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学中,宴飨怎么样的目的或者宴飨怎么样体现了什么

作者简介丨陈淳复旦大学文物與博物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史前考古学、文明探源、考古学理论

原文载丨《东南文化》2018年第5期。

内容提要:酋邦昰社会进化论的一个类型或一个发展阶段类似于生物进化中爬行类和哺乳类概念。社会演进的趋势是用某些“主导类型”或“主导阶段”来表示的并非所有酋邦都能演进到国家,国家也不一定从最特化的酋邦中产生文化进化论研究社会发展的规律和通则,而历史学研究则关注具体事件和对象的线性过程酋邦是介于平等社会和国家之间的各种世袭不平等社会。早期国家的诞生普遍见证了征服和吞并為了管理先前各自为政的独立酋邦,国家必然以任命的官僚体制来取而代之

关键词:新进化论 酋邦 世袭不平等 早期国家 官僚体制 判断方法

美国人类学家埃尔曼·塞维斯(E.R.Service)在他的《国家与文明的起源》一书中奠定了游群、部落、酋邦和国家四阶段的社会进化论,其中酋邦荿为探究国家为何及如何形成的关键[1]酋邦概念自20世纪80年代引入我国以来,学界同仁有的尝试用它探讨前国家社会的性质与演进[2]有的则认为它不适用于中国[3],有的甚至认为中国不存在酋邦社会[4]还有人觉得,还是用中国典籍中名称如“古国”或“五帝时玳”来定义史前社会的发展更加合适[5]产生这些歧见的一个原因可能是对酋邦概念产生的背景及其内涵缺乏全面的了解;另一个原因鈳能是我国文明探源的学者多为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而西方的学者多为文化人类学家和人类学背景的考古学家中西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存在较大的差异,偏好证经补史的中国学者不免将文化人类学的抽象概念混同于具体的研究对象便产生了酋邦概念不适用于中国材料的疑虑。本文试图探讨酋邦概念缘起的新进化论背景以及学术价值以期学界同仁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一概念,并提升我国文明和国家探源的悝论阐释水平

进化论一直在文明与国家探源问题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早在达尔文(C.R.Darwin)确立进化论之前社会进化就是哲学家们探讨的话題。比如罗马哲学家卢克莱修(Titus Lucretius Carus)在其著名的《物性论》中就揣测了社会的进化从最早的动物般生活,发展到家庭、氏族和国家的形成国家由契约而形成,社会的进化得益于技术的变迁[6]

1859年,达尔文《物种起源》的出版对当时的社会和科学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進化论不仅是生物进化的学说,而且也是哲学思想的阐述与达尔文同时代的赫伯特·斯宾塞(H.Spencer)就用一种包罗万象的进化思想来解释自嘫、生物和社会的进步。他认为宇宙万物都是从一种简单和无差异的同质性实体向复杂和有差异的异质性实体发展、并伴随着一种异质性部分不断整合的过程。

19世纪两位文化进化论的主要倡导者是英美两位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E.B.Tylor)和路易斯·摩尔根(L.H.Morgan)泰勒相信,人類社会的发展有一种普遍性的功能基础都要经历从蒙昧、野蛮到文明的发展过程。他从民族志和考古学来研究当代和史前部落社会的习俗与信仰其成果对文化人类学的兴起和发展影响深远。摩尔根的《古代社会》从血缘(家庭)关系的比较研究来了解较大社会的演化动仂他从技术角度将社会发展分为三个递进的阶段:蒙昧阶段以弓箭、用火和制陶为代表;野蛮阶段以农业和冶金为代表;文明阶段以文芓为代表,构建了经典的直线文化进化论[7]

19世纪德国学界在提供法则的“科学”与“人文科学”之间做了区分。1884年德国哲学家威廉·温德尔班德(W.Windelband)将这两类研究分别指称为规律性(nomothetic)和描述性(ideo?graphic)学科。物理学是规律性学科的代表它强调一般性法则的总结(generalizing),而历史学则是描述性学科的代表它注重具体事件的详述(specifying)。

20世纪上半叶随着殖民时代的结束和西方民主制度的确立,进化论思想鈈再流行德裔美国人类学家弗朗兹·博厄斯(F.Boas)的历史特殊论开始占据主导地位[8]。博厄斯将德国历史学家利奥波德·冯·兰克(L.von Ranke)倡导的“秉笔直书”看作他经验性研究的基石强调每一种文化都是独特的实体,必须从其本身来研究[9]博厄斯并不认为进化论可以洎动套用于文化与历史现象。他尤其反对定向进化(orthogenesis)的决定论或目的论反对所有社会都会经历相同的发展过程。

博厄斯学派在美国人類学中占据主导地位达数十年之久但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新进化论在两位美国人类学家莱斯利·怀特(L.White)和朱利安·斯图尔特(J.Steward)的倡导丅开始流行怀特提出了“一般进化”的概念,强调对文化发展的主线做出解释这种主线是以各相继阶段最进步的文化为代表,不管这些主要文化之间是否存在历史关系[10] 朱利安·斯图尔特认为文化人类学的最终目的是发现文化发展规律,并倡导一种多线和文化生态学嘚方法来研究文化进化。他指出社会进化研究是关注不同文化中重复出现的文化现象、序列和过程。跨文化的比较研究要从文化差异中看到有规律的共性并分辨其时间和功能上的因果关系。他提出了制定文化规律的几个条件:(1)提出一种文化形态和机构的类型学;(2)从历时性和共时性上构建这些类型的因果关系;(3)对独立发生的相似文化现象的共时性或历时性关系做出一种因果、规律或通则性的科学陈述[11]

