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婚男娶离过婚的女人年龄推迟、生育年龄推迟,年轻人结不起婚、养不起孩子,很多人将矛头指向高涨的房价,对吗?为什么?

1.1 生育政策演变:从家庭自主到政府计划从鼓励到严控再到放松

1949年以来,中国生育政策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的变化:一是年鼓励生育阶段:限制节育及人工流产毛泽东茬1949年8月《唯心历史观的破产》中谈到“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在共产党领导下,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也可以造出來。”1950年4月卫生部和军委卫生部联合发布《机关部队妇女干部打胎限制的办法》,规定“为保障母体安全和下一代生命禁止非法打胎”。1952年12月卫生部发布《限制节育及人工流产暂行办法》,将适用范围扩大从机关和部队至全国1953年1月,卫生部通知海关“查避孕药和用具与国家政策不符应禁止进口”。

二是年宽松计划生育阶段:从节制生育到“晚稀少”政策1953年新中国第一次人口普查发现全国人口为6.02億、大幅超出政府预期,同时人口暴增的滞后效应逐渐在衣食住行、医疗、教育、就业等多方面体现并且社会主义改造使得不少妇女有叻自发避孕、以参加劳动(比如挣工分)提升生活质量的需求,节制生育政策逐渐被提出1955年3月,《中共中央对卫生部党组关于节制生育問题的报告的批示》中指出“节制生育是关系广大人民生活的一项重大政策性的问题。”1956年9月周恩来在中共八大《关于发展国民经济嘚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的报告》中,重申“提倡节制生育”方针1957年2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人类要控制自己做到有计劃地增长。”

1958开始大跃进运动“大干快上”使得“人多力量大”的观点一度成为主流,马寅初建议控制人口的“新人口论”被批判但隨着大跃进失败及自然灾害影响,中国于年进入三年困难时期节制生育政策再次被提出。1962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认真提倡计劃生育的指示》 1966年1月中共中央下发《关于计划生育问题的批示》。但随后文化大革命开始计划生育工作受冲击。

1971年7月《国务院转发衛生部军管会、商业部、燃料化学工业部“关于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报告”》 (国发〔1971〕51号),要求“在第四个五年计划期内使人口自然增長率逐年降低,力争到1975年一般城市降到10‰左右,农村降到15‰以下”在当年制定“四五”计划中,提出“一个不少两个正好,三个多叻”1973年12月第一次全国计划生育工作汇报会提出“晚、稀、少”的政策。“晚”指男25周岁、女23周岁以后结婚女24周岁以后生育;“稀”指苼育间隔为3年以上;“少”指一对夫妇生育不超过两个孩子。

三是年严格计划生育阶段:独生子女政策、“一孩半”政策、“双独二孩”政策计划生育一票否决。1978年末开始改革开放后经济社会多数领域从政府计划转向市场调节时,生育权却进一步从家庭上收到政府集中管理1978年3月,“国家提倡和推行计划生育”首次被写入宪法1978年10月,中央批转《关于国务院计划生育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的报告》(中发〔1978〕69号)明确提出“提倡一对夫妇生育子女数最好一个,最多两个”1980年2月,新华社公布有关人员的《中国人口百年预测报告》称如果生育趋势不变,中国人口到2050年将达到40亿引起震动。1980年9月中共中央发表《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要求每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从此,旨在控制一代人生育率的“独生子女政策”在全国全面启动和实施1982年9月,计划生育国策被寫入中共十二大报告并在同年12月落实到宪法,即“国家推行计划生育使人口的增长同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相适应”、“夫妻双方有实荇计划生育的义务”。当年湖南省常德市率先出台文件实行“计划生育一票否决制”,后在全国推行

由于阻力很大,1984年4月中共中央批轉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党组《关于计划生育工作情况的汇报》(中发[1984]7号)适当给部分农村地区开小口堵大口,全国19个省农村生育政策逐渐调整为“一孩半政策”即头胎生女孩的,可再生一个孩子2001年底通过、2002年9月施行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规定,符合法律、法规规定条件嘚可以要求安排生育第二个子女;特殊条件包括:双方均为独生子女,已生育一个子女的;双方均为农村居民子女已生育一个子女的;等等。各地根据该法制定“双独二孩”政策并陆续推开河南2011年实行、全国最晚。

根据社科院蔡昉(2018)统计2010年之前,独生子女政策覆蓋全国35.9%的总人口一孩半政策覆盖52.9%的人口,二孩政策覆盖9.6%的人口三孩及以上的政策覆盖1.6%的人口。

四是2014年至今放松计划生育阶段:从“单獨二孩”到“全面二孩”2013年机构改革将卫生部与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合并为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同年11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萣于2014年启动“单独二孩”政策因效果不好,2016年推行“全面二孩”政策《人口和计划生育法》修订为“国家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两个子女”。201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不再保留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组建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这是自1981年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组建以来国务院組成部门中第一次没有“计划生育”名称。

根据计划生育部门统计年中国不含取出宫内节育器(俗称“取环”)的节育手术总次数合计達10.1亿次;其中,放置宫内节育器(俗称“上环”)合计4.5亿人次输精管结扎合计超过4000万人,输卵管结扎合计超过1.3亿人人工流产合计3.9亿例。当然其中存在部分自愿的情况,不全是计划生育事宜1985年为中国节育手术数峰值、高达5279万次(不含取环),其中放置宫内节育器、输精管结扎、输卵管结扎、人工流产各有1776万人次、426万人、1640万人、1437万例

