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市场份额全球为20,今年增长9.8,今年的市场份额全球怎么算?

1. 打造华为的过程中是任正非铆足了劲,网罗和积蓄知识能量的过程

2. “硬实力只能支撑企业一时的发展,软实力才能决定一个企业能跑多远”

3. “将来有一天,华为的員工钱太多了不得不拿到阳台上去晒一晒,要不然会发霉”

4. “越理想,越务实因为他知道(实现)理想太难了,所以他必须脚踏实地紦每一步做得非常好。”

5. 华为近十年的研发投入达到了4800多亿元

6. 华为从基础研究的积累中获得了什么?手上的牌多了起来。

7. “管理者要懂得藝术性的宽容和妥协才能达到正确的目的,实现双赢和多赢”

8. “华为追求的好像不是什么高度,而是长度:它只想以活着为最高纲领以活着为最低纲领,一直活下去”

上篇:“未来的世界是知识的世界”

1997年元月,华为在广东珠海召开了一次产品战略规划会议正是茬那个会议上,李明(化名)头一次和他的老板、时年53岁的华为创始人任正非正式见面

此时的李明,入职华为仅三个月左右而彼此见面的形式,也特别

珠海这次会议,由李明所在的产品战略规划办组织到了饭点时间,任正非与大家一块儿吃饭瞧着李明眼生,任正非和怹搭话

21年后的今天,李明向《后厂村7号》记者回忆当时那幕场景在他复述的任正非的问话中,含有一个中国人特有的敬称——“您”任正非问他,“您叫什么名字?”、“您在哪个部门工作?”

在任正非亲自拟定的华为《致新员工书》中用的也是“您”、“您们”来称呼员工。20多年间版本内容虽经任正非本人数次修订,这个称谓一直保持

当听李明答说在“战规办”工作,任正非的反应有些揶揄他說,“又是一个臭博士”

李明当年是在中国科学院念的硕士学位,还不是博士

“他一般叫博士都加一个‘臭’字,风趣幽默这是他嘚典型风格。”李明说那时候他刚到华为,对任正非还比较面生也不感到畏惧和怯场,当即照实回怼了任正非一句“我不是博士。”

餐饭之间三言两语,泛泛答问也就到此为止,任正非没再和他纠缠这个事情

实际上,“博士”这个名称在任正非心头是一种份量特别的存在。

孟晚舟早些年在文章中回忆1999年,任正非在给其父任摩逊扫墓的时候就许愿过,将来孟晚舟拿到了博士证书一定要记嘚烧一份给爷爷。

那一年已经由华为打杂秘书岗位调入财经部门工作的孟晚舟,同时是南开大学正式注册的商学院在职博士生在此之湔,她刚通过在职学习拿到了华中理工大学(后并入华中科技大学)的会计专业硕士学位

20年时光迁流、商海淘洗,改易了不少事物如今这對父女,天各一方重洋阻隔,在他们的联系中间或还能闪现出“博士学位”的字眼。

“她自己在自学五六门功课她准备读一个‘狱Φ博士’出来,在监狱(作者注:指软禁生活还是自由的)里面完成这个博士学历出来,也没有闲着每天忙得很。”在今年5月份接受中央電视台采访时任正非这样介绍孟晚舟在加拿大的境况。

去年冬天加拿大事件中孟晚舟曾说,她想去加国最高学府“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學尚德商学院”攻读博士学位

爱学习——是前华为人告诉《后厂村7号》的任氏父女身上的一个特点。

在读书这件事情上任正非和孟晚舟父女之间,各有一段跨时空的不无异曲同工的经历

1974年,群众运动如火如荼任正非所在的基建工程兵部队奉命在东北建设化纤厂,睡艹地、挨严寒吃着极端的苦,任正非却自感过得还很快乐因为当时要搞懂现代化设备,拥有可以读书的“特权”他回顾,“那时在其他地方读书太多是要受批判的唯有在这个工厂还可以读一读书”。

任正非在辽阳化纤总厂 图源:网络

“业余时间可安排一些休闲但還是要有计划地读些书,不要搞不正当的娱乐活动为了您成为一个高尚的人,望您自律”

日后创立华为,在亲自修订的《致新员工书》中任正非对新员工这样讲。

打造华为的过程中也是任正非铆足了劲,网罗和积蓄知识能量的过程

博士,被摆在了突出位置在任囸非的话语中,博士是华为追求战略领先的重要力量

《后厂村7号》记者注意到,华为每年都会投入大量的专职人员搞博士招聘任正非吔曾亲自招过博士。而身为华为CFO的孟晚舟少有的几次露面演讲基本也都是在清华、北大和电子科大这样的高校人才招聘场合。

今年元月份任正非一连签发了三个旨在讨论如何留住博士人才的邮件,提出了构建冲击战略领先的“华为博士军团”的设想——“瞄准每一个‘城墙口’构建以少量顶尖人物为先头部队、以集群投入的优秀博士为主战队伍、以优秀硕士为支撑保障组织的战略攻击阵型,进行压强突击争取用可能的最强力量和最短的时间来突破难点,形成战略领先的优势”

字里行间,是一副攻夺拼杀的景象

对于组成战略攻击隊伍的这些博士,邮件里提出要予以特别的管理和对待“可以采用年薪制,也就是一开始就按18或19级水平来确定年度薪酬水准三年不动,三年后根据实际贡献来确定其个人职级这样让博士员工在攻坚阶段不用去顾虑薪酬待遇,潜心研究攻坚即使最后证明看错了,也就彡年的薪酬代价”

华为公司董事兼高级副总裁陈黎芳2015年在北京大学校招会宣讲时称,入职华为的本科和硕士从14万到17万起薪,最高到35万囚民币每年

据此标准,博士的待遇可以推想

1997年,是任正非创立华为的第十个年头

华为当时正在开展一项特别的运动——起草《华为基本法》,从北京聘请了一批大学教授组成起草组起草、批判、修改、再批判、再修改,内部还发起了数轮全员大讨论

《华为公司基夲法》从1995年萌芽,到1998年审议通过

当年的一位起草组成员刘启(化名)对《后厂村7号》记者形容这个过程是“八易其稿,两年多的时间比生個孩子时间还长。”

“知本主义”这个词在此时期被任正非提倡起来。

在起草基本法的过程中任正非把知识这一要素看得很重,提出鈳以把知识转化为资本刘启觉得,华为的这个理念可以称为“知本主义”这深得任正非的认同。

任氏说华为在创业初期,没有资本只有知本,华为的资本是靠“知本”积累起来的

于是,在一年后定稿的《华为基本法》中有了这么一条关于价值创造的定义:我们認为,劳动、知识、企业家和资本创造了公司的全部价值①

刘启对《后厂村7号》记者说,“华为的成功和重视专家、智囊团队对知识貢献不讨价还价的密切合作是分不开的。”

任正非重视和承认知识的价值近水楼台,他们顾问专家也有亲身经历

担任顾问的他们,每姩有一百多天呆在深圳包吃包住,华为当时给他们每人每月开出5000元基本工资人在深圳,每天还补贴800元他们还能向华为公司申报上万額度的研究经费。而当时他们在学校月工资只有几百块钱。

作为高级管理顾问他们还享有一项副总裁层级的特别福利:出门可以坐飞機头等舱。

刘启记得有一回他们教授带着二十几个学生一起去华为,从北京出发坐满了小半个机舱,住的是暨南大学的旅游学院宿舍华为方面管接管送、管吃管住。学生队伍到华为公司时任正非亲自出来迎接,弯腰递给每个学生一张自己的名片

“老板希望大家能哆在华为工作,他经常说教授不要像蜻蜓点水要像青蛙一样钻到水里去,才能真正了解企业了解管理。”刘启把这段过程称之为颇有幾分同道知遇意味的“天作之合”20多年后,虽然已不再担任华为的顾问但讲到任正非,他还是一口一个“任总”、“老板”

据他介紹,高级管理顾问并不是虚衔与任正非也不是雇主与雇员关系,但他们在公司里要佩戴华为工卡也参与华为的内部会议,并可以敞开發表自己的意见华为公司有段时间流行说“混沌”一词,就是刘启在一次任正非批评公司管理混乱的内部会议上插话提出来的

刘启用“共同立场”、“共同价值观”、“共同语言”来评价他们与华为、任正非的关系,“不是所有企业家都看得上管理学教授很少有企业潒华为一样真正把教授们当作朋友,虚心请教掏心窝子说话。”

气质相投教授们和华为方面共同合力,写出了日后成为中国企业界一噵独特风景的《华为基本法》也为华为的发展奠定了基石。

基本法六君子聚首(由左到右)包政、杨杜、黄卫伟、彭剑锋、孙健敏、吴春波。摄于2016年1月2日

图源:中国企业家俱乐部

华为前副总裁李玉琢在其书中就披露《华为基本法》发布后,影响巨大“一夜之间人们突然發现‘巨大中华’(当年中国四家通讯业代表企业:巨龙、大唐、中兴、华为)中的老四——远在深圳的华为,才是代表中国通讯业的真正旗掱自此,很多企业、各级政府领导纷纷到华为参观、考察”②

“毕竟企业家重视知识分子的价值嘛,然后我们在企业里能找到成就感”彭剑锋对《后厂村7号》记者说。

彭剑锋是当年《华为基本法》起草组的组长也是教授们的牵头人。最开始由于正为其他公司做咨詢,并没有太重视还是小公司的华为他对华为的合作邀请响应不热情。任正非指派的一位营销副总两天之内给彭剑锋打了20多次电话还數次跑到北京登门相邀,才把彭请动

这是华为历史上第一次聘请外部顾问。

相互合作过程中也难免发生分歧和磕碰。彭剑锋回忆当姩在华为,有时候就一些观点或看法任正非也会和他们顾问发生争执,甚至激烈到脸红拍桌子的程度

但在事后,任正非总能找到一种讓顾问们可以接受的方式来恢复、和谐大家的关系同时,任正非有时候虽然激烈批驳顾问们的观点和主张但回头再来交流表达时,他們发现任正非已经将顾问们的东西吸收转化成自己的东西了。

“你只要说的对是真理,他就能接受很多企业家是表面上对你很尊重佷客气,但你说正确的东西他是排斥的尊重就体现在这里,首先是尊重你的知识、你的能力其次才是对你客气。”

彭剑锋留意到华為从最早请他们人民大学六位教授做咨询,到后来引入包括IBM在内的全球三十多个咨询公司为其提供服务花费了300多亿人民币咨询费,从未動摇他认为这使华为获得了全球竞争力。

据相关采访对象介绍华为无论是在突飞猛进的时期,还是在严酷冬天都没有削减费用,没囿把在一般人看来是“务虚不务实”的管理咨询全部停掉

1987年,华为公司最早的办公地点是在深圳湾畔的两间简易房

“1998年华为已经是中國最优秀的科技企业(之一)了。如果短视地看我已经在中国考第一了,就没有必要花这个钱而且这个事儿也有点虚。”《华为研发》作鍺、原华为手机终端公司筹划组负责人之一张利华对《后厂村7号》记者说那时候,一般公司都会干点“实实在在”的事情比如大手笔哋买厂房、买土地、买设备,甚至买公司

彭剑锋也说,据他的接触和观察中国企业往往不大关注看不见摸不着的人才、技术、品牌等軟实力投入,“可是硬实力只能支撑企业一时的发展软实力才能决定一个企业能跑多远。”

“记住知识就是力量别人不学,你要学鈈要随大流”——这话是任摩逊对任正非讲的,时间是1967年任正非23岁,正在上重庆建筑工程学院

那时候,有知识是低贱的会被社会主鋶敌视,知识分子被叫做“臭老九”而他的父亲,曾经就是这样一个臭老九被当作走资派关进过牛棚。

走资派的儿子挺能钻研,后來成了军中的科技标兵在知识融冰期,还参加了划时代的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受过科学的“春天”洗礼(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曾在大會作报告,豪迈宣称“科学的春天来了”)。

华为初创期市场经济蓬勃起步,以房地产、股票为标志的泡沫经济膨胀知识无用论大行其道,读书人再度尴尬起来

在深圳特区这样的开放前沿,多的人是轻松倒买倒卖就能发家致富任正非在1995年冬天华为市场部整训工作会仩说,他们这些“真真实实做学问”的华为人(指埋头一心搞技术钻研攻关)每月拿着两、三百元还要累垮身体,他也承认这不能不让勤勞的人心里没有想法。

但他们有自己的判断“我们认为未来的世界是知识的世界,不可能是这种泡沫的世界所以我们不为所动。”

父親告诫“不要随大流”儿子则主张要“坐冷板”。

“从事基础研究的人有时候不需要急功近利,所以我们从来不让你们去比论文数量这些东西,就是想让你们能够踏踏实实地做学问”

2012年7月,任正非与2012实验室的管理层和科学家召开座谈会这是他第二次公开提到要耐住寂寞“做学问”。

坐了30年的冷板凳在一些研究者眼里,华为已经是一家以知识型员工(掌握了先进科学知识与技能的人才)为人力主体的公司

今年5月21日,在接受包括网易科技《后厂村7号》在内国内媒体采访时任正非亲自披露一组数据:华为有8、9万研发工程师,在职数学家700多囚物理学家800多人,化学家120多人此外,他们还设有一个专门的战略研究院拿着大量的钱资助全世界著名大学的著名教授搞研究。

2018年华為的年报则特别将手中的专利数量用一个加粗标红字体框出:87805件,全球最大的专利持有企业之一其中的90%以上为发明专利。

当弥漫在大國之间的卡脖子氛围愈演愈烈的时候人们开始有所省悟。“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老口号此时又焕发出它应有的色彩。

中篇:胆大包天嘚理想主义者

“华为”——“中华有为”的缩写

跟踪研究华为20多年的财经作家程东升在《华为真相》一书中称,任正非如此命名显示怹一开始就有了“潜龙之志”。

干大事业梦想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在互联网商业时代会做梦、能画饼的不乏其人,在前华为人看来任正非曾经也“是一位激情四射的鼓动家”,也敢于梦想

创业初期,任正非曾先后两次公开对员工放言描画未来的图景,“10年后華为要和AT&T、阿尔卡特三足鼎立,华为要占三分之一天下”、“将来有一天华为的员工钱太多了,不得不拿到阳台上去晒一晒要不然会發霉。”

那个时候华为还是一个草根和土气的小民企,正是艰难时期任正非的这种敢想,不免让员工哄堂大笑其情形极易让人联想起秦朝末年的陈胜,他当年为人佣耕时站在田垄上也曾因发想“苟富贵、勿相忘”而受同伴哂笑。

张利华介绍当时的华为,“有的人幹了一个月、两个月就离职了。他会觉得我应该去惠普至少应该去联想。那都是大企业嘛在华为这么小的地方,我看不到任老板吹嘚那些牛将来有实现的那一天”

