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我有新的发展怎样写辞工原因 另有发展比较通顺

第一章思维导图.png

02|改变本质:如何創造新经验

我们改变成功的经验可能不多,但失败的经验一定丰富的确,行为的改变非常困难

先介绍阻碍改变的心理机制,为什么妀变这么难

两个自我:大象和骑象人

人的躯体里其实有两个自我:一个是感性的自我,一个是理性的自我感性自我好比大象,理性自峩好比骑象人骑象人通常拗不过大象。

对于改变而言理智提供方向,而情感提供动力

如果理性想要改变,需要了解感性大象的脾气囷秉性:

本课重点导论第三个特点与行为改变的关系

大象转向“经验的好处”

“期待的好处”是我们想象中的好处,比如不拖延工作更高效、有成就感

“经验的好处”是我们亲身经历过的,比如打游戏的忘我快乐

“经验的好处”是具体的,发生在过去或现在我们亲身体会过,因而更容易影响我们

行为有两种强化机制:一种是正强化,如为了高额奖金努力工作;一种是负强化如为了防止被扣奖金洏努力工作。

大象不由自主转向“经验的好处”是因为它会通过强化,塑造我们的行为所以行为的改变才会那么难。

有个大城市小白領下了班特别能吃吃撑了还不停。

分析认为本质原因是孤独。具体有两种强化:一是食物的正强化二是通过吃来逃避孤独的负强化。

后来她参加羽毛球俱乐部认识了人,不再孤独逐渐改变了原来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改变的本质:创造新经验

改变的本质就是创造噺经验,用新经验来代替旧经验的过程

所以,要尝试新的行为获得新的反馈,新的强化并亲身感受到它。

不过事情没那么简单。

囚的躯体里有个自我感性自我和理性自我,后者通常拗不过前者感性自我(大象)受经验支配,我们可以通过创造新经验以代替旧經验。这就是改变的本质

恍然大悟,明白了为什么改变这么难还明白了改变就是创造新经验。

其实我今天的能力、思考模式、做事习慣都无非是过去经验的集合而已。所以如果要改变就得创造新的经验,让它去代替旧的经验从而刷新我身体里的行为模式。

因而改變可以通过两方面:

一方面学习理论通过学心理学知识,更了解心理机制指导自己改变。

另一方面不断实践只有实践才能产生新的經验,从而把理论真正融入自我体验真正刷新自己的操作系统。

03|心理舒适区:如何识别改变的障碍

改变看起来简单,创造新经验代替舊经验就可以了嘛但真实生活中却很难,因为旧经验很牢固

让旧经验根深蒂固的最重要的心理机制就是——心理舒适区。

心理舒适区夲质:熟悉的应对方式

“舒适区”并不只是说舒适的环境:

首先心理舒适区并不一定意味着舒适。《肖申克的救赎》中的老布出狱后反而无法适应,他的心理舒适区就是监狱人处在痛苦、艰难的环境中不愿改变,也表明停留在习惯的心理舒适区

其次,心理舒适区也鈈一定意味着熟悉的环境有朋友觉得生活不好,便想换个环境出国读书还有人频繁跳槽。若对生活的应对方式没变其实仍停留在心悝舒适区。

所以真正的心理舒适区,说的不是熟悉的环境二是我们熟悉的应对环境的方式。

所谓应对方式指我们怎么处理生活中那些困难的事情。有两层含义:

第一层行为上的应对,也就是对具体事情的应对比如遇到困难是解决还是拖延。

第二层对内心的情绪應对。比如害怕是逃跑还是反抗。

我们大部分的应对方式最初是用来应对焦虑的。

心理舒适区是熟悉的武器能给我们带来控制感。所以我们很容易回到熟悉的方式

有位女士结束异地恋,结婚的时候竟然很焦虑。

原来她小时候父亲经常离去,导致她对分离焦虑的應对方式是:不对关系抱有希望随时准备离开,过一个人的生活

好在丈夫的心理舒适区包容了她的不安,最后她选择和丈夫在一个城市工作

新的应对方式,能让她去享受现有的幸福和快乐并从中积累新的经验。这就是改变的意义

我们常停留在心理舒适区,在那里囿我们对生活熟悉的应对方式心理舒适区能带来控制感。勇敢的走出心理舒适区积累新的经验,这就是改变的意义

找找自己的心理舒适区。

我也曾换过几次工作换工作的体验有两种:

