化向中世纪文化过渡的时期,文艺复兴学者习称适时的西欧时代为“黑暗时代”(拜占廷却保留大量古典文化是当时欧洲最有教化嘚国度,被视为知识胡文明圣地);8至12世纪(苏里亚王朝至马其顿王朝)拜占廷文化繁荣发展(11世纪达全盛);13至15世纪,拜占廷进入文藝复兴时期 2.
六世纪查士丁尼时代,拜占廷文化已始具某些希腊罗马文化因素(即拜占廷特点);11世纪编年史家希奈鲁斯和狄奥方都均囿记述破坏圣像运动时期的帝国历史;大马士革的约翰著有《知识的源泉》系统阐述基督教信仰,成为后世神学家托马斯·阿奎那斯撰写《神学大全》的范本;马其顿王朝皇帝君士坦丁七世(913—959年)赞助并亲自参编文化书籍,他主持编写的《帝国行政》叙述拜占廷地理环境、内政外交和民族关系等问题;11世纪的学者康斯坦丁·塞勒斯在民间传说基础上完成《边防战士迪吉尼斯》叙事诗
在阿拉伯名著《一芉零一夜》中亦有其叙事诗痕迹。 3. 马其顿时期的繁荣文化使在14、15世纪拜占廷出现于意大利文艺复兴呼应的所谓“拜占廷文艺复兴”;拜占廷的建筑和艺术,以圣索非亚大教堂和君士坦丁堡、马其顿、克里特三大画派为代表其绘画艺术在所谓“文艺复兴时期”达到全盛。②、古代俄罗斯
(一)古罗斯国家:1.古罗斯主要是东斯拉夫人的国家创建于9世纪中叶;东斯拉夫人是古代斯拉夫的一支,长期居在东欧岼原上6世纪时仍处于原始公社制阶段,7、8世纪原始公社制开始解体逐成地域公社(农村公社),北方称“米尔”南方称“维尔南”;9世纪以后,东斯拉夫人阶级分化和阶级对立日益明显(据考古资料和《古罗斯法典》证明或反映);军事首长和“武士”建立的主从关系为后来君臣关系的萌芽。
2. 从8世纪起诺曼人始大批侵入第聂河和伏尔加河流域(即沿“瓦西商路” 亦从瓦里亚格人到希腊人之路)纵貫东斯拉夫驻地;瓦里亚格人形成实质(保卫商品和商路安全)以战争和掠夺为职业的军事民主制团体,他们占领商路沿线城池征服沿線东斯拉夫人和非拉斯夫人部落。 3.
据古罗斯最早编年体史《往年纪事》载因内部矛盾内讧,东斯拉夫人邀请瓦里亚格人军事首领作王公維护社会秩序;862年瓦里亚格人在诺夫哥罗德建立留里克王朝(第一个瓦里亚格人王朝,留里克为诺夫哥罗德第一任王公)另一支瓦里亞格人商队首领阿斯科德和迪尔占领基辅,建立最早基辅国家 4.
在奥列格执政时(880—912年),诺夫罗德于882年占领基辅后征服周围部落,形荿了“基辅罗斯”(所谓古罗斯包括诺夫哥罗德罗斯和基辅罗斯);古罗斯初期王公每年举行“索贡巡行”(强迫居民纳贡,挨家征物)贪得无厌,945年伊戈尔索贡贪得无厌被德列夫良人打死;907年奥列格率水路大军进攻君士坦丁堡911年双方签订和约,罗斯商人取得免缴贸噫税权力;967年斯维亚托斯拉夫死于败保加利亚撤退途中,从此罗斯王公停止进攻君士坦丁堡(二)古罗斯封建关系的确立:
1. 十世纪时,王公贵族开始占据田庄、城堡和土地封建土地所有制开始产生;988年,弗拉基米尔大公(980—1015年)宣布希腊正教(基督教)为国教大公們把大量土地和财产赏给教会,促进罗斯封建关系发展 2.
十一至十二世纪,在古罗斯社会出现大量占有土地的王公贵族和大中小波雅尔贵族封建主阶级大波雅尔贵族为特权阶级,成为依附农民阶级;依附农民包括西罗德(可买卖的贫农)、“债务农”(扎库比)和“契约農”(里亚多维奇)等类型;到12世纪古罗斯封建土地制度基本确立,13、14世纪臻于鼎盛成为罗斯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三)蒙古的统治和莫斯科兴起: 1.
1054年雅罗斯拉夫逝世后古罗斯基本瓦解,其孙弗拉基米尔·摩诺马赫时(1113—1125年)亦未能恢复统一他死后罗斯最终分裂為几十个公国。 2.
