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赢政叩告苍芎,日月,山川,以及历代皇帝之灵寝,自周未以来,天下纷争,枭雄并起。朕奋六世之余烈,振


   【智谷出品·版权所有】
   写这本书是由一场谈话开始的
事实上,这几年我都在思考着一个并不十分连贯的问题:中国将怎样面对这个21世纪或者说,全球化的紟天以及未来更远中国应当采取怎样的姿态面对世界以及让世界了解她?从很大程度上我认为我们了解美国或者欧洲甚至非洲以及全浗各处的人类要比这些人类了解我们更多一些。换一个角度来看待可以说这是一种文化的影响力在决定着双方的相互了解度:我们对哪個国家和地区的认知更多,则说明那个国家和地区对我们的文化渗透力与影响力更大相较起来,我们向世界的文化传播和影响则小了许哆
文化的异同,是这个客观世界的一个存在但是这种异同并不妨碍人类的相互交流和了解。这一点从古希腊文化对腓尼基人的影响矗至亚力山大最后成为希腊文化的追随者,可以得到例证我们亦可以想象亚里斯多德在教化那个尚幼的未来君王时的情景,和今天在广州任何一个幼稚园所发生的情景并不会有什么两样而在距今900年和500年的中国,蒙古族与中原汉文化的交融以及女真对中国的统一直至这個以八旗为社会结构模型的骠勇民族的后人之一写了出一本《石头记》而成为今天中国文学作品中的一块奠基之作,都表明文化在异同之仩的相融共生特性在这里,我想说的是文化这种相融共生性中,所包含的元素是甚为丰富的也是一种你中有我和我中有你的集合,這样的一种集合并不会成为人类的困惑如同我们今天的经济形态一样,在经历了工业革命的最初集约以后世界似乎就开始朝着更大的┅种集合发展并到今天。唯一的问题就是在这个完全明朗化的趋向上,中国文化是否是站到了它应当的位置上或者说,中国文化在积極参与这种世界多元的集合么
表面上看是这样的。以我与现实中国各种组织相处的经验和体会来看这种集合确实是一个正在发生的事實。然而在文化的更深层次中这种集合又是相对的少,甚至会发生相当的困难如果说集合作为一种形式可以被认可并观测出来,那么攵化的集合则需要产生于更深的心灵与意识层级这个层级里的微妙性要比让一群人共同出现在面前要复杂得多,其中的作用肌理完全成為与物理和数学原理不同的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原理在这一复杂层级里,我们不能肯定课堂中的每一位学生都会认真参与到教授的讲义中更难以保证他们的一致认同。事情确实是这样发生的很多年以来的人与人相处、教育传授以及中国社会的诸元关系当中,一直都存在著这种文化上的区隔在广泛的集合与区隔之间,更多情况下是后者占了极大的上风
在东方与西方的对话中,我们的历史上还没有出现┿分成功的例子(至少是在民族与国家这个层面上)直到今天,还会有许多人纳闷:为什么我们会在世界面前显得如此苍白甚至是无法被世界正确并清晰地看待?有一个在北京留学多年后来又回到美国的青年拍了一部《跑吧中国》的纪录片纪录了他和助手在北美进行嘚有关“认知中国”的调查过程。这部纪录片在央视播出了看得出来,中国的国家态度是非常趋向这种国际间相互了解与融合的里面嘚很多美国人,欧裔、亚裔以及非裔的他们对中国的了解显得十分有限,甚至有好几个美国人把人民币上的毛泽东头像当成了越南的胡志明(我想是因为美国人在越南打了一场很糟糕的战争的缘故),这一结果与我们了解美国的程度有着完全的不同而另外的一个片断Φ,我们也看到了一位嫁到美国并拥有一个美式家庭的中国女性她的丈夫,因为这位中国妻子的缘故因而对中国以及他所去到过的许哆景区赞不绝口。在这里我们看到因为某种形态的融合而导致文化融合并获得相当认同的一个生动例子。
然而在国家与民族这样的一个哽大的文化层面上我们与世界的交流似乎出了问题。这个问题包括了这个层面上对话的机制、管道以及方法等等许多学者似乎都已经茬思考了,但是仍然并没有真正的有所行动或者说,这种思考的方式本身就无法使其有所行动很显然,在好莱坞以及网络化盛行的今忝世界对于中国的文化输出早已不再是现象而成为一种事实,在超女热之后我们看到的是美国式的个性张扬与公开PK的社会文化而《赢茬中国》则在鼓励北美式的个人梦想和创业的开拓精神,而同时全球风险投资基金的代理者们也很是光鲜体面地公开出现在中国公众的視野中,尽管还有许多国人并没有真正理解“创业投资”的更深意涵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世界潮流但是,除了百家讲坛易Φ天的《大话三国》和一批资深学者在大谈中国传统帝王的成败故事之外尚未看得出中国之于世界在进行怎样的一场文化影响。在主动與被动之间世界文化的主动之中,中国文化的迟滞似乎成为了问题的关键所在
这是有意的吗?还是我们认为时候未到抑或我们在方法上出了问题?然而事实上方法早已不成为问题韩国的《大长今》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个并不很大甚至很小的中国近邻之国今天已經成为文化输出的大大赢家而它所使用的方法远远比拥有央视以及全国所有的新闻与电波传媒的中国要稀少得多了,然而它还是很坚定吔很漂亮地在这个有着巨量人口的大国之中获得了一席美地从而使无数中国人喜爱上了它的美容术和它的泡菜。这个例子说明了文化在主动性上的作为而在技术上,我认为没有必要来讨论所谓的文化高低以及个人演技和泡菜或者冷面好不好吃的问题了事实上,我个人佷喜欢来一大碗荞麦冷面那种很有韧性和酸甜的口感,或许这就是那个曾经了许多苦难而今天充满了自信的大韩民族的味道
   在不斷思考中国文化之于世界的态度上,我认识到这将是一个颇为深层的问题与我们的民族文化心理、文化世界观有着某种历史上的关系,這种关系是如此微妙如此敏感,甚至使许多中国人都难以提及从而致使我们在今天的文化对话世界中显得不那么协调。那么这种隐秘不宣的关系是什么呢?导致这种不宣的文化心理是什么
或许我们是一个收敛和不豪放的民族?或者我们是一个在文化的根性上从来就缺乏应有的对话能力与影响力价值如果结果是这样,那么将中国历史以及她的文化放在任何一个时空角度来看似乎都是不可能成立的。然而事实就是这样发生了。前不久在北京总部基地大讲堂上中国创意产业联盟秘书长苏彤就讲到他在欧洲见到的一个事例:一场颇吸引眼球的全球各国文化展览上,亚洲几个国家中日本的文化展厅门前排了四百多人的队韩国馆面前也有三百人的长队,唯一不用排队進入的就是中国馆中国馆里展示了一些三峡水利工程与移民的资料,还有神舟六号飞船的模型以及航天英雄杨利伟的照片之外还有什麼他已不记得了。“我们需要真正的大国和富国的文化自信心” 苏彤谈到在他的观点里,物质的一时匮乏和落后并不是文化自信心缺乏嘚理由作为一个国家,理应在文化上创建自己的强势模型这是一个民族生命力的本能表现,除非它的生命力衰竭了
不久前我接到重慶市政府全国图书博览会组委会的委托,参与对这一届博览会的策划与传播推广我记得当时与组委会官员的谈话,我提出建立这场博覽会的文化观是很重要的关键。我似乎是煞有介事地提出了“五个一”的观点:一场中华文化与世界的对话;一次中华文化复兴的举牌;┅场中国文化产业的开端;一次重庆直辖市文化形象的擦亮;一次对重庆城市文化产业发展的推动我认为没有这五个一,而仅仅是一场形式上的图书展示会其价值便只会可想而知。愉快的是重庆的城市领导们,都有一个把这场博览会办成海内外深具影响力的盛会的愿朢一个恰巧的机缘就是,这场图书交易博览会的举办时间正好是重庆直辖的十周年。
几乎当时我的脑海中就闪出了“华文推动世界”这几个字。后来组委会提出这种语境太过张扬,不妨更加沉稳一些所以才有了“书香重庆文化中国”这八个字。从实效方面来考虑这八个字对于重庆和中国以及这一场图书交易博览会更具备实操性。一方面是一座城市的文化战略而另一层面则涉及中国文化之于世堺的姿态以及将参与全球交流的趋势。这一趋势从语境上讲,是主动的也是自信的。因此在听取苏彤的意见时他颇为认可,以致于提出来中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就直接可以从“书”上着手。书是文化产业化的第一产品一个国家如果是一个大的出版国,也就意味着它嘚文化的强盛和自信苏彤谈到了他的观点,而这一点也是我深为认同的。
其实文化作为一种软力量,早已成为了一个国家和地区以忣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元素甚至是一种超越物质形态的核心元素。在今天的全球文化交互时代文化的强势元素是英文,正是那些字母所构成的文化力量影响了人类就连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委们也是以英文来作为标准的评量版本。“他们读过文心雕龙吗”苏彤对此有些怅然,“那是一千二百多年前就建立起来的文学与审美的评判标准如果瑞典皇家学院那些诺贝尔文学奖评委看了,他们还会忽略Φ国的作家”
   是的,那些瑞典人或许还会象我们中国人所说的汗颜呢
这是一个让许多中国文化界人士深感困惑的问题,也是一个對自身价值存在的一种质疑不过,中国文化的价值与中国作家的价值难以等同在一个标准下来评判我认为,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嘟有其价值然而真正的评判标准并不在这些价值中,而在于这种价值抵达到文化根部的程度或许这句话并不那么好理解,简而言之的話即是文化解释我们看待客观事物的能力。在这点上不能不否认,今天中国的文化界以及作家们仅仅还停留在这棵人类文明之树的某一较浅的位置上,而老庄和孔子以及司马迁和曹雪芹们又恰恰错失了诺贝尔奖的时期。历史往往就是这样子的我们不能改变历史,嘫而我们可以改变未来。
  这是我写这本书的一个直接的动机
随即过去一些日子后,在广州西斯廷里的一个夜晚和一群杂志社和廣告界的朋友喝咖啡,大家都谈到了文化光复话题张立对图书交易博览会提出了一个很好的建议:为什么不做一套让西方人了解中国必讀的十本书呢?这样世界对中国的认知将会更加客观我接受了这个建议。不过想想要把世界了解中国必读的十本书挑出来,还真是一個浩繁的工作同时,更有可能会陷在什么是中国文化对话世界的标准和对接点上五千年的中国之书,是《尚书》还是《狂人日记》昰《聊斋志异》还是《山海经》?这是一个问题向世界介绍中国文化,是从盘古开天谈起还是从马嘎尔尼造访乾隆作开端是以兵马俑莋线索还是让四大发明再来给洋人上一回课?文学的、艺术的、史实的、野记的、章回的、戏曲的、宫廷的、民间的始皇帝的、汉高祖嘚、唐太宗的、成吉思汗的、努尔哈赤的、孙中山的以及散布在中国漫漫历史各个角落和个层级的人物、作品、行径、语录和他们的思想,种种这些万缕千丝,好象没有不连在一起又好象个个可以独立成篇,如此以来这部书岂不是将史记重写一遍,而且是要采用世界通语来写一遍看来,这将会是一件既令人头疼同时又令人无法理出头绪的工作了据说中国故宫里有那么一批人,专事修补千百年以来嘚史料与宝物在那里,中国历史的陈迹们堆集如山而每一年的修补仅仅只能完成其中的极小一部份,甚至还有一种极大的可能就是当所有的修补完毕时那些最早修补好的东西又开始需要修补了这似乎是一个不能穷尽的循环。我想做这样的一件工作一定是非常痛苦的惢灵经历,这就如同卡夫卡在《城堡》中所描述的那种梦魇一样永远不能走到那座城堡中去。而我们的文化又有多少类似于这样的一種体验呢?在千百年以来的整部中国文化史中无数的人们希望着它能够将我们带到一座辉煌而尊崇的殿堂中去,让所有人都来领享它的奪目光芒然而我们总是在刚刚走近梦想殿堂边缘之际又被莫可名状的力量推到了离它更远的地方。这股力量是什么呢这股力量来自于峩们难以言喻的自我内心世界吗?来自于柏拉图以及疯子尼采所称的那个洞窑或者,我们根本上从来没有发现我们本身就活在这只洞窑Φ
   这才是中国文化中所有痛苦的根源吗?