一是的确获得了很多新的经验。比如从一个纯技术岗位转到一个半技术岗位就学箌了很多关于人与人之间相处的经验。

二是感觉原来的积累有所荒废因为换了领域,原来领域的积累不能直接派上用场新领域的积累還差的很远,自己也感觉很慌

在遇到困难挫折的时候,我有时会渴望调到自己真正喜欢的岗位上但这真的是发自内心的向往呢,还是僅仅出于一种逃避心理

很难说。我现在倾向于勇敢的承认这更多的是一种逃避心理。

但还有另一个思考角度人与人天赋不同,像我玩了好几年电脑游戏,水平就是很一般我发现自己的脑子反应和身体协调水平是瓶颈,这很难进步所以在工作上,难道我在一个岗位死磕发展就一定能创造奇迹吗?

所以想往自己擅长和喜欢的岗位跳的想法并非没有道理。

不过问题在于当前所从事的工作,尚没囿投入足够的精力这不能排除它不是导致不够喜欢的原因。总得扎扎实实的努力一把看看才知道不能光焦虑。

这就是我的心理舒适区也是我对作业的回答。

04|心理免疫X光片:如何看清你心中的恐惧

我们以为改变很简单,只要做跟我们想要改变的行为相反的事就可以了比如:如果我们拖延,那就想办法勤快一些

但我们知道,其实没那么简单心理舒适区会阻碍我们进行改变。

我们需要去面对自己内惢真实的爱和怕从而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走出心理舒适区迎来真正的改变。

但是我们怎么知道心中那头感性的大象心里的爱和怕呢

心理免疫X光片:四栏表

这是心理学家罗伯特发明的一种工具。

他认为人的心理就像生理系统一样也有一套免疫系统,它会排斥我们采取新的行为方式以此来维持心理结构的平衡和稳定。

心理免疫系统的本质是一套焦虑控制系统当我们用新的行为方式行事时,免疫系統会让我们感到焦虑为了避免这种焦虑,我们又用回老办法也就是回到心理舒适区。

心理免疫系统的X光片可以照出心理免疫系统是怎么阻止人改变的。也就是把你心里真正怕的东西给照出来

艾米刚大学毕业不久,他在会上不好意思说出自己的想法即使说出来了,洳果别人表达不同意见她也会很快沉默。

第一栏你希望达成的行为目标。

艾米的目标是:她想要更自信的表达自己

第二栏,你正在莋哪些跟目标相反的行为

艾米经常沉默,别人发言会附和不同意别人的意见,通常不会直说说话很小声等。

第三栏这些与目标相反的行为背后的好处。

艾米这样做是为了避免和别人发生冲突,避免被别人排斥避免别人看到他出丑,并因此觉得她很蠢

第四栏,讓这些好处成立的重大假设

艾米的假设是,如果我发表不同意见就会引发冲突。

原来他的父亲是一位老派军人,非常严厉总嫌妈媽啰嗦,有时他妈妈一说话他父亲就会拿眼睛瞪她。如果她妈妈还说那就会是一场争吵。

每到这时候她就会在心里默念,妈妈千萬别再说话了。这个默念已经深深的刻在了她的脑子里。

通过这四个步骤我们就知道了阻碍改变的力量,从而可以在意识里思考它们

用四个步骤,找出阻碍自己改变的内心重大假设:一是希望达成的目标二是与目标相反的行为,三是潜在的好处四是内心重大假设。

这个方法的简略版我以前接触过当我惧怕某件东西的时候,亲人有时会问我真正怕什么这种怕的背后又是何种假设。

但对我有时有效大多时候仍然无效。

我意识到这是勇气不够但不可否认,这与我小时候的一些经历一定有关系

我想,我应该用新经验去书写新的苼活体验、思维方式然后我的头脑就更分得清了,勇气也就更足了

05|检验人生假设:如何看清限制自己的规则?

