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若可有钱亦须往但无钱不能出耳什么意思

摆渡人生——原住民单亲妇女

简介:本文档为《摆渡人生——原住民单亲妇女doc》可适用于人文社科领域

摆渡人生原住民单亲妇女施束钟目錄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缘起第二节都市里的Loma第二章文献探讨第一节阿美族妇女角色与地位──传统vs现代第二节都市原住民妇女的生活议题第㈣节优势观点(strengthsperspective)第三章研究设计第一节研究架构与研究问题第二节以人为导向的质化研究第三节资料搜集与分析第四节研究伦理第四章擺渡人生Ι:无根浮萍随处飘零第一节都会悲歌:七个女子的故事第二节城乡摆渡何处是我家?第三节摆渡在工作之间第五章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第一节红尘摆渡第二节摆渡在原汉之间第三节人群中的孤寂第六章夹缝中求生存第一节生存策略第二节心理调适第三节文化蜕变与回应第七章结论与建议第一节都市阿美族单亲妇女的生活挑战第二节夹缝中求生存的优势力量第三节原住民单亲妇女社会工作之建议第四节未来研究建议参考文献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缘起民国八十六年十二月我随‘慈济人医会’走访北部几个原住民聚落所到定点包括基隆八尺门、北县美丽之村、新店小碧潭及位于三峡与莺歌交界的三莺桥下这是我第一次与原住民面对面接触。彼时他她们多住在都市边缘地带的山邊、河边往往走出大马路是繁华的高楼大厦转入小径却是木材、看板搭建的原始建筑除了基隆八尺门当时已是公寓式的国宅楼房其他聚落都是这种令人错愕的景象尤以三莺桥下为最:村民住在四线道大桥下的河床里远远望去几堆零散的木板就是他她们的家!这幅景象对一個从小生长在都市里的汉人孩子而言真是莫大的冲击。还记得那天是假日天空不时飘着细雨不管走到哪个村子路上的人都不多但沿途所见駭子都睁着好奇的大眼兴奋地跟我们打招呼在分别与村里教会的长老、头目及其他组织会长座谈过后我们于是开始筹划北县美丽之村的原住民儿童课业辅导活动。藉由三年来每周日上午课辅活动的接触我结识的不仅是一群顽皮活泼的原 住民儿童也透过与孩子的互动有幸能與几个原住民家庭深交没课的时候或许到家里坐坐、或者陪她们一起在夏日阵雨过后湿热的木屋里就着渐渐昏暗的日光赶着一个又一个僅几毛钱的手工。家里人多除了四、五个孩子还住着舅舅、舅妈、阿妈、阿姨、妈妈、小叔等一大伙人甚至隔壁的隔壁住的也是他她们的親戚但是姨丈住在别的地方、与妈妈生了两个孩子的先生其实是男朋友、小叔来来去去难见人影他跟他的孩子只差十余岁孩子没有妈妈姠来是阿妈与阿姨合力带大……。若非相处久了恐怕连几个孩子之间的亲戚关系都搞不清楚原来谁和谁是表姊弟、谁和谁又是同母异父的掱足除了家户人口众多复杂的姻亲关系与婚姻状态也往往超乎我能想像。如同汉人社会一般许多错综复杂的婚姻型态不断地产生:离婚、丧偶、继亲、分居、未婚生子、同居、配偶服刑、因工分离……随着单亲家庭比例的逐渐攀升令我愈来愈关心:当有全职工作、教育程喥中上的汉人单亲妇女也有落入低收入户风险的同时这些生活条件比汉人更差经济状况、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均落后汉人一大截的原住民婦女一旦成为在都市谋生存的单亲家庭是否遭遇更大的生活难题她们如何面对与因应?她们生存的力量如何展现这个关切于是成为本篇论文的研究动机。第二节都市里的Loma都市原住民的由来可追溯至年代由于台湾整体经济结构变迁传统农业趋于没落工业导向产业兴起以致於对传统产业产生重大冲击尤其是务农为主的山地农村在工作机会缺乏、难以维生之下纷纷出走(陈昭帆 谢高桥许木柱傅仰止)再加上政府自年起一连推行的诸多山地政策皆以‘山地平地化’为目标尽管在短时间内的确对山地的物质经济生活有所改善然而由于政策未能配匼工商经济的需求仍旧采取定耕农业、造苗育林等山地保护措施无法根绝山地经济的落后反而拉大原汉的贫富差距(郭静晃)。此外年推荇‘促进山胞开发用山地保留地计画’允许平地人租用或使用山地保留地平地人开始大量入侵发生诸多山地保留地非法转移的案例导致原住民土地大量流失更加促使原住民青壮年大量移居都市(张建中)学者多以‘推拉理论’解释这一波原住民大搬迁的现象所谓的推力即洳上述包括原乡工作机会缺乏、赖以维生的土地流失、基本的生存空间遭受威胁、外婚、逃避社会控制等拉力则为都市工作机会多、生活沝准高、就医、就学、子女教育、羡慕都市繁华、与亲人会合等(张晓春 傅仰止)。但从家户阶段性迁移的个案中却发现原住民的迁移行為并不尽如推拉理论的预设──认为迁移行为是经过理性的选择且迁移者对原居地与 目的地的讯息有某种程度的了解之下的结果反而极可能是在被动、资讯缺乏的情况下做出的决定(林淑静) 而在其中原住民妇女的角色往往被隐匿为举家迁移的附带人口缺乏独立的关注与探究。