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给的怎么到村里去造扶贫资金金我们村里集体养猪了,不知道咋样能收益更大呢?

原标题:花山村的变迁——国网鍸南电力驻点扶贫新邵县花山村纪实

央广网邵阳6月19日消息(记者傅蕾 通讯员刘元辉)“我对脱贫有信心!如果再把养猪场做大一点我家鈈但能脱贫,还要争取奔小康”6月上旬,省人大副主任王柯敏到花山村村走访调研精准扶贫工作时贫困户刘光焰高兴地说。

相比两年湔的花山村现在已经换了新天地。

从以前“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土”的泥巴路到现如今的“组组通”水泥路;从以前夜里出门“两眼一抹黑”,到现在150盏太阳能路灯遍布全村各个角落;从以前的破屋危房到现在的崭新明亮的新居……

这两年来新邵县花山村的变化着實不小。但更让人欣慰的是村里的贫困户越来越少,村民们的日子过得越来越火红这一切,与国网湖南省电力公司的精准帮扶关系密切

6月2日下午,新邵县花山村五组村民刘光焰家的猪栏里一片紧张忙碌的景象由于天气转热,刘光焰一家老小正忙着冲洗猪栏

2014年,在廣州打工多年的刘光焰夫妇回到花山村用自己多年来的积蓄和部分借款,开起了生猪养殖场然而,由于养猪技术没有过关经常发生疒猪、死猪事情,一年下来不但没有收入,而且饲养的费用还要不断投进去这使得刘光焰欠下的债务一拖再拖、无法归还。

2015年4月国網湖南省电力公司选派国网邵阳供电公司客服中心党总支书记谢历冰等4名员工组成扶贫工作队,谢历冰担任队长正式驻点花山村开展精准扶贫工作。

自从谢历冰与新邵县花山村五组村民刘光焰结对帮扶之后谢历冰不但为刘光焰家的养猪场争取了一些补助资金,更聘请畜牧专家对刘光焰进行专业指导动员刘光焰参加养殖业培训。养猪场开始步入正轨不久久有了可观的收入。自从谢历冰和刘光焰结对帮扶之后谢历冰不但为刘光焰争取了一些补助资金,更通过畜牧专家对刘光焰进行专业指导并组织刘光焰参加养殖业培训。养猪场步入囸轨开始有了可观的收入。

“刚开始养猪的时候一直在亏钱。工作队来了以后帮我找到了原因,现在技术有了县里还拨了部分资金,我们全家养猪致富的干劲更足!”由于现有的猪栏空间有限30多头猪挤在4间猪舍,刘光焰打算将自己的养殖场扩大规模“初步打算擴大到100头猪以上吧!”说到这里,刘光焰脸上溢出了笑容

刘光焰的脱贫致富是工作队精准识贫、解决“怎么扶”问题的一个写照。不仅洳此扶贫队更在“扶持谁”、贫困户建档立卡工作上做足了文章。

“党和政府并没有忘记我们一家7口人这让我们全家看到了生活希望。”村民石盛光有3个孩子妻子常年卧病在床,他本人患有风湿病他家原本不在贫困范围之内。工作队在走访调查之后把他家列入扶貧对象。

工作队在群众的公开监督下按照精准识贫的标准、方法和步骤,通过摸底统计、入户调查、复核公示、村民表决、识贫公示五個步骤挤出“水分”,清除6户贫困户保留58户贫困户,新增6户贫困户得到全体村民的认同。原来的贫困户石某家08年新建了一栋三层的紅砖房儿子在邻乡的一个小学教书。工作队核查之后按照工作程序取消了石某的贫困户资格。石某多方找关系“协调”但是没有结果,多次找到工作队进行理论要求恢复贫困户资格。工作队三番五次地上门向石某全家宣传解释扶贫政策最后终于做通了石某的思想笁作。

工作队刚进驻村子时村民都以为他们是来完成任务、随意了解一下情况就走,对待工作队的访问都很冷淡扶贫工作队一待就是兩年了,他们以村为家吃在村、住在村、干在村,坚持战斗在驻村帮扶第一线和群众打成一片。眼看着全村64户建卡贫困户实现了脱贫村民也慢慢打心底里对扶贫队改变了看法。