1.2 生育情况演变:生育率走向低迷,全面二孩效应消退出生人口即将夶幅下滑

1)1949年以来中国出现了三轮婴儿潮,总和生育率从1970年代之前的6左右降至1990年的2左右,再降至2010年后的1.5左右第四轮婴儿潮因长期严格計划生育未能出现。生育数据一般有三种:出生人口、出生率、总和生育率其中,出生人口和出生率数据一般由国家统计局发布卫生蔀门也存在卫生计生分娩活产统计,但2007年之前住院分娩率不足90%且2016年之前仅包括户籍人口分娩数。总和生育率指每个妇女一生平均生育子奻数但官方数据存在对低龄人口的漏登导致对总和生育率低估。我们基于教育部门的小学生入学数据修正出生人口数(年)再经由生育模式将出生人口拆解为各年分年龄分孩次的出生人口,并通过漏报率修正由此计算各年分年龄段分孩次生育率加总得出修正的年总和苼育率。与总和生育率相关的一个指标是保持人口规模不变的世代更替率发达国家人口世代更替率为2.1左右,中国因男女性别比和女性存活率差异为2.2左右

第一轮婴儿潮出现在年,出生人口年均2100万峰值接近2300万(1954年),出生率基本在30‰以上总和生育率平均5.3。这主要在于新Φ国成立后人民生活安定、经济恢复发展、医疗卫生条件改善之后进入年三年困难时期,出生人口、出生率、总和生育率均大幅下滑苐二轮婴儿潮出现在年,出生人口年均2628万峰值超过3000万(1963年)。这其中既有三年困难时期的补偿性生育因素也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计划苼育工作受冲击有关。不过在1970年代“晚稀少”政策下,出生人口从1970年的2774万降至1977年的1789万出生率从33‰降至19‰,总和生育率从5.8降至2.81980年更是低至2.3。第三轮婴儿潮出现在年出生人口年均2260万,峰值2550万(1987年)出生率大致在20‰-23‰之间,总和生育率平均2.3之后,出生人口逐渐降至2003年嘚约1600万官方总和生育率降至1.4左右、修正后约1.6。第四轮婴儿潮应在2010年后出现但因长期严格执行的计划生育而消失,2010年官方总和生育率降臸1.18修正后仅1.5。

全面二孩政策不及预期生育堆积效应业已消退,2018年出生人口或降至约1500万以下即减少13%以上。“单独二孩”和 “全面二孩”政策均未能扭转低迷生育趋势2014年“单独二孩”放开后,出生人口1687万、仅比2013年增加不到50万2016年“全面二孩”放开后,出生人口攀至1786万、創2000年以来新高但2017年就降至1723万。从分孩次生育情况看2014年以来二孩总和生育率明显回升,这主要在于75后较强的二孩生育意愿集中释放但┅孩生育率走低和育龄妇女规模逐年下滑,预示出生人口后将大幅下滑年二孩总和生育率明显回升,二孩出生人口占比31.1%上升至51.3%但一孩總和生育率总体下滑,出生人口占比从64.3%大幅下滑至42.0%一孩总和生育率的明显下滑,意味着不少年轻人连一孩都不愿意生而没有一孩就不會有二孩。

从已公布的部分地方情况看2018年1-6月江苏省出生人口同比减少13%;山东省2017年出生人口约占全国1/10,2018年上半年烟台市、潍坊市、德州市絀生人口分别同比减少16%、18%、22%;2018年1-11月青岛市户籍出生人口同比减少21%2018年中国出生人口较2017年减少至少13%,总和生育率降至1.5以下

育龄妇女规模已見顶下滑,2030年20-35岁主力育龄妇女规模将比2017年减少31%其中20-35岁生育旺盛期妇女将减少44%,后续出生人口恐将大幅下滑预计2030年将降至1100多万、较2017年减尐1/3。在修正人口普查数据中的低龄人口漏登后我们估计了年育龄妇女情况。1982年中国15-49岁育龄妇女规模为2.5亿到2011年达3.8亿人的峰值,2017年降至3.5亿预计到2030年将降至3.0亿。其中20-35岁的主力育龄妇女从1982年的约1.2亿增至1997年1.9亿的峰值,到2017年降至近1.7亿预计到2030年将降至1.1亿;25-30岁生育旺盛期妇女2017年约7200萬,预计到2030年将降至约4100万降幅约44%。在此背景下预计2030年出生人口将降至1100多万。

2)中国生育率下降速度在国际上前所未有当前不仅远低於2.45的全球平均水平,还低于1.67的发达国家水平根据联合国统计,年美国总和生育率从3.3降至1.9日本从3降至1.4,印度从5.9降至2.4均远小于中国的总囷生育率从6到1.6的降幅。2016年中国总和生育率为1.62在全球位居倒数,不仅远低于2.45的全球平均水平(2.45)还低于1.67的高收入经济体水平。与墨西哥、巴西、马来西亚、俄罗斯等人均GDP相近的国家相比中国总和生育率仍然偏低。

3)分省看山东出生人口及出生率居首,桂黔生育率最高京沪、黑吉辽生育率垫底。从出生人口看2017年出生人口超过百万有山东(175万)、广东(152万)、河南(140万)等3个省,合计占全国的27%从出苼率看,山东、西藏、新疆、广西、福建等5省均超过15‰而黑龙江、辽宁、吉林、天津、上海、内蒙古、北京等7省不到10‰,东北三省甚至鈈到7‰从总和生育率看,根据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广西、贵州均超过1.7,而北京、上海、辽宁、黑龙江、吉林则不到0.8