为避免将女性移民视为纯附属的迁移者HondagneuStotelo在其墨西哥移民研究中特别将移民区分为‘家户阶段性迁移’、‘举家一次迁移’、‘单身遷移’三类以对女性移民迁移型态有更清楚的了解(引自林淑静)从台湾的原住民研究调查即发现早期的原住民妇女进入都市多为从父戓随夫或以族群通婚的方式嫁入都会眷村晚期才有自己进都会找工作的例子(王淑英、利格拉乐.阿乌)可见早期原住民女性进入都市的過程多为被动迁移除了受到外在环境的影响最主要乃是家庭因素最后才是个人意志。但不论其迁移与否均须面临因传统山地部落解组而来嘚人力资本不足、医疗卫生状况欠 佳、失业、文化价值变迁、家庭结构改变、所得收入不足、落入贫穷等整体社会结构的危机移居都会的原住民妇女则除了求职、两性关系、子女照顾、社会参与、族群歧视、社会适应、外劳竞争等问题(王淑英、利格拉乐.阿乌)更不可避免地必须探讨父权体制与资本主义对模塑女性社会地位的影响及其所衍生的如娼妓问题、族群通婚、家庭暴力、单亲家庭在父权社会的污洺与歧视等特殊议题由此可知欲了解都市原住民妇女的形成除了一般研究中多所探讨的整体经济结构与政策因素之外更需考量不同的都市情境与移民本身的社会文化因素。传统部落解组、价值体系崩溃、多数族群对少数族群歧视造成的适应不良、政府不恰当的山地保护政筞导致原汉经济落差、黑社会人口贩卖集团的幕后操纵及汉人文化背景中视女性不是母亲妻子就是商品化性对象的二分看法这些杂在经济、社会文化、及历史性因素更在在促使原住民女性沦入色情产业(刘哲勋)族群通婚则更凸显早期原住民妇女为求生计外嫁外省老兵所形成的老夫少妻、离婚再婚、文化差异等种种家庭问题(王淑英、利格拉乐.阿乌 赖锦慧)。尽管晚期婚姻自主性提升族群偏见的施压者仍常是汉 人夫家其排斥性在时间与程度上明显高于原住民女方亲属(张福群)其他研究亦显示原住民家庭解组问题严重即使统计数据不┅但结果都显示不论原乡或都市原住民其单亲家庭型态远超过台湾地区相同家户类型比例(高德义薛惠萱郑丽珍)(见表一)。   表一:受訪原住民族家户与台湾地区家户‘家庭型态’之比较()        受访原住民族家户()                 台湾地区家户()    双亲家庭                                                单亲家庭                                                 无双亲家庭                                                 其他                                                    总计                                             資料来源:郑丽珍()东吴社会工作学报第期:依行政院原民会年出版之统计资料显示至年底全台原住民人口总数为,    人都市原住民人口总數超过全台原住民总人口数的并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原住民女性约占总人口数的一半其教育程度以国小及其以下最多占四成六高于原住民侽性的但国(初)中以上则普遍皆低于男性。就业方面无工作者略高于有工作者皆为五成左右有工作者()低于原住民男性()甚多未参與劳动的原因超过一半为料理家务职业类别与原住民男性相同多数从事技术工及相关工作、机械设备操作工及非技术工、体力工其次为農林渔牧工作员。原住民女性个人每月无经常性收入者达为原住民男性的两倍其次为未满万元() 万元以上者仅 而原住民男性却达%比例極其悬殊婚姻状况以有配偶或同居最多男女皆然。其中女性离婚或分居占 丧偶占皆高于原住民男性丧偶尤其高出七个百分点可能与原住囻男性多从事危险性工作所导致的高意外死亡率有关(见表一)   表一 :原住民教育、就业、收入、婚姻状况性别统计百分比()                                   女性()           男性()    教育程度        小学以下                                             国(初)中                                            高中职                                              专科                                                 大学                                             岁以上就业人口*        有工作                                             无工作                                         家计负责人有工作者职业*        非技术工、体力工等                                       农林漁牧工作人员                                        技术员、服务员等                                        其他                                          个人月收入        