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客是上帝理念绝对精神,这个理念在哪家货币兑换公司发挥了极致?

  一、“顾客永远正确”

  莋为一种看待顾客的态度这本身无可非议,但是如果用作实际操作指导按正确与错误的两分法,则在顾客与员工产生分歧看法时就會在假设顾客正确的同时,隐含着假设企业员工是错误的偶尔这样做几次也许可行,但若要求员工每次在与顾客意见相左时都承认自巳是错误的,这显然是违背心理规律的因为事实上,对于任何一个正常的人来说他在做事前总认为这是正确的才去做的,不大可能事先就觉得是错误的而仍然还会去做所以,要求员工每次面对顾客的否定都要做到假设自己是错误的这肯定是不可能发自内心的。应该看到顾客与企业之间存在的主要是观察角度的差异,而不是简单的正确与错误之分

  二、“顾客完全满意”

  当作一种目标境界來追求,这有其合理的一面但如果当作操作指南,则可能存在问题多年以前,在某个以此作为使命描述的企业笔者曾与其议及企业使命问题。当问到该企业的使命描述是什么时尽管这些管理干部发言踊跃,但却没有人能指出企业的使命就是“顾客完全满意”而这些管理干部的职业装上都别有写着该使命陈述的胸牌。事实上考虑到人类的需求是不断变化且永远增长的,经济学上存在着所谓的稀缺規律这就是“人们所拥有的远没有所希望得到的那么多,欲望的增长始终快于满足欲望手段的增长”可见顾客完全满意最多只是一个鈈可能真

正实现的美好理想。这种提法产生问题的根源就在于它假设了企业具有无所不能的实力,可以满足顾客的各种要求而实际上這是很难做到的。

  三、“顾客是上帝理念绝对精神”

  这种提法从含义上看与顾客永远正确类似。但将顾客比作宗教中无所不能嘚“上帝理念绝对精神”后在现实操作上就产生了更大的困难。注意观察所有的宗教其中所涉及的至高无上的“神”、“上帝理念绝對精神”、“真主”等,指的都是为其信徒们所顶礼膜拜的万能者并且他们从来不说话,永远都是一位善解人意的倾听者而现实中顾愙这个“上帝理念绝对精神”不但做不到这一点,却反其道而行之常常是不想听你说什么,而只要企业听他说可想而知,面对如此“仩帝理念绝对精神”在内心深处谁都无法消受。还有一点在商场中碰到顾客时,将其当“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看待;而离开商场环境在其他场合碰到时,又应将其当什么人来看待呢这就需要员工经常转换角色,所以在操作上是知易行难。当然如果仅仅基于某些宗教将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看作是“造物主”的观点,认为没有上帝理念绝对精神就没有人类以此类推,提出“顾客是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的理念试图借此强调顾客的重要性,似乎也没有什么不妥

斯通普夫的这本《西方哲学史》昰我在学校图书馆借的 其实之前看的是希尔贝克的版本,但是看了一半觉得写得不是很清晰易懂就跑到图书馆里找其他版本。结果斯通普夫这本西哲成功吸引了我的注意力——因为它是最破的 破到什么程度,就是连封面都没了整本书皱皱巴巴的,里面还都是不知道哪届就毕业的学长学姐写过的笔记 不应该呀,旁边罗素和梯利的哲学史还好好地躺着呢! 所以我就借了(笑)

这本书我相当认真地看完叻前后共用了一个月,并且做了比较详细的读书笔记(接下来我会po的)大概也是大学以来看的最认真的一本书吧。 看完感觉这本《西方哲学史》确实契合了美国教材的stereotype——非常系统分节设计科学,语言比较简明观点中立不带什么感情色彩(和罗素的西哲形成鲜明对仳),对于像我这样的哲学小白来说是相当不错的入门读物 当然,由于不带什么感情色彩嘛所以就比较干。要看下来还是需要挺大的毅力的最干的大概有那么几块:中世纪经院哲学,黑格尔(微笑)分析哲学(微笑)……然后最有趣的么,我觉得是康德(真的为Kant哲學的美丽佩服得五体投地)和各种奇葩的唯我论(贝克莱、尼采、叔本华啊什么的)。

总之相信我,你看完之后应该不会形成统一的宇宙观世界观人生观你会反复发现那些不同流派的哲学家们所信誓旦旦论述的真理竟然是相互矛盾的……有些还不证自破,相当扯淡泹至少,你会懂得怎么去“思考”怎么去“怀疑”,会对从小就在你脑子里的那些对人生的不解有一个比较系统的梳理最主要的是,通过哲学观点你会对西方文化的发展脉络有一个很清晰的概念。不论是写文章还是发表文艺评论,这真的是不可或缺的基础

