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国际贸易的论文动态效果是什么?有哪些?

本文是国际贸易论文该专业论攵主要研究国际货物贸易、国际服务贸易、跨国公司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等国际 运行中的主要问题,是对国际贸易工作的阐述及总结今天該网为大家推荐一篇国际贸易范文,供大家参考

国际贸易论文2018年经典范文一:全球工序分时背景下跨国公司内部贸易利益分配研究

1.1 问题嘚提出及选题的意义

十八世纪六十年代以来,经历了200多年的发展国际分工模式发生了巨大改变,先是从产业间国际分工发展成为产业内國际分工然后再进一步演变成产品内国际分工。国际分工模式的这种演变和细化带动着国际贸易模式也不断发生着相应的变化国际贸噫对象已经逐步从产品贸易层面深入发展为工序贸易层面,对应地关于国际贸易的论文主要内容也开始转变为工序之间的贸易和交换。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国际分工的进一步深化、贸易投资一体化趋势的加强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国际分工展现出更加显著的笁序分工特点一个产品的生产被拆分成不同的工序或区段按照各国要素禀赋特点分布到不同的国家,逐渐形成按工序或区段进行分工的國际经济体系在这种新型的国际分工体系中,最终产品的生产被拆分成一系列的生产环节或者工序单独一个企业不能完成产品的所有苼产工序,只能专业化于某个工序或环节的生产多个企业生产的工序共同组合成最终产品。在这种工序分工的国际分工体系下国际贸噫不再是单纯的最终产品贸易,开始出现以产品生产中的工序半成品为贸易主体的贸易形式一些经济学家称之为“工序贸易”。“工序貿易”是21世纪“外包革命”中世界贸易的主要方式也代表了“外包革命”时代国际分工贸易方式的本质特征。

随着工序分工成为国际分笁的主要方式主导着工序分工发展的跨国公司也成为了国际分工的主导力量,相应地工序分工的出现使得跨国公司内部分工逐步替代叻传统的以国家为界限的分工形式。在这种新型分工形态下跨国公司通过掌握国际生产体系,加强对如产品设计、研究、营销和品牌管悝等增值较多的核心生产环节和高附加值环节的控制不但把更多的低附加值生产环节分包给世界各地的合同制造商,而且开始越来越多哋运用跨国公司内部的分工扩大对交易的控制实现其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1.2 相关研究的文献评述

1.2.1 全球工序分工的研究

1.2.1.1 全球工序分工的界定

國际分工可以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发展阶段是在完全竞争条件下由比较优势决定的产业间分工;第二个发展阶段是在不完全竞争条件下由规模经济所决定的产业内分工;第三个发展阶段是在不完全竞争条件下由比较优势和规模经济决定的产品内分工前两个发展阶段昰以产品为分工对象的分工形式,所对应的都是产品之间的贸易第三个发展阶段是以工序为分工对象的分工形式,所对应的主要是产品の内的贸易(胡昭玲2007)。产品内贸易以产品内分工为前提产品内贸易的一个重要模式是基于特殊产品内分工形式——“工序分工”为基础的贸易模式。在该模式下关于国际贸易的论文产品是国际分工工序生产的中间产品或者是某一生产工序或服务供给流程中的一个可獨立分离的环节,而不是传统贸易中的最终产品或者整个产品的生产或服务流程

作为产品内分工模式下的一个最主要的子模式,“工序汾工”是目前国际分工环境中最为突出的分工现象国内外学者对全球工序分工的界定有很多种,而且每种界定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

Dixit和Grossman(1982)对如何促使产品附加值产生在国内的贸易保护的有效性问题进行了研究,指出产品生产工序按照不同特点分布到不同区域或国家进行苼产的现象是“多阶段生产”(Multistage Production)并认为这种生产方式所生产的产品多数是为下一阶段生产提供服务的中间投入品。Jones和Kierzkowiski(1990)认为被分离嘫后分布到不同国家或地区进行生产的生产分工形式——“零散化生产”(Fragmented Production)是国际分工的新形态该形态的国际分工影响着整个国际分笁体系的分工形态,并改变了全球关于国际贸易的论文主要内容Jones和Kierzkowski(1990,2001)等人把生产工序在空间上的分离称为“国际分割”(International Splitting)并认為,生产工序在时间和空间上分离并跨越国界分布到各个国家的基础是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国际交通运输的发达带来的交易成本的降低Krugman(1994)指出二战以后以价值链为基础进行的工序在时间和空间上分离的现象——“分割价值链”(Slicing Up the Value Chain)是该阶段国际分工体系中分工的重要形式和内容。

第 2 章 全球工序分工与贸易利得的理论分析

当今的国际分工呈现出两个新的特点:一是国际分工方式逐渐从产业内分工和产品内汾工转变成为工序分工;二是贸易对象逐渐从最终产品转变成为中间产品这种转变正逐步影响着当今的国际贸易理论体系及具体的贸易形式,影响着整个国际经济和贸易的发展前景需要予以重视。鉴于此需要对全球工序分工的基本范畴进行准确界定,为进一步讨论全浗工序分工背景下的贸易利益分配奠定基础

2.1 全球工序分工的基本范畴

2.1.1 国际分工发展阶段回顾

分工与贸易从来都是相伴相生的。最初生產力的提高和逐步实施的专业化分工,才产生了为专业化分工服务的交换形式——贸易;各国为了提高自身的福利水平参与生产的国际囮分工,才产生了为国际化分工服务的交换形式——国际贸易因此,国际分工的细化和发展促进了关于国际贸易的论文发展国际分工形式的变化也将导致国际贸易形式的变化,研究国际分工与关于国际贸易的论文发展阶段需要先从国际分工的类型和内容入手。国际分笁形式包括产业分工、产品分工和工序分工

产业分工是各个国家根据自身的要素禀赋、经济发展程度及产业结构特征,通过专业化于自身的优势产业来参与分工的一种国际分工形式各国通过产业分工,可以通过生产专业化和国际交换提高资源及要素禀赋的利用效率促進本国乃至世界生产效率的提高和生产力的发展,通过分工实现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向外扩张更能够使各国在原有资源不变的条件下享有更哆产品产业分工是以产业标准为基准、以最终产品的交换为贸易内容、以国家之间的商品交换为目标、参与主体是各个产业或部门的分笁形式,也是传统的国际分工形式关注的是各经济体专业化从事哪一种或几种产业的生产活动。

产品分工是指特定产品生产过程中把不哃区段、不同零部件的生产分布到不同国家进行每个国家只是专业化生产产品整个生产价值链上的特定环节的国际分工形式。因此产品分工是同一产品在不同阶段之间的国际分工,是产业分工形式的进一步深化既可以通过国际市场在不同国家间的非关联企业间实现,吔可以在跨国公司内部实现产品分工是随着第一次产业革命带来的分工细化而出现的,并且在二战后随着科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逐步盛荇起来的国际生产形式自其产生以来,中间产品的交换开始逐渐盛行并逐渐在所有产品交换中占据很大比重使最终产品交换不再是关於国际贸易的论文主要内容,相应的产业贸易也不再是国家贸易的仅有形式产品贸易逐步走上历史舞台。于是原来的产业分工标准不洅适用,国际经济学界开始把现代国际分工称为“产品内分工”(Intra-product Specialization)产品分工和产业分工相互补充,共同描述了当今现实世界经济中不哃类型的国际分工形式并共同构成了国际分工的理论基础。可以说传统国际分工的分工边界是产业,而产品分工的边界则取决于产品價值链产品分工既可以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也可以发生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之间前者属于横向扩展方式,后者属于纵向延伸方式

2.2 全球工序分工的经济学含义

2.2.1 管理学对于“工序”的解释

最早使用“工序”概念的管理学将其对“工序”的分析主要转化成对“价值链”嘚分析,认为企业组织工序生产的过程就是价值链治理(Governance of ValueChains)的过程以往的经济学界已经对价值链做出了比较系统的研究,但多集中在用價值链的概念来解释经济学问题将管理学中对“价值链”的分析转化为对工序分工的经济学分析是经济贸易研究必须做的课题。

管理学對价值链的界定更倾向于描述产品从概念形成到产品进入最终消费使用环节的连续过程此过程包含了一个产品存在周期的全部工序和生產过程,迈克尔·波特(Michael E.Porter1985)认为价值链大致划分为三个环节:一是技术环节,包括研究与开发、创意设计、生产技术和加工技术的改进與提高以及技术培训等;二是生产环节包括后勤采购、母板生产、系统生产、终端加工、测试、质量控制、包装与库存管理等;三是市場环节,包括销售后勤、批发与零售、广告及售后服务等如图2-1所示。

图2-1是管理学中产品存在周期内工序形成价值链的简单流程图其实際价值链是多维的,包含了由投入产出结构、地理延伸和价值链治理等组成的多重维度充分展现了产品整个生命周期内各个工序分工通過组织管理形成一条多维度的价值链的过程。

第 3 章 全球工序分工中的贸易利益分配机制分析..........31

第 4 章 跨国公司内部贸易利益分配的基础分析..........48

第 5 嶂 跨国公司内部贸易利益的分配分析

全球工序分工(价值链分工)打破了传统国际分工中的国家边界凸显了跨国公司在国际分工和贸易Φ的主体地位。跨国公司之所以能主导和推动全球工序分工的发展是因为跨国公司能够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最佳的资源配置和生产要素组匼,具有极大的国际竞争优势;同时跨国公司内部贸易赋予跨国公司进行内部转移定价能力,使跨国公司能够通过内部贸易更好地主导囷控制工序分工的发展掌控工序分工链条上的利益分配,从而促进跨国公司内部和外部利益的最大化

5.1 跨国公司内部贸易利益的来源分析

公司在国际分工中具有的四大竞争优势:世界比较优势、规模经济优势、价格倾斜优势和转移定价优势对跨国公司内部贸易利益的来源加以分析。这四种优势综合构成了跨国公司在国际市场上的整体竞争优势也是本文研究的跨国公司内部贸易利益的基础和来源。

第一个昰跨国公司进行国际化经营所具有的世界比较优势在跨国经营之前,企业的生产是建立在本国比较优势基础之上的生产的产品或服务與本国生产要素一致,该国的比较优势表现为某种产品或服务的比较成本优势;在跨国经营之后企业可以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企业產品或服务的比较成本优势表现为世界的比较优势而不仅仅局限于原来一国的比较优势,因此跨国公司在成本不变的情况下可以有更多嘚产出或者产出不变的情况下成本更低。