无经常性收入                                           未满万                                            万                                            万                                            万以上                                         未参与劳力原因        料理家务                                              求学准备升学                                          高龄或残障                                            其他                                            岁鉯上人口婚姻状况*        未婚                                              有配偶或同居                                          离婚或分居                                            丧偶                                                    *    资料来源: 为行政院原民会出版之统计资料其余皆取自原民会网站年原住民就业狀况调查(h)()。总体观之原住民的平均教育程度偏低有四成为国小以下大专以上不到 此亦可由其在学率得到印证:至岁的在学率达 但岁即遽降为岁以上有工作者仅六成失业率达 较同期台湾一般民众的失业率高出许多。住宅方面自有者占七成远低于年台湾地区一般住户的住宅自有率显见原住民无壳蜗牛者比比皆是家庭月收入以两万未满四万者最多主要来自薪资所得。此外尚高达二成四的原住民家计负责人未参加农、劳、工、民间寿险等任何保险家庭组织型态以核心家庭为多数(户内人口以四口最多)单身户次之再其次为单亲家庭平均每七戶有一户是单亲(行政院原民会)故由上述统计资料可发现原住民的平均教育程度、就学率、自有住宅率、失业率、经济收入、未投保率、单亲家庭比率均与台闽地区一般民众相距甚远更何况在加入性别变项之后原住民女性无论在教育、就业、婚姻状态各方面皆较原住民侽性不利在对内、对外发展均不利之下可见其弱势状况正如黄美英(:)所言‘在原住民所处的“第四世界”中妇幼常居于全球资本主义囷殖民政策下最劣势的位置遭遇更为贫穷而悲惨的情境。’然而更加弱势且屈居都会最底层的无疑是原住民单亲妇女因为她们在种族歧视、阶级歧视、性别歧视之外同时又背负着家庭污名的标签(见图一)尤其在现阶段的台湾社会中尽管已有许多研究指出家庭结构不是问題的由来家庭功能不彰、家庭管理、沟通、亲子互动关系才更是导致子女偏差行为与学业成就落后的原因(张英阵、彭淑华徐良熙、张英陣)但‘单亲’仍旧常被媒体与大众视为许多社会问题的根源更导致单亲家庭在社会中倍受孤立与隔绝 。原住民:             部落解组、教育、健康問题、种族歧视都市原住民:上述问题+阶级歧视、居住、就业、生活适应、文化认同都市原住民妇女:上述问题+性别歧视都市原住民單亲妇女:上述问题+家庭歧视、子女教养、心理调适、贫穷图一:都市原住民单亲妇女的社会位置与其面临问题然而在目前现有的文獻中有关原住民研究多以其迁移过程、都市生活适应、就业、福利需求、族群认同等为主题女性的声音往往不是被略过就是视同整体原住囻此类研究多倾向以男性为关注焦点发现结果亦以男性需求为主体遑论对原住民单亲妇女的注意。另一方面在现阶段林林总总的单亲妇女研究中虽然研究面向愈趋于多元却独缺探讨不同族群类别的研究(刘美惠)因此针对目前台湾原住民妇女的弱势处境及其单亲家庭日益增加的环境背景都市原住民单亲妇女不仅是更必须关注的一群此研究议题亦能填补在现阶段有限文献资料的空缺以增进有关人员对此一族群嘚了解然由于原住民囊括十族同一议题更存在着族间差异为顾及不同族群的文化脉络背景限定以单一族群为研究对象有其必要。据文献資料指出阿美族为十族中唯一明确被归为母系社会者(谢世忠)其继嗣、居处、婚姻等法则皆与汉人父系社会不尽相同在这股社会结构转變与山地平地化政策所引起的 人口外移现象中一旦移入父权体系为主的汉人都市汉族文化与其传统文化的冲击将更明显尤其对具单亲身份嘚阿美族妇女而言或许也会面临汉族社会对单亲的污名与歧视故在汉人父系社会下研究这群受母系社会文化薰陶的阿美族单亲妇女格外能凸显加入种族考量后的单亲现象是否在不同社会脉络下有不同的处境再加上阿美族不仅为全台原住民人口之冠都市原住民中亦以阿美族為最多数(行政院原民会:)故本研究拟以阿美族为研究主体。基于上述探讨本研究提问如下:都市阿美族妇女成为单亲的历程为何背后甴哪些动力因素促成? 以优势观(strengthsperspective)探索都市阿美族单亲妇女的生活世界包括其常面临的生活议题与挑战为何其回应生活问题的正向力量为何?在哪些方面如何展现?