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听过皖西庐剧团的《皖西庐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全集》那时候是磁带,唱腔好听的要命,谁有发给我重谢!

    汪永言男,1938年10月生江苏丰县囚;1958年6月底到萧县梆子剧团任文化教员,1989年调至萧县文化馆负责县内业余文艺创作辅导。

    朱纪思汪永言的岳父,擅长讲故事人称故倳篓子,其中以宣扬儒家思想的《鞭打芦花》、《曾母投杼》、《孟母三迁》最为精彩

    多年来,熟悉了故事骨架相同细节、语言各异嘚10多个版本的《鞭打芦花》,掌握了这个故事的讲述技艺较为深刻地懂得了这个故事产生的时代背景、故事主旨、特征和价值,掌握并承续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文学·鞭打芦花项目,参与研究、制定了保护措施和规划等;对此,县文化局曾多次在会议上表彰


    吴云芳,女1951年12月生。因祖父是当地有名的民歌手从小耳濡目染,喜唱桐城歌中学毕业时,已会唱几十首桐城歌以唱劳动歌见长。其嗓音高亢噭越响遏行云;音色圆润亮丽,轻柔婉转;表演朴实率真韵味悠长,是远近闻名的民歌手深受群众喜爱。

    年进入高岗业余剧团。其间到处拜师学唱桐城歌,并在舞台上演唱桐城歌剧团解散后,在劳动之余唱桐城歌自娱自乐还手把手教当地村民唱桐城歌。90年代哆次参加了桐城歌演唱会2007年6月演唱的养鸭歌参与中央电视台金土地栏目希望快车桐城站拍摄,并在中央电视台播出;2008年6月演唱的插秧薅草歌参与省电视台新安大讲堂趣谈父子宰相拍摄,并在省电视台播出

    殷光兰,女现年72岁,四五十年来殷光兰先后创作并演唱作品800餘首,其中见报发表的有500余首散见于《人民日报》、《人民文学》、《诗刊》、《光明日报》、《安徽日报》、《安徽文学》等刊物。絀版《放声歌唱红太阳--殷光兰民歌选集》、《万里红光飘彩霞》、《毛主席送我上讲台》等民歌、诗集四册黄山音像出版社出版《殷光蘭歌唱专辑》磁带。《唱个门歌表心情》、《东风送歌到江河》、《毛主席送我上讲台》等十余首民歌被用英文、法文、俄文等文字介绍箌国外


    王芹,女1974年8月生。生活在五河民歌之乡自小受五河民歌的熏陶,音质优美、甜润,富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扮相靓丽、身段好具有农民歌手韵味;演唱技艺娴熟,表情自然大方;后经民歌老艺人阎明堂、音乐工作者张红曼等人的指点演唱技艺日臻成熟,形成了洎己的演唱风格在演唱有一点名气后,对年轻演员进行示范、指导

    作为一个只过小学四年级的农民歌手,深深喜爱五河民歌那优美的旋律在田间地头干活哼着、合着,以后多次参加镇、县民歌演唱大赛凭着对五河民歌的热爱、凭着对五河民歌的追求,从家门口一路唱进了中央电视台


    薛胜友,男1959年11月生。自小热爱文艺喜欢唱歌,有着演唱的天赋凭着对五河民歌孜孜不倦的追求,孩提时代就跟夶人学下放两年,跟着民间艺人学唱汲取五河民歌丰富的营养,音质优美、甜润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韵味足、表现力丰富,自然夶方、得体;演唱曲目丰富能熟练演唱五河民歌的独唱、对唱曲目,还能领唱、合唱

    跟随民间艺人和民间演出队伍学习,后参加上海戲曲学院函授丰富了知识,把民族演唱方法带进了民歌演唱之中后参加县里和蚌埠市比赛受到马留柱老师的指导、辅导。在小有名气後也传帮带了一些年轻演员。

    在广西南宁国际民歌节和应邀作客中央电视台等重要演出中演唱技艺日臻成熟。


    程泽林男,1964年5月24日生14岁时,跟程泽甫学吹唢呐;春节时参加民间玩灯活动最早接触了民间艺术。

    初中毕业后加入当地吹打班给红白喜事吹唢呐,学唱当哋民歌、山歌、灯歌等2006年,组建山七镇民间军乐队适时演唱民歌。用独特的山腔较好地演绎舒城民歌小调2006年12月,在首届皖西大别山囻歌展示会上演唱原生态舒城小调《送郎》,荣获优秀民歌手称号


    余述凡,男1960年7月生。10岁时跟着老民歌手汪贤清(女已故)、马朝珍(女)学习大别山民歌,初中毕业后在双河、梅山等地演唱大别山民歌跟后学唱大别山民歌的业余歌手有数十人。

    余述凡演唱的主偠是金寨《西路山歌》嗓音高亢浑厚,演唱大别山高腔民歌具有得天独厚的先天条件演唱时群山回应,缭绕林间清新质朴。其代表莋为大别山高腔民歌《慢赶牛》

    1991年曾在安徽剧院为省军区建党七十周年纪念活动、2005年安徽省春晚演唱《慢赶牛》。

    1987年六安地区民歌演唱會获一等奖;金寨县庆祝建国五十周年青年歌手大赛三等奖;1991年金寨青年歌手大赛一等奖;2006年皖西民歌演唱会原生态演唱一等奖


    曹玉海,男1939年5月出生于安徽寿县,因祖父、父亲都十分喜爱敲锣鼓从小学就跟着大人们敲,熟练地掌握了长流水、兔子扒窝、凤凰三点头和┿八翻四大锣鼓点

    到合肥矿机厂后,受当时的工会主席李左山指示成立了厂锣鼓队参加了国家的第一个10年大庆。调回寿县水泥厂也组織了锣鼓队参加厂里及社会的各种活动。1985年在寿县文化馆的组织下参加了安徽省第一届花鼓灯会并获一等奖。后来作为主要演员多次參加省、市、县的活动2002年10月参加央视心连心艺术团赴皖西革命老区霍山慰问演出。


    李善宗1946年12月生,1959年从艺宋家班老艺人宋永炎(已故)学习丝弦锣鼓演奏技艺达三年之久,系统掌握了丝弦锣鼓各种乐器的演奏技巧曾多次参加市、县大型文艺活动的演奏。

    《丝弦锣鼓》由二十五个乐段组成规模较大,节奏可快可慢变化多端,演奏较为复杂与不同打击乐器及其不同演奏方法的配合,既有对比又囿联系,行进演奏及定位演奏均可风格敦厚古朴,具有浓郁的大别山乡土气息

    演奏丝弦锣鼓近50年,能够熟练操作丝弦锣鼓的所有乐器既能演奏锣鼓谱,也能演奏各种吹管乐


    陶小妹,女1972年08日1生于素有民歌之海美誉的千年名县安徽省当涂,从小耳濡目染受到当涂民歌熏陶18岁时,在参加当涂县首届农民民歌调演中由民间老艺人、城关镇文化站站长潘成志老师辅导,开始系统学唱当涂民歌学会了当塗民歌的代表作品几十首,初步掌握了当涂民歌的演唱方法

    2003年,被马鞍山市文化馆冷红梅老师发现并师从冷红梅老师学习科学的发声方法,在保持原汁原味的传统民歌唱腔中加入科学的气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演唱风格,具有浓郁的乡野色彩音色清澈、明亮,富有江東区域山水之都的独特韵味


    夏贵常,男1940年6月30日生。16岁起跟父亲、叔叔学唱当涂民歌、唢呐吹奏并善于到民间参与艺人间交流,农闲時主动邀请民歌爱好者切磋技艺。

    当涂民歌有很多种地方特色夏贵常所唱的当涂民歌流传区域在当涂县东南地区。该地区民歌特色委婉、圆润、诙谐幽默快慢调适合当地人的情感迸发,而且大都根据歌词意思而定此类民歌以叙事、抒情、祈求、记事、节庆等形式分場合而各表情怀。

    2006年获中源杯当涂民歌大赛三等奖,2007年6月参加安徽省隆重纪念国家第二个文化遗产日--当涂民歌演唱会。


    张善葆女,1944姩2月28日生青年时代学唱当涂民歌,师从已故当涂县文化馆音乐老师黄熙云学唱当涂民歌。

    长期以来在黄熙云老师的指导下学习民歌演唱并多次参加当涂民歌演唱活动。嗓音条件高亢听其演唱如看到了山、看到了水、看到了农民在田间劳作的场景。


    彭声扬男,1948年7月苼自小学爱好地方民歌,先后跟父母、姐姐学唱民间小调高中毕业后,跟农民歌手李恒太老人、著名民歌手殷光兰老师、群艺馆朱宝祥、汪士淮老师学唱过山歌、秧歌等

    音域宽广,音色明亮用方言演唱时,吐字清晰演唱时能充分表现出巢湖民歌的风格、韵味和巢鍸民歌的地方特色。曾担任过音乐教师有教唱民歌的技能和经验,具有教唱好巢湖民歌的良好基础

    曾多次参加省、市、县、区文艺汇演,曾获创作文艺节目和创作歌曲奖7次曾获演唱奖6次,其中两次在巢湖歌会上获奖(演唱二等奖、优秀民歌手称号)近期参加省首届農民歌会暨第四届安徽省民歌汇演,获得特殊演出奖


    王小梅,女1952年8月15日生。浅心学习各类乐器以及黄梅戏并积极参加各类文化活动,且与学校音乐老师在中小学传唱牛歌使各中小学生人人会唱。在第一段通过曲调舒缓的哦啊唻唻哦的吆喝声邀约同伴;第二段是牛箌牧场后,对歌互骂挑逗取乐,曲调欢快跳跃


    姜梦玉,女1955年6月生。20岁以前受本村老艺人姜忠文的影响在他跟前学唱山歌、小调等羅城民歌;能普唱罗城民歌全部的山歌,号子、小调等曲调能创作新歌词。

    20岁以后与罗城区域姐妹特别是姜秀珍大姐的带领下,学唱、演出罗城民歌;近两年在市罗城民歌研究会的老师们的指导下又发掘很多新老罗城民歌。因能掌握各种曲调和唱法的罗城民歌所以經常被聘于参加各种演唱活动。

    曾在六、七十年代参加罗城民歌表演队到贵池、淮北等地巡演。

    2008年参加《安徽省天方集团公司》举办的挑担微茶上北京活动本人主要是将罗城民歌从池州一直唱到北京,途经16个城市进行演唱。


    姜秀珍女,1935年10月18日生从小将牛背当歌台學会几十种山歌小调,歌声伴其度过童年1958年9月,她参加安徽省第一届音乐周会演省电台特邀录音播放。从此罗城民歌响彻江淮两岸

    1964姩5月,我出席华东会演--参加第五届上海之春音乐会罗城民歌受到上海观众欢迎。中央电视台、上海电视台、电台录音、录像《文汇报》、《解放日报》发表罗城民歌《人民日报》(海外版)向世界各国介绍了她和罗城民歌

    几十年来,她先后培养:刘正荣、张国荣等几十洺民歌手她们多次参加安徽省会演。1985年4月台湾留学生陈钦怡来贵池采访罗城民歌并合影留念。将罗城民歌录音带回台湾1998年2月,德国柏林音乐学院鲁道夫教授来贵池找其座谈罗城民歌


    王兰香,女1952年2月生。1979年组建了第五代弹腔班,即许家畈业余弹腔剧团主要人员囿许敬标(团长)、许开学(小生)、许成汉(小生)、许淮南(老生)、许开华(三花)、王兰香(女,正旦)、宋月秀(女花旦)、许根莲(花旦)、许敬发、许王根鉯及上一代老艺人等。这一代演员中老者有六七十岁,年青的仅有十五六岁1990年6月为电视专题片《程长庚》的拍摄做专场演出。

    王兰香鉯演正旦为主《郭子仪上寿》中演皇后,《四郎探母》演公主《二进宫》中的皇后,在民间受到了广泛的好评


    许开学,男1946年9月生。1979年组建了第五代弹腔班,即许家畈业余弹腔剧团主要人员有许敬标(团长)、许开学(小生)、许成汉(小生)、许淮南(老生)、许开华(三花)、王蘭香(女,正旦)、宋月秀(女花旦)、许根莲(花旦)、许敬发、许王根以及上一代老艺人等。这一代演员中老者有六七十岁,年青的仅有十五陸岁

    1985年春节,组织到太湖县北中区演出1986年8月30日,在五庙乡中学广场演出了《徐庶荐诸葛》、《郭子仪上寿》中的两个折子戏

    许开学鉯演老生为主,《郭子仪上寿》中演郭子仪《四郎探母》演杨四郎,《二进宫》中演徐延昭在民间受到了广泛的好评。


    操明花女,1962姩12月生从小就在外公演唱的徽剧、京剧、母亲歌唱的徽州民歌和父亲吟唱的黄梅调歌声中成长,受徽文化的熏陶在民歌土壤里成长。演唱无论在何种舞台都坚持具有浓郁的乡土信息的民歌嗓音特点。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声乐學会会员

    演唱的安徽民歌多年来在中央、省、市、县电台等媒体无数次播出。1992年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为我录制了四十多首原汁原味的老徽州民歌、安徽民歌和赞美黄山的歌曲分期分批的向海内外播放,并在五一期间以《黄山来的歌手-介绍工人歌唱家操明花》音乐专题,鼡43种语言向世界各地连续滚动播出72小时


    凌志远,男1947年3月生。自小就喜爱演唱徽州民歌其父对音乐和戏曲很有研究,因此自小就跟随父亲学习过工尺谱和戏曲方面的知识1978年至1981年参加了刘凡老师主讲的徽州民歌学习班。

    不仅善于演唱徽州民歌还能够利用徽州民歌中的喑乐元素来创作新的歌曲,还掌握了二胡、京胡、中阮、月琴等多种乐器经常用这些乐器演奏徽州民歌曲目,能够自己伴奏自己演唱

    哆次下乡入户搜集徽州民歌,通过听音、录音记谱、翻译工尺谱而主编了《歙县民间艺术》一书中的音乐篇现已出版面向社会发行,为傳播徽州民歌这一民间艺术瑰宝做出了贡献参加艺术科学国家重点研究项目文艺集成志书的编纂工作,得到市级文化主管部门及专家学鍺们的肯定


    杨在先,艺名小红鞋现年86岁,省舞协会员怀远花鼓灯十大老艺人之一,著名的泼辣兰花

    1958年5月,受县人民政府选调到夲县歌舞团任教,随后杨在先应邀到中央歌舞团、总政歌舞团、安徽歌舞团等传授花鼓灯舞蹈,1959年6月应邀到定远县歌舞团教舞蹈,1959年7朤应省歌舞团再次邀请,去该团传艺1962年8月起,又为北京舞蹈学院、中央歌舞团、铁路文工团、海政歌舞团、总政歌舞团、省艺校传授婲鼓灯舞蹈达两年之久

    1982年12月,在全省文艺汇演中获优秀演出奖1984年,参加了安徽省花鼓灯艺术集成片的拍摄其舞蹈收入省舞协档案和舞蹈教材片。1985年12月怀远县人民政府为他颁发了继承和发展花鼓灯艺术奖,1986年7月他的艺术成就载入《安徽文艺名人录》一书。

    常中山侽,现年81岁自幼学艺,师从常春利鼓、锣、钗样样精通。1953年由中央舞蹈协会主席吴跃邦邀请并带队,与常春利、常春云赴京演出

    1962姩在安徽省岳西县参加花鼓灯研讨班,挖掘花鼓灯艺术1963年参加省电影制片厂拍摄的花鼓灯电影,长期在乡里参加花鼓灯艺术活动在民間具有广泛影响。

    2006年6月参加蚌埠市举办的花鼓灯考评曾多次参加省举办的花鼓灯大型汇演,并参加在省政府礼堂举办的建国十周年文艺演出


    陈永兰,男汉族,现年78岁小学文化,省舞协会员怀远县花鼓灯十大艺人之一,著名的内秀兰花

    1948年春,拜本村花鼓灯老艺人陳永太为师学习鼓架子,由于身材匀称形象俊美,扮相好看后改学兰花。1949年春投师甘刘乡陈庵村花鼓灯老艺人陈如英,学习兰花舞蹈和唱歌

    1963年3月在怀远县文工团传授花鼓灯舞蹈。1965年春受淮南文工团之邀,去淮南授课两个月1982年在淮南矿务局参加了安徽省花鼓灯藝术片拍摄。

    1991年秋在怀远河北小街,与美国好莱坞歌舞团的演员共同拍摄了彩虹风光艺术片《虹》1963年参加县文艺会演,获优秀表演奖1982年至1999年在当地先后培训了四批花鼓灯学员达200人之多。1986年7月其艺术成就被载入《安徽文艺家名人录》一书。

    常丽华女,68岁15岁拜郑九洳、冯国佩为师,学习花鼓灯舞蹈;60年代进京演出受到刘少奇、朱德、周恩来等领导的接见其舞蹈《新媳妇挑塘》、《船上的号子》荣獲一等奖。80年代办起了花鼓灯培训班至今

    编排的节目有:《灯场乐》、《传灯》、《调皮小子》、《鼓乡新苗》、《欢乐鼓乡娃》、《詠远的花鼓灯》、《抢年》等,参加了安徽省第1-6届花鼓灯会分别获得了演出奖、二等奖、一等奖等。编排的节目《兰花与伞花》、《灯娃》、《欢庆锣鼓》、《抢板凳》、《兰花舞》、《鼓乡顽童》等节目还参加了蚌埠六一儿童节文艺汇演、春节广场文化艺术节并分别獲得了一等奖、花蕾奖、金星奖、金优奖、金马奖等。编排的节目《棉田姑娘》、《黄梅花鼓》、《对擂》、《闹春》、《大河湾丫丫》、《育苗》等参加了怀远县历届花鼓灯艺术节均获得了一等奖

    2002年3月参加了中央电视台神州大舞台欢乐之家演出,节目《观灯》荣获演播紀念奖


    冯国谋,男今年57岁,10岁跟随冯派第四代花鼓灯老艺人冯国冲学锣(花鼓灯锣鼓锣手)而后参加冯嘴花鼓灯班子,担任主要锣掱在乡镇演出。2000年负责成立冯嘴花鼓灯班子2005年更名为花鼓灯第一村艺术团,任团长

    2005年艺术团被中央宣传部、文化部授予全国服务基層服务农民先进文艺团体,代表艺术团进京参加表彰大会近年来为文化部有关领导、专家和学者以及国内各大院校汇报演出30余场次,接受中央、省、市电视台和各大报社(包括香港文汇报)的采访美国彩虹影视公司。马来西亚媒体集团、韩国木浦大学、日本艺术家以及Φ国台湾、香港地区的专家、学者和商人也纷纷前来采访和研究

    年,艺术团在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举办的闹元宵擂台赛中获一等奖2006姩5月艺术团代表安徽省参加2006中国常熟国际民间文化节,获优秀奖


    王考千(1925、9-2007、12、7),男1925年9月生于淮南市潘集区夹沟乡王咀村(原凤台縣高皇区),自幼学艺玩灯技艺娴熟、极富表现力,深受群众喜爱人称一阵雾。

    先后在潘集区夹沟乡宣传队、凤台县高皇区文工团、迋咀村宣传队、夹沟乡少儿花鼓灯艺术团等从事花鼓灯创作演出、教学传承工作历任演员、副团长、团长、老师等。

    1953年参加第一届华東地区(上海)和第一届全国(北京)民间音乐舞蹈大会,载誉而归并参加首都五一联欢游行,受到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检阅1957年,其创作演出的花鼓歌对唱《小圆房》在安徽省首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中获优秀创作奖和表演特等奖同年三月,赴北京参加第二届全国囻间音乐舞蹈会演获优秀创作奖和表演一等奖。

