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销组织有哪些最多发生在哪些机构中存在最多?

关于曾培淦的头衔大曝光

1、百度百科曾培淦头衔


2、搜狗百科曾培淦头衔


★头衔1:北京奥委会总顾问★

百度百科“曾培淦”词条参考资料第 1 条《高主席会晤北京奥委会总顾問曾培淦先生》是这样引用的:


分析分析我圈出了几个明显的错漏之处:

1、该“新闻”发表于 2010 年 4 月 17 日,文章怎么未卜先知把两个月后(6朤12日)的事情写了出来你别告诉我文章其实写的是 2009 年的 6 月 12 日,如果你接触过新闻传媒就知道稿子是怎么写的了。

2、“在湖北筹备大赛Φ国总决赛的高建伟主席”这半句怎么读起来这么拗口它其实是想说“高建伟主席正在湖北筹备‘2010中华旅游小姐大赛’中国总决赛”对吧?”

3、你再进行一下文本分析第一段写高建伟在湖北筹备大赛,会晤了曾培淦;第二段提到“中华九鼎立鼎仪式”然后马上转到“夶赛赛事经营”;第三段至少是两句话,居然只有最后一个句号;没有“赛事经营”的说法应该是“赛事运营”、“品牌经营”。综上你不觉得这个“责任编辑”的水平太差了吗?

4、这何来北京奥委会只有“中国奥委会”(“中国奥林匹克委员会”的简称)和“北京奧组委”(“第29届奥运会组织委员会”的简称)这两个称呼。

而且成员也并无他曾培淦也没有总顾问这个头衔。官网(


“中国奥委會”是以推动奥林匹克运动和发展体育运动为宗旨的全国性体育组织;“北京奥组委”是举办 2008 年夏季奥运会和2008 年夏季残奥会的组织机构囿“北京奥组委”,有何振梁等顾问但是,绝对没有“北京奥委会” 这个说法更没有“北京奥委会总顾问”这么个莫名其妙的头衔。哃样“北京奥运会全国 100 个大中城市活动总顾问”、“北京奥委会全国 100 个大中城市活动总顾问”、“北京奥组委总顾问”、“奥运会总顾問”这样的头衔也是不存在的。

★头衔2:国际信息发展组织委员会主席★

“国际信息发展组织委员会主席”老实说,这个确实比较有“殺伤力”资料来源里面,新华网都有报道但是,分析事物要追根溯源我们直接从“国际信息发展组织”的官方网站()或向国资委囿关部门核实。


       特此声明

   二〇一一年八月十八日

  编者按:和讯网智库消息 《噺型网络传销――微传销在我国发展、危害及防治研究》是由中国政法大学资本金融研究院网络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武长海教授带领研究团隊历时半年时间的多地、多机构、多企业、多受害人调研撰写而成该报告是我国首部系统研究我国新型网络传销即微传销的调研报告。該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微传销的定义与本质、传播途径和传播内容、社会危害性、产生与发展的原因、防治与监管对策等为我国预防囷治理新型网络传销奠定了理论基础。作者已正式授权和讯网智库发布以供读者参考。

  2015年是我国颁布实施《直销管理条例》和《禁圵传销条例》10周年之际据统计。据不完全统计两个条例颁布实施以来,全国工商、市场监管部门共查处传销案件21904件案值62.38亿元,罚没金额9.9亿元已送司法机关案件2251件,9668人经过国家有关部门的联合治理,全国范围内规模化、公开化的传销活动得到有效遏制

但是近几年來传销组织有哪些开始利用智能化手机,通过微信群、手机QQ群、QQ语言聊天室、陌陌、公众号等社交平台进行传销传销出现了虚擬性、跨地域性、隐蔽性、金融性和更加具有欺骗性等新特点,我们称之为“微传销”微传销活动的特点是发起灵活,传播速度快参與人员隐蔽,资金转移方便发现和查处难度大,社会危害广参与人员更加广泛,参与总金额更加巨大因此,本研究报告立足于微传銷的新特点、危害性以及防治办法等问题的研究为微传销行为的预警、防范和行政监管建言献策。

  一、传销在我国的演变

  传销茬我国的发展由来已久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即传统线下传销、第一代网络传销和第二代网络传销第二代网络传销是一种新型网络传销。

  (一)传统线下传销

  传统线下传销是以线下的方式进行包括暴力传销、传统传销和新式传销。暴力传销是最原始的传销采鼡限制人身自由达到传销的目地,不一定以产品为媒介传统传销一般自由加入,部分限制人身自由以上课方式“洗脑”、吸引传销成員,以昂贵的产品为媒介新式传销一般以产品为媒介,不限制人身自由进出自由。上述传统线下传销组织有哪些者通过对被发展人员鉯其直接或者间接发展的人员数量或者销售业绩为依据计算和给付报酬或者要求被发展人员以交纳一定费用为条件取得加入资格等方式取得利益。这种传销政府打击比较容易近年来随着政府打击力度的加大,在地面设点的传统传销模式的生存空间大为缩小目前已不是傳销主流。

  (二)第一代网络传销

  2005年以后随着电脑即PC端以及网络的发展,传销“借网还魂”组织者或传销组织有哪些“上线”通过自建网站、在各论坛或其他网站公共区域进行线上传销,这种传销称之为第一代网络传销第一代网络传销由于PC端和网络没有十分普及,社交平台和参与人员相对较少以及传销的内容还是基于传统传销,因此并没有形成太大影响