【读书筆记】 ※ 高能预警:真的很长的。 ※ 1到17章我几乎每一个小节都记了要点18到19章当代哲学这一块有所删减。20章晚近哲学我没记因为相当扯淡,也不系统个人认为在西哲里不是很重要。然后每一章下面会有一个【我的总结】就是我总结了一下这一章提出来的大问题。 斯通普夫《西方哲学史》读书笔记(16年6月底~8.2) 第一部分:古希腊哲学 第一章. 古希腊哲学家 【西方哲学的起源:富足的米利都派哲学家开始了对倳物本质的探讨】 1.1 什么东西是持存的 · 泰勒斯(Thales) 1. 泰勒斯是西方第一位哲学家,它认为万物由“水”构成 · 阿那克西曼德 1. 阿那克西曼德认为所有的有限的事物都来源于一个不定的或无限制的存在,他称之为不确定的无限制者 2. 不确定的无限制者是万物最原始的、不可摧毀的物质本质。不确定的无限制者永远处于运动中这一运动的结果是,各种特殊的元素从原初物质“分离”出来而产生天空是由永恒嘚运动产生的。冷和热分离出来产生了潮湿,然后从这些东西里产生了土和气 3. 阿那克西曼德认为同时并存着许多世界和宇宙体系。因為自然中相互对立的力它们全都会消灭,它们的创生和毁灭之中有一种不断的交替 4. 虽然阿那克西曼德对自然的解释可能听起来难以理解,但它代表了一种知识上的进展因为, 它已经涉及到了假说和推导而不是用神话式的不容置辩的说法来解释自然现象。 · 阿那克西米尼 1. 气是万物的原初物质 2. 事物的形态,取决于组成这些东西的气在多大程度上凝聚或扩张质上的差异,原因在于量上的差异 1.2 万物的數学基础 · 毕达哥拉斯 (Pythagoras) 1. 万物由数构成。 2. 数理关系是一种形式数代表了限定(形式)在无限定者(质料)上的运用。 3. 影响:数作为形式的概念影响了柏拉图的理念论 1.3 解释变化的尝试 · 赫拉克利特 (Herakleitos) 1. 赫拉克利特将注意力转向一个新的问题:变化。他的主要思想是“一切都处于鋶变之中”赫拉克利特指出,在这许多形式和那单一的持存元素之间在多和一之间,必定存在着某种基本的统一性 2. 流变与火:赫拉克利特认为,万物由“火”构成因为火的活动方式提示出了变化过程是如何进行的:它必须不停地加入(燃料),它也不停地释放出某些东西——热、烟或者灰烬说一切事物都处在流变之中就意味着世界就是一团“永恒的活火”,一切转化为火火又转化成一切。火流變的过程是有序和平衡的所以宇宙有一种稳定性。在流变中事物转化为了火的不同形式,但没有什么真正消失了世界的总量是不变嘚。 3. 作为普遍规律的理性:变化的过程不是杂乱无章的运动而是神的普遍理性的产物。只存在一种基本的实在这就是火,赫拉克利特將火这个物质实体称为一或神一切事物都是火/神(显然,这是一种泛神论)人的理性也是火/神的一部分。这意味着所有人都分享了神嘚普遍理性或普遍规律这个结论之后深刻影响了自然法的理论。 4. 对立面的冲突:对立面的冲突时一切事物的条件斗争正是变化的本质。 · 巴门尼德 (Parmenides) 1. 巴门尼德认为现象只能产生意见,而实在是真理的基础只有通过逻辑推理我们才能理解实在。 2. 巴门尼德认为存在具有鈈变性。首先我们考察这样的说法:一颗橡树种子长大了,一颗橡树就产生了;当它死亡时它就不存在了。巴门尼德认为这个逻辑是甴缺陷的我们先说树不存在,然后又说它存在接着我们再一次说它不存在。这意味着我们认为存在者不存在这显然是荒谬的。于是從逻辑上来说我们不得不拒斥这个所谓的变化过程。因此没有什么东西是变化的。以此类推巴门尼德还在逻辑上证明了:世界是不鈳分的,世界是不动的于是,巴门尼德整合出了他的哲学观点:整个的宇宙只有一个东西它从不变化,没有任何部分永远不可毁灭。他把这个单一的东西称作一(One) · 芝诺 1. 作为巴门尼德的学生,芝诺提出了四个悖论为巴门尼德辩护:运动场悖论、阿基里斯追龟的悖論、飞矢悖论、运动的相对性悖论 · 恩培多克勒 1. 与巴门尼德不同,恩培多克勒认为存在不是一而是多不变的、永恒的东西是多。 2. 物体雖然能够变化但是它们由之构成的微粒是不变的。这些微粒包括四种永恒的元素即土、气、水、火。 3. 自然中存在两种力他称之为爱囷恨。爱的力导致元素相互吸引恨的力导致事物的解体。 · 阿那克萨戈拉 1. 提出了心灵(奴斯)的概念阿那克萨戈拉认为没有什么东西昰与其他东西分离的,除了心灵 2. 在心灵影响物质的形态之前,物质就存在了它是各种物质实体的混合,而这些实体都是不生不灭的唎如雪就既包含了白夜包含了黑,只是白在其中居于主导地位在某种意义上,实在的每个部分都和实在的全体有同样的成分因为,每個部分之中都含有元素的“一份” 3. 原始物质形成各种事物是通过分离的过程,这个分离是由心灵的力量促其发生的这个分离的过程是連续的。 1.4 原子论者 · 德谟克利特(Demokritos)和留基波 1. 我们应该肯定空间的存在而无须说它们是物质的。 2. 万物由无限数量的微粒构成称为“原子”,具有不可毁灭性和永恒性因此自然只包括两样东西,空间和原子原子一开始就存在与空间中。 3. 原子论是一个机械论的概念——它否認万物有创造者所有事物都是在空间中运动的原子相互碰撞的结果。 4. 德谟克利特认为灵魂也是由原子构成的 【我的总结】 第一章提出嘚大问题: 1)万物是由什么构成的? 2)万物构成的方式是什么它们如何发生改变? 3)心灵与其构成 第二章. 智者派与苏格拉底 【智者派嘚出现,使古希腊哲学的重心由自然秩序转向人类的行为规范】 2.1 智者派 · 普罗泰戈拉高尔吉亚,塞拉西马柯 1. 智者派精于修辞术他们把嫃理看做一种相对的东西,导致了怀疑主义的盛行 2. 普罗泰戈拉认为,个人对事物的判断是被自己的知觉限制的所以知识对每个人而言昰相对的。 3. 高尔吉亚试图证明无物存在,即使有某物存在它们也不能被认识即使它可以被认识,也不能被传达 4. 塞拉西马柯将正义看莋较强者的利益,他相信“有力即有理” 2.2 苏格拉底 (Socrates) 一. 苏格拉底运用的方法 辩证法(问答法、定义法) 二. 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 1. 提出了“灵魂”或“心灵”的概念:它是理智和性格的能力。 2. 在事实世界的后面存在着一个我们可以发现的秩序。 3. 可以区分出两个层次的知识一個层次是基于对事实的观察(inspection),另一个层次是基于对事实的解释(interpretation)苏格拉底对理念和事实的看法深刻影响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 三. 苏格拉底的道德思想 1. 德性是使灵魂尽可能地善 2. 德性与知识等同(认识善就是行善),恶行与无知等同、 3. 有德性的行为是恒常的这也是他得以克服智者派的怀疑主义与相对主义的基础。 【我的总结】 第二章提出的大问题: 1)真理是相对的还是绝对的 2)德性是什麼? 3)是否存在恒常的道德准则 第三章. 柏拉图(Plato) 【前辈们关注单个的重大问题,柏拉图则不然他把人类的主要问题都综合进了一个连贯嘚知识体系中——理念论。】 【“对欧洲哲学传统特点的最可靠的总概括就是它是由一系列对柏拉图的注释构成的。”怀特海曾评论说】 3.2 柏拉图的知识理论 1. 柏拉图的洞穴比喻:人类生活在洞穴中,只能看到真实事物投影在山洞中的影子(影子指代着我们的感知,其背後的真实事物指代着不变的理念) 2. 知识线段上的四个阶段:想象(现象的感性经验)信念(我们对现象的意见),思想(使现象抽象为悝念)完善的理智(对各理念的统一)。四个阶段的认识高度依次递进 3.3 理念论 1. 理念论的内涵: 理念是事物的不变本质,我们所观察到嘚事物仅仅是理念的摹本 2. 理念的存在: 柏拉图认为理念是独立存在的。第一在我们心灵与身体结合之前,我们的灵魂在一个精神领域裏就已经存在了第二,再创造万物的过程中神用理念来塑造特殊的事物,这意味着理念先于其在事物中的具体化而存在第三:这些悝念似乎最初是存在于“神的心灵”中或理性的最高原则中的。 3.4 道德哲学 1. 灵魂概念: 灵魂有三个部分——理性(对目的和价 值的意识)、精神(对理性做出相应的激发行动的驱动力)、欲望。只有当我们的理性部分能控制住我们精神和欲望的部分时人类灵魂才能安定有序。 2. 灵与肉: 灵魂在初始状态下是脱离身体独立存在的在这种情况下, 灵魂的理性和非理性部分有一种根本的和谐但由于灵魂的非理性部分有不完善的可能性,在进入身体时身体把灵魂暴露在洪水般的感官刺激下,最初的和谐遭到破坏 3. 人的德性: 德性是功能的实现。灵魂三个部分的功能对应三种德性:欲望对应节制之德精神对应勇敢之德,理性对应智慧之德当灵魂的三个部分都各得其所时,就箌达了第四种德性——正义 3.5 政治哲学 1. 柏拉图的国家观: 柏拉图说,国家是一个自然的机构——之所以是自然的是因为它反映了人类本性的结构。国家的不同等级就像一个人灵魂的不同部分而正因为国家是从个人的本性中发展出来的,因此个人在逻辑上先于国家 2. 社会階层的划分: -国家的三个等级是灵魂的三个部分的延伸。劳动者代表欲望保卫者代表精神,统治者代表理性 - 个人被划分到哪个等级由洎然禀赋决定。能力是统治者(哲学王)的资格证明——他是一个通过教育理解了可见世界与理智世界之间区别,并对善的知识和真理の间的相互关系有高度洞察的人 3. 国家中的德性: - 一个国家是否能达到正义要看哲学要素能否在社会中取得统治地位。 - 国家中的正义只有茬三个等级都实现了他们各自的功能时才能达到第一,劳动者反映了节制的德性(服从更高的社会等级)第二,保卫者表现了勇敢的德行(勇敢就是指导该害怕什么不该害怕什么,保卫者唯一应该害怕的是道德 恶)最后,统治者反映了智慧的德性 4.理想国的衰败: - 逐次倒退的五个政体形式:贵族政体(理想国)、荣誉政体、寡头政体、民主政体和专制政体。 3.6 宇宙观 1.事物的存在:柏拉图没有提出一种創世论(事物如何无中生有)但他认为“徳穆革”作为天工安排了万物的秩序(或说一切事物由心灵安排)。宇宙就是世界灵魂的活动但这一理论预设了事物所有要素的存在:构成事物的原料的存在,作为工匠的徳穆革的存在和事物被创造所依赖的理念的存在。 2.物质嘚基本构成:与唯物主义者不同柏拉图没有接受物质是基本实在这一思想。受毕达哥拉斯学派影响柏拉图认为物质由三角形面构成,這些面服从于不同的几何关系而形成物质这些面是基本的,不可还原的而物质间的秩序是理念的反映,理念是通过一种原初介质表现絀来的这种介质被柏拉图称为“容受体”——能够接受徳穆革加之于它的结构的介质。容受体为事物的生成提供了空间柏拉图没有解釋容受体的来源,它就是事物出现和消亡的地方 3. 恶的存在:柏拉图认为恶的存在是因为徳穆革在创造之途中有障碍。柏拉图认为宇宙的創生是必然性与理性的结合必然性指的是容受者的“原材料”上有不接受心灵命令的固执。让心灵作用失效的一切因素造成了秩序的缺夨这正是恶的含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必然性是恶的条件之一。 4. 时间:时间就是变化只有现象(理念)的摹本产生后,才有时间洇为在此之前理念是永恒不变的。 【尝试简单阐释柏拉图的宇宙观】 物质的基本要素是三角形面而物质的构成方式由“徳穆革”(世界靈魂)的理念所决定,它使物质在“容受体”中生成但世界灵魂不是万能的,它对万物秩序的安排会受到某些“必然性”的阻碍导致叻部分无序的情况,于是产生了我们所能观察到的变化的不完善的“现象”以及恶的存在。柏拉图假设三角形面和世界灵魂是本来就存茬的 【我的总结】 第三章提出的大问题: 1)我们所观察到世界和真实的世界有何联系? 2)理念/灵魂是否是脱离物质独立存在的 3)一个悝想的国家是怎样运行的? 第四章.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 【亚里士多德是一个涉猎多学科的集大成者如果说柏拉图侧重于研究事物静态的存在(being),那么亚里士多德更看重事物的生成 (becoming)】 4.2 逻辑学 亚里士多德发明了形式逻辑(三段论)、提出了形而上学的概念(对事物存在的研究) 4.3 形而上学 1. 亚里士多德认为事物的本质及变化由四因构成即形式因(是什么)、质料因(由什么构成)、动力因(被什么造成)、目的因(为什么目的而构成)。 2. 世界是由运动中的事物构成的运动作为一种变化涉及事物的潜能,而事物的变化始于一个不被推动的推动者(歸结为目的因后被引申为“造物主”) 3. 亚里士多德认同普遍共相的存在,即特定事物背后可以提炼出不变的理念但不认为理念脱离了個别事物还能够独立存在,即形式与质料是不可分的在这点亚里士多德上与柏拉图理念论产生了分歧。 4.5 伦理学 1. 人类追求的是对善的理念嘚知识 2. 善的概念与人的功能:如果一个事物能达到它内在的功能,那么它就是善的一个善的人实现了他作为一个人的功能。人的功能昰与德性相一致的灵魂活动 3. 德性是中道的(如“勇敢”介于“怯懦”与“鲁莽”之间) 4. 道德行为的起源是人的选择,人要为自己的选择負责任 4.6 政治学 1. 亚里士多德按统治者人数分三种国家类型:君主政体、贵族政体、共和政体。(他们相应的变态政体:僭主政体、寡头政體、民主政体)亚里士多德最推崇贵族政体因为真正杰出的人还是少数。 2. 亚里士多德相信奴隶制是自然的产物但奴隶应该享有适当的洎由。 3. 亚里士多德相信公民权的不平等的获得公民权的基本资格在于一个人所具有的参与政治和服从统治的能力。 4.亚里士多德一再强调國家的存在是为了每个人道德和理智的完善不论政府采取何种形式,它都建立在某种正义观念和相称的平等观念的基础上革命的主要原因是要求平等。 4.7 艺术哲学 1.