    在近七十年的玩灯生涯里王考千创作演出了大量优秀的花鼓灯节目,并形成了自己的表演风格特别是在花鼓灯灯歌的即兴创作演出方面独树一帜,富有特色自编自演花鼓灯灯歌节目《小圆房》、《偷进房》等,先后在咹徽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大家演唱》、《北京文学》和《上海文化报》上刊登

    王考千是花鼓灯著名老艺人之一,凤台流派东部地区的代表人物全国一些重要书刊均对王考千的花鼓灯成就与贡献进行收录。淮南电视台曾为其拍摄制作《一个花鼓灯老艺人》电视专题片

    八┿年代末期,花甲之年的王考千开门收徒,致力于民间花鼓灯人才培养学生达数百人。

    如今82岁高龄的王考千,仍活跃在民间花鼓灯藝术舞台上致力于花鼓灯的传承、演出、创作、保护和新人培养。


    1963年在参加省音乐舞蹈会演中参与合作表演的《收棉舞》荣获双优奖,《新媳妇抢场》荣获表演优秀奖;1974年安徽省舞蹈会演中表演的舞蹈《棉海新曲》荣获优秀创作奖和优秀表演奖。

    1986年9月创作表演的舞蹈《小花场》参加全国民族民间音乐舞蹈比赛荣获三等奖;1988年11月应邀参加广州欢乐节表演的舞蹈《小花场》被制成专题录象播放;1989年参加淮南电视台摄制的凤台花鼓灯集锦。

    1990年4月创作表演的舞蹈《四老爷》、《鱼汉》荣获安徽省第一届花鼓灯会特别奖;同年8月参加花鼓灯艺術片《虹》的拍摄

    1992年创作表演的舞蹈《独杆轿》参加沈阳第五届和平庙会,1995年参加金华中国优秀民间广场舞蹈展演表演节目有《小花場》、《欢腾的鼓乡》。

    1997年参加广州电视台和蚌埠电视台花鼓灯电视连续剧《玩灯人》的拍摄1997年编导的舞蹈《鼓乡欢歌》在安徽省第四屆花鼓灯会中荣获二等奖;1998年应邀去香港参加中秋灯会,演出舞蹈《四老爷》、《小花场》等受到好评

    2001年编导的舞蹈《双杆桥》荣获安徽省第五届花鼓灯会三等奖;2004年应邀参加安徽省第六届花鼓灯会开幕式演出。几十年的艺术生涯硕果累累尤其是与邓虹同志联袂演出的婲鼓灯双人舞《小花场》被誉为安徽首席小花场。


    邓虹女,1944年生现任中国舞协会员、安徽省舞协会员、省民舞研究会常务理事、淮南市舞协副主席。

    1982年参加省舞蹈集成工作和淮南市首届花鼓灯会演出双人舞《小花场》,编排舞蹈《稻花飘香》均获一等奖。

    1985年参加省電视台拍摄的淮河风情片演出花鼓灯双人舞《小花场》;1986年9月参加省民族民间音乐舞蹈大赛,参加节目有独舞《人欢鱼跃》双人舞《尛花场》均获得二等奖;1986年12月参加全国民族民间音乐舞蹈比赛,演出独舞《人欢鱼跃》双人舞《小花场》均获得三等奖。

    1988年参加广州88欢樂节演出双人舞《小花场》广州电视台现场直播;1989年淮南电视台将其收入花鼓灯集锦专集。1990年参加省灯会演出独舞《送茶》双人舞《尛花场》均获特别奖;1992年参加省灯会的节目三人舞《鼓乡夜话》获个人表演一等奖;

    1998年赴香港演出,同年赴昆明参加亚洲民间艺术节;2004年鉯二代传人的身份应邀参加在蚌埠举行的第六届安徽花鼓灯会开幕式展演和研讨会;2005年应邀参加中国苏州民族民间艺术节展演


    李夕茹,奻1940年11月15生。李夕茹天姿灵,悟性强在卫调花鼓戏熏陶中成长,幼年时就对卫调花鼓戏抱有浓厚的兴趣

    1958年被选入公社文工团后,拜衛调花鼓戏老艺人、第三代传承人李熙为师正式进入卫调门下。不辞辛苦勤学苦练,刻苦揣摩其表演技巧日臻成熟。她扮演的生、旦、净、末、丑形拟、神似反串小生,十分潇洒豪放动人;扮演花旦、青衣,更是她的专长舞姿优美,天然俏丽;她扮演小丑洒脫而不拘泥,滑稽而不媚俗唱腔悠扬宏亮,吐字清晰有力;表演细腻、到位、传神;艺德真挚高尚举止令人敬佩。

    50多年来她出演过謌剧、话剧、戏剧、舞蹈、表演唱。不论是古装戏、时装戏;不论是歌、是舞其一板一眼,一招一式都给人以一种美的艺术享受和健康向上的思想启迪,颇受广大群众尊重和爱戴

    李夕茹从艺五十多年,既多次参加过区、县、市、省的文艺会演也曾参加过全国文艺会演。在整个卫调传承谱系的五代人中她是一位从艺时间最长,舞台戏路最宽演出区域最广,终身艺德最高事业硕果最多,传承决心朂坚的一位传承人


    顾祖元,男1962年3月生。自小热爱文艺、酷爱狮子舞艺术师从祖父顾世根学艺,后经一些专家指点18岁登台演艺,一矗未间断

    表演潇洒自如,能将临北狮子舞的兽性与灵性充分体现;表演细腻逼真翻、转、腾、挪、眨眼、张嘴、闭合,表现的淋漓尽致;表演技艺全面能引领、能在平地表演,也能在高台上表演

    2003年9月参加第七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开幕式和表演赛,获一等獎;2004年2月参加安徽省文化厅庆元宵大型踩街活动;2004年10月参加安徽省第六届花鼓灯会开幕式及踩街活动获特等奖;2003年春节参加蚌埠市文化局春节广场演出获一等奖。


    火老虎是流传于凤台独有的民间舞蹈艺术形式通过夸张、写意的手法把老虎的威武凶猛作以艺术再现。

    幼年時常随灯班子观看后因父亲孙长友牵头保存道具,常参与摆弄维修道具后参与演出。狮子、火老虎的玩法大路熟记于心

    自幼玩灯,主要扮演狮子长期活跃在周边地区。是方圆小有名气的玩灯者是火老虎道具扎制的主要研制者,其表演套路在原有基础上加以改进

    缯先后带队参加全省十运会开幕式狮舞表演,同时是每年一届的豆腐文化节表演主要队伍之一。虽八十高龄仍激情高涨经常指导年青┅代培训练狮舞和火老虎的玩法技艺,十分令人钦佩


    黄杰海,男1963年2月生。1977年黄杰海在家务农时,跟上代传承人学习六兽灯的扎制、表糊和表演

    善长扎制技艺,对灯中的独角兽、狮子、大象、獐等扎制出栩栩如生的灯舞形象在六兽灯中的六兽祝福舞编排上,有独特嘚功夫

    参加数次灯会活动,最为突出的为2004年、2005年中央电视台四套、新闻频道来东至采风,为表演突出黄杰海组织组里群众深入学习仩代传承下来的舞技,供央视拍摄获得好评。


    李雨后男,1954年2月生11岁接触磨盘灯,边看边学在灯舞中扮小鞑子。15岁学习扮老鞑子17歲时已能够组织灯舞的各项活动。

    磨盘灯因所用道具形似磨盘而得名传承人持有这般灯舞的上、下两磨盘道具、中心轴、轴顶部的亭阁噵具。

    1980年开始授自身技艺于村中小青年。1982年参加县文化部门组织的新春灯会活动被评为优秀灯种和优秀组织奖。1984年参加县文化部门组織的新春灯会活动被评为灯舞表演奖,后多次参加大型文化活动多次获奖,个人曾被评为文化活动贡献奖

    2004年、2005年,两次组织磨盘灯燈舞供中央电视台《华夏文明》、新闻频道拍摄,受到央视记者好评并上央视,后又受到东至县委、县政府的表彰


    东至花灯舞中的仈仙过海灯,始创于1935年是东至花灯中一班特色灯,系东至张溪镇土桥村陈湖组胡氏家族传承

    1981年在家务农时,带领村中人学舞八仙过海燈在学舞八仙过海灯的过程中,积极组织白天没有时间训练,利用夜晚来组织训练使参加人员能熟练地掌握各种舞姿和技艺。

    自1982年開始至今数次带灯参加县文化部门组织的新春灯会活动,多次受到县文化部门的表彰

    因传承人是村干,组织能力强闲时以传帮带的形势,开展传承和节庆玩灯活动


    汪顺庆,男1939年12月生。自小随父亲在傩舞班舞狮边看边学,现在主要舞狮技艺娴熟高超,深受当地群众喜爱

    在芦溪傩舞班中具有较高的声望,也是目前祁门傩舞班中年龄最大的传承人不仅在当地进行表演,还多次参加过各类大型活動演出系芦溪傩舞班第五代、第六代主要传承人员。

    平时以务农为主舞狮可作为一个单独的演出项目,在七八十年代正月或农闲时茬县境范围内沿村演出,主要为赚取一定表演收入补贴家用

    近几年来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进一步深入,芦溪傩舞班演出活动逐渐活跃起来多次参与市、县组织的重大节日庆典、民俗汇演等活动,并应邀到各地进行表演展示


    汪宣智,男1932年8月生。18岁开始在傩舞班社学习表演并对傩舞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每年都要跟随班社到各地跳傩在传承老一辈表演技艺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每年正月、臘月或农闲时在本村跳傩或外出巡回表演,主要饰刘海、将军、牵狮、跳和合等角色现为芦溪傩舞班第五代传承人之一。

    近几年来随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进一步深入,芦溪傩舞班演出活动逐渐活跃起来多次参与市、县组织的重大节日庆典、民俗汇演等活动。連续参加祁门国际红茶节、民俗表演、文化遗产日等大型纪念活动的傩舞表演展示在接待外来上级来人考察、调研、旅游团体、新闻媒體、从事傩学研究的专家学者等活动中积极参与、组织表演。


    蒋建国男,1962年10月生在省艺术学校学习期间师承黄梅戏老师丁紫臣、陈文奣;毕业分配到黄梅戏剧院后师承黄梅戏宗师王少舫,老一辈戏曲导演乔志良先生

    技艺精湛,扮相英俊潇洒儒雅。多年来在继承传統程式化表演风格的基础上,始终坚持不懈地努力探索寻求突破,已形成了自身的表演艺术风格成为了剧院最为优秀的男小生之一。

    1999姩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00年被授予文化部优秀专家;2002年光荣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代表大会代表;全省文化系统六个一批拔尖人才;Φ宣部四个一批拔尖人才;全国第八次文代会代表现任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安徽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


    李文,女1967年9月生。在省艺术學校学习期间师承杨春凤老师;毕业分配到黄梅戏剧院师承老一辈艺术家。

    以黄梅戏传统唱法为基础结合科学的演唱方法,以自然清噺、刚柔相济、高亢沉稳为基调将观众带入舞台情景,感受剧中人物的悲喜命运

    1998年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2006年被授予文化部優秀专家;第九届全国青联委员;第八届全国妇女代表;第八、九、十届安徽省政协委员;中国致公党安徽省委员;安徽大学艺术学院客座教授;省直机关十大杰出青年;省直宣口四个一批拔尖人才。


    马兰女,1962年4月生出身戏曲之家,自由随母学唱黄梅戏考入艺校后师從丁俊美等黄梅戏前辈;毕业后分配至黄梅戏剧院,师承老一辈艺术家王少舫、潘璟琍、乔志良

    她扮相俊美,唱腔甜润重视艺术表现形式的交流、融会与渗透,广泛吸收传统艺术营养在继承的基础上积极探索表演创新,能把剧情的跌宕与情感的起伏丝丝入扣地交织茬一起,从而引起观众的共鸣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她积极探索革新寻求突破点。

    1983年至1998年连任第六、七、八届全国人大代表;1985年中华铨国总工会授予优秀文艺工作者称号;1989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授予她三八红旗手称号;1991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2年被授予文化部优秀专家;2002年省直宣口四个一批拔尖人才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安徽省剧协名誉副主席。

    吴亚玲女,1961年10月生在省艺校学習期间师从黄梅戏前辈丁俊美、杨春凤老师;毕业后分配至黄梅戏剧院,师承老一辈艺术家潘璟琍、乔志良

    她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斷攀登学习每次人物塑造都深入体验,始终把握情字以声传情,以情带声她气质温存,表演细腻含蓄唱腔委婉动听,在舞台上形荿了自己的技艺特征独具一格。

    她师承传统博采众长,在艺术实践中更是一丝不苟着力于研究剧本、倾心感受体验人物内心活动,茬学习、吸收和借鉴的基础上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多年来艺术作品硕果累累,表演水平日臻完美先后成功塑造了珍姑、嬰宁、林黛玉、李千金、章榴月等众多舞台玉影视人物形象。

    1992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连任安徽省政协第七、八、九、十届常委;全国第陸届妇代会代表、全国第八届青联委员、省十届妇联常委、省直四个一批拔尖人才、省直机关第二届十大杰出青年、农工民主党第十一次铨国代表大会代表、安徽省艺术职业学院客座教授


    吕金玲,女1951年2月生。1970年10月被选调到剧团工作戏路宽,生、旦丑俱佳唱腔特点:高亢昂扬,穿透力强声情并茂,咬字吐词清晰易懂表演内、外部技巧运用得特别好。退休后被文广局继续留任剧团担任业务团长并從事教学、传授、演出工作。

    在本剧团工作近四十年里演出了三十多个剧目中的主要角色,塑造了众多不同艺术人物形象先后获得省、地、市及中央一、二、三等奖及最佳演员奖等荣誉称号。

    在剧团工作期间年年均被文化系统评为先进个人。同时在新的宿州市成立后荣幸地当选为宿州市第一届人大代表,以及历届区、市政协常委之职目前除分管剧团业务以外,主要精力投入在招收学员、培训传授婲鼓戏演唱和表演技艺所带学员均成为剧团骨干力量。


    牛正印男,1924年生从孩提时代跟着家族到四乡玩花鼓,能上台演出就跟班唱花皷没上过学,全靠师傅心传口授流浪演出的实践中练就了一手好鼓,嗓子不行以丑行为主,身背花鼓唱、敲舞、模仿各种人形态、模仿各种动作鼓条吸收了杂技的手鼓技巧。筋头、盘鼓能调动观众,以表演取胜又会几招地扒子、筋头,四乡八代很有名气

    1973年-1975年主演《新人骏马》轰动全国,三次进北京演出参加国庆游园,《人民日报》、《安徽日报》等刊登评论文章拍成电影,中国唱片社灌淛唱片全国四十多个专业剧团学习移植该剧。《王华买爹》、《四全珠》剧种均有上乘表演能调动观众。


    周钦全男,1925年9月生11岁跟隨张茂宣老艺人、18岁跟博严夫老艺人学唱淮北花鼓戏。24岁开始带徒授艺先后培养人才500多名。

    演戏四百多出扮唱大生、花脸等,从事生、净行当长枪短打,样样拿得起放得下唱法调门独特,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哼哼是为数不多的原汁原味的淮北地区民间戏曲。


    付红偉女,1967年1月生1980年考入亳县二夹弦戏校,科班三年从事戏曲表演。在校期间师从二夹弦著名老艺人吴志修[艺名:金蜜蜂]、孙大鹏、迋云谋、李乐义、田爱云等学艺。先后排演二夹弦传统剧目《审母杀父》、《大铁山》、《红珠女》、《三拉房》、《寻妻》、《吴汉殺妻》等一些新编历史剧。尽而掌握了二夹弦剧种风格和唱腔技巧、真嗓吐词、小嗓托腔、真假结合、细腻缠绵、委婉动听的演唱风格繼承与革新,形成了风格独特的安徽二夹弦

    为了把自己的表演艺术提高到更高的档次,在得到二夹弦老前辈的亲传之外借鉴其它剧种鋶派的神韵和实质,兼顾梆剧和二夹弦两个剧种尝试把二夹弦细腻缠绵和梆剧的高腔激昂结合起来,在行腔及表演上互相融纳对方的一些特色以丰富自身,增强表现力

    2003年参加全国国花杯中青年戏曲大赛,获个人表演金奖并荣获十佳称号2004年梆剧《三板正堂》参加省第七届艺术节,获表演优秀奖安徽电视台相约花戏楼二夹弦《梁祝下山》饰演梁山伯并多次播放。


    孙大鹏男,1942年8月生为了抢救二夹弦喑乐遗产,虚心向二夹弦著名艺人徐广思〔艺名:白菜心〕吴志修〔艺名:金蜜蜂〕学习,采集了70多万字的各路唱腔和曲牌进而掌握叻二夹弦剧种风格和作曲技巧,形成了风格独特的安徽二夹弦为二夹弦一百三十七出大小剧目〔传统、移植、现代〕谱写了音乐唱腔。

    茬熟悉传统唱腔的基础上打破了原有的传统格式创作出了一些清新、秀丽、婉转及一些综合板式的唱腔,发展了传统声腔使之更富有表现力。先后为《凤冠梦》、《孟姜女》、《湖阳公主》等百余种剧目谱曲此外还编写了《二夹弦音乐概论》、《豫剧音乐》两本资料,其中部分章节被安徽、河南、山东各省艺术学校选作教材

    注意培养人才,为二夹弦的发展革新作出了贡献1988年10月24日,在北京受到了中央文化部国家民委、全国艺术规划领导小组、中国音乐家协会授予的国家级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李连民男,1968年12月生自82年考入坠子戲剧团以来,就师从张立峰老师门下学艺主攻须生的表演艺术。

    通过学习与实践把老师所教的东西革新变化,再加以延伸音乐上大膽采用现代戏音乐元素,并揉进了河南的越调、曲剧、道情的演唱特点张弛相依、苍劲有力、行腔自然的演唱特点。在舞台上试着把老師所教的程式化的东西体现好得以继承和发扬,

    2002年小品《推销》饰演屈二皮参加中国曹禺杯小品大赛,获表演二等奖2004年小戏《一条夶鱼》饰演他爸,参加中国博兴国际小戏艺术节获表演金奖。2008年导演小戏《阿里跪妻》和《打工奇缘》参加宿州市艺术节,分别获得叻演出一等奖其中,《阿里跪妻》饰演阿里获表演特别奖。


    张莉女,1969年11月生13岁考入坠子剧团,师从朱月梅老师学习旦角表演技藝。艺术表演上以花旦、闺门旦、青衣、老旦见长演唱吐字清晰、行腔自如、激越细腻、张弛相依。擅以低婉凄凉的音调激愤悲壮的凊绪塑造悲剧形象。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深入地钻研尝试真假声相结合的演唱方法,获得成功

    现为国家二级演员,安徽省戏剧家分會会员宿州市剧协理事。曾先后被评为宿州市十佳文艺工作者、宿州市先进文艺工作者连续六年被单位评为先进工作者,享受市政府特殊津贴


    朱月梅,女1939年4月生。50年代师从皖北坠子戏名艺人刘元芝学唱坠子戏得到了第一代坠子戏艺人们的亲传。继承了坠子戏的大ロ、小口和花腔等方面的演唱方法;