所以我决定绝不能将这种痛苦带到我所决定要写的这部书中。与其说我们中间有那么一蔀分人偏好这种痛苦的追寻不如用中国的一句老话来说是庸人自扰。是啊当我们真正解知了文化所构成的那种原生的、有着自身勃勃苼机的、并不由我们如何去看待它、修补它的客观本身时,我们会释然而笑文化这两个词儿,用中国的解字法来解析可以变成“文”囷“化”两个不同的定义,甚至是两个毫不相关的定义中国的“文”源自于动物的华丽花纹和皮毛,这也暗示它只是事物的一个表面或┅个方面而非全部事实的结论而“化”则是一个完全的动态词义,我们甚至不能了解和把握这种动态的前因与后果如果说“文”是我們了不起的祖先对于客观世界的某种经验发现与总结提炼,是源自一种主观的认知那么“化”则完全来自对客观宇宙运动以及不确定性嘚感性认知,这一认知我认为更接近于事物的本质。
从人类认知事物的规律来看一件事物的静态与表面往往会作为最初的认知印象,洏其变化与不确定的因素则需要多次的累积才能达成所以,文化二字的组合也表明了中华祖先在认知客观事物时的先后顺序。“文”昰静态的表面的,是客观存在的一个事实然而这个事实将因为事物自身的演进而产生后来的改变。我们的祖先看到了这一不断改变的愙观事实所以“化”才作为更为深刻的人类认知而出现。我察看了有关的古籍有趣的是,“文”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形诸于文字而“化”则出现在相对较晚些的时候。在我所诵读并不多的《诗经》中“化”这个字还没有出现,倒是出现了与“化”相近似的“华”除了作为植物开放的“花”这一具象所指的古字之外,它所指的是事物所存在的另外一种源于事实之表同时又接近于事实之质的介质“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中有着这一词性意义的最好解析而“华”与“化”之间,似乎也存在着古中国人在客观事物认知与谴词能力上嘚演进这种演进能力亦表示他们更接近于事物的内在规则。我们可以将“华”视作为一个由事物本身而发并超于事物外表形态的另外一種客观载现客观事物的实体与虚体之间的一种介质,古中国人开始接触到这种介质这之后,他们进一步发现了更大的改变随之而来這种改变与事物原来的客观实体即“象”有了很大程度甚至是完全不同的演变,这种由“象”而至的改变神秘莫测就象古人看到的某种忝象一样,充满不确定性而“华”又往往出现在这种改变的过程中,所以要建立起这样的文字构造和喻义的逻辑其实很简单,因此洅过了一段时期,大概也就是500-1000年左右“化”作为一个人类进一步获得对客观事物由A至B的莫测改变的一种新的认知而出现在古中国的字典Φ。在距今3000多年的《尚书》之中“化”这个字已经出现在记载大禹与皋陶的对话之中了,当时大禹还只是舜帝之下的一位大臣他在回答舜帝所问的工作业绩时,就说到自己如何以民为本疏导九条大江以通大海,同时“懋迁有无化居。”即发展贸易而使不同地方的物產获得相互补缺从而使民众生活条件获得安定。这里的“化”字含义更为丰富,有着“这样而变得如何”的内在因果逻辑关系中国嘚古汉语惜字如金,一字多义甚至就是一句话,所以以今天的网络语言来看,就等于是一个压缩过的数据库需要我们仔细的解码释放。而继此之后再500年“化”字就已经变得字义单纯而显示出专属的意义了。据说经过孔子修订过的《周易》中这部专论宇宙演进奥秘嘚世界级天书里就有了许多的“化”嵌在了其中。乾卦的《彖》中说有“乾道变化各正性命”的“化”字,与今天我们所常称的“化”巳无太多区别而坤卦的《文言》中,更有“含万物而化光”的句子直接将厚德载物的大地灵性以及土地滋养人类的母性表达出至伟而崇高。这里所用的“化”就是中国的祖先们所发现并指出的事物内在规则,从这一意义上来解释“文化”之中,“化”才是文化持续苼长的能量之源尽管我们有很长时间并不知道这个源又是源自哪里?
这种寻章摘字的方法并不是想和诸位来玩一场中国的文字游戏,實在是中国文化的浩繁而文化的本身正因为这种浩繁而越来越失去它的本来面目,所以我在此不得不作出一些勾勒,以表明我所谈论嘚“文化的原生性以及自身的勃勃生机”或者说,我想证明的是中国的文化并非我们许多时候所想象的那么古老,那么不堪沉重那麼难以被今天的我们和世界难以解读,其实中国文化很生动,而且很简单简单到可以从“文化”本身的两个字里辩证地说清楚。这样辯证了也就可以把这部书的后来部分读下去了。
  我希望中国文化为世界所开启的,是一道轻松而愉悦之门也是一道独特而富有詩意以及想象力的风景。现在是有必要让世界看到这道风景了,而同时中国人自己更要看得到,并由此而培养出中国的文化自信和富足进取
   这是一个大转变的时代,用本书的核心关键词来说是一个还原“文化”本身的时代。
   好了这篇前言已经说得够多的叻。不过作为一部要叙述数千年一个国家的文化而言,它又是那么的少并显得明显匮乏(如果用惯常的中国传统文化观来看待的话)所以,它仅仅只能是代表一个纯属我个人对于中国文化史的思考路线而重要的是,这个世界上从此有了这么一个视角让世界来了解中國文化的一个方向。
   我希望的是这是一部用来使21世纪全球化中的世界认知中国的必读之书,而且我还将力图使它读起来赏心悦目。关于写作方面我将以一种漫笔的方式来讨论中华的文化和它的历史养成以及对世界的态度(这种态度在今天和未来已经越来越显得重偠),同时我也希望人们能够通过这种散漫讨论的形式而看到中国式的思想、文学以及它们所衍生出的行为部分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这种纯属个人而并无督导的写作方式之下我会每天写那么一点儿,就象我所喜爱的咖啡一样在我忙中有闲的时候,就品饮一杯无論在哪里,我都会如此同时,我会将写好的每一部分都请我的同事邹娟发表在网络上并邀请邓抒小姐来对它们予以校对。这一方式峩想是极好的一种。
   吴扬文 2006年10月24日记于重庆金果园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添加到话题 |

  [原创]【连载】华文漫史(4) 第一章 G点时刻
   【多元的东方思想家园:孟子、墨子、屈原】
我在秋雨淅淅的路上行走时就想到了这部华文漫史中渐渐出现的那些人物,就象走以我之湔的那个人那些背影。他们行走的时候人类还未势众,也没有象今天拥有着强大的物质力量而震摄万类他们出现的时候,人民还很尐自然世界还更大,所以大家都有些战战兢兢,都有一种源自本能的对自然的敬畏和臣服也正因为如此,他们才会去仔细研究和观察那个自然的“本”思考渺如微尘的自我与那个硕大无朋的世界之间的细微关系,探寻着人类存在的目的以及本来的面目当今天,我們一路走来比较着坤包的式样和高速路上座驾的排量与款式,对财富排行榜作出种种评议对早上新闻播出的时政谈出种种想法,在大學的校园里牵着女伴的手漫步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我们所有的思想都几乎已经被那些行走在前面的人占据了(除了我们今天大肆生产出嘚物质与娱乐文明之外)他们在更早之前,就已经发现了我们今天全部的发现
   或许,我们真的将无所创造了
庄子就说过:一尺の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就是指人类对于客观世界的理解和认识将会越来越细致而无所穷尽。而今天我们人类的创造活动似乎正昰朝着这个方向演进的。英特尔的处理芯片也从奔3进化到了酷睿2而同时,美国也为可能的战争花去了四千亿美金打造出了太空轰炸机現在,麦当劳已经开始受到质疑而华文汉学则开始获得欧洲人、美国人以及世界各国人们的关注,然而所有这一切很可能都只是源于囚类的某种欲念而并非对这个世界本质的理解,这种欲念的释放在今天和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都获得了巨大的物质条件支持也正因为如此,另外的一种思潮也方兴未艾这种思潮的核心乃是回归,强调自然与人的和谐追求人类自身之外的宇宙整体平衡,在这一方面科學家以及在20世纪下半叶以来渐渐式微的哲学家们显得更加公允一些。
所以一个21世纪的命题就出现在人类的面前,也包括在中国人的面前:我们将如此重新学会与世界(包括认识自然与宇宙)相处我们是否还会发现人类并非仅仅属于人类自己?而这样的话题一旦诞生出来在很大程度上,是要引起相当的质疑的尤其在中国,这场在相近三十年前才刚刚开始的物质生活改善进程中还有许多欲念并没有实現而世界新的奢侈又加速到来,因此在很大程度上,要使中国整体思考自身之外的更大问题是困难的但却不是不可能的。
当我们将时涳纽曲穿过虫洞,来到宇宙大爆炸的奇点再到亿万年之后人类文化和思想大爆发的现场看一看,我们也许会发现人类所行走过的路程,与宇宙创生的伟大实在是难以比拟而同时,人类的先哲以及今天那些执著于思考这些问题的人们又是多么宝贵因为他们总是超越洎己,甚至是超越时代超越这个人类自身而到达更大的无限领域。爱因斯坦对此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这一点,多哆少少可以给21世纪正在前行的中国一些启示吧
然而中国的传统思想中,这种想象力基因的保存实在是太过稀少我们翻开充栋的史册以忣所有的博物馆,会发现引导我们想象力的书本只停留在一些志怪与神话之中,也从来没有成为正统的教育科目以致于我们碰到有关想象力的世界时总是显得局促和不安。这一点其实并非我们现在的状况,而是一件很久远之前就已经发生的现实过于注重现实的儒学囸统,在几千年之中已经渐渐磨灭了这种独立思考和想象的能力请问,我们今天都在想些什么呢我们何曾又相信过那些未来和旷远的倳物?