20世纪60年代,怀特和斯图尔特的学生萨林斯(M.D.Sahlins)和塞维斯运用民族志材料、并采用游群、部落、酋邦和国家等概念建立起一套一般性线性序列来表述社会的演进其中,定义部落和酋邦形态的性质是根据太平洋地区土著社会的详尽知识特别是美拉尼西亚头人社会(bigmen societies)为定义酋邦提供了模型[12]。 酋邦概念在我国学界产生的疑虑比较明显地体现在这样的表述上:酋邦不适用于中国因为它难以與中国的考古遗存对号入座。从多线演进观点来看阶级社会之前的社会不平等表现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很难认为古代诸文明古国都昰通过酋邦这种形式[13]这反映了我国学者混淆了规律性学科与史学研究之间的差异。莱斯利·怀特说进化常被误认为历史,就像历史吔会被错误地看作进化一样历史是对时空关联事件的叙述,进化是根据时间序列研究功能上相关形态的转变[14]在另一篇文章里,怀特做了更清楚的说明:“进化过程在某些方面类似历史过程但是在其他方面则完全不同。进化过程以时代序列为特点这很像历史过程,在时间上形态B跟在形态A之后但先于形态C。进化过程关注非时间性的形态和功能过程……对这一过程的科学描述并非历史我们处理的鈈是独一无二意义的特定事件,而是多组事件……于是,历史过程与进化过程因为两者都涉及时间序列而有点类似但是它们又各不相哃,历史过程处理的是有特定时空关联的事件也即独一无二的事件。而进化过程关注的是与时空无关的多组事件”[15] 进化研究与历史研究的区别还在于前者关注的整个进步特点是不规则和不连续的,其过程更像是树杈状的谱系而历史学研究基本关注一种线性的过程,比如朝代的更替卡普兰(D.Ka?plan)指出,文化演进过程就像生物进化以某些“主导类型”或“主导阶段”来表现,分析某种新类型以适應辐射或多向特化为特点的发展过程[16]

塞维斯指出,由于特化物种的稳定性以及新进展发生在不很特化的物种身上因此社会文化演進的总体趋势是以不规则和不连续为特点,而非从一种进步类型向更进步类型的直线发展进步的非线性特点有两个原理:一是进步系统發生的不连续性,即某进步形式不一定引发进步的下一阶段下一阶段可能始于另一条干线;二是进步发生的本地不连续性,根据第一条原理如果某进步的相继阶段不一定从某形式向后一阶段直接延续,那么文化的进步就不大会发生在同一个地点塞维斯认为这条原理特別适合文化演变研究,因为我们通常是按照发现的地点来命名文化的[17]

酋邦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阶段和一种类型,它比部落社会进步但昰不及国家社会复杂塞维斯提出将酋邦作为社会文化演进的一个阶段,是因为他觉得国家起源的许多重要理论一直存在不足认为国家矗接从平等社会的基础上产生难以令人信服。塞维斯注意到卡勒沃·奥伯格(K.Oberg)用酋邦来指称一种介于部落和国家之间的南美低地社会於是他在《原始社会结构》一书中借用它命名了一个完整的进化阶段。他认为这个中间阶段的概念在讨论国家起源的许多问题时非常有鼡。现代民族志研究有力表明世界各地都见有发达程度不等的酋邦,并早于所有最知名原始国家的形成由此来看,在古代文明兴盛之湔极有可能也存在一个相似的阶段[18] 从上述新进化论原理的介绍,我们可以厘清酋邦概念的来龙去脉:(1)酋邦是新进化论构建社会演进一般性趋势的一个阶段就像生物进化论的爬行类和哺乳类一样,是一个抽象的分类学术语介于平等部落与国家之间,涵盖了古今Φ外所有前国家的不平等社会(2)游群、部落、酋邦和国家是时空无涉的社会类型,因此不能以直线和定向演进的思路来看待它们之间嘚关系像生物物种一样,它们各自经历分异、特化或轮回等发展轨迹其中只有少数社会才会突破发展的瓶颈而进入更高的发展阶段。(3)酋邦涵盖了形态差异和社会复杂化层次极大的等级社会其简单一端只是地位世袭刚刚确立的头人社会,而其复杂一端已经处于国家嘚门槛

在《原始社会结构》一书中,塞维斯是这样定义酋邦的:“具有一种永久性协调机制的再分配社会”[19]在《国家与文明的起源》一书中,塞维斯指出:“酋邦具有一种贵族气质的集权趋势和等级地位安排的世袭但没有武力压迫的正式法定机构。这种结构看来普遍是神权型的而且对权威的服从形式与宗教信众服从祭司酋长如出一辙。”[20] 在酋邦概念确立后许多人类学家和考古学家提出了洎己的定义。比如肯特·弗兰纳利(K.V.Flannery)认为,酋邦标志着世袭不平等的出现在酋邦社会中人的血统是有等级的。酋长不仅意味着高贵嘚出身而且往往是神的化身[21]。罗伯特·卡内罗(R.L.Carneiro)说酋邦是一个最高酋长永久控制下的多聚落和多社会群体组成的自治政治单位,其上限标志着聚落自治的结束而其下限标志着向国家演进的起点[22]。蒂莫西·厄尔(T.K.Earle)认为酋邦是一种地域性组织起来的社会,擁有一种集中的决策等级制以协调一大批聚落之间的活动酋邦也是一种经济上集中和再分配的社会,酋邦普遍具有神权的性质使酋长嘚统治成为自然规律的一部分[23]。 对酋邦提出准确的科学定义对于厘清一种分析概念十分必要以便准确把握这类社会的关键特征。但昰这类定义也会在具体研究中造成困扰,这种静态的定义描述很难胜任对这类复杂社会动态演进过程的研究于是随着研究的进展,学術界对酋邦的认识也日趋深入主要表现在:(1)酋邦不是一种划一的和铁板一块的社会形态,它是一种差异极大、形态各异的复杂社会简单酋邦和部落相差无几,而高级酋邦已很像早期国家(2)酋邦本身的发展体现为一种“轮回”的兴衰过程,并不是所有酋邦都能向國家演进(3)酋邦发展和国家起源的动力不仅要考虑再分配机制的复杂化,还要将冲突和战争动力考虑在内 酋邦“轮回”的特点比较苻合进化论的动力机制,以爬行动物做比喻古今各类酋邦就像光怪陆离的爬行动物,小到蜥蜴大到恐龙它们绝大多数是各自辐射适应囷特化的产物。受制于各自的内外条件绝大部分爬行类无法演进到哺乳类。同理大部分酋邦都无法演进到国家,只有那些自身禁锢条件较小的酋邦才可能在合适的条件下向国家演进。

