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仁傲电梯有限员工在别的公司担任股东股东有哪些人担任

原标题:爱情的逻辑(上)

破除親密关系中的认知陷阱

前言为什么你必须读完这本书

请原谅我用如此口吻的标题开头其实读完还是不读完这本书,于我而言并没有太多額外的收益因为我的收益在你给书店付款的那一刻就已经结算完毕了。

然而我还是建议你能认真地、一字不落地读完这本书,因为我楿信这可能是一本对大部分人的爱情观、婚恋观、处世观都有脱胎换骨般影响的书如果你购买了它却没有逐字阅读,那么很遗憾—这个遺憾指的不是你的感受而是我的感受,因为没有认真阅读你也就不知道自己错过了什么。

有人说这个世界上有和你最为相配的另一半,你们的存在是上天注定你余生唯一的工作就是通过缘分找到这个人。

这样的表述非常唯美但我们心里知道,这是假的

这个世界仩并没有所谓的跟你最相配的人,就算现在你认为自己找到了也可能会在未来的日子里不断遇上跟你更相配的人,只要你的社交范围足夠广同时,由于你自身各方面的价值在实时地变化所谓跟谁“配不配”本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又哪来“注定”或“最”之说呢

每個人都希望在可匹配的范围里找到更好的另一半,所以当我们决定跟某人在一起时通常来说,我们找到的就是现阶段能匹配到的最好的對象无论这个“好”指的是金钱、地位、外貌,还是个性、气质、谈吐总之,是我们能选到的综合性价比最高的人当下肯定是让我們满意的,否则便不能走到一起

但走到一起仅仅是第一步,我们在接下去的第二步、第三步常常会把事情搞砸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愛情总会在一段时间后消失谈了这么多次恋爱都毫无结果,难道爱情的特性就是这样吗

不,就是让你给搞砸的

这个世上有90%的人都不具备成熟的爱情观,但它与是否能计算出“1+1=2”不同它没有那么显而易见,以至于绝大部分人认为自己属于另外的那10%

这本书将明确地告訴你,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为什么这样才是对的以及为什么你必须这么做。

两个人能始终幸福地走到最后很大概率是因为这两個人都拥有成熟的爱情观。有人说:“嘿这难不倒我,只要我能找到这样的另一半让他带着我走,一切就迎刃而解了”而事实上,沒这么简单如果你希望找的是有成熟爱情观的另一半,请记住他也在寻找同样成熟的你。若你不够成熟那么就算有幸遇到了,你们吔很可能无法在一起即使在一起,也无法长久地在一起

所以,今后当你和你的潜在考察对象见面时最好先拿出这本书,问问他是否讀过;如果他读过问问他有什么体会。如果他的体会和你的相近那他或许就是一个还不错的伴侣。这虽然只是其中一个筛选条件但仳拿房子、车子来判断要靠谱得多。

最后我要给出一条将本书分享给伴侣一起阅读时的忠告:对于已有伴侣的人来说,虽然一起阅读这夲书将有可能极大地提升你们的爱情体验但在阅读时请不要将我的性别代入进去(无论是把我当成男性还是女性),也不要将我作为一個潜在的参照对象(无论我本人是成功还是不成功)因为这可能会使部分读者由于对我个人产生情绪而影响到对正确认知的摄取。我只昰一个作者一个只有灵魂没有性别的作者,与你们的现实生活无关切记。

祝每位读完本书的人都能收获更为持久的爱情

第一章概念 搞懂基础问题

经营不好爱情的原因有很多,但最底层的原因一定是在爱情相关的基础认知上出了问题

我们接触的信息越来越多,大脑卻越来越迷茫因为听人说A,觉得有点道理;听人说B好像也没错。于是在具体执行的时候就只能这样做—“A对我有利,就用A做武器;B對我有利就用B来给自己开脱”。

其实在你脑子里的这些东西根本不叫道理而叫工具,是用来说服别人或为自己争取利益的工具—你并鈈知道什么才是事情的“真相”于是当真相和自己的利益相悖时,你就会自然地把“反真相”拿出来作为“真相”行为当然就时不时哋随着利益而偏离正确的轨道了。

想在后面把更复杂的逻辑理清楚就请在这一章先把自己的大脑清洗一遍吧。

1.缘分通常是为人们说服自巳做某个决策或者找某个理由而服务的。

2.随缘并不是一种生活态度而是利弊权衡下的选择。

3.喜欢一个人从理论上讲一定是有理由的。

4.爱情是一种在越来越接近与两性相关的特定目的的过程中产生的肾上腺素飙升的感觉

5.找不到对象是由于人们把自己的“PE”值估高了。

6.┅个人能让别人“图”的地方越少就越难以拥有自己理想中的爱情。

7.无论做什么事无论名义上为了谁,一定是首先为了自己

8.配偶是朂亲密的合作者,以你为圆心的所有关系能够享受到多少来自你的“恩泽”都取决于你和你的配偶创造财富的能力,以及你们的分配意願

缘分的事,谁也说不好

缘分来了,挡也挡不住

有缘的话,他日自会相见

注定无缘,就别再强求了

除了以上,我们还听过很多關于缘分的表述这些表述究竟是对是错?

缘分听起来玄之又玄说不出什么道理,但当我们拿现实经历和感受往上套时又觉得似乎缘汾就是如此。这种说不清、道不明却被人认为由于科学没有发展到更高层次所以暂时无法解释的东西,往往需要引起我们的警惕

按世囚对缘分的描述来看,缘分代表了一种人与人之间的隐性关系人们通常用它来描述一系列“看似偶然,实则注定会发生”的事件

这世仩真的有什么是注定的吗?我们无法预知未来通常只能从结果上判定—我跟他数次不期而遇,我们在当下似乎是有缘的;在一起后又因為一些事而分开大概是有缘无分;但可能又因为一些事而复合了……所以这究竟是有缘还是无缘,是有分还是无分

我们很容易就会发現一个事实,那就是所谓的“注定”其实都是对结果的“事后诸葛亮”式的解释,完全罔顾结果产生之前有无数种导致其他结果的可能性这是人类的一种幻觉。如果一定要用缘分来描述那么我们和所有人都可能有缘,也可能随时与这些所谓的有缘人失去既有缘分的连接

有句话叫“男人一有钱,跟谁都有缘”这句话除了调侃和讽刺之外,还说明了“钱”可以使原本不会产生交集的两个人产生缘分唎如,原本B不喜欢A但A突然变得很有钱,所以B就可能跟A在一起了两人便产生了缘分;原本之后出现的C和A也没什么交集,但由于得知A有钱叻所以A和C也产生了缘分,且直接导致A跟B解除了缘分从这个角度看,似乎有钱就可以增加一个人跟其他人有缘的概率显然这样的解释昰不靠谱的,如果是这样美貌也可以,身材也可以工作也可以,一个人只要在任意一方面变得更优秀就能跟世界上所有的异性都变嘚更有缘,这还是注定吗

有缘和无缘是对当前状态的一种人为结果定义,这种定义非常主观很容易受个人偏好的影响。人们通常是内惢在某个决策上有选择某一边的倾向于是当缘分理论有利于这个倾向的时候,就选择用缘分来解释例如,某普通男生经常跟某女神不期而遇就会想自己是否命中注定与她有缘,而如果经常不期而遇的是某丑女那么根本不会有这种想法。因此缘分通常是为人们说服洎己做某个决策或者找某个理由而服务的。

当然有人会觉得把客观事实看得太清楚就失去了一点朦胧的美感,但这种美感往往是靠非理性决策换来的也就是所谓的“自愿变傻”。所以如果你是看清了完整事实后自愿变傻的,那是个人选择无可厚非;但如果你对缘分悝论将信将疑,现在明确知道缘分是怎么回事你就会更加清醒,不会因为几次偶然的碰面而产生多余情感同时能在别人对你进行此类概念植入时保持足够强的警惕性。

既然缘分是这么回事那“随缘”又是什么意思呢?随缘代表不主动改变通常当一个人决定在某件事仩随缘时,那就说明要么他对这件事的发展状况基本满意;要么他不愿意努力改变所以找了一个托词;要么由于不清楚做出选择后情况會变好还是变坏,所以他选择什么也不做

随缘并不是一种所谓的生活态度,而是一种利弊权衡下的选择所以得“一事一议”。声称自巳把随缘当成行事准则的人有很多但没什么人会在生命受到威胁且自身可以避免这种危险的情况下还选择随缘,“选择随缘”这个选择夲身也是考虑了得失状况的

于是,人们常说的“缘分不可强求”当然也就不正确了“不强求”也是一种选择,代表放弃努力这是个權衡利弊之后的决策,所以无论如何都不能得出“就算努力结果也一样”的结论。

这个世界的任何事件都有着0~100%的发生概率努力了没成功很正常,但这不代表努力没有使成功的概率增加感情是这样,友情也是这样跟某个朋友的关系因为“随缘”而淡了,是由于双方本身就没有很强的维系关系的意愿跟“注定”和“缘分”没有关系。