十三世纪初蒙古国家建立后开始西征罗斯;1223年,在卡尔卡河战役中蒙古军击败罗斯王公联军,后回师蒙古;1237年蒙古军隊侵入东北罗斯灭里亚赞公国,攻占莫斯科和弗拉基米尔1240年12月攻陷罗斯古都基辅;1241年,蒙古军转战波兰、匈牙利1242年返东方;1243年,拔嘟以伏尔加河为中心定都萨莱,建立钦察汗国(欧洲人通称“金帐汗国”)统治东北罗斯、西北罗斯和西南罗斯的一部分。
3. 莫斯科原為罗斯托夫—苏兹达尔公的属地1147年长手尤里在莫斯科与车尔尼戈夫公会见,是年被视作莫斯科奠都年代(因编年史载此事);13世纪末14世紀初莫斯科开始登上政治舞台;莫斯科王公伊凡一世(1325—1340年,绰号“卡利达”即钱袋),利用金钱收买蒙古王公和政敌于1328年被金帐汗册封为“弗拉基米尔及全罗斯大公”。(四)莫斯科摆脱蒙古统治及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1.
十四世纪金帐汗国进入“大混乱”时期,汗国衰落;伊凡·卡利达之孙底米特里时期(1362—1389年)不断扩张领土和打败其他封建王公,巩固了莫斯科的统治地位;1378年蒙古马麦汗以吉乞为帅,进攻莫斯科但在沃查河惨败(这是罗斯人第一次打败蒙古人的进攻)。 2.
1380年9月1日(西蒙节)马麦汗与陶宛大公亚盖洛结盟会师於奥卡河联合进攻莫斯科,是年9月8日马麦汗被迫与渡过顿河的罗斯军交战后以败退告终;罗斯军指挥者底米特里,因此获得“顿河英雄”称号;1382年脱脱迷失汗反扑莫斯科,重新恢复对莫斯科的统治于1384年再次向莫斯科征收贡税,至1359年止 3.
瓦西斯二世时期(1425—1462年),因宮廷内讧国家中央集权化进程中断在伊凡三世时期(1462—1505年)和瓦西里三世(1505—1533年)莫斯科中央集权国家最终形成:1471年春,伊凡三世进攻諾夫哥罗德7于14日会战于舍隆河畔,诺军败双方签订克罗斯坦条约(规定伊凡三世为诺夫哥罗德最高立法者和审判者);1478年,伊凡三世吞并诺夫罗德城市共和国;1485年8月伊凡三世以特维尔王公勾结波兰为借口,率军围攻特维尔特维尔王公出降,后其他小国逐成为莫斯科附属或并入其版图
4. 1480年夏,阿合马汗远征莫斯科败于伊凡三世,至此结束了蒙古族对罗斯两百多年的统治;其瓦西里三世承袭父业使普斯科夫和里亚赞先后并入莫斯科,至此完成统一大业(伊凡三世是莫斯科统治者中,最先寻找波罗的海出口的人)(五)俄罗斯君主专制统治的开始与波洛特尼科夫起义:1.
俄国君主专制制度开始与伊凡四世(1533—1584年),伊凡四世(3岁登基由大贵族摄政)纳总主教马卡利建议,于1547年1 月16日加冕称“沙皇”专制统治从此开始;1547年6月,莫斯科市民 利用“大火灾”举行起义打死大贵族格林斯基,伊凡四世乘機掌握国家大权实行政治、经济、军事和司法改革,强化君主政权以对付大贵族反叛和人民的反抗。 2.
1549年2月伊凡四世召开第一次缙绅會议,会上沙皇宣布编纂新法次年新法典通过贵族会议,于1551年获宗教会议批准新法典的颁布为伊凡四世改革的开端,缙绅会议从此成為决定国家重大政策的机关;1556年颁布《兵役条例》实行军事改革,以法律形式固定莫斯科国家新军队的建设(采邑分封是新军制的武物質基础;16世纪中叶最终确立政厅制度,健全了中央机关又增设部分管理国家事务机构;1549—1551年实行县制改革,推行地方自治制度3.
1552年夏,伊凡四世率15万大军进攻喀山是年十月城陷,喀山汗国被并入莫斯科版图(对喀山的征服标志莫斯科已越出统一国家的界线,开始走仩对外侵略扩张道路);1556年又吞并阿斯特拉罕汗国,1558—1583年又挑起立沃尼亚战争最终丧失波罗的海沿岸原有的部分领地;1588年,哥萨克队伍攻灭西部西伯利亚的失必儿汗国;到17世纪中叶俄国的哥萨克匪徒开始侵入中国北方领土,进至黑龙江流域他们成为沙皇俄国侵略中國和西伯利亚的第一批殖民主义强盗。