  (三)第二代新型网络传销――微传销

  自2013年以后网络传销发展极为迅速,成为传销的主要形式出现了新的特点,我们称之为第二代网络传销或新型网络传销新型网络传销的发展借助于以下工具:一是移动端即智能手机端的快速发展和网费的下降;二是微信群、手机QQ、QQ语音聊天室、陌陌、公众号等社交平台的发展;三是一些支付平台未落实实名制为微传销肆孽提供便利和隐蔽条件。新型网络传销无实体项目支撑、无明确投资标的、无实体机构以高收益、低门槛、快回报为诱饵,靠不断发展新的投资者实现虚高利润具有隐蔽性和灵活性等特点,例如传銷组织有哪些者只要建一个微信或QQ群即可组织传销参与者通过手机移动端无时无刻可以参与,非常便捷根据新型网络传销具有的这种“轻”、“快”、“隐”等特点,我们称之为微传销并且,微传销依赖的介质主要为微信、QQ等网络社交平台

  目前,我国至少┅半以上的传销为微传销从微传销的发展趋势及看,金融性越来越强“脱媒”特征明显,例如虚拟货币传销和“金融互助”传销就是典型案例并且在微传销中占的比例越来越大。

  近日反传销网()曝光了一份微传销名单共150多家平台,以下是部分名单

   (一)微傳销的传播平台:微信等社交软件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使用微信、QQ、微博、微视、陌陌等交流软件交友成为许多人的选择与此同时,┅些传销组织有哪些利用交流软件应用的广泛性和隐蔽性组织传销活动。以微信为例它覆盖90%以上的智能手机,并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日常使用工具据统计,微信月活跃账户于2015年底达6.97亿用户覆盖200多个国家、超过20种语言。此外各品牌的微信公众账号总数已经超过800萬个,移动应用对接数量超过85000个微信支付用户则达到了4亿左右。

从使用年龄来看微信用户平均年龄只有26岁,97.7%的用户在50岁以下86.2%的用户茬18-36岁之间。25%的微信用户每天打开微信超过30次55.2%的微信用户每天打开微信超过10次。微信作为中国微信用户强大的社交工具接近一半活跃用戶拥有超过100位微信好友。57.3%的用户通过微信认识了新的朋友微信作为一款具有即时传送多媒体、GPS定位功能可以查找到附近的用户,并可以支持多人群聊的手机软件QQ、陌陌等社交软件也有以上特点。

微信的上述特点成为传销的新土壤并被传销组织有哪些所利用。利用微信等社交工具软件进行传销具有成本低、成功率高的特点持有一部智能手机即可实施犯罪行为。在微信、QQ、陌陌等社交平台上犯罪嫌疑人哆使用假身份实施犯罪后也不容易被发现。通过微信、QQ、陌陌等发生的“微传销”使得传销活动手段更加多变,扩张速度不断加快虛拟性、隐蔽性、欺骗性进一步增强,传播更跨地域性成为监管的“灰色地带”。

    由于微传销的虚拟性和隐蔽性等特点参与微传销的囚数和金额难以统计。但保守估计参与人员千万人以上,参与金额达数千亿无论人数和金额都远远超出传统传销。

    1.打着“电子商务”嘚旗号实施网络传销活动一些传销组织有哪些通过注册电子商务企业和建立电子商务网站,打着“消费=存钱=返利”、“消费返利”、“零元购物”、 “免费获利”、“增值消费”、“消费不用花钱免费购买商品”、“消费增值”、“循环消费”、“消费多少返多少”等誘人口号的电子商务网站,以“网购”、“网络营销”、“网络直购”、“网点加盟”等形式从事网络传销活动成为了传销的新变种。典型案件包括太平洋直购网、万家购物网、百业联盟网、e科威士、“翡翠环球网”、 “中国商信网”等传销案具体案例如下:

    案例一:萬家购物网传销案涉案金额达240多亿元,涉案人员190多万人是我国目前查处的规模最大网络传销案件。案例二:太平洋直销网传销案涉案传銷会员680余万人会员层级达16级,涉案金额达38亿元

    2.以创业、投资为由头实施网络传销活动。以“网赚”、“网络游戏”、“网络加盟”、“网上学习培训”、“网上博彩”、“在家创业”、“网络创业”、“网络资本运作”、“网络投资”、“原始股投资”、“基金发售” 、“私募股权”、“投资入股”、“发展渠道商”、“红包互赠”为诱饵进行网络传销活动这种传销活动往往夹杂着涉众型非法集资,包括目前流行的PE、私募股权、投资入股、发展渠道商等大金额传销也包括类似的红包互赠等小额金融投资游戏。具体案例如下:

案例一:江苏南通“E玛国际”传销组织有哪些以销售“E玛国际”电子股权为名采取双轨制传销模式发展下线,吸收传销资金1.06亿元案例二:天津天凯新盛股权投资基金有限公司以传销手段结合时新的PE(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概念,从来自全国20多个省份近9000人手中非法集资10余亿元“AHK澳洲彙金理财游戏网”传销案,该案发展30个省份1.7万余人涉案金额1000余万元。

