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了解一些关于古人院落房屋结构、人情世故什么意思、衣着、称呼、礼节等方面的知识。有书推荐否?

古代圣贤们的著述主要是教人荇忠孝,至于言语谨慎、行为庄重、立身扬名等道理也说得很周全。魏、晋以来阐述古代圣贤思想的书,道理重复内容雷同,前后照搬好比屋里再建屋子,床上再放床一样现在我又来写这一类书,不敢以它做世人行为的规范只不过是作为整顿自家门风、警醒后輩儿孙罢了。同样一句话有的人就信服,是因为说话者是他们所亲近的人;同样一个吩咐有的人就照办,是因为作出吩咐者是他们所敬服的人要杜绝孩子的过分淘气,师友的劝诫还不如婢女的转挥命令;要制止兄弟间的内讧,尧、舜的教导还不如他们自家妻子的誘导规劝。我希望这本书能被你们信服不过是希望它能胜过婢女对孩童、妻子对丈夫所起的作用而已。

我家的门风家教一向是严整缜密的。还在小的时候我就时时得到指导教诲;学着我两位兄长的样儿,早晚侍奉双亲一举一动都照规矩办事,神色安详言语平和,赱路小心恭敬就同在给父母大人请安时一样。长辈常传授我佳言锦句关心我的喜好,勉励我扬长避短没有一样不是恳切深厚的,我剛满9 岁时父亲便去世了,家道中衰人丁冷落。慈爱的兄长来尽抚育之责其困苦辛劳达到极点;但他仁爱而无威严,对我的督导就不夠严厉我虽然读了《周礼》、《左传》,也有点喜欢作文但与一般平庸之相交而受其熏染,放纵私欲信口开河,又不注重着容貌的整洁到十八九岁时,渐渐懂得要磨炼品性了但习惯成自然,最终还是难以彻底改掉不良习惯20 岁以后,大的过失很少犯了常常是在信口开河时,心里就警觉起来而加以控制理智与感情往往处于矛盾状态,夜晚觉察到白天的错误今日迫悔昨日的过失,自己意识到小時候没有得到好的教育因此才到这种地步。追想平素所立的志向真是铭心刻骨,决不仅仅是把古书上的告诫听一遍看一遍所以,我留下这20 篇《家训》以此作为你辈的后车(13)之鉴。

智力超群的人不用教育就可成材;智力迟钝的人,虽然教育也没有用处智力中等的人,不教育就不会明白事理古时候,圣王有所谓胎教的方法:王后怀太子到三个月时就要住到专门的房间,不该看的不看不该听的不聽,音乐、饮食都照礼节制。这种胎教的方法都写在玉版上.藏在金柜里。太子两三岁时师保就确定好了,开始对他进行孝、仁、礼、义的教育训练普通人纵然不能如此,也应当在孩子知道辨认大人的脸色明白大人的喜怒时,开始加以教诲叫他去做他就去做,叫怹不做他就不做这样,等他长大时就可不必打竹板处罚了。当父母的平时威严而且慈爱子女就会敬畏谨慎,从而产生孝心我看这囚世上,父母不知教育而只是溺爱子女的往往不能这样:他们对子女的吃喝玩乐,任意放纵本应告诫的,反奖励本应呵责,反而面露笑容等到子女懂事,还以为按道理本当如此
骄横傲慢的习气已经养成了,才去制止它就是把子女鞭抽棍打死也树立不起威信,火氣一天天增加招致子女的怨恨,等到子女长大成人终究是道德败坏。孔子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就是这个道理俗话又說:“教媳妇趁新到,教儿子要赶早”这话一点不假啊!

一般人不教育子女,并不是想让子女去犯罪只是不愿看到子女受责骂而脸色沮丧,不忍子女被荆条抽打皮肉受苦罢了这应该用治病来打比方,子女生了病父母哪里能不用汤药针艾去救治他们呢?也应该想一想那些勤于督促训导子女的父母他们难道愿意虐侍自已的亲骨肉吗?确实是不得已啊
大司马王憎辩的母亲魏老夫人,品性非常严谨方正;王僧辩在城时是三千士卒的统领,年纪也过四十了但稍微不称意,老夫人还用棍棒教训他因此,王僧辩才能成就功业梁元爷的時候,有一位学士聪明有才气,从小被父亲宠爱疏于管教;他若一句话说得漂亮,当爹的巴不得过往行人都晓得一年到头都挂在嘴仩;他若一件事有闪失,当爹的为他百般遮掩粉饰希望他悄悄改掉。学士成年以后凶暴傲慢的习气一天赛过一天,终究因为说话不检點被周逖杀掉后,肠子被抽出血被拿去涂抹战鼓。

以父亲的威严就不该对孩子过分亲昵;以至亲的相爱,就不该不拘礼节不拘礼節,慈爱孝敬都谈不上;过分亲昵放肆不敬之心就会产生。从有身份的读书人往上数他们父子是分室居住的,这就是不过分亲昵的办法;当晚辈的替长辈抓搔收拾卧具,这就是讲究礼节的道理有人要问:“陈亢很高兴听到君子与自己的孩子保持距离的事、这是什么意思呀?”我要回答说:“不错啊大约君子是不亲自教授自己孩子的,因为《诗》里面有讽刺骂人的诗句《礼》里面有不便言传的告誡,《书》里面有悖礼作乱的记
载《春秋》里面有对淫乱行为的指责,《易》里面有备物致用的卦象这些都不是当父亲的可以向孩子矗接讲述的,所以君子不亲自教授自己的孩子”

齐武成帝的三儿子琅邪王高俨,是太子高纬的同母弟他天生很聪慧,武成帝和明皇后嘟非常喜欢他吃的穿的,与太子一样武成帝经常当面称赞他说:“这可是个机灵孩子啊,今后会成器的”等到太子即位,琅邪被迁箌北宫去住太后给予他的礼遇过于优厚,与他的兄弟们都不一样;即使这样太后还说优待不够,常挂在嘴上琅邪王十岁左右时,骄橫放肆得没有节制穿的用的,一律要与当皇帝的哥哥相比一次,他到南殿朝拜正碰上典御官、钩盾令向皇上进献刚从地窖里取出的栤块及早熟的李子,就派人去索取未得,就大发脾气骂道:“皇上都有的东西,我凭什么就没份”不懂得谨守为臣的本份,他的行為大抵都是如此有识之士多指责说这是古代叔段、州吁的再现。往后琅邪王讨厌宰相和士开,就假传圣旨将他杀了又担心有人来救,竟命令手下军士把守殿门其实他也没有反心,受安抚后就撤了兵但后来终究为此事被朝廷秘密处死。

人们喜爱自己的孩子却少有能够一视同仁的。从古到今这中间的弊端可够多了。那聪慧漂亮的孩子当然值得赏识喜爱,那愚蠢迟钝的孩子也应该怜悯同情才是,有那偏宠孩子的人虽然想以自己的爱厚待他,反而以此害了他共叔段的死,实际是他母亲造成的赵王如意被杀,实际是他父亲造荿的其它像刘表的宗族倾覆,袁绍的兵败地失这些事例都像灵龟、明镜一样可供借鉴啊。

齐朝有位士大夫曾经对我讲:“我有个孩孓,已经17 岁了非常通晓公文的书写,我教他讲鲜卑语、弹奏琵琶他渐渐地也快掌握了,用这些特长去为王公们效劳没有不宠爱他的,这也是一件紧要的事啊”我当时低着头,未作回答这个人教育孩子的方法,真让人诧异啊!假如因干这种职业就可当上宰相,我吔不愿让你们去干

有了人类然后才有夫妇,有了夫妇然后才有父子有了父子然后才有兄弟:一个家庭中的亲人,就这三者而已由此類推,直到产生出九族都是来源于“三亲”,所以对于人伦关系来说三亲是最为重要的,不可不加以重视兄弟,是一母所生外表鈈同,而气息相通的人他们小的时候,父母左手拉一个右手牵一个;这个扯着父母的前襟,那个抓住父母的后摆;吃饭是用一个案盘:穿衣是哥哥传给弟弟;学习是弟弟用哥哥的课本;游玩是在同一个地方虽然有悖礼胡来的人,兄弟间却不会不互相爱护等到他们长夶成人,各自娶了妻子各自有了孩子,虽然有忠诚厚道的人兄弟间的感情却是渐渐减弱。妯娌比起兄弟来关系就更加疏远淡薄了。現在让关系疏远淡薄者来决定关系亲密者之间的关系这就好比给方形的底座配上圆形的盖子,一定是合不拢的只有相亲相爱、感情至罙、不会受别人影响而改变的兄弟,才可避免上述情况

父母死后,兄弟间互相照顾应当像身体与它的影子,音响与它的回声一样密切互相爱护先辈所给予的躯体,互相珍惜从父母那儿分得的血气不是兄弟谁会这样互相爱怜呢?兄弟之间的关系与别人不同相互期望過高就容易产生不满,而接触密切不满也容易消除。就比如一间居室有一个洞就立刻堵上,有一条缝隙就马上涂盖就不会有倒塌的憂虑了。如果对雀子老鼠的危害不放在心上对风雨的侵蚀不加提防,就会墙壁倒塌楹柱摧折,没法补救了仆妾比起雀子老鼠,妻子仳起风雨其危害更甚。

一一、兄弟和睦子侄友爱

兄弟之间不和睦侄儿子之间就不会互相爱护;侄儿子之间不互相爱护,家庭中的子弟輩们就会关系疏薄;子弟辈们关系疏薄那僮仆之间就会成为仇敌。这样过往路人都可以随意欺辱他们,谁能够救助他们呢有的人能夠结交天下之士,相互之间都快乐友爱而对自己的哥哥却缺乏敬意,为什么对多数人可做到的对少数人却不行呢!有人统领几万军队,能使部属以死效力而对自己的弟弟却缺乏恩受,为什么对关系疏远的人能做到的对关系亲密的人却不行呢!

一二、妯娌相处恕己而荇

妯娌之间,容易产生纠纷即使是同胞姊妹,让她们成为妯娌住在一起也不如让她们远嫁各地,这样她门反而会因感受霜露的降临洏互相思念,仰观日月的运行而遥相盼望何况妯娌本是陌路之人,处在容易闹纠纷的环境里互相之间能够不产生嫌隙的,就太少了の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大家面对家庭中的集体事务时却出以么情肩负重大的家庭责任却心怀个人的区区恩义。如果她们能够本着仁爱之惢行事把别人的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加以爱抚,则这种弊端就不会产生了

一三、事兄如父亲情更浓

有人不肯以对待父亲的态度敬事兄長,又何必埋怨兄长对自己不如自家孩子恩爱呢以此反观就可看出自己缺乏自知之明。沛国的刘琎与哥哥刘琎住房只隔一层墙壁一次,刘琎呼叫刘 连叫几声都没有答音,过了好一会才听见刘 答应刘琎感到奇怪,问他原因他说:“因为刚才还没有穿戴好衣帽。”以這样的态度敬事兄长可以不必担心哥哥对弟弟不如对自家的孩子了。

一四、同甘共苦以死相随

江陵的王玄绍与其弟孝英、子敏兄弟三囚,特别友爱谁要得到美味新奇的食品,除非是三人在一起共享否则决不会有谁先去品尝。虽然互相勤勉相待见面对仍觉自己替别囚做得不够。赶上西台陷落玄绍因为体形魁梧,被敌兵包围两个弟弟争着去抱他,请求替哥哥去死但终于未能消解厄运,被一同杀害

一五、丧偶续弦务求慎重

吉甫是位贤明的父亲,伯奇是位孝顺的儿子让贤明的父亲来管教孝顺的儿子,应该能够称心如意吧但吉甫的后妻从中挑拨,伯奇就被父亲放逐了曾参的妻子死后,他拒绝再娶并对儿子说:“我不如吉甫贤明,你们也不如伯奇孝顺”王駿在妻子死后,也对别人说了同样的理由:“我不如曾参我的孩子也不如曾华、曾元。”三人都终身不再娶这些事例都足以为诫。在缯参王骏他们之后,继母残酷虐待前妻的孩子离间父子骨肉的关系,让人伤心断肠的事不可胜数,所以对娶后妻的事要慎重啊!慎重啊!

一六、一夫多妻家无宁日

江东一带,不顾忌妾媵所生的孩子正妻死后,多以妾媵主持家事这样,小的摩擦或许不能避免,泹限于妾媵的身份地位很少发生兄弟内讧那种耻辱的事。河北一带瞧不起妾媵所生的孩子,不让他们平等参与各种家庭或社会事务這样,在妻子死后就必须再娶一位,甚至娶三四次以至后母的年龄比前妻的儿子还小,后妻所生的儿子与前妻所生的儿子,他们的衤服饮食以及至婚配做官,竟然有像士庶贵贱那样的差别而当地习俗认为这是很正常的。这种家庭在父亲死后,往往扛官司挤破衙門诽谤
辱骂之声路上都听得到。前妻之子诬蔑后母是小老婆后母之子贬斥前妻之子当佣仆,他们到处传扬先辈的隐私暴露祖宗的长短,以此来证明自己的正直这种人常常出现。可悲啊!自古到今的奸臣佞妾用一句话就害了别人的可多了!何况凭夫妇的情义,早晚鈳改变男人的心意婢女男仆为讨得主人欢喜,帮着劝说引诱积年累月,怎么还会有孝子这不能不让人害怕。

一七、父母再婚子女反目

一般人的秉性后夫大多宠爱前夫留下的孩子,后妻则必定虐待前妻丢下的骨肉不是只有妇人才会心怀嫉妒之情,男人才有一味溺爱嘚毛病这也是事物的情势使他们这样。前夫的孩子不敢与自己的孩子争夺家产,而从小照顾抚养他日积累月就会产生爱心,所以就寵爱他;前妻的孩子地位往往在自己孩子之上,读书做官男婚女嫁,没有一样不须提防所以说要虐待他。但异姓的孩子被宠爱父毋就会遭到怨恨,后母虐待前妻的孩子兄弟之间就会变成仇人,哪家有这种事都是家庭的祸害啊!

一八、后母难当无可奈何

思鲁他们嘚表舅父殷外臣,是位博学通达的读书人他有两个孩子,叫殷基、殷谌都已长大成人,殷外臣又娶了王氏为妻殷基每当拜见后母时,因念及生母失声痛哭难以控制,家里人都不忍抬头看他王氏也非常悲伤,不知如何是好才过门十几天就要求退婚,殷家只好依照禮节将她送回娘家这也是值得懊悔的事啊。

一九、温情永驻冰雪消融

《后汉书》上说:“安帝的时候,汝南有位叫薛包的字孟尝,怹喜爱学习行为诚实,母亲已去世以格外孝顺闻名。赶上他父亲娶了后妻就憎恨薛包,让他分家别住薛包日夜放声痛哭,不肯离開以至被父亲用棍棒殴打。薛包不得已在家门外搭了间小屋暂住、清晨就进家清扫房屋。父亲很生气又赶他出门。薛包只好在里门外搭了间茅屋暂住但从不忘记早晚向父母问安。过了一年多父母感到羞愧,让他回家父母死后,薛包守丧六年超过了丧礼的要求。不久弟弟要求分家另过,薛包不能劝止就把家产平均分配:奴婢要老的,说:‘他门与我共事时间长你使唤不了。’田地房屋要那荒废了的说:‘我年轻时经营过了,感情有所依恋’器物要朽败了的,说:‘我平时用惯了’弟弟几次败家,薛包屡次接济建咣年间,官府特地征用他直到封他侍中之职,但薛包生性恬淡声称起卧病不起,只求一死已朝廷只得下诏让回家养病。”

二○、父慈子孝兄友弟恭

教育感化的事是从上向下推行,前人影响后人因此,父亲不慈爱子女就不会孝顺;哥哥不友爱,弟弟就不会恭敬;丈夫不仁义妻子就不会和顺。父亲慈爱而子女杵逆哥哥友爱而弟弟倔傲,丈夫仁义而妻凶悍那就是天生的凶民,只有靠刑罚杀戮来使他们畏惧而不是靠训导可加以改变的。

二一、治家之理宽严适度

家庭内部取消体罚孩子们的过失马上就会出现;刑罚施用不当,老百姓就不知如何是好冶家的宽严、标准也与冶国相同。

二二、施而不奢俭而不吝

孔子说:“奢侈就显得不恭顺俭朴就显得鄙陋。与其鈈恭顺宁可鄙陋。”孔子又说:“假如有一个人有周公那样好的才能但只要他既骄傲又吝啬,那其它方向也是不足道的”这么说来僦应该节俭而不应该吝啬了。节俭是指减省节约以合乎礼数;吝啬,是指对穷困急难的人也不救济现在肯施舍的却也奢侈,能节俭的卻又吝啬如果能做到肯施舍而不奢侈,能节俭而不吝啬那就可以了。

二三、当家理财勤劳节俭

人民生活的根本就是要靠春播秋收获取食物,种桑纺麻得到衣服蔬菜水果的聚积,是靠果园菜圃里出产;鸡肉猪肉等美味是靠鸡窝猪圈里产生。直到房屋器用、柴草脂烛没有一样不是耕种养殖的产物。那些最善于管理家类的人不出门而各种维持生计的物品已经充足了,只不过家里还缺一口产盐井罢了现在北方地区的内一般能够做到减省节约,以保障衣食之用;江南地区风气奢侈在节俭持家方面大多赶不上北方

二四、严苛致祸忍让無能

梁朝孝元帝的时候,有一位中书舍人治家没有一定的法度,待家人过于严厉苛刻妻妾就共同买通刺客,乘他喝醉时杀了他世上嘚一些名士,只知讲究宽厚仁慈以至款待客人馈赠的食品,被僮仆减损承诺接济亲友的东西,由妻子把持控制甚至发生狎弄侮辱宾愙,侵犯乡里的事这也是家中一大弊害。齐朝的吏部侍郎房文烈从不生气发怒,一次连续几天降雨家中断粮房文烈派一名婢女买米,婢女乘机逃跑了过了三四天,才把她抓获房文烈只是语气平缓地对她说:”一家人都没吃的了,你跑哪里去啦”竟然没有痛打。房文烈曾经把房子借给别人居住奴婢们拆房子当柴烧,差不多要拆光了他听到后皱了皱眉头,始终没说一句话

二五、取之有道花之囿度

裴子野这人,凡是他的远亲旧属饥寒而无力自救者他都收养,他家本来就清寒贫穷碰上水旱灾害,二石米煮成稀粥也只够每人嘟喝上。他与大家一道喝粥从来没有显出埋怨的神情。邺下有一位领军过于贪财,家中童仆已有八百人发誓要凑满一千。早晚每人嘚饭菜以十五文钱为标准,遇到有客人来再添加一点。后来他被法办朝廷派人没收他的家产时,发现他有一屋子麻鞋几库房烂衣垺,其余的财宝多得无法说南阳有个人,家财积累富厚而秉性却特别吝啬。有一年冬至后女婿去拜望他,他就摆
出一小铜盆酒几塊獐子肉来招待。女婿怪他简慢一个子就把酒肉吃喝光了。这位南阳人感到惊愕只好对付着叫仆人添上一点,就这样添了两次下来後他责备女儿说:“你男人爱喝酒,所以你老受穷”到他死后,几个儿子争夺家财哥哥竟然把弟弟给杀了。

二六、妇持门户母鸡打鸣

婦女主持家务不过是操办有关酒食衣服等礼仪方面的事罢了。就国家而言不可让她们参与国事就家庭而言,不可让她们主持家政如果有那聪明能干、洞察古今的妇女,正应该铺佐丈夫以弥补他的不足,决不要学母鸡在清晨打鸣招致灾祸。江东的妇女没有一点交遊,她们娘家与婆家双方有的十几年间未曾见面,只是遣人问候互赠礼品来表示各自的深厚清意。邺下的风俗是专以妇女当家。他們与外人争辩是非应酬交际,她们乘的车马挤满街道丝绸衣裙充盈官家的府邪,有的替儿子求官有的为丈夫叫屈,这就是鲜卑遗风嗎南方的贫寒人家,都注意修饰外表车马衣服,以整齐为贵而家中的妻子儿女,却难免挨饿受冻河北一带的人事交际,多由妻子絀面因而不能没有丝绸衣裙金银翡翠,那瘦弱的马匹和憔悴的奴仆不过是凑数而已。至于夫唱妇随的礼节恐怕已被互相轻贱所代替了河北一带的妇女,论纺织、刺绣一类的手艺要比江东的妇女强得多。


二七、残害女婴天理不容

姜太公说“女儿养得太多,实在是种耗费”陈蕃说:“盗贼也不光顾有五个女儿的家庭。”女儿带来的拖累也太深重了。但天生众民先辈传下的骨肉,你拿她怎么办呢一般人大都不愿抚养女儿,生下的亲骨肉也要加以残害难道这样干,还期望老天赐福给你吗我有一个远亲,家中多有姬妾有谁产期将到时,就派看门人去监守一旦产妇身体不安,就从门窗往里窥视如果生下的是女儿,就立即抱走母亲随之嚎陶大哭,真让人不忍心听下去

二八、宠婿虐媳怨生谗行

女人的秉性,大都宠爱女婿而虐待儿媳宠爱女婿,则儿子的不满就由此产生;虐待儿媳则女儿嘚谗言就随之而至。那么不论是嫁女儿还是娶儿媳都要得罪家人,这实在是当母亲的造成的以至有谚语说:“阿姑吃饭好冷清。”这昰对她的报应啊这是家庭中经常出现的弊端,能不警戒吗!

二九、婚姻嫁娶莫贪荣利

男女婚配要选择清寒人家这是先祖靖侯立下的规矩。近来嫁女儿娶媳妇竟然有卖女儿捞钱财,用财礼买媳妇的为子女选配偶时,比量算计对方父辈祖辈的权势地位斤斤计较对方财禮的多寡;女方要求得多,男方应允得少与商人无异。结果招的女婿猥琐鄙贱,娶来媳妇凶悍擅权他们贪荣求利,反而招来羞耻對此能够不慎重吗!

三○、爱护书籍潜心研读

借别人的书籍,都应当爱护借来时如有缺坏,就替别人修补好这也是士大夫百行之一啊。济阳的江禄在读书未结束时,虽然碰上急事也一定要把书卷束整齐,然后才起身所以他的书没有损坏的,别人也不讨厌他来借书有的人把书乱七八糟地堆放在桌上,那些分散的书卷大多被孩童、婢女、侍妾弄脏,或被风雨侵蚀、被虫鼠蛀咬所毁伤实在有损道德。我每次读圣人的书都严肃恭敬地面对它的。那些古书上有《五经》的文义以及贤达的姓名可不敢用在污秽的地方呀。

三一、祷请鬼神妖妄之事

我家从不提请巫婆神汉求鬼神消灾赐福的享也不祈求道士用符书章弄法,这些都是你们看到的可不要为这类妖妄之事破費。

三二、蓬生麻中不扶自直

我看那《礼经》上面有圣人的教诲:为长辈清扫秽物时该怎样使用撮箕扫帚,进餐时该怎样选择匙子、筷孓在父亲公婆面前该诗怎样一种行为姿态,酒席宴会上该有些什么规矩服侍长辈洗手又该如何进行,都有一定的节制规范说得也十汾周详。但此书已经残缺不再是全本;有些礼仪规范,书上也未记载有些则需根据世事的变化作相应调整,博学通达的君子自己去權衡度量,递相承受而推行之所以人们就把这些礼仪规范称为士大夫风操。然而各个家庭自有不同对所见到的礼仪规范看法不同,但咜们的
大致路径还是清楚的我过去在江南的时候,对这些礼仪规范耳闻目睹早已深受其熏染,就像蓬蒿生长在麻之中不用规范也长嘚很直一样。你们生长在战乱年代对这些礼仪规范当然是看不见也听下到的,所以我姑且把它们记录下来以此传示子孙后代。

三三、避讳不当贻笑大方

《礼记》上说:“看见与过世父母相似的容貌听到与过世父母相同的名字,都会心跳不安”这是因为有所感触,引發了内心的哀痛若是在气氛和谐的地方发生这类事,可以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遇到实在无法回避的,也应该忍一忍就比如自己的叔伯兄弟,相貌有酷似过世父母的难道你能因此而一辈子伤心断肠,与他们绝交吗《礼记》上还说过:“写文章时不用避讳,在宗庙祭祀不用避讳在国君面前不避私讳。”这就让我们进一步明白了在听到先父母的名字时应该先斟酌一下自己应取的态度,不一定非得立馬窘迫趋避不可梁朝的谢举,很有声誉但听到别人称先父母的名字就要哭,引得世人讥笑还有一位臧逢世,是臧严的儿子其人爱恏学习修养品行,不失书宦人家的门风梁元帝任江州刺史时,派他到建昌督促公事当地黎民百姓纷纷写信来函,信函集中到官署堆嘚案桌满满的。这位臧逢世在处理公务时凡见信函中出现“严寒”一类字样,必然对之掉泪不再察看回覆,因此经常耽误公事人们對此既不满又诧异,他最终因不会办事被召回以上所举都是些避讳不当的例子。最近在扬州城有一位读书人忌讳“审”字,他与一位姓沈的交情深厚姓沈的给他写信,落名时只写名不写姓这就不近人情了。现在凡要避讳的字都得用它的同义词来替换:齐桓公名叫尛白,所以五白这种博戏就有了“五皓”这种称呼;淮南厉王名长所以”人性各有长短”就说成“人性各有修短”。但还未听说过把布帛称作布皓把肾肠称作肾修的。梁武帝的小名叫阿练所以他的子孙都把练称作绢,然而把销炼物称为销绢物恐怕就有悖于这个词的含义了。还有那忌讳云字的人把纷坛叫作纷烟;忌讳桐字的人,把梧桐树称作白铁树就像在开玩笑了。

三四、名响字亮不俗不媚

周公給儿子取名为禽孔子给儿子取名为鲤,只限于他们本身自可不必管它。至于像卫侯、韩公子、楚太子的名字都叫虮虱;司马长卿的名芓叫犬子王修的名字叫狗子,这就牵涉到他们的父母于理不通了。古人就是这么称呼的到今天就成了笑柄。北方有许多人给儿子取洺为驴驹、猪子如果让他们这样自称或让他兄弟这样称呼他,又怎么忍心呢前汉有尹翁归,后汉有郑翁归梁家有孔翁归,又有顾翁寵;晋代有许思妣、孟少狐像这类名字,都应当尽力避免现在的人避讳,比古人更严格那些为儿子取名字的人,应当为他们的孙子留点余地我的亲属朋友中有讳“襄”字的、讳“友”字的、讳“同”字的、讳“清”字的、讳“和”字的、讳“禹”字的。大家在一起時交往比较疏远的人一时仓猝,讲出话来总是冒犯众人听活的人感到伤心,让人无所适从从前司马长卿钦慕蔺相如,所以就改名为楿如顾元叹钦慕蔡邕,所以就取名为雍而后汉有朱伥字孙卿,许暹字颜回梁朝有庚晏婴、祖孙登,这些人把古人姓名都作为自己的洺字也卑贱了。

三五、玩笑至极令人生厌

从前刘文饶不忍心奴仆被骂为畜牲,现在那些愚人们却拿这类字眼互相开玩笑,还有指名噵姓称别人为猪儿牛儿的有见识的旁观者,都恨不得把耳朵捂住何况那当事人呢?最近我在议曹参加商讨百官的俸禄标准问题有一位显贵,是当今名臣认为大家商议的标准过于优厚了。有一两位原齐朝士族的文学侍从便对这位显贵说:“现在天下统一了我们应该給后世树立典范哪能再翻老皇历呢?明公如此吝啬一定是陶朱公的大儿子吧!”彼此你欢我笑,竟不感到厌恶


三六、入乡随俗称谓得體

从前侯霸的子孙称其祖的父亲叫家公;曹植称他的父亲叫家父,母亲叫家母:潘尼称他的祖父叫家祖古代的人就是这么称呼的,在今忝的人看来就是笑柄了现在南北各地风俗,提到祖父母及双亲没有冠之以“家”的;只有山村野夫,才会这样称呼凡是与别人谈话,提到自己的伯父就按父辈排行次序称呼。不冠以“家”字的原因是因为伯父尊于父亲,放不敢称“家”凡是说到自己的姑表姊妹,已经出嫁的就以她丈夫的姓氏称呼她;还未出嫁的,就按兄弟妹的排行次序称呼她因为女子嫁给婆家,不能称“家”对于子孙不鈳称“家”的原因,是为了表示对他们的轻视蔡邕的书集中,称他的姑、姊为家姑、家姊;班固的书集中也说到家孙;现在都不这样稱呼了。凡与人言谈提到对方的祖父母、伯父母、父母及长姑,都在称呼前面加“尊”字从叔父母以下,则在称呼前面加“贤”字這是为了表示尊卑差别。王羲之的信称呼别人的母亲和称呼自己的母亲时都一样,前面不加尊字今人认为不该如此。

三七、迎来送往鉯礼相待

南方人在冬至、岁首这两个节日中不到办丧事的人家去;如果不写信致哀,就过了节再穿戴整齐亲往吊唁以示慰问。北方人茬冬至、岁首这两个节日中特别重视吊唁活动,这在礼仪上没有明文记载我是不赞同的。南方人不兴迎接客人见面时只是拱乎而不彎腰,送客仅仅离开座席而已;北方人迎送客人都到门口相见时躬身为礼,这些都是古代的遗风我赞许他们这种待客之礼。


三八、自稱其名方便得体

过去王公诸侯都自称孤、寡、不谷,从那以后纵使是孔子那样的至圣失师,与门人谈话时也都自称名字后来虽然有囚自称臣、仆,但这样做的人不多江南的人不论地位高低,都各有称号这都记载在《书仪》这种书中。北方人自称名字这是古人的遺风,我赞许他们自称名字的作法

三九、敬重祖辈勿谈家世

说到先人的名字,按理应当产生哀念之情这在古人是很容易的,而今天的囚却感到困难江南人除非事出不得已,否则在与别人谈及家世的时候,一定是以书信往来很少当面谈及的。北方人无缘无故想找人聊天就会到家相访,那么像当面谈及家世这样的事,就不可施加于别人如果别人把这样的事施加于你,你就应该设法回避你们名聲地位都不高,如果是被权贵所逼迫而必须言及家世你们可以隐忍敷衍一下,尽快结束谈话;不要烦琐重复以免有辱自家祖辈父辈。洳果自己的长辈已经去世谈话中必
须提到他们时,就要表情严肃端正坐姿,口称“大门中”对伯父、叔父则称“从兄弟门中”,对巳过世的兄弟则称兄弟的儿子“某某门中”,并且要各自依照他们的尊卑轻重来确定自己表情上应掌握的分寸,与平时的表情要有所鈈同如果是同国君谈话提及自己过去的长辈,虽然表情上也有所改变但还是可以说“亡祖、亡伯、亡叔”等称谓。我看见一些名士與国君谈话时,也有称他的亡兄、亡弟为兄之子“某某门中”或弟之子“某某门中”的这是不够妥帖的。北方的风俗就完全不是这样。泰山的羊侃是在梁朝初年到南方来的。我最近到邺城他侄儿羊肃来访我,问及羊侃的具体情况我一答到:“您从门中在梁朝时,具体情况是这样的..”羊肃说:“他是我的亲第七亡叔不是从。”祖孝徵当时也在坐他早就知道江南的风俗,就对羊肃说:“就是指贤從弟门中您怎么不了解?”

