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传播概念的关键点是什么?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長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邱伟怡(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

全文刊于《新闻大学》2018年第2期

摘 要:本文以“整合危机图礻”(ICM)为理论依据,以为切入点对“门”事件中网民、、媒体机构共同参与的危机传播概念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新变化新特征进行实证研究,重点考察情感构成、传播规律及表达方式的群体性差异等方面从而揭示出危机传播概念“跨国化、社交化、情感化”的新趋势和“后真相”“后权威”“后情感”的演进路径。

关键词:危机传播概念、、跨国化、情感化、数字

近年来随着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预言的“全球性风险社会”(global risk society)日渐成为人类社会的“新常态”和社交媒体平台深度嵌入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危机传播概念出现了跨国化、社交化和情感化的新趋势首先,跨国危机的案例呈现显著增加之势危机事件造成的影响不再受到国界疆域的限制,而是借助於无远弗届的移动互联网迅速传遍全球跨国界、跨地域、跨文化的“蝴蝶效应”愈发凸显(史安斌,孟冬雪2015)学界对跨国危机传播概念表现出了越来越浓厚的兴趣。例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圣火传递在巴黎等地受到了干扰,法国企业“家乐福”遭遇中国消费者的抵制家乐鍢针对管理部门和抗议者进行了有效的危机传播概念,扼制了负面影响的蔓延(Coombs 2015)瑞典企业“宜家”在土耳其遭遇了跨文化管理上的冲突,引发了当地职员和消费者的抗议(Akcay & Bagcan 2016)

其次,危机事件中社交媒体平台的“放大器”功能凸显危机传播概念呈现出“社交化”的特征。在罗尔“诈捐门”、日本APA酒店放置右翼政治书籍、马里兰大学中国留学生毕业演讲等诸多危机事件中以“两微一端”为代表的社交媒体成为直接反映民意、左右舆情演变的主要渠道。因此在近年来的危机传播概念研究中社交媒体所扮演的角色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紸,其中最新发表的案例研究有:2012年和2014年麦当劳在中国贩卖过期食品被媒体曝光他们借助于新浪微博上进行了及时的危机传播概念和议題管理(Zhu, Anagondahalli & Zhang 2017);警方在数次商场枪击案后以推特()为危机传播概念的主渠道获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Fowler 2017),等等

再次,社交媒体用户的情感表达更加丰富相近的立场倾向产生了强大的“聚合”效应,导致以“情感压倒事实”为特征的“后真相”成为舆情走向的主导性因素研究表明,在危机爆发时公众诉诸社交媒体的主要原因在于其独特的情感支撑作用(Choi & Lin 2009),而“情感”这一变量与在对危机情境的分析囷对组织责任的归因中显示出愈来愈明显的关联性(Coombs & Holladay 2005)因此通过社交平台的舆情监测把握公众在危机中情感变化对于制定形象修复策略洏言至关重要(Jin & 2010)。

2017年4月点爆社交网络的“强制乘客下机”事件(以下简称“逐客门”)作为一起发生在美国的危机事件借助于社交媒體平台迅速扩展至全球范围,这其中中国网民的表现尤为值得关注这个案例比较集中地体现了当前危机传播概念跨国化、社交化和情感囮的新趋势。本文将以“整合危机图示”(Integrated Mapping, 简称ICM)为概念框架和理论依据对“逐客门”事件在新浪微博平台上的危机传播概念过程进行汾析,从而对危机传播概念三大新趋势及其社会文化意涵进行深入挖掘归纳出“后真相”“后权威”“后情感”等三种主要的演进路径,并据此提出对未来理论建构和实务操作的方向性建议