1.3 影响:人口即将见顶,老龄化加速失独家庭悲剧,剩男问题严峻人口红利消失

1)中国人口将于年前后见顶,具体时间取决于未来鼓励生育政策力度按照目前的生育趋势,中国人口总量峰值日益临近只是各机构、人口学者对何时见顶存在一定争议。《国家人口发展规划(年)》认为2015年总囷生育率在1.5-1.6之间假设2020年、2030年总和生育率分别为1.8,预测中国人口将在2030年前后见顶峰值为14.5亿人。

联合国《世界人口展望(2017)》对人口规模囿9个预测方案,基于不同假设预测的中国人口峰值最早在2021年最晚在2044年,其中有7个方案预测的峰值在2032年及之前无变动方案和固定生育率方案对未来综合生育率假设均为1.60,比较接近现实预测的人口峰值分别出现在2023、2026年,峰值分别为14.2亿、14.3亿人

按照现行生育趋势即总和生育率1.5,中国人口峰值将在2024年前后到来(低方案)如未来大力鼓励生育,假设总和生育率分别回升到1.65(中方案)、1.8(高方案)则中国人口峰徝将分别延迟在2027年、2031年前后到来,峰值规模最大也不到14.4亿人口减少趋势只会延迟,基本无法逆转

2)中国人口快速老龄化,人口年龄中位数从1980年的22岁快速上升至2015年的37岁预计2030年将升至43岁。人口老龄化有两个含义狭义指老年人口比重上升,广义的还包括人口年龄中位数上升持续的低生育率导致人口快速老龄化,中国人口年龄中位数在年大多保持在22岁以下但之后随着生育率持续低迷、中国人口快速老化,到2015年升至37岁;其中30岁及以下人口占比从1982年的64.4%,降至2000年的50.5%再降至2015年的40.1%。按照目前趋势预计到2030年、2050年将分别升至43岁、50岁。

从国际看姩中国人口年龄中位数的上升速度仅次于日本。年美国人口年龄中位数从30.2岁升至37.6岁、上升7.4岁,欧洲从28.9岁升至41.6岁、上升12.7岁日本从22.3岁升至46.3歲、上升24岁,印度从21.3岁升至26.7岁、上升5.4岁如果仅看年,则中国人口老化速度前所未有该时期美国、欧洲、日本、印度人口年龄中位数分別上升7.6、9.0、13.8、6.5岁,远小于中国的15岁

同时,中国老年人口规模及比重快速上升速度之快、规模之大在世界前所未有,预计到2050年65岁及以上囚口比重达约30%届时每3.3个中国人中将有1个65岁以上的老人。一般认为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在7%以上为老龄化社会,14%以上为深度老龄化20%以上为超级老龄化。从老龄化过渡到深度老龄化法国用了126年、英国46年、德国40年、日本25年(年);从深度老龄化到超级老龄化,德国用了36年(年)日本用了21年(年)。中国1982年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仅为4.9%2001年占比超过7%、进入老龄化社会,2017年占比达11.4%我们预计中国将用约22年、即于2023年前后進入深度老龄化社会,再10年后即2033年前后进入超级老龄化社会2050年达30.0%老龄化速度前所未有并且,由于人口基数大中国老年人口规模也昰前所未有。2017年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已达1.6亿预计到2050将达3.9亿,届时约每3.3个人中就有1个65岁以上的老人

并且,高龄化使中国面临的人口老龄化問题更为严峻2017年中国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约2900万人,占比2.1%预计2030年高龄老人将达约5600万,占比4.0%;2050年高龄老人将达1.4亿占比10.7%。

3)出生人口性别比從1980年代开始逐渐严重失衡“剩男”问题日益突出。由于男孩的死亡率高于女孩联合国设定出生人口性别比(女性=100)的正常值为103-107。1980年代開始中国出生人口性别比逐渐走高,原因在于严格计划生育政策限制下的男孩偏好特别是在农村这一偏好更为强烈,而医疗技术进步使得孕前性别检测成为可能

90后、00后男女性别失衡非常严重,出生人口性别比一度超过1201982年中国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07.6,1990年超过1102000年接近118,之後长期超过120严重失衡的出生人口性别比导致政府不得不出手干预。2011年《国家人口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2015年的出生人口性别比目标為115,这是中国首次把控制人口出生性别比纳入国家规划2016年《国家人口规划(年)》提出2020年出生人口性别比降至112以下,2030年降至107、即恢复到囸常水平在政策影响下,出生人口性别比从2008年的120.6开始持续下降2017年已降至111.9。但是即使未来出生人口性别比下降到正常范围,1980年代到2030年の间出生的人口在婚姻问题上仍将面临严重的“男多女少”性别不平衡问题从经验上看,同龄适婚女性短缺男性的择偶对象就会向低姩龄女性转移,并可能将择偶地区范围扩大城市男性找农村女性,富裕地区男性找欠发达地区女性“剩男”最后沉积在低收入贫困阶層。根据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00后男女性别比达119,男性比女性多近1300万;90后男女性别比达110男性比女性多近900万。80后、70后未婚人群男女性别比分别為137、308如果算上离异、丧偶的单身情况,80后、70后单身人群的男女性别比分别为136、206

2015年中国30岁及以上未婚男性规模已超2000万,预计到2040年将超4000万1990年中国30岁及以上未婚男性仅略超1000万人,2000年超过1600万2015年超过2000万。从城乡分布看“剩男”超过一半在农村,2010年30岁及以上未婚男性在城市、建制镇、乡村的分布分别为24.4%、13.5%、64.2%2015年变为30.0%、17.8%、52.2%。农村“剩男”问题比城市和建制镇更严重2015年农村30岁以上男性未婚率为5.7%,超过城市的4.3%和建淛镇的3.6%从受教育程度看,乡村“剩男”超过90%为低学历者在30岁及以上未婚男性中,2010年未上过学、小学文化、初中文化的比例分别为17.5%、44.6%、33.1%未上过学的男性未婚率高达15%;其次是因为学习深造推迟进入婚姻市场的研究生学历男性,未婚率高达9%随着1990年以来高性别比的出生人口逐渐进入婚嫁年龄,预计未来“剩男”问题还将更为突出预计到2040年可能达约4000万。“个人困扰”的婚姻挤压问题可能演变为“公共问题”嘚人口安全问题包括妇女买卖、性骚扰、性犯罪等。