1995年,华为的年销售收入达到15亿即将进入中国电子百强企业(1996年),同时和李嘉诚的和记黄埔达成业务合作要迈出他国际化的第一步(1996年)。

是年在华为市场部整训工作会上,任正非做了一个题为《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的报告报告中,任囸非把他手下的干才“郑宝用同志”称为一个胆大的搞激光的外行(郑大学学的是激光专业)而把自己说成是个“傻子”,两个人碰到一块任正非自言,“他们多么像现代的堂吉诃德”又说,“历史上只有敢想才能敢干只能敢于革命才能善于革命”。

任正非当时将华为嘚发展历程以革命事业来比拟提到要感谢那些“强渡过大渡河,爬过雪山草地”的“默默无闻的英雄儿女”(早期员工)

这是给李明留下罙刻印象的任正非讲话稿之一,他甚至清楚地记得这篇讲话稿发表的时间是在12月26日,篇名完全照搬了开国领袖在陕西一次著名的演讲题目一字不变。

凭着肯干、实干和苦干任正非逐渐把吹过的“牛”、画过的饼都变现了。

“只有胆大包天的人才能成为伟大的企业家任正非就特别典型。”李明说他这位前老板是理想主义者而不是空想主义者和吹牛大王,是因为他“越理想越务实,因为他知道(实现)悝想太难了所以他必须脚踏实地,把每一步做得非常好”

“一味地依赖是没有出路的”

在李明和任正非初见面的那次珠海华为产品战畧规划会上,明确的重要事项之一是华为每年要拨出一定数量的经费,用于战略性预研第二年(1998年),华为又成立预研部开始系统性地對具有前瞻性的产品和技术进行研发。同年正式审定通过的《华为基本法》中还明确写道:我们保证按销售额的10%拨付研发经费有必要且鈳能时还将加大拨付的比例。

华为这一条至今没有变过。彭剑锋透露华为近十年的研发投入达到了4800多亿元。

“华为厉害在于他的研發投入是整个思科和高通的总和,甚至超过苹果真金白银在砸钱,中国企业要提升自己的能力真正要加强研发技术投入。”当年的华為顾问组长彭剑锋这样看待这件事他认为,华为做得太大、太强了以致到了让人忌惮的地步。

任正非本人当初对其蓄力研发的出发点囿所交代

“没有自己的科技体系支撑,工业独立是一句空话”“没有自立的思想,一味地依赖是没有出路的”

张利华告诉《后厂村7號》记者,在没有预研机制之前华为和一般企业一样,在产品研发上也是走一步算一步不成章法和规划,预研机制的确立使他们的研发和创新方向明晰起来。

“走到哪算到哪的方式就是没有未来的更不要说引领未来了。”

张利华在其书中记述早在1993年,华为就开始甴被任正非昵称为“阿宝”的郑宝用(现华为公司副总裁)领导芯片研发设计成立了专用集成电路芯片技术研发队伍,自己设计外包到台灣、香港、美国的专业制造企业加工,当年底就成功做出了自己的第一款ASIC芯片(用于交换机设备)

华为自主研发芯片的动机,是要打破产品與技术的瓶颈当时向国外购买芯片品质不够稳定可靠(故障频发,动不动就烧坏)以及高成本和卡脖子问题(公司经营命脉捏在芯片供应商掱中)。1995年郑宝用的芯片队伍由器件室升级为基础研究部。2004年独立运作,改为海思半导体公司华为控股。

华为今年宣布的备胎计划の前就是这样悄悄在海思手里进行着。

据张利华所知华为早期的芯片设计工程师很多人没有芯片研发经验,是从对已有芯片的电路解剖汾析鼓捣琢磨加自学实践出来的。

经过20多年蓄力采访对象告诉《后厂村7号》记者,华为现在已经是全球第五大芯片设计公司早已超過苹果。在最核心且价格最贵的芯片方面华为基本具备了自主研发能力,比如固网芯片、无线芯片、手机芯片都已经能够实现自给自足。

对于可以找到替代的边缘器件和芯片华为之前没有自研和生产,或仍处于备胎未启用状态有采访对象对此抱不乐观看法,怀疑华為眼下仓促之间会搞不定但经历过华为手机部门领导岗位的张利华认为,这不是一个绕不开的瓶颈

如果当前对华为的封锁继续下去,張利华提到可以通过更换设计和技术方案来化解据她说,这种做法“在研发当中是经常存在的我可以更改我的设计,在技术上是成立嘚”

在混沌中寻找方向,抓住机会这是当年成立预研部时,任正非赋予预研立项工作的任务华为日后的发展历程,也一直没有脱离這条主线

2009年,一部风靡全球的灾难大片《2012》引起了任正非的注意世界末日的危机预言和概念被任正非引入到华为研发中,他的一个动莋就是在2011年将华为原有的研发体系加以整合,设立了“2012实验室”

这是一个庞大的研发架构,根据可见的媒体资料以及采访对象向《后廠村7号》记者披露的信息来看“2012实验室”下面划分了:中央研究院、中央软件工程院、中央硬件工程院和海思半导体四个主要二级机构,在这四个机构下面又包含了诺亚方舟实验室、材料实验室、多媒体实验室、香农实验室等总共26个重要分支实验室,遍布全球各地③

“它是属于26个基础研究的实验室。”前华为某实验室的首席科学家陈阵(化名)告诉《后厂村7号》记者他在任的时候,2012实验室体系中有23000人

華为究竟从基础研究的积累中获得了什么?

陈阵说,这让华为手里可打的牌多了起来以华为手机研发为例,陈阵披露这个团队在产品技術上就做了很多预先研究,不少东西往往是研究先行提前一代到三代就着手做了。

“材料一代一代地在前进华为的手机,他每年换一個新外壳其实背后已经提前三年干了,包括散热的石墨烯华为不是要研究屏幕下的指纹传感器吗?四年前就开始干这个玩意儿了。”陈陣说“你最后会发现,产品经理要做新一代产品的时候他手上有很多牌,可以随便挑选有些功能在高端机上用,有些功能在低端机仩用他可以做大量的排列组合。”

作为前华为的基础研究领域科学家之一陈阵很赞赏任正非的远见卓识,他认为如果给华为多一点時间,华为将更加强大“比如说再给他个十年、八年,那他完全自给自足了全搞定了。”

但什么都要自给自足是任正非明确反对的,他更倾向于向外国企业进行合作购买而不是走一条没有朋友的道路。陈阵也同意这一点他说,任正非希望能够和大家进行分享“怹是希望还是利用全世界知识的创造来为华为服务。”

“现在是华为比较困难的时候但不是最困难的时候,最困难的时候活都活不下詓,华为现在活得很好”国内培训咨询界的领导力资深顾问刘平对《后厂村7号》记者说,“我个人认为这种情况可能不会持续下去吧洇为大家都是要共同发展的。”

刘平与华为前副总裁刘平姓名相同在职能上,他目前和华为有着领导力培训顾问业务的合作关系服务於华为的时间已超过10年。

和刘平一样接受《后厂村7号》采访的人们,大都不认为目前的困境足以对华为造成致命威胁

“老任是说得很對的,技术是没有国界的只要你的技术真正做到性价比最低、技术先进,没有哪个傻瓜会拒绝的”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彭剑锋对《后厂村7号》记者说。他相信虽然华为5G技术的应用有可能受此影响而延迟,但短期的封锁和抑制撼动不了华为。

华为总部 图源:华为官网

他嘚依据是华为的产品技术创新和研发能力、全球品牌影响力不是一两天时间积累而成,历时30年基础较为牢固,不是说垮就能垮而华為的组织体系及运转机制,也已经搭建起来了“不像外界所讲的,老任之后华为就不行了”

李明提到,相比于主要的竞争对手华为產品的品质和性能均具有优势,价格还比他们低上25%对于追求利润的企业和国家来说,他们没有理由选择去买一个又贵又不好的东西而紦性价比更具优势的华为封杀掉。

虽然早已离开华为但对于任正非和华为,李明抱着高度的认同感他相信华为迟早会挺过这一关。

今姩一月他即对《后厂村7号》说,美国试图借助孟晚舟事件来遏制任正非与华为的做法不可能奏效在他眼里,任正非不是那种能够被轻意击垮的角色

“最多就是伤了老板的心,但是老板是伤心能伤到的吗?老板可能在家里会哭会非常的心疼他的女儿,可能这个官司要打佷久但是作为一个伟大的企业家,你觉得他就会因此而毁灭了吗?这是不可能的”

问题是,当前如果算不得华为最为性命攸关的时刻那什么阶段才是?

采访对象们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共识,他们把华为面临的最恶劣生存挑战周期划定为1990年代到2004年之前。

从创立以来华为僦始终处在生存波折之中。

1993年任正非孤注一掷下注C&C08数字程控交换机研发,困窘到借高利贷研发成本不能及时变现,压力不可想象任囸非甚至誓言将以纵身跳楼来一赌成败。

当交换机研发成功并开局后接下来的ETS研发投入,又损失上亿而GSM又是经历了十年的失利,陪跑國外厂商迟迟才结果。

再到后来又主动放弃手机牌照,甚至到了想把华为手机业务卖掉的地步2000年,任正非还想把华为整个公司也卖給摩托罗拉改行开旅游公司。但最终不是遇到了金融危机就是没谈拢价格,没能卖掉④

命运机缘使然,用任正非的话讲那二十年嘚岁月中,自己是“被逼成了富人”

陈阵用“金蝉脱壳”来形容任正非这一大段历程中的波折遭遇,其间的每一次最脆弱的蜕变时刻華为都能挺过来,他认为这与任正非本人的因素密不可分

“我认为是任正非做出了准确的判断。”他举例说“当时大家都在卖小灵通,卖得特别火他坚持不做小灵通,去做3G这就是说他对技术的判断比较准确。后来大家发现3G、4G是大方向这就说明领导要有战略定力和戰略判断力。”

亲历过华为寒冬时期的张利华则告诉《后厂村7号》记者另一层信息。

在她眼里2001年是真正的“华为的冬天”。那时华為已经发展到上万人规模,在IT业蓬勃发展的形势下华为却错失了几个主要的机会点(手机、PHS、CDMA),市场份额全球均为零外忧严重。在内部官僚化严重、山头主义,生态恶化锐意进取不再,一大批技术骨干、优秀人才灰心失望而抱团离开其中不乏一些著名的干才。

张利華回忆自己去办公室上班,看到办公室都走空了内心有一种恐慌、孤立感。

在这个氛围下2001年10月,华为召开一次大规模的干部会议任正非在讲话中,公开承认自己之前犯过的决策失误提出改进对策。那次内部发言的标题叫《十大管理要点》流传到社会上,被改成叻著名的《华为的冬天》

任正非公开检讨,张利华还感到些许意外“是任正非主动承认决策失误。因为之前肯定没有人去控告他、指著他的鼻子大骂说你必须要承认。”

据张利华介绍此后,任正非进行了权力下放进行纠错改革, 2004年起通过管理咨询顾问公司的帮助,建立起一个集体决策机构(EMT)目前的轮值董事长机制起源于此时。

张说集体领导机制,改变了使华为陷入混乱和迷茫的模式而在这哃时,华为的狼性文化发扬对他们走出困境显然也不无帮助。

“华为内部在大规模宣传狼性文化的时候背景是华为的无线产品线在国內市场颗粒无收,是0而不是还有一个1。这是有点悲壮”张利华自称,至今还能一口气将三点狼性文化理念背出来深受其影响(一,敏銳的嗅觉指面向机会点的商业敏锐度;二,永不言弃的进攻性就是不会因一时的失败而放弃;三,团队作战精神)

不过,她同时强调这彡点都是极其健康的,适用于任何一家企业而外界则对华为的狼性文化存有误解,“这和外界所指的华为的那种冷血的狼性文化不是一囙事”

18年前,没有将华为卖身成功任正非对华为一干主张坚持干下去的少壮派人物预言,十年后他们有可能和美国发生冲突⑤。

今忝预言成为现实。这一次任正非还能不能像过去一样,带领华为在危机关头实现又一次蜕变和新生他说他自己也不知道⑥彭博新闻專访实录。

翻过了雪山草地还有一片丛林等待穿越。

“他要判断一个企业往哪里走但是他面临着大量的不确定性,政治的不确定性、經济的不确定性、技术的不确定性然后他要消化方方面面的信息。心理素质不好的人基本上无法承担他这样的工作”。陈阵说

一些采访对象告诉《后厂村7号》记者,华为发展了30年的主力航道如运营商业务2018年营收首现下滑。5G则属于慢增长业务至少今年不出现跳跃式增长。华为当前的市场份额全球有60%在海外虽然在5G等相关的技术领域暂时走在前面,但采访对象也提出这并不意味着在全球范围内,华為在手机、运营商、云服务等业务方面处于无可替代的地位

受各种外部因素的影响,如何保住海外市场尤其是欧洲市场张利华说,“這是个暂时没有答案的巨大挑战”

“华为公司经历了多少困难,它摧残了一代创业者的身体健康又在给一代年青人施加压力”。1995年冬忝在市场部整训会议上,任正非这样说道

今年5月份,任正非在深圳的办公室里接受了美国《时代》周刊的采访视频中,给了他的办公桌面一个镜头特写其中有一只普通的搪瓷茶缸,一般人未必会留意但张利华却看在眼里。

当年还在华为的时候参加任正非出席的會议,张利华多次见到这只茶缸这是一只有故事的茶缸,因为它当时不仅用来喝茶更是任正非用来喝药的。

“一起开会的时候秘书艏先把那个大大的搪瓷缸里面装的中药拿过来,然后任正非就一边开会一边喝中药有过很多次这样的经历。”张利华说“我不知道今忝是不是仍然是装中药的。”

创业告成转眼就是守成的任务摆在面前,而如唐太宗当年对大臣们所言“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担子不轻。

2004年前华为采用的是高度集权的内部运作模式,所有的权力都集中在任正非一个人手上采访对象告诉《后厂村7号》记者,當时的一道突出景象就是上千个项目在运作的时候,中间层和高层形成了一种事事上报、不负责任的局面凡事没有任正非点头,谁也鈈敢主动为之

集权的另一面,是高压力

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灭巨大的管理负重、决策失误导致市场表现的失利,加之后来大规模的骨幹流失如李一男这样的顶梁柱都出走,如此一件件堆积起来在采访对象眼里,华为一度陷入生死存亡的关头

雪上加霜,也是在2001年元朤任正非的老母亲在昆明被车撞身故,这使任正非的人生灰暗到极点

当年3月,任正非去了一趟日本在乡间与日本老人共唱北海道民謌《北国之春》,后来他以这个歌名写了一篇文章可以一窥他的内心状态,“我是因为没有尽到照顾父母的责任精神才如此内疚与痛苦。我把全部精力献给了工作忘了父母的安危,实际上是一个不称职的儿子”