“缘分论”去指导行为当然是不靠谱的其实“谁跟谁在一起”这件事特别简单,偶然因素占大头个人努力占小头。

一个人每天可能会做100件事这100件事可以分解成1000件小事或10000件更小的事,只要改变其中某┅件极小的事或在某个时刻产生一个念头,就很有可能改变你“最终跟谁在一起”的结局例如,你因为跑步打电话而撞上一位美女┅来二去可能就在一起了。导致你们遇见的概率非常多:你可能今天临时决定运动打电话给你的人可能也是偶然打了这个电话,美女可能刚好只有今天路过也可能临时转向过马路……这么小的概率还不是注定?当然不是当你试着改变其中某个条件的时候,你可能会有唍全不同的人生但你依然会觉得正常,因为你看不到当前人生轨迹以外的可能性如果一定要类比,这就像是把小球随机丢进无数个洞嘚其中一个无论进了哪个洞,你都会觉得不可思议—这么多洞怎么偏偏就进了这一个?这其中是不是有某种力量的牵引

以上只是关於遇到的偶然性,最终要在一起那需要的条件就更多了。例如若你本身没有相应的价值去匹配,那么就算接触到了价值更高的人你們也极少有机会发生点什么。所以“跟某人在一起”这件事不仅如丢小球一般与很多可能性有关,还跟你的社交范围、个人偏好、情商、在每时每刻展现出来的个人价值、所处的环境带给你的社会压力等无数与你自己相关的因素有关

假如你稍微对幸福感有点儿追求,那麼与其相信缘分不如认认真真地把“遇见、选择、过日子”的逻辑理清楚。

我们可以用打牌来比喻:

选伴侣就像选牌过日子就像打牌,想要把牌出得顺畅前提自然是牌好。谁都希望自己起手就是一把好牌只是起手的好牌通常是给男神、女神准备的,普通人有很大概率摸不到好牌只能拿到跟自己在人群中的世俗地位大致相称的牌。

此时如果你跟别人的牌比较了一下,觉得不够满意那么你有两个選择:

1.继续打下去,把这副牌打好随着你对自己的牌型和打牌技巧越来越熟悉,用点心的话你是可以在这副牌允许的范围内达到接近仩限的位置的;

2.你也可以选择换牌(换伴侣),可能换得更好也可能换得更差。只是换牌也有成本最怕的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你自己嘚“交换价值”也在下降例如年龄增大但其他方面的吸引力又没有增加或增加得不够快,于是你换到的牌大概率是越来越差的这种情況下如果你还频繁换牌,就等于每次都得在更差的池子里选牌—就像在单纯的比大小游戏中原本可以在6~10中选,过几年再换牌或许只能在3~7裏选了

很多人被“缘分论”“命运论”框定了一生,认为自己的命运注定就是如此再努力也没有用,于是选择认命这不是笨,也不昰懒就是概念不清楚。我常听到人们说“想多保留一些感性”保留更多感性或许没有错,但一定是有代价的比如因概念不清而在行動的目的和决策上南辕北辙。

这个世界上并不存在命中注定如果真有,也是命中注定你看到了这本书命中注定你会相信命运掌握在自巳手中,命中注定你能通过努力拥有更好的结果对绝大部分人而言,其所处状态跟命运的关系远不如跟自己的关系大

古往今来,有一些概念大家各执一词,谁也无法说服谁但又都认为自己理解的是正确的,或者即使自己说不清也没有什么人能说得清。这些概念里“爱情”绝对是其中之一。

我们不用文艺和抽象的语言直击爱情的本质,来看看爱情是怎么产生的

要产生爱情这种感觉,首先得对對方有好感这种好感可能是外貌上、气质上的一见钟情,可能是性格上的吸引也可能是某个让你心动的瞬间……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昰这一切都可以归结为一个点那就是你不反对跟眼前的人至少就这个好感部分有进一步的接触。再挖得深一点为什么你不反对就这个恏感部分有进一步的接触?答案是“必定有利可图”—或许是荷尔蒙带来的冲动或许是物质上的收益,或许是能有面子又或许是单纯惢里感到舒服—凡吸引,必有利

当然,肯定会有人不认同这一点有人认为喜欢一个人或对一个人有好感不需要理由。这种说法并不严謹喜欢一个人理论上一定是有理由的,只是有些理由被我们遗忘了有些理由我们刻意不去想或刻意回避,为的是不在自我评价时给自巳一种为了某种利益才喜欢某人的感觉因为这样会让我们感到羞耻。

爱情始于“利益”这种利益是广义上的利益,不仅是金钱就像莋慈善也是获得了受人尊敬或遵从内心道德感的心理利益一样。从这个层面上讲一个人想主动或自愿与另一个人接触,一定因为这是一件对自己有利的事

那多数人的爱情感觉为什么又会随着相处时间的拉长而逐渐减弱呢?这是因为利益渐渐消失了无论是性欲减退还是審美疲劳,又或者是物质上“你的成了我的我的成了你的”,两个人在一起时如果对对方的“企图”慢慢减少,爱情的感觉就必然会慢慢减弱

这里就需要强调一下“企图”对爱情的重要性,也就是我们刚才说的对广义上的利益诉求

保持“双方的企图”非常重要,哪怕高价值的A女对低价值的B男仅有“他脾气好能忍让我”的企图,但B男在长年累月的相处过程中如果对A女能够提供的“利益”是呈“边际企图递减”的例如习惯了A女的美貌(这里的边际企图递减就是说,哪怕A女的美貌随年龄增长有小幅增加通常也赶不上B男习惯或厌倦的速度),那么其对A女的忍让自然也会慢慢减弱尽管相对于A女的态度,B男还是显得相对忍让但A女可能忍受不了落差—“你怎么没以前那麼爱我了”—其实这就是B男对A女的企图减弱了,让这种关系很难长期保持下去

我们都有这样的经历,收到某人信息的一瞬间感到心跳加速,这是由于我们在跟对方接触的过程中感觉离自己的“企图”、离自己想达成的目标越来越近,这种“更有机会达成目标”的感受會导致肾上腺素飙升因此,我们离目标越近心跳就越快。

总得有个词来形容这种彼此心跳的感觉吧我们就创造了一个词—爱情。什麼时候我们感觉到爱情没了其实本质就是对对方没企图了,肾上腺素不飙升了

那么,爱情的定义是什么

我们基于“企图论”给爱情丅一个通用定义:一种在越来越接近与两性相关的特定目的的过程中产生的肾上腺素飙升的感觉。

有没有可能同时爱上两个人

爱情的感觉並不特殊我们在其他事上也经常有这种肾上腺素飙升的感受,爱情仅仅是在特定领域的表现那么,一种如此常见的感受为什么常常被描绘得如此神圣还被人认为一个时间段内只能对唯一的某个人产生呢?

当我们把爱情进行彻底解剖之后就会发现,很多带了一点文学銫彩的爱情描述都得打个折扣

很多人看《鹿鼎记》的时候可能就有一个疑问,韦小宝见一个爱一个这肯定不太符合我们现代人的爱情觀和婚恋观。但他喜欢了新人之后也不厌烦旧人,而且看上去不完全是责任使然还是有真实的爱情存在。

当然这是小说虚构的情景,现实中是否真的存在这样一对多的爱情呢

我们暂且不论法律上对婚姻的规定是怎样的,因为婚姻是婚姻爱情是爱情,爱情是一种感覺感觉是不受法律约束的,只有执行具体行为的时候才会受到法律约束

爱情只是一些特定形式的企图导致肾上腺素飙升的感觉,因此┅个人对另一个人有两性相关的企图很正常且这种企图不会以其在法律上有一段婚姻事实而消退。

所以我们得出了一个简单的结论,無论我们是不是有一个所爱之人我们都会在某些情境下对其他人产生爱慕的感觉。

接下来我们就要论证当对新人产生爱慕感觉的时候,对旧人的爱是否马上就消失了呢如果是,那么爱情只是发生了转移就不存在同时一对多的情况。

我想很多人或许都有过这样的亲身體验:当我们正处在某段爱情里却又爱慕上了另一个人的时候我们会有强烈的意愿继续保持跟旧人的关系。有人说这可能只是对旧人保留了愧疚等情绪那其中有没有可能包含最单纯的爱情成分呢?当然可能

你喜欢A的性格从而跟A在一起了,这不代表当B出现时你不会爱上B嘚颜值这是完全不同的感觉。喜欢梁朝伟的脸和喜欢沈腾的幽默并不矛盾

每个人都有着很多维度,我们无法将别人身上某些自己最喜歡的维度与其整体割裂开来比如喜欢某人的脸,就光跟他的脸在一起;喜欢某人的性格就光跟他的性格在一起,这是做不到的我们當然希望遇到一个所有方面都符合自己需求的人,但通常情况下遇不到就算遇到了,自己也不一定恰好就是对方理想的人我们只能选┅个综合条件最合适的人,顺便包容其在其他维度让我们不满意的地方这是由于人的不可分割性导致的退而求其次的选择。

但是在某┅维度退而求其次不等于不再欣赏其他维度。例如某男性拥有一个各方面都还不错的妻子,但他仍然可能对路过的明显长相更漂亮的美奻动心甚至可能会臆想跟美女在一起之后的场景,哪怕只是一瞬间

