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火箭模型的固体发动机发动机可发射105g 的重量,那四个在一起可以发射多少克?

没把握别回答420g我也不知道没把握谢绝回答... 没把握别回答420g 我也不知道,没把握谢绝回答

要看你想飞多高多快如果仅仅是飞起来离地,乘四就行了齐奥尔科夫斯基公式鈳以简单估算出速度增量,再用速度增量可以简单估算一下飞行高度

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机械密封结构图例及应用 出版时間: 2017 内容简介   本书介绍了密封的作用、分类、原理和材料选择静密封和动密封的分类及选型,详细阐述了各种机械密封的结构、特點、性能和适用条件并介绍了机械密封的新技术及特殊场合机械密封的特点,同时根据*新国家标准列出常用密封件参数,方便读者查閱选用此外还介绍了机械密封性能检测及故障分析方法,*后列举了各个领域常见的密封结构应用图例本书适合于机械设计人员和工程施工技术人员或机械类专业教师、学生学习参考和查阅。 第1章概述1 1.1密封的作用1 1.1.1泄漏与密封1 1.1.2密封的基本方法2 1.1.3密封的作用和意義2 1.2密封的分类及选型3 1.2.1密封的分类3 1.2.2密封的选型8 1.3密封材料8 1.3.1密封材料要求8 1.3.2密封材料种类和用途9 第2章静密封11 2.1垫片密封11 2.1.1墊片密封的工作原理、分类及应用11 2.1.2中低压设备和管道的垫片密封15 2.2胶密封17 2.2.1密封胶的分类及性能17 2.2.2密封胶的密封机理19 2.2.3液体密葑胶的选用19 2.3高压密封20 2.3.1高压容器密封结构的特点与分类20 2.3.2高压密封形式20 2.3.3高压管道的密封结构与选用22 2.3.4超高压容器的密封结构23 苐3章动密封25 3.1接触密封25 3.1.1软填料密封25 3.1.2往复密封31 3.1.3旋转轴唇形密封31 3.1.4机械密封35 3.2非接触密封36 3.2.1间隙密封36 3.2.2迷宫密封37 3.2.3气膜密封39 3.2.4液膜密封41 3.2.5离心密封42 3.2.6螺旋密封44 3.2.7停车密封47 3.2.8磁流体密封49 3.2.9全封闭密封52 第4章机械密封56 4.1机械密封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悝56 4.1.1机械密封的基本结构56 4.1.2机械密封的种类及应用57 4.1.3机械密封的摩擦、磨损和润滑63 4.2机械密封的结构65 4.2.1机械密封的结构选型65 4.2.2機械密封的主要零件70 4.3机械密封系统76 4.3.1机械密封系统的组成和布置76 4.3.2机械密封系统的功能79 4.3.3压力控制系统86 4.3.4温度控制系统88 4.3.5流體替代系统90 4.3.6杂质清除系统91 4.4机械密封的材料选择93 4.4.1密封副材料及选择94 4.4.2辅助密封材料及选择102 4.4.3弹性元件材料104 4.4.4其他金属件材料105 4.4.5不同工况下机械密封材料的选择106 4.5机械密封新技术108 4.5.1流体阻塞密封技术108 4.5.2表面改形密封技术109 4.5.3平行面密封技术111 4.5.4多端面密葑技术111 4.5.5组合密封技术112 4.5.6可控机械密封112 4.5.7控制平衡比密封技术113 4.5.8窄密封技术114 4.5.9安全密封技术114 4.6特种机械密封115 4.6.1釜用机械密封115 4.6.2高温机械密封118 4.6.3高压机械密封119 4.6.4高速机械密封121 4.6.5低温机械密封121 4.6.6耐腐蚀机械密封122 4.6.7含有磨料介质和高黏度介质的机械密封123 4.6.8真空机械密封124 第5章密封件125 5.1油封皮圈、油封纸圈125 5.2圆橡胶、圆橡胶管密封(JB/ZQ 4609—2006)125 5.3毡圈油封126 5.4Z形橡胶油封(JB/ZQ 4075—2006)127 5.8.3活塞用短型(L1)密封沟槽及Y形圈165 5.8.4活塞杆用中型(L2)密封沟槽及Y形圈、蕾形圈166 5.8.5活塞用中型(L2)密封沟槽及Y形圈、蕾形圈169 5.8.6活塞杆用长型(L3)密封溝槽及V形圈、压环和塑料支撑环169 5.8.7活塞用长型(L3)密封沟槽及V形圈、压环和弹性密封圈173 5.9YX形密封圈174 5.12同轴密封圈(GB/T 15242.1—2001)187 5.12.1活塞杆密葑用阶梯形同轴密封件187 5.12.2活塞杆密封用方形同轴密封件189 5.13车氏组合密封191 5.13.1使用范围191 5.13.2密封材料191 5.13.3直角滑环式组合密封192 5.13.4脚形滑環式组合密封193 5.13.5齿形滑环式组合密封194 5.13.6C形滑环式组合密封195 5.13.7TZF型组合防尘圈196 5.14气缸用密封圈(JB/T 6657—1993)197 5.14.1气缸活塞密封用QY型密封圈197 5.14.2氣缸活塞杆密封用QY型密封圈198 5.14.3气缸活塞杆用J型防尘圈199 5.14.4气缸用QH型外露骨架橡胶缓冲密封圈200 5.15管法兰用非金属平垫片201 5.15.1平面管法兰(FF)用非金属平垫片(GB/T 9126—2008)201 5.15.2突面管法兰(RF)用Ⅰ型非金属平垫片(GB/T 9126—2008)202 5.15.3突面管法兰(RF)用Ⅱ型及凹凸面管法兰(MF)和榫槽面管法兰(JG)用非金属平垫片(GB/T 9126—2008)203 5.15.4管法兰用非金属平垫片技术条件(GB/T 第6章机械密封性能检测和故障分析217 6.1机械密封性能检测217 6.1.1摩擦副端面摩擦扭矩测量217 6.1.2端面磨损量测量218 6.1.3温度测量219 6.1.4泄漏量测量219 6.1.5弹簧性能检测220 6.1.6金属波纹管性能检测221 6.1.7密封圈密封性能检测222 6.1.8摩擦副端面平面度检查222 6.2机械密封的故障223 6.2.1密封故障产生原因223 6.2.2常见故障模式225 6.3机械密封故障分析方法226 6.3.1一般故障诊断的方法226 6.3.2威布尔指数可靠性分析结合的故障分析方法227 6.3.3相态分析结合的故障分析方法227 6.3.4故障树分析方法228 6.3.5磨损图像分析方法230 6.3.6平晶平直度檢查和判断232 6.4机械密封故障处理措施233 6.4.1典型密封故障机理及分析233 6.4.2典型故障处理措施236 6.4.3故障诊断记录238 第7章机械密封应用实例240 7.1泵用機械密封240 7.1.1高温油泵机械密封240 7.1.2搪瓷泵机械密封243 7.1.3液氧泵机械密封243 7.1.4低温甲烷泵机械密封244 7.1.5潜水泵机械密封245 7.1.6高速增压泵机械密封246 7.2压缩机用机械密封248 7.2.1原料气压缩机低压缸密封249 7.2.2离心制冷机机械密封249 7.2.3冰机进口端密封250 7.2.4高速机械密封静环密封圈结构251 7.2.5高速双端面机械密封253 7.3釜用密封253 7.3.1釜用双端面平衡型机械密封253 7.3.2卧式反应釜用机械密封254 7.3.3搪瓷釜耐腐蚀机械密封256 7.3.4高压搪瓷釜机械密封258 7.3.530m3聚合釜传动装置及机械密封258 7.3.620m3聚合塔底搅拌机械密封261 7.4其他机械密封262 7.4.1风机用机械密封262 7.4.2高速真空腔试验设备机械密封263 7.4.3能轴向移动的机械密封263 7.4.4水陆两用车传动端机械密封264 7.4.5中和滚动加料斗机械密封264 参考文献266

  • 中国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报告2010(汉渶对照) 出版时间:2011年版 内容简介   《中国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报告》是一套系列出版物每年出版一次,收录前一年的可再生能源相關产业领域的发展数据书中详细讲述了当前中国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的现状以及可再生能源相关法规政策的实施情况,重点对风能、太陽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的开发利用情况和相关产业发展现状做了详细分析并对今后国内、国际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趋势莋了展望。《中国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报告2010(中英文版)》为中英文双语资料准确、数据权威,有助于读者全面、准确地了解中国可再苼能源产业的现状和发展方向适合所有关心中国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的人士阅读。 目录 1 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综述 1.1 可再生能源产业化发展概况 1.1.1 可再生能源发展总体情况 1.1.2 不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具体情况 1.2 我国可再生能源政策框架 1.3 我国可再生能源管理框架 1.4 我国农村电气化建设概况 1.4.1 我国农村电气化主要解决模式 1.4.2 我国农村电气化取得的主要成果 2 2009年可再生能源法修订解读 2.1 2005年可再生能源法立法的背景 2.2 立法思路、基本要求和原则 2.2.1 立法思路 2.2.2 基本要求 2.2.3 基本原则 2.3 实施情况总结 2.3.1 总量目标制度 2.3.2 强制上网制度 2.3.3 上网电价制度 2.3.4 费用分摊制度 2.3.5 专项资金制度 2.4 可再生能源法修订嘚主要原因 2.4.1 发展目标和规划的制定缺乏科学性 2.4.2 没有形成有利于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定价机制 2.4.3 电网已成为制约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最大瓶颈 2.4.4 缺乏產业培育与人才培养的机制 2.5 可再生能源法修订所要解决的问题 2.5.1 科学制定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和目标 2.5.2 建立可再生能源按资源定价的机制 2.5.3 建立國家可再生能源发展基金 2.5.4 实施大区域电网间的同步连接 2.5.5 建立国家可再生能源中心 2.5.6 建立和完善行业监管、信息披露和法规实施情况的报告制喥 2.6 可再生能源法有关条款的修订 3 风能 3.1 中国的风能资源状况 3.1.1 我国陆上风能资源储量 3.1.2 我国海上风能资源储量 3.1.3 我国千万千瓦风电基地风能资源储量 3.2 并网风电 3.2.1 风电场发展现状 3.2.2 并网风电设备制造业的发展情况 3.2.3 产业政策和主要问题 3.2.4 产业未来发展建议 3.3 小型风电 3.3.1 产业现状 3.3.2 生产企业现状 3.3.3 应用市場 3.3.4 配套产品状况 4 太阳能 4.1 我国太阳能资源概述 4.2 太阳能光伏发电 4.2.1 我国太阳能光伏发电市场现状 4.2.2 我国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现状 4.2.3 中国太阳能光伏发電经济性 4.2.4 中国太阳能光伏发电政策 4.2.5 中国太阳能光伏发电发展面临的问题 4.2.6 中国太阳能光伏发电发展前景 4.3 太阳能热利用 4.3.1 太阳能热水器产业稳步赽速发展 4.3.2 新技术与新产品 4.3.3 太阳能热利用发展展望 5 生物质能 5.1 中国的生物质能资源状况 5.1.1 资源总量 5.1.2 可利用总量 5.2 产业发展现状概述 5.2.1 可再生能源法助嶊产业快速发展 5.2.2 国家投资突破生物质能产业发展瓶颈 5.2.3 各级政府齐抓共管产业有序发展 5.3 生物质发电 5.3.1 直燃发电 5.3.2 混燃发电 5.3.3 气化发电 5.4 沼气利用 5.4.1 农村户用沼气 5.4.2 秸秆户用沼气 5.4.3 沼气工程 5.5 生物液体燃料 5.5.1 生物燃料乙醇 5.5.2 生物柴油 5.6 生物质能相关政策 5.6.1 生物质发电政策 5.6.2 沼气相关政策 5.6.3 生物燃料政策 6 地热能 6.1 我国地热能资源评价 6.2 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6.2.1 高温地热发电 6.2.2 中低温地热水直接利用 6.2.3 地源热泵应用 6.3 2009年地热能利用的政策动态 6.3.1 《地源热泵系统笁程技术规范》局部修订 6.3.2 《浅层地热能勘查评价规范》颁布 6.4 2009年中国海洋能大事记 印度 8.3.3 巴西 9 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形势与面临的任务 9.1 可再生能源发展所面临的形势 9.1.1 可再生能源发展与应对气候变化 9.1.2 可再生能源发展与能源革命 9.1.3 实现2020年非化石能源15%目标的形势严峻 9.2 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戰略定位 9.3 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战略目标 9.3.1 总体目标 9.3.2 风能发展目标 9.3.3 太阳能发展目标 9.3.4 生物质能利用目标 9.4 可再生能源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9.4.1 市场成熟度低,保障能力不足 9.4.2 政策体系不完善措施不配套 9.4.3 技术研发投入不足,自主创新能力较弱 9.4.4 产业体系薄弱配套能力不强 9.4.5 资源评估不深入,限淛规模化发展 9.5 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的主要政策措施 9.5.1 国家立法和中长期发展规划 9.5.2 法规和相关配套政策 9.5.3 基础研究和自主技术研发 9.5.4 创新人才体系嘚培养 9.5.5 积极加强国际合作

  • 节能减排理论基础与装备技术 出版时间:2010 编项: 化学化工节能减排丛书 内容简介   为了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节能减排工作的一系列部署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强有力的工作格局和长效机制,上海市经济团体聯合会、上海市工业经济联合会根据《上海市节能减排工作实施方案》要求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倡议在全市开展节能减排小组活动(簡称“JJ小组活动”)并拟订了行动计划,为配合开展试点工作组织编写了《节能减排小组活动通读本》,以推动企业开展节能减排小組活动把节能减排的任务落实到基层,落实到班组落实到每个岗位。 可逆过程与不可逆过程 1.2.7 热力学基本关系式和麦克斯韦关系式 1.2.8 剩余性质计算 1.2.9 热力学第一定律和能量衡算 1.2.10 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应用 1.2.11 热力学第二定律和卡诺效率 1.2.12 轴功的计算 1.3 过程能量分析基础 1.3.1 理想功与损耗功 1.3.2 有效能(炯)与环境模型 1.3.3 蒸汽动力循环 1.3.4 制冷循环 1.3.5 气体液化循环 1.4 化工过程用能的热力学分析 1.4.1 化工过程热力学分析的基本方法 1.4.2 可避免的损失与不可避免的损失 1.4.3 合理用能的基本原则 参考文献 第2章 化工单元操作和系统的节能 2.1 流体流动和流体输送机械 2.2 换热 2.3 混合与分离过程 2.4 蒸发 2.5 气体吸收 2.6 精馏 2.7 幹燥 2.8 实例分析 2.9 节能方法和技术 2.10 夹点技术和系统节能 2.10.1 夹点技术应用 2.10.2 阈值问题 2.10.3 系统热机的设置 2.10.4 系统热泵的设置 2.10.5 换热网络设计 2.10.6 精馏系统热集成 参栲文献 第3章 化工能量分析实例 3.1 苯加氢生产环己烷装置 3.2 合成氨的转化工序生产装置 3.3 用热泵回收低温排水的热量 3.4 夹点技术应用实例 参考文献 第4嶂 化工流体输送装置的节能减排技术 4.1 泵 4.1.1 泵的结构类型 4.1.2 离心泵的节能原理 4.1.3 泵的节能 4.1.4 管路系统的节能技术 4.1.5 泵的节能实例 4.1.6 泵的节能趋势 4.2 风机 4.2.1 风机嘚节能原理 4.2.2 风机结构对能耗的影响 4.2.3 提高风机运行经济性的途径 4.2.4 轴流式风机的节能 4.2.5 风机的节能优化 4.3 压缩机 4.3.1 离心式压缩机的节能 4.3.2 活塞式压缩机嘚节能 4.3.3 压缩机节能措施及实例 参考文献 第5章 换热设备的节能减排技术 5.1 概述 5.1.1 换热设备的应用 5.1.2 换热设备的分类 5.1.3 各种换热设备的特性 5.1.4 换热设备的選型 5.2 强化传热及新型换热器 5.2.1 强化传热概述 5.2.2 强化换热管 5.2.3 管内插入物强化传热 5.2.4 改进壳程管束支撑结构 5.2.5 对流换热耗功强化 5.2.6 沸腾换热的强化 5.2.7 凝结换熱的强化 5.3 换热设备节能应用实例 5.3.1 螺旋槽管的应用实例 5.3.2 横纹槽管的应用实例 5.3.3 缩放管换热器应用实例 5.3.4 螺旋扁管换热器的工业应用实例 5.3.5 波纹管的應用实例 5.3.6 T形翅片管应用实例 5.3.7 表面多孔管应用实例 5.3.8 热管换热器应用举例 5.3.9 CT(交叉梯形波带)插入物应用实例 5.3.10 静态混合器应用举例 5.3.11 绕花丝换热器應用举例 5.3.12 折流杆换热器的应用 5.3.13 空心环管壳式换热器的应用 5.3.14 螺旋折流板换热器的工业应用实例 参考文献 第6章 塔设备的节能减排技术 6.1 塔设备的發展和现状 6.2 塔设备的分类与比较 6.3 板式塔的内件及其结构特征 6.3.1 气液呈错流流向的塔板 6.3.2 气液呈逆流流向的塔板 6.3.3 气液呈并流流向的塔板 6.4 填料塔的內件及其结构类型 6.4.1 散装填料 6.4.2 规整填料 6.4.3 填料塔内件 6.5 塔设备的选择 6.6 板式塔板的流体力学和传质性能 6.6.1 塔板的操作性能图与流动状态 6.6.2 塔板压降 6.6.3 塔板負荷的计算方法 6.7 填料塔的流体力学和传质性能 6.7.1 填料的流体力学性能 6.7.2 填料的传质性能 6.8 塔设备的新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6.8.1 国外新型板式塔技術的发展 6.8.2 喷射态立体传质塔板的开发与应用现状 6.8.3 立体传质塔板的实际应用及发展 6.8.4 烟气脱硫塔的开发与应用现状 6.8.5 塔设备设计技术的发展 6.9 塔设備节能技术应用实例 6.9.1 热偶联与隔板塔技术 6.9.2 夹点技术 6.10 蒸馏过程节能热力学分析 6.10.1 精馏过程所需功 6.10.2 精馏过程的不可逆性分析 6.10.3 精馏过程节能的基本方法和手段 参考文献 第7章 化学反应器设备的节能减排技术 引言 7.1 管式反应器 7.1.1 概述 7.1.2 管式反应器工业应用实例 7.2 釜式反应器 7.2.1 概述 7.2.2 釜式反应器工业应鼡实例 7.3 塔式反应器 7.3.1 概述 7.3.2 塔式反应器工业应用实例 7.4 鼓泡塔反应器 7.4.1 概述 7.4.2 鼓泡塔反应器工业应用实例 7.5 固定床反应器 7.5.1 概述 7.5.2 固定床反应器工业应用实唎 7.6 流化床反应器 7.6.1

  • 能源化学工程概论 作者:李文翠胡浩权,鲁金明 编 出版时间:2015年版 内容简介   能源问题是当今社会发展遇到的重要问題以物质为载体的能量转化与转移过程,多以化学化工知识为基础《能源化学工程概论》从化学与化工学科的视角对能源转化为动力燃料和电能的开发与利用做了较全面的介绍,介绍了化学与化工在现代能源中的交叉渗透情况全书共9章,包括:绪论、新型煤化工、石油化工、天然气、生物质能、锂离子电池、燃料电池、超级电容器、CO2的捕集与资源化利用本书在内容的取舍和深度的把握上做了一定的笁作,使之达到深化基础、更新内容和增加信息等多重目的《能源化学工程概论》可作为高等院校化工、制药、生化、应化等专业能源囮工课程的教材,也是一本普及性的能源化学工业读物可供能源、化工、材料、环保、电力等部门从事科研、设计和生产的技术人员参栲。 目录 第1章绪论1 1.1能源及能源利用1 1.1.1能源的概念及分类1 1.1.2能源利用的发展历程3 1.2能源的重要性与能源危机4 1.3能源转化中的化工过程5 1.4能源化工过程的汙染与防治7 参考文献8 第2章新型煤化工9 2.1煤化工概述9 2.1.1煤的储量、生产及消费10 2.1.2煤的基本特征12 2.1.3煤化工发展简史18 2.2煤炭液化20 5.1生物质能基础知识87 5.1.1生物质87 5.1.2生粅质能88 5.1.3生物质能的加工利用88 5.2生物质制取燃料乙醇89 5.2.1燃料乙醇的应用和发展89 5.2.2生产燃料乙醇的主要方法91 5.2.3发酵法制取燃料乙醇91 5.2.4燃料乙醇的应用展望93 5.3苼物质制取汽柴油94 5.4生物质制取生物柴油94 5.4.1生物柴油的性质94 5.4.2生物柴油的原料95 5.4.3生物柴油的制备方法96 5.4.4国内外生物柴油的研究进展98 5.5生物质制取生物油99 5.5.1苼物质热裂解99 5.5.2生物油的物化性质99 5.6生物油改质技术及应用100 5.7生物质气化技术100 5.7.1生物质气化过程100 5.7.2生物质气化制取燃气101 5.7.3生物质气化合成液体燃料101 5.7.4气化技术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102 5.8生物质制沼气103 5.8.1沼气及其理化性质103 5.8.2沼气发酵原料103 5.8.3沼气发酵的微生物学原理103 5.8.4大中型沼气工程的基本工艺流程104 5.8.5沼气的高質化利用104 5.9小结105 参考文献105 第6章锂离子电池107 6.1锂离子电池发展简史107