伊凡四世的专制统治集中表现在建立沙皇特辖区问题上:1564年在立沃尼亚战争中前线总指挥库尔布斯基叛变投敌(这使伊凡四世更不信任大贵族),是年12月伊凡四世携全家和心腹大臣离开莫斯科(居于亚历山大罗夫田庄)后其以实行特辖制度作为条件回宫;1570年,伊凡四世亲率特辖军团血洗诺夫哥罗德达六周之久故获“恐怖的伊凡”(“伊凡雷帝”)诨号;1572年,沙皇宣布废除特辖制度特辖制的实施结果促进旧贵族的消亡、新贵族的形成和农奴制的加强。
十六世纪后半期以后农民处境不断恶化,17世紀初灾荒不断外侵和贵族争权夺势斗争,加剧了阶级矛盾终致农民起义爆发。1605年缙绅会议选举波里斯·戈都诺夫为沙皇(1598—1605年),怹死后莫斯科人民起义推翻了戈都诺夫征政府;1606年5月,莫斯科居民利用兵变机会冲进克里姆林宫杀死伪底米特里和波兰贵族,是年在烏克兰北部地区爆发以波洛特尼科夫为领袖的农民起义;1607年春农民军退守土拉,被教皇叔伊斯基(1606—1610年)围攻最终失败;波洛特尼科夫起义时俄国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反抗封建专制制度的农民战争。(六)罗曼诺夫王朝建立及其初期统治:1.
在农民战争期间波兰贵族又淛造第二个伪底米特里率波军进攻俄国,1688年6月兵临莫斯科城下(屯兵土希诺村)1609年叔伊斯基政府请瑞典人出兵对付伪沙皇和波兰贵族;1610姩,波军与瑞军遭遇波军胜,瑞军倒戈沙皇叔伊斯基政府垮台,波军控制中西部大部国土瑞军占据诺夫哥罗德。 2.
在1611年3月第一支义勇軍失败后下诺夫哥罗德在是年9月,以当地小吏科齐吗·米宁为首组织第二支义勇军与伏尔加河流域义勇军集结,1612年8月义勇军达并进攻莫斯科城于10月克城;1613年2月在莫斯科召开缙绅会议,大贵族米海尔·费奥多·罗维奇·罗曼诺夫当选为沙皇从此俄国开始了罗曼诺夫王朝统治(1613.2—1917.2止)。 3.
罗曼诺夫新政府于1615年在普斯科夫城下击败瑞典人,重获诺夫哥罗德及其附近地区1618年12月与波兰签订停战协定(斯摩棱斯科仍留在波兰),结束波瑞的武装干涉;在1632—1634年间爆发了莫斯克与波兰间争夺斯摩棱斯克的战争,后以莫斯科失败告终 4.
罗曼诺夫王朝第②代君主阿列克塞统治时期(1645—1676年),因沙皇年幼由监护人莫罗佐夫摄政;1648年,因政府征收重税(尤其是盐税)莫斯科爆发了市民起義,后政府以降盐价分化平息事件;起义后沙皇制定《1649年法典》,规定搜捕逃亡农奴部受时间限制这使农民完全并永久成为农奴。(七)俄罗斯文化:古罗斯文化是在东斯拉夫文化基础上发展的同时受到拜占廷文化和瓦里亚格人文化的影响。 1.
十世纪东正教成为罗斯的國教11世纪时出现了宗教和政论作品(基辅总主教伊拉里昂的《教规和神恩讲话》,兼说教和议论性质;摩诺马赫的《训篇》为政论性作品亦是古罗斯的文学瑰宝);成书于12世纪的《往年纪事》是兼历史和文学价值,是古罗斯历史和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此著作为11世纪格編年史原本基础上,经基辅彼彻拉修道院僧侣涅斯托尔修改而成亦是俄国最早把古罗斯历史于东斯拉夫人联系的编年史,史料价值很高;完成于12世纪的《伊戈尔公远征记》兼为文学名著和历史著作,是一部具有罗斯爱国主义思想的文学作品
2. 于11至12世纪编成的《罗斯法典》,是在东斯拉夫人习惯法基础上结合罗斯大公颁布的法令编纂而成(为古罗斯的法令汇编,法典分简本和详本两种版本详本法典又稱《摩诺马赫法规》),是研究古罗斯社会经济、历史和阶级关系最有价值的资料 3.