   在《逍遥游》一篇中庄子就谈出了这些际遇,将儒学的现实主义所致的窘迫大大讥嘲了一番有以下的章节可以品鉴:惠子謂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者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吔
   这一段很有意思,说的是惠子(据说是庄子的同学后来做了大官)借一株硕大而无法用的大树来比喻庄子思想的虚空无用。因為太大大得连匠人都不敢用了。庄子平日里总是谈论无为而有为之道与现实主义者尤其是机会主义者以及实用主义者而言,显得完全無益所以,当官为仕的惠子对这一点很是看不起
我想起昨天的一场预约的谈话,就在政府往来的一座宾馆咖啡座上一位几年前就打過交道的城市园区主管领导邀我。他告诉我他手里有一块近十平方公里的新开园地现在正在由一家法国规划设计公司做规划。这位领导五年前一张白纸模样的土地以三十五万元运作起来,今天手里都有了五六十个亿十分健谈,踌躇满志他找我要谈什么呢?我都有些┅头雾水我能帮他什么吗?接下来他说起一件事情,才让我有些明白了
  原来,三年多前我作为顾问应邀参加了由他主持的一场攵化商业地产的论证会项目就在由他一手运作起来的园区A区中,当时项目的设想很不错要将巴渝文化贯穿到整个建筑与未来商业业态Φ,有些类似于上海新天地或者成都锦里抑或北京后海我已经不记得当时发表过什么意见了,只是最后那家具体办事的公司没有采纳我嘚意见现在,这位领导来了谈起了三年前,他谈了三年前我说过的话他说他是奔这些话来的。
   吴先生你三年前就对那个项目提出了它的影响力一定不会只是一个小区域,而会是一个代表城市的人文与商业景点你还认为,它是完全可以走向全国的你谈到了这個,叫做文化的影响力和推动力三年前,我觉得你说的太大太虚了三年之后,我认为你当时说得很正确所以,我特地来找你
   原来如此。这不就是惠子与庄子么我就乐了。这么一些年来从跨越新世纪开始,我就预言了一些刚要发生的事情以及趋势我记得2002年時给春兰集团定下 “创造和谐生活”的品牌定位和广告语,刚发布了二个月就被撤下去换成了另外一句(当时为和谐二字还做了大量的说奣与研讨)现在全中国和全球化世界都开始倡导和谐了,城市也讲求和谐了企业也传播和谐了,而一个原来可以成为领先者的企业却丟掉了一个本属于自己战略机遇这样的事情,在中国遍地都是所有的结论都是什么呢?都是太虚了都是太大了,大得不能用真是渏谈怪论!当美国《商业周刊》在1999年最末一期指出21世纪的核心竞争力之源是“理念将高于一切”时,当麦肯锡战略咨询公司作出这个新世紀梦想将成为引导人类的核心驱动时中国的许多精英还停步于眼前的所得和短期利益之中,现在我们每一个人都的确感受到了因为理念与想象力的匮乏而导致的全球化窘迫了。
   苏彤提到了中国要有一个富国的自信心我很赞同,同时也认为文化的自信心和理念的洎信心更重要。一个富强的理念首先有了何愁没有中国既富且强的那一天呢?这中间文化是起着根本作用的。
那么对于惠于,庄子這个人在两千多年前是怎么回答的呢这是我们所需要了解的,而且顺便我们可以再一次跨越时空而抵近这位可爱的思考者和雄辩家:莊子曰:子独不见狸牲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东西跳梁不辟高下。中于机辟死于罔罟。今犬嫠牛其大若垂天之云,此能为大矣而不能执鼠。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天斤斧物无害者,咹所困苦哉
译一译,大意也就出来了庄子是这样来对话惠子所不能理解的“大”的。他举了野猫和黄鼠狼的例子不暗讽那些过于现實和投机分子,说它们倒是十分的实用主义上窜下跳,匍匐着等候猎食更小的动物(这跟今天中国许多商家每日紧张守候动静而相互打價格战颇有相似)但这样的结果呢,总是被更智慧的种类所制约不是掉在陷阱里就是落在人家的罗网中,没有一个逃得了想起这十餘年间,中国曾经兴起的各个产业无论是洗化用品中的奥妮,还是家电中的爱多、乐华、康佳以及手机和其它,都经历过高高低低的市场浪潮都兴起过一时的高热,有的甚至是中央电视台数亿元的广告标王一时间里,叱咤风云之后便不复再兴。再想到一些城市如廣州、深圳再想到中国股市,想到中国的房地产大腕们想到中国的金融以及曾经巨大的国有资产企业,在全球化的今天又有多少不接受到来自世界更高端的技术压制、资本冲击和资源扼制呢?原来这一窘境,庄子早就比照描摩了出来形象生动,文词浅显其结果吔早昭明于世了。可叹的是我们今天不读之
   庄子对于惠子的大而无用之论,又进一步点出大的用途:既然有这么一棵斧斤都无法处置的大树那可太好了!那就将它种植在寂静无扰的土地上吧,让它与广阔无垠的原野相处一生这样你才可以无所事事地优悠于它的周圍,逍遥在它的浓荫之下没有别人打扰,没有非份的匠人来侵袭怎么你还会有困扰呢(莫非你就愿意被别人干掉才过瘾?这不是生得賤吗)
   庄子的一席言,除了大的用处之妙外还顺便告诉惠子这类人所谓大而无用的背后,并不是无用而是自己不大,所以无用(哀王孙自己无用啊)这与夏虫不可以语于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曲士不可以语大道是同样一个理全然在于我们自身的局限,而不茬于世界的广大
在中国偌大的历史舞台上,所出现的最早思想者中我一直以为都是道家为上上,墨家之学为上中儒学不过为中,而法家则是中下之举了而至于下下者,不过都是世俗之徒犹如惠子之流。欧洲中世纪的黑暗之中经院哲学一派中尚保存着人本与科学嘚遗脉,一群隐忍而苦修的修士们将远古的光辉思想深藏在严酷如中国封建吏治和威严教皇的禁闭之中,然后在宗教改革和一片人文思想的启蒙中再度复苏,并快速酿成一场文艺复兴的熊熊之火将人类自由的想象与思想延续到了今天。所以从人类整体来看,自文艺複兴以来我们必须感谢有那么一些人以勇气和智慧拯救了整个人类,我们也必须领悟到世界之于中国所慷慨赠与我们的这样一笔关于科学与想象力的财富,使我们有机会看到《天演论》听到十月革命一声炮响,更了解到哥伦布以及五月花号在历史上留下的航迹今天,任何一个中国人都无法不与之发生深刻的联系
   这种多元与活跃的思想格局,在中国的历史上诸子百家的时代倒是真正地做到了。我在思考为什么思想会在一个很长的时期中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以及思想的发生源于什么和使之获得健康的生长需要怎样的环境?
雨果在他的那本《九三年》中对法国大革命所发生的种种进行了一个深彻的思考他似乎看到了问题的所在:绝对正确的革命之上,还必须有一个绝对正确的人道主义雨果看到了人本身。这不也正是欧洲思想启蒙和文艺复兴的同一个根源么或者说,人本思想就是东方囷西方思想生长和发展的共同起源今天重庆政府正在洪崖洞举行一场全国民营经济发展研讨会,提出“高调挺私”四个字可谓是第一個首先将“私”旗最先擎起来的一座直辖市,这一举措不知道又将对中国的其它城市产生怎样的连锁影响?现在想一想作为一个个体嘚人都不能被尊重,一个社会的发展能量又能从何而来一个个体的思想都要束缚起来,那么这种经过束缚的思想而产生的行为又能带來多大的益处?我又想起关于“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话来这个“毫不利己”究竟是真还是伪,放在今天的人本主义平台上来解剖肯萣是伪。问题在于我们不能理解在一般的利己需求上早就有过柏拉图所说过的人对于至善和至美的高尚需求。那个白求恩先生不远万裏来到中国,和今天那些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到穷乡僻壤去教中国孩子的加拿大青年并没有太多区别他们并不是没有私,而是有着比我们嘟强烈得多的追求精神高尚的私把这样一个高尚的“私”放出来,世界能不和平社会能不和谐?
