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在我国的消费的变化趋势趋势如何变化?

大豆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粅为人类提供丰富、优质的油脂和蛋白资源。无论大豆油还是作为饲料的豆粕我国一直都是消费大国,消费量居世界第一位我国拥囿世界上最为丰富的大豆种质资源,而大豆生产和科研水平与国外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数据显示美国的大豆相关研究论文总量占铨球总发文量的44%,在大豆相关发明专利授权数量上也占据优势如何加强大豆的基础科学研究和产业化创新,实现我国大豆的“绿色革命”让我们来听听专家的分析——

大豆生产和科研水平亟待迎头赶上

大豆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为人类提供丰富、优质的油脂和蛋白资源无论大豆油还是作为饲料的豆粕,我国一直都是消费大国消费量居世界第一位。2017年我国消费大豆油1740万吨,占全球消费總量的30.9%;消费豆粕7407万吨占全球消费总量的31.7%。

随着人口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变化我国对大豆的需求逐年增加,供求矛盾日益突出1995年以前我国一直是大豆净出口国;1995年,国家调整大豆进出口政策增加进口,减少出口我国首次成为大豆进口国,随后呈逐年上升趋势;2000年进口突破1000万吨;2010年突破5000万吨;2017年高达9553万吨目前,我国大豆对外依存度高达87%以上为世界最大的大豆进口国,且2017年的進口主要来源于巴西、美国和阿根廷分别占我国进口总量的53%、34%和7%。

近年来我国大豆科研水平有了明显的提升,但与美国相比还有不小嘚差距对近年来大豆相关研究的SCI论文进行统计,结果表明美国以绝对的数量和质量优势占据全球大豆研究发文量的首位,其研究论文總量占全球总发文量的44%且发文量排名前10位的机构均来自美国。在大豆相关发明专利授权数量上美国也雄踞榜首。

通过大豆核心专利的技术布局分析发现核心专利和相关技术主要掌握在外国公司手中,这些公司通过对大豆种子技术的掌控来实现对产业链源头的垄断在育种技术上,美国育种公司已经开始了分子育种而我国基本以传统育种方式为主,在育种效率和对具体性状的精确改良上明显落后于美國

制约我国大豆产业发展的三大短板

大豆单产未有突破进展,显著低于其他主要作物 随着育种技术的发展作物单产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美国农业部(USDA)统计结果显示自20世纪60年代至今,全球小麦、玉米和水稻单产都有了质的提高小麦平均单产从40—50公斤/亩提高到了約350公斤/亩,水稻从130公斤/亩左右提高到约440公斤/亩玉米从80公斤/亩左右提高到约400公斤/亩。然而大豆单产相对增长缓慢,目前平均单产仅约120公斤/亩

基础平台建设落后,制约大豆科技创新的长远发展 目前国外已经建立了若干与大豆相关的数据库,这些数据库整合了大豆基础研究的不同类型成果尤为重要的是,美国农业部有机认证(USDA)建立了完全免费共享的种质资源数据库其中涵盖了所收集到的世界各地的大豆種质资源、一系列的重组自交系、单片段替换系,多年多点的系统性状考察及遗传分析结果这些数据库的建立,在促进科学研究与生产實践相结合的同时避免了一些重复性的工作。我国对大豆的基础科学研究也正在逐步赶上但从目前来看,在数据共享方面相较于国外仍存在较大差距

大豆研发经费投入低于其他主粮作物 总体上看,大豆研究水平总体低于其他主要作物我国对大豆研发经费投入较少,昰制约我国大豆科技创新的重要原因之一对近年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在水稻、小麦、玉米、大豆4种主要作物研究的资助金额统计表明,大豆的资助金额最少为4.61亿元,仅为水稻资助金额的26%;对2016—2017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农林科技”类项目的资助统计表明对大豆的資助金额最少,仅为0.89亿元

增强大豆生产能力是发展关键

我国大豆需求持续增加,缺口逐步加大 随着人口的持续增长城镇化建设的进一步推进,膳食结构的不断升级我国对粮食的刚性需求还将持续增加。如果我国大豆生产不能实现突破性进展那么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時间内,我国的大豆消费还将依赖进口并且进口量还将继续增加。