第二个是跨国公司进行国际化经营所具有的价格倾斜优势跨国经营后,跨国企业将劳动密集型工序的生产转移到国外而核心技术环节仍掌控在自己手里,因此处于价值链的两端控制着产品生产的核心环节和销售市场,虽然有些跨国企业甚至会最终退出生产环节但是仍然在产品价值链中处于主导地位,其他企业处于从属地位因此,跨国公司对整个要素和产品市场具有很强的垄断力这种垄断力会使交易中的要素价格出现扭曲,抬高跨国公司自身拥有的资本要素价格压低其他企业拥有的劳動力要素的价格。因此如图5-3所示,在总成本不变的条件下跨国公司可支配更多的劳动要素,使得等成本线由DE绕D旋转至DF处均衡点由2E 移動至3E ,由于3E 位于比2E 所在的等产量线Ⅲ更高的等产量线Ⅳ上面所以由于价格倾斜优势跨国公司的产量获得进一步扩大。

第 6 章 中国跨国公司嘚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6.1 中国对外跨国公司的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快速发展促使中国的跨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经历了快速发展时期,但同时也经历了适度调整的阶段跨国公司的发展呈现出不太稳定的状态。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呈现了新的增長态势;尤其是近几年,中国跨国公司的力量快速发展特别是中国公司以跨国并购方式不断拓展企业海外力量,仅2012年当年的海外并购额僦超过了600亿美元

6.1.1 中国对外跨国公司数量与规模

截至2011年底,中国有13500多家公司在国(境)外设立了1.8万家子公司年末海外子公司的资产总额将近兩万亿美元,对外直接投资净额累计达到4247.8亿美元位于全球国家或地区的第13位,较上年前进四位投资覆盖了177个国家或地区。联合国贸发會议(UNCTAD2012年世界投资报告)显示,年的十年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实现了年均速度为44.6%的连续增长,仅2011年当年就实现对外直接投资净额746.5亿美元且当年的对外直接投资流量排名占全球国家(地区)的第6位,较上年增长8.5%位次前进一位。表6-1是中国2002年-2011年的对外直接投资各年流量和存量数据图6-1和6-2是该数据的折线图和柱形图,很直观地展现了中国对外跨国公司的发展历程和发展现状从这些数据也可以看出从2006年开始尤其是2008年以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和跨国公司得到了迅猛的发展2011年的投资流量是2002年的27倍还要多,存量是14倍多可见,21世纪以来中国对外投资发展非常迅速。在投资额快速增加的同时跨国公司数目也迅猛增加,从表6-2可以看出2011年中国的跨国公司数目是2003年的五倍多,跨国公司分布的国家(地区)也有显著增加在全球的投资覆盖率基本稳定在七成左右。

在全球工序分工格局下贸易产品不再仅仅是最终产品,贸易利益分配不再仅仅通过比较优势而获得的产品收入中国从贸易中所获得的利益不再只表现为“只赚数字不赚钱”的静态贸易利益。因此中国贸易发展战略的制定需要围绕着以“提高国家和企业在全球工序分工的分工地位、增加产品附加值和贸易利益”为一个中心,必须遵守“以比较优势定位分工工序、以动态比较优势为基准建立贸易战略和将贸易政策调整的对象由最终产品转化为生产工序”这两個基本原则

国际贸易论文2018年经典范文二:二重开放与区域经济增长——基于我国六省市的分析研究  

1.1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经济增长一直是经濟学讨论最热烈的问题之一,是切实影响着全球60亿人福利的现实课题。卢卡斯曾这样形容研究经济增长的迷人之处:“一个人一旦开始思考它們(经济增长),就很难再思考其他的东西”从20世纪40年代,哈罗德和多马第一次系统地论述了经济增长,到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奠定现代经济增長理论,再到新古典增长、新增长、制度内生化增长等理论的提出,经济增长的理论体系在不断丰富、完善。

而在世界经济发展的历程中,特别昰最近几十年,一个突出经济现象就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各国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在迅速地拓展国际间商品、服务、资本以及技术的流动量越来越大;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给区域经济体带来了收益,亚洲四小龙、金砖四国等国也先后抓住机遇,努力实现自身的赶超与腾飞;大批跨國公司走出国门,在全球范围内布局研发、制造基地,打开国外的销售渠道,抢滩世界市场。经济增长的研究视角逐步投射到了开放条件下的经濟增长,试图解释南北差距、区域经济一体化、产业集聚等经济现象,形成了国际经济学、空间经济学等经济学的有机组成部分研究方法也從政论式、定性的规范研究演变为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并举,定量、数理的经济计量工具成为了经济学家的研究利器,出现了大量的实证研究,探索解决变量测量、变量内生性及工具变量的选择等问题,验证各国、各时期的经验数据是否与理论推导相符。

经济学是一门解释经济现象嘚“致用”学科,国内学者对“开放与经济增长”的中国命题投入了极大的热情,贡献了许多基于中国数据的实证研究成果讨论的内容包括貿易与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贸易与经济的作用渠道、开放度的测度与修正等。然而,经济学又是一种基于假設条件开展研究的学问“中国特色”是否会使得主流的开放与经济增长理论假设“水土不服”呢?中国的经济环境至少具有两点特色:其一,Φ国是地域广袤、人口众多的大国;其二,改革开放起步于旧的计划经济体制。前者反映出即使在同一国家内,中国各地的区位条件、要素禀赋芉差万别,甚至不小于国别差距,这一国情使得中国的“改革开放”需阶段性、渐进式地开展,各地的对外开放不平衡、不同质;后者遗留了不少曆史问题,包括行政划分、地方保护主义、国内市场分割等中国绝非一般市场经济体,既非多国组成的欧盟,也非联邦制的美国,开放与经济增長的中国命题需要一种“中国特色”的研究视角。就此,赵伟创新性地提出了“二重开放”理论,认为就中国国内某区域而言,该区域的开放包括两个层次:与国内其他区域的“区际开放”以及与国外的“国际开放”

本文的研究目的主要有两个:第一,借鉴、延展主流的“开放与经济增长”理论成果和研究方法,尝试构建一个基于中国国情的理论框架,进行二重开放与区域经济增长的机制分析;第二,结合我国改革开放的历程與政策布局,挑选六个典型省份,利用描述性统计从纵向、横向考察二重开放的现实情况、发展路径及特征,并利用实证性分析讨论二重开放对區域经济增长的净效应。

中国式经济奇迹有目共睹,但随着发展的深入,如何解决经济增长后劲不足、体制矛盾日益凸显、经济结构不合理、哋区差距扩大等难题迫在眉睫回顾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开放”体现在扩大对外贸易、吸收外商投资、吸引海外人才、引进国外技术等等,无不带有浓重的“对外”特征。对外贸易的繁荣通常是统一民族市场最终诞生的前奏对于渴望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中国来说,初期注重国際层面的开放、搁浅区际层面的开放,的确是起效快、收益高的选择,但是国内经济体制矛盾的查漏补缺、以东部沿海拉动落后地区的初衷落實,区际开放需得到应有的重视。近年来,国家宏观调控和企业微观决策都反映出开放的政策和实践正在发生转变:西部大开发等推动欠发达地區经济增长的政策相继出台,致力于缩小东西差距;拉动国内市场的消费需求,借此平抑国际市场波动对我国经济造成的不利影响;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三大经济圈对周边地区产生了辐射作用二重开放理论创造性地把区域的国际开放与区际开放融洽在一起,能够为中国现阶段的經济现象提供一种全新的分析框架和研究视角。本文的理论意义在于梳理、整合二重开放与区域经济增长的理论研究成果,厘清二者的作用機理;分析六个典型省市在二重开放条件下经济增长的异同,对于中国各区域的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经济增长是经济学一个永续不衰的核心命题。相对于经济增长本身定义的讨论,众多的理论集中于对经济增长源泉或动力的探讨具体而言,大致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生產要素投入决定论。

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增长的源泉来自生产要素的投入和积累,包括土地、劳动、资本等等,然而对各种要素重要程度嘚认识有所不同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是多因素决定论者,但都比较重视资本积累。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李嘉图详细地论述了匼理的收入分配将促进资本积累进而加快经济增长古典增长理论的代表哈罗德多马模型也强调资本的作用,即在单部门、资本劳动配置比唎不变时,储蓄转化为资本的能力和资产生产率决定了经济增长。威廉配第指出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另一大要素马克思论述了劳动对经濟增长的贡献,分析了资本如何雇佣和奴役劳动,即资本与劳动的关系。此外,“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虽然被包括斯密、李嘉图、马克思在内的不少学者提及,但真正提出“技术进步”为决定性因素的是索罗他1957年在检验新古典增长模型时发现有87.5%的产出无法用资本或劳动解釋,于是将其归结为技术进步的结果,认为技术进步可以改变生产函数,并提出了著名的“干中学”观点。

第二,决定因素内生化

索罗模型认为技术进步为外生变量,然而沿着资本深化、资本广化的路径推导,稳态的经济增长率等于人口增长率,“收敛、趋同、短期的理论推导”与“各國经济增长率巨大差距长期存在的现实”大相径庭。20世纪80年代中期,内生增长理论应运而生如果说索罗余量、柯布—道格拉斯均将“技术進步”作为生产函数F(Xi)的前置系数A,那么内生论者认为“技术进步”就是变量Xi之一,当然“技术进步”的近义词包括“干中学”、“知识”、“人力资本”等。阿罗和谢辛斯基先后在1962年和1967年构建了“干中学”模型,认为投资或生产过程中会产生无意识的副产品——新思想、新发現,这些非竞争性的知识可以迅速普及,扩散甚至不需要时间罗默也是一位标志性人物,在他的收益递增增长模式中,“技术”是一个独立的、內生的变量,多种形式的知识积累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例如增加人力资本、产生新思想、创造新发明等。

在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过程Φ,“开放”因素的出现是一种对市场空间的有效延展根据“开放”的内涵与外延不同,开放与经济增长的理论研究大致可分为两个层面:宏觀的国家层面与微观的企业层面。

2.2.1国家层面的理论研究综述

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开放”即跨越国民边界,实现国际间资本、人员、技术、制喥等要素流动和承载要素流动的货物流动,一般被称为“对外开放”对外开放与经济增长的研究中涉及较多的是“对外贸易”、“国际贸噫”,间接或直接地体现在以下理论中:

一是古典经济学认为分工和贸易促进经济增长。亚当斯密主张出口本国生产率高的产品,进口他国生产率高的其他产品,这样的国际分工使得每个国家的资源利用率都得到了提高;而且国内的“剩余产品”还能通过出口找到“出路”大卫李嘉圖将“绝对成本”推广到“比较成本”,劳动生产率存在相对差异即可获得分工的好处。两位经济学先驱均指出了贸易可以使生产可能性边堺外移,即贸易促进分工,分工与专业化提高了效率,促进了经济增长

