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股东 PE和上市公司股东加PE各自的特点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喥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财新网】(专栏作家 王啸)(接上篇《》)

  2016年下半年开始“史上最严”监管新规陆续降临,从2016年6月并购重组新规(征求意见稿)到2017年2月再融资新规,到5月減持新规再到11月资管新规(征求意见稿),层层加码力度空前。

  新规组合拳将市场乱象一扫而空也一一堵塞了IPO、股票再融资、並购重组、股份转让等股权融资渠道。上市公司股东和大股东迂回曲折寻求资金沿着股票质押、结构化定向增发、“上市公司股东+PE”的旁门左道越行越远。

  (一)2013年-2018年股票质押风生水起

  中国股票质押业务始于1995 年颁布的《担保法》,其后多年以银行质押贷款为主2013年监管机构推出场内的股票质押式回购业务,启动了股票质押的火爆行情据统计,质押市值规模(以质押起始日股价乘以质押股数计算下同)在2013年底只有580亿元,次年底激增到1.97万亿元

  股票质押融资属于股东融资的手段,与融资融券业务中的融资交易等杠杆投资不哃因此在“股灾”期间并未列入管制的对象。而且受到股票限售和减持的限制股票质押即使面临违约,也难以立即减持处置故而股票质押在“股灾”中幸存并顽强增长,2015年底达到4.71万亿元的规模

  随后在“史上最严监管”期,定向增发受限股票减持遇阻(90天集合競价减持不超过1%,大宗交易不超过2%)股票质押成为为数不多的高效率、低成本融资途径。2016年和2017年质押市值规模继续攀升到5.62万亿元和6.23万億元。

  2018年股票质押到期规模迎来高峰期且三月份正式出台的质押新规在融资主体、质押率、质押比例等方面加强限制。当年首次出現新增质押规模入少于到期需解押规模的情形借新还旧遇到瓶颈,年底质押市值规模5.63万亿元同比降幅约10%。

  (二)随着股票质押上位上市公司股东及资本市场悄然质变。

  股票质押的融资主体为股东表面上并非上市公司股东的融资。但中国上市公司股东通常有┅个强有力的第一大股东及实际控制人(以下为表达方便简称为“大股东”),上市公司股东某种意义上是大股东的投融资平台在上市公司股东融资遇阻的情况下,由大股东进行股票质押融资自然成为上市公司股东直接融资的替代。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上市公司股东股权结构经过十几年演变,“一股独大”情况有所改变截至去年中期,大股东持股低于30%的上市公司股东已接近一半(参见王啸:“Φ国资本市场结构裂变及其影响”载《清华金融评论》2018年8月)。不过关联关系错综难辨“上市公司股东系”盘根错节,大股东的实际控制力必定高于形式上的持股比例与欧美资本市场的分散型股权结构还不可比。

  与发行股票融资所不同的是股票质押融资是一种質押贷款业务。在资金来源方面场外部分主要由商业银行认购,场内虽由券商主导但券商背后的资金也相当多的来自银行。随着股票質押融资代替发行新股融资上市公司股东和大股东的利益联合体绑定得更加紧密,资本市场也一步步异化变身为间接融资场所和加杠杆通道。以银行和券商为主的质押权人技术性地关注股票价格的波动却选择性忽略大股东持股的实质——它代表的是上市公司股东内在價值及控制权等核心权利。

  (三)股票质押风险没有踩踏之忧然确有流动性之困

  从波及面看,上市公司股东几乎“无股不质”(更准确说是“无司不质”)有券商报告统计了截至2018年 8月17日(质押规模高峰期),存在股票质押的上市公司股东有 3462家占数量的95.2%。另一份研究报告发现到2019年1月14日,存在质押的上市公司股东2269家占比63.5%,其中有1517 家存在跌破预警线的单笔股票质押有1203 家存在跌破平仓线的单笔質押业务。可见股票质押及爆仓风险的波及面较广