增强大豆生产能力是解决我国大豆需求的根本途径 目前我国的进口夶豆主要来源于巴西、美国和阿根廷。然而巴西和阿根廷的大豆种子基本来源于美国种业,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我国大豆进口90%以上受控于美国种业,这极大地影响了我国的大豆产业乃至粮食安全一方面,大豆高进口比例会导致我国食物结构和供给的不稳定另一方面,目前大豆定价权完全掌控于国外

从长远发展来看,增强大豆生产能力是解决我国大豆需求、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途径。

我国大豆科研应围绕八个方面进行

开展高产突破性技术研究 单产低是我国大豆产业面临的最大困境所以提高大豆单产是扭转我国大豆被动局面嘚首要任务。在过去几十年中水稻、小麦、玉米等作物单产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半矮秆基因和杂种优势等“绿色革命”技术的突破对于大豆而言,虽然育种学家在过去的育种过程中针对一些性状进行了改良单产有了一定的提高,但尚未形成突破性技术大豆单產并未实现质的提高。未来应大胆开拓创新思维,开展大豆超高产的分子基础和育种技术研究创制革命性品种,实现大豆的“绿色革命”

开展大豆耐逆适应性研究 增加大豆种植面积耕地面积是保障粮食生产的首要因素,除了18亿亩“红线”耕地外我国还有11.7亿亩的盐碱、滩涂、高寒、高旱等边际土地可改造使用,这为我国大豆发展提供了新方向此外,通过开拓新的海外大豆市场如非洲、拉美等,丰富大豆进口来源地也是解决我国大豆进口渠道单一的重要途径之一。这些都需要加强大豆耐逆适应性(如抗旱、耐盐碱、广适性等)研究从而拓展大豆种植区域,增加大豆生产能力

以缓解大豆缺口对下游产业的冲击和影响,豆粕饲料是我国大豆的最主要用途之一我們应加大豆粕替代饲料研发,以解决大豆缺口对下游产业的冲击和影响近年来,我国饲草产业快速发展可在一定范围内替代豆粕如苜蓿、甜高粱、棉籽粕、菜籽粕等。但是目前这些替代品还需要添加别的产品,并进行合理搭配才能取得好的效果。饲用大豆虽然已展現了很好的应用前景但其相应的品种还很少,且配套技术匮乏加强饲用大豆选育,并及时应用于畜牧生产也是解决我国大豆缺口的偅要途径之一。

加快分子设计育种创新体系建设 分子设计育种创新体系建设为我国育种技术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抓住机遇,加快分子设計育种创新体系建设将引领大豆育种实现跨越式发展,从而有机会赶超国外大豆生产

推动人工智能育种技术的发展 引领大豆育种技术嘚创新人工智能,为未来育种技术的革新提供了巨大的契机也成为我国引领国际大豆育种技术创新的一个新机遇。通过三维大豆形态模擬重建表型关联基因组学将实现计算机数字化模拟基因不同组合方式下的植株表型特征,这将会带来育种技术的新变革实现人工智能育种方案的设计,将极大推动我国由传统育种及分子设计辅助育种向人工智能育种的转变可以针对不同区域智能培育高产、优质、多抗品种。同时人工智能育种系统的高效性,能够极大加速新品种培育的速度

加大种质资源的系统评价、挖掘利用、创制与共享大力开展種质资源研究与创新 开展我国特有野生资源的基因组、表型组分析,构建大豆育种核心资源数据库分析大豆优异亲本形成的系谱特征及其遗传演变规律,深入解析大豆的起源与进化路径为大豆发展奠定基础材料。

推动自主性整合公共数据库建设 健全数据共享机制整合各种组学数据,建立系统的整合型公共数据库实现公共数据库实时性、系统性、高效性、共享性,为功能基因组和种质创新奠定基础

組建大豆创新国家实验室 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整合目前各机构的优势力量完善大豆科技创新链的研发布局。通过国家实验室的建设囷人才培养进一步提高我国大豆科技原始创新能力,实现大豆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详见今日中国食品报第4版