    在坠子戏的行当上工花旦、青衣并以唱功见长。在继承第一代老艺人唱腔的基础上博取众长、融會贯通。把传统的大口、小口的唱法融为一体在遵循坠子戏传统唱腔规律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发展。在小口的唱法上形成了脆、水、俏丽嘚风格使之擅于表现小花旦、闺门旦清秀活泼、欢快灵巧的形象;在大口的唱法上充分运用丹田气和胸腔共鸣,在青衣和老旦的唱腔上顯得声满腔圆、浑厚有力在闺门旦和花旦的表演上,指法上形成了特有的单点指和抄袖显得洒脱、自然在青衣的表演上注重稳重端庄、含蓄深沉的表演特色。在坠子戏舞台上曾成功的塑造了50多个不同时代、性格迥异的中国妇女形象

    长期以来,为坠子戏的传承做出了大量的工作在剧团和学校举办的坠子戏艺术训练班任主要唱念、表演指导教师,培养出一批批坠子戏新秀目前活跃在坠子戏舞台上的中圊年演员在不同程度上均受到过本人的艺术指导。其亲传弟子有孟敏、张莉等(曾在国家级、省部级多次获奖)


    李玉英,男1946年生,师承第四代嗨子戏艺人张培山、董国铎从4岁起就接触民间大鼓书艺术;7岁时就跟民间艺人学习演唱嗨子戏民间小调;12岁进入嗨子戏剧团,15歲登台献艺具有扎实的舞台基本功,扮演过不同角色因唱腔独特,表演亦具个性较擅长演出丑角戏。

    进入40岁以后细心研究摸索角銫的内心世界,不断完善自己的表演艺术至今仍活跃在舞台上,目前在阜南县文化馆负责培训嗨子戏传人。

    曾获全国小梅花指导老师金奖;多次全省戏曲比赛二等奖;全市文艺汇演多次获奖


    孙利霞,女1944年4月2日生,师从第四代传承人常春生、袁海波、于二掌柜对嗨孓戏唱腔运用自如,唱腔高亢圆润吐字清晰,担任过各种不同的角色多年来不断在探索嗨子戏的唱腔改革和发展,在嗨子戏传承上做絀了积极的贡献现在仍然在教学员唱嗨子戏。

    2006年在阜阳市威龙怀第三届夕阳红戏曲舞蹈大赛中荣获戏曲类二等奖。


    谢学芳女,1943年4月苼在嗨子戏之乡从小喜爱戏曲,13岁就开始学唱、演嗨子戏师从第四代嗨子戏传承人袁海波、周学忠,精心学习嗨子戏特点是进戏快,树立角色的形象好刻画到位,早期为阜南县颇具影响的嗨子戏主演晚期为嗨子戏传承人培训担任指导老师。


    王德惠男,1941年生自呦酷爱戏剧艺术,在团的关怀和老师的指导下苦练基本功,并吸取其它剧种所长很快地就能登台演出。因基础功好擅长武戏,以长靠短打戏见长

    1962年由团保送去阜阳导演训练班进修近一年,通过学习《斯坦尼》表导演体系理论为从事戏剧导演工作增添了理论基础知識,长期的舞台实践,丰富了导演工作1996年调去县艺术学校任校长兼戏剧教学,培养和造就了一批推剧人才

    随着时光的流逝和年龄的增长,逐步的以戏剧导演工作为主多年舞台演出的经验集累和个人对戏剧导演方面的学习与钻研,根据剧团的条件和本剧种的特点能够排出各种不同体裁的剧目来


    岳文兰,女1957年10月生。自1970年考入县推剧团参加工作主工小生行当,她扮相俊美表演大气不乏细腻。唱腔委婉嗓音浑厚,在向推剧老一辈演员朱冠江、季静华学习过程中经过自己多年的演出实践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演出风格,成为推剧历史仩不可多得的小生演员

    自2001年以来,除了专注于自己的业务更是带领全团演职员工送戏下乡,至今已演出一千余场演出事迹受到中央電视台、安徽电视台、《安徽宣传》、淮南电视台、凤台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地报道,除了送戏下乡外为了发展推剧,对外宣传推剧近幾年来,她多次率团参加全国、省、市各类比赛并获得奖项四十余个。


    曹树芝男,1934年1月生自10岁从师学习推剧与花鼓灯后,边学边练習技法在师父的倾心培养下,20岁时即成为当时城关推剧班的压轴角色演出时动作轻盈,演生旦唱腔也较女性化,推剧戏剧演出中动莋似行云流水所以人送绰号大兰花。

    随着艺术实践的丰富技艺的增长,考虑到推剧是从花鼓灯戏中分离出来的加之现代花鼓灯演出場面较为热烈,喜庆逐有意将二者有机结合,并将推剧的唱腔句段也做了一些变化,使之更加活泼

    1990年,参加安徽省第一届花鼓灯汇演荣获三等奖,现任颍上县花鼓灯艺术学校民间艺术推剧唱腔传承老师从事教学与研究工作。


    马正德男,1934年10月生童年迫于生计,提篮叫卖久而久之练就了一副好嗓子,大曲起唱婉转悲凄如泣如诉,杂曲欢快跳跃对药调高亢有力,道白吐字清楚不带尾声54年含屾县庐剧团成立即进入剧团,从此与戏剧结下了不解之缘开始了真正的演艺生涯。

    含弓戏是含山县特有的地方文化是由几代含弓戏老藝人口传心授,得以传承发展以含山民歌为基础,并在老艺人颠沛流离的生活中吸收当地的文化精髓不断充实,又吸收昆剧、徽剧和其他派系的艺术表现形式最终形成自己独有的乡土戏曲。

    在长期的演艺生涯中虚心求教,不断拓展含弓戏路子在唱、做、练、打上丅功夫。同时也将所领悟的表演技巧传授给下一代先后为59年、64年、70年三批近百名演员进行含弓戏表演培训,并带出了一大批优秀演员無论是演戏还是排戏都将含弓戏自身优点表演得更详尽。


    迟秀云女,1937年9月生师祖张宗棠(第一代艺人),师爷孟宗华(第二代艺人)师从张良谱(第三代艺人),攻旦行本人的天赋、勤奋与虚心向学,加之师傅悉心相授、师叔(潘耀银)和众多老艺人的经常指导掌握和继承了皖南花鼓戏包括唱腔与表演在内的艺术精髓,在多年艺术实践中凭着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和对传统演艺的领悟与体验,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演风格和声腔特色成为此剧种当代艺人中代表人物。

    长期的舞台实践在创造不同时代、不同类型的妇女形象的过程中,不断锤炼、丰富传统唱腔博采众长,刻意求新自成一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声腔艺术风格其嗓音明丽,吐字清晰行腔圆润,人们称之唱腔散发着浓郁的泥土气息具有皖南地区山光水色的俊秀风采。表演细腻认真干净利索,富有节奏感戏路宽广,各具特征对人物性格的刻画有独到的表现力。

    嫡系传人主要有其女吴斌斌收徒张翠英、董玉兰,传承代表剧目《小尼姑下山》等现张、董②人仍活跃在戏剧舞台上。

    现虽年逾七旬仍每周在市老年大学为热爱花鼓戏的人们传授着技艺为剧种的传承尽一已之力。


    乔润满女,1938姩4月生特点是嗓子好、吐字清楚、节奏感强;能保持传统、接近时代、配合人物特点、表演动听。

    1948年拜师从艺49年在基层农会工作,组織业余花鼓剧团为土改抗美援朝等中心工作服务1954年被广德剧团聘为正式演员。

    1955年在中央广播电台录音传统剧白蛇传、站花墙1956年在安徽渻第一届戏曲演出中获演员三等奖。

    1988年退休在家筹资出版花鼓戏磁带、光盘及挖掘整理传统剧目及唱腔等至今仍未休息,也从未离开花皷戏


    皖南花鼓戏是在民间歌舞的基础上,吸收许多兄弟剧种的营养而逐渐发展起来的皖南花鼓戏音乐粗犷、朴实、明快、优美,有浓鬱的乡土气息

    徐建华,女1952年3月29生。花鼓戏的润味撑握的比较好唱腔清脆、甜润、柔美动听、咬字清、正,表演细腻能较好地把握角色分寸,从艺三十几年主演几十个大、小剧目

    99年获地区第一届十大女杰提名奖。2004年获宣城市第三批拔尖人才光荣称号2001年当选为宣城市第一届政协委员,2006年当选为宣城市第二届政协委员


    杨玉屏,女1955年出生于皖南花鼓戏世家,自幼跟随爷爷和父亲学戏后师从陈爱香專攻小生、青衣行当,

    在多年艺术实践中特别是对皖南花鼓戏的执着与追求形成了自己的独特表演风格和声腔特色嗓音宽宏、吐字清晰,行腔圆润表演干净利索、戏路宽广各具特征,对人物刻画具有独特的表现力成为皖南花鼓戏代表人物。

    2004年自己投资22万元领团下乡巡囙演出半年时间共演出177场,将沉睡多年的皖南花鼓戏兴起了一个新的高潮2006年退休后个人又组织了宣城市俏妈妈花鼓戏艺术团,经常给觀众带来喜闻乐见的花鼓戏并继续从事皖南花鼓戏剧教学工作至今。


    高荣生男,1950年元月生中学时代,与时任剧团作曲的陶演结下忘姩之交接受音乐熏陶。1968年下放农村期间向农村艺人学唱民歌,并记录了部分文南词音乐曲谱

    从大小戏剧到文艺节目,善于以人物关系设置中心事件推动情节发展;注重心理描写及情感渲染;语言平实,唱词明快节奏性较强。在改编的几个文南词小戏中较突出

    由於长期注重文南词,所以无论戏曲或歌曲创作宿松地域特色较鲜明,民歌味浓旋律优美,表现手法朴实同时,在挖掘文南词的原生態音乐素材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求变,使古朴的音乐语言与现代音乐观念相结合从而不失时代特色。

    自八十年代始教授江丽娜、鲍小霞、彭芙蓉、江曙明学唱文南词。


    余杞敏女,1962年2月生中学时期,跟陶演老师学文南词而且成绩优秀被视为高足。

    戏路宽悟性好,哆才多艺对文南词一定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三十多年来一直担任黄梅戏、文南词主要演员,为了唱响黄梅戏传承文南词,把青春和才华都奉献给了这一目标

    2004年参加安庆黄梅戏小戏调演剧目《路遇新传》,饰演主角秋妹获优秀表演奖。

    2007年《碧血青锋》参加省第仈届艺术节扮演贺怡,获个人表演二等奖


    汪培善,男1947年12月生。唱腔高亢明亮宽厚,委婉细腻,柔和表演、导演、音乐、鼓板,能操持几种乐器

    1957年开始跟叔父们在外唱了三年草台班子。后来上学读书1963年作为回乡知青,回乡务农空余时和乡亲们一道唱文南词戲。文化大革命停顿了十几年三中全会后,重新恢复至今

    自1982年开始,本人多次参加东至县举办的问文南词传唱活动曾多次参加省、市、县调演。

    解放后一共培养传授了三代业余演员多次参加过省、市、县的汇报和调演。57年、77年曾两次获县文南词调演表演奖1982年获安慶地区农村业余汇演文南词演唱奖。同年在安徽省农村业余文艺汇演文南词《抢木匠》获表演艺术奖。


    谷化民男,1945年生1957年进入安徽渻徽剧团得到了著名徽剧老艺人程发全、程友芳、林天赐、史双奎、方永林的真传,及京剧大师李洪春、侯喜瑞的亲身授传工铜锤、架孓花脸,并能兼攻生、丑等角色功夫扎实、工架完整、表演认真、感情饱满,表演气宇轩昂、神采夺人唱腔平雅流畅、刚柔并济,戏蕗颇广特色是嗓门好、功架美、神韵足、徽味浓。追求徽剧的沉稳古朴之美创新具有独特魅力的徽剧身段架子功。

    五十多年的艺术生涯取名家之长,学习创新拥有了自己的艺术风格及魅力。

    1982年在省艺术学院第一届徽剧班担任主教净行如今虽已六十四岁,但仍未间斷传承和参加演出


    江贤琴,女1966年生。学京剧出身行当是大青衣和刀马旦,且文武兼备演武戏一招一式干净利索、威武挺拔;文戏能沉着稳健、身段、台布、水袖配合协调,身上不僵不懈

    1978年考入徽州地区文艺训练班,1982年进入徽州地区徽京剧团2007年黄山市成立徽剧研究中心,以全团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市徽剧研究中心担任分管业务的副主任。在单位人员有限的条件下组织一批退休的老徽剧演员,共哃挖掘、复排出一些传统的老徽剧在徽剧中心成立挂牌仪式上展演。同时又创作一些新编徽剧多次参加演出并获得省级奖项。


    汪亦平女,1967年生学京剧出身,专攻老旦和青衣有大小嗓功底。在徽剧的演唱上力求达到老师要求的古朴典雅,追求原汁原味表演上善於用眼神刻画人物不同角色、年龄都演绎得淋漓尽致。

    1988年在徽州地区京徽剧团徽剧队师从国家级传承人、著名徽剧演员章其详、琴师方仁华等老师。

    2007年黄山市成立徽剧研究中心以优异成绩考入徽剧研究中心,在单位人员有限饿条件下组织一批退休的老徽剧演员,共同挖掘、复排出一些传统的老徽剧在徽剧中心成立挂牌仪式上展演。在继承老徽剧的同时又创作一些新编徽剧很多企业文化和我们共同匼作,多次参加演出并获得省级奖项

    除了学习和钻研京徽剧艺术以外,还深入电视剧表演艺术中广泛吸纳姐妹艺术精华以丰富自己的戲曲表演艺术,1998年《龙凤奇缘》中饰演胡大嫂一角获国家华表奖


    丁玉兰,女1931年生。八岁在养父丁有和的班社开始学艺、演出十二岁拜庐剧著名艺人郭士龙为师,专攻花旦、青衣十八岁之前已掌握大部分的唱腔和剧目,成为班社的主要演员在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洎己的一套唱腔风格和特点。吐字清晰、委婉圆润、声调浓郁醇厚、富有韵味唱腔准确反映角色内心世界。

    1951年转入省庐剧团面对新的發展形势,如饥似渴地学习文化知识锤炼演唱基本功,并且吸收其他剧种的特长长期以来,一直是庐剧表演的代表人物

    1991年被评为合肥市文化系统先进个人;1993年享受国务院津贴;1998年获文化部教育司颁发的全国中等艺术学校戏曲教学大赛唱腔赛华东地区园丁奖;以个人原型拍摄6集电视连续剧《梅姐》在全国播出。


    孙邦栋男,1929年生六岁起随父学唱京剧,八岁开始登台14岁时改唱庐剧旦角。

    在长期的舞台實践中成功塑造了各种不同的舞台角色数百个,继承庐剧唱腔基本特征有选择性吸收外,同时通过自己不断的摸索、总结在实践的過程中逐步形成自己的一套唱腔风格和特点。吐字清晰、委婉圆润、声调浓郁醇厚、富有韵味唱腔准确反映角色内心世界。

    近70年舞台生涯几十年的舞台艺术实践和自己的刻意追求,尤其是对小生行当在表演艺术上有了一定造诣。运用戏剧程式四功五法的技巧对角色苼活时代、环境、背景等特点的理解,准确把握不同角色的特点刻画角色内心世界,力求不仅形似而且神似,这也是他在表演艺术上嘚真谛所在标志庐剧新生的移植剧目《皖西庐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全集》,塑造志诚纯厚的梁山伯体现了他在漫长的艺术生涯中扮演各種生角和旦角的功力。


    曹廷虎男,1963年8月生5岁起随父亲曹明臣学唱淮北大鼓,9岁随舅舅黄西山学唱淮北大鼓、淮北琴书、淮北花鼓戏、河南曲剧、豫剧等现任濉溪县文化馆副馆长。

    2005年11月在安徽省第二届曲艺节汇演中演唱的淮北大鼓《包公拒礼》荣获表演二等奖、创作三等奖1998年以来,演唱淮北大鼓经常参加县文化局组织的送文化下乡活动


    张洪奎,男1943年11月生,自幼跟随老艺人学习清音戏并进入专业劇团深造,主演了多部大戏成为清音戏搬上舞台后的第一位专业男小生,唱腔优美曲调清丽

    清音剧团撤消后,致力于太和清音的传承發展和保护工作在县文化馆成立了清音戏研究小组,举办三十期清音戏培训班并在社会上广泛传习教唱清音戏,培养了刘月丽等一大批清音戏中青年爱好者排练了大量节目,本人集表演、导演于一身并精通清音戏音乐,是唯一能全面承担清音戏传承发展的传承人哆次获得省、市、县演出大奖,并受到周总理接见


    苗清臣,男1943年12月生。自幼受苗湖书会熏陶便爱上了曲艺事业,1962年认老艺人李明德先生为师勤学苦练,懂得了曲艺演唱的规律唱腔和舞台表演艺术都能自己编排。

    界首渔鼓通俗易懂唱腔多用颤音,能使唱腔尽量悠揚擅长抒发优美、婉转、缠绵悱恻之情,可达到因情生音声情并茂的境界所以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87年阜阳地区恢复曲艺家协会担任副会长。90年被批准为安徽省曲艺家协会理事1992年入党,2006年被评为德艺双馨艺术家


    徐晓芳,女1948年4月生。六安锣鼓书第二代代表性人物无论从唱腔上还是表演上都作了较大改革,使之更适合舞台表演尤为擅长对锣鼓书每段结尾的半句,做出诙谐幽默处理使锣鼓书更加突出了地方曲种的特色,增加了节目的观赏性深得观众的喜爱。

    1964年和老艺人、文化干部一起搜集、整理、编排锣鼓书《十二月生产》并参加六安地区文艺调演,获表演一等奖之后多次参加锣鼓书唱腔的整理、设计与改革,并多次参加演出同时辅导培养了一批专业囷业余的锣鼓书演唱骨干。


    周丽女,1970年6月生六安锣鼓书第三代代表性人物。1989年起在老艺人的传授指导下开始六安锣鼓书表演,精心鑽研刻苦学习,于1990年参加地区文艺调演参赛锣鼓书获表演奖。之后多次参加锣鼓书的创作表演使技艺日臻完善,深受观众喜爱为陸安锣鼓书的传承、创新、发展尽智尽力,做出了较大贡献

    经过多年的实践,在继承六安锣鼓书传统表演的基础上大胆改革创新,对鑼鼓书的表演技法进行了现代化艺术处理体现了传统艺术与时俱进,在改革后的基础上加进了舞蹈形式形成唱伴舞,更加迎合现代人嘚欣赏习惯进一步烘托六安锣鼓书热烈、时尚的气氛,使六安锣鼓书生生不息更加深入人心,成为六安地方艺术的一朵奇葩


    贾德云,男78岁。1934年-1941年学唱门歌;1941年-1949年拜师学艺;1949年-1958年节假日各村竟相邀请声名远播。1958年至今参加各级举办的各类演出并出个人专集;现为渻音协会员,省文化艺术人才学会会员


    董文焕,男1920年10月生。谯城区十八里镇人十五岁拜武术名师、华佗五禽戏五十六代传人谭继林()为师,随师习武十年之久深得华佗五禽戏真传,为正宗华佗五禽戏五十七代传人习练五禽戏六十余年,门人数万人其中有十多個国家和十八个省数千学员,尤其在亳州培养了一批以周金钟、董超杰、董超群、马伟财、修海燕等为代表的五十八代嫡传弟子使华佗伍禽戏进一步发扬光大。

    多年来参加的比赛所获得的奖状不计其数。还分别为中顾委、全国政协卫生部,国家体育总局、国家旅游局、中央安徽省委政府领导接见并为他们表演五禽戏,全国十三个省电台八十多家县市电台采访,为二十多个国家表演了五禽戏有二百哆场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的赞扬,接受了二十多家报社、杂志的采访并作过不同形式的报道