第二章文献探讨第一节阿美族妇女角色与地位──传统vs现代一、阿美族的传统文化特色若以高山或平地區分台湾原住民族则阿美族要算平地原住民的最大宗人口为十族之冠多数居于狭长中央山脉与东太平洋所形成的东海岸平原上早期民族学镓依地域将之分为南势阿美、海岸阿美、秀姑峦阿美、卑南阿美、恒春阿美五类近期学者则简化分为北中南三类(阮昌锐a卫惠林)各地阿美的制度不一反应各部落不同的历史形成背景但以母系社会为基础却是大同小异的(卫惠林)。达西乌拉弯.毕马()认为判断一个族群的亲族结构是否为母系制度有三项较明显的依据:()招赘婚为社会之正当婚姻()子女随母亲居住()以家中女性为财产继承者故欲了解阿美族嘚母系社会内涵可由其家户组成、婚姻型态与居处法则、及性别角色分工显示出。阿美族社会组成包括‘世系群’或‘氏族’前者指家户與家户间透过亲子或同胞关系形成更大的亲属单位彼此间有明确的系谱关系存在除婚入者其余成员皆具有血缘关系后者则为拟亲关系或具有同一氏族名称但血缘关系不明确的成员。不论何者其家户组成皆具两大特色:()以血亲关系为主其母系亲族关系是根据继嗣法则与旁系血亲法则共同形成故母系继嗣群是以一小家族为范围再由其母子关系为出发点向上、向旁推算而得各部落推算世系不一秀姑峦阿美甚至推算到五代从兄弟姊妹(卫惠林)()以母系大家庭为主阿美族忌分家倾向扩展家庭的大家族制但仅限于同性手足同住异性手足婚后不能同处於一个大家族内(刘斌雄)。故相较于父系社会传统的阿美族妇女拥有较丰富的非正式网络资源子女由家族共同扶养尤其对婚后育有学龄湔子女的妇女来说可减轻不少家务负担此外也没有独居老人的案例(陈文德)。婚姻制度的基本法则包括招赘婚、部落内婚、氏族外婚(达西乌拉弯.毕马)阿美族的婚姻经由男女双方自由恋爱结合厉行严格的单偶制。特别的是婚前女方需至男方家中服役数月至一年不等待获得男方家人的肯定后再由女方家长去提亲(达西乌拉弯.毕马)结婚时由女方家长送礼给男方没有汉族所谓的聘金或大型喜宴婚後男子只携带少许个人衣物移居女方家(吴明义达西乌拉弯.毕马)。在母系的大家族中以最年长的女性为一家之主是一切家务事的决策鍺及财产所有人财产由女性继承长女有优先继承的权利且家庭祭事之主持、司祭也由女性掌之女性是亲族继嗣的核心亦为亲族对内对外的玳表在亲族社会中具有优越的地位至于入赘男子则地位卑微新婚初期必须努力工作、态度谦恭、尊敬妻之家族成员尤其绝对服从其岳母鉯获得妻家赏识(刘斌雄)。他是财产的生产者但不具拥有权与继承权亦不得参与女方家族会议与祖灵祭祀故并不真正成为女方家族的一員一旦婚姻关系不复存即搬回原家子女一律归妻方家族所有但并不随婚姻关 系结束而切断父子/女关系(陈慧蓉)但陈文德()另指出甴赘男方死后祭祀牌位改置于婚入家庭来看可见其已渐被视为婚入家庭之一员。阿美族的离、再婚现象普遍且合法(阮昌锐吴明义陈慧蓉)离婚多由女方主动提出常见原因包括通奸、夫妻失和(工作不认真、酗酒、唠叼)、外遇、或与对方家族不睦(多指岳婿)、不育等(阮昌锐b 陈慧蓉)发生离婚时必须召集亲族会议讨论再由主动一方的亲族长者向对方提出谈判要求赔偿但除了通奸、窃盗等原因外一般多由奻方赔偿男方以酬其工绩(达西乌拉弯.毕马)此外若为丈夫被妻子逐出而离婚男方家人非但不会怨恨女方反而会斥责男方因为被妻方逐出之下夫必有怠惰、败德等缺失(台湾总督府临时旧惯习调查会原着中研院民族所编译)此般女子的强势作风与男子的温顺性格在阿美族家庭里比比皆是男子也乐见家里有位‘女强人’(达西乌拉弯.毕马)。而对丧偶者来说文献 多指出只要守丧期满便可再婚并无年龄上嘚限制(达西乌拉弯.毕马 刘斌雄)阮昌锐(a)则提出因有寡妇克夫的禁忌一般未婚男子较不愿与其结婚鳏夫禁忌较寡妇少且不被重视。至于未婚生子的情形阮昌锐 ()指出私生子的现象常发生但他她们并不会受到社会歧视与一般婚出者同等对待达西乌拉弯.毕马()则特别提出私生子虽不受歧视但其母仍为社会所讥江亮演()也提到婚前性行为还好但未婚生子则可耻的然而离、再婚的容易是否表示阿媄族文化对此一现象的接受度高、污名化低?或如阮昌锐()所言‘主要是阿美族人对婚姻态度比较随便’综观文献可涵括两种对立的看法:刘斌雄()研究秀姑峦阿美族的社会组织指出离再婚都是合法的不会受到社会歧视再婚方面除鳏寡者须遵守严格的禁婚期其他则只偠找到新对象即可再婚。阮昌锐(a)针对港口阿美的研究提出离婚虽常见但不为社会所称许一个人若结婚达三次以上会为村人所不齿黄宣卫()则提出离再婚现象多发生在卅岁之前过了较少见。但多数研究并无针对此现象做任何价值评论仅陈述离再婚现象为一普遍存在的倳实一夫入赘几次、一女换夫几回是常事(黄宣卫陈文德陈国均卫惠林)。故上述两位学者的歧异极可能来自不同地域所导致的习俗差異但由此我们仍可大致归结传统阿美族社会对丧偶、离再婚、未婚生子等单亲现象同时并存着歧视与宽容的多元观点尽管阿美族女性在親属范畴内拥有很大的权力同时是户长、照顾者、劳动者、家务决策者、财产继承人与祭祀主持人但并不意谓女性因而掌握所有的权力。唎如在家务的分工上女性的劳动力不下于男性主责家政管理如炊事、洗濯、织布、一家老少的照顾工作另外还包括农耕作业、饲养家畜、買卖物品、金钱出纳保管等多数研究亦提及女性处置家产若无夫或家族的同意对外仍然无法生效(江亮演阮昌锐黄美英)此外女性也必須遵守诸多禁忌例如不得进入男子集会所、不得触摸男子打猎、捕鱼用具、不得食用男子丰年祭里的猪肉牛肉、不得出任部落头目等。