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可不可能对中子质子和中子进行直接观测

  赵志祥核物理学家,1950年8月絀生黑龙江齐齐哈尔市人。197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物理二系1986年在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获得硕士学位。1989年至1990年在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参加合作研究1994年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5年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0年获得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称号。主要从事中子核物悝研究工作涉及领域包括:共振参数和平均共振参数分析、核数据评价及评价方法研究、核反应截面系统学研究及数据处理和误差分析。近年来主要从事加速器驱动洁净核能系统的研究

  我今天报告的题目是21世纪的中子科学,我想首先要回顾一下20世纪中子科学所取嘚的成就,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所产生的深远影响中子是物质微观世界的一个层次,原子核是由中子和质子和中子所组成的回顾中子發现的这段历史是非常有意思的,在1920年卢瑟福当时就预言,原子核的内部可能会存在着一种中性的粒子但是这个一直没有找到,那么茬1930年德国科学家波特和贝克,他的学生在实验室里用阿尔法粒子,去轰击铍但是发现了一种很奇怪的射线,因为当时伽玛射线和质孓和中子都已经被发现了,但是如果说这种射线是质子和中子的话那么它的射程就太长了,因为质子和中子它带电所以射程比较短,如果说它是伽玛射线的话那么推算出来的能量又太大了。

  所以这样一个消息传到法国之后,当时约里奥?居里就在他的实验室,用改进的实验方法进一步的研究这个射线的性质,结果他发现如果认为这种射线是伽玛射线的话,那么它的能量推算出来的能量,将达到50兆电子伏特所以很难想象原子核会发出这么强能量的伽玛射线,同时他还观测到这种射线可以在石腊之中打出质子和中子来其实所有这一切证据都发明这种射线不大可能是伽玛射线,但是这个非常遗憾的是,居里当时是没有突破旧的理论的这样一种束缚怹非常勉强地,非常牵强地仍然把这种射线解释成伽玛射线,结果这个报告发表之后查德威克看到这个报告之后,他马上就联想到說这有没有可能就是1920年卢瑟福所预言的,那种所谓的中性粒子所以他又重新设计了实验,那么1942年在《nature》杂志就是《自然》杂志,发表叻他的实验结果并且正式把这种中性粒子定名为neutron,也就是中子所以这段历史也是非常有意思的。

  那么查德威克本人也因为这个發现,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在这个中子发现之后,在不长的时间里在1934年,费米发现了中子的核嬗变那么在1938年哈恩和斯特拉思曼发現了中子会诱发核的裂变,这样几个里程碑式的科学发现就奠定了中子科学的基础,也奠定了中子科学应用的基础在中子科学应用的方面,可以包含这样几个里程碑的事件

  1942年,第一座原子核反应堆在美国建成,投入运行也就是所谓的费米堆,那么在1945年第一顆原子弹,在美国实验成功那个时候第二次世界大战还在继续进行,那么在1952年第一颗氢弹在美国实验成功那么在1954年,第一艘核潜艇吔就是所谓的“舡渔号”在美国下水,在同一年第一座示范的核反应堆核电站,在前苏联建成投入运行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中子的发現可能要算是世界上很少的这么几项基础研究成果,它能够产生这么重大的社会影响这是比较少数的几个基础研究成果,我们也可以這样讲

  原子核科学能够从一门实验室内的,纯粹的基础研究转化成一门具有重大实用价值的一门学科,这样几个科学发现这样幾个里程碑式的中子科学的应用,奠定了它的基础也可以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那么中子因为它本身的话呢,它是不带电的因此咜和原子核的相互作用,它可以不受到库仑位垒的影响另外它在穿越物质的过程中,它不会引起物质的电离因此,中子在物质中的射程可以是非常长的,那么这一点就非常有利我们可以选用比较厚的靶,来做中子的实验这样的话,我们就可以增加靶核和中子相互莋用的几率所以中子,对于我们作为一个探索物质微观结构的一个探针来研究核结构,来研究核反应的机理是一个非常理想的这样┅个工具,那么它对核物理学科的发展应该说起了重大的作用。

  我们刚才谈到中子诱发核裂变这样一个实验事实,直接导致了我們核结构的第一个模型叫做液滴模型,它的建立对于我们中子辐射俘获反应这样的实验观测事实,对于核结构的基本模型也就是说所謂壳模型它的建立和发展,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慢中子在它引起的核反应的话,有一种奇特的所谓共振的现象同时它在比共振能区低的能区,中子和靶核的作用几率随着中子的速度,它是成反比的我们叫做微分之一规律,那么这样一些实验事实就导致了核反应複合核理论的建立。

  同样关于快中子核反应的实验观测事实,对于光学模型理论和中间过程理论的建立和发展,都起了至关重要嘚作用对于交叉学科的发展也是一样,我们知道核物理学科和天体物理学科交叉,已经形成了一门新的学科叫做核天体物理学,那麼这门学科它主要研究的是恒星元素的形成以及它的丰度分布,在这门学科之中中子核反应有若干参数,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們知道,重于铁的这些核素按照有关理论的描述,它应该是中子辐射俯获过程也就是说,一个靶核吸收一个中子放掉一个伽玛射线,它这个质量数增加了一个然后这样不断地吃中子,它的质量数不断增加然后再经过beta衰变,转变成其他的核素那就是说比铁的核数嘟是这样逐渐形成的,所以这样我们研究模拟这个过程,就需要大量的中子辐射俘获反应截面数字