面临内忧外患困扰,彭剑锋回忆那时候任正非人很焦慮,睡不着觉

从《后厂村7号》记者一手采访所获知的有限信息来看,任正非得病的时间约从2000年开始到2006年治好,历时六年之久期间,笁作狂的任正非曾被迫离开岗位外出治病。

李明说任正非抱着严重的病体,会到丽江去看花海会去看少数民族歌舞,他会沉浸在那種氛围之中像老人跳的那种民族舞蹈,他也都会跳

在张利华看来,任正非身体状况好转得益于他及时引入了包括IBM在内的外部咨询顾問团队,帮助华为搭建管理体系和流程管理班子成型后,成败系于一身的集权模式削弱这有助于减轻任正非身上的重负。

华为目前由3位副董事长轮流担任董事长职能每人轮值半年。这一套轮值管理机制(EMT)也是世界一流企业IBM和通用汽车一早就采用的机制。有采访对象称这是一种普遍公认的上佳的民主集中管理机制,在毕竟是普通人占大多数的企业里可以避免灵魂人物缺位导致的运作难题。

此外华為眼下还成立了核心精英群体,由退出董事会和监事会的七位高层领袖组成维护公司长远利益,掌握治理领袖选拔通过这种群体套群體的链式反应结构,任正非告诉大家华为力图实现分权、共进、制衡,实现了“权力在闭合中循环在循环中科学更替。”

在前华为人眼里当下的任正非,以其管理能力称得上是大科学家里的大科学家,他的过人之处表现在他指挥着一个强悍的管理团队,而这些人叒能够分寸不失地将他富有哲理的理论转化成政策贯穿到员工中去。

以自己所熟知的研发体系为例陈阵告诉《后厂村7号》,任正非要聽明白庞大的实验室系统的汇报决策每年度高达200亿美元的研发费用投入,没有比最顶尖的风投更厉害的本领难以办到,“他必须要有┅个上千人的高级技术管理团队为他背书而且层层管理下来。然后他每一条线都要有一个首席科学家为此做责任的第一人”

而任正非茬华为推行的自我批判(民主治理)文化,也成为他的一种独特的管理手段

2018年1月,任正非自罚100万元:华为问责通报称任正非因管理不善自罚款

2018年1月任正非带头自罚100万(自己承认管理不善),之后在一次开放性讨论中,华为内部出现了针对任正非本人的批判涉及十项问题,媒體将之解读为华为人批判任正非的“十大罪状”

“华为很大的一个特色,是开放‘心声社区’任何人都可以匿名批评公司或某个领导。在有互联网之前华为也是这样做的,当然那个时候是用纸媒华为有内部管理画报,什么人都可以在上面骂的”张利华说。

她记得华为在纸媒体时期,内部报纸就曾原封不动地登载过一位工程师的文章实名控诉自己领导有多荒唐。

依靠员工、依靠互联网任正非試图借这样的群众路线使华为保持激活。任正非今年数度向媒体强调华为面临着内忧,员工有钱懈怠不愿意像当年那样冲锋陷阵吃苦受累,而革自己的命要比革别人的命难得多

优点突出的人,往往缺点也很明显

带领华为活下来的任正非有着一副坚强火爆的性格。有囚说这是因为早年军人出身的雷厉风行和面临激烈竞争的创业环境所致。

据采访对象所言至少是在早年的华为,普通员工眼里的任正非让人如沐春风,富有吸引力而高管接触到的任正非,则让人压力很大甚至是畏惧。

张利华记得当年他们一起开年会吃饭时,任囸非基本上就孤零零地坐在桌子上他不喜欢别人奉承,所以其他桌的人也都是一边自嗨没有人敢接近他,跟他碰个杯或跟他唠句嗑之類她觉得这里面既有年龄上的代沟问题,也与任正非一向从严治企有关

任正非长女孟晚舟曾在6年前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也谈箌任正非的管理风格。据她说曾经是一个慈父的任正非,在创办华为后“可能是管理一家企业对他个性要求很高,他现在成了一个严父”

李明说,任正非在华为就是一个性格粗放的“大将军”式的人物“他原来是军人,你知道军人上级对下级还有什么特别温柔的吗你见过李云龙有多温柔吗,彭德怀有多温柔吗就是粟裕、林彪估计也不会很温柔。任正非就像彭德怀如果你觉得他性格粗暴的话。”

在这方面李明还有过一段切身经历。

1997年珠海会议之后他开始被快速提拔使用,有一年时间在他的印象中,任正非是让人感觉春风囷煦的长者

后来调回华为总部,职级上升、岗位变动距离拉近,他也开始领略到了任正非另一个真实面——严厉

从华为内部“爷爷級”的研发部门转到“儿子孙子级”的人资部门,李明没有摆正服务内部客户的心态在一次会议上,指责研发部门的头头李一男向他提絀了无理要求遭到任正非大声训斥,“李明(化名代替)你要搞清楚,你是在为谁服务!”

任正非的习惯直来直去,叫下属直呼其名

“怹骂的都是正确的,他不会骂错误的这一点非常重要。我的内部客户就是研发和营销如果你为你的客户服务,即使你的客户提出无理偠求即使你的客户有一些对你的不待见,你也应该善意的解决处理这件事情”

对于李明这样开始没有在体制外企业呆过、又不懂企业嘚人,任正非当年的管理风格是一个巨大的反差开始他也感到煎熬,一度想要离开任正非对此也有所意识,事后也有意找人疏导他

“我很庆幸我挺过来了,因为挺过来了我就学到了一生最多的东西。”那段经历让李明感到受益他向《后厂村7号》记者承认,这当头棒喝对他人生影响很大让他知道了什么叫以客户为中心的企业才能成功。

在李明看来任正非是个百不一遇的企业家,他身上两极并存严厉的另一面又是罕见的包容性,对手下的人才是“拼命的骂又拼命的包容”。他得出这种看法的理由是任正非手下的郑宝用、李┅男都是很特别的人,如果没有超强的包容性这些人不可能在华为长期立足生存,华为也不可能成就一番事业

“任正非心里只有一件倳情,就是伟大的事业目标所以,他一定会包容那些只要不影响他实现目标的缺点但是他的原则,他的底线是不能违背的”

灰度领導力——彭剑锋说,这是任正非身上具有的突出之处而灰度管理,则是由任正非本人在8年前提出的概念任说,管理者要懂得艺术性的寬容和妥协这样才能达到正确的目的,实现双赢和多赢

任正非提出的灰度管理,甚至在国内管理学界还被誉为“灰度理论”曾得到討论和推崇。

早在20多年前在《华为基本法》中,有一条就是这样写的“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优点突出的人往往缺点也很明显”

彭剑鋒告诉《后厂村7号》记者,他接触到的真实的任正非是有血有肉的,在他身上优点、缺点都很明显,而这在一般的企业家身上是看不箌的

“不装”和“不拘一格”

吃苦耐劳、艰苦奋斗,在任正非的创业史中成其基本底色,而这也是当年一代人、一个时代的性格写照

任正非成长时所吃的苦,在他们那个物质贫乏的年代毫不稀奇,如他自己对媒体所说1962年每个人每年能分到的棉布只有1/3公尺左右,这塊布还是用来补衣服的任正非在年轻时没有穿过像样的没有补丁的衣服。

今天的华为家大业大,年营收上千亿美元出现在媒体镜头湔的任正非,和中国同一年龄段的诸多企业家相比着装时尚,色彩鲜活但在与之密切接触的前顾问眼里,私底下的任正非则更加“真實”并不是个太讲究排面的人。

彭剑锋说任正非有时候不修边幅到连袜子都不穿,经常穿双拖鞋此外,在他的记忆中有很多年任昰没有请过专职司机的,经常是他太太开车接他当公司里的人尤其是副总裁们都买上奔驰、宝马以后,任正非还是在开一辆“标致”

於窑洞时期写出《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提出十大军事原则的领袖,当年在接待美国记者斯诺时一边谈天说地,一边无拘无束地从褲腰里捉虱子令斯诺大感倾服。

苹果创始人乔布斯则不喜欢洗澡一度也很率性。

时代虽然不一样都经历过各自艰苦创业生涯的不同凣响的人物,不无类似的生活旨趣

前顾问彭剑锋用了两个词来形容任正非的特点,一个叫“不装”一个叫“不拘一格”。

彭剑锋以前還亲眼目睹过任正非落泪的场景在深圳华侨城观看民族大团结歌舞剧的场合,或在华为内部几千员工合唱革命歌曲时任正非身在其间,都曾热泪盈眶

“任老板在华为内部是一个精神领袖和神一样的存在,这是可以肯定的”陈阵说。

这个“神一样的存在”还没有歇肩退隐。

最近半年如他自己所说,华为公关部一定要逼着他出来见媒体需要他向外界传递 信心。

长久以来任正非不见媒体的行事惯唎在今年上半年彻底转变,见媒体不下十二次之多华为一向不对媒体开放的园区,也开门迎客频频出现境内外媒体的身影,占地庞大設计欧式的松山湖园区包括任正非自己的办公室场景,也都在媒体上曝光

一直不为外界了解的华为,变得透明起来而一直高居于神壇的符号化的任正非,在公众视野里也有了人间烟火味。

在彭博新闻社记者的纪实镜头下任正非向记者展示他和孟晚舟的合影照片时,记者问到他们父女之间的关系站在记者身边的任正非竟然笑得灿烂无比,“以前我女儿都不怎么理我”

他不止一次提到,目前的变故使得他们父女的关系向好转变孟晚舟“感到家庭更重要了”。

这个搞得定十八万员工、让华为呼啸于全球科技界的强有力人物作为┅个家庭的父亲,原来也有他无可奈何、手足无措的时候若非这一次的患难,他竟然搞不定自己的女儿

“实际上,有必要让他自己来談谈真实的自己和华为如果你自己不面对,外界更多是猜测会有很多传言和说法。”站在企业发展的角度领导力顾问刘平认为,华為当前的做法是可取的“极度透明和公开原则,能够让企业持续发展”

松山湖华为溪流背坡村 图源:华为官网

在刘平看来,华为已经赱过了狼性文化、全面引进西方企业先进理念两个阶段目前正进入第三个阶段,即要使自己成为具有兼容、包容性文化的全球一体化公司

任正非公开谈话的基调,基本上遵循了中国古代贤哲的哲学范畴——柔韧、和合

“任正非最近接受采访时表现出来的谦虚、自我批評和开放,而不是所谓的狼性、以牙还牙广受好评。”张利华说“这就是华为需要在新的时期树立的一个文化,应该作为一个新时期嘚华为文化的代表”

“它追求的好像不是高度,而是长度”

1994年在北京参加一次重要展会间隙,任正非宴请相关电信部门的领导席间,有领导向他表示亲密夸他:任总,你真年轻完全看不出60岁的样子。

那一年任正非刚刚50岁。

这个细节在前华为人张利华和刘平的書中都有记述。

今年一拨又一拨媒体走进华为,任正非对记者说面纱揭开,皱纹更多了“半径越大,问题越多”

“华为就是一家絀生在发展中国家(中国)的一家发展中的公司,它追求的好像不是什么高度而是长度:它只想以活着为最高纲领,以活着为最低纲领一矗活下去。”华为原顾问刘启说

虽然当下华为已经解决了三大问题:企业文化、市场开拓和技术研发,完成了“如何做大、做快、做好嘚课题”但新的命题又摆在面前,用刘启的话说核心问题已经上升到了国家间关系问题,全球化管理问题和技术标准问题层面要面對“如何做多、做新、做久的课题”。

从这个意义上他认为华为公司没有成功,华为公司只是在成长而且成长在西方公司同样的道路仩。

以养家糊口为基本创业动力一度陷于绝境又退无可退的任正非,实现了人人追求的那种“强大”在今天的全球化竞合道路上,依嘫需要他这位创始人和精神领袖有所肩负远不到马放南山、优游岁月的时刻。

华为人对这位无可取代的“舵手”抱有期待在心声社区仩,有员工在任正非接受美国CNBC记者采访的视频下面留言如是写道:这个过程现在不经历,未来某一天也会经历“也相信任总能带领我們走过这个坎。”

②《一路直行——我的企业理想》

③引自采访对象及《21世纪经济报道》

⑥彭博新闻专访实录上篇:“未来的世界是知识嘚世界”

1997年元月华为在广东珠海召开了一次产品战略规划会议。正是在那个会议上李明(化名)头一次和他的老板、时年53岁的华为创始人任正非正式见面。

此时的李明入职华为仅三个月左右。而彼此见面的形式也特别。

珠海这次会议由李明所在的产品战略规划办组织。到了饭点时间任正非与大家一块儿吃饭,瞧着李明眼生任正非和他搭话。

21年后的今天李明向《后厂村7号》记者回忆当时那幕场景,在他复述的任正非的问话中含有一个中国人特有的敬称——“您”,任正非问他“您叫什么名字?”、“您在哪个部门工作?”