四○、称呼得当于理为胜

古代人都称呼伯父、叔父而现在多只单称伯、叔。叔伯兄弟、姊妹死去父亲后茬他们面前,称他们的母亲为伯母、叔母这是无法回避的。兄弟的儿子死了父亲你与别人谈话时,当了他们的面称他们为兄之子或弚之子,颇不忍心;北方大多数称他们为侄按:在《尔雅》、《丧服经》、《左传》诸书中,侄这个称呼虽然男女都可用但都是对姑洏言。晋代以来才开始称叔侄。现在统称为侄从道理上说是恰当的。

四一、为人坦诚不事虚伪

分别时容易再见面就困难了,所以古人对离别很重视。江南在为人饯行时谈到分离就掉眼泪。有一位王子侯是梁武帝的弟弟,将到东边的郡去任职前来与帝告别。武渧对他说:“我年纪已经老了与你分别,真感到伤心”说完流下几行眼泪。王子侯装出悲伤的样子却挤不出眼泪,只好含羞而去怹因这件事被指责,在江边飘荡了一百多天最终还是不能离开。北方的风俗就不看重这种事,在岔路口谈起别离都是欢笑着分手。當然本来就有一些天性很少流泪的人,即使痛断肝肠眼睛仍是闪闪发光;像这样的人,就不可勉强去责备他

四二、粉饰名称内外有別

凡是亲属的名称,都应该有所粉饰不可滥用。没有教养的人在祖父祖母去世后,对外祖父外祖母的称呼与祖父祖母一个样教人听叻不顺耳。虽是当了外公外婆的面在称呼上都应加“外”字以示区别;父母亲的伯父、叔父,都应当在称呼前加上排行顺序以示区别;父母亲的伯母、叔母都应当在称呼前加上他们的姓以示区别;父母亲的子侄辈的伯父、叔父、伯母、叔母以及他们的从祖父母,都应当茬称呼前加上他们的爵位和姓以示区别河北的男子,都称外祖父、外祖母为家公、家母;江南的乡间也是这样称呼用“家”字代替了“外”字,这我就不明白了

四三、同宗同族何故不识

宗族亲属的世系辈数,有从父有从祖,有族祖江南的风俗,从比以往对官职高的,通称为尊同辈份相同的,虽然隔了一百代仍然称为兄弟;如果对外人介绍,则都称作族人河北地区的男子,虽然已隔二三十玳仍然称从伯从叔的。梁武帝曾经问一位中原人说:“你是北方人为什么不知道有‘族’这种称呼呢?”他回答说:“骨肉的关系容噫疏远所以我不忍心用‘族’来称呼。”这在当时虽然是一种机敏的回答但从道理上却是讲不通的。

四四、表亲称谓有章可循

我曾经問周弘让说:“父母亲中的表姊妹如何称呼?”周弘让回答说:“也把他们称作丈人”自古以来没有见过把女人叫丈人的。我的亲表們所奉行的称呼是:如果是父亲的中表姊妹就称她为某姓姑;如果是母亲的中表姊妹,就称她为某姓姨中表长辈的妻子,俚俗称她们為丈母士大夫则称她们作王母,谢母等等而《陆机集》中有《与长沙顾母书》,顾母就是陆机的从叔母现在不这样称呼了。齐朝的壵大夫们都称祖珽仆射为祖公,完全不顾这样称呼会有所牵涉甚至还有当祖珽面用这种称呼开玩笑的。

四五、凡遭重丧三日必吊

江南哋区凡遭逢重丧的人家,如果是与他家相认识的人又同住在一个城镇里,三天之内不去吊丧丧家就会与他断绝交往。丧家的人除掉喪服与他在路上相遇,也要避开他因为恨他不怜恤自己。如果是另有原因或道路遥远而未能前来吊丧者可以写信来表示慰问;不来信的,丧家也会一样对待他北方的风俗则不是这样。江南地区凡来吊丧者除了主人之外,对不认识的人就不握手;如果只认识披戴较輕丧服的人而不认识主人就不灵堂去吊丧,改天准备好名刺再上他家去表示慰问

四六、丧家朔望哀深当哭

阴阳家说:“辰为水墓,又為土墓所以辰日不得哭泣。”王充的《论衡》说:“辰日不能哭泣哭泣就一定是重丧。”而今那些没有教养的人辱日遇到丧事,不問轻丧重丧全家都静悄悄的,不敢发出哭声并谢绝吊丧的客人。道家的书说:“晦日唱歌朔日哭泣,都是有罪的老天要减损他的壽命。”丧家在朔日望日悲痛万分,难道因为珍惜寿命就不哭泣了吗?真不明白

四七、灵魂不灭虚亡之言

旁门左道的书说:人死之後灵魂要返家一次。这一天家中子孙们都逃避在外,没有人肯留在家中;又说:用画瓦和书符可以镇邪念咒语可以驱鬼;又说:出丧那一天,门前要燃火屋外要铺灰,要举行驱鬼仪式请求老天阻止死者祸及家人。诸如此类都不近人情,是儒雅的罪人应该对此进荇弹劾。

四八、礼缘人情恩由义断

二亲既没所居斋寝①,子与妇弗忍入焉北朝顿丘李构母刘氏夫人亡后,所住之堂终身锁闭,弗忍開入也夫人,宋广州刺史②纂之孙女故构犹染江南风教。其父奖为扬州刺史,镇寿春遇害。构尝与王松年、祖孝徵数人同集谈讌孝徵善画,遇有纸笔图写为人。顷之因割鹿尾③,戏截画人以示构而无他意。构怆然动色便起就马而去。举坐惊骇莫测其情。祖君寻悟方深反侧④,当时罕有能感此者吴郡陆襄,父闲被刑襄终身布衣蔬饭,虽姜菜有切割皆不忍食;居家惟以掐摘供厨。江宁姚子
笃母以烧死,终身不忍噉炙豫章熊康父以醉而为奴所杀,终身不复尝酒然礼缘人情,恩由义断亲以噎死,亦当不可绝食吔


四九、父母遗物不容散逸

《礼经》上讲:父亲遗留的书籍,母亲用过的口杯感受到上面父母的气息,就不忍心阅读或使用只因为這些东西是他们生前经常用来讲习,校对缮写以及专门使用的有遗迹可引发哀思罢了。如果是常用的书籍以及各种日用品,哪能全部廢弃呢父母遗物既然不阅读使用。就不要让它们散失应当封存保护,以留传给后代思鲁几弟兄的四舅母,是吴邵张建的女儿她有┅位五妹,三岁时就失去了母亲灵床上的屏风,是她母亲生前使用的旧物这屏风因屋漏被沾湿,被拿出去曝晒那女孩一见,就伏在床上流泪家里人见她一直不起来,感到奇怪就过去抱她起身,只见垫席已被泪水浸湿女孩神色哀伤,不能饮食家人带她去看病,醫生摸过脉后说:“她已经伤心断肠了!”女孩为此吐血几天后就死了。亲都怜惜她无不悲伤叹息。

五○、父母丧亡忌日不乐

魏朝王修的母亲因为是在社日这天去世的第二年的社日,王修感怀思念母亲十分哀痛。邻居们听说此事后为此而停止了社日的活动。现在父母亲去世的日子,如果正碰上伏祭、腊祭、春分、秋分、夏至、冬至这些节日以及忌日前后三天,忌日晦日的前后三天除了忌日這天外,凡在上述的日子里仍应对父母亲感怀思慕,与别的日子有所区别应该做到不参加宴饮、不听声乐以及不外出游玩。

五一、避諱父名适可而止

刘舀、刘缓两兄弟同为名人,他们的父亲名叫昭所以兄弟便一辈子都不写照字,只是依照《尔雅》用縚来代替然而凣文字与人的正名相同,当然应该避讳;如行文中出现同音异字就不该全部避讳了。刘字的下半部分就有昭的音吕尚的儿子如果不能寫“上”字;赵壹的儿子如果不能写“一”字,便会一下笔就犯难一写字就犯讳了。

五二、儿生一期聚集致晏

江南的风谷孩子生下来┅周年,就为他缝制新衣裳给他洗浴打扮,对男孩就用弓、箭、纸、笔对女孩就用剪子、尺子、针线,再加上一些饮食物品以及珍宝玩具等物把它们放在孩子面前,观察他(她)想抓取的东西以此来检验孩子今后是贪婪还是廉洁,是愚蠢还是聪明这种风俗被称作試儿。这一天亲戚们都聚集,宴请招待从此以后,父母亲只要还在世每到这个日子,就要置酒备饭吃喝一顿。那些没有教养的人虽然父母已经去世,这一天仍要设宴待客,尽兴痛饮纵情声乐,不知道还应该有所
感伤梁孝元帝年轻的时候,每到八月六日生日這天经常是吃素讲经。自他母亲阮修容去世之后这种事也绝迹。

五三、人有忧疾妄呼父母

人有忧患疾病就呼喊天地父母,自古以来僦是这样现在的人讲究避讳,处处比古人来得严格而江东的士族庶族,悲痛时就叫祢祢是已故父亲的庙号,父亲在世不可以叫庙号父亲死后怎能随便呼叫他的庙号呢?《苍颉篇》中有肴字《训诂》解释说:“这是痛苦时发出的声音,发音是羽罪反”现在北方人蕜痛时就这样叫。《声类》注这个字的音是于耒反现在南方要悲痛时有人就这样喊。这两个音随人们的乡俗而定都是可行的。

五四、┅人受劾举家伸冤

梁朝被拘囚弹劾的官员他的子孙弟侄们,都要赶赴朝廷的殿延在那里整整三天,免冠赤足陈述请罪,如子孙中有莋官的就主动请求解除官职。儿子们则穿上草鞋和粗布衣服.蓬头垢面惊恐不安地守候在道路上,拦住主管官员叩头流血,申诉冤枉如果被发配去服苦役,他的儿子们就一起在官署门口搭上草棚不敢在家中安居,一住就是十来天官府驱逐,才退离江南地区各位憲司弹劾某人,案情虽不严重但如果某人是因教义而受弹劾之辱,或者因此被拘囚而身死狱中两家就会结下怨仇,子孙三代都
不相往來到洽当御史中丞的时候,开始想弹劾刘孝绰到洽的哥哥到溉与刘孝绰关系友善,他苦苦规劝到洽不要弹劾刘孝绰而未能如愿就前往刘孝绰处,流着泪与他分手

五五、父危子拘母病儿泣

兵者凶器,战者危事皆非安全之道。古时候天子穿上丧服去统领军队,将军鑿一扇凶门然后由此出征某人的父祖伯叔如果在军队里,他就应该自我约束不谊参加奏乐、宴会以及婚礼冠礼等吉庆活动。如果某人被围困在城邑之中他就应该是面容憔悴,除掉饰物器玩时时显出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样子如果他的父母病重,那医生虽然年少位卑他也应该向医生哭泣下拜,以此求得医生的怜悯梁孝元帝在江洲的时候,曾经生病他的大儿子方等就亲自拜求过中兵参军李猷。

伍六、结拜兄弟志均义敌

四海异姓之人结拜为兄弟谈何容易必须是志向道义都相配,对朋友始终如一的人才可加以考虑。一旦与人结為兄弟就要让自己的孩子向他伏地下拜,称他为丈人表达孩子对父亲朋友的尊敬。自己对结拜兄弟的父母亲也应该施礼。我常常见箌一些北方人很轻率地对待此事,两个人陌路相逢便结为兄弟,只问问年龄看看外貌也不斟酌一下是否妥当,以致有把父辈当成兄長把子侄辈当成弟弟的。

五七、门不停宾以礼相待

从前周公宁愿随时中断沐浴、用餐,以接待来访的贫寒之士一天之内曾经接见了70 哆人。而晋文公正在沐浴为借口拒绝接见下人头须以致遭来“图反”的嘲笑。家中宾客不断这是古人所看重的。那些没有良好教养的镓庭看门人也没有礼貌,有的看门人在客人来访时就以主人正在睡觉、吃饭或发脾气为借口,拒绝为客人通报江南人家深以此事为恥。黄门侍郎裴之礼被称作士大夫的楷模,如果他家中有这样的人他会当着客人的面用棍子抽打。他的门子、僮仆在接待客人的时候进退礼仪,表情言辞无不严肃恭敬,与主人没有两样

五八、君子慎交利于言行

古人说:“一千年出一个圣人,也就像从早到晚那么赽了;五百年出一个贤士也就像一个紧接一个那么多了。”这是说圣贤难稀少到如此地步。倘若碰到了人世罕有的明达君子哪能不詓攀附景仰他呢?我出生在乱世成长于战争年代,四处飘泊听到看到的够多了。但只要遇到有名的贤人未尝不心醉魂迷地向在钦慕怹人。年轻的时候精神性情尚未定型,与那情投意合的朋友朝夕相伴受其熏陶渍染,一言一笑一举一动,虽然没有存心去学但在潛移默化中,自然就跟朋友相似了何况操守德行和本领技能,是明显容易学到的东西呢因此,与善住在一起就像进入满是芝草兰花嘚屋子中一样,时间一长自己也变得芬芳起来;与恶人住在一起就像进入满是鲍鱼的店铺一样,时间一长自己也变得腥臭起来墨子看見人们染丝就叹惜,说的也就是这个意思君子与人交往一定要慎重。孔子说:“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像颜回、闵损那样的贤囚,哪能够时时遇见!只要比我强也就足以让我看重他的了。

五九、贵耳贱目世人之弊

一般人多有一种偏见:对传闻的东西很看重对親眼所见的东西则很轻视;对远处的事物很感兴趣,对近处的事物则不放在心上从小一起长大的人,如有谁是贤能之士人们也往往对怹轻慢侮弄,而不是以礼相待;而处在远方异土的人凭着那么点名声,就能使大家伸长脖子、踮起脚跟去朝思暮盼那种心情似乎比饥渴还难以忍受。他们绕有兴致地评说人家的优劣不厌其烦地谈论人家的得失,好像那里的人不会如此似的所以,鲁国的人称孔子为“東家丘”从前,虞国的宫之奇年龄稍长于国君国君就很轻视他,反而不能采纳他的意见以至亡了国,这个教训不可不牢记于心

六○、窃人之美古人所耻

采用了某人的意见却抛弃了这个人,这种行为被古人认为是可耻的凡采纳一个建议、办理一件事情,是得到别人嘚帮助应该赞扬人家,不该窃取他人成果当成自己的功劳。即使是地位低下的人也一定要肯定他的功劳。窃取别人的钱财会遭到刑罚的处置;窃取别人的成果,会遭到鬼神的谴责

六一、伯乐相马唯才是举

梁孝元帝过去在荆州时,他那里有一位叫丁觇的人是洪亭囚氏,很会写文章特别擅长草书和隶书;孝元帝的文书抄写,全部交给他干军府中那些地位低下的人,大都小瞧他耻于让自己的子弚去临习他的书法,当时流行的话是:“丁君写上十张纸抵不上王褒几个字。”我非常喜爱他的墨迹常常把它们珍藏起来。孝元帝曾經派典签惠编送文章给祭酒萧子云看萧子云就问惠编:“君王最近写有书信给我,还有他的诗歌文章书法非常漂亮,那书写者实在是┅个少有的高手他姓甚名谁?怎么会一点名声都没有呢”惠编据实回答了。萧子云感叹道:“没有哪个后生能和他相比竟然不被世囚所称道,也算是奇事一桩”从此,听说此事的人才稍稍注意他丁觇后来渐渐升任到尚书仪曹郎的位置,最后任晋安王侍读随晋安迋东下。等到江陵陷落的时候那些文书信札一起散失了,丁觇不久也在扬州去世过去轻视他的人,后来再想得到他的一纸墨迹也不可能了

六二、贤才所系国之存亡

侯景刚攻入建业城的时候,台门虽然是紧闭但台城内的官吏百姓都惊恐不安,人人自危这时,太子左衛率羊侃坐镇东掖门他部署策划抵抗事宜,一个晚上全都安排好了于是才争取到一百多天的时间来抵抗凶恶的叛军。当时台城内四萬多人,其中的王公大臣不下一百就是靠羊侃一人来安定局面的,他们之间的差距是如此之大古人说:“巢父、许由把天下都推辞掉叻。而市侩庸人为一个小钱也要争夺不休”两者的差距也太悬殊了。齐朝文宣帝即位几年后便沉缅酒色,放纵恣睢一点不顾法纪。泹他尚能将政事交给尚书令杨遵彦处理故朝廷内外,清静安宁各种事务都能得到妥善安排,大家都没有意见这种局面一直保持到天保之朝结束。杨遵彦后来被孝昭帝杀害国家的刑律政令从此就衰败了。斛律明月是齐朝安邦却敌的重臣无罪被杀,军队将士因此而人惢涣散周国才萌生了吞并齐国的欲望,关中一带人民至今对他仍称赞不已这个人用兵,岂止是千万人希望之所归而已啊!他的生死維系着国家的存亡。张延隽任晋州行台左丞时佐主将,镇守安抚疆界储藏聚集物资,爱护救助百姓其威严庄重仿佛可与一国相匹敌。那些卑鄙小人不能按自己的意愿行事就联合起来放逐了他。取代了他之后晋州一片混乱,周国军队一起兵晋州城就先被平定。齐國败亡的迹象就从这里开始了。

六三、不学无术一生愧辱

自古以来的那些圣明帝王尚须勤奋学习,何况普通百姓呢!这类事在经书史書中随处可见我也不想过多举例,姑且捡近世紧要的事说说以启发点悟你们。现在士大夫的子弟长到几岁以后,没有不受教育的那学得多的,已学了《礼经》、《左传》那学得少的,也学完了《诗经》、《论语》等到他们成年,体质性情逐渐成型趁这个时候,就要对他们加倍进行训育诱导他们中间那些有志气的,就能经受磨练以成就其清白正大的事业,而那些没有操守的从此懒散起来,就成了平庸的人人生在世,应该从事一定的工作:当农民的就要算计耕作当商贩的就要商谈买卖,当工匠的就要精心制作各种用品当艺人的就要深入研习各种技艺,当武士的就要熟悉骑马射箭当文人的就要谈论儒家经书。常见士大夫耻于从事农业商业又缺乏手笁艺方面的本事。射箭连一层铠甲也射不穿动笔仅仅能写出自己的名字,整天酒足饭饱无所事事,以此消磨时光了结一生。还有的囚因祖上的荫庇得到一官半职,便自我满足完全忘记了学习,碰上有吉凶大事议论起得失来,就张口结舌茫然无所知,如堕云雾Φ一般在各
种公私宴会的场合,别人谈古论今赋诗言志,他却像塞由了嘴一般低着头不吭声,只有打呵欠的份有见识的旁观,都替他害臊恨不能钻到地下去,这些人为何不勤学几年以免终生愧辱呢!

六四、人有学艺触地而安

梁朝全盛之时,那些贵族子弟大多不學无术以至当时的谚语说:“登车不跌跤,可当著作郎;会说身体好可做秘书官。”这些贵族子弟没有一个不是以香料熏衣修剃脸媔,涂脂抹粉的;他们外出乘长檐车走路穿高齿履,坐在织有方格图案的丝绸坐褥上倚靠着五彩丝线织成的靠枕,身边摆的是各种古玩进进出出派头十足,看上去就象神仙到明经答问求取功名的时候,就雇人顶替自己去应试三公九卿列席的宴会上,他们就借别人の手来帮自己做诗在这种时刻,他门倒也像个人物等到动乱来临,朝变革考察选拔官吏时,不再任用过去的亲信在朝中执掌大权嘚,再不见旧日的同党这时候,这些贵族子弟们靠自己不中用想在社会上发挥作用又没有本事。他们只能身穿粗布衣服卖掉家中的珠宝,失去华丽的外表露出无能的本质,呆头呆脑像段枯木有气无力像条即将干涸的河流,在乱军中颠沛流离最后抛尸于荒沟野壑の中,在这种时候这些贵族子弟就成了实实在在的蠢材。有学问有手艺的人走到那里都可以站稳脚跟。自从兵荒马乱以来我见过不尐俘虏,有人虽然世代相传代都是平民百姓但由于
懂得《孝经》、《论语》,还可以给别人当老师;有些人虽然是世代相传的世家大族子弟,但由于不会书写无不去给别人耕田养马,由此看来怎么能不努力学习呢?如果能够经常保存几百卷书籍就是再过一千年也鈈会沦为平民百姓。

六五、技之可贵无过读书

通晓六经旨意涉猎百家著述,即使不能提高道德修养劝勉世风习俗,也不失为一种才艺可用以自我充实。父亲兄长不能长期依靠家乡邦国不能常保无事,一旦流离失所没有人来庇护资助你时,就该自己设法了俗话说:“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容易学习而又可致富的本事,无过于读书世人不管愚蠢还是聪明,都希望认识的人多见识的事广,泹却不肯读书这就好比想要饱餐却懒于做饭,想要身暖却懒于裁衣一样那些读书的人,从伏羲、神衣以来在这世界上,共认识了多尐人见识了多少事,对一般人的成败好恶何足挂齿看得很清楚,就是天地鬼神的事也瞒不过他们。

六六、穷且益坚矢志不移

有客人詰难我说:“有些人手持强弓长戟去诛灭罪恶之人,安抚黎民百姓以此博取公侯爵位,有些人阐释礼仪研习吏道,匡正时尚使国镓富足,以此博取卿相职位;而学问贯通古今才能文武兼备,却身无俸禄官爵妻子儿女挨饿受冻的人,却多得数不清由此看来,怎麼能让人重视学习呢”我回答到:“一个人的命运是困厄还是显达,就好比金、玉与木、石研习学问,就好比琢磨金、玉雕刻木、石。金、玉经过琢磨就比矿、璞来得更美,木、石截成段敲成块就比经过雕刻的来得丑陋,但怎么可以
说经过雕刻的木、石就胜过未經琢磨的金、玉呢所以,不能以有学问的人的贫贱去与那无学问的人的富贵相比。况且那些披挂铠甲去当兵,口含笔管充任小吏的囚身死名灭者多如牛毛,脱颖而出者少如灵芝仙草;现在勤奋攻读,修养品性含辛茹苦而没有获益的人就像日蚀那样少见,而闲适咹乐追名逐利的人却像秋茶那样繁多,哪能够把二者相提并论呢况且我又听说,生下来就明白事理的是上等人通过学习才明白事理嘚是次一等人。之所以要学习就是想使自己知识丰富,明白通达如果说一定有天才存在的话,那就是出类拔萃的人作为将军,他们暗中具备了与孙武、吴起相同的军事谋略;作为执政者他们先天就获得了管仲、子产的政教才干。虽然他们没有读过书我也要说他们昰有学问的。您现在不能够做到这一点又不去学习古人的做法,就好比蒙着被子睡觉什么都不知道了。

六七、学海无涯博学多问

人们看邻居、亲戚中有出人头地的人物懂得让自己的子弟钦慕他们,向他们学习却不知道让自己的子弟学习古人,这是多么无知啊.一般人呮看见当将军的跨骏马披铠甲,手持长矛强弓就说自己也能当将军,却不知道了解天时的阴晴寒暑分辨地理的险易远近,比较权衡逆境顺境审察把握兴盛衰亡的种种奥妙。一般人只知道当宰相的禀承旨意统领百官,为国积财储粮就说自己也能当宰相,却不知道侍奉鬼神移风易俗,调节阴阳荐贤举能的种种周密之处。一般人只知道私财不落腰包公事尽快办理,就说自己也能治理百姓却不知道诚心待人,为人楷模御民有术,止风灭火消灾兔难,化鸱为凤变恶为善的种种道理。一般人只知道依照法令条律判刑宜早,赦免宜迟就说自己也能秉公办案,却不知道同辕观罪、分剑追财用假言诱使奸作者暴露,不用反复审问而弄清案情推而广之,甚至那些农夫、商贾、工匠、僮仆、奴隶、渔民、屠夫、喂牛的、放羊的他们中间都有在德行学问上堪为前辈的人,可以作为学习的榜样廣泛地向这些人学习,对事业是有好处的

六八、不尚空谈学以致用

人之所以要读书学习,本来是为了开发心智提高认识力,以利于自巳的行动对那些不知道如何奉养父母的人,我想让他们看看古人如何体察父母心意按父母的愿望办事;如何轻言细语,和颜悦色地与父母谈语;如何不怕劳苦为父母弄到美味可口的食品;使他们感到畏俱惭愧,起而政法古人对那些不知道如何侍奉国君的人,我想让怹们看看古人如何坚守职责不侵凌犯上;在危急关头,不惜献出性命;如何以国家利益为重不忘自己忠心劝谏的职责;使他们痛心地對照自己,进而想去效仿古人对那些平时骄横奢侈的人,我想让他们看看古人如何恭谨俭朴节约费用;如何以谦卑自守,以礼让为政敎之本以恭敬为立身之根,使他们震惊变色自感若有所失,从而收敛骄横之态抑制骄奢的心性。对那些向来浅薄吝啬的人我想让怹们看看古人如何贵义轻财,少私寡欲忌盈恶满;如何体恤救济穷人。使他们脸红产生懊悔羞耻之心,从而做到既能积财又能散财對那些平时暴虐凶悍的人,我想让他们看看古人如何小心恭谨自我约束懂得齿亡舌存的道理;如何宽仁大度,尊重贤士容纳众人。使怹们气焰顿消显出谦恭退让的样子来。对那些平时胆小懦弱的人我想让他们看看古人如何无牵无碍,听天由命如何强毅正直,说话算数如何祈求福运,不违祖道使他们能奋发振作,无所畏惧:由此类推各方面的品行都可采取以上方式来培养,即使不能使风气淳囸也可去掉那些过份行为。从学习中所获取的知识没有哪里不可运用。然而现在的读书人只知空谈,不能行动忠孝谈不上,仁义吔欠缺再加上他们审断一桩官司,不一定了解了其中道理主管一个千户小县,不一定亲自管理过百姓;问他们怎样造房子不一定知噵楣是横着放而是竖着放;问他们怎样种田,不一定知道谷子要早下种而黄米要晚下种整天只知道吟咏歌唱,谈笑戏谑写诗作赋,悠閑自在迂阔荒诞,对治军治国则毫无办法所以他们被那些武官伯吏嗤笑辱骂,确实是有因为这些原因

六九、以学自损不如无学

古代求学的人的是了充实自己,以弥补自身的不足现在求学的人是为了向别人炫耀,只能夸夸其谈;古代求学的人是为了推行自己的主张鉯造福社会,现在求学的人是为了自身需要涵养德性以求做官。学习就像种果树一样春天可以赏玩它的花朵,秋天可以摘取它的果实讲论文章,这就好比赏玩春花;修身利行这就好比摘取秋果。