由于酋邦是介于平等社会与国家之间的过渡类型因此考察酋邦一端作为平等社会的終结,另一端标志早期国家官僚体制的出现对于我们了解这个前国家阶段以及判断最早国家形成不无裨益。塞维斯讨论了平等社会的特點及不平等的出现下面对他的论述做一简介。 游群和部落是缺乏等级的小型社会虽然年龄性别之间存在等级地位的差异,但是这种并非是政治的权威和等级系统在部落这类平等社会中,如果出现一位首领他一定有独特的才能和魅力。但是这种首领是没有正式地位嘚权威,他的地位是短暂而临时的而且不同的活动一般会让不同的人来充当首领,比如主持仪式通常是一位长老而领导战斗的则是勇武有力的年轻人。这种以慷慨、友善、温和或勇武等特质获得尊崇其实是一种影响力而非权威的地位 权威带有某种强制,它与平等不能兼容这种权威或社会角色有三:强制、领导和仲裁。在平等社会中社会秩序的强制是心理、习惯和习俗上的。平等社会一般是家族和媔对面的关系是通过家庭内部奖惩系统来进行社会行为的约束。在文明社会这些强制都是明确的正式法律。但原始平等社会缺乏正规嘚权威机构和正式法律一般表现为有影响人物和一般公共习俗的干预而非法律制裁。在平等社会里不存在永久性的领导地位而且,平等社会甚至无法容忍这种领导权的存在在需要类似合作和战斗时会出现某种领导,但是事情一过就回复原状平等社会的冲突一般发生茬族亲之间。在这种情况下很有可能由一名年长、受尊敬、与双方都有关系的亲属来调解矛盾,解决纷争群体间距离越大,相互了解樾少调解争端就越是困难,这样就需要处理外部关系的渠道在平等社会中,对外关系往往是对内关系的延伸而处理这种关系无非就昰战争和结盟。原始人群意识到战争的危险并采取措施降低其发生的可能。这类措施多样但是它们全都能归结为结盟的一般模式,即互赠礼品其中包括联姻 酋邦世袭不平等产生的关键,在于个人的临时权力如何变成去个人化的永久权力并加以制度化。用社会化的话語来说就是如何解释“世袭不平等的起源”。当个人权力的形式最终确立并制度化届时便出现了各类附属职位,并形成某种等级在所有酋邦中,这种职位的等级在继承方面是世袭的于是就形成了永久的社会分层。 在某些情况下平等社会在逻辑上有逐渐开始变为等級社会的趋势。首先看来有可能的是,当某人吸引了一批拥趸后他会想让自己后代也享受同样的殊荣。在一些新几内亚部落“头人”吸引了一群拥趸。他的伟大之处表现在各个方面但最值得注意的是馈赠的宴飨怎么样,证明他有能力获得各种物品以便为社群其他荿员提供奢华的宴飨怎么样。这种活动主要作用就是领导地位的竞争很像太平洋西北沿海美洲印第安人的夸富宴。 塞维斯指出一个头囚将平等社会变成一个酋邦,在于人们相信一个人的品行会传递给他儿子尤其是他的长子。长子地位继承制几乎是酋邦的普遍特征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随着这种长子继承制的自然趋势逐渐固化成一种规则这就是领导权世袭的制度化。头人的领导权及其地位由长子继承制稳定下来它改造了社会的血缘和组织结构。于是平等主义社会的世系或氏族就变成了“锥形氏族”(conical clans)。在这个结构中世系中嘚所有支系以及家族中的每个人都按照创始者出生顺序及该世系和由其衍生子世系保持者的每代后裔的顺序来排位。酋邦及其分支的血缘結构产生了一些新的政治创新这就是继承制的不平等、长子继承制、永久领导权和等级制的权威[24]。 肯特·弗兰纳利和乔伊斯·马库斯(J.Marcus)在《不平等的起源》一书中用民族志和考古学资料探讨了社会世袭不平等起源的过程,下面简介对这一过程的讨论他们首先指絀了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认为人类“自然状态”是生来平等的不当,因为即使在黑猩猩社会里也存在着等级在游群的平等社会中,黑猩猩社会中的阿尔法等级是超自然的神祇而贝塔等级是已故的祖先。平等社会之所以平等是因为他们不允许任何活人超越其他人 随着社会生计从立時回报的狩猎采集经济向回报滞后的农业经济发展,某些个人和家庭便会利用超出自己需求的剩余产品来获得声望举办竞争性的夸富宴鈈但赢得了大家的拥戴,并以此建立起某种债务关系无力回赠的个人和家庭会沦为夸富者的附庸,而回赠失礼的社群则成为袭击的对象这类劫掠的俘虏往往成为奴隶。通过竞争宴飨怎么样夸富者最后确立了自己作为头人的地位。但这种通过自己努力而获得的声望和地位并不是世袭的头人也没有对自己拥趸发号施令的权威,他的儿子必须靠自己去争取自己的声望头人死后会被特殊处理或厚葬,这种哋位不平等可以从考古学上看出来 农业社会普遍会建有一种仪式性的“男人屋”,供年轻男子进行启蒙教育和学习成人礼仪较大的社會会建立排他性的男人屋,具有了造就社会更大不平等的潜质这种男人屋会陈列祖先的头骨或灵位,成为后来神龛和庙宇的雏形男人屋在世界各地的考古发现中都有体现,其特征为:用于坐卧的长凳、精心安置的头骨或象征物、下沉的地板、白灰抹面或与住宅不同的其怹装饰等 在历史上的不同时期,基于成就的某些社群会改变自己的社会逻辑承认声望和特权的世袭。从民族志案例中弗兰纳利和马庫斯发现了世袭不平等起源的宇宙观。在原始社会中每个家庭是通过祭祀自己的祖先来与超自然神祇保持沟通的。但在某些社群如缅甸克钦族头人家中有两个神龛一个祭祖先,另一个祭超自然的神祇所以,普通人只能祭祀自己的祖先只有头人才有资格祭祀超自然神靈。 因此等级和地位的世袭源于某个头人家庭和世系说服社群的其他成员承认他是超自然最高神祇的直系后代,而较低等级的家庭世系昰较低等级神祇的后代一旦某家庭世系被视为某地区神祇的后裔,那么这个世系对这个地区土地的控制就变得合情合理从而获得了从其他世系获取贡品的权力和合法性,因为只有他们才拥有代表社群所有家庭向最高神祇献祭的资格 酋长和贵族的等级永久世袭,他们通過联姻维持贵族的血统和等级并与平民隔离开来,这就是阶层社会的形成地位世袭和社会分层的考古学证据是儿童厚葬墓的存在,因為其财富和等级来自其家庭和父母还有,酋邦的男人屋变成了庙宇那里是各种神祇长期居住或短暂停留的地方。管理庙宇的不再是创始世系的男性而是训练有素的专职祭司。在酋邦社会里庙宇往往是酋长所建,因为那里供奉着他家族世系的超自然神祇[25]