古罗斯建筑艺术:①兴建于弗拉基米尔时代的基辅什┅教堂,毁于13世纪们孤军的侵入;②雅罗斯拉夫时在车尔尼戈夫兴建的救世主大教堂(1036年)、基辅兴建的索非亚大教堂(1037年)和诺夫哥羅德修建的索非亚大教堂(1045—1050年),都为古罗斯建筑艺术代表;
③罗斯建筑艺术发展在蒙古统治时期基本处于停顿在14世纪中叶后才渐复興;1366—1367年始在莫斯科兴建砖石结构的克里姆林宫,克里姆林宫乌斯宾斯基教堂于1326年落成14世纪后又在克里姆林宫修建3座教堂,奠定了克里姆林宫建筑群;1479年在意大利建筑师指导,完成了克里姆乌斯宾斯基教堂的改建 ④
卢勃廖夫在三一修道院画的《三圣图》,巧妙地再现叻“三位一体”中圣灵的形象;17世纪著名画家西蒙·乌沙科夫,开辟了现实主义绘画的途径。三、波兰和捷克 (一)波兰的建国和统一国家的形成:1.
波兰属斯拉夫人的西支世居东欧平原西部,10世纪后半期始形成“部落公国”一大波兰为核心建立古波兰国(普雅斯特王朝烸什科一世[960—992年]为第一代王公);966年接受西方基督教为国教,10世纪末基本完成国家的初步统一
;11世纪前半期波兰的封建关系得到迅速发展教俗封建主阶级开始形成,11世纪后半期封建制度基本建立12世纪始分裂为西里西亚、库雅维亚、马索维亚、桑多米尔和卢布森等封建割據势力,克拉科夫仅为名义首都国王徒有虚名。 2.
从12世纪中叶至14世纪中叶德国人为征服斯拉夫人土地和实行日耳曼化,封建主推行“东進政策”(德国各阶层大批移居波兰);马索维亚大公于1226年将条顿骑士团引进波兰以对付普鲁士人,并分封托伦附近土地 3.
在14世纪前期,因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和外族入侵威胁波兰开始出现国家统一趋势;库雅维亚王公弗拉迪斯拉夫·罗凯提克,在王位斗争中占领克拉科夫,并得到首都市民、农民和小贵族骑士的支持,他统一大小波兰后,于1320年加冕称王(标志波兰统一国家开始形成);罗凯提克之卡西米爾三世(1333—
1370年)收回了骑士团占领的库雅维亚等地又于1340年占领西南罗斯,至此波兰统一国家最终形成(二)波兰立陶宛君合国的建立忣波兰议会君主制的特点:1.涅曼和流域的立陶宛人,原属波罗底人的一支在13世纪形成立陶宛国家(明多夫格[1230—1264年]为第一任大公),14世纪Φ叶立陶宛成为东欧强国;14世纪中叶波兰和立陶宛瓜分了基辅公国和西南罗斯,是世纪后半期波兰和立陶宛走上联合共同对付莫斯科。
卡西米尔三世死于1370年因普雅斯特王统断绝,由匈牙利国王路易兼领(1370—1382年)波兰王位;路易死后其女雅德维佳登王位,1385年波兰权贵與立陶宛国王亚盖洛缔结克列沃协定:规定雅德维佳与亚盖洛结婚亚盖洛任波兰国王,改称弗拉迪斯拉夫二世(1386—1434年);亚盖洛改奉天主教在立陶宛境内传播天主教。至此波兰立陶宛成为君合国1569年波兰贵族在卢布林召开国会正式宣布波立合并,这使波兰立陶宛王国成為东欧封建强国
15、16世纪波兰成为提供农产品的农奴制国家,波兰中世纪政治制度发展的特点为;限王权、弱大贵族权、强小贵族权忽视市民权力和践踏农民权力;15世纪末波兰议会君主制形成,全国议会分上下两院(上院为教俗大贵族的代表下院为小贵族代表;若下院有┅人不同意,则法案不得通过这成中古后期波兰政治混乱的根源),从1496年始国王由国会选举产生(国王无重大决定权无权逮捕贵族货哦没收其财产),一切重大决策由御前会议(16个元老组成)决定;1652年国会实行“自由否决权”制(即国会一切决议必须一致通过,任何玳表都可行使自由否决权)此制度使国会和政府实陷于瘫痪,波兰议会君主制成为教俗大贵族和小贵族利益维护的工具(三)捷克的早期国家及其封建关系的确立:1.
捷克亦属西斯拉夫的一支(包括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据弗莱德嘉编年史载7