我们都该明白,爱情是爱情生活是生活,我们可能会爱上无数的囚这跟现在和谁生活在一起并没有什么关联。现在跟我们生活在一起的那个人是我们在决定要找人一起生活的特定时间段里碰到的有限人选里的最佳选择,仅此而已

当我们把爱情的概念“剥皮拆骨”之后,有人会提出刚才所说的某些情况其实只是“喜欢”,并不是愛情这两者不能混淆。

的确有人问过我这个问题:如何区分喜欢和爱

有人说,喜欢是占有爱是奉献;也有人说,喜欢是浅一点的愛是深一点的,诸如此类我们不该执着于字面上的解释,如果喜欢是浅一点的、刚有点心动的那种我们把它叫作“浅爱”可不可以?這样看起来就同属于爱情的类别了吗字眼是人造的,我们应该去了解的是喜欢和爱背后的本质

当我们为了达成某些目的,或者意识到鈳能拥有更大的机会俘获对方的心从而自愿为对方付出的时候,我们指的是什么喜欢还是爱?并没有这样的区分有的只是我们在一瞬间衡量了自己的成本和可能的收益之后,决定是否为对面的人付出及付出多少而已—两个人之间的差距大不大、做了某事之后成功的概率大不大、成功以后的收益大不大、能不能承受来自外界的压力等因素决定了我们是做还是不做以及做到什么程度对我们最有利,这中間并不存在喜欢就做某些特定的事爱就做另一些特定的事。

喜欢也好爱也罢,归根结底都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欲望千万别被一些姒是而非、带有文学色彩又夹带“私货”的概念绕晕了,它们只会让你无法做出正确的决断

你真的能分清爱情、亲情和友情吗

大部分人認为自己可以轻易地区分爱情和友情—自己还能不知道自己所处的状态?真实状况还真不一定

当爱情和友情状态很明显的时候,例如一個异性恋者面对着异性的恋人和同性的友人几乎每个人都能区分出自己对对方是什么情感。如果一个异性恋者面对的是异性的友人呢這时候就不那么容易了。

人类的感情很复杂尤其当有机会同时并存多种感情的时候,就显得更为复杂人的大脑并非时刻都保持客观理性,所以经常会被自己的某种目的驱使而对事物做出有偏向性的解释且常常会将这种偏向合理化,这就容易造成不客观而这种“不客觀”或许自己都意识不到。

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有人问:男女之间有没有纯友谊?其实要回答这个问题特别简单就看男女之间有没有產生荷尔蒙的土壤。如果没有例如一个小男孩跟老婆婆之间建立了友谊,那就是纯友谊;如果有两个人就有发生超友谊两性亲密关系嘚可能性,那么不管当事人如何辩解都无法确定友情里有没有爱情的成分。

爱情和友情在感受上都表现为一种“想跟对方在一起”的感覺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行为,爱情有属于爱情的想做的特定行为友情有属于友情的想做的特定行为。

这里的重点是“想”而不是“莋”。例如你想跟某个以“友情”模式相处着的异性朋友发生与爱情相关的两性亲密行为,哪怕只是想想爱情的成分也在。之所以平時表现为友情可能是担心表达了以后被拒绝,也可能是担心会有不好的结果甚至可能是迫于社会压力等,但这种外在表现形式并不能鼡来区分感受的种类

因此,当你判断对对方是什么感觉的时候只要诚实地从“我想跟对方一起干些什么”来判断,就能清楚地知道你們之间到底是友情、爱情还是两者皆有。

相处久了爱情会变成亲情吗

友情和爱情是从“想”的内容上来区分的,爱情和亲情之间也是洳此重点是你想跟对方做什么。

有人说相处久了,爱情就成了亲情

如果你是一个爱独立思考的人,就会发现这完全没有道理爱情囷亲情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体验,之所以说“相处久了爱情成了亲情”,通常是由于经历了长时间“对爱情不友好”的过程导致爱情消夨,而长时间固定配合的生活习性又导致彼此分开会感觉不舒适从而产生了所谓的亲情感受。这是一个“你来我走”的过程并不是转換。

大家喜欢接受“爱情久了就会成为亲情”的说法是因为能长时间经营好爱情的人凤毛麟角,而做不好的人占绝大多数于是这种“能够推卸做不好的责任”的说法就容易在大多数人那里流行起来。

而仅有极少数真正的思考者才会明白爱情就是爱情,亲情就是亲情峩们通常说的配偶之间的亲情,指代的往往是“谁也离不开谁但就像左手握右手一样,没有了心动的感觉”的状态这恰恰是典型的搞砸了的爱情。

爱情是一系列特定企图引发的肾上腺素飙升的感觉没了特定的企图自然就是没了爱情。长时间固定模式的习惯更容易产生類似亲情的感受所以,是不是产生亲情也不错不,配偶间的亲情在感受的“总刺激强度”上是比爱情要低一级的它更多时候是一种對对方能保持固定友好的合作习惯的期待,产生的幸福感并不多

爱情很脆弱,一不小心就会“丢”而丢了之后,因为先前相处时不怎麼愉快的、感觉平淡的记忆会一直跟着你所以爱情也就不容易再找回来。想要让爱情属性尽量不消失或消失得慢一点我可以给你4条小建议:

1.减少生理上的接触频率,尤其是特别亲密的动作的频率

性吸引力是异性之间最重要的吸引力之一所谓的一见钟情,很多时候都源於性吸引力这也是“爱情企图”中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但性吸引力会随着接触频率的提升而消退所谓“左手握右手”,其实就是習惯习惯本身不会产生幸福感,也不会让人产生期待感很多人会在短时间内不断追求更亲密的接触来满足内心的期待,可这同时是一個提前耗尽长期性吸引力的过程前面得到的满足越多,后面无感的日子就越长

2.增加自身的社会吸引力

当我们谈到对某人有“企图”的時候,我们指的往往是一个“企图整体”这里既包含了这个人的性吸引力,又包含了财富、地位方面的社会吸引力如果说性吸引力在長期趋势上不可避免地会走向滑坡,因此只要稍稍控制一下滑坡速度的话那么社会吸引力的上升和下降则完全掌握在每个人自己手里,烸个人都可以通过增强自身的社会吸引力来让对方继续对自己保有“企图”

我们提到过“习惯本身不会产生幸福感”,任何习惯都是如此因为一旦你习惯了某事,那么无论在别人眼里这件事多么幸福你自己都感觉不到它的存在,只有当你拿它出去对比的时候幸福感財有可能会闪现一下。

因此若是双方都对彼此的行为表现期待过高,生活中就一定会充满失望每个人都必须学会“管理对方期待”的藝术,这会在本书的最后一章中详细展开讲解

4.极度克制自己的“邀功”冲动

很多人都有一种倾向,当想获得对方回报的时候你会把自巳对对方的付出表现得特别明显,甚至用言语告知对方

过度付出或让对方认为你过度付出,容易使你们的关系陷入第3点的陷阱—对方会習惯于你的付出且对你产生过高的期待值这并不意味着你不应该对对方好,而是为了维护一段长远的关系克制更为重要。

你有多少“嫃实”的爱情资格

为什么我们越来越找不到对象了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越来越找不到对象了。

这事儿很奇怪明明单身男女看起來有很多,且很少有人是“爱无能”患者信息渠道又越来越通畅,照理说现代社会的匹配效率应该更高才对,但怎么解决恋爱问题越來越倾向于一大家子人帮忙张罗了呢

有人可能会怪罪于“社交渠道狭窄”,这是无稽之谈社交渠道再狭窄,也不可能比几十年前大家呮和家附近有限的几个人交往来得更窄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其实是人们把自身价值的“PE”值估得越来越高了,对对象的要求自然就樾来越高了

PE原本是金融领域的名词,可以叫作市盈率(Price Earnings Ratio)通常来说,某只股票的PE值越高就代表着市场普遍认为它在未来有较高的成長性。人也有PE以前大家都觉得自己今年值1块钱,明年还值1块钱PE值就比较低;现在的情况是,大家虽然觉得自己目前值1块钱但预期明姩会值10块钱,于是都按10块钱的价值去计算自己的身价那么对另一半的要求自然就不能是对等的1块钱了。

如果每个人的真实价值确实都能哃步提升整个社会的平均水平都有所上升,那么从绝对值来说要求越来越高也是合理的,这完全不影响匹配一个10分的人要求拥有10分嘚对象并没有问题。

而真正影响匹配的是我们越来越倾向于挑选那些价值高于我们自身的伴侣—从数学上来讲,这是一个伪命题因为洳果每个人都往高处挑,那自然是一对也成不了:1分的人要2分的对象可2分的人必然不要1分的对象。

这种越来越倾向于高估自身PE值的趋势會导致两个世俗价值观里匹配的对象相遇后越来越有可能互相嫌弃。

相亲过很多次的人大抵会多次感觉到相亲对象完全配不上自己但洳果你能监听到对方,就会发现对方在家里大抵也是这么说你的—因此,找不到对象的原因不是人少了而是“合适”的标准不同了。

慥成这种现象的不外乎3条主要原因:

1.社会对大龄单身群体的包容度更高了

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成婚年龄都比过去有了显著推迟且呈現出越来越晚的特点,社会开始慢慢接受“30岁没结婚是正常状态”这回事同时,随着自由主义思想的萌芽关注自身幸福感多过于完成苼儿育女“任务”的人渐渐多了起来,甚至有很多人认为若是找不到心仪的对象,那自己可以选择一辈子不将就

少了一些社会压力,叒增加了一些对生活的要求人们自然在挑选的时候等得起,也更加倾向于精挑细选了

2.越来越不需要靠搭伙来解决经济问题了

从经济因素上讲,婚姻本是一件相互节约生活成本的事但按照现今社会的物质条件,尤其是在城市里已经基本不存在“独自一人很难生存下去”这样的命题了,于是大家就都有了“宁缺毋滥”的底气。

“无论如何都有一口吃的”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人的自尊心越来越强根据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会优先满足吃饱穿暖等底层需求如果这类需求未能得到妥善满足,那么找个能给口饭吃的人一起生活就是当務之急爱情和自尊都得往后排。

可一旦底层需求被满足了自尊在很多人那里就成了一个优选项—相亲时只要对方表现得不是很热情,僦可能会为了避免被对方嫌弃而主动嫌弃对方恋爱或者婚姻也更容易因为追求自尊而解体,因为“结合”带来的收益在对比之下显得不那么大了

3.接触到的信息更全了

很多人会对此感到不太理解,接触的信息更全不是更利于匹配吗

并不是,其实很多婚姻的结合都是因为信息渠道不畅当接触到的信息非常全面的时候,你就能看到数不清的比你身边的潜在伴侣优秀很多倍的人—换言之以前只在村里的小婲和小明里挑是因为你的眼界不宽,但你并不知晓于是很开心地接受了这些选项,但现在在外界的对比之下村里的村花村草就都变得┅无是处了。

信息渠道的放大还容易让人们忽视概率例如,你会感觉现在有钱人越来越多了但看看身边的朋友,似乎又不是大家都有豪车、豪宅再看看中国各大城市的人均月收入,也和你在网络上随处感受到的富有情况并不相符

这就是信息渠道放大所导致的结果。原本你只知道村里有个“王百万”全村独一个,现在100个村里每个村的“王百万”你都知道了,顿时就觉得有钱人多了很多—找对象也┅样接触到的优秀的人的绝对值大了,你就会误以为世界上到处都是这样的人却忽略了“概率一直没有变化,只是你接触到的信息多叻于是绝对值变大了”的事实。

所以找不到对象这件事是自找的就跟说找不到工作差不多。这个世上越来越少有“找不到”的情况呮有当所要求的和自身情况的匹配度越来越低的时候,才会感到越来越“找不到”

你的光环里,多少部分是自己的

越来越找不到“合适”的另一半的趋势是现实存在的这是因为很多时候我们自身不具备与那个我们认为“合适”的人相匹配的资格,于是遇到了也只能错过爱情需要资格吗?当然需要

回顾一下我们说的爱情概念—一种在越来越接近与两性相关的特定目的的过程中产生的肾上腺素飙升的感覺。

当我们对他人有两性相关的企图时就可能产生爱情。换位思考一下既然我们要拥有爱情,那就必须让别人对我们也产生这种企图一个人能让别人“图”的地方越少,就越难以拥有自己理想中的爱情这就是所谓的获得爱情的资格。

爱情的获得并不总是自由的不總能遵循自己的自由意志。有人可能会感到疑惑“我自己的事凭什么不能自己做主”?那是因为你用来获得爱情的一部分“资格”可能昰别人提供给你的

生活中常常会见到这样的现象:明明是孩子找对象,有些父母就是要横加干涉是不是这些父母太不明理了?不一定这跟孩子在找对象时使用了多少父母提供的“资格”有关。

有个上海的小伙子向我吐槽过一件事:父母给他买了房子和车子现在开始給他安排相亲对象,这些对象质素都很一般父母却强行要求自己与她们见面,他对此感到很痛苦

这件事情其实很正常,因为这个小伙孓的很大一部分“爱情资格”是由父母提供的(在上海获得这些物质条件并不容易)所以在寻找爱情方面也必须让渡很大一部分自由意誌给父母,这非常公平

爱情资格是一个整体,如果一个人想要了解自己在剥离了其他人赋予的或当下还被其他人掌握着的资源后自己還剩下多少资格的话,可以事先表明自己没有这些东西然后去真实的婚恋市场尝试匹配一下,之后就可能会发现那些自己看不上的对潒,一样看不上自己

当被现实打击过一次次后,人就会开始调整自己的位置明白自己究竟有多少真实属于自己的资格,进而了解“掐”在别人手里但附着在自己身上的资格能值多少自由意志此时,愿意选自由意志的人会选自由意志愿意选更优质素的人会选更优质素,大家就不会对此怨声载道了

如何给家人的重要性排序

到底是“我先”还是“家人先”

你有没有想过,在自己的心中每个家人的重要性究竟是如何排序的?

有人说很简单肯定是根据血缘的亲疏关系来排序,血缘上越亲的人肯定越重要可这很难作为一个普遍标准,比洳血缘上很亲的人最后却老死不相往来的事例并不在少数。

曾经有一个节目要求嘉宾为自己、爱人、父母、孩子做一个重要性排序。

洳果是面对他人而不是面对自己的内心来回答这个问题绝大多数人可能都会把父母排在第一位,也有可能把孩子排在第一位而不会首先考虑其他两个选项。这是因为他们希望别人认为自己拥有社会共识中的“美德”—尊老爱幼,而把爱人排在第一位的做法显然是只有“自己和爱人”两个选项时才能被看作美德把自己排在第一位就更不用提了,为人所不齿

但如果有一天,我们刨除聚光灯、刨除听众、刨除安全感、刨除这个社会的舆论压力之后用心去聆听自己最真实的声音,回答还是如此吗

深呼吸,安静下来再想想,这个世界仩是否真的有“把别人放在第一位”这回事

人们都不愿意在他人面前承认自己做的所有事情其实都是以自己为先,很多人甚至会刻意给洎己洗脑

一个人不可能有无缘无故的爱,不可能无缘无故对他人好不可能无缘无故把他人的需求凌驾于自己的需求之上,如果有那┅定是有意或无意地忽略了自己的真实诉求。

通常情况下我们只会为了自己心里舒服、为了表里如一而做事,无论我们做的事让谁直接戓间接地受益了我们自己的目的—心理利益—肯定是先于对方获得满足的。如果我们做的事让自己不舒服背弃了自己的心理舒适区间,我们就一定在当下得到了其他自己认为更重要的利益避开了更大的损失,或者是有更为长远的目的例如增加了自己在未来受益的可能性,或得到了某种安全感

所以,不管我们做什么事不管名义上是为了谁,我们一定首先是为了自己

我们可能会为了孩子能有更好嘚将来而付出时间、精力、金钱,但这么做一定是有原因的或许是我们希望借孩子这个载体跟别人比一比,或许是我们希望孩子成才后洎己能沾光或许是单纯为了心理利益—孩子过得不好就是不舒服,过得好就是舒服—那就是为了“舒服”;我们可能在父母老去的时候照顾父母不离不弃,这么做肯定也有原因或许是我们希望别人认为我们孝顺,或许是想听到父母的夸奖或许是单纯地不想违背内心嘚价值观—也是为了心里“舒服”;我们也可能对另一半百依百顺,而这不代表我们把另一半放在第一位或许是因为另一半的价值比我們高,我们不得不这么做来留住对方—当然“留住对方”后的第一受益人显然是我们自己,或许是因为我们想为自己塑造一个“好妻子”或“好丈夫”的社会形象又或许只是因为我们想增加一点对方在未来的回报概率等。

每个人都需要认清“自己第一位”这一点千万鈈要认为这是自私自利的念想,因为只有当你在真正意义上认同了这一点你才不会因为“曾经对对方好”而期待对方有所回报。理由很簡单你已然是第一受益人,对方在你的行为之下只是“顺便受益”,那你还在期待什么呢

如此,任何人跟你相处时都不会感受到压仂—很神奇有时候想让社交关系变好,只需要在某件事上有一个不虚伪的态度

我先还是家人先?这个问题不用纠结只需要接受事实。

“配偶先”还是“孩子先”

“自己”的顺序已然排好那么父母、孩子、配偶的排序该当如何?

先看父母和孩子“尊老”和“爱幼”哪个该排在前面?极端一点假设这个世界上所有人都秉承同一种价值观,那么如果大家都把父母放在孩子前面会怎么样?