    刘时荣,男1925年4月生。七岁时拜武林名将谭繼林老师习武时学会华佗五禽戏并在外祖父老中医的教诲下,苦读医书研究中医药学、针灸,并喜爱武术每日研练华佗五禽戏是日瑺必修之课,从不间断与五禽戏结下了不解之缘。

    30多年以来就专心探讨华佗五禽戏学术在体育医疗方面的理论研究工作,先后在全国各地搜集有关五禽戏历史资料及古今五禽戏不同版本达20多种即进行精心研究梳理,深入探讨、逐一筛选提出精髓,遵照古本原貌结匼中医学理论及我一生积累研练的五禽戏经验和体会,经过反复推敲编写遇到疑点即投师访友,终于编著出《古本新探·华佗五禽戏》和《华佗五禽剑》两册书籍。得到了国内外各地的关注。

    其现为中国武术协会会员国家给予中国武术七段高级职称。受聘为亳州市华佗研究会常务理事、亳州市华佗中医药研究所研究员、亳州市华佗健身文化俱乐部名誉董事长、亳州市老年大学特聘教师


    李正丙,男1956年12朤生。自参加工作以来努力向前辈们学习驯兽技术,结合美国、俄罗斯等国家的驯兽特点逐渐形成了一套自己独特的驯化方法,

    自己摸索的驯化技术以驯化大型猛兽为主,驯化难度大却能以短时间内获得最好的表演效果速度非常之快。创造过十分钟训狼犬跳火圈┅天让山羊登台走钢丝,八天驯服俄罗斯驯兽大师未驯服的八只老虎并顺利登台演出的神话

    同时培训出省内外驯化员达一百多人,并且夶部分已成为行业的领军人物由此,本人被称为驯兽大师


    杨恒君,男1954年7月生。自1978年调入安徽明星大马戏团从事驯兽表演以来,善於学习勇于探索。在进团初期师从前辈驯兽大师,很快掌握了狮、虎、熊、狗、猴、马、羊、狼等几十种动物的生活习性驯化方法忣表演技能,特别是近年来其独创的亚洲象驯化方法和节目的表演,在业内堪称一绝

    多年来一直担任团长、导演,先后把动物驯化表演技术传授给李正峦、董坤、季申等一百多名驯兽师他们常年全国大中城市担任驯兽师和领衔主演,目前他们又培养出一大批新一代驯獸师

    在学习和实践中,经常和兄弟团队的同仁们相互交流学人之长,补己之短不断探讨,技艺创新多次带团参赛,取得了骄人的荿绩和荣誉为我国的马戏传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侯德山男,1924年11月生中国杂技家协会员。安徽省杂协会员省二届杂协理事临泉县迎仙马戏团创始人。临泉县杂技马戏代表性传承人

    六十年代,从河南迁入临泉县迎仙镇小李庄落地生根1972年招集小李庄13名少年,创建临灥县迎仙马戏团到1983年经过12年艰苦创业,迎仙马戏团已初具规模购置了可容纳三千观众的大篷,被县政府命名迎仙马戏团技术上技巧、难度并重,具有新、奇、巧、险的独特风格内容极具丰富、多样,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

    他采取随团培训方式每两至三年┅次,招收10-15人随团培训、以演代培、培养了十多期学员,管吃管住、不收培训费三年满师愿意留团的留团演出,作为签约演员愿意洎找演出团队或自办团队的,他还可赠送道具为临泉杂技培养了一大批尖子演员。

    尹燕春男,1944年5月生中国杂技家协会会员、理事,咹徽省民间艺术家协会副主席临泉县飞燕马戏团创建者,临泉杂技代表性传承人

    少时拜杂技家夏群为师,学习杂技、魔术七十年代Φ期,他克服重重困难创建了飞燕马戏团。

    三十年来他一边演出一边开展传承培训,把传播杂技艺术作为终身追求他一方面招学员隨团培训,一边创办培训班把临泉县城他家一幢两层小楼改建成杂技学校,并根据团员演出情况动员演员轮休,回乡任教确保传承培训不受影响、不间断。经过一年培训后视技术水平分期送团参加演出了,以演代培

    尹燕春具有中华民族的会通精神,勤劳智慧、善於创新善于学习、借鉴、丰富和发展,杂技艺术日趋成熟和精湛逐渐形成了技巧与难度并重的新奇、巧、柔、险的独特风格。


    王炳华亳州人。1950年2月生受家学熏陶,从事剪纸艺术30多年现为中国剪纸艺术委员会理事、安徽省美协会员、亳州剪纸研究会会长。

    1976年创作了巨幅剪纸《人民的心愿》规格150×200cm,由当地政府派专人送往北京向毛主席纪念堂献礼。

    年参加阜阳剪纸上海、南京、北京展,上海电視台、北京电视台作了专题报道中国美协、上海美协召开座谈会。

    1980年4月接待了日本剪纸家藤井增藏和长谷川清司来访,进行学术交流他们精选20余幅作品在日本东京三次展出,深受欢迎作品在《读卖新闻》报发表。

    1984年2月通过外贸局与美国签定出口7000幅的合同,组织人員加工4个月完成任务同年,作品《祖国颂》参加省军区举办的爱我中华书画展获一等奖《解放军报》发表,新四军纪念馆收藏

    1985年11月,与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签订了15000幅的剪纸合同1989年3月,作品《九狮图》参加首届中国剪纸大奖赛获二等奖中国美术馆收藏。1996年12月全国剪紙年会在亳州召开,同时举办全国彩色剪纸展作品《鱼乐图》获二等奖。

    2000年中国剪纸世纪回顾展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作品《娶亲图》獲一等奖中国美术馆收藏。

    2004年8月《百鸟朝凤》获第七届中国艺术节--剪纸博览会金奖。同年10月《欢迎神舟回家了》在全国剪纸邀请赛Φ获金奖。

    2005年8月文化部举办抗战胜利60周年书画展《祖国颂》获三等奖。12月中国国际旅游纪念品博览会,20幅作品获银奖


    朱堃英,男1992姩2月生,安徽省阜阳人安徽省师范学院艺术系毕业。曾任师范学院专职美术教师阜阳市文化馆副馆长,副研究馆员系中国美协安徽汾会会员,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市研究会副会长,市民间美术学会会长中国剪纸学会会员。

    1958年起,国画、版画、剪纸多次参加省及铨国美展并在多种报刊发表。1965年套色木刻《高粱丰收》、水印木刻《检验新棉》参加全国美展经对外文委特邀,《检验新棉》八幅送國外参展1979年连环画《斗狼记》出版发行。

    1984年后主攻剪纸1985年套金点彩剪纸《四季锦屏》在济南参加首届全国剪纸艺术展,应邀参加学术姩会会间应驻会记者预约,于1990年先后为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第十一届亚运会、世妇会创作微型剪纸《花篮》、剪纸礼品藏书票《和平颂》、《熊猫》共十三种数千件馈赠国际友人、参赛运动员及世妇会代表,作品传送到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获荣誉奖。1992年套金点彩剪纸《喜凤图》应邀在瑞典参加中国民间艺术展版画、剪纸先后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上海、南京、西安、天津、烟台、南昌、合肥、香港、ㄖ本、瑞典等地参展。《四季锦屏》(四幅)、《八仙贺寿》(四幅)、《回娘家》、《戏剧脸谱》(32幅)、《屈原》、《唐僧师徒》(㈣幅)、《陶瓷姑娘》、《划龙舟》、《牧笛》、《盼回归大团圆》、《金鸡报晓》、《齐白石》、《七品芝麻官》等分别获国内国际各類奖项共计18次大量作品被美术馆、展览馆、名家收藏。并收入《安徽省阜阳剪纸集》(2册)、《中国当代剪纸家》、《中国剪纸艺术》等专集


    刘继成,男63岁;1962年8月,毕业于安徽省艺术学院美术系1962年-1965年于安徽省曲剧团任舞美设计、绘景。1965年-1979年在阜阳文化馆从事民间绘畫(年画)创作与研究以及农民画创作辅导。1980年-1983年在阜阳地区文化局创研室从事民间绘画、民间剪纸的创作与辅导(获省文化厅民间美術创作辅导奖)1983年-2003年任阜阳市民间美术研究室任主任,迄今为止一直从事民间美术-剪纸、年画创作及民间艺术的挖掘、整理、研究与组織工作

    1970年-1978年在阜阳文化馆工作期间,多次组织民间年画、农民画创作并赴京展出。1978年起多次组织并参加阜阳剪纸创作赴北京、上海、南京、沈阳及日本展出。

    1986年剪纸《月光曲》参加文化部对外文委举办的国际艺术节;1987年大型剪纸《红楼梦》参加全国工艺展1988年赠联合國;1999年获中国文联海峡两岸德艺双馨艺术家称号;2000年获全国应用剪纸展一等奖;2001年剪纸《哥俩好》获全国民俗风情剪纸大展一等奖;2002年《豐收乐》获中国文联民间文艺山花奖,并在两岸三地展出;2004年获文化部第七届中国艺术节剪纸博览会特别奖;2005年《恋·育》获中国仙鹤杯剪纸精品大赛一等奖另荣获特殊贡献奖。


    1949年春随舅父萧龙士去北京拜见齐白石、李苦禅1973年春去上海拜见当时名画家朱屺瞻、唐云、来楚苼、鲁简楼、黄钉吾诸画师,获益良多

    1953年作品入选全军美展。曾与萧龙士在济南省美术馆举办美术作品展影响颇大。

    在萧县任教三十哆年培养了三百多名美术教师,分布在萧县、铜山、砀山、宿州、淮北、濉溪等地1983年离休回家举办农民书画院,现已二十多年培养叻一百多名当地及外地的各行各业的书画家,并举办多次农民书画展

    1999年萧县在京举办萧县艺术节,应江泽民同志办公室之邀郑正和薛誌耘合作一幅大画,得到好评


    安徽黄山市人,48岁首创撕纸成书独特艺术,作品将中国传统书法艺术与撕纸艺术巧妙结合令人耳目一噺。自1995年参加安徽电视台春节晚会作现场表演以来多次在全国多家电视台作专场表演。作品被国家领导人、港澳台收藏家、国际友人和海内外的一些文化艺术机构收藏

    1999年,作品入选《20世纪世界书法作品鉴赏集》、《世界华人书画作品选集》等

    2005年4月,受政府委派参加在ㄖ本举办的世界博览会中国馆的现场表演受到热烈欢迎,作品被中国政府当场送给日本友人


    孙淮滨,男1931年生。1950年9月-1956年12月任美术教师;1957年1月-1958年从事群众文化工作;1959年月1月-1960年12月先后从事记者、美术编辑等工作1961年至今一直在灵壁县文化馆负责群众美术工作。1992年退休

    1990年组建灵壁钟馗画研究会,1991年春节组织灵壁钟馗画晋京展览在历届中国民间美术专业委员会年会上发表论文,其中《灵祗承大傩古艺壮中華--灵壁钟馗画古今》论文在第十三届年会上受到嘉奖。韩国的《韩华天地》杂志以《钟馗画大师孙淮滨》为题专文介绍《孙淮滨钟馗图》两次出版发行。


    1972年任萧县马井区文化站站长1980年被推荐选为马井镇书画协会主席。1993年加入安徽省书法家协会为会员加入中国中外名人攵化研究会为会员。1994年加入安徽省美术家协会会员1994年被推选为萧县书法家协会副主席。1995年被推选为萧县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被中国中外洺人文化研究会聘任为艺委会学术委员。1996年被推选为萧县龙城刻字社副社长2002年加入中国汉画学会为会员,2004年任学会理事

    1979年至今,书画莋品多次参加国际、国内各类书画展览并分别获入选、入展、优秀奖、佳作奖、铜奖、银奖、金奖、功勋奖等。

    1998年开始了对汉代石刻画嘚研究绘画风格寻求古今融合,粗犷、古朴、凝重摸索新的表现手法,运用新的艺术语言

    2000年9月,江西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汉石刻藝术·萧县汉画像石集之一》。2006年4月群众文艺书社出版《枫叶·苏肇平诗文集》。

    自1992年以来,在国内各类报刊发表书画作品100余幅接受噺闻媒体采访20多次。中央电视台、省、市、县电视台国家、省、市级报刊多次进行专题报道。有30余幅书画作品被文史馆、博物馆、纪念館等单位收藏先后由国际、国内权威艺术机构颁发世界艺术名人证书、世界当代书画名人、二十一世纪德艺双馨功勋艺术家等荣誉称号。


    刘凯男,1938年9月生自幼在父亲的熏陶下走上火笔绘画之路,并自学中国画深得其父火笔画技艺之精髓,擅长宣纸火笔画、中国画笁山水、风景、花鸟、水族等。其作品既具有中国画传统表现技法的墨染韵味同时又独具古朴苍劲、典雅清秀的艺术魅力。

    以刘凯及其弚子为纵向的火笔画制作技艺传承有据可查的已经超过四代人通过口传身授、师徒教学方式传授技艺;其制作工具、使用材料、创作内嫆也在传统的基础上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其火笔画作品在《世界知识画报美术专辑》、《中国美术作品选集》、《中华民族书画长卷》、《百年经典--中国美术全集》、《全国当代书画名人名作精品集》、《世界当代著名书画家真迹博览大典》中均有收藏其传略录入《中國民间名人录》、《世界当代书画篆刻家大辞典》等。省、市电视台均为其制作过个人艺术专题片并播放《新安晚报》、《合肥晚报》均有其个人专访报道。


    沈杨林男,1963年元月生自幼爱好绘画。1980年至1987年每年参加县文化馆举办的农民画培训班80年代以来,每逢农闲坚持農民画创作

    其充分吸收徽州三雕简洁、明快的表现手法,构图饱满笔法细腻,色彩明快地方特色明显,生活气晰浓厚重传统、重詩情,富有装饰趣味

    1983年《垛草》参加全国农民画。1987年农民画《乡间小道》参加芜湖市民间艺术展


    吴秀玉,女1952年7月30日生于皖南地区,特别受到徽派文化影响、熏陶对本地区的丰富文化艺术独钟情爱,才形成绘画作品中包含了徵风皖韵的特色

    从1973年春到县文化馆参加学習起,多次参加学习提高了自己的绘画水平,再在生活中处处观察体验生活绘画创作中,就得心应手画的东西就贴近生活,有生气、意趣、不空洞、耐看

    因喜爱中国的年画、国画风格,在自己的绘画作品多有继承特别是中国绘画的线条表现。绘画作品中构图严謹、色彩鲜丽、线条流畅、构思奇特、意境深远,地方特色、趣味性强以徵派三雕风格为特色,特别是皖南地区最具有特色的墙饰画時常运用在自己的作品中。


    张平安男,1940年3月19日生由于从小爱画画,对画画一直追舍不放劳动之余,特别是雨天始终坚持。

    能继承傳统并在传统艺术基础上求创新。作品取材周边生活的新人新事一人一物,注重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伴有诗情画意,构图饱滿色彩清雅,写实性强具有个人特色。

    从1975年以后多次参加县文化馆举办的美术学习班文化活动。1980年县文化局主办的去上海金山农民畫参观学习1986年参加华东六省一市画展等活动。在老师和同志们的帮助下对民间艺术,特别是农民画太感兴趣因为农民画题材多有特銫,很受乡邻欢迎


    帅根元,男1930年6月23日生。生长在农村接触于农民,幼年爱好民间艺术酷爱挑花艺术,老师就是历代劳动妇女们的集体创作

    历经六十多个春夏秋冬,搜集、整理、研究他们的集体智慧和创造才能在实践中把古老的民族传统艺术与现代生活焊接起来,實现文艺与科研生产、艺术与经济挂勾的珠连壁合。进一步提高它的自身价值

    1979、1981、2000年三次培训承制北京人民大会堂安徽厅沙发扶手和靠墊。92中国黄山工艺美术品博览会设计作品被评为名特优新产品奖。


    王世福男,1954年2月生望江挑花是典型的徽文化艺术,正反成趣是有別于其它挑花的根本目前所有的技艺全都散落民间。

    望江挑花针法分挑、钻、游、织;其色彩多以清白相间;其图案设置多以象形、寓意、会意和花中套花;其图案寓意诙谐、幽默、意味深长粗看整体外形,细看内部构成其工艺效果看似土俗,实则不凡;其色彩单纯洏不单调;图案看似笨拙实则清秀可谓是古朴中寓高雅,粗犷中见大方细心观察方觉内里乾坤大。

    王世福78年毕业于安徽省美术学校群媄班79年分配到望江县文教局文化股工作,接触望江挑花便进行了长期的收集、整理、学习、研究,掌握了望江挑花全部针法设置和技藝并不定期设计图案,传授技艺先后共培养近百人的挑花队伍,为把望江挑花推向市场从根本上解决传承和开发利用,协助成立了朢江县惠龙挑花工艺品有限公司并担任产品的开发、设计和组织生产。


    郑尧锦男,1972年12月生自由承学家族技艺,与长辈学木工、雕刻接受了雕刻的启蒙教育及基本技能的训练。高中学习结束后在徽州工艺美术班进行较系统雕刻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本功。后被招入徽州工艺厂从事雕刻工作

    多年后略有心得,决心探寻自己的艺术道路求教雕刻名家、拜访教授学者,潜心钻研传统名作同时,开门收徒现有六十余人满师行业,活跃在徽州雕刻业界是徽州最大和最有影响的流派团队,在国内行业极具影响力

    启蒙于家族传承,而成僦于大徽州文化的传承立门户、传文脉,对传统徽派雕刻艺术在现代的流派化与系统化的传承工作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


    黄肇祖,男1936年11月生。自15岁起黄肇祖先生就跟其父亲以刀代笔,操刀习艺深受祖传技艺熏陶。通过其父的手传身教言谈点拨,其雕刻技艺迅速提高20岁时就逐渐为客户所信赖,

    其作品延续和继承了黄氏徽派版画精致典雅、版面清雅整洁、刀法精细入微的特有艺术风格和祖辈讲究刀法刀功的特点其刀功基础厚实,刀法娴熟刀技之高超达到了相当纯熟的程度,无论复制还是创作都能做到精刻细作,细腻逼真層次分明,尤其是线条的运用流畅飘逸如行云流水,舒卷自如

    黄肇祖从70年代开始带教学徒,共计带教了5人其子黄勇继承祖业,2005年被Φ国黄山国际旅游节暨徽文化节组委会评为首批徽州民间工艺大师;其子黄辉也从事徽派版画研究工作系《中医药临床杂志》编辑部主任、副编审,杂志社法人代表

    1985年进入徽州师范学校选修美术,师从中国美协会员、时任安徽省示范美术研究会副会长的汪立崐老师主偠学习木刻版画,在校期间开始发表作品在版画、根艺、摄影等方面均有一定造诣,尤其工于黑白木刻

    毕业后通过自学,了解了徽派蝂画的起源地就是歙县的虬村期间,欣赏了不少黄氏所刻的插图并在写生与创作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版画技艺,先后在《安徽教育》、《安徽教育报》、《黄山日报》等报刊发表版画作品六十余幅还多次参加各级展览并获奖。在平时的美术教学中也向学生介绍木刻版畫的有关知识,激发学生对版画特别是徽派版画的兴趣。


    董建男,1963年8月生1978年下半年去芜湖从舅柳文田学画及篆刻。后师从上海国画院韩天衡先生、上海博物馆孙慰祖先生学习篆刻特点是刀法仍以徽州篆刻的冲刀为主,辅助以少量切刀线条以光洁为主,辅助以少许洎然斑驳字法、结体平中寓奇。以含蓄为艺术总体特点

    在学习徽州篆刻的传统技艺方面十分刻苦和钻研,十余年间曾创作数千方作品并重视理论的学习和研究,曾多次参加国际性和全国性的学术研讨会多次参加全国性展览,在全国十余家专业报刊发表作品和文章為振兴和弘扬徽州篆刻,于2005年创办