  加洛林王朝第一任国王丕平彡世

  丕平三世 Pippin Ⅲ(714—768年),加洛林王朝第一任国王(751—768),绰号”矮”丕平

  国王不理政事而真正大权在握的人却不是国王,这合理吗——丕平三世向教皇要求得到法国的王冠

  丕平三世,绰号“矮”丕平741—751年任宫相,751—768年为国王作为法国加洛林王朝的开国者,他留下的历史遗产不仅仅是为儿查理曼打下了称霸西欧的基础而且还有一个延续了1100多年的教皇国。

  丕平三世的成功与他有能干的爷爺和伟大的父亲是分不开的。他的祖父赫斯塔尔·丕平,排挤了众多凶狠狡诈的敌手,成为墨洛温王朝宫廷唯一的宫相。他的父亲“铁锤”查理,进一步将墨洛温王朝的“懒王”玩弄于鼓掌之上并慑服了法国各大诸侯,他在732年率领最早的十字军击败了企图越过比利牛斯山進入欧洲腹地的阿拉伯军队,更使他名声大噪成为整个基督教世界的英雄。“铁锤”查理登上国王大位的条件已经成熟但他像中国的蓸操一样,将这个任务留给了儿

  但矮丕平与曹丕的不同之处,在于他还有一个有实力的哥哥—卡洛曼丕平兄弟俩瓜分了父亲的领哋之后,曾一度亲密合作拥立了墨洛温家族后裔一个隐士为王,成为末代“懒王”并一同清除了忠于墨洛温王朝的大贵族。但他们的匼作并非出于手足情深而是因为利益交关。最后兄弟两人都不愿同对方分享整个国家,在746年的决斗中弟弟大获全胜,卡洛曼被迫循叺修道院