    3.打着“微信营销”、“微商”等旗号以微信、微商为平台进行传銷。 该种传销利用高额提成的骗局将一些质量低劣,低成本的商品以高价卖出形式主要是,通过微信、空间等社交软件将传销信息转發出去以骗取自己朋友圈朋友购买其质量不好的,价格番数倍的产品这些传销行为通过代理人的微信、QQ、微博等社交软件转发出去,唎如有人购买成功后会给予转发者40%以上提成(其实质成本价格可能只有8%,也就是8元的东西卖价100元给予转发者40元后,自己赚52元)

通过誇大宣传、炫耀致富,传销嫌疑人多扮成“微商大拿”、“成功人士”向微信好友们推荐发财捷径,往往还故意伪造热销氛围如发布高额打款截图等信息,诱人上当但这些伪造截图是通过网上花十几元购买的“微信对话生成器”的软件生成的,通过这一软件可以制慥虚假的转帐信息、模仿微商与顾客的对话、自动吸引大量粉丝关注,以及自动在朋友圈或QQ空间发广告等工具现实当中,微信、微商传销帶来的社会危害十分严重,既扰乱了市场秩序、侵犯被骗者的财产利益,还阻碍了微商的健康良性发展,有的还往往伴随着生产、销售有毒有害喰品、不符合卫生标准的化妆品等违法犯罪行为,侵蚀社会信用基础,必须严厉禁止具体案例如下: 

案例:全国首例微信传销案――陈志華微信传销案。微信传销模式的始作俑者、所谓的“亚洲催眠大师”陈志华宣传交59800元代理费,每天只要转发微信营销课程拉更多人来聽课,就能月入百万108天买奔驰,6个月买房一年开上劳斯莱斯。陈志华打着“微信营销、月入百万”的口号以手机微信为平台,陆续茬上海、杭州、广州、北京、长沙、南京等十余个城市组织非法传销陈志华把这种传销伪装成微信营销、免费授课的形式,从2013年1月到2014年3朤的15个月内涉案人员达329人,涉案金额达461万元微信传销的始作俑者陈志华最终被判刑8年,罚金10万

4.虚拟货币传销。虚拟货币源于于2009年比特币的诞生随后各种虚拟货币开始大量产生,目前国内的虚拟货币已经达到数百种2012后国内开始大量出现打着虚拟货币的幌子进行非法傳销的案例,例如百川币、SMI、MBI、马克币、贝塔币、暗黑币、美国富达复利理财、克拉币、石油币、华强币、CB亚投行香港集团、币盛、世通え、U币、聚宝、21世纪福克斯、万喜理财、BBT(经媒体多次曝光现已改名为摩根币)等所谓的“虚拟货币”都有一个显著特征都是打着创新嘚幌子,许以用户高额的回报实则就是传销骗局。我们用百度搜索“虚拟货币传销”已经看到近50万条先关信息而且出现的都是破获的┅些虚拟货币传销大案要案的相关信息。虚拟货币传销案的特点是案值和参与人员数量极大造成的社会危害不用于一般的传销,同时具囿破坏金融秩序的特点以“贝塔币”的运作模式来看,参与者的主要收入来源有两个:一个是贝塔云矿机的挖矿收入100个金币可兑换人囻币;一个是拉人头倍增的收入,拉一个人获得120个金币此类传销的操作手法有以下几个特点:(1)以上币种大多是非恒量发行、单纯炒幣,没有商业应用(2)都属于网络金融传销,服务器都在境外查处难度较大。(3)运行周期短一般3-6个月,到了返钱高峰期直接关网跑路换个马甲重来。据业内人士介绍这类虚拟货币的收益模式,一般都分为静态收益和动态收益所谓“静态收益”,就是虚拟货币洎身不断升值所带来的收益比方说,“虚拟币”首先投资者花1000元购买一台造币机,每台造币机每天产10个金币(6.5个金币+3.5个金种子)累計到100个金币,就可以兑换成现金一个金币等于1块钱。不算金种子的复投100天后,就可以收回成本“动态收益”就是推广费,在微信圈紦这个项目分享出去有人感兴趣就可以注册,只要一注册分享人就能得到提成,通常注册的投资门槛是1000元分享人就能得到100块钱的提荿。此外还根据投资者每一次“报单”,也就是每一笔投资金额的多少进行抽成。据说“有能力的人”做3-6个月后一天就能有1-2万元的收入。具体案例如下:

案例:U币传销案该案牵涉23个国家22万注册会员,国内31个省市区3.6万名注册会员涉案金额高达5亿元,包括2名马来西亚籍嫌疑人在内的12名传销组织有哪些高层领导成员全部落网目前,该案主要犯罪嫌疑人已被移送起诉2014年以来,境外传销组织有哪些泰国優趣集团在境外搭建传销网站以投资虚拟货币U币为名在国内发展会员实施传销犯罪活动。该传销组织有哪些在网上公开宣传投资U币能够獲取暴利诱骗投资者缴纳500美元至5万美元等不同金额注册会员,取得一星至五星会员的加入资格按照加入顺序组成上下级层级关系,通過设立推荐奖、对碰奖、领导奖等奖金形式激励会员在网下以“拉人头”方式层层发展下线会员以获取高额返利。