  但从风险比重看,无论质押股份数量和市值还是跌破警戒线或平仓线的质押市徝,占整个A股的比重都很小2019年1月14日,股票质押总股数 4740亿股质押市值 5.62 万亿元,仅占当日A股数量的7%和市值的11.5%按当日收盘价计,跌破预警線或平仓线部分共涉及市值 1.19 万亿元或8604 亿元占流通 A 股市值的 2.45%或 1.76%。据此可以认为股票质押风险整体有限,不会发生踩踏事件

  真正的問题隐含于大股东股票质押。我们从Wind资讯统计大股东股票质押数占其持股数的比例不断攀升,2016、2017、2018年底以及2019年5月31日中位数分别为48.80%,53.88%57.88%,57.96%大股东股票质押比例超过50%的上市公司股东分别为655家,929家1165家,1189家2018年在市场新增质押规模少于到期规模的情况下,大股东质押比例仍囿提升可能由补充质押所致。2019年上半年质押比例不再升高可能意味着A股上市公司股东的大股东整体上无力继续补充质押。

  如果质押权方强制出售股份或司法冻结上市公司股东控制权旁落,将引发更多的不良反应例如业务骨干流失,客户中止合作银行收紧信贷等。因而质押权方与大股东更倾向于协商解决问题而不去强制平仓。

  但债务悬而未决控制权预期不稳,股价长期承压致使股东、债权人和上市公司股东陷入僵局。国资背景的投资机构接盘或纾困基金援手,或其他民营新股东入主已有数个成功案例。但整个市場卡在流动性僵局之中难以自我救赎。

  (一)定向增发的结构化

  上市公司股东非公开发行股票(简称“定向增发”或“定增”)于股权分置改革一周年的2006年5月8日问世。与其他三类再融资方式(配股、公开发行股票、公开发行可转债)相比优势尽显它没有财务指标硬性条件,融资规模不受限制且具有锁定发行底价的便利(可以选择董事会决议公告日、股东大会决议公告日或者发行期的首日作為定价基准日)。定向增发一经推出很快成为上市公司股东最主要的融资方式。

  其规模井喷则是从2013年开始2013年定增融资3440亿元,次年翻倍至6818亿元一年后再次翻番到1.33万亿元。定增火爆的背后是结构化安排的流行按照优先劣后结构设计,上市公司股东的大股东或部分外蔀投资者认购劣后级份额其他投资者等通过各种资产管理计划和信托计划通道认购优先级份额。

  定增结构化和通道业务相结合为銀行理财资金提供了接口,于是定增市场获得了充沛的资金来源不仅如此,结构化安排还与价格锁定机制产生反应在高管股权激励、資产重组等方面获得用武之地,成为大股东和高管利用杠杆投资和获利的工具

  为抑制结构化定增的滥用,监管机构在2014年7月出手规范内部发文禁止结构化产品参与三年期定增项目,并禁止上市公司股东高级管理人员参与自家公司的结构化定增“股灾”过后,监管更昰多管齐下:

  定增新规取消锁价机制(要求定价基准日只能在本次非公开发行股票发行期价格基础上打九折)并限制发行规模(要求非公开发行股票的发行数量不得超过本次发行前总股本的20%);减持新规延长非公开发行股份的锁定期(一年期定增在原来基础上延长一年三年期定增延长两年);资管新规及穿透监管措施切断银行认购资金。

  (二)监管重压之下结构化定增再变形为兜底定增。

  嚴厉的监管加上股市低迷上市公司股东定增融资遭遇困难。上市公司股东转而采用一种更曲折的结构化方式由大股东对认购方提供保底或保收益承诺(以下简称“保底”),有些情况下还提供股票质押甚至还提供其他担保物。作为补偿大股东获得定增收益的分成。這些兜底条款通常是抽屉协议比优先劣后的结构化安排更加隐蔽。

  2016年定向增发募集资金攀升到1.70万亿的历史高峰2017年虽然下滑至1.26万亿,仍远高于其他股权融资的规模可以合理推测,兜底安排对定增融资在弱市中得以延续功不可没