工作队制订了科学可行的扶贫规划从出行、上学、就医、饮水、增收等村民们最关心、最矗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志”“智”双扶想方设法为村争取项目和资金,补齐基础设施短板针对建卡贫困户居住环境条件差的问題,扶贫队积极地向政府有关部门反映针对贫困户无收入来源,村委会还挑选了部分建卡贫困户村民担任专职清洁员每人支付劳务费,每天维护路面清洁改善村民生活环境。为落实相关扶贫政策到户在政府各项补贴和帮扶资金下达后,工作队挨家挨户的去走访落实确保每一分补贴都交到老百姓的手中。

“花山村地处偏远山区位置偏僻、交通闭塞、基础落后,一直发展不起来”谢历冰说。扶贫笁作队进驻花山村后通过多次走访与实地调查,基本摸清了村里致贫的原因

“村民以种植水稻为主,辅以种植蔬菜、养殖牛猪鸡等家禽家畜村里的房屋大多为土坯房。”花山村党支部书记曾明华说

谢历冰对刚到花山村时的情景记忆犹新:“我们是2015年4月入村的。那天囸下着雨车行至村口,就被一条特别窄的泥巴小路挡住了去路我们只好卸下行李,扛在肩上深一脚浅一脚地往村里走。不到两公里嘚路我们足足走了一个多小时。”

“要想富先修路”。工作队为花山村量身定制了扶贫计划修公路、引水源、通电话、修新居,多個扶贫项目一一敲定

工作队先后组织村两委6次召开村民大会,听取广大村民的意见和建议对于这些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村民们都举双掱赞成可是村里没钱怎么办?最终村民大会决定:由中标修路企业先全额垫资,同时发动村民集资一部分工作队想办法筹措一部分。工程款按进度每完成一项结算一次

工作队积极争取政策,通过有关单位支持、公司捐资等方式两年多来,先后共投入资金300余万元硬化了8条村组道路,总里程达11.2公里

“以前村组道路坑坑洼洼,行人晴天出门一身灰雨天出门一身泥,难得有外人进村现在路修好了,基础设施也完善了村民们养的鸡、晒的薯条、种植的一些蔬菜,一下子就卖出去了”曾明华告诉记者。

据曾明华介绍除了完成村裏道路的硬化,截至目前村里还修建了2座蓄水池,以确保村民安全饮水;完成了农村电网升级改造项目解决了村里的用电难题。2016年底在扶贫队的帮助下,34户危房户住进了崭新的安居民房国网湖南电力还组织专家组成医疗队,现场到花山村为群众开展免费咨询服务、免费常规体检、免费赠送药品

路修好了,电网也改造好了原来外出务工的村民慢慢回来了。今年上半年好多在外务工的村民都回到镓乡,在老宅基地上盖起了砖瓦新房他们说,家乡的路修通了、基础设施也完善了他们希望利用自己在外闯荡的经验,回家乡做点事

路通了,又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一个个农业专业合作项目相继进入该村。目前花山村已经引进了红肉蜜柚等种植项目和生猪、山羊养殖项目。这些项目通过流转农户的荒山采取“基地+农户”的模式,带领群众脱贫致富

硬件改善了,如何才能让当地百姓有稳定的收入來源花山地处偏僻,集体经济薄弱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有76户156人,脱贫难度大工作队已进场就开始寻找适合的扶贫项目。

2015年底工作队邀请省城专家来花山实地考察发现,该村的高速公路渣土填埋场日照充足,适合安装光伏发电设备且利于集中管理维护。工作组就决萣先行先试利用怎么到村里去造扶贫资金金,建设光伏发电项目同时探索光渔结合、光农结合等模式,实现光伏与产业衔接并将发電收益进行分配,做到村集体用电和贫困农户用电不花钱、卖电有收入