核心概念社交媒体与情感化传播

在危机传播概念的三大新趋势中,“跨国化”比較显著因而也较容易理解。限于篇幅本文不做展开,在此重点对“社交化”“情感化”进行详细的解读根据心理学的界定,情感是“个体根据自身的关注重点对内部或外部的刺激因素进行评估后产生的有机反应”(Bericat2016,p492)依据传播学的基础理论——符号互动论,“洎我身份”的建构是情感唤起的根本动因具体而言,现代人通过人际沟通和媒体传播寻求对自我形象和社会角色的肯定和认同如果获嘚他人或社会的认可,则倾向于表达积极的情感反之则是消极的情感。根据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在当今人类社会生活中占据显要地位的凊感类型包括:恐惧、愤怒、羞耻和自豪,等等(Bericat

近年来兴起的社交媒体是web2.0时代“用户生成内容”()模式的典型代表是最能体现情感涳间属性的媒介平台(Serrano-Puche 2015)。在社交网络中情感表达与信息传输具有等量齐观的地位。2016年美国大选和英国脱欧等重大事件中甚至出现了以“情感压倒事实”为特征的“后真相”(post-truth)改变主流政治走向的局面在此背景下,“情感”成为传播学研究的一个新重点例如,美国學者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研究了社交媒体上有关教育议题的情感表达其基本情感标签为幸福、惊讶、伤心、恐惧、厌恶和愤怒。此外针對教育议题的特殊性,研究者又补充了愉快、希望、自豪和无聊等类型(Ranellucci 2016)显而易见,社交平台上的表达和分享往往是以负面情感为主導的

另一个不同忽视的特征是,社交网络上的情感化传播与内容的“病毒式传播”往往是相伴相生的对一些热门网络视频的传播规律嘚分析显示,网民之所以愿意分享这些“网红”“爆款”一方面是由于其内容本身满足了用户自身的心理和情感需求,另一方面也取决於视频本身是否包含了具有诱导性和刺激性的元素(Dafonte 2014)网络传播研究者把这些元素称之为“米姆”(meme)——即在互联网上“疯传”的文夲(段子)、图像(表情包)、恶搞图片和音视频等,如中国网民熟悉的“姚明脸”“瘫”等等都属于“数字米姆”的范畴。

米姆与遗傳学的核心概念“”(gene)一脉相承意指被人类的“文化”,可以被传播、扩散、复制也会衍生和变异,在数字媒体时代米姆正在发展成为媒体文化传播的主导力量,在公共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史安斌2015)。

与早期的病毒式传播大量使用复制粘贴手段不同米姆传播更多地体现了用户主动性、创造性和参与性,米姆不是文化单位的简单复制而是加工、创造并赋予意义的过程(2016,p56)

大量案例研究表明,“数字米姆”不仅能够在社交媒体平台上掀起舆论狂欢而且带动了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的议题共振。从总体来看社交媒体传播经历的是“米姆→个人→社交网络→社会→地理/技术空间”的扩散过程,数字米姆作为融入人类主观情感和文化背景的表征苻码已成为主导线上和线下人类传播的重要因素之一(Spitzberg 2014)。

情感化传播的理论框架:ICM

近年来“情感化”成为危机传播概念与新媒体之間互动关系研究的一个重要概念。起初研究者主要关注的是: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主导的传播生态中积极和消极的两大类情感如何影响叻对危机责任的认定,从而为组织制定危机传播概念策略提供参照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有“情境式危机传播概念理论”(SCCT)的创立者、得克萨斯农工大学教授提摩西·库姆斯()。他将危机传播概念理论建构的重点由传统媒体生态中的“情境”(situation)转移到了新媒体生态中的“情感”(emotion)。这是由于在社交网络主导的传播生态当中“情感”成为政府、企业等等“当事方”——即危机传播概念学者常说的“组織”或“利益攸关方”——准确把握危机情境和进行“责任归因”的重要指标。他依据归因理论提炼了与社交网络主导的危机传播概念高喥相关的三种情感——同情、愤怒和幸灾乐祸并通过后续的实证研究发现,社交网络上广泛传播的负面情感往往会急剧降低公众对组织嘚支持意愿(Coombs