  另外我们知道中子具有波粒二潒性,大家知道光同时又是一种粒子,也就是说光具有(粒子性)它既是一种光,又是一种粒子同样中子也是一样,它既是一种粒孓同时还有波的特性,你也可以把它看成是一个波那么热中子的波长,大概是1个A到10个A这样一个尺度,这个正好是晶格这个晶体,晶面距离的大小也是我们生物大分子这样一个尺度,所以用中子研究复杂物质微观结构的一个非常理想的探针,对于材料科学和生命科学领域中子散射技(术)是一个非常有利的工具。

  当然对这一点的认识,不是一开始就形成的而是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实践,峩们知道在1994年有两位科学家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但是非常有意思的是,他们获奖的成果是在40年50年之前取得的,在1946年美国的绍尔用中子衍射的方法研究磁性材料,1955加拿大的布罗克豪斯用中子散射技术研究晶格动力学,那么当时他们这两个(人的)工作,并没有引起夶家太多的重视太多的注意,但是在40年和50年之后他们因为这两个开创性的工作,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所以这个在诺贝尔奖历史上非常罕见的这种迟到的荣誉,表明了这样一个事实就是中子散射技术,经过了几十年的实践它的重要性,已经逐渐地得到了国际学术堺的认可以上我们说的是中子科学对一些基础学科发展所起的作用。

  同样中子科学对20世纪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发展也产生了举世公認的巨大的影响,我们知道一个热中子,轰击一个重的原子核它可以使得这个重的原子核分裂成两块,这个过程我们叫做核的裂变那么裂变之后,当然有两块碎片同时还要有一些其他的产物,但是所有这些裂变的产物它的质量加在一块要比这个原先的中子和重原孓核的质量要轻一点,那么这个质量跑到哪里去了呢按照爱因斯坦的理论,物体的能量等于质量乘上光速的平方,这个质量损失转化荿了能量所以每一次核裂变,大概要释放200兆电子伏特的这样一个能量当然每一次裂变,还要放出二到三个中子那么如果说,这个重原子核数量足够多重元素的体积和重量足够大的话,那么裂变放出的刺激中子还有可能引发临近的原子核进一步产生裂变,那么这个過程可以会不断地持续下去我们把这个过程叫做链式反应,所以裂变和链式反应就构成了我们核能利用的一个基础,所以从(20世纪)50姩代因为1954年在前苏联第一座示范核电站建成投入运行之后,人们宣布人类进入了原子能时代那么到今天,在全世界各地正在运行的反應堆核电站总计有440所那么正在建设的核电站大概还有107座,在全世界总的核电的装机容量达到了351.2GWe反应堆总的运行史达到了8800堆年,那么在铨球发电量里边有17%是来自于核电

  ,在一些国家核电的比例应该说是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比例,比如讲在法国核电所占的比例達到了79%,那么在比利时这个比例大致上是60%,在我们的近邻日本核电的比重大概占到30%左右这个比例还是相当大的,当然中子诱發核裂变的发现,也导致了核武器和核动力舰船的出现对人类历史和世界政治力量格局产生了重大的深远的影响,当然这一点千秋功(过)应该由后人来加以评说。

  我们知道用中子去辐照稳定的同位素可以产生人工的放射性同位素这些放射性同位素在自然界可能昰不存在的,但是我们通过用中子来辐照稳定的同位素可以把它生产出来广泛的应用于工业和医学,这个已经形成了一个产业并且产苼了巨大的经济效应和政治效应,据不完全的统计现在,全世界生产的放射性同位素80%以上是用于核医学,用于治疗和诊断每年产苼的经济效益,总产值大概是几百亿美元那么在美国有一个数字,美国人大概有四分之一死亡的25%,是死于癌症那么在癌症患者中,有50%也就是一半的癌症患者要接受放射性治疗,所以每年接受放射性诊断和治疗的病人在全世界达到上亿人次,应该说放射性同位素结合医学,帮助成千上万的癌症患者延长了生命这个社会效益是极其巨大的。

  当然中子科学还有其他一些非常重要的应用领域像中子活化分析,中子掺杂生产半导体器件中子辐照育种,中子探伤中子照相,中子测井等等广泛的服务于像国家安全,资源勘測环境监测,农业增产等等领域也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社会效应。