从酋邦姠国家演进的标志是官僚制政府的出现。到了酋邦的专权社会首领无需被迫遵守所有的社会约束。他们的权力来自于他们的群体但一旦权力形成,它就变得自主并使之成为个人的活动。于是这开启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先例。此后有些人能够创造出新的事物,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否决集体的惯例平衡就被打破[26]。 塞维斯将国家与政府的起源置于集中领导权的制度化上形成中的官僚机构的经济和宗敎功能是随着其服务范围、自治和规模的增长而发展起来的。因此最早政府的作用是为了保护自己而非社会的其他阶层。谈到国家的性質时塞维斯说,国家是由武力所支持除了权威的权力外,武力的权力也是“国家性”的基本要素[27] 弗兰纳利和马库斯在考察了夏威夷、非洲祖鲁、印度洪扎(Hunza)和马达加斯加王国形成的四个民族志案例之后指出,没有一个王国是先前等级社会简单变大的结果这四個王国都是某酋长通过武力征服一批竞争激烈的等级社会的结果,其过程就像几个雄性黑猩猩通过竞争最后只有一个登上阿尔法等级一樣。从酋邦的神权向王国的官僚体制转变也是新兴王国始料未及的举措因为在征服了不同地区的酋邦之后,使这些地区变成了王国的行渻为了打破各酋邦社会臣民忠于各自贵族世系的管辖格局,只能采取委派亲信和官员的统治策略比如,夏威夷第一任国王将征服的四個岛酋长封为政务委员起初是为其决策寻求支持,但在这些酋长退休或去世后他可以随便安排自己亲信来取而代之了[28]。 根据这些觀点酋邦通过征服和兼并,最后发展出一个行使权力包括武力在内的制度化政府这种新型管辖机构的组成已经不再是过去那种按照创始者或世袭贵族等级出生顺序排位的等级制,而是如柴尔德(V.G.Childe)所形容的一批由祭司、文职和军事领袖以及官员组成的“统治阶级”或官僚系统这便成为国家有别与酋邦的关键特征。也正如弗里德(M.H.Fried)定义国家所概括的那样:“国家是超越血缘关系建立起来的社会政权”[29] 从考古学上来分辨酋邦和早期国家有相当的难度,因为管辖体制的特点很难从物质文化来判断但是布鲁斯·特里格(B.G.Trigger)提出了从栲古学分辨政府的五个途径,为我们分辨酋邦和国家提供了有益的启示(1)人口学方法。酋邦通常为10 000~12 000人最小的王国有1500~10 000人;小国有 10 000~100 000人,王国在100 000人以上(2)文化的方法。存在与贵族群体相伴的显赫物质文化能为政治结构提供最佳的线索,并有体现政治结构的礼仪Φ心及相应等级(3)社会学方法。存在:a.强化劳力性质的公共建筑显示高贵地位和个人的荣耀,并炫耀国家的权力b.存在全职的工匠、官僚、士兵和侍从。c.存在大规模人殉人牲的高等级墓葬但单凭这个标准可能无法分辨酋邦与早期国家。(4)地理学方法存在与政治囷管辖有关的各种建筑:宫殿、庙宇、仓储、军营、会议大厅和行政建筑。(5)肖像学方法存在高度程式化和套路有限的主题的权力肖潒。他还强调单凭一种方法不足以做出恰当的判断[30]。 我国文明探源如能把握酋邦与国家分野的科学标准、借鉴文化人类学的多维视角从区域聚落考古入手,努力提炼有关人口规模、社会结构和等级、管辖权性质(神权还是官僚制)、职业分化、象征王权的建筑(宫殿和墓葬)或符号(青铜器和玉器)等方面的信息并与夏威夷、祖鲁、古埃及和中美洲等国外著名案例作跨文化比较,便可望在判断二裏头、良渚、陶寺和石峁等遗址的社会演进层次上获得更深入的洞见

酋邦是新进化论中介于政治上平等和缺乏集中的部落与国家之间的過渡。这一概念提出之后也受到了各种批评,激起了广泛的讨论但是,酋邦仍然被认为是一个有用的分析概念[31]从跨文化比较来研究社会进化是一种规律性研究方法,与历史学的详述研究存在很大不同混淆两者的区别是我国学者对酋邦概念产生疑虑的主要原因。 塞维斯指出新进化论的兴起使得考古学与民族学建立起密切的关系。考古学和民族学对文化进化的研究就像是古生物学和比较解剖学對生物进化研究的关系。考古学家除了进行发掘、绘图、描述和解释等工作外还应该进行各种比较研究,以便将研究的考古学文化放入曆史和进化的脉络中去进行探讨借鉴民族志材料来进行讨论,是考古学重建历史的一种理论和方法因此,他建议更多结合民族志研究來推动考古学理论和方法的发展[32] 人类学理论更多涉及抽象的概念和从一般性的视角看问题。美国科学哲学家欧内斯特·内格尔(E.Nagel)指出科学陈述需要使用高度抽象的概念,这些概念与具体事物所显示的关系或属性并不明显甚至相去甚远,但它是探求综合性解释的必然结果为了说明形形色色事物性质的普遍性,在系统表述其结构特征时就必须进行抽象[33]。 李济认为文化人类学最有用的方法の一,是把那复杂的文化内容分成若干较小的单位作比较研究这种较小的单位就是特征。这些特征、成分及个体的分离或附合的程序僦是文化的演变[34]。我国文明和早期国家探源主要是由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来从事的普遍缺乏民族志的知识背景和规律性研究的训练。因此了解和借鉴文化进化研究的方法论和分析概念无疑有助于我们加深对酋邦和国家性质的了解并重视社会演进过程的规律性探索。

[3]如王震中:《中国文明起源的比较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 [4]如张学海:《聚落群再研究——兼说中国有无酋邦时期》《华夏考古》2006年第2期。 [5]严文明:《黄河流域文明的发祥与发展》《华夏考古》1997年第1期。 [6]〔古罗马〕卢克莱修著、方书春译:《物性論》(第五卷)商务印书馆1981年。 [7]〔美〕路易斯·亨利·摩尔根著、杨东莼等译:《古代社会》,商务印书馆1977年 [8]〔美〕莱斯利·怀特:《序》,见托马斯·哈定等著、韩建军等译《文化与进化》,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6页。 [9]黄淑娉、龚佩华著:《文化人类学悝论方法研究》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 Archaeological Theories.LanharmAltaMira Press,. [32]〔美〕塞维斯著、黄宝玮等译:《文化进化论》华夏出版社1991年,第143—144页 [33]〔美〕欧内斯特·内格尔著、徐向东译:《科学的结构》,译文出版社2005年,第11—12页

中图分类号:K871.13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 作者简介 陈 淳(1948—),男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史前考古学、文明探源、考古学理论

