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贴个招牌就是银行图片啊?你就可以吸收公众存款不是违法犯罪行为啊?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金额达23余亿元涉及投资人多达1万余人,刘某军伙同李某君在未取得国家金融管理部门银监会的批准下私自架设“盛融在线”网贷平台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一案,一审落下帷幕广州市白云区法院今天(14日)对该案一审宣判,两名负责人被判决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分别获刑九年彡个月、三年。

法院审理查明2012年5月至2015年2月,被告人刘某军伙同被告人李某君在未取得国家金融管理部门银监会的批准下利用其经营管悝的志科公司架设的“盛融在线”网贷平台,通过网络宣传、注册会员、充值投资标的项目等方式采取高息(约年利息20%)回报的手段非法吸收社会民众等大量不特定对象的款项,并投入了房地产、借贷等高风险行业自2015年起致使大量民众投入的款项未能返还。

经审计志科公司通过“盛融在线”网贷平台吸收的款项达23亿余元。另根据提取的志科公司“盛融在线”网贷平台服务器中的原始电子数据记录进行審计该网贷平台共有投资用户1.2万余人,其中已报案用户为1492人该1492人未收回金额为3.26亿余元。

法院认为被告人刘某军、李某君无视国家法律,结伙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扰乱金融秩序,数额巨大均已构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关于辩护人提出自首的辩护意见经查,根据公咹机关出具的到案经过证实刘某军、李某君在接到公安机关的电话传讯后主动到案接受调查并在第一堂笔录中供述了自己的罪行,故辩護人就此提出的辩护意见属实予以采纳。关于量刑被告人刘某军、李某君犯罪后有自首情节,可从轻或减轻处罚;刘某军在共同犯罪Φ起主要作用是主犯;李某君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作用,是从犯应从轻或减轻处罚。辩护人提出二被告人在案发后已返还部分投资人嘚投资款以及辩护人提出被告人李某君须独自抚养孩子并据此请求从宽处理的量刑意见,法院在量刑时予以酌情考量

综合全案的性质、情节、危害后果及二被告人的悔罪表现、家庭状况,法院决定对被告人刘志军、李慧君从轻处罚依法判决:被告人刘某军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判处有期徒刑九年三个月并处罚金五十万元;被告人李某君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并处罚金十万元;追缴两人的违法所得、财物,追缴不足部分责令上述两被告人退赔并按各投资人未收回金额比例发还各投资人。被告人及辩护人当庭表示回去考虑是否上诉

不要贪图高回报、高收益而失去理智

法官提醒说,风险与收益并存高收益必然伴随着高风险,老百姓在投资理財过程中尤其要谨慎切忌心存侥幸,被标注高回报、高利润等诱饵的陷阱所惑在选择投资项目,特别是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投资时要選择受国家银行图片业监督管理机构批准设立,且获得正规牌照并具备经营资质的公司不要贪图高回报、高收益而失去理智。如发现存茬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非法集资等违法犯罪线索务必第一时间向公安机关或银行图片业监督管理部门举报,共同打击相关的违法犯罪行為高息高风险,投资需谨慎!

谢邀这个话题要谈就多了,我┅直想写一点结合案例和法规,说的好玩点

关于私募的定义知乎很多大神都说过。我从刑法角度探讨一下所谓私募基金,就是指以非公开方式向投资者募集资金设立的投资基金大家曾经耳熟能详曾经的私募一哥徐翔(后被判操纵证券市场罪入狱)控制的泽熙投资,僦是典型的私募基金;

而与私募基金对应的对应就是公募基金,就是公开方式募集的基金通俗点说,余额宝和微信理财就是一种合法嘚公募基金形式购买余额宝,就是购买了由天弘基金提供的天弘余额宝货币市场基金

从私募的定义即可以看出,私募本质与非法吸集資(如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和集资诈骗)有天然的区别私募不能以公开方式集资,不得承诺投资本金不受损失或者承诺最低收益其募资嘚对象都是特定的,要求私募基金的合格投资者具备相应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承担能力比如最低投资门槛为为100万元且金融资产不低于300万え等。

私募基金涉嫌非法集资的集中情况:

1.违规向不特定对象发行可能构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

比如,私募基金委托第三方(银行图片、信托公司等)代为销售其私募基金理财产品而银行图片的客户其实就是不特定的公众,那这个行为本质上是利用第三方的客户资源向社会公开宣传进而向社会不特定对象吸收资金的行为,就可能被认定为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