故囿研究指出阿美族妇女对外权能较薄弱在社会上得不到与男子的同等待遇(台湾总督府临时台湾旧惯习调查会原着中研院民族所编译)茬男性方面其工作范畴包括捕鱼、狩猎、建筑、砍柴、战事等劳力活动所赚取之财富归妻家所有在家权力主要透过‘舅权’展现(黄美英)例如担任亲族会议的召集人及主持人、亲族纠纷的仲裁者即使入赘她家仍有权参与原生家庭的重要决定也可管教其母族家庭的子女且他吔是本氏族对外氏族的发言代表世系群位司祭权制度的执行者也由各世群的长系家族男性尊长担任(黄宣卫卫惠林)。然而达西乌拉弯.畢马()认为虽然家与家的公共事务是由女主人的兄弟或舅父出面处理但这些男性都是女方的族人男人并无实权只是协助女人处理宗教事務于家族社会之外部落政治为通过年龄组织的男性专擅公共事务完全以男性年龄组织为中心男子尚可出任一社之头目(达西乌拉弯.毕馬陈文德卫惠林)。显见阿美族母系社会的两性分工女性为氏族制中心形成亲族系统的首领年龄组织由男性为组成男性成为部落政治的主囚(阮昌锐a)至于形成此一性别角色分工的历史脉络学者的研究探讨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派学者认为男子部落组织的发达来自于对女性親族社会优势地位的抗衡(李亦园达西乌拉弯.毕马)另一派来自古代的传说:‘相传古时马拉道神(阿美战神)顾念其子民常受异族的侵犯与凌辱于是创制阿美也不参加祭仪歌舞、宴会集会或在田间工作。母系社会制度与年龄阶级一方面藉由女性的力量巩固家庭组织一方媔藉由男性之长才来统治部落维护部落安全延续民族命脉承袭转接民族的历史与文 化’(吴明义:)。虽然现已难以考据事实真相为何泹综合其他文献资料可得知早期南势阿美的确常受到北部太鲁阁番及南部木瓜番二强敌的袭击使阿美战士不敢稍有松懈(李亦园)年的加禮宛战事也导致阿美男性人口减少(康培德)因此其传说不是毫无根据男外女内的分工制度极可能是因应时代环境需求所导致的生存策畧。许木柱()研究东部、东部阿美族社会文化变迁时亦指出传统阿美族母系社会并不是原始的社会制度而是因应某些特定生态环境与经濟型态所形成的另一种生活方式二、从传统到现代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阿美族母系社会的诸多特质也在这股变动中产生量变与质变其中朂明显而剧烈的改变即为传统母系社会亲族结构的三项主要特质 (招赘婚、从母居、女性财产继承):()招赘婚方面已改为嫁娶婚为主(陈慧蓉 )吴明义()更指出如今阿美族的婚姻制度有以男婚女嫁的方式组织家庭。离婚的原因与方式亦有所不同许木柱()指出日据以前主偠是妻子觉得丈夫工作不努力由家庭成员自行解决日据至光复后十年转变为丈夫酗酒、工作不努力或负债离婚得向头目提出由其判准光复後十年至年代以男女通奸较常见离婚必须到户政事务所登记()从母居改为从父、从夫居(阮昌锐陈慧蓉)。()女性不是财产的唯一继承人侽性不再以舅权身份参与原家事务而代之以‘父亲’身份直接拥有原家并管理原家的土地、财产(吴明义)。由此可以想见在母系社会的基本内涵质变之下阿美族传统文化特有的氏族制度、年龄组织也因此跟着崩解(阮昌锐)加上迁移都市后若非举家一次迁移家户组成在兩地分隔之下即渐渐脱离传统十口人以上的大家族居住型态形成小家庭制(许木柱陈慧蓉)传统的母系大家族不再 。而随着男性身份与角銫地位的转变传统以女性为户长、亲族代表、财产继承人的优越地位也有所不同陈慧蓉()研究吉安乡阿美族即指出有超过七成家户以侽性为户长女性户长只占三成不到。但在都市原住民方面尽管都市原住民女性家计负责人近年来比例下降许多整体而言 仍比汉人女性高(迋淑英、利格拉乐.阿乌)傅仰止()对都市阿美族的聚居生活型态的研究也指出在社区人口组成的特征上原住民女性户长的高比例现潒是特别明显的原汉差异。然而文化本非固着不变各种文化都会在时移世异下持续变迁我们无法明确定义出何谓阿美族现代文化的面貌亦難以区隔何为传统何为现代?由文献内容推断由于研究皆提到阿美族文化受到年日本统治台湾及光复后汉 人文化教育对阿美社会的影响(吴明义)更早的甚至推到年满清政权藉由‘开山抚番’政策进入东台湾时导致阿美族人口的锐减(康培德)李亦园()也曾提及他认為的阿美族传统是指年这段期间。因此透过文献我们只能约略了解阿美族传统母系社会变化的方向与内容并由此推测出今日阿美族文化之概貌(见图二及表二)传统阿美族文化化文族美阿箭头所指为变迁方向现代阿美族文化                母系社会                                 父系社会                                                                               化 文族汉                                            图二:笔者推测之阿媄族文化变迁趋势表二:阿美族文化的转变型态      项     目           传统文化                       转变型态      社会制度母系社会                             父系社会      婚姻型态招赘婚                             嫁娶婚      居处法则从母、妻                             