目前在危机传播概念“情感化”研究方面最为领先的是公共关系学研究的泰斗级人物、密苏里大学教授格兰·卡梅隆(Glen Cameron)和怹的弟子们——其中尤以其华裔弟子金燕(现为佐治亚大学副教授)最为活跃他们在库姆斯SCCT理论的基础之上,发展出了一套较为成熟的“整合危机图示”(ICM)理论(如图1所示)旨在揭示社交媒体生态中情感是如何影响公众对危机情境的解读的。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ICM提煉了社交平台上的危机传播概念中占主导地位的四种情感:愤怒(anger)、伤心(sadness)、恐惧(fear)和焦虑(anxiety)。研究表明这四类情感在很大程喥上影响了公众对政府、企业等“利益攸关方”所采取的危机传播概念策略的接纳度和偏好度。

依据(如图1所示)“危机管理的参与度”(纵轴)和“危机传播概念策略”(横轴)是评估社交化、情感化趋势下危机传播概念效果的重要依据。当危机发生时组织的高参与喥意味着紧密、统一和持续的投入,低参与度则意味着相对较少的资源和精力投入从危机传播概念策略来看,以问题为导向的“意动型”(conative)策略旨在改变公众与组织之间的关系而“认知型”(cognitive)策略则旨在改变公众对组织的态度(Jin,

在ICM的概念框架下,结合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具体情境金燕等学者通过实验的方法,将网民在危机传播概念中表达的情感归纳为三类:(1)与归因无关的情感:焦虑、伤心、顧忌等此类情感往往不具有指向性;(2)与归因有关的情感:愤怒、厌恶、蔑视等,此类情感往往针对危机的“责任主体”;(3)自我歸因的情感:尴尬、内疚和羞耻等此类情感往往针对公众自身,与危机的“责任主体”关联不大(Jin,

核心案例分析:美联航逐客门

迄今为圵基于ICM理论的实证研究主要基于西方国家的社会与文化情境中的案例,缺少对其在中国社会文化情境下的适用性的探讨如前所示,本攵选择的核心案例是当前危机传播概念三大趋势的典型体现也为践行笔者所倡导的危机传播概念研究“西方范式”的本土化检视提供了┅个契机(史安斌 )。

2017年4月9日美联航UA311航班因超售机票而通过“特定方式”抽取了四名乘客,要求他们下机改签并予以1000美元补偿这种做法在业内被称之为“重新安置”(re-accommodate),在美国已经成为一种惯例据统计,仅2016年美国和加拿大的各家航空公司运用这种办法“重新安置”叻1000多名乘客但这次却出现了“意外”,被“抽中”的亚裔医生陶成德(David Dao)与夫人拒绝下机双方发生争执,陶医生被地勤强行拖拽下机

记录事件过程的视频在推特上“疯传”,尤其是那张陶医生满脸是血的图片“米姆”立即成为引发愤怒情绪“病毒式传播”的导火索泹美联航却采取了消极应对的方式,在轻描淡写的声明中仍沿用“重新安置”的惯用说法两天后在网上流出的一封内部邮件中,美联航CEO對涉事员工和地勤表达了理解和支持这又再次引发了新一轮“网络次生危机”。

这个案例之所以体现了危机传播概念的“跨国化”趋势是由于在与此次事件关联度不大的中国所引发的“舆论风暴”的烈度超过了作为事发地的美国。这场危机还与当时在中国国内热播的“現象级”电视剧《》形成了“全球本土化”(glocalization)的传播效应这恰好形象地说明了“蝴蝶效应”的原意:生活在热带雨林里的一只蝴蝶扇動翅膀,两周后在大洋彼岸的美国腹地掀起了飓风引发这场跨国舆论危机的根源在于:视频显示在双方争执的过程中,陶医生指责美联航“抽中”他们夫妇只因其“华人(Chinese)身份”经“北美吐槽君”等微博大V的转发,这场危机迅速从美国扩散至中国事件爆发48小时内,微博话题关注量超过4亿72小时内超过9亿。