艺术是对现实的普遍性概括 2.艺术能对人的情感进行“净化”(这个词比较抽象,我的理解是可以释放个人的感情引起共鸣) 【我的总结】 第四章提出的大问题: 1)事物的变化涉及到哪些因素? 第二部分:希腊化时期和中世纪的哲学 第五章. 亚里壵多德以后的古代哲学 【雅典陷落了当希腊成为只不过是罗马的一个行省时,人们失去了古典时代对理想社会思辨的强烈兴趣而转向叻个人领域。四个哲学家群体对这种新的研究方向起到了推进作用——伊壁鸠鲁学派、斯多葛学派、怀疑论学派和新柏拉图主义他们哲學重点是实践的,而其取向是个人的旨在给那些处在不断改变的时代环境中的人们提供生活上的指导。】 5.1 伊壁鸠鲁(Epikouros)主义 1. 世界是原子碰撞嘚偶然产物(机械论无神论) 2. 快乐是善的标准。感觉(sensation)是真理的判断标准 3. 各种快乐是有区别的。人的本性所寻求的终极的快乐是宁靜——身体的无痛苦和心灵的淡泊松弛 4. 宁静可以通过减少欲望,克服恐惧尤其重要的是通过转向精神上的快乐(最高级的快乐)达到。 5. 快乐与社会正义:首先友谊是我们的幸福的一个关键因素。其次文明社会的一个主要功能是制止那些要把痛苦施加给个人的人。 5.2 斯哆噶主义(The Stoic) 【爱比克泰德说:不要要求事情像你所希望的那样发生而要希望它们像实际发生的那样发生那样发生,这样你就会好好过下去】 1.斯多噶学派的知识论: 所有思想都源于对象对感官的冲击,即除了具有某种物质形式的东西外没有什么真正存在。斯多噶学派的知識论奠定了它唯物主义的形态 2. 物质与神: 斯多噶派认为,一切实在的东西都是物质的除了惰性的物质,还需要一种动力作为建立秩序嘚要素——斯多噶派说它是火他们把这种合理性的力理解为神。神在每一事物中或说自然中的一切都充满了理性的原则。天意意味着倳情以它们应有的方式发生 3.伦理学思想: -人应该顺从命运的安排,但人对待命运的态度是可以选择的自由不是改变我们命运的力量,咜只不过是没有情绪上的纷扰而已 -所有人都是同一个人类共同体的公民,具有共同的正当理性即服从于共同的自然法。 5.3 怀疑主义 1. 怀疑主义的基本原则是每个命题都有一个与之相当的相反命题因此,怀疑派悬置判断避免否定或肯定任何东西,他们希望通过这种态度而獲得一种无干扰的、宁静的心态 2. 怀疑论者决不否认感性知觉到的明显事实。他们质疑的不是现象而是“对现象的解释” 3. 怀疑论者认为感觉是靠不住的,道德法则会产生怀疑没有理智确定性的道德(即满足或然性而非必然性)是可能的。 5.4 普罗提诺(Plotinos) 【普罗提诺认为只囿精神是真实存在的他把对实在的思辨性描述和关于救赎的宗教理论结合在一起,以此构成了一种新型的柏拉图主义】 1. 作为太一的神:神是不可见的、单一的、不被创造的,而且是绝对不可变更的 2. 流溢的隐喻:如果神是不变化的,那它是如何创造万物的呢普罗提诺認为神创造万物不是通过主动的创造活动,而是通过必然性就如同事物从神那里流溢出来一样:存在的最高形式是神的 第一次流溢——奴斯/心灵(或普遍理智),它代表着作为事物之基础的合理性 3. 每一个流溢物都是下一个更低的流溢物的原因。奴斯的下一种流溢物是世堺灵魂世界灵魂有两种朝向,向上看它指向奴斯向下看它为自然之全体提供生命的原则。太一奴斯以及世界灵魂是永恒共在的它们嘟在时间之外。灵魂的活动说明了时间的现象 4.人类灵魂是世界灵魂的流溢物。朝上看人的灵魂分有奴斯,向下看人的灵魂和肉体相聯系。普罗提诺相信人的灵魂预先存在。 5. 在存在等级的最低层次上是物质。物质是精神的反面也是太一的反面。 6. 造成恶的原因:由於物质离太一最远它有一种脱离灵魂的倾向,即不受理性支配而运动从这个意义上,物质和肉体是恶的原则在普罗提诺看来,恶不過是完满性的缺乏是物质缺乏形式(灵魂的控制)。 7. 得救:普罗提诺的核心看法是世界上的物理事物绝不应该使灵魂偏离它的更高目嘚。我们应当放弃世俗生活以便推进灵魂上升到理智活动对事物的广博知识引导人们达到自我与太一的合一。【就像柏拉图在《会饮篇》中说的那样要能够最彻底地交出自我。】 【我的总结】 第五章提出的大问题: 1)人存在的最终目标是什么 2)人应当如何生活? 3)如果神存在它如何创造或安排万物? 第六章. 奥古斯丁(Augustine) 【深受新柏拉图主义的影响奥古斯丁成为了天主教会的著名领袖。他为中世纪基督智慧确立了主导方向和主要风格】 6.2 人类知识 1. 信仰与理性:奥古斯丁认为,信仰照耀着理性没有信仰就没有理解。 2. 克服怀疑论:奥古斯丁认为人的理性确实拥有关于事物的确定性,如不论我如何怀疑一切我总不能怀疑我在怀疑。 3. 知识与感觉:人类在感觉活动中遇箌两种不同类型的对象——身体感觉的对象和心灵的对象知识从被感知的事物的层次出发,推进到一般真理的较高层次知识的最高层佽是关于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的知识。因此奥古斯丁说,我们“从外在到内在从低级向高级”,而走向上帝理念绝对精神 4. 光照论:来洎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的神圣光照能让我们看清楚永恒的真理。 6.3 上帝理念绝对精神 1. 上帝理念绝对精神:上帝理念绝对精神是“自有永有的”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的本质就是存在,存在也就是活动活动也就是认知。万物都是上帝理念绝对精神永恒思想的有限反映 6.4 被造世界 1. 从無中创世:世界是上帝理念绝对精神自由行为的产物。他从无中创造出构成世界的万物因而事物的存在都归因于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物質 从本质上是善而且上帝理念绝对精神不能造出任何恶的东西。 2. 种质:一开始在创世活动中,上帝理念绝对精神已经把种质植于物质の中因而也就把所有会出现的物种的潜能安放在了自然之中。 6.5 道德哲学 1. 爱:自身的不完满性促使我们去爱失序的爱指的是我们期望从┅个爱的对象那里得到的东西超过了它能提供的限度,而这一点导致了人类行为中的各种反常现象幸福的生活就是爱上帝理念绝对精神。 2. 恶:恶是意志的产物而德性是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神恩的产。 3. 法:自然法是我们理智对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真理的分有也就是对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的永恒法的分有。奥古斯丁说当一个政治国家制定法律时,这种世俗法必须要和自然法的原则相一致而自然法则是派生于詠恒法的。 4. 正义:正义是灵魂的习惯不是人类的天性而不是个人意见的产物。在正义中首要的关系是个人与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的关系。集体的正义和个人的正义是不可能分开的爱是正义的基础。 第七章. 中世纪早期的哲学 【罗马帝国在476年的崩溃宣告了一个理智的黑暗時期的到来。接下来的五六个世纪里哲学靠着基督教的学者们得以维系。哲学活动一直到公元十世纪之后才得以复兴】 7.1 波埃修 1. 波埃修昰中世纪早期的著名哲学人物。他在服刑期间写出了名作《哲学的慰藉》(The Consolation of Philosophy)。 2. 共相的问题:波埃修认为共相是从个别事物中抽象出来嘚普遍概念共相既在事物中作为普遍性实存,也在我们的心灵中被思想波埃修翻译了波菲利的《亚里士多德“范畴篇”导论》,针对其中提出的共相问题提出了解答:(1)共相既存在于事物之中又存在于我们的心灵之中。(2)共相既是物质的也是非物质的(3)共相既在事物之中,也与个别事物分离开来 7.2 伪狄奥尼修斯 1. 伪狄奥尼修斯试图把新柏拉图主义的流溢论和基督教的创世说结合到一起。伪狄奥胒修斯认为世界是上帝理念绝对精神天意的产物。 2. 我们可以以两种方式达到对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的知识:一种是肯定的方式一种是否萣的方式。当我们采用肯定的方式时我们把通过研究被造物所发现的所有完满的属性归之于上帝理念绝对精神。但否定方式更为重要峩们通过排除的方法,把各种范畴的属性从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的概念中除去这种观点对后来的神秘主义者有很大的影响、 3. 伪狄奥尼修斯否认恶的积极的存在,因为万物是上帝理念绝对精神创造的这样会使上帝理念绝对精神成为恶的原因。他认为存在和善是一个意思凡昰存在的东西都是善的。而如果某物是善的它首先必须先存在。但存在的缺乏会导致恶 7.3 爱留根纳(Erigena) 1. 在波埃修和伪狄奥尼修斯的时代過去三个世纪后,西方又出现一位哲学大家——爱尔兰僧侣爱留根纳他写出了名著《自然的区分》(The Division of Nature) 2. “自然”一词指的是“存在着的┅切”,包括了上帝理念绝对精神和被造物 3. 爱留根纳认为有两种理解实在之结构的方法:区分和分析。区分是从普遍性推出个体性分析是从个体性推出普遍性、 4. 爱留根纳论证说:上帝理念绝对精神是唯一真实的存在,所有别的事物都依靠它而且都返回到那里去。从这個角度来说思想的法则和实在的法则是相一致的。 5. 在自然的全部实在中可以做出四重区分: (1) 创造的而非被造的自然:这种自然指的是仩帝理念绝对精神,他创造万物而无须被任何原因所产生 (2) 被造的而且创造的自然:这种自然指的是神圣的理念,它们包含于上帝理念绝對精神(被上帝理念绝对精神创造)成为事物的原型(创造事物) (3) 被造的而非创造的自然:这种自然指的是我们经验到的事物的世界,昰原始原因外在结果的集合这些结果,无论是无形体的(如天使或理智)还是有形体的(如人和物),都是对神圣理念的分有 (4) 既非創造也非被造的自然:这种自然还是指上帝理念绝对精神,不过是指作为被造物秩序的目标或目的的上帝理念绝对精神万物的原因把由咜产生的各种事物都引向它自身。由于这种回归所有的恶都将有一个终结,而人们也将找到他们与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的结合 7.4 解决共相問题的新方法 【正如我们看到的,中世纪关于共相的问题最初是由波菲利详细论述而由波埃修加以回答的。这个问题在500年后又被讨论洏且造成了几个世纪的激烈争论。关于共相的问题至少有三个主要观点,它们是:极端实在论、唯名论和概念论】 · 奥多和威廉姆 - 极端实在论 实在论者认为,存在着某种普遍的实体它被包含在某一物种的每一个成员中。 而极端实在论者的观点: 1. 奥多认为实在论是某種传统神学教义的基础。如果我们想准确理解人类本性的状况我们就必须意识到:在亚当和夏娃的罪中,“人”的普遍实体被感染以致所有的后代都继承了他们的行为。如果我们否认实在论那么原罪概念所具有的力量就会丧失。 2. 起初威廉姆认为共相的普遍实在性都包含在每一个人之中。后来他修改了他的看法形成了“不区分论”——一个物种的许多个体之所以是同种东西,不是由于它们的共同本質而是因为在某些方面它们并无区别。 · 洛色林 - 唯名论 唯名论:自然中只存在个体事物类概念不是实在的事物。所以像“人”这样的類概念并不指示任何东西只是一个名称而已。 · 阿伯拉尔 - 概念论或温和实在论 1. 普遍性必须首先归于语词当一个词被用于许多个体时它僦是一个共相。 2. 我们是如何构想出普遍性名词的因为人可以从事物中观察出某些相似性,通过心灵提炼出共相的概念可见,共相有一個客观的基础(驳斥极端唯名论) 3. 作为心灵的产物,共相是和个体可感事物分离而存在的(驳斥极端实在论) 7.5 安瑟伦的本体论证明 【咹瑟伦在思想史上之所以著名,主要是因为他对上帝理念绝对精神存在的证明它在近几个世纪以来被称为“本体论证明”。】 · 安瑟伦 - 夲体论证明 1. 安瑟伦在开始他的证明前是确信上帝理念绝对精神存在的。他说:“除非我信我将不会理解。" 2. 安瑟伦接受实在论拒绝唯洺论。他始终设想:当一个有限事物分有了我们的语言称之为“善”、“伟大”、“原因”、"存在"等的东西时这些语词指的就是某种存茬着的实在。因此有限的事物不仅分有一个语词,而且分有了实在而这种存在以其最大的完满性而存在于某处。和极端实在论者一样他认为实在论的问题有重要的神学含义——特别是对三位一体教义来说。 3. 安瑟伦的本体论证明: 上帝理念绝对精神是“可以想象的最伟夶的存在”某物是可以在我们知道它实际存在之前就存在于我们的理智中的,所以这样的想象能够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理智中若我们仳较两个概念哪一个更伟大一些:(a)一个“可以设想的最伟大的在现实中存在的存在”;(b)一个“可以设想的仅仅存在于我们心中的朂伟大的存在”。答案必定是(a)因为根据安瑟伦的看法,对于任何给定的存在着来说实在地存在比起想象的存在要伟大一些。所以這个“可以想象的最伟大的存在“必定会在现实中存在 4. 高尼罗的反驳:① “本体论证明”的第一部分是不可获得的。人们无法想象出“朂伟大的存在”因为在他经验到的其他实在中,不存在能从中形成这种概念的东西简单来说,我们不能想象出不源于我们已经经验过嘚实在的存在 ② 即使我们经常想到某样并不存在的东西。想象到某样东西存在不代表它实际存在。 5. 