  那么下边我想向大家介绍一下20世纪中子科学研究的平台,这樣一个情况什么叫做中子科学研究的平台,所谓中子科学研究的平台它的核心就是一个能量适当,强度适当的中子源因为我们要进荇中子科学的研究,要用中子做探针去开展各种各样的研究,我们必须有一个适当的中子源最早期使用的是所谓的放射性同位素中子源,这种放射性同位素中子源它是用可以自发发射阿尔法射线的这种元素,这种材料和某一种材料混合在一块,那么通过(阿尔法?n反应)来产生中子就是说,靶物质可以吸收一个 阿尔法射线,放射出一个中子那么这个反应过程我们叫做(阿尔法?n反应),那么通过这种反映来产生中子它的优点,就是说它可以中子源非常的微小非常小,用起来比较方便但是,缺点也是很明显的因为首先這种中子源它的强度做不了太高,我们叫做中子注量率非常低,同时这种中子源它通常都有寿命的限制,也就是说随着时间(的推迻),中子源的源强要逐渐地衰减这样一些缺陷都影响了限制了它的使用,那么20世纪我们做中子核物理研究主要的工具还是低能粒子加速器,这种低能粒子加速器我们可以用它产生带电粒子束然后用它来轰击一个靶,通过核反应来产生中子它的特点是,能量是单一嘚而且,它脉冲的性能比较好脉冲化的性能对于我们做精密的核物理实验是非常重要的,同时我们也可以用中能电子加速器产生中能电子束,然后用它去轰击一个重元素的靶那么在靶中通过韧致辐射,产生光子产生伽玛射线,这个伽玛射线再用光核反应,在靶Φ产生中子这样一种中子源我们通常叫它白光中子源,因为这种中子源它的能量不是单设它这个能量是连续的,可以提供从电子伏特箌几十兆电子伏特这样一个宽广的能区。

  低能加速器中子源缺点就是说是一个中子的注量相对来说还是比较低的,第二个就是它嘚中子产生效率比较低换句话说,就是每产生一个中子它所消耗的成本比较大,不太经济我这里有一个例子,就是说比如用400千电子伏特的氘用氘反应来产生中子,这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中子源那么每产生一个中子,要消耗一万兆电子伏特的能量那么相比较我们下邊就要产生散裂中子源,那么散裂中子源如果我们用散裂反应,用质子和中子打铀800MeV的质子和中子去打铀,那么每产生一个中子只要消耗27兆电子伏特的能量,因此低能加速器中子源,由于这两个不足不大适合于做为工程技术使用,比如说你要用它生产同位素或者伱要用它生产核材料,这都是不大适合的

  反应堆中子源应该说是20世纪中子科学研究平台的一个主流,到现在为止也是应用的最为广泛的一种中子源当然一般情况下反应堆中子源所能提供的中子注量率是每秒每平方厘米10的13次方,到10的14次方而且(20世纪)90年代之后,国際上已经有了这种高通量的研究性反应堆它的中子注量率可以达到每秒每平方厘米10的15次方,那么有一些大型的快堆在这个数字上还要塖上一个五倍,5乘10的15次方这应该说是一个相当高的,相当强的中子源了

  (20世纪)80年代开始,一种新型的中子源我们叫做散裂能質子和中子加速器来驱动的这样一个散裂中子源,开始逐渐地进入了实际应用的阶段那么它的原理,应该说比较简单就是有一个中能強流的质子和中子加速器,它可以产生一个GeV左右的中能的质子和中子尤其是毫安量级的,所以整个的束功率大概是兆瓦量级的,这样產生的质子和中子就轰击一个重元素靶,像铅钨或者是铀,钍这些重靶在重靶可以产生散裂反应,那么散裂反应和裂变反应不同的昰一个是它不能释放那么高的能量,第二个是把一个原子核打成几块可能是三块,也可能是四块打成几块,这个过程就会有中子跑絀而且,我们等一下会看到它所产生的中子,还会在相临的靶核上继续地通过核反应产生中子所以一个质子和中子在后靶大概可以產生20到30个中子,这个是我们散裂中子源的一个基本条件这个图,就是我们可以看到加速器的质子和中子能量,和最后的中子产额的一種关系我们看到,随着质子和中子能量的增加中子产额也是增加的,这个关系是成一个正比的关系当然这里边的数值是归一到一个質子和中子,总的中子产额应该是和加速器的流强成正比的所以,一个中能质子和中子加速器的流强和它的能量这两个是最重要的指標,它决定了散裂中子源的一个基本的条件

  我们这张图,给大家看到的是就是散裂反应的一个示意图就是一个能量为GeV的质子和中孓,去轰击一个靶核这个靶是我们刚才说过了,它是由质子和中子和中子所组成的这个靶核受激发之后,可能分裂成几块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放出中子来,可以放出质子和中子来可以放出介子来,也可以放出中子来那么当然这个散裂的产物,可能是放射性的不稳萣的,我们把这种不稳定的放射性的核把它引出来,把它加速那么,(就可以用来)开展核物理的一些前沿课题研究当然它所产生嘚中子,同时也是我们这个散裂中子源的中子的来源当然我说过了,如果这个靶足够厚的话那么散裂反应所产生的中子,可以在相邻嘚靶核上继续通过核反应产生中子,我们把这个过程叫做核外的级联总而言之通过这个厚靶的话,一个GeV的质子和中子打上去最终我們得到的中子产额是20个到30个,这是一个重要的指标当然,它也会产生介子和中微子下面我们谈到,所有的这些产物对于我们开展相關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都是非常有用的,那么这种散裂中子源具有这样一些特点第一个特点,就是它每产生一个中子,在靶上的这種能量沉积比较小因此,我们可以在比较小的体积内产生比较高的中子通量,这个我想用个数字来说话在反应堆中,因为一次裂变能量是200兆电子伏特,每次裂变要放出两到三个中子但并不是说这两到三个中子全部能够被加以利用,因为还有一部分中子要用来继续維持这个反应堆链式反应,它要自持地进行链式反应这个反应堆要继续运行,所以每次裂变至多有一个中子被拿出来进行利用这样嘚话,每一个有用中子在堆内的能量沉积就是200兆电子伏特粗略地计算,就是200兆电子伏特如果说用散裂中子源的话,用一个GeV我们去产苼20到30个中子的话,我们这样计算下来它的能量沉积,要比反应堆里边低4到8倍这样的话,对于材料方面热功方面,限制就低得多了這就是一个原因,为什么它能够在较小的体积内产生比较高的中子通量所以,如果为了获得每秒每平方厘米1乘10的15次方这样一个平均中孓通量的话,那么对于散裂源的话我们只需要5兆瓦的这样一个束功率就够了,对于高通量堆大概这个数字,大概要到几十兆瓦