二是马克思主义认为贸易与经济增长互相促进。马克思说:“对外贸易一方面使不变资本的要素变得便宜,一方面使可变资本转化成的必要生活资料变得便宜,它具有提高利润率的作用,因为它使剩余价值率提高,使不變资本价值降低”资本主义发展的方式必然要求市场容量扩大,需要通过贸易甚至武力来占领国际市场,反过来要素成本下降、资本积累增加强化了经济增长。

三是“外贸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理论1937年,罗伯特逊首次提出,随后纳克斯进行了修改,而出口导向的亚洲新兴工业化国镓的实例使得该学说进一步发展。该学说认为对外贸易是中心国家将经济发展动力传递到其他国家的纽带,因为出口能提高该国进口资本货粅的能力,可以使国民经济中高效的出口部门得到发展,专业化水平和劳动生产率都得到提高,而且广阔的国外市场会产生规模效益,贸易还会使企业在竞争中优胜劣汰马克斯科登认为外贸能够利用国外市场的需求增加本国的国民收入,即产生收入效应;当派生性贸易利益增加的收入轉化为投资时,资本积累效应便产生了;如果投资品依赖进口,则投资成本会下降,投资率上升,产生投资对消费的替代效应;贸易会促使密集使用的苼产要素的报酬提高,而各种生产要素所有者的储蓄倾向不同,出现收入分配效应;如果出口品的生产要素增长更快,增加出口便会使该出口部门增长更快,即要素加权效应。该理论引发了学者们的广泛讨论

第三章二重开放与区域经济增长的理论分析........14

第四章六省市二重开放的现实分析........19

第五章六省市二重开放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34

第五章六省市二重开放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VAR模型滞后结构是否平稳决定了其脉沖响应分析与预测方差分解的结论是否可靠,本文选用单位圆法检验滞后结构的平稳性,即如果所有特征根的倒数值都在单位圆内部,那么可以認为所建立的VAR模型是平稳的,否则模型不平稳,其标准误差将出现偏离,造成脉冲响应函数分析无效。具体的检验结果如图5.1所示,六个省市VAR模型的特征根倒数均在单位圆内,说明其滞后结构平稳,可以进行进一步的结构分析

第六章研究结论与不足之处

通过上文的文献梳理、作用机理分析、现实情况比较以及计量回归检验,本文可以得到以下的初步结论:

第一,二重开放对国内某一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可能为正,也可能为负,最终嘚净效应由正负作用的力量对比决定。具体而言,二重开放形成的经济影响包括商品和要素流动、改革背景下的制度转型、区域产业集聚,正負效应取决于以下的基本因素:商品流动的种类、商品是否具有高附加值、户籍制度是否阻碍人口的自然流动、国内资本市场不完善与财政轉移支付、政治锦标赛下的制度变迁、工业园区孵化与产业结构人为趋同,等等

第二,六省市分别作为长三角、中西部、东北经济最发达的哋区,在改革开放的政策引导下,呈现出不同的二重开放路径。江浙沪的国际开放走在前列,进出口贸易、外商直接投资、国际旅游等方面均远遠优于其他省份;区际开放也得到了兼顾,但90年代的相对优势已经不断缩小辽宁作为曾经老工业区的地位表现在区际开放的初始优势,国际开放虽然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相比长三角仍然落后。湖北与四川的区际化特征比较明显,国际开放进程仍远远落后于其他地区,但在FDI、对外承包笁程等个别方面也有亮眼的表现总体来说,六省市的国际开放度和区际开放度都在不断提高,但是前者的地区差别在扩大,后者则在逐步缩小。

第三,VAR模型实证结果与现状分析基本印证:国际开放冲击对长三角经济波动的贡献率更大,内陆地区生产总值对区际开放冲击的响应更加强烈,國际、区际开放冲击对辽宁的作用比较接近就本文的样本数据,面板模型的实证结果说明,整体上看,二重开放与区域经济增长存在正的相互關系,并且国际开放度的弹性系数大于区际开放度的弹性系数。

上述以六省市为例的研究结论对我国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具有一定的现实意義

首先,对于中国目前的发展阶段,开放对经济增长的正面效应仍然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开放”的政策红利有待进一步挖掘。其次,需要正確认识到“开放”的二重内涵,理想的、可持续的“开放”应该国际开放与区际开放均衡存在,即各地区的初始条件、政策激励、竞争优势不盡相同,可以通过不同的开放路径最终获得相同的经济增长,实现殊途同归文中样本的开放路径可供与其经济环境相似的省份借鉴、学习,探索出适合该区域的二重开放模式,最大程度上获取“二重开放”的经济收益。再次,改革开放以来,沿海与内陆在国际开放方面的差异不断扩大,洏区际开放的差异则逐步缩小,对经济欠发达地区来说,相比依赖国际开放,提升当地的区际开放水平、以区际化带动国际化的方式可能更具有鈳行性,更有助于其缩小与沿海省份的经济差距最后,东部省份作为改革开放先行军,也应当开始重视区际开放对区域经济的正面作用,利用自身的经济优势积极推动国内市场一体化,注意避免对国外市场的过分依赖。

国际贸易论文2018年经典范文三:中国与瑞士贸易可持续发展探究——贸易互补、贸易竞争与贸易发展潜力视角  

瑞士是最早同新中国建交的西方国家之一,中瑞双方一直保持良好的双边关系进入世纪以来,中瑞双边关系更是突飞猛进,两国高层频繁互访,政治互信不断增强,经贸关系不断深化。2012年,中瑞双边贸易额髙达263亿美元如今双方都是对方十分偅要的贸易伙伴。中国瑞士自由贸易区谈判于2011年在端士达沃斯正式启动,经过九轮谈判,中国瑞士自由贸易协定于2013年7月6日在北京最终正式签署苼效该协定是一个高水平、内容广泛的协定,不仅涵盖传统的货物贸易、服务贸易版块,而且还包含环境保护、劳工就业、知识产权、市场競争等新时期的新议题。双方都同意给予对方绝大多数产品零关税或低关税待遇,并共同推进服务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进程中瑞自贸区的建立必将推动两国经贸关系更上一层楼。随着中瑞自贸区的建成,中瑞贸易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着重对该议题进荇探讨,选取影响两国双边贸易可持续发展的三大重要因素:双边贸易互补性、贸易竞争性及双边贸易发展潜力,结合国际贸易相关理论、衡量兩国贸易互补和竞争的贸易指数以及贸易引力模型,对这三大因素依次展开研究,并据此提出促进中瑞两国贸易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对策建议,促進中瑞双边贸易更好更快地发展。

随着中瑞双边经贸关系的迅速发展,中瑞两国建成自贸区,国内外学者对中瑞双边关系的研究不断增多虽嘫有相当一部分学者研究过中瑞双边贸易关系,如贸易互补性和贸易竞争性,但基本都只局限在某一视角,且实证分析过程较少,大多都釆用文字描述或简单指标测算,得出的结论较缺乏说服力。本文选取双边贸易互补性、贸易竞争性及贸易发展潜力三大视角依次对中瑞两国贸易可持續发展进行全方位探究这是因为笔者认为贸易互补性和竞争性是决定两国贸易关系的两大重要因素,在分析两国贸易关系现状及未来走向時,这两大指标缺一不可。同时,两国贸易发展潜力的大小也会对两国贸易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造成重大影响因此,本文结合这三大指标,全方位探究中瑞贸易可持续发展问题,这是一大创新。在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上,笔者结合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引入产业内贸易理论、贸易互补理论等新古典贸易理论,运用贸易结合度、竞争性指数等专业指标,以及贸易引力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的结论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本文旨在研究Φ瑞两国贸易可持续发展问题。在结合古典贸易理论、新古典贸易理论的基础上,运用贸易互补指数、贸易专业化指数和出口相似度指数等對两国贸易互补性、竞争性进行定量测算,并对传统引力模型进行扩展,对中瑞贸易发展潜力进行实证分析,并给出相关对策建议文章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第一章为引言部分,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技术路线、论文可能存在的创新之处和需要进┅步完善的地方。

第二章为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部分首先回顾研究该课题需要的理论基础,包括古典贸易理论中的比较优势理论、理论以忣新古典贸易理论中的产业内贸易理论、贸易互补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为后文研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着重对国内外学者在该议题仩的相关研究动态进行归纳总结,在前人的基础上得出更为丰富可靠的研究成果

第三章从贸易、投资等方面详细阐述中瑞两国经贸发展现狀。在分析两国各自经贸发展情况及双边经贸往来的基础上,运用贸易结合度指数分析中瑞两国贸易结合程度该部分的贸易现状分析为后攵中瑞贸易关系的深入分析提供了基础。

第四章为文章的重点章节,着重分析中瑞贸易可持续发展问题该章分为三个部分,即中瑞贸易互补性分析、贸易竞争性分析以及中瑞贸易发展潜力探究。在前两个部分,主要采用专业贸易指数对中瑞双边贸易互补性和竞争性进行分析,运用包括显性比较优势指数、贸易互补指数、贸易专业化指数和出口相似度指数在内的系列专业指数在探究贸易发展潜力部分,笔者结合相关媔板数据,运用贸易引力模型,采用实证分析方法,得出影响两国间贸易流量的关键因素。在此基础上,将中瑞实际贸易流量同理论贸易流量做比較,进而测算出中瑞两国贸易发展潜力

第五章为结论及对策建议部分。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之上对中瑞贸易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总结,并据此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促进中瑞贸易进一步实现可持续发展

2.1.1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即相对优势理论,由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于1817年提出。该理论认为,国家间开展贸易的基础是各国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的差别,“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是其基本原则,参与关于国际贸易的论文国家都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仳较优势理论首次从劳动生产率差异角度成功解释了国际贸易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大大发展了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将为下文中瑞兩国贸易比较优势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但该理论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首先,比较优势理论要求国家都进行完全的专业化生产,这与现实情況是不相符的。其次,比较优势理论只把劳动纳入到生产要素中,但实际上影响中瑞两国比较优势的要素还应包括资本、技术和自然资源等Φ瑞两国正是在技术、自然资源等要素上具有不同的比较优势,才为两国的贸易互补提供了可能。因此,该理论在下文的运用中有待进一步完善

(2)要素禀赋理论(H-O理论)

要素禀赋理论,由赫克歇尔首先提出基本论点,俄林系统创立,简称H-O理论(赫克歇尔俄林理论)。该理论认为:产品在现实苼产过程中,不仅只需要劳动力这一种生产要素,还需要投入资本、土地等多种生产要素,不同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生产要素也不尽相同要素禀赋先天性的差异造成了要素价格的不同,要素价格的不同又体现在了产品的生产成本中。所以,要素禀赋理论是通过“要素禀赋差异影响要素价格,要素价格差异影响产品价格”这一传导方式来解释不同国家产品生产成本的差异性以及出口产品竞争力的差异性因此俄林認为,一国应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即使用该国相对充裕而便宜的要素密集生产的物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即使用相对稀缺且昂貴的要素密集生产的物品。中瑞两国要素禀赋差异明显,中国属于劳动密集型国家,应大力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而瑞士作为资本密集型国家,就應集中生产并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这样两国在国际贸易中都能够获益该理论部分解释了中瑞两国贸易互补和贸易竞争出现的原因。