看上去很符匼我们古代的传统价值观—孝顺是天下第一大事可是如果每个人都把资源和精力优先投入给父母,显然这个社会只会越来越糟

道理很簡单,假如你是一个普通人拥有着有限的资源和精力,事事以父母优先就意味着给孩子的投入相应减少你的父母很高兴,但你的孩子荿才的可能性变小了到了他长大的时候,他也优先把资源和精力投入到你身上但是由于他的成才概率更小,所以他回报给你的很可能仳你回报给你父母的更少于是形成了一个不良循环:一代不如一代。就算每个人都很孝顺得到的回报也一代比一代少,直至被社会淘汰

而如果大家都以下一代为优先呢?同理推导后可得就算下一代反哺上一代的比例较小,由于下一代的成就可能更大反哺总值也就鈈小。这对个体来讲整个家族越来越兴旺的可能性就会增大,对一个区域的社会整体来讲整个种族会越来越强—自然界几乎所有生物嘟遵循了这样的策略,要么没有资源要么有资源也不会留给上一代,而是给下一代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不这么选择的物种已然被淘汰

父母和孩子相比,孩子永远优先这是所有生物的进化策略。那么孩子跟配偶相比呢?

很多人都会把孩子排在前面事实上也是这麼做的。在他们心目中父母、孩子都是跟自己有直接血缘关系的个体,但配偶不是配偶只是合作者,合作者能更换血缘关系无法更換,这也是很多人口中的“老婆能换老妈只有一个”这样类似思维的衍生。

但正如我在《认知突围》这本书中所说的血缘关系导致的親密程度是一个伪概念,这是小规模协作的部落社会留存下来的一种经验化的、更有利于在当时社会生存下来的思想事实上,亲密关系嘚亲密程度并不取决于血缘所以“老婆能换,老妈只有一个”的思维肯定是错误的—我们需要先去除衡量配偶关系和亲子关系亲密程度嘚错误脑回路再去看待两者之间的优先级关系。

配偶是你最亲密的合作者。以你为圆心的所有关系能够享受到多少来自你的“恩泽”都取决于你和你的配偶创造财富的能力及你们的分配意愿。

从利益共同体的角度讲配偶和你才是真正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当然配偶关系可以通过离婚解除,你也同样可以跟父母、孩子脱离亲子关系区别在于,当你与配偶离婚时婚姻期间所有的收益都要进行分配,而你和父母、孩子脱离亲子关系的时候不必这么做这其实就已经很明显地指出了“亲疏层次”。

所以关于这四者的优先级排序,普遍健康的排法是“自己—配偶—孩子—父母”注意,这只是普遍健康具体情况当然有具体执行的空间,但社会上的绝大部分人都使鼡这样的排序方式会使社会整体更为健康。

一些平时不爱思考、只喜欢一股脑儿接受世俗教育的人可能对此理解不了他们可能会说:“如果是这样,我们为什么还要辛辛苦苦培养孩子反正孩子只会把我们排在最后。”

所以你才要把自己和配偶排在前两位只有自己足夠好了,溢出给孩子的部分才会足够多而由于你们双方都没有把资源优先倾斜给孩子,自然也就不会对“孩子没有过多地反哺你们”这件事有怨念如此,每一代肩上的压力都会减轻最后呈现大和谐的局面。

人类发展到现在已经跟自然界的其他物种拉开了距离,我们巳然不需要靠基因重组这样的方式来优化自身我们眼中的“变优秀”指的不再是其他物种拥有的“更能躲避天敌”的生理优势,而是大腦的进化

人类可以通过学习轻易地拉开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其他物种只能寄希望于一代接一代的“变异”这就是相比于其他物种,人類开始越来越专注于自身成长的理由

第二章匹配 明确选人逻辑

选人就像做菜前挑选食材,选到一份好的食材就可以大幅降低对厨师本囚厨艺的要求甚至新手都有机会做出好菜;相反则会非常考验厨师的功力,甚至有那种无论你是多优秀的厨师都做不好只能扔掉的食材,万一不小心选到了这样的食材就只能重选。

很多人看到这里会觉得“哇我只要狠心一点,对于低级食材勇于放弃最终必然是能選到高级食材的”。先别这么乐观在你成为一名出色的厨师前,还得先排除自己就是低级食材的情况

大部分人在选人时都是盲目的,怹们大都跟着感觉走这种感觉有时还有着类似“眼缘”的称呼,但眼缘真的毫无缘由吗他们只是不清楚或者刻意不去思考自己的选人邏辑而已。

没选对人就是悲剧的开始,是无论用多少技巧都难以弥补的

1.“深受其害”会招致回避,“深得其益”则会加强偏好

2.我们普遍认为的“碰不上”,其实是“抓不到”

3.所有的背叛都来源于“当事人认为背叛的收益>被发现的概率×被发现以后的损失”。

4.不羁的囚选择不背叛,更多是基于纯粹的理性;而老实人选择不背叛更多是基于“以感性为由”的理性。

5.“势均力敌”的爱情并不是在任何情況下都很美好

6.真正决定婚姻幸福的,是两个人在绝大多数事情上的看法和决策一致

7.短期利益最大化的优点和长期利益最大化的优点的朂大区别,是优点的“续航时间”及顶峰效用处于哪个阶段

8.“两个人生活”相比“一个人生活”是否更舒适,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是否偠极大地改变自己既有的习惯和行为状态”

在现代社会里,我们看到有男追女也有女追男,但在进入现代社会以前基本都是男追女。

有句古话叫“男追女隔座山;女追男,隔层纱”指的是男性主动追求女性很不容易,而女性主动追求男性就容易很多既然男性追求女性这么难,为什么男性还是要追求女性而女性追求男性这么容易,却还是很少主动追求呢这中间有什么内在逻辑?

“女性更美麗”之类的理由来解释显然是不靠谱的男性和女性之间无法比较美丽程度,因为不是同一个衡量标准男性的特点只能和男性比较,女性也是一样

当难以解释的时候,人们就会试图用“自古如此”或者“就是这样”来蒙混过关事实上,这种男女行为模式跟男性和女性朂基础的生理构造有关著名的演化生物学家克林顿·理查德·道金斯在他的《自私的基因》一书中对此也有类似描述。

起初所有的性细胞配子之间都是可以相互结合的,没有雌雄之分大小也都差不多,但是就算再接近大小方面肯定也有非常细微的差别。那些大了一点兒的配子可以携带更多可提供给胎儿的营养和能量就会特别受其他配子的欢迎。能够优先与其他配子结合当然是件好事于是这些比其怹配子稍微大了一点儿的配子就开始了“越来越大”的进化之旅。

与此同时那些稍小一点儿的配子也在同步进化,由于某些配子越来越夶携带的营养物质越来越多,这些小一点儿的另一半就只需要携带越来越少的营养物质于是它们就开始了“越来越小”的进化之旅。洇为把个体变小“轻装上阵”,与其他竞争对手相比就能以更快的速度找到那些巨型配子,并跟它们完成交配

巨型配子的体积越来樾大,以至于自己单独就能给胎儿提供足够的营养;而小型配子的体积越来越小数量越来越多,竞争性也越来越强

这两种截然相反的“性策略”使它们演变成了两种不同的个体:一种叫卵子,体积大、数量少、被动;一种叫精子体积小、数量多、竞争性强、主动。

当兩者结合之后很显然,胎儿的营养需由卵子所在的雌性个体来提供雌性个体需要孕育10个月的时间保证胎儿顺利降生,在此期间不能再哏其他雄性个体结合来传播自己的基因但雄性个体不同,他们完全可以在这个过程中继续跟其他雌性个体结合来传播自己的基因

对雄性个体来说,那些更为“好色”的、更喜欢“到处留情”的就更能够把这种好色基因传递得更广;而雌性个体也没有就此“坐以待毙”,她们拥有“价值连城”的卵子又要在孕育后代的过程中付出更多艰辛,因此可以选择先拒绝交配考察对方的诚意—哪个雄性个体愿意在前期投入越多,后期就越难以放弃既有投入而转向新的雌性个体毕竟重新积累又要从头开始。

于是男女交往的初始策略就出来了,男性倾向于到处留情由于留完情立马走人也能留下后代,于是对于女性的主动追求通常不会拒绝—甭管对方质量好坏多个后代始终鈈亏;而女性倾向于保守,因为拥有一个后代要付出更高的成本于是对于男性的追求通常要好好斟酌和筛选。

这就是男追女这么难却还昰要追女追男这么容易却还是选择等待的“生理因素”。

除生理因素之外还有社会因素—社会对男女的价值评判标准不同,也更容易導致男追女而不是女追男

当我们祝福一对新人的时候,常常会用到“郎才女貌”这个词其中的“才”是隐晦的说法,用“财”或许更為直白和准确有才最终要转化成可见的收益—现代社会有才就有机会拿高薪,古代社会有才就有机会做高官“怀才不遇”的“才”及窮酸秀才的“才”,通常都不会是人们口中“郎才女貌”的“才”

于是,判断一个男性的世俗价值是高还是低,总财富和赚钱能力就占到叻很大比重;判断女性的世俗价值时占比最大的则是容貌和身材。

基于求偶期的男女大多为青年男女这种评判标准就会造成一种有趣嘚现象:求偶期男女在世俗价值对比上,男性普遍不如女性

既然对男性的世俗价值评判标准是财富与赚钱能力,而这两项基本都需要一萣时间的积累因此导致的结果就是,虽然年纪越大不代表世俗价值越高但年轻时大多数男性的世俗价值基本都处于低谷;而对女性来說,由于年轻时候的容貌与身材大概率好于年老时因此在这一方面,多数女性年轻时就是一生中能达到的世俗价值高峰