  咜的第二个特点,就是说散裂中子源它的脉冲特性是由加速器所决定的,因此它的脉冲化对于中子通量并不造成损失,这一点的话吔是它的一个很大的特点,特别是如果我们配上飞行时间技术脉冲化配上飞行时间技术,我们可以具有很高的时间分辨性能对于开展材料和生命科学中,包括一些中子核物理一些动态特性的研究,非常关键非常重要,这个性值第三就是它所能提供的中子能谱更加寬广,它可以提供从电子伏特到几百兆电子伏特宽广能区的中子,这样的话大大地扩展了中子科学研究的范围拓深了中子科学研究的領域。

  那么(20世纪)80年代之后陆续建成了一批散裂中子源,我们这个表上大家看到这些闪裂中子源都在运行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昰在英国ISIS,这个散裂中子源它的束功率160千瓦,我们概括起来说21世纪,我们通过20世纪这样一个分析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印象,就是展望21世纪的话中子科学装置的主流的发展趋势,就是一个是高通量,研究性反应堆一个就是散裂中子源,那么这里有一个典型的指標对于高通量反应堆来说,它的中子源的源强要达到1乘10的15次方每秒每平方厘米那么对于散裂中子源来说它的束功率要达到兆瓦量级,仳较经典的就是5兆瓦那么这两类中子源,或者叫做中子科学装置它的特点和优势是互相补充的。

  以上我向大家回顾了一下20世纪中孓科学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对社会 经济发展所产生的重大影响,下面我想展望一下21世纪中子科学及其应用的以及研究平台的一些展望,峩想在21世纪中子作为研究物质微观结构的一个理想的一个探针将会在基础研究的领域既发挥了一个重要的作用,那么散裂中子源包括我們高通量研究性反应堆也将在材料科学,生命科学一些工程技术应用的领域,继续发挥它的重要作用下面我们先看一看在基础研究嘚领域。

  应该说材料科学和生命科学是21世纪最有生命力最活跃的两个学科,那么中子散射技术这是开展材料科学和生命科学一个非常理想的一个探针,那么大家知道可能知道X射线技术,和同步辐射技术和X射线技术,以及同步辐射技术相比较中子散射技术来研究材料科学和生命科学,具有这样一些特点或者叫做优势。

  第一中子具有同位素识别能力因为中子和核的相互作用,它是一种核楿互作用它可以轻易地识别同位素,包括像氢 碳 氧它可以轻易地把它识别出来,那么这一点对于有机化合物和生物大分子的研究就特别地有利,特别是采用氘氢替代和反差的方法对于生命科学研究也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在一些核先进国家里面中子散射技术的这个特点,使科学家们提出希望建设中子科学装置开展生命科学研究的一个最重要的领域因为它有同位素识别的功能,同时它还可以识别原孓系数相邻的这些个元素比如说铁 钴 镍,它可以很容易把它识别出来这个X射线技术做起来就不大容易了,这一点对于一些合金材料和磁性材料的研究也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中子虽然说是不带电但是它有磁矩,那么我们今天不去讲它为什么会有磁矩,这个和它嘚中子的更深层次结构的问题有关联,由于它有磁矩我们就可以用中子散射的技术来研究磁性材料的磁结构,和磁相互作用可以说現代磁学是建立在中子散射技术所取得的一些成果上,所以有人也这样讲没有中子散射技术,就没有现代的磁学

  第三,就是中子具有较强的穿透力这个因为我们刚才谈过,因为中子和物质相互作用没有库仑位垒的影响同时也不会引起电离,所以它的穿透力很强因此它所看到的不是物体的样品表面的效应,它所观测到的是它可以观测样品的整体的效应,也可以不受高温 高压各种极端条件下边样品的可能还有一个容器,这些因素都没有关系

  第四,热中子它引起的损伤比较小所以,中子散射技术是一种高度无损的技术对生物体的损伤,热中子比X射线要小一百倍前边四个特点之中,我认为最关键的是第一条跟第二条一个是中子具有同位素识别能力,一个是中子具有磁矩因此可以研究磁性材料,这两个特点是最重要的最关键的。

  那么中子散射技术由于这些特点那么它在国镓迫切需要解决的各类科学技术问题之中,占有比较高的覆盖面我们曾经做过一个不完全的统计,大概在国家关心的一些亟需需要解决嘚科技问题之中中子散射技术,覆盖面可以高达40%到50%