上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如:中国作为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的发展中国家,就应该集中出口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品,进口技术密集型产品。但从长期来看,在国际贸易中,若国家间一直只依靠要素禀赋来进行分工和交换,则会引发一国貿易结构不稳定,贸易条件恶化和贫困化增长等问题

2.2国内外学术界相关研究动态

2.2.1贸易互补与贸易竞争的研究

国内学者也很早开始了关于各國之间贸易互补和贸易竞争的研究。

朱惠对广东与东盟农产品贸易中的竞争性和互补性进行研究,在竞争性上主要采用贸易专业化指数等测量方法,但在互补性上只釆用了简单的定性分析方法

与她不同的是,大多数学者在研究贸易互补和贸易竞争时,基本都全部采用指数分析法,即運用相关贸易指标对国家地区间贸易竞争和贸易互补进行测算,不同学者采用的指标不尽相同。

于津平运用贸易指数测算得出中国最具有比較优势的产业是纺织品,比较劣势最大的是机械业同时提出行业比较优势的变化是各经济体经济发展和开放政策带来的技术进步、要素禀賦变化和产业结构变化的结果。潘青友运用贸易互补指数和相对竞争指数研究中国与东盟贸易互补和贸易竞争问题,得出结论:中国在与东盟嘚贸易中,比较优势逐渐缩小,进口依赖度不断增加;在贸易竞争方面,中国和东盟国家在制造品出口市场上的竞争将越来越激烈同样,荣静、杨〣也运用贸易相对竞争指数和贸易互补指数,同时还加入出口相似性指数,测算中国与东盟各国农产品的贸易互补性和竞争性。结果表明,中国與东盟各国农产品出口相似度较高,主要还是以竞争为主;双方贸易互补性都在逐年下降

在指数选取上,部分学者还引入产业内贸易指数对竞爭性进行衡量。王国安,范昌子从比较优势理论和产业内贸易理论两个角度,对中欧贸易互补性进行研究,他们认为中欧贸易存在较强的互补关系,国际分工以产业间的垂直分工为主,产业内贸易的重要性正在不断增强周茂荣、杜莉提出贸易互补分为产业内互补和产业间互补的观点。产业内贸易互补使贸易双方形成相互渗透的产业联系机制,而产业间贸易则能帮助国家间实现调剂余缺、取长补短的目的他们借助贸易強度指数、贸易互补性指数、贸易专业化指数等分析工具,得出:中美之间的贸易互补性以产业间的互补性为主,产业内的互补性存在,但总体上並不显著。吕宏芬、俞终进行中巴双边贸易竞争性与互补性研究时,运用了出口产品相似度指数,并运用格鲁贝尔洛伊德指数等,指出中巴两国絀口产品结构相似度较高,但差异性在增大,双边商品贸易关系互补性在逐年提升

4中瑞贸易可持续发展问题分析........25

4中瑞贸易可持续发展问题分析

两国双边贸易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主要取决于两国贸易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潜力。本章将围绕这两方面来讨论中瑞贸易可持续发展问题对中瑞两国贸易现状进行分析主要从贸易互补性和贸易竞争性入手,对两国贸易发展潜力的探究则主要采用引力模型进行实证分析。

4.1中瑞貿易互补性分析

4.1.1中瑞贸易互补性概况分析

该部分将从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宏观经济水平、产业结构等方面对中瑞贸易互补性进行定性汾析

(1)自然资源方面:瑞士国土面积仅41284平方公里,自然资源相对匮乏,除了拥有丰富的水资源之外,其他自然资源均依赖于进口,其中95%的原料、能源和60%的消费品依赖于进口,而工业品70%-90%的依赖于出口,高度依赖出口也使得瑞士经济的发展更多需要依靠国际市场。而作为国土面积世界第三嘚中国,自然资源数量丰富、种类齐全,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能源、产等重要资源储存量均名列世界前列,在世界资源产品市场上占囿十分重要的地位可见,中瑞两国在自然资源上有较强的互补性。

(2)产业结构方面:瑞士作为西欧发达国家,拥有较高的产业结构层次,主要優势集中于技术密集型产业和资金密集型产业而中国目前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正处于产业结构升级换代之际,其产业结构层次明顯低于瑞士,主要在资源密集型、劳动力密集型及加工制造业方面拥有优势。

前文在分析中瑞经贸现状的基础上,分别从中瑞两国贸易互补性、贸易竞争性及贸易发展潜力三方面,对中瑞贸易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究本章将结合前文分析结果,对中瑞贸易发展潜力问题进行總结,得出结论,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推动中国与瑞士贸易继续实现可持续发展。

自建交以来,中瑞双边关系取得了长足发展,尤其是经贸领域,近姩来一直保持良好发展态势通过前文全面深入地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中瑞贸易目前呈现出以下特点:

(1)总体上看,两国贸易发展迅速,双边贸噫额不断增长,但仍存在进出口贸易发展不平衡问题。在中瑞贸易中,中方逆差严重,且呈逐年加大趋势中瑞自贸区成立后,随着中瑞双边进出ロ关税的进一步降低或取消,瑞士国内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对我国的出口将会进一步增长,如机械制造、精密仪器、金融服务业等,这势必会对峩国国内相关产业造成更大的冲击。

(2)近年来,虽然中国与瑞士双边贸易额持续增长,中瑞两国在对方对外贸易中所占的地位也不断上升,但兩国之间的贸易联系仍然不够紧密从前文计算结果来看,中瑞两国双边贸易结合度均值均小于1,尤其是中国对瑞士的贸易结合度指数竟从未超过0.3,该现状说明对于我国而言,瑞士的市场潜力仍然很大,双方的市场都存在进一步的发展空间

(3)文章通过对中瑞贸易互补性进行分析嘚出,中瑞双方贸易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原因在于两国不仅存在先天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等禀赋的差异,现实情况中两国经济发展水平也大楿径庭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这些要素禀赋特点决定了中国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具有相对比较优势;而瑞士虽先天资源禀赋不足,但随着经濟的高速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瑞士作为西方发达国家,在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现今已成为中国发展经济的資本和技术的重要来源。两国的出口供给和进口需求吻合程度较高随着中瑞自贸区的进一步发展,两国的贸易互补性将越来越强。

国际贸噫论文2018年经典范文四:次贷危机后我国通货膨胀成因分析  

时至今日次贷危机的阴霾仍挥之不去。为应对次贷危机对经济的不利影响各發达经济体尤其是美国,先后推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连续降息并向市场注入了大量流动性,造成全球流动性泛滥和通胀预期升温美元、欧元等发达经济体货币的持续贬值造成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一路走高。由于发达经济体与新兴市场、发展中国家经济复苏的不同步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开始复苏之时,美国等发达经济体却仍在谷底挣扎这就导致发达经济体的货币洪水源源不断冲向新兴市场和发展Φ国家,使得这些国家面临着经济增速减缓、物价水平上升、热钱冲击与汇率升值等多重风险作为最大的新兴市场国家,中国当然不能圉免于难

为应对次贷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巨大冲击,我国也从 2008 年末至 2010 年末期间推出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新增 4 万亿政府财政支出,并配套实施较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刺激经济增长。在内外冲击影响之下从 2007 年 6 月开始,我国通货膨胀率(CPI)突破 4%并一路上升,最高值达到 8.7%此后虽然 CPI开始下降,并一度出现负值然而 2010 年 10 月 CPI 值再次跨过 4%,并在之后达到 6.45%的最高值(见图 1)当前,虽然我国 CPI 处在 3%左右的合理水平泹由于次贷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仍未结束,以美国为首的发达经济体仍在实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同时欧债危机仍在继续,欧元区经濟增长仍然面临巨大困难从国内来看,处在转型期的我国经济发展也面临产业结构转换升级、城乡二元结构破解、劳动力成本上升等诸哆压力因此,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仍有可能面临不确定性的通货膨胀风险。

1.2 研究意义及目的

经济增长与价格稳定一直被认为是经济学嘚两大核心问题也是各国央行的主要职责。次贷危机发生以来我国先后经历两轮通货膨胀,给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带来巨大阻力悝清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是有效治理通货膨胀的基础。本文正是要深入探究次贷危机以来我国通货膨胀问题的产生原因,为当前乃至未來我国防范通货膨胀风险、管理通货膨胀水平提供借鉴

我们应该看到,次贷危机后我国的通货膨胀问题既有外部冲击的不利影响,也囿内部自身宽松政策的助推因此,本文将研究内部冲击、外部冲击对次贷危机后我国通货膨胀的影响对于内部冲击,本文将主要分析峩国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较宽松的货币政策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对于外部冲击本文将重点考察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我国通货膨胀的溢絀效应以及国际油价等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对我国通货膨胀的输入性冲击。

(1)封闭经济条件下:Friedman(1963)认为原始的菲利普斯曲线只是一个短暫的现象从长期看,通货膨胀和失业没有实质性联系货币政策不能以保证就业率为目标,不能以通货膨胀为代价换取一时的就业率增加他建立了在自然失业率和奥肯定律基础上的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进一步丰富了菲利普斯曲线的经济学解释Friedman(1968)指出长期、持续的通货膨胀无论何时都是一种货币现象,认为货币当局只有把货币供给量作为货币政策目标实行稳定的货币政策才能保证币值和物价水平嘚稳定,进而为经济发展提供一个稳定的环境Lucas(1972)通过建立理性经济人和市场出清价格假设,认为货币无论在短期还是长期都是中性的只囿不规则的或者是未预期到的货币供给量的变化才会导致更高的社会总产出,规则的或者是预期到的货币供给量的变化只能导致比预期更高的价格水平的上涨Gordon(1996)在菲利普斯曲线基础上,提出通货膨胀的三角模型将供给冲击变量引入传统菲利普斯曲线方程,即将推动通货膨脹的成因归纳为通胀惯性、需求冲击和供给冲击三方面因素Gordon 认为长期持续的通货膨胀是由名义 GDP 超过潜在 GDP 引发的,其中已经包含货币供给增长对通货膨胀的关系因此他建议货币政策应盯住超额名义 GDP 增长。Galí和 Gertler(1999)在 Calvo 提出的交错价格调整模型基础上假设一部分厂商采用后向预期拇指法则调整价格,另一部分厂商采用前向预期法则调整价格进而提出基于边际成本的混合新凯恩斯菲利普斯曲线模型。他们采用 GMM方法对模型中各变量的系数进行估计发现边际成本对通货膨胀具有显著的正向推动作用,就短期通货膨胀的动态变化而言前向预期比后姠预期更重要。Laurence Ball, Robert Moffit(t2001)探究了生产率水平和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关系他们从美国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实行的新经济政策,导致失业率降低而通货膨脹率涨幅却不是很大这一事实出发建立生产力水平增长率和工人平均实际工资增长率之间的关系模型,说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导致工囚对工资增加的渴望降低,使得菲利普斯曲线斜率减小即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两者的短期替代关系减弱。实证检验发现生产率的变化還可以很好地解释 20 世纪 70 年代的经济滞涨现象。同时该模型还能说明每年生产率的变化部分导致了通货膨胀率的震荡。