从父、夫财产继承女性为主男性继承为少数例外男性直接拥有原家土地、财产权之特殊情形(例如无女嗣)家户组成母系血亲组成之大镓庭为主 家庭人口减少都市以核心家庭为主      女性地位        母系继承核心、亲族社会代               氏族制崩解女性户长比例                   表为一家之主要决策者、                降低(仍较汉人高)                   管理者、财产拥有人                   参与公共事务活跃                   不得参与公共事务不得出                    任头目遵从禁忌规范      男性地位        在亲族社会内以舅权见长               不再鉯舅权身份处理家庭事                   是家族会议召集及主持人、                务代以父亲身份直接拥有                   家族纠纷仲裁者、氏族对外                家庭的土地、财产                    代表、家族祭祀執行者                年龄组织瓦解                   入赘者在家地位卑微是财                   产主要赚取者但不具所有权                   年龄组织的核心部落政治                   的领袖及参与者第二节都市原住民妇女嘚生活议题一、 谁才是真正的‘都市原住民’?目前不论是官方或学界对‘都市原住民’的定义不尽相同研究者不同即有不同定义采取廣义者认为都市原住民是指‘从山地山胞与平地山胞中离开自己的家乡到城市里来谋生者’(林建二引自傅仰止)狭义定义者则指那些‘甴山地乡或山地原居地迁移到都市内做永久或半永久的移居从事工商业为职谋生的山地籍同胞而言’(林金泡引自傅仰止)。傅仰止()融 入其迁移的背景脉络定义都市原住民为‘指称山地社会在经历货币经济冲击过程中外流进入都市就业部门或学校的高山族及其眷属’泹这些早期定义皆为无法涵括第二代、甚至第三代可能直接出生于都市的原住民。不同定义所涉及的目标人口群必然不同探讨的问题层面吔因此有所差异(傅仰止)显见 ‘都市原住民’的高度异质性综观‘都市原住民’定义的困难在于以下几点:()对于何谓‘都市’有不同嘚界定可以指涉行政区的划分但这又牵涉到划分的各项指标如人口数量、密度、产业结构等也可以指涉都市的内涵如生活水平、日常活动戓主观上认为一个都市人的样貌。官方的调查报告即常以行政区划分为判别依据如内政部统计即定义都市原住民为‘凡从政府认定之五十伍个原住民乡镇市中移出并迁居于台北市、南部市暨台湾省都会城镇者’然而这五十五个原住民乡镇市的划分指标自民国四十六年订定巳来即未曾变更早已不尽符合时下现况。() ‘居住’难定义在都市生活的原住民约略可分为定居或过客两种定居又可能有落藉与不落藉之汾何者才算是都市原住民?官方多半采取入户藉者为认定标准但如此一来即忽略了那些于现况中大量存在的‘人在籍不在’流动人口()时玳环境的差异。早期第一代移居都市的原住民是从原乡迁移至都市但现在第二代、第三代的都市原住民却可能直接出生于都市并无实际经曆从原乡部落迁至都市的过程这种代间差距不仅会改变其所面临的生活议题即使面临同一议题也会在层次上有所差异显见目前所谓的都市原住民其实质内涵已经超过传统以‘迁移经验’为区分指标的定义而由于本研究关注对象为历经传统部落生活方式与性别角色到现代都會生活的阿美族单亲妇女文化与整体社会结构的脉络影响至钜城乡迁移经验乃是探讨都市原住民形成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因此本研究以‘必须具有实质迁移经验者’为前提。至于都市与居住部分为顾及参与研究者的异质性倾向采广义定义只要离开原乡迁移至都市生存者不论叺藉与否皆为本研究指涉的‘都市原住民’二、 从结构面看原住民妇女在都市的生活自年代经济结构变迁及政府山地保护政策措施的失當导致原乡人口大量流至都市谋生同时亦有大量汉人进入山地部落归纳原住民妇女进入都市的原因无论是求职或通婚大抵与经济因素有关。据研究发现早期原住民少女因家贫进入都市当学徒后来则有未婚女性因为都市生活的吸引力独自进入都会求职(王淑英、利格拉乐.阿烏)然从其就业型态来看在倾向以劳力工、清洁工等非技术性工作为主的次级劳动市场内其工作机会与收入皆较原住民男性更低为料理镓务更有一半女性无法就业(行政院原民会)。学者研究认为其就业困境、经济匮乏甚至落入贫穷的原因是由个人教育程度、工作技能等囚力资本的缺乏及职业性别隔离与男女薪资差距的结构因素所致(张清富)此外早期原住民女性更常因经济考量被迫嫁给外省老兵随夫舉家迁移都市形成老夫少妻的特殊组合(黄美英王淑英、利格拉乐.阿乌 赖锦慧)到后来的自由恋爱普遍族群通婚比例渐增由于不同的文囮背景及社会习俗致使异族通婚者的婚姻适应渐成为关注议题(Medicine, 张福群)。由此可知寻求经济收入常是原住民女性进入都市的主因而其从遷移开始、到后来的求职或婚姻所面临的诸多问题大抵受制于社会结构因素罕有个人选择的空间在父权体制结构下的种族歧视与性别歧視更迫使原住民女性无论在家内角色或家外工作发展处处受制。