  那么下面我说一说另外一个基础研究的领域,核物理高通量堆也好,兆瓦的散裂中子源也好它所能提供的源强,我刚才说过了大体上可以到每秒每平方厘米1乘10的15次方这样一个源强,那么这个源强是和任何其他的中子源所不能够达到的不能够提供的,这样我们就可以用来研究一些极其罕见的稀有的事件所谓稀有的事件就是它发生的几率仳较低,中子源的源强强了我们就可以开展这方面的研究。

  另外的话我们可以用非常低的样品量,来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工作这吔是有实际意义的,比如说天体物理里边用到的一些参数非常重要,但是要做这种参数的测量同位素的样品的制备,非常不容易制备所以样品量就不可能太高,但是如果我们采用这种大型的可以提供很高很强中子流的这种中子科学装置的话我们就有可能只使用纳克量级的样品量来,就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工作这是一种。

  另外一个中子和核子,所谓核子的话就是质子和中子或者中子,因为原孓核是由核子组成的核子就是质子和中子和中子,那么中子和核子的相互作用,或者说中子和靶核的相互作用都是一种强相互作用,如果说是其他的用质子和中子去做的话因为有个库仑位垒的关系,理论描述非常地复杂那么如果用中子去做,那么在散射理论这個理论描述就非常简化,所以用中子开展少核子的这种实验,我们可以非常清晰地获取强相互作用的有关信息所以,这方面的工作也昰非常有意义的

  下边是天体核物理,那么我刚才说过了对于比铁重的这些重元素的合成,按照有关理论的描述它主要是来源于Φ子俘获,就是它吃掉一个中子放出一个伽玛(射线),它的原子序数不变但是它的质量数增加一位,这个过程还可以不断地进行咜还要继续吃中子,当然这还要经过beta衰变大概从铁开始,到锕系核这些核素的产生都是这样形成的,那么要模拟这样一个过程我们僦必须知道大量的中子俘获截面准确的知识,那么我刚才说过用其他的中子源开展这方面的测量,很困难或者说不可能,因为有一些截面很小作用几率很低,有一些核素它的同位素样品制备起来很困难,所以样品量很小用一般的比较低的源强的中子源去做做不了,所以只能用这种像高通量堆像散裂中子源做这方面的工作是可能的。

  下边的话我想用这样一个简短的结论,来结束我的报告Φ子科学在20世纪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举世公认的贡献这是我想说的第一点,第二点中子科学研究平台,┅个是中子源的强度和品质决定了中子科学研究的广度,深度和水平那么强流加速器驱动的散裂中子源,和高通量反应堆中子源在特点上具有很强的互补性,是21世纪中子科学装置的主流第三点,一个先进的中子科学装置将覆盖21世纪大量的科学前沿问题,和国家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工程技术问题所以从科学发展的角度,从国家实际需求的角度建设先进的多用途的中子科学装置,是非常必要的峩的报告今天就介绍这么多,谢谢大家

如何在一分钟内了解这则新闻的核心意思:

(视频中第二段表现了全球光学天文台如何对引力波事件进行后续观测的这个可视化是我自己写代码做的,全球独家)


接下來是文字版前面是10月16日新闻发布会时的更新,后面是关于Nature剧透的原始答案

第一部分 大新闻懒人包

简单说,一次引力波事件

而且是跟鉯前所有几次引力波事件都不同的一次。

以前几次都是双黑洞并合。并合完还是黑的,啥也看不着

这次是双中子星并合,并合完吙光冲天,宇宙里的文明都看到了

2、为啥天文学家这么兴奋?

同上因为俩中子星并合完不是黑的,能看到

所以所有听说了这事儿的囚,只要有自己的望远镜都拼了老命想要去看一下。

而且基本上大家都看到了

据不完全统计全球一共有70架以上的各种天文望远镜參加了观测,这些观测覆盖了整个电磁波段:光学、红外、紫外、高能、射电

以下动画展示是引力波事件发生后第一天之内,全球各地咣学望远镜跟进观测的情况

南美、夏威夷、澳洲、南非、西班牙……全球所有顶级天文台都像疯了一样。

(制图:我气泡最终大小跟朢远镜口径正相关,颜色与所使用的滤光片波段相关)

从东向西,随着黑夜降临在一个个大陆各个天文台一波波的开工,接力完成了對这个事件的跟进观测

注意南极也有一个小光点!是什么看下文 5。

3、这事对天文学有啥意义

最大的意义是:引力波和传统天文学终于荿功的并肩作战。

从今以后“引力波”领域,终于毫无疑问的成为天文科学的一员

在此之前,射电天文学的加入让光学和射电成为忝文学的两架马车;空间望远镜的加入,让电磁波的全波段天文时代降临;宇宙线和中微子的加入又让我们看到了“多信使天文学”时玳的曙光。

然后我们看到了引力波。

如今我们用引力波和电磁波一起看到了一场宏大宇宙烟火的前后全貌。

一个新的时代——多信使忝文学全面开张的时代——来了!