七一、早迷晚悟终成大儒

人在幼小的时候精神专注敏锐,长大成人以後思想容易分散,因此对孩子要及早教育,不可坐失良机我七岁的时候,背诵《灵光殿赋》直到今天,隔十年温习一次仍然不會遗忘。二十岁以后所背诵的经书,搁置在那里一个月便到了荒废的地步。当然人总有困厄的时候,壮年时失去了求学的机会更應当在晚年时抓紧时间学习,不可自暴自弃孔子说:“五十岁时样习《易》,就可以不犯大错了”魏武帝、袁遗,到老时学习的更加專心这些都是从小到老勤学不辍的例子。曾子十七岁时才开始学习最后名闻天下;荀子五十岁才开始到齐国游学,仍然成为大学者;公孙弘四十多岁才开始读《春秋》后来终于当了丞相;朱云也是四十岁才开始学《易经》、《论语》的,皇甫谧二十岁才开始学习《孝經》、《论语》他们最后都成了大学者。这些都是早年沉迷而晚年醒悟的例子一般人到成年后还未开始学习,就说太晚了就这样一忝天混下去就好象面壁而立,什么也看不见也够愚蠢了。从小就学习的人就好像日出的光芒;到老年才开始学习的人,就好像手持蜡燭在夜间行走但总比闭着眼睛什么都看不见的人强。


七二、求学之道博专兼顾

学习风气的兴盛或衰败随社会风气变化而变化。汉朝的賢士俊才们都靠精通一部经书来弘扬圣人之道,上知晓天命下贯通人事,他们中凭着这个特长而得做高官的人可多了汉末风气改变鉯后就不复如此,读书人都空守章句之学只知背诵老师讲过的话,如果靠这些东西来处理实际事务大概不会有任何用处。因此后来嘚士大夫子弟都以广泛涉猎为贵,不肯专攻一经梁朝从皇孙以下,在儿童时就一定先让他们入学读书观察他们的志向,到步人仕途的姩龄后就去参预文官的事务,没有一个是把学业坚待到底的即当官又能坚持学业的,则有何胤、刘 、明山宾、周舍、朱异、周弘正、賀琛、贺革、萧子政、刘 等人这些人兼通文史,在洛阳城我听兑有崔浩、张伟、刘芳三人的大名,邺下还有位邢子才:这四位学者雖然都喜好经木,但也以才识广博而闻名以上的诸贤士,原本就是为官者中的上品除此之外就大都是些山野村夫,这些人语言鄙陋噵德拙劣,互相之间固执己见什么事也干不了,你问他一句话他就会答出几百句,若要问他其中的意旨究竟是什么他大概说不到点仩。邺下有谚语:“博士去买驴契约写了三大张,不见写出个驴字”如果让你以这种人为师,岂不令人丧气孔子说,“俸禄就在学習之中”而今这些人却在那些毫无益处的事情上下功夫,这恐怕不是正道吧圣人的书,是用来教育人的只要能熟读经文,粗通注文の义使之对自己的言行经常有所帮助,也就足以在世上为人了;何必对“仲尼居”三个字就要写两张纸的疏文来解释呢你说“居”指閑居之处,他说“屠”指讲习之所现在又有谁能看得见?在这种问题上争个你输我赢,难道会有什么好处吗光阴可惜,就像流水般┅去不返我们应当广泛阅读书中那些精要之处,以求对自己的事业有所助益如果你们能把博览与专精结合起来,那我就十分满意再無话可说了。

七三、不涉群书焉能博学

一般读书人不广泛涉猎,除了读经书和和纬书外就是学学注疏而已。我初到邺城与博陵的崔攵彦交往,曾谈起《王粲集》中关天王粲玄《尚书注》的事崔文彦转而给几位读书人谈起此事,才刚开口就被他们反驳道:“文集中呮有诗、赋、铭、诔之类文体;难道会论及经书的事吗?况且在先儒之中也没听说过王粲这人啊。”崔文彦笑了笑便走了终究未把《迋粲集》给他们看。魏收为议曹时与各位博议及有关宗庙之事,并引《汉书》为据众博士笑着说:“我们没有听说过《汉书》可以验證经学。”魏收很生气把《韦玄成传》扔给他们,博士们看了一夜此书第二天才来道歉说:“想不到韦玄成还有这等学问啊。”

七四、清谈雅论无益济世

老子庄子的书,讲的是如何保持本真、修养品性不肯以外物来损伤自己。所以老子用柱下史的职务把自己的名声掩盖起来最后隐遁于沙漠之中;庄子隐居漆园为小吏,最终拒绝了楚成王召他为相的邀请这都是任生放纵之徒啊。后来有何晏、王弼宣讲道教的教义,一个接着一个夸夸其谈起来如影子依附于形体、草木顺着风向一般,都以神农、黄帝的教化来装扮自身而将周公、孔子的学业置之度外。然而何晏因为党附曹爽而被诛杀这是碰贪权至列的罗网上了,王弼以自己的所长会讥笑别人而遭来怨恨这是掉进争强好胜的陷阱里了;山涛因为贪吝积敛而遭到世人议论,这是违背了聚敛越多丧失越大的训;侯玄因为自己的才能声望而遭到杀害这是因为没有从庄子所说的无用之材得以自保的寓言中汲取教训;荀粲在丧妻之后,因伤心而死这就不是庄子在丧妻之后敲而歌的超脫情怀了;王衍因哀悼儿子而悲不自胜,这就不同于《列子》中的东门吴面对丧子之痛所抱的那种达观态度了:嵇康因排斥俗流而招致杀身之祸这难道能与老子所说的“和其光,同其尘”相提并论吗;郭象因声名显赫而最终走上权势之路;这难道是老子所提倡的“后其身洏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的作风吗;阮籍纵酒迷乱,不合于庄子关于“畏途相诫”的譬喻;谢鲲因家僮贪污而丢官这是违背了“弃其馀魚”、节剑知足的宗旨。以上诸位先生都是道家中人心所旧的领袖人物。至于其余那些在尘世污秽中身套名缰利锁在名利场中摸爬滚咑之辈,我更无从细说了这些人不过是选取老、庄书中的那些清谈雅论,剖析其中的玄妙细策之处宾主相互问答,只求如心悦耳但這并不是拯救社会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所急要的事。到了梁朝这种崇尚道教的风气又流行起来,当时《庄子》、《老子》、《周易》被总称为“三玄”。武帝和简文帝都亲自加以讲论周弘正奉君主之命讲述以道教治国的大道理,其风气流行到大小城镇各地学徒达到┅千多人,实在是盛况空前后来元帝在江陵、荆州的时候,也十分爱好并熟悉此道甚至在他极度疲倦,或忧愁烦闷的时候也靠讲授噵教玄学来自我排解。我当时偶尔也在末位就座亲耳聆听元帝的教诲,然而我这人天资愚笨对此缺乏兴趣。

七五、世事纷繁学以解之

丠齐的孝昭帝护理病中的娄太后因此而脸色憔悴,饭量减少徐之才用艾柱炙太后的两个穴位,太后疼痛难忍孝昭帝让母亲握己手以玳痛,指甲刺入掌心以致血流满手。太后病愈后孝昭帝却暴病而亡,临终留下遗诏说:遗憾的是不能为太后操办后事他的天性是如此孝顺,却如此不知忌讳实在是不学习造成的。他如果从书中看过古人讽刺那盼母早死以便痛哭尽孝的记载就不会说出那样的活了。孝为百行之首尚且须要通过学习去培养完善。何况其它的事呢!

七六、元帝少学不避病痛

梁元帝曾经对我说:“我从前在会稽郡的时候年龄才十二岁,就已经喜欢学习了当时我身患疥疮:手不能握拳,膝不能弯曲我在闲斋中挂上葛布制成的帐子,以避开苍蝇独坐身边的小银盆内装着山阴甜酒,不时喝上几口以此减轻疼痛。这时我就随意读一些史书一天读二十卷,既然没有老师传授就常有一個字不认识,或一句话不理解的情况这就须要自己一再重复思考,不知道厌倦”元爷以帝王之子的尊贵以孩童的闲适,尚且能够如此鼡功何况那些希望从比腾达的小官吏呢?

七七、勤学不辍必成大器

古代的勤学的人,有用锥子刺大腿以防止瞌睡的苏秦;有投斧于高樹、下决心到长安求学的文党;有映雪勤读的孙康;有用袋子收聚萤火虫用来照读的车武子;汉代的倪宽、常林耕种时也不忘带上经书;還有路温舒在放羊时就摘蒲草截成小简,用来写字他们也算勤奋学习的人。梁朝彭城的刘绮是交州刺史刘勃的孙子,从小死了父亲家境贫寒无钱购买灯烛,就买来获草所它的茎折成尺把长,点燃后照明夜
读梁元帝在任会稽太守时,精心选拔官吏刘绮以其才华當上了太子府中的国常侍兼记室,很受尊重最后官至金紫光禄大夫。义阳的朱詹祖居江陵,后来到了建业他十分勤学家中贫穷无钱,有时连续几天都不能生火煮饭就经常吞食废纸弃饥。天冷没有被盖就抱着狗睡觉。狗世十分饥饿就跑到外面去偷东西吃,朱詹大聲呼唤也不见它回家哀声惊动四邻里。尽管如此他依旧没有荒废学业,终于成为学士官至镇南录事参军,为元帝所尊重这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也是一个勤学的典型东莞人藏逢世,二十岁时想读班固的《汉书》,但苦于借来的书不能长久阅读就向姐夫刘缓偠来名片、书札的边幅纸头,亲手抄得一本军府中的人都佩服他的志气,后来他终于以研究《汉书》闻名

七八、勤学好问以学成忠

北齊有位太监叫田鹏鸾,本是少数民族年纪有十四五岁。起初当皇宫的守门人时就知道好学,身上带着书早晚诵读,由于他所处的地位十分低下因此也很辛苦,但仍能经常利用空闲时间四处请教。每次到文林馆气喘汁流,除了询问书中不懂的地方外顾不得讲其咜的活。每当他看到古人讲气节、重义气的事就十分激动,连声赞叹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很喜欢他对他倍加开导勉励。后来他得箌皇帝的常识赐名为敬宣,职位到了侍中开府齐后主逃往青州的时候,派他到西边去观看动静被北周军俘获。周军问他后主在什么哋方田鹏鸾欺骗他们说,“已走了恐怕已出境了。”周军不信他的话就痛打他,企图使他屈服;他的四肢每被打断一条声音和神銫就越是严厉,最后终被打断四肢而死一位少数民族的少年,尚且能够通过学习变得忠诚北齐的将相们,连敬宣这样的奴才都不如

七九、为人父母以学为教

邺城被北周军队平定之后,我们被流放到关内那时思鲁曾经对我说,“我们在朝廷没人当宫,家里也没有积财峩应当尽力干活赚钱,以此尽供养之责现在,我却常被督促着读书致力于经史之学,你难道不知道我这做儿子的能够安心学习吗?”我教诲他说:“当儿子的固然应当把供养之责放在心上当父亲的却应当把子女的教育作为根本大事。如果让你放弃学业去赚取钱财使我丰衣足食,那么我吃起饭来怎么会感到香甜,穿起衣来怎么会感到温暖呢如果你力致于先王之道,继承我们家祖辈相传的读书传統那么,即使吃粗茶淡饭穿麻布衣衫,我也乐意

八○、独学无友孤陋寡闻

《书经》上说:“喜欢提问则知识充足。”《礼经》上说:“独自学习而没有朋友共同商讨就会孤陋寡闻。”看来学习要共同切磋,互相启发这是很明白的了。我就见过不少闭门读书自鉯为是,在大庭广众之口中出谬言的人《梁传》叙述公子友与莒两人相斗,公子友左右的人呼叫“孟劳”盂劳是鲁国宝刀的名称,这個解释也见于《广雅》近时我在齐国,有位叫姜仲岳的人说:“孟劳是公子友左右的人姓孟,名劳是位大力士,为鲁国人所看重”他和我苦苦争辩。当时清河郡守邢峙也在场他是当今的大学者,我证实了孟劳的真实涵义姜仲岳才红着脸认输了。此外《三辅决錄》上说,“汉灵帝在宫殿柱子上题字:‘堂堂乎张京兆田郎。’”这是引用《论语》中的话而对以四言句式,用来品评京兆人田凤有一位才士,却解释成:“当时张京兆及田郎二人都是相貌堂堂的”他听了我的上述解释后,开始非常惊骇后来又对此感到惭愧懊悔。江南有一位权贵读了误本《蜀都赋》的注解,“蹲鸱芋也”,芋字惜作“羊”字有人馈赠他羊肉,他就回信说“谢谢您赐我蹲鸱。”满朝官员都感到惊诧不知他用的是什么典故,经过很长时间查到出典魏元氏在位的时候,有一位有博学而身居要职的大臣怹新近得到一本《史记音》,而其中错误很多给“颛顼”错误地注音,顼字应当注音为许录反却错注为许缘反,这位大臣就对朝中官員们说:“过去一直把颛顼误读成‘专旭’应该读成‘专羽’。”这位大臣名气很大他的意见大家当然相信并采用。直到一年后又囿大学者对这个词的发音苦苦地研讨,才知道搞错了《汉书?王莽赞》说:“紫色声,馀分闰位”是说王莽以假乱真。过去我曾经和别囚谈书籍其中谈到土莽的长相,有一位聪明能干的人自夸通晓史学,名声身价很高却说:“王莽不但长得鹰目虎嘴,而且有着紫色嘚皮肤青蛙的嗓音。”此外《礼乐志》上说:“给太官挏马酒。”李奇的注解是:“以马乳为酒也重同乃成。”二字的偏旁都从手所谓重同,这里是说把马奶上下捣击现在做奶酒也是用这种方法。刚才提到的那位聪明人又认为李奇注解的意思是:要等种桐树之时太官造的马酒才熟。他的学识竟到浅陋到如此地步太山的羊肃,也称得上有学问的人他读潘岳赋中“周文弱枝之枣”一句,把“枝”字读作杖策的杖字;他读《世本》中“容成造成历”一句把“历”字认作碓磨的磨字。

八一、单信耳受施安失所

谈话写文章援引古玳的事物,必须是自己的亲眼看到的而不是耳朵所听到的,江南乡里间有些士大夫不肯学习,又羞于被视为没有学养就把一些道听途说的东西拿来装饰门面。比如:把徵质呼为周、郑把霍乱叫做博陆,上荆州一定要说成上陕西下扬都说成是去海郡,把吃饭说胡口把钱称之为孔方,把迁徒之处讲成楚丘把婚姻说成晏尔,讲到姓王的人无不称为仲宣谈起姓刘的人无不呼作公干。这类“典故”大約一二百个士大夫们前后相承,一个跟着一个学如果向他们问起这些“典故”的缘由,
没有一个能答出来;用于言谈文章常常是不倫不类。庄子有乘时鹊起的说法所以谢朓的诗中就说:“鹊起登吴台。”我有一位表亲作的一首《七夕》诗又说:“今夜吴台鹊,亦囲往填河”《罗浮山记》上说:“望平地树如荠。”所以戴高的诗就说:“长安树如荠”而邺下有一个人的《咏树》诗又说:“遥望長安荠。”我还曾经见过有人把矜诞解释为夸毗称年老为富有春秋,这些都是“耳学”的过错

八二、说文解字学之根本

文字是书籍的根本。世上求学的人很多人都不通字义:通读《五经》的人,肯定徐邈而非难许慎;学习赋诵的人信奉褚诠而忽略吕忱;崇尚《史记》的人,只对徐野民、邹诞生的《史记音义》这类书感兴趣却废弃了对篆文字义的钻研;学习《汉书》的人,喜欢应邵、苏林的注解而忽略了《三苍》、《尔雅》他们不明白语音只是文字的枝叶,而字义才是文字的根本以至有人见了服虔、张揖有关音义的书就十分重視,而得到同是这两人写的《通俗文》、《广雅》却不屑一顾对同出一人之手的著作,居然如此厚此薄彼何况对不同时代不同人的著莋呢?求学的人都以博闻为贵他们对于郡国山川、官位姓族、衣服饮食、器皿制度,都希望刨根问底找出它的源头来;但对于文字,卻漫不经心家的姓名,也往往出现谬误即使不出错误的,也不知它的由来近代有些人给孩子起名:弟兄几个的名字都用山作偏旁,其中就有取名为峙的;弟兄几个的名字却用手作偏旁其中就有取名为的,兄弟几个的名字都用水作偏旁其中就有取名为凝的。在那些知名的大学者中这类例子很多。如果他们明白这与晋平公的乐工听不出钟的乐音不协调是一回事的话就会感到这是多么可笑。

八三、鈈知所由博求古今

我曾经跟从北齐文宣帝到并州去从井陉关进入上艾县,从那里往东几十里有一个猎闾村。后来百官又在晋阳以东百余里的亢仇城旁接受马粮。人家都不知道上述两个地方原本是哪里广泛查阅古今书籍,都没有弄明白直到我翻检《字林》、《韵集》这两本书,才知道猎闾就是过去的馀聚亢仇就是亭,都属于上艾县当时太原的王邵想撰写乡邑记注,我把这两个旧地名说给他听怹非常高兴。世上的书信内中多有“勿勿”这个词语,历来相承如此不知道它的根由,有人乱下结论说这就是“忽忽”的残缺按:《说文》上说:“勿,是乡里所树立的旗帜这个字象旗杆和旗帜末端三条飘带的形状,是用来催促民事的所以就把勿忙急迫称为“勿勿”。

八四、校定书籍不可偏信

考核订正书籍是很不容易的,从扬雄、刘向开始才有人胜任这个工作了。天下的书籍没有看遍就不能任意改动书籍的文字,有时那个版本认为是错误的这个又认为是正确的;有时,开头是相同的后来却出现分歧;有时,两版本的同┅处文字都不妥当;所以不可以偏信一个方面

八五、标新立异莫忘操守

文章都来源于《五经》:诏、命、策、檄,是从《书》中产生的;序、述、论、议是从《易》中产生的;歌、咏、赋、颂,是从《诗》中产生的;祭、祀、哀、诔是从《礼》中产生的;书、奏、箴、铭,是从《春秋》中产生的朝迁中的典章制度,军队里的誓、诰之辞传布显扬仁义,阐发彰明功德统治人民,建设国家文章的鼡途是多种多样的。至于以文章陶冶情操或对旁人婉言劝谏,进入那种特别的审美感受也是一件快乐的事。在奉行忠孝仁义尚有过剩精力的情况下也可以学学这类文章。但是自古以来文人多陷于轻薄:屈原表露才华,自我宣扬暴露国君的过失;宋玉相貌艳丽,被當作俳优对待;东方朔言行滑稽缺乏雅致;司马相如攫取桌王孙的钱财,不讲节操;王褒私入寡妇之门在《僮约》一文中自我暴露;揚雄作《剧秦美新》歌颂王莽,其品德因此遭到损害;李陵向外族俯首投降;刘歆在王莽的新朝反复无常;傅毅投靠依附权贵;班固剽窃怹父亲的《史记后传》;赵壹为人过分倨傲;冯衍因秉性浮华屡遭压抑;马融谄媚权贵遭致讥讽;蔡邕与恶人同遭德罚;吴质在乡里仗势橫行;曹植傲慢不驯触犯刑法;杜笃向人索借,不知满足;路粹心胸过分狭隘;陈琳确实粗枝大叶;繁钦不知检点约束;刘桢性情倔强被罚做苦工;王粲轻率急躁,遭人嫌弃;孔融、祢衡放诞倨傲招致杀身之祸;杨修、丁鼓动曹操立曹植为太子,反而自取灭亡;阮籍蔑视礼教伤风败欲;嵇康盛气人凌人,不得善终;傅玄负气争斗被免掉官职;孙楚恃才自负,冒犯上司;陆机违反正道自走绝路;潘岳唯利是图,不知进退以致遭到伤害;颜延年意气用事,遭到废黜;谢灵运空放粗略扰乱朝纪;王融凶恶残忍,咎由自取;谢朓对囚轻忽傲慢因而遭到陷害。以上这些人都是文人中出类拨萃之辈,不能全都记载下来大致如此吧。至于帝王有时也难幸免。过去身为天子而有才华的只有汉武帝、魏太祖、魏文帝、魏明帝、宋孝武帝等几个人,他们都遭到世人的议论并不是具有美德的君主。子遊、子夏、荀况、孟轲、枚乘、贾谊、苏武、张衡、左思这类人有盛名而又能避免过失的,不时也可听到但他们中间遭受祸患的还是占多数。我常常思考这个问题推究其中所蕴含的道理,文章的本质就是揭示兴味抒发性情,容易使人恃才自夸因而忽视操守,却勇於进取现代的文人,这个毛病更加深切他们若是一个典故用得快意妥当,一句诗文写得清新奇巧就神采飞扬直达九霄,心潮澎湃雄視千载独自吟诵叹赏,不觉世上还有旁人更加上言辞所造成的伤害,比矛、戟等武器更加惨酷讽刺带来的灾祸,比狂风闪电还要迅速你们应该特别加以防备,以保大福

八六、文章巧拙自知者明

做学问有敏捷与迟钝之别,写文章有精巧与拙劣之别学问迟钝的人不斷努力,可以做到精通熟练;文章拙劣的人尽管反复钻研思考其文章还是难免粗野鄙陋。只要能成为有学之士也足以在世上为人了。確实缺乏天分就不要勉强去握笔杆子。我看世上有些人一点才思也没有,却自称他的文
章清丽华美那些丑陋拙劣的文章到处传布,這种人也太多了江南称这种人为令痴符。最近在并州有一位士族喜欢写一些可笑的诗赋,与刑邵、魏收诸公开玩笑大家都来嘲弄这位士族,假意称赞他的诗赋这位士族信以为真,就杀牛筛酒请客招延名声。他的妻子是一位明白事理的人哭着劝他别这样做。这位壵族叹息说:“我的才华不被妻子所容何况路人呢?”至死也没有觉悟自己了解自己才可称得上聪明,这确实不容易啊

八七、学写攵章先谋亲友

学习写文章,应先找亲友征求意见经过他们的批评鉴别,知道可以在社会上传播了然后才脱稿;切莫由着性子自作主张,以免被别人耻笑自古以来执笔写文章的人怎么可以说尽,但能够达到宏丽精美这种程度的不过几十篇罢。只要使文章不脱离它应有嘚结构规范表词达意还说得过去,就可称为才士一定要使文章惊世骇俗,只怕要等到黄河的水变清吧!

八八、文人大患不得自专

不屈身于两个王朝这是伯夷、叔齐的气节、对任何君主都可侍奉,这是伊尹、箕子的品德自从春秋以来,士大夫家族流亡奔窜国家被吞並灭亡,君臣之间本来就没有固定的名分了然而君子之间交往虽然断绝,相互之间却不该发出辱骂之声一旦屈膝侍奉于人,怎么能够洇为自己的生死面改变初衷呢陈孔璋在袁绍手下撰文,就称曹操为豺狼;在魏国那儿写檄文则视袁为蛇蝎。这是因为受当时君主之命自己不能作主,但这也算是名人的大毛病了应该好好地反思一下。

八九、善于辞令锦上添花

齐朝有位叫席毗的人是位清明干练之士,官做到行台堂书他讥笑鄙视文学,嘲讽刘逖说:“你辈的辞藻好比那荣华,只能供片刻观赏不是栋梁之才,哪能比得上我们这样嘚千丈松树虽然常有风霜侵袭,也不会零!”刘逖回答道:“既是耐寒的树木又能开放春花,怎么样呢”席毗笑着说:“那当然可鉯啦!”

九○、文犹骐骥衔勤制之

凡是写文章,就好比人乘良马虽然颇有俊逸之气,也应该用衔勒来控制它不要让它错乱轨迹,肆意放纵地填充沟壑

九一、文章之道理致为心

文章应该以义理情致为心肾,以气韵才调为筋骨以事理情义为皮肤,以华丽辞句为服饰现茬的人相互承袭,反而趋向枝节放弃根本,所写文章大都轻浮华艳文辞与义理相互比较,则文辞优美而义理薄弱;内容与才华相互争勝则内容繁杂而才华受损。放纵不羁者的文章流利酣畅却忘了题,深究琢磨者的文章材料堆砌却文采不足。现在的风气就是如此伱们哪能独自避免呢?只要做到所写文章不过分不走极端也就可以了。如果能有才华出众、声誉极高的人来改革文章的体裁实在是我所唏望的

九二、文辞结构不可偏废

古人的文章,才华横溢气势洒脱,其体态风格与今天相去甚远。只是它遣词造句简略质朴不够严密细致。如今的文章音律和谐缠绵语句配偶对称,避讳精确详尽技巧方面比过去强多了。应该以古人文章的体制构架为根本以今人攵章的辞句音调为枝叶,两者应该并存不可偏废。

九三、文应典正不从流俗

我先父的文章十分典雅纯正,不盲从流俗梁孝元帝为湘東王时,编成《西府新文》先父的文章竟没有一篇被收录的,这是因为他的文章不合世俗的口味没有靡丽的辞句。他留下了诗、赋、銘、诔、书、表、启、疏等各类文章共二十卷我们兄弟当时正在守丧,这些文章都没有来得及编排整理就遇到火灾被烧光了,最终未能传世我怀此惨痛遗恨,真是痛彻心肺骨髓!先父的操行见于《梁史?文士传》以及孝元帝的《怀旧志》

九四、文从三易自然亲切

沈隐侯说:“文章应当遵从“三易”的原则:容易了解典故,这是第一点;容易认识文字这是第二点;容易诵读,这是第三点”刑子才常說:“沈约的文章,用典让人难以察觉就像自己的心里话。”我因此很佩服他祖孝徵也曾经对我说:“沈约的诗说:‘崖倾护石髓’這难道像在用典吗?”

九五、和而不同群而不党

邢子才和魏收都有盛名一般人习惯于把他们视为标准,当作宗师邢子才欣赏沈约而轻視任昉,魏收爱慕任昉而诋毁沈约二人每当谈天喝酒时,就争得面红耳赤邺下人物盛多,二人各有自己的朋党祖孝徵曾经对我说:“任昉、沈约二人的是非,就代表着邢子才、魏收二人的优劣”

九六、用词规范用典妥帖

《吴均集》中有《破境赋》一文。古时候有座城邑名叫朝歌,颜渊因为这名称就不在那里停留;有条里弄名叫胜母曾子到此赶紧修饰仪容以示恭敬:他们大概是怕这些不好的名称損伤了事物的实质吧。破镜是一种凶恶的野兽它的典故见于《汉书》,希望你们写文章时避开这个名字近代常看见奉和别人诗歌的人,在和诗的题目中写上敬同二字《孝经》上说:“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可见这两个字是不能随便说的梁朝费旭的诗说:“不知昰耶非”。殷云的诗说:“沄云母舟”简文帝讥讽他俩说:“费旭既不认识他的父亲,殷云又让他的母亲四处飘荡”这些虽然都是旧倳,也不可以随便引用有的人在文章中引用《诗经。》中“伐鼓渊渊”的诗句《宋书》对这类乱用词语的人已有所讥讽,以此类推唏望你们也一定要避免此类事情发生。有人尚在侍奉母亲与舅舅分别时却吟唱《渭阳》这种思念亡母的诗歌;有人父亲尚健在,送别兄長时却引用“桓山之鸟”这种表现父亡卖子的悲痛的典故这些都是大的过失。仅仅举以上这几个例子你们就应该知道处处慎重。

九七、他人文章必无轻议

江南人写文章希望别人批评指正,知道毛病所在立即改正,曹植从丁那里就感受过这种风气山东的风俗,不懂嘚请别人客观评价自己的文章我刚到邺城的时候,就曾经因此而触犯人至今感到后悔,你们一定不要随便议论别人的文章

九八、刺諫美颂莫要混杂

凡诗人的作品,指责的、规谏的、赞美的、歌颂的各有其源流,不曾混杂使善和恶同处一篇之中。陆机作《齐讴行》前面叙述山川、物产、风俗、教化的兴盛,后面部分突然轻视山川之情大背离此诗的风格了。他写《吴趋行》为什么又不陈述阖闾、夫差的事呢?他写《京洛行》为什么又不陈述周郝王、汉灵帝的事呢?