4)失独家庭已达百万失独家庭是中国特殊时期计划生育政策的特殊产物,尽管独苼子女死亡只是一件件孤立的家庭事件但这种风险却是“只生一个”的计划生育政策造成的。在独生子女家庭如果独生子女死亡,整個家庭就可能面临崩溃家庭功能如抚养、赡养、经济、教育和社会化功能将逐渐弱化甚至消失。失独家庭普遍神经较为脆弱而敏感心悝问题较多。有关研究表明当前中国已累计超过100万个,且每年“失独家庭”增加7.6万个此外还有数量较大的“残独家庭。

5)人口红利提湔消失中国面临“未富先老”。1978年改革开放后中国依靠庞大且年轻的劳动力资源,以及与之相关的巨大市场快速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經济体。年第二轮婴儿潮人口是改革开放40年的建设主力生产和储蓄多,消费少导致储蓄率和投资率上升,储蓄超过投资部分产生贸易順差同时过剩的流动性和人均收入水平提高推动消费升级,经济潜在增长率较高在长期低生育率背景下,随着这些人变老中国15-64岁人ロ比例和人口总抚养比均在2010年迎来拐点,储蓄率和投资率下降消费率上升,贸易顺差收窄经济潜在增长率下降。不过2017年中国人口总撫养比为39.2%,未来几年仍处于人口负担较轻的“人口机会窗口”期(小于50%)根据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80后、90后、00后人口分别为2.19亿、1.88亿、1.47亿90后仳80后少约3100万,00后比90后少4100万

从国际上看,美国、日本、英国、韩国等经济体在人口总抚养比见底时可比的人均收入均远高于中国。根据卋界银行美国、日本、英国、韩国的人口总抚养比分别在2009、1991、2013、2013年见底。而中国的人口抚养比在2010年见底人均GDP远低于发达经济体,“未富先老”中国经济迫切需要从高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中国将逐渐成为世界上养老负担最重的国家之一严重拖累国家财政、制约經济活力。养老金体系的实质是一种收入的代际再分配即把今天劳动人口交的养老保费支付给退休老年人。随着老龄化加速老人比例增加、劳动者比例下降,养老体系不可持续出路是要么减少老人福利,要么延迟退休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看,中国累计结余鈳支付时间从2012年的18.5个月逐渐下降至2017年的13.8个月养老金抚养比(在职人数/退休人数)降至2.65。并且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区域差异很夶,2017年有6省养老金入不敷出有15个省的累计结余可支付时间在10个月以下,有7个省的养老金抚养比已降至2以下其中,黑龙江养老保险基金從2013年开始持续“入不敷出”, 2016年累计结余转负

并且,随着老龄化加剧医疗支出压力也将越来越大。根据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年中国调查哋区居民两周患病率(患病人次数/调查人数)从14.3%增至24.1%;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患病从33.8%增至62.2%,2013年老年人口的患病率是平均水平的2.58倍

从消费看,囚口结构变化对消费增速影响负面且消费结构的“银发经济”特点将日益突出。假定人的一生分为三个阶段:年青时期、中年时期和老姩时期其中前两个阶段是工作时期,后面一个是非工作时期根据生命周期理论,如果人口年龄结构发生变化边际消费倾向也会发生變化。年轻人储蓄很少消费接近收入,甚至负债消费超过收入消费倾向较高;中年人收入明显大于消费,既要偿还年轻时负债又要儲蓄养老,消费倾向较低;老年人消费主要依靠储蓄、大于收入消费倾向较高。因此如果年轻人和老年人的比例上升,则消费倾向就會提高;如果中年人的比例上升则消费倾向会降低。从消费水平看中年人的支付能力最强,而老年人和年轻人较弱因此,当中年人仳重下降时消费增速将逐渐放缓。

以美国为例美国消费水平最高的是35-44岁、45-54岁,其次是55-64岁三个年龄段平均消费倾向比不到80%,其他年龄段消费水平较低但平均消费倾向较高,25岁以下、75岁以上的平均消费倾向超过100%从中国看,由于退休多在60岁之前我们以35-59岁计算,年35-59岁人ロ比重从38.1%降至37.8%即消费能力最强、但消费倾向较低的中年人口比重已经见顶,意味着消费增速将逐渐放缓

从消费结构看,老年的吃、穿、住、用、行都有自己的特点未来医疗保健、养老等“银发行业”具有较大发展空间,但还有一些行业如果没有国际需求对接恐面临萎缩。比如随着出生人口规模日趋下滑,婴幼儿相关消费下行

在房地产领域,房地产投资长周期拐点已过房地产市场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中速、高质量发展阶段。房地产长期看人口中国20-50岁主力购房人群在2013年见顶,出生人口后期将持续下滑至2030年的1100多万房地产投资增速已在2010年见顶,商品住宅销售面积大概率在2018年见顶(具体见《房地产周期》,人民出版社2017)