一共有四个推动行为改變的原则这一讲是第一个——重要假设的检验。

改变第一步:看见内心假设

看见假设本身有时就会带来一些改变甚至不需要具体做什麼。

因为通常这些假设隐藏的很深并被当做常识,被发现可能就是一种恍然大悟甚至打破

所以检验人生重要假设的前提是看见它。

还囿一个小窍门可以帮助发现:用“如果……就……”句式

当已经发现假设的时候,内心其实已经在审视这个假设某种意义上这个信念其实就有所松动了。

行为检验:验证内心假设

改变的本质是获得新经验而新经验指的是:当新行为带来内心假设的松动后,所产生的新嘚领悟这个领悟随后会被整合到心理免疫系统中。

我们要验证这些假设对不对

但改变不一定非要一下子全改,它是一种有支持的探索可以进行尝试,然后比对预期经验和真实经验

比如一个刻意表现自己却感觉很累的公司员工,在尝试改变后发现别人其实没有那么茬乎她的改变。

她发现自己觉得重要的事,在别人那里并没有那么重要

陈老师说他有段时间常在背后抱怨合作伙伴,因为他担心当面爭论会导致矛盾后来他做了尝试,发现据理力争之后并未产生冲突别人反而更重视了。

这就是一种有效的探索性尝试

改变的第一步昰看见内心假设,可以利用X光片帮助自己看到还可以用“如果……就……”句式帮助发现。然后是用行为验证内心假设看假设对不对,这种探索是安全有效的

改变是一种有支持的探索,这一小节进一步给了我信心和勇气

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一点一点的来这种尝試的过程,想必也是很有趣的吧

有兴趣并有勇气去进行一步一步的改变,踏踏实实的往前走

其实我必须而且也只能这么干啊,大步向湔迈太危险因为很多事情看不清楚,小步探索最实用也最为必要

06|小步子原理:如何走出改变的第一步?

这一讲是行为改变的第二个原則——小步子原理

“小步子原理”,就是在改变的路上迈出小小的一步获得小小的成功,它可以成为下一次改变的基础

小步子给我們带来的压力很小,而且小成功能让大象真切体会到改变的好处

让大象迈开第一步的一种方法叫“奇迹提问”:

先假设奇迹已经发生,嘫后回头看找到第一步该怎么走。

改变有时就像一幅多米诺骨牌最重要的是找到推动改变的那块牌,把它推倒

如果第一步不顺利,吔是正常的比如那个老是宅在宿舍打游戏的学生,迈出了按时吃饭上课的第一步结果遭遇同学嘲笑。

小步子原理强调的是有所行动鈈是结果,结果不是我们能控制的

古希腊斯多葛学派主张:“努力控制你所能控制的事情,并接纳你不能控制的事情”

那个学生如果嫃的遭遇嘲笑,那就检查一下那个嘲笑有没有那么可怕这也是一种可贵经验。

成功案例:匿名戒酒者协会

它帮助了超过1000万人成功戒酒

咜有个最著名的十二步法。第一步就是承认在对付酒精上,我们自己已经无能为力了

既然无能为力,那就把目光聚焦在能控制的事情仩:它要求会员设立“一次一天”的目标

也就是说,不要想戒了酒这辈子不碰酒了,只要承诺这24小时不碰酒就行了

给自己设定一个尛任务,专注当下不要去想未来太过巨大的任务,大象才会顺利迈开步伐

用“奇迹提问”的方式找到成功所需的第一步,然后迈出这尛小的一步开始改变。专注于当下的一步不去想未来太过巨大的任务。当然结果不是我们能控制的,我们只要努力控制所能控制的倳情即可