九九、用事有误引以为诫

自古以来那些才华横溢,博学多识嘚人引用典故发生错误的事是有的;诸子百家的各种学说,或许有所不同倘若书籍已经失传,后人就无法看到所以我也不敢随便谈論它们。现在我只说说肯定是绝对错谬的事例略举一二让你们引以为诫。《诗经》上说:有雉鸣”“雉鸣求其牡。”《毛诗》也说:“雌雉声。”《诗经》上又说:“雉之朝,尚求其雌”郑玄注解的《月令》也说:“,雄雉鸣”潘岳的赋却说:“雉以朝。”这僦混淆了雌雄二者的区别《诗经》上说:“孔怀兄弟。”孔很的意思;怀,思念的意思孔怀,意思是十分想念陆机《与长沙顾母書》,叙述从祖弟士璜之死却说:“痛心拔脑,有如孔怀”心里既然感到伤痛,就表示十分思念为什么说有如呢?看他这句话的意思应该是说亲兄弟就是“孔怀”。《诗经》说:“父母孔迩”如果按照上面的用法把父母亲叫叫“孔迩”,意思上说得通吗《异物誌》上说:“拥剑状如蟹,但一螫偏大尔”何逊的诗说:“跃鱼如拥剑。“这是没有分清鱼和螃蟹的区别《汉书》上说:“御史府中列柏树,常有野鸟数千栖宿其上,晨去暮来号朝夕鸟。”而文人们往往识作“乌鸢”来使用《抱朴子》说项曼都诈称遇见了仙人,洎言:“仙人以流霞一杯与我饮之辄不饥渴。”而梁简文帝的诗说:“霞流抱朴碗”就好像把庄周辩说惠施的话当成庄周的话了。《後汉书》说:“囚司徒崔烈以锒铛锁”锒铛,指铁锁链世上的人大多把它误写作金银的银字。武烈太子也是饱读数千卷书的学者了怹曾经作诗说:“银锁三公脚,刀撞仆射头”这就是被世俗的写法贻误了。

一○○、文及地理必须恰当

文章中有关地理的内容必须恰當。梁简文帝的《雁门太守行》却说:“鹅军攻日遂燕骑荡康居,大宛归善马小月送降书。”肖子晖的《陇头水》说“天寒陇水急,散漫俱分泻北注徂黄龙,东流会白马”这也算是明珠中的毛病,美玉中的瑕疵应该慎重对待了。

一○一、评价诗文见仁见智

王籍《入若耶溪》诗说“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江南文人认为这两句诗无与伦比无人对此持有异议。梁简方帝吟咏这两句诗后难以莣怀;梁孝元帝讽读玩味之后,认为再无人写得出如此佳作以至在《怀旧志》中把它记载在《王籍传》中。范阳人卢询祖是邺下才俊の士,却说:“这两句诗不像样子怎么能说他有才能呢?”魏收也同意他的意见《诗经》说:“萧萧马鸣,悠悠旆旌”《毛诗诂训傳》说:“意思是安静而不嘈杂。”我时常赞叹这个解释有情致王籍的诗句就是由此产生的。兰陵萧悫是梁朝上黄侯萧晔的儿子,擅長写诗他曾经写了一首《秋诗》,有两句说:“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当时的人都不欣赏它我却喜欢这两句诗的空闲散,宛然洳在眼前颍川荀仲举、琅邪诸葛汉也认为如此。而卢思道那一帮人却很不满意这两句诗。何逊的诗歌确实清新奇巧颇多生动形象的語句,邺下那些论诗者却不满他的诗往往有苦辛之病,多贫寒之气不及刘孝绰诗歌的雍容华贵。虽然这样刘孝绰仍很忌讳何逊的诗,平时诵读何逊的诗常常讥讽说:‘蘧居响北阙’,不道车”他又撰写了《诗苑》一书,只选取了何逊的两篇当时人都非难他收得呔少。刘孝绰当时已经有了大名没有什么谦让可言,只是佩服谢脁常常把谢脁的诗放在几案上,起居之时常常讽诵玩味。简文帝喜歡陶渊明的诗文也和刘孝绰的作法一样。江南俗语说:“梁朝有三何子朗诗最好。”三何指何逊、何思澄及何子郎。何子朗的诗歌確实多清新奇巧之句何思澄游览庐山时,常常有佳作产生在当时也是超群绝伦的。

一○二、名之与实如影随形

名声与实际好像形体與影像。德行才干全面深厚名声必然美好;容貌颜色漂亮,则影像也必然美丽现在某些人不注重身心修养,却企求名声传扬就好比楿貌很丑却要求漂亮的影象出现在镜子中一样。德行高的人不顾名声一般人努力扬名,没有德行的人竭力窃取名声忘掉名声的人,能夠认识事物的规律使言行符合道德规范,因而享受鬼神的赐福、保佑所以用不着去求取名声;树立名声的人,努力提高品德修养谨慎行事,担心自己的荣誉不能显扬所以对名声是不会谦让的;窃取名声的人,貌似忠厚而心怀大奸求取浮华的虚名,因此是不会得到恏名声的

一○三、言过其实弄巧成拙

人脚所踩,宽不过几寸然而在咫尺宽的山路上行走,一定会摔下去;从很小的独木桥上过河也往往掉入河中,为什么呢因为没有可活动的余地,人要在社会上立足也是这个道理最诚实的话,别人不会相信;最高尚的行为别人往往产生怀疑,都是因为这类言论、行动没留余地。当我被别人诋毁时就常常以此自责。如果能开辟平坦的大道加宽渡河的浮桥,僦能像子路那样说话真实可信,胜似诸侯登坛结盟的誓约;像赵熹那样招降对方的城池,赛过却敌致胜的将军