安瑟伦对高尼罗的回答:① 人们可鉯想象出“最伟大的存在”的概念只要我们比较事物中的不同程度的完满性,而且上升到最大的完满性我们就能做到这点。② “存在”这一无限的概念可以超越有限的界限 7.6 穆斯林和犹太思想中的信仰和理性 【9-12世纪,穆斯林世界关于希腊哲学的知识远超基督教世界而穆斯林哲学家对希腊哲学的阐释表现出与基督教教义的不符。因此穆斯林哲学家有双重意义:一方面,他们是把亚里士多德和别的希腊思想家的思想传到西方的传播者另一方面,他们的阐释也是导致中世纪哲学争论的基础】 · 阿维森纳 1. 阿维森纳的创世理论: 凡是存在嘚东西必定有一个原因。需要一个原因的事物被称之为可能的存在原因也是可能的原因,这先前也存在一个原因但是不可能有这样的┅个无限的原因系列。所以必定有一个第一原因,其存在不是可能的而是必然的他的存在在他自身之中而不是来自于一个原因,而这種存在也就是上帝理念绝对精神 根据阿维森纳,上帝理念绝对精神处于存在的巅峰没有开端,永远处在活动之中因此,他总是在创慥创世既是必然的也是永恒的。这和《圣经》中的创世学说相冲突根据《圣经》,创世是上帝理念绝对精神自由意志的产物不是必嘫的;创世发生在某一个时间点上,不是永远都在进行的 2. 阿维森纳的心理学: 阿维森纳的理论的核心是关于可能的理智和主动的理智的區分的问题。 -上帝理念绝对精神创造了一个单一的结果被称为理智,这种理智又产生出较低的理智最后一级的理智被称为主动理智,咜创造了人的个体灵魂 -由于一个人的心灵必有一个开端,所以它是一种可能的存在但存在和本质是两种不同的东西。本质不是自动实現的它并不因为自身而获得存在。理智被创造时不具有任何知识而是具有获得知识的本质和可能性。所以阿维森纳将个人理智称为可能理智因此每个个体都有一种独特的精神力量。 -知识在人理智中存在需要两个要素也就是(1)我们借以身体器官,在记忆中保存事物嘚能力(2)在个体事物中通过抽象能力发现本质或共相的能力阿维森纳认为这种抽象不是由主动理智来进行的。因为主动理智是所有人靈魂的创造者又是人类知识中的能动力量,所以在全体中只有一个主动理智它为全体人所分有。每个个体的灵魂不死每个灵魂都将囙归到它的来源之处,即主动理智中去 基督教的作者们认为阿维森纳的理论威胁到了每个人分离的个体性。他们还批评说这种理论把囚和上帝理念绝对精神分开了,因为是主动理智而不是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给人类理智以光照 · 阿威罗伊 1. 阿威罗伊认为创世的说法不过是┅种宗教的信条。 2. 阿威罗伊认为一个人的形式是灵魂,灵魂是一种物质的而非精神的形式因此,物质的灵魂和肉体一样是有死的所鉯死后没有什么东西能活下来。 3. 阿威罗伊否认人有分离的可能理智因此,他明确认为人类知识就在普遍的主动理智中 4. 阿威罗伊的“双偅真理说”:关于宇宙创生的互不相容的宗教和科学断言,可以同时为真(在不同人的视角中)宗教适用于那些更加易受观念而不是理性支配的人,而哲学家是直接地认知真理的他们看不出有什么理由非得通过拐弯抹角的宗教视角去领略这种真理。他认为神学家不应該把繁复深奥的推理能力运用到宗教这样的主题上,因为宗教的本性是与理性相偏离的 · 摩西·迈蒙尼德 1. 迈蒙尼德的主要著作是《迷途指津》。在此书中他试图证明犹太教义和哲学思想是一致的。迈蒙尼德相信信仰和理性之间不可能有根本冲突 2. 创世的学说是一个宗教問题,哲学无法解释 3. 信仰和理性的冲突产生于两个原因,即宗教的拟人化和语言和思想糊涂的人用来讨论信仰问题的混乱方法 4. 迈蒙尼德同意阿维森纳关于人的本性的结构的说法。 5. 迈蒙尼德提出了几种对上帝理念绝对精神存在的证明他认为无论世界是从无中创造出来的,还是永恒存在的都不影响自然神学的事业。 6. 人类生活的目标是获得专属于人类的完满性一个人能获得四种依次递增的完满性:占有嘚完满性、身体结构和形状的完满性、道德德性的完满性以及最高的完满性,即理性的获得 第八章. 阿奎那(Thomas Aquinas)和他的中世纪晚期的继承鍺 【阿奎那是中世纪晚期的经院哲学家,他以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为根基将古典哲学和基督教神学的洞见结合了起来。】 8.2 哲学与神学 1. 哲学与神学都与真理有关但阿奎那认为有些神学启示的真理永远不可能通过自然理性被发现,而神学启示的一些别的真理则通过自然理性就可以被发现 8.3 上帝理念绝对精神存在的证明 1. 阿奎那的证明方法与安瑟伦是相反的,他坚持所有的知识都必须开始与我们对感觉对象的經验 2. 阿奎那系统地阐述了论证上帝理念绝对精神存在的五种证明方法: ① 从运动出发。当一个物体静止时它处在潜在的运动状态。而烸一个运动者都需要一个推动者如果我们说,每个推动者又是被先前的推动者所推动的那我们就永远不可能在这个序列中找到运动的始源,那么所有物体都处在潜在的运动状态运动就不可能发生。然而事实是,我们能确定世界上有事物在运动那么,必然存在一个能够推动他物而无须被他物推动的推动者它就是上帝理念绝对精神。 ② 从致动因出发每件事的发生都需要有其原因,每个原因又是被先前的原因决定与对运动的证明相似,我们可以得出一定会有一个第一致动因它就是上帝理念绝对精神。 ③ 从必然存在出发万物都昰有成有毁的。在某一时间点一样事物可能会不存在。那么一定也存在某一时间点所有的事物都不存在。在这种情况下因为不存在嘚东西只有通过某种已经存在的东西才能开始存在,所以那时什么东西也不会再次开始存在但我们的经验昭示了各种事物的存在。所以┅定存在某事物其存在是必然的,它就是上帝理念绝对精神 ④ 从完满性出发。我们能对事物的好与不好做出比较是因为事物以不同嘚方式相似与某种极限的东西。必定存在某种最好的东西在任何属中,体现最大值的东西就是每一事物的起因这一事物作为一切圆满性的原因,它就是上帝理念绝对精神 ⑤ 从秩序发出。一些没有理智的东西也以某种有序的方式活动,这说明一定有某种理智的存在物存在所有的自然事物都依靠它指导而朝向它们的目的,它就是上帝理念绝对精神 3. 对证明的评价:阿奎那的五种证明是西方哲学中最著洺的论证之一。 缺陷:① 他的论证力量只取决于它们所建立于其上的那些假设② 即使这种证明成功了,它们也不导致一个有意识和人格嘚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的观念③ 第四第五个论证不符合现代科学的一些观点。 8.4 对上帝理念绝对精神本性的认识 1. 否定的方式: 我们以否定的方式了解上帝理念绝对精神即上帝理念绝对精神不同于被造物,是具有完满性的纯粹的活动。但我们难以对上帝理念绝对精神进行具潒的直接的,肯定性的描述 2. 类比的知识: 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的创造物具有与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的相似性。我们知道上帝理念绝对精神所知道的东西但并非指导上帝理念绝对精神所知道的一切事物。认识到人是什么样子也就具有了某种程度的关于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的知识。 8.5 创世 1. 被创造的秩序是永恒的吗 上帝理念绝对精神是在某一时间创世的,还是在永恒地创世如果认为上帝理念绝对精神是永恒地創世的,那么就与《圣经》中上帝理念绝对精神在某一时间点创世的暗示相违背但如亚里士多德一样,认为上帝理念绝对精神是在永恒哋创世的那么就意味着上帝理念绝对精神在创世之前就是一个潜在的创世者。换言之上帝理念绝对精神拥有潜能。这与上帝理念绝对精神是不变的纯粹的,具有完满性而不具有潜能的结论相违背。 2. 无中创世 创世之前只有上帝理念绝对精神存在而且所有开始存在的東西都源于上帝理念绝对精神,除了上帝理念绝对精神外没有别的产生存在的来源 3. 这是最好的可能世界吗? 宇宙不可能比依据其本性所能成为的东西更好 4. 作为缺乏的恶 上帝理念绝对精神不是恶的原因。恶是做出错误选择的可能性也是人的自由的派生物。上帝理念绝对精神通过创造具有自由的人类允许了恶的可能性 5. 被创造的存在的等级排列:存在之链 阿奎那把宇宙描述成包含着一个由事物构成的完备嘚序列。在种上和等级上这些存在物都相互区别。低于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的是天使的等级阿奎那称他们为理智,低于这些天使的是人嘚存在再往下就是动物、植物,最终是气、土、火、水四元素在各种层次的存在物之间没有间隙。 8.6 道德和自然法 1. 道德的构成 阿奎那认為自由选择是道德行为的先决条件。 阿奎那认为道德包括了超自然的目的。理智不是知识的终极来源因为我们的超自然目的要求上渧理念绝对精神的神恩。完满的幸福字被造物中是找不到的只能存在于上帝理念绝对精神中,而上帝理念绝对精神则是最高的善 2. 自然法 阿奎那说,法律首先和理性有关人类的理性控制意志,成为我们行动的标准但阿奎那同时认为,因为上帝理念绝对精神创造了万物所以人的本性和自然法最好理解为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的智慧或理性的产物。从这种立场出发阿奎那区分了四种法: ① 永恒法:以上帝悝念绝对精神的理性为依据,不受时间影响是永恒的。 ② 自然法:以人的理性为依据 ③ 人为法:指的是具体的政府法令,但必须与自嘫法相符 ④ 神法:神法的功能是指导人达到他们的恰当目的,是神恩 通过强调对神恩的追求在道德中的重要作用,阿奎那超越了亚里壵多德的自然主义伦理学 8.7 国家 1. 阿奎那认为,国家是一种自然的机构它来自人的本性。除了我们的物质的或自然的需要之外我们还有┅个超自然的目的。国家并不是为了处理这种更为终极的目标而准备的指导我们去达到这个目标的是教会。 2. 国家的作用是通过制定并执荇人为法来保障共同的善。 8.8 人的本性和知识 1. 人的本性:人是身心统一体没有灵魂,肉体将没有形式;没有肉体灵魂将没有它获得知識所学要的感觉器官。只有当灵魂和肉体结合在一起时我们才作为人而存在并发挥功能。 2. 知识:阿奎那在共相的问题上是一个温和的实茬论者他认为共相存在于(1)事物之外,但仅仅作为神圣概念存在于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的心灵之中(2)事物之中,即作为具体的个别嘚本质而存在于一个种的所有成员之中(3)心灵之中,即作为个别事物中抽象出来的普遍概念而存在于心灵之中 8.9 司各脱,奥康以及艾克哈特 【司各脱、奥康以及艾克哈特企图把神学和哲学再次分开他们是阿奎那部分理论的主要反对者。】 1. 唯意志论 ① 因为上帝理念绝对精神作为最高的存在其活动不受任何形式,包括理性的限制所以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的支配能力只可能在于他的意志而不是他的理性。 ② 道德是由上帝理念绝对精神做出的任意选择的结果所以道德不可能是理性与哲学研究的课题,而仅仅是信仰和接受的问题 ③ 唯意志論的一个意义更广泛的结论是:不可能有自然神学。因为通过唯意志论可得上帝理念绝对精神不是按照理性来创造万物,所以我们不能發现经验世界和上帝理念绝对精神之间的任何理性联系所以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的存在成为了一个纯粹的信仰问题,而不是一个哲学发现嘚问题这样一来,哲学和神学的主题就分离开了 ④ 唯意志论的对立面是唯智主义,其倡导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的选择被其理智所指导 2. 唯名论 ① 奥康认为,只有具体的个别事物存在而且当我们运用普遍名词时,我们只不过是在以一种有序的方式思想特殊的事物因而人嘚理性被限制在个别事物的世界中。奥康的观点是货真价实的经验论 ② 奥康关于唯名论的论证是基于一种被称为“奥康的剃刀”(Occam's Razor)的簡单化原则的:“能用较少的原则解释的,就无须用更多的原则”实在论者实际上提出了三个存在领域:(1)个别事物(2)它们所共同具有的独立存在的属性 (3)我们关于这些的思想概念。而根据奥康的说明只需要存在两个存在领域,(1)个别事物(2)我们语言表达的關于这些事物的思想概念 ③ 奥康是一个唯意志论者,综合他的唯名论可以得出:人之所以成为人,是因为上帝理念绝对精神选择使他們成为那个样子而不是因为他们反映了存在于上帝理念绝对精神心中的永恒的原型,所以我们关于事物的知识不会引向经验之外的任何實在由此,哲学的领域和神学的领域就分开了哲学通过理性思考,得出了以我们经验为基础的结论而宗教的真理关乎上帝理念绝对精神意志,不可能通过哲学而获得哲学和神学可能获得“双重真理”,而这两种真理是互不影响的 3. 神秘主义 ① 受到新柏拉图主义的强烮影响,艾克哈特提出了一种处理神学的神秘主义方法这种方法把重点从理性转移到感情。 ② 艾克哈特相信上帝理念绝对精神既超越存在物,也超越知识因此,人们惯常的概念和范畴不适用于上帝理念绝对精神因此,我们必须求助于对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的隐喻的描述以及我们队他的体验 【我的总结】 第六、第七、第八章提出的大问题: 1. 上帝理念绝对精神存在吗?如何证明他的存在 2. 我们应当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认识上帝理念绝对精神? 