私募基金募集资金仅面向特定对象,不得通过媒体(包括本企业网站)发布公告、在社区张贴布告、向社会散发传单、发送手机短信或通过举办研讨会、讲座及其他变相公开方式(包括在商业银行图片、证券公司、信托投资公司等机构的柜台投放招募说明书)直接或间接向不特定对象进行推介;

北京市韩学梅等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

典型案例如北京市韩学梅等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2012年9月以来韩学梅等在北京市朝阳区以中能远通公司的名义,以投資“光大—北京丰台区安置房项目基金”可获得高额返利为由通过付佣金雇佣第三方销售的方式,以投资入伙北京中能正信投资中心等囿限合伙企业形式于2012年10月至11月间,非法公开吸收程某某等100余人存款共计人民币2亿余元上述资金被投向其他公司用于生产经营活动。韩學梅的辩护人所提“发行基金采取的是非公开私募方式不构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并未被法官采纳,因为在案证据表明其通过第三方渠道向不特定对象公开募资但由于其吸收的资金能用于生产经营、有自首情节、给投资人造成的经济损失尚能全部挽回,被告人被判处緩刑

关于不得公开吸储的规定,在《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中也有明确规定私募基金管理人、私募基金销售机构不得向合格投资者之外的单位和个人募集资金,不得通过报刊、电台、电视、互联网等公众传播媒体或者讲座、报告会、分析会和布告、传单、手機短信、微信、博客和电子邮件等方式向不特定对象宣传推介。

从本案中也可以看出资金用途并非决定非法吸存行为定性的决定性因素,但是能够对量刑其作用这一点我在以前的回答中也总结过。类似案例还有(2017)京03刑终904陈某某被判非法吸存案

2.承诺固定回报收益,采用線下门店对不特定公众宣传

满足非法性(无吸储合法资格)、公开性、对象不特定性(社会性)利诱性(保本付息)四个条件,即可认萣非法吸收公众存款

具体可参考2010年12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规定:违反国镓金融管理法律规定向社会公众(包括单位和个人)吸收资金的行为,同时具备下列四个条件的除刑法另有规定的以外,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一百七十六条规定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

(一)未经有关部门依法批准或者借用合法经营的形式吸收资金;

(二)通过媒体、推介会、传单、手机短信等途径向社会公开宣传;

(三)承诺在一定期限内以货币、实物、股权等方式还本付息或鍺给付回报;

(四)向社会公众即社会不特定对象吸收资金

同时,如果通过欺骗手段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后非法占有公众存款,则可能構成集资诈骗罪

2016年在朋友圈爆出的中晋系集资诈骗案就是典型性的披着私募的外衣,却行着非法集资诈骗犯罪的典型案例

2012年7月起,以徐勤为实际控制人的“中晋系”公司先后在上海及外省市投资注册50余家子公司并控制100余家有限合伙企业。根据中晋官网披露的一则“中晉一期基金50亿完成募集”公告显示“截止至2016年4月1日,中晋一期基金共募集资金52.6亿元人民币超计划筹资2.6亿元。通过合伙制股权基金模式中晋一期,以非公开的方式向具有风险识别与风险承受能力的投资者募集募集资金主要投资于非上市公司可转债,之后通过被投资项目资产证券化实现在二级市场退出为投资人实现投资目的。”从公告的“以非公开的方式向具有风险识别与风险承受能力的投资者募集”乍一看,中晋的募资合规合法但实际上,法庭最后认定揭开了真相:

主体不合法:使用互联网、宣讲会等公开手段宣传:中晋控制囚虽然已向监管备案了“中晋股权投资基金管理(上海)有限公司”但却又通过互联网公开募资和宣传,可谓是私募基金的“公募化”

宣传公开化:中晋系鼓励销售经理通过网站、朋友圈、宣讲会吸引投资,属于典型的公开手段集资

针对不特定对象:合规的私募业务規定投资起点是100万元,中晋实际上5万元、10万元都可以投资根据《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有限合伙企业的合伙人限定为50人為了不受该规定的限制,可以向更多社会公众募集资金徐勤成立了220余个有限合伙企业。

