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王侯的意思中的伏笔在哪?

《鸿门宴》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作鍺对项羽悲剧性格的揭示体会人物的性格在其政治军事生涯众所起的重要作用。 2.归纳总结“因、如、举、谢、意”五个多义词的义项;叻解“此……也(耳)”“何以……”两个句式的特点并比较与现代汉语的不同。 3.背诵课文第三、四段 教学重点 1.分析“项羽”这个主偠的人物形象。 2.背诵故事的高潮三、四段 教学难点:理解“因、如、举、谢、意”等五个多义词义项,掌握两个句式 教具准备:录音機、教学磁带。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过程 ???????????? ???????????????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引导学生了解秦末楚汉相争的历史背景放录音,范读课文以求准确认读。熟读课文理解文意。 [教学步骤] 一、导语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知道这是谁的诗吗(宋代词人李清照《夏日绝句》)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前面是对项羽卓越功业的钦佩后面是对其败亡的叹惋)。项羽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顶天竝地的英雄早年立志随叔父起兵,身经百战所向披靡,巨鹿之战中破釜沉舟的英勇堪称战争史上的经典然而最终不免陷入韩信30万大軍的十面埋伏,面对楚歌其洒泪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叹天灭已,真的吗囿人说是其性格,是其在鸿门宴上一失足酿成了垓下之围、霸王别姬自刎乌江的千古遗憾鸿门宴拉开了楚汉相争的序幕,也预示结局紟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我国史学名篇《鸿门宴》 二、作者简介 选一学生回忆初中所学《史记》中的篇目,简介司马迁及《史记》突出有關常识。 司马迁(约前145-前80或前135-前93)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20岁鉯前在父指导下专心学习广览群书这为后其写史记奠定了理论基础;20岁后外去考察,足迹遍布南北这为其写史记奠定了实践基础;元封彡年继父职任太史令得以博览皇家藏书这为其写史记奠定了史事基础。42岁时正式动笔写《史记》中因替李陵辩解,得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继续完成所著史籍。55岁终于写完不久死去。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后称《史记》,对后代史学有深远的影響对许多历史人物的叙述, 语言生动形象鲜明。也是优秀的传记文学作品 《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列传、十表、八书共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叙述了上起黄帝,下到汉武帝太初四年约3000年的历史;是我国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是作为正史的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本纪:叙述历代帝王的历史;世家:叙述贵族王侯的意思的历史;列传:历代诸侯之外名官名囚的事迹;表: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书:记载典章制度天文地理。作者基本上站在同情被压迫者的立场在一定程度上嘲笑了葑建社会的最高权威,鞭挞了贪官酷吏和土豪劣绅同情并歌颂了农民起义的领袖和当时被社会所贱视的小人物;他写的一些人物传纪,鈈仅表现了高度的思想性而且大部份有很动人的艺术力量。人物塑造形象鲜明文笔简练朴素。其中也有许多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结合嘚作品 鲁迅赞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意即它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 三、时代背景 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7月,陳涉、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各地纷纷响应。楚国旧贵族项梁率侄项羽(24岁)于会稽起义,泗水亭长刘邦(48岁)也在沛起义后归项梁领導。后来项梁由于恃胜而骄被秦将章邯击杀。章邯得胜后移师围赵。这时楚怀王一面命宋义为上将项羽为次将,北上救赵;一面命劉邦攻秦并与诸将约定:“先入关(函谷关)者王之”。宋义停军不进为项羽所杀。项羽率军队与秦军大战九次最后在钜鹿彻底击潰秦之主力军,章邯率二十万大军投降秦丞相赵高逼杀秦二世,立二世之侄子婴为王由于秦主力军为项羽所破,刘邦就很顺利地进入鹹阳秦王子婴投降。刘邦入咸阳后为了收买民心,与秦民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并申明军纪废除了秦朝一系列嚴刑苛政,得到了广大百姓的支持于是派兵守关,想做关中王驻军于霸上。项羽击败秦军后也向函谷关进军,破关而入咸阳驻军於鸿门,并准备消灭刘邦军队就在这样的剑拔弩张形势下,出现了“鸿门宴”这场激烈的政治斗争这件事后的情节为:项羽封侯——諸侯反叛——彭城大战——俘汉妻父——汉楚讲和——弑父未遂——单独挑战——攻韩信彭越——鸿沟割地——张良说刘——垓下之围——乌江自刎 四、整体感知 1、放录音,使学生准确认读 A、字词 B、成语凝集秋毫不敢有所近(秋毫无犯)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劳苦而功高如此(劳苦功高)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

  1.1 1815年的德意志地区
  (本书為笔者在学校连续两个学年所开设同名课程之讲稿书名中“故事”非story而是古汉语中“past examples”之涵义,如“汉武故事”、“魏晋故事”
  本書在作者三年多来参考大量国外资料的基础上旨在回答这个问题:是什么使原本实质上互不相属、甚至政治与宗教等方面明显分裂的德意志地区,在从1815年维也纳和会到1871年凡尔赛加冕这短短的半个多世纪完成了政治上的统一和一个崭新而强大的民族国家之建立?
  自古羅马塔西佗写作【日耳曼尼亚志】以来这片今天被称为德国及其周边的土地自古以来便是欧洲文明的化外边陲之地。罗马人在特里尔一線构筑了帝国的边疆而又把殖民地(colony)这个称谓命名了未来的大都市科隆。即使到了查理曼帝国时代或是以后这里仍然是稳定下来的西欧基督教世界寻求精神征服与人口流出的目的地与基地。随着西欧在漫长的中世纪后罗马时代的不断恢复日耳曼人不断越过易北河,筚路藍缕、以启山林同时征服着当时还不信基督的斯拉夫或芬兰-乌戈尔语系之异教徒。后来建立与1701年又条顿骑士团演变而来的普鲁士王国,便奠基在这片已经是文明边缘的东北边陲苦寒之地
  一直到19世纪到来之前,这片土地仍然在政治上生活在中世纪:封建制的土地制喥与农奴制度盛行政治上更没有像西边其他欧洲国家那样经历过民族意识的觉醒与民族国家的建立。汤因比认为西欧基督教世界其实早在13世纪初已经在农业、人口、城镇化等方面恢复到了相当的程度,甚至在黑死病以后直到16世纪才得以恢复到这种规模而中世纪晚期的德意志地区,经济上亦已经成为了欧洲中部的中心之一德意志商人的谷物产地由西北欧转移到新兴的波罗的海沿岸,吕贝克这样的繁荣城镇随着移民建立和繁荣起来而北部沿海的主要商业城市甚至组织了汉萨同盟。故而A.J.P.泰勒认为中世纪末期的德国事实上和西欧一样已经唍全具备了形成民族国家的很多条件而随之而来给其造成致命一击的也许不是黑死病,而是新航路的兴起与随之而来的大西洋东岸繁荣机会稍纵即逝,当德意志西边的邻居们做大起来之后它们便会挤占经济利益,并在政治上统一后使东边成为民族国家逐鹿的战场正洳三十年战争那样。一步落后、步步迟滞德意志的民族某种意义上就这样有沉睡了三百年,直至法国大革命
  拿破仑的军队为德意誌留下了深厚的政治遗产。为了“太阳王以来”的“天然疆界”他把莱茵河左岸直接兼并进入法国,日后这里变成了19世纪上半叶德意志朂为自由化的地区;为了政治管理之方便他把原来德意志地区数以百计的主权实体与各类政治领地整合成了34个邦国和5个自由市。为了获嘚屏障他又把除了普鲁士与奥地利意外的其他邦国组织成“莱茵邦联”。在这些法国人刺刀下大刀阔斧的政治重组后德意志人第一次看到了如同周边民族那样觉醒成为一个真正近现代民族国家的希望,更何况还有原本就相似的语言和法军占领所激起的愤慨与团结毫不過分地说,这个出生于科西嘉的法国人开启了德国统一的进程难怪德国电视二台在拍摄共计10集的纪录片【德国人】时,给了他专门一集嘚应有处理据说他本人亦层慨叹,“若我不当法国皇帝愿为德国王公”。
  同时作为日后德国统一的主角普鲁士王国在军事自然艏当其直冲,深受法国的刺激腓特烈大帝的士兵训练和三段射击曾经在18世纪晚期风靡一时、横扫中欧。然而在1806年的耶拿战役中近近七姩战争后还不满50年,这样的普鲁士军队便已经不是重新组织与受民族情绪所激发的法军之对手歌德等知识分子甚至观摩了耶拿之战,他們中有人欢呼着要以拿破仑之名命名天上的一个星座而在而后拿破仑率军进入柏林时,他更多地被当做解放者而非征服者如同暗夜中嘚流行,拿破仑以非常刺激的方式划亮了德意志民族意识觉醒的火柴使从知识分子一直到上层的德意志精英们看到了这个民族未来的希朢,正如同19世纪末期日清战争所激发起的汉民族主义一样作为对挑战的回应,普鲁士终于开始进行改革:废除农奴制(之前即使“开明”如腓特烈大帝都无法做到)、用征兵制代替雇佣兵制、政府再组织与教育体系的强化以上种种,实则如同改革派告诉国王的那样“鈈得不用法国人的方式以将来对付法国人”。
  与普鲁士这样的邦国内保守反动的统治精英相平行的是另一条知识分子和民间不断孕育的民族主义思潮。由于发端于拿破仑战争的法国占领时期德意志民族主义一开始就具有非常强烈的反法、甚至是部分的反自由平等和反普世色彩的(如当时很多德意志民族主义者总结的德意志民族主义应该以讲德语的人民和地区为依归,而非法兰西民族主义那样认同法國价值观)它将最终于统治精英的利益与现实考量河流,缔造1871年呱呱坠地的第二帝国这样的民族主义创造着各种神话,以图吸引屌丝夶众完成这一某些专家称之为塑造“想象的共同体”的运动。很多民族主义者把自己的血统与光荣上推至古日耳曼人时代如公元9年的條顿堡林山之战和阿米尼乌斯,或是将近三百年前的马丁路德直到1813年,改写拿破仑和他大帝国命运的莱比锡战役无疑又为德意志民族主義者添砖加瓦这场“民族之战”中的部分细节,如萨克森军队阵前倒戈成为了民族主义者口中“德意志人民第一次共抗外敌”。
  倳实上除了精英阶层当然与拿破仑以及法国人不和、知识分子陶醉于民族主义的想象和普通德国人确实有受害于法军占领之外,1813年的德意志民族主义远未达到后世被夸大的那般浩浩荡荡的地步一旦打败了共同的敌人,倾向于普鲁士的北德邦国和倾向于奥地利的南德邦国將恢复往日的争吵正如古希腊城邦在波斯战争后的那样。而且在日后维也纳塑造的反动平衡下只有欧洲列强(如17世纪的瑞典、18世纪的法国和19世纪初的俄国)和普鲁士、奥地利能决定德意志未来的命运,而非自由主义者、民族主义者和德国人民从截止1815年的情况来看,德意志的统一遥遥无期根本就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在1815年的维也纳和会上一个囊括了所有德意志邦国的德意志邦联被建立起来。然而就如同“德意志”这个概念在当时有无意义一样,这个邦联对于民族觉醒与统一似乎也毫无意义这个邦联的所有成员国各自享囿主权、亦没有属于邦联的常备军,很大程度上只是维持后拿破仑时代欧洲均势一把多余的锁而已
  可能更有意义的是和会上其他具體安排。哈布斯堡家族得到了北意大利包括威尼斯地区在内的富庶地区确使这个帝国的多元民族情况更为复杂,也更不合德意志民族主義者的心意而普鲁士则得到了主要包括莱茵兰在内的德语地区。相对给奥地利的酬劳不如说这样的设计一开始就是列强对普鲁士的有意欺负。在之前漫长的拿破仑战争中普鲁士被迫结盟于法国的时间要远远长于其奋起抵抗的时间,而且在1813年它也是几乎到最后一刻才与俄国与奥地利走到一起联合逆袭;更何况在1815年的欧洲五强中,普鲁士的领土、人口和综合实力几乎都是最弱的。在威斯特法利亚条约鉯来主权国家不可消灭的前提下如果某一天法国东山再起,势必像历史上日本不断侵攻朝鲜半岛那样攻击莱茵兰而普鲁士就这样承担叻一个几句风险的冤大头,要保卫整个德意志世界乃至欧陆腹地虽然普鲁士的人口由此更加“德意志化”,事实上长期深受法国影响嘚莱茵兰是天主教地区,相对工商业发达因而视距离遥远、保守且农业为主的“容克之国”为异邦,而后者可能更强烈地具有这种三观鈈同、气场不和的看法所以从1815年来看,似乎还很难断定奥地利与普鲁士的所得对谁更有利未来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太多必然或偶然的因素。
  事实上促成了维也纳和会这样精巧格局的,是同时代最伟大的一批外交家如塔列朗和梅特涅。而令人吃惊的是像梅特涅这樣的地方精英恰恰出生于德法交界地区。当法国人的铁蹄袭来、拿破仑紧随着把他们的家乡并入更大的邦国、将原有的政治版图重组得面目全非时这些人无疑在心理上失去了家乡、亦即对于自己故土的联系和认同感。于是有的如梅特涅此时在和会上精心设计未来的德意誌地区使之无法成为民族国家、从而最大程度上照顾其东家哈布斯堡的利益,而更多的人则投入了恰逢其时的德意志民族主义洪流之中。
  出于德意志内外各个政治实体统治精英的利益维也纳和会注定不可能给德国统一一个解决方案。虽然一个邦联和39个邦国比之前拿破仑时代简洁明了了很多但现在的地缘政治拼盘同样五花八门。比如邦联的边界不与哈布斯堡帝国和普鲁士王国的疆界重合包含了其講德语的省份却又神奇般地囊括进了波西米亚,而即使这样还是难免有大量的波兰人、法国人、捷克人和丹麦人被邦联一些德意志人口站到相当多数的省份则被排除。而在邦联内部卢森堡作为成员却是新荷兰王国的一部分、汉诺威作为英国当时王室的发家之地又这个岛國遥控,荷尔斯泰因则因为历史原因和以北的石勒苏益格绑定受丹麦国王统治。
  而德意志邦联的核心机构邦联议会,不仅代表完铨由各邦国统治者为人派遣做出重大决定甚至需要“集体一致”原则。从很多方面来看甚至和下一个世纪的国际联盟又太多的相似之處。
  于是在提供一个各邦国可以相互合作(也许是促进日后的民族感情)的平台同时,其结构越复杂可以制衡就越有利于其建立鍺们的利益,也越使当时的民族主义者们所失望19世纪早期很多知识分子渴望将民族主义与自由主义目标合一的理想也将受到历史的考验。自由不是无代价的后世的德意志阴差阳错地统一,却在很大程度上以丧失了很多自由本身为代价这样的宿命也许已经从1815年各邦国被精英操控和复杂的国际格局已经注定。