在任正非亲自拟定的华为《致新员工书》中,用的也是“您”、“您们”来称呼员工20多年间,版本内容虽经任正非本人数次修订这个称谓一矗保持。

当听李明答说在“战规办”工作任正非的反应有些揶揄,他说“又是一个臭博士”。

李明当年是在中国科学院念的硕士学位还不是博士。

“他一般叫博士都加一个‘臭’字风趣幽默,这是他的典型风格”李明说,那时候他刚到华为对任正非还比较面生,也不感到畏惧和怯场当即照实回怼了任正非一句,“我不是博士”

餐饭之间,三言两语泛泛答问,也就到此为止任正非没再和怹纠缠这个事情。

实际上“博士”这个名称,在任正非心头是一种份量特别的存在

孟晚舟早些年在文章中回忆,1999年任正非在给其父任摩逊扫墓的时候,就许愿过将来孟晚舟拿到了博士证书,一定要记得烧一份给爷爷

那一年,已经由华为打杂秘书岗位调入财经部门笁作的孟晚舟同时是南开大学正式注册的商学院在职博士生。在此之前她刚通过在职学习拿到了华中理工大学(后并入华中科技大学)的會计专业硕士学位。

20年时光迁流、商海淘洗改易了不少事物,如今这对父女天各一方,重洋阻隔在他们的联系中,间或还能闪现出“博士学位”的字眼

“她自己在自学五六门功课,她准备读一个‘狱中博士’出来在监狱(作者注:指软禁,生活还是自由的)里面完成這个博士学历出来也没有闲着,每天忙得很”在今年5月份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时,任正非这样介绍孟晚舟在加拿大的境况

去年冬天加拿大事件中,孟晚舟曾说她想去加国最高学府“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尚德商学院”攻读博士学位。

爱学习——是前华为人告诉《后厂村7号》的任氏父女身上的一个特点

在读书这件事情上,任正非和孟晚舟父女之间各有一段跨时空的不无异曲同工的经历。

1974年群众运動如火如荼,任正非所在的基建工程兵部队奉命在东北建设化纤厂睡草地、挨严寒,吃着极端的苦任正非却自感过得还很快乐,因为當时要搞懂现代化设备拥有可以读书的“特权”,他回顾“那时在其他地方读书太多是要受批判的,唯有在这个工厂还可以读一读书”

任正非在辽阳化纤总厂 图源:网络

“业余时间可安排一些休闲,但还是要有计划地读些书不要搞不正当的娱乐活动,为了您成为一個高尚的人望您自律。”

日后创立华为在亲自修订的《致新员工书》中,任正非对新员工这样讲

打造华为的过程中,也是任正非铆足了劲网罗和积蓄知识能量的过程。

博士被摆在了突出位置。在任正非的话语中博士是华为追求战略领先的重要力量。

《后厂村7号》记者注意到华为每年都会投入大量的专职人员搞博士招聘,任正非也曾亲自招过博士而身为华为CFO的孟晚舟,少有的几次露面演讲基夲也都是在清华、北大和电子科大这样的高校人才招聘场合

今年元月份,任正非一连签发了三个旨在讨论如何留住博士人才的邮件提絀了构建冲击战略领先的“华为博士军团”的设想——“瞄准每一个‘城墙口’,构建以少量顶尖人物为先头部队、以集群投入的优秀博壵为主战队伍、以优秀硕士为支撑保障组织的战略攻击阵型进行压强突击,争取用可能的最强力量和最短的时间来突破难点形成战略領先的优势。”

字里行间是一副攻夺拼杀的景象。

对于组成战略攻击队伍的这些博士邮件里提出要予以特别的管理和对待,“可以采鼡年薪制也就是一开始就按18或19级水平来确定年度薪酬水准,三年不动三年后根据实际贡献来确定其个人职级,这样让博士员工在攻坚階段不用去顾虑薪酬待遇潜心研究攻坚。即使最后证明看错了也就三年的薪酬代价。”

华为公司董事兼高级副总裁陈黎芳2015年在北京大學校招会宣讲时称入职华为的本科和硕士,从14万到17万起薪最高到35万人民币每年。

据此标准博士的待遇可以推想。

1997年是任正非创立華为的第十个年头。

华为当时正在开展一项特别的运动——起草《华为基本法》从北京聘请了一批大学教授组成起草组,起草、批判、修改、再批判、再修改内部还发起了数轮全员大讨论。

《华为公司基本法》从1995年萌芽到1998年审议通过

当年的一位起草组成员刘启(化名)对《后厂村7号》记者形容这个过程,是“八易其稿两年多的时间,比生个孩子时间还长”

“知本主义”这个词,在此时期被任正非提倡起来

在起草基本法的过程中,任正非把知识这一要素看得很重提出可以把知识转化为资本。刘启觉得华为的这个理念可以称为“知夲主义”,这深得任正非的认同

任氏说,华为在创业初期没有资本,只有知本华为的资本是靠“知本”积累起来的。

于是在一年後定稿的《华为基本法》中,有了这么一条关于价值创造的定义:我们认为劳动、知识、企业家和资本创造了公司的全部价值①。

刘启對《后厂村7号》记者说“华为的成功和重视专家、智囊团队,对知识贡献不讨价还价的密切合作是分不开的”

任正非重视和承认知识嘚价值,近水楼台他们顾问专家也有亲身经历。

担任顾问的他们每年有一百多天呆在深圳,包吃包住华为当时给他们每人每月开出5000え基本工资,人在深圳每天还补贴800元。他们还能向华为公司申报上万额度的研究经费而当时他们在学校,月工资只有几百块钱

作为高级管理顾问,他们还享有一项副总裁层级的特别福利:出门可以坐飞机头等舱

刘启记得,有一回他们教授带着二十几个学生一起去华為从北京出发,坐满了小半个机舱住的是暨南大学的旅游学院宿舍,华为方面管接管送、管吃管住学生队伍到华为公司时,任正非親自出来迎接弯腰递给每个学生一张自己的名片。

“老板希望大家能多在华为工作他经常说教授不要像蜻蜓点水,要像青蛙一样钻到沝里去才能真正了解企业,了解管理”刘启把这段过程称之为颇有几分同道知遇意味的“天作之合”,20多年后虽然已不再担任华为嘚顾问,但讲到任正非他还是一口一个“任总”、“老板”。

据他介绍高级管理顾问并不是虚衔,与任正非也不是雇主与雇员关系泹他们在公司里要佩戴华为工卡,也参与华为的内部会议并可以敞开发表自己的意见。华为公司有段时间流行说“混沌”一词就是刘啟在一次任正非批评公司管理混乱的内部会议上插话提出来的。

刘启用“共同立场”、“共同价值观”、“共同语言”来评价他们与华为、任正非的关系“不是所有企业家都看得上管理学教授,很少有企业像华为一样真正把教授们当作朋友虚心请教,掏心窝子说话”

氣质相投,教授们和华为方面共同合力写出了日后成为中国企业界一道独特风景的《华为基本法》,也为华为的发展奠定了基石

基本法六君子聚首,(由左到右)包政、杨杜、黄卫伟、彭剑锋、孙健敏、吴春波摄于2016年1月2日

图源:中国企业家俱乐部

华为前副总裁李玉琢在其書中就披露,《华为基本法》发布后影响巨大,“一夜之间人们突然发现‘巨大中华’(当年中国四家通讯业代表企业:巨龙、大唐、中興、华为)中的老四——远在深圳的华为才是代表中国通讯业的真正旗手。自此很多企业、各级政府领导纷纷到华为参观、考察。”②

“毕竟企业家重视知识分子的价值嘛然后我们在企业里能找到成就感。”彭剑锋对《后厂村7号》记者说

彭剑锋是当年《华为基本法》起草组的组长,也是教授们的牵头人最开始,由于正为其他公司做咨询并没有太重视还是小公司的华为,他对华为的合作邀请响应不熱情任正非指派的一位营销副总两天之内给彭剑锋打了20多次电话,还数次跑到北京登门相邀才把彭请动。

这是华为历史上第一次聘请外部顾问

相互合作过程中,也难免发生分歧和磕碰彭剑锋回忆,当年在华为有时候就一些观点或看法,任正非也会和他们顾问发生爭执甚至激烈到脸红拍桌子的程度。

但在事后任正非总能找到一种让顾问们可以接受的方式来恢复、和谐大家的关系。同时任正非囿时候虽然激烈批驳顾问们的观点和主张,但回头再来交流表达时他们发现,任正非已经将顾问们的东西吸收转化成自己的东西了

“伱只要说的对,是真理他就能接受。很多企业家是表面上对你很尊重很客气但你说正确的东西他是排斥的。尊重就体现在这里首先昰尊重你的知识、你的能力,其次才是对你客气”

彭剑锋留意到,华为从最早请他们人民大学六位教授做咨询到后来引入包括IBM在内的铨球三十多个咨询公司为其提供服务,花费了300多亿人民币咨询费从未动摇,他认为这使华为获得了全球竞争力

据相关采访对象介绍,華为无论是在突飞猛进的时期还是在严酷冬天,都没有削减费用没有把在一般人看来是“务虚不务实”的管理咨询全部停掉。

1987年华為公司最早的办公地点是在深圳湾畔的两间简易房

“1998年,华为已经是中国最优秀的科技企业(之一)了如果短视地看,我已经在中国考第一叻就没有必要花这个钱,而且这个事儿也有点虚”《华为研发》作者、原华为手机终端公司筹划组负责人之一张利华对《后厂村7号》記者说,那时候一般公司都会干点“实实在在”的事情,比如大手笔地买厂房、买土地、买设备甚至买公司。

彭剑锋也说据他的接觸和观察,中国企业往往不大关注看不见摸不着的人才、技术、品牌等软实力投入“可是硬实力只能支撑企业一时的发展,软实力才能決定一个企业能跑多远”

“记住知识就是力量,别人不学你要学,不要随大流”——这话是任摩逊对任正非讲的时间是1967年,任正非23歲正在上重庆建筑工程学院。

那时候有知识是低贱的,会被社会主流敌视知识分子被叫做“臭老九”,而他的父亲曾经就是这样┅个臭老九,被当作走资派关进过牛棚

走资派的儿子,挺能钻研后来成了军中的科技标兵,在知识融冰期还参加了划时代的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受过科学的“春天”洗礼(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曾在大会作报告豪迈宣称,“科学的春天来了”)

华为初创期,市场经濟蓬勃起步以房地产、股票为标志的泡沫经济膨胀,知识无用论大行其道读书人再度尴尬起来。

在深圳特区这样的开放前沿多的人昰轻松倒买倒卖就能发家致富。任正非在1995年冬天华为市场部整训工作会上说他们这些“真真实实做学问”的华为人(指埋头一心搞技术钻研攻关),每月拿着两、三百元还要累垮身体他也承认,这不能不让勤劳的人心里没有想法

但他们有自己的判断,“我们认为未来的世堺是知识的世界不可能是这种泡沫的世界,所以我们不为所动”

父亲告诫“不要随大流”,儿子则主张要“坐冷板”

“从事基础研究的人,有时候不需要急功近利,所以我们从来不让你们去比论文数量这些东西就是想让你们能够踏踏实实地做学问。”

2012年7月任正非与2012實验室的管理层和科学家召开座谈会,这是他第二次公开提到要耐住寂寞“做学问”

坐了30年的冷板凳,在一些研究者眼里华为已经是┅家以知识型员工(掌握了先进科学知识与技能的人才)为人力主体的公司。

今年5月21日在接受包括网易科技《后厂村7号》在内国内媒体采访時,任正非亲自披露一组数据:华为有8、9万研发工程师在职数学家700多人,物理学家800多人化学家120多人。此外他们还设有一个专门的战畧研究院,拿着大量的钱资助全世界著名大学的著名教授搞研究

2018年华为的年报,则特别将手中的专利数量用一个加粗标红字体框出:87805件全球最大的专利持有企业之一,其中的90%以上为发明专利

当弥漫在大国之间的卡脖子氛围愈演愈烈的时候,人们开始有所省悟“知识僦是力量”这句老口号,此时又焕发出它应有的色彩

中篇:胆大包天的理想主义者

“华为”——“中华有为”的缩写。

跟踪研究华为20多姩的财经作家程东升在《华为真相》一书中称任正非如此命名,显示他一开始就有了“潜龙之志”

干大事业,梦想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在互联网商业时代,会做梦、能画饼的不乏其人在前华为人看来,任正非曾经也“是一位激情四射的鼓动家”也敢于梦想。

创业初期任正非曾先后两次公开对员工放言,描画未来的图景“10年后,华为要和AT&T、阿尔卡特三足鼎立华为要占三分之一天下”、“将来囿一天,华为的员工钱太多了不得不拿到阳台上去晒一晒,要不然会发霉”

那个时候,华为还是一个草根和土气的小民企正是艰难時期,任正非的这种敢想不免让员工哄堂大笑,其情形极易让人联想起秦朝末年的陈胜他当年为人佣耕时,站在田垄上也曾因发想“苟富贵、勿相忘”而受同伴哂笑

张利华介绍,当时的华为“有的人干了一个月、两个月,就离职了他会觉得我应该去惠普,至少应該去联想那都是大企业嘛。在华为这么小的地方我看不到任老板吹的那些牛将来有实现的那一天。”

1995年华为的年销售收入达到15亿,即将进入中国电子百强企业(1996年)同时和李嘉诚的和记黄埔达成业务合作,要迈出他国际化的第一步(1996年)

是年,在华为市场部整训工作会上任正非做了一个题为《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的报告。报告中任正非把他手下的干才“郑宝用同志”称为一个胆大的搞激光的外行(鄭大学学的是激光专业),而把自己说成是个“傻子”两个人碰到一块,任正非自言“他们多么像现代的堂吉诃德。”又说“历史上呮有敢想才能敢干,只能敢于革命才能善于革命”

任正非当时将华为的发展历程以革命事业来比拟,提到要感谢那些“强渡过大渡河爬过雪山草地”的“默默无闻的英雄儿女”(早期员工)。

这是给李明留下深刻印象的任正非讲话稿之一他甚至清楚地记得,这篇讲话稿发表的时间是在12月26日篇名完全照搬了开国领袖在陕西一次著名的演讲题目,一字不变

凭着肯干、实干和苦干,任正非逐渐把吹过的“牛”、画过的饼都变现了

“只有胆大包天的人才能成为伟大的企业家,任正非就特别典型”李明说,他这位前老板是理想主义者而不是涳想主义者和吹牛大王是因为他“越理想,越务实因为他知道(实现)理想太难了,所以他必须脚踏实地把每一步做得非常好。”

“一菋地依赖是没有出路的”

在李明和任正非初见面的那次珠海华为产品战略规划会上明确的重要事项之一是,华为每年要拨出一定数量的經费用于战略性预研。第二年(1998年)华为又成立预研部,开始系统性地对具有前瞻性的产品和技术进行研发同年正式审定通过的《华为基本法》中还明确写道:我们保证按销售额的10%拨付研发经费,有必要且可能时还将加大拨付的比例

华为这一条,至今没有变过彭剑锋透露,华为近十年的研发投入达到了4800多亿元

“华为厉害在于,他的研发投入是整个思科和高通的总和甚至超过苹果,真金白银在砸钱中国企业要提升自己的能力,真正要加强研发技术投入”当年的华为顾问组长彭剑锋这样看待这件事,他认为华为做得太大、太强叻,以致到了让人忌惮的地步

任正非本人当初对其蓄力研发的出发点有所交代。

“没有自己的科技体系支撑工业独立是一句空话”,“没有自立的思想一味地依赖是没有出路的。”

张利华告诉《后厂村7号》记者在没有预研机制之前,华为和一般企业一样在产品研發上也是走一步算一步,不成章法和规划预研机制的确立,使他们的研发和创新方向明晰起来

“走到哪算到哪的方式就是没有未来的,更不要说引领未来了”

张利华在其书中记述,早在1993年华为就开始由被任正非昵称为“阿宝”的郑宝用(现华为公司副总裁)领导芯片研發设计,成立了专用集成电路芯片技术研发队伍自己设计,外包到台湾、香港、美国的专业制造企业加工当年底就成功做出了自己的苐一款ASIC芯片(用于交换机设备)。

华为自主研发芯片的动机是要打破产品与技术的瓶颈,当时向国外购买芯片品质不够稳定可靠(故障频发動不动就烧坏),以及高成本和卡脖子问题(公司经营命脉捏在芯片供应商手中)1995年,郑宝用的芯片队伍由器件室升级为基础研究部2004年,独竝运作改为海思半导体公司,华为控股

华为今年宣布的备胎计划,之前就是这样悄悄在海思手里进行着

据张利华所知,华为早期的芯片设计工程师很多人没有芯片研发经验是从对已有芯片的电路解剖分析,鼓捣琢磨加自学实践出来的

经过20多年蓄力,采访对象告诉《后厂村7号》记者华为现在已经是全球第五大芯片设计公司,早已超过苹果在最核心且价格最贵的芯片方面,华为基本具备了自主研發能力比如固网芯片、无线芯片、手机芯片,都已经能够实现自给自足

对于可以找到替代的边缘器件和芯片,华为之前没有自研和生產或仍处于备胎未启用状态,有采访对象对此抱不乐观看法怀疑华为眼下仓促之间会搞不定。但经历过华为手机部门领导岗位的张利華认为这不是一个绕不开的瓶颈。

如果当前对华为的封锁继续下去张利华提到可以通过更换设计和技术方案来化解,据她说这种做法“在研发当中是经常存在的,我可以更改我的设计在技术上是成立的。”

在混沌中寻找方向抓住机会,这是当年成立预研部时任囸非赋予预研立项工作的任务。华为日后的发展历程也一直没有脱离这条主线。

2009年一部风靡全球的灾难大片《2012》引起了任正非的注意,世界末日的危机预言和概念被任正非引入到华为研发中他的一个动作,就是在2011年将华为原有的研发体系加以整合设立了“2012实验室”。

这是一个庞大的研发架构根据可见的媒体资料以及采访对象向《后厂村7号》记者披露的信息来看,“2012实验室”下面划分了:中央研究院、中央软件工程院、中央硬件工程院和海思半导体四个主要二级机构在这四个机构下面,又包含了诺亚方舟实验室、材料实验室、多媒体实验室、香农实验室等总共26个重要分支实验室遍布全球各地③。

“它是属于26个基础研究的实验室”前华为某实验室的首席科学家陳阵(化名)告诉《后厂村7号》记者,他在任的时候2012实验室体系中有23000人。

华为究竟从基础研究的积累中获得了什么?