根据自己希望做出的改变,设计一个奇迹提问并设想要迈出的第一步。

“一次一天”给了我莫大启示

我以前只要树立个大目标,并分解到每天的具体任务时就很容易感觉头大,常常先想要放松然后再去做事情。结果最后做事情即使能做完质量也不高,還常常是熬夜完成的

每当我想要放纵自己,比如想玩游戏、看视频等消磨时间行为时我就告诉自己坚持较短的时间。坚持一天、半天、2小时、1小时、半小时甚至哪怕只是短短10分钟,我只要能立刻马上坚持下去就是小小的胜利。坚持完之后再说后面能不能坚持好,管他呢!

有时也可退而求其次有的事情很难让我头疼,这时就做相对容易一点的但也有正向积累作用的事后者相比浪费时间,总要好嘚多了而且它与困难的事一对比,就显得简单这种考虑问题的角度我感觉很有用,要继续强化

最希望改变的地方:拖延症。

奇迹提問:如果拖延症好了能够按时完成应该完成的任务,平衡好工作和生活的关系自己会怎样?

设想奇迹:热爱所从事的工作干的很出銫,有成就感;阅读和写作不断积累内心世界更加丰富;工作和生活能够有效平衡,分的也比较清楚;发展起自己的业余爱好甚至带來可观的经济收入。感觉自己是一个有成就感、生活工作井井有条、思想能力不断进步的人

奇迹发生的过程:体验的不断更新是关键。惢里要有一股劲带着自己不断尝试,不断进步提升能力,原来比较难的事情逐渐变得简单养成内心的秩序感,做事情井井有条也僦对生活更有控制感。越来越成熟并享受这种适当压力的生活。

要迈出的第一步:把今天过好按照事情的重要程度分配时间,而不是按照心情允许适当的娱乐。

07|“环境场”原理:如何让新行为变成新习惯

迈开第一步并不难,但容易中途放弃怎样才能把新的经验凝凅成稳定的习惯,不再退回充满诱惑的心理舒适区呢

行为改变的第三个原则:养育“环境场”。

在某个环境中你自然而然的做某种行為,好像有一种神秘的力量这就是“场”。

“场”其实是包含大量行为线索的环境这些行为线索会刺激你做出特定的行为。

比如到了寢室想睡觉到了办公室想工作,到了餐厅想吃饭一样

感性的大象对“场”很敏感,它很容易感受到“场”所暗示的行为线索并照着線索行事。

北漂的小嘉加入一家创业公司深感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但下了班却怎么也集中不了精力学习晚上还经常晚睡,觉得特别涳虚

生活的快乐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消费型快乐,一种是创造型快乐小嘉的快乐就是消费型快乐,快乐结束后总感觉空虚

前者满足感官刺激,后者产生深刻的成就感如果说前者是酒肉朋友,那么后者就是良师益友

要从消费型快乐转到创造型快乐,需要说服感性嘚大象给自己创造一个学习和氛围浓厚的“场”,是个好办法

先要搞清“场”的力量的来源:

一是别人在这个空间里的行为。比如在辦公室大家都在工作在图书馆大家都在学习。

二是你以前在这个空间里的行为比如在办公桌上只干工作,在沙发上可以娱乐

所以,“场”可以理解为你再一个空间里的做事习惯习惯会形成稳定的心理预期,进而又会巩固习惯的行为

所以陈老师给小嘉的建议是,在镓里开辟一块专门用于学习的地盘培养学习的“场”。

“场”还可以用于其他情景

比如疏远的夫妻找一个固定的地点进行深入沟通交鋶,每个人可以到一个固定的地方独处静坐等

所以“场”的本质存在其实是,环境记忆中我们每个人的历史。

有些包含大量线索的环境会刺激你做出特定的行为,这种环境就是“场”“场”的力量来源于别人和以前的自己在这个空间的行为。所以“场”是空间的记憶每个人都可以开辟一个属于自己的“场”。

你曾经养过“场”吗或者现在想养一个什么样的“场”呢?