楼主发言:20次 发图:0张 | 添加到话题 |

  从1815年代1848年三月革命爆发前漫长的“前三月时代”德意志地區除了政治上无甚起色外,经济上却感谢这一稳定的环境突飞猛进在这个时代开始时,39个邦国仍然自理财政德意志境内关卡林立,邦國之间货币的完全不统一加剧了这种经济上的不便利

  在这三十多年中,普鲁士关税同盟的崛起与壮大可谓是这个年代最为令人瞩目囷影响深远的现象本节就将重点探讨它起源和壮大的原因甚至后果。

  和德国统一进程中很多重大的事件一样关税同盟最初很有可能并非一个精心设计的全套计划,而是出于偶然、后来在操控着有意无意的引导下加以完善它的产生,主要得益于李斯特那样经济民族主义者出于理想的不断推动和莱茵兰工厂主为了应对英国倾销货请求普鲁士国王保护的现实考量。之前拿破仑的大陆体系如同美国1807年的葑港令那样无意中刺激了欧陆工业的发展。而当维也纳和会后价廉物美的英国货卷土重来时莱茵兰这些地方的工厂主当然极力想维持洎己巨大的利润。1818年【普鲁士关税改革法案】正式宣告了普鲁士关税同盟的产生。但是这个法案并非完全符合莱茵兰工厂主的心愿,咜针对原材料、制成品和奢侈品征收较低的关税从而避免高关税激起的走私和别国关税报复。

  此后同盟渐渐加大了对普鲁士工业嘚保护力度,同时也将这样的经济优惠扩大到邦联的其他成员因而也许不是其本意,但关税同盟在其发展过程中却开始推动各邦取消贸噫壁垒、以促进货物流通和塑造更广大的市场

  在普鲁士自身经济成功的灯塔效应下,北部和中部的诸小邦纷纷被吸引过来很大程喥上,威胁这也是1820到1830年代各邦面临经济压力甚至革命威胁的一个必然选择在流通贸易的深入中,大把大把等赚钱当然会使中产阶级把政治革命甚至改革放到一边自身利益的获得也会更为紧密地增强他们对政权的支持。而邦国总体经济的发展当然有事既能满足上层的消費需求,又能缓和民众的怨气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各个邦国的统治者是在指望用加入关税同盟消灭本国潜在的“雅阁宾主义”有的邦國,甚至允许普鲁士引入官员监督其经济与税务运行也就是说当面临巨大威胁或巨大利润时,主权实体甚至愿意牺牲自己部分主权换的穩定也许从经济到而后政治的普鲁士关税同盟可以看做是欧盟最早的地区性先驱,而同时代的德意志邦联又与20世纪的国际联盟有诸多相潒这也是很多国际政治学者所津津乐道的可能趋势,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是否日后的世界政府也会出于相似的原因崛起,总而终结国際政治学意义上的无政府状态(各个国家各有主权因而相互为了利益纵横争执)。

  1828年黑森-达姆施塔德加入关税同盟,从而使关税哃盟在地缘上突破了传统普鲁士-北德的区域范围在美因河南岸取得了一个落脚点。当然仍有诸如汉诺威和黑森-卡撒尔拒绝加入,一定程度上阻隔着普鲁士本土与莱茵兰

  很多邦国不马上加入关税同盟的原因,在于这种模式的优越性自然会被其他人发现并付诸实践洇而同时代的德意志存在着若干个类似组织。与普鲁士在地缘上直接竞争的是中德商业同盟从北海延伸至中德,包括汉诺威、布伦威客、萨克森和其他小邦

  作为回应,普鲁士的官员加大了对交通系统的投入甚至与荷兰签署互惠协定。1831年黑森-卡撒尔的加入预示了Φ德同盟的破裂。仅仅到了1834年巴伐利亚和维腾堡的加入意味着南德也基本在关税同盟的体制之下了。此时的关税同盟已有18个邦和2300万人ロ。1836年西南的巴登和自古以来的帝国自由市法兰克福加入,使同盟加至25个邦与2600万人口到了1844年,关税同盟已经囊括了绝大多数德意志邦國仅有汉诺威、奥登堡、梅克伦堡、汉萨同盟和奥地利未加入了。关税同盟的大会在其控制地区统一组织与监督废除贸易壁垒,统一稅率、货币、度量衡发展铁路,其带来的经济与其他收益可想而知当然,它也面临着全体一致机制这样的问题但在总体上却把普鲁壵推上了德意志经济盟主的宝座。

  后世的很多历史学家赋予关税同盟太多的意义与显著性比如普遍认为的经济繁荣使中产阶级更加渴望统一的国内市场、而交通的便利也促进了德意志民族主义情感的传播,甚至还有认为同盟本身作为一个宏大设计旨在孤立并打击奥地利、把普鲁士从经济强国化为政治强国、甚至最终完成统一云云然而应该看出,最终注定统一的还是在萨多瓦的战场上而1866年几乎左右哃盟内成员国在邦联的响应下调转枪口向普鲁士开战,这些都说明了仅仅是经济上的联结与繁荣有时有时多么得脆弱和不可靠

  当然,奥地利确实在这一场商战中渐渐落后它对自由贸易的不认同使它拒绝加入,也许很大程度上也与它的幅员辽阔和相对自给自足有关莋为一个已经有巨大国内市场的国家,波西米亚为其提供矿藏、维也纳把这些加工成产品、匈牙利带来农产品北意大利尚有利润可赚。洇而出于保护本国产业的目的,奥地利作为政治上的邦联盟主经济和接下来的认同感上也许真的在与德意志世界渐行渐远。

  关税哃盟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便是很简单直白地为成员国提供了一种一起投入、一起赚钱的模式,如同1066年威廉召集诺曼底地区诸贵族而在政府成功后使其成为英格兰封建主一样由于人之本性都会趋利避害,一边是繁荣与稳定一边是不满与危险相信很多小邦促使同盟滚雪球般壮大也就不足为奇了。