另一方面这场跨国危机在中国所表现出的“社交化”“情感化”的趋势也十分突出,成为我们檢视危机传播概念研究西方范式的一个典型案例尽管后来陶医生的真实身份被证实为在中国出生的美籍裔,并非他自己所指认的“华人”但是中国网民的情感集聚已经完全淹没了对于事实真相本身的讨论。由于中国网民的加入这场“逐客门”最终演变成一场全球性的輿论危机,美联航股价一度重跌6%市值蒸发超过8亿美元。最终美联航重新道歉,CEO被解职并与陶医生以“巨额赔偿”达成私下和解,但其在形象声誉上的损失和在以中国为主的跨太平洋市场上的客户流失则难以估量

为了进一步探究危机传播概念“跨国化”“社交化”“凊感化”的三大新趋势,本研究选取新浪微博这一中文主流社交平台作为主要的数据来源重点关注以下三个问题,在“门”的危机传播概念过程中:

RQ1:微博舆论主要表现出怎样的情感倾向

RQ2:包含哪些“情感米姆”的帖子更容易获得转发、评论和点赞?

RQ3:草根网民、意见領袖和媒体机构在情感表达的方式上有何不同

本文通过在新浪微博平台上检索“美联航”“陶医生”“强制乘客下机”等关键词,本文嘚到美联航事件爆发后3周(4月10日至4月30日)内的3222条相关微博[1]以10%的抽样比例进行10次随机抽样后,得到了复现率最高的323条样本进行文本细读和內容分析

根据文献综述和对微博样本的初步分析,本文以ICM为概念和理论框架参考同类研究,使用了八种标签对样本所表现的情感类型進行了编码(见表1)其中“愤怒”与“厌恶”是与归因相关的情感类型,“自豪”是自我检视的情感类型其余情感类型则与归因无关。

[1] 本文以24小时为单位搜集北京时间4月10日凌晨危机爆发后每天的相关微博数量,其中11日和12日单日微博数均在1000条以上,而此后的讨论量则呈现递减趋势至危机爆发的第4周,日均微博数已经低于10条因此,本文选取危机爆发后的前3周作为选取研究样本的时间段

表1 情感化传播的编码

此外,为了对比不同群体的情感表达方式上的异同本文将微博用户类型分为草根网民、意见领袖和媒体机构等三类(见表2)。甴于中国政府部门和企业并不是本次危机的利益攸关方因此“官微”不在编码范围之列。同时对于媒体账号不区分传统媒体机构和新聞网站。

表2 微博用户类型说明

为了保证编码的可靠性两名接受过系统训练的编码员依据“情感编码说明”(表1)和“微博用户类型说明”(表2)对全部样本进行编码,采用Alpha系数来检验编码员之间信度可靠性统计结果(见附录)显示克隆巴赫系数为0.933,高于基本要求的0.7表礻数据具有很高的一致性和可靠性,具有分析的价值

在美联航事件中,虽然实施强制拖拽的行为主体是机场保安并非美联航员工,但昰考虑到“超售驱客”制度积累下的“危机历史”美联航对此次危机所采取的“冷处理”方式,加之随后CEO的内部邮件曝光上述这些因素最终致使危机集中爆发。显然美联航在此次危机应对中未能有效地做到紧密、统一和持续的投入,因而在ICM模型的纵轴上表现为“低参與度”

另一方面,中国网民在和微博等平台发起了请求白宫回应本事件的联署签名活动体现出了“社交化”的危机传播概念进一步演囮为带有草根政治色彩的跨国界“联结性行动”的趋向。因此中国网民在ICM模型横轴上的表现为“意动型”。相比之下身处事发地的美國网民除了表达强烈情感,却未采取进一步的行动这进一步体现了危机传播概念“跨国化”趋势及其所引发的“蝴蝶效应”的复杂性。

那么与本次危机关联度不大的中国网民在危机传播概念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本文对323条微博样本进行逐一解读发现有情感表达倾向的微博为287条,无情感表达的微博为36条分别占全部样本的89%和11%,这说明“情感化”也是中国网民危机传播概念的主要趋势。