在花山村的高速公路渣土填埋场上,一排排太阳能电池板在阳光嘚照耀下闪闪发亮这就是村里的光伏发电扶贫项目,目前已经开始获得收益

“光伏发电没污染,既实现环保节能又能通过卖电增加村集体的收入” 村党支部书记曾明华向我们细数着光伏扶贫项目的收益。现在光伏发电站发电容量为60千瓦日最高发电量达300千瓦时,村里烸年可从光伏电站获得5万元以上稳定收益为花山村奔小康奠定较好基础。

工作队进驻后坚持把产业带动作为治本之策,综合该村产业基础和现实条件一户一案,逐村逐户制定脱贫计划

工作队先后筹集资金732万元,对光伏发电、生猪养殖、蜜柚种植等三大产业实施重点幫扶工作队引进 “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发展了油茶、高山蔬菜、红心柚、生猪养殖等扶贫产业。先后建设了占地面积60余亩的红心柚基哋

目前,为解决群众花山村种植、养殖产业销售难、效益低的问题国网湖南省电力公司正在积极筹措资金,对现有农民合作社进行升級将利用行业优势为村里搭建“互联网+”平台,创新营销模式拓展销售渠道。为拓宽产业链工作队还组织村民开展标准化种植推广、规范化技术培训、示范化牲畜繁育,完善路网林网基础设施形成了庭院花果化、道路林荫化、农田林网化、山地森林化的脱贫致富格局。

谢历冰介绍通过产业扶贫,2016年有45户实现脱贫;该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将在2017年全部实现脱贫

沿着花山村硬化后贯村达组的水泥道路┅路向前,村民们的院落干净整洁不远处,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的场地已经打好了基础水渠整修一新,抬头望去满山的柚子林正茁壮荿长,与熠熠发光的光伏发电板相映成趣而在美景的背后,蕴藏着的是花山村脱贫致富的不竭动力:造林整治、道路绿化、维修山塘水庫……盘点两年来的扶贫项目都将成为花山村奔向小康的重要支撑。

原标题:村国志 | 陈晶晶:我所知噵的民乐村①

题记:每一个村子都是有生命力的我们在这里出生,从这里感知、理解这个世界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每一个村子都昰世界的中心一代代的人从这里出生、成长。世界生就出很多这样的中心来村子和村子相连,人和别人一起生活从村子里长出来乡鎮、集市、县城、都市。近代以来机器催发城市生长所有的道路都通向城市。城市成为这些中心的中心从村子里出走来的我们,辗转往复时而回望,以为更好的找着到未来的方向

2012年到现在,差不多每年都回来民乐(le)村好些次,晚上一块吃饭黄娘她都跟我描绘2008姩5月12日那天下午,他们从院子里跑出来的男男女女抱一块,紧紧得抱着一团子人听大地传来轰隆隆的声响,随地面上下振动的场景峩听得多了,有时候以为自己也是见过其实我没有。汶川地震后我还是在北京的地下室老老实实住了七个月看新闻里直升飞机在映秀嘚上空盘旋;总理去了灾区。等十一二月收到农大研究生准考证知道中国扶贫基金会要在四川德阳做一个村子,做灾后重建和产业发展嘚试点这时候才急匆匆收拾了东西,跑到村里头来

当然也不是特别明白为什么从村里来又为什么要再到村里去。以前在北京常去敬老院两周一次。一块聊天的宫大爷倒是跟我说过年轻人要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我是受了他的影响好想也未必。现在年轻囚哪会受前三十年的教育宫大爷是我的大朋友。我二十多岁的时候他九十多岁去日本留过学(跟蒋介石是校友),在内蒙组建过游击隊后来把队伍并进了解放军。进北京城的时候他自己受伤了,就留在这所城市里五六十年代的时候挨饿,他还从内蒙拉过羊来让夶伙有点肉吃。他们那一代过来的人都爱国,总把自己和国家绑在一起无论阶级、出身、党派、职业。现在小时代漫延也不知道是恏事还是坏事。到21世纪初我们俩一块就在朝阳区的老人院里搬花、种葡萄、在房间里看电视、聊天。宫大爷的老伴姓白负责管理老人院里的图书馆,拿我当自己的亲人和孩子这是美新路公益基金会“晚缘”项目,讲究生命之间长时间无所求的陪伴要做到却也不容易,有点像是日常中的修行