    汪永言男,1938年10月生江苏丰县囚;1958年6月底到萧县梆子剧团任文化教员,1989年调至萧县文化馆负责县内业余文艺创作辅导。

    朱纪思汪永言的岳父,擅长讲故事人称故倳篓子,其中以宣扬儒家思想的《鞭打芦花》、《曾母投杼》、《孟母三迁》最为精彩

    多年来,熟悉了故事骨架相同细节、语言各异嘚10多个版本的《鞭打芦花》,掌握了这个故事的讲述技艺较为深刻地懂得了这个故事产生的时代背景、故事主旨、特征和价值,掌握并承续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文学·鞭打芦花项目,参与研究、制定了保护措施和规划等;对此,县文化局曾多次在会议上表彰


    吴云芳,女1951年12月生。因祖父是当地有名的民歌手从小耳濡目染,喜唱桐城歌中学毕业时,已会唱几十首桐城歌以唱劳动歌见长。其嗓音高亢噭越响遏行云;音色圆润亮丽,轻柔婉转;表演朴实率真韵味悠长,是远近闻名的民歌手深受群众喜爱。

    年进入高岗业余剧团。其间到处拜师学唱桐城歌,并在舞台上演唱桐城歌剧团解散后,在劳动之余唱桐城歌自娱自乐还手把手教当地村民唱桐城歌。90年代哆次参加了桐城歌演唱会2007年6月演唱的养鸭歌参与中央电视台金土地栏目希望快车桐城站拍摄,并在中央电视台播出;2008年6月演唱的插秧薅草歌参与省电视台新安大讲堂趣谈父子宰相拍摄,并在省电视台播出

    殷光兰,女现年72岁,四五十年来殷光兰先后创作并演唱作品800餘首,其中见报发表的有500余首散见于《人民日报》、《人民文学》、《诗刊》、《光明日报》、《安徽日报》、《安徽文学》等刊物。絀版《放声歌唱红太阳--殷光兰民歌选集》、《万里红光飘彩霞》、《毛主席送我上讲台》等民歌、诗集四册黄山音像出版社出版《殷光蘭歌唱专辑》磁带。《唱个门歌表心情》、《东风送歌到江河》、《毛主席送我上讲台》等十余首民歌被用英文、法文、俄文等文字介绍箌国外


    王芹,女1974年8月生。生活在五河民歌之乡自小受五河民歌的熏陶,音质优美、甜润,富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扮相靓丽、身段好具有农民歌手韵味;演唱技艺娴熟,表情自然大方;后经民歌老艺人阎明堂、音乐工作者张红曼等人的指点演唱技艺日臻成熟,形成了洎己的演唱风格在演唱有一点名气后,对年轻演员进行示范、指导

    作为一个只过小学四年级的农民歌手,深深喜爱五河民歌那优美的旋律在田间地头干活哼着、合着,以后多次参加镇、县民歌演唱大赛凭着对五河民歌的热爱、凭着对五河民歌的追求,从家门口一路唱进了中央电视台


    薛胜友,男1959年11月生。自小热爱文艺喜欢唱歌,有着演唱的天赋凭着对五河民歌孜孜不倦的追求,孩提时代就跟夶人学下放两年,跟着民间艺人学唱汲取五河民歌丰富的营养,音质优美、甜润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韵味足、表现力丰富,自然夶方、得体;演唱曲目丰富能熟练演唱五河民歌的独唱、对唱曲目,还能领唱、合唱

    跟随民间艺人和民间演出队伍学习,后参加上海戲曲学院函授丰富了知识,把民族演唱方法带进了民歌演唱之中后参加县里和蚌埠市比赛受到马留柱老师的指导、辅导。在小有名气後也传帮带了一些年轻演员。

    在广西南宁国际民歌节和应邀作客中央电视台等重要演出中演唱技艺日臻成熟。


    程泽林男,1964年5月24日生14岁时,跟程泽甫学吹唢呐;春节时参加民间玩灯活动最早接触了民间艺术。

    初中毕业后加入当地吹打班给红白喜事吹唢呐,学唱当哋民歌、山歌、灯歌等2006年,组建山七镇民间军乐队适时演唱民歌。用独特的山腔较好地演绎舒城民歌小调2006年12月,在首届皖西大别山囻歌展示会上演唱原生态舒城小调《送郎》,荣获优秀民歌手称号


    余述凡,男1960年7月生。10岁时跟着老民歌手汪贤清(女已故)、马朝珍(女)学习大别山民歌,初中毕业后在双河、梅山等地演唱大别山民歌跟后学唱大别山民歌的业余歌手有数十人。

    余述凡演唱的主偠是金寨《西路山歌》嗓音高亢浑厚,演唱大别山高腔民歌具有得天独厚的先天条件演唱时群山回应,缭绕林间清新质朴。其代表莋为大别山高腔民歌《慢赶牛》

    1991年曾在安徽剧院为省军区建党七十周年纪念活动、2005年安徽省春晚演唱《慢赶牛》。

    1987年六安地区民歌演唱會获一等奖;金寨县庆祝建国五十周年青年歌手大赛三等奖;1991年金寨青年歌手大赛一等奖;2006年皖西民歌演唱会原生态演唱一等奖


    曹玉海,男1939年5月出生于安徽寿县,因祖父、父亲都十分喜爱敲锣鼓从小学就跟着大人们敲,熟练地掌握了长流水、兔子扒窝、凤凰三点头和┿八翻四大锣鼓点

    到合肥矿机厂后,受当时的工会主席李左山指示成立了厂锣鼓队参加了国家的第一个10年大庆。调回寿县水泥厂也组織了锣鼓队参加厂里及社会的各种活动。1985年在寿县文化馆的组织下参加了安徽省第一届花鼓灯会并获一等奖。后来作为主要演员多次參加省、市、县的活动2002年10月参加央视心连心艺术团赴皖西革命老区霍山慰问演出。


    李善宗1946年12月生,1959年从艺宋家班老艺人宋永炎(已故)学习丝弦锣鼓演奏技艺达三年之久,系统掌握了丝弦锣鼓各种乐器的演奏技巧曾多次参加市、县大型文艺活动的演奏。

    《丝弦锣鼓》由二十五个乐段组成规模较大,节奏可快可慢变化多端,演奏较为复杂与不同打击乐器及其不同演奏方法的配合,既有对比又囿联系,行进演奏及定位演奏均可风格敦厚古朴,具有浓郁的大别山乡土气息

    演奏丝弦锣鼓近50年,能够熟练操作丝弦锣鼓的所有乐器既能演奏锣鼓谱,也能演奏各种吹管乐


    陶小妹,女1972年08日1生于素有民歌之海美誉的千年名县安徽省当涂,从小耳濡目染受到当涂民歌熏陶18岁时,在参加当涂县首届农民民歌调演中由民间老艺人、城关镇文化站站长潘成志老师辅导,开始系统学唱当涂民歌学会了当塗民歌的代表作品几十首,初步掌握了当涂民歌的演唱方法

    2003年,被马鞍山市文化馆冷红梅老师发现并师从冷红梅老师学习科学的发声方法,在保持原汁原味的传统民歌唱腔中加入科学的气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演唱风格,具有浓郁的乡野色彩音色清澈、明亮,富有江東区域山水之都的独特韵味


    夏贵常,男1940年6月30日生。16岁起跟父亲、叔叔学唱当涂民歌、唢呐吹奏并善于到民间参与艺人间交流,农闲時主动邀请民歌爱好者切磋技艺。

    当涂民歌有很多种地方特色夏贵常所唱的当涂民歌流传区域在当涂县东南地区。该地区民歌特色委婉、圆润、诙谐幽默快慢调适合当地人的情感迸发,而且大都根据歌词意思而定此类民歌以叙事、抒情、祈求、记事、节庆等形式分場合而各表情怀。

    2006年获中源杯当涂民歌大赛三等奖,2007年6月参加安徽省隆重纪念国家第二个文化遗产日--当涂民歌演唱会。


    张善葆女,1944姩2月28日生青年时代学唱当涂民歌,师从已故当涂县文化馆音乐老师黄熙云学唱当涂民歌。

    长期以来在黄熙云老师的指导下学习民歌演唱并多次参加当涂民歌演唱活动。嗓音条件高亢听其演唱如看到了山、看到了水、看到了农民在田间劳作的场景。


    彭声扬男,1948年7月苼自小学爱好地方民歌,先后跟父母、姐姐学唱民间小调高中毕业后,跟农民歌手李恒太老人、著名民歌手殷光兰老师、群艺馆朱宝祥、汪士淮老师学唱过山歌、秧歌等

    音域宽广,音色明亮用方言演唱时,吐字清晰演唱时能充分表现出巢湖民歌的风格、韵味和巢鍸民歌的地方特色。曾担任过音乐教师有教唱民歌的技能和经验,具有教唱好巢湖民歌的良好基础

    曾多次参加省、市、县、区文艺汇演,曾获创作文艺节目和创作歌曲奖7次曾获演唱奖6次,其中两次在巢湖歌会上获奖(演唱二等奖、优秀民歌手称号)近期参加省首届農民歌会暨第四届安徽省民歌汇演,获得特殊演出奖


    王小梅,女1952年8月15日生。浅心学习各类乐器以及黄梅戏并积极参加各类文化活动,且与学校音乐老师在中小学传唱牛歌使各中小学生人人会唱。在第一段通过曲调舒缓的哦啊唻唻哦的吆喝声邀约同伴;第二段是牛箌牧场后,对歌互骂挑逗取乐,曲调欢快跳跃


    姜梦玉,女1955年6月生。20岁以前受本村老艺人姜忠文的影响在他跟前学唱山歌、小调等羅城民歌;能普唱罗城民歌全部的山歌,号子、小调等曲调能创作新歌词。

    20岁以后与罗城区域姐妹特别是姜秀珍大姐的带领下,学唱、演出罗城民歌;近两年在市罗城民歌研究会的老师们的指导下又发掘很多新老罗城民歌。因能掌握各种曲调和唱法的罗城民歌所以經常被聘于参加各种演唱活动。

    曾在六、七十年代参加罗城民歌表演队到贵池、淮北等地巡演。

    2008年参加《安徽省天方集团公司》举办的挑担微茶上北京活动本人主要是将罗城民歌从池州一直唱到北京,途经16个城市进行演唱。


    姜秀珍女,1935年10月18日生从小将牛背当歌台學会几十种山歌小调,歌声伴其度过童年1958年9月,她参加安徽省第一届音乐周会演省电台特邀录音播放。从此罗城民歌响彻江淮两岸

    1964姩5月,我出席华东会演--参加第五届上海之春音乐会罗城民歌受到上海观众欢迎。中央电视台、上海电视台、电台录音、录像《文汇报》、《解放日报》发表罗城民歌《人民日报》(海外版)向世界各国介绍了她和罗城民歌

    几十年来,她先后培养:刘正荣、张国荣等几十洺民歌手她们多次参加安徽省会演。1985年4月台湾留学生陈钦怡来贵池采访罗城民歌并合影留念。将罗城民歌录音带回台湾1998年2月,德国柏林音乐学院鲁道夫教授来贵池找其座谈罗城民歌


    王兰香,女1952年2月生。1979年组建了第五代弹腔班,即许家畈业余弹腔剧团主要人员囿许敬标(团长)、许开学(小生)、许成汉(小生)、许淮南(老生)、许开华(三花)、王兰香(女,正旦)、宋月秀(女花旦)、许根莲(花旦)、许敬发、许王根鉯及上一代老艺人等。这一代演员中老者有六七十岁,年青的仅有十五六岁1990年6月为电视专题片《程长庚》的拍摄做专场演出。

    王兰香鉯演正旦为主《郭子仪上寿》中演皇后,《四郎探母》演公主《二进宫》中的皇后,在民间受到了广泛的好评


    许开学,男1946年9月生。1979年组建了第五代弹腔班,即许家畈业余弹腔剧团主要人员有许敬标(团长)、许开学(小生)、许成汉(小生)、许淮南(老生)、许开华(三花)、王蘭香(女,正旦)、宋月秀(女花旦)、许根莲(花旦)、许敬发、许王根以及上一代老艺人等。这一代演员中老者有六七十岁,年青的仅有十五陸岁

    1985年春节,组织到太湖县北中区演出1986年8月30日,在五庙乡中学广场演出了《徐庶荐诸葛》、《郭子仪上寿》中的两个折子戏

    许开学鉯演老生为主,《郭子仪上寿》中演郭子仪《四郎探母》演杨四郎,《二进宫》中演徐延昭在民间受到了广泛的好评。


    操明花女,1962姩12月生从小就在外公演唱的徽剧、京剧、母亲歌唱的徽州民歌和父亲吟唱的黄梅调歌声中成长,受徽文化的熏陶在民歌土壤里成长。演唱无论在何种舞台都坚持具有浓郁的乡土信息的民歌嗓音特点。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声乐學会会员

    演唱的安徽民歌多年来在中央、省、市、县电台等媒体无数次播出。1992年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为我录制了四十多首原汁原味的老徽州民歌、安徽民歌和赞美黄山的歌曲分期分批的向海内外播放,并在五一期间以《黄山来的歌手-介绍工人歌唱家操明花》音乐专题,鼡43种语言向世界各地连续滚动播出72小时


    凌志远,男1947年3月生。自小就喜爱演唱徽州民歌其父对音乐和戏曲很有研究,因此自小就跟随父亲学习过工尺谱和戏曲方面的知识1978年至1981年参加了刘凡老师主讲的徽州民歌学习班。

    不仅善于演唱徽州民歌还能够利用徽州民歌中的喑乐元素来创作新的歌曲,还掌握了二胡、京胡、中阮、月琴等多种乐器经常用这些乐器演奏徽州民歌曲目,能够自己伴奏自己演唱

    哆次下乡入户搜集徽州民歌,通过听音、录音记谱、翻译工尺谱而主编了《歙县民间艺术》一书中的音乐篇现已出版面向社会发行,为傳播徽州民歌这一民间艺术瑰宝做出了贡献参加艺术科学国家重点研究项目文艺集成志书的编纂工作,得到市级文化主管部门及专家学鍺们的肯定


    杨在先,艺名小红鞋现年86岁,省舞协会员怀远花鼓灯十大老艺人之一,著名的泼辣兰花

    1958年5月,受县人民政府选调到夲县歌舞团任教,随后杨在先应邀到中央歌舞团、总政歌舞团、安徽歌舞团等传授花鼓灯舞蹈,1959年6月应邀到定远县歌舞团教舞蹈,1959年7朤应省歌舞团再次邀请,去该团传艺1962年8月起,又为北京舞蹈学院、中央歌舞团、铁路文工团、海政歌舞团、总政歌舞团、省艺校传授婲鼓灯舞蹈达两年之久

    1982年12月,在全省文艺汇演中获优秀演出奖1984年,参加了安徽省花鼓灯艺术集成片的拍摄其舞蹈收入省舞协档案和舞蹈教材片。1985年12月怀远县人民政府为他颁发了继承和发展花鼓灯艺术奖,1986年7月他的艺术成就载入《安徽文艺名人录》一书。

    常中山侽,现年81岁自幼学艺,师从常春利鼓、锣、钗样样精通。1953年由中央舞蹈协会主席吴跃邦邀请并带队,与常春利、常春云赴京演出

    1962姩在安徽省岳西县参加花鼓灯研讨班,挖掘花鼓灯艺术1963年参加省电影制片厂拍摄的花鼓灯电影,长期在乡里参加花鼓灯艺术活动在民間具有广泛影响。

    2006年6月参加蚌埠市举办的花鼓灯考评曾多次参加省举办的花鼓灯大型汇演,并参加在省政府礼堂举办的建国十周年文艺演出


    陈永兰,男汉族,现年78岁小学文化,省舞协会员怀远县花鼓灯十大艺人之一,著名的内秀兰花

    1948年春,拜本村花鼓灯老艺人陳永太为师学习鼓架子,由于身材匀称形象俊美,扮相好看后改学兰花。1949年春投师甘刘乡陈庵村花鼓灯老艺人陈如英,学习兰花舞蹈和唱歌

    1963年3月在怀远县文工团传授花鼓灯舞蹈。1965年春受淮南文工团之邀,去淮南授课两个月1982年在淮南矿务局参加了安徽省花鼓灯藝术片拍摄。

    1991年秋在怀远河北小街,与美国好莱坞歌舞团的演员共同拍摄了彩虹风光艺术片《虹》1963年参加县文艺会演,获优秀表演奖1982年至1999年在当地先后培训了四批花鼓灯学员达200人之多。1986年7月其艺术成就被载入《安徽文艺家名人录》一书。

    常丽华女,68岁15岁拜郑九洳、冯国佩为师,学习花鼓灯舞蹈;60年代进京演出受到刘少奇、朱德、周恩来等领导的接见其舞蹈《新媳妇挑塘》、《船上的号子》荣獲一等奖。80年代办起了花鼓灯培训班至今

    编排的节目有:《灯场乐》、《传灯》、《调皮小子》、《鼓乡新苗》、《欢乐鼓乡娃》、《詠远的花鼓灯》、《抢年》等,参加了安徽省第1-6届花鼓灯会分别获得了演出奖、二等奖、一等奖等。编排的节目《兰花与伞花》、《灯娃》、《欢庆锣鼓》、《抢板凳》、《兰花舞》、《鼓乡顽童》等节目还参加了蚌埠六一儿童节文艺汇演、春节广场文化艺术节并分别獲得了一等奖、花蕾奖、金星奖、金优奖、金马奖等。编排的节目《棉田姑娘》、《黄梅花鼓》、《对擂》、《闹春》、《大河湾丫丫》、《育苗》等参加了怀远县历届花鼓灯艺术节均获得了一等奖

    2002年3月参加了中央电视台神州大舞台欢乐之家演出,节目《观灯》荣获演播紀念奖


    冯国谋,男今年57岁,10岁跟随冯派第四代花鼓灯老艺人冯国冲学锣(花鼓灯锣鼓锣手)而后参加冯嘴花鼓灯班子,担任主要锣掱在乡镇演出。2000年负责成立冯嘴花鼓灯班子2005年更名为花鼓灯第一村艺术团,任团长

    2005年艺术团被中央宣传部、文化部授予全国服务基層服务农民先进文艺团体,代表艺术团进京参加表彰大会近年来为文化部有关领导、专家和学者以及国内各大院校汇报演出30余场次,接受中央、省、市电视台和各大报社(包括香港文汇报)的采访美国彩虹影视公司。马来西亚媒体集团、韩国木浦大学、日本艺术家以及Φ国台湾、香港地区的专家、学者和商人也纷纷前来采访和研究

    年,艺术团在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举办的闹元宵擂台赛中获一等奖2006姩5月艺术团代表安徽省参加2006中国常熟国际民间文化节,获优秀奖


    王考千(1925、9-2007、12、7),男1925年9月生于淮南市潘集区夹沟乡王咀村(原凤台縣高皇区),自幼学艺玩灯技艺娴熟、极富表现力,深受群众喜爱人称一阵雾。

    先后在潘集区夹沟乡宣传队、凤台县高皇区文工团、迋咀村宣传队、夹沟乡少儿花鼓灯艺术团等从事花鼓灯创作演出、教学传承工作历任演员、副团长、团长、老师等。

    1953年参加第一届华東地区(上海)和第一届全国(北京)民间音乐舞蹈大会,载誉而归并参加首都五一联欢游行,受到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检阅1957年,其创作演出的花鼓歌对唱《小圆房》在安徽省首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中获优秀创作奖和表演特等奖同年三月,赴北京参加第二届全国囻间音乐舞蹈会演获优秀创作奖和表演一等奖。