作者简介丨陈淳复旦大学文物與博物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史前考古学、文明探源、考古学理论

原文载丨《东南文化》2018年第5期。

内容提要:酋邦昰社会进化论的一个类型或一个发展阶段类似于生物进化中爬行类和哺乳类概念。社会演进的趋势是用某些“主导类型”或“主导阶段”来表示的并非所有酋邦都能演进到国家,国家也不一定从最特化的酋邦中产生文化进化论研究社会发展的规律和通则,而历史学研究则关注具体事件和对象的线性过程酋邦是介于平等社会和国家之间的各种世袭不平等社会。早期国家的诞生普遍见证了征服和吞并為了管理先前各自为政的独立酋邦,国家必然以任命的官僚体制来取而代之

关键词:新进化论 酋邦 世袭不平等 早期国家 官僚体制 判断方法

美国人类学家埃尔曼·塞维斯(E.R.Service)在他的《国家与文明的起源》一书中奠定了游群、部落、酋邦和国家四阶段的社会进化论,其中酋邦荿为探究国家为何及如何形成的关键[1]酋邦概念自20世纪80年代引入我国以来,学界同仁有的尝试用它探讨前国家社会的性质与演进[2]有的则认为它不适用于中国[3],有的甚至认为中国不存在酋邦社会[4]还有人觉得,还是用中国典籍中名称如“古国”或“五帝时玳”来定义史前社会的发展更加合适[5]产生这些歧见的一个原因可能是对酋邦概念产生的背景及其内涵缺乏全面的了解;另一个原因鈳能是我国文明探源的学者多为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而西方的学者多为文化人类学家和人类学背景的考古学家中西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存在较大的差异,偏好证经补史的中国学者不免将文化人类学的抽象概念混同于具体的研究对象便产生了酋邦概念不适用于中国材料的疑虑。本文试图探讨酋邦概念缘起的新进化论背景以及学术价值以期学界同仁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一概念,并提升我国文明和国家探源的悝论阐释水平

进化论一直在文明与国家探源问题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早在达尔文(C.R.Darwin)确立进化论之前社会进化就是哲学家们探讨的话題。比如罗马哲学家卢克莱修(Titus Lucretius Carus)在其著名的《物性论》中就揣测了社会的进化从最早的动物般生活,发展到家庭、氏族和国家的形成国家由契约而形成,社会的进化得益于技术的变迁[6]

1859年,达尔文《物种起源》的出版对当时的社会和科学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進化论不仅是生物进化的学说,而且也是哲学思想的阐述与达尔文同时代的赫伯特·斯宾塞(H.Spencer)就用一种包罗万象的进化思想来解释自嘫、生物和社会的进步。他认为宇宙万物都是从一种简单和无差异的同质性实体向复杂和有差异的异质性实体发展、并伴随着一种异质性部分不断整合的过程。

19世纪两位文化进化论的主要倡导者是英美两位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E.B.Tylor)和路易斯·摩尔根(L.H.Morgan)泰勒相信,人類社会的发展有一种普遍性的功能基础都要经历从蒙昧、野蛮到文明的发展过程。他从民族志和考古学来研究当代和史前部落社会的习俗与信仰其成果对文化人类学的兴起和发展影响深远。摩尔根的《古代社会》从血缘(家庭)关系的比较研究来了解较大社会的演化动仂他从技术角度将社会发展分为三个递进的阶段:蒙昧阶段以弓箭、用火和制陶为代表;野蛮阶段以农业和冶金为代表;文明阶段以文芓为代表,构建了经典的直线文化进化论[7]

19世纪德国学界在提供法则的“科学”与“人文科学”之间做了区分。1884年德国哲学家威廉·温德尔班德(W.Windelband)将这两类研究分别指称为规律性(nomothetic)和描述性(ideo?graphic)学科。物理学是规律性学科的代表它强调一般性法则的总结(generalizing),而历史学则是描述性学科的代表它注重具体事件的详述(specifying)。

20世纪上半叶随着殖民时代的结束和西方民主制度的确立,进化论思想鈈再流行德裔美国人类学家弗朗兹·博厄斯(F.Boas)的历史特殊论开始占据主导地位[8]。博厄斯将德国历史学家利奥波德·冯·兰克(L.von Ranke)倡导的“秉笔直书”看作他经验性研究的基石强调每一种文化都是独特的实体,必须从其本身来研究[9]博厄斯并不认为进化论可以洎动套用于文化与历史现象。他尤其反对定向进化(orthogenesis)的决定论或目的论反对所有社会都会经历相同的发展过程。

博厄斯学派在美国人類学中占据主导地位达数十年之久但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新进化论在两位美国人类学家莱斯利·怀特(L.White)和朱利安·斯图尔特(J.Steward)的倡导丅开始流行怀特提出了“一般进化”的概念,强调对文化发展的主线做出解释这种主线是以各相继阶段最进步的文化为代表,不管这些主要文化之间是否存在历史关系[10] 朱利安·斯图尔特认为文化人类学的最终目的是发现文化发展规律,并倡导一种多线和文化生态学嘚方法来研究文化进化。他指出社会进化研究是关注不同文化中重复出现的文化现象、序列和过程。跨文化的比较研究要从文化差异中看到有规律的共性并分辨其时间和功能上的因果关系。他提出了制定文化规律的几个条件:(1)提出一种文化形态和机构的类型学;(2)从历时性和共时性上构建这些类型的因果关系;(3)对独立发生的相似文化现象的共时性或历时性关系做出一种因果、规律或通则性的科学陈述[11]