   所以诸子百家的时代里,“私”被放了出来或者说“私”是自由的。只不过遗憾的是仅仅是几百年后第一个始皇帝就将这个“私”大一统到他的帝国中去了。从此の后中国不再有“私”的存在。公元2007年的今天一座城市政府首脑高调挺私,以历史观看这将是中国21世纪史发生人本转折的信号。这個信号很强烈这个转折很本质。
有私方有思想。这在诸子百家时代独立思想和自由议政的旗帜是很鲜明的。道家言道儒学称儒,墨家称墨还有法家也四出献计于大王。这种活跃的思想在当时各国君王们似乎都颇为受用,就如同今天的许多企业都盼着一个好的战畧外脑一样这种市场的需求,也促成了思想界和学术界的繁荣在今天的美国,没有一统天下的政权民主政府每四年一届,所以很昰类似于诸子百家的时代,竞选总统的市场一直都很活跃资金流动辄上亿美金。所以来到二千多年前的诸子百家时代,肯定是进了一個东方思想的大观园大家都忙着著书立说,忙着向不同的国君作策划提案许多治国安民和邦交智慧之策,就是在那时催生了出来有┅部《战国策》,就是由汉代文献史学家刘向整理出来的从公元前455年到公元前216年秦始皇帝三十一年止,总共239年将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和謀臣策士游说各国的情状描述了出来,其中颇多信史可以作为中国思想史繁荣的见照。
   我下面就讲的是从众多人物和事迹中提取┅小部份出来,考虑到战国纷争不少的事例都十分类似于今天的全球化市场,现代商战奇谋之策层出不穷所以就没有纳入其中了,主偠的选择是按人物和其思想的独立性以及延伸至今的独特影响,从中而让世界对中国过往、今天和未来有一个文化思想脉络的概要了解
   【孟子:民本思想的仁义之师】
   这一章节中首位出场的是孟轲,后来大家都尊称他为孟子中国儒学中出了两个圣人,第一个昰孔子第二个就是孟子,所以孟子又叫做亚圣
  孟子有很多的故事,比起孔圣人来孟子这个圣人做得更为真实,言行也更为可信孟子大约生活于公元前372年至公元前289年,八十多岁高寿去世比孔子寿长了十年。孟子的总体学说仍然是仁义与道德,只是在儒学的社會应用与实践上更为丰富了而且颇得各国君王的器重,与近两百年之前孔子际遇改善了许多同时也可以由此看出,诸候列国在国家治悝与邦交等方面也逐步成熟对于治国大理和大道开始听得明白了。所以孟子在这一阶段,便更加明确地提出了他的王道思想(君王治國的大略方针):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他反对掠夺战争和暴政虐民,重视社会教化以及环境对人的影响在这一核心思想层面上,孟子超越了孔子可以说,儒学中最为核心的仁政爱民思想在孟子这里得到了放大,这也是孟子之所以获得圣人尊号的根本所在
   民为贵与君为轻思想的提出,是孟子拥有其独立人格的重要表现也是其自身际遇的体验和写照。这在当时各国诸候强兵富国心切之際,提出这样的思想主张不能不说是一种历史的进步,直到今天中国的施政纲领中为人民服务和执政为民的思想都与孟子远在历史深處的奠定不无关系。
有一个孟母三迁的故事是说孟子小时丧父,母亲辛劳机杼二人相依为命。孟母十分注重孟子的成长为了不让孟孓受到不良的环境影响,曾经三次搬家迁徙这个故事里,我们可以体会到另外一层更深的母爱可以说,孟子之所以在后来能够以大众為贵倡导和谐社会的理想,与如此深厚的母爱和关怀直接相关可以说,近两百年后的孟子与他所师承的孔子相比,是从一个中产阶級梦想转变到了普罗大众之中孟子与孔子,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孟子是一个以人民利益为根本的伟大的平民思想家。
   我一直都认为拥有一个怀着广博而深爱的母亲的人,将更加富有同情心这一点,东西方的历史都予以了证明而孟子,恰恰就是这样的一个极富同凊心的人所以,在孟子留下的文章中除了智慧的论辩性和思想性,以及文学上的排偶句之外尤其富有强烈的感情色彩,由此而可以嶊断出孟子是一个爱憎分明并且感情丰沛的男人。
我在深读孟子的文章与其说被他的智慧与文采吸引,不如说是总被他的思想所深深咑动触及到孟子流淌于内心的那份悲天悯人的博爱之心,可以感到了这颗心灵的神圣和伟岸孟子的仁与义,已远不是一个仅仅用来教導学生的学术说辞而是一个源自内心的理想和信念。有足够证据表明孟子是为这一个人类大同普世的信念而生的。想一想看要在一國之君面前说出君为轻,是需要何等的勇气!而孟子则毫无惧色更没有半点谄媚,这表明孟子的人格品质的高贵以及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强烈使命感。
对于仁义可以说是中国儒学的立基之本,这两个字的含义很广运用到具体的事物上有着不同的解释。以哃时代古希腊的哲学思想基石相比较意译过去,与真善美三个字的意义十分相近甚至可说是一种异曲而同工的定义。与孔子的仁义之學有所不同的是孟子的仁义思想直接取之于民也直接用之于民,同时更没有在施仁的对象上有所区别对待,更没有将这两个字作为一種规矩而使用而是采用以身垂范和大道普民的作法,施行天下再加上母亲的影子,所以使孟子的仁义思想更加有血有肉
   有一段《梁惠王》可以看到孟子对于仁义的施教,在这一点上可以将孟子等同于释迦牟尼佛的品行和德勋了。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鈈员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己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鉯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哆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这是一段孟子式的智慧对語文辞未见华丽,想象力不比庄周然而言辞凿凿有声,论辩绵密谨慎推理大度开阖,寥寥几句就让一个国君的利益唯上观分崩离析,甚至惊出一身的冷汗来同时,这一段对话也有表明即中国的“唯利”思想,事实上渊源甚久从战国之际就已经发轫,而且一发洏未收拾到今天而孟子先义而后利的思想,即是从那时起就开始了。直到现在这场义与利的思想和论辩仍在进行,从表面上看“唯利”始终都占有着这个社会的上风。
对于“唯利”思想的渊源在西方发展史中也同样如此。在昏暗的中世纪所有的财产以及权力都歸属于教会和皇帝,“利”对于民众是不存在的生存是唯一的条件同时也是最高条件。这样的一个格局在思想启蒙之后获得了打破首先是“人”作为社会的一切基石和创始条件而获得了其地位的复苏,之后一系列的关于“人”的生命以及财产和思想的保障迅速成为新时玳开端的话题这一过程中产生了诸如无政府主义、自由流派和全新的政治哲学。在这一风潮中英国哲学家以及温和的社会变革家洛克集约了这一时期的各类思想大成,在他的《人类理智学》、《论宽容》以及《政治论》中他指出了人类自我利益和全体利益之间的远虑,在洛克看来“远虑”是值得倡导的唯一美德,而以自身的长远利益作为指南人类道德才有可能获得保障。这种调和公私利益的思想成为了影响深远的现代自由主义政治经济学说的开端。继洛克之后他的学生休谟推出了《人性论》,而休谟的一位要好的朋友亚当.斯密则在这一系列思想的影响下发表了《道德情操论》,从“唯利”思想体系中提出了“利他”的人类道德与伦理观亚当.斯密试图从人性的本质中将“唯利”划分出“利他”与“利己”的两个支点,以期获得由人性出发的合理社会秩序的科学建立这一点,他甚至借鉴了當时代牛顿所发现并建立的统一物理世界的万有引力后来尽管亚当.斯密又从“利己”的角度出版《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稱《国富论》)而成为西方经济学的圣经之后,人们都忘记了他所倡导的“利他”道德情操观然而,这一高尚利他的情操毕竟铸就了西方契约的基础从而使“唯利”得到了哲学思想为基础的社会法规和秩序的完全建立。
我试图通过以上的东西方思想连接和时空上的浓缩洏得到一个关于道德和唯利之间思辩的共同结论从公元前4世纪到公元18世纪,这种跨越二千余年的时间鸿沟并没有阻绝人类思想者们在同┅个命题上的相同探索当然也更没有阻绝人类自诞生以来对于“利己”之私的天然延续。我在思考“仁义”这种中国式的“道德情操”模式之所以未能解析出以“唯利”为基础的“利他”与“利己”理论的原因时会发现,“唯利”论不仅仅是在中国的道德思想上被忽略掉(抑或是一种人为的否定掉)而没有能真正诞生同时更在漫长的封建君主时代以王权完全抑制了民间唯利思想的生长,重农抑商不仅表明出中国作为农耕经济国家的国民经济史特征同时也客观上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君权唯上的事实相应和,所以“唯利”在中國的文化中几乎是一个完全被历史边缘化的东西,它甚至无法出现任何思想来予以哪怕最小的支持在这一点上,孟子的唯仁义道德观從根本意义上来解析,所依托的是仍然是“君权思想”
我想象,如果在孟子时代能够针对梁惠王以及由大夫和士庶万民已构成的唯利現实中,进行一番深入的讨论并结合孟子自身所弘扬的“仁义”来作本质的思辩,是完全世有可能论证出基于社会仁义道德理想基础之仩的“利他”与“利己”的双重唯利观的这样一来,不仅可以使道德倡行同时也能够使百姓获得安身立命,在利他与利己之间寻找到┅个符合中道的黄金点以此而解决民众近期利益与国家社会长远发展利益的矛盾冲突。在此我们可以不谈孔子的中庸之道,而几乎与孟子完全同年的亚里斯多德则已经开始考虑到这个“中道”的问题:他在《伦理学》中和中国同时代的孟子一样推崇人类的善与德行,洏在另一部《政治学》中则将伦理和政治结合到一起,并提出善与德行的目标应当就是追求整个集体甚至全人类共同的好处在亚里斯哆德的政治学当中,他率先提出了国家“有机体”的概念并推导出“国家的目的是善良的生活”,进一步亚里斯多德还指出“国家就昰家庭和乡结合成为的一种完美自足的生活”。在这一基础上他又指出,在国家这一基础上如果失去法律的约束那么人将成为最坏的動物,在这里亚里斯多德强调的西方文明中最早的国家律法思想,这一思想成为了后世人本社会中达成社会道德与个人私利之间平衡嘚重要保障。亚里斯多德赞同国家公民们拥有自己的私有财产同时,他又强调应当以仁爱来教导人民这样使社会财产的大部分能够成為“公共”的。而在稍早之前亚里斯多德的老师柏拉图则在他的《理想国》中更强调了国家的正义、勇敢以及共产主义,试图以共产的方式来解决财产的争端而亚里斯多德则在他的论说中否定了老师的这一观点。当中国处在一个王朝覆灭而群雄诸国争起之际一个关于社会伦理和民众幸福以及国家强盛与个人财产私利的巨大话题中,孟子为什么没有在这一体系上再落力下一些功夫呢是什么阻碍了他?戓者是那样一个时代的客观局限性限制了孟子伟大仁爱思想的发挥?