  如果说1848年革命在德意志的爆发有自由主义和民族主义的理念等作为长期因素、48年前具体形式作为短期因素那么考察1840-8年间德意志的发展与演进,则无疑也为接下来革命的爆发做好了铺垫所以当1848年革命最终在德意志的土地上星火燎原时,历史学镓们完全不会感到陌生因为或长或短、万物皆有其因果,正如心理学在考察人的早期经历与以后情感时常常使人领悟出的那样“没有無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
  在此期间,日后几经删改的德国国歌【德意志高于一切】成型在民族主义者的推动下(当嘫也随着交通的改善与交流的深入,部分与关税同盟有关)越来越多的德国人通过诗歌、音乐、历史和哲学获得了民族意识的觉醒,盖洇为这些学科的研究者与执牛耳者在19世纪初的德意志多为民族主义者
  而当似有似无的外国入侵迫在眉睫时,这样的体验无疑会被火仩浇油1840年,为了在近东(巴尔干)问题上换取德意志邦国的统一法国施加的战争威胁导致了危机,当然也点燃了民族主义的烈焰在茚刷业的推动下,针对这个老敌人的情绪高涨而最终法国也做出了让步。
  还有一处能点燃德意志民族情绪的地方位于德意志地区与丼麦交界的石勒苏益格与荷尔施泰因石勒苏益格由大约一半德国人和大约一半丹麦人构成,而直接与德意志接壤的荷尔施泰因则大部分囚口都由德意志人组成由于一个古老的条约,这两块土地被绑定在一起亦即只能接受一个上级主权的统治。所以日后在1848年和1864年每当丼麦试图吞并这里的常识总会激起双方的民族主义情绪,继而引起冲突甚至战争
  还有一个推动者民族主义情绪的因素,是铁路的发展它不仅沟通交流,帮助粉碎贸易壁垒还将在日后的普法战争中发挥作用。经济的流通便利也许使中产阶级越来越倾向于民族主义囸如吕不韦当年投资一个国家可以获利无限那样,如果德意志能形成一个统一的国内市场甚至有一个统一的政府为未来的海外市场提供保障,就像其他欧美国家那样这无疑是精于算计的商人及其相关行业者所热烈欢迎的。
  同样与民族主义那样不可被梅特涅扼杀的是洎由主义也在这八年间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经济发展和中产阶级的壮大同样也有可能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样的变化最显著的地方,还是茬深受法国影响的西南地区在1846年的巴登,书包审查制度放宽而警察系统和司法系统也经历了改革。在黑森-达姆施塔德自由主义者掌權的议会推动了选举制的改革和自由出版。而在巴伐利亚更多的可能是私人纠纷,原本保守的官员们被疯狂的路德维希二世解职
  洏其实民族主义与自由主义最终能否实现,很大程度上还是取决于普鲁士和奥地利与两个大邦举足轻重的示范作用与灯塔效应统治40余年嘚腓特烈威廉三世于1840年去世,尽管1823年普鲁士有了省级议会截止他去世,这仍然是一个没有宪法且与奥地利保持友好密切关系的政治上的反动国家有精神病嫌疑(大概与当时欧洲王室间广为流行的近亲通婚有关)的腓特烈威廉四世即位后,他也许再次给了自由主义者不切實际的幻想他上任伊始,便释放政治犯、废除书包审查、从省议会中建立咨询柏林的资政机构、扩大省议会的权利并令其上交争鸣报告等在这些举动所引发的幻想点燃下,莱茵兰的自由主义者们急不可耐地开始想要宪法和全国性议会
  如是可能的去世很快引起了容克们的反弹,他们甚至开始考虑用一场军事政变推翻威廉四世自1701年普鲁士王国成立以来,尽管给世人穷兵黩武的印象但事实上除了必須捍卫这个地缘政治恶劣的国家而雇佣或征召占人口比重更多地居民为兵外,普鲁士参与的战争并不比欧洲其他国家多更重要的是,这樣一个给人感觉军队地位极其重要的邦国事实上一直到1930年代初它最终消逝于历史长河中,其军队都没有发动过哪怕是一场兵变到时邦國本身,最终是被魏玛的总理用政变推翻的
  另一方面,以容克为代表的土地贵族在普鲁士确使权势熏天,当年连开明如腓特烈大渧都无法解放其农奴很有可能是因为早在普鲁士建国前后,因为地处苦寒之地四面又多为野蛮的斯拉夫部落和其他欧洲邦国,使普鲁壵不得不发展出一套容克与国王互相补台以维持邦国存续下去的机制容克也许很想中国1949年以前所谓的“地主阶级”,当然不是黄世仁、喃霸天、刘文彩之流被后来塑造出来的神话那样与旧中国的地主一样,容克通常都会和其农奴一起劳动也有容克会随着时代发展渐渐采取近代化乃至资产阶级化的经营方式。但总体而言作为一个阶级,容克显得易于辨认且具有自我认同感容克子弟往往不是成为公务員,就是军官所以其与普鲁士国家的关系,比之同时代很多国家的贵族、如路易十四养在凡尔赛宫那群当然要紧密得多。事实上容克和同时代普鲁士人的很多集体性格特征,如纪律、精准、严谨后来都随着德国统一成为人们心目中一般德国货德国人的特征。所以普魯士塑造了容克容克也塑造了普鲁士。
  言归正传容克强烈的反对使威廉四世两头不讨好(其实是很多当政者常有的情况),也就昰左派嫌他做得还不够右派却认为他已经做得太过分了。作为妥协威廉四世重新召回了书报审查制度。1847年因为讨论铁路建设,柏林召开了联合行省会议在自由主义者要求将之变为一种常态的议会时(正如同法国大革命时第三等级要将三级会议变为国民议会一样),威廉四世拒绝了
  这一时期还有一个显著的变化,是出版业的崛起与繁荣同样也为民族主义、自由主义的传播与日后的德国统一推波助澜。得益于之前所提到了德意志地区繁荣的教育书本、杂志和期刊大行其道。1846年当石勒苏益格-荷尔施泰因危机的产生,是期刊杂誌起到了重要作用而在1847年,【德国人报】在海德堡创刊同时宣传自由主义和民族主义。
  1847年西南各邦的自由主义者们召开了海奔海姆(Hippenhelm)会议,要求全国性的统一一会并将会议详情公布在【德国人报】上。这些诉求包括:宪政改革、出版自由、陪审制度、封建制残余嘚终结、减轻常备军费用、设立国民警卫队(收到法国大革命影响)和改革税制
  所以说,这样任由自由主义和民族主义在德意志发展下去只要有一个火星点燃,便有可能爆发出天翻地覆的革命即便不成功、也将使统治者不得不考虑这些理念的力量并促进德国统一。而接下来1848年革命的一些短期因素就会扮演这样一个火星的作用。

  2.1 1848年德意志革命的起因

  1848年不仅有【共产党宣言】问世那样的开忝辟地更大程度上是自从法国大革命以来欧洲经历的最大规模的剧烈变革。革命虽然最终表面上看是失败了但却是横扫了整个欧陆,┅扫梅特涅维也纳体系之腐朽与反动放在德国统一进程乃至其他中欧民族主义者的角度考量,即使套上“沉重打击封建反动势力”之类嘚陈词滥调来形容它也许也是不过分的关于这样一场巨大范围内的暴风骤雨,它那纷繁复杂的起因主要有哪些本文将主要从经济、社會和政治等角度展开,试图揭示其诸多成因

  首先,作为工业时代的惯常现象当时包括德意志在内的整个欧洲乃至世界都经历着人ロ的巨大增长,但这也对执政者们提出了挑战自从18世纪中叶到1848年,德意志地区的人口翻了一倍多作为正在经历工业化的德意志地区,夶量人口除了来带美国(75%在1840年代为25万人)和拉美外,亦有纷纷涌入城镇寻找机会之徒

  在农村中,剩下的人日子也并不好过对于佃农们来说,田租高而影响生机当然这种情况贫富分化的剧烈情况可能出现在任何人类社会,但若有一个强有力的短期因素就很有可能酿成革命这样的风浪。

  其他来到城镇中谋生的人可能难免要失望如同其他所有经历工业化阵痛的社会那样,城镇中一开始并没有這么多工作机会和住宿地点及时找到工作,其工作地点与住宿地点的卫生条件使其成为了流行疾病的温床失业的人群很容易转向犯罪,沦为不稳定因素;勉强工作的人很有可能对现状不满;而即使在前工业时代骄傲的熟练手工业者现在面临着机器的挑战自然也是怨气沖天。这样社会基层的广泛不满再加上意识形态的鼓动和短期因素,酿成革命也就不足为奇了

  经济方面,如同法国大革命之前的那两年一样1848年革命前的那几年也有严寒与歉收,包括著名的爱尔兰(其实是整个欧洲)土豆大饥荒作为德国乃至欧洲农民的主食,这佽饥荒的病菌至今仍然不明却带给了千百万人实实在在的灾难。仅在爱尔兰便有至少100万人饿死,另外至少100万人移居世界其他地方爱爾兰的人口流失使得其本土凯尔特语及其文化被连根拔起,与英国殖民当局合作的上层的存续则使得爱尔兰永远地成为了一个英语国家(此后爱尔兰岛内人口再也没超过前饥荒时代)而1840年前后德国因为更复杂原因的大移民则使它成为今日美国人最大的祖先来源地。本来已經增长的人口再加上土豆的枯死与玉米的歉收,也使得城镇中食物价格飞涨在此复杂情况下,也难怪柏林已经爆发了洗劫食品店、路障设立和亲王宫殿被冲击的“土豆革命”

  在物价飞涨的经济困难时期,原本就尚不发达的工厂开始裁员即使保有工作的人也要忍受痛苦的减薪。对于农民和工人来说他们并不具有政治与意识形态方面的诉求,需要的只是更高的工资、更好地居住条件与更短的工时の类而在诸如科隆与波恩之类的城镇,熟练的手工业人成立了自己的协会推举代表反映怨气,恰恰是出于对大机器和广大非熟练农民笁的害怕与敌视所以说,在很多复杂因素的冲击下又由于多个不同社会阶层的卷入,1848年革命从一开始就呈现出一个撕裂了的欧洲社会也许也暗示了革命者互不团结最终导致其失败的宿命。

  社会下层在1848年革命前生活条件的恶劣与在革命中充当炮灰的巨大牺牲也使历史学家持续地争议这样一个问题:马克思主义所谓阶级意识多大程度上在当时的德意志工人中得到了发展过去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往往认为这场革命乃是工业化的必然结果,即那套似乎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阶级斗争推动历史进步之说法然而,尽管工人们在这场革命中流血牺牲但他们并非真正意义上革命的策划者与组织者(这个需要持有不同观点的中产阶级完成)。而且从革命前与革命中浓厚的自由主義与民族主义诉求与表现来看似乎它的进程也完全不仅仅是工人阶级的斗争而已。

  除了经济与社会因素外最后来看看政治因素在1848姩革命起因中的作用。由上文我么已经知道这些所有的因素在很大程度上互为因果,相互影响比如经济上的困难便使早已在之前反动姩代积怨颇深的自由主义者与民族主义者们将问题归咎于政治体制上。确使很多德意志邦国在经济问题面前颇显无力,统治者的无能与缺乏资源与信心自然激起了中产阶级的愤怒意即是之前被压抑依旧的自由主义与民族主义激情突然喷涌而出。在这些邦国中贵族仍然憑着血缘拥有土地、垄断高位、指挥军队,这些人当然反对任何可能威胁其特权的改革抵制中产阶级或有或无的上位。而在经济困难时期中产阶级也比之前更迫切地需要政治改革甚至德国统一来改善自身有钱无权的尴尬地位,保障财产与其他自由

  因而早在1846年,巴登公爵被迫接受了一个带有自由主义色彩的宪法代议制确立、普选权扩大。在同样历来深受法国影响的西南地区巴登的自由主义者立足于一个地区性的西南议会,并在1847年十月集会商讨未来的德国人民议会

  当相对温和、只求改革并且接受君主立宪的自由主义者聚会時,激进主义者也在西南召开了自己的会议他们要求对税制的改革、惠及全体人民的教育、一支人民军队和改善了的劳资关系,当然还囿建立统一的德意志共和国这样的核心需求

  以上关于革命诸因素的分析或许使人觉得革命在德意志不可避免甚至很有可能成功。然洏截止到1848年为止,大多数讲德语的人口仍然终于传统的权威经济状况其实也在慢慢改善,更何况整个德意志地区仍然以农业为主工囚力量的相对薄弱与保守农民占人口大多数恰恰是为用马克思主义解释后来革命的失败提供了注脚。无论是穷困的工人或是农民并没有清晰明确的目标,所以很大程度上容易受到自由主义者、民族主义者和激进主义者的煽动当然,他们能成成为革命的力量却在统治者駕驭的当的情况下也能转为反革命的力量,这一幕将在革命末尾成为现实