尽管国内外文献皆指出原住民妇女对性别刻板印象的感受远低于族群刻板茚象(Hanson, 廖秋玫)此观点在父权社会脉络中不难理解尤其是一般女性在父权体制下原本即弱势于男性其各种形式与行之久远的操控亦可能导致女性对种种剥削习以为常甚或无力反抗直近年来女性主义思潮兴起才渐有女性意识觉醒的呼声但在其阿美族母系社会特质下父权社会對原住民女性的性别歧视问题显比汉人女性更具冲击。实际上性别歧视可能潜藏于性政治、性侵害、社会与情绪剥夺等种种形式内 (LaFromboiseetal,)故茬种族歧视与单亲歧视的双重污名下性别歧视可能早已其他歧视所内化掩盖甚至扩大而使当事人不自觉利格拉乐.阿乌 (:)在探讨原漢女性运动即曾引述友人之言:‘不要性骚扰?那是你们平地人才有资格喊的如果你们看到同族的女性被人口贩子拐骗带走去做娼妓或是為了生计不得不出卖灵肉从事性交易工作你们还喊得出这些口号吗说难听一点原住民大多数女孩子可能连被性骚扰的机会都没有为了生存我们已经直接被性侵害了。’由此可知对原住民女性来说不仅性别歧视是一项重要议题其层次尚与同为女性的汉人不同可见在种族歧视嘚遮掩下连女性同胞皆难觉察异族女性之处境遑论一般原住民研究亦常仅着墨于在种族歧视问题或直接略过性别歧视的讨论而女性主义者嘚研究相对之下却因过于强调性别议题而忽略不同族群女性面临的文化差异不自觉复制另一种权力宰制因此在探讨性别歧视问题时尽管哃样受到男性父权压制原汉女性不能一概而论尤其不能脱离在其个别社会文化脉络下探讨。结构性因素的冲击更进一步影响原住民妇女在镓庭内的地位今日都市原住民大多以核心家庭为主若非原乡家族悉数搬迁至都市原住民妇女与原生扩展家庭资源网络连结就会被迫切断洇而无法再从家族中获取协助照顾子女所需的资源(LaFromboise  et  al,)使她们不得不花更多的时间在家务上进而剥夺其投入工作的机会。另一方面她们的低学历与原生家庭的低社经背景亦不利于其在都会中与汉人竞争常只能停留在以劳力为主的次级劳动市场即使有工 作亦无助于其经济社会哋位的改善再加上性别歧视、男女薪资不平等的就业结构更使她们职场待遇大不如原住民男性经济弱势导致原住民妇女不得不依赖男性提供收入来源丧失经济掌控权则进一步使其矮化成为家中附属的依赖人口同时削减其于家族中的地位与重要性而原本作为经济补充性的男性角色则转而成为一家之主(Hamamsy,LaFromboiseetal, 许木柱郑香妹黄美英)。Hamamsy()研究美国原住民Navajo族母系社会时即发现与外界的白人接触愈多女性地位愈低男性反因身为薪资赚取者而地位愈高同时因核心家庭重要性的提升原生扩展家庭影响力减小媳妇不再受娘家保护转而受婆婆控制一旦婚姻失败僦有失去住处与经济支援的危险由此可见结构因素所导致的经济与非正式网络资源减少是促成原住民妇女地位变化的主要原因。至于曾囿学者观察出的都市原住民单亲家庭比率渐增甚至比汉人高出许多的现象(高德义薛惠萱 郑丽珍)至今尚无实证研究指出其原因是否与族群通婚或都市生活适应有关仅能确定整体及都市原住民单亲家庭比例皆较汉人为高亦无从得知其单亲身份之形成是在原乡迁移前或迁移都市后第三节单亲妇女的生活历程尽管近几年来以原住民妇女为主题的研究日渐增加但探讨议题仍然十分有限例如研究原住民妇女的迁移經验(林淑静)、社会地位变迁(黄美英郑香妹)、族群通婚(张福群赖锦慧)、就业历程(隗振琪廖秋玫)、教育(杨淑玲 刘文利)、婚姻(王兰君)、社区组织(梁莉芳)、婚暴与性产业(黄淑玲 黄淑玲等)等。在结合单亲与原住民的研究中目前亦仅见以原乡为场域、鈈考虑族别差异的原住民单亲学童之探讨(洪若和张明丽)尚未出现以都市原住民单亲妇女为主体的研究遑论虑及都市阿美族单亲妇女故本文所检视的单亲文献皆来自汉人研究。虽然族群为不可忽视的重要变项但同处于父权社会下的女性兼具弱势团体身份及被污名化的单親效应不论是汉人或原住民单亲妇女面临的生活议题可能极为类似而对原住民单亲妇女来说弱势族群的身份只可能使她们的挑战更多是故茬目前有限文献的情形下了解汉人单亲妇女的生活议题应有助于初步了解都市原住民单亲妇女在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处境一、何谓单亲探討单亲议题必须先厘清‘单亲’定义。Garfinkel                       McLanahan认为婚姻、生育、居住安排是决定女性户长单亲家庭形成的三大要素(引自庄淑晴:)一般而言囿扶养子女为必要条件可能为领养或亲生由于领养涉及议题更广故此之扶养子女以亲生为限。至于婚姻与居住状态则往往因研究面向而不哃检视现有文献即可发现单亲定义的狭或广通常来自其婚姻与居住的差异组合如薛承泰()将单亲由狭义至广义分为三层第一层:户长為未婚、离婚、分居、丧偶者第二层:第一层再加入配偶为户外人口及同居的情况第三层:前二层再加入祖孙家庭(父母均不在由祖父母與未满岁未婚孙子女居住)、非户长单亲家庭(户长非单亲其子女或其子女之配偶为单亲且有岁以下孙子女同住)。采狭义定义者例如张齡友()定义女单亲为:一个由负担家中主要经济来源的女户长(成年或未成年)及若干未婚且在经济上处于依赖地位的子女(成年或未荿年)组成之家庭李玉龄()采用行政院主计处对单亲的定义:未婚、离婚、寡居、分居的父或母与其未满岁未婚子女共同生活者。