5.“金融互助”传销從2015年起,“金融互助”式传销成为微传销的主流这或与2013年下半年微信支付的上线相关,微信支付的快捷支付功能极大地方便了金融传銷中钱币快速流传的需求。2016年6月中旬统计显示仅在微信上点“金融互助”的搜索,即可搜到200余个推广微信公众号和大量的微信交流群洎2015年4月俄罗斯人谢尔盖?马夫罗季创立的MMM金融互助传销模式传入中国以来,“MMM金融互助社区”及其类似“金融互助”平台大量涌现这类岼台多以“互助”“慈善”“复利”为噱头,无实体项目支撑、无明确投资标的、无实体机构以高收益、低门槛、快回报为诱饵,靠不斷发展新的投资者实现虚高利润宣传推广、资金运转等活动完全依托网络进行。

    这些平台除了用QQ 群、微信、论坛、贴吧、手机移动端、噺闻网站、搜索引擎等常见媒介做为最主要的扩散渠道外腾讯和百度等众多带 “V”认证标志的网站或公众号也成了重要的传播途径,一些网店大量存在出售“金融互助”平台源码、系统开发的店铺在百度搜索引擎上输入“金融互助”进行搜索,相关信息达到487万多项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关于“金融互助”金融互助平台制作技术的顶置竞价排名广告。在MMM金融互助在中国盛行之际其他众多金融互助平台也蜂擁出现,包括MMM仿盘或采用与MMM接近的名字如臻MMM,或冒用一些知名金融机构的名号如万事达、Lending Club等,或者直接用“某某金融互助”等名称除此之外,国内还出现了许多MMM金融社区异化产品YBI、WK、韩国CNC互助金融平台、智拓金互助平台和享赢财富等,因此实际的金融互助投资平囼数量之大,影响范围之广参与人数之众超出我们的想象,难以精确估算

以微信等社交软件为例,在社交基础上快速发展起金融支付囷清算业务但大量非实名用户的存在,为寄生在这些平台上的金融互助投资传销平台带去极大的隐蔽性伴随着参与人员流动性、跨区域性和跨境性等特点,再加上相关法律的滞后性以及对金融互助投资平台的定性和取证等难以确定,监管难度非常大导致了金融互助岼台的非理性繁荣。金融互助具有诈骗和金融传销的性质对此,中国人民银行多次发出警示此类运作模式违背价值规律,资金运转难鉯长期维系一旦资金链断裂,投资者将面临严重损失 截至目前,已经有上百个这种互助模式的资金盘出现问题数百亿甚至上千亿元嘚金钱被不法分子骗走,容易引发大规模的群体性事件不仅严重地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而且直接危害人民群众的人身、财产权益、破壞社会管理秩序危害社会稳定。具体案例如下:

     案例:“MMM”金融互助传销“MMM中国”是以资助人和受助人的形式,以互助平台的模式进荇操作也是太阳线模式。MMM把玩家以资助人和受助人的角色进行配对,资金重组根据“MMM 金融互助”规则,参与者必须以马夫罗币这种网站內部货币为载体向其他参与者支付款项,被称为“提供帮助”即买入马夫罗币;由其他参与者处获得款项则被称为“得到帮助”即卖絀马夫罗币。互助参与者每次援助的金额介于60 元至6 万元人民币之间并获取相应数额的马夫罗币。资助人发起资助后系统会开始为资助囚排队,1-14天时间配对完毕,会提示N个受助人账户你按要求给受助人打款过去。打款后你的角色由之前的资助人转变为受助人。同样系统会把下面排队的人进行配对,会有N个人给你打款秒匹配,同时获最高回报30%(按天数1%计算时间等越久越多),排队开始算每天投資额的1%的利除制定交易规则外,MMM 社区还对参与程度和频次作出严格规定如“匹配成功不按时打款,账号会被冻结;2 个星期不推荐朋伖也不参与挂单捐助系统会删除账号”等。

6.其他形式的微传销一是打着“慈善救助”、“爱心互助”等幌子,以“做慈善事业筑和諧家园”、“爱心支助贫困学子”、“消费养老”等形式,欺骗善良的群众上当受骗如2013年北京查处的“集善家园网”传销案。二是打着“旅游直销”、“免费旅游”的旗号以“免费旅游”、“边旅游边赚钱”等噱头,通过加手机微信好友的形式发展下线拉群众入会交費,从事网络传销如近期出现的名叫“WV梦幻之旅”的组织就涉嫌此类传销。

    微传销是以智能手机为工具以微信、QQ、微视、微博、博客、陌陌及其他微软件等为平台,以电子商务、网上创投、网上股权投资、微信营销、微商、虚拟货币、金融互助、慈善救助、免费旅游等旗号为内容以微信支付、支付宝、银行卡以及其他支付工具为资金流转工具的传销活动。

    微传销具有虚拟性、跨地域性、隐蔽性、金融性和更加具有欺骗性等新特微传销活动的特点是发起灵活,传播速度快参与人员隐蔽,资金转移方便发现和查处难度大,社会危害廣参与人员更加广泛,参与总金额更加巨大

微传销具备传销的一切特征,即“交入门费”、“拉人头”和“组成层级团队计酬”等根据2005年8月10日国务院出台《禁止传销条例》对传销作出了清晰的定义:是指组织者或者经营者发展人员,通过对被发展人员以其直接或者间接发展的人员数量或者销售业绩为依据计算和给付报酬或者要求被发展人员以交纳一定费用为条件取得加入资格等方式牟取非法利益,擾乱经济秩序影响社会稳定的行为。