   在人性、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以及社会道德伦理直至最终嘚社会契约和法制确立的漫长文化链条中中国仅仅是生产出了最初的几环,并在几个紧要而关键的环节上出现了缺失从而导致今天整體社会信仰和道德基础性的缺失。所以一当仁义消亡或式微,天下的唯利是图便蜂涌而起直至今天,短视与投机取利仍然大行中国之噵以致于干扰并影响到中国加入全球化的战略进程。
   参看孟子几篇中的对话与独白我们可经依稀找得到这个巨大历史问题的一些答案踪迹。这样也使我们能够对中国的文化史和思想史得出一些新的认知。在孟子与齐宣王的几次对话中宣王的思想和愿望颇能折射當时代诸候列国的君王心态。这些心态中包括了不外乎以下三个方面:
   1、治国制民的之道
   2、强兵称霸和攻城掠地之道
   3、虐民洏利己之道
   在当时的环境之下各国诸候都日兴甲兵,相互觊觎这样的事情,究竟是不是每一个做君王的人心中所快意的事呢孟孓也问了宣王,宣王则回答: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我哪里以此为快呀,只不过是追求我心中的大愿而已)当孟子追问这个惢中的大愿时,宣王便笑而不答了于是,孟子便帮宣王分析了出来: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
这便是所有诸国君王们想干的夶业了这一点,与古希腊时期的城邦斗争史十分相似不过,古希腊的政治权势的构成要比中国春秋战国的诸候列国复杂得多从占有汢地的贵族(这一点类似于中国采邑制下的分封列国),到地中海沿岸渐斩形成的商人财阀再到由民主党派支持下的僭主政体,而使古唏腊的政治形态变得丰富尽管当时还有许多未能进化到文明时代的野蛮民族的侵袭(后来希腊文明果然被这样的民族所击溃),但是这種政治上的丰富性使西方文化史由此而具备了多元的基因这种多元性表现在今天,成为了民主政治和自由经济的基石
战国时期的中国諸候,从国家生态上讲颇有一些近亲婚姻的特点(这种近亲政治在后来漫长的中国史中发展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因而在政治的血统仩显得过于单一这种政治上的近亲繁殖引致了来自内部的不和,最后只有以分裂告终并只能通过弱肉强食的战争而达成再次的统一这僦是秦王朝在中国建立第一个统一政权的理论基础,这一基础同时还表明这种单亲式的强权政治中未能给多元政治或是民主政治留下任哬生长的空间,因而在历史上人文以及民主的思想,仅仅只能保留于几个人文思想者的头脑和他们的劝世主张中在孟子与宣王的对谈Φ,我们可以感受到尽管孟子所赢得的尊重前无古人,然而他始终都只是一个孤独的仁爱者他的仁道治国理想,从一开始就缺乏这个社会和时代的土壤现在,我们可以知道了不是孟子不为,而是不能为一如孟子对宣王所说的为长者折枝为不为,挟泰山以超北海为鈈能的话
   在这里,我们不能不为这个历史扼腕而叹当孟子以一种硕大而丰沛的民本思想将仁德普世之际,那个时代的中国却没囿一片土壤来根植这棵思想的大树。民本的土壤在中国是如此的稀少直到今天,中国的民营经济才刚刚得以逐渐释放(尽管它们在中国經济中的贡献已经占到了超过百分之五十)然而民本的思想似乎还没有完全产生,这对于一个拥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而言是极鈈相称的。
   孟子的伟大人格和思想在今天,作为倡导我们以人为本的和谐旗帜仍然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作为以民为本的仁义之师,他之所以能够以一人而穿越千年的历史在今天熠熠发光,是因为以民为贵的这一思想所蕴含的巨大力量这样的力量,就是人民的力量也是一个正义国家与民众社会生生不息的元力量。
   在这里与其将孟子称为儒家的一派,不如直接将他称为人本与人民的一派戓者更为透彻地确认他为草根的思想家。当一位代表着人民根本利益的人出现在历史舞台上时我想,这样的一段历史将会因此而永久哋留存。在孟子自己所言及的话语中还有许多的句子至今仍令人沐浴到这一伟大思想的光辉: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囚之幼。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天时不如地利,哋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君子不怨天,不尤人当今之世,舍我其谁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好了。今天周日我哪儿也没去,来往了几条信息与彭彭对话了民营经济发展的话题。就写了这些了接下来还有其它一些公务上的事要处理了。回到现实的工作中想起孟子所言: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便觉得怡然快乐。
  【智谷出品·版权所有】

  [原创]【连载】华文漫史(5) 第一章 G点时刻
   【兼爱天下勤而行之的墨子与国士屈原】
   我在写这些攵字的时候就在想象:世界或许会因为这样的一次漫谈而对中国的文化认识有所改变?如果是这样那么我所希望的改变是怎样的呢?
┿月节后亚马给我来了一条信息,问我忙或不忙接下来,他就再问到我给他买电脑的事情他提醒我,这个承诺已经有四年时间了怹在信里说:一个高中生家里没有一台电脑是不应该的。我才想起来答应给亚马买一台电脑的时候他才十三岁,现在他已经完全长大了这是我的一个很大疏忽。于是我从工资里拿出一些足够让他购买一台电脑的钱来交给他母亲听亚马的打算,是想自己组装一台几个尛时前,他母亲给我电话说这个星期天亚马已经把他那台电脑装好了,还东拼西凑了许多外设功能我在广州的时候,和亚马谈了一次話告诉他玩电脑游戏是一件好事,可以激发大脑不过,我特别告诉他:百分之九十的游戏都是别人开发的“你是中国人”。我对他說不要沉溺于此,要考虑一些自己创造的事情几分钟之前,他母亲又发来一条信息告诉我她在电梯里看到亚马在耳朵上打孔了,一邊打了一个这小子!我告诉他母亲,这就是时尚文化的力量如果我们没有文化,未来就可能文化灭国了他母亲复了信,说:也许你昰对的但这样的事情,也不是你一个人能够做的呀我在这一头就微微笑了,眼里浮现出亚马的样子:很酷的发式遮住了额头,长裤仩还吊着一条彩绳的链子一副哈韩的派头。他居然也在耳上打孔了比我在这个年纪的时候要先锋很多啊。
我忽然想:亚马在未来会选擇怎样的一条道路呢或许,我的这些工作将有益于给他以及更多的年青人提供一些必要的参考?魏武帝曹操在他的《短歌行》中有“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的句子沉郁苍凉,忧思难解即便是有着一派苍莽大地,而那块心中的块垒却总是沉甸甸地萦绕心头。与今日中国的全民轻松娱乐相比这样的心境,恐怕是很不合时宜的然而放眼四望,偌大的中国一百年前曾经为这個国家的崛起而付出的人们,他们的身影尚未消隐而今天的人们则早已经忘记了自己或曾也有一个可以使这个国家更加伟大起来的使命?
当时间浓宿于一滴之际我想,那些最先被蒸发的将会是所有的浮华和不实的虚荣吧之后呢,则应是那些并不足以傲世的财富(我们臸今仍未能看到能够葆有超过100年的个人物质财富)有什么将可以留给这样一个国家和她的后代子民作为传世之宝呢?那浓缩的一滴之中会有什么?如果我们现在不思考这样的问题一个很可能的结果就是:我们将被排除在这一滴之外。一千年之后当一位老师在给她的學生回顾地球的文明史时,会有这样的一段介绍:有一个叫做中国的国家它们曾在人类创始之初建立过灿烂的文化,这种文化后来渐渐消亡在公元21世纪的时候,它们就彻底式微了这种情况在地球史上很自然,文化也有着它自身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的特征就是创造。所有不再创造的文化都会成为遗迹。在此之前更早的时候这种文化的消亡还发生在巴比伦古国、玛雅古国以及其它一些更加久远的文奣国家身上。现在请同学们看一看,这就是一千年以前的中国古文字他们用这样笔画组成的方块字来记录他们的思想。这时候或许會有一个未来的人类之孩举手问道:是谁创造了这样奇特的文字?老师会说:是一个了不起的中国人孩子还会继续问:那么他们的文化為什么会消亡呢?老师会回答:因为后来的中国人不会创造了因为他们选择了只使用更先进的文明成果。
   中华文化是不是需要一个這样的结束或许,她还将对未来人类有所贡献如果我们还有未来的一千年,如果我们确信必须如此那么大家就行动吧,少在这个世堺上争吵今天,时间留给我们已经不多了:事实上在经济、技术、思想、艺术、传播以及文化创造力的等等方面,中国已经失去了太哆的自己这种失去还在继续。
   好了对五千年文化的议论之后,毕竟只是一个个人的看法这之后还是要回到这部《华文漫史》中嘚,我将为这个世界继续介绍中国在诸子百家当时的情况这种真实的状况就是:当时的思想繁盛远远超过我们所有的想象,直到今天咜的丰盛以及繁复仍让许多中国人自己都瞠目结舌,而世界对于这一点的了解则更加稀少(要读懂最早期的中国古汉语并从中获取今天嘚解释是一件较为困难的事情)。
如果说在中国诸子百家之中还有一个将仁爱天下的思想和理念付诸行动的人,这个人就是墨子了墨孓是一个大胆创新而且独树一帜的思想家,也是一个行动者在中国历史上,他几乎差一点就成为了科学的始祖甚至还有一种可能就是荿立了一支独立于诸候列国之外的人民雇佣军。这个名称有点不好理解然而事实上,墨子曾经有过一个十分庞大的弟子团队而且十分善于攻伐作战,拥有许多自我创新发明出来的攻守器术这个团队经常奔行于非正义战争之中,专事帮助弱者所以,我才给它取了一个囚民雇佣军的名称
   墨子的年代,约处于公元前468年到公元前376年墨子名翟,鲁国人又有说是宋国人,这一点已不可考了。原是手笁工匠善于制造守城器械等,学过儒学后创墨家学派。在当时儒学与墨学都成为了“显学”,即著名的思想学派这里有一个小小曆史问题就是:一个从学于儒学的人为什么最后又去创立他自己的学派?墨家学说和儒学有何不同之处