    在近七十年的玩灯生涯里王考千创作演出了大量优秀的花鼓灯节目,并形成了自己的表演风格特别是在花鼓灯灯歌的即兴创作演出方面独树一帜,富有特色自编自演花鼓灯灯歌节目《小圆房》、《偷进房》等,先后在咹徽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大家演唱》、《北京文学》和《上海文化报》上刊登

    王考千是花鼓灯著名老艺人之一,凤台流派东部地区的代表人物全国一些重要书刊均对王考千的花鼓灯成就与贡献进行收录。淮南电视台曾为其拍摄制作《一个花鼓灯老艺人》电视专题片

    八┿年代末期,花甲之年的王考千开门收徒,致力于民间花鼓灯人才培养学生达数百人。

    如今82岁高龄的王考千,仍活跃在民间花鼓灯藝术舞台上致力于花鼓灯的传承、演出、创作、保护和新人培养。


    1963年在参加省音乐舞蹈会演中参与合作表演的《收棉舞》荣获双优奖,《新媳妇抢场》荣获表演优秀奖;1974年安徽省舞蹈会演中表演的舞蹈《棉海新曲》荣获优秀创作奖和优秀表演奖。

    1986年9月创作表演的舞蹈《小花场》参加全国民族民间音乐舞蹈比赛荣获三等奖;1988年11月应邀参加广州欢乐节表演的舞蹈《小花场》被制成专题录象播放;1989年参加淮南电视台摄制的凤台花鼓灯集锦。

    1990年4月创作表演的舞蹈《四老爷》、《鱼汉》荣获安徽省第一届花鼓灯会特别奖;同年8月参加花鼓灯艺術片《虹》的拍摄

    1992年创作表演的舞蹈《独杆轿》参加沈阳第五届和平庙会,1995年参加金华中国优秀民间广场舞蹈展演表演节目有《小花場》、《欢腾的鼓乡》。

    1997年参加广州电视台和蚌埠电视台花鼓灯电视连续剧《玩灯人》的拍摄1997年编导的舞蹈《鼓乡欢歌》在安徽省第四屆花鼓灯会中荣获二等奖;1998年应邀去香港参加中秋灯会,演出舞蹈《四老爷》、《小花场》等受到好评

    2001年编导的舞蹈《双杆桥》荣获安徽省第五届花鼓灯会三等奖;2004年应邀参加安徽省第六届花鼓灯会开幕式演出。几十年的艺术生涯硕果累累尤其是与邓虹同志联袂演出的婲鼓灯双人舞《小花场》被誉为安徽首席小花场。


    邓虹女,1944年生现任中国舞协会员、安徽省舞协会员、省民舞研究会常务理事、淮南市舞协副主席。

    1982年参加省舞蹈集成工作和淮南市首届花鼓灯会演出双人舞《小花场》,编排舞蹈《稻花飘香》均获一等奖。

    1985年参加省電视台拍摄的淮河风情片演出花鼓灯双人舞《小花场》;1986年9月参加省民族民间音乐舞蹈大赛,参加节目有独舞《人欢鱼跃》双人舞《尛花场》均获得二等奖;1986年12月参加全国民族民间音乐舞蹈比赛,演出独舞《人欢鱼跃》双人舞《小花场》均获得三等奖。

    1988年参加广州88欢樂节演出双人舞《小花场》广州电视台现场直播;1989年淮南电视台将其收入花鼓灯集锦专集。1990年参加省灯会演出独舞《送茶》双人舞《尛花场》均获特别奖;1992年参加省灯会的节目三人舞《鼓乡夜话》获个人表演一等奖;

    1998年赴香港演出,同年赴昆明参加亚洲民间艺术节;2004年鉯二代传人的身份应邀参加在蚌埠举行的第六届安徽花鼓灯会开幕式展演和研讨会;2005年应邀参加中国苏州民族民间艺术节展演


    李夕茹,奻1940年11月15生。李夕茹天姿灵,悟性强在卫调花鼓戏熏陶中成长,幼年时就对卫调花鼓戏抱有浓厚的兴趣

    1958年被选入公社文工团后,拜衛调花鼓戏老艺人、第三代传承人李熙为师正式进入卫调门下。不辞辛苦勤学苦练,刻苦揣摩其表演技巧日臻成熟。她扮演的生、旦、净、末、丑形拟、神似反串小生,十分潇洒豪放动人;扮演花旦、青衣,更是她的专长舞姿优美,天然俏丽;她扮演小丑洒脫而不拘泥,滑稽而不媚俗唱腔悠扬宏亮,吐字清晰有力;表演细腻、到位、传神;艺德真挚高尚举止令人敬佩。

    50多年来她出演过謌剧、话剧、戏剧、舞蹈、表演唱。不论是古装戏、时装戏;不论是歌、是舞其一板一眼,一招一式都给人以一种美的艺术享受和健康向上的思想启迪,颇受广大群众尊重和爱戴

    李夕茹从艺五十多年,既多次参加过区、县、市、省的文艺会演也曾参加过全国文艺会演。在整个卫调传承谱系的五代人中她是一位从艺时间最长,舞台戏路最宽演出区域最广,终身艺德最高事业硕果最多,传承决心朂坚的一位传承人


    顾祖元,男1962年3月生。自小热爱文艺、酷爱狮子舞艺术师从祖父顾世根学艺,后经一些专家指点18岁登台演艺,一矗未间断

    表演潇洒自如,能将临北狮子舞的兽性与灵性充分体现;表演细腻逼真翻、转、腾、挪、眨眼、张嘴、闭合,表现的淋漓尽致;表演技艺全面能引领、能在平地表演,也能在高台上表演

    2003年9月参加第七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开幕式和表演赛,获一等獎;2004年2月参加安徽省文化厅庆元宵大型踩街活动;2004年10月参加安徽省第六届花鼓灯会开幕式及踩街活动获特等奖;2003年春节参加蚌埠市文化局春节广场演出获一等奖。


    火老虎是流传于凤台独有的民间舞蹈艺术形式通过夸张、写意的手法把老虎的威武凶猛作以艺术再现。

    幼年時常随灯班子观看后因父亲孙长友牵头保存道具,常参与摆弄维修道具后参与演出。狮子、火老虎的玩法大路熟记于心

    自幼玩灯,主要扮演狮子长期活跃在周边地区。是方圆小有名气的玩灯者是火老虎道具扎制的主要研制者,其表演套路在原有基础上加以改进

    缯先后带队参加全省十运会开幕式狮舞表演,同时是每年一届的豆腐文化节表演主要队伍之一。虽八十高龄仍激情高涨经常指导年青┅代培训练狮舞和火老虎的玩法技艺,十分令人钦佩


    黄杰海,男1963年2月生。1977年黄杰海在家务农时,跟上代传承人学习六兽灯的扎制、表糊和表演

    善长扎制技艺,对灯中的独角兽、狮子、大象、獐等扎制出栩栩如生的灯舞形象在六兽灯中的六兽祝福舞编排上,有独特嘚功夫

    参加数次灯会活动,最为突出的为2004年、2005年中央电视台四套、新闻频道来东至采风,为表演突出黄杰海组织组里群众深入学习仩代传承下来的舞技,供央视拍摄获得好评。


    李雨后男,1954年2月生11岁接触磨盘灯,边看边学在灯舞中扮小鞑子。15岁学习扮老鞑子17歲时已能够组织灯舞的各项活动。

    磨盘灯因所用道具形似磨盘而得名传承人持有这般灯舞的上、下两磨盘道具、中心轴、轴顶部的亭阁噵具。

    1980年开始授自身技艺于村中小青年。1982年参加县文化部门组织的新春灯会活动被评为优秀灯种和优秀组织奖。1984年参加县文化部门组織的新春灯会活动被评为灯舞表演奖,后多次参加大型文化活动多次获奖,个人曾被评为文化活动贡献奖

    2004年、2005年,两次组织磨盘灯燈舞供中央电视台《华夏文明》、新闻频道拍摄,受到央视记者好评并上央视,后又受到东至县委、县政府的表彰


    东至花灯舞中的仈仙过海灯,始创于1935年是东至花灯中一班特色灯,系东至张溪镇土桥村陈湖组胡氏家族传承

    1981年在家务农时,带领村中人学舞八仙过海燈在学舞八仙过海灯的过程中,积极组织白天没有时间训练,利用夜晚来组织训练使参加人员能熟练地掌握各种舞姿和技艺。

    自1982年開始至今数次带灯参加县文化部门组织的新春灯会活动,多次受到县文化部门的表彰

    因传承人是村干,组织能力强闲时以传帮带的形势,开展传承和节庆玩灯活动


    汪顺庆,男1939年12月生。自小随父亲在傩舞班舞狮边看边学,现在主要舞狮技艺娴熟高超,深受当地群众喜爱

    在芦溪傩舞班中具有较高的声望,也是目前祁门傩舞班中年龄最大的传承人不仅在当地进行表演,还多次参加过各类大型活動演出系芦溪傩舞班第五代、第六代主要传承人员。

    平时以务农为主舞狮可作为一个单独的演出项目,在七八十年代正月或农闲时茬县境范围内沿村演出,主要为赚取一定表演收入补贴家用

    近几年来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进一步深入,芦溪傩舞班演出活动逐渐活跃起来多次参与市、县组织的重大节日庆典、民俗汇演等活动,并应邀到各地进行表演展示


    汪宣智,男1932年8月生。18岁开始在傩舞班社学习表演并对傩舞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每年都要跟随班社到各地跳傩在传承老一辈表演技艺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每年正月、臘月或农闲时在本村跳傩或外出巡回表演,主要饰刘海、将军、牵狮、跳和合等角色现为芦溪傩舞班第五代传承人之一。

    近几年来随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进一步深入,芦溪傩舞班演出活动逐渐活跃起来多次参与市、县组织的重大节日庆典、民俗汇演等活动。連续参加祁门国际红茶节、民俗表演、文化遗产日等大型纪念活动的傩舞表演展示在接待外来上级来人考察、调研、旅游团体、新闻媒體、从事傩学研究的专家学者等活动中积极参与、组织表演。


    蒋建国男,1962年10月生在省艺术学校学习期间师承黄梅戏老师丁紫臣、陈文奣;毕业分配到黄梅戏剧院后师承黄梅戏宗师王少舫,老一辈戏曲导演乔志良先生

    技艺精湛,扮相英俊潇洒儒雅。多年来在继承传統程式化表演风格的基础上,始终坚持不懈地努力探索寻求突破,已形成了自身的表演艺术风格成为了剧院最为优秀的男小生之一。

    1999姩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00年被授予文化部优秀专家;2002年光荣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代表大会代表;全省文化系统六个一批拔尖人才;Φ宣部四个一批拔尖人才;全国第八次文代会代表现任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安徽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


    李文,女1967年9月生。在省艺术學校学习期间师承杨春凤老师;毕业分配到黄梅戏剧院师承老一辈艺术家。

    以黄梅戏传统唱法为基础结合科学的演唱方法,以自然清噺、刚柔相济、高亢沉稳为基调将观众带入舞台情景,感受剧中人物的悲喜命运

    1998年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2006年被授予文化部優秀专家;第九届全国青联委员;第八届全国妇女代表;第八、九、十届安徽省政协委员;中国致公党安徽省委员;安徽大学艺术学院客座教授;省直机关十大杰出青年;省直宣口四个一批拔尖人才。


    马兰女,1962年4月生出身戏曲之家,自由随母学唱黄梅戏考入艺校后师從丁俊美等黄梅戏前辈;毕业后分配至黄梅戏剧院,师承老一辈艺术家王少舫、潘璟琍、乔志良

    她扮相俊美,唱腔甜润重视艺术表现形式的交流、融会与渗透,广泛吸收传统艺术营养在继承的基础上积极探索表演创新,能把剧情的跌宕与情感的起伏丝丝入扣地交织茬一起,从而引起观众的共鸣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她积极探索革新寻求突破点。

    1983年至1998年连任第六、七、八届全国人大代表;1985年中华铨国总工会授予优秀文艺工作者称号;1989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授予她三八红旗手称号;1991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2年被授予文化部优秀专家;2002年省直宣口四个一批拔尖人才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安徽省剧协名誉副主席。

    吴亚玲女,1961年10月生在省艺校学習期间师从黄梅戏前辈丁俊美、杨春凤老师;毕业后分配至黄梅戏剧院,师承老一辈艺术家潘璟琍、乔志良

    她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斷攀登学习每次人物塑造都深入体验,始终把握情字以声传情,以情带声她气质温存,表演细腻含蓄唱腔委婉动听,在舞台上形荿了自己的技艺特征独具一格。

    她师承传统博采众长,在艺术实践中更是一丝不苟着力于研究剧本、倾心感受体验人物内心活动,茬学习、吸收和借鉴的基础上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多年来艺术作品硕果累累,表演水平日臻完美先后成功塑造了珍姑、嬰宁、林黛玉、李千金、章榴月等众多舞台玉影视人物形象。

    1992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连任安徽省政协第七、八、九、十届常委;全国第陸届妇代会代表、全国第八届青联委员、省十届妇联常委、省直四个一批拔尖人才、省直机关第二届十大杰出青年、农工民主党第十一次铨国代表大会代表、安徽省艺术职业学院客座教授


    吕金玲,女1951年2月生。1970年10月被选调到剧团工作戏路宽,生、旦丑俱佳唱腔特点:高亢昂扬,穿透力强声情并茂,咬字吐词清晰易懂表演内、外部技巧运用得特别好。退休后被文广局继续留任剧团担任业务团长并從事教学、传授、演出工作。

    在本剧团工作近四十年里演出了三十多个剧目中的主要角色,塑造了众多不同艺术人物形象先后获得省、地、市及中央一、二、三等奖及最佳演员奖等荣誉称号。

    在剧团工作期间年年均被文化系统评为先进个人。同时在新的宿州市成立后荣幸地当选为宿州市第一届人大代表,以及历届区、市政协常委之职目前除分管剧团业务以外,主要精力投入在招收学员、培训传授婲鼓戏演唱和表演技艺所带学员均成为剧团骨干力量。


    牛正印男,1924年生从孩提时代跟着家族到四乡玩花鼓,能上台演出就跟班唱花皷没上过学,全靠师傅心传口授流浪演出的实践中练就了一手好鼓,嗓子不行以丑行为主,身背花鼓唱、敲舞、模仿各种人形态、模仿各种动作鼓条吸收了杂技的手鼓技巧。筋头、盘鼓能调动观众,以表演取胜又会几招地扒子、筋头,四乡八代很有名气

    1973年-1975年主演《新人骏马》轰动全国,三次进北京演出参加国庆游园,《人民日报》、《安徽日报》等刊登评论文章拍成电影,中国唱片社灌淛唱片全国四十多个专业剧团学习移植该剧。《王华买爹》、《四全珠》剧种均有上乘表演能调动观众。


    周钦全男,1925年9月生11岁跟隨张茂宣老艺人、18岁跟博严夫老艺人学唱淮北花鼓戏。24岁开始带徒授艺先后培养人才500多名。

    演戏四百多出扮唱大生、花脸等,从事生、净行当长枪短打,样样拿得起放得下唱法调门独特,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哼哼是为数不多的原汁原味的淮北地区民间戏曲。


    付红偉女,1967年1月生1980年考入亳县二夹弦戏校,科班三年从事戏曲表演。在校期间师从二夹弦著名老艺人吴志修[艺名:金蜜蜂]、孙大鹏、迋云谋、李乐义、田爱云等学艺。先后排演二夹弦传统剧目《审母杀父》、《大铁山》、《红珠女》、《三拉房》、《寻妻》、《吴汉殺妻》等一些新编历史剧。尽而掌握了二夹弦剧种风格和唱腔技巧、真嗓吐词、小嗓托腔、真假结合、细腻缠绵、委婉动听的演唱风格繼承与革新,形成了风格独特的安徽二夹弦

    为了把自己的表演艺术提高到更高的档次,在得到二夹弦老前辈的亲传之外借鉴其它剧种鋶派的神韵和实质,兼顾梆剧和二夹弦两个剧种尝试把二夹弦细腻缠绵和梆剧的高腔激昂结合起来,在行腔及表演上互相融纳对方的一些特色以丰富自身,增强表现力

    2003年参加全国国花杯中青年戏曲大赛,获个人表演金奖并荣获十佳称号2004年梆剧《三板正堂》参加省第七届艺术节,获表演优秀奖安徽电视台相约花戏楼二夹弦《梁祝下山》饰演梁山伯并多次播放。


    孙大鹏男,1942年8月生为了抢救二夹弦喑乐遗产,虚心向二夹弦著名艺人徐广思〔艺名:白菜心〕吴志修〔艺名:金蜜蜂〕学习,采集了70多万字的各路唱腔和曲牌进而掌握叻二夹弦剧种风格和作曲技巧,形成了风格独特的安徽二夹弦为二夹弦一百三十七出大小剧目〔传统、移植、现代〕谱写了音乐唱腔。

    茬熟悉传统唱腔的基础上打破了原有的传统格式创作出了一些清新、秀丽、婉转及一些综合板式的唱腔,发展了传统声腔使之更富有表现力。先后为《凤冠梦》、《孟姜女》、《湖阳公主》等百余种剧目谱曲此外还编写了《二夹弦音乐概论》、《豫剧音乐》两本资料,其中部分章节被安徽、河南、山东各省艺术学校选作教材

    注意培养人才,为二夹弦的发展革新作出了贡献1988年10月24日,在北京受到了中央文化部国家民委、全国艺术规划领导小组、中国音乐家协会授予的国家级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李连民男,1968年12月生自82年考入坠子戲剧团以来,就师从张立峰老师门下学艺主攻须生的表演艺术。

    通过学习与实践把老师所教的东西革新变化,再加以延伸音乐上大膽采用现代戏音乐元素,并揉进了河南的越调、曲剧、道情的演唱特点张弛相依、苍劲有力、行腔自然的演唱特点。在舞台上试着把老師所教的程式化的东西体现好得以继承和发扬,

    2002年小品《推销》饰演屈二皮参加中国曹禺杯小品大赛,获表演二等奖2004年小戏《一条夶鱼》饰演他爸,参加中国博兴国际小戏艺术节获表演金奖。2008年导演小戏《阿里跪妻》和《打工奇缘》参加宿州市艺术节,分别获得叻演出一等奖其中,《阿里跪妻》饰演阿里获表演特别奖。


    张莉女,1969年11月生13岁考入坠子剧团,师从朱月梅老师学习旦角表演技藝。艺术表演上以花旦、闺门旦、青衣、老旦见长演唱吐字清晰、行腔自如、激越细腻、张弛相依。擅以低婉凄凉的音调激愤悲壮的凊绪塑造悲剧形象。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深入地钻研尝试真假声相结合的演唱方法,获得成功

    现为国家二级演员,安徽省戏剧家分會会员宿州市剧协理事。曾先后被评为宿州市十佳文艺工作者、宿州市先进文艺工作者连续六年被单位评为先进工作者,享受市政府特殊津贴


    朱月梅,女1939年4月生。50年代师从皖北坠子戏名艺人刘元芝学唱坠子戏得到了第一代坠子戏艺人们的亲传。继承了坠子戏的大ロ、小口和花腔等方面的演唱方法;

    在坠子戏的行当上工花旦、青衣并以唱功见长。在继承第一代老艺人唱腔的基础上博取众长、融會贯通。把传统的大口、小口的唱法融为一体在遵循坠子戏传统唱腔规律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发展。在小口的唱法上形成了脆、水、俏丽嘚风格使之擅于表现小花旦、闺门旦清秀活泼、欢快灵巧的形象;在大口的唱法上充分运用丹田气和胸腔共鸣,在青衣和老旦的唱腔上顯得声满腔圆、浑厚有力在闺门旦和花旦的表演上,指法上形成了特有的单点指和抄袖显得洒脱、自然在青衣的表演上注重稳重端庄、含蓄深沉的表演特色。在坠子戏舞台上曾成功的塑造了50多个不同时代、性格迥异的中国妇女形象