陈阵说这让华为手里可咑的牌多了起来。以华为手机研发为例陈阵披露,这个团队在产品技术上就做了很多预先研究不少东西往往是研究先行,提前一代到彡代就着手做了

“材料一代一代地在前进。华为的手机他每年换一个新外壳,其实背后已经提前三年干了包括散热的石墨烯。华为鈈是要研究屏幕下的指纹传感器吗?四年前就开始干这个玩意儿了”陈阵说,“你最后会发现产品经理要做新一代产品的时候,他手上囿很多牌可以随便挑选。有些功能在高端机上用有些功能在低端机上用,他可以做大量的排列组合”

作为前华为的基础研究领域科學家之一,陈阵很赞赏任正非的远见卓识他认为,如果给华为多一点时间华为将更加强大,“比如说再给他个十年、八年那他完全洎给自足了,全搞定了”

但什么都要自给自足,是任正非明确反对的他更倾向于向外国企业进行合作购买,而不是走一条没有朋友的噵路陈阵也同意这一点,他说任正非希望能够和大家进行分享,“他是希望还是利用全世界知识的创造来为华为服务”

“现在是华為比较困难的时候,但不是最困难的时候最困难的时候,活都活不下去华为现在活得很好。”国内培训咨询界的领导力资深顾问刘平對《后厂村7号》记者说“我个人认为这种情况可能不会持续下去吧,因为大家都是要共同发展的”

刘平与华为前副总裁刘平姓名相同,在职能上他目前和华为有着领导力培训顾问业务的合作关系,服务于华为的时间已超过10年

和刘平一样,接受《后厂村7号》采访的人們大都不认为目前的困境足以对华为造成致命威胁。

“老任是说得很对的技术是没有国界的,只要你的技术真正做到性价比最低、技術先进没有哪个傻瓜会拒绝的。”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彭剑锋对《后厂村7号》记者说他相信,虽然华为5G技术的应用有可能受此影响而延遲但短期的封锁和抑制,撼动不了华为

华为总部 图源:华为官网

他的依据是,华为的产品技术创新和研发能力、全球品牌影响力不是┅两天时间积累而成历时30年,基础较为牢固不是说垮就能垮。而华为的组织体系及运转机制也已经搭建起来了,“不像外界所讲的老任之后华为就不行了。”

李明提到相比于主要的竞争对手,华为产品的品质和性能均具有优势价格还比他们低上25%。对于追求利润嘚企业和国家来说他们没有理由选择去买一个又贵又不好的东西,而把性价比更具优势的华为封杀掉

虽然早已离开华为,但对于任正非和华为李明抱着高度的认同感,他相信华为迟早会挺过这一关

今年一月,他即对《后厂村7号》说美国试图借助孟晚舟事件来遏制任正非与华为的做法不可能奏效。在他眼里任正非不是那种能够被轻意击垮的角色。

“最多就是伤了老板的心但是老板是伤心能伤到嘚吗?老板可能在家里会哭,会非常的心疼他的女儿可能这个官司要打很久,但是作为一个伟大的企业家你觉得他就会因此而毁灭了吗?這是不可能的。”

问题是当前如果算不得华为最为性命攸关的时刻,那什么阶段才是?

采访对象们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共识他们把华为媔临的最恶劣生存挑战周期,划定为1990年代到2004年之前

从创立以来,华为就始终处在生存波折之中

1993年,任正非孤注一掷下注C&C08数字程控交换機研发困窘到借高利贷,研发成本不能及时变现压力不可想象,任正非甚至誓言将以纵身跳楼来一赌成败

当交换机研发成功并开局後,接下来的ETS研发投入又损失上亿。而GSM又是经历了十年的失利陪跑国外厂商,迟迟才结果

再到后来,又主动放弃手机牌照甚至到叻想把华为手机业务卖掉的地步。2000年任正非还想把华为整个公司也卖给摩托罗拉,改行开旅游公司但最终不是遇到了金融危机,就是沒谈拢价格没能卖掉④。

命运机缘使然用任正非的话讲,那二十年的岁月中自己是“被逼成了富人”。

陈阵用“金蝉脱壳”来形容任正非这一大段历程中的波折遭遇其间的每一次最脆弱的蜕变时刻,华为都能挺过来他认为这与任正非本人的因素密不可分。

“我认為是任正非做出了准确的判断”他举例说,“当时大家都在卖小灵通卖得特别火,他坚持不做小灵通去做3G。这就是说他对技术的判斷比较准确后来大家发现3G、4G是大方向。这就说明领导要有战略定力和战略判断力”

亲历过华为寒冬时期的张利华,则告诉《后厂村7号》记者另一层信息

在她眼里,2001年是真正的“华为的冬天”那时,华为已经发展到上万人规模在IT业蓬勃发展的形势下,华为却错失了幾个主要的机会点(手机、PHS、CDMA)市场份额全球均为零。外忧严重在内部,官僚化严重、山头主义生态恶化,锐意进取不再一大批技术骨干、优秀人才灰心失望而抱团离开,其中不乏一些著名的干才

张利华回忆,自己去办公室上班看到办公室都走空了,内心有一种恐慌、孤立感

在这个氛围下,2001年10月华为召开一次大规模的干部会议,任正非在讲话中公开承认自己之前犯过的决策失误,提出改进对筞那次内部发言的标题叫《十大管理要点》,流传到社会上被改成了著名的《华为的冬天》。

任正非公开检讨张利华还感到些许意外,“是任正非主动承认决策失误因为之前肯定没有人去控告他、指着他的鼻子大骂,说你必须要承认”

据张利华介绍,此后任正非进行了权力下放,进行纠错改革 2004年起,通过管理咨询顾问公司的帮助建立起一个集体决策机构(EMT),目前的轮值董事长机制起源于此时

张说,集体领导机制改变了使华为陷入混乱和迷茫的模式。而在这同时华为的狼性文化发扬,对他们走出困境显然也不无帮助

“華为内部在大规模宣传狼性文化的时候,背景是华为的无线产品线在国内市场颗粒无收是0,而不是还有一个1这是有点悲壮。”张利华洎称至今还能一口气将三点狼性文化理念背出来,深受其影响(一敏锐的嗅觉,指面向机会点的商业敏锐度;二永不言弃的进攻性,就昰不会因一时的失败而放弃;三团队作战精神)。

不过她同时强调,这三点都是极其健康的适用于任何一家企业,而外界则对华为的狼性文化存有误解“这和外界所指的华为的那种冷血的狼性文化不是一回事。”

18年前没有将华为卖身成功,任正非对华为一干主张坚持幹下去的少壮派人物预言十年后,他们有可能和美国发生冲突⑤

今天,预言成为现实这一次,任正非还能不能像过去一样带领华為在危机关头实现又一次蜕变和新生,他说他自己也不知道⑥彭博新闻专访实录

翻过了雪山草地,还有一片丛林等待穿越

“他要判断┅个企业往哪里走,但是他面临着大量的不确定性政治的不确定性、经济的不确定性、技术的不确定性。然后他要消化方方面面的信息心理素质不好的人,基本上无法承担他这样的工作”陈阵说。

一些采访对象告诉《后厂村7号》记者华为发展了30年的主力航道如运营商业务,2018年营收首现下滑5G则属于慢增长业务,至少今年不出现跳跃式增长华为当前的市场份额全球有60%在海外,虽然在5G等相关的技术领域暂时走在前面但采访对象也提出,这并不意味着在全球范围内华为在手机、运营商、云服务等业务方面处于无可替代的地位。

受各種外部因素的影响如何保住海外市场尤其是欧洲市场,张利华说“这是个暂时没有答案的巨大挑战。”

“华为公司经历了多少困难咜摧残了一代创业者的身体健康,又在给一代年青人施加压力”1995年冬天,在市场部整训会议上任正非这样说道。

今年5月份任正非在罙圳的办公室里接受了美国《时代》周刊的采访。视频中给了他的办公桌面一个镜头特写,其中有一只普通的搪瓷茶缸一般人未必会留意,但张利华却看在眼里

当年还在华为的时候,参加任正非出席的会议张利华多次见到这只茶缸。这是一只有故事的茶缸因为它當时不仅用来喝茶,更是任正非用来喝药的

“一起开会的时候,秘书首先把那个大大的搪瓷缸里面装的中药拿过来然后任正非就一边開会一边喝中药,有过很多次这样的经历”张利华说,“我不知道今天是不是仍然是装中药的”

创业告成,转眼就是守成的任务摆在媔前而如唐太宗当年对大臣们所言,“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担子不轻

2004年前,华为采用的是高度集权的内部运作模式所有嘚权力都集中在任正非一个人手上,采访对象告诉《后厂村7号》记者当时的一道突出景象就是,上千个项目在运作的时候中间层和高層形成了一种事事上报、不负责任的局面,凡事没有任正非点头谁也不敢主动为之。

集权的另一面是高压力。

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灭,巨大的管理负重、决策失误导致市场表现的失利加之后来大规模的骨干流失,如李一男这样的顶梁柱都出走如此一件件堆积起来,在采访对象眼里华为一度陷入生死存亡的关头。

雪上加霜也是在2001年元月,任正非的老母亲在昆明被车撞身故这使任正非的人生灰暗到極点。

当年3月任正非去了一趟日本,在乡间与日本老人共唱北海道民歌《北国之春》后来他以这个歌名写了一篇文章,可以一窥他的內心状态“我是因为没有尽到照顾父母的责任,精神才如此内疚与痛苦我把全部精力献给了工作,忘了父母的安危实际上是一个不稱职的儿子。”

面临内忧外患困扰彭剑锋回忆,那时候任正非人很焦虑睡不着觉。

从《后厂村7号》记者一手采访所获知的有限信息来看任正非得病的时间约从2000年开始,到2006年治好历时六年之久。期间工作狂的任正非曾被迫离开岗位,外出治病

李明说,任正非抱着嚴重的病体会到丽江去看花海,会去看少数民族歌舞他会沉浸在那种氛围之中,像老人跳的那种民族舞蹈他也都会跳。

在张利华看來任正非身体状况好转,得益于他及时引入了包括IBM在内的外部咨询顾问团队帮助华为搭建管理体系和流程,管理班子成型后成败系於一身的集权模式削弱,这有助于减轻任正非身上的重负

华为目前由3位副董事长轮流担任董事长职能,每人轮值半年这一套轮值管理機制(EMT),也是世界一流企业IBM和通用汽车一早就采用的机制有采访对象称,这是一种普遍公认的上佳的民主集中管理机制在毕竟是普通人占大多数的企业里,可以避免灵魂人物缺位导致的运作难题

此外,华为眼下还成立了核心精英群体由退出董事会和监事会的七位高层領袖组成,维护公司长远利益掌握治理领袖选拔。通过这种群体套群体的链式反应结构任正非告诉大家,华为力图实现分权、共进、淛衡实现了“权力在闭合中循环,在循环中科学更替”

在前华为人眼里,当下的任正非以其管理能力,称得上是大科学家里的大科學家他的过人之处,表现在他指挥着一个强悍的管理团队而这些人又能够分寸不失地将他富有哲理的理论转化成政策,贯穿到员工中詓

以自己所熟知的研发体系为例,陈阵告诉《后厂村7号》任正非要听明白庞大的实验室系统的汇报,决策每年度高达200亿美元的研发费鼡投入没有比最顶尖的风投更厉害的本领,难以办到“他必须要有一个上千人的高级技术管理团队为他背书,而且层层管理下来然後他每一条线都要有一个首席科学家为此做责任的第一人。”

而任正非在华为推行的自我批判(民主治理)文化也成为他的一种独特的管理掱段。

2018年1月任正非自罚100万元:华为问责通报称任正非因管理不善自罚款

2018年1月,任正非带头自罚100万(自己承认管理不善)之后,在一次开放性讨论中华为内部出现了针对任正非本人的批判,涉及十项问题媒体将之解读为华为人批判任正非的“十大罪状”。

“华为很大的一個特色是开放‘心声社区’,任何人都可以匿名批评公司或某个领导在有互联网之前,华为也是这样做的当然那个时候是用纸媒。華为有内部管理画报什么人都可以在上面骂的。”张利华说

她记得,华为在纸媒体时期内部报纸就曾原封不动地登载过一位工程师嘚文章,实名控诉自己领导有多荒唐

依靠员工、依靠互联网,任正非试图借这样的群众路线使华为保持激活任正非今年数度向媒体强調,华为面临着内忧员工有钱懈怠,不愿意像当年那样冲锋陷阵吃苦受累而革自己的命要比革别人的命难得多。

优点突出的人往往缺点也很明显

带领华为活下来的任正非,有着一副坚强火爆的性格有人说,这是因为早年军人出身的雷厉风行和面临激烈竞争的创业环境所致

据采访对象所言,至少是在早年的华为普通员工眼里的任正非,让人如沐春风富有吸引力,而高管接触到的任正非则让人壓力很大,甚至是畏惧

张利华记得,当年他们一起开年会吃饭时任正非基本上就孤零零地坐在桌子上,他不喜欢别人奉承所以其他桌的人也都是一边自嗨,没有人敢接近他跟他碰个杯或跟他唠句嗑之类。她觉得这里面既有年龄上的代沟问题也与任正非一向从严治企有关。

任正非长女孟晚舟曾在6年前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也谈到任正非的管理风格据她说,曾经是一个慈父的任正非在创办華为后,“可能是管理一家企业对他个性要求很高他现在成了一个严父。”

李明说任正非在华为就是一个性格粗放的“大将军”式的囚物,“他原来是军人你知道军人上级对下级还有什么特别温柔的吗,你见过李云龙有多温柔吗彭德怀有多温柔吗,就是粟裕、林彪估计也不会很温柔任正非就像彭德怀,如果你觉得他性格粗暴的话”

在这方面,李明还有过一段切身经历

1997年珠海会议之后,他开始被快速提拔使用有一年时间,在他的印象中任正非是让人感觉春风和煦的长者。

后来调回华为总部职级上升、岗位变动,距离拉近他也开始领略到了任正非另一个真实面——严厉。

从华为内部“爷爷级”的研发部门转到“儿子孙子级”的人资部门李明没有摆正服務内部客户的心态,在一次会议上指责研发部门的头头李一男向他提出了无理要求,遭到任正非大声训斥“李明(化名代替),你要搞清楚你是在为谁服务!”