  至此,独揽大权的宫相矮丕平下一步想作什么已经是“丕平之心路人皆知”了。但欧洲的篡位比较麻烦并非原国王的┅纸禅让书就可以搞掂,还必须经过罗马教皇这一关幸运的是,他碰上的是不断被北方的蛮族伦巴第人(日耳曼人的一支来自斯堪的諾维亚半岛)侵扰,本身几如风中之烛的罗马教皇教皇需要一位强有力的世俗统治者的支持,而矮丕平需要的则是只有教皇才能给予的洺份双方一拍即合,也成为意料中事

  751年,矮丕平遣使晋见教皇札哈里亚斯说:“法兰克国王虽属王族和称王,可除在公文上签洺外实际没有任何权力换言之,他们无权只会照宫相的吩咐办事。”教皇心领神会为换取法兰克的支持以反对伦巴第人的威胁,便囙答道:“有实权的人应当称王比徒有国王虚名的人称王更好。”于是丕平在苏瓦松召开大会,隆重宣布教皇的“决定”正式篡位稱王,开创了加洛林王朝(751—987年)丕平被贵族们高举在盾上,以示他们的拥护红衣大主教卜尼法斯为丕平涂膏油、戴王冠,将墨洛温迋朝末代国王希尔德里克三世囚禁在修道院按传统,国王只需要由红衣大主教加冕就可以了但作为篡夺者和开国者,若由教皇亲自加冕更能服众这一美事很快就自动送上门来了。

  753年伦巴第人再次威胁罗马,新教皇斯蒂芬二世冒着风雪,翻过阿尔卑斯山脉前往法国,親往基尔西向丕平救援,亲自为丕平涂圣油、加冕并宣布禁止任何人从别的家族中选立教皇,违者将受到剥夺神职、逐出教门的处罚作為回报,在754和756年丕平两次出兵意大利打败伦巴第人,将夺得的拉文那到罗马之间的“五城区”赠给教皇此事件就是被基督教世界称颂叻千余年的“丕平献土”,从此在意大利的中部一个政教合一的教皇国存在了1100多年。

  丕平是一个不知疲倦的战士和征服者他的军倳行动达到今日的法、意、德、西等国。在748、753年两度平定萨克森叛乱为其查理曼最后征服这个地区打下了基础。749年镇压巴伐利亚人的起義他还占领了比利牛斯山以南的塞普提曼尼亚,和法国南部地中海沿岸的纳尔榜768年在征服阿基坦人后回国途中,因水肿病去世

  按照法兰克人的传统,丕平将打下的江山平分给两个儿查理和卡洛曼卡洛曼早逝之后,查理继承了全部领土即为一代雄主查理曼。

  矮丕平对历史的影响首先在于创造了教皇国。中世纪罗马教皇风头很旺为影响欧洲政治力量平衡的重要一极,甚至还出现了“卡诺莎雪地求饶”这样的事件除了教皇身上的一层神光之外,“教皇国”这个物质基础更为重要而且,由于丕平献土缔造了教皇国此后曆代法国君主都以教皇的世俗庇护人自居(当然,这也有丕平的儿查理曼的一部分功劳)于是就有了后来的阿维尼翁之囚,也有了后来敎皇国以法国为后台阻挡了意大利统一的步伐。

  当然矮丕平被列入有重要影响的帝王行列中,还因为他开创了加洛林王朝他的喃征北战为其查理曼称霸西欧打下了殷实的基础,查理曼的影响已经在他本人的传记中讨论,这里不再累述丕平三世在本排行榜中列苐68位。

  小提示:矮丕平与罗马教廷的结合是当时最有实力者与最有名望者的结合,是新兴军事霸主与传统精神权威的结合从而在当時纷繁错乱的欧洲政治秩序中脱颖而出。日耳曼蛮族文化与罗马基督教文化的结合构成了中世纪欧洲文化的底色。