一○四、一伪既出百誠尽丧

我看世上有些人,在清白的名声树立之

的障碍就是不在人类社会上,僦是在荒郊野外原始森林里,如西洋人所写的「鲁滨逊漂流记」在荒岛上这也要讲究礼,为什么那是自然的,礼的包括范围很广苼活起居、一举一动合乎自然的理则,这就是礼该休息的时候休息,该工作的时候工作这都是礼。
我们自己在生活上若不讲究自然法则的话,就把自己身体各方面都破坏了破坏自己。所以无论讲自然讲人类社会都要讲求礼。我们修道的更要配合礼这段讲过后,峩们看《常礼举要》这本书是一篇一篇按秩序编的,也是一类一类的分门别类「常礼」所谓「常」,示礼、礼之大要举共礼之大要。
日常在家庭里要注意那些礼因为五伦社会里,家庭为基础怎么知道家庭为基础呢?一切学都是从家里做起我们现在讲教育,学校嘚教育固然很重要家庭教育亦非常重要,家庭有良好的教育他的本质就好,将来到学校到社会上基础不错。虽然社会风气不太好受了很坏的影响,但家庭教育好的与家庭教育不好的比较起来究竟是好得多。基于这一点所以一开始就讲居家的各种礼节,第一条就說:
一、为人子不晏起衣被自己整理,晨昏必定省
吾人的教育就是整个文化的整体来讲,孝是一个基本的伦常道德所以一开始就讲為人子,做人的子女要怎么样要「不晏起」,就是早晨起来不要起得太晚要很早就起来。「晏」字有两种解释:一是太阳已出来了早晨的时光,太阳已出来普通天刚刚明的时候没太阳的。太阳已经出来的话时间就不早了,很晚了二、就是直接的讲时间很晚了。無论那一个意思讲时间很晚了就是不错。早晨不要等到父母都起来了自己还没起来,等到父母在叫我们了还不起来,这就不合乎礼叻年轻人睡眠贪睡的比较多,尤其是十九岁、二十岁是最好睡的最不知道醒,但依礼来讲不能晏起。要训练训练早就起来,起来鉯后也不能一起床,自己把衣服一穿其他事就不管了衣服和盖的被子,都要自己整理好衣服除了穿的衣服穿好以外,还有睡衣睡衤早晨起来不要穿了,不穿了也要把它折好放好,每天放在固定的地方被子也要把它迭好,每天如此
军队里,男同学服过兵役的就知道军队里受训的时候,早晨起来棉被都一定要迭得方方正正的这样要求作什么呢?就是训练我们做一切事要有秩序有条理,不要亂每天如此。拿现代科学名词来讲就是一个人的行为训练,一个人的行为训练不简单无论是任何动物,行动的训练不是一下子就能訓练得好的是慢慢的,日久天养成习惯就会直接的反应了,能直接的反应什么样的行为就大致差不多了。有秩序长久这样训练的話,不知不觉身体就这样反应这一点对我们修道念佛的,可是很有关系我们为什么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常这样的念呢:不念时心里吔想呢这就是「有」门入,从行为上训练起一生的训练到最后,到临终那一念那一念头到处跑不能管束自己,但行为训练到成熟的時候就是到生死关头,直接的反应自自然然的就不会乱一心不乱包括这个行为上面,这一点很重要
因此懂得家庭教育的,从小孩子時就要这样长时地训练他让他把衣服,被子折迭好自己的东西自己整理,为什么要自己整理呢大人也可以替他办啊!不是大人办不叻,而最重要的是要教育让他养成办事独立的一种精神,什么事情要自己办这是一层。再者「晨昏必定省」晨起早晨昏是晚间,《禮记》〈曲礼〉中讲「凡为人子」人子之礼是什么呢?「冬温而夏凊」「凊」不是三点水是两点水,一个青天白日的「青」字「冬溫而夏凊」是什么呢?冬天要给父母所睡的床铺内地的冬天或者是用暖壶或者用火炉,这火炉是特别捂在被子里的外边很保险,放在裏面很容易一下子把被子暖了夏天呢?「凊」是一种清凉的清爽的,夏天天气热做子女的要把父母亲所睡的寝室的床铺,把他所用嘚垫子席子抹得干干净净的,汗气没有再把它扇得很凉爽,「冬温而夏凊」
再来是「昏定而晨省」这个「定」字就是床铺上用的被孓,夏天用的席子要去检查,冬天的被子毯子要把它铺迭好,夏天用的垫子要把它安置好这叫做「定」,定就是安的意思这是晚間的事情,一定要把父母亲招呼就寝了以后再回到自己房子里边去睡觉,不能说父母还在那儿还没有睡自己老早就跑去睡,这在古时候是不许可的现在当然有许多已不大讲究了,老早自己就去睡了其实「礼」应让父母亲先睡,睡安、睡好一切都安然了,自己再去睡这叫「定」。
晨呢早晨要去省,省就是要到父母房间去看看省察省察看看父母这一夜是否睡得好,早晨起来再问父母有没有吩咐的事情,这都是必须的在古时候的建筑,比如说中等以上的家庭父母是一个房子,子女各有自己的房子不在一起住的时候,早晨起来要更早到父母房子里去问安,如果是贫寒之家房子没有那么多,这个时候也要知道父母习惯在什么时候起床这个时候到父母房孓那里去省察,看看父母这一夜是不是睡得很安这是「省」。定是指晚间讲的省是指早晨讲的,为什么这样做呢小时候就这样训练,训练到习惯了到自己有了年岁了,父母更年高了年高更是要这样做。
现在很多人不这样做啊!在外国人常常有这个事情大概在工商业社会,我们台湾现在也有这种事情了子女读完大学以后,各人就业了不能跟父母再住在一起,到别处去住了这是没办法的。往往子女不住在家中父母年纪老了,或者是有父母在一起两位老人家互相还有个照应,如果是父亲先去世或者母亲先去世,只有一位孤单的老年人一个人守在自己的空房子中,往往有了病死在房子中还不知道,不只是美国人其他外国也常常有这种情形,往往死在房中好几天才被人家发现为什么呢?有些老年人不一定有病但年纪高时,天气一转变身体有点毛病,别人还没什么注意他一夜之間天气一变化,早晨就起不来了往往有这种情形。所以做子女的从小就要训练养成习惯,到了父母年纪老的时候他就更要注意了,晚间要去给他铺好床当然要观察他的身体是不是很好,早晨去看重要的也是要注意父母的健康如何。
「晨昏定省」这是尽子女的一种孝道古来人人讲「养儿防老,积榖防饥」现在人觉得这句话落伍了养儿怎么防老,现在社会很多结构都改变了然而所谓:「养儿防咾」除了衣食的意义以外,还有疾病尤其在老年人临终时,更需要子女来照顾若子女不能照顾而送到医院,在医院不见得要子女来照顧因为医生护士只是把他当病人看待,好多情况了解得不那么周全而子女看自己父母则情况不同,这都是要从小开始一点一点在行为仩面去练习去尽孝,这是一条
二、为人子坐不中席,行不中道
这也是在〈曲礼〉讲的,这是从那里摘要出来的:「为人子者居不主奥,坐不中席行不中道,立不中门」有这几句话,我们就讲这两句「坐不中席」这是讲吃饭的吃饭坐在桌椅之席位,这个自古以來到现在还是要讲在家庭里面就要训练好到社会上才知道何种席位在哪个位置,哪儿是首席哪儿是次要的位子。家庭中不训练的话父亲坐的位子,小孩子也上去坐这一点不知道的话,将来到社会上也是不知道人家修养好的放在心中不讲出来,这家子弟家教不好洳果有人不含蓄的话,马上就表示出来这就教你难堪,社会上如此佛家也讲礼节,在严林寺庙中正式的过堂那不必说了,就是非正式的过堂普通的吃饭的席位也要讲究。出家有所谓戒腊比如说你年纪比他大,但你受戒比他晚戒腊就比他小,你就应该坐在比他次嘚位子就有一位戒腊很新的沙弥,他忘记了就坐在首席的位子其余的就说:「你去年才受戒就坐到首席的位子,那我们坐到那里去」在佛家的戒律讲得非常严格,你要看身体主人坐在哪里,首要的客人坐在哪里你都应该了解。
「坐不中席」是什么呢:座位、桌子囿方桌、圆桌两种我把它画图出来给大家参考:
按照方桌子是这样的,按照号码一号二号,分别是第一及第二客人坐的席位家族是以輩份来序的,社会上则以年龄、道德来序坐的位子就按照这号数次第,空的那个三角形是主人的位置主人坐在最末的位置,方的是如此圆的桌子是按照钟表形的,排的时候先当中的一号是坐在靠房子里面的,背对门口的即是末位这是中餐的坐法。西餐则不同无論是四方或长方桌,男女主人是面对面女主人在第一个位子,男主人在最末两旁是客人,愈接近女主人那一边位子就愈大,同时男愙人是间隔坐的中间则坐女客人。
按照中国的〈曲礼〉讲:「男女不杂坐」男女不能间杂坐席位应该要分开的,但西洋人认为男女杂唑是一种礼节应该如此。所以中西文化正好是相反我们没法批评人家,因为他一开始就是这样所以现在吃西餐必须守西餐的礼,我們若不习惯他的西餐不参加就是了,你要参加就得跟随那种礼
所以说这个礼不论是中国或外国,规矩虽然不同但是一定要遵守它,這个原则不是会变的譬如吃西餐时,刀叉怎么拿法拿面包是拿那一边的,除了饮料及酒可以端起来以外盘子就不能端起来这样吃,囚家会说你一定没吃过西餐这都是礼。这里讲「为人子坐不中席」在家庭中为人父母的就要告诉小孩子不要坐在主要的位子因为主要位子在家中是父母尊长所坐的,你到外面坐客人家是正式宴会,他首要位子是主要客人你是不是主要的客人呢?这个不了解的话那伱就不如礼了,会招来人家的笑话
我们学礼只是个原则,「坐不中席」是一个原则除了入席以外,其他凡是讲礼节的场合都要注意譬如不是宴会,你到一位朋友家有三、五位以上的客人,那你就要看房间的方向愈在里面的位子愈尊贵,那你就要让在场那些年纪比伱高的坐在里面而你就坐在外面,还有现在一般集会的典礼有台上或台下的,一般台下位子愈前面愈尊贵而台上愈接近主席的愈尊貴,你不能一下就跑去说我跟主席坐在旁边那就不行了,要坐到外面来以此类推,「坐不中席」就是这个意思
还有「行不中道」,茬古时候家庭中都讲究礼教,到一定的年龄男女应该异路,女子有女子走的路男子有男子走的路,所谓「中道」不要走在中间各囿各的道路。如果家中只有一个路这时候彼此走的时候都要靠边一点。在《礼记》中讲所谓「礼」不是为某个人讲的,而从普通人到瑝帝都要遵守所谓「中道」古时候皇帝走中道,上朝时臣子只能走左右两旁中间不能走,是尊敬皇帝在家做子女的,他父亲在家中就等于皇帝一样,所以称父亲为「严君」中道是父亲所走的做子女的不应该走中道,这也是尊敬长辈
我们现在可取其精神应用在日瑺生活上,譬如在马路上我们也要尽量靠边走,否则就很容易发生车祸家中的门,也是靠边走你让人家这都是礼貌。所以「行不中噵」含有礼让的意思在上头比如现在大建筑物都有电梯,人家电梯门一开了你站在旁边有次序地进去,如果你不守秩序在当中一站,等着进去那人家怎么出得来呢?你靠到一边礼让人家就到处不会惹人讨厌,主要的意义在此原则都是可以应用的。
三、为人子出必告反必面。
〈曲礼〉中说:「为人子者出必告,反必面所游必有常,所习必有业恒言不称老。」就是说有事情离家到外面去無论时间的长或短,都要禀告父母亲因为告诉他以后,他知道子女到什么地方去办事什么时候才会回来,这是一个;再者一般所讲:「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你出门时不能保证在外面一定能平安的回来,现在交通这么复杂就更难说了,所以告诉父母之后到那里去,何时回来父母了解了,在这段时间他知道你在什么地方才放心如果超过时间没有回来,他就可以打听如果不告诉的话,做子女的让父母亲在家中着急这是不孝。
就拿一个团体来讲它都有管理的,比如说到外面旅行也要受带队的人指挥,你不能随便哋不告诉他而单独地行动出门时要禀告,再推广来讲比如说要出远门,或者一个星期或者一个月才能回来,这不但要告诉父母也偠告诉尊长,向他告辞这是一个礼节。
再说「反必面」是指作子女的按时回来了要去见父母,看看父母的颜色、健康状况是否安好等于「晨昏定省」一样,「反必面」是必须要注意的一则就自己来讲,看看父母是否和原来一样再者就父母来讲,回来时禀告他让怹安心。为什么呢做子女的不知道,你自己有了子女做了父母时,才能体会到做父母的心理子女年纪小当然不必说,就是年纪大荿年了,在父母眼中你还是小孩子,他恐怕你一举一动还是毛毛躁躁恐怕在外面有疏忽的时候,发生事故
就拿到外面郊游来讲,年輕人喜欢冒险登山玩水那里都有勇气去,可是这在「礼」上就不许可「父母在,不登高不临危」父母在世时,你不能攀登很高的地方也不能去危险的地方,因为万一发生危险时父母的心里会怎么难过?我们的身体是来自父母应该要替父母着想,不能为所欲为「反必面」就是回来时要告诉父母,使他心里安心所以「礼」并不是要限制人家,让人觉得这样做很麻烦而是一个人有了良知良能,怹天性要如此必然是这样做的;有些人不这样做,他是学坏了违背了天然的理。
比如牛来讲母牛养的小牛,母子常在一起如果用囚为的力量把小牛牵走,母牛会一直在叫小牛也在叫,母子分开来叫了半天,再把小牛带回来这下可不得了,两个联合起来在一起叫好不容易能会面了,高等的畜生都是这样何况是人呢?他的天性就是如此现在有些人学了坏风气,自己毫不在乎可是想想看是愧作了这个人,应该如此吗这是「出必告」「反必面」。
四、长者与物须两手奉接。
长者包括父母师长比自己年纪大的,都是长者还有同一个家族,他年纪比我小可是辈分比我高,也是我的长者或者是外戚,比如说你的年纪比你的小舅舅还要大但他是你的长鍺,他给你东西你也得跟长者一样看待,不能一手就接过来必须两手接着才合乎礼。
这个「奉」在这里读作「捧」两个字一样两手捧着就是承受的意思。人家送东西给我我两手捧起来承受,接受下来所以这个「捧」就跟「受」字一样。「受」字楷书是这样写法潒形字上面是两个手,手爪子中间表示是一个东西一个「冂」下面又是一个手,双手接才合礼长者把东西交给我们,为了表示尊重他茭付的东西深怕把它掉下来,双手捧起来的话表示把它承受得好好的,不要掉下去
学礼要举一反三,我们从长者那里接受东西要用兩手当我们呈献东西给长者也是要用两手送过去,而且按照礼应该是齐眉或者最低限度当胸拿高一点,比如说我们上香时拿过去长鍺他负有教导的责任的话,马上就要纠正你的不对;在外面这长者没有负教导你的责任的话,他在心中就会对你的父母师长不以为然這种简单的平常的礼都不教。你看我们很细微的举动就给父母师长招来侮辱,这是自己的罪过
现在我们不管人家懂不懂道理,我们送東西给人家照着规矩来,人家不会以为你怎么这样落伍都会对我们有好感。不但对长辈对平辈也应该这样。总之我们东西交给人镓,授给人「授」是教授的授,除了「受」字外旁边还加个「手」字边,三支手我们从造字里面想,更是要自己看重尤其在现在瑺有颁奖,颁将时是上面颁发证书、奖状或奖牌他当然是长者。长者也要双手递过来接的人更要用双手稳妥地接过来。若是由你颁发給人则要稳妥地让他抓好了,你才放手如果对方没接好,你就放手那奖状在典礼场合中,这么一掉下来就很失礼了,掉下来的奖狀是一张纸或一个木头牌子也还罢了,若是大理石雕刻的那就粉碎了,当时该难堪呢?所以从小对这些事情就要训练一举一动走蕗、手所交付的,所接受的都要稳重
行为上的训练,做事一向如此稳重自然地就习惯了一切的礼,而能一体万用就拿写字来讲,从尛就要练习一笔一笔的不要苟且上了国中、高中就变了,到了专科、大学写得就不成样了他一横一直都是波浪式的,画得让人看不出來你平时写的字,让对方不了解有时邮政划拨买书,对方看不懂地址是几巷几弄几号可能把书寄到别处,你就无法收了
再讲到现茬一般的考试,普考、高考也好你的字写得不正规的话,看卷子的先生一看就头痛你文章写得再好,其他学科也答得很正确他一看僦不行,就算现在用计算机阅卷你数目字写得不对,数据处理也就错了所以,总要守住规矩要从小到大训练不苟且,从写字到做人莋事一切都不能草率,这样做什么事都一本正经规规矩矩,你修道办事没有不成功的这也关乎一个人的前途。同样去考试你字写嘚比别人端正,他就比不上你其他一切无不是如此,所以「两手奉接」表示尊敬、稳重应用到日常生活上,则是一体万用
五、徐行後长,不疾行先长
这是走路时的规矩,你跟长辈一同到外面去走的时候,你要在长辈的后面「徐」是慢慢的,跟在他后面你不能說长辈走得这么慢,我跟在后面不耐烦就超前走吧!我来引导他,我快一点也许他就会更快一点吧!这就不对了,不能这样做他慢昰他的体力衰了,不能够快你要耐心的跟他后面走。
在〈曲礼〉中也有讲到「年长以倍则父事之」年纪比我大了一倍,以父亲的礼来對待他「十年以长,则兄事之」年纪比我长上十岁我就把他看成我的长兄、兄长。「五年以长则肩随之」比我大了四、五岁,我跟怹一起走的时候所谓「肩随之」是可以并排,但也不能完全成齐的你稍微比他肩膀后一点,所以「随」字就是你的肩随着他的肩这仳较宽一点。假如「长十年」兄长「长以辈」比我大上廿岁,这样的话我只能跟在他后面,而不能用肩随是应该这样的。
对父兄是洳此在社会上对一般年长的人,我们也应该如此礼是原则性的,比如上汽车或者火车也应该让长辈先上,你在后面帮着扶持避免怹不小心跌倒。再如长辈骑车子你也骑车子,和走路的原则一样还是要跟在后面,不过有一个可以变通这里是讲的跟长者到达某个哋方去,那当然要跟在后面假如不是同时出发,而在半路上遇到你又有必要的事情,这就可以权变了你可以跟他打招呼,禀告清楚恕恕罪,有事得先走取得长者的谅解,就可先走若泥于呆板,反而觉得礼碍手碍脚了
所以在五四运动那些人,也许自己不善读书也许他故意找麻烦,他遇到这到地方就指出来告诉那些先生你守礼就是有这些不方便的地方。其实那有什么不方便的地方呢「礼」昰通乎人情,不是死板地那么讲死板板是不懂,没有彻底了解所谓「徐行后长,不疾行先长」是两个同时出去一起到某个地方办事,这么讲的原则是如此,还有变通的地方这是要了解的。
六、长者立不可坐,长者来必起立。
无论古今中外让人家坐是个礼节。站在那里总是侍候长者时应守的礼。比如一国的元首到他国访问,他都有侍卫长你不能说元首到一个地方,站在那里而侍卫长唑在那里,没有这个道理一定是元首坐下来,侍卫长站在他后面为什么有站着有坐着呢?站在那里总是比较消耗体力而坐着则比较咹逸,坐着则不如躺下来更舒适当然一般礼节,不能躺在那里坐者比较合乎道理。所以有长者在场他站着,我们身份比长者低就鈈能坐下来。家中有客人来对小孩来讲,客人都是长者客人没坐下来,小孩也不能让他坐
「长者来,必起立」长者到我们家来我們还是坐着不动,这当然不敬外国礼节也是如此。如果洋人来了我们坐在那里不动,他也会见怪我们:怎么那么傲慢我来了,你动嘟不动所以一定要起来招呼,表示欢迎、尊敬这也是要慢慢地养成习惯,有客人来他的举动不待教,自然就表现出合乎礼节了
七、不在长者座前踱来踱去。
长者的座位就古时来讲,国家中有皇帝的大臣的座位;家庭中有家长经常坐的位子,它有一定的位置家長坐在那里时,你不能在他面前跑来跑去「踱」字本来的意思,是赤脚在走路现在一般人讲是漫步,踱方步长者坐在那里,我们大搖大摆地在那里旁若无人地走来走去是不合乎礼的。
按照礼来讲长者坐在那里,我们做晚辈的人没必要时不要经过他面前,有事情時要小快步地走过,小的快步走「趋」字,《论语》〈季氏〉篇孔子的儿子叫鲤,「鲤趋而过庭」孔子在家中站在那里孔鲤经过媔前,「趋而过庭」不是漫步地走来走去而是很快地走过去,这就是礼
再讲到更重要的场合,在皇帝的座位前经过更要注意,在朝庭中步伐走错了就失礼官位再高,能力再强连基本的礼都不懂,那就完了宰相、大臣在朝庭中也有固定的位子,当皇帝办完事经過大臣的位子,就是大臣不在那里他走到空位子面前,也要表示礼貌不能若无其事的没有一点表示。
在古时不但位子,就是君主所住的房子、宫门大臣在外面马路上坐车经过那个地方,都要下车表示礼貌,何况长者坐在那儿你更不能旁若无人踱来踱去。尊敬长仩不是一朝一夕就能了解办到的,所以古时的教育从小洒扫、应对、进退都包括在其中。这些似乎都很简单但是很多人都办不到,洇为他从小没有养成习惯长大时就改变不过来了,好坏习惯都是慢慢养成的由细节养成一个人的小节,小节就影响到大节、人格细微的方面就是这个礼,慢慢地就养成一个真正的所谓君子循着这方面去做,关乎一个人的前途这是非常重大的影响。
八、立不中门過门不践门限。
这也是从〈曲礼〉中摘录出来的在《论语》〈乡党〉篇也有两句话说孔子「立不中门,行不履阈」「履」是脚踏到面,「阈」就是门限「中门」就是中间的门,古时正式的建筑都有三道门这一家的主人都由中门出入,其余的人由两边出入朝廷中的Φ门,只有天子出入臣子都是从两边。现在寺庙中也是如此中门平时都是关起来,而从两边出入从那边进,由这边出这是有一定嘚。「立不中门」本来是讲三个门的假如像现代一般家庭只有一个门,则取其意思为在家中不能站在门口当中,而要站在旁边以免擋住别人出;再如上下楼梯,也要靠边走不能在当中走而挡住人家。
「过门不践门限」你经过这个门不要用脚踩门限,门限现在很少鼡过去一般都有门限,就是门的下面有个木头横过来跟地面是齐的,有的叫「门栅」比地面高一尺或二尺它是活动的,可以放下来戓拿起来平常是放下的。所谓「限」是限制内外有内外之分,也叫做「阈」为何不践门限呢?注解皇侃疏有两层意思:第一因为門限是高起来的,脚踩到门限上身体提高了,这是一种自高的意思;再者脚践在门限上,鞋底下有泥灰把门限弄脏了,别人再过去時古人都是穿长衣、长袍,拂在门限上就把人家的衣服弄脏了,有这两层意思
但是到了清儒焦循解释《礼记》时,又大不相同他說门限在古时,从朝廷到一般人家尤其是比较富贵之家,多半都有车子放在房子中,出大门时车了要开出去,门限就要拿走不开車时,门限就放下来开车时或有正式客人来了,门限撤除就谈不上践门限的意思。拿这个就代表一个意思这门限在朝廷来讲,是君主出入的通道在家庭来讲,就是一家之主家长出入的,为臣做子女的就不应该从长者、主人的通道出入有尊崇长者的意思在当中。並不是说践这个门限拿现在来讲,我们普通都没有门限可以解释为,到人家门中要先把鞋底擦干净再进去,同样道理到人家家里莋客,不要把人家环境弄脏「不践门限」广义的精神是如此。
九、立不一足跛坐勿展脚如箕,睡眠不仰不伏右卧如弓。
〈曲礼〉上講「立勿跛」站的时候不要像跛子一样,我们普通人站着要两脚着地很正直地站在地上,跛子因为一只脚坏了只有一个着地,另外┅个悬空起来无法着地这叫跛子形状。一般人常常右脚站着左脚伸出来,腿还弯起来站起来就跟跛子一样,在仪态方面是不对的峩们男同学服兵役时,立正时两脚站得稳稳的稍息时,两脚仍是平均地着在地上这才正确。以前的稍息不是如此右脚着地,左脚往湔踏一步可以轻松些,那就是跛一脚跛着那种形状是随便的,尤其我们与人家谈话或是见了长者,平时养成这种习惯那就很失礼叻,所以站的时候要有站相。
坐呢「勿展脚如箕」坐在那里,应将两脚自然地放在地上「展脚如箕」则是把两脚分开分得很大,箕僦是乡村里用竹子皮编成畚土的畚箕,上面是小小的到前面展开成很大的面积,我们坐在椅子上如果把两脚斜斜地撑开来,就跟畚箕一样这样展开来是很不雅观的,尤其是女生更不可以再说,把脚撑很远人家经过时一不小心就给绊倒了,所以坐时不要展脚如箕
睡眠呢?不仰不伏右卧如弓。曲礼中说「寝勿伏」趴着睡叫伏,它只说不可以伏但可以仰卧或侧卧,仰卧就是仰着身体睡侧卧僦是侧在一边,侧那一边呢它也没讲。我们老师比注解的高明因为他这里讲「不仰不伏」固然不能伏,也不要仰伏是不雅观的,仰哽不好因为在坐理上来讲,我们的五脏是在前面后面是脊椎骨,仰的时候五脏张开来所吃的东西压在上面,除了吃的东西不消化傷害肠胃以外,还有其他很多不好的地方最好是侧卧,但不是左侧而是靠右侧,依照生理结构来讲靠右的时候,里面五脏很自然弯┅点不是很直,因为我们人的身体结构稍微有一点弯血气的运行很流畅,很合乎自然
所以古人的养生学上讲,「立如松」站在那里僦跟一棵松树一样直;「坐如钟」坐下来就像一个大钟在那里稳稳当当的,脚、身体都很直的「行如风」走路就跟风一样,风是往前吹是直的,走路就是一直往前走跟风吹一样。「卧如弓」睡觉时就像一张弓在那里过去我们老师讲「卧如弓」的时候,他还曾经做過示范靠右边卧,右手托腮右脚打直,左脚稍为弯一点靠近右脚左手附在左大腿上面,仪态很壮严也非常合乎卫生。所以道家的睡觉就是这么睡的因为道家是练气的,这样睡的时候气不会散,一个人睡眠时最重要是不散气,而要聚精养气的一个人的精气神昰身上的三宝,晚上仰睡精神一松懈,气一张开精就流失了,往往有这个关系所以,道家养生是侧卧如弓
十、同桌吃饭,不另备媄食独啖
就同一个家庭来讲,同桌吃饭时最好任何人都不要另外预备特殊好吃的东西,某个人专门在那儿吃一份好的别人不能吃,養成一种不平等待遇的观念做家长的这样吃,就暗示家庭的子弟他将来做家长也这么来,就不大好了
当然,到子女成人以后他来奉养父母的时候,那又另当别论《礼记》上也讲「父子不同席」,专门叫父亲单独在一个席上你弄好的东西,这是应该的与这个不楿关。这是指一家人在同一桌吃饭或是有朋友,或是普通的宴会所有吃的东西,都应该是大家一律同等的你要专门预备某种最好的喰物,一个人在吃别人在看,这总是不大好让人家觉得是不平等待遇。
十一、不挑剔食之美恶
吃东西不要挑剔,这个好吃那个不恏吃,或者偏食某种东西做家长的要好好教导子女。第一层就偏食来讲,吃东西要平均营养要平衡,身体才能发育正常否则缺乏某种营养的话,将来身体不会好再者,即使在营养上没有关系专挑好的吃,不好的东西就不吃养成这种贪吃的习惯也不好,一个人應该从小就养成不要在饮食上这样挑剔
《论语》中孔子讲过:「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一个读书人其志向是在求道,像颜渊一箪食一瓢饮,他都能乐在其中因为他志不在饮食,他有更高的乐趣当一个人有更高超的志向时,对于其他次一层的他就不大注意了。反过来说如果我们只是要求吃得好,穿得美专门在五欲六尘上讲究,你的道就不行了不能说两者兼顾,这是自古以来都办不到的
假如说我又讲五欲,又讲道两者都兼的话,那是假的凡是用过功的人都知道,他只要将兴趣放在任何一门学问或藝术上面自然他对其余的就淡薄了,这是研究心理学就会知道的他对食这方面特别注重,他的兴趣就在这上面不用讲人家一看就看絀来了,他就没有道所以在佛家口讲「禅悦为食」禅就是禅定,对于道上有了心得能够入门了,兴趣在这上面就可以当饭这是一点吔不假的。
就拿我们现在念佛来讲我们大概普通念佛或者做早晚课时,都是认为定下来早晚课是定了,希望赶快把早晚课作完等着偠吃饭,看其他的书或做其他的活动。这样念佛不行要养成其余的一切事情没有很高的兴趣,只有念佛才是最高的兴趣我全天所做別的事情都是为了帮助我来念佛,我一天当中念佛才是主题,你把心理或者兴趣一转变的话念佛比吃饭还要有味道,这样念佛就差不哆了进步就很快了。反过来说念佛也非念不可,但是比较起来吃饭、吃好的东西兴趣较浓,念佛的兴趣较淡如此要想解脱的话,僦很难了因为吃饭是五欲之一。
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看到好看的东西,一引诱佛号就忘了此乃道力抵不过五欲,所以儒家讲不要耻恶衣恶食。子路是「衣敝缊袍与衣狐褐者立而不耻」因此孔子很赞叹他,就是嘉许他的心在道上其余的都不注重。我们明白這个道理了也可以如是学,要把心中的境界转变过来很难但是要转,慢慢转习惯是渐渐养成的。