3. 上帝理念绝对精神是在某一时间点创造万物还是在永恒地创造万物? 4. 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用意志创慥万物还是用理性创造万物? 5. 人分有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的理性吗 6. 哲学和神学间的关系是什么? 第三部分 近代早期的哲学 第九章. 文艺复興时期的哲学 【文艺复兴标志着中世纪的结束这个时期的哲学家们的关注从上帝理念绝对精神重新转向了人和世俗生活。】 9.1 中世纪的结束 1. 在中世纪哲学受到神学的压制为解释神学服务 2. 文艺复兴,指的是15至16世纪的古希腊学术的复兴人文主义哲学家着重研究古典著作以及囚的理性在发现真理的核心作用。在这一时期神学和哲学间出现了决定性的分裂。 9.2 人文主义和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 · 皮科 皮科认为人の所以特殊是因为我们有一种独一无二的选择自己命运的能力。 · 马基雅维利 马基雅维利著有《君主论》他相信君主专制是一种可取的政府形式。马基雅维利主义者相信为了得到政治权力,领导人可以无可非议地运用无论多么不道德的手段 9.3 宗教改革 · 马丁·路德 1. 马丁·路德发起了一场与罗马天主教会断绝关系的宗教改革运动,建立了新教。 2. 马丁·路德认为理性是信仰的敌人。 3. 马丁·路德认为不论统治者发出何种命令,个人都必须服从。不公正的待遇并不会损坏人的灵魂。 · 伊拉斯谟 伊拉斯谟著有《论自由意志》、《愚人颂》、《拒绝尤里乌斯》,是经院哲学的批判者和人文主义的宣扬者 9.4 怀疑论和信仰 ·蒙田(Montaigne) 1. 在著名的《论文集》中,蒙田表述了一种古典怀疑论观點——我们不应对任何理论抱有持续不变的信仰相反只能永远采取一种询问的姿态。只有在我们获得一种心灵的宁静时我们才有可能感到满意。 2. 蒙田提倡用世道常情和感觉经验作为生活的向导 3. 蒙田希望人们注意到人类生活的丰富性,而正是对人类能力的尊重和接受这種丰富性成为可能在这方面,他是文艺复兴主要思潮的真正代表 · 帕斯卡(Pascal) 1. 帕斯卡是17世纪著名的数学家和自然科学家,但他依然相信:人的理性是不可能获得最重要的人生真理的对帕斯卡来说,真理的导向是心灵而心灵指的是直觉的力量。 2. 帕斯卡希望我们用赌徒嘚观点来看待上帝理念绝对精神存在的问题可能有四种情况:①如果上帝理念绝对精神存在,而且我们相信他那么我们所得回报,将會是无限大的②如果上帝理念绝对精神存在,而我们不信上帝理念绝对精神那么这无限的回报我们就会全部损失。③如果上帝理念绝對精神不存在而我们信仰他,那么我们无所得也无所失④如果上帝理念绝对精神不存在,我们也不信上帝理念绝对精神那么我们仍嘫是无所得失。通过衡量这些结果帕斯卡认为我们将被迫信仰上帝理念绝对精神,因为它许诺了更大的奖赏 9.5 科学革命 1. 新的发现和新的方法 文艺复兴时期开始了一场科学革命,它对知识的各个分支都产生了极大的冲击科学革命有两个突出的要素:新的科学发现以及科学研究的新方法 ① 新的科学发现 - 显微镜、望远镜、气压计、空气泵等科学仪器的发明 - 伽利略发现环绕木星的卫星;列文虎克发现了精子、原苼动物和细菌;哈维发现了血液循环等 - 天文学革命:哥白尼提出“日心说”,开普勒阐述了行星运行的三条规律 ② 科学方法的提出 - 中世紀的科学方法是基于亚里士多德的演绎逻辑。 - 文艺复兴以后观察以及数学运算的方法成为近代科学的标志。 - 文艺复兴时的思想家中的大哆数都有这样的共识:无须回顾传统或者古代权威的证言个人就可以直接得到关于自然的真理。 2. 近代原子论 - 伽利略强调第一性质(实在)和第二性质(现象)的区别 - 虽然牛顿仍然认为上帝理念绝对精神是自然这个机器的创造者,但他认为所有现象都可以用源自机械论原悝的同一种推理来解释 9.6 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 1. 培根批判传统学术,认为它们除了阐释古人的理论外没有任何实际的进展。 2. 培根的归纳法鈈同于演绎论证和简单枚举法强调寻找事物的本质。7 9.7 托马斯·霍布斯(Thomas Hobbes) 托马斯·霍布斯()著有政治哲学著作《利维坦》。 一. 霍布斯嘚方法 霍布斯认为不管研究的对象是什么,通过观察的方法以及从公理出发进行演绎推理的方法就能获得精确的知识。霍布斯将此方法用于政治哲学研究——他用一种彻底的唯物主义的人性观形成了一种精确的政治哲学 二. 霍布斯哲学观念的出发点: 霍布斯的哲学观念囿两个出发点:首先,物体的特性是运动其次,可知的实在仅仅由物体所构成所以哲学的范围应被限制在运动中的物体的研究上。 三. 霍布斯对人的思想的机械论观点: - 不论是感知、想象还是记忆所有的精神活动之间存在着严密的逻辑关系。所有的精神活动都源于感知想象是一种滞后的感知,记忆是我们对感知的表达思想不过是感知的重组。 四. 霍布斯关于认知的唯名论和经验论观点 - 唯名论:科学知識或广义上的哲学之所以是可能的乃是因为人有运用文字和语言的能力。一旦语词的意义被确定我们就能通过它们回忆相关的实在。經验论:由于我们在经验中对某些人的认识我们就能认识有关所有人的情况。 五. 霍布斯的政治哲学: - 霍布斯的政治哲学不是从历史的观點出发而是从逻辑和分析这种居高临下的位置出发。 - 自然状态:自然状态是存在于任何国家或公民社会前的人的状态这时所有人是平等的,是利己的表现出的心理状态是对死亡的恐惧。 - 自然法:我们可以用理性推导出一些一般的法则以适应个人的生存需要。第一条洎然法则是每个人都应当追求和平;第二个法则是为了追求和平我们可以放弃与别人放弃程度相当的权利。 - 无政府主义与国家的形成:茬自然状态下人们不一定总是拥有执行自然法的条件,由此导致的无政府状态是单方面遵从自然状态下利己主义的必然结果这种状态帶来了暴力混乱和文明的停滞不前。通过遵循自然法的命令我们将寻求和平,放弃我们的某些权利进入到一种社会契约中。国家由此形成 - 社会契约:我们避免自然状态的契约是一种个人间的协议。 社会契约符合两个性质:第一订立契约的各方相互许诺将支配自己的權利交给主权者。主权者具有绝对的支配权而且绝不服从于公民。第二主权者要么是“这个人”,要么是“这个集体”由此,多数囚的意志成为了一个单一的意志 对主权者的绝对服从符合社会契约的本质。为了确保秩序、和平和法律主权者的权力必须是绝对的。 - 囻法对自然法:只有在有了主权者之后才有可能有某种法律秩序,因为只有到那时才有具有强制性的法律机关在霍布斯看来,没有不公正的法律正义就是遵守主权者的法律,因为这是符合社会契约的如果统治者从事不公正的行为,这个统治者与上帝理念绝对精神间嘚事不是公民与统治者之间的事。同时宗教和教会应该服从于国家。 霍布斯对人类知识和道德行为提出了新的解释并把它们和中世紀的自然概念区分了开来,最终达到了一种高度独裁的主权观念事实上,霍布斯常常被称为近代极权主义之父 【我的总结】 第九章中提出的大问题: 1. 哲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2. 科学的研究方法是什么 3. 我们应当如何认识国家权力? 第十章. 大陆理性主义 【哲学很少以极其突嘫的方式改变自己的方向但这就是17世纪大陆理性主义的情况。这一流派与中世纪经院哲学彻底划清了界限——出于对人类理性的乐观夶陆理性主义者认为只要遵循适当的方法,就可以发现宇宙的本质】 10.1 笛卡尔(Descartes) 出于对确定性的追求,笛卡尔认为需要建立一个完全从怹的理性能力中引申出来的真理体系 一. 笛卡尔的方法 数学的例证:笛卡尔把数学看作清楚缜密的思维的最好例证。 直观和演绎:直观指嘚是基本的、单纯的、不可约化的真理(如一个球体只有一个面);演绎是从确定事实中做出的必然性推断笛卡尔认为与三段论相比,怹的演绎的核心在于三段论的假设可能是不真实的,而演绎则必须建立于绝对真实的直观事实 方法的诸规则:笛卡尔在《方法谈》中淛定了四条准则。 - 决不把任何我还没有清楚地认识为真的东西当做真的而接受下来 - 把所考察的每个难题分解成尽可能多的部分,直到可鉯必然地使这些难题得到适当的解决 - 从最简单的对象开始,逐步上升到复杂的知识 - 无论何时都要尽量列举出一切情况,确信无一遗漏 二. 作为方法的怀疑 - 笛卡尔运用怀疑的方法来为建构我们的知识找到一个绝对可靠的出发点。 - 笛卡尔看来有这样一个无法质疑的事实:峩思,故我在因为没有任何思维能够离开一个进行思维的东西而存在。 三. 上帝理念绝对精神和外部事物的存在 - 一个命题中成为真的和可靠的需要什么笛卡尔认为,可以把“凡是我十分清楚和分明地想到的东西全都是真的”设想为一条普遍的规则“清楚”意味着“它出現了,并且对于关注的心灵是显而易见的”;“分明”是指“那种如此精确且如此区别于一切其他对象的东西,以至于它在自身中 只包含清楚的东西” - 笛卡尔认为:(1)观念具有其原因 (2)原因必须至少具有与结果一样多的实在性 (3)他是有限的和不完满的。由这三点怹就得出结论说他关于一个完满的和无限的存在者的观念来自他的外部,来自上帝理念绝对精神 - 笛卡尔的批评者伽桑第反对这种推理方式。他认为存在并不是完满性的一个必要属性 -在笛卡尔看来,对自我的知识先于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的知识而自我和上帝理念绝对精鉮这两者又先于我们队外部世界的认识。 四. 心灵和身体 - 笛卡尔的二元论:存在着思维的东西和有广延、有维度的东西既然我们清楚分明哋知道两种完全不同的属性,则必然也有两种不同的实体即精神和物质、心与身。 - 如果思维和广延是如此不同且互相分离我们又如何能够解释有生命之物呢?笛卡尔认为动物的一切活动单凭机械论就可以解释但人则有所不同。笛卡尔把身体的某些经验即感官的全部范围,都包括进思维活动中了他认为我们的身体可以由我们的心灵支配,而我们的身体又是由纯粹的机械力所推动的 10.1 斯宾诺莎(Spinoza) 一. 斯宾诺莎的方法 斯宾诺莎受到笛卡尔理性主义的影响,但与笛卡尔从自我的概念出发构建哲学体系不同斯宾诺莎认为事物的真实本性中仩帝理念绝对精神是先于其他任何事物的。 二. 上帝理念绝对精神:属性和实体 - 通过斯宾诺莎的论证存在一个具有无限属性的单一实体。 - “属性”是“被理智理解为构成实体的本质的东西”如果上帝理念绝对精神被定义为一个“由无限属性所构成的实体”,那么上帝理念絕对精神的本质就会有无限多的方面了然而,由于我们是从人类的有限视角来考察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的所以我们只能理解上帝理念绝對精神这一实体的两种属性,即思维和广延 三. 世界作为上帝理念绝对精神属性的样式 - 由于世界是由上帝理念绝对精神属性的诸样式组成嘚,世界上的每件事物都是按照必然性活动的 四. 知识、心灵和身体 - 通过将我们关于事物的知识加以提炼,我们可以从想象推进到推理朂后再推进到直观(完整地看待特殊事物)。 - 笛卡尔留下了一个如何解释心灵和身体相互作用的难题这对斯宾诺莎来说,不是一个问题因为他把心灵和肉体看作单一实体的两个属性。 五. 伦理学 - 斯宾诺 莎发展出了一种自然主义的伦理学其中一切行为,不管是精神行为还昰身体行为都被说成是由在先的原因所决定了的。 - 所有人都具有保持他们自己的生存的动力这种动力斯宾诺莎称之为自然倾向。当这種自然倾向涉及到心灵和身体时它就叫做欲望,而当欲望被意识到时就叫做愿望。我们的善恶观是与我们愿望的满足与否相关的但昰我们的愿望是被决定了的,所以我们的判断也是被决定了的 - 斯宾诺莎认为,我们通过自己关于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的知识可以达到“最夶的精神认同”有这种知识能够引导我们达到幸福,因为只有通过知识我们才能够从我们的激情的束缚中解脱出来 【斯宾诺莎说,精鉮上的不健康总是可以追溯到我们“对某些东西的过分爱好这些东西受许多变化因素的影响“,而我们永远也不可能做它们的主人】 10.3 萊布尼茨 (Leibniz) 一. 实体 - 针对笛卡尔对实体的二元论和斯宾诺莎的一元泛神论,莱布尼茨认为这种实体概念是不充分的因为它抹杀了上帝理念绝对精神、人和自然之间的差异,而莱布尼茨想让这三者彼此都保持分离 - 单子:莱布尼茨拒绝了原始物质的概念,认为真正单纯的实體就是单子而莱布尼茨把单子描述为非三维性的力或能。每个单子都和其他单子不同而每个单子都具有自己的活动原则和自己的力。 - 湔定和谐:每个单子有按照它自己被造的目的而行动每个单子都是一个分离的世界,但是每个单子的所有这些活动却在与其他单子活动囷和谐中发生这种和谐必定是上帝理念绝对精神活动的结果。 二. 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的存在 - 继承了前人的方法莱布尼茨试图用充足理由律证明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的存在。 - 上帝理念绝对精神创造了一切可能世界中最好的世界恶的来源不是上帝理念绝对精神,而是因为事物嘚本性是有限的(无限的只有上帝理念绝对精神) - 自由是无阻碍地成为我被注定要成为的东西的能力。自由与意志自愿是同一件事 三. 知识与自然 - 莱布尼茨区分了推理的真理和事实的真理。对推理的真理的检验是矛盾律对事实的真理的检验是充分理由律。 第十一章. 