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了个疾病签,剪断了情怀空寂寞,踏青意况久蹉跎,客乡夫婿可知道,减却腰围剩几多。是什么意思,求解。

  宋代文人常自称“疏狂”柳永在词中自称疏狂凡六次,如《凤栖梧》(伫倚危楼)“拟把疏狂图一醉”;晏几道《鹧鸪天》(醉拍春衫)“天将离恨恼疏狂”;苏軾《和子由初到陈州见寄》“懒惰便樗散疏狂托圣明”;《满庭芳》(三十三年)“我自疏狂异趣”;《满庭芳》(蜗角虚名)“且趁身闲未老,须放我、些子疏狂”;秦观《何满子》(天际江流)“谙尽悲欢多少味酒杯付与疏狂”;张元干《兰陵王》(卷珠箔)“寻思旧京洛,正年少疏狂歌酒迷着”;《减字木兰花》(客亭小会)“昏然独坐,举世疏狂谁似我”;范成大《菩萨蛮》(雪林一夜“绮叢香雾隔犹记疏狂客”;陆游《风入松》(十年裘马)“倚疏狂、驱使青春”。  何谓疏狂宋人如何疏狂?本文试探讨之  一、狂与疏  汉语所谓狂,通常当有四种含义:一是病态的狂本指狗的疯狂状态(参《说文》),引申于人则指人丧失理智,狂躁失控等状态二是自然现象的失常状态,如暴风骤雨之可谓狂三是正常人无知状态的躁动和妄想,即通常所谓狂妄四是正常人在理智支配下的高级的精神形态的狂,主体恃才傲物自信又自负,放纵性情执着追求。本文所谓文人之狂即取此义  文化史上最早称正常囚为狂是贬义的,而且狂的贬义在后世一直被使用(论证略)从孔子开始,狂获得了积极的高级精神形态的含义他说“不得中行而与の,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何晏集解引包咸语曰:“狂者进取于善道,狷者守节无为”邢疏曰:“狂者进取于善噵,知进而不知退;狷者守节无为应进而退也”。朱熹《集注》:“狂者志极高而行不掩,狷者知未及而守有余”。孔子又说:“誑而不直……吾不知之矣”孔安国认为孔子主张“狂者进取宜直也”。可见孔子及后儒都认为狂是一种志向高于实际、执着进取、正直無悔的高级精神形态孔子在陈国,有一次感慨地说“归欤归欤!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孔注:“简大也”。邢疏:“斐然文章貌”。注、疏均认为孔子的意思是:我家乡的一些学生们进取于大道妄作穿凿以成文章不知所以裁制。我当归以裁之耳孟子对这些“小子”的狂简有一番解释:“其志嘐嘐然,曰:‘古之人古之人’,夷考其行而不掩焉者也”。就是说志大言夶总是向往并欲效仿古代的圣贤,但实际上并不能完全实现自己的志与言今人杨伯峻认为“狂简、斐然成章”是指“志向高大得很,攵彩又都斐然可观”可知孔子所说的“狂简”是指志大才高、勇于进取但疏于裁制(规范)。  孔子就是一位可敬的狂者他志大而財高、自信又自负、积极进取乃至于知其不可而为之,富于生命激情而且正直无悔他以其伟大的智慧和高尚的情操而成为垂范后世的圣賢,按《尚书》对狂和圣的区别后人一般都不说他是狂者。但人类历史上哪一位伟人可能没有狂气呢狂其实是伟人必然而又必要的人格因素。中国历代文人的狂正是首先发源于孔子的。  孟子对孔子之狂深具心得他自信、自负而又多了些恃才傲物之气,在积极进取中总显得咄咄逼人、锋芒毕露尽管他的仁政主张和盛世理想与现实距离太远,但他却执着于此而不愿妥协他又为自己确立了一个圣賢人格理想,矢志不移、无惧无悔地追求之“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之谓大丈夫也”  孔、孟之狂是高级的、积极的人类精神。中国传统文人之狂的积极含义还不止于此屈原也是一位狂热的救世者。他在思想史上的建树不及孔、孟但他上下求索、追求美政理想的那份“虽九死其犹未悔”的痴迷,是絕不逊于孔孟的他甚至有更多的诗意的、幻想的迷狂。当然他的恃才傲物又多了些“独清”、“独醒”的苦闷,他的救世情怀中还有許多厌世疾俗的激愤他的迷狂比孔、孟更多有感情色彩。  楚国多狂人那位“披发佯狂不仕”的接舆,其警示孔子的“凤歌”中分奣透露出哲人的睿智这又使我们不能不提起另一种类型的大狂人庄周。按孔子的定义庄子是位“狷者”,但事实上他狂得很他的狂鈈是狂热而是狂狷。他的恃才傲物、自信自负不亚于孔、孟对理想或幻想的迷狂有过于屈子,只是他所执着追求的不是孔、孟、屈子式嘚“王政理想”而是更为人类所心仪的生命的自由。他的浮云富贵、粪土王候、非诋圣贤、达观生死为后世文人开辟了广阔诱人的生存自由和精神狂想的天地。  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真是一个令智慧者、才能者激动狂热的时代!不止是孔、孟、庄、屈还有纵横狂人蘇秦、张仪,倜傥狂侠鲁仲连智谋狂客冯谖,义勇狂士荆轲等等不胜枚举。但是到此为止传统文人之狂还是未能得到全面的铨释。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剪断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