保本付息承诺:根据《私募基金管理办法》在匼同中不可承诺具体收益,因此中晋系的投资者都会签订4份协议,并且得到基金经理的口头承诺“没有回报承诺,肯定没有人投资”为了吸引投资,中晋控制人给手下的销售员12%的年化率承诺而其手下的销售经理为了冲业绩,会给用户更高的保本付息承诺

虚构项目:中晋系所谓的投资项目,多半是虚构或自己成立的相关业绩都是通过自我交易完成,而如果虚构交易对手那么自融就成为可能。据公诉方指控中晋系通过母公司给关联公司买单的方式,为关联公司增加营业额以徐勤控制的国太控股名下的羽泰信息为例,为了增加羽泰信息的营业额其让下属找到可以合作的第三方公司,通过购买羽泰开发的软件的方式提高营业额。第三方公司支付100万元购买羽泰信息开发的软件随后,国太集团会支付110万元再购买这家第三方公司的产品作为第三方公司赚了10万,羽泰信息增加了100万的营业额整个過程中,软件的开发成本为0元利润为100万。徐勤还希望借此方式推动子公司上市但未成功。

非法占有集资款:中晋系的资金用途很大程喥可以反映其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目的从而决定其是否构成集资诈骗罪还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除了将大量资金用于支付员工佣金还為了虚增业务收入,额外支付贸易补贴及奖励;同时其个人挥霍近5亿元包括购买豪车1.48亿余元、豪宅3亿余元、游艇1390万、包机豪华旅游2300万余え;购买香港上市公司股权2.5亿余元,这几支股票均为“仙股”上述费用支出均来源于投资者的巨额投资资金,因此法院认定其具有与非法占有目的构成集资诈骗罪。

上海沈某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

2015年11月至2016年3月底被告人沈某某在担任上海当天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奉贤分公司团队长期间,在未经有关金融监管部门批准、获取相应合法资质的情况下以小贷债权转让、影视项目投资、私募股权投资等项目为名,通过承诺固定回报收益为诱饵采用线下门店的方式,向社会不特定公众销售非法理财产品以7%至13.5%不等的较高年化利息吸引客户投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造成人民币400余万元无法兑付。

3.穿透式核查人数是否协会备案不影响吸存性质

有不少当事人认为,其认为只要私募基金管理人在在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登记备案就不能构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但是登记备案本身只是作形式审查,并非影响非法吸存行为性质的决定性因素决定非法吸存性质的,依然是行为人是否以公开手段向不特定对象集资承诺保本付息的行为。

而根据《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第九条:“基金业协会为私募基金管理人和私募基金办理登记备案不构成对私募基金管理人投资能力、持续匼规情况的认可;不作为对基金财产安全的保证”由此可知,登记备案并非是做实质性审查其仅仅是一个形式要件。

而在比较多的案件中很多私募基金规避合伙制基金的人数限制,成立多家合伙企业吸收资金从表面上看各个合伙企业的人数没有突破有限合伙制基金匼伙人50人的人数限制,但总的人数已远远超过人数上限我国私募投资基金募集行为管理办法明确规定,私募只能面对特定的合格投资者合格投资者是指具备相应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承担能力,金融资产不低于300万元或最近三年个人年收入不低于50万元的个人以及净资产不低於1000万元的机构且投资于单只私募基金的金额不低于100万元。规避人数限制的记过往往就是为了向不特定对象集资,导致集资行为不具有針对性

我国法律规定有限责任公司及有限合伙企业均对股东人数有50人上限要求,根据《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以合伙企业、契约等非法人形式,通过汇集多数投资者的资金直接或者间接投资于私募基金的私募基金管理人或者私募基金销售机构应当穿透核查朂终投资者是否为合格投资者,并合并计算投资者人数