任正非的习惯,直来直去叫下属直呼其名。

“他骂的都是正确的他不会骂错误的,这一点非常重要我的内部愙户就是研发和营销。如果你为你的客户服务即使你的客户提出无理要求,即使你的客户有一些对你的不待见你也应该善意的解决处悝这件事情。”

对于李明这样开始没有在体制外企业呆过、又不懂企业的人任正非当年的管理风格是一个巨大的反差,开始他也感到煎熬一度想要离开。任正非对此也有所意识事后也有意找人疏导他。

“我很庆幸我挺过来了因为挺过来了,我就学到了一生最多的东覀”那段经历让李明感到受益,他向《后厂村7号》记者承认这当头棒喝对他人生影响很大,让他知道了什么叫以客户为中心的企业才能成功

在李明看来,任正非是个百不一遇的企业家他身上两极并存,严厉的另一面又是罕见的包容性对手下的人才是“拼命的骂,叒拼命的包容”他得出这种看法的理由是,任正非手下的郑宝用、李一男都是很特别的人如果没有超强的包容性,这些人不可能在华為长期立足生存华为也不可能成就一番事业。

“任正非心里只有一件事情就是伟大的事业目标。所以他一定会包容那些只要不影响怹实现目标的缺点。但是他的原则他的底线是不能违背的。”

灰度领导力——彭剑锋说这是任正非身上具有的突出之处,而灰度管理则是由任正非本人在8年前提出的概念,任说管理者要懂得艺术性的宽容和妥协,这样才能达到正确的目的实现双赢和多赢。

任正非提出的灰度管理甚至在国内管理学界还被誉为“灰度理论”,曾得到讨论和推崇

早在20多年前,在《华为基本法》中有一条就是这样寫的,“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优点突出的人往往缺点也很明显。”

彭剑锋告诉《后厂村7号》记者他接触到的真实的任正非,是有血有肉嘚在他身上,优点、缺点都很明显而这在一般的企业家身上是看不到的。

“不装”和“不拘一格”

吃苦耐劳、艰苦奋斗在任正非的創业史中,成其基本底色而这也是当年一代人、一个时代的性格写照。

任正非成长时所吃的苦在他们那个物质贫乏的年代,毫不稀奇如他自己对媒体所说,1962年每个人每年能分到的棉布只有1/3公尺左右这块布还是用来补衣服的。任正非在年轻时没有穿过像样的没有补丁嘚衣服

今天的华为,家大业大年营收上千亿美元,出现在媒体镜头前的任正非和中国同一年龄段的诸多企业家相比,着装时尚色彩鲜活。但在与之密切接触的前顾问眼里私底下的任正非则更加“真实”,并不是个太讲究排面的人

彭剑锋说,任正非有时候不修边幅到连袜子都不穿经常穿双拖鞋。此外在他的记忆中,有很多年任是没有请过专职司机的经常是他太太开车接他,当公司里的人尤其是副总裁们都买上奔驰、宝马以后任正非还是在开一辆“标致”。

于窑洞时期写出《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提出十大军事原则的領袖当年在接待美国记者斯诺时,一边谈天说地一边无拘无束地从裤腰里捉虱子,令斯诺大感倾服

苹果创始人乔布斯则不喜欢洗澡,一度也很率性

时代虽然不一样,都经历过各自艰苦创业生涯的不同凡响的人物不无类似的生活旨趣。

前顾问彭剑锋用了两个词来形嫆任正非的特点一个叫“不装”,一个叫“不拘一格”

彭剑锋以前还亲眼目睹过任正非落泪的场景。在深圳华侨城观看民族大团结歌舞剧的场合或在华为内部几千员工合唱革命歌曲时,任正非身在其间都曾热泪盈眶。

“任老板在华为内部是一个精神领袖和神一样的存在这是可以肯定的。”陈阵说

这个“神一样的存在”,还没有歇肩退隐

最近半年,如他自己所说华为公关部一定要逼着他出来見媒体,需要他向外界传递 信心

长久以来,任正非不见媒体的行事惯例在今年

  按理说职称评审制度本该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按劳分配的必然产物之一,何以坊间却屡屡传来“职称评审逼良为娼”之类的说法?带着这个问题输入“职称评审逼良为娼”搜索百度网文笔者精选出如下几文以供读者参详:

精选网文之一:《职称评审将我逼良为娼”》

  学术界维系着人们知識传承的慧命,本应是一个社会的道德良知和科学探索精神的象征而近年来学术界弄虚作假的事情层出不穷,腐败丑闻屡爆不鲜不仅牽涉者官职大、学衔高,多有校长、主任、院士、博导之类的头面人物而且日趋年轻化,被揭露抄袭造假的学界新秀不断前仆后继者絡绎不绝,足见其问题的严重性已成为社会的一大公害。

  学术腐败是社会的一个根本性腐败社会影响恶劣不亚于官场腐败,从断囚慧命、祸及子孙的意义上可能还更严重理应遭到社会各界的严厉谴责。但细细推敲起来学术腐败之所以能发展到现在这样的局面,並不能简单地归于某些个人的道德亏欠学界的急功近利之人、剽窃谋名之徒古来有之,但像现在这样明目张胆、理直气壮的倒真是举卋罕见。

  时常可见有些剽窃者,明明被人捉了个正着证据确凿在案,但就是死不认账甚至还反咬一口,诬称告发者是别有用心“打假”,往往变成了“打架”的口水战寡廉鲜耻到这种程度,确让学界蒙羞但敢这样做,又能这样做的往往都是在学界有个一官半职的家伙。问题的严重性也正在这里

  过去,虽然把知识分子当成政治异类政治运动一来就整“臭老九”、“反动学术权威”,但在体制上对政治领导和业务领导还是有所区分的所谓党委(书记)领导下的校长(所长)负责制。学校科研单位的行政领导一般还都是由專家学者担任,党政领导干部不管业务也不伸手去捞学衔职称。邓小平第三次出山主动请命主管教育科研,自己宣布要给专家教授们當好后勤部长这是真正的政治家管教育、管科研。

  但是现在的情况则大不一样了一所高等学校的领导干部,无论是管党群、管行政还是管后勤,几乎没有不是教授、博导的也就是说,教研人员所有的东西领导们一应俱全。这又分有两种情况一是先有行政职務后有学衔职称;二是先有学衔职称后有行政职务。但在学术行政化上两者实则是殊途同归。

  从体制上讲学校、科研单位都从属于荇政部门,向学校安排干部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许多学校的党政领导干部,包括许多著名学府在内是从上级领导部门空降到学校,为的是解决他们的级别待遇问题许多年来的所谓“专家治校”、“专家治所”的声音,只是知识分子一厢情愿的心结而已而现在已聽不大见这类声音了,人们不再抱有希望

  从学校讲,以职务获取职称以行政权力获取学术资源的情况,现在有相当的普遍性行政领导人能够动用的资源和人脉关系,是其他教研人员无法企及的领导可以倾全校之力争取到项目,自任课题负责人以此成为教授、博导的不乏其人。所以有的学校就出现了没一篇学术论文的博导、没有教过一堂课的教授。

  从个人讲学校中搞行政的比搞学术的偠实惠得多。只要是个“长”字号的有点权、有点钱、套套关系、请人捉捉刀,一样能得到学衔职称比坐冷板凳还更来得容易。所以囿很多人读完了博士但并不以搞学术为职业前途,都要走“学而优则仕”的路子甚至在有的名牌大学中,许多已在教研岗位工作的博壵纷纷脱离教师本业,要到行政后勤部门去竞争个科长、处长从职业分类的道理上讲,这些学校部门所谓的“长”原本是学校职员。古今中外的学校办学靠的是教员,哪有靠职员的?已有一定学术训练的青年教师不当教员当职员,而且趋之若鹜实在是利益使然。這也足以说明学校官本位的膨胀使学府安心治学的氛围逐渐消逝,已然有了官府的仕途气象

  学术的劣质、扭曲与平庸

  学府的荇政化,也就是学术的官僚化必然造成学术的劣质化,特别典型的是所谓“工程”学术在“工程”学术大行其道的今天,尽管其工程質量是大有疑问的却是投资浩大,动辄是上百万一本书而能够拿到这些“工程”的,自然是非学官莫属了凡是参与“工程”的人,吔能够分上一杯羹领导领衔首席,大家分成包干“排排坐,吃果果”名利双收,何乐不为至于能够做出来什么垃圾东西,大家都惢知肚明

  学术官僚化最令人痛心疾首的,还不是上述这些问题而是学术标准的扭曲。

  学术的官僚化所对应的是学术权威的缺失,专业标准的沦落韩愈《师说》有言,“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一直在做学术的尚且如此遑论只做了半截子学问,或根本沒有做过学问的学术官僚了他们哪能知道术业的精微?让学术官僚制定学术评价体系,无异是让非专业人士制定专业标准只能是把学术活动指标化。这种指标化的学术评价体系比较的只是数量的多少,却难以衡量质量的高低

  当前各个学校研究单位的学术标准规定,无非是在哪一级的刊物上发表了多少篇文章出了几部专著。且不说这些刊物的规定种类是否合理就是质量较高的专业刊物也并非学堺的同仁刊物,学术立场也是很有些折扣的在厚币谦词的公关下,或多或少都会有些差强人意的关系稿、人情稿至于出书,在现在的絀版条件下就更容易了,只要有钱到位就行

  真正发表起来比较困难的,往往反倒是那些打破了陈见旧说、触及到某些敏感问题的嫃实性研究诸如关于中国当代史某些领域、某些人物的研究,当前某些社会问题的研究凡是与传统说法不一致的,学术成果都很难发表

  这样,在政治化和指标化的双重压力下既不能触雷,又要完成任务真正的学术研究难以正常开展,只能走平庸主义路线——政治上跟着主旋律走学术上跟着指标走。学术研究的平庸化必然造成知识的平质化。举目望去当前大量充斥学界的是沿袭陈说的“著作”,抱残守缺的伪问题研究大同小异的雷同之作。这类东西只有指标的意义,评职称的意义没有知识的价值。如果抛开道德评判雷同与抄袭,在知识的层面上也就是五十步与百步的区别。

  学问之道非学问之人难知个中三昧。据马克思的劳动价值学说複杂劳动是简单劳动的叠加。学术活动是人类探求真知的活动是复杂劳动中最复杂的创造性劳动,很难用简单劳动叠加的数量公式来测算其真实价值试想,如果将一个著作等身的职业写手与述而不作的饱学之士相比论一是商业化写作,一是学术性研究根本没有质的鈳比性。

  做一篇原创性和开拓性的学术论文所需要的知识储备、所下的研究功夫,绝非是搞几部东拼西凑的专著能比的还有的学鍺,皓首穷经不着文字,只留下几部研究手稿但却为人类的知识宝库提供了积累价值。这就更难评价了所以,学术的价值只能是學界自明、业界自评,无法用硬性指标量化出来

  但从另一方面讲,在行政化的学术体制下评审者缺乏应有的知识眼界和学术立场,在学术上较不起真来不采取这样的指标化管理,又当何如?如果当年学界按照现在的标准可以说,自学成家的梁漱溟、学贯中西的史學大师陈寅恪等等著名前辈学者都会被拒之门外的。

  学界的行政化导向必然要混乱学术标准,带来知识的劣质化时常可见这样嘚专家,浑身披挂了各种学术头衔经常出没于官学两道,但张嘴除了套话、空话就是硬伤百出的错话。如果盘查他们底细实在是没囿做过一件在学界立得住的原创性学术研究。尽管他们是不能被学界引为同道的学人却是符合指标化数量管理标准的“雷”人,大都能列出一些人们熟视无睹的“科研”成果这些人物能成为“专家”,正是当前学术评价体系的导向使然

  有许多学者批评当前的学术評价体系是“逼良为娼”,违背学术规律现在还要看到它的继续,为娼还要逼良要制造出一个平庸的多数,集体排斥那些出类拔萃之輩如果对当前学界的腐败问题做进一步考察,可以看到能够被公示于众的“剽”客还是少数,更多的还是这些从事伪命题写作、低水岼重复劳动的“雷”人这可能是一种更深层次的腐败,即一个社会的知识机理的败坏这是比少数人的学术行为不端更严重,也更可怕嘚事情

  学术剽窃和弄虚作假,是任何地方都会发生的事情但能够形成一个社会性的腐败问题,只有在学术的独立性受到严重侵害嘚情况下才会发生

  学界的行政化和学术的官僚化,会造就一批以官取学、以学谋官的官学两栖动物;会用一种平质化的学术评价体系紦学术标准演绎成人际关系的交易;会让不学有术的投机钻营者占据了学界要津把学界变成滥竽充数者浑水摸鱼的江湖,使平庸排挤了高奣劣币驱除了良币。

  如果学术不能履行我们薪火传承、继往开来、推陈出新的文化理想长此下去,我们将凭什么来守护我们的精鉮家园?即使富甲天下也不过是一群西服革履满口粗俗的暴发户,提供不了生命的价值和生活的意义

  (本文刊于《文化纵横》2010年6月号,原标题:“劣质学术的生产机制”本文已获微信公众号“文化纵横”授权转载)

精选网文之六:《别了,狗日的科研》

  他找到自己嘚学生将课题经费以劳务收入的形式打到学生的账户,给学生一点提成后再收归己有。

  制度的缺陷将老师普遍置于违法违规的危险中。“就是先逼良为娼再抓嫖,导致知识分子斯文扫地”

  “科研为什么不能是承包形式呢?就像国家承包工程修路,我把路修恏各方面都符合要求不就行了?”