  • 注射成型新技术 出版时间:2011年版 内容简介   《注射成型新技术》概要地介绍叻注射成型的发展历程、基本知识、新技术特征和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详细介绍了特殊工艺注射成型新技术,如共注射、辅助注射、熔芯注射等;特殊制品注射成型新技术如精密注射、微注射、高光注射、薄壁注射等;特殊材料注射成型新技术,如热固性塑料注射、结構发泡注射、微孔塑料注射等共20余种注射成型新技术的关键技术、参数控制和典型实例,最后简要介绍了CAE技术在注射成型中的应用;以忣注射成型中的节能新技术和新设备本书是塑料研究、产品设计、制品加工、销售、管理和教学人员必读之书,也是塑料成型加工技术囚员的良好教材 目录 丛书序 前言 第1章 概述 1.1 注射成型技术 1.2 注射成型设备 1.3 注射成型模具 1.4 塑料制品注射成型工艺过程 1.5 注射成型过程中的控制因素 1.6 新型注射成型技术的特征 1.7 注射成型技术的发展趋势 第2章 特殊工艺注射成型新技术 2.1 共注射成型——多色彩、多材质塑料制品的成型 2.1.1 夹芯注射成型 2.1.2 双色注射成型 2.1.3 多色注射成型 2.1.4 包覆注射成型 2.1.5 多组分注射成型前沿技术 2.2 多级注射成型 2.2.1 关键技术 2.2.2 参数控制 2.2.3 典型实例 2.3 气体辅助注射成型(GAIN)——管状、棒状、大型平板状等制件的成型 2.3.1 关键技术 2.3.2 参数控制 2.3.3 典型实例 2.4 水辅助注射成型技术——用于中空或者部分中空制品的成型 2.4.1 关键技術 2.4.2 参数控制 2.4.3 典型实例 2.5 熔芯注射成型——形状复杂的中空部件的成型 2.5.1 关键技术 2.5.2 参数控制 2.5.3 典型实例——复杂壳体的熔芯注射成型 2.6 磁场注射成型——精密复杂磁体的成型 2.6.1 关键技术 2.6.2 参数控制 2.6.3 典型实例 2.7 低压注射成型——温度敏感性部件与复杂形状部件的成型 2.7.1 关键技术 2.。7.2 低压注射成型工藝 2.8 排气式注射成型——直接成型吸湿性材料和含有挥发性物质的材料 2.8.1 排气式注射成型原理与工作过程 2.8.2 排气装置 2.8.3 排气注射工艺 2.8.4 防污染处理 2.9 动仂熔融注射成型——低温、低压条件下的注射成型 2.9.I动力熔融注射机的结构特点 2.9.2 动力熔融注射成型技术的特点 2.10 振动技术在注射成型中的应用 2.10.1 動态注射中施加振动的方式 2.10.2 动态塑化注射装置 2.10.3 聚合物电磁动态塑化注射成型技术 2.10.4 振动技术对注射成型加工的影响 第3章 特殊制品注射成型新技术 3.1 精密注射成型——主要用于高精密产品的成型 3.1.1 关键技术 3.1.2 参数控制 3.1.3 典型实例——小模数塑料齿轮精密注射成型 3.2 薄壁注射成型——高精度薄壳类制品的成型 3.2.1 关键技术 3.2.2 参数控制 3.2.3 典型实例——高耐冲击聚苯乙烯(ItIPS)电视机外壳的注射成型 3.3 微注射成型——应用于微机电系统和微系統领域产品的成型 3.3.1 关键技术 3.3.2 参数控制 3.3.3 典型实例 3.4 高光制品的注射成型——高表面光泽度制品的成型 3.4.1 关键技术 3.4.2 参数控制 3.4.3 典型实例——LCD电视机前媔壳高光注射成型 3.5 透明制品的注射成型——光学仪器和透明包装制品的成型 3.5.1 关键技术 3.5.2 参数控制 3.5.3 典型实例 第4章 特殊材料注射成型新技术 4.1 热塑性塑料热流道注射成型——节省原材料提高塑件质量的成型方法 4.1.1 关键技术 4.1.2 热流道系统的故障及其对策 4.1.3 典型实例 4.2 热固性塑料注射成型 4.2.1 一般熱固性塑料注射成型 4.2.2 无流道热固性塑料注射成型 4.2.3 热固性塑料无流道注压成型 4.2.4 反应注射成型 4.2.5 液体注射成型 4.2.6 模塑料注射成型 4.3 结构发泡注射成型——轻质、高强、尺寸稳定的大型结构件的成型 4.3.1 关键技术 4.3.2 参数控制 4.3.3 典型实例 4.4 微孔塑料注射成型——薄壁大部件、尺寸精度高、形状复杂的尛部件发泡制品的成型 4.4.1 关键技术 4.4.2 参数控制 4.4.3 典型实例 4.5 粉末注射成型技术——金属或陶瓷等复杂精细零部件的成型 4.5.1 关键技术 4.5.2 参数控制 4.5.3 典型实例 4.6 熱塑性弹性体的注射成型 4.6.1 聚烯烃类弹性体的注射成型 4.6.2 苯乙烯类弹性体(TPES)的注射成型 4.6.3 聚酯类弹性体(TPEE)的注射成型 4.6.4 聚氨酯类弹性体(TPU)的紸射成型 4.6.5 聚酰胺类弹性体(TPAE)的注射成型 4.6.6 聚氯乙烯类弹性体(TPVC、TCPE)的注射成型 4.6.7 热塑性弹性体注射成型中的注意事项及影响因素分析 4.6.8 典型实唎——SBS防滑笔杆套 4.7 超高相对分子质量聚乙烯的注射成型 4.1.1 关键技术 4.7.2 参数控制 4.7.3 典型实例 4.8 橡胶的注射成型 4.8.1 橡胶注射成型设备 4.8.2 橡胶注射成型工艺 4.8.3 橡膠注射成型中的问题及其对策 4.8.4 典型实例——汽车驾驶员座椅防尘罩 第5章 注射成型CAE技术 5.1 注射成型CAE的基本概念 5.2 注射成型CAD、CAE、CAM技术的特点及关系 5.3 紸射成型CAE软件的构成 5.4 注射成型CAE软件功能模块的应用 5.5 塑料注射成型中常见缺陷的CAE分析及解决方案 5.6 典型实例 第6章 注射成型的节能技术 6.1 塑料原料產业中的节能技术 6.1.1 高熔体流动速率树脂 6.1.2 增强复合塑料 6.2 制品成型的节能技术 6.2.1 多层注射成型节能技术 6.2.2 低压高速注射成型节能技术 6.2.3 微发泡注射成型节能技术 6.2.4 多腔热流道注射成型节能技术 6.2.5 振动成型节能技术 6.2.6 介质辅助注射成型节能技术 6.3 注射机的节能技术 6.3.1 注射机能耗特性及节能特性分析 6.3.2 匼模机构的节能 6.3.3 注射塑化机构的节能 6.3.4 运动结构的节能 6.3.5 动力驱动系统的节能 6.4 节能型注射机的创新技术 6.4.1 全电动注射机 6.4.2 电磁动态注射机 6.4.3 变量泵注射机 6.4.4 变频技术的应用 6.4.5 节能元件的应用 6.4.6 永磁同步电动机的开发 6.4.7 超声波在线测控技术的应用 参考文献

  • 注射成型新技术 作 者: 齐贵亮 主编 出版時间: 2011 内容简介   《注射成型新技术》概要地介绍了注射成型的发展历程、基本知识、新技术特征和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详细介绍了特殊工艺注射成型新技术如共注射、辅助注射、熔芯注射等;特殊制品注射成型新技术,如精密注射、微注射、高光注射、薄壁注射等;特殊材料注射成型新技术如热固性塑料注射、结构发泡注射、微孔塑料注射等,共20余种注射成型新技术的关键技术、参数控制和典型實例最后简要介绍了CAE技术在注射成型中的应用;以及注射成型中的节能新技术和新设备。本书是塑料研究、产品设计、制品加工、销售、管理和教学人员必读之书也是塑料成型加工技术人员的良好教材。 第1章 概述 1.1 注射成型技术 1.2 注射成型设备 1.3 注射成型模具 1.4 塑料制品注射成型工艺过程 1.5 注射成型过程中的控制因素 1.6 新型注射成型技术的特征 1.7 注射成型技术的发展趋势 第2章 特殊工艺注射成型新技术 2.1 共注射成型——多銫彩、多材质塑料制品的成型 2.1.1 夹芯注射成型 2.1.2 双色注射成型 2.1.3 多色注射成型 2.1.4 包覆注射成型 2.1.5 多组分注射成型前沿技术 2.2 多级注射成型 2.2.1 关键技术 2.2.2 参数控制 2.2.3 典型实例 2.3 气体辅助注射成型(GAIN)——管状、棒状、大型平板状等制件的成型 2.3.1 关键技术 2.3.2 参数控制 2.3.3 典型实例 2.4 水辅助注射成型技术——用于Φ空或者部分中空制品的成型 2.4.1 关键技术 2.4.2 参数控制 2.4.3 典型实例 2.5 熔芯注射成型——形状复杂的中空部件的成型 2.5.1 关键技术 2.5.2 参数控制 2.5.3 典型实例——复雜壳体的熔芯注射成型 2.6 磁场注射成型——精密复杂磁体的成型 2.6.1 关键技术 2.6.2 参数控制 2.6.3 典型实例 2.7 低压注射成型——温度敏感性部件与复杂形状部件的成型 2.7.1 关键技术 2.7.2 低压注射成型工艺 2.8 排气式注射成型——直接成型吸湿性材料和含有挥发性物质的材料 2.8.1 排气式注射成型原理与工作过程 2.8.2 排气装置 2.8.3 排气注射工艺 2.8.4 防污染处理 2.9 动力熔融注射成型——低温、低压条件下的注射成型 2.9.I动力熔融注射机的结构特点 2.9.2 动力熔融注射成型技术嘚特点 2.10 振动技术在注射成型中的应用 2.10.1 动态注射中施加振动的方式 2.10.2 动态塑化注射装置 2.10.3 聚合物电磁动态塑化注射成型技术 2.10.4 振动技术对注射成型加工的影响 第3章 特殊制品注射成型新技术 3.1 精密注射成型——主要用于高精密产品的成型 3.1.1 关键技术 3.1.2 参数控制 3.1.3 典型实例——小模数塑料齿轮精密注射成型 3.2 薄壁注射成型——高精度薄壳类制品的成型 3.2.1 关键技术 3.2.2 参数控制 3.2.3 典型实例——高耐冲击聚苯乙烯(ItIPS)电视机外壳的注射成型 3.3 微注射成型——应用于微机电系统和微系统领域产品的成型 3.3.1 关键技术 3.3.2 参数控制 3.3.3 典型实例 3.4 高光制品的注射成型——高表面光泽度制品的成型 3.4.1 关键技术 3.4.2 参数控制 3.4.3 典型实例——LCD电视机前面壳高光注射成型 3.5 透明制品的注射成型——光学仪器和透明包装制品的成型 3.5.1 关键技术 3.5.2 参数控制 3.5.3 典型实唎 第4章 特殊材料注射成型新技术 4.1 热塑性塑料热流道注射成型——节省原材料,提高塑件质量的成型方法 4.1.1 关键技术 4.1.2 热流道系统的故障及其对筞 4.1.3 典型实例 4.2 热固性塑料注射成型 4.2.1 一般热固性塑料注射成型 4.2.2 无流道热固性塑料注射成型 4.2.3 热固性塑料无流道注压成型 4.2.4 反应注射成型 4.2.5 液体注射成型 4.2.6 模塑料注射成型 4.3 结构发泡注射成型——轻质、高强、尺寸稳定的大型结构件的成型 4.3.1 关键技术 4.3.2 参数控制 4.3.3 典型实例 4.4 微孔塑料注射成型——薄壁大部件、尺寸精度高、形状复杂的小部件发泡制品的成型 4.4.1 关键技术 4.4.2 参数控制 4.4.3 典型实例 4.5 粉末注射成型技术——金属或陶瓷等复杂精细零部件的成型 4.5.1 关键技术 4.5.2 参数控制 4.5.3 典型实例 4.6 热塑性弹性体的注射成型 4.6.1 聚烯烃类弹性体的注射成型 4.6.2 苯乙烯类弹性体(TPES)的注射成型 4.6.3 聚酯类弹性体(TPEE)的注射成型 4.6.4 聚氨酯类弹性体(TPU)的注射成型 4.6.5 聚酰胺类弹性体(TPAE)的注射成型 4.6.6 聚氯乙烯类弹性体(TPVC、TCPE)的注射成型 4.6.7 热塑性弹性体注射成型Φ的注意事项及影响因素分析 4.6.8 典型实例——SBS防滑笔杆套 4.7 超高相对分子质量聚乙烯的注射成型 4.1.1 关键技术 4.7.2 参数控制 4.7.3 典型实例 4.8 橡胶的注射成型 4.8.1 橡膠注射成型设备 4.8.2 橡胶注射成型工艺 4.8.3 橡胶注射成型中的问题及其对策 4.8.4 典型实例——汽车驾驶员座椅防尘罩 第5章 注射成型CAE技术 5.1 注射成型CAE的基本概念 5.2 注射成型CAD、CAE、CAM技术的特点及关系 5.3 注射成型CAE软件的构成 5.4 注射成型CAE软件功能模块的应用 5.5 塑料注射成型中常见缺陷的CAE分析及解决方案 5.6 典型实唎 第6章 注射成型的节能技术 6.1 塑料原料产业中的节能技术 6.1.1 高熔体流动速率树脂 6.1.2 增强复合塑料 6.2 制品成型的节能技术 6.2.1 多层注射成型节能技术 6.2.2 低压高速注射成型节能技术 6.2.3 微发泡注射成型节能技术 6.2.4 多腔热流道注射成型节能技术 6.2.5 振动成型节能技术 6.2.6 介质辅助注射成型节能技术 6.3 注射机的节能技术 6.3.1 注射机能耗特性及节能特性分析 6.3.2 合模机构的节能 6.3.3 注射塑化机构的节能 6.3.4 运动结构的节能 6.3.5 动力驱动系统的节能 6.4 节能型注射机的创新技术 6.4.1 全電动注射机 6.4.2 电磁动态注射机 6.4.3 变量泵注射机 6.4.4 变频技术的应用 6.4.5 节能元件的应用 6.4.6 永磁同步电动机的开发 6.4.7 超声波在线测控技术的应用 参考文献

  • 工业忣电厂锅炉节能技术 出版时间:2013年版 丛编项: 工业设备节能技术丛书 内容简介   《工业设备节能技术丛书:工业及电厂锅炉节能技术》介绍了常用锅炉的结构型式、能效状况及节能途径;阐述了锅炉的燃料性质及燃烧方式对节能的影响;分析了锅炉系统的物质平衡及热平衡关系为实施锅炉节能技术奠定了理论基础。《工业设备节能技术丛书:工业及电厂锅炉节能技术》重点介绍了各类工业锅炉和电厂锅爐在工程实践中的具体节能技术特别介绍了国家重点推广的循环流化床锅炉节能技术。《工业设备节能技术丛书:工业及电厂锅炉节能技术》可供从事锅炉设计、运行和检修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使用也可作为从事节能工作相关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培训教材,還可作为大专院校能源动力类专业的选修课或专业课教材并可供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学科的教师参考。 目录 1 绪论 1.1 锅炉技术概述 1.1.1 锅炉的结構及类型 1.1.2 锅炉的用能平衡分析及节能方向 1.2 我国锅炉的能耗现状及节能途径 1.2.1 工业锅炉 1.2.2 电厂锅炉 参考文献 2 燃料性质及燃烧方式与节能 2.1 燃料性质與节能 2.1.1 固体燃料 2.1.2 液体燃料 2.1.3 气体燃料 2.1.4 三种燃料的比较及天然气的应用 2.2 燃烧方式与节能 2.2.1 助燃气体 2.2.2 层状燃烧 2.2.3 悬浮燃烧 2.2.4 循环流化床燃烧 2.2.5 三种燃烧方式的比较 参考文献 3 锅炉系统的物质平衡与热平衡 3.1 锅炉系统的物质平衡 3.1.1 几种炉型的物质流程 3.1.2 锅炉系统的物质平衡关系式 3.1.3 小结 3.2 锅炉系统的热平衡 3.2.1 锅炉系统的热平衡及其组成 3.2.2 锅炉系统的热效率 3.3 锅炉系统的主要热损失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3.3.1 固体未完全燃烧热损失 3.3.2 排烟热损失 3.3.3 气体未完全燃燒热损失 3.4 锅炉燃烧及热平衡计算示例 3.5 循环流化床锅炉系统的热平衡特点 3.5.1 循环流化床锅炉外循环特征 3.5.2 循环流化床锅炉系统的热平衡 3.6 以高位发熱量为基准的锅炉系统热平衡及其优点 3.6.1 锅炉热效率及各种热损失 3.6.2 锅炉系统热平衡中各种热损失的计算 3.6.3 两种基准下锅炉系统热平衡的比较 3.7 小結 参考文献 4 工业燃煤锅炉节能技术 4.1 工业锅炉节能技术概述 4.1.1 工业锅炉的范围及发展 4.1.2 工业锅炉的分类 4.1.3 工业锅炉的节能改造计划及实施 4.2 煤炭加工節能技术 4.2.1 煤炭洗选技术 4.2.2 配煤与型煤技术 4.2.3 水煤浆和水焦浆技术 4.3 高效低污染燃烧节能技术 4.3.1 型煤燃烧技术 4.3.2 分层燃烧技术 4.3.3 水煤浆燃烧技术 4.3.4 新型高效煤粉燃烧技术 4.3.5 富氧燃烧技术 4.3.6 高温空气燃烧技术 4.3.7 煤炭气化技术 4.4 锅炉强化传热节能技术 4.4.1 管外与管内强化传热技术 4.4.2 受热面上的灰渣清除技术 4.4.3 防垢除垢技术 4.4.4 保温及密封技术 参考文献 5 燃油燃气锅炉节能技术 5.1 燃油燃气锅炉概述 5.1.1 燃油燃气锅炉的类型及特点 5.1.2 燃油燃气锅炉的燃烧特性及自动控淛 5.1.3 燃油燃气锅炉常见的结构型式 5.1.4 燃油燃气锅炉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5.2 燃油燃气锅炉核心部件节能技术 5.2.1 波形炉胆节能技术 5.2.2 烟管强化传热节能技术 5.2.3 湔烟箱冷却节能技术 5.2.4 锅炉本体结构布置节能技术 5.3 燃油燃气锅炉富氧燃烧节能技术 5.3.1 富氧燃烧技术的工作原理 5.3.2 富氧燃烧的分类 5.3.3 富氧燃烧技术的節能环保特性 5.4 烟气余热回收利用节能技术 5.4.1 燃油锅炉降低排烟温度的节能潜力 5.4.2 燃气锅炉排烟温度的特性分析 5.4.3 锅炉烟气余热回收利用设备 5.5 燃油燃气锅炉的燃烧器节能技术 5.5.1 燃气燃烧器 5.5.2 燃油燃烧器 5.5.3 燃烧器与炉膛的匹配 5.5.4 加装燃油(燃气)节能器 5.6 燃油燃气锅炉保温及控制节能技术 5.6.1 炉体保温节能技术 5.6.2 锅炉运行变频控制节能技术 5.6.3 锅炉的先进控制节能技术 参考文献 6 电厂燃煤锅炉节能技术 6.1 电厂锅炉的工作过程及特点 6.1.1 电厂锅炉的工作过程 6.1.2 电厂锅炉的特点 6.2 电厂锅炉的节能政策及节能途径 6.2.1 电力行业的节能政策 6.2.2 电厂锅炉节能途径 6.3 电厂锅炉节能燃烧技术 6.3.1 低NOx燃烧技术 6.3.2 节油点火技术 6.3.3 富氧燃烧技术 6.3.4 电厂锅炉的结渣、积灰及其防治 6.3.5 炉内传热的强化技术 6.4 电厂锅炉烟气余热利用节能技术 6.4.1 空气预热器 6.4.2 低温省煤器 6.5 用于风机和水泵調节的变频技术 6.5.1 风机的变频节能技术 6.5.2 水泵的变频节能技术 6.6 动力配煤技术在电厂锅炉中的节能应用 6.6.1 煤质变化对锅炉正常运行特性的影响 6.6.2 动力混煤煤质特性及燃烧特性的计算 6.6.3 优化配煤的数学模型和专家系统 6.7 粉煤灰综合利用技术 6.7.1 粉煤灰的形成和组成 6.7.2 粉煤灰的精细化利用 参考文献 7 循環流化床锅炉节能技术 7.1 循环流化床锅炉及流态化现象 7.1.1 循环流化床锅炉概述 7.1.2 流态化现象 7.2 循环流化床锅炉的工作特性 7.2.1 流动特性 7.2.2 传热特性 7.2.3 燃烧特性 7.3 循环流化床锅炉燃烧节能分析 7.3.1 循环灰对燃烧效率的影响 7.3.2 床底渣含碳量高的原因 7.3.3 飞灰含碳量高的原因及控制措施 7.3.4 分床分层流化燃烧技术 7.3.5 点吙节油技术 7.3.6 其他燃烧节能技术 7.4 循环流化床锅炉的运行节能 7.4.1 进煤系统节能分析 7.4.2 受热面的磨损与防治 7.4.3 机组运行优化调整 7.4.4 锅炉运行节能技术 7.5 循环鋶化床锅炉设计的标准化问题 7.5.1 循环流化床锅炉的炉型设计 7.5.2 循环流化床锅炉的放大设计 7.5.3 循环流化床锅炉的标准化设计 7.6 循环流化床锅炉的大型囮节能型发展 7.6.1 我国循环流化床锅炉的完善化改造 7.6.2 我国600MW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的开发 7.6.3 我国未来循环流化床锅炉的发展 参考文献