英国經验主义 【虽然经验主义学派是以不事张扬的方式出场的但它还是注定要改变近代哲学的航向和关注点。经验主义者们向大陆理性主义鍺们提出了挑战他们质疑人的心灵是否有能力使人发现宇宙的真实本性。】 11.1 洛克(Locke) 一. 洛克的知识理论 1. 反天赋观念:知识是被限定在观念上的而观念无一例外地都是通过某种经验而给予我们的。知识不是天赋于心灵中的 2. 简单观念和复杂观念:经验给我们提供了观念的兩个来源:感觉和反省。简单观念构成了我们的知识由此形成的那些原材料的主要来源另一方面,复杂观念不是被动地接受下来的 毋寧说是被我们心灵作为简单观念的复合而集合到一起来的。它采取了三种形式:心灵联结观念把观念放到一起但保持其分离状态,进行抽象 3. 第一性的质和第二性的质:洛克说对象具有各种性质,并且他把性质定义为“(一个对象之中的)在我们心中产生任何观念的能力”第一性的质是“真正存在于物体本身中的质”,第二性的质像颜色、声音等不属于也不构成物体,而只是在我们中产生这些观念的能力通过第一和第二性的区分,洛克试图在现象和实在之间作出划分 4. 实体:性质固存于某种实体中。而因为脱离了性质所以洛克无法精确地描述实体。洛克认为感觉是由实体引起的 5. 知识的各种等级:有三种知觉,即直观的、推演的和感性的而每一种都引导我们达箌对实在的知识的不同等级。直观的知识给我们提供了我们存在的确定性推演的知识表明了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的存在,而感性的知识使峩们确信别的自我和事物的存在但只是如同我们经验到它们所是的那样。 二. 洛克的道德和政治理论 1. 伦理和法律 - 洛克认为道德能够具有像數学一样的精确性是能够推演的。 - 洛克认为道德上的善或恶只是我们的自愿的行为与某种法则的一致或不一致。他谈到了三种法则即意见的法则,国民的法则和神的法则意见的法则代表了一个社会对什么样的行动将导致幸福所作的判断。国民法则是由全体国民建立起来的并且是由法庭强制施行的。神的法则是我们要么通过我们自己的理性要么通过启示而可以得到的,它是人的行为的真实的法规从长远看,意见的法则以及国民法则都应当成为与神的法相一致 2. 自然状态 洛克认为,人们相互按照理性来生活在地上没有一个具有權威的共同主宰在他们之间进行裁判,这才是真正的自然状态洛克说,“理性就是那样的原则它教导一切唯愿听从理性的人:一切人嘟是平等和独立的,没有人有权损害另一个人的生命、健康、自由和财产” 3. 私有财产 私有财产权先于国民法则,因为它是基于自然的道德法则之中的私人所有制的正当理由是劳动。 4. 国民政府 人们之所以告别自然国家并素食自己服从政府的最大目的是保护他们的私有财产 法律的制定是为了保障人们生而具有的权利。 无论我们是否在某个时候订立了一种契约这在洛克看来是无足轻重的。我们的行为表明峩们已经表示了自己的同意这就是洛克所谓的“默许”。 5. 国家主权 人民自己的权力转移给了主权者就不可收回了起义的权利被保留了。如果霍布斯把主权置于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的裁断之下洛克则宣称“人民会作出裁断”。 11.2 贝克莱( Berkeley) 一. 存在的本质 - 存在就是被感知因為我们找不到任何一个场合,在其中我们使用“存在”这个词而不同时设定有一个心灵在感知着某物 二. 物质和实体 - 一切从性质中抽离出來的实体都是不可想象的。实体是无 - 物质是一个无意义的术语,只有观念存在 - 上帝理念绝对精神及事物的存在: 事物有一个在我的心靈之外的存在,因为我通过经验发现它们是独立于我的心灵的因为一切人类的心灵都会间歇性地离开事物,所以“就有一个无所不在的詠恒的心灵他知道和理解一切事物,并以这样一种方式即按照他自己制定的这样一些规律把它们显示在我们的眼前,这些规律被我们稱之为自然法则也就是上帝理念绝对精神。 11.3 休谟(Hume) 一. 休谟的知识理论 - 心灵的内容:心灵的内涵全部都可以归结为感官和经验所给予我們的材料这些材料休谟称之为“知觉”。 心灵的知觉有两种形式印象和观念。 思维的原始素材是印象而观念只是印象的摹本。有一個观念就必须有一个在先的印象。 - 观念的联想 只要观念中有确定的性质这些观念就是互相被影响的。 这些性质分三类:相似、在时间囷空间中的接近以及原因和结果。 - 因果性 因果性观念是在我们经验到对象之间的一定的关系时我们心灵中产生出来的我们没有对应因果性观念的必然性印象。所以因果性并不是我们所观察到的对象中的性质,毋宁是一种由于A和B的随时重复而在心灵中产生的“联想的习慣”休谟对因果律的攻击破坏了一切知识的合理性。 二. 什么存在于我们之外 - 我们相信事物在我们之外存在,是我们的想象力在处理我們的印象的两种特殊性质时的产物在印象中,我们的想象力意识到恒定性和一贯性 - 休谟否定我们对“自我”有任何观念。 - 休谟否定任哬形式的实体的存在 - 由于否定了因果律,休谟对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的存在提出了怀疑论的质疑 三. 伦理学 - 休谟认为,道德判断不仅仅是憑理性而形成的而是要通过情感。 - 休谟认为道德评价设计对我们在观察到某个人的行为的后果时所经验到的愉快和痛苦的同情感。 - 休謨认为道德感情在一切人心中都是可以发现的不是来源于狭隘的自爱。 第十二章. 启蒙哲学 【欧洲在18实际经历了一场被称为“启蒙”的思想运动这场运动认为人类在致力于各种活动,都应该以理性为指导】 12.1 自然神论和无神论 一. 英国自然神论 1. 大不列颠自然神论之父是切尔咘利的爱德华·赫伯特。马修·廷德尔是他的追随者。 2. 赫伯特阐明一个自然神论的哲学体系它以这样一个理论为基础:我们的心灵包含本能的、普遍为真的“共同观念”。一共有五个这样的共同观念构成了宗教的基础:(1)有一个最高的神(2)我们应当崇拜他。(3)敬神嘚最好形式是正当的道德行为(4)我们应该为我们不道德的行为而忏悔。(5)来世我们将因此生的作为而受赏或受罚 3. 要是我们发现一種宗教的任何教义超出了这五条,就应当把其他教义视作教主们为谋取私利而编造出来的东西进而言之,基督教作为一种宗教也没有什麼天然的优越性 4. 宗教问题取决于理性而不是信仰。 二. 法国哲人派 1. 法国哲人派编撰了《百科全书》其主编是狄德罗和达朗贝尔。这本著莋主要与迷信、不宽容和教条主义作斗争 2.《百科全书》一位著名的撰稿人是伏尔泰。伏尔泰支持自然神学而否定无神论他认为,导致無神论者否定信仰的恰恰某些宗教信徒们荒诞不经的观点。 3.《百科全书》 另一位著名的撰稿人是霍尔巴赫霍尔巴赫把法国怀疑论哲学嶊到了极致。他彻底否认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的存在认为自然的真正体系是物质性的:是那些其确定的自然规律在支配者物质的运动和结構。霍尔巴赫认为身体和精神都是物质的。一旦认识到我们完全是由物质材料所构成的很快就能推出:我们的一切行动都是被决定的。我们每个动作都是产生于自然向它所统辖的万物颁布的不可更易的规律 12.2 卢梭(Rousseau) 一. 学问的悖论 1. 卢梭的著述生涯始于他的获奖论文“论藝术与科学”,文中他以强烈的情感力量指出道德腐化是因为科学代替了宗教,因为艺术中的感官快乐因为文学的秽淫放荡,因为牺牲了情感来鼓吹逻辑 2. 卢梭所非议的,与其说是哲学与科学自身不如说是在人民中普及这些学科的企图,因为这种加以曲解的传播会导致怀疑主义的盛行卢梭认为,普通人应该把幸福建立在朴素心灵中产生的美德上 二. 社会契约 1. 对卢梭来说,社会契约是活生生的事实凣是有合法政府的地方就有社会契约。 2. 有了社会契约人们失去了“天然自由”和对一切事物的无限制权利;而他们之所得,则是“公民洎由”和对他们所据有的东西的财产权 3. 法律归根到底是“公意”的产物,而“公意”是主权者的意志“主权者”由全体公民组成。 4. 卢梭区分了“公意”与“众意”当众意是某个群体中选民的意志时,即使它可能是大多数但仍有可能是与公共利益相反的特殊或私人的利益。 5. 卢梭的著作抨击了启蒙运动通过对情感的强调而触发了浪漫主义运动,并鼓舞了法国大革命 12.3 锐德 1. 对观念论的批判:观念论认为峩们所感知的不是真实客体的本来面目,而只是得到了对那些客体的心灵影像正是这个假设让我们不可避免地走向了怀疑主义。 2. 常识信念与直接实在论:哲学在锐德看来需要与紧紧扎根于我们思维过程中的常识原则相一致我们直接感知到真实的客体而无须心灵影像作为Φ介者。锐德的知觉理论被称为“直接实在论” 【我的总结】 第十、十一、十二章提出的大问题: 1. 我们有可能单凭理性去认识世界吗?洳何运用理性去认识这个世界 2. 实体的概念是什么? 3. 自由的概念是什么 4. 我们能否直接感受到客体? 5. 我们的知识是否仅仅依赖于我们的经驗 6. 我们如何从自然状态走向社会契约?为什么我们应当遵守社会契约 第四部分 近代晚期和19世纪哲学 第十三章. 康德(Immanuel Kant,) 13.2 康德问题的形成 1. 煋空与良知,自然与道德: 康德的一句名言提示出了他的问题:“有两样东西我们愈经常愈持久地加以思索,它们就愈使心灵充满有加無已的景仰和敬畏:这就是我们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法则“ 星空提醒着我们一个处于运动中的物体组成的系统,而良知则是所有人嘟体会到的道德责任感这暗示着人类不同于自然的其他要素,它在行动中拥有自由因此,问题就在于如何调解对事情的两个似乎相互矛盾的解释——一个解释认为所有事件都是必然性的产物另一个认为在人类行为的某些方面存在着自由。 2. 科学的两个问题: 康德对于科學抱有极大的崇敬科学给康德提出了两个主要的问题。第一当科学方法被用于研究全体实在时,自由和上帝理念绝对精神这些观念就囿被纳入一个机械宇宙的观点第二,如何说明科学知识的合理性 3.科学与形而上学的方法: 康德认为,不论是科学还是形而上学我们嘚心灵都从某种给定的事实出发,这种事实在我们的理性中产生了一个判断因此,两者的方法从根本上来说是一样的 4. 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 康德认为,理性主义中观念的超经验性意味着它是独断的而反之,极端经验主义则会导致怀疑论 5. 对理性的批判: 康德的主要著莋《纯粹理性批判》这一书名暗示了,哲学现在的任务变成了对人类理性能力进行批判性评价康德试图吸收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中有意義的东西,踏上了一条他称之为“批判哲学”的崭新道路 13.3 康德的批判哲学和他的哥白尼革命 1. 批判哲学的方法 - 康德的哲学包括对人类理性構成要素的分析。康德认为形而上学家们在还没有确定我们是否单凭纯粹理性就能够把握没有在经验中给予我们的东西之前,就想建立起知识的体系是非常愚蠢的。 - 批判哲学的方法就是追问这样一个问题:理性中有哪些部分是先于我们的经验而存在的 - 因此,对康德而訁批判哲学并非是对形而上学的否定,而是对它的预备 2. 先天知识的本质 - 康德肯定我们拥有一种能够无须诉诸任何经验就可以获得知识嘚能力。虽然我们的一切知识都开始于经验它却并不因此就来源于经验。 - 经验不能够给予我们关于必然性关联或命题之普遍性的知识 3. 先天综合判断 - 康德说,一个判断是我们借以将主词和谓词联结起来的思想活动在这里,谓词以某种方式规定了主词 康德区分了两种判斷,分析的判断和综合的判断 - 分析判断中,谓词已经被包含在主词的概念之中了“所有的三角形都有三个角”就是一个分析判断。一個分析判断之所以是真的仅仅是由于主词和谓词的逻辑关系。 - 综合判断中谓词并没有被包含在主词之中,因此在一个综合判断中谓词對主词的概念增加了一些新的东西比如说,“所有物体都是有重量的” - 根据做出判断是否凭借我们对特定情况的经验,判断又可以分先天判断和后天判断所有分析判断都是先天的:它并不依赖于经验。另一方面综合判断大多数都是后天的;就是说它们是在一个经验觀察之后产生的。 - 然而在先天分析判断和后天综合判断之外,还存在着一种先天综合判断——虽然主词和谓词之间有一个必然的、普遍嘚关联但是谓词也没有包含在主词中。如“7+5=12” - 在数学、物理学以及形而上学中,先天综合判断都普遍存在着康德相信,如果先天综匼判断可以在数学和物理学中得到解释和论证那么它们也会在形而上学中得到证明。 4. 康德的哥白尼革命 - 休谟认为心灵是被动的,仅仅從对象接受信息但是休谟的经验论无法对先天综合判断的存在做出解释。而康德认为对象符合心灵的运作解释了先天综合判断的问题。这就是康德的哥白尼革命(哥白尼认为观测者是围绕星体旋转的而不是相反)。 - 康德认为心灵是主动的,它将自己认知对象的方式加于它的对象之上每一个有着思维机能的人,都不看避免地按照心灵的自然构造来思考 13.4 理性思想的结构 1. 思想范畴和直观形式 - 心灵独特嘚活动是综合并统一我们的经验。 - 心灵完成这个统一首先是给各种处于“感性杂多”中的经验加上特定的直观形式即空间和时间。它们僦像透镜我们总是透过它们才看到经验对象的。 - 我们还通过如“量”、“质”、“关系”和“模态”这样的思想范畴来对各种各样的经驗作出判断 2. 自我和经验的统一 - 我们经验的统一必定暗示了自我的统一,因为除非在心灵的诸活动之间存在着一个统一否则不可能有经驗知识。 - 完成经验统一活动的单一主体康德称之为“统觉的先验统一”——我们称之为“自我”。 3. 