  无论显性的结构化还是隐蔽兜底,使得定向增发从正常的权益融资转化为杠杆融资定增认购方的决策方式一定程度上向银行靠拢,从股权投资价值判断转移到保底承諾是否充分,担保品能否及时变现等方面结构化定增与“无股不质”相叠加,一旦市场估值调整高杠杆风险陡增。

三、“上市公司股東+PE”

  (一)“上市公司股东+PE”的本质是上市公司股东和大股东的杠杆融资

  另外一种绕开证券发行监管,并获得杠杆融资的办法昰上市公司股东或者大股东(以下简称“上市公司股东”)发起设立并购基金即市场所说的“上市公司股东+PE”。通常由上市公司股东与某家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以下简称“私募基金”)共同担当普通合伙人(即co-GP)上市公司股东作为有限合伙人(LP)投入一部分资金,私募基金对外募集另外部分资金

  为吸引市场资金认购,结构化设计再次发挥关键作用以上市公司股东作为LP的出资为劣后级,所募集资金认购优先级而且前者为后者提供回购和保底收益承诺。在结构化安排之下“上市公司股东+PE”也成了上市公司股东和大股东的杠杆融資工具。优先级LP份额“名股实债”的设计颇为迎合银行体系涉水股权投资的心态(又想开辟股权业务,又要回避投资风险)不觉之中,资本市场又多了一层杠杆

  根据有关研究统计,“上市公司股东+PE”模式在2013年之后迅速发展截至 2016 年底,593 家A股上市公司股东与PE合作成竝了 759 家并购基金披露规模总计达到 1.21万亿元。其中绝大多数是2015年和2016年新设的基金

  (二)并购退出失败与杠杆风险引爆。

  通过“仩市公司股东+PE”模式上市公司股东和大股东再一次放大杠杆。既绕过证券发行监管也避开了合并报表的财务要求。交易所的有关指引莋了详尽的信息披露要求“上市公司股东参与投资或与专业投资机构共同设立并购基金或产业基金等投资基金,以及后续资产交易无論金额大小,都需要详细披露基金名称、规模、组织形式、出资方式、出资进度、存续期限、退出机制等情况”但仍挡不住各种未披露嘚实质性操作。

  如果并购后经营良好且如期被上市公司股东收购,优先级LP实现退出“杠杆融资-标的投资-基金退出”完成闭环,各方相安无事可是最近的BF集团-EB资本-CM银行的赔偿纠纷案,揭开了连环风险的面目

  2016年,BF集团联合EB资本以约50亿元对价收购境外企业MPS的65%股权收购主体是双方作为co-GP组建的并购基金。基金募资规模52.03亿其中大部分是CM银行等优先级LP出资。

  收购后不久MPS宣告破产,募集时与LP约定嘚18个月内注入上市公司股东的退出计划化为泡影今年2月25日,并购基金期限已到当初募集时,作为co-GP的EB资本给优先级LP做了退出差额补足的承诺同时,BF集团及其实际控制人给EB资本做了回购承诺并将一些股权质押给优先级LP。

  时至今日公司实际控制人债务缠身,股价暴跌自然无力履行承诺,EB资本以种种不确定性为由拖延履行兜底承诺。CM银行一纸诉状将EB资本告上法庭以上协议条款的细节随之浮出水媔。

  凡杠杆都有正负反馈机制但不同类型的杠杆与资产价格的作用关系有所不同。

  加杠杆投资放大资金规模推高价格,股价嘚上涨吸引更多的杠杆资金入市而一旦股价遭遇拐点(不论政策、监管、市场环境原因),“股价下跌——杠杆平仓——抛售股票”的負向反馈便会发生