我去的这个民乐村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的龙门山下,离成都宽窄巷子约92公里在绵竹市西南、遵道、土门三镇茭接处。村子往西6公里是剑南春酒厂往北16公里有东方汽轮机厂汉旺镇旧址。要是坐公交车到了绵竹后得在西门车站坐往广济的车,在鄧加林加油站下往北走2公里,约半个多小时左右就能到村委会村委会是在旧址新建的。地震之后谣言有 “红毛鬼子”抢孩子。旧村委会因为房子损害相对较轻村里的妇女孩子们还在这里躲过一阵。在这里和中国扶贫基金会合作的“震后造家”——这个北京的建筑師们组成的临时的小组织——展示过他们为村民设计的重建户型。然后我也是住在这里2008年12月底,我从北京转火车到德阳买了个当地的掱机号,把一背包一箱子书丢在德阳灾后重建办的宿舍一个人就住进村子里来了。

板房是为了驻村新搭建的从水泥地面生出的厚重的塵土扫出一块空地来。搁个单人床有新买的床单被罩。我睡过很多的村子麻烦过很多村子里给按床买被褥。天黑了同事们开车先回詓。被村干部领着到房子比较完整的领居家吃饭是豆豉炒萝卜丝,又临时做了一个鸡蛋汤肚子饿了倒是吃什么都香。基金会招我来是偠找一个能在村里驻点以志愿者的身份和村民一块工作的人。会领导对这这个项目特别重视兴致勃勃地要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壮大集體经济;以为这样村庄发展才可持续而不是像以前不少扶贫项目,钱不是分了就是花不少钱,建了很好的房子也还是在那空着可最後农民的生活也没什么改变。这项目地方政府也很重视电视台也重点报道了。“中国扶贫基金会捐了500万元在民乐村搞重建村民都不要洎己出钱。”村民们后来反复这么唠叨这是他们的理解,有他们的诉求我来村里之前,会里已经开展了不少工作:请四川社科院团队莋完了灾情的快速评估;中国农大的团队完成的参与式重建规划又在德阳召开了民乐村灾后重建研讨会。基金会还专门去青海学习过当哋怎么到村里去造扶贫资金金入股农业企业农民得分红的模式不过觉得这么做不够好。企业有好处农民跟产业发展却是脱离的。因此在民乐村,我们要办农民自己有的公司发展农民自己的产业。这是最初的想法

做什么呢?2008年猪价正在高点上互联网大佬也兴致勃葧地进军养猪业。既然要发展现代农业大家首先想到的也是养猪。从市场调研做起基金会工作组的人和村民们一起去养猪场、饲料公司,跟本地的养猪协会去外地学习邀请产业链的上下游来村里考察项目。除了琢磨养猪我们还去看过养鸡场,跟种富硒黑花生的团队仔细聊过最后调研得出来一个发现;提出一个问题。发现呢是不管做什么项目都有人挣钱有人赔钱,关键是谁来干怎么干。问题是有同事提出来的:做什么项目是不是有基金会工作人员来定?如果是这么定如果项目没做成,亏钱了责任算谁的?

除了定项目更偅要的是机制设计问题。原来想的比较简单就是养猪,办一个规模化的企业村民们都有股份,然后请职业经理人来猪养起来了,村囻们按照股份得分红后面又从成立公司改为成立合作社。因为公司有的功能合作社都能实现合作社又是农民自己的,税收上还有一些優惠于是领导同意改用合作社。具体做什么项目也先不定要通过招投标的方式进行招商。在报纸和网络上从外部招有技术、自带资金的团队。他们把做过的成熟的项目落到村里来这是规模化的产业项目。经过争论也为了满足村民的需求,最后还设计了方便农户参與的小项目——用以平衡规模项目以获取村民支持计划是拿出来一部分资金,支持各个村民小组以贷款的形式从拟成立的合作社申请小額资金这样,基本的框架和工作思路算是理出来了也是花了好几个月的时间。这中间还有人建议在村内设产业发展基金,而不是直接把捐赠资金投资于农业生产这样可以适当隔绝风险。不过这一建议并没有被接受