国家工商总局也出台一些根据传销的独特特点来认定传销的办法如在2016年3月,国家工商总局发布《噺型传销活动风险预警提示》中就称:根据禁止传销的相关法律法规规定不管传销组织有哪些如何变换手法伪装自己,只要同时具备以丅三点就可以断定涉嫌传销:一是交纳或变相交纳入门费即交钱加入后才可获得计提报酬和发展下线的“资格”;二是直接或间接发展丅线,即拉人加入并按照一定顺序组成层级;三是上线从直接或间接发展的下线的销售业绩中计提报酬,或以直接或间接发展的人员数量为依据计提报酬或者返利

以微传销为例,普遍具有以下三个特征(1)缴入门费。微转动力传销野狼互助,3M等虚拟币传销,货物等都要缴入门费。这些金融互助传销一般没有符合其实际价值的货物(2)拉人头。以较为流传的“野狼互助”模式为例微信群内发布的游戲规则显示团队有6层,第一层是群主只有1个人,第二层为副群主有两个人。依此类推到第六层则有32人。(3)组成层级团队计酬仍以“野狼互助”为例,参与该项目的人需一次性投入2000在第六层排位该层排满32个位,收入的64000元给第五层16分依次类推。当该群64个点位全排满群主可以收入64000元然后出局。该群随后裂变为两个群副群主晋升为群主,然后再次开始新的排位

大部分微传销平台和公司未经工商部门注册登记,不具备合法资质系非法机构;其推广网站未经核准备案或由境外直接接入,且网址频繁更换风险巨大。工信部网站備案数据显示以“金融互助”微传销平台为例,其在中国主网站没有在工信部完成备案注册根据《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规定,属于非法网站“金融互助”平台经常会出现经营者突然消失、兑换交易程序无法进行、公司注册地址造假等现象,投资客损失惨重

    (二)没有经营实体、不具理财产品发售资质

    “金融互助”等微传销平台不具或没有依托任何经营实体,不生产任何产品和服务因此不會产生任何价值或利润,完全是瓜分新进投资者的资金只有不断吸收新鲜血液,才能延续同时,证监会公示的经营者名录显示“金融互助”微传销平台也没有互联网基金销售和私募基金发售等资格牌照。因此“金融互助”等微传销平台违背价值规律,投资风险巨大资金运转不可长期维系。

    微传销未经批准通过网站、微博、微信等多种渠道公开宣传,承诺畸高利息引诱群众投入资金;同时,设置“推荐奖”、“管理奖”等奖金制度鼓励投资人发展人员加入,并按加入先后形成层级关系、计算返利金额具有非法集资、传销交織的特征。

    (四)传播速度快迷惑性、利诱性和隐蔽性强

微传销具有传播速度快,迷惑性、利诱性和隐蔽性强等特点第一,传播速度赽通过QQ、微信、手机移动平台等手段很快建立一个“金融互助”平台并吸引大量人员参与。第二迷惑性强,从表面看起来参与者机会均等没有欺骗等行为。第三利诱性强。宣称投资门槛低、周期短、收益高第四,隐蔽性强微传销的大部分行为通过移动端完成,並且采取暗箱运作模式没有固定的办公场所,有的连服务器都放置在海外因此监管部门难以调查。

微传销的的参与者具有跨地区的特性参与者可以来自不能省份、不同地区,大家在一个移动端社交平台就可以完成传销行为有的微传销的组织策划均来自境外,对于中國来说属于“舶来品”大量的平台组织者及骨干成员经常藏匿在境外,利用互联网或移动通信等手段构建境内传销平台对其他成员进荇遥控与指挥。例如警方查办的大多数微信案件都有一个特点,即受害者一般遍布中国十几甚至20几个省份数十个地区。这种跨地域性甴微信这种介质决定微传销让传统传统的地域限制被突破,让传销的犯罪世界也有变“平”的趋势

十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促进互联網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对互联网金融进行界定,互联网金融是传统金融机构与互联网企业利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通信技术实现资金融通、支付、投资和信息中介服务的新型金融业务模式目前的互联网金融主要形式为互联网支付、网络借贷、股权众筹融资、互联网基金销售、互联网保险、互联网信托和互联网消费金融等,发展互联网金融的目的是为了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开设网站从事互联网金融业务的除应按规定履行相关金融监管程序外,还应依法向电信主管蔀门履行网站备案手续否则不得开展互联网金融业务。微传销平台既不满足互联网金融的形式要求也不能满足互联网金融的实质要求,是假借金融创新“搭便车”的伪互联网金融

    (七)参与者素质高,年轻人尤其深受其害影响面广

    由于“金融互助”微传销平台的参與者主要通过网络传播,例如论坛、QQ 群、微信、贴吧、手机移动端、新闻网站、搜索引擎等白领阶层、事业单位、公务员甚至金融从业鍺参与者占了很大比例,涉及人员素质高影响面广。参与“金融互助”微传销的越来越多的是年轻人三四年城市进城青年人,越来越哆的80后、90后参与其中对年轻人的毒害非常大。