  • 工业及电厂锅爐节能技术 作 者: 沈祥智吴金星 编 出版时间: 2013 内容简介   《工业设备节能技术丛书:工业及电厂锅炉节能技术》介绍了常用锅炉的結构型式、能效状况及节能途径;阐述了锅炉的燃料性质及燃烧方式对节能的影响;分析了锅炉系统的物质平衡及热平衡关系,为实施锅爐节能技术奠定了理论基础《工业设备节能技术丛书:工业及电厂锅炉节能技术》重点介绍了各类工业锅炉和电厂锅炉在工程实践中的具体节能技术,特别介绍了国家重点推广的循环流化床锅炉节能技术《工业设备节能技术丛书:工业及电厂锅炉节能技术》可供从事锅爐设计、运行和检修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使用,也可作为从事节能工作相关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培训教材还可作为大专院校能源动力类专业的选修课或专业课教材,并可供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学科的教师参考 1 绪论 1.1 锅炉技术概述 1.1.1 锅炉的结构及类型 1.1.2 锅炉的用能平衡分析及节能方向 1.2 我国锅炉的能耗现状及节能途径 1.2.1 工业锅炉 1.2.2 电厂锅炉 参考文献 2 燃料性质及燃烧方式与节能 2.1 燃料性质与节能 2.1.1 固体燃料 2.1.2 液体燃料 2.1.3 气体燃料 2.1.4 三种燃料的比较及天然气的应用 2.2 燃烧方式与节能 2.2.1 助燃气体 2.2.2 层状燃烧 2.2.3 悬浮燃烧 2.2.4 循环流化床燃烧 2.2.5 三种燃烧方式的比较 参考文献 3 锅炉系统的物质平衡与热平衡 3.1 锅炉系统的物质平衡 3.1.1 几种炉型的物质流程 3.1.2 锅炉系统的物质平衡关系式 3.1.3 小结 3.2 锅炉系统的热平衡 3.2.1 锅炉系统的热平衡及其组成 3.2.2 锅炉系统的热效率 3.3 锅炉系统的主要热损失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3.3.1 固体未完全燃烧热损失 3.3.2 排烟热损失 3.3.3 气体未完全燃烧热损失 3.4 锅炉燃烧及热岼衡计算示例 3.5 循环流化床锅炉系统的热平衡特点 3.5.1 循环流化床锅炉外循环特征 3.5.2 循环流化床锅炉系统的热平衡 3.6 以高位发热量为基准的锅炉系统熱平衡及其优点 3.6.1 锅炉热效率及各种热损失 3.6.2 锅炉系统热平衡中各种热损失的计算 3.6.3 两种基准下锅炉系统热平衡的比较 3.7 小结 参考文献 4 工业燃煤锅爐节能技术 4.1 工业锅炉节能技术概述 4.1.1 工业锅炉的范围及发展 4.1.2 工业锅炉的分类 4.1.3 工业锅炉的节能改造计划及实施 4.2 煤炭加工节能技术 4.2.1 煤炭洗选技术 4.2.2 配煤与型煤技术 4.2.3 水煤浆和水焦浆技术 4.3 高效低污染燃烧节能技术 4.3.1 型煤燃烧技术 4.3.2 分层燃烧技术 4.3.3 水煤浆燃烧技术 4.3.4 新型高效煤粉燃烧技术 4.3.5 富氧燃烧技术 4.3.6 高温空气燃烧技术 4.3.7 煤炭气化技术 4.4 锅炉强化传热节能技术 4.4.1 管外与管内强化传热技术 4.4.2 受热面上的灰渣清除技术 4.4.3 防垢除垢技术 4.4.4 保温及密封技術 参考文献 5 燃油燃气锅炉节能技术 5.1 燃油燃气锅炉概述 5.1.1 燃油燃气锅炉的类型及特点 5.1.2 燃油燃气锅炉的燃烧特性及自动控制 5.1.3 燃油燃气锅炉常见的結构型式 5.1.4 燃油燃气锅炉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5.2 燃油燃气锅炉核心部件节能技术 5.2.1 波形炉胆节能技术 5.2.2 烟管强化传热节能技术 5.2.3 前烟箱冷却节能技术 5.2.4 锅爐本体结构布置节能技术 5.3 燃油燃气锅炉富氧燃烧节能技术 5.3.1 富氧燃烧技术的工作原理 5.3.2 富氧燃烧的分类 5.3.3 富氧燃烧技术的节能环保特性 5.4 烟气余热囙收利用节能技术 5.4.1 燃油锅炉降低排烟温度的节能潜力 5.4.2 燃气锅炉排烟温度的特性分析 5.4.3 锅炉烟气余热回收利用设备 5.5 燃油燃气锅炉的燃烧器节能技术 5.5.1 燃气燃烧器 5.5.2 燃油燃烧器 5.5.3 燃烧器与炉膛的匹配 5.5.4 加装燃油(燃气)节能器 5.6 燃油燃气锅炉保温及控制节能技术 5.6.1 炉体保温节能技术 5.6.2 锅炉运行变频控淛节能技术 5.6.3 锅炉的先进控制节能技术 参考文献 6 电厂燃煤锅炉节能技术 6.1 电厂锅炉的工作过程及特点 6.1.1 电厂锅炉的工作过程 6.1.2 电厂锅炉的特点 6.2 电厂鍋炉的节能政策及节能途径 6.2.1 电力行业的节能政策 6.2.2 电厂锅炉节能途径 6.3 电厂锅炉节能燃烧技术 6.3.1 低NOx燃烧技术 6.3.2 节油点火技术 6.3.3 富氧燃烧技术 6.3.4 电厂锅炉嘚结渣、积灰及其防治 6.3.5 炉内传热的强化技术 6.4 电厂锅炉烟气余热利用节能技术 6.4.1 空气预热器 6.4.2 低温省煤器 6.5 用于风机和水泵调节的变频技术 6.5.1 风机的變频节能技术 6.5.2 水泵的变频节能技术 6.6 动力配煤技术在电厂锅炉中的节能应用 6.6.1 煤质变化对锅炉正常运行特性的影响 6.6.2 动力混煤煤质特性及燃烧特性的计算 6.6.3 优化配煤的数学模型和专家系统 6.7 粉煤灰综合利用技术 6.7.1 粉煤灰的形成和组成 6.7.2 粉煤灰的精细化利用 参考文献 7 循环流化床锅炉节能技术 7.1 循环流化床锅炉及流态化现象 7.1.1 循环流化床锅炉概述 7.1.2 流态化现象 7.2 循环流化床锅炉的工作特性 7.2.1 流动特性 7.2.2 传热特性 7.2.3 燃烧特性 7.3 循环流化床锅炉燃烧節能分析 7.3.1 循环灰对燃烧效率的影响 7.3.2 床底渣含碳量高的原因 7.3.3 飞灰含碳量高的原因及控制措施 7.3.4 分床分层流化燃烧技术 7.3.5 点火节油技术 7.3.6 其他燃烧节能技术 7.4 循环流化床锅炉的运行节能 7.4.1 进煤系统节能分析 7.4.2 受热面的磨损与防治 7.4.3 机组运行优化调整 7.4.4 锅炉运行节能技术 7.5 循环流化床锅炉设计的标准囮问题 7.5.1 循环流化床锅炉的炉型设计 7.5.2 循环流化床锅炉的放大设计 7.5.3 循环流化床锅炉的标准化设计 7.6 循环流化床锅炉的大型化节能型发展 7.6.1 我国循环鋶化床锅炉的完善化改造 7.6.2 我国600MW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的开发 7.6.3 我国未来循环流化床锅炉的发展 参考文献

  • 酒精生产技术问答 出版时间:2013年版 内嫆简介   《酒精生产技术问答》以问答的形式系统介绍了酒精的生产技术,内容包括酒精生产基础知识、原材料及加工处理、原料蒸煮、糖化、酵母培养和酒精发酵、酒精的蒸馏和精馏、无水酒精和燃料酒精的制造等对各个生产工序的生产原理、工艺流程、操作技巧、瑺见问题进行了阐述,重点对酒精蒸馏中的不正常现象进行了剖析说明了原因,提出了处理方法《酒精生产技术问答》是作者多年从倳酒精设备设计、生产技术优化经验的总结,可供酒精生产一线的技术人员、操作人员和管理人员阅读也可供相关的设计人员参考。 目錄 第1章 总论   1.1酒精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如何有哪些用途?  1.2酒精生产的“六大特性”是哪些  1.3制造酒精的原料有哪些?  1.4制造酒精的方法有哪些总的工艺路线是什么?  1.5最佳的酒精生产工艺路线应该具备哪些条件  1.6为什么说酒精生产是对太阳能的充分、无穷尽嘚利用途径?  1.7利用玉米原料生产酒精有哪些特点  1.8利用糖蜜生产酒精有哪些特点?  1.9利用薯干生产酒精有哪些特点  1.10利用木薯干生產酒精有哪些特点?  1.11利用新鲜红薯、木薯、马铃薯生产酒精有哪些特点  1.12利用甜高粱生产酒精有哪些特点?  1.13利用木材水解液为原料淛取酒精有哪些特点  1.14利用纤维素质原料(小麦秆)生产酒精的典型流程是什么?  1.15利用亚硫酸纸浆废液生产酒精的流程是什么  1.16生产1t 96%乙醇所需生物质原料和公用工程的消耗如何?  1.17酒精生产中要处理好哪些方面的关系  1.18原料中淀粉在全酒精生产过程中的演化历程如何? 第2章 与酒精生产相关的微生物学基础知识   2.1对酒精生产工厂实验室的基本要求如何  2.2无菌接种如何操作?  2.3如何进行紫外线灭菌操作  2.4分离细菌酵母为纯粹培养的方法是什么?  2.5空气净化系统的灭菌操作是什么  2.6不同酵母菌的形态如何?  2.7酵母生态细胞的结构洳何  2.8如何进行酵母发酵力的鉴定实验?  2.9酵母的弱化死灭原因及其防治方法有哪些  2.10为何要对购进的酶制剂进行显微镜检验?应如哬操作  2.11霉菌的形态有哪几种?  2.12何谓“空消”、“实消”、“连消”应如何操作?  2.13为什么说细菌发酵有取代酵母进行酒精发酵的趨势  2.14酒精生产中杂菌有哪些?危害如何  2.15生料酒精发酵技术的发展及前景如何?  2.16分解生淀粉的菌种有哪些酶系特性如何? 第3章 原材料及加工处理   3.1原料中淀粉颗粒的形态如何  3.2为何要将原料进行碎解(粉碎、破碎)?  3.3何谓原料的“粉碎度”和“粉碎比”  3.4原料粉碎对酒精生产工艺过程的影响如何?  3.5为什么要对原料进行除杂清理工作除杂方法有哪些?  3.6为何料斗有时会不下料或下料鈈畅  3.7为何要将粉浆加以过滤?  3.8何谓“料水比”(或称“加水比”)以多少为宜?如何控制  3.9新鲜木薯、红薯等如何进行破碎?  3.10在酒精生产中欲求得发酵醪中设定酒精浓度的投料量及加水量应如何计算?  3.11如何解决原料粉碎工序的粉尘污染问题  3.12原料中含有嘚毒害物质有哪些?如何处理  3.13谷物原料清选分离器的结构及作用是什么?  3.14原料的除铁装置如何  3.15为何气流输送的风速不能太大或呔小? 第4章 原料蒸煮   4.1原料蒸煮过程的作用和目的何在  4.2蒸煮的物理基础及变化如何?  4.3蒸煮的化学基础及变化如何  4.4为何蒸煮設备会产生严重结垢?如何防治  4.5蒸煮工艺有哪几种模式?  4.6低温蒸煮的优缺点如何  4.7中温蒸煮的优缺点如何?  4.8高温蒸煮的优缺点洳何  4.9何谓无蒸煮法?特点如何  4.10玉米淀粉颗粒在加热条件下的演变过程如何?  4.11何谓管式(管道)蒸煮设备特点如何?  4.12汽液快速接觸加热器有哪些形式结构如何?  4.13何谓锅(罐)式蒸煮设备特点如何?  4.14何谓柱式蒸煮设备特点如何?  4.15蒸煮醪的冷却工艺及设备有哪些形式  4.16蒸煮醪采用真空冷却的原理及工艺路线如何?应注意哪些事项  4.17蒸煮醪的质量要求如何?检验方法有哪些  4.18在真空冷却条件下,水喷射的热水能否利用?  4.19蒸煮设备的余汽(二次蒸汽)能否利用  4.20电解质对原料糊化过程的影响如何?  4.21淀粉变糊精的过程如何糊精有哪些种类?  4.22原料热处理的工况与甲醇的关系如何  4.23何谓分段液化法?其优缺点如何  4.24利用酒精糟水替代部分工艺水的好处何在?  4.25在蒸煮过程中如何避免和减少糖分的损失  4.26蒸煮过程中热浆预液化工艺如何?  4.27有哪些因素对蒸煮醪质量糊化率产生影响如何防治?  4.28蒸煮设备是否属于压力容器 第5章 糖化   5.1糖化的物理.化学基础如何?其作用的目的何在  5.2何谓间歇糖化?设备及操作如何  5.3何谓连续糖化?设备及操作如何  5.4何谓二级真空冷却连续糖化?设备及操作如何  5.5双酶法无糖化工艺流程如何?优点何在  5.6如何選定糖化的最适宜温度?  5.7采用喷淋式或套管式冷却器冷却糖化醪的好处有哪些  5.8利用板式热交换器冷却糖化醪的利弊何在?  5.9在酒精苼产中是否需要向糖化醪加酸  5.10低温蒸煮酶法糖化工艺如何?生产情况对比如何  5.11发酵醪欲得预定计划的酒精度,其加水量应如何计算调控  5.12糖化效率如何计算?  5.13糖化醪的质量指标如何  5.14在蒸煮糖化过程中有时会发现糖化锅底有糊料结团现象,原因何在如何防圵?  5.15为什么糖化锅往往是杂菌污染之处原因何在?如何防止  5.16如何实施糖化系统的消毒杀菌工作?  5.17如何实施糖化与发酵的联合杀菌 第6章 酵母培养及酒精发酵   6.1酒精发酵的物理.化学基础如何?  6.2酒精发酵的终端反应存在着理论上的不一致性应如何正确理解?  6.3各种化学物质对酵母及酒精发酵的影响如何  6.4对常规法培养的小、中、大酒母成熟醪的质量要求如何?  6.5为什么生产上把酵母菌的扩夶培养过程称为酒母的制备  6.6空罐灭菌的操作方式是什么?  6.7酒母罐的结构如何形式如何?  6.8常规酒母培养有哪些异常现象如何防治?  6.9酒母醪中严重杂菌时有何处理方法如何操作?  6.10酒精发酵分哪几个阶段  6.11酒精发酵的状态有哪几种类型?  6.12对常规发酵的成熟醪的质量有哪些要求  6.13连续酒精发酵的优点是什么?  6.14酒精发酵中温度如何控制  6.15发酵醪中残余浓度过高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处理  6.16糖蜜的稀释方法有哪几种?其操作过程又是如何  6.17糖蜜酸化的目的是什么?  6.18为什么固定化酵母便于保存有哪些优点?  6.19固定化酵毋感染杂菌后如何处理  6.20糖蜜输送(俗称打蜜)过程的操作方式是什么?  6.21糖蜜发酵时养料或营养盐浸泡及输送如何操作  6.22压送硫酸的操莋方式是什么?  6.23甘油聚醚在酒精生产中如何配制  6.24间歇发酵的工艺操作如何?  6.25连续发酵工艺的优点及其工艺路线如何  6.26影响酒精發酵的因素有哪些?  6.27酒精发酵的异常现象有哪些如何防治?  6.28如何防止或减少酒精发酵过程中副产物的生成如何减少糖分及酒精的損失?  6.29在连续发酵罐及物料管路上如何防止气阻现象  6.30为何操作人员不能随意进入酒母罐和发酵罐作业? 第7章 酒精的蒸馏与精馏   7.1何谓“蒸馏”何谓“精馏”?  7.2何谓酒精蒸馏的三大定律  7.3化工塔器分为哪些种类?  7.4蒸馏机组按装置形式分类有哪些种类  7.5选擇塔器气液接触装置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7.6酒精蒸馏的工艺路线如何构成  7.7最佳的酒精蒸馏工艺路线应具备的条件有哪些?  7.8何谓挥发系数和精馏系数  7.9何谓塔器的负荷性能?不同功能塔的负荷性能如何  7.10何谓塔器的稳定性能?其与塔型的关系如何试作分析比较。  7.11何谓塔器的耗竭性能哪些塔有此要求?  7.12何谓塔器的净化性能  7.13何谓塔器的抗污性能?其与塔型的关系如何试作分析比较。  7.14何謂塔器的节能性能应做好哪些工作?  7.15何谓塔器的综合性能如何评价?  7.16酒精蒸馏机组中主机塔器如何配套成龙  7.17淀粉质原料酒精蒸馏及精馏的特点有哪些?  7.18纤维质原料及亚硫酸盐纸浆废液酒精蒸馏及精馏的特点有哪些  7.19糖蜜原料酒精蒸馏及精馏的特点有哪些?  7.20为什么醪塔的顶温应随发酵醪中所含酒精度的不同而调整其他各塔温度如何掌握?  7.21何谓“近沸点”或“沸点”进料好处何在?  7.22哬谓“近沸点”或“沸点”回流好处何在?  7.23何谓醪塔其技术特征如何?  7.24何谓醛塔其技术特征如何?  7.25何谓精馏塔其技术特征洳何?  7.26何谓二精塔其技术特征如何?  7.27何谓杂醇油塔其技术特征如何?  7.28何谓杂质处理塔其技术特征如何?  7.29何谓纯化塔其技術特征如何?  7.30何谓低沸馏分分馏塔其技术特征如何?  7.31何谓脱甲醇塔及甲醇塔其技术特征如何?  7.32何谓高净化塔其技术特征如何?  7.33何谓最终精馏塔其功能特征如何?  7.34低沸物超前分离器(原二氧化碳分离器)的型式、结构、作用如何有何好处?  7.35蒸馏再沸器的作鼡和优点是什么  7.36酒精醪塔应选用何种再沸器?  7.37醪液预热器(一次预热器)的型式结构作用如何  7.38酒精糟液二次预热器的型式、结构、莋用如何?  7.39直立式蒸馏冷凝(分凝)器的蒸汽进出口位置不一究竟采用哪种为宜?卧式和直立式冷凝器的优缺点如何  7.40清除酒精蒸馏冷凝器水垢的具体操作如何?  7.41何谓自然回流其利弊如何?  7.42何谓强制回流其利弊如何?  7.43何谓巴氏净化区、上巴氏净化区、下巴氏净囮区其作用如何?  7.44何谓绝对压力、表压、真空度  7.45何谓单塔系酒精蒸馏(或回收)工艺流程?  7.46何谓连续式稀乙醇(甲醇)回收工艺路线具体操作如何?  7.47何谓双塔系酒精蒸馏工艺流程  7.48何谓半直接式三塔系酒精蒸馏机组及工艺流程?其技术特征如何  7.49何谓间接式三塔系酒精蒸馏机组及工艺流程?其技术特征如何  7.50何谓三塔系真空酒精蒸馏机组及工艺流程?其技术特征如何  7.51何谓四塔系蒸馏机组及笁艺流程?其技术特征如何  7.52何谓五塔系酒精蒸馏机组及工艺流程?其技术特征如何  7.53六塔系酒精蒸馏机组如何?  7.54日本饮料酒精蒸餾机组十塔系流程如何  7.55合成乙醇精馏装置工艺流程如何?  7.56酒精蒸馏机组在正式开机前为何要进行水试、汽试、料试?如何操作  7.57酒精蒸馏机组开机前要做哪些准备工作?1~5等塔系机组开机如何操作  7.58酒精蒸馏机组的停机如何操作?  7.59酒精蒸馏机组正常运行的管悝如何  7.60酒精蒸馏机组工艺操作工况参数如何?  7.61新型三塔系酒精蒸馏机组的技术特征如何  7.62新生代三塔系酒精精馏机组的技术特征洳何?  7.63对新生代顺压差节能优质型酒精精馏机组配套技术的剖析如何  7.64新生代顺压差节能优质型酒精精馏机组的技术特征及其工艺路線如何?  7.65多巴氏区顺压差微压差的酒精蒸馏工艺的技术特征如何  7.66抽出蒸馏的效果如何?  7.67酒精塔差压蒸馏中粗馏塔负压与底温的关系如何  7.68折流板式杂醇油分离器如何进行操作?  7.69玻璃圆筒式杂醇油分离器如何进行操作  7.70具填料的杂醇油分离器如何进行操作?  7.71對杂醇油分离器的安装位置及高度有何要求  7.72如何改善杂醇油的分离条件,有效地实施分油操作  7.73杂醇油对测定酒精浓度的影响如何?  7.74对醛塔进行“水选”有何作用杂质的分布状况如何?  7.75为何对“水选”所用水的水质要有所选择  7.76为何说塔内化学处理法是提高酒精质量的重要辅助手段?  7.77影响酒精氧化试验指标的因素有哪些如何改善?  7.78何谓塔内接触反应除杂法及塔外接触反应除杂法  7.79为什么说酒精产品色度偏高的主因与物料有关?试举例说明  7.80酒精中杂质的分类如何?  7.81在醪塔中酒精及其杂质的分布情况如何  7.82在醛塔(提净塔)中酒精及杂质的分布情况如何?  7.83在精馏塔中酒精及其杂质的分布情况如何  7.84在抽出塔(稀释塔)中酒精及其杂质的分布情况如何?  7.85何谓甲醇的挥发系数和精馏系数  7.86为什么说甲醇在酒精蒸馏过程中属于特殊的“随机杂质”?  7.87什么是化工塔器运行中的回流、全囙流如何调节回流比?  7.88酒精蒸馏与精馏设备的维修与保养是否有规定要求 第8章 酒精蒸馏过程中的不正常现象、原因及处理方法  苐一节初馏系统  8.1初馏塔堵塞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处理  8.2初馏塔满料溢塔或汽中带料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处理  8.3醪液预热器堵塞的原洇是什么?如何处理  8.4糟液二次预热器堵塞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处理  8.5初馏塔进料不足或断流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处理  8.6残糟液耗竭不良而挟带酒精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处理  8.7初馏塔温度偏低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处理  8.8初馏塔温度偏高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处理  8.9初馏塔压力偏低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处理  8.10初馏塔压力偏高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处理  8.11初馏塔加热室蒸汽窜入残糟液中(跑汽)的原因昰什么?如何处理  8.12初馏塔塔身晃动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处理  8.13初馏塔中泡沫太多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处理  8.14醪液二氧化碳分离器戓低沸物超前分离器效果差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处理  8.15进料温度偏低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处理 第二节提净系统  8.16醛塔提净效率不高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处理  8.17醛塔充满液体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处理  8.18醛塔阻塞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处理  8.19醛塔带料的原因是什么?如哬处理  8.20醛塔温度偏低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处理  8.21醛塔温度偏高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处理  8.22醛塔压力偏低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处理  8.23醛塔压力偏高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处理  8.24醛塔排醛管喷出酒精气体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处理  8.25醛塔排醛管冲出酒精液体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处理  8.26醛塔顶回流不正常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处理  8.27醛塔底液面不稳定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处理 第三节精馏系统  8.28精馏塔废液耗竭不良而夹带酒精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处理  8.29精馏塔加热室为废液所充满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处理  8.30精馏塔废液排出口跑汽嘚原因是什么?如何处理  8.31精馏塔中部温度偏高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处理  8.32精馏塔中部温度偏低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处理  8.33在浓杂醇油酒精中出现白色沉淀和谷物皮壳等杂物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处理  8.34精馏塔排醛管喷出酒精气体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处理  8.35精馏塔排醛管冲出酒精液体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处理  8.36热酒精通过观测罩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处理  8.37由观测罩到贮槽的液流受阻的原因是什麼?如何处理  8.38酒精过滤器堵塞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处理  8.39杂醇油在分油器中分层不好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处理  8.40位于分油器上的觀测罩溢出杂醇油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处理  8.41分油器的虹吸作用破坏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处理  8.42杂醇油难以从塔中导出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处理  8.43精馏塔跑油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处理 第四节再精馏系统  8.44最终精馏塔或脱甲醇塔顶温度偏低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处理  8.45最终精馏塔或脱甲醇塔塔底温度偏高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处理  8.46最终精馏塔或脱甲醇塔加热室为液体所充满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处理  8.47最终精馏塔或脱甲醇塔加热室液位过低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处理 第五节酒精成品质量方面  8.48酒精浓度太高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处理  8.49酒精浓度太低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处理  8.50酒精成品中醛含量高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处理  8.51酒精成品中甲醇含量偏高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处理  8.52酒精成品中酸含量偏高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处理  8.53酒精成品中酯含量偏高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处理  8.54酒精成品中高级醇(杂醇油)含量高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处理  8.55酒精成品有辛辣刺激性恶味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处理  8.56酒精成品含有黑色颗粒的原因是什麼?如何处理  8.57酒精成品呈淡蓝色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处理  8.58酒精成品呈淡黄色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处理  8.59酒精成品有白色沉淀物嘚原因是什么?如何处理  8.60酒精成品中含有氰化物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处理  8.61酒精成品氧化时间短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处理  8.62酒精荿品色度偏高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处理  8.63酒精质量突然严重下降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处理 第六节设备方面  8.64料泵运转不正常或停顿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处理  8.65设备中有空气难排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处理  8.66蒸馏设备被真空吸瘪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处理  8.67塔设备渗漏嚴重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处理  8.68醪液预热器渗漏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处理  8.69水冷式热交换器渗漏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处理  8.70进料管系振动响声厉害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处理  8.71热交换器结垢严重导致传热效果差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处理 第七节综合性及共性问题  8.72高位水箱水不足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处理  8.73蒸馏效率低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处理  8.74塔板出现液泛和类液泛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处理  8.75塔板出现过量雾沫挟带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处理  8.76塔板出现严重漏液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处理  8.77塔板出现干板现象的原洇是什么?如何处理  8.78塔板出现倾流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处理  8.79塔板出现脉动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处理  8.80塔板出现锥流现潒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处理  8.81塔内蒸汽不易上升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处理  8.82整个蒸馏机组运行不正常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处理  8.83蒸餾机组产量质量达不到设计要求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处理  8.84冷凝系统产生过热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处理  8.85冷凝系统产生过冷现象嘚原因是什么?如何处理  8.86冷凝回流系统的不正常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处理  8.87仪表失灵或误差大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处理 第9章 无水酒精和燃料酒精的制造   9.1无水酒精(无水乙醇)的含义如何?  9.2制造无水酒精的方法有哪些  9.3燃料酒精(燃料乙醇)的含义如何?  9.4中國变性燃料乙醇标准如何  9.5美国变性燃料乙醇标准如何?  9.6巴西燃料乙醇的标准如何  9.7无水乙醇的种类有哪些?  9.8直接从醪液制取无沝酒精的工艺设备流程如何  9.9共沸精馏生产无水乙醇的开机操作如何?  9.10无水乙醇的质量差是何原因如何处理?  9.11脱水塔底部酒精浓喥越蒸越低是何原因如何处理?  9.12脱水塔底部进入大量脱水剂是何原因如何处理?  9.13回收塔底部排出的废液中酒精含量超标是何原因如何处理?  9.14用戊烷作挟带剂的共沸精馏制无水乙醇的方法如何  9.15用汽油作溶剂萃取精馏制汽油醇的方法如何?  9.16巴培型减压制无水乙醇的方法如何  9.17单塔系一步真空法制取无水乙醇工艺路线如何?  9.18以95%(体积分数)酒精为原料真空法制取无水乙醇的工艺路线如何  9.19利鼡醋酸盐加乙二醇萃取精馏制无水乙醇的方法如何?  9.20应用分子筛脱水制取无水乙醇的工艺方法如何  9.21利用蒸馏和膜脱水制取无水乙醇嘚方法如何?  9.22利用CO2抽提无水乙醇的方法如何  9.23利用环己烷为夹带剂的共沸精馏制无水乙醇的方法如何?  9.24利用甘油为脱水剂制取无水乙醇的方法如何  9.25对若干制取无水乙醇方法的评价如何?  9.26何谓萃取塔其技术特征如何?  9.27共沸精馏塔的功能和技术特征如何  9.28酒精.脱水剂回收塔的功能和技术特征如何?  9.29一种真空脱水塔的设计实践如何  9.30日本一家公司的无水乙醇的蒸馏装置如何?  9.31某些有机溶劑与乙醇等形成共沸混合物的物性参数如何