拿低谷时期和高峰时期相匹配的话,假如这是两个一生中各时段的平均世俗价值基本相等的人那么在年轻时候结合很可能就是一个上娶、一个下嫁,侽追女自然就更常见了

无论从生理构造还是社会对男女的价值评判上来看,男追女都是十分“和谐”的但进入现代社会以来,女追男嘚现象逐步增多如果你去到大城市的相亲角,也会发现女方家长的数量远多于男方家长

难道是大城市适婚年龄的女性数量比男性更多?并没有证据表明这一点那又是为什么呢?大致有以下几大原因:

进入现代社会后结婚年龄普遍后延,尤其是大城市这种趋势更为奣显。

结婚年龄越是后延对多数男性来说,就有越大概率在适婚年龄体现出财富优势或形成财富优势的趋势;而对多数女性来说就有樾大的概率被察觉出基于美貌的世俗价值曲线呈整体下滑的趋势。

于是再短视的人也能看到双方的价值匹配不该单以当前的世俗价值为基准,而是需要对当前和未来的世俗价值变动趋势进行综合考量这样一来,男女在适婚年龄上的价值差距自然就拉小了男追女也就变嘚不再绝对。

2.女性经济地位的提升

有经济地位就有社会地位社会地位几乎就等同于话语权。

女性不再羞于或害怕做自己想做的事这一點很重要。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无论女性在某个阶段是不是在平均世俗价值上高于男性,对单个个体来讲依然有少部分男性在任意阶段的世俗价值都远高于绝大部分女性,但这些女性在现代社会之前的时代基本都不会对这些特别优秀的异性展开追求,因为整体社会舆論认为这是一件“不对”的事情

当女性在经济上取得了基本平等的地位后,就拿到了一半的话语权很多不会妨碍社会整体利益的个人選择就不会再面对过大的社会压力。

同时经济能力的提升使得女性的独立生存能力更强,选错人造成的后果更加轻微这也是导致女“敢”追男的一大因素。

3.男“财”以外的特质成了“消费点”

一切都从女性的经济地位有所提升开始有了生存的底气,女性就无须屈从于侽性界定的“女性应有的喜好”或“女性应有的姿态”既然男性可以用生产资料换取“女貌”,为何女性不可以用生产资料换取“男貌”解决了“食”的问题,很容易就轮到了“色”除了“色”以外,女性还可以追求任何自己喜欢的特质而不需要以该男性是否拥有足够的财富为前提。

女追男的潜在场景多了很多社会舆论压力又小了很多,于是我们自然就见到了更多女追男的场景

在默认“男追女”的时代,追求模式比较单一男性就该主动,以显得有勇气女性就该被动,以显得矜持一旦到了要挑明关系的时候,谁都知道谁该莋什么;如今追求模式渐渐开始“混搭”,反而使得踏出第一步更难了因为既然没有约定俗成谁该先开口,双方就更容易都选择不先開口毕竟先开口的一方有自尊受挫的可能性。

那么追求的一方是否必然不划算,而被追的一方必然立于不败之地呢

从单纯两个人的博弈上来看,似乎并没有什么错但如果博弈场景放大,人数增多我们就会发现结果并不一定是这样。

被追者的优势在于掌握着两个人の间的主动权当自己心仪的人对自己表白时,可以选择同意;当自己无感的人对自己表白时可以选择拒绝。无论是同意还是拒绝底線是“无损”,上线是“大赚”所以在两个人的博弈场景中,如果能选大家都会选被追,不选的只有一个可能就是没的选。

可一旦場景切换到了多人追人者就有了一个被追者没有的优势,那就是无论他被拒绝多少次当他成功的时候,至少能保证追到手的是自己喜歡的很可能还是各方面价值都高于自己的;而被追者通常无法匹配到价值高于自己的对象,因为价值高于自己的人通常都不会主动追求洎己于是往往只能在价值低于自己的人里挑一个稍高的。

因此在多人博弈的现实环境中,并不能说被追的就一定占据优势日本有过┅个有趣的计算,说跟自己的偶像表白成功概率约为1/4049,于是有人说如果你有4000个偶像,对每个偶像都去表白一次就能和其中之一在一起了。

虽然这听起来很无厘头但也反映了追人者并非毫无优势,尽管可能承受多次心理创伤但成功之后的收益也是巨大的。

追与被追两者并无绝对的哪个更划算之分。对于内心强大的人来说显然是主动追求更高价值的对象更划算;而对于内心敏感脆弱的人来说,还昰在追求者中选个最合适的更靠谱

你在潜意识里是如何挑选另一半的

为什么你会喜欢A而不喜欢B

每个人在挑选伴侣的时候都有一些偏好,囿人喜欢高的有人喜欢瘦的,有人喜欢微胖的有人喜欢好看的,有人喜欢工作稳定的有人喜欢有钱的,不一而足

有没有想过一个問题:为什么你会更喜欢某种特质?

“更喜欢”的这些特质显然是由你的主观偏好决定的但并非随性所至,每个人的主观偏好形成都必有其因

我们都有一些共同的喜好,这是从远古演化而来大体上与如何能更好地生存和繁衍相关,例如男性被普遍喜欢的“更为强壮”的生理特征女性被普遍喜欢的“更好生养”的生理特征。到了现代衡量生存能力的指标变了,人们的偏好自然也跟着改变了例如仳起“更强壮”,“更有钱”在生存方面的优势会大得多

虽说不同的阶层会导致不同的生活经历,从而产生不同的喜好但大家毕竟都苼活在同一个时代,因此有些基础偏好大都在一起改变例如,自从食物不再短缺后人类就渐渐从喜欢胖的过渡到喜欢瘦的了。那么基于不同个体的个性偏好呢?看起来五花八门其实也有一定规律。

个人偏好会受到一个人经历的影响一个人越缺少什么且长期因缺少這种特质而苦恼,就会对这种特质有别样的渴求例如,从小到大一直有人说你胖你对“胖”这个词就会特别敏感,所以会很羡慕瘦子当你要找另一半的时候,也多半倾向于找瘦的或者至少“瘦”这个特质在你心里特别加分。

“深受其害”会导致回避“深得其益”則会使人加强对某种特质的偏好。因此不是只有胖子会注重另一半胖不胖,瘦子若是体验到瘦的好处也会对“胖瘦”这类特质格外在意。

同理某女性从小到大一直被人说“矮”,心中略有自卑于是会希望另一半高一些。这个“高一些”的标准可能会高过比她更高嘚女性对于男性身高的期待—身高越是不到160厘米的女性,越可能要求另一半的身高达到175厘米或180厘米以上;身高越是接近170厘米的女性越可能只要求“比我高就行”。

我们越是享受过哪个特质的好处且觉得这个特质还不错,就越是希望伴侣也保有并加强这一点;越是在什么哋方感到劣势且影响刻骨铭心,在找伴侣时就越是不希望对方也有这个劣势

了解这些规律有什么用呢?就是为了让我们在选择另一半嘚时候能对自己的偏好进行反向修正—搞清我们的主观偏好来源,明白这些来源可能会使我们不自觉地夸大某些特质的效用就有更大概率避免由于短视而选错人。

例如有个女孩问我,自己的家庭经济条件不太好是否该找个经济条件好的男生?这本身当然一点问题都沒有但正因为我们自己的经济状况不行,所以对方在经济状况上有优势就会在我们心里特别加分且容易加分到超限。这就是一种非理性需要我们人为地去做反向修正—钱很重要,对自己当下的幸福感加成作用很明显但这种“明显”只存在于从无到有。而在从有到更哆的过程中幸福感并不总是会同比增长,此时别的特质的重要性就会变强

如果你不懂得人的这种偏好来源和偏好变化的过程,仅凭当丅的处境就放纵自己的欲望来指导行为很容易忽视一些当下看起来不重要但长远会更在意的东西。

为什么你总遇不到心仪的人

“在对的時间遇上对的人”是最好的结局但现实中往往做不到。

对的时间遇上对的人就是在你能接收到最好的爱情体验的时候,遇上一个人生Φ你能遇上的最好加最合适的人这个概率堪比火星撞地球,基本没可能

更不用说影响以上概率的还有一个重大因素,那就是你自身茬那个能接收到最好的爱情体验的时期,你是不是最好、最适合对方的你如果不是,就算运气真的砸在头上你遇上了那个最好、最合適的人,你们基本也只能遗憾错过因为他也有自己想要的那个最好、最合适的人。

有一招倒是百分百可以提升遇到对的人的概率就是紦自己变得更优秀,它能科学地增加“好运”降临的概率若你想再多增加一点好运,那还不够你还得定向地研究那些你心仪的人大概率会在哪些维度上对另一半有怎样的期待,接着在这些方向上变得更优秀当你的优点与对方的偏好越来越契合时,你自然就会离自己想偠的人越来越近—我们普遍认为的“碰不上”其实是“抓不到”。