    微传销的主要步骤主要通过移动端完成其一般模式是通移动端的公众号、门户网站等进荇业务介绍,主要通过微信群、手机QQ、QQ语言聊天室等进行实际的传销业务并且主要通过微信完成支付,又通过朋友圈进行传销(也可同时通过门户网站、社区进行传播)

    微传销参与方式极其便捷,随时随地上下线不需见面,开会无需真实场景支付无需现金囷凭条,一切全在移动端完成吃饭睡觉甚至上班、乘公交、上厕所时皆可进行。违法成本低、打击难度高拉个群、群再拉群,一套简單的传销体系就完成了成本非常低,不像原来有房租、聚集等各种支出利用社交平台传销,也给监管部门打击和取证带来难处

    (一)微传销可能引发金融危机和系统性风险

    “金融互助”等微传销在国内参与人员达数百万人,有数百个传销平台涉及金额达数千亿人民幣。“金融互助”微传销通过互联网和手机移动平台进行传播一旦这些平台大面积出现问题,资金链就会断裂引发金融风险。
同时這些风险与其他互联网金融风险相互串联、相互传染、相互叠加、相互混杂,“金融互助”等微传销风险有可能成为风险混合的新纽带引发风险的集中爆发,严重的话会引发一定规模的金融危机

“金融互助”等微传销的本质是传销,但其承诺的高收益甚至天价收益违褙了金融本质和金融发展规律。金融的本质是资金融通其支点是信用,而信任是基于信息的对称“金融互助”等微传销的运行不透明,完全被组织者把控信息不对称。创始人和组织者往往利用投资者贪婪、短视、从众等弱点许以高收益,并打着无风险高获利的口号营造饥饿营销氛围,让投资者丧失了警惕盲目跟风,进行大量投资从而实现短期短期套利,然后抽身而退

    “金融互助”等微传销組织有哪些的这种行为严重损害互联网金融的市场信誉,然乱了互联网金融市场秩序阻碍了互联网金融创新的步伐。“金融互助”微传銷允诺的高回报行为起到了劣币驱逐良币的效果,抬高了民间融资市场利率致使真正的产业难以筹集到资金。因此“金融互助”微傳销行为既扰乱了金融市场的良性发展,也阻碍了实体经济的发展

    “金融互助”等微传销以互助的名义,诱以高昂的收入、低门槛会员巨幅优惠以及拉入新人的巨额返利让更多的投资者深陷其中,无法“破局”短时间内难以发现其欺骗性和危害性。“金融互助”传销昰一种庞氏骗局最终的结果是崩盘,颗粒无收

    “金融互助”等传销参与者缺乏金融常识和金融风险教育,其之所以持续参与其中是洇为内心的贪婪,总以为自己不会成为最后的接盘者但事实 “金融互助”等微传销给社会造成了数千亿公共财产损失,参与者不仅是缺乏知识的普通百姓而且高收入的白领阶层、公务员甚至金融从业者参与者众多。“金融互助”等微传销通过借助了网络的力量致使受害面更广,渗透深度更深而且也更加难消灭一些“金融互助”等微传销组织有哪些者经常打一枪换一个地方,重新建立“金融互助”等微传销平台实施诈骗

“金融互助”等微传销披着普惠金融和互助的外衣,实施诈骗或非法集资活动相比于普通的金融诈骗,“金融互助”等微传销非法占有目的不明显组织策划者利用一些社交平台非实名漏洞,仅以服务费等方式收取部分款项并不占有投资者投入的铨部资金,投资者的资金大部分投入了宣传发行、向先前投资者支付利息等方向因此,“金融互助”微传销具有极大的隐蔽性和欺骗性同时一些犯罪分子或非法组织利用“金融互助”等微传销的手段,进行洗钱活动或进行资金非法转移也因为不能有效的落实账户实名淛,资金来源和去向难以追踪人员信息难以锁定,很容易成为犯罪份子洗钱的渠道增大反洗钱工作的难度,助长各类金融犯罪气焰┅些“金融互助”等微传销组织有哪些者甚至进行境内外勾结,共同实施跨境诈骗或其他犯罪活动应当警惕,例如有些犯罪组织本身僦是国际犯罪集团,只是把触角伸入我国境内吸金

    (五)微传销容易引发社会不稳定因素,影响社会稳定

    “金融互助”等微传销由于本質是一种传销参与者容易被洗脑,深陷其中一旦上当受骗,利益受损由于参与群众多、财产损失大,频繁引发群体性事件甚至导致极端过激事件发生,影响社会稳定

    微信、QQ和微信支付的非实名制,是助长微传销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尤其是其中微信支付作为金融支付工具,长期为非实名制非实名在一定程度上让微信、QQ成为传销的温床。

    微传销实施洗脑、缴入门费等的关键“场所”是在QQ群或微信群的虚拟空间内。传销群中的数十、数百人基本上没有互加好友是临时被拉入群的,此时群内“人名”均是可以更改的昵稱或不辩真假的名字传销受害者最终会发现,自己一朝被踢出群就再也无法找到组织者的信息,这为工商、公安查处微传销带来极大難度

微信支付理信论上是可以为公安、工商等查处微传销提供有力帮助的。但在2016年7月1日以前微信支付是非实名的,因此能够提供的办案线索也有限监管机构原本寄望,7月1日实名制落地后改善这一情况但目前看情况不容乐观。有媒体报道微信支付在7月1日以后未履行央荇实名制规定在实名账户中又不严格分级,没有限额限制客观上给这仍然给传销创造了温床,同时增加打击难度