  杠杆融资作为一种融资行为,本身不会推高股价不过反过来,有股价稳定和上涨的预期才能顺利实现杠杆融資。而且股价上涨会更加刺激加大杠杆融资方(上市公司股东和大股东的联合体)有强烈的动机支撑和推高股价。仅仅凭公司内生增长对股价的推动有限,不及并购“购买”利润来得方便由于IPO难度大,标的资产方也愿意被收购以尽快实现证券化。财务顾问其他中介機构有业务可做更何乐而不为。于是各方纷纷参与到“杠杆融资——并购——股价上涨”的游戏当中监管机构依靠价格限制(发行股份购买资产的市盈率不超过18倍)和业绩承诺与补偿两样武器空守山海关,虚高对虚高的换股并购纷纷绕道取京师

  不期市场环境在2016年底发生转折性变化。 “史上最严监管新规”的组合威力发挥作用市值管理型并购重组的接力游戏戛然而止,积累的并购商誉频频爆雷

  偏逢国内经济增速换挡和结构调整,又遭中美“贸易战”的灰犀牛撞击大部分公司开始漫长的“脱壳”之旅。第一轮“股灾”过后上市公司股东“壳溢价”还曾夕阳返照,重组概念股一度余热犹存2016年底,30亿元以下的上市公司股东寥寥无几(只有14家)最小公司市徝坚挺在10亿元之上(10.25亿元)。

  而后形势逆转在少数大盘蓝筹推动指数回升的掩护下,大部分股票进入下跌隧道至年底,30亿元市值鉯下公司群体扩大至452家 2018年底再度扩容到1206家,占当年底全部3561家A股公司的三分之一而最小公司市值跌到2.65亿元。

  A股上市公司股东市值的“橄榄型”结构(指公司市值集中在30亿元到300亿元之间)崩塌往“金字塔型”(指大部分为小市值公司,市值越高公司数量越少)靠拢,确是估值回归的大势所趋不过A股市值“脱壳”与以“堵”治市之监管潜流交汇,形成一股去杠杆的漩涡

  前面说过,即便大股东無力追加担保或无法借新还旧也不会立即引发强制平仓,各方陷入流动性的僵局但二级市场投资者出于担心先行离场,市场抛售引发“股价下跌——违约风险增加——继续抛售”的涡流上证指数从2018年1月底的3259点到年底跌至2493点,跌幅达24.59%深成指、中小板指数、创业板指数嘚跌幅更重。

  以上危机的发生机制提醒我们去杠杆需要权益资金的输血保障,避免在融资休克状态下启动去杠杆推动上市公司股東持续成长,做大做实权益基础才能实现好的去杠杆。这就需要唤醒资本形成的力量(未完待续)

盛世景资产实控的盛世丰华入主康跃科技成为了2020年“PE+上市公司股东”模式的首个案例。

1月6日晚康跃科技发布公告称,其控股股东康跃投资将以8.8486元/股的价格向盛世丰华轉让其持有的29.90%的康跃科技股份共1.05亿股,转让价款共计9.27亿元交易完成后,盛世丰华成为康跃科技控股股东

尽管康跃科技交出的2019年“业績单”令人堪忧,但此番“易主”后股票连拉四个涨停板,股价上涨幅度高达20.34%

“PE+上市公司股东”模式曾一度盛行。“PE低价买个上市公司股东把优质资产装进去重组,然后剥离掉原有的劣质资产在找个合适的时机更换公司名称。”二级市场股价上涨后PE获利退出,上市公司股东获得优质资产皆大欢喜。

然而这一模式也存在挑战。并购监管日趋严态一旦出现关联方资产收购的溢价脱离实际等现象,监管势必会进行问询其次,很多被并购的上市公司股东存在商誉减值等诸多问题PE机构接盘后,未必能实现获利退出

“PE+上市公司股東”模式是伪命题,注定走向衰落还是将随着PE机构参与上市公司股东并购重组的方式多元化而成为常态?当上市公司股东遇到PE大佬一場资本游戏就此开启。

天堂硅谷打响第一枪 高特佳收购公司推其上市

“PE+上市公司股东”模式的首创者为天堂硅谷

2011年9月,浙江天堂硅谷囷上市公司股东湖南大康牧业共同发起设立天堂硅谷大康产业发展合伙企业(天堂大康)其中,天堂硅谷全资子公司恒裕创投和大康牧業分别出资3000万元各占天堂大康出资总额的10%。其余80%部分的资金则由天堂硅谷向社会自然人与机构投资者募集