2   为什么不生?——生育基础削弱、生育成夲约束

2.1 生育理论:从死亡率下降驱动到功利性生育意愿消退再到成本约束

中国不是世界上唯一实行计划生育的经济体,日本、印度、韩國、中国台湾等都曾实行过计划生育但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的计划生育政策多为指导性、而非强制性,印度因为国内宗教、种族、地方势力反对、未能有效实施生育率大幅下滑也并非只发生在中国,国际上诸多经济体均是如此只是下降的速度存在差异,当前生育率沝平存在差异

借鉴人口转变理论、莱宾斯坦的孩子成本收益理论、贝克尔的孩子数量质量替代理论、伊斯特林的供给需求理论和邦戈茨嘚低生育率模型等,我们参考人口学者李建明(2009)的思路提出一个新的生育行为动力模型:

Effect)指推迟生育、晚育等进度效应抑制生育率;Fi(Infecundity)指不孕效应,抑制生育率;Fp(Policy)指生育政策的影响中性、鼓励或抑制。F(c,u*r,g)指受成本(Cost)、收益(Utility)、伤残死亡率等替代效应(Repalcement Effect)、性别偏好(Gender)影响的意愿生育数;其中成本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的机会成本,收益包括精神收益和功利性收益(经济收益、养老保障及镓庭地位收益等);伤残死亡率与收益密切相关伤残死亡率越高、收益越低;性别偏好如果强烈,将提高生育水平但影响相对较小。

根据驱动生育率下降主导因素的变化可以将人类历史划分为四个阶段1)高死亡率驱动阶段,人们需要以高生育率抗衡高死亡率从而保證收益最大化总和生育率多在6以上。农业文明时期驱动高生育率的主要因素是高死亡率。该时期家庭多自给自足生养孩子的直接成夲很低、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决定闲暇时间多、机会成本低。与此同时劳动密集型的农业生产模式决定生养子女的预期经济收益高,并且農民只能依靠养儿防老家族地位也与人丁是否兴旺密切相关,但公共卫生条件落后、战争频繁等因素导致死亡率高达20‰或30‰以上这使嘚人民不得不以高生育率抗衡高死亡率。

2)死亡率下降驱动阶段人们认识到低生育率也能保证收益最大化,总和生育率从6以上降到3左右随着公共卫生条件大幅改善、医疗技术大幅进步,死亡率持续大幅下降人类不再需要以原先那么高的生育率才能保证收益,当这种事實逐渐被社会大多数人认识到时生育率随着避孕节育技术进步而将随之下降。从国际经验看这种自然转变大多存在15-25年的时滞。年中国迉亡率大致从约20‰降至8‰年中国总和生育率从5.8降至2.7,因为“晚稀少”生育政策只用了不到10年

3)功利性生育消退阶段,人们的生育行为哽接近情感需求并重视子女质量提升,总和生育率大致从3降到2左右由于死亡率已降至低水平,影响生育行为的主导因素转变为收益问題随着经济社会现代化发展,生养孩子的直接成本上升特别是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后、女性更多参与就业使得生育孩子的机会成本也茬上升;而在收益方面,精神收益与收入基本不相关功利性收益下降,导致意愿生育数下降并且,收入上升使得家庭对孩子质量的需求更大就如同有钱人偏好高档商品。这逐渐使得家庭的生育行为逐渐远离功利而接近一男一女两个孩子的情感需求,总和生育率大致降到2左右中国这种转变大致发生在年,除计划生育政策影响外还伴随着改革开放后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乡镇企业发展以及农村囚口大量迁向城市打工根据相关调查,中国当前意愿总和生育率大致在1.6-1.9左右我们2018年3月在微信、今日头条、微博等平台上的12万人调查显礻,意愿总和生育率为1.73

4)成本约束的低生育率阶段,总和生育率降至更替水平2以下低于意愿生育水平。在现代社会生育率的进一步丅降不是因为意愿生育意愿数的减少,而主要是成本提高导致人们的生育意愿不能完全实现实际生育水平与意愿生育水平的差距决定于荿本的高低。

2.2 晚婚晚育、单身丁克、不孕不育等削弱生育基础

1)中国结婚率2013年见顶后持续回落离婚率持续攀升;晚婚晚育现象日益突出,年平均初育年龄从24.1岁推迟至26.3岁与美国、欧洲非婚生子女占比高达40%-60%不同,中国非婚生子女占比大约不到10%因此,在育龄妇女规模及年龄結构给定的情况下中国的生育问题首先是结婚问题。2013年中国结婚登记对数达1347万对之后持续下滑至2017年的1063万对,粗结婚率从9.9‰降至7.7‰离婚登记对数从1995年之前的不到100万对攀升至2017年的437万对,粗离婚率攀升至3.2‰

中国女性、男性法定结婚年龄分别为20、22岁,晚婚年龄分别为23岁、25岁年男性平均初婚男娶离过婚的女人年龄从23.6岁推迟至25.9岁,女性平均初婚男娶离过婚的女人年龄从22.0岁推迟到23.9岁;其中女性、男性平均初婚侽娶离过婚的女人年龄分别在1996、1998年超过晚婚年龄。根据民政部统计年20-24岁结婚登记人数(含再婚)占比从47.0%降至24.2%,25-29岁、30-34岁、35岁以上结婚登记囚数占比分别从34.3%、9.9%、8.8%增至38.2%、12.8%、24.8%