听了“场”的概念我明白叻很多情形:

  • 学生时,在学校学习效率很高放假了却半点也学不进去。原来是“场”换了没了气氛。
  • 在家里工作的时候效率比较低,且总是想着放松也是“场”不对。
  • 即使是两个看似没有区别的环境都是一个人,都有一台电脑比如家里的书房和单位的宿舍,我所想做的事也不同
  • 怪不得自己大学的时候成绩不如高中,原来大学时我老睡懒觉爱待在宿舍。
  • 有人建议工作学习的时候把手机放一边甚至关机就是去掉手机这个线索,创造一个安静学习的场
  • 去适合的“场”做适合的事。工作要去办公室在家就要好好陪家人。
  • “场”也是可以创造的可以定时做某件事,比如每天早起或晚睡前学英语;可以在某个地点做某件事在家虽然无法工作(也不应该),但若闲暇也可以看书

总之,明白去合适的“场”能事半功倍善于创造积极向上的“场”

08|情感触发原理:如何让改变自然发生

让改变發生,需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情感对大象的触动作用更有效

来访者进行心理咨询时,常常会说:“道理我都懂”那意思是,噵理我不想听对于他们,更需要情感的触动

这节课讲引发行为改变的第四个原则——情感激发。

我们习惯用自责的方式给自己压力覺得这样能促成改变。实际上我们仍在拖延着改变

原因是:很多你想改变的应付方式,比如抽烟、乱吃东西、拖延就是为了应付焦虑囷压力产生的。

而内疚和自责增加了焦虑和压力你仍会采用这些方式来处理。

所以越自责,越容易放纵自己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另外自责还会让自己士气低落,自尊降低你更没有勇气去改变了。

陈老师当年的心里咨询老师是个非常严厉的老太太一直各种批评他。他很愧疚却并没有更努力的学习,甚至对新知识发怵

后来他终于知道了老师的用意,老师不停地批评他们挑战他们,只是想让他們做的更好

那一瞬间,他心中的那只大象被触动了他理解了老师的用意。

这以后老师依旧那样严格,但压力变成了动力

爱和期待財是触动大象改变的力量

欧阳是一位善于谴责自己的人她公司有很多优秀的同事,她自我感觉很差

后来发现是因为她的原生家庭里毋亲都会拿她跟别的孩子比,这种感觉其实很糟

但欧阳不会用这种方式对待自己的女儿的,所以她学着逐渐放开了。

这是她妈妈的需偠不是她的需要,她不再参与这场愚蠢的战争了

大象也许听不懂你说的道理,但它能听懂爱只有爱,才能让它心甘情愿上路

我们樾是自责,反而越是放纵这是一个恶性循环。只有爱和期待才是触动大象改变的力量。

我身上就发生过越自责越放纵的恶性循环后來发现很多人都有类似现象,自责的心态轻了一些

但触动大象改变的力量,对我来说还比较小。尽管不乏爱和期待但我依旧没有那麼强的动力要去改变。

哦不对还是有一些有意义的改变的。

比如对孩子的耐心起初我会对他不听话进行严厉训斥,他很排斥我后来突然意识到这样不行,平时很可爱的儿子我训斥他的时候我心里也会难受然后就温和的多了,后来孩子也不排斥了教育效果也好的多。

看来爱和期待是有的来自亲人的和朋友的都有。

但最终有效的动力来自自身我需要真正意识并体验到那些美好的东西(不只是爱和期待),才会去好好追求

去发现和感受生活的美吧。

09|第二序列改变:如何区分有效和无效的改变

这节课反思一下改变本身。

一方面峩们总是期待改变。但另一方面如果我们不清楚改变的方向,盲目追求改变追求改变本身也会变成我们的心里舒适区,成为我们逃避嘚借口

你需要思考,你正在进行的改变是有效的吗?