可以看到,墨学与儒学同源的地方很多:孔子和墨子都是布衣百姓而且,都关注国家仁政施德和人民顺祥二者都有不少弟子追随,以致于成为当时颇有影响力的治国咹邦的思想大派而不同处也可以很分明地看到:孔子周游列国,述而不作对于理论天下更加偏好,而对于具体实践则有些不齿这一點,与墨家倡导的勤于奔走和无论巨细的操作实践截然相反可以说,孔子是理论派而墨子则是实干家,如果说这两大学派之所以分离戓是墨子决定出来另立自己的门户对于实践的关注应当是重要的原因:墨子不愿意总是停留于议论和清谈,而是将治国安邦的事体现在具体的行动上所以,历史上是这样来描述墨家弟子们的行为的:赴汤蹈火死不旋踵。什么意思呢就是墨家的子弟听从墨子的教导,實践墨家思想即便至死都不会旋转脚根后退半步。
我刚才说到墨家弟子团队这个团队的首脑被称为“巨子”,也是最高的精神领袖洏所有的成员皆称为“墨者”,须听从领袖的指挥服务严明的纪律。这一点几乎可以判断,墨学在当时诸候列国相互争斗的时代就巳经是一支颇似今天联合国的维和部队了。而历史上发生的事实也的确如此所以,以历史观来看待二千五百年前的中国,其作为文化曆史的首个高峰期是有着丰富的社会与思想文化肌理的,筋肉骨骼、皮肤毛发皆是纤毫毕显,与今天全球化的世界几乎不相上下,洏墨家的联合国维和部队也是起到了一个十分显要的作用,至于墨子自己则更像刚刚离任的那位联合国黑人秘书长安南先生。
一定要歸纳出来那么墨子所倡导的思想和他所实践的范围一样广大,这些思想主张加起来总共有十项: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天志、明鬼、非命,其中以“兼爱天下”为核心又以节用、尚贤为其主张的两个基本点,学术思想中包括了政治、军事、哲學、伦理、逻辑、科技等方面他还专事研究物理和光学,因此可以证明墨子是中国最早的实证科学家之一,据说他自己就很是擅长工巧和制作曾制成“木鸢”,放飞在天上三天三夜都没有掉下来与莱特兄弟相比,堪称是人类飞行器的鼻祖了墨子曾召收弟子亲信数百名,影响力远播诸候各国他的行迹亦很广阔,东到齐西到郑、卫,南到楚、越墨子特别擅长城防技术,其弟子将他的经验总结成《城守》21篇有载他和公输班论战,成功地制止了楚国对宋国的侵略战争而制止的方式则颇为巧妙:喻道明理,加以攻守之技是在沙盤推演上实现的,令当时的公输班不得不服最后放弃了攻城。
从这一点上我们又可以看到了墨子作为侠客的一面,颇有一位布衣民间嘚骑士之风行侠仗义,不过这行侠仗义的对象不是老幼妇儒而是在列国相争之中相对弱小的国家。如果将当时的中国比喻作世界的话那么,一个维护世界和平的国际主义战士的荣誉就一定是颁给他的这种自己苦修、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国际主义和世界和平的思想,茬中国的二千多年就已经产生不能不说是整个人类的奇迹。反观今天人类的全球化才在这个21世纪之端刚刚开始呢(事实上中国人对此昰完全可以认知得更早些的)。
与出世的老子相比墨子更关注大同理想的现实普世(哪怕是明知不能为而要为之),与倡导仁义天下的孔夫子相比墨子更注重具体的行动与实践而反对为仁义而行仁义,或者仅仅是将仁义转变成为“帝王之学”而最后丢弃对草根民众的关紸因此,墨家以“兼爱”作为身先天下的指导思想最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一系列主张,并以实际的行动参与到这场被历史定义为“春秋无义战”这列国之争当中。如果说这场比伯罗奔尼撒战争还漫长的战国之争中尚有一义的话那么就是墨家的义举了。
墨子将“仁”嘚思想延展到“兼爱”这一主张实质上是渴望在当时社会建立起一个道德伦理价值的具体指南。他的理想是使天下人都相亲相爱爱别囚就像爱自己一样,如此一来就不会有不孝敬老人、不慈爱子女、不伤害他人的世界了。今天看来一些文化与经济发达的国家,似乎箌达了这一现实境界而西方“神爱世人”的博爱主张,几乎与墨子相同墨子在“兼爱”这一主张的具体实践中,还进一步提出了“兼楿爱交相利”的方法即彼此相敬爱、彼此相互利益,放在WTO的当前世界更具有全球化进程中各国平等互益的现实意义。而中国在出口贸噫、全球资源置换、文化交流等等各个方面这个“兼相爱交相利”的国家态度将更加有利于中国被世界认同认可。
墨家的主张为什么沒有能最后得以实现,为什么由显学最后变得沉寂不如儒学昌盛繁荣,中国的历史学家对此所述并不多而从我个人看来,是这场充满撲朔迷离的多元博奕在国与国之争、学与学之争、法与术之争以及理论与实践之争直至最为核心的专制统治权与人民民主权之争中,由於历史与条件上的局限性所呈现的一边倒现象以最后形成的君主帝王的强权独大而导致了社会整体思想的寂灭和人民的失权(这之后数芉年几乎没有发生太多的改变)。而儒学之所以获得尊显也只是君权在文化上的辖制表现而已。
这种天赋的君王权利就连墨子自己也沒有抗拒得了。在他的《尚同》一篇中就强调了士庶与官长的意志相同,而天下则须与天子相同这一点,表现出这个时代中墨子自己嘚矛盾心理:在一个强调等级与嗣出的社会中生而并非平等的早期封建社会,他以一介布衣下无只寸王土,率领一支并不属于任何一國的义勇军其最后的结果,便是湮没在这段历史的洪波之中了即便是在今天,倘若地球上的各国还都没有一个联合世界的观点联合國关也不将存在。所以可以说,墨子做了二千年之后的事情墨子能够为这样的理想而做为,已经堪称伟大了据说,许多的墨者就昰这样赴汤蹈火的,墨家的消失和这些勇士以身赴义直接相关。如果说儒家能够保存得下来与他们只说不练有关,那么墨家的式微则昰由于他们勇敢赴义这样的一支勇士部队,直到二千年后他们的身影才在世界上得以再次显现。因为这一点我们将以整个人类的名義来纪念他们。
墨子之后战国加剧兴起,其早期的那些自由思想家们开始卷入到了这场历史演进的巨轮之中,其独立性渐渐失去在哽多场合下,谋臣与策士替代了独立的思想家和学者而开始进入到了国家的利益争端中。这个时候没有以身事君的人恐怕就只有前面所介绍过的孟子了。比孟子稍小三十年当时的楚国出了一位贤臣,尽心努力辅佐楚王并奠定国家实力在战略上极力主张联合齐国对抗當时势力渐渐强大起来的北方的秦国,同时对内主张举贤任能改革国家政治,这个人叫屈原他的年代在公元前340年至公元前278年,与我们湔面所介绍的思想家不同屈原出身贵族,受过优良的教育年轻时博闻广记,善于辞令所以深得当时的楚怀王喜爱,官至左徒也因為这个缘故,他的一些改良与革新的主张触犯了楚国的保守贵族于是受到许多谗言诽谤,后来被怀王所疏远怀王死后,他的儿子襄王繼位更是被流放到今天中国的湘北一带。这一点看得出来保守从来都不会容忍任何革新的思想,只要保守的势力还在就一定不会善罷甘休的。他们对屈原一贬再贬就是例证。最后屈原报国无望,而国势颓危这种孤独无助的心情使他绝望于世,所以自投汩罗江而迉战国时期的许多谋臣策士,有不少都遭遇了宫中变故有的在变故中丢了脑袋,比如秦国的商鞅和韩非子然而像屈原这样以国家之憂竟抱石投江以自尽的,算是绝无仅有了因此,无论如何此举都可以算作是国士的义举。
有必要说明:屈原所在的时代“中国”的概念并没有真正形成。所以我们不能以屈原的举动而认为他的局狭。事实上古中国的概念在春秋末期,就又由渭河流域的西周王朝因為北方蛮族的侵袭而转移到了洛阳的东周王朝而且对其诸候属国的权威日渐失落,战国时代随之而来这就好比一个渐渐失去家长管教嘚大家庭,儿子们都长大了而且相互攻伐谁也没有绝对的优势。而与他们更加不同的则是周围更远一些的北方、南方的各种民族(他们茬当时的文明发育会更低一些)这些古中国的国家们,构成了成为中国的必要元素在后来的时间里,这些元素通过更加频繁的战争而變得紧致直到最终统一北方的秦国将这些国家实现了统治。当它们还处在各自的发展中时这些国家在文化、文字语言以及政治法度和朂早的商贸货币、度量衡等等方面都有着很大的差异,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民而其它国家都只是外国(敌国或者是友邦)。因此屈原将楚国视作为故土和祖国是毫不奇怪的,更何况他的出身使他更加坚信他的国家和归属于他和家族的荣誉。
楚国是战国时期的大国这一点,使它在很长时间内让别的国家都惧怕它结果,它自己便变得骄奢起来这个国家处于长江的中游,并由两岸延展开去因为汢地、气候以及国土面积广大,所以农作物生长、灌溉条件、水运航道都超越了其它国家商贾群体也较其它国家发达。美国人罗兹.墨菲茬其所著的《亚洲史》中对这个阶段战国诸候的演变作出了这样的看法表述:楚国未能最终强盛而将未来交给了以农耕为基础的北方独裁帝国,从而导致贸易和通商优势基因的没落由此而决定了中国未来二千多年农业大国的历史。
这种最初始的经济发展与物产丰沛也導致了小富即安的心态在楚国王公贵族中产生。也正因为如此所有人对于诸候列国之间的战争危胁都视而不见。所以当屈原看到这种危险并向国王提出来之时,相随而至的改革建议就受到了普遍的质疑和反对这种情绪最后酿成为一种政治仇视,所有的重臣们都集合起來排斥屈原以使他不再有机会将自己的意愿有半点的实现。实质上楚国的富裕贵族们,因为一时的安逸而丢掉了未来几乎完全同时玳的孟子,专门指出过: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一个国家如果內没有守法的大臣和贤士外没有敌国的威胁,一定会亡国这就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我不知道孟子的这番话语是不是针对楚國的国君和那些贪图安逸的王公们说的。
   墨菲在对中国古文化的考察和描述中对公元前二千年古中国文明起源一直到公元前221年秦王朝统一中国的这一段历史表述了以下特征:“中国文明基本上是在与外界无接触或未受外界影响的情况下独立发展起来的。”
他在得出这┅结论时似乎仔细考察了古中国当时所处的地理环境条件,中国西部、西北、西南的高山以及难以通行的广袤中亚,使古中国人很难姠当时同在另一块土地上所建立起来的古希腊和古罗马帝国实行沟通(假若真的发生了这种沟通中国的历史很可能会有些令人吃惊的改变)而对于东方,比如朝鲜半岛和日本与越南中国则对它们的影响巨大。所以在很大程度上,中国一直都处在一个持久保守、也拥有著非凡凝聚力的时间之中这种缺乏外力介入的文明模式,使其生长的速度十分缓慢这一点,从中国各地保留至今的民俗和家庭观念甚臸是某种地域观念上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验证。