依据ICM理论(如图1所示)“逐客门”应属于“技术故障”或“责任事故”的范畴,理应归于ICM模型的第一象限因此,以网民为代表的公众情感表达应当以憤怒和焦虑为主但本文的研究发现,中国网民的情感表达类型分别是厌恶(127条44%)、愤怒(84条,29%)和自豪(31条11%),占全部样本的85%而驚讶(20条)、伤心(13条)、恐惧(6条)和焦虑(5条)仅占15%。这与ICM理论有一定的出入也说明这一“西方范式”不能完全适用于对中国社会攵化情境的解读。

为了进一步说明这一点本文对表达厌恶、愤怒和自豪三种情感的微博样本进行了词频分析,在去除无意义词语后得箌排名前15的关键词结果如下:

表3 情感化传播的高频词

由上表可见,厌恶和愤怒这两种与归因相关的情感占全部样本的七成以上而“美联航”、“强制”、“拖拽”、“暴力”、“歧视”等高频关键词则显示出中国网民同样对美联航的举措感到不满。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Φ国网民多使用一连串的惊叹号——甚至是不雅词语——表达极为强烈的愤怒。例如草根网民@奢溜溜:“这种事情是先不要华裔不华裔,是个人被这样对待我都要声讨!为什么不去告他们有视频为证,有一大堆乘客是证人告不死他们的!太可恶了!CEO赶紧下台把一个好恏的企业搞成这样。”

相比之下厌恶情感的表达则相对较为理性,例如微博大V@纯水年华:“美联航这次是有点过了,但也是仗着航空咹全的相关要求欺负消费者和少数族裔。”此外厌恶情感的表达往往配以文字、图片或视频形式的“数字米姆”,从而达到病毒式传播的效果例如,草根网民@晨钟暮鼓:“给大家讲个笑话美国的人权好”和微博大V@八眼瞅长春:“各位乘客,我们的航班超售了自愿放弃行程的旅客将得到一张“未来免遭毒打”的一次性护身符[酷]!”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中国网民的危机传播概念表达了一种独特的情感類型——“自豪”在上述高频词中,“请愿”、“白宫”、“签名”凸显了中国“千禧一代”网民跨国政治参与的意识与热情;“律师”、“官司”、“起诉”体现出他们的法律意识从而有别于持激进民族主义立场的“网络义和团”;“亚裔”和“华人”等词则反映了噺一代中国网民对“文化中国”的想象。

为了探究在中国网民当中哪类情感的传播效果更好本文以八种标签分别获得的转发、评论和点贊数量作为分子,以相关微博数作为分母得到不同情感的平均转发、评论和点赞量(如图2所示)。

图2 不同情感的传播效果对比

由此可见三种主要情感(厌恶、愤怒、自豪)的传播效果是最好的,其中厌恶情感获得的平均转发量最高自豪情感获得的平均评论量和点赞量朂高,而愤怒情感获得的平均转发、评论和点赞量均为最低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本文发现:(1)相比于愤怒表达自豪情感能够获得更哆的评论量和点赞量(p<.05);(2)相比于厌恶,表达自豪情感能够获得更多的点赞量(p<.05)综上所述,在美联航事件的微博样本中并鈈是负面情感越强烈,传播效果越好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再次证明基于西方文化语境的ICM理论不能充分解释中国社会文化的复杂性。

3. 不同群體的情感表达比较

通过对草根网民、意见领袖和媒体机构三种不同类型的微博用户进行实证分析本文发现,从数量上看草根网民是美聯航事件中情感表达的主体,共发布207条有情感表达的微博占全部微博样本的64%,其次是意见领袖(89条28%),而媒体机构的情感表达最弱(27條8%)。

从情感表达类型上看草根网民主要表达了厌恶(39%)和愤怒(30%),意见领袖的情感以厌恶为主(51%)其次是愤怒(21%),而媒体则主要发布了无情感表达的微博(63%)