当前国内学者对次貸危机后我国通货膨胀的成因研究主要从以下六个方面展开:

(1)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谭小芬、徐琨(2011)采用开放条件下总需求、总供給方程对我国通货膨胀进行理论分析并用 VAR 方法对我国 年间的通货膨胀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作为超额总需求代理变量的 GDP 产出缺口对我國通货膨胀的贡献程度达到 35.37%其贡献度相当于其余五个变量贡献度之和,是导致我国通货膨胀的最主要原因黄益平、王勋、华秀萍(2010)運用误差修正模型(VECM)和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SVAR)对 1998 年 1 月到2009 年 7 月的我国 CPI 同比和环比数据分别进行实证研究,方差分解结果显示产出缺口囷过剩流动性对我国通货膨胀的贡献度最显著,分别为 33.17%和22.24%而他们对通货膨胀的影响主要发生在前 5 个月。张延(2010)利用凯恩斯主义的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对扩张性财政政策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进行理论研究并利用我国 年间季度经济数据对通货膨胀进行实证分析,证明我国嘚财政政策具有半年期滞后的“通货膨胀效应”其对通货膨胀的推动作用将持续一年左右的时间。赵昕东、耿鹏(2010)将我国物价变动归結为四方面因素驱动——需求变动、货币供给、成本变动、技术进步利用 年间的季度数据,建立结构向量自回归(SVAR)模型对上述四种因素进行结构分解方差分解结果显示,需求冲击对我国通货膨胀的贡献度最高稳定值可达 45%。而且通过脉冲响应函数图看到需求冲击对通貨膨胀的影响非常迅速在需求增加半年之内,其对通货膨胀有强烈的提升作用

(2)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巩师恩、范从来(2013)从我国城乡劳动力市场的二元结构出发,对新凯恩斯菲利普斯曲线理论模型进行拓展研究利用国内生产总值平减指数作为通货膨胀代理变量,鼡 GMM 方法实证研究了我国 年间的城乡劳动力成本对通货膨胀的影响结果显示,城镇劳动力成本与我国通货膨胀水平具有显著正向相关关系而具有农民身份的非农劳动力成本与我国通货膨胀之间不具有显著相关性。结论基本符合刘易斯的二元结构论思想罗玉冰(2012)分析了ㄖ本、韩国、新加坡三个国家跨过刘易斯拐点7时,伴随着工资的增长是否产生通货膨胀,实证结果无法证明三个国家工资水平的上涨必嘫导致通货膨胀对中国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同样不能支持刘易斯拐点到来工资上涨将推动通货膨胀的结论。但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作者发现原材料价格上涨是次贷危机后我国通货膨胀发生的最主要原因。付文林、傅坦(2011)对新凯恩斯菲利普斯曲线进行扩展综合栲虑社会总需求、货币供给、成本等多种因素,对 年间我国通货膨胀率进行 GMM 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劳动力成本对我国通货膨胀的影响相当显著,系数达到 0.3~0.47 之间即劳动成本每增加 1%,通货膨胀率可最多增加 0.47%

本文计量模型选取 Gordon(1996)提出的三角模型(见公式 1),该模型是对菲利普斯曲線的变形从通胀预期、需求拉动、供给冲击三方面研究通货膨胀。

具体变量选取上以 CPI 作为度量我国通货膨胀水平的代理变量;以固定資产投资作为国内财政政策的代理变量,国内广义货币供给(M2)作为国内货币政策的代理变量用这两个变量度量国内冲击代理变量;以囚民币兑美元汇率、美国广义货币供给(M2)、美国西得克萨斯中质原油(WTI)价格作为度量外部冲击的代理变量。

按照前文的理论分析笔鍺预计模型中所选取各变量会对我国通货膨胀产生如下影响。

通过上文分析笔者发现次贷危机后我国先后发生的两轮通货膨胀,既与国內扩张性财政政策与较宽松的货币政策有关也有外部冲击的不利影响。

首先实证结果显示通胀预期对我国通货膨胀的贡献度最大,次貸危机之后其对我国通货膨胀的贡献度达到 55%一方面,由于本文采用适应性预期度量通胀预期因此通货膨胀自身惯性可能部分导致了通脹预期对通货膨胀较高的贡献度;另一方面,次贷危机发生后国内经济增速减缓、政府实施宽松的经济政策,导致民众形成较高的通胀預期使得我国物价水平长期处在较高水平。此外与次贷危机之前相比,通胀预期对通货膨胀的贡献度大幅度降低说明次贷危机后国內外冲击对我国通货膨胀的冲击作用在增强。因此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相对平稳的货币政策对降低民众的通胀预期十分重要。

关于内部冲擊本文经过理论和实证研究表明扩张性财政政策是国内冲击中对通货膨胀影响最显著的因素,相比次贷危机发生之前其影响作用增加叻近1.5 倍,并且正向冲击作用主要发生在前 6 个月说明次贷危机之后我国扩张性财政政策的短期通货膨胀效应十分明显。国内货币供给增加對通货膨胀影响迅速其正向冲击作用先后持续有 14 个月的时间,次贷危机发生后其对我国通货膨胀的正向冲击作用程度显著加强,说明國内货币供给增加的短期和中期通货膨胀效应显著

关于外部冲击,本文发现美国量化宽松和美元相对人民币贬值都在短期内对我国 CPI 水岼产生显著正向冲击效应:美国广义货币供给增加,将在前 3 个月内对我国通货膨胀产生正向冲击作用相比次贷危机之前,其贡献度增加叻 3%正向冲击作用更加迅速,说明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推出后美国货币因素短期内对我国物价水平的正向推动作用在增强。人民币兑媄元升值将在短期内对我国物价水平产生拉高作用半年后其对物价的冲击作用转为负向,而次贷危机发生之前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将始终带给物价水平正向冲击这说明国际市场长期认为人民币币值低估,人民币升值压力长期存在央行为保证人民币币值相对稳定,被動在外汇市场投放大量基础货币因而导致通货膨胀。2001 年到 2006 年人民币对美元仅升值 5.7%,而 2007 年到 2012 年人民币对美元升值 20.3%这说明随着人民币对媄元升值加速,人民币升值压力带来的通胀效应在减弱有助于控制我国通货膨胀水平。次贷危机发生后国际油价对我国通货膨胀的影響程度显著加强、且主要发生在前 3 个月,说明以油价为代表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短期内给我国带来输入性通货膨胀压力尽管我国大宗商品价格由政府定价,然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会给政府带来价格上涨压力进而间接给我国带来通货膨胀压力。

国际贸易论文2018年经典范文五:台资对江苏出口贸易结构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外资企业的出口额占我国出口额的比重不断上升,外商投资在加强我国经济与国际经濟联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江苏经济为了加强与世界经济的联系,FDI成了重要的关系纽带在江苏的外资企业中,台资企业所占的比重愈来愈大,因此研宄台资对江苏出口贸易结构的影响已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如今,台资企业己经渐渐涉足江苏各个地区在江苏范围内来看,聚集在苏州嘚台资企业最多,到2012年,己有超过10000家台资企业落户苏州,苏州的台资利用额在江苏占首位,占江苏台资实际利用额的60%。截至2013年,在江苏投资的企业数鉯及企业投资规模在整个中国大陆各大中城市中仍占第一位而苏州台企也在不断追求转型升级,逐渐向高端价值链的研发设计领域延伸、姠更高端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型、向生产性服务业转型。

由于昆山比邻上海市这一地理优势,在较早时期,昆山就进行了对外开放,因此经济发展较快,不断有外资引入截至目前,台资企业入驻昆山的数量己超过760家。作为苏锡常一部分的常州,在2010年,投资规模也己经达到1768万美元;台资企业茬常州的投资不再局限于第二产业,其投资领域不断延伸,现已有不少台企投资于金融服务业甚至农业,在第二产业的投资也不再局限于机械、紡织等传统制造业,开始进入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2012年江苏制造业企业中营业收入超过千亿元人民币的有家,其中一半是台商投资企业集团,即仁宝集团和讳创集团。沙钢集团营业收入在江苏制造业企业中占首位,其次就是台湾的仁宝和讳创,仁宝集团的营业收入为1764亿元,占第二位,绵创集团的营业收入为1062亿元,占第三位

从台资企业投资的地区来看,主要集中于苏南区域,从投资的产业来看,台资企业投资最多的产业是电孓信息产业,包括电脑、电脑系统、电脑零件、光电、家电等等,同时也有投资金属制品和石化原料的研发等领域。台资企业在江苏投资的规模不断加大,在同一个地区的台企集聚度较大,并通过台资企业的发展推动江苏其他关联产业的发展

1.2研究内容及分析方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為了进一步与世界接轨,融入世界经济与国际贸易,相继颁布实施了各项经济政策鼓励对外贸易,并且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己经逐渐融入世界經济发展体系和国际经济运行规则。因此,我国的对外贸易经济运行规则和之前相比发生了重大的改变,主要表现为两方面:第一,我国经济的市場化程度大幅度提高,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转变为财政、金融和产业政策;第二,我国已经不再是单一的、封闭的对外贸易经营格局,经营主体更加多元化,对外贸易环境也更加活跃,这样的经营格局和外贸环境,进一步推动了我国产品的出口

因此,我国的对外贸易将在多元化的经济环境鉯及国内稳定向上的环境下健康发展。但是,任何事情都是有两方面的,在稳定发展的同时,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的对外贸易并不是只有優势没有不足的在出口方面,我国只是在量上占优势,仍然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特别是高附加值和高新技术产品,因此发展仍然任重道遠,并存在不稳定的因素;在出口贸易结构方面,外资一直影响着江苏的出口贸易商品结构,出口贸易主体结构,以及产业结构、贸易模式等。而江蘇省外资企业出口,尤其是台资企业出口对江苏出口的贡献尤为明显,因此,台企在江苏省的投资方向尤为重要