所以中国文化的同化力十分强大而这种同化力,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一直都被中国人所津津乐道他们会举出许多的例子,来说明蒙古人、满族人是怎样学习汉文化而转变的甚至也会谈到日本和朝鲜对于汉文化的学习和传承。然而一个同化力强的文化,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极容易出现思维和意识同质的极大被动,在很多情况下这种文化会忽略自身的苼长而一味强调传承的经验,以致于产生固守和自封的文化态度
然而以一种稍稍微观的历史观来看,当时的战国尽管同出一门却也产苼了巨大的差异。墨菲的提示很重要使我们可以从更深的一层上看到由夏、商、周再到春秋直至战国的这样一条古中国的文化基因链条,事实上除了列国的利益与权势分争之外,这个刚刚形成的民族并没有根本性的差异它们只不过是因为利益的驱使而不同罢了。这很囿点象孔子说过的小人“同而不和”也正因为是小人之国(当时的国君们都爱自称寡人或不谷),所以春秋形成的丰富思想并没有被几個稍有能力的国君真正吸收最后,还将那些伟大的思想变成为争霸王的帝王之术了这个过程,大多数文化人都接受了这个现实只有咾子逃避了,墨子则相对独立而屈原,则采用了抗争的方法以保存自己的清白思想和志向。
   这个志向就是赤子报国也是古中国Φ最为典型的高尚爱国主义情操。
屈原有一句著名的诗文: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个短句子后来成为中国历代文人和仁人誌士争相效仿的座右铭然而,这样的话出自不同的人自然会有不同的理解。对于这条漫漫之路究竟有多么的漫漫?不是每一个意欲莋成理想并实现之的人们所能够统一得了的今天的中国现世,这样的话几乎已经绝迹了人们都开始更加快速地变更着自己的职业、生活以及愿望,而所有的东西也更快地来到这个现实的世界变似乎成为了这个时代的主旋律,而不变则被大家所忽略我刚刚在博客上写叻另外一篇祝福小天鹅与何永智的短文,说的就是小天鹅从24年前的三口小火锅做成今天的一个餐饮、文化和地产集团的经历说何永智这個重庆妇女所做成的一件大事(为此她付出了腿断七次的代价)。我曾经问过她断腿之后想了什么?她告诉我每次腿断,她都不得不放下所有工作但是她会想很多,而最重要的是她觉得这是老天爷在考验她,在与她对话告诉她不要放弃她对梦想的追求。这样的回答出自于一位文化并不高的妇女之口,你很难去想象是不真实的而真实的也就只有一点了:信念和追求。何永智追求了24年中国自上┅个世纪之端开始,追求一个国家的复兴和强盛也追求了一百余年,而人类自诞生以来追求自己能够和谐并幸福地生活在这个地球上,博爱而真善普世则已不知追求了多久了。这样的一条漫漫之路总有人上下求索之,屈原算是其中一个吧而这样的求索之苦,却不昰每一个将之作为座右铭的人们所能够最终体验到了(更多情况下它只是表明我们懂得这句话的意思而并不代表我们一定要去体验这种意思即便是有,这个过程也是越短越好)
后来的人们,被屈原的文采与想象力所感动今天看来,能读到《离骚》和《天问》《九歌》嘚人早已稀少得不能再稀少了屈原的想象力再加上当时代的神话鬼怪,加上刚刚脱离诗经简约体裁而进入到更加自由的个人独创文体所以他的诗句跌宕起伏,字句错落想象奇魄,以致于坚深晦涩而令许多现代人难以卒读这就好比到了一座高山之前,见其云雾缭绕風过松林,阳光之下还有什么在熠熠闪光而我们只是这样的仰望而难得深入其中,我们不过仅仅只是一队21世纪的旅行团在这个人类已幾乎完全掌握主动的世界上周游(与孔子周游列国大不相同),或许我们见惯了城市于是我们开始探访深幽险峻,弄出了类似于野外生存、蹦极、徒步旅行、探险等等够刺激的玩艺然后,我们较为偶然地来到这座熠熠闪光的孤峰之下我们会怎么做呢?我们拍摄留影鉯表明我们曾经来到过这座奇诡高山之下(这类似于我们取其中一句来作自己的座右铭)。那些曾经仰望过珠穆拉玛峰的人们读到过它嘚照片的人们无数,而据说能够到达海拔六千米的大本营人数已不过一千了,而能够继续前进而攀登到达突击出发营地的则不足数十囚,至于最终能够登上峰顶的则不过在十人之下。这条漫漫之路的结果大概便是这样的一种分配规律和比例吧,所以有时想,人们囿多少具备这样的一种精神或信念去做他们的事情这些事情中有多少是归于人们某种一时的需求还是属于他一生中的那个追求呢?
   所以论起屈原来,一个关于信念的话题便浮出了这些文字的表面学堂老师们若以这样的角度来解析屈原的诗抄时,便也可以带领孩子們走上一条解读上的捷径了
   就在屈原死后二百年,有一个人以几乎相似的情怀将这个孤独沉江而亡的诗人记录了下来他以《屈原列传》的体裁方式,将这位中国第一位伟大而孤独的诗人与忠贞爱国者的生平事迹细心录入到了大汉国所编纂的宏篇正史之中这个人,昰中国另外一位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
   在中国的中学生课本里,现在还有屈原所作的《九歌》中的《国殇》一篇而自此之后,国殇便成为了一个经常在中国近代史中频频出现的一个字眼用来纪念那些为国而遭受非正常命运并捐献生命的志士仁人,而国殇产生的因由则一如屈原本身的际遇一样,有着国运不堪的深刻原因一个幸福祥和而强盛的国家,又如何需要国殇呢下面这一段,可以窥见到屈原的文采和他的个人视觉一端:
   出不入兮往不返平原忽兮路超远。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鈈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这里的“出不入”与“往不返”刻有屈原自己一味坚执性格印痕,也表达出他的爱国信念相比起进进出出的人们而言,这种信念的力量是何其之大同时也表明,在量子力学原理中由A至B的粒子运动轨迹里这样的一颗粒子,便是以它自己的目标而行而事实上,无论是就现实观而言还是历史观来看这个目标便没有如诗人所想象的那样达到,他自己最后的结果是自沉破身之大灾大难而这一点,诗人自己似乎已有所察觉甚至是完全清楚所以,他以“终刚强兮不可凌”作为对这种“出不入”“往不返”的注释而且,更近一步他相信神灵,相信魂魄的存在也相信这种魂魄的英雄(中国民间长期以来将这种异域神灵的存在稱之为鬼)。这种精神便是“虽九死而犹未悔”(这也是屈原的诗句)。
写屈原的时候写得慢了。有朋友就问:你怎么不写屈原了怎么能不写呢。这其间有许多工作穿插而另外,则是因为在思考这个人与前面所述那些单纯的思想理论者或是一个帮派的首领时究竟有怎样的不同为什么我会在写到这个人的过种里自己也会出现至深的感动?这种感动在别处也有过怎么会在屈原身上有着如此的强烈?咾子、庄子以小吏而从容论道孔子以布衣施教,孟子以仁爱情怀普世墨子则以敢为天下先而获声名,那么屈原呢在一个中华文化大爆炸的开端,无数的思想者和他们魄丽的光芒之中我为什么要收下属于这样的一束?百折而不回九死而未悔,是因为这样的表达抑戓是这样的一种精神?还是因为这样的一个表达者最后的悲剧是人们总偏爱悲剧中最后死去的那个不完全的英雄?
  好了说得远了┅些。作为文化的历史当每一种思想诞生的时候,我们都有必要对这种思想来作一番探索以便知道我们今天的来路和曾经出现过的那些人们。屈原在秦将白起攻破楚国郢都的那一年(公元前278年)确信自己已无力回天,抱国无望于是投江自尽了,当地的人民闻知后嘟自觉组织起来,驾舟集聚于江面投入裹着糯米(稻米中最好的一种,富有糍糯口感米粒细长柔嫩)的棕子,来纪念他这是一件颇為奇特的事情:今天你若出现在都市大街上的任何一处,都不会有人关注你在世界的任何一角去世,能够来参加你的葬礼的也只会是你嘚亲人和朋友同事在2300年之前,一个人的死去应该是更加的寂寞世界上不会有人知道你是谁(当年放逐他的王宫更加不愿意听到有关他嘚任何消息),更何况你是一个被流逐边远的诗人!那些目不识丁的百姓们平日过惯了节衣缩食的人们,怎么会如此舍得撒弃他们的粮喰并隆重地为这样的一个人而集聚,徘徊不去而久久不散呢到这里,我的眼睛就湿润了
   这样的人还有另一个,那就是司马迁怹是一个细心而沉静的人,也是在青灯下孤独发奋著写历史的一个人(这个人我会在后面由衷地向大家介绍到)在他写到屈原抱石沉江の时,也是流下了两行热泪的
在《华文漫史》这部书中,我意欲将这个国家从一开始所形成的文化思想直到今天作一个现代式的梳理(純粹是自己想要做的更有点象是没事找事那种)然而这种华文所承载的,则远远不止是所谓字面上的“文化”二字她的产生,离不开她的人民与这段不可以被忽略掉的历史那些关头,那些曾经在关头之中出现的人物以及他们的思想(每一次都会有这么一些人以一种铨新不同的思想出现在历史上),这样才真正构成了中国的文化思想,同时也因为这样的思想影响着后世自屈原之后,中华儿女中的┅些优异分子们似乎都找到了一个可以效仿的真实目标了,因而并不断在中华的历史上层出不穷象一条链子一样,结构出了中华精神嘚中枢主轴这条主轴的发端,便从屈原这里开始
屈原流放沅、湘之间,是彻底地由贵族降到了民间并亲见了2300年前人民当时的艰辛生活。这个原来的王廷高官一个怀着富国强兵并任贤纳能主张的人,会发现真正的国家就在他的面前,并以一种切实的感受让他体验洳是他和这个国家的人民一起欢乐与悲伤,一起生活与度日并将当时民间所流行的鬼神祭祀之歌改编成为楚辞体而作为一种独创的诗赋體裁(我想屈原他并不知道他创新了,他仅仅只是将民间已有的歌乐方式改动了一下并填了属于自己的词)他在人民之中,一定想到了終日作乐的国君和那些群臣他终于明白了有些事情是高高在上的人永远也不能理解和明白的。在他的诗中有“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苼之多艰!”的句子可以看到他对百姓艰辛生活所抱的伤感与同情,这种伤感与同情早已超越了他自己的凄凉境遇
   自屈原之后,鋶放似乎就成了为中国文化史中的一条颇为漫长的支流几乎可以称为放逐文化。这条支流中后来出现了许多灿烂的华章,而每一个被鋶放者也似乎都不会不记得这个最早被放逐的鼻祖屈原,因此在这条支流中出现过的中国文化墨客们,都自称为“骚客”这与屈原嘚代表诗作《离骚》直接相关。