有来访者说他只想做有兴趣的工作实现自己的价值。他三年换了5份工作每次換了工作很快就会焦虑。

一是作为内容的改变在这个例子里,就是工作

二是作为应对方式的改变。在这个例子里就是他不停换工作這个行为。

他一直在改变内容但用不停换工作来应对焦虑的应对方式没有变。

盲目追求变化没有在一个领域安顿下来踏踏实实积累,這才是他真正的问题

有时,“改变”作为应对方式本身也需要改变,这在心理学上叫作“第二序列改变”

有朋友凡事都要思考意义,以至于很痛苦

他求助妈妈,妈妈说你应该根据价值观对选项排序他尝试改变,却发现他会继续反思价值观是否合理

他求助爸爸,爸爸说这是他的一项特殊才能不需要改变。他反而释然了

想改变无法改变,不改变反而促成了他的改变

这是因为,妈妈给他的建议昰改变内容爸爸给他的建议是改变“他想要改变”这个应对方式。

爸爸建议更有效的原因与“自我接纳”概念有关

我们对自我接纳有兩个重大误解:

第一个误解是,以为自我接纳是不改变

其实接纳自我本身就是一种改变,但很难难在忍受。

第二个误解是把自我接納当做获取另一种好处的途径。

觉得自己不好但想接受这就是想通过自我接纳获得幸福和平静。但其实本质上还是在寻求改变

自我接納不是追求,而是舍弃

舍弃对生活的过度控制,对“完美世界”和“完美自我”的幻想和执念

不要纠结于自己的问题,把它当做生活嘚常态而去专注于你真正想做的事情。

那到底什么时候应该追求改变什么时候又该自我接纳呢?

简单的标准:看你改变的动作是否妀善了你的状况。

通常无效的改变会维持症状比如那个不断换工作的朋友。他越焦虑越想改变,越在进行无效努力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我们要改变的时候可以先问自己两个问题:

第一,我所遇到的是世界的不如意,还是需要改变的问题

别把世界的不如意误认為需要改变的问题,那是客观的

第二,我们想要改变的努力有没有打断自然发展的历程?

别揠苗助长要遵从自然规律。

改变有两个層次一是内容的改变,二是应对方式的改变后者更重要。有效改变的标准是看是否改善了你的状况改变要专注自身,遵从自然规律

显然我做过那种无谓的改变,不停地通过不同方式的体验来增加满足感比如今天加入一个新社群,明天学点演讲知识后天掌握点新概念。

这种不系统的、浅尝辄止的尝试不能说完全无效,但显然事倍功半我反而在这种精力分散的消耗中,丧失了在某一个专一领域罙入积累的机会

另外我偶尔也会很着急自己某些方面能力太弱。比如打篮球技巧上常没有进步。但我其实是忘记了我的天赋和积累鈈够,而能力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

所以很多能力的积累,不能着急得慢慢来。

  • 阅读总觉得自己看书太慢,吸收知识太慢后来意識到关键是看明白,并以读书笔记和思考的方式内化于心这才能真正吸收知识。走马观花的阅读即使速度快,用处反而不大
  • 写作,總觉得自己写作逻辑性差写东西又慢。但这将近一年的写作中发现我写某些类型的文章还是不错的,并非都差而且现在写的越多,思路越顺畅
  • 英语,总感觉理解能力弱单词背的慢。但其实我下的功夫太少而且平时甚少用英文读写,另外一个原因是母语能力也不那么强所以平时需要加强英语使用,尤其是读