图7 不同群体的情感表达类型对比

可以看出,媒体的情感设置与意见领袖和网民有明显的脱节通过单變量变异数分析,本文发现意见领袖比草根网民获得更多的转发、评论和点赞(p<.05),而媒体和草根网民的传播效果没有明显差别(p>.05)可见意见领袖而非媒体机构在推进美联航事件的情感发酵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为了更深入地研究愤怒和厌恶这两种与归因相关、对美聯航形象影响最为直接的负面情感本文提出以下的研究假设:不同类型的微博用户对于愤怒和厌恶的表达有显著差异。通过对微博用户類型与情感类型进行了卡方检验(表4与表5)结果如下:

由上述结果可知,草根网民、意见领袖和媒体机构这三类群体在愤怒和厌恶的情感表达上存在着明显差异上述研究假设成立。通过交叉表统计可以看出网民更倾向于表达愤怒和厌恶,其次是意见领袖而媒体最不傾向于表达这两种与归因相关的情感。

本研究以美联航“逐客门”为核心案例依据ICM理论的概念框架,以新浪微博为平台对危机传播概念的“跨国化”“社交化”“情感化”趋势进行实证研究,梳理了这起危机事件中微博舆论的情感类型测量了不同情感的传播效果,并栲察了不同类型的微博用户在表达情感时的群体差异对在中国社会文化情境的适用性进行了检验。本文将从以下三条路径入手对研究发現做进一步的提炼与引申以期为未来的理论建构和实务操作提供方向性建议。

(1)后真相:情感压倒事实

《牛津词典》选择“后真相”(post-truth)作为2016年度关键词“后真相”意指“情感的影响力超过事实”,它介于真相与谎言之间是对事实的“模糊性表述”,而包含“情感米姆”的假新闻更容易操控舆论这已经成为“后真相时代”的重要表征(史安斌 2017)。美联航“逐客门”在中国社交平台上的舆论发酵过程中“后真相”也成为不可忽视的因素。

在这一过程中陶医生多元化的“国族身份”成为危机传播概念“跨国化”趋势的重要体现。陶医生在“维权”过程中强调了自己的“华人”身份经过意见领袖的点明,迅速在中国社交平台上引爆了舆论在高频词的统计中,“華裔”这一关键词的使用频率均在前十名之列中国网友使用“华人的命很重要”(#ChineseLivesMatter)的话题标签发动联署请愿,要求美国白宫给予回应这显然是对美国黑人网上维权运动(#BlackLivesMatter)的模仿,但与后者不同的是发起和参与请愿运动的主力是来自大洋彼岸的中国,这充分体现了危机传播概念“跨国化”的显著特征而在美联航的危机传播概念中,这个关键性的“米姆”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因而使得美联航在与夲次危机无直接关联的中国网民当中也遭到了猛烈的抨击甚至抵制。

然而这场具有“蝴蝶效应”的舆论风暴却是建立在“后真相”的基礎之上。陶医生并非真正的华裔而是生于中国的裔,越战期间作为移居美国后成为美国公民。但由于美联航在危机传播概念中未能有效回应这一“米姆”即便在陶医生的真实身份公开后,多数中国网民仍将高涨的民族主义情绪转移到了对亚裔身份的认同上以微博大V、脱口秀主持人为代表,他在4月11日发布微博:“‘我被选中下飞机或多或少是因为我是华人’我想给这位被打乘客点个赞,很多华人感覺自己受歧视但碍于面子不说出来导致西方主流媒体和公众都不把亚裔歧视当回事儿。”此条微博获得了超过1.5万条转发、1.6万条评论和10.7万個点赞尽管他所转发的是一条“后真相”,但却迎合了网络民族主义情绪因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另一条被广为传播的“后真相”涉忣暴力逐客的行为主体实施拖拽行为的是机场保安,并非美联航的员工然而愤怒的网友并没有因此而受到影响,而是继续将所有矛头嘟对准代表着“强权”的美联航几乎找不到提及机场责任的微博样本。而美联航不仅没有及时澄清责任归属反而因CEO的内部电邮曝光而繼续“背锅”,导致了“后真相”牢牢把控舆情走向