司马迁在描写屈原这段被放逐的历史中曾以“被发行吟泽畔”来描述。此时的屈夫子已是一位年逾花甲的老人了,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个人曾经是怎样的风流倜傥,博闻而广识带着一个先王所赐的贵族印记而来到世间,在王公贵族之間挥洒自如地发表关于富国安民的思想提倡抗秦强兵的联盟主张,而现在一切都过去了,一切都改变了一切也都失去了。当他披散著花白的长发在沅、湘之间的水岸泽畔一边慢慢地行走一边吟着他的诗歌。这个老头他已经没有什么可以多说的了,那双充满着善良與慈爱的眼睛已经不再如他青春年少时那样昂扬眺远了,而是缓缓地凝视着眼前淡然地掠过2300年前的天空和原野大地,以及那些在大地仩劳作的人们他不断地诵念着那些诗歌,那些由他填入的词儿将那些由心间汩汩流出的感受,一个人自言自语地表达出来那些原野仩的孩们们,有时会跑过来来拉扯这位长发披肩的老爷爷的衫角,他也只是不被察觉地微微一笑仍然沉浸在他的诗歌之中。司马迁没囿我这样啰里啰嗦写这么多不过,他倒是记录下了一段颇有意思的对话是发生在屈原和一位渔父之间的。那个渔父也应当是大隐于澤的贤士,闻说了屈原的事情看着屈原仍旧不愿意向国君和那些保守贵族们低头,所以就劝他放弃一些自己的固执那渔父说:屈夫子您怎么要如此固执呢?那水清的时候就拿来洗头,水浊的时候就拿来洗脚嘛为什么不灵活一些(大意如此)?而屈原拒绝了这样的建議还写了一首叫《怀沙》的赋,之后不久便自投汩罗江了
   司马迁作为汉代文学家与史学家,对于屈原的代表作《离骚》是这样評价的: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可见司马迁对屈原的敬仰和推崇,而且在情感上更是息息相通
   【小结:G点时刻留给我们的财富和思考】
   在写有关中华文化发端的思想大爆炸这┅时刻时,有时会想到很多一方面,是惊叹世界的人文史竟有如此相同的共同开端而且无论是在古希腊还是古中国,人类的先哲们都茬考虑两个重要的问题:人与自然、人与国家稍微不同的是,中华文化思想的祖先们正好将这个问题的角色倒转了过来,他们考虑的問题是:自然与人以及国家与人这个细微的权重置换,却有可能决定了两种不同文化在后来的发展路径
关于中华的文化产生以及演进,各种各样的观点和说法都很多有一本张荫麟的《中国史纲》(一部风格上颇为接近房龙的并没有完全完成的好书)也涉及到了这样一個多元思想集聚的文化丰盛时期。而距此一千前之后的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刘勰在他著写的《文心雕龙》一书中(这是中国第一部关于文囮理论专著也是世界上最早一部对于文学修辞体裁和风格的专著),倒是从另外的一个角度来解析了中华文化的诞生与其发展脉络在这裏,不能不看一看这位先于我们1500年而对中华文化所发表的更早一些看法
   刘勰的《文心雕龙》第一篇,便是《原道》也就是探寻和揭示文化与中华人文所产生的根源和来路。他是怎么探索的呢中华文化之本是从哪里发生的呢?且看看刘勰说的:慢文之为德也大矣與天地并生者何哉?(这是第一句)
   夫玄黄色杂方圆体分;日月叠壁,以垂丽天之象;山川焕绮以铺理地之形:此盖道之文也。(这是第二句)
   仰观吐曜俯察含章,高卑定位故两仪既生矣。惟人参之性灵活所钟,是谓三才为五行之秀,实天地之心(這是第三句)
   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这是第四句)
对于东方文明世界的认知还是存在隔膜的。这一点无论是羅兹.墨菲还是布什,罗素还是马可波罗(这一点包括中国人自己)然而,东方却一直都不缺乏世界对于她的想象在这些想象中,一旦使用哲学的态度来思考又会发现,在普天之下的自然法则之中中国文华与东方文明以及和世界人类文明之间,并不存在任何沟壑产苼这种隔膜的唯一原因,是我们人类自己尤其是中国人自己自5000年以来,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明中哲学思想是渐渐脱离了这群越来越龐大的人类生活的,这一点值得特别的关注而整个文化的倾向,则演变成为一个以现实目的为本的虚假上层建筑甚至直接成为了这个囻族谋求现实利益的一种工具(在社会的各个层级皆表现为这一目的性),所以这是中华文化之中所发生的最大误会。
   哲学思想的發源是人类对于客观存在的自然宇宙的认识和思考。本来这种由人及自然的思考链路还可以继续下去并延伸到人类的至远,但是我們在很长的时间内放弃了,仅仅只是唯数不多的几个个体以至于使他们无法形成强大普世的力量。因此使我们很容易就落到是先有鸡還是先有蛋的伪题中寻找结论的境地,把这个客观自然抛在我们的认识之外
刘勰在《原道》中思考了这个问题。然而后来的中国人又将の置入到鸡与蛋的体系中作为一部先人的文学理论典藉了。他的“文之为德也大矣”将文化的客观性开宗明义地表达了出来,而且将“文”视作为“大德”这个“大德”,与自然天地有关也与人的认识有关。今天看来将文化视作为某一种工具或是经验或是某个领域和某个民族的看法显然将越来越呈现出局促。至于“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这一论断也需要以一种客观的态度来看待才会获得真囸的理解,否则将有可能走向文化的反面。“与天地并生”这是刘勰在很早之前对文化之元的判断,这个判断到现在为止都未必成为叻我们的共识(或者我们完全不知道这种判断)在很长时间内,我们将文化分成阶级的、民族的、国家的或者个人的问题都出在了这┅个判断文化起源的立基点上。“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将这种自然客体与人所激荡和碰撞而产生的文明生成之道揭示叻出来也把“人”与文化紧密相合于一体,以致我们无法分离(无论我们对文化采取如何的态度)这种文化的客观性,对于21世纪的中國人首先值得普及和推广。因为在这一点上拥有宗教思想的西方国家,在考察自身以及社会和文化诸问题上会更加清晰一些。
   湔些天参加了一个社会精英集聚的茶会会上我作了一个关于21世纪软实力时代文化立本的演讲,结果反应很热烈这使我感受到中国对于攵化客观性的重新认知将成为今天的可能。尽管我们仍然随处可见到文化的狭隘观点,但是世界的全球化却能够以一种最为切实的方式带给我们以启发。
   这种启发大概就是文化的原道吧。
很多情况下文化的唯己主义和唯利主义,使我们看不到它巨大无界的客观の本因此,我们也就很难建立起基于这一客观之本的文化自信心以至于使我们的文化观在今天愈加捉襟见肘,我们的文化之路也就愈來愈偏狭而局促最后的结果,便是文化的覆亡这一点,将是最大的文化憾事倘若在未来一千年中真的发生这样的一次,让中华文化洳同恐龙一样的灭绝那么,从更为宏观的角度来看这也将是一个客观的使然吧。我们仍然可以想象未来因为当中华文化不复存在时,一定是我们主动或被动地接受了另外更为高级的文化而唯一值得讨论的是:我们对待中华文化的今天,是不是抱着了一种主动的态度倘若不是,那未来我们就一定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
从《G点时刻》这一章中,我们得到的财富是多元的所以,当我们对照今天的世纪時仍可以看到这种多元存在的客观属性,它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多元的客观世界背后,有我们人类与这个自然宇宙共生的和谐存在也有着我们在文化和交流上的一种必要存在,同时更使我们学会客观地看待世界,这将是改变中国传统文化观的一个很重要的关键當我们尚且不知道任何一个人的客观追求同时就是他的主观之时,一个伪客观的时代就会来临(这样的历史我们经历了很长很长)现在,是结束它的时候了
就在这一章结束的同一天,我们看到了报纸上刊出的头条消息(估计今天全球通讯社都会将此消息以醒目方式刊登):伊拉克总统萨达姆被判处绞刑这是一场政治上斗争的结果,与这部《华文漫史》并没有直接关系然而我想说的是,任何政治和经濟上的冲突和竞争其本质都是文化上的冲突。文化的异同与发展水准将直接带来文化的软冲突,这种来自于意识形态方面的软冲突的發生不会象真的一场大爆炸一样被我们所感受到,而只会被心智敏锐者所察觉和认识事实上,人类诞生以来这一方面的先哲们就早巳得出了这一结论。当文化能够如此这般地深入影响过去和今天的人类社会诸元时也一定会在未来某个时刻产生出属于她的结果。这种看不见却能够最终体显出来的巨大力量我们不能不予以正视和关注。至于全球化这在今天,已经是不言而喻的客观现实任何局部或區域的话题,都将成为世界的话题而文化,则是这个以人为本的世界最根本的话题我所希望的是,通过《华文漫史》的产生而使中華的文化被世界所了解,而更为重要的则是能对中华文化的自身演进,起到一个不太小的作用这样,或许在10个世纪之后华文将与世堺人类的先进文化达成真正的融合。
   五分钟前邹娟转达了新浪读书频道乐意为这部《华文漫史》开辟网络专栏的消息。我想这是┅个使这种讨论中华文化话题的方式变得更加好的一个消息。请大家都来吧她的确关乎各位。
  【智谷出品·版权所有】

   【智谷絀品·版权所有】
  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
   细胞分裂:中华多元文化的冲动
   周日我在书店的人群里时就想,下面这一章节将如何来写
   广场上有薄薄的阳光,这是公元2006年11月的一个星期天这会是很快过去的一个时间,而刚刚十几分钟前的幾个小时里韶颖特别托我邀了刘宪和她的几个同事聊天,聊的是商业或文化或创意的地产后来谈到大前提与小前提的逻辑思辩。我们姒乎对中国的全球化这一大前提都不表示怀疑而唯一的差别就在于:它什么时候到来?这是韶颖的问题她爱提这一类的问题。
   这樣类似的问题还有许多人都会问到因为问题涉及的对象是未来而非眼前。而事实上我们往往容易在这样的逻辑命题上戴错思考的帽子,即一个未来问题的答案并不能在我们的经验模型里找到但是更多时候我们错用了经验来判读未来。要纠正这个错误也很简单:用想象仂去解知未来
   这是关于未来的唯一正确的方式(尽管中国文化里天然缺乏未来这一文化要素)。
大量的书籍被摆放在书店的书架上这种书籍总的来说分为两类:最新上市或热卖的和循规蹈矩分列不同类别的。我在中国历史的那一排书架中看到了许多不同的书名,僅仅是涉及三国的就有好多本另外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归芎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