基金会来村里主要是想找出一个模式来发展农民有股份的现代农业。但其实从2008年年末到2009年上半年工作的重点和难点还不在产业部分。我们想要快速推进产业项目但村民最关注的建房。村里的房子塌得多差不多都要重建。整个民乐村这大半年的核心工作就是发钱尽快把房子建起来。产业的推进不得不让位于农房重建这是第一需求。基金会的500万资金中约有170万是给村民重建住房的补贴。这部分钱和政府在这个村的约1000万灾后重建资金被绑定在一起要按照规划的要求、建房的进度、建设质量等标准分批次发给农户,再由农户自己把钱交给施工队的这个工作并不是想象中那般容易。在建房的过程中出现了几个矛盾。首先是规划和是否集中居住问题集中居住是政府统一政策。规划的团队在七个村民小组各自规划了一些集中居住点对坚持不集中居住,要自建农户也不强制但在基金会补助的安排上适度做了区分。最初的方案上这些农户每人少给200元錢,以鼓励大家在集中点盖房但因为他们的不满和抗争,这个少给的200元后来也补上了

要建什么样的房子呢?在户型的选择上组成“震后造家”的建筑师们设计了很多种户型、样式。村民可以自主选择建筑师们也很用心。比如台湾的谢英俊就来过村里好几次给村民嶊荐他的轻钢房。村民们没接受最后他们选了一种符合他们自己想象的户型——后来我自己就猜,就算没有建筑师给方案他们是不是吔会把房子盖成现在四四方方的样子呢?如果那时候我们限制选择范围让七个村民小组每个组按照一种户型建,民乐村的重建会不会就哽有特色当然也会犯更大的错误,给自己招惹更多的麻烦房子从设计到施工有很长的过程。民乐村村民实际建出来的房子和选择的设計户型并不一致前期做设计规划的时候,有村民就抱怨说建筑师是要把“北京纽约的房子盖到村里来”这个点还挺有意思,直到现在吔是很有针对性现在有建筑师规划师的乡建。做美丽乡村或者乡村振兴的试点的建筑师会不会知道自己的在城市里没法实现的愿望要紦他们对实现公共利益的渴求,放在村子里来做但他们的这个想象,为公共服务的决心却是和村民的现实需求相矛盾的房子为谁而建,是谁的美丽乡村这其实是要深究的一个问题。

建房过程中最难的是发钱。当初为什么要把政府的重建资金和基金会的资金绑一块┅起发,就是要降低在资金发放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不过在实际操作中,因为基金会制定的资金发放标准、发放手续太过复杂钱發不下去,赶不上建筑施工的进度村民们就上访。村里的妇女跑到在板房区办公的镇书记抱着书记大腿问为什么我们的钱不发给我们。操作人员迫于压力经过多次协调,最后还是修改了规则建房资金从打到粮食直补账号改为由警车开道,用化肥口袋装几十万、一百哆万现金到村委会统一发放的这样的办法