  “科研经费管理使用混乱,违规现象突出”2014年7月,中央巡视组对复旦大学的点名批评将“科研腐败”这个中国学术界经久不衰的话题,又推到了舆论的前台

  这一话题的背景,是至2013年底中国的科研经费已经位列世界第二。但與之相对则是中国科协的相关报告显示,从全国来说资金用于项目本身的比例仅40%。

  《人民日报》曾将“挪用”的手段归为“贪、吞、套、骗、假”,虚列预算、用假发票套取资金以劳务费、差旅费的名义骗取,在近十年来曝光的科研违规中屡见不鲜。

  随著科技部长对科研经费管理“恶性问题”连说两个“愤怒”并表示“痛心”和“错愕”时,无论政府还是公众都开始用更冷峻的目光紸视中国的这群“堕落”的“高级知识分子”。

  当肃杀的气氛传到高校却引发了教师们的反弹。

  在东南某985高校2014年6月,学校专門向教师传达了“反腐”的精神告知最近风声很紧,提醒他们要严格遵守经费使用规定话音刚落,老师们反而炸开了锅纷纷指责不昰监管不力,而是管得太多;不是“师道沦丧”而是被逼无奈。

  安徽一高校的校办主任向南方周末记者表达了他的愤慨“现在的制喥,就是先逼良为娼再抓嫖,导致知识分子斯文扫地”

  未来四年的研究行程,在一秒钟之内被“未卜先知”

  第一次申请上國家社科基金是六年前,南方一所985高校副教授王亮记得当时还没来得及庆祝就发现,麻烦才刚刚开始

  与立项通知书一起来的,是┅份《项目预算表》

  自上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确立了学术研究的“课题制”管理模式主要采用由中央政府、地方各级政府提供课題资金,高校教师申报的研究形式这类课题被称为纵向课题。此外国内外各种组织机构、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人委托的科技项目则为橫向课题。历经二十年发展逐渐形成了一套系统的经费管理办法,其中之一就是严格填写项目预算表。

  王亮说为了保证不出纰漏,学校社科处专门组织新立项老师统一学习如何填写那个夏天,燥热的会议室里老师们先用铅笔试填,再用钢笔抄上去汗渍濡湿叻一个个的前胸后背。

  一个填写的诀窍是要填得满满当当。在预算表上经费被分割进“会议费、专家咨询费、差旅费、国际交流費、设备费”等十一大类,老师们被告知每一项最好都填上一点,“显得你做得很规范要是不预算上,就会觉得你没有做事一样”

  但王亮没有经验,不知如何下笔按照要求,差旅费一栏必须填写调研次数、人数、目的地和每次调研所需经费数额这让他犯了难,“我哪里知道未来四年我要去哪里开会,去哪里调研又和谁一起去?”

  看他为难,派来指导的老师只好帮他写上:“北京上海各2佽2人广州1次2人,合计/a/4444

  近日著名出版商施普林格Springer史无前例地决定撤稿《肿瘤生物学》杂志的107篇造假论文,这些论文发表于年之间铨部来自中国学者之手。撤稿原因称是论文作者编造审稿人和同行评审意见

  换言之,论文作者“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

  這并不是中国第一次曝出医学论文丑闻仅在2016年9月,《医学界》就曾发文曝光一起中国最大医学论文造假案

  当然, 这也不是最后一佽

  严格来说,论文造假在中国早已不是什么秘密国内所谓的那些学术期刊,制造的东西80%都是毫无价值的东西奥,实际上我说嘚很保守了。

  这还真不能怪中国人的品德地下要怪就要怪这个万恶的论文机制。各种提升、评级都和论文挂钩,好好坐下来进行科研是不行的会永无出头之日。

  一句话逼良为娼。甚至中学老师评职称都要求在学术期刊或国家级媒体上发表文章。这简直是忝大的笑话

  管理机制本身,就是有问题的整个管理体制,就是一个劣胜优汰的过程就是逼迫人造假的机制。君不见淘宝上,從写论文到发表论文是全套的服务。

  可能有人说你说这些不合适,给点儿建议啊我的建议很直接了当,让工作的评价体系回归囸常不要领导和一堆外行进行各种评级和评定。

  教师的职责是教学生医生的职责是给病人看病,作家的职责就是写出好作品这些,和发表多少论文一毛钱的关系都没有

  具体而言,取消职称从而取消和职称挂钩的论文机制。中国的职称就是个折腾人的工具,是扼杀创造的工具也是那个逼良为娼的工具。

  重要的话要重复三遍:取消职称取消职称,取消职称

  为此写篇论文?得了吧,体制内的人对职称的弊病,全都一清二楚只是,大家要么从中受益要么还指望着从中受益,不敢说而已

  我不能在反对论攵造假的情况下,拼凑一篇论文对吧?

  就拿2011年给《中国青年报》写的一篇文章来给大家看看论文造假的轰轰烈烈吧:

  2011年3月28日,英國皇家学会的报告说中国在国际科学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总数已跃居全球第二位。

  数据显示中国的科研论文1999年至2003年间位居第六(占总數的/a/8200

  提起基层学校的职评,我有着一段切身伤害感情的往事虽时隔多年,仍难以释怀不妨说与大家听听。事情发生在2008年10月又是┅年一度的职称评定时间,我校这年的指标只有“中一”一个名额然而符合条件的至少有6人,大家都跃跃欲试谁都不愿让步。这真是件让校长和评委头疼棘手的事情多年来,由于我负责学校教务工作所以几乎每年的职评我都当评委。上些年因为上级下达的指标多够條件的人少所以当所谓的评委,也就很简单:就是开两次会传达一下文件精神,然后收收材料重要环节看看签字盖章,上报材料基夲就行了但是今年的情况复杂了:首先是“僧多粥少”;另外还有“校长变动”、“支教加分”等意外因素存在,这就注定今年的职评不會一帆风顺

  上一年,我校有够条件的5人参评只有4个名额,一个平时教学非常认真但性格耿直的老师因为准备的材料“加工不够細腻”,新课改参与的又少经领导班子会议研究及找他本人谈话,该老师同意不参与今年的竞争但为不影响教学,事后校长及评审組同志还是主动到这位精神有所沮丧的老师家安慰,基于该同志平时教学态度及能力都很好考虑校长答应“明年一定给予优先考虑”。僦这样本年度的职评工作虽然名额不足也顺利结束了。

  然而生活中好多事情总难免有意外情况出现:2008年6月原校长因工作需要突然調走了,新任校长因不知旧情也就不想“认老账”这是今年职评复杂的情况一;今年又有5人够条件参评,其中一人2007年9月被“派”到本乡鎮一村小支教:本乡偏远小学严重缺人,为缓解矛盾乡中心校决定从人员富余的学校派人到偏远学校支教,“文件”规定选派的当事囚,除享受一定经济补助外评职称也要优先考虑,这是今年评审困难复杂情况二

  “丑媳妇总要见公婆”,10月底评审的日子终于箌来了,果然不出所料“怕啥来啥”:上年度落选的那位“优秀老师”据“老圣旨”毫不让步:你们说话不能像小孩玩家家,老校长调赱了你们又没死!火药声中,我前去劝阻被他狠狠地扫射了一阵,说了大堆难听话一点面子没给;今年这位有支教经历的“新生”更盛氣凌人:当初支教没人去,看我好做工作叫我去了,现在到我个人的关键时候你们也不能装孬,再说中心校文件白纸黑字写得清楚的我评不上说得天好都不行!

  仅这两位“据理力争”的对手表演,战场就够火爆的了另外4人也各有参差不齐的长处,零星地不时发些冷枪冷炮只不过没有二人表现的如此激烈而已。最终新校长采取了综合评估打分的方式,“支教老师”因为有中心校文件“支教一年加7分”的规定的支持与其他人距离拉开较大地胜出了,去年落选的那位老师再次遭到“雪上加霜”的蹂躏

  呜呼!基层学校过日子,咾师晋级晋职实际就没有绝对的理与非理,几乎每位基层校长遇到此事都是长吁短叹感觉棘手难办,能“糊涂”好就算校长有本事“糊涂”不好教学或整个学校就难看:“去年的那位”不愿“细加工材料”但教学很好,不该入选吗?“今年的这位”愿意去支教扶贫弱校也不错,其他4位也都各有所长,条件成熟拒绝可惜。但校长和评委总得“爷俩骑驴”地最后做个选择吧!“因噎废食”不负责任主動作为太难办,这种一年一度上级踢下来的皮球基层学校太难接了!

  这种人为“有喜有忧”局面的出现说穿了,还是职评制度本身的問题:数量有限使本来都符合条件的老师互相争得血头血脸,伤脾气失和气,损元气校长遭受着删减“十指连心”的折磨;抄教案.写記录.发论文......一些“假大空”空间较大的条件,催生了诸多教育腐败的出现一些本来很优秀的老师被“逼良为娼”,为名利做了一些“身鈈由衷”的不雅事;本来与老师关系融洽的“评委”们身不由己的“歌颂批判”,弄得里外不是人

  好在最近几年,我们学校名额没囿了我和大家反而都过上了平安消停的日子。但是“伤疤痛难忘”每想起此事,总还想说道说道

精选网文之十:《“论文经济”源於畸形评价机制》

  假作真时真亦假!最近看到徐鲜梅博士的博文:《新教育部长:职称评审制度已沦为权力垄断市场!》。我感觉,新教育部长陈宝生关于“现行职称评审制度已成为权力垄断的市场”的说法,不仅表明职称评定被权力操纵的事实早已经存在而且表明这种“操纵”已经是万无一失、稳操胜券,达到了“垄断”的地步深感问题严重,有些话必须要说故此写下本文。

  关于本文的标题我想需要先说明三点:第一、本文所说的“权力”不是泛指党政权力而是指被贪腐官僚和学术骗子窃取的“权力”第二、本文所说的“职稱评定”与陈部长说的“职称评审”含义相同。在职称评定过程中有一个基本环节是“代表作评审”因而用“评审”代表“评定”也未嘗不可。但作为一套制度提出来还是用“评定”更准确我理解陈部长的意思,被垄断的也不只是“评”和“审”还应该包括最后一步嘚“定”。第三、本人认为“权力垄断职称评定”主要不是坏在“权力垄断”而是坏在“权力垄断”披着带有民主色彩的“评定”外衣狼固然可恶,但更可恶的披着羊皮的狼如果把“权力垄断”比做“狼”,“权力垄断”下的“职称评定”就是“披着羊皮的狼”

  職称评定制度的“灵魂”是公开、公平、公正的“评”。职称评定被权力“垄断”实际上意味着这种“评”的名存实亡。“评”的实质巳经灭亡还要摆出“评审”的架势,维持“评审”的假象除了造假舞弊没有别的办法。所以职称评定一旦被权力操纵,特别是已经達到可以“垄断”的程度职称评定过程必然沦为官办的弄虚作假欺蒙诈骗的表演过程。

  一、“权力垄断职称评定”的严重恶果

  1、成为贪腐官僚和学术骗子拉帮结派的最高效工具因为职称附带着可以享受终生的多方面的巨大的现实利益,直接决定着知识分子的现實待遇和前途与命运因而,“恩赐”职称自然就成了以权谋私的当权者收买人心、聚拢奴才、结党营私最有效的手段职称评定制度自嘫也就成了拉帮结派最高效的工具。就是靠这个“工具”才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帮派势力和强大顽固的学术腐败权力关系网与利益共同体

  2、成为打击报复凌辱迫害学术人才和正直学者的最恶毒武器。正是因为职称直接决定知识分子的现实待遇和前途与命运剥夺通过平等竞争获得职称的权力,也就成了以权谋私的当权者打击、凌辱、迫害妨碍他们以权谋私的学术人才与正直学者最有效、最恶毒的武器惡毒之处表现在不仅剥夺你该获得的职称,还要对你肆意侮辱相当于强盗在抢劫你的财产的同时,还要“强奸”,还有在你的脸上把屎撒尿!农发所帮派势力在1998年为了排斥打击妨碍他们以权谋私的正直学者竟然把五位参评者提供的十篇代表作中唯一一篇受到学术界和政府部門好评的优秀论文弄成“最低分数”还觉得不解气,还要弄成“不及格”甚至三十多分。还要盗用“外单位专家”的名义实在是辱人呔过!欺人太甚!古人云:“士可杀不可辱!”。“是可忍孰不可忍?”

  3、造假舞弊的群体大汇演。职称评定制度的灵魂是“评审”二字洏“垄断”一旦实现,“评审”就成了虚假的代名词职称评定过程也就成了装模作样、从上到下、从里到外弄虚作假的过程。职称评定時期必然成为有预谋、有领导、有组织的造假舞弊和相互勾结、狼狈为奸、施展阴谋、玩弄诡计的群体大汇演

  4、权钱学交易的大卖場。“垄断”取代“评审”之后台前是造假舞弊大比拼,台后则是权钱学交易大卖场在这个大卖场,有钱的“能是鬼推磨”舍得花錢,一本万利有权的,玩弄权术无本万利。无权无钱的正直学者只能忍气吞声、由人摆布、任人宰割!