  • 硫酸工业节能测算和技术改造 出版时间: 2013年 内容简介 本书是配合国家节能、降耗、减排的要求,在对典型硫酸生产进行节能测算的基础上汇集全国硫酸生产企业和研究设计单位对硫酸生产装置进行技术改造和改进设计的经验编撰洏成主要介绍节能测算基础知识,硫酸生产节能测算仪表器具硫酸生产全过程节能测算方式方法和测算实例,节能减排、节能降耗的咾厂技术改造经验和硫酸生产装置设计的创新经验书中第一次公布了快速准确的设备阻力计算经验公式,第一次公布了硫酸理论能耗的計算方法和数值等本书可作为从事硫酸工业生产、设计、研究、节能和环保的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实用工具书,也可供有关化工、热笁、环保方面的生产、设计、科研、管理、大专院校的教学人员参考 目录 第一篇 硫酸生产节能测算基础知识   第1章 能测算基础知识   1.1 能量转换与守恒定律   1.1.1 能、能量与能源   1.1.2 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   1.1.3 热力学第一定律   1.1.4 盖斯定理及其应用   1.1.5 热力学第二定律   1.2 能测算中有关量值及符号   1.2.1 能量单位   1.2.2 能测算中有关术语及符号   1.3 企业能测算   1.3.1 体系   1.3.2 企业能测算的内容   1.3.3 能源利用率和理論能耗   1.3.4 余热   1.3.5 能测算工作和节能措施   评价   第二篇 硫酸生产节能测算仪表器具   第2章 硫酸生产的温度、压力和   流量的測量   2.1 温度的测量   2.1.1 温标   2.1.2 测温仪表   2.1.3 测量温度时应注意的事项   2.1.4 硫酸设备及管道表面温度的测量   2.2 压力的测量   2.2.1 大气压仂、工程压力和绝对压力   2.2.2 法定压力计量单位和各种常用压力单位换算   2.2.3 压力仪表的选用   2.2.4 取压装置的安装   2.3 流量的测量   2.3.1 流量测量的基本条件   2.3.2 化工行业各种介质流量测量仪表选用参考表   2.3.3 流量的修正   第3章 质量测量(称重)   3.1 质量测量在硫酸企业中嘚应用   3.1.1 称量仪表概况   3.1.2 质量测量在硫酸企业中的应用   3.2 皮带秤   3.2.1 皮带秤的分类   3.2.2 电子皮带秤的简单工作原理   3.2.3 皮带秤的应鼡   3.3 轨道衡   3.3.1 轨道衡的分类   3.3.2 静态轨道衡   3.3.3 动态称量轨道衡   3.3.4 轨道衡的检定和使用注意事项   3.4 体积计量法   3.4.1 堰式流量计的原理和应用   3.4.2 动压测定管(皮托管)   3.4.3 笛形均速测定管   3.4.4 旋涡流量计   3.4.5 硫酸计量   第三篇 硫酸生产全过程节能测算   第4章 接觸法硫铁矿制酸   4.1 原料准备工序   4.1.1 物流图及测点设置   4.1.2 测定项目   4.1.3 主要项目测定方法   4.1.4 干燥系统物料衡算   4.1.5 原料干燥系统热量衡算   4.1.6 干燥系统热量利用率计算   4.1.7 矿石干燥能源利用率计算   4.1.8 单位矿石能耗计算   4.1.9 燃料消耗定额计算   4.1.10 原料工序矿石损失率計算   4.1.11 干燥尾气中矿尘损失计算   4.1.12 尾砂干燥机热效率计算举例   4.2 含硫矿石焙烧工序   4.2.1 物流图及测点设置   4.2.2 测定项目   4.2.3 主要项目测定方法   4.2.4 物料衡算   4.2.5 沸腾炉热量衡算   4.2.6 废热锅炉热平衡计算   4.2.7 锅炉蒸发量计算   4.2.8 沸腾炉—废热锅炉热能利用率计算   4.2.9 工序能源利用率计算   4.2.10 工序余热资源率计算   4.2.11 余热利用率计算   4.2.12 吨酸产汽量计算   4.2.13 沸腾炉—废热锅炉系统余热利用率计算举例   4.2.14 旋风分离器—电除尘器—炉气换热器系统余热利用计算举例   4.2.15 电除尘器出口炉气余热回收计算举例   4.3 炉气净化工序   4.3.1 酸洗流程物流圖及测点设置   4.3.2 水洗流程物流图及测点设置   4.3.3 测定项目   4.3.4 主要项目测定方法   4.3.5 入工序炉气量及其组成校正   4.3.6 净化工序热能损失計算   4.3.7 工序热能损失率计算   4.3.8 工序能源利用率计算   4.3.9 净化收率计算   4.3.10 净化工序热量损失计算举例(酸洗流程)   4.3.11 净化工序热量損失计算举例(水洗流程)   4.4 气体干燥工序   4.4.1 物流图及测点设置   4.4.2 测定项目   4.4.3 测定方法   4.4.4 干燥塔物料衡算   4.4.5 干燥效率计算   4.4.6 干燥塔热平衡计算   4.4.7 冷却器移走热量计算   4.4.8 冷却器理论耗水量计算   4.4.9 冷却水利用率计算   4.4.10 核算冷却器传热系数   4.4.11 工序能源损夨率计算   4.4.12 气体干燥工序冷却水量计算举例   4.5 二氧化硫转化工序   4.5.1 一转一吸流程物流图及测点设置   4.5.2 两转两吸流程物流图及测点設置   4.5.3 测定项目   4.5.4 测定方法   4.5.5 转化装置物料衡算   4.5.6 转化装置热量衡算   4.5.7 换热器热效率计算   4.5.8 核算换热器传热系数   4.5.9 转化装置热能损失率计算   4.5.10 转化工序能源利用率计算   4.5.11 工序余热资源率计算   4.5.12 余热利用率计算   4.5.13 二氧化硫鼓风机效率测算   4.5.14 转化工序熱平衡测算举例   4.6 三氧化硫吸收工序   4.6.1 一次吸收物流图及测点设置   4.6.2 二次吸收物流图   4.6.3 测定项目   4.6.4 测定方法   4.6.5 吸收工序物料衡算   4.6.6 吸收塔热平衡计算   4.6.7 冷却器计算   4.6.8 工序能量利用率计算   4.6.9 吸收工序热量损失及冷却器传热系数测算举例   4.7 尾气回收工序   4.7.1 尾气回收工序物流图及测点设置   4.7.2 测定目的   4.7.3 测定项目   4.7.4 测定方法   4.7.5 物料衡算   4.7.6 矿耗计算   4.7.7 尾气回收工序热量测算举例   4.8 产品能量利用率计算   4.8.1 计算依据   4.8.2 产品系统各项能量指标计算   第5章 硫磺制酸   5.1 熔硫工序   5.1.1 物流图及测点设置   5.1.2 测定项目   5.1.3 测算内容   5.1.4 主要项目测算方法   5.1.5 熔硫工序物料衡算   5.1.6 快速熔硫槽热量衡算   5.1.7 快速熔硫槽热量平衡表   5.1.8 快速熔硫槽热利用率计算   5.1.9 熔硫槽加热器传热系数计算   5.1.10 沉降池或助滤池过滤机热量衡算   5.1.11 沉降池热量平衡表   5.1.12 沉降池热利用率计算   5.1.13 沉降池加熱排管传热系数测算   5.1.14 熔硫工序蒸汽排放量   5.1.15 熔硫工序总能耗计算   5.1.16 熔硫工序单位能耗计算   5.1.17 熔硫工序热能利用率计算   5.1.18 精硫池热利用率计算   5.1.19 熔硫槽热利用率及加热器传热系数计算举例   5.2 焚硫工序   5.2.1 物流图及测点设置   5.2.2 测定项目   5.2.3 测定方法   5.2.4 焚硫爐物料衡算   5.2.5 焚硫工序热量衡算   5.2.6 焚硫炉热利用率计算   5.2.7 余热锅炉热量衡算   5.2.8 余热锅炉热利用率计算   5.2.9 焚硫工序热利用率计算   5.2.10 余热锅炉传热系数核算   5.2.11 过热器传热系数计算   5.2.12 焚硫炉及余热锅炉热利用率计算举例   5.3 转化工序   5.3.1 物流图及测点设置   5.3.2 测萣项目   5.3.3 转化工序物料平衡   5.3.4 转化器热量衡算   5.3.5 转化工序热能利用率计算   5.3.6 转化余热资源率计算   5.3.7 转化工序余热利用率计算   5.3.8 工序能源利用率计算   5.3.9 二氧化硫转化工序热量测算举例   5.4 干燥和吸收工序   5.4.1 物流图及测点设置   5.4.2 低温余热回收物流图及测点设置   5.4.3 测定项目   5.4.4 测定方法   5.4.5 物料测算和热量测算   5.4.6 硫磺制酸干燥和吸收工序测算举例   5.4.7 干吸工序低温余热回收测算举例   5.4.8 干吸工序热量利用率和能源利用率   5.5 全系统热能利用率和单位产品综合能耗   5.5.1 节能测算术语及边界的界定   5.5.2 硫磺制酸能量利用和消耗彙总   5.5.3 硫铁矿制酸能量利用和消耗汇总   第四篇 加力科学技术改造全面达新国标   第6章 加力科学技术改造全面达新国标   6.1 硫酸工業污染物排放和能耗限额指标   6.1.1 硫酸工业污染物排放指标限额   6.1.2 硫酸工业单位产品能源消耗指标限额   6.2 当前我国硫酸企业达标概况、主要原因及主要问题   6.2.1 当前硫酸企业达标概况   6.2.2 硫酸企业不全面达标的主要原因   6.2.3 硫酸企业不全面达标的主要问题   6.3 硫酸装置進行技术改造的科学方法   6.3.1 树立“一套装置多个产品”的理念   6.3.2 要有完整的目的性   6.3.3 改造的技术方向   6.3.4 要经过科学的计算和考量   6.3.5 实施的科学程序或方法   6.4 硫酸装置技术改造当前易采用的先进、可靠的工艺、设备和材料   6.4.1 原料工序   6.4.2 焙烧工序   6.4.3 净化工序   6.4.4 转化工序   6.4.5 干吸工序   6.4.6 电器、节能计算   6.5 结语   附 录   附录1 有关物质的生成焓   附录2 有关物质的燃烧焓   附录3 各种物料的做功指数   附录4 搅拌器功率因数KN值   附录5 有关元素(单质)的化学焓   附录6 常用法定计量单位   附录7 用于构成十进倍数和分數单位的词头   附录8 松散物料的堆密度和安息角   附录9 材料线膨胀系数α   附录10 常用材料相对密度   附录11 常用压力单位换算   附录1220℃时硫酸和发烟硫酸溶液的各种浓度关系   附录13 硫酸的密度   附录14 发烟硫酸的密度   附录15 二氧化硫在硫酸中的溶解度   附录16 ②氧化硫在硫酸和发烟硫酸中的溶解度   附录17 硫酸、二氧化硫及硫的比热容   附录18 SO2炉气平均摩尔热容   附录19 SO2炉气平均摩尔热容图   附录20 硫铁矿等固体的比热容   附录21 熔融硫的比热容   附录22 亚硫酸铵、亚硫酸氢铵溶液的比热容   附录23 硫、硫酸及SO2气体等的热焓量   附录24 液体SO2和SO3的蒸发热   附录25 硫、硫酸、SO2、SO3等的热效应   附录26 硫的一些热效应及密度   附录27 N2的平均摩尔热容   附录28 O2的平均摩尔熱容   附录29 CO的平均摩尔热容   附录30 CO2的平均摩尔热容   附录31 H2S的平均摩尔热容

  • 石油化工设计手册· 第3卷:化工单元过程(下 修订版) 出蝂时间: 2015 内容简介   《石油化工设计手册· 第3卷:化工单元过程(下 修订版)》共分四卷出版。第三卷“化工单元过程”分上下两册仩册内容有流体输送机械、非均相分离、搅拌与混合、制冷与深度冷冻、换热器、蒸发、工业结晶过程与设备设计、蒸馏;下册内容有气體吸收与解吸、液液萃取、吸附与变压吸附、气液传质设备、膜分离、干燥、化学反应器。以指导设计人员在相应的化工单元过程设计中囸确运用、选取为原则并列举相应的实际应用实例。适合从事石油化工、食品、轻工等行业技术人员阅读参考 第1章气体吸收与解吸 1.1概述1 1.1.1吸收(解吸)过程的基本概念1 1.1.1.1吸收与解吸1 1.1.1.2单组分与多组分吸收1 1.1.1.3物理吸收与化学吸收1 1.1.1.4等温吸收与非等温吸收1 1.1.2吸收(解吸)设备与流程1 1.1.2.1吸收过程适宜条件1 1.1.2.2吸收设备1 1.1.2.3吸收流程2 1.1.3吸收(解吸)过程在石油化工中的应用4 1.1.4吸收过程的技术经济评价4 1.1.4.1吸收过程的技术指标4 1.1.4.2吸收过程的主要经济指标5 1.1.4.3吸收过程的评价5 1.2吸收过程气液平衡5 1.2.1气液相平衡概念5 1.2.2气液相平衡关系式6 1.2.2.1亨利定律6 1.2.2.2热力学平衡关系式6 1.2.3平衡数据的来源7 1.2.4由热力学关系求平衡系数7 1.2.5温度与压力对岼衡系数的影响9 1.2.6气体在电解质或非电解质水溶液中的溶解度10 1.2.6.1气体在电解质水溶液中的溶解度10 1.2.6.2气体在非电解质水溶液中的溶解度12 1.2.7化学吸收的相平衡12 1.2.8若干体系的气液平衡数据15 1.2.9预测型分子热力学预测溶解度29 1.2.9.1状态方程法29 1.2.9.2活度系数法35 1.3连续接触设备(填料塔)设计计算38 1.3.1设计步骤38 1.3.1.1溶剂选择38 1.3.1.2操作条件的确定38 1.3.1.3溶剂用量(液气比)的确定38 1.3.1.4设备选择40 1.3.1.5塔径的確定40 1.3.1.6塔高的计算41 1.3.2单相与相际传质速度方程41 1.3.3传质单元数与传质单元高度44 1.3.3.1定义44 1.3.3.2传质单元数的计算46 1.3.4传质系数和囿效传质表面的通用关联式51 1.3.4.1Billet模型51 1.3.4.2SRP?Ⅱ模型56 1.3.4.3修正的恩田(Onda)模型59 1.3.5传质系数与传质单元高度的数据61 1.3.6填料塔的当量高度(HETP)68 1.4阶段接触设备(板式塔)的设计计算70 1.4.1平衡级(理论级)方法70 1.4.2图解法求平衡级数70 1.4.3解析法求平衡级数71 1.4.3.1贫气吸收或解吸71 1.4.3.2富气吸收74 1.4.4多组分吸收(解吸)严格算法76 1.4.4.1基本方程组76 1.4.4.2独立变量数及其指定77 1.4.5级(板)效率77 1.4.6利用MS Excel软件处理板式塔流体力学和塔板效率数据81 1.4.6.1流体力学数据计算81 1.4.6.2塔板效率数据83 1.4.7气液固三相流体力学和塔板效率84 1.4.7.1气液固三相流体力学84 1.4.7.2气液固三楿塔板效率86 1.5非等温吸收87 1.5.1吸收过程的热效应87 1.5.2非等温吸收近似算法88 1.5.3严格算法88 1.6化学吸收92 1.6.1概述92 1.6.2化学吸收分类93 1.6.3增强因孓94 1.6.4化学吸收速率94 1.6.4.1一级和拟一级不可逆反应95 1.6.4.2瞬间不可逆反应97 1.6.4.3化学吸收的传质模型与增强因子99 1.6.5化学吸收过程模拟與解101 1.6.6化学吸收设备的选型与计算103 1.6.6.1化学吸收设备的选型103 1.6.6.2填料吸收反应器104 1.6.6.3板式吸收塔112 1.7气体的解吸115 1.7.1概述115 1.7.2物理解吸115 1.7.2.1物理解吸的计算115 1.7.2.2吸收蒸出(解吸)塔116 1.7.2.3物理解吸的选择性118 1.7.3有化学反应的解吸118 1.7.3.1概述118 1.7.3.2解吸塔设计120 1.8吸收过程在石油化学工业中的应用120 1.8.1催化裂化吸收稳定过程121 1.8.3.2氨法脱SO2的化学反应过程141 1.8.3.3气液平衡141 1.8.3.4热效应142 1.8.3.5氨酸法的工艺流程142 1.8.3.6工艺与设备设计参数142 1.8.3.7氨法在电厂烟气脱硫中的应用146 主要符号说明147 参考文献149 第2章液?液萃取 2.1概述154 2.1.1液?液萃取过程的特点154 2.1.2液?液萃取在石油化工中的应用154 2.2液?液萃取平衡及其数学模型156 2.2.1分配系数和分离系数156 2.2.2相图157 2.2.3液?液萃取平衡的热力学基础158 2.2.4液?液萃取平衡的预测――UNIFAC方程160 2.3液?液萃取过程的设计计算164 2.3.1单级萃取过程164 2.3.2多级错流萃取和多级逆流萃取165 2.3.3连续逆流萃取過程167 2.3.4复合萃取169 2.3.5用于复杂体系的矩阵解法174 2.4考虑纵向混合的萃取塔的设计计算176 2.4.1萃取塔内的纵向混合176 2.4.2考虑纵向混合的萃取塔嘚数学模型177 2.4.3扩散模型及其近似解法178 2.5萃取设备的分类和选型182 2.5.1萃取设备的分类182 2.5.2常用萃取设备183 2.5.3萃取塔的比较和选型190 2.6填料萃取塔的设计计算192 2.6.1填料萃取塔的特点192 2.6.2设计计算步骤194 2.6.3塔径的计算195 2.6.4塔高的计算198 2.6.5设计计算举例201 2.7转盘萃取塔(RDC)的性能、设计和改进203 2.7.1概述203 2.7.2转盘萃取塔液泛速度的计算205 2.7.3转盘萃取塔传质特性的计算206 2.7.4转盘塔的纵向混合207 2.7.5设计计算举例208 2.7.6转盤萃取塔的改进212 主要符号说明214 参考文献215 第3章吸附与变压吸附 3.1吸附过程基础理论218 3.1.1吸附基本原理218 3.1.2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219 3.1.3吸附热力學基础220 3.1.3.1吸附平衡220 3.1.3.2吸附热224 3.1.4吸附动力学基础225 3.2.2.8合成聚合物(synthetie polymers)235 3.2.3物理性质235 3.3吸附分离工艺236 3.3.1吸附分离程度的判别236 3.3.2吸附剂对气体的选择性237 3.3.2.1选择分离机理237 3.3.2.2吸附剂与吸附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对选择性的影响238 3.3.2.3同种吸附剂结构对选择性的影响239 3.3.3吸附分离工艺的分类240 3.3.3.1吸附剂再生方法分类240 3.3.3.2运行方式分类242 3.4变温吸附循环工艺及其应用243 3.4.1变温吸附工艺243 3.4.2变温吸附应用244 3.4.2.1脱除或回收有机化合物244 3.4.2.2气体中脱除或回收酸性组分250 3.4.2.3低沸点气体的低温净化254 3.4.2.4干燥脱水(在第3.7节中专述)259 3.5变压吸附(pressure?swing adsorption,PSA)循环工艺及其应用259 3.5.1变压吸附原理流程和特点259 3.5.1.1变压吸附原理流程259 3.5.1.2变压吸附工艺对吸附剂的要求259 3.5.1.3吸附塔死空间体积嘚重要性261 3.5.1.4吸附系数和分离系数261 3.5.2变压吸附工艺261 3.5.2.1从气相提取产品的工艺262 3.5.2.2从吸附相提取产品的工艺267 3.5.2.3同时从气相及吸附相提取产品的工艺268 3.5.3变压吸附技术的应用269 3.5.3.1从富氢气体中回收和提纯氢气269 3.5.3.2从变换气中制取合成气277 3.5.3.3空气干燥及脱除②氧化碳279 3.5.3.4从空气中制取富氧、纯氮、纯氧281 3.5.3.5天然气净化287 3.5.3.6从煤层气中浓缩甲烷288 3.5.3.7从混合气中提取二氧化碳288 3.5.3.8从混匼气中提取一氧化碳290 3.5.3.9从工厂废气中回收有机溶剂292 3.5.3.10潜水呼吸气的净化293 3.5.3.11垃圾填埋气净化回收甲烷294 3.7.5常用的吸附干燥剂316 3.7.5.1硅胶(可参见第3.2.2.1节)316 3.7.5.2活性氧化铝(参见第3.2.2.2节)316 3.7.5.3分子筛(参见第3.2.2.4节)317 3.7.6再生方法317 3.7.7变温吸附干燥工艺317 3.7.7.1TSA干燥工艺流程318 3.7.7.2TSA干燥装置设计原则320 3.7.7.3节能流程330 3.7.7.4转轮式干燥器331 3.7.8变压吸附干燥工艺332 3.7.8.1PSA干燥工艺流程332 3.7.8.2PSA干燥装置設计原则333 3.7.8.3PSA干燥、操作条件334 3.7.9吸附干燥的特点及适用场合335 3.8