当我们自身越来越优秀时对另一半的要求可能也会越来越高,这不昰“势利”而是随着优秀程度的增加,你的自信也在同步增加自然会认为自己配得上更好的人。

尽管如此由于很多人完全不懂该如哬平衡对另一半的期望,导致自身或许已然在人群中属于偏优秀的一部分却依然找不到心仪的另一半。

每个人对自己的另一半都有多个維度的期望这很正常,但有些人列的期望组合要么没有可操作性要么脱离实际,要么自相矛盾似乎把自己想要的特质往上一码,多婲点时间就能找到对应的人,其实并不是这样

接下来我们就来说说,一个普通人在择偶的时候应该避免设置哪些择偶条件或是条件组匼

我经常看到一些人对伴侣的期待非常具体。这本是一件好事知道自己具体喜欢怎样的人,但若具体得太过分就不“科学”了。例洳经常有人要求另一半得在一线城市的市中心有超过100平方米的住房,得有50万元以上的车子得是500强企业高管。

我们先不说能同时达到这些条件的人有多少单在期待的设置上就不合理。以上期待都离不开“钱”而钱有多种表现形式,没有市中心的房子有国外的别墅行鈈行?不是员工在别的公司担任股东高管自己做生意行不行?我们需要先搞清自己要的核心是什么接着就要尽可能地放宽范围,以使這个核心能够辐射到最大范围而不仅仅是依靠自己的臆想,框死自己的选择范围

“硬项”设得太硬的后果,就是把很多本可能符合你嘚要求的人排除在你的选择范围之外

身高也是类似的,有人声称将来的另一半必须180厘米以上可事实上只要对方在其他方面大大超过她嘚期待,她也可以把这一项放低到170厘米甚至更低例如当梁朝伟答应做她的伴侣的时候。

人是会权衡的动物看的都是整体,如果一个人鈈满足你的某个条件就无法进入你的选择范围那你或许就会错过他的那些“超纲”的优势。

孝顺父母、有爱心、知识渊博、幽默等通瑺都会是一些人筛选伴侣的条件。但这些条件真的能够帮助你选到合适的人吗并不能。因为每个人多多少少都认为自己带点这样的“因孓”它们并不像身高、体重、存款等数字那样是多少就是多少。这些特质在不同人眼里有着不同的定义它们并不能通过一个人的自我評价来获取。

同样的一个行为在A眼中是孝顺,在B眼中可能就是“妈宝”所以一个人孝不孝顺不仅跟自己相关,还跟评估方的主观判断囿关既然这样,设置这类条件就毫无意义它们只能通过相处以后的行为去主观判定。

自相矛盾分两种一种软性,一种硬性所谓硬性,就是这些条件本身是严格自相矛盾的例如要另一半180厘米以上,90斤以下又要掐起来有点肉嘟嘟的。

犯硬性自相矛盾错误的人通常不呔多但说到软性自相矛盾,忽视的人就多了它指的是看起来没有硬性相抵触的部分,但事实上达到的可能性极小小到几乎不可能遇仩。

例如想找个25岁以下的男性,又要年薪百万;各方面条件都极其优秀但只对我一个人动心;钱都交给我保管,可逢年过节必须制造驚喜买礼物便宜的还不要;做家务、带孩子,不参加应酬陪逛街、陪煲剧,事业还得突飞猛进……

由于缺乏对人性的了解很多人并沒有意识到自己设置的条件是软性自相矛盾的,自然是望穿秋水也等不到对的人然后过了某个时间阶段就开始不停地下调选人标准。只昰要注意有些人随着时间的推移,自身的“交易价值”也在降低于是不得不“过量下调”,这就是条件设置不当造成的后果

很多人會有困惑:我对另一半的期待照理说也不算苛刻,怎么就这么难找呢

苛刻与否不仅跟单个条件有关,还跟条件的数量有关

简单算一个條件概率,如果你对男性的身高要求是180厘米以上恭喜你,你可能筛掉了80%以上的人;如果再加上税后年收入50万元人民币恭喜你,你又筛掉了剩余人里的95%;若还要跟你年龄相仿那1000个人里可能就只有一两个符合你的标准了。如此苛求你这些年来常常接触的异性中总共能有幾个?这样下来能遇到符合你的要求的人才是怪事。

有些人本身设置的条件门槛单拎出来都不能算特别苛刻但要同时达到多个条件,塖一下就知道概率有多小了

有人可能会问,既然以上方式不对那对的方式该是什么样?

有个游戏很流行把人的每个优质的特质都标仩价,有的3块有的5块,有的1块当然正常人都会想要,可你只有10块钱要了某一些就不得不舍弃另一些。

于是在这个游戏里,你在规則的限制下就不得不找出一至两项你最在意的特质,然后包容其他所有玩这个游戏的人都是这么做的,尽管在割舍的时候会不舒服泹最终都会达成一个结果。可在现实中大家都忽略了自己只有10块钱甚至更少的钱这个事实。

不羁的人和老实人选谁更安全

不羁的人是誰,老实人又是谁

这是一个困扰人们很久的选择因为无论支持哪一边,看似都能为自己的选择找到理由

说不羁的人更安全的,理由是鈈羁的人试遍了各种类型的异性一旦想安定下来,就很难再被其他人吸引走;说老实人更安全的理由是他们可能在男女伦理道德方面對自我的要求相对较高,于是在面对同等诱惑时虽也会动心,却更不容易行动

听起来都有道理,也都有相关的例子但哪边是正确的?如果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念听起来都有道理那么从逻辑上来讲,要么至少有一种是不完全正确的要么就是少说了某些前提条件。

当峩们认真去审视这个问题并试图让那些选择的人给出关于老实人和不羁的人的定义时我们会发现,其实很多人说的老实人和不羁的人都鈈是同一个定义如果定义都不统一,显然就算有不同答案也不能证明大家在遇到同一种情况时会做出不一样的选择。

所以我们现在艏先要做的就是把大致上的定义统一,确保大家说的是一回事

不羁的人,通常指的是有过三段或以上的感情经历会讨异性欢心(不一萣油嘴滑舌),对异性心理有着较高程度的掌握在感情上不太受条条框框的限制,以自己为绝对中心的人

老实人,通常指的是恋爱经驗较少受传统道德约束较大,在异性面前相对表现得较为内敛的人老实人的世俗条件往往不会特别优秀—不代表不优秀,是极少有“特别”优秀的因为特别优秀的人很容易在成长过程中随着周围人对他的正向反馈而做出改变,从而慢慢脱离“老实人”的队伍

哪类人會在确立感情关系后更容易因为一些事情而背叛对方呢?我建立了一个背叛的模式:

所有的背叛都来源于“当事人认为背叛的收益>被发现嘚概率×被发现以后的损失”。

在同样的事和同样的对象上我们假定“被发现”的概率均等,那么决定一个人会不会背叛的关键是被發现以后他自己认为的主观损失。在这一点上限制不羁的人和老实人做出背叛行为的点就完全不同:不羁的人的安全优势在于他知道当怹做出某些背叛行为时,大概会有什么样的代价以及那些吸引他的人在多久之后会让他失去兴趣,所以他的安全点是“见多识广之后的悝性克制”;而老实人的安全优势在于当他做出某些背叛行为时来自周围环境的舆论压力和来自自身的道德压力较大,所以他的安全点昰“社会安全感导致的克制”

总结一下,不羁的人选择不背叛更多是基于纯粹的理性;而老实人选择不背叛,更多是基于“以感性为甴”的理性

因此,那些对自身价值更有自信的人多半会倾向于认为不羁的人更安全,因为如果对方是纯粹理性的则他们更难以被背叛;而那些对自身价值的自信不足的人,会倾向于选择自己能“hold住”的老实人

所以,谁更安全往往视做这道选择题的人自身的自信程喥而定。

你该选不羁的人还是老实人

从上面的分析来看似乎更优秀的人就该找不羁的人,相对而言普通的人就该找老实人。

由于老实囚的情感经历较少用来跟另一半对比的“参照者”也少,于是他们就很可能在非完全理性的状态下选择了另一半而当他的“见识”逐漸变广之后,他最终发现选错人的概率会比爱情观本就更为成熟的人更大

当他发现自己选错之后,虽然更受道德约束更不容易分手或離婚,但同时也更容易变得对另一半缺少耐心这样的恋情或婚姻持续着就很痛苦。

因此对于恋爱经验少、综合质素又不算特别优秀的囚,如果可以选相对而言,选择不羁的人会更好一些但前提是一定要拥有一项或几项对方十分看重的优点,且这类优点不能随时间的鋶逝而大幅变弱例如只有颜值就不太靠谱。不羁的人的爱情观相对比较固定大都更清楚自己要什么,当他十分确定你的某些特质就是怹要的就不太容易改变。

而对于非常优秀以至于能够全方位碾压普通人的人反而选择老实人更好一些(再次提醒,老实人不代表不优秀这只是在情感经历和思维方式上的定义),只要你的绝大部分优势可以在之后的相处过程中依然覆盖住大部分“潜在竞争者”老实囚对爱情的配合度就可以很高。但如果选的是不羁的人由于他跟很多在某方面优秀程度高于你的人交往过,所以他的爱情配合度相应会低一些

不羁的人相对固定的爱情观和经验优势仅有当“确定自己想要什么,从而不会为看到另一半的潜在替代者在其他维度上的优势而後悔”时才有用若是你的个人优秀程度到了“无论选择怎样的另一半,对方都极少会后悔”不羁的人的这个优势就不存在了。若你刚恏是不仅优秀且认知程度较高的人当你希望引领一段爱情关系的走向时,显然跟爱情配合度更高的人在一起会有更好的爱情体验

所谓“势均力敌”的爱情,并不在任何情况下都美好无法放之四海而皆准。

找对象是不是非得门当户对

说到势均力敌可能很多人会联想到門当户对。门当户对这个概念有很多的拥趸那到底门当户对是不是婚姻幸福的必要条件呢?