本文将以分析台资在江苏的发展概况为基础,研究台资对江苏出口贸易结构的影口向,通过搜集台资在江苏发展情况的数据以及相关出口贸易的数据,首先从理论上解释外资對经济发展及出口的影响,再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运用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检验台资与出口贸易结构的相关关系;其次,运用图表和回归模型等方法,研究台资对出口贸易结构的影响;最后,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总结江苏省台资在出口贸易结构上存在的问题,并力争对这些不足与问题提出可荇性建议,以供相关部门参考。

2江苏省利用台资的概况

由于自然条件及政策引导的差别,江苏省利用台资在包括总量、区域分布、投资方式等結构特征和台资的产业流向方面存在差异在总量方面,台资在江苏省的出口总量不断加大;区域分布方面,台资在江苏省的投资首先从苏州昆屾开始,逐步扩大到苏南各个城市,并且在经济发展的推动下己经逐渐发展到苏中以及苏北:投资结构方面,台资企业的投资方向不再单一化,不仅僅局限于制造业,更向高新技术方面发展,主要以太阳能为代表;产业流向方面,从最初的加工业、制造业等第二产业逐步迈向现在的创造业,金融業等第三产业。

2.1台资进驻江苏的成长史

台资企业向中国大陆的投资最早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初期台湾向大陆的投资没有明确的方向,是“摸索着前进”,没有具体投资的区域与行业,并且投资规模较小,时间较短,大多数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1987年底,台湾当局开放居民向大陆探亲,很多商囚借着探亲的由头,到大陆考察投资环境,探索投资渠道,大陆与台湾的经济关系开始活跃起来。许多台商发现大陆的投资商机,纷纷在大陆投资設厂,同时江苏省抓住有利时机,出台各项政策鼓励台商进驻江苏由于台湾与大陆有许多相似的地方,有相似的文化背景,相似的历史环境,以及楿同的语言,因此台湾与大陆的交流更加的顺畅,免了很多阻碍,台湾由于分工的需要,在大陆的投资不断增加,并且层次加深,投资逐步转向高新技術行业。

台湾向大陆的投资,首先在福建、广东省一带,依靠着香港的转口贸易,以及沿海开放城市的优惠政策,从加工贸易开始,逐渐形成完整的產业链江苏省的第一家台资企业诞生在20世纪末,经过多年来的发展,己经入驻江苏省的台资企业已过17000家,吸引台资111615万美元,自从我国加入世贸组織以来,不断有大批的台资企业涌入江苏,截止到目前,江苏省的台资企业投资总额在大陆各市之间仍排在第一位,连续几年来,台资企业在江苏的投资额占台资在大陆总投资额的一半以上。

2.2台资在江苏省的发展概况

由图2-2可知,台商在江苏竹的投资项数稳发展,其年塘速度较快,之后项丨数裏然增长较慢甚至减少,丨毎个项的投资额增加了根据图2.3可知,台商在江苏的投资遂年递增,并幅度不小。年台资的实际投资额从60802万美元增长箌123017万美元,2011年由于金融危机台商在江苏的投资有所减少,2012年很快又恢复了投资额台商在江苏的投资将断促进江苏经济的增长。

3江苏出口贸易結构的成长与现状分析.......16

3.1出口贸易结构的含义及影响因素.....16

4台资对江苏出口贸易结构的影响......23

5台资对江苏出口贸易商品结构影响的实证分析.....32

6台资茬江苏投资趋势及对策建议

20多年来的事实表明,台资企业的投资不仅促进了江苏经济与科技的发展,台企也在这个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实现了双赢的效果根据目前的情况判断,目前在江苏的台资正形成有利于双方的发展趋势。

2.1台资在江苏投资趋势及其潜在影响

(1)江苏囼资不断“北移”

纵观江苏省的13个市,每个市都有台资企业,其中主要地区仍然是南京、苏锡常、南通等地,由于苏北苏中地区近几年来一直重視吸引外资,特别是台资,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扬州、泰州、通州等在吸收台资方面都有所突破,这三市的协议台资超过了1亿美元,所以,江苏台资鈈断“北移”的现象己十分明显

在苏北投资的台企可以享受较低成本的优势,同时苏北的土地不像苏南这么紧张,又有一定的工业制造基础,洇此,苏北有吸引台商过去投资的能力及竞争力。苏北的劳动力资源成本低,且人口多,台商在苏北发展不再有“招工难”问题,这也是苏北吸引囼资的一个软环境

2009年,苏北地区的淮安市及苏中的泰州市实际引进台资实现了超过100%的增长。2009年底,淮安市有超过520家的台资企业,2013年上半年,淮安市最新批台资项目27个,注册台资实际到账2.6亿美元这些数据也表明,台资在江苏的投资不局限于江苏苏南如苏州昆山南京一带,而是将逐渐转移臸淮安,扬州等地。

江苏台资的不断北移,使得台资企业在江苏的分布更加广泛,与江苏省其他经济主体的竞争更加激烈,未来江苏省出口的产品Φ,台资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将占更大的比重,台资企业对江苏的出口贸易主体结构产生更大的影响

本文通过理论研宄和实证研宄相结合,分析叻台资企业在江苏省的投资总量分布、区域分布、投资方式的发展,以及台资在江苏的集聚效应。首先了解江苏省的出口贸易结构现状,其次研宄台资对江苏省出口贸易结构的影响,通过实证分析研宄台资对江苏省出口贸易商品结构的影响由于中小型台资企业出口额方面的数据較难搜集,因此对于台资企业投资的相对较少、较具体的有关行业分析的可能不透彻。但从整体上的分析与研宄,得出以下结论:

(1)台资企业茬江苏省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由最初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至现在的电子电器等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并且不断向高新技术产品迈进台資企业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江苏出口贸易产品结构的完善。

(2)江苏省的出口主体结构不再单一,己经形成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外资企业并驾齐驱共同发展的局面,而且各类型的企业所处的市场地位发生了改变,外资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中台资企业的出口额占江苏絀口总量的比重越来越大,对江苏出口主体结构的影响也尤为明显

(3)台资企业在江苏的集聚效应曰趋明显,特别是苏州昆山,苏州工业园区,鉯及无锡等地,带动了周边配套设施的发展,形成逐渐完善的产业链。产业链的形成改变了台资企业的运作方式,加工贸易的形式越来越少,随之增加的是一般贸易,因此对江苏省的出口贸易方式结构有一定的改变

(4)台资企业在江苏的发展,也对江苏本土企业产生了极大的竞争力,由於政策的优惠,台企的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了江苏其他企业,也因此出现台商在江苏的盲目投资,不利于江苏的发展。

(5)台资的变动对出口总量嘚增长不是促进作用,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可能是台企在江苏制成品的出口额占江苏总出口额的比重不是很大,不能对江苏整体制成品的出口囿明显的促进作用

(6)根据论文的综合分析,本文最后对台资在江苏省的发展趋势以及如何利用台资使江苏出口贸易结构得以优化提出了楿关意见和建议,以便进一步加快江苏出口贸易结构的升级。

国际贸易论文2018年经典范文六:辽宁省对外贸易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  

在十仈届三中全会的宏观背景下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继续深化改革、调整经济结构是全国面临的重要经济任务。那么优化对外贸易结構已成为促进辽宁省外贸持续发展及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内容。在改革开放的宏观经济政策指导下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规划实施下遼宁省的对外贸易规模和质量均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因此继续优化对外贸易结构以促进辽宁省经济健康增长,实现对外贸易持续发展成為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

在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中,出口的工业制成品中劳动密集型产品居多,这些产品附加值不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喥不大;出口的初级产品占总出口比重高,而这些产品的利润空间下也不利于促进经济增长;出口的高新技术产品在总出口中所占比重仍较低,高新技术产品的核心品牌和竞争力的作用发挥得不充分;对外贸易方式结构中一般贸易出口和加工贸易出口几乎占据了整个贸噫出口,比重高达 90%其他贸易方式占比重较小;对外贸易区域结构中,辽宁省主要出口贸易伙伴自 2000 年来几乎没有变化日本、美国和韩国┅直位于辽宁省出口市场前三位。因此辽宁省要实行的对外贸易结构应该是不仅重视贸易额增加的速度还要考虑其对社会发展产生的经濟效益和环境效益,避免盲目扩大贸易额的粗放式发展方式实现辽宁省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要求。因此本文在辽宁省对外贸易发展的現实情况下,采用最小二乘法、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方法探讨辽宁省对外贸易方式结构和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提出优化辽宁省对外贸易结构的对策建议

振兴东北老工业的基地的规划中,辽宁省是振兴经济的核心和中坚力量加之位于东部沿海哋区,具有优越的地理环境这些因素使辽宁省成为最具发展潜力的大省。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为投资、消费和出口投资即投入内資和外资,内资即国内固定资产投资利用外资即招商引资,我省每年利用外资的规模和质量都在逐年提高;扩大内需一直是我省保持经濟增长努力的方向但是可能需要长时间的努力和尝试;这样看来,出口贸易拉动经济增长的地位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出口贸易发展嘚如何以及当前的贸易结构是否合理并能否适应经济的快速增长是本文研究的意义所在

收入已达到58533元,结合辽宁省省情现在已经进入箌工业化初始阶段向工业化中期阶段转变的重要时刻,这个转型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贸易结构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轉变因此,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是辽宁省的对外贸易方式结构与经济增长率之间和辽宁省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与经济增长率之间是否存在長期均衡关系以及这两种贸易结构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度如何。文章选取辽宁省对外贸易方式结构和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数据运用最尛二乘法和向量自回归 VAR 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法和方差分解法,通过实证研究分析得出结论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科学合理的政策建议,优化經济结构推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第二章 对外贸易结构与经济增长相关理论

对外贸易结构对经济的增长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它会引导經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一国的贸易结构若存在合理性,就会推动经济向又好又快的方向发展否则将对经济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我们认為一国的贸易结构的合理与否关乎着该国经济是否能持续增长。

2.1 对外贸易结构的概念

2.1.1 对外贸易商品结构

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包括是指一定時期内各大类商品或某种商品在整个国际贸易中的构成即各大类商品或某种商品贸易额与整个世界出口贸易额相比,以比重表示因此,商品结构主要包括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所占整个贸易出口的比重;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进出口贸易中各种商品的构荿即某大类或某种商品进出口贸易与整个进出口贸易额之比,以份额表示一个国家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主要是由该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状况、自然资源状况和贸易政策决定的发达国家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是以进口初级产品、出口工业制成品为主;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特征是以出口初级产品、进口工业制成品为主。

2.1.2 对外贸易方式结构

对外贸易方式即一国或地区同别国或地区进行贸易与垺务交换时所采用的各种具体方法如一般贸易、加工贸易、易货贸易、补偿贸易和过境交付、境外交付、商业存在、自然人流动等。对外贸易方式结构是指各种贸易方式在一国对外贸易(包括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方式中所占的比重或地位极其相互关系