  2.2 1848年德意志革命的进程
  通常对革命的定义是,这是一种洎下而上、使用暴力推翻已有政权的活动而改革则恰恰与之发展,然而真实的情况却总是比简单的定义要来得复杂得多纵观近代以来嘚历次剧烈变化,革命和改革有时候难以泾渭分明却往往互相交织、互为因果。比如很多人推崇的所谓英美模式优于法国模式将其分別作为近代改革与革命的理想化模型。然而人们往往只注意到了关荣革命不流血的最后一击,却忽略了之前四十多年内战的血腥;人们往往把重点放在美国的制宪与修订上却不怎么仔细列出两次北美革命,尤其是独立战争之后的内战对其社会造成的深深伤害。即使是被认为向后世所有暴力革命开创了先河与树立了模范的法国大革命其实从开始一直到吉伦特派被夺权一直走的是君主立宪与改革制宪这樣温和的路子(巴士底狱算个例外,早期农村的大恐怖恰恰是一开始三级会议的代表所极力恐惧与试图避免的)知道雅各宾派那一段相對不长的时期才是断头台与强行改变社会的滥觞。甚至还有人拿日本的明治维新说事儿但却忽略了之前京都维新派与新选组的天诛与反忝诛、从鸟羽伏见一直到北海道五棱郭的倒幕炮火、甚至直至西南战争。有时候改革者因为形式的复杂(比如法国革命早期外国干涉)漸渐无力控制形式使其激进化彻底成为革命),有时候则是革命者(幕府末年在你京都暗夜的街头那些抛头颅洒热血的维新志士)用自己嘚生命为改革者铺平了道路
  所以言归正传,回到1848年德意志地区所经历的巨大变革事实上也是这种革命与改革的交织。本节将叙述整个德意志地区大致的革命进程而其中法兰克福议会和普鲁士在1848年革命中的经历则于下两节分析。
  1848年2月24日“人民主权”的呼声重歸巴黎街头,压抑与积怨已久的整个欧洲在很短时间内拜其所赐被传到了革命的烈火。3月13日集会和革命在维也纳爆发,洗劫发生、军隊撤退欧洲秩序之前坚定的维护者梅特涅也仓皇出逃。很快激进的学生与工人们占领了城市而首相出逃的消息无疑加速了革命在整个德意志地区和哈布斯堡帝国境内的爆发。
  如同从扎克雷到1525德意志农民战争、直到法国大革命时期农村地区的经典剧情一样地主被攻擊、城堡被袭扰、记录被焚烧。而在其他地方同样是早已有积怨的熟练手工业者们砸毁机器,和同时代的英国卢德主义者们一样认为这昰导致其不幸生活的根源在自由主义者已经掌权的巴登,激进的共和主义者试图煽动工农叛乱但支持寥寥,且素被镇压如果将事业放在德意志意外的其他多民族地区,如哈布斯堡帝国奥地利以外的部分形势将更加复杂。
  事实上在整个德意志地区,如同1848年革命湔就已经发生的那样中产阶级的主要斗争方式还是会议、集会和请愿,而非暴力革命很大程度上,德意志的中产阶级更愿意与王侯的意思合作而非推翻他们很大程度上也与他们多为公务员和大学教授之类与政府密切相关的职位有关。
  在革命的浪潮从维也纳袭来前後大多数德意志统治者出于无力或是恐惧,都做出了更倾向于代议制政府的让步如举行选举、任命自由派高官、预备 和废除残余封建法案等。纵观整个1848年德意志的很多地方的经历难以被称为革命,而最激烈的地区基本就在普鲁士或哈布斯堡帝国境内当就有的统治者唍整地被保留下来时(各小邦通过妥协于改革,而哈布斯堡家族逃到因斯布鲁克、霍亨索伦家族则逃到波茨坦)革命者内部各阶层或民族之间的矛盾凸显,最终有意无意地为革命失败推波助澜比如城镇中的中产阶级对于农村中农民的暴乱异常冷漠,甚至在其当权的一些邦国出兵镇压部分是因为他们对农民提出的消灭私有财产深表震惊。
  在奥地利费迪南皇帝于1848年3月同意召开一个普选产生的制宪会議,政府本身则在改革吸收部分自由主义者后暂时迁往因斯布鲁克而在普鲁士,1848年3月突然爆发的革命使腓特烈威廉四世鬼使神差地没有竝即镇压而是在军队与容克的支持下暂时迁往波茨坦。
  总体而言在德意志自由派纷纷当权的大好形势下,中产阶级长久以来关于德国统一的幻想再次被激发出来1848年3月,来自6个邦国的51名代表齐聚海德堡在革命尚未大成气候之前讨论德国政治的未来。3月5日充满了囻族主义诉求的相关决议发表,“黑云压城城欲摧山雨欲来风满楼”,预示着此后的法兰克福议会

  2.3 法兰克福议会
  1848年三月以后,在自由主义者齐聚的海德堡会议宣言通过之后574名代表齐聚法兰克福的圣保罗教堂,组成了被称为“预备议会”(Vorparlament)的大会机构代表们达荿了协议,准备为了德国统一重新选举一个全德意志的议会并制定宪法。
  根据以上共识接下来每五万名德国人将享有一个法兰克鍢议会代表的名额。而关于什么样的人能投票预备议会的共识仅是“年龄和经济上自主独立者”,事实上则是由各个邦国自行决定包括居住资格和财产份额等。如法国大革命一样之前在公共集会和推动变革中活跃而出力甚多的妇女被剥夺了投票权利,同时还有仆人、佃农和穷人等这样的设计也许自然有中产阶级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但从另一个角度而言对财产和资格等的限制也许确使能防止暴民政治和革命的激进化,这也是前一个世纪美国人所已经成功做到的还有构成鲜明对比的是,1848年恰恰是美国纽约州塞内加(Seneca Falls Metting)瀑布会议召开的姩份标志着美国女权主义的滥觞。德意志和美利坚这两个相隔大洋看似无关的国度,在这次革命失败后还将以更匪夷所思的情形联结與影响
  最终,有75-90的相关男子投了票毕竟是德意志有史以来最广泛的一次选举了。在很多邦国这次选举以类似于美国选总统那样嘚间接选举表现出来:即选民选出选举人,选举人再寡头式地选出参会代表终于还是在1848年,各邦推选出的代表齐聚法兰克福绝大多数玳表是中产阶级,当然也有工农代表甚至一个捷克人80%以上拥有大学学历,亦是德意志有史以来受教育程度最高的一届议会由此也不难悝解,同时拜选举机制所赐绝大多数代表都是赞成君主立宪制的温和派自由主义者,当然也有极少数激进的共和主义者或保守主义者
  以往从未执掌德意志政权(即使如这次这样仅仅是表面和短暂的)的中产阶级能如此大摇大摆地召开议会,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革命所慥成的暂时混乱当然他们也确使暂时填补了革命带来的权力真空。哈布斯堡王室此时正忙于手忙脚乱地布置镇压帝国境内此起彼伏的其怹民族起义而普鲁士则在三月后一时陷入混乱。
  在此情形下事实上已经取代了之前邦联议会的法兰克福议会代表们志得意满,希朢挣得所有“基本权利”如自由出版、公平税收、宗教信仰自由与政治平等,和全体德意志人民的公民权鉴于分裂的德意志之混乱与無力,他们还倾向于一个更加强势的中央政府、享有主权并以宪法凌驾于各邦之上除以上为基本共识外,针对实施这些的种种细节缺乏成熟党派和领导者的法兰克福议会陷入了争吵的僵局。
  外来的和尚好念经代表们最终还是设立了一个管理议会的临时政府,尽管鈈有效这个临时政府由代表哈布斯堡帝国的摄政担任,负责任命部长并通过他们管理对议会负责,直到宪法被制定最终,年龄成熟嘚奥地利大公约翰担任摄政一职他被认为具有同情自由主义和民族主义之倾向。尽管他尝试着任命部长但由于缺乏人手与财力和职责鈈清,这个临时政府收效甚微
  即使是在如此艰难与不易的情况下,法兰克福议会仍然在该年12月通过了重要的五十条纲领肯定了作為德国人所拥有的基本权利,如法律面前平等、自由信仰、自由出版、免于被无理由逮捕和禁止阶级歧视
  然而随着探讨的深入,关於一个根本问题的争议也愈演愈烈“该以大德意志亦或是小德意志方案统一德国”?所谓“大德意志方案”指的是统一的德国将包括囧布斯堡帝国境内讲德语为主的省份,而德意志统一的大业也自然要以奥地利为领导相对而言,“小德意志方案”将排除奥地利而把普鲁士全部包括在未来的的国内,并以其为统一德国的盟主代表们中自然不乏有许多支持大德意志方案的,那么问题来了“德国”的疆界具体应该以什么标准划分?如何处理剩下的哈布斯堡帝国领土不仅这些是问题,法兰克福议会的代表还表现出了对于同陷于革命浪潮中的其他民族的冷漠也许和德意志民族主义诞生伊始便以反法为表现的排外特征和以语言为认同的标志有关。
  当然这样一个以Φ产阶级为主力很偶然建立的议会不可避免地有着许多先天缺陷。比如这个议会没有财政权利,意味着无法对任何邦国的任何人收税吔就很难做更多的事情。此外这个议会也没有自己的军队。普鲁士军队无疑是当时相对来说最能满足强大和“德意志民族”这两个特征嘚选项而一位普鲁士将军被任命为战争部长,并不意味着他可以组织一支真正的德意志民族军队相反,他仍然只听命于普鲁士国王
  这个议会还缺乏应有的民众支持。它在工人阶级中并不受欢迎同时,恰恰是在法兰克福和汉堡熟练的手工业者组织了自己的大会。这些工匠们想要制定行业法案以监督工时和工资当然还要维持过去的行会制度,这无疑是与构成中产阶级之一的工厂主利益冲突的哃时,法兰克福议会所追求的如此众多的政治与经济自由也并不受到这些属于旧时代人们的欢迎而议会则拒绝他们所要的行业法案。
  如同法国大革命中诸多革命者随着革命深入而分裂一样同样的情形也由于革命者的复杂化不可避免地出现在法兰克福议会中。代表中嘚激进派少数想要废除王侯的意思制度和建立共和国而其中的大多数则相对温和,希望在保留各邦王侯的意思的体制下完成统一社会變革也应该控制在最小程度。也许这大多数是对的尽管我曾在上一章节论述过一个社会无论是改革为主还是革命为主都要付出及其惨重嘚代价才能迎来乃至完成现代化,但另一方面最好的革命也许确实是使社会变革最小的革命(当然这也是相对而言,人类历史上某些时期的某些社会确实呼唤着不得不进行的剧烈变革)道理很简单,人体拔个牙做个小手术或者经历过什么事情,都会伤筋动骨或者留下佷长一段时间内的心理阴影那更何况是一个社会翻天覆地的变革所带来的不可测未来和惨痛的集体记忆与恩怨?
  还有人认为议会的領导海因里希.加根(Heinrich Gargen)乃是所托非人他是一个好人,却无力掌控好整个议会这可能又是一句大实话。在我们身边不难发现有些业务水准並非一流的人士,然而他们却有时能成为你的上司乃至领导不在于他们是一生悬命能把事情完美到极致的匠人,只是因为他们可以左右逢源、八面玲珑、摆平上上下下方方面面把从客户到下属、同辈和上级都一碗水端平。事实上若把客户和员工比作基层领导或上一级監管机构比作屋顶,在很多情况下这样承上启下的顶梁柱无疑要比强大的专业人员还要重要的多,尤其是在议会这样七嘴八舌又极其重偠的机构
  就在法兰克福议会争吵与前进并存是,石勒苏益格-赫尔斯泰因这个火药桶的爆发再次证明了它的无能当丹麦试图国有化(直接通知而非沿用之前的自治)这两块土地时,德意志民族主义被激化普鲁士也处于自己的原因派兵进占。然而在英国与俄国准备幹涉甚至占领普鲁士沿海的威胁下,就连普鲁士这样一个相对而言“既纯粹又强大”的邦国都不得不撤军而此时努力代表全体德意志人囻的法兰克福议会,除了干瞪眼之外无可奈何
  法兰克福议会的代表中原本有激进派的存在已经影响了它的效率,该议会还更不幸地媔临着场外激进派的挑战早在七月中旬,大约200名德意志激进派在一些工人的支持下也在法兰克福开会,试图以柏林为中心建立一个德意志共和国更激进的冲击发生在9月18日,一群激进派民众冲击法兰克福议会开会的圣保罗教堂被奥地利、普鲁士和黑森军队击退,却造荿了包括两名保守派代表在内的80人死亡这样的冲击使得议会不得不处于军事管制状态,不仅败坏了激进派的名声也促使惊魂未定的代表们接下来相比自由与权力,更加呼唤法律与秩序同年的激进派大会在柏林召开,宣布法兰克福议会非法并且呼唤新的选举
  进一步造成了广义上的保守派(包括越来越向右转的广大代表们)和激进派少数的进一步撕逼。
  即使经历了如此多似乎只应该存在在电视劇中峰回路转的情节法兰克福议会仍然在1849年三月终于制定了一部宪法。它旨在为一个统一的德意志帝国设立分为上下两院。上院由德意志邦联的统治者们组成下院则有全体年满25岁“有良好声誉(又是一个很难界定的标准)”的公民们秘密投票选举出来。议会掌控立法與财政皇帝则可以延迟法案通过。最终的结果是这个新德国将由“小德意志方案”完成统一所以代表们很自然地选举出了威廉四世当选“德意志皇帝”(1849年三月290票赞成、240票弃权),并将皇冠送至国王所在处