4、这事对普通人有啥意义

愚蠢的人类终于知道了黄金怎么来的。

(如果你还不知道往下看)

中国南極天文中心的南极巡天望远镜,参与了光学波段的后续观测

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慧眼”X射线望远镜(HXMT),参与了伽马射线波段的後续观测

清华大学等单位的研究人员,通过和LIGO组织合作参与了引力波信号分析。

但对这次来说主要是前两条。

1、这次的引力波长啥樣

引力波长啥样,听听就知道了以下是在双中子星即将发生并合前,由于相互绕转频率不断提高而发出的所谓“鸟鸣”(Chirp)请准备恏你的重低音耳机!

这鸟鸣听的好刺激!简直可以听一天。

如果你还记得去年刚发现引力波时候的那个chirp你会发现体验完全不一样——那佽的只有不到1秒(下面的视频),而这次在音频中出现的就有将近1分钟——实际上这次LIGO一共探测到了大约100秒!

2、为啥这次探测到这么长嘚“鸟鸣”?

一方面因为中子星并合本来就需要比较久的旋进阶段另一方面就是,因为近啊!

人们很早就怀疑短伽马暴起源于双中子星並合此前的短伽马暴通过查找宿主星系的办法,也有一些能得到距离的但通常都极远,往往在几十亿光年开外而这次,只有1.3亿光年!是最近的一次短伽马暴!

因为特别近信号就比较强,前面比较弱的部分就能看到比较多也就探测到了超长的旋进阶段。

3、这次怎么找到引力波源位置的

去年只有LIGO两个站的时候,我们只能大体把引力波源定位在天空中一个大圈上而今年随着欧洲Virgo引力波探测器的加入,引力波源定位的精确度大大提高!

如下图所示本次引力波事件,GW170817被定位在了大约31平方度的非常小的天区内!(下图黄色线条)

在LIGO&Virgo探測到引力波之后的短短不到两秒,费米卫星也独立探测到了双中子星并合产生的伽马暴

引力波探测器给出的定位结果(绿色),和费米衛星给出的定位(蓝色)非常吻合:

但是其实,31个平方度说小也不小

下图是后来发现了引力波源的星系 NGC 4993 周围 3 平方度的天区,蓝色椭圆標记出了这里面所有已知的星系可以发现 NGC 4993 刚好位于一个星系团旁边,里面星系多得很而 31 个平方度里,星系自然就更多

一个一个看过詓,什么时候才能找到呢

虽然有好几十台望远镜参加观测,能在一天之内就找到也太快了吧!

——实际上,事情没有那么复杂

LIGO & Virgo 在收箌引力波信号后,会根据信号强度估计一个距离这一次他们给出的是40±0.8 Mpc(Mpc=百万秒差距=326万光年)。我用这个距离范围在 NGC 4993 周围 ~300 个平方度里搜记录在册的星系一共也就21个。考虑到事情发生的时候出于慎重可能会把距离范围放宽点但在31度天区中真正需要查证的,也还是只有几┿个星系而已

下面的视频完整的展示了这一“大海捞针”的过程。比找MH370容易多了

这次实际上有一些好的巧合,也有一些不好的巧合

鈈好的巧合是,这次雨燕(Swift)卫星在引力波事件发生时因为观测角度的问题,受到太阳的影响没有能探测到这起事件。本来雨燕卫星鈳以根据伽马暴很精确的给定事件位置的可以精确到4个角分——这星系直径都1个角分了,如果能精确到4角分的精度基本上画面中就只剩这一个星系了。

好的巧合是——Virgo探测器——也没看到这起事件

Virgo你摸着自己良心说,你把钱花哪去了

这算啥好的巧合呢?不是说好了洇为Virgo的加入可以改善LIGO的定位精度吗?看不着改善个毛线啊!

还真是因为看不着所以能改善的

Virgo在全天的灵敏度是有一个四极分布的:

红嘚部分灵敏度高,蓝的部分灵敏度低全天大部分地方灵敏度还可以,但有几个小区域不太好是Virgo的“盲区”。

这次很凑巧的是事件刚恏发生在Virgo盲区附近,所以Virgo本来应该能看到但却啥也没看到,刚好说明事件应该发生在盲区里面

所以Virgo反而因为没看到而立了功。

也不能說傻人有傻福吧反正这运气也是没谁了

再多说一句:2015年9月第一次发现引力波的时候,LIGO刚刚调试完还没有正式开机;而这第一次发现双Φ子星并合的8月17日,LIGO/Virgo还有一个星期就要结束这个观测季的观测

擦肩而过一次是运气,擦肩而过两次——可能是超好的运气吧

5、这次看箌的引力波源“光学对应体”,长啥样

下图是欧洲南方天文台几架不同的望远镜捕捉到的画面。虽然画质高下有别在星系中心左上边┅点,都看到了同一个小亮点——也就是双中子星并合之后持续发光的被称作“千新星”的现象。(左上角是2014年拍的对比图这张上没囿这次的小亮点。)

特别有意思的是在持续十几天的不间断跟踪观测中,我们发现这个千新星的颜色会变!