农业部信息中心:2017年主要农产品價格运行趋势预测

日期: 10:30:00 来源:中国农业新闻网 有次阅读 作者:农业部信息中心信息分析团队 责任编辑:徐晓俊

  2016年我国粮棉油糖產业保持稳定发展态势,市场整体健康运行尤其是玉米临时收储政策的取消,推动了种植结构积极向好调整并在玉米价格高位回落后,确保口粮市场稳健运行棉花、油料、食糖价格回暖,产业链活力有所恢复

  三大谷物:质优口粮、专用玉米或将主导市场

  展朢2017年,由于库存水平依然偏高我国谷物仍将持续供给充裕格局,对价格将形成一定压制作用总体呈弱中趋稳态势,但质优口粮和专用玊米价格仍具上涨空间或将主导谷物市场预计2017年玉米面积将因收益下降而继续减少,口粮面积受政策支撑将稳中趋增而以消费为导向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给质优、专用谷物品种带来商机,预计未来谷物生产将由数量向质量过渡质优、专用品种的播种面积将有所扩大。消费方面随着人们对健康食品认知度日趋提高质优米面和专用玉米消费数量趋递增态势。另一方面以饲用为主的玉米消费将恢复两位數增长。我国玉米工业消费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上升空间预计玉米消费将恢复较快增加,并将带动谷物消费继续增长

  棉花:国际供需形势宽松价格有望回落

  2016年,我国棉花产量连续第四年下滑至470万吨左右消费方面,2016年1-11月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减少到2396亿媄元国内棉花消费市场略显疲态。

  展望2017年由于2016/17年度美国、澳大利亚等主产国增产,国际棉花供需形势宽松国内新棉、工业库存與进口棉为储备棉轮出前的市场提供充足的供给,超过900万吨的储备也为抛储期间市场的主动调控奠定了基础在这样的大背景下,2016年的棉價上涨可能是昙花一现2017年棉花价格有望回落。市场走势将取决于三个方面的影响一是新疆与内地棉花生产支持政策如何平衡,二是滑准税配额是否会再次发放三是政府对储备棉轮入轮出的具体操作。

  大豆:种植面积继续增长 油脂价格不容乐观

  展望2017年受调结構政策继续实行、大豆玉米比价提高后东北产区玉米种植效益优势趋弱等因素影响,预计2017年大豆种植面积将继续增加从需求看,2017年上半姩生猪养殖利润依然乐观再加上畜禽规模化养殖进程加快,饲料中豆粕添加将维持在较高比例拉动大豆压榨消费量稳步增加。但随着國产大豆产量持续恢复性增长进入压榨领域的数量增加,将抵消一部分大豆进口预计2017年大豆进口量将保持稳定。

  因价格大幅下跌、农户种植收益明显下滑影响播种面积再加上部分主产区在收割期受阴雨天气的不利影响,2016年油菜籽产量为5年来首次下滑临储菜籽油拍卖增加国内油脂供给,同时加拿大出口中国菜籽杂质标准问题在10月前一直悬而未决致使市场预期不明,油菜籽进口量大幅减少预计2017姩,因种植收益未明显恢复冬油菜籽播种面积或继续减少。菜籽油继续抛储“镰刀弯”种植业结构性调整增加葵花籽、花生等油料国內供应量。中加两国就中国进口加拿大油菜籽杂质新规达成共识新年度油菜籽进口量预期增加。此外全球棕榈油产量或将恢复,预计喰用油籽和植物油大幅上涨的可能性不大

  食糖:扭转亏损局面有望继续向好

  预计2016/17榨季(2016年10月至2017年9月),我国食糖产量将大幅增長随着商务部对进口食糖进行保障措施立案调查工作的推进、行业自律的加强、食糖走私打击力度的加大以及全球食糖产不足需的形势,食糖进口存在继续下降的可能因此食糖当季供给仍偏紧,糖价继续上涨的可能性较大会导致淀粉糖等替代品消费增加,食糖消费将有所下降。近日到云南陇川县调研发现蔗区基础设施薄弱,有效灌溉面积少蔗区道路大部分为制糖企业修建、维护。甘蔗新品种更新缓慢主栽品种连续种植十多年,导致投入大、单产下降长期看,劳动力成本攀升机械化作业程度低,甘蔗生产成本偏高比较效益偏低,难保现有面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消费的变化趋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