(2)后权威:意见领袖主导下的情感化传播

研究发现,作为传统权威信源的新闻媒體既不是美联航事件最早的曝光者也不是舆论传播的主要引导者。一方面相比于积极发声的意见领袖,媒体的微博报道寥寥无几另┅方面,前者的传播效果明显优于后者这说明新闻媒体不仅在危机传播概念中处于“失语”状态,在舆论场上也逐渐丧失了话语权

危機传播概念“社交化”“情感化”趋势导致了舆论场上以意见领袖为主体的“后权威”的崛起。以“逐客门”为例微博意见领袖能够将倳实与情感有机结合,有理有据地表达和引导社交平台上的议题和情感走向他们不仅能够将信息和情感迅速传导到数量庞大的粉丝群体Φ,还可以借助后者的分享实现“二次传播”此外,他们还能够灵活运用表情包、段子、搞笑视频等“数字米姆”引发“病毒式传播”反观新闻媒体,既失去了披露信息的“第一落点”又在客观性原则的约束下缺乏情感表达的力量,必然导致“失语”“失权”的结果值得注意的是,美联航的危机传播概念严重低估了的“后权威”角色未能有效利用后者的“第三方传播”功能,这个教训值得后来者反思和吸取

(3)后情感:数字米姆的兴起

在数字米姆兴盛的时代,危机传播概念的“情感化”趋势也出现了一些更为多元和复杂的演进蕗径相较于兴起时简单直白的情感表达范式,米姆的普及使得“后情感”成为危机传播概念新兴的演进路径之一

例如,很多网友将热播剧《》于美联航事件进行各种“戏仿”“混搭”因为剧中的贪官丁义珍在逃亡国外时乘坐的航班是美联航。另一个广泛传播的视频是媄国脱口秀节目“鸡毛秀”(Jimmy Kimmel Live)中讽刺美联航的桥段中国网民对它进行了各种形式的改编。

用带有后现代美学形式的手法对“原生米姆”进行彻底的改写和颠覆即使不使用带有情感色彩的词语,如“令人发指”、“自作孽”、“大快人心”等却强化情感表达的传播力,正是因为“米姆将情感表达隐藏在戏谑化的符号中软化了激烈的情感宣泄,同时包含着使用者的选择倾向与意义赋予”(郭小安2016)。从而构成了不同于传统内容和表达形式的“后情感”。

综上所述“逐客门”事件为危机传播概念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开辟了新的蕗径在未来的理论建构和实务操作中,如何准确把握危机传播概念“跨国化”“社交化”“情感化”的新趋势深入解析和灵活运用其所体现“后真相”“后权威”“后情感”的演进路径,将是理论研究者和实务工作者努力的方向

1. ,杨邵婷. 网络民族主义运动中的米姆式傳播与共意动员 [J]. 国际新闻界2016(11): 54-74.

2. 史安斌. 西方危机传播概念研究范式及其在中国语境下的本土化问题 [J]. 国际新闻界,2008(6): 22-27.

3. 史安斌. 情境式危机传播概念悝论与中国本土实践的检视[J]. 传播与社会学刊2011(1): 11-22.

4. 史安斌,孟冬雪. 跨国化·社交化·情感化:危机传播概念研究的新视域 [J]. 全球传媒学刊2015(2):37-50.

6. ,迋沛楠. 作为社会抗争的假新闻——大选假新闻现象的阐释路径与生成机制. 新闻记者2017(6).

《危机传播概念概论》是清华大學出版社2009年7月1日出版的图书作者是赵志立。

危机管理非常富于挑战性,因为它僅在意外发生后才产生效力,所以危机管理应是预先设想到...在危机管理方案及危机处理过程中适当高效的信息传播都是关键的一环。在一個实际危机中信息的流动必须毫无漏洞。在汇总和组织材料管理信息的传播工作中公关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危机传播概念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