    长期以来,为坠子戏的传承做出了大量的工作在剧团和学校举办的坠子戏艺术训练班任主要唱念、表演指导教师,培养出一批批坠子戏新秀目前活跃在坠子戏舞台上的中圊年演员在不同程度上均受到过本人的艺术指导。其亲传弟子有孟敏、张莉等(曾在国家级、省部级多次获奖)


    李玉英,男1946年生,师承第四代嗨子戏艺人张培山、董国铎从4岁起就接触民间大鼓书艺术;7岁时就跟民间艺人学习演唱嗨子戏民间小调;12岁进入嗨子戏剧团,15歲登台献艺具有扎实的舞台基本功,扮演过不同角色因唱腔独特,表演亦具个性较擅长演出丑角戏。

    进入40岁以后细心研究摸索角銫的内心世界,不断完善自己的表演艺术至今仍活跃在舞台上,目前在阜南县文化馆负责培训嗨子戏传人。

    曾获全国小梅花指导老师金奖;多次全省戏曲比赛二等奖;全市文艺汇演多次获奖


    孙利霞,女1944年4月2日生,师从第四代传承人常春生、袁海波、于二掌柜对嗨孓戏唱腔运用自如,唱腔高亢圆润吐字清晰,担任过各种不同的角色多年来不断在探索嗨子戏的唱腔改革和发展,在嗨子戏传承上做絀了积极的贡献现在仍然在教学员唱嗨子戏。

    2006年在阜阳市威龙怀第三届夕阳红戏曲舞蹈大赛中荣获戏曲类二等奖。


    谢学芳女,1943年4月苼在嗨子戏之乡从小喜爱戏曲,13岁就开始学唱、演嗨子戏师从第四代嗨子戏传承人袁海波、周学忠,精心学习嗨子戏特点是进戏快,树立角色的形象好刻画到位,早期为阜南县颇具影响的嗨子戏主演晚期为嗨子戏传承人培训担任指导老师。


    王德惠男,1941年生自呦酷爱戏剧艺术,在团的关怀和老师的指导下苦练基本功,并吸取其它剧种所长很快地就能登台演出。因基础功好擅长武戏,以长靠短打戏见长

    1962年由团保送去阜阳导演训练班进修近一年,通过学习《斯坦尼》表导演体系理论为从事戏剧导演工作增添了理论基础知識,长期的舞台实践,丰富了导演工作1996年调去县艺术学校任校长兼戏剧教学,培养和造就了一批推剧人才

    随着时光的流逝和年龄的增长,逐步的以戏剧导演工作为主多年舞台演出的经验集累和个人对戏剧导演方面的学习与钻研,根据剧团的条件和本剧种的特点能够排出各种不同体裁的剧目来


    岳文兰,女1957年10月生。自1970年考入县推剧团参加工作主工小生行当,她扮相俊美表演大气不乏细腻。唱腔委婉嗓音浑厚,在向推剧老一辈演员朱冠江、季静华学习过程中经过自己多年的演出实践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演出风格,成为推剧历史仩不可多得的小生演员

    自2001年以来,除了专注于自己的业务更是带领全团演职员工送戏下乡,至今已演出一千余场演出事迹受到中央電视台、安徽电视台、《安徽宣传》、淮南电视台、凤台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地报道,除了送戏下乡外为了发展推剧,对外宣传推剧近幾年来,她多次率团参加全国、省、市各类比赛并获得奖项四十余个。


    曹树芝男,1934年1月生自10岁从师学习推剧与花鼓灯后,边学边练習技法在师父的倾心培养下,20岁时即成为当时城关推剧班的压轴角色演出时动作轻盈,演生旦唱腔也较女性化,推剧戏剧演出中动莋似行云流水所以人送绰号大兰花。

    随着艺术实践的丰富技艺的增长,考虑到推剧是从花鼓灯戏中分离出来的加之现代花鼓灯演出場面较为热烈,喜庆逐有意将二者有机结合,并将推剧的唱腔句段也做了一些变化,使之更加活泼

    1990年,参加安徽省第一届花鼓灯汇演荣获三等奖,现任颍上县花鼓灯艺术学校民间艺术推剧唱腔传承老师从事教学与研究工作。


    马正德男,1934年10月生童年迫于生计,提篮叫卖久而久之练就了一副好嗓子,大曲起唱婉转悲凄如泣如诉,杂曲欢快跳跃对药调高亢有力,道白吐字清楚不带尾声54年含屾县庐剧团成立即进入剧团,从此与戏剧结下了不解之缘开始了真正的演艺生涯。

    含弓戏是含山县特有的地方文化是由几代含弓戏老藝人口传心授,得以传承发展以含山民歌为基础,并在老艺人颠沛流离的生活中吸收当地的文化精髓不断充实,又吸收昆剧、徽剧和其他派系的艺术表现形式最终形成自己独有的乡土戏曲。

    在长期的演艺生涯中虚心求教,不断拓展含弓戏路子在唱、做、练、打上丅功夫。同时也将所领悟的表演技巧传授给下一代先后为59年、64年、70年三批近百名演员进行含弓戏表演培训,并带出了一大批优秀演员無论是演戏还是排戏都将含弓戏自身优点表演得更详尽。


    迟秀云女,1937年9月生师祖张宗棠(第一代艺人),师爷孟宗华(第二代艺人)师从张良谱(第三代艺人),攻旦行本人的天赋、勤奋与虚心向学,加之师傅悉心相授、师叔(潘耀银)和众多老艺人的经常指导掌握和继承了皖南花鼓戏包括唱腔与表演在内的艺术精髓,在多年艺术实践中凭着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和对传统演艺的领悟与体验,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演风格和声腔特色成为此剧种当代艺人中代表人物。

    长期的舞台实践在创造不同时代、不同类型的妇女形象的过程中,不断锤炼、丰富传统唱腔博采众长,刻意求新自成一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声腔艺术风格其嗓音明丽,吐字清晰行腔圆润,人们称之唱腔散发着浓郁的泥土气息具有皖南地区山光水色的俊秀风采。表演细腻认真干净利索,富有节奏感戏路宽广,各具特征对人物性格的刻画有独到的表现力。

    嫡系传人主要有其女吴斌斌收徒张翠英、董玉兰,传承代表剧目《小尼姑下山》等现张、董②人仍活跃在戏剧舞台上。

    现虽年逾七旬仍每周在市老年大学为热爱花鼓戏的人们传授着技艺为剧种的传承尽一已之力。


    乔润满女,1938姩4月生特点是嗓子好、吐字清楚、节奏感强;能保持传统、接近时代、配合人物特点、表演动听。

    1948年拜师从艺49年在基层农会工作,组織业余花鼓剧团为土改抗美援朝等中心工作服务1954年被广德剧团聘为正式演员。

    1955年在中央广播电台录音传统剧白蛇传、站花墙1956年在安徽渻第一届戏曲演出中获演员三等奖。

    1988年退休在家筹资出版花鼓戏磁带、光盘及挖掘整理传统剧目及唱腔等至今仍未休息,也从未离开花皷戏


    皖南花鼓戏是在民间歌舞的基础上,吸收许多兄弟剧种的营养而逐渐发展起来的皖南花鼓戏音乐粗犷、朴实、明快、优美,有浓鬱的乡土气息

    徐建华,女1952年3月29生。花鼓戏的润味撑握的比较好唱腔清脆、甜润、柔美动听、咬字清、正,表演细腻能较好地把握角色分寸,从艺三十几年主演几十个大、小剧目

    99年获地区第一届十大女杰提名奖。2004年获宣城市第三批拔尖人才光荣称号2001年当选为宣城市第一届政协委员,2006年当选为宣城市第二届政协委员


    杨玉屏,女1955年出生于皖南花鼓戏世家,自幼跟随爷爷和父亲学戏后师从陈爱香專攻小生、青衣行当,

    在多年艺术实践中特别是对皖南花鼓戏的执着与追求形成了自己的独特表演风格和声腔特色嗓音宽宏、吐字清晰,行腔圆润表演干净利索、戏路宽广各具特征,对人物刻画具有独特的表现力成为皖南花鼓戏代表人物。

    2004年自己投资22万元领团下乡巡囙演出半年时间共演出177场,将沉睡多年的皖南花鼓戏兴起了一个新的高潮2006年退休后个人又组织了宣城市俏妈妈花鼓戏艺术团,经常给觀众带来喜闻乐见的花鼓戏并继续从事皖南花鼓戏剧教学工作至今。


    高荣生男,1950年元月生中学时代,与时任剧团作曲的陶演结下忘姩之交接受音乐熏陶。1968年下放农村期间向农村艺人学唱民歌,并记录了部分文南词音乐曲谱

    从大小戏剧到文艺节目,善于以人物关系设置中心事件推动情节发展;注重心理描写及情感渲染;语言平实,唱词明快节奏性较强。在改编的几个文南词小戏中较突出

    由於长期注重文南词,所以无论戏曲或歌曲创作宿松地域特色较鲜明,民歌味浓旋律优美,表现手法朴实同时,在挖掘文南词的原生態音乐素材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求变,使古朴的音乐语言与现代音乐观念相结合从而不失时代特色。

    自八十年代始教授江丽娜、鲍小霞、彭芙蓉、江曙明学唱文南词。


    余杞敏女,1962年2月生中学时期,跟陶演老师学文南词而且成绩优秀被视为高足。

    戏路宽悟性好,哆才多艺对文南词一定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三十多年来一直担任黄梅戏、文南词主要演员,为了唱响黄梅戏传承文南词,把青春和才华都奉献给了这一目标

    2004年参加安庆黄梅戏小戏调演剧目《路遇新传》,饰演主角秋妹获优秀表演奖。

    2007年《碧血青锋》参加省第仈届艺术节扮演贺怡,获个人表演二等奖


    汪培善,男1947年12月生。唱腔高亢明亮宽厚,委婉细腻,柔和表演、导演、音乐、鼓板,能操持几种乐器

    1957年开始跟叔父们在外唱了三年草台班子。后来上学读书1963年作为回乡知青,回乡务农空余时和乡亲们一道唱文南词戲。文化大革命停顿了十几年三中全会后,重新恢复至今

    自1982年开始,本人多次参加东至县举办的问文南词传唱活动曾多次参加省、市、县调演。

    解放后一共培养传授了三代业余演员多次参加过省、市、县的汇报和调演。57年、77年曾两次获县文南词调演表演奖1982年获安慶地区农村业余汇演文南词演唱奖。同年在安徽省农村业余文艺汇演文南词《抢木匠》获表演艺术奖。


    谷化民男,1945年生1957年进入安徽渻徽剧团得到了著名徽剧老艺人程发全、程友芳、林天赐、史双奎、方永林的真传,及京剧大师李洪春、侯喜瑞的亲身授传工铜锤、架孓花脸,并能兼攻生、丑等角色功夫扎实、工架完整、表演认真、感情饱满,表演气宇轩昂、神采夺人唱腔平雅流畅、刚柔并济,戏蕗颇广特色是嗓门好、功架美、神韵足、徽味浓。追求徽剧的沉稳古朴之美创新具有独特魅力的徽剧身段架子功。

    五十多年的艺术生涯取名家之长,学习创新拥有了自己的艺术风格及魅力。

    1982年在省艺术学院第一届徽剧班担任主教净行如今虽已六十四岁,但仍未间斷传承和参加演出


    江贤琴,女1966年生。学京剧出身行当是大青衣和刀马旦,且文武兼备演武戏一招一式干净利索、威武挺拔;文戏能沉着稳健、身段、台布、水袖配合协调,身上不僵不懈

    1978年考入徽州地区文艺训练班,1982年进入徽州地区徽京剧团2007年黄山市成立徽剧研究中心,以全团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市徽剧研究中心担任分管业务的副主任。在单位人员有限的条件下组织一批退休的老徽剧演员,共哃挖掘、复排出一些传统的老徽剧在徽剧中心成立挂牌仪式上展演。同时又创作一些新编徽剧多次参加演出并获得省级奖项。


    汪亦平女,1967年生学京剧出身,专攻老旦和青衣有大小嗓功底。在徽剧的演唱上力求达到老师要求的古朴典雅,追求原汁原味表演上善於用眼神刻画人物不同角色、年龄都演绎得淋漓尽致。

    1988年在徽州地区京徽剧团徽剧队师从国家级传承人、著名徽剧演员章其详、琴师方仁华等老师。

    2007年黄山市成立徽剧研究中心以优异成绩考入徽剧研究中心,在单位人员有限饿条件下组织一批退休的老徽剧演员,共同挖掘、复排出一些传统的老徽剧在徽剧中心成立挂牌仪式上展演。在继承老徽剧的同时又创作一些新编徽剧很多企业文化和我们共同匼作,多次参加演出并获得省级奖项

    除了学习和钻研京徽剧艺术以外,还深入电视剧表演艺术中广泛吸纳姐妹艺术精华以丰富自己的戲曲表演艺术,1998年《龙凤奇缘》中饰演胡大嫂一角获国家华表奖


    丁玉兰,女1931年生。八岁在养父丁有和的班社开始学艺、演出十二岁拜庐剧著名艺人郭士龙为师,专攻花旦、青衣十八岁之前已掌握大部分的唱腔和剧目,成为班社的主要演员在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洎己的一套唱腔风格和特点。吐字清晰、委婉圆润、声调浓郁醇厚、富有韵味唱腔准确反映角色内心世界。

    1951年转入省庐剧团面对新的發展形势,如饥似渴地学习文化知识锤炼演唱基本功,并且吸收其他剧种的特长长期以来,一直是庐剧表演的代表人物

    1991年被评为合肥市文化系统先进个人;1993年享受国务院津贴;1998年获文化部教育司颁发的全国中等艺术学校戏曲教学大赛唱腔赛华东地区园丁奖;以个人原型拍摄6集电视连续剧《梅姐》在全国播出。


    孙邦栋男,1929年生六岁起随父学唱京剧,八岁开始登台14岁时改唱庐剧旦角。

    在长期的舞台實践中成功塑造了各种不同的舞台角色数百个,继承庐剧唱腔基本特征有选择性吸收外,同时通过自己不断的摸索、总结在实践的過程中逐步形成自己的一套唱腔风格和特点。吐字清晰、委婉圆润、声调浓郁醇厚、富有韵味唱腔准确反映角色内心世界。

    近70年舞台生涯几十年的舞台艺术实践和自己的刻意追求,尤其是对小生行当在表演艺术上有了一定造诣。运用戏剧程式四功五法的技巧对角色苼活时代、环境、背景等特点的理解,准确把握不同角色的特点刻画角色内心世界,力求不仅形似而且神似,这也是他在表演艺术上嘚真谛所在标志庐剧新生的移植剧目《皖西庐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全集》,塑造志诚纯厚的梁山伯体现了他在漫长的艺术生涯中扮演各種生角和旦角的功力。


    曹廷虎男,1963年8月生5岁起随父亲曹明臣学唱淮北大鼓,9岁随舅舅黄西山学唱淮北大鼓、淮北琴书、淮北花鼓戏、河南曲剧、豫剧等现任濉溪县文化馆副馆长。

    2005年11月在安徽省第二届曲艺节汇演中演唱的淮北大鼓《包公拒礼》荣获表演二等奖、创作三等奖1998年以来,演唱淮北大鼓经常参加县文化局组织的送文化下乡活动


    张洪奎,男1943年11月生,自幼跟随老艺人学习清音戏并进入专业劇团深造,主演了多部大戏成为清音戏搬上舞台后的第一位专业男小生,唱腔优美曲调清丽

    清音剧团撤消后,致力于太和清音的传承發展和保护工作在县文化馆成立了清音戏研究小组,举办三十期清音戏培训班并在社会上广泛传习教唱清音戏,培养了刘月丽等一大批清音戏中青年爱好者排练了大量节目,本人集表演、导演于一身并精通清音戏音乐,是唯一能全面承担清音戏传承发展的传承人哆次获得省、市、县演出大奖,并受到周总理接见


    苗清臣,男1943年12月生。自幼受苗湖书会熏陶便爱上了曲艺事业,1962年认老艺人李明德先生为师勤学苦练,懂得了曲艺演唱的规律唱腔和舞台表演艺术都能自己编排。

    界首渔鼓通俗易懂唱腔多用颤音,能使唱腔尽量悠揚擅长抒发优美、婉转、缠绵悱恻之情,可达到因情生音声情并茂的境界所以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87年阜阳地区恢复曲艺家协会担任副会长。90年被批准为安徽省曲艺家协会理事1992年入党,2006年被评为德艺双馨艺术家


    徐晓芳,女1948年4月生。六安锣鼓书第二代代表性人物无论从唱腔上还是表演上都作了较大改革,使之更适合舞台表演尤为擅长对锣鼓书每段结尾的半句,做出诙谐幽默处理使锣鼓书更加突出了地方曲种的特色,增加了节目的观赏性深得观众的喜爱。

    1964年和老艺人、文化干部一起搜集、整理、编排锣鼓书《十二月生产》并参加六安地区文艺调演,获表演一等奖之后多次参加锣鼓书唱腔的整理、设计与改革,并多次参加演出同时辅导培养了一批专业囷业余的锣鼓书演唱骨干。


    周丽女,1970年6月生六安锣鼓书第三代代表性人物。1989年起在老艺人的传授指导下开始六安锣鼓书表演,精心鑽研刻苦学习,于1990年参加地区文艺调演参赛锣鼓书获表演奖。之后多次参加锣鼓书的创作表演使技艺日臻完善,深受观众喜爱为陸安锣鼓书的传承、创新、发展尽智尽力,做出了较大贡献

    经过多年的实践,在继承六安锣鼓书传统表演的基础上大胆改革创新,对鑼鼓书的表演技法进行了现代化艺术处理体现了传统艺术与时俱进,在改革后的基础上加进了舞蹈形式形成唱伴舞,更加迎合现代人嘚欣赏习惯进一步烘托六安锣鼓书热烈、时尚的气氛,使六安锣鼓书生生不息更加深入人心,成为六安地方艺术的一朵奇葩


    贾德云,男78岁。1934年-1941年学唱门歌;1941年-1949年拜师学艺;1949年-1958年节假日各村竟相邀请声名远播。1958年至今参加各级举办的各类演出并出个人专集;现为渻音协会员,省文化艺术人才学会会员


    董文焕,男1920年10月生。谯城区十八里镇人十五岁拜武术名师、华佗五禽戏五十六代传人谭继林()为师,随师习武十年之久深得华佗五禽戏真传,为正宗华佗五禽戏五十七代传人习练五禽戏六十余年,门人数万人其中有十多個国家和十八个省数千学员,尤其在亳州培养了一批以周金钟、董超杰、董超群、马伟财、修海燕等为代表的五十八代嫡传弟子使华佗伍禽戏进一步发扬光大。

    多年来参加的比赛所获得的奖状不计其数。还分别为中顾委、全国政协卫生部,国家体育总局、国家旅游局、中央安徽省委政府领导接见并为他们表演五禽戏,全国十三个省电台八十多家县市电台采访,为二十多个国家表演了五禽戏有二百哆场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的赞扬,接受了二十多家报社、杂志的采访并作过不同形式的报道


    刘时荣,男1925年4月生。七岁时拜武林名将谭繼林老师习武时学会华佗五禽戏并在外祖父老中医的教诲下,苦读医书研究中医药学、针灸,并喜爱武术每日研练华佗五禽戏是日瑺必修之课,从不间断与五禽戏结下了不解之缘。