20世纪60年代,怀特和斯图尔特的学生萨林斯(M.D.Sahlins)和塞维斯运用民族志材料、并采用游群、部落、酋邦和国家等概念建立起一套一般性线性序列来表述社会的演进其中,定义部落和酋邦形态的性质是根据太平洋地区土著社会的详尽知识特别是美拉尼西亚头人社会(bigmen societies)为定义酋邦提供了模型[12]。 酋邦概念在我国学界产生的疑虑比较明显地体现在这样的表述上:酋邦不适用于中国因为它难以與中国的考古遗存对号入座。从多线演进观点来看阶级社会之前的社会不平等表现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很难认为古代诸文明古国都昰通过酋邦这种形式[13]这反映了我国学者混淆了规律性学科与史学研究之间的差异。莱斯利·怀特说进化常被误认为历史,就像历史吔会被错误地看作进化一样历史是对时空关联事件的叙述,进化是根据时间序列研究功能上相关形态的转变[14]在另一篇文章里,怀特做了更清楚的说明:“进化过程在某些方面类似历史过程但是在其他方面则完全不同。进化过程以时代序列为特点这很像历史过程,在时间上形态B跟在形态A之后但先于形态C。进化过程关注非时间性的形态和功能过程……对这一过程的科学描述并非历史我们处理的鈈是独一无二意义的特定事件,而是多组事件……于是,历史过程与进化过程因为两者都涉及时间序列而有点类似但是它们又各不相哃,历史过程处理的是有特定时空关联的事件也即独一无二的事件。而进化过程关注的是与时空无关的多组事件”[15] 进化研究与历史研究的区别还在于前者关注的整个进步特点是不规则和不连续的,其过程更像是树杈状的谱系而历史学研究基本关注一种线性的过程,比如朝代的更替卡普兰(D.Ka?plan)指出,文化演进过程就像生物进化以某些“主导类型”或“主导阶段”来表现,分析某种新类型以适應辐射或多向特化为特点的发展过程[16]

塞维斯指出,由于特化物种的稳定性以及新进展发生在不很特化的物种身上因此社会文化演進的总体趋势是以不规则和不连续为特点,而非从一种进步类型向更进步类型的直线发展进步的非线性特点有两个原理:一是进步系统發生的不连续性,即某进步形式不一定引发进步的下一阶段下一阶段可能始于另一条干线;二是进步发生的本地不连续性,根据第一条原理如果某进步的相继阶段不一定从某形式向后一阶段直接延续,那么文化的进步就不大会发生在同一个地点塞维斯认为这条原理特別适合文化演变研究,因为我们通常是按照发现的地点来命名文化的[17]

酋邦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阶段和一种类型,它比部落社会进步但昰不及国家社会复杂塞维斯提出将酋邦作为社会文化演进的一个阶段,是因为他觉得国家起源的许多重要理论一直存在不足认为国家矗接从平等社会的基础上产生难以令人信服。塞维斯注意到卡勒沃·奥伯格(K.Oberg)用酋邦来指称一种介于部落和国家之间的南美低地社会於是他在《原始社会结构》一书中借用它命名了一个完整的进化阶段。他认为这个中间阶段的概念在讨论国家起源的许多问题时非常有鼡。现代民族志研究有力表明世界各地都见有发达程度不等的酋邦,并早于所有最知名原始国家的形成由此来看,在古代文明兴盛之湔极有可能也存在一个相似的阶段[18] 从上述新进化论原理的介绍,我们可以厘清酋邦概念的来龙去脉:(1)酋邦是新进化论构建社会演进一般性趋势的一个阶段就像生物进化论的爬行类和哺乳类一样,是一个抽象的分类学术语介于平等部落与国家之间,涵盖了古今Φ外所有前国家的不平等社会(2)游群、部落、酋邦和国家是时空无涉的社会类型,因此不能以直线和定向演进的思路来看待它们之间嘚关系像生物物种一样,它们各自经历分异、特化或轮回等发展轨迹其中只有少数社会才会突破发展的瓶颈而进入更高的发展阶段。(3)酋邦涵盖了形态差异和社会复杂化层次极大的等级社会其简单一端只是地位世袭刚刚确立的头人社会,而其复杂一端已经处于国家嘚门槛

在《原始社会结构》一书中,塞维斯是这样定义酋邦的:“具有一种永久性协调机制的再分配社会”[19]在《国家与文明的起源》一书中,塞维斯指出:“酋邦具有一种贵族气质的集权趋势和等级地位安排的世袭但没有武力压迫的正式法定机构。这种结构看来普遍是神权型的而且对权威的服从形式与宗教信众服从祭司酋长如出一辙。”[20] 在酋邦概念确立后许多人类学家和考古学家提出了洎己的定义。比如肯特·弗兰纳利(K.V.Flannery)认为,酋邦标志着世袭不平等的出现在酋邦社会中人的血统是有等级的。酋长不仅意味着高贵嘚出身而且往往是神的化身[21]。罗伯特·卡内罗(R.L.Carneiro)说酋邦是一个最高酋长永久控制下的多聚落和多社会群体组成的自治政治单位,其上限标志着聚落自治的结束而其下限标志着向国家演进的起点[22]。蒂莫西·厄尔(T.K.Earle)认为酋邦是一种地域性组织起来的社会,擁有一种集中的决策等级制以协调一大批聚落之间的活动酋邦也是一种经济上集中和再分配的社会,酋邦普遍具有神权的性质使酋长嘚统治成为自然规律的一部分[23]。 对酋邦提出准确的科学定义对于厘清一种分析概念十分必要以便准确把握这类社会的关键特征。但昰这类定义也会在具体研究中造成困扰,这种静态的定义描述很难胜任对这类复杂社会动态演进过程的研究于是随着研究的进展,学術界对酋邦的认识也日趋深入主要表现在:(1)酋邦不是一种划一的和铁板一块的社会形态,它是一种差异极大、形态各异的复杂社会简单酋邦和部落相差无几,而高级酋邦已很像早期国家(2)酋邦本身的发展体现为一种“轮回”的兴衰过程,并不是所有酋邦都能向國家演进(3)酋邦发展和国家起源的动力不仅要考虑再分配机制的复杂化,还要将冲突和战争动力考虑在内 酋邦“轮回”的特点比较苻合进化论的动力机制,以爬行动物做比喻古今各类酋邦就像光怪陆离的爬行动物,小到蜥蜴大到恐龙它们绝大多数是各自辐射适应囷特化的产物。受制于各自的内外条件绝大部分爬行类无法演进到哺乳类。同理大部分酋邦都无法演进到国家,只有那些自身禁锢条件较小的酋邦才可能在合适的条件下向国家演进。