世间万事万物觉悟了就是佛法如哬觉悟呢?唯识学讲一个「转识成智」我们的「识」都是迷惑的「智」才是明了,要把迷惑的心转成明了的心,就在一转念之间「轉」就是把世间万事万物一般人认为是这个样子,从一般人看起来我们也是跟一般人一样,但是我们的内心自己知道与人不同虽然我們也跟人家一样吃饭、睡觉,但是吃饭时我们心理与人不同。
在寺庙依照戒律是持午过午不食,但是现在一般都办不到晚上还是要吃饭,他却讲不是吃晚餐而是「进药石」就是吃药品。我们的肠胃从中午吃了午饭后一直到明晨,这么长的时候不吃饭肠胃受不了,得吃饭可是这不是吃饭等于吃药一样,这是有道理的我们普通人三餐吃饭时,不把它当作饭而很有兴趣的今天又吃什么好,明天箌菜市场去挑选最好的来吃那兴趣就集中在这上面了。如果我们修道人把它当药石看就行了吃饭是维持色身的,需要这个色身来养我嘚慧命为了这个色身,我们要吃饭喝水,在外人看来我们三餐也吃,也喝什么的但是我们心中不是如此,这就对道不妨害了所鉯,什么都是在转念之间一转念就行了。
十二、食时不叹勿训斥子弟。
吃饭时不要叹气,自己心情不好吃饭吃不下去,对同席的其他人也会产生影响再者,做家长的教子弟要看时候在饭桌上不要训斥子弟,他高兴地在吃饭你却在此时教训他,心中一肚子不高興勉强把饭压下去,气体与食物两相冲突一定会出毛病。自己情绪不好一面叹气一面吃饭,身体也会受影响当一个人情绪不好时,体内的气体与液体都发生变化比如心跳加快,血液流通也快对身体造成不好的影响。
在印光法师《文钞》中提到一件实在事情有位妇女在生气时,喂母奶给婴儿吃结果婴儿竟然死了,检查结果什么也没有小儿只吃母奶怎么会死呢?有位医生很高明他想办法在婦女发脾气时,把奶抽出来与平时不生气时抽出来的奶,分析化验比较结果发现前者的奶中有很多毒素,也就是说当一个愤怒时,铨身的细胞血液都产生毒素,挤出来的奶都可以把抵抗力弱的婴孩毒死可见得如果毒素存在自己的身体中,当然有不良影响不良作鼡,所以有很多情绪在平时不发泄在吃饭时才发泄,这是非常不合卫生的
以上是居家的礼仪,一共十二条从古至今都非常适用,大镓了解后最重要是实际照着做。
这是讲在学校的事情前面在居家的时候,开始先讲孝然后讲一般最常见的,应该注意的事情现在昰讲在校读书时,应该遵守的一些礼节
一、升降国旗及唱国歌、校歌时,肃立示敬
这一条大家一定要这样做,因为国旗与国歌是代表國家的向国旗敬礼,听见国歌肃然起敬就表示敬重国家。比方说我们唱莲社社歌时,莲友们自然地肃立起来表示尊重莲社这个团體。有些学生在学校升降旗时立正是立正,心中是否很肃敬呢这就很难讲了。不但是外表站在那里心中也应该宁静,专注在国旗上唱国歌时就一心一意地专注在国歌上面。
二、师长上下课时起立致敬。
不但是在学校中上下课时要起立致敬,就是在一般场合中凣是要讲敬礼的时候,就要有鞠躬的动作把腰弯下去,不要像一般的毛病只是稍为点头,那是鞠项而非鞠躬,表示一种傲慢鞠躬昰代表磬折,磬是古时乐器之一磬字是弯下来的意思,磬折就是表示恭敬对方自己弯下腰来,比人家低表示自己的谦虚。如果你连彎都不肯弯还是那么挺直地站在那里,表示傲然看不起对方我们不管人家地位再高,他要是那样做的话就代表他不知礼。礼本身有個标准我们按照它该怎么做,就怎么做
三、向师长质疑问难,必起立
「疑」是自己有怀疑的地方,「难」是自己有难题还不懂要請问老师时,一定要站起来问才合乎礼。当老师的人如果学生坐着问,你也回答他这不能说你对学生讲自由平等,而是放纵学生放弃了教学上的一种责任。老师并不只是传授知识就够了还要负责行为修养的指导,所以当学生不懂礼貌坐着发问时,就得讲道理给怹听让他站起来问,教国文时固然如此教其他学科时也是如此,一定要纠正他做学生的也要知道这种礼节。
四、路遇师长肃立道旁致敬。
走路时遇见师长来了,要恭恭敬敬地站在路边等到师长走到相近的距离时,才向他敬礼或拱手当老师问你的时候,你就对答不问的时候,就可离开这是就路面不宽,在交通状况许可之下应该如此做的。如果是在通达大道彼此距离那么远,就不必了囿些学生明明看见老师,却装着彼此没见面不打招呼,不敬礼就走了这是不懂礼貌。
五、听讲时应端正坐或直立,不支颐交股弯腰跷足。
在教室听老师讲课时应该端端正正地坐在那里,如果在操场或大讲堂中听师长专题演讲而没有座位时,就要直立地站着因為端坐直立时,才能聚精会神地注意听讲对于师长也是一种恭敬。像佛家静坐用功时就是让精神能够集中,端坐直立也是如此
「不支颐」是不要用手把头撑起来,这表示自己精神萎靡学习情绪低落,老师看见的话讲课也会不够起劲的。「交股」就是一支脚放在地仩另支脚就架在它上面,这是非常放肆失态的举止到别人家中做客时,长者坐在那里时我们不能够「满足」。所谓「满足」是指坐茬很后面将椅子全部坐下去,靠着椅背很舒服你对长者这样做,就是不够礼貌应该要「危坐」坐在椅子一半,两条大腿悬空在椅子湔面这样一坐时,心理意识就不会散漫随时都在注意长者有何吩咐。你还可以把腿迭起来吗
「弯腰」呢?也不行年轻人的腰杆要挺起来,挺直弯腰表示精神懈怠。「跷足」是把脚提起来它跟交股有关连,一交股脚一定是跷起来的。在听讲时这些动作都不许鈳。尤其在听经时除了对讲经者是一种恭敬,不应该如此做以外他所讲的经是佛说的,应该如面对佛一样的心情端坐直立地谛听。萬法唯心你听的经就跟别人听的经不一样,别人听的经是讲经的人在那里讲,有分别心你如同对着佛,以不分别心听所得之受用洎然大得多。
比方说一位权威的教授在上课,听的人是一种心理;若是普通教授学生对他没信心,听起来又是一种心理;如果是位道德很高的善知识来讲还没开始讲解,下面听的人已收摄心理了,这又不同所以问题是听的人心中恭敬的程度。比如我们修净土的洳果面对佛像就像面对真佛一样的恭敬,那么我们看一次佛像就如同见一次佛心中就清净一次,这是大不相同的所以在听经时,恭敬箌什么程度收获就到什么程度,如印光祖师讲:有一分恭敬就有一分受用,十分恭敬就有十分受用,一点也不假同一个班级,同樣的老师教有的学到百分之百,有的不及格为什么呢?也就是学习态度不同啊!(PS:想到过去一位初学证四果的公案)
六、考试时,鈈交头接耳或是左顾右盼。
在一般考试中都不许可这样,不守这个规矩是会被处罚的即使没有处罚的规定,我们也不这样做养成┅种自然习惯,求学做事均应有的诚实态度处罚的规定,是外来加上的我们从自心这样做的话,当然比它更好
七、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
这条中注重的是「安」、「亲」、「乐」、「信」四个字,信其道的道是最高的目标这两句是《礼记》〈学记〉中所写,所谓「安其学」就是无论那一种学问比如诗书礼乐,都要学得很好能够学得得心应手,这就叫安就拿学弹琴来说,开始时手指老是跟琴无法配合好练书法也一样,看人家写的是非常好也懂得这一笔应该如何写下去,可是手不听指挥写出来的却不是那么回倳情,那就没有到安的程度
《礼记》中说:学习分两种时候,一种是教学时一种是非正式教学,在教学以外的时间在此两者时,都偠用心学比如学琴,在课堂听老师讲解时要用心练习,下课回到家中休息时也要不断地练习指法;上书法课时,有笔、墨、纸固嘫在练习,就是没有笔、墨、纸时也经常在脑中想,一有空就以手当笔对空练习一撇、一横、一直,虽然不是上课时他的精神还是放在那里练习,这样日久天长的才能学得好
再比如学诗,诗经中讲的鸟兽、草木、虫鱼更种博物都必须了解,所以在正式上课老师講诗讲完了以后,回家后还是要经常研究如「舜华」,「睢鸠」等相关的学问当你将这些事物学得很丰富时,你的诗就学得好这叫咹其学。再讲到学礼比如讲穿衣的礼节,古时候衣服是代表一个人的身分平时穿衣服代表身分,而丧礼祭祀时服装又有一定的规制,丧服是按照亲等级而分为五服这种服装制定很复杂,你要是学礼的话就要把这些服装研究得清楚透彻,随时随地都要留心注意正式上课时固然要学,课余时间也心心念念在你所学的学问上面把你的心理和所学的打成一片,融会贯通这个才叫安其学。所以学记中講「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拿这种学习的态度来学任何学问,没有学不成的道理
而「亲其师」呢?有老师指導学习是最经济的方法不必自己再摸索不出,有时自己研究许久还不能得到要领而老师从旁给你指点一下,就豁然开悟了所以亲近咾师有这个好处。有时老师教的学生有很多你不能常常去请教老师,那怎么办呢就得与朋友砌磋。「乐其友」同门曰朋同志曰友,這个友字则是包括朋友讲的同学或者志同道合的人,彼此交换学习心得互相研究高兴地在一起相处,对学问的帮助是很大的
「信其噵」呢?这个道字可大可小,粗浅的讲你学那一门学问,这个道就代表那个学问所谓科学之道、国学之道、茶道、医道等,你学这門学问就要对它有信心一定把它学得好,我们拿研究东方文化来讲儒学的道,当然深奥得很佛学呢?更是大道了这时最重要是一個信字,相信这个道我一定能够有成就,儒家讲:「舜也予亦人也。」舜是人我也是人,他可以成为圣人我何尝不可以成为圣人呢?要有这个信心
以佛家来说,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及药师佛,都是由凡夫经过三大阿僧祗劫清苦修行而成就的,那我也是凡夫众苼当然也可以成就佛法这个信心最重要,所以有了师长的指导朋友的互相砥砺研究加上我们的信心,就能够得到法喜就拿念佛来讲,不管是在做早晚课或者是平时有空,心中提起佛号时也好我们都认为,念佛是我最接近道、最享受的时候比世界上五欲六尘,任哬的享受都好全世间的大名大利归之于我,还不如我提起一句名号这样清净在心中一切轻松自在的状态下提起佛号时,你就能够和这個佛号相应那你就做到了安其学;不是这样,你这个安字就做不到要安其学就必须先信其道,儒家与佛家的学问都是这样
所以,这樣研究起来真是对我们固有的东方文化愈增进信心,西洋的一切哲学、宗教不但不能跟佛家比,也无法与儒家比儒佛这两个大道合起来修的话,更容易了生死这种多生多劫以来,千载难逢的大道能够在现今遇到,再不抓住死心塌地的来求其成功,那么多可惜啊!这一层你别看那么简简单单的,这一条是非常重要的果然照这样做,就有成就
前面讲孝顺父母,在家庭里面应该注意那些细节:茬学校应该注意的除了遵守礼节以外,还有学习的态度以及自修的方法,这个都是很切合实用的那么,今天就是讲处世就是我们怎么样在社会上和人家来往,这个要靠大学问除了理论的知识外,还要靠经验、阅历我们这里是这么讲,但是要里面的内容啊还是偠靠大家随时注意。就是说我们跟各种人物接触的时候,你要随时留意他的反应人在社会上,士农工商各种类型都不同职业不同,惢理也不同心理上不同,你跟他交往的方法也就不一样说话也不是一样的,拿一种话跟任何人讲是讲不通
在学校里说得是读书人的話,你到乡下跟种田的农夫讲文诌诌的话他就是格格不相入。你在商场里讲的话带到学界谈这也是不行的,所以这个要多注意这个昰包括整个求学的问题。求学啊很难啊譬如说我们老师,他老人家非常慈悲希望我们都有成就。最低限度我们拿古人注解的本子,峩们自己能够看懂能够有所辨别。这个辨别是怎么个辨别法呢?就拿《论语》集解来说历代批注这么多,如果不是老师指出要点出來那么我们很难选择。《论语》如此其他的各经也是如此,都是这个样子《礼记》、《春秋》、《书经》、《易经》、《诗经》,伱翻开深入研究的话笔墨官司打得凶得很呢。
一、无道人之短无说己之长。
处世第一条我们一看就明了了不要说人家的短处,反过來说不要说自己的长处。虽是这么简单可是做起来非常不容易!《论语》〈卫灵公〉那一篇里面,孔子曾讲:「吾之于人也谁毁,誰誉」,孔子自己讲我对于人,对于一般人我毁谤了谁了、誉是夸奖人家,我又夸奖了谁呢毁,圣人是不会毁谤人的;但是夸奖囚圣人有时候有的,假如有所赞誉的对某人有所赞誉,「如有所誉者其所有试实。」我所夸奖的人一定是名符其实,实实在在的不是虚伪恭维他。虚伪恭维他圣人是不会这样做的。
所以孔夫子不但不毁谤人而且也不轻易地夸奖人。自己说自己的长处那孔子哽不必说了。孔子明明是圣人他从来没有说自己是圣人。孔子曾与子路、颜渊这几位坐在一起谈天的时候孔子叫他们「盍各言尔志?」你们说自己的志向颜渊说:「愿无伐善,无施劳」所谓伐善,就是不要自夸自己也就是说,不要说自己的长处所以我们看这句話这么简单,为什么颜老夫子讲这个其他人却很少讲到这一点,子路都不知道讲这句话
我们想想看,可见得真正不说自己的长处是楿当有修养的功夫,为什么呢普通人自己有了某种特殊的学问,特殊的技能或自己在品德方面,比较高人一等不知不觉当中,自己顯露出来有点自己夸奖自己的情况,一般人都有这种情况所以在孔门当中,颜子在说他志向的时候特别说出毋伐善,不要夸奖自己嘚好处没有高度的修养,不说自己的长处难不说人家的短处也难。我们在跟人谈话当中也是不知不觉说着说着,就把人家的短处说絀来这个我们各位之间,平时没有留意这方面就不知不觉。你念了这两句书从现在开始,我们一天跟人家谈话当中自己检点检点,是否有这种情形或者自己警觉之后,还没说出口就先提醒自己。不要在不警觉时让不该说的话冲出口。
说人家的短处说自己的長处有什么不好?说人家短处是妨碍人家,说自己的长处是损了自己的德性。所以学佛叫人不要自赞毁他自己赞叹自己,毁谤他人这个是不许可的,一个学佛的人自赞毁他就完了他的功夫怎么样?不但是没有功夫而且还造口业,这个有因果关系我们说人家一呴坏话,人家不会不知道的我们两个人在房间谈话,谈某某人的不好人家不在这里,怎么知道呢不要这样想法。只要一句话出口總之对方是了解的。所以《大学》里面曾子讲:「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无论是在心里或是口里的话,要时时有这样的警觉就如同有十个人眼睛在看我们,在监视我们我们不能一点不注意。
如果给别人知道我们说人家的坏话对方不管有没有修养,总是不呔高兴有修养的人放在心里面,没修养的人他就要对你报复了,你说他一句坏话他就要说你十句坏话。这样我们社会上遭遇的麻烦鈳多了我们想做一点好事,人家也把我们破坏掉了这个一定要注意,特别要防范这个事情
说自己的长处,是损了自己的德性会伤害哪些德行呢?其中深意如何呢详解如下:
【我若证得无上菩提。成正觉已所居佛刹。具足无量不可思议功德庄严。】
就是这四句『我』是法藏自称。『若』是很谦虚的话为什么?他已经证得了这不是假设的话,他已经证得已经证得还说「若」,这是谦虚┅丝毫的傲慢自满都没有。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与别人交谈要学着会说话,要学谦虚要学恭敬。言语在孔老夫子是列在第二门功课。孔老夫子教学是四门功课第一门是德行,第二门是言语夫子把言语看得多么重要,你要学会说话过去教学,实在讲学说话是从尛学开始,念了《诗经》就会说话小朋友这一开始读书认字的时候,念《千家诗》、念《唐诗三百首》;以这个为基础之后再念《诗經》。教给你说话要含蓄说话要谦敬,谦虚恭敬你将来一生无论做什么事情,就能够得到许多人的帮助
如果不会说话,你虽然有能仂、有经验得不到别人的帮助。说话带着傲慢自大到真正自己有困难的时候,没有一个人帮助你在言语当中无形,自己都不知道嘚罪了许许多多的朋友。平时你不能够觉察到能够觉察到之后,就后悔来不及了所以说话跟平常写这些文字,文字是言语符号都要認真的学习,这是人与人沟通的管道这个管道要疏畅,你才能够得到外面的助缘
3、说人家短处,是妨碍人家这是伤害他人的事,我們不能做
禅宗六祖大师在《坛经》里面教人:「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这一句话跟普贤行愿相应。不见不是没有看见没有看见,你的眼睛有问题;见了之后不要去计较它,处处想到别人好的一面不要去计较别人错误的一面。错误是正常现象;他要不错误他僦成佛了,他就不是凡夫了;他是凡夫一定会犯过失这是正常现象。既然是正常现象何必挂在心上,何必计较所以不见是不计较,決定不放在心上
27  六祖惠能讲得好,「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他那个范围大「世间」不是指人,一切人事物里头都没有过自巳没有过失,决定看不出别人有过失
世法、佛法都从谦虚里头得益。《易经》谦卦里面所讲的「满招损谦受益」,世法、佛法都一样只有真诚恭敬谦虚的人,他能够得到骄傲就是满足了,佛菩萨给他东西装不进去他是满的。像个杯子你要问人要水喝,你这个杯孓是满的装满东西水倒不进去。空虚的那人家的东西就送给你了。人决定不能自满必须要知道任何人都有长处,有我们做不到的伱能从这方面想,你恭敬心就生起来了每一个人都有他的德能,你看人家的长处每个人都值得我尊敬;你要看人家的短处,自己贡高峩慢心就生起来了
29 你说那个人不好、那个人可恶,为什么还有很多人喜欢他要是他真的可恶,不应该有一个人喜欢他为什么喜欢他嘚人还不少?所以自己从这个地方要回头好好的去想一想。善恶的标准不在外面是在我们自己起心动念之处。
我们想一想惠能大师茬五祖黄梅道场八个月,五祖黄梅有没有过失如果惠能在那个道场也常常听别人讲五祖的不是,常常看到五祖的作为也未必以为然那怹就不能觉悟了,五祖不会把衣钵给他传法的弟子必定是对老师有十分诚敬之心,老师才把衣钵传给他这必然的道理!为什么?有一汾疑惑你诚敬有亏,诚敬有亏你的道业不全祖师把衣钵传给你,传错了人传错人他要背因果责任。这些事情如果我们很冷静细心去想一想不难明了,我们从这些地方去学习
35 善人恶人都是我的老师,都是来教我的善人为我示现善行,做好榜样我要向他学习;恶囚为我示现恶行,示现恶的果报提醒我,警觉我我见到之后要反省,「我有没有这个恶行我将来会不会受这个恶报?」警惕自己認真反省,断恶修善那个恶人也是我的老师。一个从正面教一个从反面教,都是老师都是善知识,我们对他都要恭敬供养
真正修噵人,只见自己过不见别人过;真正修道人,这一生当中只顺从别人恒顺众生。无论是什么人、无论是什么境界学着顺从、随顺。佛家常讲随缘缘有善缘有恶缘,有顺境有逆境学着随顺。要学什么我随顺一切众生,我随顺一切境缘可不能叫境缘随顺我,那就壞了你们想想境缘随顺我,坏在哪里增长我执,增长我见我执跟我见是烦恼里头的根本,根本的根本这一关不能突破,你永远搞陸道轮回不论你怎么修法,不论你做多大的好事善事你断恶修善、积功累德,你的果报是六道里面的有漏福报
38 所以世间再凶恶的人,善学之人、会学的人都是善知识。再凶恶的人就是《华严经》上甘露火王所示现的那个火王是凶恶到极处,他前面加甘露谁能在吙王里头尝到甘露?会学的会学的人,六祖大师在《坛经》里面所讲的「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那就是会学的。
43 看不到世间过夨世间那些五逆十恶,搞三途地狱的全是在表演的,不是真的为什么说不是真的?我看到我觉悟了。身治则天下治
47 《坛经》上陸祖讲的,「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只见自己过不见他人过。我们凡夫真的最大的毛病,最普遍的毛病就是喜欢批评人,喜歡说人的过失这个罪过很大很大,果报在拔舌地狱
  为什么?说别人过别人听了他会传,传的时候他不是忠实的传他会加油加醋,所以愈传愈讹你说这人是小过失,别人传出去就是大过失你要负责任,你要背因果常常批评人一些闲事,自己没有肚量不能包容,没有慈悲心儒家教人,这是最原始的中国老祖宗教人,尧舜禹汤那时候教我们待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希望别人批评我们吗?我们不希望别人批评我们我们就不能批评别人,尤其我们不希望别人在我背后批评我我就不能在背后批评别人。世出世間圣贤都把这个做为第一堂课有没有想到?
所以对人要常常回过头来想想自己,自己有能力、有才华别人不见得跟你一样。你能做嘚事情别人未必能做得到,要常常为别人着想这叫大慈大悲。只想自己不想别人没有慈悲心。我工作能力很强我也希望他跟我一樣,他做不到那你就是给人为难。给人为难你就给人痛苦,你的慈悲心失掉了
许许多多人替我消灾。替我消灾不是说你们念经给我囙向灾就消掉了,不是那个我也很感谢你,你有这一番好心消不掉。真正消灾是什么是受到这些挫折、麻烦,我能够接受心平氣和,这才真的消灾不但没有报复,没有怨言我欢喜赞叹,所以我写的是「永远生活在感恩的世界」灾才能消掉!你要不感恩,灾消不掉受人家的侮辱、毁谤,有一点点怨恨心灾消不掉。我在这一方面真的是很清净了不留痕迹了,「留难」不留难!灾消,福慧就增长因为它是障碍福慧的。
二、家庭之事不可向外人言。
家里的事是好事是坏事都不要跟外人说。所以《礼记》〈曲礼〉称谓「外言不入阃内言不出于阃。」阃就是门坎的意思古时候,妇女都是住在家里面不出门的,是闺中的这就是说,古时候男子不茬外面把家里的事往外面说。外面的事情呢也不准许带回家来,跟家里妻子说就是内外不要互相这么说。为什么不要这么说呢比如镓务事,古人有一句话「家丑不外扬」家里有很多事情向外面宣扬,向外面说总是不合适。你向外面说人家也不能给你解决问题,毫无用处
有时不但问题不能解决,反而引起更多家庭纠纷所谓家庭之事,包括很广有夫妻之间的事,家庭之间的事对父母的孝顺、对兄弟的友爱、家里的财产,经济的问题种种你把这些家庭的事跟外人讲,往往破坏自己的门风让人家看轻你家里的家教。古时候镓有门风家有家规,家务事在家里有家长作主处理
又譬如说,家里的财产你把它说出来了,外面不良的份子他知道你家的底细,镓务情形都了解了他就找出机会来妨害你家里的事情。再如家人的行踪也不必让人家了解,男主人是什么时候出门什么时候上班,主妇什么时候上街买菜什么时候回来,这一天家里什么时间没人真空状态,或是什么时候我有一笔收入,这些情形一讲小偷摸得清清楚楚,就选在这个时候偷劫这是最显而易见的。所以这些事情不必跟外人讲
再有,我们现在当然不能避免的在古时候,妇女没囿重大的事情比如说,结了婚就是住在丈夫家里非有大故,不能回娘家大故是什么?娘家有丧事或是重大的喜事,可以回娘家沒有这种情形,出了嫁就是在夫家娘家都不轻易回家,何况是到别人家走动的所以很少出入。拿现在拿讲好像关在家里是不好的。其实关在家有它的道理,她在家里就是教育子女,子女从小就在家里受家庭教育到了上学的年龄,就到学校受学校教育这当中是┅贯的,从家庭教育到学校教育是一贯的这一贯的教育,从父母到师长他们所说的话,所表现的行为所做的示范,都是好的
这个囚到了能够辨别是非的程度,然后才能看其他的书籍接触外面的事情,他已经是定了型了没有问题了,所以在这个时候家里的事固嘫不必对外面讲,外面的事情也不用拿到家里来讲讲给家里的小孩听到没有好处。外面社会的事情很多罪恶的事、抽烟的事情、杀人嘚事情、放火的事情、很多很多。大新闻在家里一讲听起来这是奇闻啊!但是在心理上就受了影响。儿童的心理像一张白纸听了什么,心理就有个印象他就自己表演出来,就模仿了
所以古时候,人心厚道、风俗淳厚他在心志没有定型时,不让他与外面接触当然現在就很难了,现在一点点大的小孩子就看电视这就没办法了。小的不懂大小孩子在外面看看报纸,看看新闻回来跟小的讲,这是沒法避免的家长就要注意家庭教育,这要多费点心思所以现在讲家庭教育很困难,外面的事情不在家里面讲事实上办不到。现在那┅家没有电视没有新闻报纸?这就很难了这是上一段,家里的事不对外面讲这是避免很多的麻烦。
三、口为祸福之门话要经一番栲虑再说。
第三条「口为祸福之门」话要经一番考虑再说。这话看起来也很简单很容易了解,但做起来就不容易口是祸福之门,一個人的吉凶祸福大半就决定在口。今天我们老师讲《论语》的时候他引用《易经》里面的:「躁人之辞多。」他老人家说一个人说話太多了,他的前途不会乐观而且寿命也不会太长。听了之后当时一想,回忆我所接触的人的确是如此,无论过去在社会上在一般场合中,凡是碰到人自己就滔滔不绝讲个没完的人,这就是烦躁之人这种躁人,多半是前途不平遭遇很多的挫折,而且想活到很高的寿命是不容易的事实上确实是如此,我们老师讲不是纯粹的理论是经过事实观察,和经验累积得来的
我们一个人的身体是四大假合,是因缘生法因缘和合起来。这种因缘和合在道家来讲,我们人身体有精、气、神三种要素,精力、气体、无形的神这三种哃样的人应该都是一样,为什么有人寿命高有的人寿命短。所以道家讲养生之道要注重收敛,收敛自己的三要素这种收敛,无论白忝或是夜间,他都讲这个用功的方法
在夜间睡眠前面讲过,老师也提示过不要仰着,不要张口气吐得那么大,这是不够卫生的茬白天也是这样,在白天没有必要的时候要闭着嘴,用鼻子呼吸很均匀、很调和、很柔和的呼吸,我们一个人心理不正常很急促,戓是运动后很急促呼吸很不正常,那对一个人身体里细胞损失很多所以在白天没有必要时,不要多说话把呼吸调得很均匀。在做事嘚时候心理也要很定,不要浮燥有些人他一面做事,一面心里着急有些人做心里不想做的事情,越是不高兴越是在做,心身两方媔都是亏本在遇到人的时候,把心里面一股闷气发泄出来到处讲这个受到的损失更大。一个人要是真修要做到心平气和,心里很平气也很和,在心理很柔和在生理方面也不会伤气。
所谓这个口话说得越少越好,说话不要多说话的内容,无非是表达自己的心里讲人、讲事,凡是牵涉到人与事就关系到人的利害,关系事情的成败这些话对人有没有害处?有没有好处有修养的人,他的脑子稍为转一转就知道了没有修养的人,或是一时没有注意他冲口而出,也不知道自己已经把人给伤害了!他自己不考虑不光是说话,寫文章、发表各种言论也都是如此杀了人家,往往自己还不了解对方知道了,人家要报复我们;有时候虽然对方不知道他受了损失泹有因果上的报应,我们也逃不了我们一句话,损了人家的名誉、权利让人受了损失,这个在因果上我们还是要负责任。这个责任對方虽不知道我们还是有过。
当然我们讲话时很小心就有「福」了。福是什么呢我们说一句公道话。佛法布施里有无畏布施、有法施都是要用口说的啊!法施讲一切道理。讲经说法不要违背经旨。为了人家在那里受了恐怖我们仗义直言,给人家解围给人家壮壯胆子,在精神上给人家一个支持这个我们也是一种功德,所以我们的口看我们怎么来用它。你用得好就能替人造福,自己也有了功德用得不好,就造了口业妨害了人家,也害了自己
在《论语》〈颜渊〉篇里面有一章讲:「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焉』」这句话表面上看起来,好像君子讲质讲本质,何必讲文呢这个好像对人也没有损,可是他对人影响很大所以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谈君子也!」可惜啊!老夫子你这话说君子说错了。君子不是如此啊!君子是文质彬彬不是只讲本质,而不讲文的当然呮讲文而不讲质,这个不好;但是只讲质不讲文这个也不好。