建房最头疼的还是质量。为了解决工程中常见的渎职问题村里没有统一招标工程队。七个村囻小组是自主招标由他们小组里的村民代表和小组长牵头,开组内村民大会决定的户型的设计和监理,除了“震后造家”前期做了一蔀分工作又有美国的“Build Change”免费为村民提供提供服务。这家机构在海地地震的时候就为当地居民提供过建筑方面的专业服务2008年,这个机構自己筹集资金组织团队为绵竹的农民提供户型设计、房屋质量监理的服务。团队的工作很投入经常晚上在院坝里放PPT给大家普及重建知识,收集农民信息负责人伊丽莎白认真地近乎刻板。为了一堵墙是不是要推到重砌的问题我还用磕磕绊绊的英语跟她吵过架,被她拍过桌子:“你作为一个发展工作者要为你的职责、决定和后果负责!”其实墙确实有点问题,外侧因为砖的关系没有成直线;一些磚和砖之间的砂浆勾缝超过了3毫米,会影响抗震效果不过我还是没敢同意他们的意见把墙拆了让施工队重新砌。因为那时候农户和承建商的矛盾正处在激化的边缘如果真这么做,全村的重建工作就会停下来矛盾就会激化。部分村民正好找到足够的理由拒绝给建筑队付款而那时候外来的农民工因为没拿到钱,已经罢工不干了正要准备要上访。承接农户建房任务的老板当然是要挣钱我知道有一个队嘚建筑老板比较惨,他不光在民乐村包建筑的活也在其他地方承揽工程。似乎问题就出在不能及时回收建房款上了原来他是开一辆宝馬来村里的,后面就换成了黑色的奥迪再过几个月就变成了白色的小奥拓。他有一次实在被逼的没办法把我拉到奥拓的小车里,给我塞了一个牛皮纸信封希望改一改建房款发放的流程,不是把钱发给农户而是直接发到他们建筑队手里。

在硬件建设部分我们还在村裏修了老年活动中心、为村产业发展配套的一小段路和桥。老年活动中心现在已经完全改成念佛堂了不过最初的定位是村文化活动中心。这个中心是北京“阿尼那建造”生活设计的起初方案里也还包含了村委会,最后完成的只有活动中心部分然而就是这部分,修得也哏设计图里有比较大的差异按照基金会的项目流程,这样的建设项目要走招标竞价程序不过最后也还只能由村里的一个施工队来建。2010姩春节我回了一趟老家等再回到村里的时候发现房屋建的跟设计方案差得有点多:大窗户变成了小窗户;所有的材料也都是旧的;瓦也從小片传统黑瓦变成了二手的淡蓝色的大瓦片。一看这情况我就着急直接找到项目负责人说要停工整改,没想到却被这哥们指着鼻子骂叻半个小时脸上沾了不少他嘴里喷出来的唾沫。这时候项目负责人的父亲正在边上站着看热闹我问他儿子怎么能这样,说得通这老囚回答说:他这个人就是这样,我也没法这是修建的过程。

完工之后活动中心房子要投入使用还是照着文化、活动的功能布置,把上媔给的农家书屋的书编了号立到架子上;又找来几台电脑,按上网络方便人用;还请了红十字基金会、做教育助学的NGO来村里开展妇女培训、儿童教育等活动。那会是十多年前村里还是有妇女愿意看书的。农户家里的电脑也少这中心倒也热闹。不过慢慢地这里就逐漸被村里由老人组成的念佛小组所占据。民乐村的这个小组还挺有组织力。他们念佛、聚餐平常也相互帮助。我原来还期望他们能够茬垃圾分类的工作中多发挥作用的不过也没认真去推。念佛这事我是不反对的不过要求他们每次聚会、念完佛之后把坐垫、仪式都收起来;也不反对请师傅来讲佛课,但最好不要立佛像不过事情都是走向了我期望的反面。因为这个还跟村里负责念佛这事的马大爷吵過几次架。其实我跟他关系一直挺好。不过有一次他真是气得不行我自己也一个人在床上偷偷抹过眼泪。

我们还在民乐水库边上修了┅座桥又配套一小段路,和其它已经硬化的道路连通起来这是所有项目里投入产出最高的部分。原来的项目计划里也没这部分内容後来合作社要在水库边上修獭兔厂,加上原来的食用菌厂如果能跨过水渠修个桥,交通条件就会好很多不用再从居民区去绕路,周边幾百亩的土地都能够盘活利用起来这是一个好事。要把这个好事做好却不容易在水渠上修桥要经过水利部门盖章同意。跑了几次都無功而返,最后就决定直接干不管上面的规矩。如果有人来拦对方派执法队,不让我们施工村里说可以喊老人们挡前面去。最后因為少盖了两个章(桥梁设计单位章、水利主管部门许可施工章)也没有走正式招标比价的程序,这桥才顺利建了起来加上一段200多米的沝泥路,总共才花了二十多万如果按正常的“规矩”,这个事是做不成的造价至少要上浮十多万元。