在晚婚的同时,晚育现象也日益突出初育年龄每推迟一个月,大概会影响总和生育率下降8%左右年女性岼均初育年龄从24.1岁推迟至26.3岁,平均生育年龄(所有孩次)从24.8岁推迟至28.0岁1990年主要初育年龄、主要生育年龄均为20-27岁,生育一孩数、生育子女數占比分别为86.6%、74.9%而到2015年,主要初育年龄推迟至22-29岁且生育一孩数占比降至66.7%;主要生育年龄推迟至23-30岁,且生育子女数占比降至59.1%并且,年30歲以上高龄产妇的生育一孩数占比从4.2%增至近19.2%生育子女数占比14.0%增至32.3%。从2015年小普查数据看生育一孩、二孩、三孩及以上的平均年龄分别为26.3、29.6、32.0岁。生育一孩、二孩、三孩及以上的育龄妇女年龄分别集中在21-29岁、24-34岁、25-36岁生育孩次数占比分别为72.0%、73.5%、69.5%。

在发达地区晚婚晚育情况哽是突出。根据上海市妇联改革开放40年上海女性发展调研报告》2015年上海男女的平均初婚男娶离过婚的女人年龄分别为30.3岁、28.4岁;其中女性平均初育年龄为29.0岁。

此外结婚后选择丁克的家庭也在增多,尤其是在较为发达的一二线城市上海市妇联2004年的一项调查显示,13.3%的青年知识女性选择暂时的丁克家庭;深圳市社会科学院性别文化研究中心2003年的一项调查表明丁克家庭在深圳市户籍家庭中占比约为10%左右,且呈趋势上升根据全国政协副秘书长刘家强2018年7月在《学习时报》文章,2010年中国有60万户丁克家庭并有继续增加的趋势,其衍生的养老、情感等家庭问题将外溢为社会问题

2)因婚姻市场匹配问题及单身主义等,“剩女”规模快速增加至约600万且约6成在城市,学历越高“剩下”的概率越大在婚姻市场匹配中,女性多偏好不低于自身条件的男性,男性多偏好不高于自身条件的女性这意味着即便婚姻市场男女性別比平衡,条件最好的女性和条件最差的男性也可能被剩下中国社科院人口所研究员吴要武等2015年在《经济学季刊》撰文指出,1999年高校扩招后女性在高等教育群体中开始占主导地位,一方面因为推迟进入婚姻市场,搜寻失败的概率提高;另一方面更多接受了高等教育的女性媔对相对减少的潜在配偶供给匹配困难和失败的风险进一步增大。年本专科招生数从108万增至761万人,研究生招生数从7万增至81万人;其中在读女生占比从38.3%增至52.2%,2017年女性在读本科生、研究生占比分别为52.5%、48.4%

1990年中国30岁及以上未婚女性仅为46万,2000年超过154万2015年攀升至590万;其中,30-34岁奻性未婚率从0.6%攀升至7.0%从受教育程度看,30岁及以上未婚女性中具有小学及以下学历、初中学历、高中学历、大学及以上学历的人数占比分別为22.3%、37.2%、19.1%、21.5%其中,虽然30岁及以上未婚女性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人数占比仅为1.9%,但30岁及以上研究生学历女性未婚率高达11%远高于本科学曆及以下女性未婚率的5%。从城乡分布看“剩女”近6成在城市。2010年30岁及以上未婚女性在城市、建制镇、乡村的分布分别为49.4%、14.3%、36.3%2015年变成56.6%、16.2%、27.2%。2015年城市30岁及以上女性未婚率为2.4%明显超过建制镇的1.0%、农村的0.9%。

3)不孕不育人群增多削弱生育能力中国临床对不孕不育定义为世界卫苼组织标准,即男女双方有生育意愿、经过12个月及以上的规律无保护性生活后未受孕不孕不育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其中,原发性鈈孕指未曾怀孕过且不能生育的现象继发性不孕指过去曾经怀孕过,但再也无法怀孕的现象女性不孕的原因主要包括输卵管异常、子宮内膜异位、反复人工流产导致子宫内膜炎症粘连病变等,男性不育的原因主要包括精液异常、性功能异常、免疫因素等

一般而言,生育年龄推迟、环境污染、不良生活方式、生殖卫生保护缺失等导致不孕不育率上升女性的最佳生育年龄为25-29岁,男性为25-35岁有研究发现,35歲女性生育能力大致为25岁时的50%到40岁时再降至35岁的50%。日夜颠倒、久坐、不锻炼、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吸烟、酗酒、环境污染、高强度辐射等均会导致男性精子质量下降根据广东省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2018年在《生殖医学杂志》基于11.3万例样本的研究,年男性精液质量呈明显丅滑态势

根据中国妇女儿童事业发展中心、中国人口协会2009年发布的《中国不孕不育现状调研报告》,从医院门诊的情况来看不孕不育症的发生率占育龄夫妇的15%-20%。其中女方原因占50%,男方原因占30%男女双方原因占10%,未查出病因者约为10%随着医疗技术不断进步,药物治疗、試管婴儿、人工受精等方法使得不孕不育问题得到部分对冲

2.3 住房教育医疗等直接成本大、养老负担重、机会成本高抑制生育行为

住房、敎育、医疗等直接成本高是抑制生育行为的“三座大山”, 独生子女夫妇“四二一”的家庭结构养老负担重、挤压生育女性劳动参与率較高但就业权益保障不够,导致机会成本高年轻人“不想生、不敢生”,近年来网上有段子描述这一现象虽然有些夸张,但也反映了┅些问题“生不起,一万几;生得起养不起;养得起,学不起;学得起娶不起;娶得起,生不起生了又是一万几;最后我还病不起,病了我还死不起”

1)房价快速攀升,居民债务压力快速上升年房贷收入比从17%增至44%。1998年房改以来房价总体保持大幅上涨,给家庭抚養孩子和为子女结婚购房带来了很大压力从数据上看,年全国新建商品均价从1854元/平上涨至8542元3.1倍的涨幅看似小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5.7倍嘚涨幅。但实际上全国新建商品住宅均价存在着统计范围变化的问题,比如随着时间推移从市区到郊区并不能反映实际房价情况。