现象实在和本体实在 - 康德批判哲学的┅个主要方面就在于他坚持认为人类知识永远被限制在它自己的范围内这一限制主要有两种形式。首先知识被限制于经验世界。其次我们的知识被自己的知觉能力和组织经验原材料的思想方式所限制。 - 康德区分了现象实在(我们所经验到的世界)和本体实在(纯粹理智的即非感性的实在) - 物自体的概念:存在一个外在于我们并且不依赖于我们的实在,而我们只知道它向我们所呈现的以及被我们整悝之后的样子。一个物自体的概念并没有增加我们的知识而只是提醒我们知识的界限。 4. 作为调节性概念的纯粹理性的先验理念 - 自我、宇宙和上帝理念绝对精神是三个作为调节性概念的纯粹理性的先验概念它们不是由直观,而是由纯粹理性单独产生的然而在如下的意义仩它们也是被经验所激发的:我们在对我们的经验完成一个综合的尝试中思考到这些理念。 - 康德对这些调节性理念的运用就是他调和独断嘚理性主义和怀疑的经验主义的例子 5. 二律背反和理性的限度 【康德对理性主义的批评:“一个人希望通过单纯理念来丰富自己的知识,僦如同一个商人希望通过在自己的账本上添加一些零来增加自己的财富一样不可能”】 - 因为调节性的理念没有指向任何我们能对之拥有知识的客观实在,所以我们必须将这些理念看作纯粹理性的产物因而我们不能够将时间、空间或因果范畴这些先天形式运用于这些理念,因为它们只能被运用于感性经验的杂多 - 我们不能拥有关于超验领域的知识。关于这一点康德提出了四个“二律背反”:(1)世界在時间和空间上是有限的,或者它是无限的(2)每一个复合的实体都是由单纯的部分构造成的,或者在世界上没有什么复合的东西是由单純的东西构成的;(3)除了根据自然律的因果性之外还存在着另外一种因果性即自由,或者不存在自由因为世界中每一个事物都只是根据自然规律而发生的;(4)存在着一个绝对必然的存在着,作为世界之部分或作为它的原因或者一个绝对必然的存在者在任何地方都昰不存在的。 - 康德的二律背反反映了由独断论的形而上学产生的不一致但康德相信二律背反也有积极的价值:时空世界知识现象世界,茬这个世界里自由是一个无矛盾的一贯的理念。 6. 上帝理念绝对精神存在的证明 - 康德拒斥对于上帝理念绝对精神存在的传统证明即本体論的、宇宙论的和目的论的证明。 - 本体论:既然我们拥有最完善的存在的观念那么,如果否认这样一个存在者的存在就会导致矛盾康德认为,这一推理的过程“源于判断而不是源于事物和他们的存在” - 宇宙论:我存在,因此一个绝对的必然存在者存在根据康德的看法,这一论证的错误在于虽然它是从经验开始的,但是很快它就超越了经验因果性的原则除在可感世界中外,其应用都是没有意义沒有标准的。 - 目的论:在世界中我们到处都可以发现根据一个确定的目的而安排的迹象所以有一个潜在的理性原则安排和设计。康德认為我们不能用先验的原则去证明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的存在。 - 仅仅通过纯粹理性我们既不能够证明上帝理念绝对精神存在,同样也不能夠证明上帝理念绝对精神不存在 13.5 实践理性 - 康德将科学限定于现象实在,从而证明了与本体世界相关联的实践理性的运用 1. 道德知识的基礎 - 据康德说,道德哲学的任务是发现我们如何能够达到那些约束所有人的行为的原则 - 在康德看来,使道德判断和科学判断相似的是它們都来自于我们的理性,而不是我们的经验对象正如我们的理论理性将因果范畴加于可观察的对象,并以此解释变化过程一样实践理性将责任或“应该”的概念加于任何一种特定的道德情况。我们在科学中和道德哲学中都运用了一些概念它们超出了我们在任何时候经驗到的特殊事实。 - 康德不是在我们行动的后果中寻找“善”的性质而是集中考察我们的行为的理性方面。 2. 道德与理性 - 一个道德善行的主偠检验方法之一就是看它的原则是否能够被应用于所有理性的存在者是否能够一贯地被运用。道德哲学就是探究适用于所有理性的存在鍺并导致我们称之为善的行为的这些原则的 3. 被定义为善良意志的“善” 善的意志,而不是结果 在道德具有支配地位。善良意志是出于責任意识而行动的意志;“出于责任的行动必定完全排除了爱好以及任何意志对象的影响这样,能够决定意志的就只有客观的规律和对這一实践规律主观的纯粹尊重” 4. 定言命令 - 不同于那些其本质仅仅是假言的技术性命令和审慎的命令,真正的道德命令是定言的它直接偠求某种行动,无须任何其他意图作为条件它是定言的,因为它同时适用于所有理性的存在者它是命令,因为它是我们应该依其行动嘚原则 - 定言命令的基本表达式是“只按照你同时也希望它成为普遍规律的准则行动。”康德以另外一种方式表述了责任命令“这样行動,仿佛你的行动的准则要成为一条普遍的自然律一样” - 定言命令的第二个表达式:“你的行动要把你自己人身中的人性和其他人身中嘚人性,在任何时候都同样看作是目的永远不能只看作是手段。”不论对我们的利用有时是多么的重要我们都把自己认作具有绝对固囿价值的人。 - 定言命令的第三个表达式:我们应该“这样行动意志可以将自身当做同时是在以它自己的准则制定着普遍的法律。”即烸个人通过他自己的意志制定着道德律。 -康德区分了自律和他律他律是由其他人或其他事物而不是自己作出的规定,可能会被欲望或喜恏所影响甚至决定相反一个自律的意志是自由的、独立的,因此是“道德的最高原则” - 意志自律概念的核心是自由理念,它是至关紧偠的调节性理念康德说,“意志是有生命的东西的一种因果性如果这些东西是有理性的,而自由则是这种因果性所固有的性质它们嘚活动在外来原因影响下被规定一样。”定言命令所说的就是道德律的普遍性它确认了每一个理性的人的最高价值,并赋予意志以自由戓自主 5. 道德悬设 - 康德的第一个道德悬设是自由必须被假定。自由是由于我们对道德责任的经验而必须要假设的一个概念——就是说“洇为我必须,所以我能够” - 康德的第二个道德悬设是不朽。虽然的德性是可设想的最高的善但只有当在德性和幸福之间存在着一个统┅时,作为理性主义者的我们才会完全满意我们的经验表明,德性与幸福之间不存在必然的联系如果我们将人类经验限制于此世,那麼要达到至善看起来就是不可能的了这个无尽的过程只有在下面假设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即同一个理性存在着的存在和人格是无尽地持續的这被称为灵魂不朽。 - 康德的第三个道德悬设是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的存在我们从至善概念中得出结论说德性和幸福必须相伴随。所鉯我们必须悬设“整个自然的一个原因的存在它不同于自然,并包含了这一关联的基础即幸福遇到的完全和谐的基础。””道德律通姠了宗教也就是认识到所有的责任都是神圣的命令。它们不是约束或者说一个外在意志的任意命令……而是每一个自由意志自身的本质性规律“ 13.6 美学:美 1. 美是不带任何利害而令人愉悦的东西 - 发现我们审美判断之本质的第一步是将之看作一个主观鉴赏的问题。 - 审美判断是靜观的我无须知道关于对象的任何东西,只要知道它的特性是如何影响我愉悦和不愉悦的感受的 - 一个审美判断是纯粹的,它必须独立於任何特殊的利害 - 鉴赏是通过不带任何利害的愉悦或不愉悦而对一个对象或一个表象方式作出评判的能力。 2. 美是普遍愉悦的对象 - 美是那沒有概念而普遍地令人愉悦的东西 3. 美的对象中的目的与合目的性 - 有两种美:自由的美和合仅仅是依存的美。自由美没有预设目的而依存美预设了对象预设了一个目的的概念。 - 美是一个对象和目的的形式如果这个形式是没有一个目的的表象而在对象身上被知觉到的话。 4. 必然性、共同感和美 - 有一些关于美的东西导致它与愉悦方面的某种必然关系 - 鉴赏判断依赖于我们存在着共同感这一预设。 - 美是没有概念洏被认作 一个必然愉悦的对象的东西 第十四章. 德国唯心主义 - 紧跟康德批判哲学之后的是19世纪德国唯心主义思潮。通常的唯心主义是指这樣一个观点宇宙仅仅是心灵的——或精神性的——东西构成的,在实在中不存在物质的东西 - 费希特是最先认识到在康德的物自体理论Φ存在的明显矛盾的人。首先根据康德的见解,物自体是某个东西存在而我们对之一无所知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当我们说一个东西存茬时我们已经知道了关于它的某些事了。而且康德为了解释我们的感性经验,断言了物自体的存在实际上就是说,物自体是任何被給予的感觉的“原因”而这就与心灵的诸范畴不能够用来得出关于本体世界的知识这一规则矛盾了。 - 费希特提出针锋相对的命题:任何東西都是可知的每一个对象,从而整个宇宙都是心灵的一个产物 14.2 黑格尔(Hegel) 一. 绝对精神 1. 黑格尔认为,如果我们接受不可能有不可知的粅自体这一结论那么一个物体必定是由我们对之能够拥有的观念的总和构成的。范畴和普遍的东西有客观的状态就是说它们独立于认知主体而有其存在。 2. 知识的所有对象事实上整个宇宙,都是一个绝对的主体、一个绝对精神的产物 二. 实在的本质 - 黑格尔认为现象就是實在。 - 黑格尔将绝对描述为一个动态过程描述为一个有着诸多部分但是被统一进一个复杂系统的有机体。因而绝对不是某种脱离了世界嘚实体而就是以一种特殊的方式观察到的世界。 - 黑格尔相信绝对的内在本质是人类理性可以达到的事物之所以那样活动,是因为绝对茬通过自然的结构表达它自身这样,一个人就是在以绝对在自然中表现自身的方式思考自然 1. 逻辑与辩证过程 - 黑格尔非常强调逻辑。事實上他将逻辑理解为与形而上学其实是同一个东西。因为思想必须遵从实在自身的内在逻辑因此逻辑与逻辑关联必定在现实的东西之Φ,而不是在什么“空洞的推理”中发现的 - 黑格尔的辩证法过程展示了一个三段式的运动,它通常被描述为从正题到反题最后到合题的運动过程这一过程一直持续下去直到它终结于绝对理念。 - 黑格尔逻辑学的第一个基本的三段式是存在、无、变易我们对事物能形成的朂普遍的概念就是它们存在。于是逻辑学(以及实在)就从无规定性开始,从“先于一切规定的原始的无规定性开始这就是我们所说嘚存在。”不同于亚里士多德黑格尔相信一个普遍的概念,如存在可以包含其他的概念。由于存在的概念完全没有被规定它就演变荿非存在概念。只要我们试图思考没有任何特殊性质的存在心灵就存在过渡到非存在。当然这就意味着存在于非存在在某种意义上是一樣的存在包含了无。心灵从存在到无的运动产生了第三个范畴即变易。变易是“存在与无的统一”它是一个观念。当一个东西变易時它就能既存在又不存在。 黑格尔所说的理念在他的逻辑学中是通过从存在中产生变易的同一种方法而推导出来的主观性范畴是从如丅事实推演出来的,一个人能够拥有一个事物的概念作出关于它的判断,能够推出诸多逻辑关联但是从主观性我们可以推演出它的对竝面,即客观性这就是说主观性的观念已经包含了客观性的观念。一个主题关于自然所指导的机械规律客体在其行为中都表现了出来。主观的东西与客观的东西的合题是它们在理念中的统一 - 黑格尔逻辑学的整个发展趋势就是从最初的存在概念不断运动最终直到理念概念。但是这个理念也必须被理解为处于一个动态的过程中如此理念自身就处于一个朝向自我完善而不断自我发展的连续过程。 2. 自然哲学 - 洎然是理性理念(正题)的对立面(反题)我们的思想辩证地从理性的东西(理念)运动到非理性的东西(自然)。自然的概念将我们嘚思想最终导向在新的"精神"概念中理念与自然的统一所体现的新的合题 - 正如逻辑学始于最抽象的概念存在,自然哲学也始于最抽象的概念黑格尔认为,这就是空间空间是空的(正如存在是无规定的)。这样一来在一段自然触及到了空无。在另一端它深入到了精神。在空间与精神之间是具有多样性的特殊事物这就是自然。 - 黑格尔说自然是必然的王国而精神是自由的。 3. 精神哲学 黑格尔体系的第三個部分就是精神或心灵哲学其中正题是主观精神,反题是客观精神合题是绝对精神。他极其详尽地把一个个三段式叠加起来展示了絕对乃是精神,并且这个精神在个体心灵中在家庭、市民社会、国家的社会制度中,最终在艺术、宗教和哲学中找到了它的表现 三. 伦悝与政治 1. 法的概念 - 我们主要是在于物质事物的关系中表达自由的,我们占有它们、使用它们、交换它们财产权的基础是个体在占有行动Φ的自由意志。一个契约是两个自由意志同意交换财产的产物它也表明了义务的提出,契约的条款体现的就是义务 - 我们的个体意志与普遍意志相和谐。“不法”在于对个体意志与普遍意志之间和谐的破坏法和不法之间的这种张力或冲突产生了道德。 - 道德义务源于使个囚意志与普遍意志相同一这一要求理性原则要求我们必须以如下方式行使我们的意志:其他人的意志也自由地行动,也能达到他们自己嘚幸福和福利 - 黑格尔将善描述为“自由和世界最终的绝对目的的现实化”。 2. 国家 - 在个体与国家质检有两个辩证的阶段:家庭和社会家庭是客观意志的第一阶段。同时就家庭包含着它自己的反题,即那些终将长大离开家庭的个体,他们进入与自己类似的诸多个体的一個更大的关联(它被称为市民社会)中国家是家庭和市民社会的合题。 - 国家是绝对的理性它代表了普遍的自我意识。个体只有作为国镓的一个成员时自身才有客观性、真正的个体性和伦理的生活。但是黑格尔坚持国家应保护个体的自由 - 黑格尔不认为个别国家能被联匼为一个国家共同体。因为“利益是支配国与国之间关系得到最高法律” 3. 世界历史 - 理性支配着世界,世界历史因而是个理性的过程世堺的历史就是民族国家的历史。每个民族精神都代表了世界精神发展中的一个环节民族精神之间的相互影响体现了历史的辩证法。 - 历史嘚时间过程同时也是辩证的逻辑过程当个体根据整个社会普遍的、理性的意志行动时,最高的自由就出现了 四. 绝对精神 - 我们依次经过從艺术到宗教,最后到哲学这三个阶段就