  威廉四世拒绝了,原因很简单也很复杂作为一个像他那個时代大多数统治者那样相信“君权神授”的君主,他不屑于自己的德意志皇冠由他眼中的“屌丝们”选举而出至少也应该是由所有的德意志王侯的意思们一致同意。此外作为一个成熟的政治家,以这种方式把普鲁士融于德意志将会把普鲁士邦国至于议会的掌控之下洏国王与容克们将近一个半世纪以来形成和凝固的身为普鲁士人的认同感拒绝这样。相比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民族主义最容易煽动屌丝(社会的中下层),但其实也最容易被精明世故的社会上层一眼看穿谢绝之或利用之。还有普鲁士如果接受,那么和奥地利自1815年以来嘚友谊与均势走到了尽头德国统一的趋势暴露于是很有可能还会引起其他大国的各种干涉。对于霍亨索伦家族的历代当家而言七年战爭的惨烈教训才过去不到一个世纪当年为了保住一个西里西亚尚且面临普鲁士再也不存在的巨大风险,那么若其他大国卷入这个表面上被认为很德意志、事实上因为历史和地缘原因以实用主义而非强烈民族主义情感立国的“半德意志(其社会下层的农奴和一部分贵族是波蘭人或其他斯拉夫人,还有胡格诺派之类欧洲各地移民)国家”无疑将面临着国破家亡、彻底消失于历史长河的危险如同曾经显赫一时嘚“波兰-立陶宛“联合王国那样。所以如果时机不成熟或者德国统一对普鲁士没有胜过巨大风险的巨大利益,也许这个北方邦国会永远悝性冷静地独善其身下去而德意志的未来其实有除普鲁士之外的好几种可能。
  差不多同时巴伐利亚、萨克森、汉诺威和普鲁士的統治者们拒绝法兰克福议会制定的宪法。很多代表因失望而离开余下的人呼吁召开第一届德意志真正国会的选举而不可成。跟不幸的是议会的越来越不得人心使得法兰克福市政府将其感到了维腾堡王国的首都斯图亚特,最终被这个王国的士兵们强行解散了议会的二号囚物罗伯特.布鲁姆,在其尾声去了维也纳不久在一次街垒战斗中失败、被捕、被枪杀。
  为什么这样一场轰轰烈了聚集了公知、召開了选举、制定了宪法的议会最终如此惨淡地失败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们对之恶评如潮认为其不够革命、不思推翻原有的统治结构,所以活该失败著名革命导师恩格斯还满怀不敬地称之为“老妇集会”。
  也许这样苛刻的评价有失公允事实上正如我们所看到的那样,议会的大多数代表原本就不准备闹一场真正的革命更害怕发动渴望可能要“废除私有财产”的革命群众们,恰恰还有法国大革命這样一场从第三等级上层的机会走向雅各宾派与无套裤汉们的断头台的恶例在先那么,法兰克福议会的代表们是不是不切实际的理想主義者呢也许议会本身缺乏实力(财政、军队等)注定了它的失败,因为这些建立民族国家的要素仍然不同程度地掌控在传统统治者们手Φ事实上,这些老谋深算的王侯的意思们只是在一开始气势汹汹的革命浪潮面前被暂时吓坏了或者不得不顺势而为地佯装与自由派妥協。改变世界很容易改变人很难。也许这些人的内心从来没有心甘情愿要把认为自己天生应有的权利与人分享,只是卧薪尝胆、等待時机、一旦有变、东山再起一旦他们冷静下来,只要财政或军队还在便会变本加厉地疯狂反扑,消灭任何革命甚至改革那么是不是從这层意义上来说,1848-9年还不是德国统一的有利时机(相同的故事也发生在同时代的意大利)
  还有历史学家仍未议会失败的重点还是應该追溯到奥地利或普鲁士。哈布斯堡从来就只想要一个邦联框架下王侯的意思林立的德意志以便分而治之既出于传统的观念更因为现實利益。至于普鲁士有历史学家认为其错失了统一德国的时机。但如同上文所提及的那样它在当时为什么要统一德意志?也许根本不需要或者无力去做
  作为中欧的尴尬存在,也许法兰克福议会的失败可以解释为大格局下的必然原因俄国在东,法国在西英国在海外,奥地利和普鲁士在内这套维也纳和会议来的体系并未被1848年革命打破。相反它仍保持着生命力。自从15-16世纪大航海时代和西欧民族國家崛起以来德意志的命运从来就不是掌握在自己手中。如果其相邻的大国在政策上没有很大的变化德意志的统一也会真会成为一件遙不可及的事情,至少可能不是后来我们所看到的那样任何社会或个人,若想在这个残酷的丛林中生存下去自己必须有实力。相信值嘚信任的人但是绝不要依赖他人,也许这法兰克福议会没有实力而不得不在某种程度依赖普鲁士乃至王侯的意思们注定了其悲剧般的宿命

  1848年,当整个欧洲在自由主义和民族主义洪水猛兽般巨大浪潮的冲击之下日后要成为统一德国主角的普鲁士王国也经历了戏剧般嘚冲击,这也是其迟迟再腾出手来对付其境内和其他德意志地区1848年革命的重要原因
  1848年之前,一向在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间难以做人囷时而摇摆的腓特烈.威廉四世取消和恢复过书报审查、召开过联省议会却又使自由派们的制宪渴望显得遥遥无期,外交上继续做梅特涅の友一起维持德意志乃至中欧的反动但稳定的秩序。
  1848年3月13日革命很快传到柏林。工人和手工业者聚集柏林广场甚至想军队投石,招致了开火还击于是街垒战在接下来几天内展开。他们试图破事国王做出妥协“改善工资与工作环境”,“维持人民权利”
  3朤16日,梅特涅出逃的消息大大鼓舞了柏林人此时,威廉已经准备接受宪法、重开联省议会和取消书报审查
  3月18日,皇宫外召开了另┅次集会不知出于何种原因威廉下令军队清场,换来的是街垒战的继续和三百人的死亡
  当军队最终控制了整个柏林后,反复无常、被认为有精神病却又不那么向他前辈那样尚武好战的威廉四世做出了整个1848年普鲁士最戏剧性的一幕:他似乎对军队的镇压表示后悔和痛惢、下令军队撤出并在下午三点写了一封看似真挚的名为“致我亲爱的柏林人”的信件。
  3月19日这封信的拷贝被传遍城镇,街垒拆除、军队撤出欧洲最强大的陆军在人民面前妥协了。国王也被迫向几日死于街垒战的尸体致敬这些举动激起了民众认为他会支持革命嘚幻想,只是当时真的没人知道威廉四世心里到底是怎么想的
  3月21日,国王在三色旗的陪伴下出现向人民承诺“我也想自由,我将嶊动德国统一”并授权人民自由派官员、选举制宪会议并招收制定宪法。
  威廉四世这样前后的巨大反差引起了后世的无数争议他嫃心被革命感染并屈服了?还是只是想通过投机活动使自己能掌控革命还是精神失常或情绪宣泄发挥了一时的巨大作用?
  当国王从柏林逃到波茨坦在仍然终于自己的军队包围下召回安全感后,他却表达力似乎受辱的心情并声明“无疑成为公民的国王”仅仅是因为嫆克和军队的煽动?还是他一开始便从心底里一直这么想 不过,他有很神奇地并不立即报复柏林而是放手让自由派在那里做事。
  留在柏林的自由派摄政者们和法兰克福议会的大部分代表们一样忠于王室和反对社会变革。他们使城市复归秩序、支持石勒苏益格-赫尔斯泰因问题上的德意志民族主义立场并且监督议会的选举
  到了1848年5月,一个由自由派主导、却也包含了三分之一相对激进人士的普鲁壵议会成立了和法兰克福议会一样,他们在很多问题上争执不休比如废除容克特权这样的提案可想而知会在这个国家引起多大的反响。
  与此相对的是此时的普鲁士地主和贵族们纷纷组成地方协会,和柏林的议会针锋相对比如1848年8月在柏林召开的土地权保护联盟大會。军官们也支持保守派因为他们原本就来自于容克阶级。当然这些普鲁士的保守派并非完全意义上的反动者。他们至少也希望使普魯士现代化只不过改革应该由国王主导,而不是以人民的名义而到了这个夏天,柏林人的革命热情消退柏林的议会和法兰克福议会┅样在反对和冷漠中渐渐被孤立。
  1848年8月国王收回外交权,在英俄的威胁干预下与丹麦挺火而柏林城内仍有的暴动使得人们越来越對自由派主导的议会失去信心。
  1848年10月哈布斯堡在镇压其帝国境内的成功鼓舞了威廉四世,就像之前维也纳的革命成功鼓舞过他的柏林人一样
  1848年11月,勃兰登堡大公被委任重组政府之前市民们热情建立的“公民卫队”(类似于法国大革命期间的“国民警卫军”也被解散。同时数以千计的士兵潮水般涌入柏林,宣布军管、关闭所有政治俱乐部、禁止所有集会而整个柏林,此时几乎无人抵抗
  普鲁士的军队顺势出击,镇压了莱茵兰和西里西亚的激进工人暴动正式这两场被两位革命导师抬高为“工人阶级首次登上历史舞台”雲云。此外普鲁士还顺便帮助镇压了其他小邦国的暴动。
  1848年12月普鲁士议会被解散,威廉却公布了属于他自己的宪法一个保守主義与自由主义的奇怪结合体。和18世纪普鲁士的实用主义自由精神一样宪法保障公民的宗教、集会和结社权利,还有司法独立这部宪法丅的普鲁士还将有一个两院制的议会,上院由有产者选出下院则由普选选出。当然选民本身由缴税额划分为三个等级,保障越有钱的公民拥有更大的选举权与被选举权在紧急状态下,国王可以不通过议会收税和终止个人自由
  不管1848年革命在普鲁士看似多么的失败,这部宪法本身还是一个胜利某种程度上,它与日后的北德联邦宪法和第二帝国宪法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都力图在最高统治者、社会Φ上层和社会中下层间间达成一个平衡。更何况国王的收税特权将直接影响日后的宪政危机和俾斯麦登场提供了一举。1848年革命以它自巳的方式推动着普鲁士在这个反动大时代的进步,也使不仅是普鲁士的统治者认识到自由主义与民族主义的巨大力量以及其根本不可能被扼杀,过去三十三年的强势手段被证明是徒劳那么,如果怀柔自由主义者并借用民族主义的巨大力量呢统治者对这一点的领悟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日后德国统一的进程。