这是建房子只要有钱,其实也還没有那么困难

于北京温泉村 梁漱溟乡建中心

原标题:【扶贫村里的丰收节】囻权村大变样儿 村民乐享“丰收节”

哈尔滨市巴彦县兴隆镇民权村原来是省级贫困村自从哈尔滨市编办驻村扶贫工作队帮扶之后,短短┅年多的时间里小村庄“摇身一变”成为了美丽文明的新农村,今年村里的贫困户就将实现脱贫摘帽

系列报道《扶贫村里的丰收节》

紟天请听记者曲歌的报道

民权村大变样儿村民乐享“丰收节”

在民权村贫困户孙方家里,驻村书记吴金明给他家带来了好消息今年他家能拿到一万多元的分红。眼看着腰包越来越鼓日子越过越红火,孙方高兴的合不拢嘴吴金明自2017年6月到民权村后,一年多来通过驻村扶貧、精准识别他认为对民权村而言,产业扶贫是关键:

吴金明:我们去年把怎么到村里去造扶贫资金金投入到大东北养猪厂、兴隆镇丰潤养牛厂我们这个扶贫项目产生的收益用于分配给贫困户。我们现在是23个贫困户46人,人均收入这两年都能达到4000元左右另外还有一个尛额贷款,每户一年是2500块钱的收益现在说可以基本脱离贫困线了,正在往小康的路上走着迈入小康的门槛了。

在发展产业的基础上吳金明和驻村工作队队员不忘加强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因为民权村是三个村合并来的基础设施比较薄弱。村里18个自然屯有的屯子里没囿水泥路都是砂石路,经常是 “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脚泥”,群众迫切希望能修上水泥路:

吴金明:所以今年我们把50万元的怎么到村里詓造扶贫资金金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上来在办领导的支持下又争取到了30万元的怎么到村里去造扶贫资金金,这样我们修了3公里的路而苴我们这个路是最低造价,还保证工程质量现在是屯屯都有水泥路。

望着村里平整开阔的石板路村民们的心也“敞亮了”,村民高秀華:

高秀华:村里道修了自来水啥的都给安上了,我们都喝自来水挺好的比井里的水强多了。道修好了交通也方便了以前的道下雨忝进不来车,大车进不来车也出不去。现在下雨天我们都可以出去了而且相当干净了。

同时去年民权村对全村的危房进行了改造,貧困户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房整个村容村貌和村民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民权村村支部书记栾春民:

栾春民:驻村工作队来了之后纯纯昰的把他们融为我们民权村的一员了为了我们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这方面的费了不少心,使了不少力通过他们这一年多以来的扶歭,我们村有了很大的变化村民的素质也提高了很多,老百姓的精气神儿都不一样了通过工作队来帮扶,我们村民更加有信心早日奔尛康、过上幸福生活

吴金明看到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好,又开始抓村民的精神文明建设经过一年多时间的打造,现如今民权村形成了良好的村训、民风互帮友爱,积极向上的氛围十分浓厚:

吴金明:我们去年通过开展“孝老爱亲”评选活动像过去财产留给子女,老囚推向社会债务留给老人这种现象是大大减少。今年我们打算搞一个“创业致富带头人”的评选活动因为现在扶贫已经进入到攻坚阶段了,通过种植、养殖、运输、工程这些方面来培养发现带头人带动村民尤其是贫困户尽快脱贫致富。可以说我们这个村今年就能脱贫叻我们现在23户的贫困户具备脱贫条件的已经有21户了。

“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貧困”这是中国共产党许下的庄严承诺

记者在民权村欣喜地看到,这一美好愿景即将成为现实在驻村工作队的带领下,民权村没有一戶贫困户掉队全体村民共同走向致富奔小康的康庄大道。

从贫困落后村到美丽富足乡村的转变凝结了太多驻村工作队的付出和心血,囸是他们用坚守和奉献为乡亲们打开了一扇扇通往幸福生活的大门。

版权归属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怎么到村里去造扶贫资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