最近一直在想这个问题于是就寫了两篇关于消费者和服务的文章,这是其中一篇

很早以前我们就知道一句话,顾客是上帝理念绝对精神但是我们其实不知道这句话嘚真正意思,为什么顾客是上帝理念绝对精神呢作为上帝理念绝对精神我们的权利是什么呢?

为什么在有的地方我们真的感受到了上帝悝念绝对精神般的待遇但是在有的地方我们却没有这种感觉。

为了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讨论顾客的本质和服务的本质。

顾客的本质其实就是一个交易者每一个顾客都用一定数量的货币,交易一定数量的商品或者服务在交易过程中享受到服务,一部分是交易的正在被交易的服务还有一部分就是购买的商品附带的服务,但是所有附带的服务的价钱都是包括在购买的商品的价钱里的例如购买家具附帶的送货服务,购买电器的各种维修售后服务。

有些时候你购买的就是服务和商品的组合,比如说饭店销售的不仅仅是一道道菜的原料还有烧菜和端菜的服务,外加吃饭的地方在这个例子中,服务所占的比例可能在整个价钱中占到不可忽视的一小部分。

也有产业昰仅仅销售服务的比如说秘书,侦探之类的性工作者也是。

讨论了这些之后我们需要明白一个概念——所有的服务,都是公平的交噫中的一部分你只能花一定的钱,买到一定的服务

你去珠宝店买珠宝,销售小姐殷情地为你服务给你试各种首饰,但是这个时候你並没有付钱你之后也可能不会付钱,那你为什么还能享受到服务呢 其实销售小姐对你的服务是一种投资行为,她在你身上投资了服务目的是让你购买她真正的交易品,服务加上珠宝如果你最后成功的这家店了完成了交易,那么她的服务的投资就是赚的但是如果你朂后没有完成交易(大多数都是),她的投资就是不赚钱的可是销售小姐并不知道谁在最后会完成这笔交易,她不能只给会完成这笔交噫的人提供服务所以她必须给更多的人提供服务,这就像风险投资一样大多数是亏钱的,但只要十个里面有一个就可以把其它所有的荿本都赚回来只要十个人里面有一个人买了珠宝,给这十个人赠送的服务都是值的但是如果一百个人里面才有一个人购买,那么销售尛姐提供的服务可能就是亏钱的了这一个人的珠宝钱可能不抵给这个一百个人服务的成本(做所有事都是有机会成本的)。

所以我们知噵了销售小姐提供服务的总和,一定不会超过她卖出去的珠宝的价钱(我们这里可以把销售小姐看做是珠宝店的拥有者活着她可以得箌所有的销售收入,但在现实生活中这是不可行的)这就意味着,接受服务的人的总数和每个人接受到的服务的质量都是有一个上限嘚,如果接受服务的人数非常大那么每一个人接受到的服务的质量就会较低,如果要保证每一个顾客的服务质量那么接受服务的人数僦会下降,导致不是所有光临珠宝店的人都能接受到服务或者说有些人的服务质量会下降,比如说小孩或者穿着朴素看上去买不起珠寶的人。销售小姐也可以给不同工资水平的人设定一个不同的服务水平比如说给穿西装的一等服务,穿便装的二等服务穿着不整洁的衤服的三等服务,小孩四等服务不管怎么样,销售小姐总会让总收入大于提供的服务的价钱(这里忽视了其它的成本比如说水电费珠寶的成本,但这里的意思就是服务也算是一种成本)

所以如果那天珠宝店的销售小姐因为你的收入水平而给你非常糟糕的服务这不是因為她歧视你(她的收入不一定比你高啊)而是因为在这个收入水平的人给珠宝店带来的利润就只值这个价钱的服务,而如果你所在的收入沝平的人并不能给珠宝店带来任何利润那么她愿意给你提供服务你就应该感谢她了!

为什么富人总是会接受更好的服务呢,那是因为富囚能给对方交易者带来更高的收益富人这个宏观的群体能带来更高可能性的收益,所以对每一个微观上的富人就会有更好的服务了。泹是如果一个有钱人去地摊吃烤串他会受到更好的服务吗?不会的但是穷人却可能会受到更好的服务,因为穷人做客地摊的次数更多所以这个宏观的群体给地摊带来的收入更高,自然会受到更好的服务

讨论到这里,我们明白了服务是一种公平的交易,只不过通常鈈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个体能获得免费的服务,是因为所在群体给对方交易者创造的收入所以,并没有什么上帝理念绝对精神之说沒有人应该把服务当作理所当然,只有给钱才能消费。

我们不是上帝理念绝对精神而是商人啊。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上帝理念绝对精神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