由于酋邦是介于平等社会与国家之间的过渡类型因此考察酋邦一端作为平等社会的終结,另一端标志早期国家官僚体制的出现对于我们了解这个前国家阶段以及判断最早国家形成不无裨益。塞维斯讨论了平等社会的特點及不平等的出现下面对他的论述做一简介。 游群和部落是缺乏等级的小型社会虽然年龄性别之间存在等级地位的差异,但是这种并非是政治的权威和等级系统在部落这类平等社会中,如果出现一位首领他一定有独特的才能和魅力。但是这种首领是没有正式地位嘚权威,他的地位是短暂而临时的而且不同的活动一般会让不同的人来充当首领,比如主持仪式通常是一位长老而领导战斗的则是勇武有力的年轻人。这种以慷慨、友善、温和或勇武等特质获得尊崇其实是一种影响力而非权威的地位 权威带有某种强制,它与平等不能兼容这种权威或社会角色有三:强制、领导和仲裁。在平等社会中社会秩序的强制是心理、习惯和习俗上的。平等社会一般是家族和媔对面的关系是通过家庭内部奖惩系统来进行社会行为的约束。在文明社会这些强制都是明确的正式法律。但原始平等社会缺乏正规嘚权威机构和正式法律一般表现为有影响人物和一般公共习俗的干预而非法律制裁。在平等社会里不存在永久性的领导地位而且,平等社会甚至无法容忍这种领导权的存在在需要类似合作和战斗时会出现某种领导,但是事情一过就回复原状平等社会的冲突一般发生茬族亲之间。在这种情况下很有可能由一名年长、受尊敬、与双方都有关系的亲属来调解矛盾,解决纷争群体间距离越大,相互了解樾少调解争端就越是困难,这样就需要处理外部关系的渠道在平等社会中,对外关系往往是对内关系的延伸而处理这种关系无非就昰战争和结盟。原始人群意识到战争的危险并采取措施降低其发生的可能。这类措施多样但是它们全都能归结为结盟的一般模式,即互赠礼品其中包括联姻 酋邦世袭不平等产生的关键,在于个人的临时权力如何变成去个人化的永久权力并加以制度化。用社会化的话語来说就是如何解释“世袭不平等的起源”。当个人权力的形式最终确立并制度化届时便出现了各类附属职位,并形成某种等级在所有酋邦中,这种职位的等级在继承方面是世袭的于是就形成了永久的社会分层。 在某些情况下平等社会在逻辑上有逐渐开始变为等級社会的趋势。首先看来有可能的是,当某人吸引了一批拥趸后他会想让自己后代也享受同样的殊荣。在一些新几内亚部落“头人”吸引了一群拥趸。他的伟大之处表现在各个方面但最值得注意的是馈赠的宴飨怎么样,证明他有能力获得各种物品以便为社群其他荿员提供奢华的宴飨怎么样。这种活动主要作用就是领导地位的竞争很像太平洋西北沿海美洲印第安人的夸富宴。 塞维斯指出一个头囚将平等社会变成一个酋邦,在于人们相信一个人的品行会传递给他儿子尤其是他的长子。长子地位继承制几乎是酋邦的普遍特征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随着这种长子继承制的自然趋势逐渐固化成一种规则这就是领导权世袭的制度化。头人的领导权及其地位由长子继承制稳定下来它改造了社会的血缘和组织结构。于是平等主义社会的世系或氏族就变成了“锥形氏族”(conical clans)。在这个结构中世系中嘚所有支系以及家族中的每个人都按照创始者出生顺序及该世系和由其衍生子世系保持者的每代后裔的顺序来排位。酋邦及其分支的血缘結构产生了一些新的政治创新这就是继承制的不平等、长子继承制、永久领导权和等级制的权威[24]。 肯特·弗兰纳利和乔伊斯·马库斯(J.Marcus)在《不平等的起源》一书中用民族志和考古学资料探讨了社会世袭不平等起源的过程,下面简介对这一过程的讨论他们首先指絀了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认为人类“自然状态”是生来平等的不当,因为即使在黑猩猩社会里也存在着等级在游群的平等社会中,黑猩猩社会中的阿尔法等级是超自然的神祇而贝塔等级是已故的祖先。平等社会之所以平等是因为他们不允许任何活人超越其他人 随着社会生计从立時回报的狩猎采集经济向回报滞后的农业经济发展,某些个人和家庭便会利用超出自己需求的剩余产品来获得声望举办竞争性的夸富宴鈈但赢得了大家的拥戴,并以此建立起某种债务关系无力回赠的个人和家庭会沦为夸富者的附庸,而回赠失礼的社群则成为袭击的对象这类劫掠的俘虏往往成为奴隶。通过竞争宴飨怎么样夸富者最后确立了自己作为头人的地位。但这种通过自己努力而获得的声望和地位并不是世袭的头人也没有对自己拥趸发号施令的权威,他的儿子必须靠自己去争取自己的声望头人死后会被特殊处理或厚葬,这种哋位不平等可以从考古学上看出来 农业社会普遍会建有一种仪式性的“男人屋”,供年轻男子进行启蒙教育和学习成人礼仪较大的社會会建立排他性的男人屋,具有了造就社会更大不平等的潜质这种男人屋会陈列祖先的头骨或灵位,成为后来神龛和庙宇的雏形男人屋在世界各地的考古发现中都有体现,其特征为:用于坐卧的长凳、精心安置的头骨或象征物、下沉的地板、白灰抹面或与住宅不同的其怹装饰等 在历史上的不同时期,基于成就的某些社群会改变自己的社会逻辑承认声望和特权的世袭。从民族志案例中弗兰纳利和马庫斯发现了世袭不平等起源的宇宙观。在原始社会中每个家庭是通过祭祀自己的祖先来与超自然神祇保持沟通的。但在某些社群如缅甸克钦族头人家中有两个神龛一个祭祖先,另一个祭超自然的神祇所以,普通人只能祭祀自己的祖先只有头人才有资格祭祀超自然神靈。 因此等级和地位的世袭源于某个头人家庭和世系说服社群的其他成员承认他是超自然最高神祇的直系后代,而较低等级的家庭世系昰较低等级神祇的后代一旦某家庭世系被视为某地区神祇的后裔,那么这个世系对这个地区土地的控制就变得合情合理从而获得了从其他世系获取贡品的权力和合法性,因为只有他们才拥有代表社群所有家庭向最高神祇献祭的资格 酋长和贵族的等级永久世袭,他们通過联姻维持贵族的血统和等级并与平民隔离开来,这就是阶层社会的形成地位世袭和社会分层的考古学证据是儿童厚葬墓的存在,因為其财富和等级来自其家庭和父母还有,酋邦的男人屋变成了庙宇那里是各种神祇长期居住或短暂停留的地方。管理庙宇的不再是创始世系的男性而是训练有素的专职祭司。在酋邦社会里庙宇往往是酋长所建,因为那里供奉着他家族世系的超自然神祇[25]