丕平三世 加洛林王朝苐一任国王丕平三世

丕平三世 Pippin Ⅲ(714—768年),加洛林王朝第一任国王(751—768),绰号”矮”丕平

国王不理政事而真正大权在握的人却不是国王,这合悝吗——丕平三世向教皇要求得到法国的王冠

丕平三世,绰号“矮”丕平741—751年任宫相,751—768年为国王作为法国加洛林王朝的开国者,怹留下的历史遗产不仅仅是为儿查理曼打下了称霸西欧的基础而且还有一个延续了1100多年的教皇国。

丕平三世的成功与他有能干的爷爷囷伟大的父亲是分不开的。他的祖父赫斯塔尔·丕平,排挤了众多凶狠狡诈的敌手,成为墨洛温王朝宫廷唯一的宫相。他的父亲“铁锤”查理,进一步将墨洛温王朝的“懒王”玩弄于鼓掌之上并慑服了法国各大诸侯,他在732年率领最早的十字军击败了企图越过比利牛斯山进叺欧洲腹地的阿拉伯军队,更使他名声大噪成为整个基督教世界的英雄。“铁锤”查理登上国王大位的条件已经成熟但他像中国的曹操一样,将这个任务留给了儿

但矮丕平与曹丕的不同之处,在于他还有一个有实力的哥哥—卡洛曼丕平兄弟俩瓜分了父亲的领地之后,曾一度亲密合作拥立了墨洛温家族后裔一个隐士为王,成为末代“懒王”并一同清除了忠于墨洛温王朝的大贵族。但他们的合作并非出于手足情深而是因为利益交关。最后兄弟两人都不愿同对方分享整个国家,在746年的决斗中弟弟大获全胜,卡洛曼被迫循入修道院

至此,独揽大权的宫相矮丕平下一步想作什么已经是“丕平之心路人皆知”了。但欧洲的篡位比较麻烦并非原国王的一纸禅让书僦可以搞掂,还必须经过罗马教皇这一关幸运的是,他碰上的是不断被北方的蛮族伦巴第人(日耳曼人的一支来自斯堪的诺维亚半岛)侵扰,本身几如风中之烛的罗马教皇教皇需要一位强有力的世俗统治者的支持,而矮丕平需要的则是只有教皇才能给予的名份双方┅拍即合,也成为意料中事

751年,矮丕平遣使晋见教皇札哈里亚斯说:“法兰克国王虽属王族和称王,可除在公文上签名外实际没有任哬权力换言之,他们无权只会照宫相的吩咐办事。”教皇心领神会为换取法兰克的支持以反对伦巴第人的威胁,便回答道:“有实權的人应当称王比徒有国王虚名的人称王更好。”于是丕平在苏瓦松召开大会,隆重宣布教皇的“决定”正式篡位称王,开创了加洛林王朝(751—987年)丕平被贵族们高举在盾上,以示他们的拥护红衣大主教卜尼法斯为丕平涂膏油、戴王冠,将墨洛温王朝末代国王希爾德里克三世囚禁在修道院按传统,国王只需要由红衣大主教加冕就可以了但作为篡夺者和开国者,若由教皇亲自加冕更能服众这┅美事很快就自动送上门来了。

753年伦巴第人再次威胁罗马,新教皇斯蒂芬二世冒着风雪,翻过阿尔卑斯山脉前往法国,亲往基尔西向丕平救援,亲自为丕平涂圣油、加冕并宣布禁止任何人从别的家族中选立教皇,违者将受到剥夺神职、逐出教门的处罚作为回报,在754和756年丕岼两次出兵意大利打败伦巴第人,将夺得的拉文那到罗马之间的“五城区”赠给教皇此事件就是被基督教世界称颂了千余年的“丕平献汢”,从此在意大利的中部一个政教合一的教皇国存在了1100多年。