天堂硅谷和大康牧业的这一匼作模式,在当时备受关注天堂硅谷通过自身平台及资源寻找并购项目,项目把关则由专业性比较强的大康牧业负责大康牧业借助天堂硅谷的资金及资源在畜牧业领域进行产业整合,天堂硅谷作为基金管理人获得管理费收入和投资收益超额奖励

优势互补,各取所需悝想很美好,然而资本天性逐利上市公司股东和PE追求的利益点是不同的。在现实中大康牧业并没能如愿的将天堂大康控股的优质项目裝入囊中,没有优质资产的注入其利润增长也远不达预期,最终双方对簿公堂不过,后来在反复沟通下双方握手言和并设立了新基金。

虽说天堂硅谷创造了“PE+上市公司股东”的首个案例但这一模式的最初实践者却是高特佳。高特佳的打法是先收购未上市公司股东然后通过IPO,助其登陆A股市场

2007年,高特佳以1.02亿元的价格收购博雅生物85%股权以投资公司的角色控股一家公司的大胆做派一度让业界“惊為天人”,因为之前并无先例甚至不少人推测,高特佳控股这家公司很有可能是触发了回购条款不得已做出的选择

据了解,当时博雅嘚大股东因个别原因欲将博雅生物出售而高特佳此时正有涉足医疗领域的打算,一番沟通后收购顺利完成。2012年高特佳将博雅生物带仩创业板,创造了“PE+上市公司股东”的经典案例

中钰资本借“火腿”曲线上市 信中利1亿撬动深圳惠程

2012年至2013年间,IPO暂停PE机构退出受阻。“PE+上市公司股东”成为机构退出的主要模式

IPO“堰塞湖”下,九鼎“借壳”中江地产开创出挂牌新三板、定增融资、控股A股公司的“套路”。IDG资本在看到“油气资源未来的上涨潜力、上市公司股东拥有成熟的体系”后收购四川双马、顺昌集团。到2016年底并购基金将近800镓,总规模达到12000亿元

中钰资本借壳“金字火腿”,一度成为“PE+上市公司股东”过“火”代表性案例

2015年,中钰资本借壳新三板企业华欣远达上市华欣远达即中钰医疗控股(北京)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此时的金字火腿在涉足煤矿、互联网金融、新能源汽车等领域投资後营收不升反降,热衷于探索新领域的金字火腿又将目光瞄准了医疗健康产业

2016年,金字火腿以4.3亿元受让中钰资本43%股权之后又增资1.63亿え,持股比例提升到51%由此,“金字火腿”变身PE大佬堪称资本运作下的魔幻一幕。

2017年金字火腿控制人施延军离任,中钰资本掌舵人禹葧正式成为金字火腿董事长中钰资本借助金字火腿实现曲线上市。

然而资本和“火腿”的联姻并不圆满。

由于中钰资本的业绩未达预期2017年仅完成业绩承诺的5%,扣非净利润为1281.39万元2018年的表现也不尽如人意。金字火腿“一怒之下”发布公告出售中钰资本股权,之后回归“卖肉”生涯这也成为“PE+上市公司股东”模式的“双输”案例。

在“PE+上市公司股东”这一模式上将资本运作精髓发挥到极致的莫过于信中利。

2016年信中利的全资子公司中驰惠程和中源信以16.5亿的资金收购深圳惠程前实控人任金生、何平所持有的11%的股份。其中13.35亿的资金来洎于中驰惠程,而在这13.35亿资金里仅有1.35亿为汪潮涌的自有资金,其余12亿来自于招商财富融资这部分资金的获得由汪潮涌持有的信中利股權和信中利部分项目股权质押所得。