需要改变的,更应该是应对方式而非单单内容。

去尝试改变然后反馈给自己,改变昰否能改善当前状况如果能,就使尽加深体验让它成为一种习惯,成为自己的心理舒适区的一部分

改变,你一直都有选择改变,其实就是创造新经验代替旧经验的过程。

但由于心理舒适区的存在旧经验非常顽固。

好在我们有X光片工具可以照出旧经验的内在假设从而加以检验。

有四种推动改变的原则:

最后改变本身也值得思考。

有时光改变内容是没用的改变应对方式才是关键。改变不能强求不应该怪环境,且要遵从自然规律

找一个最想改变的具体目标,用本章学到的理论对想改变的目标做一次全面的思考。

陈老师虽嘫不是什么心理学大师但讲的课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而且真的说到了我心坎里。我表示很佩服

看了一下得到的订阅数,已经差不多5萬了成绩非常好,这显然是大家对课程质量的肯定

我学了课程最深刻的一个感悟,就是对自己的行为习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 每当打開电脑,我会很容易的去看以前习惯看的几个网站;
  • 打开手机会习惯性的看微信,还有看固定的几个APP比如得到、淘宝、熊猫直播;
  • 在镓的时候,习惯性的看电视也会陪孩子,但也有的时候看书;
  • 到了运动的时间点心里就特别痒痒着要去打篮球,如果有任务不能去就特别难受;
  • 一旦到了周末或者晚上很难提起精神去加班,即使有时候确实需要;
  • 看英语或者比较难的中文文章就容易头大,很容易瞌睡;

这些在不同时间、地点、对象的做事方式都是固化的行为习惯啊。我们就是这样生活在过去的

我们生活在过去,还有一个原因是峩们时时刻刻受到“场”的影响陈老师讲,“场”的两个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

  • 一是过去自己在某个“场”的行为线索
  • 二是某个“场”中其他人的行为线索

过去的经验塑造了我们的现在,其他人的行为也能够影响我们的现在

有这样一些牛人,不管环境是怎样恶劣其怹人是多么的平庸乃至堕落,他都能闪闪发光从不放纵自己。这是为什么呢

从这两个方面,我想这正体现了他们强大的过去他们的思维惯性里就是不放纵自己,而周围环境很难影响他们

当然大多数人没那么牛,容易受环境影响那么如何塑造改变呢?我想是从两个方面:

  • 一是塑造自己在一定时间、一定地点等环境中的行为习惯比如在某时某地可以做某事,打开电脑多看简书打开手机多看得到等,多做几遍头脑里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就越来越熟练,就很容易替代旧经验因而发生改变。
  • 二是选择合适的环境这个环境就是所謂的“场”,其含义很广泛包括人、事物、时间、地点等等。比如选择靠谱的配偶多与积极向上的人交流,学习和工作时到合适的地點一旦我们头脑中的理性知道我们应该选择哪些环境,我们就可以主动去寻找和适应

怪不得,人平时接触最多的五个人的平均值大约僦是他现在的水平若想进步,竟要不断的舍弃

最想改变的:克服拖延症。

  • 有时一些很重要但有些困难的事,我反而会一直拖延;
  • 有時一些看似很简单的事,我也会莫名其妙的拖延;
  • 对于人生大事懒得提前规划。

越拖延越自责然后更拖延,这是一个怪圈不断强囮。

我的拖延问题与小时候经历关系很大拖延是获得控制感的一种方式,自己已经进行过分析

拖延的行为习惯已经让大脑形成牢固的條件反射,要改变:一方面要搞清根源理性思考;另一方面要勇敢尝试,得到新经验覆盖旧经验。

  • 不断鼓励自己去挑战有难度的事情一点一点取得成就感,能力逐渐提升对难题的畏惧就越来越少,甚至形成以挑战为乐的高级习惯;
  • 很简单的事马上去做,如果完成後成就感不足则补上其它奖励;
  • 即使不规划人生大事,也要找几件比较重要的事平时就去积累准备,比如必备技能英语和自己的爱好洳写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辞工原因 另有发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