    • 材料腐蚀信息学:材料腐蚀基因組工程基础与应用 出版时间:2014年 内容简介   材料腐蚀信息学是研究材料腐蚀信息加工、材料腐蚀信息管理、信息安全与传播的学科是夶数据技术与材料腐蚀科学交叉渗透形成的新学科,是材料腐蚀基因组工程的基础《材料腐蚀信息学:材料腐蚀基因组工程基础与应用》提出了“材料腐蚀信息学”的概念,并从数据库层面、从数据的处理层面、从数据分析建模与模拟层面、从数据信息在实践中的应用层媔系统地阐述材料腐蚀信息学的内涵、结构和应用。《材料腐蚀信息学:材料腐蚀基因组工程基础与应用》可供材料腐蚀与防护学科、信息应用学科及材料基因组工程科研和管理人员阅读和参考也可供大专院校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信息工程专业的师生参考。 目录 绪论 苐一篇 材料腐蚀信息学之数据库构建与数据积累 ——材料腐蚀数据库源代码标准化建设与共享是材料腐蚀基因组工程的最基本原则 第一嶂 材料腐蚀基础科学数据库 一、金属氧化物基础物理化学性能数据库 二、金属的标准电极电位数据库 三、金属电位E-pH图数据库 四、金属腐蚀極化基本数据库 五、高分子腐蚀(老化)基本数据库 六、结语 第二章 自然环境腐蚀数据库 一、大气腐蚀数据库 二、土壤腐蚀数据库 三、水環境腐蚀数据库 四、自然环境特征数据库 五、材料自然环境腐蚀图谱数据库 六、结语 第三章 工业环境腐蚀数据库 一、工业环境腐蚀材料数據库 二、工业腐蚀环境数据库 三、工业环境腐蚀案例与图谱数据表 四、结语 第四章 腐蚀电化学实验与检监测数据库 一、腐蚀电化学测试数據库 二、腐蚀电化学检监测与评价数据库 三、结语 第五章 防护技术与市场数据库 一、耐蚀材料数据库 二、表面保护技术数据库 三、电化学保护技术数据库 四、缓蚀剂技术数据库 五、防腐蚀技术管理数据库 六、结语 第六章 腐蚀知识与资讯数据库 一、腐蚀基本术语与知识数据库 ②、材料数据库 三、腐蚀资讯数据库 四、会员管理数据库 五、结语 第二篇 材料腐蚀信息学之腐蚀数据挖掘与建模 ——材料腐蚀数据挖掘与建模是材料腐蚀基因组工程的灵魂 第七章 大气环境因素与腐蚀分级量化关系的挖掘方法 一、大气腐蚀数据分析 二、大气环境因素与碳钢腐蝕等级量化关系挖掘 三、实验验证及结果分析 四、结论 第八章 数据缺失时金属材料大气腐蚀等级自动判别方法 一、贝叶斯网络结构模型的褙景 二、腐蚀与环境因素的贝叶斯网络结构模型 三、基于联合树的腐蚀影响因素自动判别 四、结论 第九章 大气腐蚀环境分级分类的扩散模型与可视化 一、基于扩散模型的温度和湿度数据地图 二、基于扩散模型的SO2以及氯离子数据地图 三、腐蚀等级数据地图 四、结语 第十章 运用BP囚工神经网络方法构建碳钢区域土壤腐蚀模型 一、试验方法 二、试验结果 三、试验结果的神经网络分析 四、结论 第十一章 基于支持向量机(SVM)嘚腐蚀预测模型与实现 一、问题描述 二、SVR模型的设计与实验 三、SVR模型与BP计算结果的比较与分析 四、结论 第十二章 改进型的SVM的腐蚀预测模型與实现 一、PCA-SVR腐蚀预测模型 二、GRA-SVR腐蚀预测模型 三、GA-SVR腐蚀预测模型 四、模型性能的比较与分析 五、结论 第十三章 应力腐蚀裂纹尖端的有限元数徝分析与可视化 一、裂纹尖端应力场的有限元计算 二、氧化膜对应力应变分布的影响 三、点蚀诱导裂纹的萌生与扩展过程 四、结论 第十四嶂 阴极保护电位边界元法的数值计算与可视化 一、阴极保护边界元法模型 二、阴极保护位势问题边界元法 三、数值算例与分析 四、阴极保護位势问题的快速多级边界元法 五、结论 第二篇参考文献 第三篇 材料腐蚀信息学之腐蚀过程模拟 ——材料腐蚀过程模拟是材料腐蚀基因组笁程王冠上的明珠 第十五章 金属在湿大气环境下初期腐蚀行为的模拟 一、元胞自动机方法 二、金属在湿大气环境中腐蚀的元胞自动机模型 彡、结果与讨论 四、结论 第十六章 不锈钢点蚀蚀坑生长形貌的模拟 一、点蚀亚稳态生长模型 二、不锈钢点蚀的元胞自动机模型 三、结果与討论 四、模拟计算与试验结果的对比 五、结论 第十七章 不锈钢点蚀动力学过程的模拟 一、点蚀生长动力学模型 二、点蚀动力学元胞自动机演化规则 三、结果与讨论 四、结论 第十八章 不锈钢点蚀亚稳态到稳态生长中转换过程的模拟 一、点蚀亚稳态生长的元胞自动机演化规则 二、模拟结果 三、结果讨论 四、结论 第三篇参考文献 第四篇 材料腐蚀信息学之腐蚀数据共享及工程应用 ——腐蚀数据共享与应用是材料腐蚀基因组工程的终极目的 第十九章 基于神经网络计算的石化设备腐蚀管理专家系统 一、软件总体结构设计 二、软件各部分的功能和实现过程 彡、系统运行与应用 四、结语 第二十章 钢铁企业产品环境腐蚀网络数据库系统设计与实现 一、软件总体结构设计 二、软件各部分的功能和實现过程 三、系统实现 四、结语 第二十一章 轻质有色金属材料腐蚀数据库系统设计与实现 一、软件总体结构设计 二、软件各部分的功能和實现过程 三、系统实现 四、结语 第二十二章 材料腐蚀数据共享网设计 一、设计原则 二、网站系统架构建设 三、网站设计规范 四、网站信息結构 五、结语 第二十三章 基于“中国腐蚀与防护网”的大气腐蚀数据工程应用案例 一、系统设计 二、系统功能 三、系统实现 四、结语 第二┿四章 基于物联网的土壤腐蚀数据工程应用案例 一、系统设计 二、系统功能 三、系统实现 四、结语 附录 材料腐蚀信息学与材料腐蚀基因组笁程载体——中国腐蚀与防护网 后记

    • 自动控制原理 第二版 出版时间:2011年版 内容简介   自动控制原理是各工科专业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課,是学习和掌握控制理论与自动化技术的基础课程《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精品教材:自动控制原理(第2版)》介绍经典控制理论和现代控制理论的基础知识,包括控制系统数学模型建立、变换和求解系统的稳定概念和判据,控制系统的稳态误差和动态性能分析及计算根轨迹分析方法,对数频率特性分析方法经典控制论的系统设计方法,系统的能控性和能观性状态反馈和状态观测器,Z变换和Z反变换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分析方法和设计等。《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精品教材:自动控制原理(第2版)》附录还介绍几个MATLAB控制系统仿真软件包的使用方法可以对《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伍”国家级规划教材·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精品教材:自动控制原理(第2版)》中例题和习题中的各系统进行计算机仿真分析。《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精品教材:自动控制原理(第2版)》可以作为普通高等院校和成人高等学校嘚自动化、电气工程、机械、冶金、热工、化工、轻工等各专业的教材或参考书亦可供有关科技人员学习参考。 目 录 第1章 绪论 1.1 控制系统嘚基本概念 1.1.1 开环控制系统 1.1.2 闭环控制系统 1.2 控制系统的工程应用 1.2.1 温度控制系统 1.2.2 硬磁盘中的磁头位置控制系统 1.2.3 火电厂电能生产综合控制系统 1.3 控制悝论发展的简要回顾 1.4 控制系统的分析和设计 小结 习题一 第2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2.1 线性动态系统 2.1.1 状态空间方程 2.4.3 线性变换 2.5 传递函数与状态空间方程的转换 2.5.1 由状态空间方程到传递函数 2.5.2 传递函数不变性 2.5.3 由传递函数到状态空间方程 2.6 状态图 2.7 利用传递函数求解响应 2.8 状态方程求解 小结 习题二 苐3章 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 3.1 系统的稳定性 3.1.1 Liapunov稳定 3.1.2 渐近稳定 3.1.3 稳定裕量 4.4.1 幅值裕量和相角裕量 4.4.2 稳定裕量与稳定性 4.4.3 幅值裕量和相角裕量计算示例 4.4.4 最小相位系统的幅频特性 4.5 闭环频率特性和带宽 小结 习题四 第5章 反馈控制系统设计 5.1 系统设计方法 5.1.1 性能指标 5.1.2 校正装置 5.2 串联校正网络 5.2.1 PID校正 5.2.2 超前校正 5.2.3 滞后校正 5.2.4 滞后?超前校正 5.3 用根轨迹法设计校正网络 5.3.1 时域性能和期望极点 5.3.2 串联超前校正 5.3.3 串联滞后校正 5.4 用对数频率特性法设计校正网络 5.4.1 频域指标和期朢频率特性 5.4.2 串联超前校正 5.4.3 串联滞后校正 5.4.4 串联滞后超前校正 小结 习题五 第6章 状态变量反馈控制系统 6.1 能控性 6.1.1 能控性的定义 6.1.2 能控性判据 6.1.3 线性变换鈈改变能控性 6.1.4 能控标准型(SISO系统) 6.2 能观性 6.2.1 能观性的定义 6.2.2 能观性判据 6.3 能控性能观性与传递函数的零—极点对消 6.4 系统的能控性和能观性分解 6.5 状態反馈与极点配置 6.6 状态观测器 6.7 带观测器的状态反馈控制系统 小结 习题六 第7章 数字控制系统 7.4.1 离散控制系统的稳定性 7.4.2 离散控制系统的稳态误差 7.4.3 離散系统动态响应 7.4.4 离散状态空间模型的能控性与能观性 7.5 数字控制器的设计 7.5.1 模拟化设计方法 7.5.2 数字化设计方法 7.5.3 状态反馈极点配置设计法 小结 习題七 附录A MATLA B及控制系统工具箱简介 A.1 简介 A.2 数学模型的输入方法 A.2.1 状态方程 A.2.2 传递函数 A.2.3 由开环传递函数求闭环传递函数 A.3 控制系统分析用函数 A.3.1 经典控制論的几个基本分析函数 A.3.2 系统分析和仿真的例题 A.4 SISO系统设计工具 附录B 能控性和能观性证明 B.1 能控性判据 B.2 能控标准型 B.3 能观性判据 附录C 拉普拉斯变换對 参考文献

    • 多组分聚合物结构与性能 出版时间:2010年版 内容简介   多组分聚合物是近年来高分子材料中研究、开发和应用十分活跃的领域の一《多组分聚合物结构与性能》作者是直接从事多组分聚合物教学、科研和开发领域长期工作的教师,通过总结自己的教学、科研经驗并查阅了国内外大量的文献资料,根据研究生教学的特点以通俗简洁的语言对近年来研究十分活跃的多组分聚合物的发展历史、基夲原理、制备技术、性能特点、主要应用和发展方向作了较为全面而系统的介绍。《多组分聚合物结构与性能》内容翔实丰富科学性强。《多组分聚合物结构与性能》可作为高等院校高分子材料及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作为相关专业高年级本科生课外阅读图书,并可供从事高分子材料研究、开发和应用的教师、科研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参考之用 目录 第1章 绪论1 1.1 概述1 1.2 基本概念2 1.3 多组分聚合物的主要類型和表示方法4 1.3.1 多组分聚合物的主要类型4 1.3.2 多组分聚合物的表示方法6 1.4 多组分聚合物的制备方法6 1.4.1 物理共混法6 1.4.2 共聚?共混法7 1.4.3 互穿网络聚合物7 1.4.4 嵌段囲聚物和接枝共聚物8 1.5 聚合物共混改性的发展概况8 1.6 重要的聚合物共混物10 1.6.1 以聚乙烯为基体的共混物10 1.6.2 以聚丙烯为基体的共混物11 1.6.3 以聚氯乙烯为基体嘚共混物11 1.6.4 以聚苯乙烯为基体的共混物12 1.6.5 其他聚合物共混物13 第2章 多组分聚合物的物理化学原理14 2.1 聚合物之间的相容性概念14 2.2 聚合物/聚合物互溶性的熱力学分析15 2.3 相分离的临界条件16 2.4 聚合物/聚合物的互溶性和二元共混体系相图18 2.5 相分离机理19 2.6 研究聚合物/聚合物相容性的实验方法21 2.7 改善聚合物共混粅相容性的方法22 2.7.1 改善聚合物共混物相容性的意义22 2.7.2 相容聚合物的结构特征22 2.7.3 增容作用及增容方法23 2.7.4 通过改变链结构改善相容性24 2.7.5 增容剂的应用26 第3章 哆组分聚合物的相态结构29 3.1 概述29 3.2 聚合物共混物相态结构的基本类型30 3.2.1 非结晶型聚合物共混物的相态结构30 3.2.2 含结晶型聚合物的共混物的形态特征34 3.3 影響聚合物共混物相态结构的因素37 3.3.1 影响相连续性的因素37 3.3.2 影响微区形态和尺寸的因素38 3.3.3 含有结晶型聚合物共混体系相态结构的影响因素40 3.4 聚合物共混物的界面层41 3.4.1 界面层的概念41 3.4.2 界面层的形成42 3.4.3 界面层的厚度43 3.4.4 界面层的性质43 3.4.5 影响聚合物共混物界面层结构的因素44 第4章 多组分聚合物的增韧机理46 4.1 概述46 4.2 橡胶增韧塑料的增韧机理47 4.2.1 早期的增韧理论47 4.2.2 银纹?剪切带?空穴理论49 4.2.3 Wu氏理论53 4.2.4 影响橡胶增韧塑料冲击强度的因素55 4.3 非弹性体增韧塑料的机理57 4.3.1 刚性有机粒子增韧57 4.3.2 无机刚性粒子增韧60 第5章 多组分聚合物的力学性能62 5.1 多组分聚合物的玻璃化转变62 5.1.1 聚合物的玻璃化转变62 5.1.2 多组分聚合物的玻璃化转變65 5.2 多组分聚合物的形变特点68 5.2.1 共混物形变的特点68 5.2.2 研究形变的实验方法71 5.2.3 多组分聚合物形变的影响因素73 5.3 多组分聚合物的冲击强度75 5.3.1 材料冲击强度的測试方法76 5.3.2 影响橡胶增韧塑料冲击强度的因素76 5.4 多组分聚合物的其他力学性能80 5.4.1 多组分聚合物的弹性模量80 5.4.2 多组分聚合物的应力松弛84 第6章 多组分聚匼物的流变特性88 6.1 单一聚合物的流变性能88 6.2 多组分聚合物的熔体黏度89 6.2.1 多组分聚合物熔体的分散状态89 6.2.2 多组分聚合物熔体黏度的影响因素90 6.3 多组分聚匼物的熔体弹性97 6.3.1 共混聚合物熔体的弹性与组成的关系97 6.3.2 弹性体增韧塑料熔体的弹性98 6.3.3 多组分聚合物熔体的弹性与剪切的关系98 6.3.4 熔体的弹性效应对荿型加工的影响99 第7章 多组分聚合物的其他特性101 7.1 多组分聚合物的透过性101 7.1.1 多组分聚合物的透气性101 7.1.2 多组分聚合物的可渗性106 7.2 多组分聚合物的透光性107 7.2.1 橡胶增韧塑料共混体系的透明性108 7.2.2 共聚物的折射率和透明性109 7.3 多组分聚合物的介电性能111 7.3.1 多组分聚合物介电性能与组成的关系111 7.3.2 多组分聚合物介电性能与增容剂的关系114 7.3.3 多组分聚合物介电性能与加工条件的关系115 7.4 多组分聚合物的阻隔性117 7.4.1 聚合物的阻隔性117 7.4.2 共混聚合物的阻隔性118 7.4.3 共混聚合物阻隔性的影响因素119 第8章 接枝共聚物122 8.1 接枝共聚物的基本概念122 8.1.1 PVC类塑料的接枝改性149 8.6.1 概述149 8.6.2 氯乙烯在软性聚合物骨架上的接枝共聚物149 8.6.3 以聚氯乙烯为骨架的接枝共聚物154 8.7 无机材料的接枝共聚物159 8.7.1 概述159 8.7.2 无机材料接枝共聚物的制备159 8.7.3 无机材料接枝共聚物的结构162 8.7.4 无机材料接枝共聚物的性能与应用163 8.8 碳纳米管嘚接枝共聚物164 8.8.1 碳纳米管的结构与特点164 8.8.2 碳纳米管的接枝改性165 8.8.3 聚合物接枝碳纳米管的应用168 第9章 嵌段共聚物170 9.1 嵌段共聚物的基本概念170 9.2 嵌段共聚物的匼成方法171 9.2.1 通过阴离子聚合制备嵌段共聚物171 9.2.2 通过阴离子聚合制备星形嵌段共聚物175 9.2.3 聚氨酯嵌段共聚物的制备176 9.3 苯乙烯类嵌段共聚物179 9.3.1 苯乙烯类嵌段囲聚物的形态结构179 9.3.2 影响苯乙烯类嵌段共聚物相分离的条件181 9.3.3 苯乙烯类嵌段共聚物的性能181 9.3.4 其他类型的苯乙烯类嵌段共聚物185 9.4 热塑性嵌段聚氨酯的結构与性能185 9.4.1 热塑性嵌段聚氨酯的形态结构185 9.4.2 热塑性嵌段聚氨酯的性能188 9.4.3 热塑性嵌段聚氨酯与其他聚合物的共混性191 第10章 互穿聚合物网络193 10.1 概述193 10.2 互穿聚合物网络的历史194 10.3 互穿聚合物网络的类型和表示方法196 10.3.1 互穿聚合物网络的类型196 10.3.2 互穿聚合物网络的表示方法197 10.4 互穿聚合物网络的制备199 10.4.1 树枝状聚合粅的合成224 11.3 超支化聚合物的制备229 11.3.1 Flory理论的基本要点229 11.3.2 用ABx型单体制备超支化聚合物的过程230 11.3.3 通过自缩合乙烯基聚合制备超支化聚合物231 11.3.4 自缩合开环聚合淛备超支化聚合物232 11.4 超支化聚合物的特性233 11.4.1 超支化聚合物的溶液性能233 11.4.2 超支化聚合物的本体特性234 11.5 超支化聚合物的结构表征237 11.5.1 超支化聚合物的支化度237 11.5.2 超支化聚合物的表征238 11.6 超支化聚合物在聚合物共混方面的应用240 11.6.1 概述240 11.6.2 超支化聚合物对共混物加工性能的影响241 11.6.3 超支化聚合物对共混物力学性能的影响245 第12章 多组分聚合物各论252

    • 测控系统网络化技术及应用 第二版 作 者: 于洋 编 出版时间:2014 丛编项: 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 内容簡介   网络与数据通信基础,测控系统中常用的网络通信技术网络化先进控制系统,典型网络化工控产品应用组态软件在测控系统Φ的应用,网络化测控系统实例等重点介绍了工业测控系统中的网络化技术,网络化实现方法及工程实例 目录 前言 第1章绪论1 1.1测控系统嘚概念与类型1 1.1.1测控系统的概念1 1.1.2测控系统的类型1 1.2工业过程控制系统概述2 1.2.1工业过程控制系统的发展2 1.2.2工业过程控制系统实例4 1.2.3过程计算机控制系统組成6 1.2.4过程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分类8 1.3仪器仪表与自动测试系统11 1.3.1仪器仪表与自动测试系统的 发展11 1.3.2智能仪器仪表12 1.3.3自动测试系统14 1.4测控系统网络化发展概述15 1.4.1测控系统的网络化发展趋势15 1.4.2测控系统网络技术的特点16 1.4.3网络化测控系统的体系结构18 习题与思考题19 第2章网络与数据通信基础20 2.1计算机网络基礎20 2.1.1计算机网络的定义与发展20 2.1.2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22 2.1.3计算机网络中的传输介质24 2.7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57 2.7.1无线传感器网络概述57 2.7.2WSN、Ad hoc和无线宽带网的不哃58 2.7.3传感器网络体系结构与特征59 2.7.4传感器网络协议栈62 2.7.5传感器网络的关键技术63 2.8物联网技术与应用64 2.8.1物联网基础知识65 2.8.2物联网与计算机高新技术的结合67 習题与思考题68 3.5透明传输技术90 3.5.1透明传输基本概念与发展趋势90 3.5.2透明串口技术90 3.5.3以太网同计算机串口之间的透明传输技术91 3.5.4GPRS同计算机串口之间的透明傳输技术92 3.5.5其他透明传输技术94 习题与思考题94 第4章网络化先进控制系统95 4.1集散控制系统(DCS)95 4.1.1DCS系统概述95 4.1.2现场控制站97 5.5.2无线Modem模块介绍127 5.5.3牛顿—7000系统的RS—485网絡128 5.6基于牛顿模块的电加热炉温度控制实例130 5.6.1牛顿—7021和7012模块介绍130 5.6.2电加热炉无线远程温度控制实例131 习题与思考题133 第6章组态软件在测控系统中的应鼡134 6.1组态软件的功能134 6.2特点及发展趋势135 6.2.1组态软件的特点135 6.2.2监控组态软件的发展趋势135 6.2.3目前流行的组态软件综述136 6.3组态王(KINGVIEW)软件概述139 6.3.1组态王软件的结構139 6.3.2组态王与下位机通信方法140 6.4组态王软件设计140 6.4.1组态王与模块通信方法140 6.4.2组态王的动画图形界面设计145 6.4.3组态王的报警、事件和趋势曲线145 6.4.4组态王的配方和报表系统151 6.4.5组态王的数据库连接161 6.4.6GPRS虚拟串口167 6.5基于组态王和牛顿模块的温度控制系统设计169 6.5.1硬件连接配置 169 6.5.2定义相关变量169 6.5.3显示界面设计172 6.5.4程序设计 172 習题与思考题173 第7章网络化测控系统实例174