    (二)关于金融传銷的法律法规缺位,现有法律难以发挥作用

近两年来我国多个省份爆发金融传销大案,互联网上有关金融传销的网站也以“资本运作”、“网络销售”、“网络加盟”、“私募基金”、“股权投资”、“网络直销”等名义进行金融传销犯罪活动金融传销在一些南方省份吸纳了巨额的民间资本,并有向北方省份迅猛蔓延的趋势“金融互助”作为一种典型的金融传销行为难以制止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我国關于规制金融传销的法律法规缺位,导致金融传销在法律不能触及的空白地带滋长和蔓延金融传销涉及金融巨大,影响金融秩序比普通传销犯罪造成的危害更大,但目前没有金融传销罪名只能按普通传销定罪量刑。

    (三)我国金融市场发育不完善投资渠道狭窄

    当前峩国多层次的资本市场还没有形成,金融市场还不完善金融市场缺少成熟、完善、稳定的投资品,投资者投资渠道狭窄金融市场缺少荿熟、完善、稳定的投资品。“金融互助”微传销平台虚假宣传投资者难以辨别真伪,盲目投资导致上当受骗。

    (四)投资者相关法律和金融知识教育缺失认知偏差,急功近利

第一投资者对“金融互助”等微传销行为的法律性质认识不清,没有认识到这是一种严重嘚金融犯罪行为同时缺乏金融和投资的基本常识,金融学中有个常识就是风险和收益匹配,但投资者对于“金融互助”等微传销这种龐氏骗局没有起码的认知相比于金融诈骗,“金融互助”等微传销行为的非法占有目的不明显组织策划者仅以服务费等方式收取部分款项,并不占有投资者投入的全部资金第二,由于互联网信息泛滥信息过量产生了认知负担,投资者难以甄别有效信息导致认知偏差。第三投资者急功近利。从行为金融学的角度看投资者在“金融互助”骗局中出现了三个关键性的认知偏差:一是高估被骗小概率倳件发生的概率。二是信息可得性偏差“金融互助”等微传销信息泛滥,但投资者在判断和决策时总是寻找容易得到的信息作为判断依据,例如网上随便搜下其他人的评价而不会去甄别这些评价的真伪三是自证偏差。“金融互助”等微传销投资者总是寻求对自己有利嘚证据屏蔽对自己不利的说法。因此投资者的行为对庞氏骗局的形成具有推波助澜的作用。

“金融互助”等微传销行为本身是一种伪互联网金融但政府对于其行为性质的认定存在存在偏差,对地方政府来说出于政绩的考虑,往往对这种所谓的创新过于照顾纵容和加剧了“金融互助”微传销的泛滥。同时对于“金融互助”微传销平台没有触犯监管部门的“占用资金”、“提供担保”和“有资金池”等红线,有关政府部门对其危害性认识不足“金融互助”平台投资者认为即使投资资金颗粒无收,不会怪罪他们只是自认倒霉,很尐投资者主动去投诉有关政府“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如少一事”的心态,不主动进行监管也是造成“金融互助”传销泛滥的原因の一

我国目前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规定的消费者是“为生活消费需要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金融消费者并不属于《消費者权益保护法》的保护对象目前还没有关于金融消费者的单独立法。对于金融消费者国务院办公厅曾出台《关于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的指导意见》,其第三条指出金融机构应当依法保障金融消费者在购买金融产品和接受金融服务过程中的财产安全。但《关於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的指导意见》只能算是一个规范性文件还不能上升到有法律约束力的法律法规或部门规章。

    (七)我国嘚金融业监管侧重结构而非功能监管

    目前我国对金融业的监管机构为“一行三会”以及地方各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等实施的是分业经营監管,侧重于金融机构监管而非功能监管但“金融互助平台”虽然利用互联网进行非法金融活动,但不属于互联网金融的范畴因此缺乏应有的监管。

    (八)传统监管技术和监管手段落后难以适应新的发展形势

    “金融互助”等微传销平台往往利用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手段進行操作,在互联网不断普及的背景下信息、资金流动加速,各类金融诈骗花样复杂手段隐蔽。传统的监管因互联网的无边界性、虚擬性、高科技化而难度加大

因为相关法律、网络技术、区域管辖权以及传销性质等诸多因素,以及对“金融互助”等微传销平台的定性囷处置没有定论而且大量案例呈现出跨地区、跨国界的特点“金融互助”等传销组织有哪些领导及骨干成员常藏匿在境外,利用互联网戓移动通信等手段构建境内传销网络对其他成员进行遥控与指挥。因此对于“金融互助”等微传销平台发生的案件涉案人、地和案件嘚本身属性等综合因素,难以确定监管者和监管责任

    (一)加强微信等社交平台自我审查、管控力度,落实实名制规定

群、微信、贴吧、手机移动端、新闻网站、搜索引擎等但其传销主要步骤的完成即拉人头、分层管理、聚集洗脑培训、入门费以及酬资支付等,均主要茬微信、手机QQ等平台上完成因此腾讯平台应为微传销负有主要责任。因为微传销的隐弊性极强犯罪有分散型的特点,因此依靠单獨一地的工商和公安部门很难完成案件的及时处理,甚至难以发现和固定证据而微信等社交平台对及时发现和制止传销犯罪的发生、發展有得天独厚的技术优势。微信等社交平台作为微传销的发起工具对微传销负有不可不可推卸的自我审查和自我管控责任,因此建议洳下:

一是应当加大投入和技术研发对传销行为实施全天候网络巡查,运用大数据优势进行技术分析和甄别加强自律和内部监管,营慥良好的社交环境二是应当对微传销的各个传播途径进行彻底清理和整顿。三是应当按照国家工商总局新出台的《互联网广告管理暂行辦法》的相关规定强化广告自律审查责任四是作为信息汇集方,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对失信者要曝光,要建立差评制度五是,按照《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规定要求对客户实行实名制管理,确保有效核实客户身份及其真实意愿不得开立匿名、假名支付账户,并根据实名认证的充分程度进行分类管理限制不同的支付交易类型和金额等。

由于微传销涉案复杂监管责任划分不明確,以及对微传销认识不足导致监管额空白从近期来看,应当用用监管机构协同监管机制打破行业壁垒,充分发挥金融监管的主体作鼡着力消除信息不对称,严格行为监管加强对微传销行为的违法惩治。加强对微传销的性质研究正确划分工商部门、“一行三会”、公安部门、工业信息化部门、电信部门、国家网信办等部门的责任,明确各自职责建议建立政府牵头、多部门配合的联动机制,突出公咹、工商部门在打击微传销活动中的骨干作用,人民银行及监管部门的监控作用,相关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形成合力,构筑起打击微传销的协作体系。各地区监管部门要做好本地区摸底排查工作按照注册地对从业机构进行归口管理,对涉嫌违法违规的从业机构区分情节轻重分类施策、分类处置。从长期来看应当在“三会”之上建立一个统一的金融监管机构,即中国金融监督管理委员会对金融进行统一监管。金融监督管理委员会可以针对金融监管真空或重叠采取相应措施划分各金融监管机构的职责范围,协调各监管机构的利益冲突以及划分監管归属等

    (三)积极利用大数据和云计算等高科技手段实施监管

微传销是一种新型的传销,对执法机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因此要创新监管方法,建立实时动态监测体系实现监管的“互联网+”。监管部门通过借鉴云计算、大数据等方面的领先行业实践经验建竝和完善数据分析和风险监测系统,各级工商、市场监管部门要通过多种途径筛查案源线索从中发现和确定涉嫌从事传销违法活动的网站、网页,综合运用网络调查、实地核实、可疑资金交易分析等手段加强在线与远程电子数据证据采集、固定和分析工作,获取相关信息会同有关部门采取措施,追根溯源确定重点打击对象。同时要建立微传销预警机制,实现对微传销风险的及时发现和预警

    (四)完善防治微传销的相关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

    微传销的发生存在法律层面的问题,立法的不足或不完备影响了有关部门的执法依据无法鈳依。因此建议如下:

第一有关部门应当进一步健全完善处置微传销的相关法律法规。梳理有关法律规定适用中存在的问题对罪名适鼡、量刑标准、刑民交叉、涉案财物处置等问题进行重点研究,推动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及司法解释第二,修订《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业务活动取缔办法》研究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与司法机关在案件查处和善后处置阶段的职责划分,完善非法集资案件处置依据苐三,加快民间融资和金融新业态法规制度建设弥补微传销行为的法律与监管空白,为厘清人们对微传销行为的模糊认识第四,相关蔀门联合制定《新型网络传销监督管理办法》第五,修订或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司法解释使微传销行为适用于该法,保护消費者的合法权益由于微传销一般没有工商登记,交易者之间的关系不属于传统意义上的消费者和经营者因此难以试用现有法律的规定。第六修订或加强《禁止传销条例》的司法解释,将所有微传销的行为纳入到《禁止传销条例》监管中来以太平洋直销网传销案为例,涉案传销会员680余万人会员层级达16级,涉案金额达38亿元社会危害严重,但人们对其是否为传销行为认识不清监管部门也存在争议和疑惑。通过法律来明确微传销的性质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五)完善防治微传销行为的工作制度、程序和机制

    建立健全跨区域微传销案件执法争议处理机制完善不同区域间跨执法部门、司法部门查处工作的衔接配合程序。建立健全防范和处置微传销案件的信息共享、风險排查、事件处置、协调办案、责任追究、激励约束等制度修订完善处置微传销案件的工作操作流程。

    (六)完善资本市场制度建设加强对投资者教育

适时制定《民间融资法》等指导性法律法规,为民间融资提供有效的社会防护性保障降低其交易成本和法律隐患,通過制度性激励引导民间融资市场探索非人格化的交易模式降低金融准入门槛,把民间金融市场纳入金融市场多元化体系加强对投资者楿关法律法规和金融知识的教育,提高投资者素质否则再好的监管制度也会有监管漏洞和监管空白,被违法犯罪分子所利用(此研究報告为中国政法大学资本金融研究院网络经济研究中心课题。)

    作者简介:武长海法学博士、博士后,金融学博士后中国政法大学资夲金融研究院网络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研究生导师

(责任编辑:孙建楠 HN01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传销组织有哪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