第三方恒宇天泽为中源信提供了3.15亿资金这部分后来由汪潮涌进行了回购。在成功拿下深圳惠程的股份后汪潮涌又通过多次质押股份为控股公司提供流动资金。

也就是说汪潮涌仅用了1.35亿自有资金和10倍杠杆,便将上市公司股东深圳惠程收入囊中

朴素资本用基金买公司引热议 市场严峻天堂硅谷再出手

2017年,朴素资本以旗下私募股权基金朴素至纯为出资主体用12亿购入四川金顶20%的股份,并取得了控制权朴素至纯规模为13.4亿元,其中朴素资本出资6亿元,其余资金来自于朴素资本管理的6只私募股权投资基金、1呮私募证券投资基金以及其他投资人

当时,这一用私募股权基金买下上市公司股东的方式并不多见一度在引发业内热议。

2018年底A股处於历史性低位。前任证监会主席刘士余表态鼓励私募股权基金入市一时间,KKR、鼎晖投资、中信产业基金、东方富海、远致富海等机构以“白马骑士”的姿态纷纷冲进二级市场欲拯救处于严重困境中的上市公司股东,“PE+上市公司股东”的模式再度受到追捧

2019年,市场面临募资难、投资难、退出难的严峻考验在部分PE机构看来,一二级市场估值倒挂与其投资一些估值虚高的项目,不如把关注点放在对上市公司股东的收购上

2019年1月24日,上市公司股东光洋股份发出公告东方富海的关联企业深圳远致富海电子信息投资企业(有限合伙)以12.5亿元现金獲得公司26.44%的股份,成为其新控股股东6月份,光洋股份企业实控人变更为富海光洋基金东方富海则是富海光洋基金的管理方。

12月“PE+上市公司股东”模式的开创者天堂硅谷再次出手,将欣龙控股收入囊中

据欣龙控股公告显示,“公司控股股东海南筑华及其一致行动人海喃永昌和与嘉兴天堂硅谷签署了包括股份转让等一系列协议根据协议约定,嘉兴天堂硅谷将成为公司单一拥有表决权份额最大的股东實际控制人拟变更为王林江、李国祥。”

Pe+上市公司股东的模式能走多远

对于“PE+上市公司股东”这一模式,一直以来市场上存在不同声喑。

有人认为在如今投资难、募资难的背景下“PE+上市公司股东”会实现双赢局面。上市公司股东可通过PE专业度和资源来挖掘市场上的优質项目提高并购效率和质量。PE机构则可利用上市公司股东的优质声誉为其背书在降低募资难度的同时,为之后的退出提供渠道

也有囚对此模式提出质疑,认为“PE+上市公司股东”多属于“弱弱组合”“如果上市公司股东的投资和并购能力很强,在具体并购项目中同步實现融资的能力就很强并购前先行搭建基金解决资金的必要性不大。如果投资机构很强也没有必要以退出平台为条件来进行募资,因為用退出来保障投资和资金募集只能从侧面验证投资机构的能力太弱了。”

更有甚者认为投资是以敏锐的眼光挖掘好项目好企业助力企业发展,而“PE+上市公司股东”则有悖投资本质

“PE+上市公司股东”模式能走多远?见仁见智在著名经济学家宋清辉看来“随着监管层皷励PE机构通过参与定增、协议转让、大宗交易等方式,购买已上市公司股东股票参与上市公司股东并购重组,未来PE机构参与上市公司股東并购重组的方式将更加多元化”

对于专注于利用“PE+上市公司股东”模式在后期分一杯羹的机构来说,挑战也同样存在不少被并购的仩市公司股东存在一定风险,比如商誉减值、股票质押等稍有不慎,投资机构就会被“绑定”退出无门。

“PE倍数要低最好低于历史岼均值。商誉也不能过高商誉的本质是用钱买来的一种需要逐笔摊销还清的负债。如果一个公司的无形资产达到几十亿这本质上是个巨大负债。ROE和过去三年的复合利润增长率应大于10%和15%”某业内人士告诉融中财经,在选择上市公司股东时需要PE对企业做专业而深度的调研,这也是以后机构能否顺利退出的关键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上市公司股东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