  2.5 1848年德意志革命的失败
  1849年春夏普鲁士军队横扫萨克森、巴登、巴伐利亚和莱茵兰,镇压了这些地区的1848年革命在萨克森、汉诺威和其他邦国,宪政变化被颠覆、自由主义者被逮捕、下狱甚至处决而在普鲁士,警察实力上升、地方政府权利收缩宪法的三级投票制则保障了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民主出现。一旦威廉四世稳定了国内局势、用宪政的手段解决了宪政的威胁他也不会犹豫帮忙镇压其他邦国的革命,以维护其与奥地利一起作为中流砥柱的德意志邦联乃至中欧秩序
  而在哈布斯堡,皇室同样从因斯布鲁克成功逆袭1848年10月的维也纳巷战以2000人的死亡而告终。截止1849年中期拜刚获得独立的匈牙利人鼠目寸光的大马扎尔主义所賜,哈布斯堡用以夷制夷之策拉拢匈牙利境内的斯拉夫诸民族更是由于帝俄14万
  欧洲宪兵的强力援助,终于把整个帝国境内的革命镇壓下去奥地利的制宪会议被解散,自由主义活跃的地区则被军事管制到1850年,整个帝国境内已经不复有革命的痕迹而梅特涅也作为“長者和政治家”返回。
  从1848年到1849年整个欧洲范围内的革命都被镇压下去,中欧和东欧仍然有哈布斯堡、霍亨索伦和罗曼诺夫三大家族統治所以除了下文将要分析的此次革命在德意志失败的原因之外,不利的国际环境无疑也大大影响了1848年革命在德意志的进程
  首先,从革命的角度而言1848年在德意志发生的变革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是极其有限的,也可以称之为是一场规模有限的革命真正意义上暴力革命爆发的地区基本上只有维也纳、柏林、莱茵兰和西里西亚。西南诸邦尽管爆发了农民暴动和激进派试图建立共和国的常识但旋即被已經建立的自由主义政府镇压下去。在当时的德意志大部分地区渴望变革的常识仍然只是以会议、和平集会和情愿这样的非暴力行为展开,而统治者们在握有军权的情况下只是暂时屈服一待革命者自行分裂,便很快逆袭
  革命者自身的分裂是1848年革命在德意志失败的第②个原因。自由主义者与激进主义者、中产阶级与下层阶级、熟练手工业者与新进城农民工、君主立宪还是民主共和、集权国家还是松散聯邦、大德意志还是小德意志……显而易见不仅撕裂了法兰克福议会、也撕裂了整场革命给予了反动势力最后的可乘之机。
  人民的冷漠也是造成这场革命失败的重要原因即使革命导师们把莱茵兰和西里西亚的工人暴动吹捧上天,马克思仍然对工人阶级面对革命的冷漠感到失望1847-8年农业收成的好转,促使农民越来越不可能加入到革命中去而随着德意志邦国封建残余法令与农奴制的废除,农民更没有悝由去帮助和他们相互怀疑和不信任的城市革命者相反,当反动阶级重整旗鼓、招兵买马之时仅为了混一口饭吃的农民们纷纷穿上军裝,前去粉碎城镇里工人和学生的街垒即使已经被发动出来的革命者,其热情很大程度上也只是三分钟热度法兰克福议会的相对缓慢與民族主义的影响有限加剧了这一趋势。占人口绝大多数的社会中下层既不容易受到各种主义的影响,又留有对传统权威的忠诚这也昰未来德国统一道路上的重大障碍。
  也有历史学家将原因归之于反动势力的强大也许某种意义上还是能说当时实现自由主义和民族主义的目标世纪并不成熟。统治者们富有厚黑帝王术之经验又有军队的支持,组织更严密此外,中产阶级们以来这些王侯的意思们怹们的议会与宪法亦无代表广大人民的合法性。这些在议会也很努力实行宪政的中年人都是当年经历过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并由此被激发出自由主义与民族主义的热血青年。唯一不同的是他们变了。此时他们已经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依靠既得的社会秩序和体制享有体面的工作、客观的财富和小康的家庭,又有什么理由像几十年前那样毫无牵挂地去冒险呢而一旦强大的哈布斯堡和霍亨索伦摆平叻自己国内,即使小邦王侯的意思们本身开明也无济于事。
  那么1848年革命在德意志多大程度上有时一次彻底的失败呢从全欧洲范围來看,革命的始发地法国不久就成了拿破仑三世的新帝国、较之1830年革命也没有体现民族主义原则的新国家诞生而德意志的自由主义与民族主义更是随着法兰克福议会的失败与零星暴动的被镇压功败垂成。然而这次革命忠于促使德意志的统治者们、尤其是哈布斯堡与霍亨索伦开始正视自由主义与民族主义的巨大力量和威胁,此后开始改弦易辙、采用拉拢前者与利用后者的政策某种意义上为以后的德国统┅铺平了道路。在革命的冲击下1815年以来残存的封建法令被废除,普鲁士有了议会和宪法各个邦国都走向了更加改良的现代化之路,德意志境内的民族主义再次被更广更大地激发出来也许从这些角度而言,1848年在德意志并非是完全失败甚至以另一种方式促成了二十多年後德国的统一。
  然而1848年德意志革命最深厚的遗产也许不在这块中欧的土地上。除了罗伯特.布鲁姆这样死忠的理想主义者外大量敢於冒险、寻求变革、热爱自由民主进步的德语人口在1848年以后出于对祖国巨大的失望和实现政治理想的无望,移民到了美国一块被自由主義者和共和主义者给予了深厚希望的土地。许多携带家产的德国人在美国由之前就已经移民的亲友相助很快在威斯康辛这样的中西部地區购置土地,成为自给自足的农民与农场主、建立了一个有一个小德国式的城镇并和前辈们一起把啤酒、圣诞树之类的习俗传播到美国並融入其中。更重要的是1848年革命被放逐的精英们往往在新世界更加勇往直前地投入到诸如废奴之类风起云涌的进步事业中,内战期间的許多1848年德意志人精英更是旗帜鲜明地站在联邦一边为美利坚的再统一和黑奴制的终结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真囸的人才在那里都会发光如同孔子也曾发出过“浮于海,居九夷”的感慨这也许是历史的阴差阳错与神奇造化带给美国的最大财富之┅。相反留在德国的中产阶级,大都仅仅是世故和易于妥协之辈也许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德意志将会在22年后以另一种方式统一。

  3.1 1848年鉯后的奥地利

  在1848年革命中威廉四世虽然拒绝了法兰克福议会的皇冠,但这并不等于他对于德国的统一毫无兴趣相反,在这次革命Φ哈布斯堡和霍亨索伦都看到了民族主义的巨大力量如果不加以利用,就会不断遭到这股大势的挑战乃至毁灭在这个基础上,1848年以后奧地利和普鲁士的统治者从之前对神圣同盟和中欧秩序的维持到转而推出各自的统一德国计划便显得不足为奇了。

  1849年带有民族主義情绪同时也是威廉四世朋友的普鲁士将军拉多维茨(Radowitz)递交了一个小德意志的统一方案,并获国王通过它旨在在法兰克福议会的宪法基础仩一个排除奥地利的联邦帝国、以普鲁士国王为皇帝、并将维持哈布斯堡与霍亨索伦的特殊纽带。

  当时的奥地利正忙于收拾1848年革命的殘局但用脚趾头就不难想见它肯定不会接受这个打破均势、削弱其在德意志影响力的提议。更何况一旦德国在中欧统一,那么哈布斯堡通知下的其他民族臣民也将蠢蠢欲动整个帝国将面临着崩溃的危险。

  普鲁士随后召开了爱福特(Erfurt)会议其方案获得了普鲁士、萨克森和汉诺威的“三王同盟”和其他很多小邦之支持。理由也很简单连哈布斯堡和霍亨索伦都不得不正视1848年革命浪潮中民族主义喷涌而出嘚威力,那么各个小邦的统治者为求自保甚至宁愿牺牲一部分主权融入一个新的国家也是可以理解的了1850年3月,爱福特会议得到了28个邦国嘚支持但也有若干重要邦国怀疑普鲁士和惧怕奥地利而没有参加,为其之后的进程埋下了不详的征兆

  彼时的奥地利首相,施瓦岑堡在摆平了匈牙利的1848年革命后,终于可以腾出手来重整旧邦联并推出哈布斯堡自己版本的统一计划。1850年5月旧邦联议会在法兰克福重噺召开,也有如汉诺威和萨克森之类的重要邦国为参加同时也尴尬地出现了爱福特与法兰克福两个代表德意志的议会并存的局面。

  征求在此时作为爱福特联盟会员之一的黑森-卡撒尔爆发了革命,其统治者却向旧邦联求援这个邦国位于普鲁士本土与莱茵兰之间,部汾掌控了两部分的交通普鲁士召集了军队,却被奥地利的最后通牒声称仅有旧邦联有权干涉所警告这样的局面越来越像1894年日清战争在朝鲜的爆发,最后终于出现了普鲁士与邦联军队的冲突很有可能仍然是出于普鲁士实力不足的考量,威廉四世把拉多维茨作为替罪羊解聘从而避免了一场与奥地利的可能战争。

  1850年11月29日在今天捷克境内的奥尔姆茨举行了另一次会议,由普鲁士的新首相曼图菲尔(Mantuffel)和施瓦岑堡参加普鲁士同意放弃爱福特联盟计划。虽然双方同意1851年早些时候在德累斯顿再次召开邦国大会讨论德国未来但这次无疑是外交仩奥地利的胜利和普鲁士的失败,因而被称为“奥尔姆茨之耻”

  当然,施瓦岑堡的大中欧帝国统一计划同样由于小邦的怀疑与恐惧洏未获成功80多年后,将会有一位奥地利人将之付诸实践甚至达到19世纪那代人都没有想见的程度他就是希特勒。自1815年以来德意志地区嘚稳定 至少有赖于奥地利与普鲁士的友好合作,而此后越来越多的普鲁士人将为奥尔姆茨之耻怨恨奥地利这个表面上重建的同盟也在两國转而利用民族主义的大背景下渐渐式微。很有可能只是为了安慰周围人的情绪俾斯麦评论道爱福特联盟并不符合普鲁士此时的利益(茬其实力不够时承担远远超出其自身能力的使命),并随口说出普奥必有一战的预言但就如同他以后的很多话一样,这样的话即使说出來也很难说明这就是其真实的想法和以后的必然。

  在认识到普鲁士的关税同盟已经在之前用经济手段为其政治加分太多后施瓦岑堡还提出了一个包含奥地利帝国与普鲁士关税同盟的哈布斯堡版的关税同盟,但旋即被拒绝在1851年,奥地利还试图建立过一个包括其帝国與普鲁士关税同盟的新关税同盟但结果仍然是注定哈布斯堡空有政治影响力而经济日渐衰落。哈布斯堡的工业当然也在发展但作为一個守旧的内陆国,其在克里米亚战争中的调动费用只能使原本并不起色的经济雪上加霜年的克里米亚战争,被人认为是先于美国内战的苐一次工业化战争尽管和19世纪的战争一样,奥斯曼与联军都有大部分减员是由于伤病而非炮火也因此涌现出了掌灯女士南丁格尔这样嘚人物。托尔斯泰也参加了这场战争亲眼目睹了农奴出身的俄军士兵虽然步枪射程仅有联军三分之一、却仍然奋勇冲锋的悲壮景象。而茬联军方面同样也有巴拉克拉瓦冲锋这样愚不可及的行为。俄国沙皇因为战败使得塞瓦斯托波尔要塞非军事化而自杀继任的亚历山大②世终于进行解放农奴的改革(比美国废奴还要早两年)。而战争对于中欧局势的重大影响是奥地利不顾之前1848年革命中帝俄帮助出兵14万擺平匈牙利,而是仅动员而不参战使得继维也纳和会以来中欧三大君主国的神圣同盟中普奥关系逆转后、俄奥关系也走向破裂,再加上俄国此后忙于国内改革注定了以后俄国不会干涉德国统一。而普鲁士也在克里米亚战争中试图动员以伺机而动却暴露出了这一支上个卋纪曾经在欧陆叱咤风云的军队难以迅速满足工业化时代的战争需要,进而直接刺激了接下来其进一步的军事改革和新战争学在普鲁士的誕生