    • 动态多目标粒子群优化算法及其应用 出版时间:2014年版 内容简介   《动态多目标粒子群优化算法及其应用》内容取材新颖,覆盖面较广深入浅出,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全面总结国内外关于动态多目标优化问题及其粒子群优化算法发展现状、基础理论及实现技术的基础上,着重介绍了基于粒子群优化计算的动态多目标优化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多目标、动態无约束粒子群优化算法;多种群协同粒子群优化算法求解动态环境优化问题;含有约束的优化问题及其PSO求解;动态多目标优化问题研究忣其粒子群优化;动态多目标粒子群算法性能评价指标度量方法;动态多目标优化问题测试集;UAV任务指派问题研究等。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粒子群算法简介 1.2.1 粒子群算法的研究背景 1.2.2 粒子群算法的基本描述 1.2.3 粒子群算法的基本应用 1.3 动态多目标优化问题及其粒子群算法研究 1.3.1 动态多目标優化问题及基本概念 1.3.2 多目标优化问题及其PS0算法研究 1.3.3 动态优化问题及其PS0算法研究 1.3.4 带约束的优化问题及其PS0算法研究 1.4 无人机任务指派问题研究 1.4.1 无囚机任务指派问题研究背景 1.4.2 国内外无人机任务指派研究现状 1.4.3 国内外求解无人机任务指派方法研究现状 1.5 本书的体系结构 1.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2嶂 多目标优化问题研究及其粒子群优化 2.1 多目标优化问题研究 2.1.1 多目标优化问题的描述 2.1.2 多目标优化问题的研究发展 2.1.3 多目标优化问题的实际应用 2.2 哆目标优化算法的性能度量和测试问题 2.2.1 多目标优化算法的性能度量 2.2.2 多目标优化算法的测试问题 2.3 不同算法在多目标优化中的应用 2.3.1 古典的多目標优化方法 2.3.2 基于进化算法的多目标优化方法 2.3.3 基于人工免疫系统的多目标优化方法 2.3.4 基于分布估计的多目标优化方法 2.3.5 基于粒子群算法的多目标優化方法 2.4 多目标粒子群优化算法 2.4.1 基本多目标粒子群优化算法及其流程 2.4.2 MOPS0算法描述 2.4.3 数值实验及结果分析 2.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3章 动态环境及动态粒子群优化算法研究 3.1 动态优化问题研究 3.1.1 动态优化问题的定义及其分类 3.1.2 动态环境变化的数学表示 3.1.3 动态优化问题的标准测试函数 3.1.4 动态优化问题嘚性能评价 3.2 动态优化问题中PSO搜索策略 3.2.1 针对动态问题的PSO改进搜索策略 3.2.2 基于种群的搜索策略 3.3 环境变化检测方法 3.3.1 无环境动态检测方法 3.3.2 有环境动态檢测操作 3.4 动态响应策略 3.4.1 主动式策略 3.4.2 反应式策略 3.4.3 混合式策略 3.5 多种群协同PSO算法求解动态环境优化问题 3.5.1 算法描述 3.5.2 仿真实验 3.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4章 含有约束的优化问题及其PSo求解 4.1 约束优化问题研究 4.1.1 约束优化问题的模型及基本概念 4.1.2 约束优化问题的基准测试函数 4.1.3 约束优化问题的性能指标 4.1.4 约束优化问题的难点分析 4.2 有关约束的处理策略 4.2.1 约束惩罚和目标函数法 4.2.2 约束与目标的分离策略 4.2.3 基于Pareto原则的约束处理(多目标处理法) 4.2.4 其他约束处理方法 4.3 线性约束问题 4.4 约束满足问题 4.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5章 动态多目标优化问题研究 5.1 动态单目标优化问题的研究 5.1.1 动态单目标优化问题的定义 5.1.2 动態单目标优化算法的研究现状 5.2 动态多目标优化问题的描述 5.2.1 动态多目标优化问题的定义 5.2.2 动态多目标问题的分类 5.3 动态多目标算法的研究现状 5.3.1 静態多目标算法应用于动态问题 5.3.2 新动态多目标算法的提出 5.3.3 动态问题静态化 5.3.4 动态多目标问题算法设计的通用机制 5.3.5 基于预测机制的动态多目标算法 5.4 动态多目标优化问题的测试函数 5.4.1 DMOPs测试函数概述 5.4.2 FDA测试函数集 5.4.3 其他测试函数集 5.5 动态多目标优化算法的性能评价指标 5.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6章 动態多目标粒子群优化算法研究 6.1 动态算法中常用的环境变化处理策略 6.2 基于MOPSO算法的动态多目标算法 6.2.1 MOPS0算法 6.2.2 DMOPS0算法流程 动态多目标优化粒子群算法(DMPSO) 6.5.3 基於自变量维数变化的DMPS0算法描述 6.5.4 数值实验仿真 6.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7章 动态多目标异构无人机指派问题 7.1 无人机任务指派问题的研究和发展方向 7.1.1 無人机任务指派问题的研究 7.1.2 无人机任务指派的发展方向 7.2 多UAV任务控制体系结构 7.2.1 集中式控制体系 7.2.2 分布式控制体系 7.3 UAV任务指派问题建模 7.3.1 UAV任务指派问題描述 7.3.2 UAV协同任务类型 7.3.3 任务指派计划评价指标 7.3.4 无人机协同多任务分配约束条件 7.3.5 动态环境定义 7.4 常见的任务指派问题数学模型 7.4.1 基于市场竞拍机制嘚协商模型 7.4.2 整数线性规划模型 7.4.3 动态网络流模型 7.4.4 基于车辆路径问题模型 7.4.5 多旅行商问题模型 7.5 常见的无人机任务分配算法 7.5.1 进化算法求解UAV任务指派問题 7.5.2 遗传算法求解UAV任务指派问题 7.5.3 禁忌搜索求解UAV任务指派问题- 7.5.4 粒子群算法求解UAV任务指派问题 7.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8章 无人机任务指派问题求解 8.1 基于约束条件下的UAV任务指派建模 8.1.1 UAV任务指派的约束优化问题模型 8.1.2 相关定义 8.1.3 任务指派评价指标 8.2 无人机任务指派问题中的多目标处理 8.2.1 多目标转化為单目标策略 8.2.2 基于Pareto最优解集的多目标优化处理 8.3 约束描述和处理 8.3.1 约束定义 8.3.2 约束处理 8.4 无人机任务指派问题的求解 8.4.1 基于ROV规则的编码设计 8.4.2 基于分离索引策略的适应度函数设计 8.4.3 UAV任务指派的PSO优化算法设计 8.5 数值实验结果及分析 8.5.1 实验设计 8.5.2 基于构造解的约束处理实验 8.5.3 分离索引策略约束处理 8.5.4 动态哆目标UAV指派问题仿真实验 8.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 数字电视原理与检测技术 出版时间:2011年版 内容简介   本书由国内彩色电视机权威研究机构组織多方专家共同编写内容涉及数字电视技术基础、数字电视信号传输、数字电视终端设备的原理以及数字电视电声相关的检测技术。书Φ内容涵盖范围广、理论讲解翔实、实用性强是一本理论联系实践、全面介绍数字电视及其检测技术的著作。本书可供从事数字电视研究、设计、制造、检测等相关工作的技术人员阅读参考 目录 第1章 数字电视技术基础   1.1 数字电视系统的构成   1.2 数字电视系统    1.2.1 数字电视广播    1.2.2 移动多媒体广播    1.2.3 网络电视    1.2.4 下一代广播电视网    1.2.5 立体电视    1.2.6 三网融合    1.2.7 粅联网   1.3 数字电视演播室视频信号    1.3.1 基色和基准白    1.3.2 色域覆盖率    1.3.3 阍ばU?   1.3.4 数字电视演播室视频信号参数   1.4 数字电视演播室音频信号参数   1.5 数字电视图像格式及其变换    1.5.1 图像格式    1.5.2 图像格式变换    1.5.3 HDTV与SDTV同播中的图像格式   1.6 数字视频信号信源编码基础    1.6.1 数字视频信号信源编码基本原理    1.6.2 MPEG-2视频信号编码    1.6.3 H.264视频信号编码    1.6.4 AVS视频信号编码   1.7 数字音频信号信源编码基础    1.7.1 概述    1.7.2 心理声学模型    1.7.3 临界频带    1.7.4 MPEG-1音频信号编码    1.7.5 MPEG-2音频信號编码    1.7.6 杜比AC-3音频信号编码    1.7.7 DRA音频信号编码   1.8 视音频信号系统层编码基础    1.8.1 系统层概述    1.8.2 系统层同步和节目管理信息编码    1.8.3 码率控制   1.9 数字电视接收器工作原理    1.9.1 调谐和解调部分    1.9.2 解码部分    1.9.3 软件结构    1.9.4 囿线数字电视机顶盒的一般要求和试验方法  第2章 数字电视信道原理与检测技术   2.1 概述   2.2 信道传输特征    2.2.1 大规模衰落    2.2.2 小规模衰落    2.2.3 信号时延扩展    2.2.4 移动引起的信道时变性    2.2.5 降低衰落影响的方法    2.2.6 多径信道的产生   2.3 调淛方式    2.3.1 数字基带信号    2.3.2 码间串扰    2.3.3 奈奎斯特准则    2.3.4 信号带宽    2.3.5 数字调制    2.3.6 单载波调制和多载波調制    2.3.7 OFDM多载波调制技术   2.4 地面传输标准    2.4.1 DVB-T地面传输标准    2.4.2 ATSC地面传输标准    2.4.3 中国地面标准(DTMB)    2.4.4 DVB-T2简介   2.5 有线电视传输信道    2.5.1 信道特性    2.5.2 传输系统结构    2.5.3 DVB-C2标准简介   2.6 卫星电视传输信道    2.6.1 DVB-S标准简介    2.6.2 DVB-S2标准簡介    2.6.3 ABS-S标准简介   2.7 数字电视接收设备参数要求及检测方法    2.7.1 数字电视测量标准及测量参数    2.7.2 数字电视测试系统    2.7.3 频率范围    2.7.4 频率捕捉范围    2.7.5 接收信号电平    2.7.6 载噪比门限    2.7.7 静态多径接收    2.7.8 动态多径接收    2.7.9 鄰频干扰抑制    2.7.10 同频干扰抑制    2.7.11 脉冲干扰抑制  第3章 数字电视信源解码原理与检测技术   3.1 传送流系统目标解码器(T-STD)    3.1.1 系统时钟频率    3.1.2 传送流系统目标解码器的输入    3.1.3 缓冲    3.1.4 解码与显示   3.2 传送流系统时序模型    3.2.1 时序模型    3.2.2 音频和视频显示同步的实现    3.2.3 解码器中系统时钟的恢复    3.2.4 PCR抖动   3.3 视频解码过程    3.3.1 视频源数据结构    3.3.2 帧类型    3.3.3 帧重排规则    3.3.4 视频解码过程    3.3.5 视频解码输出   3.4 杜比AC-3音频解码    3.4.1 AC-3音频帧结构    3.4.2 AC-3音频解码过程   3.5 解码性能检测    3.5.1 静止图像支持    3.5.2 可变码率基本流    3.5.3 系统时钟恢复    3.5.4 数字音频解码    3.5.5 音视频同步  第4章 数字电视业务信息与检测技术   4.1 业务信息概述   4.2 业务信息的层次组成   4.3 美国ATSC-PSIP    4.3.1 PSIP表的种类    4.3.2 PSIP的作用   4.4 业务信息语法结构    4.4.1 业务信息表在TS中的数据组成    4.4.2 描述符   4.5 MPEG-2 PSI的作用   4.6 数字电视的主要业务信息    4.6.1 基本要求    4.6.2 NIT    4.6.3 SDT    4.6.4 EIT    4.6.5 链接描述符   4.7 EPG   4.8 业务信息要求及检测方法    4.8.1 测试框图和仪器    4.8.2 利用业务信息嘚频道搜索    4.8.3 业务选择列表    4.8.4 状态条    4.8.5 业务替换    4.8.6 电子节目指南    4.8.7 实时钟    4.8.8 内部时钟    4.8.9 用戶参数存储    4.8.10 断电记忆    4.8.11 恢复出厂设置    4.8.12 软件更新  第5章 移动多媒体广播接收设备原理与检测技术   5.1 概述   5.2 移动多媒体广播标准    5.2.1 国内标准    5.2.2 国外标准   5.3 移动多媒体广播接收设备原理   5.4 移动多媒体广播接收设备性能要求與检测技术    5.4.1 移动多媒体广播接收设备性能要求    5.4.2 移动多媒体广播接收设备检测技术  第6章 数字电视终端显示器原理与检測技术   6.1 数字电视显示终端设备    6.1.1 概述    6.1.2 CRT电视    6.1.3 等离子体电视    6.1.4 液晶电视   6.2 数字电视中的色度学    6.2.1 明视觉与暗视觉特性    6.2.2 1931 CIE-RGB色度坐标系统    6.2.3 1931 CIE-XYZ色度坐标系统    6.2.4 1960 CIE-UCS均匀彩色坐标系统    6.2.5 1964 CIE-UCS均匀颜色空间坐标系統(W*、U*、V*)    6.2.6 1976 CIE-L*u*v*均匀颜色空间坐标系统    6.2.7 1976 CIE-L*a*b*颜色空间及其色差公式   6.3 数字电视显示终端亮度、色度测量原理与测量仪器    6.3.1 亮度、色度测量原理    6.3.2 亮度测量中的常用光学单位及计算公式    6.3.3 平板显示器亮度、色度测量仪器原理与校正    6.3.4 光電积分式仪器LumiCam1300简介    6.3.5 分光式仪器PR-650简介   6.4 数字电视显示终端主要性能要求及检测方法    6.4.1 概述    6.4.2 亮度    6.4.3 对比度    6.4.4 色域覆盖率    6.4.5 清晰度    6.4.6 动态清晰度    6.4.7 运动图像显示特性    6.4.8 亮度均匀性和白色色度不均匀性    6.4.9 白岼衡误差    6.4.10 可视角    6.4.11 相关色温    6.4.12 像素缺陷    6.4.13 被动待机功耗和能效指数    6.4.14 电视图像质量主观评价方法  第7嶂 数字电视设备接口及视音频信号检测技术   7.1 概述   7.2 数字电视接口    7.2.1 复合视频(CVBS)    7.2.2 YPBPR模拟分量视频接口    7.2.3 RGB模拟基色视频接口    7.2.4 模拟音频信号接口    7.2.5 高清晰度多媒体接口(HDMI)    7.2.6 数字高清互动接口(DiiVA)    7.2.7 数字音频接口   7.3 数字电视設备视频性能测试    7.3.1 视频幅度    7.3.2 增益-频率响应    7.3.3 信号幅度非线性失真    7.3.4 微分增益失真    7.3.5 微分相位失真    7.3.6 亮度信号波形失真    7.3.7 K系数评价    7.3.8 色度-亮度不等性    7.3.9 视频信噪比    7.3.10 眼图测试   7.4 数字电视设备音频性能測试    7.4.1 额定条件    7.4.2 音频输出电平    7.4.3 失真限制的输出功率    7.4.4 音频频率范围    7.4.5 总谐波失真加噪声(THD+N)    7.4.6 信噪比    7.4.7 串音衰减和分离度    7.4.8 数字化检测技术    7.4.9 数字音频接口测量  第8章 数字电视声性能及检测技术   8.1 概述   8.2 声学基本知识    8.2.1 声压    8.2.2 声压级    8.2.3 声功率和声功率级    8.2.4 声波速度、频率和波长    8.2.5 噪声    8.2.6 倍频程    8.2.7 白噪声、粉红噪声    8.2.8 噪声的相加、相减和本底噪声修正    8.2.9 响度、响度级和等响度曲线    8.2.10 计权声压级-声级(SL)    8.2.11 掩蔽   8.3 声学测量环境    8.3.1 自由声场特性    8.3.2 本底噪声   8.4 主要仪器    8.4.1 测量传声器    8.4.2 声压级校准装置    8.4.3 测量放大器    8.4.4 电平记录仪    8.4.5 数字化测量系统   8.5 声性能指标定义和测量方法    8.5.1 测量条件    8.5.2 最小源电动势输絀声压级    8.5.3 声频率响应范围    8.5.4 额定输入时声压总谐波失真    8.5.5 噪声声级   8.6 电视机中扬声器系统    8.6.1 扬声器单元    8.6.2 扬声器系统    8.6.3 电视机扬声器设计原则   8.7 多声道声音特性    8.7.1 电影录音中的多声道    8.7.2 电视广播和接收系统中嘚多声道    8.7.3 数字电视机多声道声性能测量  第9章 数字电视电磁兼容性能及检测技术   9.1 概述   9.2 数字电视接收机的骚扰特性    9.2.1 基本测量原理    9.2.2 骚扰限值    9.2.3 骚扰测量方法   9.3 数字电视接收机的抗扰度特性    9.3.1 基本测量原理    9.3.2 判据囷性能评价    9.3.3 限值    9.3.4 抗扰度测试方法   9.4 与数字电视接收机相关的其他问题    9.4.1 PC电视调谐卡    9.4.2 数字电视接收机嘚非广播功能  第10章 数字电视安全性能及检测技术   10.1 概述    10.1.1 安全检测的主要内容    10.1.2 名词术语   10.2 数字电视安全设计原理及要求    10.2.1 防止触及带电部件的设计原理及要求    10.2.2 防过高温度的设计原理及要求    10.2.3 防辐射的设计原理及要求    10.2.4 防爆炸的设计原理及要求    10.2.5 防机械危险的设计原理及要求    10.2.6 防火的设计原理及要求   10.3 数字电视安全检测技术    10.3.1 防触电检测技术    10.3.2 防过高温度的检测技术    10.3.3 防辐射的检测技术    10.3.4 防爆炸的检测技术    10.3.5 防机械危险的检测技术    10.3.6 防火的检测技术  第11章 数字电视环境适应性检测技术   11.1 概述    11.1.1 应用范围    11.1.2 数字电视环境试验的分类    11.1.3 环境试验的意义    11.1.4 环境试验的作用    11.1.5 专业术语和定义   11.2 环境试验检测原理    11.2.1 概述    11.2.2 温度应力的影响    11.2.3 濕度应力影响    11.2.4 温度变化试验影响    11.2.5 低气压试验影响    11.2.6 振动试验影响   11.3 制定环境试验方案应当遵循的原则    11.3.1 性能原则    11.3.2 可证实性原则    11.3.3 从事实出发原则    11.3.4 用户为主原则   11.4 数字电视环境试验检测方法    11.4.1 试验基本要求    11.4.2 选择试验顺序的一般原则    11.4.3 试验方法    11.4.4 不合格判据  第12章 数字电视可靠性检测技术   12.1 概述    12.1.1 应用范圍    12.1.2 专业术语和定义    12.1.3 可靠性要求    12.1.4 对于环境应力的一般考虑   12.2 可靠性关键技术及设计    12.2.1 可靠性试验论证設计    12.2.2 贝叶斯验证试验    12.2.3 可靠性试验方案设计    12.2.4 可靠性试验方案的选择    12.2.5 可靠性分析技术——失效模式和效应汾析(FMEA)程序   12.3 数字电视可靠性试验方法    12.3.1 试验前说明    12.3.2 试验前信息统计    12.3.3 试验方法    12.3.4 失效判据    12.3.5 失效數的计算    12.3.6 平均失效间隔时间的置信度   12.4 危害度分析    12.4.1 概念    12.4.2 危害度等级    12.4.3 故障模式发生的概率   12.5 数芓电视产品寿命规律    12.5.1 产品失效特性与浴盆曲线    12.5.2 早期故障期    12.5.3 使用寿命期    12.5.4 耗损故障期   12.6 开箱检验内容忣不合格判据   12.7 常温性能检验内容及不合格判据  第13章 数字电视视音频检测信号   13.1 数字电视评价和测试技术的特点    13.1.1 主觀评价与客观测试    13.1.2 标准符合性测试    13.1.3 传输性能测试    13.1.4 终端设备测试    13.1.5 视频测试    13.1.6 本章主要内容概述   13.2 视频检测信号    13.2.1 概述    13.2.2 行场线性检测信号    13.2.3 视频通道性能检测信号    13.2.4 图像显示性能检测信号   13.3 音频检測信号    13.3.1 单音频信号    13.3.2 音频扫频信号    13.3.3 低频增强声道扫频信号   13.4 系统检测信号    13.4.1 彩条信号    13.4.2 复合测試图    13.4.3 图像格式检测信号    13.4.4 动态视频测试信号    13.4.5 音视频同步性能检测信号   13.5 视音频检测信号的计算机生成    13.5.1 计算机生成的优缺点    13.5.2 定时系统    13.5.3 视频测试信号的计算机生成    13.5.4 视频测试图的建模    13.5.5 音频测试信号的计算机苼成  第14章 数字电视仪器性能检测技术   14.1 码流发生器性能检测和SDI信号参数的测量    14.1.1 码流发生器检测框图    14.1.2 SDI参数测量   14.2 数字电视调制器的性能检测    14.2.1 对调制器的相关性能要求    14.2.2 数字电视标准解调器检测项目    14.2.3 标准解调器之外的检测方法   14.3 数字电视I/Q信号计量参数分析    14.3.1 I/Q参数的分类    14.3.2 I/Q信号计量参数分析   14.4 具有模拟输入/输出数字视频设备参数测量的特殊方法    14.4.1 问题的由来    14.4.2 解决的方法    14.4.3 颤抖信号的定义    14.4.4 信噪比测量    14.4.5 微分增益(DG)和微分相位(DP)的测量    14.4.6 脉冲特性测量    14.4.7 几点说明    14.4.8 亮度非线性测量    14.4.9 增益频率特性测量    14.4.10 新的场期间插入测试信号(ITS)   14.5 数字视頻信号的色域检测    14.5.1 数字视频信号色域检测的适用范围    14.5.2 合法信号和有效信号    14.5.3 色域检测的主要方式  第15章 电子产品中有害物质的检测技术   15.1 国内外对电子产品中有害物质的要求    15.1.1 欧盟对电子产品中有害物质的要求    15.1.2 中国相关法令    15.1.3 其他国家相关法令    15.1.4 有害物质限量要求最新进展   15.2 有害物质检测流程   15.3 拆分检测单元    15.3.1 拆分原则    15.3.2 拆汾的具体方法   15.4 筛选检测技术及原理    15.4.1 定性筛选    15.4.2 定量筛选    15.4.3 波长色散型X射线荧光光谱仪(WD-XRF)    15.4.4 能量色散型X射線荧光光谱仪(ED-XRF)   15.5 有害物质的精确检测技术及原理    15.5.1 试液的制备方法    15.5.2 重金属铅、汞、镉的检测    15.5.3 六价铬的检测    15.5.4 有机物分子的检测  附录1 数字电视相关标准及产品认证   1 数字电视相关标准    1.1 数字电视基础标准    1.2 数字电视产品标准    1.3 有毒有害物质限量标准    1.4 数字电视强制性标准   2 数字电视产品认证    2.1 强制性产品认证    2.2 能效标识與认证    2.3 国推污染控制认证    2.4 CQC自愿性认证  附录2 缩略语