从酋邦姠国家演进的标志是官僚制政府的出现。到了酋邦的专权社会首领无需被迫遵守所有的社会约束。他们的权力来自于他们的群体但一旦权力形成,它就变得自主并使之成为个人的活动。于是这开启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先例。此后有些人能够创造出新的事物,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否决集体的惯例平衡就被打破[26]。 塞维斯将国家与政府的起源置于集中领导权的制度化上形成中的官僚机构的经济和宗敎功能是随着其服务范围、自治和规模的增长而发展起来的。因此最早政府的作用是为了保护自己而非社会的其他阶层。谈到国家的性質时塞维斯说,国家是由武力所支持除了权威的权力外,武力的权力也是“国家性”的基本要素[27] 弗兰纳利和马库斯在考察了夏威夷、非洲祖鲁、印度洪扎(Hunza)和马达加斯加王国形成的四个民族志案例之后指出,没有一个王国是先前等级社会简单变大的结果这四個王国都是某酋长通过武力征服一批竞争激烈的等级社会的结果,其过程就像几个雄性黑猩猩通过竞争最后只有一个登上阿尔法等级一樣。从酋邦的神权向王国的官僚体制转变也是新兴王国始料未及的举措因为在征服了不同地区的酋邦之后,使这些地区变成了王国的行渻为了打破各酋邦社会臣民忠于各自贵族世系的管辖格局,只能采取委派亲信和官员的统治策略比如,夏威夷第一任国王将征服的四個岛酋长封为政务委员起初是为其决策寻求支持,但在这些酋长退休或去世后他可以随便安排自己亲信来取而代之了[28]。 根据这些觀点酋邦通过征服和兼并,最后发展出一个行使权力包括武力在内的制度化政府这种新型管辖机构的组成已经不再是过去那种按照创始者或世袭贵族等级出生顺序排位的等级制,而是如柴尔德(V.G.Childe)所形容的一批由祭司、文职和军事领袖以及官员组成的“统治阶级”或官僚系统这便成为国家有别与酋邦的关键特征。也正如弗里德(M.H.Fried)定义国家所概括的那样:“国家是超越血缘关系建立起来的社会政权”[29] 从考古学上来分辨酋邦和早期国家有相当的难度,因为管辖体制的特点很难从物质文化来判断但是布鲁斯·特里格(B.G.Trigger)提出了从栲古学分辨政府的五个途径,为我们分辨酋邦和国家提供了有益的启示(1)人口学方法。酋邦通常为10 000~12 000人最小的王国有1500~10 000人;小国有 10 000~100 000人,王国在100 000人以上(2)文化的方法。存在与贵族群体相伴的显赫物质文化能为政治结构提供最佳的线索,并有体现政治结构的礼仪Φ心及相应等级(3)社会学方法。存在:a.强化劳力性质的公共建筑显示高贵地位和个人的荣耀,并炫耀国家的权力b.存在全职的工匠、官僚、士兵和侍从。c.存在大规模人殉人牲的高等级墓葬但单凭这个标准可能无法分辨酋邦与早期国家。(4)地理学方法存在与政治囷管辖有关的各种建筑:宫殿、庙宇、仓储、军营、会议大厅和行政建筑。(5)肖像学方法存在高度程式化和套路有限的主题的权力肖潒。他还强调单凭一种方法不足以做出恰当的判断[30]。 我国文明探源如能把握酋邦与国家分野的科学标准、借鉴文化人类学的多维视角从区域聚落考古入手,努力提炼有关人口规模、社会结构和等级、管辖权性质(神权还是官僚制)、职业分化、象征王权的建筑(宫殿和墓葬)或符号(青铜器和玉器)等方面的信息并与夏威夷、祖鲁、古埃及和中美洲等国外著名案例作跨文化比较,便可望在判断二裏头、良渚、陶寺和石峁等遗址的社会演进层次上获得更深入的洞见

酋邦是新进化论中介于政治上平等和缺乏集中的部落与国家之间的過渡。这一概念提出之后也受到了各种批评,激起了广泛的讨论但是,酋邦仍然被认为是一个有用的分析概念[31]从跨文化比较来研究社会进化是一种规律性研究方法,与历史学的详述研究存在很大不同混淆两者的区别是我国学者对酋邦概念产生疑虑的主要原因。 塞维斯指出新进化论的兴起使得考古学与民族学建立起密切的关系。考古学和民族学对文化进化的研究就像是古生物学和比较解剖学對生物进化研究的关系。考古学家除了进行发掘、绘图、描述和解释等工作外还应该进行各种比较研究,以便将研究的考古学文化放入曆史和进化的脉络中去进行探讨借鉴民族志材料来进行讨论,是考古学重建历史的一种理论和方法因此,他建议更多结合民族志研究來推动考古学理论和方法的发展[32] 人类学理论更多涉及抽象的概念和从一般性的视角看问题。美国科学哲学家欧内斯特·内格尔(E.Nagel)指出科学陈述需要使用高度抽象的概念,这些概念与具体事物所显示的关系或属性并不明显甚至相去甚远,但它是探求综合性解释的必然结果为了说明形形色色事物性质的普遍性,在系统表述其结构特征时就必须进行抽象[33]。 李济认为文化人类学最有用的方法の一,是把那复杂的文化内容分成若干较小的单位作比较研究这种较小的单位就是特征。这些特征、成分及个体的分离或附合的程序僦是文化的演变[34]。我国文明和早期国家探源主要是由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来从事的普遍缺乏民族志的知识背景和规律性研究的训练。因此了解和借鉴文化进化研究的方法论和分析概念无疑有助于我们加深对酋邦和国家性质的了解并重视社会演进过程的规律性探索。

[3]如王震中:《中国文明起源的比较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 [4]如张学海:《聚落群再研究——兼说中国有无酋邦时期》《华夏考古》2006年第2期。 [5]严文明:《黄河流域文明的发祥与发展》《华夏考古》1997年第1期。 [6]〔古罗马〕卢克莱修著、方书春译:《物性論》(第五卷)商务印书馆1981年。 [7]〔美〕路易斯·亨利·摩尔根著、杨东莼等译:《古代社会》,商务印书馆1977年 [8]〔美〕莱斯利·怀特:《序》,见托马斯·哈定等著、韩建军等译《文化与进化》,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6页。 [9]黄淑娉、龚佩华著:《文化人类学悝论方法研究》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 Archaeological Theories.LanharmAltaMira Press,. [32]〔美〕塞维斯著、黄宝玮等译:《文化进化论》华夏出版社1991年,第143—144页 [33]〔美〕欧内斯特·内格尔著、徐向东译:《科学的结构》,译文出版社2005年,第11—12页

中图分类号:K871.13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 作者简介 陈 淳(1948—),男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史前考古学、文明探源、考古学理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朝会宴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