  3.2 1848年以后的普鲁士
  1848年革命前后,普鲁士的经济在关税同盟的助力下继续前进比如西门子之类后来的老牌德国制造都诞生在這一时期。到了1850年代普鲁士的铁路、外贸与工业增长都呈现出了井喷的态势。也有历史学家认为关税同盟并没怎么保护经济所以也不能解释这一现象,甚至它也从来没有囊括整个德意志地区的所有经济体
  也许这样经济增长的原因可以归结于普鲁士从小学到大学完備的教育系统,这造就了各层次高素质的劳动力这也是近年来“外企撤离中国”之类“狼来了”似的呼声叫了一站又一阵、和中国企业能够在非洲这些地区投入大量劳力进行建厂生产的重要原因。此外自从莱茵兰恶作剧般地从1815年后作为防备未来法国复兴攻击的屏障烘山芋般扔给普鲁士后,谁也没想到这里发现了丰富的煤矿和铁矿正如美墨战争后美国新得到的西南领土和内战后从俄国手中购买的阿拉斯加一样。还多之前就已发展好的交通系统甚至像克虏伯那样勇于进取、野心勃勃的企业家们。那么普鲁士政府在这个过程中究竟是发挥叻助长经济还是阻碍经济发展的作用呢它确实推动着关税同盟、也是克虏伯之类最大的客户;然而关税同盟如上文所述并未怎么恨保护普鲁士的工业,且在当时这样一个自由贸易还盛行的时代也许最好的政府真的是管的最少的政府,尤其是经济角度而言
  着这种情況下,自由主义不可避免地再次潜滋暗长这个逻辑很经典,一般而言自由经济的发展势必造成中产阶级的壮大,而这个高度与城市化與商业密切相关的阶级在积累了相对较多的物质财富、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生活后便会有时间有精力投入到变革的事业,比如美国的进步主义运动而在当时的德国这样他们有钱没权的情况下,则会表现为改革上个世纪末的法国,则是革命当然,中产阶级的壮大一定会威胁既定政权吗真实的情况要比上述模型复杂得多,需要具体案例具体分析如何因势利导地利用这股潮流和新兴力量,使之更大程度仩和更多时候成为政权的合作者而非反对者这才是摆在统治者们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虽然1850年代的普鲁士有了中产阶级组织的民族主义協会和自由主义期刊但总体而言社会上对于这两种意识形态的冷漠仍然占了主流。右派政客们时时警惕再来一次1848年那样柏林暴动故而時时警惕自由、民主之类敏感词。而与之相对的普鲁士左派自由主义者则提倡普选权这点将在未来的北德联邦和第二帝国宪法中得到实現。当然这些人的共同之处是都认为德国统一是实现他们需求的第一要务。某种程度上此时的民族主义走在了自由主义前面,而两者嘟将随着德国统一在未来的某种程度上实现
  1850年代,普鲁士在首相曼图菲尔的当政下实行了社会改革以他为首的很多当权者当然憎恨自由主义,但是1848年革命的教训使他们明白公众的支持是多么重要
  在当时仍容纳普鲁士大部分人口的乡村,曼图菲尔甚至农民的支歭乃是君主制存续的基础后来的很多政治势力不正是从农村包围城市的么?他彻底废除了各种封建残余规章并且由政府出面提供低息貸款,帮助农民买到土地由此就解决了1806年废除农奴制以来农民仍然太穷而无法自立的事实性问题,此处的政府介入扶助农民无疑也走在俄国农奴制改革(同样面临这个问题)和美国内战后重建过程中的“合作耕作制”(share-cropping system)前面此外,普鲁士政府还未因人口大量流入城镇而造荿的欠人口地区提供财政援助
  在城镇中,曼图菲尔力图一定程度上以工人之友的形象出现普鲁士政府鼓励设立最低工资标准,为笁业提供财政补助此外,政府还在各个工厂派驻监察者试图改善劳动环境,且禁止12岁以下儿童在工厂工作还有专门的工业法庭被设竝,用以仲裁劳资纠纷
  当然,经济上的进步与社会政策的开明伴随着政治上的反动曼图菲尔以一个传统的家长式的父母官之面貌絀现在工农面前,并不等于普鲁士的当权者们欢迎一切人民权利的放开在年曼图菲尔主政的八年间,书包审查严格政党活动受限。这樣奇怪的结合体将维持多久是否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一种新常态?也许也是很有借鉴意义的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在国际局势仩,1850年代对于普鲁士来说也是形势大好在整个曼图菲尔时代,普鲁士仍然韬光养晦避免与奥地利的冲突即使在两国已经不大可能在维歭梅特涅时代的反动秩序情况下。近代美国的孤立主义固然令人赞叹但那是在浩瀚的大西洋之外。而对于普鲁士乃至未来的德国而言位于欧洲中部、强邻环伺的地理位置无疑使其更容易卷入复杂的地缘政治冲突之中。在克里米亚战争中普鲁士维持了中立,与之形成鲜奣对比的则是奥地利犹豫期摇摆不定的外交政策丧失帝俄乃至英法的友谊而1859年的北意大利战争(红十字会就由瑞士人亨利.杜南有感于他所目睹的战争惨象而创立于这场战争中,不是现在郭美美那个红十字会)进一步削弱了奥地利皮埃蒙特-意大利的崛起也将为德国统一的過程添加一个新盟友。
  1858年威廉四世被确认为精神病而退位,三年后去世他的兄弟威廉于是从摄政成为了普鲁士国王,也就是日后嘚威廉一世皇帝与他的前任兄弟不同而更像传统的普鲁士国王,63岁即为并且还将统治27年的威廉一世热爱军队、保守坚定、是一名虔诚的噺教徒和专制主义者一朝天子一朝臣,他成为摄政王后便解雇了曼图菲尔自由主义者们因此幻像而欢欣鼓舞,然而他们实在是太傻太忝真了
  在北意大利战争中,普鲁士曾经试图调动军队以像奥地利施加压力并获得政治收益然而,这支自1815年来便甚少改进的军队此時暴露出了效率低而不能胜任工业时代战争的问题威廉任命罗恩,一位管理天才和政治保守主义者为战争部长于1860年着手开始进行军事妀革。根据这个改革计划普鲁士军队将翻倍、服役年限将有2年延长至3年、更新军备、将中产阶级寄予厚望(意淫成法国大革命时的国民警卫队)的后备军削弱。
  这样的提案当然很难在中产阶级代表们主导的议会中通过在军队建设这一点上,中产阶级害怕一支有多一姩时间洗脑的军队将会被更多地用于国内维稳而非对外作战代表们坚信军事改革的支出财证权被议会控制,威廉一世则认为这类事情应該凌驾于议会之上而决定
  于是在这个背景下,年间的普鲁士宪政危机便爆发了议会只能勉强同意追加一年的军队支出、并且不得延长服役期限。由激进派自由主义者组成的进步党与1861年6月成立到该年12月很快成为普鲁士议会中的第一大党。在这个节点上一向稳定的普鲁士政坛再次面临撕逼崩溃的边缘,军事政变一触即发甚至上位不久的威廉一世深感无力,因而萌生退位之意就在这个节骨眼上,羅恩向威廉推荐了之前有着丰富外交经验的俾斯麦
  这位容克出身的新首相曾因1848年革命中试图从自己庄园带兵勤王而在自由派眼中名聲败坏。他并没有内政方面的高位经验也并不被寄希望于长久地在首相这个位子上干下去。1862年9月30日在其上位伊始,他在议会发表了那篇著名的铁血演说原意只是为了规劝议会中的自由派们团结一致并拉拢他们,却是俾斯麦本人又戴上了好战的恶名在劝服无效的情况丅,俾斯麦采取跳过议会、强行征税的方式来供养新军队当自由派们号召人们抵制加税时,俾斯麦就已动员20万士兵征收相逼在这种剑拔弩张的情况下,和1848年法兰克福议会代表一样无力的普鲁士议员们不想重蹈覆辙于是议会危及就这样以一种突然而神奇的方式解决了。甚至当之前俾斯麦和议会关系到了最紧张时连罗恩都试图劝服缓和气氛。然而俾斯麦深知养贼自重的重要性,因而巧妙地维持边缘政筞直到他成为人们眼中必须留在首相位子上用以摆平后患必不可缺的那个人选。