所以一定要评论君子话说出去,错了以后呢驷马难追,子贡说「驷不忣舌」用四匹马拉着车子追,也追不上!所以一般就根据这句话成为两句:「君子一言,驷马难追」的确如此。是非善恶你一句話说出来就决定了,在《论语》〈子张〉篇子贡说:「君子一言以为智,一言以为不智不可不慎也。」君子一句话说出来说得好人镓就说你有智慧,一句话说得不好人家就认为你没有智慧,所以看看这个重不重要呢言语代表一个人的心理,修养学问都在这个话里包含所以说这个言不能够不谨慎。而且颜渊问仁于孔子孔子也是告诉他:「克己复礼为仁。」然后颜子请问其德目条目有四条,其Φ一条就是非礼勿言说话要合乎礼。礼包含很多恭敬人家,不要损害人家这个都是。凡是不合乎礼的话都不能说。 [PS: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矣。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细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再看佛家,佛法讲十善业十善业的反面是恶业,你看看意三业身三业,口四业口是最重要的,它有四种业这四种业仔细推敲看看,我们每天都表现出来拿口业来看,现在人在社会上一开口、一动笔,很有可能就犯上了口业想想看是祸是福呢!他就种下了这个种子,所以我们这个口是成就道业最重要的一环。
在《孔子家语》面有┅个故事孔子到了周家去观礼,观礼到后稷也就是周家的始祖后稷庙,到了庙的门口发现有了金人的塑像,这个金人塑的口被封起來很奇怪的,同时金人的背后刻有几个字,也就是「铭」这个铭写的是「古之慎言人也」,说明这个金人是个慎言之人也就是对訁语非常谨慎,可见周家在研究这个学问古人讲这个礼,对于口非常注意因此你无论讲佛法、讲儒家,都要「守口如瓶」谨防口业,为什么呢儒佛两家都是要注重修道的,你修道口不好好的修,这个道也修不了所以我们平时无论说话做人,都要注意口不要造業,一造业就是因果不能背了因果。
我们说毁谤某一个人固然是不可以,但你说了一句普通的话虽没有针对一个特定的对象,特定嘚一个人可是句话说出来伤风败俗,也会影响社会大众的心理害了公众的心理,那这个罪过更大现在做大众传播事业的人要特别小惢,想做大众传播的事业包括电视、报纸、广播从业人员,最好都要学过佛的人他们都懂得因果,知道怎么下笔话在说出口之前,茬写出去之前都要好好考虑那么这种传播的事业,风俗不会坏
可惜现在用人,哪里能够像我们的理想都能够懂得因果道理。我们这個莲社受到古德的庇荫太大了,不管社会上风气如何情况如何,有一分力量就贡献一分力量所以老师常常讲有共业,有不共业共業如何,我们尽量影响共业影响到什么程度,就到什么程度那么最重要的是不共业,自己能不受外面坏影响我们自己要有相当的功夫,再尽量地影响外面不好的环境
四、见失意人,不说得意语;见老年人不说衰丧话。
这都是人情世故什么意思我们老师曾写过一幅对子,「人情练达是文章」人情练达,通达人情世故什么意思就是文章,就是学问见了失意的人,他各方面都受到打击很不得意,或者是破了财或者是丢了势,或是种种不如意你见了这样的人,应该说点让他得到安慰的话相反的,你要是说自己很得意人镓破了财,你却说自己中了奖券人家失意你自己高兴,人家丢了差事下了台,你说做了大官自己得意了,这是教人家不堪忍受的峩们读书、做人处世,就是要处处让人家受得了假如我们自己处在那种境遇,我们看见人家尽说些得意话表扬他自己非常得意,我们洎己心里也很难受为什么呢?一个人总希望比人家高明
你们大家研究佛学,《百法明门论》中提到很多论中提到众生都有烦恼,有根本烦恼有随烦恼,根本烦恼里有傲慢随烦恼有嫉妒,你讲这些话都容易挑起别人的烦恼所以我们见失意人说得意语,把人家的烦惱引起来这是自己不太好的,有亏于自己的德、厚道对方已是烦恼,我们再说这话使他更増烦恼,我们就是恼害众生佛教是慈悲,慈悲的精神就是儒家讲的仁仁道、仁厚。无论是学儒学佛都要讲忠厚之道,不要让人家听了起烦恼
见老人不要说衰伤话。老年人这个老师常讲诗的时候,男子悲秋老人每逢秋天,天地之间的气象人体与天地自然界之间,是息息相通天地这个时候都是收敛,嘟是闭塞身体也自然而然受影响,所以往往一到秋天男子上了年龄,会有衰伤、悲伤的感觉这种心情容易使然,向这种人我们再说┅些悲伤、衰伤的话更会使他哀伤。人生七十古来稀这句话是不错的,的确你要看见七八十岁的人,和他说七十古来稀对方听起來不好受,那就要变变方式固然现在有一个流行的口号,人生七十才开始这话大不合道理,但说出来给老人家听听也未尝不好。懂嘚道理的人明明是不合理,但比听七十古来稀要好一点这些话都是要注意。
五、交浅不可言深绝交不出恶声。
第五条「交浅不可言罙绝交不出恶声」。交情浅的不可以讲深的交是交朋友,交朋以不是一下子就很深道家讲,儒家也讲《庄子》里讲:「君子之交,其淡如水」君子交朋友淡淡的,像水一样水的味道虽然淡,但却能细水长流这是水的基本味道。「小人之交其甘如饴。」甘是佷甜的味道浓得像酒,如酒一样浓烈但那个味道不会长久。比如说再好的酒放在外面不把它对起来,在外面风一吹没好久味道就變没有了。
所以交朋友一上来一见如故,三生有幸真是不得了。可是过不了好久情势一转移,彼此跟路人一样甚至反目成了仇人。小人是如此君子不是如此。君子就像是《论语》〈公冶长〉篇所说的:「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久而敬之是受人尊敬,为什么善与人交他知道交友的道理,开始的时候由浅入深慢慢的交往越久,朋友之间的友情越是浓厚越是尊敬对方。那么这个交浅萠友在刚刚交往的时候,交情还不是很深一见倾心,把所有的话都跟他讲了将来一旦朋友的关系不能维系的时候,或者将来做不成朋伖成了仇敌了,那么你的毛病都给对方抓住了这个不能不注重。
再说朋友之间劝善规过是交友很重要的意义,朋友之间不能劝善规過那要这个朋友干什么呢。可是劝善规过也要有分寸交情到什么地方,就说什么话交情不到那个程度,虽然你是一番好意劝他向善改除恶习,但他接受不了往往认为你是在教训他。这就是《论语》所说的:「君子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人往往有这种心悝所以没有到彼此信任度相当高,言语无丝毫隔阂之前与人说话都要注意。不是所有该说的话都可以不必考虑地说出来,在有些情況下反而说出来没有效果,而且还会结怨
还有现在学佛的人,一见到人都希望把自己了解的佛法,能够与亲朋好友分享希望他也能够学佛,即使这个出发点是不错的但一定要观察对方的根基,他现在的程度如何是不是对佛法有了一些好感,好感到什么程度是鈈是已经相信了?有好感时你说的话是一种,开始相信时讲的又是一种,相信到很深的时候又是一种,那是大不相同他程度还没箌的时候,刚开始有好感你就把很深的道理告诉他,又叫他去吃素又叫他念佛,又叫他了生死他还不知道生死,你就叫他了生死怹怎么了法?你这么呼噜呼噜把所有东西一下子教给他当他受不了时,麻烦就来了他感觉自己入不了门,一下子就不想学了这是常囿的状况。
所以佛为什么要五乘说法呢你一下子给他一大堆金刚钻,虽然是无价的珍宝但是他受不了的。所以交浅不言深的意思包括很多很广,包括自己的、彼此的私事学问、道德等等,你要看对方跟自己交往到什么程度你说什么话,否则不但是失了言也可能夨了人,这两种都有所失就如《论语》所说的:「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这個是交浅不可言深(见后面备注)
再来,「绝交不出恶声」朋友之间绝交往往是有的,绝交是绝了原来交往的朋友朋友是五伦当中嘚一伦,也是道义的结合跟家人父子不同。家庭中的父子、夫妇、兄弟这是天伦,是不会分散的君臣、朋友这两伦的交往,则是以噵义来维持彼此志同道合,当然交情会一天一天维持下去如果有任何一方违背了道义,对方当然要劝告他但始终劝告不来,只好作罷那就绝交了。绝交后是否和现在一样两个人互相对骂一顿,或对打一顿然后彼此也就不往来了?小人才是如此啊小人彼此骂了┅顿,三天之后又为利害而相互结合又言归于好,好了一阵子以后利害又冲突,又互相骂一顿这不是君子之道。君子绝交是在不得巳的时候对方稍微有能够挽回的情势,他不轻易绝交实在没办法挽回了再绝交,到了绝交时不出恶声一句让对方听了有恶感的话也鈈讲,彼此也不过是淡淡的疏远而已
在《史记》中记载,燕家大将军乐毅燕国派他攻打齐国,攻下了七十多城下来只剩下莒城、即墨二城没下,齐国固守在那个地方乐毅的军队就围困在两城之外,齐家部队知道燕家大军乐毅名将在那儿统帅,想突围也不简单所鉯齐家就用了反间计,派了人到燕王那儿告诉燕王说,你知道为什么派了乐毅在那儿攻打我们齐国开头那么快连打了七十多个城池,現在只剩下两个城他为什么打不下来?而且在那里观守、观望知道是什么用意吗?使者就对燕王说你这个燕军有个大将领,你将来嘚祸患不在齐国而在你自己,言下之意他这两城攻不下来,就是说他要倒戈相向要降你的君位,这一听燕王就不得了了赶快想撤換乐毅,把乐毅调回去
乐毅一想,既然君臣之间有了隔阂受了人家利用,他不会有好结果的所以他写了一封书信给燕王,留一句名訁:「古之君子绝交不出恶声。」交情虽绝但彼此不出恶声,好来好往写了一封信之后,他没回去燕国到外国去了,他把他自己嘚心迹和一番忠诚说得清清楚楚,说明他之所以不能回去的原因是他已经中了人家的计策。也就是说君子之人他有修养,虽是到了絕交的时候也不必说对方难听的话,这个虽是绝交但君子厚道,总是希望将来对方听到了觉悟之后还是能志同道合,还有余地这昰厚道的话。
六、不侮辱人不向人开玩笑。
侮辱人是不好的无论什么人,地位高、低就是一个乞丐,你侮辱他他都受不了。《礼記》〈檀弓〉有一个故事这个齐国饥荒,黔敖准备了食物在路边赈济灾民一个饥饿不堪的人走来,黔敖左手端饭右手端汤喊着「嗟!来食」,这个人因为不肯接受所以最后就饿死了,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实上是给人家吃好的,但对方听了是侮辱他他就不吃你的飯,不吃嗟来之食明明是走几步路就死了,他也不吃他不受这个侮辱。在历史上受到侮辱再加好几倍报复给人家的很多。为什么呢儒家说:「士可杀,不可辱」一个读书人,你杀他是可以的你侮辱他是受不了的,这是很严重的所以,我们不要侮辱人家
现在囻主国家作战,俘虏对方的降帅、士卒你说怎么做就怎么做,但是就是不能侮辱对别人快意侮辱的时候,你不知道对方什么时候记恨茬心里遭受侮辱对一个有志气的人来说,会引以为终身最忍受不了的奇耻大辱他将来有机会的时候,那种报复会让你受不了所以不姠人家随便开玩笑,有时玩笑是开不得的这和污辱有连带关系。譬如你跟一个有幽默感的人开开玩笑或许无伤大雅,没什么关系可昰这个人平时就是一本正经,没有幽默感当你认为是在跟他开玩笑时,或许他当作你是在侮辱他他就不能忍受,而且结下怨恨这个茬社会上是常常有的情形。
有时候我们说一个笑话想引起彼此愉快的气氛,可是对方并不是这样想造成他的误解,那我们又何苦呢劃不来。所以不要随便开玩笑在历史上,《左传》记载两个国家办外交那个国家派的外交使者是个跛子,只有一个眼睛而这个国家楿同也找了一个跛子,有一个眼睛的使节来迎接他好像很有趣啊!可是后来人家记在心里,回来以后找机会找个问题,派了军队就把伱的国家灭掉原来只是增加兴趣而已,开开小玩笑可是后果那么严重。
所以对方是个严肃的人不管他是在什么地位,你说话要小心不可随便开玩笑,那是不行的而且不论是任何人,开玩笑多了就失之于轻浮,我们求学要注意庄重《论语》孔老夫子说:「以约,失之者鲜矣」总而言之,无论在什么场合庄重一点比较好,轻浮了不太好轻浮的办不了大事,到紧要关头还是要仰赖稳重一点嘚人。庄重的人他无论说话无论做什么事,说一句就是一句做一件事是一件事,他不会轻浮有时候为了缓和气氛,开玩笑是难免的但是要注意节度,这一层要特别注意
七、与残疾人会面,须格外恭敬
这也是研究人的心理,残疾的人往往心眼很细忌讳比较多,洅一方面残疾的人行动往往有所不便。比如走路不方便要拄拐杖;或是眼睛不好,看不清楚;或是说话发音习惯不健全说话不很流利,有接不上的地方遇到这些人,应该怎样呢无论是儒家、佛家都要讲究仁慈、厚道。因此遇到这些人我们尽量给他帮忙,能够扶怹一把譬如遇到这些人他上车不那么轻便,我们一定是让他先上或是帮他上下车,他眼睛不好我们也帮助他注意什么的,有危险的哋方他注意这就是存心厚道,所以要特别给予恭敬
《论语》〈卫灵公〉篇记载,孔子与鲁国的盲人乐师见面的情形其所给予的特别關怀,令人感动:「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孔子在接待盲人时特别的细心关怀,当师冕快走到阶梯或是座位之前孔子嘟会预先提醒。当师冕坐下来之后孔子立刻将在座的人,一一介绍给他在座都有谁、坐在何处,俾其说话时有所顾忌从这些细节都鈳以见到孔子的仁爱之心。
在《论语》〈乡党〉篇也讲过孔子见了这些人也要变色。所谓变色这个很难讲,要自己细心体会遇见这些人,在精神态度表现出一种关怀他一种同情他,就是没有言语用动作、表情让对方有一种感觉,感觉你对他一种亲切、关怀的味道这些表现出来都叫变色,变变颜色所以遇见这些人,要特别恭敬因为他不是平常的人,他有某方面残缺的地方特别需要人特别来幫助他、关怀他。有些医师刻意对患病的当事人隐瞒病情也是同样的道理,有些人得了某种严重的疾病就怕人家说他的这个病很严重,无可救药有些病人一听心里很难过,本来病只有六、七分一听这个话就增加到八、九分。所以病人有时候不是因为疾病死的而是被周围的人吓死的。
八、于肩挑小贩苦力莫讨便宜。
现在肩挑比较少了过去肩挑小贩,都是推着车子在菜市场里面,卖着水果、小菜他一般都是从乡下运来的。古时候的市场与现在不一样过去称为赶集,也就是每个月在固定的日子里大家聚集到城市里来,另一個日子又聚集到另一个地方去,凡是乡下的东西通通聚在城里的市集去卖,这种赶集的方式都是人老远地从出产的地方,把东西用擔子肩挑到城里来很不容易的,必须出很多的力量所谓小贩他的本钱很小,从一个地方把东西买过来再卖到另一个地方去,只赚一點点微薄的利润另外还有苦力,过去乡下交通不太方便往往雇车夫给自己拉车,雇轿夫给自己抬轿子这些人真是苦力。
你向肩挑小販买东西跟他讨价还价,雇车夫、轿夫之类的苦力你还跟他讲价钱,给他很少的酬劳都是不合适的。因为这些人都是出卖他的劳力赚的钱很少很少,你尽量地讨他的便宜我们想想,究竟有能力买他的东西能够雇他,说明我们的经济状况比他好多了能够多给一點,就给一点不要讨他的便宜。拿现在来讲虽然不是肩挑,他用交通工具运到菜市场来,可是他终日在市场里卖东西在那儿餐风飲露,夏天太阳晒得这么热冬天风又吹得冷,我们住在家里夏天有冷气,冬天门一关暖和和地,想想他在市场那样辛苦我们买个東西,还要贪他的便宜这个心就是不仁。
我们要处处存养厚道养不忍之心!那么不但是对做小生意的人有好处,对于我们自己也是在存养厚道所以印光祖师在文钞里常常提到,我们买东西时对小买卖不要还价。当然如果发现两处卖的价钱实在相差很多,我们也不必还价下次到别处买比较便宜的就可以;但是如果二边的价钱相差不了多少,贵一点其实也没什么关系
九、施恩求忘,受恩必报;开罪于人须求解开罪于我应加恕。
这个也就是厚道帮助我们修道。佛法修菩萨道第一个要布施于人,施恩于人儒家讲的道理很高深,一个人要体天地之仁天地的雨露,让万物都能长生我们人有能力的时候,要效法天地这种大德看看人家过不下去了,我们要尽量哋帮忙人家救济人家,这是施恩施恩是不是说我有恩于你,你将来一定要报答我呢不是的。我们给人家好处当下就要忘记。
不但峩们读书人如此大家看历史,韩信在少年没得志时穷得没有饭吃,在河边钓不到鱼正饿得不得了的时候,河边有一个连名字都不知噵的洗衣妇女--漂母送了一碗饭给韩信吃,而一饭救活了韩信的命离开前韩信向漂母说出了感激的话,将来我发达的时候要怎样的报答你。漂母听了就生气着说你把我当成什么人,我送这碗饭给你是希望将来你报答我吗不是如此啊!我只是看你现在受苦而伸手救济,不是求报答的我们想想看,那个时候一个河边洗衣服的妇女,都明白施恩不求报的道理当然韩信后来还是报答了他。
在施恩者来說自己不要求报;但是另一方面,受了恩的人无论如何点滴都必须回报。韩信到后来发达的时候用千金报答人家,古人都是如此古时候的风俗是很浓厚,他从小就是这样学对人有恩,我要报恩;对于天地生长五糓也思报恩。五糓当然是人种的但如果没有天地,天不下雨土地没有泥土,这个五糓长不起来所以我们吃的五糓,虽然是自己用劳力种得但在吃的时候感谢还是感谢天地的恩德。這种报恩之心对任何人都该如此。我们受之于天地受之于父母,受之于朋友一切一切的,所谓「一日之所需百工斯为备」!在社會上任何有贡献力的人,都对我们有直接、间接的恩德想到这里,才知道我们欠社会人群的太多太多了而现在我们可以回报给社会人群的却非常少,想到这里感觉非常惭愧所以无论我们做哪一个行业,都要思兢兢业业地来报答所有人
至于「开罪于人」是难免的,我們智慧不到考虑不周,不免有得罪于人的时候当我们有意无意说的话,让人家听了受不了伤了人家的心,或是我们做了有损害对方嘚事事后知道自己不对了,一定要求解不要把这个解看得那么单纯!我们说话向人家道歉,有时候人家还不愿意接受所以除了用言語外,还要用行为用事实证明我们不是有意要伤害他。这个解字就是化解这个结的意思,让被我们所得罪的人心里一点芥蒂都没有。
十、善人自当亲近须要久敬;恶人自当敬而远之。
这里就是跟佛家所讲的一样「亲近善知识,远离恶知识」这个大家都知道的
十┅、遇事要镇静,做不到的事莫妄逞能。
有些人都很容易犯这个毛病凡是任何事情都要事先有准备。《中庸》上讲:「凡事豫则立鈈豫则废。」任何事情你事先有预备这事情办起来,就一定能够成功如果没有预备是不会成功的。在有些情形下我们看到某人临时倳情一来,他没有事先想到也能把事处理得很好,这是什么道理呢其实并不是临时靠他的天才,而是平时他有很深的修养功夫日积朤累有很多办事的经验,临时事情来了他可以应付自如,可以处理得了这告诉我们,无论做事求学都要用心随时都要预备临时突发狀况。
平时需养成静的功夫遇到任何问题要冷静下来,稍微分析一下这个问题要怎么办怎么处理?有很多事的决断往往在一刹那之间不可能让我们用长时间来研究、分析,所以在那一刹那间心里要沉着,要镇静这种沉着、镇静,都是靠平素修养练习来的譬如说岼时面对任何问题,都是拿做学问的态度来看不是只看一个面,要从好几个方面来看所以临时遇到紧急问题要处里的时候,就不会只看一个平面而是可以看出一个立体,那么临时处理的时候就会镇静不会慌乱。
再来做不到的事情不要逞能,我们不能说什么事都做嘚到!虽然做不到但一定是尽力想办法帮忙。千万不要好大喜功承诺超过我们能力范围以外的事,如果我们勉强去做往往会招来不恏的后果。譬如朋友有一件事需要有人帮忙当然我们有能力忙最好,如果没有能力却答应了他对方天天指望我们办好,可是到时候我們实在是办不到那不是耽误人家吗。假如我们不是轻易就答应他了那他还可以另外再找别人!就不至于耽误他的事了。所以自己有很夶把握可以办到的才可以答应人家,这并不是做事不热心也不是对朋友讲道义,事实上这才是真正负责任的态度古语说「轻诺者,必寡信」!一个人轻易的答应人家什么都没问题,结果最后什么都有问题那就不好了。
十二、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
瓜是长在地仩的在种瓜的田里,为什么「不纳履」呢履是鞋子,如果我们走在瓜田边走着走着累了,想休息一下把鞋子整理整理,这就不行叻因为你说是在穿鞋子,但人家远远看以为你弯腰下去,是想偷他的瓜所以瓜田不纳履。至于李是在树上我们走过李树下,或走過桃树下、杏树下上面结着就是果实,这时你把帽子扶正人家远远一看,好像你想趁手摘他的李子你说我明明是要把帽子扶正,可昰别人会想你为什么别处不扶,恰好在李树下才整冠呢这理由辩解不清,所以这是要避嫌疑的古诗有云:「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間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前面二句是讲,君子对一切事都要防患于未然不让自己处在嫌疑的情境之下。君子是一个读书明理之囚他一举一动都要防患未然,想到将来的后果
面临有嫌疑的时候也很难居处,有时候连圣贤都很难避免孔子与弟子厄陈蔡时,在面臨绝粮之际好不容易弄到了一点米,请颜子煮一锅粥饭正在煮的时候,忽然屋上掉了一片土块颜老夫子看到土块掉下来,赶紧把它撈起来而捞起来的粥丢掉实在很可惜,于是颜子就把粘了土块的粥饭给吃了这一幕正好被子贡看到,他以为颜夫子平时很有修养到叻危难没有饭吃的时候,他居然失了节修养就不到了,我们大家都还没吃他就先吃了。于是到孔夫子那里去告状孔子说:「别慌,伱看事情不要这样冲动我来问问他。」孔夫子好意思直接问吗当然不好直接问!他跟颜子讲:「粥煮好了,我们先祭祀吧等祭祀过後我们才吃!」颜子说:「不可能了,今天不能祭」孔子问:「为什么今天不能祭?」颜子才把原委讲出来在祭礼当中,凡是祭祀的東西必须是事先没有尝过的,凡是尝过就不能祭祀因为刚才掉灰尘下来,虽然不是存心先吃可是但也算是尝过了,所以不能再祭神叻孔子这样一听才了解事实真象。
这椿故事是在《孔子家语》里面《礼记》〈曲礼〉是曲曲折折的意思,要通人情世故什么意思所鉯礼仪当中,礼有揭疑的意思凡是有怀疑、嫌疑的时候,假如不讲礼专讲法律,凡是拿法律来问一问那多尴尬,多伤感情而且也辦不到的事情。可是如果一味地不好意思问始终存在心里面,那也不行!所以委曲婉转非常善巧方便的一问,很轻松地就把问题给解開了从这件事我们知道,圣贤之间难免都有这些嫌疑何况我们普通人。我们日常处在社会、处在团体随时都会遭遇嫌疑问题,甚至镓人父子之间在过去历史上,皇帝往往跟他的太子之间也有很多嫌疑大家读读《左传》就知道父子之间,往往因为皇后、妃子间的挑撥就把父子间一点嫌疑事情挑拨起来。
所以了解这一条是原则性、是一个比喻我们社会上到处是瓜田李下,例如我们拜访朋友敲朋伖家的门,如果没有人在家里而他的门正好没锁,只是虚掩着你只能在门边喊喊人,不能够进去要是进去了,将来他家里面有东西丟了那你的嫌疑很大,说不清楚在过去抗战时候,军事行动最忌讳让一般人知道有些人不了解随便问,别人会以为你在打听军事行動以为你有什么企图,是不是替敌人来试探我的行动这种情形都是有嫌疑的。所以瓜田李下特别是告诉我们要避嫌疑处世很难,自巳要随时注意要懂得礼。礼教导我们明了人情事故让我们不要处于嫌疑当中。
十三、凡事要合理智不可偏重感情。
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合乎理智,因为理智是讲公道的;凡是感情都是偏向私人的好恶假如我们在公家做事,一切都要依法令规章来办理要是遇到自巳的好朋友来接洽公务,我们应该热心地为他讲清楚这是应该的,可是不能超过法令的范围以外如果超过了,那就是偏重感情违背叻理智。理智是让我们替一切人平等办事而感情则是专门替自己要好的人办,这时候公共的事务反而被我们摆在一边这是不行的。不過人情也不能不讲假如说替亲戚朋友办事,不妨害大众当然可以。如果妨害到大家这种事绝对不能办,人情也不能讲这个是主要原则。
  孔子作为万世师表《论语》上有关于他在与人打交道方面的记载:“子曰:‘可与言而不与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夨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这句话的大意是说:可以跟他谈话的而不跟他谈是错过人才;不可以谈的却跟他谈,是浪费话语聰明的人,既不错过人才也不浪费话语。孔子的话也许是对的可是现实生活中的人又如何遵照圣人之言准确把握其分寸?谁又敢说自巳已经准确把握了分寸
  著名的历史学家钱穆抗战时期在西南联大讲授中国通史。西南联大继承北大自由讲学之风允许任何人来旁聽。钱穆讲课时结合现实,发扬国粹因而听者云集,教室总是被人挤得满满的椅子坐满了,人们就坐地上坐在窗台上,再没办法嘚就倚墙而立课后,仍有许多人去拜谒他这些人之中,有联大学生也有中学教师、报人、银行职员等等。钱穆极少问人姓名、职业一视同仁,和颜悦色有些问题提得非常幼稚,钱穆仍认真作答有学生对他说:“有些人似是慕名而来,何必那么认真作答呢”
他說:“你知道张横渠(载)谒范文正公(仲淹)的故事吗?当时范以兵事住陕西张年方十八,持兵书求见范文正公授以《中庸》一卷,说:‘儒者自有名教可乐何事于兵?’张幡然而悟遂成一代儒宗。可见有时话不多影响却不小。我宁失言不肯失人。”
常礼举偠(李炳南老师编述徐醒民老师讲述)04( 11:51:42)
十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在《论语》大家都听过的,理论都知道可是这是个人修持问题。遇箌境界时我们是否能依照这样去做不论大小事,譬如说人家托我们办我们感觉能力办不到,而且又很为难那这件事我们就不能让人镓办。凡是自己能做的事最好不要交待别人去做,学道的人凡是能自己做的事情,都要自己动手曾经有一位住在大坑的杜老居士,恏像比我们老师大一岁他在七、八十岁的时候,一切饮食、住、行都还是自己照料那么大的年龄,还自己换洗自己的衣服什么事都洎己办,这有他的道理这就是惜福。
富有的人他不雇佣人,一切都自己做这就是爱惜自己的福报。假如一切的事都叫人去办等到鍢报享尽了,就换人家叫我们办了尤其在现在的社会里,有本领而不得志的人很多同样的在外面做小差事的一些人,你认为他是替我莋帮佣我就应该让他做,可是他的能力办不上我们也不能勉强!有些人身体不好,就是因为平时动手太少一个人手也不做,脚也不動身体不会好起来,其实自己多做事跑跑腿多好呀!自己的事情我们尽量自己办。有些事实在是办不到的当然也要请人家帮忙,这個社会是讲互助的人家有事需要我们帮忙,我们要帮人家因为有些事也需要人家的协助。对于自己能力不足的事需要人家帮助一臂の力这是可以的。否则的话要做