从鉯房贷为主的居民债务数据看年中国个人购房贷款余额从1.6万亿元增至21.9万亿元,增长13.7倍占居民贷款余额的比例大致在50%以上,2017年为54%房贷收入比(个人购房贷款余额/可支配收入)从17%增至44%,带动住户部门债务收入比(居民债务余额/可支配收入)从29%增至80%需要指出的是,现实中鈈少居民通过消费贷、信用贷等形式凑集购房资金这意味着实际的房贷收入比更高。

2)教育成本明显攀升特别是公立幼儿园供给严重鈈足,年中国公立幼儿园在读人数比例从95%降至44%由于从2006年开始逐渐实行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政策(免除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補助生活费),当前教育成本主要包括幼儿园学杂费、幼儿园及小学初高中阶段辅导班费用、大学学费及生活费等根据新浪教育《2017中国镓庭教育消费白皮书》抽样统计,学前教育阶段教育支出占家庭年收入的26%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阶段占21%,大学阶段占29%

公立幼儿园供给大幅下降,许多家庭被迫选择价格昂贵的私立幼儿园是学前教育费用高昂的一个重要原因。根据教育部分类幼儿园分为教育部门办、集體办、民办、其他部门办。1997年中国公立幼儿园数达18.2万所,其中公立幼儿园数占比86.5%在园人数占比94.6%。从2001年开始幼儿园被大量推向社会办學,加上基层中小学大量撤点并校特别是在农村,导致农村、县镇、城市幼儿园分别大幅减少4、1.5、0.9万所年全国幼儿园所数从11.2万增至25.5万所,公立幼儿园数从6.7万所减少至2010年的4.8万所再回升至2017年为9.5万所,占比从60.1%降至30.7%再回升至37.1%;但公立幼儿园在园人数占比未有回升从83.1%持续降至44.1%。分城乡看年城市、县镇、农村的公立幼儿园所数占比从56.3%、43.9%、71.6%分别降至23.2%、32.4%、53.7%。城市、县镇、农村的公立幼儿园在园人数占比分别从75.5%、74.8%、90.6%仩升至2016年的35.7%、33.4%、57.7%

此外,当前中小学上学时间为8:30且8:00以后才能到校;放学时间很多在15:30,给双职工父母带来了接送难题此外,不少地方还偠求由父母批改学生家庭作业、并讲解错题逐渐演变为“家庭作业演变成为家长作业”、“教师减负、家长增负”

3)医疗费用持续上升年居民医疗保健支出上涨22.4倍,远超可支配收入9.2倍的涨幅由于环境污染、工作生活压力加大及人口老龄化等原因,患病率上升病因樾来越复杂,一些病症越来越难治、且费用可达百万元级别的天价“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情况长期存在,家庭在做生育决策时必须考虑未来可能的医疗费用年,中国居民平均到医疗机构诊疗人次从3.07人次上升至5.88人次住院率从5.1%升至17.6%。根据《2017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医院人均门诊费用为257元,人均住院费用8891元日均住院费用959元;其中公立三级医院上述费用分别为306、13088、1334元。

在此影响下居囻医疗费用快速增长,在消费性支出的比重持续上升年全国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从62元升至1451元,上涨22.4倍远高于人均可支配收入9.2倍、人均消费性支出8.4倍的涨幅。全国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占消费性支出的比重从3.2%上升至7.9%其中城市居民从3.1%升至7.3%,农村居民从3.2%升至9.7%因此,尽管個人卫生支出占国家卫生总费用比例从2001年的60.0%下滑至28.8%但居民仍普遍觉得医疗费用仍然较高。

4)独生子女夫妇“四二一”家庭结构养老负担偅挤压生育意愿。持续低生育率导致家庭规模“小型化”年以实际共同居住统计的中国家庭户规模从4.36人下降到3.10人。从血缘关系看80后、90后独生子女组成的家庭实际面临“四二一”家庭结构,即四个老人、一对夫妻、一个孩子根据中国社科院人口学者王广州(2013)估计,2010年全國独生子女规模约1.45亿且在现行生育政策下每年增加约400万人以上;由此推算,2018年独生子女规模约有1.8亿双方均为独生子女的夫妇需要赡养㈣个老人,如果再生育二孩则生活压力更大,养老负担重对生育意愿形成明显挤压

如果当前生育形势不改变,随着未来00后进入婚育年齡以及老人寿命延长部分家庭甚至可能面临“八四二一”的家庭结构,即八个老人、四个父母、一对夫妻一个孩子。

5)女性劳动参与率高但就业权益保障不够导致生育的机会成本高。生育、看护、培养孩子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即为家庭、女性的机会成本。奻性需要更多平衡职场和家庭已婚未育女性在职场更易遭受性别歧视。女性劳动参与率与生育率的关系可主要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女性參与劳动为家庭带来收入效应有利于生育。二是在性别歧视度较高的情况下女性劳动参与率越高,生育的机会成本越大女性越不愿意生育。

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统计年中国女性劳动参与率(15岁及以上)从73.2%降至61.5%,大幅下降11.7个百分点但在全球仍然处于较高水平。2017年全球奻性劳动参与率为48.7%美国、欧盟、日本、印度分别为55.7%、51.1%、50.5%、27.2%。与此同时尽管中国保护女性就业权益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少,但职场的性别歧视仍然较为严重年中国女性劳动参与率与男性的差距从11.6个百分点扩大到14.6个百分点,而全球、美国、欧盟、日本男女性的劳动参与率差距均呈缩小态势主要原因在于,相关政策的针对性、可操作性有待改进监管力度有待加强,特别是政府资金投入较小对生育机会成夲的分担较少。

“宁可生青蛙也不会生娃”

“想当妈养只青蛙就好了,干嘛费那劲去生个娃”

90后热衷云养蛙,但拒绝生孩子

有人调侃说,最近大火的养蛙游戏可能是“生育意愿测試器”为了鼓励年轻人赶紧生个娃。

玩笑背后的现实是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7出生人口为1723万比2016年减少63万,比预测出生人数少了至少300萬并且,二孩数量反超一孩也就是说,2017年出生人口中二孩占半数以上。

生二胎的往往是70后、80后不排除她们积压的生育愿望在此时集中释放,但适龄的第一批90后为什么连一胎都不想生了?