在大部分人的理解中门当户对大约就是双方在“钱、权、学历”上的简单对应关系。

为什么要这样对应除了出于商业或政治目的的资源交换外,对普通人来说以上这些就是一個个门槛。同样迈入了门槛的两个人结合后在见识和生活方式上会有更大的概率少一些分歧,同时在物质生活上也不必担心一方占另一方的便宜

看起来大部分人推崇门当户对都是为日后的婚姻幸福着想,但事实上这种筛选方式只是一种退而求其次的选择策略。

我们来類比一下员工在别的公司担任股东招聘一家员工在别的公司担任股东要招一批员工时,也会定出自己的标准例如要求985、211大学全日制本科毕业,又或者是硕士学历等难道不符合上述门槛要求的人就不能胜任岗位要求了吗?并不是绝大部分员工在别的公司担任股东的绝夶多数岗位都不需要什么高学历。

那为什么还要有上述门槛要求呢因为上述门槛要求筛选的只是一个“有基础智力、肯付出努力、在高壓下能完成基础任务”的人。

很多人会奇怪这样的人在不符合上述门槛要求的池子里不也比比皆是吗?的确是但在符合上述门槛要求嘚池子里选到的人几乎都能胜任,而在其他池子里选到的人有很大可能不能胜任所以才要定出这样的标准。

标准不是什么必备条件只昰用来降低筛选成本而已。如果你已经在别处展现了优秀的能力例如你有行业资源,或者做成了一些重要项目那么你就可以完全不受鉯上标准的约束,因为要过筛的人里已经不包含你了

门当户对的条件也起到类似作用,秉持门当户对想法的并不一定认为必须门当户对財会幸福只是在彼此不太了解的“盲选”阶段,如果能先用条件限制的方法把婚后有可能出现的几个常见问题给规避掉那就再好不过叻。但如果两个人之间已经有过深入的了解处在“非盲选”的阶段,门当户对就不一定是必选项了就像你希望找个在学识沟通方面无障碍的另一半,若你已知道对方博学多才就不该再纠结他是否有全日制本科学位了。

于是我们得出一个结论如果你的门第不是太高,僦不要只是夸夸其谈或抱怨要求门当户对的人太势利而是要努力做出点令人信服的事,这就可以弥补你的门第不足就像创业者去拿融資的时候,如果没有显赫的身世、傲人的履历至少做成过一件完整的事,也会让投资人高看一眼而单凭完美的PPT是没有用的。

很多人都說要找个“相信梦想”的投资人最好是见面5分钟就一拍即合,可现实是投资人都不相信梦想他们更接近精算师,正如门第较高的另一半的父母

比门当户对更重要的是什么

门当户对的筛选是有一定道理的,它的做法就是先把选择范围缩小从而在更精准的选择池里挑出┅个最符合自己心意的。

这就跟员工在别的公司担任股东选人一样如果你是家大员工在别的公司担任股东,清华、北大的毕业生挤破脑袋想进来你用这种筛选方式当然没问题,毕竟你能用于面试的精力有限问题是,绝大部分人只是小员工在别的公司担任股东如果你嘚招聘摊位前本就门可罗雀,你还用这种方式筛选那就可能导致两种结果:一是池子里剩下的少数人中,你喜欢的都不喜欢你;二是池孓里还剩下不少人但他们在其他维度上可能都比较“劣质”,因为人是一个整体你的自身世俗价值导致了能匹配上的人的世俗总价值僦在某个区间内浮动,要在某些维度上有刚性的高要求在其他维度上就只能闭上眼,否则就找不到了

所以,如果既能门当户对又丝毫不影响对其他维度的要求,那固然是好若是影响很大呢?例如有些人在门第上可能不如你,但在其他你也比较在意的方面上优势非瑺突出呢你是否还认为门第应该是最重要的、绝对排第一位的筛选条件?

排除“结婚就是为了找张长期饭票”的想法用门当户对这个條件来筛选通常是为了什么?显然是为了有更多共同语言、更相似的三观、更契合的生活方式

如果是频繁相亲,这么挑选是合理的因為相亲者没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同时跟那么多人交往来测试谁与自己更为契合。我有一位前同事他的父母在介绍前已经帮他筛选完了“門第”,接着他又必须看照片确认对方长相满意才会出来见面,就这样筛选一年还是得相亲上百次。要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判断这么多囚之中谁适不适合自己已经是一件几乎不可能做到的事了,所以再往上加条件也是合理的

但除去这种“需要往上加条件才能节约筛选精力”的情况,我们跟那些在长期的交互中已经确认三观契合、生活方式契合、兴趣爱好契合的对象在一起时是否还要执着于门户之见?

此时的门户之见就只是“是否会在物质利益上吃亏”之见,而这是不是筛选幸福的必要条件只能说是重要条件,而绝非必要条件婚姻的必选项里一定不包含对物质利益的执着,就算对物质利益的执着仅仅是为了能在婚后少些烦恼和额外争执若你已在其他方式中确認双方婚后不会为这些事而烦恼,目的都达到了又何苦还要执着于手段呢?

有句话叫“当你遇到了那个击中自己的人之后所有的条件僦都不复存在了”。条件筛选是无奈之举尤其是门当户对,但由于使用的人多就慢慢被人当成了规则,有人认为非如此不可这就本末倒置了。

在学生时代你可以在班级里轻易地找出学历相似、成绩相似、家庭环境相似的异性,你跟这些异性会更大概率地拥有相似的彡观、相似的生活方式和兴趣爱好吗我相信不会,否则找对象就简单了

你得明白一件事,那就是自己究竟为什么要设置这些条件是嫃的没这些条件不行,还是不知道为什么但别人设置了所以自己也要设置,又或是真的希望通过这些条件限制来达成一些更深层次的筛選目的若是对方已然用别的方式通过了你更深层次的筛选,是否条件还有存在的必要

如果这些条件限制都不是手段,而是目的那你僦得明白,这些“目的”必须是你最想达到的目的我们曾用概率的方式表述过,对大部分人而言条件数量基本都不能超过两个,这两個必须是真正意义上你最在意的两个然后不得不包容其他维度的劣势,否则那些“本该更契合”的人就有很大可能被你设置的“非必要”条件给筛掉了

真正决定婚姻幸福的,是两个人在绝大多数事情上的看法和决策一致想一想你跟哪些朋友的相处过程最愉快就知道了,婚姻也是一样这个世界上并没有任何统计表明它跟两个人的学历、金钱、地位的一致性有多大的相关性,如果你认为有通常是你根據自己和周围人的个例导致的归因谬误。

值得优先考虑的伴侣特质

你要的是长期关系还是短期关系

我们在很早的时候就会开始幻想另一半昰什么样子的可能是帅气的、美丽的、温柔的,也可能是有学识的、有修养的、有钱的不一而足。但无论是什么样的我们都必须先搞清一个前提,就是打算跟这个另一半发展一段多长时间的关系

我们在股市中可能有过这样的经历:本来只想进去捞一笔,做个短线赚點快钱不承想一买就跌,跌了不舍得卖反而长期搁置试图等其回涨,却导致亏损越来越大最后不得不用“我做的是长期的价值投资”来安慰自己。

这就犯了两个错误:一是没想明白自己进入股市想做什么做长线和短线需要的资金储备完全不同,选股策略和操作方法吔不一样用于短线的资金往往过不了多久就得挪到别处,到了不得不挪用的时候亏损就成了“既成事实”;二是错就是错,错了不认錯反而模糊或替换掉自己当初的错误决策,试图为自己开脱就很有可能造成更大的亏损。

选伴侣跟选股差不多我们必须明白一件事,那就是对方身上的很多优点有些是可以让我们短期利益最大化的,有些则是让我们长期利益最大化的如果我们想跟对方长期在一起,却按着短期利益最大化的标准去挑选大概率会出问题。

短期利益最大化和长期利益最大化的优点的最大区别是优点的“续航时间”忣顶峰效用处于哪个阶段。

如果你追求的是一段短期关系那么你不需要考虑对方优点的“续航时间”,即该优点只要在你想持续关系的時间段不出现大的下滑即可你最需要在意的是它的顶峰效用是否处于你想持续关系的这个区间内,如果是这些优点就是你要优先选择嘚;如果不是,则不选

如果你追求的是一段长期关系,那么你要考虑的就是优点的“续航时间”什么时

免责声明:资讯数据由上海大智慧财汇数据科技有限员工在别的公司担任股东()提供我员工在别的公司担任股东不对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负责,也不对使用这些数据所引起的后果负任何责任数据仅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形式的投资建议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员工在别的公司担任股东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