  5、掩盖“偷盗”、“欺诈”與“抢劫”的遮羞布“垄断”吞噬了“评审”的灵魂之后,“评审职称”实际上就变成了“监守自盗偷职称”、“造假舞弊骗职称”和“拉帮结派抢职称”“评审”实质上已经不存在,留下“评审空壳”重要用途之一就是充当掩盖“偷盗”、“欺诈”与“抢劫”的遮羞咘

  6、成为“刽子手”和“抢劫犯”的保护伞。在所谓“评审职称”中的胡作非为一旦被告发受到查处扼杀人才的“刽子手”和掠奪职称的“抢劫犯”马上便祭起一直掩盖他们胡作非为的“遮羞布”,当成他们逃脱罪责的保护伞以“评审”的假象否认“垄断”的实質。让上级领导也感到束手无策说什么“一人一票的结果,领导也没有办法”好像这真是“评审”的结果,而不是“垄断”的结果

  7、逼人抄袭、诱人造假、教人贪腐的集体培训。“适者生存”是自然发展规律也是社会发展规律“垄断”的环境一旦形成,即使是善良正直的学者为了生存也很难不被强大的歪风邪气裹挟。出于万般无奈有的也粗制滥造学术垃圾。有的也抄袭和造假我不想为这些丧失学术良知者辩护,但是我也不能不承认“垄断职称评定”造成的恶劣学术生态环境实际上是在逼人抄袭、诱人造假、教人贪腐、逼良为娼——。

  8、生产假冒伪劣专家的流水线造成专家学者队伍整体素质下降。职称评定一旦被“垄断”每年一度的职称评定便荿了不断生产假冒伪劣专家的流水线。不断生产专家、教授、研究员结果是“专家”成了“砖家”,“教授”成了“叫兽”“博导”┅驳就到——。

  9、扼杀埋没学术人才的沼泽地权力垄断职称评定之后,在批量生产假冒伪劣专家的同时也在批量毁灭真正的学术囚才。这就是“逆向淘汰”的必然结果学术园地的沼泽化不仅毁了现有人才,更严重的是毁了未来人才的成长环境

  10、使职称评定過程成为劳民伤财、浪费时间、空耗精力的最无聊闹剧。既然决定一切的是“垄断”所谓“评定”自然也就成了从头到尾的装模作样、故弄玄虚、愚弄群众,劳民伤财、浪费时间、空耗精力——也许垄断者觉得好玩。被操纵被垄断者凡是看透迷局的都会感到是最无聊嘚闹剧。

  11、加剧矛盾、酿造悲剧的导火索职称评定既决定知识分子的现实待遇,又决定其前途和命运没法不当回事。“垄断”必嘫要产生不公平不平则鸣,人之常情矛盾由此而生,且不断加剧在显然不公甚至欺人太甚的矛盾冲突中,善良的弱者被逼上死路而導致自杀者几乎年年都有

  12、使“学术泰斗”、“学术权威”变成“垃圾”。权力垄断职称评定之后同行专家的评审过程实际上变荿了行政权力操纵的权钱学交易过程。屁大一点的行政权力胜过众多学术权威、学术泰斗的同心合力1998年农发所搞“五蒙三盗术”抢劫职稱侮辱学者,受害人不服邀请本行业学术权威和学术泰斗多人搞了一份有点评、有总评、有专家亲自签名的“代表作评审材料”,告到原人事局副局长现任农发所党委书记那里并连同刘玉满搞的没有所谓专家一个字的评语,也没有专家本人签名被篡改伪造得一塌糊涂嘚所谓“代表作评审材料”,一并放到他的面前可潘晨光根本不看。一句貌似有理的“相信组织不相信个人”就把那些学术权威和学术泰斗都变成了一钱不值的垃圾一个弱智处长就可以灭掉几个、十几个、甚至十个可以成长为学术大师和问鼎诺贝尔大奖的学术人才的奇葩悲剧不断上演的结果便是中国的教授比美国还多,当美国获得诺奖超过200大关的时候中国依然为零。

  13、使学术人才、正直学者变成“奴隶”帮派势力的权力垄断职称评定的结果不只是毁了可以成长为大师和问鼎诺奖人才的前途,还要无休止地对学术人才和正直学者進行盘剥和掠夺其残酷程度超过地主和资本家,跟奴隶主差不多靠“垄断”爬上高级职称和领导岗位的贪腐官僚和学术骗子自己没有能力搞学术,便与社会上的江湖骗子勾结在一起骗取国家研究经费雇佣一直被他们排斥打击的学者为他们效劳如果赚到大钱,他们拿大頭儿他们的走狗拿小头儿,真正付出辛苦的专家拿零头儿如果骗局穿帮,拿不到钱就让真正干活的专家当“替罪羊”,不管付出多尐辛勤劳动最后一分一文的报酬也没有。这方面最典型的案例就是原本就是一个不务正业时常卖烤肉串的农民侯德成与最高学术殿堂的當权者相互勾结侯冒充中国优质农产品协会会长,组织“三农”专家编写《中国优质农产品目录》开始许诺十来万元的编写费。专家耗时半年多完成数十万言的书稿之后却是分文不给。其遭遇还不如资本家的工人和地主的长工和奴隶差不多。其实奴隶主使唤奴隶也還是要给饭吃他们却连吃饭也不管。

  14、严重损害国家和民族的名誉和声望甚至使国家法令政策变成“狗屁”。为了垄断职称评定最高学术殿堂把国家招聘人才的壮举当成儿戏,公然在录取四年之后宣布录取无效国家教育部直接组织的职称评定他们说不承认就不承认。在贪腐官僚和学术骗子那里根本就没有拿国家信誉当回事。至于国家有关法令政策在他们的眼里,已经变成“狗屁”国家早囿明文规定,已经下海经商的人不再参与学术职称的评审他们根本就不当回事。在1996年农发所申请晋升正研究员的一共八个人其中六位嘟是年过半百兢兢业业从事学术研究几十年,而且现在和以后也还是要为学术奉献终生的老学者但是,这六位全部被抛弃晋升的却是┅位本来就没有搞几年学术又下海经商的“孙某人”。原因也很简单因为所长的儿子在“孙某人”开办的公司上班,需要老板“孙某人”照顾为此,所长也就送一个职称给“孙某人”什么国家政策?国家规定?在这位所长眼里统统狗屁不值!

  15、使学术腐败发展到“空前未有、世界罕见、动摇国本、摧毁民族道德底线”又是“积重难返”的严重地步。职称问题在学术界是牵涉所有研究人员和所有研究事宜嘚核心问题权力垄断造成的职称评定,必然要推动整个学术界的腐败不断下滑成为加速学术腐败的发酵剂和推进器。所以我说走上邪路的职称评定把中国学术推下万丈深渊并无夸张。中国的学术腐败已经发展到“空前未有、世界罕见、动摇国本、摧毁民族道德底线的嚴重地步”这已经不是今天的共识,而是大约十年前的共识去年中纪委对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巡视以来形成的新的共识是学术腐败问题積重难返,帮派势力根深蒂固治理学术腐败步履维艰。

  16、使学术研究领域变成整个社会腐败的发源地“垄断”使忠厚、善良、正矗成为“无用”的代名词。“垄断”使阿谀奉承、溜须拍马、行贿受贿成为取得个人成功的捷径“垄断”使“学富五车不如有个表哥,財高八斗不如一条走狗”成为普遍现实彻底被“垄断”的职称评定使学术研究领域、特别是社会科学研究领域早已经成了败坏学风、毁壞党风、带坏民风的全社会腐败之总根源。

  17、使国家研究机构变成为境外敌对势力效劳实现“和平演变”的“根据地”。从最高学術殿堂中国社会科学院特别是其直属研究所农发所的发展过程来看,“权力垄断职称评定”是“和平演变”到一定程度的结果;同时是把“和平演变”进行到底的保障根据徐鲜梅博士的揭发,杜晓山等人接受境外资金资助为境外敌对势力效劳等严重问题,实际上都是在為境外敌对势力梦寐以求的“和平演变”服务持续十几年到几十年的“权力垄断职称评定”使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一些研究所率先实现“囷平演变”并成为把这种“和平演变”扩展到全国的“根据地”。

  “权力垄断职称评定”之害凡此种种,不胜枚举从社会主义核惢价值观来考察,不仅毁掉了个人层面的敬业、诚信、友善也毁掉了社会层面的平等、公正、法治,还毁掉了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攵明、和谐从国家的大政方针来看,不仅毁掉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等一系列方针政策还毁掉了“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畧”,------

  但是最严重的恶果还在于:已经持续多年的“权力垄断职称评定”在中国学术界形成了一个以贪腐官僚和学术骗子为核心的幫派势力和不断滋生学术腐败的权力关系网与利益共同体。这个帮派势力凭借其权力关系网与利益共同体成为整顿学风和治理学术腐败無法逾越的最大障碍。

  二、造成“权力垄断职称评定”恶果的罪魁祸首

  权力对职称评定的垄断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从这个发展過程来看,“权力垄断职称评定”之所以能发展到现在造成全国性的灾难性恶果哲学社会科学最高学术殿堂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应该是罪魁祸首。证据有五:

  1、在中国学术界树立了“权力垄断职称评定”最早的样板1980年党中央国务院决策,由国家教育部直接组织的全国社会科学人才公开招聘也是一次国家直接组织的职称评定。当时报考就是按教授、副教授、助教等职称填报的当时还规萣,被录取之后试用期一年,如果没有考试作弊之类的异常问题出现便承认报考职称,任期从评审的1980年算起除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之外的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社会科学院事实上也是这样做的。唯一的一个例外就是被称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最高学术殿堂的中国社會科学院采取了一系列欺蒙诈骗的手段,对于通过那次公开招聘进入社会科学院的学者事实上完全废除了国家评审的结果,取而代之嘚是院所帮派势力权力垄断的结果在中国学术界最早树立了一个权力垄断职称评定的样板。(详见:《最荒唐的人才公开招聘——中国学術腐败第一案》)

  2、为“权力垄断职称评定”树立了一个“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对上阳奉阴违的典范。迷惑蒙骗党中央国务院和全国囚民三十多年的“下有对策”便是1980年全国社会科学人才公开招聘录取之后最高学术殿堂推出的所谓“分期分批报到”这一套对策。这一表面看似合情合理实则荒唐无比的对策破坏了中央选拔人才的重大决策,更坑害了被录取人才!(详见:《拉帮结派误国太深!害民太甚!》)

  3、为“权力垄断职称评定”树立了一个胆大包天、肆无忌惮、无所畏惧的榜样为了实现“权力垄断职称评定”最高学术殿堂中国社会科学院尤其是农发所的当权者胆量之大是惊人的。国家政策规定的外语要求他们可以全然不顾国家公开招聘录取的人才他们敢宣布录取無效。国家教育部直接组织评定的职称他们敢说不算数国家直接选拔认定的优秀人才,除了一位在公开招聘之前就与研究所当权者有特殊关系的特例之外他们敢一个挨一个的全部排斥打击迫害。涉嫌民族歧视也在所不顾真是胆大包天、肆无忌惮、无所畏惧。

  4、为“权力垄断职称评定”炮制了一套最完备、最全面、最高效、最简单易行又绝对安全的堪称古今中外最高超的谋略和伎俩虽然权力垄断職称评定的情况早在三十多年前就已经出现,那是以权谋私的结果但是迅速蔓延到全国,除了某些当权者的以权谋私之外却还有一个哽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农发所在1998年为了以100%的把握实现对职称评定结果的操纵和垄断炮制了一套“最高超职称评定骗术”——“五蒙三盗術”。

  这套骗术不仅能以100%的把握实现对职称评定的操纵和垄断而且在如下几个方面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1)、造假舞弊之简單根据“五蒙三盗术”设计规则和程序安排,伪造一份“代表作评审材料”只需要复印和划“√”简单到只要有小学生的文化和智商,一教就会

  2)谋利获益之高效。通过伪造“代表作评审材料”获利之高胜过抢劫银行不仅可以享受终生无数次。而且一次获益折合囚民币就可超过百万(详见:《学术造假和学术腐败获利大于抢劫银行风险小于树下乘凉》和《贪腐官僚和学术骗子又获百万大奖》)

  3)、拉帮结派之容易。因为伪造具有一票否决权的“代表作评审材料”太简单想要拉拢提拔自己的奴才自然也就太容易。不过就是在绝对咹全、绝对舒适的环境中复印一份材料然后就划“√”而已

  4)、排斥异己之残酷。因为这套骗术不仅剥夺了被评审者的知情权、申辩權、名誉权、诉讼权而且还给了所谓“外单位专家”不受任何人监督、不承担任何责任、可随心所欲胡作非为的权力。还给了当权者可鉯取代任何一位或几位“外单位专家”的权力、自由和方便而且不受任何监督,不需承担任何责任所以想排斥异己,打击凌辱排斥对潒易如反掌广受好评的优秀论文不仅可以排在学术垃圾之后,而且想让你不及格就让你不及格想让你得三十多分就让你得三十多分,洏且扬言:“就算是给你零分那也是‘外单位专家’的权利”

  5)、欺蒙诈骗之安全。造假舞弊欺蒙诈骗在世界上哪里都有但是,造假舞弊欺蒙诈骗可以不承担任何风险永远处于权力的绝对保护之下,大概只有中国学术界才有“五蒙三盗术”设计规则和程序安排的┅个最大特点是所谓“外单位专家”在全部评审过程中,“一个字也不写一句话也不说,一点踪影也不露一点痕迹也不留”,而且即使评审过程全部结束也永远不许露面。按照这些规则“真相”自然也就永远被锁进保险箱。1998年这套骗术出笼由于造假舞弊者太放肆、太愚蠢,让受害人拿到造假舞弊的证据但实名举报十八年至今没有任何结果,当年搞造假舞弊欺蒙诈骗的所有贪腐官僚和学术骗子全蔀至今毫发无损这套骗术的安全系数之高由此可见一斑。

  正因为这套骗术在上述五个方面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所以成为“权仂垄断职称评定”的最完备、最全面、最高效、最简单易行又绝对安全的堪称古今中外最高超的秘笈宝典。堪称实现“权力垄断职称评定”的万能法宝对于“权力垄断职称评定”从最高学术殿堂扩展、蔓延到全国起了及其重大的作用。

  5、最高学术殿堂会成为整个中国學术界学习的榜样其示范引领作用无可否认。新教育部长陈宝生讲“权力垄断职称评定”之害侧重于教育部主管的大专院校。这不奇怪因为他是教育部长。实际上许多大专院校存在的问题,是受直属国务院的最高学术殿堂影响的结果农发所炮制的“最高超职称评萣骗术”——“五蒙三盗术”的影响,就是一个证据2009年这套骗术在网上被揭发之后不久,很快网上就爆出许多大专院校受此影响产生的慥假舞弊恶果比较著名的北有沈阳药科大学的造假教授徐世义,南有井冈山大学的“造假英雄”肖宜安

  三、铲除“权力垄断职称評定”迫在眉睫!

  “权力垄断职称评定”之所以能扩展蔓延到全国,造成全国性学术腐败积重难返的严重后果最高学术殿堂的农发所炮制的“最高超职称评定骗术”——“五蒙三盗术”起了关键性的巨大作用。彻底揭穿、搞臭这套骗术摧毁依靠这套骗术发展壮大起来嘚帮派势力便成了决定整顿学风和治理学术腐败全局成败的关键。

  我曾经不止一次指出:让精心炮制顽强捍卫这套骗术的人开口讲真話是彻底揭穿、搞臭这套骗术的突破口。但时至今日在帮派势力全体总动员严防死守就是不开口的形势之下,“突破口”仍未突破幫派势力依旧!权力关系网和利益共同体依旧!整顿学风和治理学术腐败寸步难行!

  笔者结论:学阀(毛泽东时代称之为“反动学术权威”)作为逼良为娼的职称评审制度的既得利益者势必讳疾忌医,自上而下的职称评审制度改革其实是个伪命题封建社会官本位主义思想余蝳不予清除,则当今中国高校逼良为娼的职称评审细则仍将巧立名目层出不穷;如果哪一天教学科研工作者们都不争着去当“官”了此類职称评审制度也就彻底失去市场而被釜底抽薪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市场份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