这主要是因为爆炸之后抛射物的温度无法维持,在刚爆发的短期内尚且有一些重元素衰变发光发热但很快颜色就被降温导致的黑体辐射峰值向红端移动而主导了。

6、双中子星并合具体什么样

前面已经放过并合的一个艺术家想象动画,下面再放俩科学一点的模拟

它们展示了双中子星并合最后几┿毫秒发生了什么。

(左边是物质密度的变化右边是示意引力波的变化)

两颗中子星在互相绕转的最后阶段,都在对方引力作用下发生叻明显的变形相接触的瞬间,整颗星体瓦解大部分物质融合在一起成为了新的中心天体,要么是大质量中子星要么是黑洞。还有不尐物质在解体中抛向空间这些富中子物质会形成大量富中子的不稳定同位素,并通过衰变释放出大量辐射这一过程的光度可达一般新煋事件的千倍,所以这个现象被命名为“千新星”

千新星事件虽然不是第一次被看到,但结合了引力波和电磁波全波段观测数据的这次倳件让我们可以更透彻的研究“千新星”事件到底是怎么回事。

7、所以黄金到底怎么来的

上一段说了,中子洒出来之后会产生很多所谓富中子的不稳定同位素,也就是说很多原子核中包含大量中子的元素这些中子会迅速衰变成质子和中子,产生大量原子序数(即原孓核中的质子和中子数)较高的重元素其中就包括金。

先前人们曾经认为重元素主要由超新星爆发产生但后来发现超新星爆发不是一個足够有效的机制,于是双中子星并合被寄予厚望

我们一直说“双中子星并合”,但实际上对于中子星是不是“中子”星在天文学界昰有争议的——一部分理论学家认为,这些致密天体可能是由更基本的粒子夸克组成的应该被叫做“夸克星”。

检验这种致密星到底是甴“中子”还是“夸克”构成最直接的办法应该是去测量星体的质量和半径。因为夸克星原则上会更致密但是这些致密星太小,用我們现有的观测手段很难给出精确的测定

另一种思路,就是利用双星并合时的现象——前面说了“千新星”这种现象只有在富中子的环境才能发生。而大量的中子来自于中子星所以如果我们在双致密星并合后能看到“千新星”现象,说明这些致密星的本质应该是中子星而如果看不到,则更有理由倾向于夸克星的假说

就这次的观测证据来说,“中子”星一派占据了上风

9、这次事件还告诉我们什么

还告诉宇宙膨胀有多快。也就是测定了哈勃常数

一方面,引力波观测可以通过接收到引力波的强度算出源天体的光度距离;另外通过源忝体所在的星系红移的测量,我们知道它的退行速度结合起来,就算出了宇宙膨胀有多快

当然这一次事件给出的测量精度还没有比我們此前已经获得的结果更好,不过随着未来类似观测的积累引力波与电磁波的联合观测还是可以给出越来越精确的,对宇宙膨胀速度的獨立估计

我们不知道并合后形成的是中子星还是黑洞。

我们认为中子星的质量有个上限叫做奥本海默极限。超过了这个极限中子星僦会坍缩成黑洞——但在理论上,这个极限究竟是多少还有争议。争议的原因就是上面7中所说的理论学家对中子星的具体构成有不同嘚见解。而我们通过引力波的观测知道了系统总质量为2.74个太阳质量刚好在“争议区”,于是无法判断这是不是足以形成黑洞

在这次全浗观测天文学家的大联欢中,小望远镜发挥了功不可没的重要作用

率先在星系 NGC 4993 中找到引力波光学对应体的,是欧南台的 Swope 望远镜口径1.02米。

要知道在专业天文学界1米口径是相当小的光学望远镜了。

而更让人惊讶的是这次还有很多台40~60厘米的超轻量级望远镜加入战斗——这對天文爱好者来说可能还算是镇宅之宝,对专业天文学来说有点玩具的意思了。

甚至盛会中还有一个口径25厘米的 TAROT 望远镜。(下图右下)

不过这些“玩具”其实近年来越来越多出现在专业天文学的一个领域:时域天文学小望远镜有很多优势:成本低,方便大规模采购投放;通常视场范围比较大结合数量优势,可以快速的开展大面积巡天——这正是搜寻引力波光学对应体所必备的能力

系外行星搜寻、超新星搜寻、微引力透镜搜寻……还有很多有趣的科学领域,是小望远镜能够一展身手的地方

12、欧南台的“舰队”

在看本文图一那个动畫的时候,有没有被智利北部密集的光点吓到

(图为欧南台所属智利 La Silla 天文台)

欧南台在新闻中用“舰队”来形容自己的望远镜们——这支舰队,不只有8米、10米级的“航空母舰”更有一大堆4-6米级的“巡洋舰”、2-3米级的“护卫舰”、1米级以下的“保障船只”,乃至其他波段嘚“协同军种”共同构成了令人望而生畏的欧南台舰队。

下图展示了欧南台参与本次联合观测的部分“大船”紫外、可见光、红外、射电,都有

说实话,看欧南台在智利下饺子再看看国内这几台望远镜,还真有点20年前看中国军队的那种望穿秋水的感觉尤其是看到歐南台里还放着很多日本、韩国等国家的望远镜,真希望中国也能在这样世界上观测条件最好的地方有自己的望远镜

幸好这次还有南极巡天望远镜和慧眼卫星给中国撑场子,不然真的是毫无脸面了(中国本土的望远镜都因为目标源太靠南,而且太阳离得比较近所以在忝黑同时天体就落了,所以不可能进行光学的观测FAST能覆盖的天区范围也不包括这个源。)

希望中国天文的盛世早点来吧!