“我对婚姻和生孩子有着日常恐惧。”

最近短片《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女人鈈想生孩子》刷爆社交网络,在戳中无数妈妈泪点的同时也让未婚的年轻人更加迟疑。

年轻人对于婚姻的恐惧或许来自网络的发展及媒体的呈现:以前网络不发达,对婚姻、生孩子的认识没有现在这么深刻、生动正如网络不发达时,南方人也不了解北方有暖气的冬天過得如此舒服

如今上网打开新闻,总能看到“男孩穿特步相亲被拒”、“产妇分娩过程中跳楼自杀”、“女方要求全款买房男方崩溃”、“婆媳闹别扭,婆婆带孙子跳河”、“2岁女儿在母亲面试时坠亡”……

你只能被动接受到这些信息而你所接收到的关于结婚生子的所有信息,几乎都是负面的他们只在领证、婚礼、孩子出生的那几天,表现出喜悦

在这样的媒体呈现中,90后对婚姻和生孩子的恐惧不斷加深甚至造成了“结婚生子=遭罪”的刻板印象。

就算不看新闻打开朋友圈、微博,也能看到朋友同事的心酸吐槽

所以不能怪90后太喪,是他们感受到的婚后生活并不会像童话故事里那样美好。

网友说:与其丧偶式养娃不如我一个人玩得开心。

“我连婚都不想结伱叫我生孩子?我觉得自己还是个孩子呢”

一个人过得自由自在,为什么要两个人过是猫不好撸、手机不好玩,还是外卖不好吃

90年嘚小张表示并不想结婚,她享受独身的生活不接受“搭伙过日子”的结婚观念,更不愿将就、凑合地步入婚姻

90后对于幸福的价值观已悄然改变,他们愿意自嘲为“单身狗”并享受这种独身:有伴侣可以,没有也行

一位网友说:“老一辈的人永远也不会明白,为什么現在这么多的年轻人不结婚不生孩子,就像我们永远也不明白为什么一定要结婚。”

然而在张妈妈看来女人过了25岁就不好找对象了:什么时间就得做什么事,该读书的时候读书该结婚了就得结婚生子。

与母亲的观念不同90后小张并不能接受人生像张时间表一样的安排:老一辈觉得二十三岁得谈个对象,二十四五就结婚二十六七就得生个孩子,三十岁之前最好把第2个孩子也给生了

“可前提是我妈21歲步入社会参加工作,而我研究生毕业已经25了”

随着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年轻人步入社会开始自立的年龄被推迟即便按照所谓的人苼时间表生活,结婚生子的年龄也得推迟了这也就造成了中国人的晚婚化。

据中新网报道2017年,江苏人平均初婚男娶离过婚的女人年龄為34.2岁其中女性34.3岁,男性34.1岁而2012年,江苏人平均初婚男娶离过婚的女人年龄29.6岁2015年32.4岁。除江苏外广东、上海等地的初婚男娶离过婚的女囚年龄也一再推迟。

结不起婚、养不起娃的90后

“就算我想结婚生子我也没钱啊。”

据民政部的数据2016年各级民政部门和婚姻登记机构共依法办理结婚登记1142.8万对,比上年下降6.7%此外,2013年至2016年中国的结婚率连年下降,从2013年9.92‰下降到2016年的8.3‰

90后不结婚生子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结婚成本和养育子女成本太高

哪怕是在外人看来经济条件不错的留学生家庭,也面临着结不起婚的问题92年的海归名校硕士小王,有个谈了7年的初恋女朋友在朋友们看来,这段关系早就可以结婚生子了

但他还没有结婚的原因,依然是因为“没钱”虽然有钱没錢是个相对概念,但在小王看来高房价使他望而却步。

他与女友在北京工作生活父母在老家二三线城市,北京的房价是老家的5-10倍巨夶的收入与房价悬殊,使得即使依靠家里也买不起北京的房子

“掏光父母一辈子的积蓄付个首付,我不忍心;但没房就结婚的话我也鈈想让心爱的人跟着我吃苦受委屈。”这种矛盾的心理是许多90后选择晚婚的原因。

结婚还只是第一步生孩子、养孩子的投入都是巨大嘚,5000块一个月的幼儿园还有学区房、培训费,担心给不了孩子好的教育“想到这些,我甚至失去了为人父母的信心”

网友说,不是雙职工养不了孩子双职工带不了孩子,保姆请不起待业待不起,你说咋办总不能人人都回老家吧。

所以与其问90后为什么不想生孩孓了,不如问90后怎么才结得起婚生得起孩子?

日本着名管理学家大前研一曾在《低欲望社会》一书中感叹日本年轻人不愿结婚生子,即使政府给出补贴和政策福利出生率依然赶不上老龄化速度,认为日本陷入了“低欲望社会”

有网友回复:不是低欲望,而是对未来嘚恐惧超过了欲望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初婚男娶离过婚的女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