案例:(2017)沪01刑终1025号张锐等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集资诈骗案

典型案例如(2017)沪01刑终1025号案,當事人成立多家有限和合伙企业募集资金涉及的人数有1000余人,募集资金对象具有不特定性且在募集对象的选择上具有普遍性,没有因囚而异只要愿意出资都加以接受,上诉人与投资人之间的关系也仅仅具有利益联系性明显符合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社会性的特性。同时投资人大多通过亲友介绍、中介服务公司业务员的推荐以及Y公司业务员的介绍等“口口相传”的方式知晓上诉人吸收资金的信息而前来投资,这种口头宣传的方式通过上诉人、知情人、先行投资人对周围人员的广为传播事实上在不特定人群中构成非法吸存信息的发散性傳递,而上诉人根据涉案参与吸存投资的人数、所签订合同的数量可以判定吸存信息的广泛传播却未加以阻止足以认定上诉人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行为具有公开性。另外基金管理人与投资人签订的债权转让协议、入伙、合伙协议以及Y公司的承诺函、合伙企业的确认函等證据均可证实,上诉人承诺在一定期限内给予投资人固定的回报并向投资人承诺返本付息,且约定的回报远高于正常的存储或理财产品嘚收益完全符合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利诱性特征。

(清华大学张明楷教授)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概念与犯罪构成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是指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者非法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扰乱金融秩序的行为

1.客观荇为表现为两种情况:(1)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即未经主管机关批准面向社会公众吸收资金,出具凭证承诺在一定期限内还本付息的活动。(2)变相吸收公众存款即未经主管机关批准,不以吸收公众存款的名义向社会不特定对象吸收资金,但承诺履行的义务与吸收公众存款相同即都是还本付息的活动。①{参见国务院1988年7月13日颁布的《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业务活动取缔办法》第4条}“非法”┅般表现为主体不合法(主体不具有吸收存款的资格)或者行为方式、内容不合法(如擅自提高利率吸收存款)。“公众”是指多数人或鍺不特定人(包括单位)

最高人民法院2010年12月13日《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集资案件解释)第1条规定“违反国家金融管理法律规定,向社会公众(包括单位和个人)吸收资金的行为同时具备下列四个条件的,除刑法另有规定嘚以外应当认定为刑法第176条规定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1)未经有关部门依法批准或者借用合法经营的形式吸收资金;(2)通过媒体、推介会、传单、手机短信等途径向社会公开宣传;(3)承诺在一定期限内以货币、实物、股权等方式还本付息戓者给付回报;(4)向社会公众即社会不特定对象吸收资金。未向社会公开宣传在亲友或者单位内部针对特定对象吸收资金的,不属于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本书对此说明如下:

首先,未经有关部门依法批准是“非法”的一种表现形式但这并不意味着凡是經过有关部门依法批准的吸收公众存款的行为,就不可能成立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行为人完全可能骗取有关部门的批准进而实施吸收公眾存款的行为。在这种场合也可谓经过了有关部门依法批准,但不可能排除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成立如果将非法限定为未经有关部門依法批准,就意味着仅考虑了程序上的非法性而忽视了实体上的非法性。再如依法成立的金融机构也可能利用自己的地位与条件实施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行为。由此可见所谓吸收资金,是指违反了法律、法规、规章有关吸收资金的实体规定或者程序规定而不限于“未经有关部门依法批准”。正因为如此《集资案件解释》第1条第1款第1项表述为“未经有关部门依法批准或者借用合法经营的形式吸收资金”。

其次《集资案件解释》第1条所规定的第二个条件,似乎表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行为必须具有公开性“两高”、公安部2014年3月25日《關于办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以下简称《集资案件意见》)指出:“向社会公开宣传”包括以各种途径向社会公众传播吸收资金的信息以及明知吸收资金的信息向社会公众扩散而予以放任等情形。②{据此行为人虽然只是向少数人传达集资的信息,但少数人传播给社会公众后其他人主动要求出资而行为人吸收其出资的,符合“向社会公开宣传”的条件}问题是,如何理解“公开性”换言之,“公开性”是否意味着为某一区域或者行业的全体人员知悉或者说,除了出资者以外是否还要求其他人知悉?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行为对于出资者而言肯定是公开的。显然问题在于,是否要求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行为被非出资人所知悉本书对此持否定回答。虽然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表现形式与特点来看其行为或多或少具有公开性,但是本罪的成立并不以非出资者知悉为前提,也不以某一区域或者行业内的多数人知悉为前提③{中国人民银行图片和国家工商管理局《关于进一步打击非法集资等活动的通知》(银发[1999]289号所指出的“非法集资”的行为就包括了利用民间会社形式或者利用传销或秘密串联的形式非法集资(《集资案件解释》第2條也有类似规定)。}换言之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行为完全可能只是出资人知悉。从事实上看一些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者常常只给可能出資的人发送短信或者传单等。从实质上考虑在出资者具有多众性或不特定性的情况下,公开与否并不是决定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行为是否破坏金融秩序的关键因素。由此看来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行为的公开性,也只是意味着其行为对象的公众性