  本节将专门探讨日后在德国统一过程中发挥巨大作鼡的俾斯麦早年生涯因为他的横空出世通过解决宪政危机登台和1848年革命一样,可谓是德国统一进程中最重要的两个转折点
  俾斯麦嘚父亲是一位典型的容克,而其母亲则出生于商人阶层的自由主义家庭他既自豪于自己的容克出身,却又聪明、进取、不消停这些都囷一般保守的容克不同。他被送往柏林读书成为学校里一名优秀的语言学者和运动员,却也虚掷光阴在饮酒和决斗上毕业后,他当了㈣年公务员并服了一年兵役他和他的长官尤其对后面那段经历都相互不满意。此后他便以母亲去世为名回到自己的庄园,据说还会追求追求村姑什么的终于在1847年和一个老实安稳的女人结了婚,然后重返政坛
  1847年,俾斯麦被选举进入普鲁士联省议会
  1848年3月,他企图勤王未遂使得他和自由主义者们互相视为眼中钉肉中刺。
  1850年12月他为“奥尔姆茨之耻”辩护,强调普鲁士要为了自己的真正利益而非黑森-卡撒尔而战
  此后至1859年,他担任驻维也纳大使和驻邦联代表;还在此后于巴黎和圣彼得堡任职
  到1858年,他虽然看不惯洎由主义却开始支持民族主义并主张小德意志方案。
  到1860年早期他仍是一位君主主义者,同时也是一位现实主义者
  以上便是此公在宪政危机前的人生与从政经历,说来最终把他推向普鲁士首相之位和德国统一的完成者实在是既有偶然又有必然他最终被举荐给威廉一世,恰恰是其作为高级容克早年有意无意的人脉积累所致而像他这样一个才华横溢、在前半生几起几落的人,又何以十分幸运地囸巧赶上普鲁士宪政危机并且最终长保首相之位俾斯麦本人曾经说过,历史如河流他所能做的也最多不过是随波逐流、推动其前进。囷他之后的回忆录【思考与回忆】以及许多担任首相时满嘴跑火车的突出自己精心策划并完成德国统一的言论相比也许这句话才是他内惢最真实的想法。尽管西乡隆盛曾说过“人在艰难困苦的时候一定要给自己创造机会”,但纵观古今中外从大国庙堂到人生阶段额种种格局真正有完全能力布下大局创造机会的能有几人?对于很多才华中上的人来说“机遇总是垂青于又准备的大脑”,当千载难逢的机會降临到你身边时权衡利弊后紧紧地抓住不松手,也许就已经此生无憾或是青史留名了
  俾斯麦还说过,他服务的对象有上帝、普魯士和德意志纵观他一生中、尤其是担任首相后的种种作为,其很多动机可能是为了以上的全部或部分有时是为了他所在的容克阶层,有时则是为了他自己或是以上几点混而有之他内心想的未必会表达出来,他表达出来的未必是内心想的所以说,如同很多叱咤风云嘚世故政治家一样俾斯麦给后世史家们留下了太多的谜团与争议。
  现在一般认为俾斯麦更大程度上效忠于普鲁士,而非德意志;垺务于普鲁士国王而非德国人民。种种迹象(以后的章节将会详细分析)表明他在利用德意志民族主义帮助普鲁士统一北德,而非一開始就要囊括天主教为主且与普鲁士有诸多不同的南德从1840年代到1850年代初,他轻视民族主义原因也很简单,保守且精于世故的容克们作為普鲁士这个人造多民族国家的中流砥柱从现实主义的角度而言一定一开始对德意志民族主义这种感性而易于煽动屌丝的情绪不屑一顾。然而到了1850年代末当他发现民族主义可资利用用于壮大普鲁士时,他至少在公开场合改变了自己的看法如同他在那篇著名演说中所言,当代德意志的问题不能靠议会和辩论解决这是1848年的教训,而要靠铁和血然而到1860年代初,议会中的多数自由派们视他为反动派对其頗有微词。作为一名非常难得地在维也纳、巴黎和圣彼得堡这三个对于普鲁士来说最重要的三个国家首都都混迹过的中老年人他虽然在奧尔姆茨之耻辱后夸口“普奥必有一战“,甚至在伦敦像萨克森驻英国的大使扬言过对付奥地利的统一计划然而事实上他更现实理性地傾向于用更多的是外交而非军事手段协调普奥关系,正如他在萨多瓦战役后所表现出来的那样
  作为一位人生经验丰富的长者,俾斯麥从心底里轻视理想主义和理想主义者但很讽刺的是,他的一生中却实现了至少两个很理想主义的目标:统一德国和维持欧洲和平他昰一名新教徒(和北德的大多数人一样),和其前任曼图菲尔一样重视大众的支持(德国统一后他主持创立了欧洲最早的社会保障系统)他为了目的不择手段,这点使他常与威廉和其他普鲁士精英冲突这些人尊重他的决断并鄙视其策略。
  总之俾斯麦正式提出并且畢生实践一个词——现实政治(realpolitik)。他以后的很多行为也许更大程度上并未精心策划而是随波逐流。很多阴差阳错地行为亦非其初心和目的而是过程与手段。总之舞台的大幕已经徐徐展开,接下来是他和他的时代将在欧陆掀起波澜、又摆平风浪,以一个反动者的印象去唍成1848年法兰克福议会的未完成的民族主义目标和自由派甚至激进派梦寐以求的富国与民生愿望

  1862年宪政危机以后,俾斯麦虽然仍居首楿之位然而其地位却并不牢固。朝野内外的自由主义者们轻视他只要这些人还在普鲁士议会中占着大多是且没有什么转机,那么俾斯麥以后的工作很难不被拆台而寸步难行越过议会强行征税之类的果敢措施,恐怕一次两次上课远非长久之计。在这种情况下目前支撐着俾斯麦留在宰相之位的也许很大程度上是威廉一世的信任(一直持续到这位国王去世),以及对俾斯麦毕竟解决宪政危机的心底感激囷巨大人情债但无论如何,如果在接下来几年中俾斯麦不能就一个举国一致的话题有所作为,那么他的位置仍然不是坚若磐石可能就潒以前很多没怎么青史留名的普鲁士首相们匆匆来去这也可以解释在1860年代,俾斯麦积极推进德国统一的个人心理动机而普鲁士此时的領土同样没有连成一片,总人口是哈布斯堡帝国的一般军队当然也没奥地利多,更何况绝大多数德意志邦国统治者对于普鲁士的不信任與怀疑并不比对于哈布斯堡的少
  从阶级相近的角度而言,普鲁士的容克与帝俄的波雅尔(俄国的土地贵族这个词来源于历史上的柔然语,意味财富蒙古人名中常见的“伯颜”亦是此意)很容易惺惺相惜,这两个国家在几十年前还一起是中东欧代表性的农奴制政权而在18世纪瓜分波兰和维也纳和会后,他们就像今天的上海五国那样有着维护地区稳定的现实利益所以不难理解,从此时一直到俾斯麦丅台他一直在努力维持着与帝俄较好的关系,既为了他的阶层也为了普鲁士乃至德意志的现实利益。于是也不难理解当1863年俄属波兰爆發期以后博斯麦不顾国内和英法奥自由派的强烈反对,恨谄媚地向沙皇提出原意提供军事援助不管其政治经济社会科技体制之类有多麼得落后,帝俄本身巨大的人口和兵力决定了它是欧洲稳定这一盘大旗上发挥变数后可以造成最大影响的棋子而其毗邻普鲁士与奥地利嘚地缘政治格局也使得它有直接左右德意志地区命运的权利,正如1848年帮助扑灭襁褓中的马扎尔人国家那样
  当普俄边境的波兰地区刚趨向于稳定,之前在1848年充当过火药桶的石勒苏益格-赫尔斯泰因地区再次爆发危机之前1852年伦敦会议上“搁置争议”的权宜之计或和稀泥解決方案使得丹麦新国王克里斯丁再次动起了将这两块土地国有化直接管理的念头,并受到丹麦民族主义者的支持1863年,出于人民的民族情緒或团结国内自由派与保守派的目的一些德意志小邦已经向这两个地区派出了军队。
  这个天降机遇就这样摆在了俾斯麦面前他决惢佯装顺应其实是利用德意志民族主义此时喷涌而出的潮流,通过兼并这两块土地以壮大普鲁士或是壮大和稳固他自己的位置,而非德意志人民的情感或这两个地区的独立既然1848年后霍亨索伦与哈布斯堡都有统一的意志的方案,那么此时普鲁士若不利用自己接近丹麦的地悝优势而让奥地利占了先机则很有可能在以后步步落后、受制于人。
  哈布斯堡当然也害怕普鲁士利用这个集会成为德意志民族主义嘚代言人于是宁愿与之合作一起向丹麦发出最后通牒。随着丹麦的拒绝和战争的爆发又一个德意志民族主义的神话开始成型。在1864年4-6月嘚伦敦调停失败后丹麦最终于1864年7月投降。
  根据1864年10月的维也纳和约这两块地区由普鲁士和奥地利代为管理,更加靠北的赫尔斯泰因歸普鲁士和普鲁士接壤的石勒苏益格则归奥地利。德意志人民强烈认为这两块土地应该归原本的大公所有俾斯麦顶着奥地利的一直反對坚持兼并,而这样故意把奥地利领地加在普鲁士之间的做法也似乎在为下一次普鲁士与奥地利的摩擦埋下伏笔
  根据俾斯麦时候的說法,他这是在利用这两个公国操控奥地利但诚如他很多回忆录中自吹自擂的情节一样,这样的说法在史学上深深被怀疑A.J.P泰勒认为,即使俾斯麦真的有那么一丝操控奥地利的意思很有可能他当时的目的是恐吓奥地利远大于真正意义上的准备战争。
  1858年10月俾斯麦又與法皇拿破仑三世在南法比亚里茨进行了会谈。双方究竟谈了些什么时至今日已经完全无从考证。有人说俾斯麦以出卖莱茵兰为诱饵换取法国的支持也有说法认为拿破仑三世计划在未来的普奥战争中扮演调停者的角色以获得最大利益。但不论如何日后法国在普奥战争Φ的不作为似乎与这次会议大有联系。
  局势发展到年普奥关系已经随着这两个公国继续恶化。奥地利缺乏德意志意外的外援本身財政困难,在有争议地区又处于被普鲁士包围的位置而俾斯麦在1866年2月已经指出了战争的重要性,很有可能此时他已经开始认为战争已经荿为较之非战争手段更好地一种选择1866年4月,普鲁士与意大利缔结了一个秘密军事条约写到若普鲁士在三个月内与奥地利开战,意大利將加入并且在战后得到威尼斯作为酬劳
  俾斯麦随之向德意志邦联派出信使搅局,提出了不可能被接受的无理要求:奥地利应从邦联Φ退出、邦联应该建立由德意志人民普选得出的民族议会、所有邦国军队由普鲁士统一指挥当这样的要求显而易见被拒绝后,普鲁士很赽推出了邦联尽管在之前的关税同盟中受尽好处,绝大多数德意志邦国仍然支持哈布斯堡、调转枪口向普鲁士开展就这样,俾斯麦将普鲁士成功放在了自七年战争以来最危险的一个位置上
  先发制人的普鲁士军队很快侵入汉诺威、黑森-卡撒尔和萨克森,后两者不战洏降前者则被很快击败。而正常战争的关键在于普鲁士能否迅速地调动军队,迅速有力地击败哈布斯堡正如腓特烈大帝之前在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和七年战争中所作的那样。在1860年代以来毛奇的改革与指挥下普军已经有了史无前例的总参谋部和一整套完整地动员与调動系统。如果说之前的战争有赖于名将与运气那么从19世纪中晚期开始,普鲁士人以自己的严谨重新定义了战争科学从此以后,国家在囷平时期不仅维持常备军而且应该有至少一套用于战争的计划,比如之后的施利芬计划而在战争中,整个过程被具体分解为详细的日程计划表和军队各部分之间的完成任务与相互配合比如精确到那只军团应该在哪天前攻占哪出,同时另一支不对应该在几天后完成别的什么任务之类同时,普军大规模用铁路调动军队布置是否是受到了不久前美国内战的启发。总之这一切都是普鲁士军队在这成决定德意志命运的战争中,似乎要领先于哈布斯堡
  奥地利方面,调集了多于普军(30万)的40万大军外有德意志其他小邦的支持,自己又處于一个方便调动军队的地理上中心位置但是,这样的地缘优势一旦意大利卷入便会很快成为哈布斯堡的劣势。纵使意大利军队表现糟糕无法取胜它也可以再很大程度上牵制奥地利军队,从而大大减轻普鲁士的压力同样,并非很多普鲁士人对这场战争充满热情相反,俾斯麦自己还挨了一位民族主义大学生试图通过暗杀阻止这场同室操戈的枪子儿
  已经广泛装配后膛枪的普鲁士军队兵分三路,佷快穿越帝国广阔的领土而在波西米亚集结哈布斯堡将为自己保护既有军事工业的政策付出代价,不仅它的士兵只有前膛枪而且其整個动员机制使他丧失了将普军在运动中分割消灭的绝佳机会。
  宿命般的战役终于在萨多瓦打响这场超过五十万人卷入的战争似乎是┅战前规模最大的一次会战。哈布斯堡的火炮一开始就占据了优势但是当短兵相接时,前膛枪与后膛枪的区别很快使这场战役成了一次屠杀当普鲁士士兵的射速达到了奥地利人的六倍(也拜普军重视射击的训练所赐)时,战役以奥军损失45,000人而普鲁士仅有9,000人收尾似乎也不足为奇帝国本应该有实力集结军队再战,但这场战役摧垮了哈布斯堡的信心接下来的谈判与协定将不仅使普鲁士统一德意志,更使俾斯麦成为未来25年内德意志的主宰

  萨多瓦之战后,被胜利冲昏头脑的威廉一世迫不及待地想要进军维也纳准备至少要逼哈布斯堡把偅要的工业区波西米亚割让。而真正的智者如俾斯麦已经预想到战事越久,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王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