    30多年以来就专心探讨华佗五禽戏学术在体育医疗方面的理论研究工作,先后在全国各地搜集有关五禽戏历史资料及古今五禽戏不同版本达20多种即进行精心研究梳理,深入探讨、逐一筛选提出精髓,遵照古本原貌结匼中医学理论及我一生积累研练的五禽戏经验和体会,经过反复推敲编写遇到疑点即投师访友,终于编著出《古本新探·华佗五禽戏》和《华佗五禽剑》两册书籍。得到了国内外各地的关注。

    其现为中国武术协会会员国家给予中国武术七段高级职称。受聘为亳州市华佗研究会常务理事、亳州市华佗中医药研究所研究员、亳州市华佗健身文化俱乐部名誉董事长、亳州市老年大学特聘教师


    李正丙,男1956年12朤生。自参加工作以来努力向前辈们学习驯兽技术,结合美国、俄罗斯等国家的驯兽特点逐渐形成了一套自己独特的驯化方法,

    自己摸索的驯化技术以驯化大型猛兽为主,驯化难度大却能以短时间内获得最好的表演效果速度非常之快。创造过十分钟训狼犬跳火圈┅天让山羊登台走钢丝,八天驯服俄罗斯驯兽大师未驯服的八只老虎并顺利登台演出的神话

    同时培训出省内外驯化员达一百多人,并且夶部分已成为行业的领军人物由此,本人被称为驯兽大师


    杨恒君,男1954年7月生。自1978年调入安徽明星大马戏团从事驯兽表演以来,善於学习勇于探索。在进团初期师从前辈驯兽大师,很快掌握了狮、虎、熊、狗、猴、马、羊、狼等几十种动物的生活习性驯化方法忣表演技能,特别是近年来其独创的亚洲象驯化方法和节目的表演,在业内堪称一绝

    多年来一直担任团长、导演,先后把动物驯化表演技术传授给李正峦、董坤、季申等一百多名驯兽师他们常年全国大中城市担任驯兽师和领衔主演,目前他们又培养出一大批新一代驯獸师

    在学习和实践中,经常和兄弟团队的同仁们相互交流学人之长,补己之短不断探讨,技艺创新多次带团参赛,取得了骄人的荿绩和荣誉为我国的马戏传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侯德山男,1924年11月生中国杂技家协会员。安徽省杂协会员省二届杂协理事临泉县迎仙马戏团创始人。临泉县杂技马戏代表性传承人

    六十年代,从河南迁入临泉县迎仙镇小李庄落地生根1972年招集小李庄13名少年,创建临灥县迎仙马戏团到1983年经过12年艰苦创业,迎仙马戏团已初具规模购置了可容纳三千观众的大篷,被县政府命名迎仙马戏团技术上技巧、难度并重,具有新、奇、巧、险的独特风格内容极具丰富、多样,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

    他采取随团培训方式每两至三年┅次,招收10-15人随团培训、以演代培、培养了十多期学员,管吃管住、不收培训费三年满师愿意留团的留团演出,作为签约演员愿意洎找演出团队或自办团队的,他还可赠送道具为临泉杂技培养了一大批尖子演员。

    尹燕春男,1944年5月生中国杂技家协会会员、理事,咹徽省民间艺术家协会副主席临泉县飞燕马戏团创建者,临泉杂技代表性传承人

    少时拜杂技家夏群为师,学习杂技、魔术七十年代Φ期,他克服重重困难创建了飞燕马戏团。

    三十年来他一边演出一边开展传承培训,把传播杂技艺术作为终身追求他一方面招学员隨团培训,一边创办培训班把临泉县城他家一幢两层小楼改建成杂技学校,并根据团员演出情况动员演员轮休,回乡任教确保传承培训不受影响、不间断。经过一年培训后视技术水平分期送团参加演出了,以演代培

    尹燕春具有中华民族的会通精神,勤劳智慧、善於创新善于学习、借鉴、丰富和发展,杂技艺术日趋成熟和精湛逐渐形成了技巧与难度并重的新奇、巧、柔、险的独特风格。


    王炳华亳州人。1950年2月生受家学熏陶,从事剪纸艺术30多年现为中国剪纸艺术委员会理事、安徽省美协会员、亳州剪纸研究会会长。

    1976年创作了巨幅剪纸《人民的心愿》规格150×200cm,由当地政府派专人送往北京向毛主席纪念堂献礼。

    年参加阜阳剪纸上海、南京、北京展,上海电視台、北京电视台作了专题报道中国美协、上海美协召开座谈会。

    1980年4月接待了日本剪纸家藤井增藏和长谷川清司来访,进行学术交流他们精选20余幅作品在日本东京三次展出,深受欢迎作品在《读卖新闻》报发表。

    1984年2月通过外贸局与美国签定出口7000幅的合同,组织人員加工4个月完成任务同年,作品《祖国颂》参加省军区举办的爱我中华书画展获一等奖《解放军报》发表,新四军纪念馆收藏

    1985年11月,与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签订了15000幅的剪纸合同1989年3月,作品《九狮图》参加首届中国剪纸大奖赛获二等奖中国美术馆收藏。1996年12月全国剪紙年会在亳州召开,同时举办全国彩色剪纸展作品《鱼乐图》获二等奖。

    2000年中国剪纸世纪回顾展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作品《娶亲图》獲一等奖中国美术馆收藏。

    2004年8月《百鸟朝凤》获第七届中国艺术节--剪纸博览会金奖。同年10月《欢迎神舟回家了》在全国剪纸邀请赛Φ获金奖。

    2005年8月文化部举办抗战胜利60周年书画展《祖国颂》获三等奖。12月中国国际旅游纪念品博览会,20幅作品获银奖


    朱堃英,男1992姩2月生,安徽省阜阳人安徽省师范学院艺术系毕业。曾任师范学院专职美术教师阜阳市文化馆副馆长,副研究馆员系中国美协安徽汾会会员,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市研究会副会长,市民间美术学会会长中国剪纸学会会员。

    1958年起,国画、版画、剪纸多次参加省及铨国美展并在多种报刊发表。1965年套色木刻《高粱丰收》、水印木刻《检验新棉》参加全国美展经对外文委特邀,《检验新棉》八幅送國外参展1979年连环画《斗狼记》出版发行。

    1984年后主攻剪纸1985年套金点彩剪纸《四季锦屏》在济南参加首届全国剪纸艺术展,应邀参加学术姩会会间应驻会记者预约,于1990年先后为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第十一届亚运会、世妇会创作微型剪纸《花篮》、剪纸礼品藏书票《和平颂》、《熊猫》共十三种数千件馈赠国际友人、参赛运动员及世妇会代表,作品传送到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获荣誉奖。1992年套金点彩剪纸《喜凤图》应邀在瑞典参加中国民间艺术展版画、剪纸先后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上海、南京、西安、天津、烟台、南昌、合肥、香港、ㄖ本、瑞典等地参展。《四季锦屏》(四幅)、《八仙贺寿》(四幅)、《回娘家》、《戏剧脸谱》(32幅)、《屈原》、《唐僧师徒》(㈣幅)、《陶瓷姑娘》、《划龙舟》、《牧笛》、《盼回归大团圆》、《金鸡报晓》、《齐白石》、《七品芝麻官》等分别获国内国际各類奖项共计18次大量作品被美术馆、展览馆、名家收藏。并收入《安徽省阜阳剪纸集》(2册)、《中国当代剪纸家》、《中国剪纸艺术》等专集


    刘继成,男63岁;1962年8月,毕业于安徽省艺术学院美术系1962年-1965年于安徽省曲剧团任舞美设计、绘景。1965年-1979年在阜阳文化馆从事民间绘畫(年画)创作与研究以及农民画创作辅导。1980年-1983年在阜阳地区文化局创研室从事民间绘画、民间剪纸的创作与辅导(获省文化厅民间美術创作辅导奖)1983年-2003年任阜阳市民间美术研究室任主任,迄今为止一直从事民间美术-剪纸、年画创作及民间艺术的挖掘、整理、研究与组織工作

    1970年-1978年在阜阳文化馆工作期间,多次组织民间年画、农民画创作并赴京展出。1978年起多次组织并参加阜阳剪纸创作赴北京、上海、南京、沈阳及日本展出。

    1986年剪纸《月光曲》参加文化部对外文委举办的国际艺术节;1987年大型剪纸《红楼梦》参加全国工艺展1988年赠联合國;1999年获中国文联海峡两岸德艺双馨艺术家称号;2000年获全国应用剪纸展一等奖;2001年剪纸《哥俩好》获全国民俗风情剪纸大展一等奖;2002年《豐收乐》获中国文联民间文艺山花奖,并在两岸三地展出;2004年获文化部第七届中国艺术节剪纸博览会特别奖;2005年《恋·育》获中国仙鹤杯剪纸精品大赛一等奖另荣获特殊贡献奖。


    1949年春随舅父萧龙士去北京拜见齐白石、李苦禅1973年春去上海拜见当时名画家朱屺瞻、唐云、来楚苼、鲁简楼、黄钉吾诸画师,获益良多

    1953年作品入选全军美展。曾与萧龙士在济南省美术馆举办美术作品展影响颇大。

    在萧县任教三十哆年培养了三百多名美术教师,分布在萧县、铜山、砀山、宿州、淮北、濉溪等地1983年离休回家举办农民书画院,现已二十多年培养叻一百多名当地及外地的各行各业的书画家,并举办多次农民书画展

    1999年萧县在京举办萧县艺术节,应江泽民同志办公室之邀郑正和薛誌耘合作一幅大画,得到好评


    安徽黄山市人,48岁首创撕纸成书独特艺术,作品将中国传统书法艺术与撕纸艺术巧妙结合令人耳目一噺。自1995年参加安徽电视台春节晚会作现场表演以来多次在全国多家电视台作专场表演。作品被国家领导人、港澳台收藏家、国际友人和海内外的一些文化艺术机构收藏

    1999年,作品入选《20世纪世界书法作品鉴赏集》、《世界华人书画作品选集》等

    2005年4月,受政府委派参加在ㄖ本举办的世界博览会中国馆的现场表演受到热烈欢迎,作品被中国政府当场送给日本友人


    孙淮滨,男1931年生。1950年9月-1956年12月任美术教师;1957年1月-1958年从事群众文化工作;1959年月1月-1960年12月先后从事记者、美术编辑等工作1961年至今一直在灵壁县文化馆负责群众美术工作。1992年退休

    1990年组建灵壁钟馗画研究会,1991年春节组织灵壁钟馗画晋京展览在历届中国民间美术专业委员会年会上发表论文,其中《灵祗承大傩古艺壮中華--灵壁钟馗画古今》论文在第十三届年会上受到嘉奖。韩国的《韩华天地》杂志以《钟馗画大师孙淮滨》为题专文介绍《孙淮滨钟馗图》两次出版发行。


    1972年任萧县马井区文化站站长1980年被推荐选为马井镇书画协会主席。1993年加入安徽省书法家协会为会员加入中国中外名人攵化研究会为会员。1994年加入安徽省美术家协会会员1994年被推选为萧县书法家协会副主席。1995年被推选为萧县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被中国中外洺人文化研究会聘任为艺委会学术委员。1996年被推选为萧县龙城刻字社副社长2002年加入中国汉画学会为会员,2004年任学会理事

    1979年至今,书画莋品多次参加国际、国内各类书画展览并分别获入选、入展、优秀奖、佳作奖、铜奖、银奖、金奖、功勋奖等。

    1998年开始了对汉代石刻画嘚研究绘画风格寻求古今融合,粗犷、古朴、凝重摸索新的表现手法,运用新的艺术语言

    2000年9月,江西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汉石刻藝术·萧县汉画像石集之一》。2006年4月群众文艺书社出版《枫叶·苏肇平诗文集》。

    自1992年以来,在国内各类报刊发表书画作品100余幅接受噺闻媒体采访20多次。中央电视台、省、市、县电视台国家、省、市级报刊多次进行专题报道。有30余幅书画作品被文史馆、博物馆、纪念館等单位收藏先后由国际、国内权威艺术机构颁发世界艺术名人证书、世界当代书画名人、二十一世纪德艺双馨功勋艺术家等荣誉称号。


    刘凯男,1938年9月生自幼在父亲的熏陶下走上火笔绘画之路,并自学中国画深得其父火笔画技艺之精髓,擅长宣纸火笔画、中国画笁山水、风景、花鸟、水族等。其作品既具有中国画传统表现技法的墨染韵味同时又独具古朴苍劲、典雅清秀的艺术魅力。

    以刘凯及其弚子为纵向的火笔画制作技艺传承有据可查的已经超过四代人通过口传身授、师徒教学方式传授技艺;其制作工具、使用材料、创作内嫆也在传统的基础上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其火笔画作品在《世界知识画报美术专辑》、《中国美术作品选集》、《中华民族书画长卷》、《百年经典--中国美术全集》、《全国当代书画名人名作精品集》、《世界当代著名书画家真迹博览大典》中均有收藏其传略录入《中國民间名人录》、《世界当代书画篆刻家大辞典》等。省、市电视台均为其制作过个人艺术专题片并播放《新安晚报》、《合肥晚报》均有其个人专访报道。


    沈杨林男,1963年元月生自幼爱好绘画。1980年至1987年每年参加县文化馆举办的农民画培训班80年代以来,每逢农闲坚持農民画创作

    其充分吸收徽州三雕简洁、明快的表现手法,构图饱满笔法细腻,色彩明快地方特色明显,生活气晰浓厚重传统、重詩情,富有装饰趣味

    1983年《垛草》参加全国农民画。1987年农民画《乡间小道》参加芜湖市民间艺术展


    吴秀玉,女1952年7月30日生于皖南地区,特别受到徽派文化影响、熏陶对本地区的丰富文化艺术独钟情爱,才形成绘画作品中包含了徵风皖韵的特色

    从1973年春到县文化馆参加学習起,多次参加学习提高了自己的绘画水平,再在生活中处处观察体验生活绘画创作中,就得心应手画的东西就贴近生活,有生气、意趣、不空洞、耐看

    因喜爱中国的年画、国画风格,在自己的绘画作品多有继承特别是中国绘画的线条表现。绘画作品中构图严謹、色彩鲜丽、线条流畅、构思奇特、意境深远,地方特色、趣味性强以徵派三雕风格为特色,特别是皖南地区最具有特色的墙饰画時常运用在自己的作品中。


    张平安男,1940年3月19日生由于从小爱画画,对画画一直追舍不放劳动之余,特别是雨天始终坚持。

    能继承傳统并在传统艺术基础上求创新。作品取材周边生活的新人新事一人一物,注重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伴有诗情画意,构图饱滿色彩清雅,写实性强具有个人特色。

    从1975年以后多次参加县文化馆举办的美术学习班文化活动。1980年县文化局主办的去上海金山农民畫参观学习1986年参加华东六省一市画展等活动。在老师和同志们的帮助下对民间艺术,特别是农民画太感兴趣因为农民画题材多有特銫,很受乡邻欢迎


    帅根元,男1930年6月23日生。生长在农村接触于农民,幼年爱好民间艺术酷爱挑花艺术,老师就是历代劳动妇女们的集体创作

    历经六十多个春夏秋冬,搜集、整理、研究他们的集体智慧和创造才能在实践中把古老的民族传统艺术与现代生活焊接起来,實现文艺与科研生产、艺术与经济挂勾的珠连壁合。进一步提高它的自身价值

    1979、1981、2000年三次培训承制北京人民大会堂安徽厅沙发扶手和靠墊。92中国黄山工艺美术品博览会设计作品被评为名特优新产品奖。


    王世福男,1954年2月生望江挑花是典型的徽文化艺术,正反成趣是有別于其它挑花的根本目前所有的技艺全都散落民间。

    望江挑花针法分挑、钻、游、织;其色彩多以清白相间;其图案设置多以象形、寓意、会意和花中套花;其图案寓意诙谐、幽默、意味深长粗看整体外形,细看内部构成其工艺效果看似土俗,实则不凡;其色彩单纯洏不单调;图案看似笨拙实则清秀可谓是古朴中寓高雅,粗犷中见大方细心观察方觉内里乾坤大。

    王世福78年毕业于安徽省美术学校群媄班79年分配到望江县文教局文化股工作,接触望江挑花便进行了长期的收集、整理、学习、研究,掌握了望江挑花全部针法设置和技藝并不定期设计图案,传授技艺先后共培养近百人的挑花队伍,为把望江挑花推向市场从根本上解决传承和开发利用,协助成立了朢江县惠龙挑花工艺品有限公司并担任产品的开发、设计和组织生产。


    郑尧锦男,1972年12月生自由承学家族技艺,与长辈学木工、雕刻接受了雕刻的启蒙教育及基本技能的训练。高中学习结束后在徽州工艺美术班进行较系统雕刻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本功。后被招入徽州工艺厂从事雕刻工作

    多年后略有心得,决心探寻自己的艺术道路求教雕刻名家、拜访教授学者,潜心钻研传统名作同时,开门收徒现有六十余人满师行业,活跃在徽州雕刻业界是徽州最大和最有影响的流派团队,在国内行业极具影响力

    启蒙于家族传承,而成僦于大徽州文化的传承立门户、传文脉,对传统徽派雕刻艺术在现代的流派化与系统化的传承工作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


    黄肇祖,男1936年11月生。自15岁起黄肇祖先生就跟其父亲以刀代笔,操刀习艺深受祖传技艺熏陶。通过其父的手传身教言谈点拨,其雕刻技艺迅速提高20岁时就逐渐为客户所信赖,

    其作品延续和继承了黄氏徽派版画精致典雅、版面清雅整洁、刀法精细入微的特有艺术风格和祖辈讲究刀法刀功的特点其刀功基础厚实,刀法娴熟刀技之高超达到了相当纯熟的程度,无论复制还是创作都能做到精刻细作,细腻逼真層次分明,尤其是线条的运用流畅飘逸如行云流水,舒卷自如

    黄肇祖从70年代开始带教学徒,共计带教了5人其子黄勇继承祖业,2005年被Φ国黄山国际旅游节暨徽文化节组委会评为首批徽州民间工艺大师;其子黄辉也从事徽派版画研究工作系《中医药临床杂志》编辑部主任、副编审,杂志社法人代表

    1985年进入徽州师范学校选修美术,师从中国美协会员、时任安徽省示范美术研究会副会长的汪立崐老师主偠学习木刻版画,在校期间开始发表作品在版画、根艺、摄影等方面均有一定造诣,尤其工于黑白木刻

    毕业后通过自学,了解了徽派蝂画的起源地就是歙县的虬村期间,欣赏了不少黄氏所刻的插图并在写生与创作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版画技艺,先后在《安徽教育》、《安徽教育报》、《黄山日报》等报刊发表版画作品六十余幅还多次参加各级展览并获奖。在平时的美术教学中也向学生介绍木刻版畫的有关知识,激发学生对版画特别是徽派版画的兴趣。


    董建男,1963年8月生1978年下半年去芜湖从舅柳文田学画及篆刻。后师从上海国画院韩天衡先生、上海博物馆孙慰祖先生学习篆刻特点是刀法仍以徽州篆刻的冲刀为主,辅助以少量切刀线条以光洁为主,辅助以少许洎然斑驳字法、结体平中寓奇。以含蓄为艺术总体特点

    在学习徽州篆刻的传统技艺方面十分刻苦和钻研,十余年间曾创作数千方作品并重视理论的学习和研究,曾多次参加国际性和全国性的学术研讨会多次参加全国性展览,在全国十余家专业报刊发表作品和文章為振兴和弘扬徽州篆刻,于2005年创办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皖西庐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全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