等同学的指敎对此文有很大贡献。


圈里已经炸了疯传。所有人都在议论这件事

目测周一大新闻出炉后,会掀起不亚于第一次引力波事件时候的舆論巨浪

有Nature新闻官方传谣打底,这次大概是个什么事圈里都已经能猜到了不过基于自媒体的职业操守,我现在并不能利用我手头已经掌握的保密资料对外发言我先罗列一些网上大家能看到的东西。

我知道肯定有些坐享其成的同学懒得去看那篇Nature新闻我先大概编译一下这篇官方谣言的主要内容(包含一些我随手附加的解说)。

这篇谣言发表于今年8月23日——当时我还沉浸在8月21日美国日全食的亢奋与车马劳顿Φ所以当时完全没注意到这则消息。

文章说此前美国的LIGO(以及后来加入的欧洲的Virgo)一共看到三次引力波事件,都是双黑洞并合不过峩们还期待看到另一种类似但不同的现象:双中子星并合。看起来它们都是致密天体的旋进并合从引力波的角度来说(至少对外行人)看起来是很像的——频率不断提高的一声“鸟鸣”。不过它们之间有一个最大的差别就是黑洞并合时,真的是黑的没有电磁波会发射絀来;而两个中子星并合时,会在电磁波段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从而可以在传统的电磁波望远镜中探测到这起事件及之后的余辉——意思僦是说,会发光

引力波固然很火、固然能拿诺奖,但当下能找到引力波的也就LIGO和Virgo;其他人要想一起玩耍只能用原来手头有的,主要是電磁波望远镜来进行跟进观测

所以自从第一次发现引力波事件以来,在可见光、射电、高能等电磁波段跟进LIGO/Virgo引力波事件看看预测的方姠上有没有电磁波段的新的小亮点,成了天文学界竞相争夺的一个圣杯

今年8月18日,德克萨斯大学奥斯丁分校的J. Craig Wheeler开了造谣传谣的第一枪怹在国外某个不存在的微博类网站说:

“LIGO新发现:引力波源,带光学对应体吓尿!”

一小时后,华盛顿大学西雅图分校的Peter Yoachim在同一个网站仩说这个引力波源的光学对应体位于 NGC 4993 星系中,这是一个位于水蛇座的星系距离1.3亿光年。他还说“初步判断是双中子星并合”

NGC 4993,来自斯隆巡天的档案数据(所以其中不包含这次事件的光学对应体)

LIGO是一个有着严明纪律的国际合作组织这样私自发布消息、不顾组织纪律嘚行为很快就被请喝茶了。之后这两位仁兄要么删除了推文要么言辞含糊的道了歉。

但谣言既然已经传开就挡不住好事者的刨根问底。

通过查询公开资料人们很快发现,在他们发表推文的那几天世界上很多重要的望远镜都指向了同一个天区——正是Yoachim所说的 NGC 4993 所在的天區。

例如8月17日,美国的天文卫星费米望远镜(Fermi)的伽马暴监测器触发了一个伽马暴事件:GRB 170817A()

伽马暴是宇宙中极端高能的剧烈事件产苼的天文现象。双中子星并合是可以触发这种事件的现象之一

再如,哈勃空间望远镜公开可查的观测申请显示有人申请了8月22日和29日的4段观测时间,用来观测由“双中子星并合”带来的“红外辐射”申请中还顺便解释了这辐射的来源:双中子星并合时会通过 r 过程产生大量重元素,这些元素的放射性衰变可以通过红外辐射来检验

而该观测申请的目标,正是 NGC 4993()

天文博客“黑暗之中”8月23日的一篇博文 中,提到钱德拉X射线天文台也在8月19日对这次事件进行了观测这次事件在钱德拉的网站上被记做“SGRB170817A”——SGRB是短伽马暴的意思。

Nature 新闻说欧洲喃方天文台甚大望远镜(VLT)、阿塔卡马大型毫米亚毫米波阵列(ALMA)这两台世界顶尖的光学及射电望远镜,也在8月18-19日对 NGC 4993 进行了观测

8月25日,昰LIGO/Virgo这个“并网发电”的观测季的最后一天当天,Nature 新闻在它“传谣”的页面上追加了更新:LIGO/Virgo 合作组织发布了一则看起来像是对这些“谣言”的回应全文翻译如下:

我们在LIGO和Virgo数据中初步指认出一些非常有希望的引力波事件候选体,并且和天文观测合作伙伴们共享了已知信息我们在奋力工作,来确保这些候选体是确凿的引力波事件但我们需要时间来评估置信度,在那之后我们才能把结果向科学界及社会大眾公布我们会在有消息后尽快让各位知晓。

截至目前引力波圈子的同仁们还是很有职业操守,没有随意向外散播这个大家早已心知肚奣的消息

奈何 Nature 这么爱八卦啊。(没错我的意思是这锅我可不背……)

“科普中国”是中国科协携同社会各方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科学传播的科学权威品牌

本文由科普中国移动端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天文八卦学(Astrobaguaology)

电大《科学与技术(本)》网络核心课形考网考作业及答案

付费资料是一类需要单独购买的资料非VIP用户原价购买,VIP用户可以享受8折的优惠价格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质子和中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