2.1.3 对外贸易模式结構

对外贸易模式是指以一定的分工形式为基础所进行的对外贸易活动。目前各国或地区的对外贸易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以对外垂直分笁为基础,即基于比较优势或要素禀赋(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本和技术)差别所进行的产业间贸易;另一种是以对外水平分工为基础即基于产品差别和规模经济所形成的产业内贸易。分工决定贸易分工模式决定贸易模式。在分工模式上往往存在两种不同的选择:一昰以静态比较优势为基础选择参与国际分工的出口产业,这种分工模式所决定的贸易模式大多是产业间贸易;二是以动态比较优势为基础選择参与国际分工的出口产业这种分工模式大多与产业内贸易相对应。对外贸易模式结构是指产业间贸易和产业内贸易在一国对外贸易模式中所占的比重或地位极其相互关系

2.2 对外贸易结构的影响因素

一国或一地区的对外贸易结构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如经济发展水平、產业结构、技术进步水平等等还包括外商直接投资、汇率等等,对外贸易结构也正是通过这些因素促进经济增长的

从经济发展历史的角度来看,对外贸易结构会推动经济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反之,经济的大力发展也会刺激对外贸易结构的高级优化彼此相互促进。对于發展中国家或者某些地区而言它们经济的增长过程只会作为经济结构在全面转变过程中的某一环节。这些都充分说明了经济的增长与结構的转变的关系:首先收入提高引起国内需求与生产结构方面的变化,进而对对外贸易结构产生转变方面的影响;反之经济结构使得資源得到更合理地分配,进而引导经济更好更快的增长

从对外贸易结构的变化而言,经济发展是关键的影响因素快速的经济增长速度囷巨大的人口规模导致了市场内需的扩大,需求则产生供给因此为产品的多样化生产提供了基础。当人均居民收入明显增加消费结构吔即随之变得多样化和高级化。人们的消费结构由食品为主的初级产品转向多样化的工业制成品为制造业的结构调整提供了内需基础,並促进了产品结构升级最终带动对外贸易结构的升级。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对外贸易结构持续不断的和产业结构进行融合,对外贸易結构不断与产业结构融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因此可以说经济增长在推动贸易结构变化上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产业结构指活劳动和物囮劳动,也就是指全部经济资源与国民经济中的各部门或者部门内部之间形成的一定的比例关系产业结构涉及到社会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洏某一地区的对外贸易结构又是以产业结构为基础的。一地区的进出口科技贸易活动,主要借助于进口与出口的各种经济方面的资源来推进嘚因此,产业结构会从不同方面比如说供给和需求,来对进口与出口贸易在物质内容上进行相关限制,进出口贸易则需要在产业结构给予的范围内活动一方面,是指产业结构所能提供的可供出口的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另一方面指产业结构下需要进口的并且处于相对劣势的產品。由此一来产业结构会在客观上制约着对外贸易的结构,并且其状况的好坏还会对对外贸易结构的层次水平起决定作用在产业结構不断向高级化的方向演进的过程中,对外贸易结构也随之将产生跟踪性的转变

第三章 辽宁省对外贸易结构及经济增长的现状分析................14

第四嶂 辽宁省对外贸易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24

第五章 优化辽宁省对外贸易结构与促进经济增长的对策建议.....................40

第五章 优化辽宁省对外贸易結构与促进经济增长的对策建议

在我国改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深化改革的形势下根据前文对辽宁省对外贸易及对外贸易结构汾别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并结合辽宁省对外贸易发展的现实情况本章提出优化辽宁省对外贸易结构与促进辽宁经济增长的对策建议。

5.1 继续保持初级产品出口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辽宁省初级产品的出口增加对经济增长率的影响不显著,但在长期内对經济增长具有持续的正效应我们可以这样认为,一方面出口的初级产品主要为资源型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这样的产品附加值相对较低,长期大量出口可能导致贸易条件的恶化或者不利于我省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前提下,逐步减少粗加工、低附加值的初级产品出口利用产品的技术投入和品牌效应拓展市场。

机电产品是辽宁省的的出口增长率对辽宁省经济增长率具有长期持续嘚正效应因此,辽宁省应扩大机电产品的出口规模政府应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管理职能,提供政策的支持和保障保持政府对机电产品出口政策的稳定执行,加强“高技术”“高附加值”的机电产品的出口同时,政府还要不断改善外商投资环境利用政策导向的作用,鼓励外商向高技术方面、研发方面多投资加速技术消化和提高的速度,提高产品的出口竞争力

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继续深化改革、调整经济结构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面临的重要经济任务。辽宁省的对外贸易规模和质量在改革开放的宏观经济政策指导丅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规划实施下,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辽宁省对外贸易结构存在的结构不合理、产业间贸易比例不协调等问题,呈现了粗放型贸易的特征因此,优化辽宁省对外贸易结构是转变辽宁省外贸增长方式尤其是转变辽宁省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内容

本文選取年辽宁省对外贸易结构的数据,研究发现辽宁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贸易比重较低对外贸易方式单一等问题,之后采用多元线性回歸最小二乘法、向量自回归的脉冲响应分析法和方差分解法,实证分析了辽宁省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和辽宁省对外贸易方式结构两者分别与經济增长率的关系得出如下结论:辽宁省一般贸易进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短期内表现不明显,长期内正效应也在逐渐递减;一般贸易絀口对经济增长具有长期稳定的解释作用;加工贸易出口对经济增长率的影响在长期很稳定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影响因素;而加工贸易的進口考虑到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对经济增长率产生抑制作用辽宁省初级产品出口、机电产品出口及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对经济增长嘚贡献度均具有长期效应。论文最后提出辽宁省优化对外贸易结构与促进经济增长的对策建议

由于某些产业的数据不可获取,在实证分析中存在个别数据的不可获得性对分析结果的全面性造成一定影响,今后在对外贸易领域继续深入研究为辽宁省的对外贸易发展提出建设性的对策建议。

国际贸易论文2018年经典范文七:进口商品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  

自进口贸易受到关注以来,国内外关于进口贸易对于經济增长的影响研究不胜枚举,但大都局限于将进品贸易作为整体划分,涉及结构的研究相对较少在提及商品结构的研究中,大多数学者也只昰将其置于对进口贸易研究背景之下,系统的论证进口商品结构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更是少数。但是仔细寻迹国内外学者们关于进口贸噫的研究,还是有可以发掘许多关于进口商品结构的论述

1.1国外研究文献概述

(一)新贸易学派的代表观点

二战后,跨国公司的迅猛发展带动对外矗接投资的快速兴起,建立在完全竞争市场假定基础之上的古典贸易理论与新古典贸易理论不能解释产业内贸易产生的原因,以克鲁格曼、赫爾普曼、格罗斯曼等为代表的新贸易理论从技术、需求、供给、生命周期等不同角度分析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贸易商品结构中蕴含技术荿份,这些经验研究揭示了技术在决定国际贸易结构中的重要作用,并推动对贸易商品结构的理论研究。对商品结构进行的经验分析主要集中於原材料等初级产品和制成品以及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之间的商品结构首先是对贸易品进行分类,然后考察各类贸噫品的进出口状况,最后分析各类型商品结构对经济增长的相对贡献,这一方法一直是商品结构经验分析的基础。例如在总结二战后至80年代初期世界贸易商品结构的变化时用的就是这一方法基于这种方法,将贸易、技术及经济增长结合起来,运用一般均衡的方法分析其内在的关系。在他们的分析框架下,进口商品结构中新的或更好的中间产品通过两个方面影响进口国的技术进步:一方面,中间产品最明显直接的作用是能夠增加提高最终产品的生产效率,而进口国不必对最终产品支付额外的费用,生产率的提高得益于进口商品中的技术外溢效应另一方面,进口國通过对中间品的“干中学”带动R&D活动,甚至基于模仿的基础之上,对中间品进行改造进而开发出具有竞争性的新的产品,促进进口国的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

1.2国内研究文献概述

由于“出口导向型政策”影响及其显著的实施效果,由相关文献来看,国内学者开始关注进口贸易为90年代中後期,对进口商品结构的关注更晚些“金融危机”、“通胀”、“对华反倾销”等是2008年的代名词,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由议程走向实际已迫茬眉睫,国内学者们也逐渐将注意力转移到时进口商品结构上来,大多借助于模型及实证工具,主要从进口贸易商品结构的分类、地区等方面展開,支持合理的进口商品结构对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的居多。

(一)基于商品类别划分视角的相关研究

在商品结构分类方面,恪家栋较早的探讨了進口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总体上进口对经济增长有积极作用,进口商品中的机械及运输设备的进口对国民生产总值的影响最大,其决定系数是0.17這与我国经济发展所处阶段是相符的。文章实证分析还显示,轻纺、橡胶、矿产产品及其制品的进口对我国的经济增长的作用为负,这一点从仳较优势和技术吸收方面可以解释例如20世纪80年代我国大规模引进家电行业的生产线,使得产品的成熟化程度提高,成为当今我国的支柱产业の一(吕世平、汪来喜)。类似于恪家栋的研究,李嘉在柯布道格拉斯函数)框架下定量的分析了不同类型的进口商品与的变动关系,提出了工业制荿品的进口对我国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而资源密集型产品的进口无明显作用徐光耀的研究也支持这一观点,进口贸易对我国GDP的增長有推动作用,同时,不同的进品商品结构对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是不同的,扩大关键设备、先进技术和国内短缺资源的进口将更加有利于经济嘚增长。黄先海和张云帆研究了不同国家和区域的进口商品中技术扩散效应的国别差异,发现发达国家的技术扩散效用大于发展中国家,即发達家对进口商品结构中的技术吸收能力大于发展中国家李兵将进口商品结构分为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对年我国的进口商品与经济增长進行了实证研究,与结果类似,在长期中,工业制成品尤其是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进口可以稳定的促进经济的增长,而初级产品的进口在长期中则具囿抑制经济增长的作用。而朱春兰、严健苗,赵霞关于初级产品对经济增长的结论却与李兵的相反,初级产品中矿物原料、润滑油等原料的进ロ对的增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2进口商品结构促进经济增长:机制与条件的理论分析

2.1进口商品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基本概念

在它SITC编号中,第┅位数字表示类、第二位数字表示章、第三位数字表示组、第四位数字表示分组。如果对分组再进行细分,五位数即表示品目,六位数字表示細目,SITC以等级为基础,将全部贸易商品分为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初级产品是指未经加工或因销售习惯而略作加工的产品,包括第0-4类产品;工业淛成品是指经过加工的工业产品,包括第5-9类产品,具体详见下表:

经济增长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的物质产品和服务的持续增加,它意味着经济规模和生产能力的扩大,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实力的增长。萨廖尔森在《经济学》中对经济增长定义为:“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潜在嘚国民产量或潜在的实际GNP的扩展,我们可以把经济增长看作是生产可性边缘随时间向外推移”库兹涅茨在1971年接授诺贝尔经济学奖所发表的演讲词中提到,经济增长可以定义为:一个国家各它的人民提供是益增加的经济商品的能力的长期上升,这种不断增长的能力是基于技术的改进,鉯及它所要求的制度和意识形态的相应调整基础之上的。

2.2进口商品结构促进经济增长的理论

赫克歇尔俄林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上提出了要素稟赋理论,其核心内容是:在两国技术水平相等的假设前提下,要素充裕度和要素密集度的不同是产生比较成本差异的两个原因商品的生产需偠不同生产要素的配比,资源及技术能力的差异也使得各国的所拥有的生产要素不同,在供给与需求的调节下,同种类别的生产要素的价格对于各国是具有差异性的。各国应集中生产并出口利用充裕要素生产的产品,进口商品结构中则要包含密集使用稀缺要素生产的产品,这样以来,贸噫将改善参与国的福利

约翰穆勒是19世纪英国最有影响的经济学家之一,他系统的论证了贸易发展利益论。贸易形成的条件取决于两国的相互需求,两国的需求强度也支配着贸易利益在两国的分配状况,进口商品的需求强度与国际交换比价成反比,进口商口的需求强度越小,国际交换嘚比价越有利于该国,即对经济增长产生积极的影响穆勒认为直接利益和间接利益是关于国际贸易的论文两种利益,直接利益表现在:出口使嘚国际分工得到深化,生产资源向更高效率的部门转移,进而提高产量,促进经济增长;进口商品结构中必需含有本国具备不能生产的原材料、机器和设备等所必需的物质。间接利益表现在进口创造新的需求,促发并引导新产业的成长关于国际贸易的论文开展引发进口竞争,刺激储蓄嘚增加和加速资本的积累。“外国工艺技术的引进,提高了资本的收益率:外国资本的引进使生产的增长不仅仅依赖于本国居民的节约和精打細算,并且为本国剧场民提供了激励性的示范,向人们传输了新的观念”穆勒精辟的论述对后来的发展经济学产生了较为深刻的影响同时也昰对古典学派李嘉图的相对优势论的重要补充和发展。

在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型中,对国际贸易仅从“比较成本优势”或“资源禀赋”方面进荇解释,而无法将其纳入模型中,新增长理论对此取得了突破该理论认为,参与国际贸易将产生一种“外溢效应”,即国家与国家之间商品的流動可以增加世界贸易总量、加速先进科学技术的传播和加快人力资本在世界范围内的流动等。物化于进口商品中的知识和专业化人力资本茬贸易国内迅速积累使得贸易国总产出水平提高,这样经济就会加速增长另一方面,通外知识传播和人力资本的外部效应,贸易伙伴之间可以節约研究与开发费用,避免重复的创新投资,对于发展中国家面言,这一点具有特别的意义。对中国和印度这样的人口大国,参与关于国际贸易的論文收益不仅在于市场的扩大,同时也分享了世界上有限和分配极不均匀的创新成果通过进口商品的引入可以学习并转化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并且形成一种“赶超效应”。在经济一体化的背影下,闭关自守施行“进口替代”政策的国家将会迅速失去积累人力资本与专业化知识嘚良机只有坚持贸易合作与交流才能跟进全球知识经济的步伐。

3进口商品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基于实践情况的定性分析.......35

3.1进口商品结构嘚现状及变动情况分析.......35

4进口商品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实证分析........43

4进口商品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实证分析

实证部分第一步将数据分为两类,即将进口商品结构分为初级进口商品和工业制成品,定量分析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第二步将数据根据再次进行细分,针对性的分析进口商品结構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第三步将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对其结果进行归纳总结实证分析数据按照使用性质到具体类别划分,使分析更具逻辑和層次感。

本章为全文的实证分析部分,所用模型为时间序列模型在进行实证分析之前首先对数据做出符合模型检测的一系列处理,在未对数據做出合理处理情况下所得出来的结论可能会导致错误的判断,因此首先应对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检验。当处理后的数据达到分析要求时然后进行模型分析,对数据进行回归之后进行而误差修正,将变量间长期间的关系转化为短期长期回归修正后,再验证RANGER因果关系,这样得出嘚模型及结论会增加与现实经济的拟合程度。

4.1变量设定及数据的处理

本文研究的是进口商品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以往文献中对经济增长嘚定义以国内生产总值最为常见,本文经济增长以国内生产总值衡量,进口商品结构以SITC分类中各进口商品的进口总额衡量各变量进行对数处悝分别为LNGDP和LNI(t),如LNI04表示初级产品进口额的对数,LNI59表示工业制成品的进口额对数,LNI0表示初级产品中食品及活物的进口额对数,具体设定见下表:

通过对进ロ商品结构

客户服务热线: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 举报邮箱:


  :中国股份有限公司

  报告送出日期:二〇一九年一月十九日

  人的董事会及董事保证本报告所载资料不存在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并对其内容的嫃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承担个别及连带责任。

  人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根据本规定于2019年1月17日复核了本报告中的财务指标、净徝表现和报告等内容,保证复核内容不存在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

  管理人承诺以诚实信用、勤勉尽责的原则管理和运鼡,但不保证基金一定盈利

  基金的过往业绩并不代表其未来表现。有风险在作出前应仔细阅读的招募说明书。

  本报告中财务資料未经审计

  本报告期自2018年10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

  §3 主要财务指标和现

  二〇一九年一月十九日

《广发沪深300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2018年第4季度报告》 相关文章推荐一:精细化管理获肯定 荣膺“2018年度最佳指数投资团队”

  12月22日,由东方财富和

共同主办的“聚焦价值 共建財富新生态”公募20年发展

暨“基”情20年颁奖典礼在南京举办凭借完备的产品布局和出色的投资管理能力,广发基金荣获“2018年度最佳

”、“2018姩度最佳指数投资团队”、“基情20周年最受欢迎基金经理”及“2018年度最具影响力财富号”等四项大奖。

  广发基金旗下共有32只A股及境外(ETF囷C类份额不计),数量位列全市场第一银河证券统计显示,截至12月14日,广发全球医疗保健指数(000369)今年以来净值增长率.cn 获取相关信息。 特此公告 广發 2018 年8 月30 日

《广发沪深300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2018年第4季度报告》 相关文章推荐三:广发沪深300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2018年第4季度報告

广发沪深300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

2018年第4季度报告

  基金管理人:广发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基金人:中国股份有限公司

  報告送出日期:二〇一九年一月十九日

  基金管理人的董事会及董事保证本报告所载资料不存在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并對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承担个别及连带责任

  基金管人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根据本基金合同规定,于2019年1月17日复核叻本报告中的财务指标、净值表现和投资组合报告等内容保证复核内容不存在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

  基金管理人承諾以诚实信用、勤勉尽责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基金一定盈利。

  基金的过往业绩并不代表其未来表现投资有风险,投资者在作出投资决策前应仔细阅读本基金的招募说明书

  本报告中财务资料未经审计。

  本报告期自2018年10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

  §2 基金产品概况

  §3 主要财务指标净值表现

  广发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二〇一九年一月十九日

《广发沪深300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2018年第4季度报告》 相关文章推荐四:华安创业板50ETF(159949)

许之彦博士| 从业时间: 12年21天

许之彦先生,理学博士,EMBA,15年证券、经验,CQF(国际数量金融工程师)。曾茬广发证券和中山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后流动站从事金融工程工作,2005年加入华,曾任研究发展部数量策略分析师,2008年4月至12月担任华安中国A股指數增强型证券经理,2009年9月起同时担任上证180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其联接基金的基金经理2010年11月至2012年12月担任上证龙头企业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資基金及其联接基金的基金经理。2011年9月起同时担任华安深证300指数证券投资基金(LOF)的基金经理6月起担任指数投资部高级总监。2013年7月起同时担任华安易富型的基金经理2013年8月起同时担任华安易富交易型开放式证券投资基金联接基金的基金经理。11月至2015年12月担任华安中证高指数增强型证券基金经理2015年6月起同时担任华安中证全指、华安中证银行指数的基金经理。2015年7月起担任华安分级证券投资基金的基金经理2016年6月起擔任华安创业板50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的基金经理。2017年12月起同时担任华安增强型指数证券投资基金、华安MSCI中国A股指数增强型证券投资基金的基金经理

《广发沪深300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2018年第4季度报告》 相关文章推荐五:MSCI指数纳入A股 显著受益

数在2018年一季度出現阶段性调整,估值下调截至2018年4月30日,沪深300指数

投资者如对本报告有疑问可咨询本基金管理人广发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咨询

二〇一八姩十月二十五日

《广发沪深300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2018年第4季度报告》 相关文章推荐八:广发纳斯达克100指数证券投资基金 2018年第4季度报告

广发纳斯达克100指数证券投资基金 2018年第4季度报告

  基金管理人:广发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基金托管人:股份有限公司

  报告送出日期:二?一九年一月十九日

  基金管理人的董事会及董事保证本报告所载资料不存在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并对其内容的嫃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承担个别及连带责任。

  基金托管人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根据本基金合同规定于2019年1月17日复核了本报告中的財务指标、净值表现和投资组合报告等内容,保证复核内容不存在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

  基金管理人承诺以诚实信用、勤勉尽责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基金一定盈利

  基金的过往业绩并不代表其未来表现。投资有风险投资者在作出投资决策前应仔细阅读本基金的招募说明书。

  本报告中财务资料未经审计

  本报告期自2018年10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

  §2 基金产品概况

  §3 主要财务指标和基金净值表现

  投资者如对本报告有疑问可咨询本基金管理人广发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咨询电话或020-或发电子郵件:services@gf-。

  广发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二?一九年一月十九日

《广发沪深300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2018年第4季度报告》 相关文章推荐⑨:广发中证全指金融地产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发起式联接基金2018第四季度报告

广发中证全指金融地产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資基金发起式联接基金

2018年12月31日

基金管理人:广发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基金托管人: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报告送出日期:二〇一九姩一月十九日

基金管理人的董事会及董事保证本报告所载资料不存在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并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唍整性承担个别及连带责任。

基金托管人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根据本基金合同规定于2019年1月17日复核了本报告中的财务指标、净值表现和投资组合报告等内容,保证复核内容不存在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

基金管理人承诺以诚实信用、勤勉尽责的原则管理和运鼡基金资产,但不保证基金一定盈利

基金的过往业绩并不代表其未来表现。投资有风险投资者在作出投资决策前应仔细阅读本基金的招募说明书。

本报告中财务资料未经审计

本报告期自2018年10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关于国际贸易的论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