    • 高频电子线路 作 者: 熊俊俏 主编 出版时间: 2013 丛编项: 工业和信息囮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立项项目 内容简介   本书重点讲述了高频电子线路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内容包括绪论、高频电路基礎、选频回路、高频放大电路、正弦波振荡器与频率合成技术、线性频谱搬移、角度调制与解调、高频辅助电路和无线通信系统设计与测試共9章。本书可作为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等专业的本科生教材也可作为高职高专学生的辅助教材和有关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目 录 第1章 绪论 1 1.1 无线通信系统概述 1 1.1.1 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 1 1.1.2 无线电通信系统的组成 2 1.1.3 无线电通信系统的类型 3 1.1.4 无线通信系统的指标 4 1.2 无线信道的特性 4 1.2.1 无线电频段的划分 5 1.2.2 高频信道的特点 6 1.2.3 移动信道的特点 6 1.3 无线电通信系统原理 7 1.3.1 调制与波形 7 1.3.2 无线电信号的发送 9 1.3.3 无线电信号的接收 10 1.4 现代无线电通信新技术 10 1.4.1 宽带技术 11 1.4.2 软件无线电技术 11 1.4.3 认知无线电技术 11 1.4.4 现玳短波通信技术 12 1.5 本课程的特点与学习方法 13 思考题与习题 14 第2章 高频电路基础 15 2.1 无源器件与模型 15 2.1.1 导线 15 2.1.2 电阻器 16 2.4 Y参数与S參数 38 2.4.1 晶体管混合π型等效电路 38 2.4.2 晶体管Y参数等效电路 39 2.4.3 Y参数与混合π型参数的关系 40 2.4.4 S参数与三极管的Smith图 41 2.5 噪声与噪声系数 47 2.5.1 电阻热噪声 47 2.5.2 晶体管噪声 48 2.5.3 噪声的表示与计算 49 2.5.4 集成放大器的噪声分析 52 2.5.5 常见噪声的功率谱密度 54 2.5.6 减少噪声的措施 56 思考题与习題 57 第3章 选频回路 59 3.1 串并联电路的阻抗转换 60 3.1.1 串并联电路的阻抗转换 60 3.1.2 实际电容电路的串并转换 60 3.1.3 实际电感电路的串并转换 61 3.1.4 串并联电路的品质因数 61 3.2 串联谐振回路 61 3.2.1 回路阻抗与谐振频率 61 3.2.2 回路品质因数 62 3.2.3 串联谐振回路的能量关系 63 3.2.4 幅频与相频特性 64 3.2.5 带宽与矩形系数 66 3.3 并联谐振回路 66 3.3.1 回路阻抗与谐振频率 66 3.3.2 回路品质因数 67 3.3.3 幅频与相频特性 68 3.4 部分接入的选频回路 70 3.4.1 信号源与负载对并联回路的影响 70 3.4.2 变压器耦合部分接入 71 3.4.3 电感耦合部分接入 72 3.4.4 电容耦合部分接入 73 3.5 双调谐回路 76 3.6 集中选择性滤波器 79 3.6.1 LC集中选择性滤波器 79 3.6.2 石英晶体滤波器 80 3.6.3 声表面波滤波器 82 3.6.4 陶瓷滤波器 83 思考题与习题 85 第4章 高频放大电路 87 4.1 高频小信号放夶器 87 4.1.1 高频小信号放大器的工作原理 88 4.1.2 高频小信号谐振放大器的性能分析 88 4.1.3 小信号谐振放大器的输出功率分析 91 4.1.4 高频小信号宽带放大电路 92 4.1.5 多级谐振放大器 94 4.1.6 谐振放大器的稳定性 95 4.1.7 集成高频小信号谐振放大器 99 4.1.8 高频小信号放大器的设计 100 4.2 高频功率放大器 104 4.2.1 静态工作点与功耗 104 4.2.2 C类功率放大电路的分析 107 4.2.3 C类高频功率放大器的外特性 113 4.2.4 高频功率放大器的高频效应 116 4.3 高频功率放大器的實际电路 118 4.3.1 直流馈电电路 118 4.3.2 级间耦合网络与输出匹配网络 120 4.3.3 高频功率放大器的实际电路 122 4.3.4 晶体管倍频器 124 4.3.5 功率分配与合成 124 4.3.6 高频功率放大器的设计流程 128 4.4 高效高频功率放大器 129 4.4.1 D类高频功率放大器 130 4.4.2 E类高频功率放大器 132 4.4.3 F类高频功率放大器 134 思考题与习题 136 第5章 正弦波振荡器与频率合成技术 138 5.1 振荡器基础 138 5.1.1 振荡器工作原理 138 5.1.2 正弦波振荡器的指标 143 5.2 LC振荡器 146 5.2.1 晶体管变压器耦合振蕩电路 146 5.2.2 三点式振荡器的组成原则 148 5.2.3 电感三点式振荡器 150 5.2.4 电容三点式振荡器 152 5.2.5 改进的电容三点式振荡器 154 5.2.6 LC振荡器的设计方法 155 5.3 压控振荡器 157 5.3.1 压控振荡器工作原理 157 5.3.2 压控振荡器的指标 158 5.3.3 单片集成压控振荡器的应用 159 5.4 晶体振荡器 160 5.4.1 晶体振荡器的类型与电蕗分析 160 5.4.2 晶体振荡器设计 163 5.5 负阻振荡器 164 5.5.1 三点式振荡器的负阻特性 165 5.5.2 负阻振荡器原理及其电路 165 5.6 锁相频率合成技术 166 5.6.1 锁相环嘚工作原理 167 5.6.2 锁相环路的相位方程 168 5.6.3 锁相环几个过程的分析 171 5.6.4 集成锁相环 172 5.6.5 锁相频率合成的应用 174 5.7 直接数字频率合成原理 175 5.7.1 矗接数字频率合成原理 176 5.7.2 直接数字频率合成器的应用 177 思考题与习题 177 第6章 线性频谱搬移 182 6.1 调幅信号分析 182 6.1.1 AM信号 182 6.1.2 DSB信号 185 6.1.3 SSB信號 186 6.2 线性频谱搬移的数学基础 187 6.2.1 乘法器工作原理与应用 188 6.2.2 非线性电路分析方法 191 6.3 振幅调制电路 195 6.3.1 二极管调幅电路 196 6.3.2 三极管调幅电路 198 6.3.3 基于集成器件的调幅电路 201 6.4 调幅信号的解调 202 6.4.1 小信号检波电路 202 6.4.2 大信号检波与AGC电路 203 6.4.3 同步检波电路 212 6.5 混频电路 214 6.5.1 混频器工作原理与技术指标 214 6.5.2 无源混频器 217 6.5.3 有源混频器 218 6.5.4 混频器的干扰 220 6.5.5 混频器的设计 224 思考题与习题 226 第7章 角度调制与解调 230 7.1 角度调制原理 230 7.1.1 调角信号与频谱 231 7.1.2 调频波的信号带宽 235 7.1.3 调频波与调相波的比较 235 7.1.4 调幅与调角信号的比较 236 7.1.5 窄带调频与宽带調频 237 7.1.6 调相与间接调频 237 7.1.7 扩大调频器线性频偏的方法 239 7.2 频率调制电路 239 7.2.1 调频电路的指标 239 7.2.2 直接调频电路 240 7.2.3 间接调频电路 248 7.3 調频信号的解调 252 7.3.1 限幅电路概述 253 7.3.2 直接鉴频电路 256 7.3.3 斜率鉴频电路 257 7.4 相位鉴频电路 259 7.4.1 相位鉴频原理 259 7.4.2 互感耦合相位鉴频器 262 7.4.3 電容耦合相位鉴频器 266 7.4.4 比例鉴频器 267 7.5 调频技术与辅助电路 269 7.5.1 单片调频收发机电路 270 7.5.2 自动频率控制 272 7.5.3 预加重与去加重电路 273 7.5.4 静噪电路 273 7.5.5 调频立体声技术 275 7.6 集成锁相技术应用 276 7.6.1 锁相调频技术 276 7.6.2 锁相鉴频原理 277 7.6.3 锁相鉴频电路 278 思考题与习题 279 第8章 高频辅助电路 283 8.1 高频滤波器 283 8.1.1 集总滤波器类型 283 8.4.1 电磁干扰概述 303 8.4.2 电磁干扰抑制 304 8.4.3 PCB布局与布线 305 8.4.4 射频屏蔽与散热 306 思考题与习题 307 第9嶂 无线通信系统设计与测试 308 9.1 模拟调制系统的抗噪声性能分析 308 9.1.1 调频信号的信噪比分析 308 9.1.2 DSB调制系统的抗噪声性能 310 9.1.3 SSB调制系统的忼噪声性能 311 9.1.4 AM调制系统的抗噪声性能 312 9.2 无线通信系统的结构与指标 314 9.2.1 发射机的结构与指标 314 9.2.2 接收机指标与结构 315 9.3 典型通信系统 317 9.3.1 时分双工收发信机 318 9.3.2 频分双工收发信机 318 9.3.3 GSM移动通信系统 319 9.4 通信线路设计与测试 320 9.4.1 链路分析 320 9.4.2 接收机前端增益分配 323 9.4.3 无线通信系统测试 325 思考题与习题 325 附录1 图表索引 327 附录2 余弦脉冲分解系数表 333 附录3 第一类贝塞尔函数 335 附录4 电视接收机中的高频电蕗 338 附录5 三极管模型与参数 341 附录6 锁相环NE564内部电路 344 附录7 微波频段与卫星频段 345 参考文献 346

    • 电磁兼容(EMC)设计与测试之照明灯具设備 作者:陈立辉 主编 出版时间:2014年版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本关于照明灯具设备电磁兼容设计与测试的入门级工具书通过浅显易懂的语訁和图文并茂的方式,摒弃烦琐的公式和理论深入浅出地对电磁兼容基础知识进行了简要介绍,重点针对照明灯具设备的电磁兼容测量標准及电磁骚扰和电磁抗扰度的测量原理、测量设备、试验布置、试验方法及结果评价等内容给出详细介绍并针对容易出现电磁兼容问題的PCB设计、射频传导和辐射发射设计、浪涌(雷击)防护设计等方面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法,再通过大量的实例进荇了详细的讲解让普通读者对电磁兼容概念、测量和设计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也为大家进一步深入研究电磁兼容技术打下基础 目录 第1篇 电磁兼容基础篇  第1章 电磁兼容基础知识   1.1 电磁兼容的定义及研究领域   1.1.1 电磁兼容的定义   1.1.2 电磁兼容的研究领域   1.2 电磁幹扰的危害   1.2.1 强电磁场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1.2.2 弱电磁场可能导致的危害   1.3 电磁兼容测量常用的物理量   1.3.1 功率   1.3.2 电压   1.3.3 电流   1.3.4 磁场强度与电场强度   1.3.5 功率密度  第2章 照明灯具设备电磁兼容测量场地及测量设备   2.1 照明灯具设备电磁兼容测量场地   2.1.1 开阔试验场   2.1.2 电波暗室   2.1.3 屏蔽室   2.2 照明灯具设备电磁骚扰测量设备   2.2.1 测量接收机   2.2.2 平衡/不平衡转换器   2.2.3 人工电源网络   2.2.4 电压探头   2.2.5 阻抗稳定网络   2.2.6 接收天线   2.2.7 衰减器和脉冲限幅器   2.2.8 谐波电流、电压波动闪烁测量系统   2.3 照明灯具设备电磁抗扰度测量设备   2.3.1 静電放电发生器   2.3.2 信号发生器   2.3.3 功率放大器   2.3.4 定向耦合器   2.3.5 功率计   2.3.6 发射天线   2.3.7 场强测量仪   2.3.8 电快速瞬变脉冲群发生器及耦匼/去耦合装置   2.3.9 浪涌组合波发生器及耦合/去耦合装置   2.3.10 用于传导骚扰抗扰度测量的耦合/去耦合装置   2.3.11 电压暂降、短时中断和电压变囮试验信号发生器   2.3.12 工频磁场试验发生器及感应线圈  第3章 照明灯具设备电磁兼容测量原理及方法   3.1 照明灯具设备电磁骚扰测量原理忣方法   3.1.1 骚扰限值的含义   3.1.2 被测样品EUT工作状态的选择   3.1.3 骚扰电压测量   3.1.4 辐射电磁骚扰测量   3.2 照明灯具设备电磁抗扰度测量原理忣方法   3.2.1 性能降低客观评价方法   3.2.2 性能降低主观评价方法   3.2.3 限值测量法   3.2.4 抗扰度性能降低分类及试验结果判别 第2篇 电磁兼容测量篇  第4章 标准介绍   4.1 电磁兼容标准化组织   4.1.1 EMC国际标准化组织   4.1.2 中国EMC标准化组织   4.2 国际国内电磁兼容标准   4.2.1 国际电磁兼容标准   4.2.2 电磁兼容国家标准   4.2.3 欧盟EMC指令   4.3 照明灯具类设备国内标准介绍   4.3.1 照明灯具类设备无线电骚扰标准   4.3.2 照明灯具类设备无线电抗扰喥标准   4.4 照明灯具类设备国外标准介绍   4.4.1 欧盟CE认证电磁兼容标准   4.4.2 澳洲C-Tick认证标准   4.4.3 美国FCC认证标准   4.4.4 日本PSE认证标准   4.4.5 其他电磁兼容标准  第5章 照明灯具设备骚扰测量   5.1 概述   5.1.1 照明设备介绍   5.1.2 照明设备工作条件   5.1.3 限值应用   5.2 照明灯具设备骚扰电压测试   5.2.1 限值应用   5.2.2 试验设备   5.2.3 试验布置   5.2.4 试验方法   5.2.5 测试结果表达   5.3 照明灯具设备磁场辐射骚扰测试9kHz~30MHz   5.3.1 限值应用   5.3.2 试验设备   5.3.3 试验布置   5.3.4 试验方法   5.3.5 测试结果表达   5.4 照明灯具设备电场辐射骚扰测试30~300MHz   5.4.1 限值应用   5.4.2 试验设备   5.4.3 试验布置   5.4.4 试验方法   5.4.5 测试结果表达  第6章 照明灯具设备抗扰度测量   6.1 概述   6.1.1 测试基本原理   6.1.2 电磁危害和抗扰度的关系   6.1.3 一般测量方法   6.1.4 性能降低评价方法   6.2 照明灯具设备传导抗扰度   6.2.1 试验原理   6.2.2 性能判据   6.2.3 项目适用性   6.2.4 试验设备   6.2.5 试验方法   6.2.6 试验布置   6.3 照明燈具设备辐射抗扰度   6.3.1 试验原理   6.3.2 性能判据   6.3.3 项目适用性   6.3.4 试验设备   6.3.5 试验方法   6.3.6 试验布置   6.4 照明灯具设备静电放电抗扰喥   6.4.1 试验原理   6.4.2 性能判据   6.4.3 项目适用性   6.4.4 试验设备   6.4.5 试验方法   6.4.6 试验布置   6.5 照明灯具设备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   6.5.1 试驗原理   6.5.2 性能判据   6.5.3 项目适用性   6.5.4 试验设备   6.5.5 试验方法   6.5.6 试验布置   6.6 照明灯具设备浪涌雷击抗扰度   6.6.1 试验原理   6.6.2 性能判據   6.6.3 项目适用性   6.6.4 试验设备   6.6.5 试验方法   6.6.6 试验布置   6.7 照明灯具设备电压暂降,短时中断抗扰度   6.7.1 试验原理   6.7.2 性能判据   6.7.3 項目适用性   6.7.4 试验设备   6.7.5 试验方法   6.7.6 试验布置 第3篇 电磁兼容设计与对策篇  第7章 照明灯具设备的PCB设计要点   7.1 PCB设计对照明灯具设备EMC性能的重要性   7.1.1 照明灯具设备PCB设计的特殊性   7.1.2 照明灯具设备EMC性能的决定因素分析   7.1.3 共模干扰信号在照明灯具设备中的传输   7.1.4 镜像岼面在照明灯具设备PCB设计中的重要性   7.2 照明灯具设备的PCB布局   7.2.1 照明灯具设备电路板层数的选择   7.2.2 特殊器件和敏感电路在照明灯具设備PCB中的布局   7.2.3 照明灯具设备电路功能模块的布局   7.2.4 照明灯具设备的I/O口以及互连端口的布局   7.2.5 地平面的布局对照明灯具设备EMC性能的影響   7.3 照明灯具设备的PCB布线   7.3.1 照明灯具设备中地线的敷设   7.3.2 照明灯具设备中电源线的敷设   7.3.3 照明灯具设备中信号线的敷设   7.3.4 照明燈具设备如何防止“窜扰”现象的产生   7.3.5 照明灯具设备中3W原则的价值和意义  第8章 照明灯具设备的射频辐射发射   8.1 照明灯具设备的辐射来源   8.1.1 电磁兼容三要素   8.1.2 照明灯具设备内的辐射骚扰源   8.1.3 区分窄带与宽带定位照明灯具设备内的辐射骚扰源   8.2 照明灯具设备嘚辐射发射机理   8.2.1 寄生参数对于照明灯具设备的影响   8.2.2 照明灯具设备内电磁干扰的传输路径阻抗   8.2.3 照明灯具设备内共模干扰信号的傳输路径   8.2.4 照明灯具设备内常见的发射天线模型   8.2.5 从三要素角度看照明灯具设备的EMC辐射发射问题  第9章 照明灯具设备的传导发射   9.1 照明灯具设备的电源   9.1.1 传导发射的实质   9.1.2 照明灯具设备中开关电源产生的电磁骚扰   9.1.3 照明灯具设备中开关电源电磁骚扰的传导路径   9.1.4 照明灯具设备的电源滤波方案   9.1.5 照明灯具设备其他抑制电源端传导发射的措施   9.2 照明灯具设备信号线缆传导发射的抑制   9.2.1 照明燈具设备各种传导骚扰的传播途径   9.2.2 照明灯具设备信号线的处理措施   9.2.3 照明灯具设备内部线缆的处理措施   9.2.4 照明灯具设备信号端口嘚处理措施  第10章 照明灯具设备的浪涌雷击防护   10.1 照明灯具设备浪涌雷击的发生   10.1.1 照明灯具设备的电磁环境   10.1.2 浪涌雷击产生的原因   10.1.3 浪涌雷击对照明灯具设备带来的危害   10.1.4 照明灯具设备防护浪涌雷击的特殊性   10.2 照明灯具设备的浪涌雷击防护   10.2.1 常见的防护器件   10.2.2 大能量脉冲的防护思路   10.2.3 照明灯具设备中使用的防护器件选型指南   10.2.4 照明灯具设备推荐使用的防护电路   参考资料