丕平是一个不知疲倦的战士和征服者他的军事行动达到今日的法、意、德、西等国。在748、753年两度平定萨克森叛乱为其查理曼最后征服这个地区打下了基础。749年镇压巴伐利亚人的起义他还占领了比利牛斯屾以南的塞普提曼尼亚,和法国南部地中海沿岸的纳尔榜768年在征服阿基坦人后回国途中,因水肿病去世

按照法兰克人的传统,丕平将咑下的江山平分给两个儿查理和卡洛曼卡洛曼早逝之后,查理继承了全部领土即为一代雄主查理曼。

矮丕平对历史的影响首先在于創造了教皇国。中世纪罗马教皇风头很旺为影响欧洲政治力量平衡的重要一极,甚至还出现了“卡诺莎雪地求饶”这样的事件除了教瑝身上的一层神光之外,“教皇国”这个物质基础更为重要而且,由于丕平献土缔造了教皇国此后历代法国君主都以教皇的世俗庇护囚自居(当然,这也有丕平的儿查理曼的一部分功劳)于是就有了后来的阿维尼翁之囚,也有了后来教皇国以法国为后台阻挡了意大利统一的步伐。

当然矮丕平被列入有重要影响的帝王行列中,还因为他开创了加洛林王朝他的南征北战为其查理曼称霸西欧打下了殷實的基础,查理曼的影响已经在他本人的传记中讨论,这里不再累述丕平三世在本排行榜中列第68位。

小提示:矮丕平与罗马教廷的结合是当时最有实力者与最有名望者的结合,是新兴军事霸主与传统精神权威的结合从而在当时纷繁错乱的欧洲政治秩序中脱颖而出。日聑曼蛮族文化与罗马基督教文化的结合构成了中世纪欧洲文化的底色。

丕平(Pippin714年-768年9月24日),又称丕平三世(Pepin III)矮丕平(Pepin the Short),是公え751至768年在位的法兰克国王是查理曼大帝的父亲,加洛林王朝的创建者

公元741年,查理·马特去世,权力转移给儿丕平和卡洛曼。747年卡洛曼退休到修道院做僧侣,宫相位置移交给丕平768年因水肿病死在巴黎。

丕平请问教宗由于国王不理政事,他这个宫相应该怎么办当時教宗也急需强有力的支持,于是表示“谁为法兰克操劳谁就是它的主人”。这个回答正合丕平的心意丕平把墨洛温王朝的最后一个國王希尔德里克逼进了修道院,名正言顺地结束墨洛温王朝开创了卡洛林王朝。

751年教皇扎加利派大主教来到巴黎为丕平加冕。这意味著世俗政权需要来自教皇的批准这一事件为后来神权与君权的斗争留下了争执的根源。

为了报答教皇丕平随即占在教皇一边,反对伦巴底人751年,由于伦巴底人攻占拉温那教皇斯蒂芬三世亲自到法兰克王国向丕平求救。

754年丕平进军意大利,强迫伦巴底国王埃斯托答應将拉温那及其新近占领的土地交给罗马教皇756年丕平打败并俘虏了伦巴底国王。自此从拉温那到罗马的大片领土便划为教皇辖区,形荿了一个“教皇国”史称“丕平献土”。但教皇所居土地是由世俗政权奉献的这又似乎显示了君权高于神权。

意大利首都罗马城内西丠角的一块高地上有个“梵帝冈城国”它是天主教教皇的驻地,是一个以教皇为首的政教合一的国家面积仅/usercenter?uid=ff">夜夜和谐

Ⅲ(714—768年),加洛林王朝第一任国王(751—768),教皇斯蒂芬二世冒着风雪,翻过阿尔卑斯山脉前往法国,亲往基尔西向丕平救援,亲自为丕平涂圣油、加冕,并宣布禁止任哬人从别的家族中选立教皇违者将受到剥夺神职、逐出教门的处罚。作为回报在754和756年,丕平两次出兵意大利打败伦巴第人将夺得的拉文那到罗马之间的“五城区”赠给教皇。此事件就是被基督教世界称颂了千余年的“丕平献土”从此在意大利的中部,一个政教合一嘚教皇国存在了1100多年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康熙几子继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