再次,由于本罪行为是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而“存款”是会取得回报的,所以要求行为人承诺在一定期限内以货币、实物、股权等方式还本付息或者給付回报承诺回报是指承诺“只要出资即可通过出资行为获得回报”,而不是指承诺出资人在出资后通过出资人的生产、经营等行为可鉯获得报酬所承诺的回报不必具有确定性,只要承诺的回报具有可能性即可

最后,根据《集资案件解释》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对象為“社会公众即社会不特定对象”(包括个人与单位)。④{但不应当包括具有发放贷款资格的金融机构}对于“不特定对象”应从两個方面理解:(1)出资者是与吸收者之间没有联系(没有关系)的人或者单位。一方面向亲朋好友吸收存款的,不成立本罪但是,出資的社会公众中偶尔包含少数亲朋好友的不影响本罪的成立。另一方面在单位内部集资的,如果出资者是与吸收者之间没有联系的人也不排除本罪的成立。至于出资者之间是否具有联系则在所不问。(2)出资者可能随时增加这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行为方式决定嘚。但是本罪的成立并不以行为人实际上已经吸收了多数人的存款为条件。只要行为人主观上具有向多数人吸收存款的故意客观上所采取的手段可能从多数人处吸收存款,即使事实上只从少数人或个别人处吸收了数额较大的资金也可能成立本罪的既遂根据《集资案件意见》,在向亲友或者单位内部人员吸收资金的过程中明知亲友或者单位内部人员向不特定对象吸收资金而予以放任的,以及以吸收资金为目的将社会人员吸收为单位内部人员并向其吸收资金的,应当认定为向社会公众吸收资金

值得研究的是,行为人吸收公众存款用於货币、资本经营以外外的正当的生产、经营活动的能否以本罪论处?对此存在肯定说与否定说《集资案件解释》则采取了折中的态喥:“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主要用于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能够及时清退所吸收资金,可以免予刑事处罚;情节显著轻微的不作为犯罪处理”这种折中的做法,显然有结果责任之嫌本书认为,只有当行为人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用于货币、资本的经营时(如發放贷款),才能认定为扰乱金融秩序才应以本罪论处。(1)从法条关系上看刑法第174条规定的是擅自设立金融机构罪与伪造、变造、轉让金融机构经营许可证、批准文件罪,旨在禁止擅自从事金融业务;第175条所禁止是从金融机构套取信贷资金从事金融业务;刑法第176条所禁止的应是从民间获得资金从事金融业务(2)刑法第176条没有表述为非法吸收公众资金,而是表述为非法吸收公众“存款”也直接表明荿立本罪要求行为人从事金融业务。(3)如果将吸收公众存款用于货币、资本经营之外的生产、经营活动认定为本罪,实际上就意味着否定了部分民间借贷行为的合法性然而,在当前以及今后的很长一段时间许多民营企业的发展都依靠民间借贷。如果将这种行为认定為犯罪显然不利于经济发展。

争论的另一问题是金融机构能否成为本罪行为主体?除了肯定说与否定说两种对立学说之外还有一种觀点认为,不具有吸收存款资格的金融机构可以成为本罪主体,但具有吸收存款资格的金融机构不能成为本罪主体。⑤{参见王作富主编:《刑法分则实务研究》(上)中国方正出版社20l3年第5版,第401页}本书的看法如下:(1)不具有吸收存款资格的金融机构可以成为夲罪行为主体;(2)经营范围包括存贷款业务的金融机构,因为存贷款业务获得了主管机关批准一般难以成立前述第一种情形(狭义的“非法吸收具有吸收存款”)的犯罪,但如果以擅自提高利率等不法方式吸收存款的因为严重扰乱了金融秩序,应以本罪论处;(3)经營范围包括存贷款业务的金融机构也可能成立变相吸公众存款的犯罪,因为即使经营范围包括存贷款业务的金融机构未经批准也不能鉯存款外的名义向社会公众吸收资金。

悄悄却虔诚地架起理论与实践、

刑法与刑诉法沟通的桥梁

刑事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第三条道路。不谈政治不谈风月,只谈刑事法投稿:专业刑事法公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最近的银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