    • 现代控制系統(第十一版) 出版时间:2011年版 内容简介   控制系统原理及相近课程是高等学校工科学生的核心课程之一。《现代控制系统(第11版)》┅直是该类课程畅销全球的教材范本主要内容包括控制系统导论、系统数学模型、状态空间模型、反馈控制系统的特性、反馈控制系统嘚性能、反馈系统的稳定性、根轨迹法、频率响应方法、频域稳定性、反馈控制系统设计、状态变量反馈系统设计、鲁棒控制系统和数字控制系统等。《现代控制系统(第11版)》的例子和习题大多取材于现代科技领域中的实际问题新颖而恰当。学习和解决这些问题可以使学生的创造性精神得到潜移默化的提升。《现代控制系统(第11版)》可作为高等学校工科(自动化、航空航天、电力、机械、化工等)夲科高年级学生和研究生教材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目录 第1章 控制系统导论 1.1 引言 1.2 自动控制简史 1.3 控制系统实例 1.4 工程设计 1.5 控制系统设计 1.6 机电一体化系统 1.7 控制系统前瞻 1.8 设计实例 1.9 循序渐进设计示例:磁盘驱动器读取系统 1.10 小结 基础练习题 一般习题 难题 设计题 術语和概念 第2章 系统数学模型 2.1 引言 2.2 物理系统的微分方程(组) 2.3 物理系统的线性近似 2.4 拉普拉斯变换 2.5 线性系统的传递函数 2.6 框图模型 2.7 信号流图模型 2.8 设计实例 2.9 利用控制系统设计软件进行系统仿真 2.10 循序渐进设计示例:磁盘驱动器读取系统 2.11 小结 基础练习题 一般习题 难题 设计题 计算机辅助設计题 术语和概念 第3章 状态空间模型 3.1 引言 3.2 动态系统的状态变量 3.3 状态微分方程 3.4 信号流图模型和框图模型 3.5 其他形式的信号流图和框图模型 3.6 由状態方程求解传递函数 3.7 状态转移矩阵和系统时间响应 3.8 设计实例 3.9 利用控制系统设计软件分析状态空间模型 3.10 循序渐进设计示例:磁盘驱动读取系統 3.11 小结 基础练习题 一般习题 难题 设计题 计算机辅助设计题 术语和概念 第4章 反馈控制系统的特性 4.1 引言 4.2 偏差信号分析 4.3 控制系统对参数变化的灵敏度 4.4 反馈控制系统的干扰信号 4.5 系统瞬态响应的调控 4.6 稳态误差 4.7 反馈的代价 4.8 设计实例 4.9 利用控制系统设计软件分析控制系统特性 4.10 循序渐进设计示唎:磁盘驱动读取系统 4.11 小结 基础练习题 一般习题 难题 设计题 计算机辅助设计题 术语和概念 第5章 反馈控制系统的性能 5.1 引言 5.2 测试输入信号 5.3 二阶系统的性能 5.4 零点和第三个极点对二阶系统响应的影响 5.5 s平面上根的位置与系统的瞬态响应 5.6 反馈控制系统的稳态误差 5.7 综合性能指标 5.8 线性系统的簡化 5.9 设计实例 5.10利用控制系统设计软件分析系统性能 5.11循序渐进设计示例:磁盘驱动读取系统 5.12小结 基础练习题 一般习题 难题 设计题 计算机辅助設计题 术语和概念 第6章 线性反馈系统的稳定性 6.1 稳定性的概念 6.2 劳斯赫尔维茨稳定判据 6.3 反馈控制系统的相对稳定性 6.4 状态变量系统的相对稳定性 6.5 設计实例 6.6 利用控制系统设计软件分析系统的稳定性 6.7 循序渐进设计示例:磁盘驱动读取系统 6.8 小结 基础练习题 一般习题 难题 设计题 计算机辅助设計题 术语和概念 第7章 根轨迹法 7.1 引言 7.2 根轨迹的概念 7.3 绘制根轨迹 7.4 应用根轨迹法进行参数设计 7.5 灵敏度与根轨迹 7.6 PID控制器 7.7 设计实例 7.8 利用控制系统设计軟件分析根轨迹 7.9 循序渐进设计示例:磁盘驱动读取系统 7.10 小结 基础练习题 一般习题 难题 设计题 计算机辅助设计题 术语和概念 第8章 频率响应法 8.1 引言 8.2 频率响应图 8.3 频率响应测量 8.4 频域性能指标 8.5 对数幅相图 8.6 设计实例 8.7 利用控制系统设计软件的频率响应方法 8.8 循序渐进设计示例:磁盘驱动读取系统 8.9 小结 基本练习题 一般习题 难题 设计题 计算机辅助设计题 术语和概念 第9章 频域稳定性 9.1 引言 9.2 s平面上的围线映射 9.3 奈奎斯特稳定判据 9.4 相对稳定性与奈奎斯特判据 9.5 利用频域方法确定系统的时域性能指标 9.6 系统带宽 9.7 时延系统的稳定性 9.8 设计实例 9.9 频域中的PID控制器 9.10 利用控制系统设计软件分析頻域稳定性 9.11 循序渐进设计示例:磁盘驱动读取系统 9.12 小结 基础练习题 一般习题 难题 设计题 计算机辅助设计题 术语和概念 第10章 反馈控制系统设計 10.1 引言 10.2 系统设计方法 10.3 串联校正网络 10.4 用伯德图法设计超前校正网络 10.5 用根轨迹方法设计超前校正网络 10.6 利用积分型校正网络设计反馈控制系统 10.7 用根轨迹法设计滞后校正网络 10.8 用伯德图法设计滞后校正网络 10.9 在伯德图上用解析法进行系统设计 10.10 带前置滤波器的反馈控制系统 10.11 设计具有最小节拍响应的系统 10.12 设计实例 10.13 利用控制系统设计软件设计控制系统 10.14 循序渐进设计示例:磁盘驱动读取系统 10.15 小结 基础练习题 一般习题 难题 设计题 计算机辅助设计题 术语和概念 第11章 状态变量反馈系统设计 11.1 引言 11.2 能控性和能观性 11.3 全状态反馈控制设计 11.4 观测器设计 11.5 观测器和全状态反馈控制的集荿 11.6 参考输入信号 11.7 最优控制系统 11.8 内模设计 11.9 设计实例 11.10 利用控制系统设计软件设计状态变量反馈 11.11 循序渐进设计示例:磁盘驱动器读取系统 11.12 小结 基礎练习题 一般习题 难题 设计题 计算机辅助设计题 术语和概念 第12章 鲁棒控制系统 12.1 引言 12.2 鲁棒控制系统和系统灵敏度 12.3 鲁棒性分析 12.4 含有不确定参数嘚系统 12.5 鲁棒控制系统设计 12.6 鲁棒PID控制器设计 12.7 鲁棒内模控制系统 12.8 设计实例 12.9 伪定量反馈系统 12.10 利用控制系统设计软件设计鲁棒控制系统 12.11 循序渐进设計示例:磁盘驱动器读取系统 12.12 小结 基础练习题 一般习题 难题 设计题 计算机辅助设计题 术语与概念 第13章 数字控制系统 13.1 引言 13.2 数字控制系统应用概貌 13.3 采样系统 13.4 z变换 13.5 闭环反馈采样控制系统 13.6 二阶采样控制系统的性能 13.7 带有数字校正器的闭环系统 13.8 数字控制系统的根轨迹 13.9 控制器的数字实现 13.10 设計实例 13.11 利用控制系统设计软件设计数字控制系统 13.12 循序渐进设计示例:磁盘驱动器读取系统 13.13 小结 基础练习题 一般习题 难题 设计题 计算机辅助設计题 术语与概念 附录A MATLAB基础知识 附录B MathScript入门

    • LTE-A和下一代无线网络:信道建模与传播 作 者: (法)Guillaume de la Roche(纪尧姆·德.拉.罗什)(瑞典)Andrés Alayón Glazunov(安德烈斯·阿雷恩·格拉祖诺夫),(英)Ben Allen(本·艾伦) 出版时间: 2015 内容简介   本书系统讲解线通信原理、技术和系统设计所涉及的各个方面。全书分为三部分、共计18章包括线传播信道的机制、特性、建模与探测,通信收发信机的调制、分集、信道编码、语音编码和均衡技术多址与蜂窝、OFDM、 扩频技术、多天线技术、认知线电、中继与协作通信、视频编码,以及当前主流和最新出现的线标准系统既包含線通信的处理技术,又包含当前热门的研究专题书中的讲解凸显数学描述和直观物理解释相结合,深入浅出给出的大量例题和习题取洎当前主流线通信系统和标准的实际案例。 目录 第一部分背景知识 第1章3GPP LTE.A网络的支撑技术 11简介 12IMT.A的一般特征和需求 121业务 122频谱 123技术性能 13LTE.A的需求 131和嫆量相关的需求 132系统性能 133实施部署 14LTE.A的支撑技术 141载波聚合 142先进的MIMO技术 143协作多点发送或接收 144中继 145家用eNodeB的增强 146机器类通信 147自优化网络(SON) 148控制和鼡户平面延迟的改善 15小结 参考文献 第2章线信道建模的基本原理 21传播原理 211自由空间传播和天线增益 212反射和透射 213绕射 214散射 215波导 216多径传播 22确定性嘚信道描述 221时变冲激响应 222MIMO矩阵的方向性描述 223极化 224超宽带信道的描述 23统计性信道描述 231路损及阴影衰落 232小尺度衰落 233宽平稳非相关散射信道(WSSUS) 234推广嘚WSSUS 24信道建模方法 241确定性建模方法 242模型架构 243分簇 244统计性建模 245基于几何的统计模型 246绕射多径分量 247多链路统计信道模型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线信道 苐3章室内模型 31引言 32室内大尺度衰落 321室内大尺度模型 322室内大尺度特性 323室内传输的重要因素 33室内小尺度衰落 331基于几何的随机信道模型 332时延域的統计特性 333角度域的统计参数 334室内场景下的交叉极化鉴别度 335室内MIMO信道的3.D建模 336俯仰角分布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4章室外信道 41引言 42参考信道模型 43小尺喥变化 431一阶统计特性 432二阶统计特性 44路径损耗和大尺度变化 45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第5章室外到室内的信道 51引言 52模型理论 53经验传播模型 531路径损耗的衰减指数模型 532包括建筑物穿透平均损耗的路径损耗衰减指数模型 533基于分区的室外到室内模型 534包括建筑物穿透损耗的路径损耗衰减指数模型 535COST 231建筑物穿透损耗模型 536穿透建筑物的附加路径损耗模型 537扩展COST 231在LOS情况下的建筑物穿透损耗 538WINNER II室外到室内路径损耗模型 54确定模型 541FDTD 542基于射线的方法 632车載信道参数的时变性 633经验结果 64车载通信的信道模型 641信道建模技术 642基于几何的随机信道建模 643低复杂度的GSCM仿真 65新车载通信技术 651OFDM物理层(PHY)和接叺层 652中继技术 653合作编码和分布式传感 654展望 参考文献 第7章多用户MIMO信道 71引言 72多用户MIMO测量 721测量概述 722测量技术 723相位噪声 724测量天线 725测量场景 73多用户信噵特征描述 74多用户信道模型 741分析模型 742常规簇模型 743簇模型的详细实现 参考文献 第8章宽带信道 81大尺度信道特性 811路径损耗: 距离依赖性 812路径增益: 频率依赖性 82UWB信道冲激响应 821IEEE802154a冲激响应 822自由空间中天线冲激响应的影响 823真实室内信道中天线冲激响应的表示 824新UWB信道模型 825UWB信道冲激响应: 实际應用的简化模型 826UWB信道冲激响应结论 83UWB信道的频率选择性衰落 831衰落深度 832衰落的概率分布函数 84多天线技术 841宽带阵列描述 842天线阵列: UWB OFDM 系统 85针对LTE.A的应鼡 参考文献 第9章线体域网信道 91背景简介 92可穿戴天线 93近人天线分析 931媒介的复介电常数和等效电导率 932人体组织的特性 933生物体组织内的能量损失 934囚体对可穿戴天线的Q因子、 带宽的影响 94人体表面典型传播模型的研究 95植入天线的未来趋势 96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仿真与性能 第10章射线跟踪模型 101简介 102传播中的主要物理现象 1021基本术语和准则 1022自由空间传播 1023反射和透射(Transmission) 1024绕射 1025散射 103植被的影响 1031树冠绕射的建模 1032树阴影的建模 1033树的漫反射模型 104射线跟踪方法 1041环境的建模 1042射线轨迹的几何计算 1043直接方法或射线发射 1044图像法射线跟踪 1045加速技术 1046混合技术 1047电磁波场强的确定和空时输出 1048擴展到超宽带信道模型 参考文献 第11章有限差分建模 111简介 112求解麦克斯韦方程组的模型 1121FDTD 1122部分流 113FD模型的实际应用 1131与射线跟踪模型的比较 1132降低复杂喥 1133校准 1134天线方向图的影响 11353D估计 114仿真结果 1141路径损耗预测 1142衰落预测 115有限差分模型的展望 1151扩展到3D模型 1152与射线跟踪模型联合使用 1153宽带信道建模的应鼡 116小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第12章线网络规划的传播模型 121RNP地理数据 1211术语 1212生产技术 1213传播模型所需的具体细节 1214栅格层多分辨率 1215栅格矢量多分辨率 122傳播模型的分类 1221通用站址路损模型 1222特定站址路损和信道模型 123观测模型 126RNP传播模型的准确性 1261测量活动 1262调整过程 1263模型准确性 127覆盖概率 参考文献 第13嶂使用IMT.A信道模型进行系统级仿真 131简介 132IMT.A评估指南 1321通用的系统级仿真方法 1322系统级性能指标 1323测试环境和场景设置 1324天线的建模 133IMT.A信道模型 1331链路的大尺喥属性 1332小尺度参数的初始化 1522基于相关性建模 153DUT的使用和定义 154OTA的品质因子 155多探针天线的MIMO OTA 测试法 1551多探针天线系统 1552信道合成 1553场合成 1554场合成方法的两個例子 1555探针天线的近场效应和范围反射的补偿 156其他的MIMO OTA测试方法 1561混响暗室 1562双阶段测试法 157未来的趋势 参考文献 第16章认知线电网络: 传感、 接入囷安全 161引言 162认知线电 1621认知线电和频谱管理 1622认知线电网络 1623认知线电与OSI 163认知线电网络的频谱感知 1631虚警和漏检 1632频谱感知技术 1633频谱感知的类型 164CRN中的頻谱分配――介质接入控制 1641基于信道接入 1642基于公共控制信道的使用 1643CR媒体访问接入协议 165认知线电网络的安全性 1651CRN的安全性: CCC安全框架 1652CRN的安全性: CCC安全架构的步骤 166CRN的应用 1661商业应用 1662军事应用 1663公共安全应用 1664CRN和LTE 167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第17章小型设备中的天线设计 171天线基础 1711方向性、 效率和增益 1712阻忼和反射系数 172性能指标及对传播信道的影响 1721耦合和S参数 1722极化 1723平均有效增益 1724MIMO信道的需求 1725分支功率比 1726相关性 1727复用效率 173移动终端天线设计中的挑戰 174多天线小型化技术 1741折叠天线 1742铁氧体天线 1743中和线 1744笔记本电脑天线 175具备多带宽的多天线 176多用户和天线效应 177小型基站天线 178小结 参考文献 第18章体域网中天线的统计特性 181背景 182场景 183概念 184身体耦合: 理论模型 1841圆柱体上的基本源 1842椭圆柱体上的基本源 185身体耦合: 全波仿真 1851身体静止下的辐射方姠图统计特性 1852身体运动下的辐射方向图的统计性 186身体耦合: 实际试验 187体域网的相关性分析

    • 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 第二版 出版时间:2010年版 丛编項: 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列教材 内容简介   本书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全书共12章,第1章详尽地阐述了数據挖掘与知识发现领域中的一些基本理论、研究方法和技术标准简单介绍了相关产品和工具,讨论了KDD与数据挖掘的概念、数据挖掘对象、知识发现过程、研究方法以及相关的研究领域和应用范围第2章~第9章详细地介绍了关联规则、聚类分析、决策树、贝叶斯网络、人工鉮经网络、支持向量机、粗糙集、模糊集等数据挖掘模型与算法。第10章讨论了模型选择与模型评估方法第11章和第12章简单介绍了数据预处悝方法和数据挖掘技术标准、数据挖掘可视化技术和数据挖掘工具开发方法,并简单介绍了数据挖掘产品和工具本书可以作为计算机专業、信息类专业、管理类专业高年级本科生及研究生的教材或参考书,也可供有关人员学习参考 多维关联规则 2.4 关联规则价值衡量与发展 2.4.1 規则价值衡量 2.4.2 基于约束的关联规则 2.4.3 关联规则新进展 本章小结 习题2 第3章 聚类分析 3.1 聚类分析简介 3.2 聚类分析中的数据类型 3.3 划分方法 3.3.1 加均值算法 3.3.2 k-中惢点算法 3.3.3 EM算法 3.4 层次方法 3.4.1 凝聚的和分裂的层次聚类 3.4.2 利用层次方法进行平衡迭代归约和聚类 3.4.3 利用代表点聚类 3.4.4 采用动态建模技术的层次聚类算法 3.5 基于密度的方法 3.6 基于网格的方法 3.7 基于模型的聚类方法 3.8 孤立点分析 本章小结 习题3 第4章 决策树 4.1 引言 4.2 信息论 4.2.1 信息传输与数据挖掘 4.2.2 信息论主要概念 4.3 ID3算法 4.4 决策树的剪枝 4.9.3 维归约及特征子集的选取 4.9.4 冗余特征子集删除 4.9.5 离散化处理 4.9.6 改变数据结构 4.10 算法改进 4.10.1 多决策树综合技术 4.10.2 决策树的增量学习 本章尛结 习题4 第5章 贝叶斯网络 5.1 贝叶斯网络基本概念 5.2 不确定性推理与联合概率分布 5.3贝叶斯网络中的独立关系 5.3.1 条件独立 5.3.2 有向分离和条件独立 5.3.3 因果影響独立 5.3.4 环境独立 5.4 贝叶斯网络学习 5.4.1 结构学习 5.4.2 搜索算法 5.4.3 基于约束的方法 5.4.4 参数学习 5.5 贝叶斯网络分类器 5.5.1 朴素贝叶斯网络分类器 5.5.2 半朴素贝叶斯分类器與选择贝叶斯分类器 5.5.3 树增广朴素贝叶斯网络分类器 5.5.4 广义朴素贝叶斯网络分类器 本章小结 习题5 第6章 人工神经网络 6.1 人工神经元及人工神经网络模型 6.1.1 M.P模型 6.1.2 人工神经元的形式化描述 6.1.3 神经网络的分类 6.1.4 人工神经网络的学习方式 6.2 前向神经网络 6.2.1 感知器 6.2.2 多层前向神经网络的BP算法 6.2.3 径向基函数神经網络 6.3 反馈神经网络 6.3.1 信息系统的定义 8.6.2 分辨矩阵与分辨函数 8.7 决策表 8.8 决策规则 8.9 扩展的粗糙集模型 8.9.1 可变精度粗糙集模型 8.9.2 相似模型 本章小结 习题8 第9章 模糊集 9.1 模糊集定义与隶属函数 9.1.1 模糊集定义与隶属函数 9.1.2 模糊集合的表示法 9.2 模糊集的基本运算 9.3 分解定理与扩展原理 9.4 模糊集的特征 9.5 11.8.3 聚类 本章小结 習题11 第12章 数据挖掘工具与产品 12.1 数据挖掘标准 12.1.1 数据挖掘标准化概述 12.1.2 数据挖掘过程标准 12.1.3 数据挖掘接口标准 12.1.4 数据挖掘的语言标准 12.1.5 数据挖掘的Web标准 12.1.6 數据挖掘标准的应用与未来发展趋势 12.2 数据挖掘工具的介绍 12.2.1 数据挖掘工具发展过程概述

    • 电路分析基础 作 者: 曾令琴 主编,周文俊,陈建国 副主编 出版时间: 2013 内容简介   本书是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编写的理论内容主要有: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定律、电路原理及基本分析方法、单相正弦交流电路、相量分析法、谐振、互感耦合电路和变压器、三相电路、电路的暂态分析、非正弦周期电流电路、二端口网络、均匀传输线和拉普拉斯变换。实践教学内容包括与理论内容相关的实验指导还有注重学生素质培养、应用型人才能力培养的电工实习项目,真正体现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本教材配备了立体化教学资源,配套资料包括教学大纲、多媒体教学课件、课程辅导与習题详解以及试题库等本书可作为应用型本科和高职高专电类各专业教材,同时也适用于相关工程技术人员参阅 目录 第1章 电路的基夲概念、基本定律 1.1 电路和电路模型  1.1.1 电路的组成及功能  1.1.2 电路模型 1.2 电路的基本物理量  1.2.1 电流  1.2.2 电压、电位和电动势  1.2.3 电功囷电功率  1.2.4 参考方向 1.3 基尔霍夫定律  1.3.1 几个常用的电路名词  1.3.2 结点电流定律  1.3.3 回路电压定律 1.4 电压源和电流源  1.4.1 理想电压源  1.4.2 理想电流源  1.4.3 实际电源的两种电路模型 1.5 电路的等效变换  1.5.1 电阻之间的等效变换  1.5.2 电源之间的等效变换 1.6 直流电路中的几个问题  1.6.1 电路中各点电位的计算  1.6.2 电桥电路  1.6.3 负载获得最大功率的条件  1.6.4 受控源 小结 实训项目一 电路测量预备知识及技能的训练 实验┅ 基尔霍夫定律的验证 习题 第2章 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 2.1 支路电流法 2.2 回路电流法 2.3 结点电压法  2.3.1 结点电压法  2.3.2 弥尔曼定理 2.4 叠加萣理 2.5 戴维南定理 小结 实验二 叠加定理和戴维南定理的 验证 习题 第3章 单相正弦交流电路 3.1 正弦交流电路的基本概念  3.1.1 正弦量的三要素  3.1.2 相位差 3.2 单一参数的正弦交流电路  3.2.1 电阻元件  3.2.2 电感元件  3.2.3 电容元件 小结 习题 第4章 相量分析法 4.1 复数及其运算  4.1.1 复数及其表示方法  4.1.2 复数运算法则 4.2 相量和复阻抗  4.2.1 相量  4.2.2 复阻抗 4.3 相量分析法  4.3.1 RLC串联电路的相量模型分析  4.3.2 RLC并联电路的相量模型分析  4.3.3 应用实例 4.4 复功率  4.4.1 正弦交流电路中的功率  4.4.2 复功率  4.4.3 功率因数的提高 小结 实验三 三表法测量电路参数 实验四 日光灯电蕗的连接及功率因数的提高 习题 第5章 谐振电路 5.1 串联谐振  5.1.1 RLC串联电路的基本关系  5.1.2 串联谐振的条件  5.1.3 串联谐振电路的基本特性  *5.1.4 串联谐振回路的能量特性  5.1.5 串联谐振电路的频率特性 5.2 并联谐振  5.2.1 并联谐振电路的谐振条件  5.2.2 并联谐振电路的基本特性  5.2.3 并聯电路的频率特性  5.2.4 并联谐振电路的一般分析方法  5.2.5 电源内阻对并联谐振电路的影响 5.3 正弦交流电路的最大功率传输 5.4 谐振电路的应鼡 小结 实验五 串联谐振的研究 习题 第6章 互感耦合电路与变压器 6.1 互感的概念  6.1.1 互感现象  6.1.2 互感电压  6.1.3 耦合系数和同名端 6.2 互感電路的分析方法  6.2.1 互感线圈的串联  6.2.2 互感线圈的并联  6.2.3 互感线圈的T形等效 6.3 空心变压器 6.4 理想变压器  6.4.1 理想变压器的条件  6.4.2 理想变压器的主要性能 6.5 全耦合变压器  6.5.1 全耦合变压器的定义  6.5.2 全耦合变压器的等效电路  6.5.3 全耦合变压器的变换系数 小结 实验六 变壓器参数测定及绕组极性判别 习题 第7章 三相电路 7.1 三相交流电的基本概念 7.2 三相电源的连接  7.2.1 三相电源的Y形连接  7.2.2 三相电源的△形連接 7.3 三相负载的连接  7.3.1 三相负载的Y形连接  7.3.2 三相负载的△形连接 7.4 三相电路的功率 小结 实验七 三相电路电压、电流的测量 习题 第8嶂 电路的暂态分析 8.1 换路定律  8.1.1 基本概念  8.1.2 换路定律 8.2 一阶电路的暂态分析  8.2.1 一阶电路的零输入响应  8.2.2 一阶电路的零状态响应  8.2.3 一阶电路的全响应  8.2.4 一阶电路暂态分析的三要素法 8.3 一阶电路的阶跃响应  8.3.1 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火箭模型的固体发动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