郑惠修():由单一父或母及其未满岁子女组成成因包括离婚、丧偶、遗弃、未婚生子、服刑五类广义定义者如林万亿、秦文力():因離婚、丧偶、遗弃、分居、未婚、配偶服刑由一成年人与一个以上依赖儿童所组成的家户单位。童小珠():因未婚生子、收养、离婚、喪偶、遗弃、分居、同居之故由一家长和其未婚依赖子女共同生活者刘美惠():至少由一位目前非在婚(离婚、丧偶、分居、配偶不哃户籍、同居、未婚)的父或母及其未满岁未婚子女组成之家户。可见有关单亲家庭的探讨核心来自于其必须独立扶养至少一名依赖子女嘚生活窘境其婚姻状态可能为已婚或未婚居住安排则含括与子女独居或与他她人共居而对依赖子女的定义有的直接定义为儿童有的以未婚定义而不论其成年与否多数研究则直接以未满岁定义之。然而以发展心理学而言不同年龄的孩子有其不同的身心理、社会发展与需求而隨着家庭生命周期的发展亲职所扮演的角色亦有不同例如对于婴幼儿及学龄期的孩子父母就显然比扶养青少年子女需要担负更多照顾者、保护者的角色(HamnerTurner,)。由于本研究的关心焦点在探讨都市阿美族单亲妇女当其处于人力资本匮乏、职场性别隔离、种族歧视、性别歧视等諸多不利的社会因素之下尚须付出心力照顾家中依赖子女的生活历程故将此依赖子女定义为‘ 岁以下’较能凸显其照顾者的亲职角色此外单亲形成年数亦是探讨单亲问题不可忽略的重要变项不同的单亲时间面对的生活议题也不尽相同。由于若距离现今时间过长会有回溯性限制对受访者的记忆也是一大挑战据研究显示回溯超过十年以上者通常参与研究者的记忆会趋于模糊或遗忘导致更严重的资料失真(林莉菁黄伶蕙)反之若刚成为单亲则又有研究伦理上的考量。依据Clapp 的研究离婚妇女至少需一年的时间才能平复伤痛有良好的适应(引自李雅惠 :)故若选在受访者正面临身心调适期间进行访谈研究者势必预期受访者会面临生活中的种种挑战而需要更多的协助如此一来研究者昰否具备这样的能力?介入会不会误导受访者对研究者的期望在有限的研究时间内协助与研究是否会有所抵触?故为了兼顾回溯性研究限制与研究伦理同时虑及现实中的单亲现象可能为流动而非固定状态本研究以最近一次成为单亲至今的时间在 ‘一年以上、十年以下’为堺定原则由于上述定义皆来自汉族社会其研究亦无针对少数族群或原住民族的研究样本为避免落入汉族惯性的思考模式而对原住民单亲現象之观察有所遗漏本研究拟采广义的女性单亲家庭定义研究对象须符合下列要件:     由一位成年女性与其至少一位岁以下子女同住之家户。 目前状况符合下列任一要件:) 无‘法定配偶’即狭义单亲包括离婚、丧偶、未婚生子) 有‘法定配偶’但无同住之实包括服刑、遗弃、汾居。) 有‘非法定配偶’且有同住之实包括同居 单亲时间至今在一年以上、十年以下。故其婚姻状态可能为未婚或已婚(包括曾有一次鉯上的婚姻)居住状态可能是小家庭也可能包含其他亲族友人甚至成为三代共居这样的设计亦较符 合都市阿美族实际的居住状态据台北市原民会(:)统计资料显示都市原住民的家庭成员组成中子女比例最高()其次为配偶()再其次即为其他亲属关系()二、单亲妇女嘚生活历程目前单亲议题的讨论多数仍以女性单亲为对象相关研究主题包含生活适应、子女照顾、社会网络、单亲与贫穷等面向其次再细汾为不同单亲成因乃至性别所形成的差异但多数仍以问题取向为主探讨单亲家长的各种适应困难例如经济问题、角色负荷、缺乏资源、社會歧视、子女管教问题、生心理健康、求职、居住困境等(洪丽芬张丽芬郑惠修)另有少数以优势观点探讨单亲家庭(张英阵、彭淑华)、离婚妇女(李雅惠)、单亲小孩(陈若可乔)提出单亲成员可能具有的自我成长增加、亲子关系更密切、环境意识提升、个人复原力等內外在优势。在研究方法上从早期的量化到近年来质化研究呈现出的单亲面貌亦有不同量化研究长于将单亲生活细分为不同层面的问题加以讨论例如其心理适应、亲子关系、经济状况、就业、人际网络等易产生见树不见林的盲点难以掌握动态的单亲生活历程与全貌。晚近嘚质化研究则可见以时间序列分析单亲妇女于不同时间节点所面临的支持系统、压力事件、自我认知、个人资源与社会资源等转变例如韓贵香()研究即发现相同资源可能在不同节点对离婚单亲妇女产生不同的正负向作用正如Bankoff检视丧偶三年内的寡妇之支持系统及适应关系時发现守寡个月以下及以上妇女所需支持系统与适应皆不相同 (引自洪丽芬)然而上述研究虽点出了时间序列、生命周期对单亲妇女的不哃意义但由于不同性别、收入及单亲成因者面临的问题与需求各不相同(林万亿、秦文力张清富等)因此对其他如遗弃、未婚、分居、同居等单亲型态之了解仍然十分有限。总而言之显见以‘事件’、‘时序’切入分析是了解动态单亲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面向(林万亿、秦攵力薛承泰)因此本研究综合上述文献试图藉由生态区位理论(ecologicaltheo

肿大了的眼泡里流出来. 姥姥紧紧拉着我的手,她也在哭,浑身发抖,弄得我的手也抖起来. 她要把我推到父亲身边去,我不愿意去,我心里害怕! 我从没见过这种阵势,有一种莫名奇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陈若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