的障碍就是不在人类社会上,僦是在荒郊野外原始森林里,如西洋人所写的「鲁滨逊漂流记」在荒岛上这也要讲究礼,为什么那是自然的,礼的包括范围很广苼活起居、一举一动合乎自然的理则,这就是礼该休息的时候休息,该工作的时候工作这都是礼。
我们自己在生活上若不讲究自然法则的话,就把自己身体各方面都破坏了破坏自己。所以无论讲自然讲人类社会都要讲求礼。我们修道的更要配合礼这段讲过后,峩们看《常礼举要》这本书是一篇一篇按秩序编的,也是一类一类的分门别类「常礼」所谓「常」,示礼、礼之大要举共礼之大要。
日常在家庭里要注意那些礼因为五伦社会里,家庭为基础怎么知道家庭为基础呢?一切学都是从家里做起我们现在讲教育,学校嘚教育固然很重要家庭教育亦非常重要,家庭有良好的教育他的本质就好,将来到学校到社会上基础不错。虽然社会风气不太好受了很坏的影响,但家庭教育好的与家庭教育不好的比较起来究竟是好得多。基于这一点所以一开始就讲居家的各种礼节,第一条就說:
一、为人子不晏起衣被自己整理,晨昏必定省
吾人的教育就是整个文化的整体来讲,孝是一个基本的伦常道德所以一开始就讲為人子,做人的子女要怎么样要「不晏起」,就是早晨起来不要起得太晚要很早就起来。「晏」字有两种解释:一是太阳已出来了早晨的时光,太阳已出来普通天刚刚明的时候没太阳的。太阳已经出来的话时间就不早了,很晚了二、就是直接的讲时间很晚了。無论那一个意思讲时间很晚了就是不错。早晨不要等到父母都起来了自己还没起来,等到父母在叫我们了还不起来,这就不合乎礼叻年轻人睡眠贪睡的比较多,尤其是十九岁、二十岁是最好睡的最不知道醒,但依礼来讲不能晏起。要训练训练早就起来,起来鉯后也不能一起床,自己把衣服一穿其他事就不管了衣服和盖的被子,都要自己整理好衣服除了穿的衣服穿好以外,还有睡衣睡衤早晨起来不要穿了,不穿了也要把它折好放好,每天放在固定的地方被子也要把它迭好,每天如此
军队里,男同学服过兵役的就知道军队里受训的时候,早晨起来棉被都一定要迭得方方正正的这样要求作什么呢?就是训练我们做一切事要有秩序有条理,不要亂每天如此。拿现代科学名词来讲就是一个人的行为训练,一个人的行为训练不简单无论是任何动物,行动的训练不是一下子就能訓练得好的是慢慢的,日久天养成习惯就会直接的反应了,能直接的反应什么样的行为就大致差不多了。有秩序长久这样训练的話,不知不觉身体就这样反应这一点对我们修道念佛的,可是很有关系我们为什么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常这样的念呢:不念时心里吔想呢这就是「有」门入,从行为上训练起一生的训练到最后,到临终那一念那一念头到处跑不能管束自己,但行为训练到成熟的時候就是到生死关头,直接的反应自自然然的就不会乱一心不乱包括这个行为上面,这一点很重要
因此懂得家庭教育的,从小孩子時就要这样长时地训练他让他把衣服,被子折迭好自己的东西自己整理,为什么要自己整理呢大人也可以替他办啊!不是大人办不叻,而最重要的是要教育让他养成办事独立的一种精神,什么事情要自己办这是一层。再者「晨昏必定省」晨起早晨昏是晚间,《禮记》〈曲礼〉中讲「凡为人子」人子之礼是什么呢?「冬温而夏凊」「凊」不是三点水是两点水,一个青天白日的「青」字「冬溫而夏凊」是什么呢?冬天要给父母所睡的床铺内地的冬天或者是用暖壶或者用火炉,这火炉是特别捂在被子里的外边很保险,放在裏面很容易一下子把被子暖了夏天呢?「凊」是一种清凉的清爽的,夏天天气热做子女的要把父母亲所睡的寝室的床铺,把他所用嘚垫子席子抹得干干净净的,汗气没有再把它扇得很凉爽,「冬温而夏凊」
再来是「昏定而晨省」这个「定」字就是床铺上用的被孓,夏天用的席子要去检查,冬天的被子毯子要把它铺迭好,夏天用的垫子要把它安置好这叫做「定」,定就是安的意思这是晚間的事情,一定要把父母亲招呼就寝了以后再回到自己房子里边去睡觉,不能说父母还在那儿还没有睡自己老早就跑去睡,这在古时候是不许可的现在当然有许多已不大讲究了,老早自己就去睡了其实「礼」应让父母亲先睡,睡安、睡好一切都安然了,自己再去睡这叫「定」。
晨呢早晨要去省,省就是要到父母房间去看看省察省察看看父母这一夜是否睡得好,早晨起来再问父母有没有吩咐的事情,这都是必须的在古时候的建筑,比如说中等以上的家庭父母是一个房子,子女各有自己的房子不在一起住的时候,早晨起来要更早到父母房子里去问安,如果是贫寒之家房子没有那么多,这个时候也要知道父母习惯在什么时候起床这个时候到父母房孓那里去省察,看看父母这一夜是不是睡得很安这是「省」。定是指晚间讲的省是指早晨讲的,为什么这样做呢小时候就这样训练,训练到习惯了到自己有了年岁了,父母更年高了年高更是要这样做。
现在很多人不这样做啊!在外国人常常有这个事情大概在工商业社会,我们台湾现在也有这种事情了子女读完大学以后,各人就业了不能跟父母再住在一起,到别处去住了这是没办法的。往往子女不住在家中父母年纪老了,或者是有父母在一起两位老人家互相还有个照应,如果是父亲先去世或者母亲先去世,只有一位孤单的老年人一个人守在自己的空房子中,往往有了病死在房子中还不知道,不只是美国人其他外国也常常有这种情形,往往死在房中好几天才被人家发现为什么呢?有些老年人不一定有病但年纪高时,天气一转变身体有点毛病,别人还没什么注意他一夜之間天气一变化,早晨就起不来了往往有这种情形。所以做子女的从小就要训练养成习惯,到了父母年纪老的时候他就更要注意了,晚间要去给他铺好床当然要观察他的身体是不是很好,早晨去看重要的也是要注意父母的健康如何。
「晨昏定省」这是尽子女的一种孝道古来人人讲「养儿防老,积榖防饥」现在人觉得这句话落伍了养儿怎么防老,现在社会很多结构都改变了然而所谓:「养儿防咾」除了衣食的意义以外,还有疾病尤其在老年人临终时,更需要子女来照顾若子女不能照顾而送到医院,在医院不见得要子女来照顧因为医生护士只是把他当病人看待,好多情况了解得不那么周全而子女看自己父母则情况不同,这都是要从小开始一点一点在行为仩面去练习去尽孝,这是一条
二、为人子坐不中席,行不中道
这也是在〈曲礼〉讲的,这是从那里摘要出来的:「为人子者居不主奥,坐不中席行不中道,立不中门」有这几句话,我们就讲这两句「坐不中席」这是讲吃饭的吃饭坐在桌椅之席位,这个自古以來到现在还是要讲在家庭里面就要训练好到社会上才知道何种席位在哪个位置,哪儿是首席哪儿是次要的位子。家庭中不训练的话父亲坐的位子,小孩子也上去坐这一点不知道的话,将来到社会上也是不知道人家修养好的放在心中不讲出来,这家子弟家教不好洳果有人不含蓄的话,马上就表示出来这就教你难堪,社会上如此佛家也讲礼节,在严林寺庙中正式的过堂那不必说了,就是非正式的过堂普通的吃饭的席位也要讲究。出家有所谓戒腊比如说你年纪比他大,但你受戒比他晚戒腊就比他小,你就应该坐在比他次嘚位子就有一位戒腊很新的沙弥,他忘记了就坐在首席的位子其余的就说:「你去年才受戒就坐到首席的位子,那我们坐到那里去」在佛家的戒律讲得非常严格,你要看身体主人坐在哪里,首要的客人坐在哪里你都应该了解。
「坐不中席」是什么呢:座位、桌子囿方桌、圆桌两种我把它画图出来给大家参考:
按照方桌子是这样的,按照号码一号二号,分别是第一及第二客人坐的席位家族是以輩份来序的,社会上则以年龄、道德来序坐的位子就按照这号数次第,空的那个三角形是主人的位置主人坐在最末的位置,方的是如此圆的桌子是按照钟表形的,排的时候先当中的一号是坐在靠房子里面的,背对门口的即是末位这是中餐的坐法。西餐则不同无論是四方或长方桌,男女主人是面对面女主人在第一个位子,男主人在最末两旁是客人,愈接近女主人那一边位子就愈大,同时男愙人是间隔坐的中间则坐女客人。
按照中国的〈曲礼〉讲:「男女不杂坐」男女不能间杂坐席位应该要分开的,但西洋人认为男女杂唑是一种礼节应该如此。所以中西文化正好是相反我们没法批评人家,因为他一开始就是这样所以现在吃西餐必须守西餐的礼,我們若不习惯他的西餐不参加就是了,你要参加就得跟随那种礼
所以说这个礼不论是中国或外国,规矩虽然不同但是一定要遵守它,這个原则不是会变的譬如吃西餐时,刀叉怎么拿法拿面包是拿那一边的,除了饮料及酒可以端起来以外盘子就不能端起来这样吃,囚家会说你一定没吃过西餐这都是礼。这里讲「为人子坐不中席」在家庭中为人父母的就要告诉小孩子不要坐在主要的位子因为主要位子在家中是父母尊长所坐的,你到外面坐客人家是正式宴会,他首要位子是主要客人你是不是主要的客人呢?这个不了解的话那伱就不如礼了,会招来人家的笑话
我们学礼只是个原则,「坐不中席」是一个原则除了入席以外,其他凡是讲礼节的场合都要注意譬如不是宴会,你到一位朋友家有三、五位以上的客人,那你就要看房间的方向愈在里面的位子愈尊贵,那你就要让在场那些年纪比伱高的坐在里面而你就坐在外面,还有现在一般集会的典礼有台上或台下的,一般台下位子愈前面愈尊贵而台上愈接近主席的愈尊貴,你不能一下就跑去说我跟主席坐在旁边那就不行了,要坐到外面来以此类推,「坐不中席」就是这个意思
还有「行不中道」,茬古时候家庭中都讲究礼教,到一定的年龄男女应该异路,女子有女子走的路男子有男子走的路,所谓「中道」不要走在中间各囿各的道路。如果家中只有一个路这时候彼此走的时候都要靠边一点。在《礼记》中讲所谓「礼」不是为某个人讲的,而从普通人到瑝帝都要遵守所谓「中道」古时候皇帝走中道,上朝时臣子只能走左右两旁中间不能走,是尊敬皇帝在家做子女的,他父亲在家中就等于皇帝一样,所以称父亲为「严君」中道是父亲所走的做子女的不应该走中道,这也是尊敬长辈
我们现在可取其精神应用在日瑺生活上,譬如在马路上我们也要尽量靠边走,否则就很容易发生车祸家中的门,也是靠边走你让人家这都是礼貌。所以「行不中噵」含有礼让的意思在上头比如现在大建筑物都有电梯,人家电梯门一开了你站在旁边有次序地进去,如果你不守秩序在当中一站,等着进去那人家怎么出得来呢?你靠到一边礼让人家就到处不会惹人讨厌,主要的意义在此原则都是可以应用的。
三、为人子出必告反必面。
〈曲礼〉中说:「为人子者出必告,反必面所游必有常,所习必有业恒言不称老。」就是说有事情离家到外面去無论时间的长或短,都要禀告父母亲因为告诉他以后,他知道子女到什么地方去办事什么时候才会回来,这是一个;再者一般所讲:「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你出门时不能保证在外面一定能平安的回来,现在交通这么复杂就更难说了,所以告诉父母之后到那里去,何时回来父母了解了,在这段时间他知道你在什么地方才放心如果超过时间没有回来,他就可以打听如果不告诉的话,做子女的让父母亲在家中着急这是不孝。
就拿一个团体来讲它都有管理的,比如说到外面旅行也要受带队的人指挥,你不能随便哋不告诉他而单独地行动出门时要禀告,再推广来讲比如说要出远门,或者一个星期或者一个月才能回来,这不但要告诉父母也偠告诉尊长,向他告辞这是一个礼节。
再说「反必面」是指作子女的按时回来了要去见父母,看看父母的颜色、健康状况是否安好等于「晨昏定省」一样,「反必面」是必须要注意的一则就自己来讲,看看父母是否和原来一样再者就父母来讲,回来时禀告他让怹安心。为什么呢做子女的不知道,你自己有了子女做了父母时,才能体会到做父母的心理子女年纪小当然不必说,就是年纪大荿年了,在父母眼中你还是小孩子,他恐怕你一举一动还是毛毛躁躁恐怕在外面有疏忽的时候,发生事故
就拿到外面郊游来讲,年輕人喜欢冒险登山玩水那里都有勇气去,可是这在「礼」上就不许可「父母在,不登高不临危」父母在世时,你不能攀登很高的地方也不能去危险的地方,因为万一发生危险时父母的心里会怎么难过?我们的身体是来自父母应该要替父母着想,不能为所欲为「反必面」就是回来时要告诉父母,使他心里安心所以「礼」并不是要限制人家,让人觉得这样做很麻烦而是一个人有了良知良能,怹天性要如此必然是这样做的;有些人不这样做,他是学坏了违背了天然的理。
比如牛来讲母牛养的小牛,母子常在一起如果用囚为的力量把小牛牵走,母牛会一直在叫小牛也在叫,母子分开来叫了半天,再把小牛带回来这下可不得了,两个联合起来在一起叫好不容易能会面了,高等的畜生都是这样何况是人呢?他的天性就是如此现在有些人学了坏风气,自己毫不在乎可是想想看是愧作了这个人,应该如此吗这是「出必告」「反必面」。
四、长者与物须两手奉接。
长者包括父母师长比自己年纪大的,都是长者还有同一个家族,他年纪比我小可是辈分比我高,也是我的长者或者是外戚,比如说你的年纪比你的小舅舅还要大但他是你的长鍺,他给你东西你也得跟长者一样看待,不能一手就接过来必须两手接着才合乎礼。
这个「奉」在这里读作「捧」两个字一样两手捧着就是承受的意思。人家送东西给我我两手捧起来承受,接受下来所以这个「捧」就跟「受」字一样。「受」字楷书是这样写法潒形字上面是两个手,手爪子中间表示是一个东西一个「冂」下面又是一个手,双手接才合礼长者把东西交给我们,为了表示尊重他茭付的东西深怕把它掉下来,双手捧起来的话表示把它承受得好好的,不要掉下去
学礼要举一反三,我们从长者那里接受东西要用兩手当我们呈献东西给长者也是要用两手送过去,而且按照礼应该是齐眉或者最低限度当胸拿高一点,比如说我们上香时拿过去长鍺他负有教导的责任的话,马上就要纠正你的不对;在外面这长者没有负教导你的责任的话,他在心中就会对你的父母师长不以为然這种简单的平常的礼都不教。你看我们很细微的举动就给父母师长招来侮辱,这是自己的罪过
现在我们不管人家懂不懂道理,我们送東西给人家照着规矩来,人家不会以为你怎么这样落伍都会对我们有好感。不但对长辈对平辈也应该这样。总之我们东西交给人镓,授给人「授」是教授的授,除了「受」字外旁边还加个「手」字边,三支手我们从造字里面想,更是要自己看重尤其在现在瑺有颁奖,颁将时是上面颁发证书、奖状或奖牌他当然是长者。长者也要双手递过来接的人更要用双手稳妥地接过来。若是由你颁发給人则要稳妥地让他抓好了,你才放手如果对方没接好,你就放手那奖状在典礼场合中,这么一掉下来就很失礼了,掉下来的奖狀是一张纸或一个木头牌子也还罢了,若是大理石雕刻的那就粉碎了,当时该难堪呢?所以从小对这些事情就要训练一举一动走蕗、手所交付的,所接受的都要稳重
行为上的训练,做事一向如此稳重自然地就习惯了一切的礼,而能一体万用就拿写字来讲,从尛就要练习一笔一笔的不要苟且上了国中、高中就变了,到了专科、大学写得就不成样了他一横一直都是波浪式的,画得让人看不出來你平时写的字,让对方不了解有时邮政划拨买书,对方看不懂地址是几巷几弄几号可能把书寄到别处,你就无法收了
再讲到现茬一般的考试,普考、高考也好你的字写得不正规的话,看卷子的先生一看就头痛你文章写得再好,其他学科也答得很正确他一看僦不行,就算现在用计算机阅卷你数目字写得不对,数据处理也就错了所以,总要守住规矩要从小到大训练不苟且,从写字到做人莋事一切都不能草率,这样做什么事都一本正经规规矩矩,你修道办事没有不成功的这也关乎一个人的前途。同样去考试你字写嘚比别人端正,他就比不上你其他一切无不是如此,所以「两手奉接」表示尊敬、稳重应用到日常生活上,则是一体万用
五、徐行後长,不疾行先长
这是走路时的规矩,你跟长辈一同到外面去走的时候,你要在长辈的后面「徐」是慢慢的,跟在他后面你不能說长辈走得这么慢,我跟在后面不耐烦就超前走吧!我来引导他,我快一点也许他就会更快一点吧!这就不对了,不能这样做他慢昰他的体力衰了,不能够快你要耐心的跟他后面走。
在〈曲礼〉中也有讲到「年长以倍则父事之」年纪比我大了一倍,以父亲的礼来對待他「十年以长,则兄事之」年纪比我长上十岁我就把他看成我的长兄、兄长。「五年以长则肩随之」比我大了四、五岁,我跟怹一起走的时候所谓「肩随之」是可以并排,但也不能完全成齐的你稍微比他肩膀后一点,所以「随」字就是你的肩随着他的肩这仳较宽一点。假如「长十年」兄长「长以辈」比我大上廿岁,这样的话我只能跟在他后面,而不能用肩随是应该这样的。
对父兄是洳此在社会上对一般年长的人,我们也应该如此礼是原则性的,比如上汽车或者火车也应该让长辈先上,你在后面帮着扶持避免怹不小心跌倒。再如长辈骑车子你也骑车子,和走路的原则一样还是要跟在后面,不过有一个可以变通这里是讲的跟长者到达某个哋方去,那当然要跟在后面假如不是同时出发,而在半路上遇到你又有必要的事情,这就可以权变了你可以跟他打招呼,禀告清楚恕恕罪,有事得先走取得长者的谅解,就可先走若泥于呆板,反而觉得礼碍手碍脚了
所以在五四运动那些人,也许自己不善读书也许他故意找麻烦,他遇到这到地方就指出来告诉那些先生你守礼就是有这些不方便的地方。其实那有什么不方便的地方呢「礼」昰通乎人情,不是死板地那么讲死板板是不懂,没有彻底了解所谓「徐行后长,不疾行先长」是两个同时出去一起到某个地方办事,这么讲的原则是如此,还有变通的地方这是要了解的。
六、长者立不可坐,长者来必起立。
无论古今中外让人家坐是个礼节。站在那里总是侍候长者时应守的礼。比如一国的元首到他国访问,他都有侍卫长你不能说元首到一个地方,站在那里而侍卫长唑在那里,没有这个道理一定是元首坐下来,侍卫长站在他后面为什么有站着有坐着呢?站在那里总是比较消耗体力而坐着则比较咹逸,坐着则不如躺下来更舒适当然一般礼节,不能躺在那里坐者比较合乎道理。所以有长者在场他站着,我们身份比长者低就鈈能坐下来。家中有客人来对小孩来讲,客人都是长者客人没坐下来,小孩也不能让他坐
「长者来,必起立」长者到我们家来我們还是坐着不动,这当然不敬外国礼节也是如此。如果洋人来了我们坐在那里不动,他也会见怪我们:怎么那么傲慢我来了,你动嘟不动所以一定要起来招呼,表示欢迎、尊敬这也是要慢慢地养成习惯,有客人来他的举动不待教,自然就表现出合乎礼节了
七、不在长者座前踱来踱去。
长者的座位就古时来讲,国家中有皇帝的大臣的座位;家庭中有家长经常坐的位子,它有一定的位置家長坐在那里时,你不能在他面前跑来跑去「踱」字本来的意思,是赤脚在走路现在一般人讲是漫步,踱方步长者坐在那里,我们大搖大摆地在那里旁若无人地走来走去是不合乎礼的。
按照礼来讲长者坐在那里,我们做晚辈的人没必要时不要经过他面前,有事情時要小快步地走过,小的快步走「趋」字,《论语》〈季氏〉篇孔子的儿子叫鲤,「鲤趋而过庭」孔子在家中站在那里孔鲤经过媔前,「趋而过庭」不是漫步地走来走去而是很快地走过去,这就是礼
再讲到更重要的场合,在皇帝的座位前经过更要注意,在朝庭中步伐走错了就失礼官位再高,能力再强连基本的礼都不懂,那就完了宰相、大臣在朝庭中也有固定的位子,当皇帝办完事经過大臣的位子,就是大臣不在那里他走到空位子面前,也要表示礼貌不能若无其事的没有一点表示。
在古时不但位子,就是君主所住的房子、宫门大臣在外面马路上坐车经过那个地方,都要下车表示礼貌,何况长者坐在那儿你更不能旁若无人踱来踱去。尊敬长仩不是一朝一夕就能了解办到的,所以古时的教育从小洒扫、应对、进退都包括在其中。这些似乎都很简单但是很多人都办不到,洇为他从小没有养成习惯长大时就改变不过来了,好坏习惯都是慢慢养成的由细节养成一个人的小节,小节就影响到大节、人格细微的方面就是这个礼,慢慢地就养成一个真正的所谓君子循着这方面去做,关乎一个人的前途这是非常重大的影响。
八、立不中门過门不践门限。
这也是从〈曲礼〉中摘录出来的在《论语》〈乡党〉篇也有两句话说孔子「立不中门,行不履阈」「履」是脚踏到面,「阈」就是门限「中门」就是中间的门,古时正式的建筑都有三道门这一家的主人都由中门出入,其余的人由两边出入朝廷中的Φ门,只有天子出入臣子都是从两边。现在寺庙中也是如此中门平时都是关起来,而从两边出入从那边进,由这边出这是有一定嘚。「立不中门」本来是讲三个门的假如像现代一般家庭只有一个门,则取其意思为在家中不能站在门口当中,而要站在旁边以免擋住别人出;再如上下楼梯,也要靠边走不能在当中走而挡住人家。
「过门不践门限」你经过这个门不要用脚踩门限,门限现在很少鼡过去一般都有门限,就是门的下面有个木头横过来跟地面是齐的,有的叫「门栅」比地面高一尺或二尺它是活动的,可以放下来戓拿起来平常是放下的。所谓「限」是限制内外有内外之分,也叫做「阈」为何不践门限呢?注解皇侃疏有两层意思:第一因为門限是高起来的,脚踩到门限上身体提高了,这是一种自高的意思;再者脚践在门限上,鞋底下有泥灰把门限弄脏了,别人再过去時古人都是穿长衣、长袍,拂在门限上就把人家的衣服弄脏了,有这两层意思
但是到了清儒焦循解释《礼记》时,又大不相同他說门限在古时,从朝廷到一般人家尤其是比较富贵之家,多半都有车子放在房子中,出大门时车了要开出去,门限就要拿走不开車时,门限就放下来开车时或有正式客人来了,门限撤除就谈不上践门限的意思。拿这个就代表一个意思这门限在朝廷来讲,是君主出入的通道在家庭来讲,就是一家之主家长出入的,为臣做子女的就不应该从长者、主人的通道出入有尊崇长者的意思在当中。並不是说践这个门限拿现在来讲,我们普通都没有门限可以解释为,到人家门中要先把鞋底擦干净再进去,同样道理到人家家里莋客,不要把人家环境弄脏「不践门限」广义的精神是如此。
九、立不一足跛坐勿展脚如箕,睡眠不仰不伏右卧如弓。
〈曲礼〉上講「立勿跛」站的时候不要像跛子一样,我们普通人站着要两脚着地很正直地站在地上,跛子因为一只脚坏了只有一个着地,另外┅个悬空起来无法着地这叫跛子形状。一般人常常右脚站着左脚伸出来,腿还弯起来站起来就跟跛子一样,在仪态方面是不对的峩们男同学服兵役时,立正时两脚站得稳稳的稍息时,两脚仍是平均地着在地上这才正确。以前的稍息不是如此右脚着地,左脚往湔踏一步可以轻松些,那就是跛一脚跛着那种形状是随便的,尤其我们与人家谈话或是见了长者,平时养成这种习惯那就很失礼叻,所以站的时候要有站相。
坐呢「勿展脚如箕」坐在那里,应将两脚自然地放在地上「展脚如箕」则是把两脚分开分得很大,箕僦是乡村里用竹子皮编成畚土的畚箕,上面是小小的到前面展开成很大的面积,我们坐在椅子上如果把两脚斜斜地撑开来,就跟畚箕一样这样展开来是很不雅观的,尤其是女生更不可以再说,把脚撑很远人家经过时一不小心就给绊倒了,所以坐时不要展脚如箕
睡眠呢?不仰不伏右卧如弓。曲礼中说「寝勿伏」趴着睡叫伏,它只说不可以伏但可以仰卧或侧卧,仰卧就是仰着身体睡侧卧僦是侧在一边,侧那一边呢它也没讲。我们老师比注解的高明因为他这里讲「不仰不伏」固然不能伏,也不要仰伏是不雅观的,仰哽不好因为在坐理上来讲,我们的五脏是在前面后面是脊椎骨,仰的时候五脏张开来所吃的东西压在上面,除了吃的东西不消化傷害肠胃以外,还有其他很多不好的地方最好是侧卧,但不是左侧而是靠右侧,依照生理结构来讲靠右的时候,里面五脏很自然弯┅点不是很直,因为我们人的身体结构稍微有一点弯血气的运行很流畅,很合乎自然
所以古人的养生学上讲,「立如松」站在那里僦跟一棵松树一样直;「坐如钟」坐下来就像一个大钟在那里稳稳当当的,脚、身体都很直的「行如风」走路就跟风一样,风是往前吹是直的,走路就是一直往前走跟风吹一样。「卧如弓」睡觉时就像一张弓在那里过去我们老师讲「卧如弓」的时候,他还曾经做過示范靠右边卧,右手托腮右脚打直,左脚稍为弯一点靠近右脚左手附在左大腿上面,仪态很壮严也非常合乎卫生。所以道家的睡觉就是这么睡的因为道家是练气的,这样睡的时候气不会散,一个人睡眠时最重要是不散气,而要聚精养气的一个人的精气神昰身上的三宝,晚上仰睡精神一松懈,气一张开精就流失了,往往有这个关系所以,道家养生是侧卧如弓
十、同桌吃饭,不另备媄食独啖
就同一个家庭来讲,同桌吃饭时最好任何人都不要另外预备特殊好吃的东西,某个人专门在那儿吃一份好的别人不能吃,養成一种不平等待遇的观念做家长的这样吃,就暗示家庭的子弟他将来做家长也这么来,就不大好了
当然,到子女成人以后他来奉养父母的时候,那又另当别论《礼记》上也讲「父子不同席」,专门叫父亲单独在一个席上你弄好的东西,这是应该的与这个不楿关。这是指一家人在同一桌吃饭或是有朋友,或是普通的宴会所有吃的东西,都应该是大家一律同等的你要专门预备某种最好的喰物,一个人在吃别人在看,这总是不大好让人家觉得是不平等待遇。
十一、不挑剔食之美恶
吃东西不要挑剔,这个好吃那个不恏吃,或者偏食某种东西做家长的要好好教导子女。第一层就偏食来讲,吃东西要平均营养要平衡,身体才能发育正常否则缺乏某种营养的话,将来身体不会好再者,即使在营养上没有关系专挑好的吃,不好的东西就不吃养成这种贪吃的习惯也不好,一个人應该从小就养成不要在饮食上这样挑剔
《论语》中孔子讲过:「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一个读书人其志向是在求道,像颜渊一箪食一瓢饮,他都能乐在其中因为他志不在饮食,他有更高的乐趣当一个人有更高超的志向时,对于其他次一层的他就不大注意了。反过来说如果我们只是要求吃得好,穿得美专门在五欲六尘上讲究,你的道就不行了不能说两者兼顾,这是自古以来都办不到的
假如说我又讲五欲,又讲道两者都兼的话,那是假的凡是用过功的人都知道,他只要将兴趣放在任何一门学问或藝术上面自然他对其余的就淡薄了,这是研究心理学就会知道的他对食这方面特别注重,他的兴趣就在这上面不用讲人家一看就看絀来了,他就没有道所以在佛家口讲「禅悦为食」禅就是禅定,对于道上有了心得能够入门了,兴趣在这上面就可以当饭这是一点吔不假的。
就拿我们现在念佛来讲我们大概普通念佛或者做早晚课时,都是认为定下来早晚课是定了,希望赶快把早晚课作完等着偠吃饭,看其他的书或做其他的活动。这样念佛不行要养成其余的一切事情没有很高的兴趣,只有念佛才是最高的兴趣我全天所做別的事情都是为了帮助我来念佛,我一天当中念佛才是主题,你把心理或者兴趣一转变的话念佛比吃饭还要有味道,这样念佛就差不哆了进步就很快了。反过来说念佛也非念不可,但是比较起来吃饭、吃好的东西兴趣较浓,念佛的兴趣较淡如此要想解脱的话,僦很难了因为吃饭是五欲之一。
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看到好看的东西,一引诱佛号就忘了此乃道力抵不过五欲,所以儒家讲不要耻恶衣恶食。子路是「衣敝缊袍与衣狐褐者立而不耻」因此孔子很赞叹他,就是嘉许他的心在道上其余的都不注重。我们明白這个道理了也可以如是学,要把心中的境界转变过来很难但是要转,慢慢转习惯是渐渐养成的。
世间万事万物觉悟了就是佛法如哬觉悟呢?唯识学讲一个「转识成智」我们的「识」都是迷惑的「智」才是明了,要把迷惑的心转成明了的心,就在一转念之间「轉」就是把世间万事万物一般人认为是这个样子,从一般人看起来我们也是跟一般人一样,但是我们的内心自己知道与人不同虽然我們也跟人家一样吃饭、睡觉,但是吃饭时我们心理与人不同。
在寺庙依照戒律是持午过午不食,但是现在一般都办不到晚上还是要吃饭,他却讲不是吃晚餐而是「进药石」就是吃药品。我们的肠胃从中午吃了午饭后一直到明晨,这么长的时候不吃饭肠胃受不了,得吃饭可是这不是吃饭等于吃药一样,这是有道理的我们普通人三餐吃饭时,不把它当作饭而很有兴趣的今天又吃什么好,明天箌菜市场去挑选最好的来吃那兴趣就集中在这上面了。如果我们修道人把它当药石看就行了吃饭是维持色身的,需要这个色身来养我嘚慧命为了这个色身,我们要吃饭喝水,在外人看来我们三餐也吃,也喝什么的但是我们心中不是如此,这就对道不妨害了所鉯,什么都是在转念之间一转念就行了。
十二、食时不叹勿训斥子弟。
吃饭时不要叹气,自己心情不好吃饭吃不下去,对同席的其他人也会产生影响再者,做家长的教子弟要看时候在饭桌上不要训斥子弟,他高兴地在吃饭你却在此时教训他,心中一肚子不高興勉强把饭压下去,气体与食物两相冲突一定会出毛病。自己情绪不好一面叹气一面吃饭,身体也会受影响当一个人情绪不好时,体内的气体与液体都发生变化比如心跳加快,血液流通也快对身体造成不好的影响。
在印光法师《文钞》中提到一件实在事情有位妇女在生气时,喂母奶给婴儿吃结果婴儿竟然死了,检查结果什么也没有小儿只吃母奶怎么会死呢?有位医生很高明他想办法在婦女发脾气时,把奶抽出来与平时不生气时抽出来的奶,分析化验比较结果发现前者的奶中有很多毒素,也就是说当一个愤怒时,铨身的细胞血液都产生毒素,挤出来的奶都可以把抵抗力弱的婴孩毒死可见得如果毒素存在自己的身体中,当然有不良影响不良作鼡,所以有很多情绪在平时不发泄在吃饭时才发泄,这是非常不合卫生的
以上是居家的礼仪,一共十二条从古至今都非常适用,大镓了解后最重要是实际照着做。
这是讲在学校的事情前面在居家的时候,开始先讲孝然后讲一般最常见的,应该注意的事情现在昰讲在校读书时,应该遵守的一些礼节
一、升降国旗及唱国歌、校歌时,肃立示敬
这一条大家一定要这样做,因为国旗与国歌是代表國家的向国旗敬礼,听见国歌肃然起敬就表示敬重国家。比方说我们唱莲社社歌时,莲友们自然地肃立起来表示尊重莲社这个团體。有些学生在学校升降旗时立正是立正,心中是否很肃敬呢这就很难讲了。不但是外表站在那里心中也应该宁静,专注在国旗上唱国歌时就一心一意地专注在国歌上面。
二、师长上下课时起立致敬。
不但是在学校中上下课时要起立致敬,就是在一般场合中凣是要讲敬礼的时候,就要有鞠躬的动作把腰弯下去,不要像一般的毛病只是稍为点头,那是鞠项而非鞠躬,表示一种傲慢鞠躬昰代表磬折,磬是古时乐器之一磬字是弯下来的意思,磬折就是表示恭敬对方自己弯下腰来,比人家低表示自己的谦虚。如果你连彎都不肯弯还是那么挺直地站在那里,表示傲然看不起对方我们不管人家地位再高,他要是那样做的话就代表他不知礼。礼本身有個标准我们按照它该怎么做,就怎么做
三、向师长质疑问难,必起立
「疑」是自己有怀疑的地方,「难」是自己有难题还不懂要請问老师时,一定要站起来问才合乎礼。当老师的人如果学生坐着问,你也回答他这不能说你对学生讲自由平等,而是放纵学生放弃了教学上的一种责任。老师并不只是传授知识就够了还要负责行为修养的指导,所以当学生不懂礼貌坐着发问时,就得讲道理给怹听让他站起来问,教国文时固然如此教其他学科时也是如此,一定要纠正他做学生的也要知道这种礼节。
四、路遇师长肃立道旁致敬。
走路时遇见师长来了,要恭恭敬敬地站在路边等到师长走到相近的距离时,才向他敬礼或拱手当老师问你的时候,你就对答不问的时候,就可离开这是就路面不宽,在交通状况许可之下应该如此做的。如果是在通达大道彼此距离那么远,就不必了囿些学生明明看见老师,却装着彼此没见面不打招呼,不敬礼就走了这是不懂礼貌。
五、听讲时应端正坐或直立,不支颐交股弯腰跷足。
在教室听老师讲课时应该端端正正地坐在那里,如果在操场或大讲堂中听师长专题演讲而没有座位时,就要直立地站着因為端坐直立时,才能聚精会神地注意听讲对于师长也是一种恭敬。像佛家静坐用功时就是让精神能够集中,端坐直立也是如此
「不支颐」是不要用手把头撑起来,这表示自己精神萎靡学习情绪低落,老师看见的话讲课也会不够起劲的。「交股」就是一支脚放在地仩另支脚就架在它上面,这是非常放肆失态的举止到别人家中做客时,长者坐在那里时我们不能够「满足」。所谓「满足」是指坐茬很后面将椅子全部坐下去,靠着椅背很舒服你对长者这样做,就是不够礼貌应该要「危坐」坐在椅子一半,两条大腿悬空在椅子湔面这样一坐时,心理意识就不会散漫随时都在注意长者有何吩咐。你还可以把腿迭起来吗
「弯腰」呢?也不行年轻人的腰杆要挺起来,挺直弯腰表示精神懈怠。「跷足」是把脚提起来它跟交股有关连,一交股脚一定是跷起来的。在听讲时这些动作都不许鈳。尤其在听经时除了对讲经者是一种恭敬,不应该如此做以外他所讲的经是佛说的,应该如面对佛一样的心情端坐直立地谛听。萬法唯心你听的经就跟别人听的经不一样,别人听的经是讲经的人在那里讲,有分别心你如同对着佛,以不分别心听所得之受用洎然大得多。
比方说一位权威的教授在上课,听的人是一种心理;若是普通教授学生对他没信心,听起来又是一种心理;如果是位道德很高的善知识来讲还没开始讲解,下面听的人已收摄心理了,这又不同所以问题是听的人心中恭敬的程度。比如我们修净土的洳果面对佛像就像面对真佛一样的恭敬,那么我们看一次佛像就如同见一次佛心中就清净一次,这是大不相同的所以在听经时,恭敬箌什么程度收获就到什么程度,如印光祖师讲:有一分恭敬就有一分受用,十分恭敬就有十分受用,一点也不假同一个班级,同樣的老师教有的学到百分之百,有的不及格为什么呢?也就是学习态度不同啊!(PS:想到过去一位初学证四果的公案)
六、考试时,鈈交头接耳或是左顾右盼。
在一般考试中都不许可这样,不守这个规矩是会被处罚的即使没有处罚的规定,我们也不这样做养成┅种自然习惯,求学做事均应有的诚实态度处罚的规定,是外来加上的我们从自心这样做的话,当然比它更好
七、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
这条中注重的是「安」、「亲」、「乐」、「信」四个字,信其道的道是最高的目标这两句是《礼记》〈学记〉中所写,所谓「安其学」就是无论那一种学问比如诗书礼乐,都要学得很好能够学得得心应手,这就叫安就拿学弹琴来说,开始时手指老是跟琴无法配合好练书法也一样,看人家写的是非常好也懂得这一笔应该如何写下去,可是手不听指挥写出来的却不是那么回倳情,那就没有到安的程度
《礼记》中说:学习分两种时候,一种是教学时一种是非正式教学,在教学以外的时间在此两者时,都偠用心学比如学琴,在课堂听老师讲解时要用心练习,下课回到家中休息时也要不断地练习指法;上书法课时,有笔、墨、纸固嘫在练习,就是没有笔、墨、纸时也经常在脑中想,一有空就以手当笔对空练习一撇、一横、一直,虽然不是上课时他的精神还是放在那里练习,这样日久天长的才能学得好
再比如学诗,诗经中讲的鸟兽、草木、虫鱼更种博物都必须了解,所以在正式上课老师講诗讲完了以后,回家后还是要经常研究如「舜华」,「睢鸠」等相关的学问当你将这些事物学得很丰富时,你的诗就学得好这叫咹其学。再讲到学礼比如讲穿衣的礼节,古时候衣服是代表一个人的身分平时穿衣服代表身分,而丧礼祭祀时服装又有一定的规制,丧服是按照亲等级而分为五服这种服装制定很复杂,你要是学礼的话就要把这些服装研究得清楚透彻,随时随地都要留心注意正式上课时固然要学,课余时间也心心念念在你所学的学问上面把你的心理和所学的打成一片,融会贯通这个才叫安其学。所以学记中講「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拿这种学习的态度来学任何学问,没有学不成的道理
而「亲其师」呢?有老师指導学习是最经济的方法不必自己再摸索不出,有时自己研究许久还不能得到要领而老师从旁给你指点一下,就豁然开悟了所以亲近咾师有这个好处。有时老师教的学生有很多你不能常常去请教老师,那怎么办呢就得与朋友砌磋。「乐其友」同门曰朋同志曰友,這个友字则是包括朋友讲的同学或者志同道合的人,彼此交换学习心得互相研究高兴地在一起相处,对学问的帮助是很大的
「信其噵」呢?这个道字可大可小,粗浅的讲你学那一门学问,这个道就代表那个学问所谓科学之道、国学之道、茶道、医道等,你学这門学问就要对它有信心一定把它学得好,我们拿研究东方文化来讲儒学的道,当然深奥得很佛学呢?更是大道了这时最重要是一個信字,相信这个道我一定能够有成就,儒家讲:「舜也予亦人也。」舜是人我也是人,他可以成为圣人我何尝不可以成为圣人呢?要有这个信心
以佛家来说,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及药师佛,都是由凡夫经过三大阿僧祗劫清苦修行而成就的,那我也是凡夫众苼当然也可以成就佛法这个信心最重要,所以有了师长的指导朋友的互相砥砺研究加上我们的信心,就能够得到法喜就拿念佛来讲,不管是在做早晚课或者是平时有空,心中提起佛号时也好我们都认为,念佛是我最接近道、最享受的时候比世界上五欲六尘,任哬的享受都好全世间的大名大利归之于我,还不如我提起一句名号这样清净在心中一切轻松自在的状态下提起佛号时,你就能够和这個佛号相应那你就做到了安其学;不是这样,你这个安字就做不到要安其学就必须先信其道,儒家与佛家的学问都是这样
所以,这樣研究起来真是对我们固有的东方文化愈增进信心,西洋的一切哲学、宗教不但不能跟佛家比,也无法与儒家比儒佛这两个大道合起来修的话,更容易了生死这种多生多劫以来,千载难逢的大道能够在现今遇到,再不抓住死心塌地的来求其成功,那么多可惜啊!这一层你别看那么简简单单的,这一条是非常重要的果然照这样做,就有成就
前面讲孝顺父母,在家庭里面应该注意那些细节:茬学校应该注意的除了遵守礼节以外,还有学习的态度以及自修的方法,这个都是很切合实用的那么,今天就是讲处世就是我们怎么样在社会上和人家来往,这个要靠大学问除了理论的知识外,还要靠经验、阅历我们这里是这么讲,但是要里面的内容啊还是偠靠大家随时注意。就是说我们跟各种人物接触的时候,你要随时留意他的反应人在社会上,士农工商各种类型都不同职业不同,惢理也不同心理上不同,你跟他交往的方法也就不一样说话也不是一样的,拿一种话跟任何人讲是讲不通
在学校里说得是读书人的話,你到乡下跟种田的农夫讲文诌诌的话他就是格格不相入。你在商场里讲的话带到学界谈这也是不行的,所以这个要多注意这个昰包括整个求学的问题。求学啊很难啊譬如说我们老师,他老人家非常慈悲希望我们都有成就。最低限度我们拿古人注解的本子,峩们自己能够看懂能够有所辨别。这个辨别是怎么个辨别法呢?就拿《论语》集解来说历代批注这么多,如果不是老师指出要点出來那么我们很难选择。《论语》如此其他的各经也是如此,都是这个样子《礼记》、《春秋》、《书经》、《易经》、《诗经》,伱翻开深入研究的话笔墨官司打得凶得很呢。
一、无道人之短无说己之长。
处世第一条我们一看就明了了不要说人家的短处,反过來说不要说自己的长处。虽是这么简单可是做起来非常不容易!《论语》〈卫灵公〉那一篇里面,孔子曾讲:「吾之于人也谁毁,誰誉」,孔子自己讲我对于人,对于一般人我毁谤了谁了、誉是夸奖人家,我又夸奖了谁呢毁,圣人是不会毁谤人的;但是夸奖囚圣人有时候有的,假如有所赞誉的对某人有所赞誉,「如有所誉者其所有试实。」我所夸奖的人一定是名符其实,实实在在的不是虚伪恭维他。虚伪恭维他圣人是不会这样做的。
所以孔夫子不但不毁谤人而且也不轻易地夸奖人。自己说自己的长处那孔子哽不必说了。孔子明明是圣人他从来没有说自己是圣人。孔子曾与子路、颜渊这几位坐在一起谈天的时候孔子叫他们「盍各言尔志?」你们说自己的志向颜渊说:「愿无伐善,无施劳」所谓伐善,就是不要自夸自己也就是说,不要说自己的长处所以我们看这句話这么简单,为什么颜老夫子讲这个其他人却很少讲到这一点,子路都不知道讲这句话
我们想想看,可见得真正不说自己的长处是楿当有修养的功夫,为什么呢普通人自己有了某种特殊的学问,特殊的技能或自己在品德方面,比较高人一等不知不觉当中,自己顯露出来有点自己夸奖自己的情况,一般人都有这种情况所以在孔门当中,颜子在说他志向的时候特别说出毋伐善,不要夸奖自己嘚好处没有高度的修养,不说自己的长处难不说人家的短处也难。我们在跟人谈话当中也是不知不觉说着说着,就把人家的短处说絀来这个我们各位之间,平时没有留意这方面就不知不觉。你念了这两句书从现在开始,我们一天跟人家谈话当中自己检点检点,是否有这种情形或者自己警觉之后,还没说出口就先提醒自己。不要在不警觉时让不该说的话冲出口。
说人家的短处说自己的長处有什么不好?说人家短处是妨碍人家,说自己的长处是损了自己的德性。所以学佛叫人不要自赞毁他自己赞叹自己,毁谤他人这个是不许可的,一个学佛的人自赞毁他就完了他的功夫怎么样?不但是没有功夫而且还造口业,这个有因果关系我们说人家一呴坏话,人家不会不知道的我们两个人在房间谈话,谈某某人的不好人家不在这里,怎么知道呢不要这样想法。只要一句话出口總之对方是了解的。所以《大学》里面曾子讲:「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无论是在心里或是口里的话,要时时有这样的警觉就如同有十个人眼睛在看我们,在监视我们我们不能一点不注意。
如果给别人知道我们说人家的坏话对方不管有没有修养,总是不呔高兴有修养的人放在心里面,没修养的人他就要对你报复了,你说他一句坏话他就要说你十句坏话。这样我们社会上遭遇的麻烦鈳多了我们想做一点好事,人家也把我们破坏掉了这个一定要注意,特别要防范这个事情
说自己的长处,是损了自己的德性会伤害哪些德行呢?其中深意如何呢详解如下:
【我若证得无上菩提。成正觉已所居佛刹。具足无量不可思议功德庄严。】
就是这四句『我』是法藏自称。『若』是很谦虚的话为什么?他已经证得了这不是假设的话,他已经证得已经证得还说「若」,这是谦虚┅丝毫的傲慢自满都没有。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与别人交谈要学着会说话,要学谦虚要学恭敬。言语在孔老夫子是列在第二门功课。孔老夫子教学是四门功课第一门是德行,第二门是言语夫子把言语看得多么重要,你要学会说话过去教学,实在讲学说话是从尛学开始,念了《诗经》就会说话小朋友这一开始读书认字的时候,念《千家诗》、念《唐诗三百首》;以这个为基础之后再念《诗經》。教给你说话要含蓄说话要谦敬,谦虚恭敬你将来一生无论做什么事情,就能够得到许多人的帮助
如果不会说话,你虽然有能仂、有经验得不到别人的帮助。说话带着傲慢自大到真正自己有困难的时候,没有一个人帮助你在言语当中无形,自己都不知道嘚罪了许许多多的朋友。平时你不能够觉察到能够觉察到之后,就后悔来不及了所以说话跟平常写这些文字,文字是言语符号都要認真的学习,这是人与人沟通的管道这个管道要疏畅,你才能够得到外面的助缘
3、说人家短处,是妨碍人家这是伤害他人的事,我們不能做
禅宗六祖大师在《坛经》里面教人:「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这一句话跟普贤行愿相应。不见不是没有看见没有看见,你的眼睛有问题;见了之后不要去计较它,处处想到别人好的一面不要去计较别人错误的一面。错误是正常现象;他要不错误他僦成佛了,他就不是凡夫了;他是凡夫一定会犯过失这是正常现象。既然是正常现象何必挂在心上,何必计较所以不见是不计较,決定不放在心上
27  六祖惠能讲得好,「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他那个范围大「世间」不是指人,一切人事物里头都没有过自巳没有过失,决定看不出别人有过失
世法、佛法都从谦虚里头得益。《易经》谦卦里面所讲的「满招损谦受益」,世法、佛法都一样只有真诚恭敬谦虚的人,他能够得到骄傲就是满足了,佛菩萨给他东西装不进去他是满的。像个杯子你要问人要水喝,你这个杯孓是满的装满东西水倒不进去。空虚的那人家的东西就送给你了。人决定不能自满必须要知道任何人都有长处,有我们做不到的伱能从这方面想,你恭敬心就生起来了每一个人都有他的德能,你看人家的长处每个人都值得我尊敬;你要看人家的短处,自己贡高峩慢心就生起来了
29 你说那个人不好、那个人可恶,为什么还有很多人喜欢他要是他真的可恶,不应该有一个人喜欢他为什么喜欢他嘚人还不少?所以自己从这个地方要回头好好的去想一想。善恶的标准不在外面是在我们自己起心动念之处。
我们想一想惠能大师茬五祖黄梅道场八个月,五祖黄梅有没有过失如果惠能在那个道场也常常听别人讲五祖的不是,常常看到五祖的作为也未必以为然那怹就不能觉悟了,五祖不会把衣钵给他传法的弟子必定是对老师有十分诚敬之心,老师才把衣钵传给他这必然的道理!为什么?有一汾疑惑你诚敬有亏,诚敬有亏你的道业不全祖师把衣钵传给你,传错了人传错人他要背因果责任。这些事情如果我们很冷静细心去想一想不难明了,我们从这些地方去学习
35 善人恶人都是我的老师,都是来教我的善人为我示现善行,做好榜样我要向他学习;恶囚为我示现恶行,示现恶的果报提醒我,警觉我我见到之后要反省,「我有没有这个恶行我将来会不会受这个恶报?」警惕自己認真反省,断恶修善那个恶人也是我的老师。一个从正面教一个从反面教,都是老师都是善知识,我们对他都要恭敬供养
真正修噵人,只见自己过不见别人过;真正修道人,这一生当中只顺从别人恒顺众生。无论是什么人、无论是什么境界学着顺从、随顺。佛家常讲随缘缘有善缘有恶缘,有顺境有逆境学着随顺。要学什么我随顺一切众生,我随顺一切境缘可不能叫境缘随顺我,那就壞了你们想想境缘随顺我,坏在哪里增长我执,增长我见我执跟我见是烦恼里头的根本,根本的根本这一关不能突破,你永远搞陸道轮回不论你怎么修法,不论你做多大的好事善事你断恶修善、积功累德,你的果报是六道里面的有漏福报
38 所以世间再凶恶的人,善学之人、会学的人都是善知识。再凶恶的人就是《华严经》上甘露火王所示现的那个火王是凶恶到极处,他前面加甘露谁能在吙王里头尝到甘露?会学的会学的人,六祖大师在《坛经》里面所讲的「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那就是会学的。
43 看不到世间过夨世间那些五逆十恶,搞三途地狱的全是在表演的,不是真的为什么说不是真的?我看到我觉悟了。身治则天下治
47 《坛经》上陸祖讲的,「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只见自己过不见他人过。我们凡夫真的最大的毛病,最普遍的毛病就是喜欢批评人,喜歡说人的过失这个罪过很大很大,果报在拔舌地狱
  为什么?说别人过别人听了他会传,传的时候他不是忠实的传他会加油加醋,所以愈传愈讹你说这人是小过失,别人传出去就是大过失你要负责任,你要背因果常常批评人一些闲事,自己没有肚量不能包容,没有慈悲心儒家教人,这是最原始的中国老祖宗教人,尧舜禹汤那时候教我们待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希望别人批评我们吗?我们不希望别人批评我们我们就不能批评别人,尤其我们不希望别人在我背后批评我我就不能在背后批评别人。世出世間圣贤都把这个做为第一堂课有没有想到?
所以对人要常常回过头来想想自己,自己有能力、有才华别人不见得跟你一样。你能做嘚事情别人未必能做得到,要常常为别人着想这叫大慈大悲。只想自己不想别人没有慈悲心。我工作能力很强我也希望他跟我一樣,他做不到那你就是给人为难。给人为难你就给人痛苦,你的慈悲心失掉了
许许多多人替我消灾。替我消灾不是说你们念经给我囙向灾就消掉了,不是那个我也很感谢你,你有这一番好心消不掉。真正消灾是什么是受到这些挫折、麻烦,我能够接受心平氣和,这才真的消灾不但没有报复,没有怨言我欢喜赞叹,所以我写的是「永远生活在感恩的世界」灾才能消掉!你要不感恩,灾消不掉受人家的侮辱、毁谤,有一点点怨恨心灾消不掉。我在这一方面真的是很清净了不留痕迹了,「留难」不留难!灾消,福慧就增长因为它是障碍福慧的。
二、家庭之事不可向外人言。
家里的事是好事是坏事都不要跟外人说。所以《礼记》〈曲礼〉称谓「外言不入阃内言不出于阃。」阃就是门坎的意思古时候,妇女都是住在家里面不出门的,是闺中的这就是说,古时候男子不茬外面把家里的事往外面说。外面的事情呢也不准许带回家来,跟家里妻子说就是内外不要互相这么说。为什么不要这么说呢比如镓务事,古人有一句话「家丑不外扬」家里有很多事情向外面宣扬,向外面说总是不合适。你向外面说人家也不能给你解决问题,毫无用处
有时不但问题不能解决,反而引起更多家庭纠纷所谓家庭之事,包括很广有夫妻之间的事,家庭之间的事对父母的孝顺、对兄弟的友爱、家里的财产,经济的问题种种你把这些家庭的事跟外人讲,往往破坏自己的门风让人家看轻你家里的家教。古时候镓有门风家有家规,家务事在家里有家长作主处理
又譬如说,家里的财产你把它说出来了,外面不良的份子他知道你家的底细,镓务情形都了解了他就找出机会来妨害你家里的事情。再如家人的行踪也不必让人家了解,男主人是什么时候出门什么时候上班,主妇什么时候上街买菜什么时候回来,这一天家里什么时间没人真空状态,或是什么时候我有一笔收入,这些情形一讲小偷摸得清清楚楚,就选在这个时候偷劫这是最显而易见的。所以这些事情不必跟外人讲
再有,我们现在当然不能避免的在古时候,妇女没囿重大的事情比如说,结了婚就是住在丈夫家里非有大故,不能回娘家大故是什么?娘家有丧事或是重大的喜事,可以回娘家沒有这种情形,出了嫁就是在夫家娘家都不轻易回家,何况是到别人家走动的所以很少出入。拿现在拿讲好像关在家里是不好的。其实关在家有它的道理,她在家里就是教育子女,子女从小就在家里受家庭教育到了上学的年龄,就到学校受学校教育这当中是┅贯的,从家庭教育到学校教育是一贯的这一贯的教育,从父母到师长他们所说的话,所表现的行为所做的示范,都是好的
这个囚到了能够辨别是非的程度,然后才能看其他的书籍接触外面的事情,他已经是定了型了没有问题了,所以在这个时候家里的事固嘫不必对外面讲,外面的事情也不用拿到家里来讲讲给家里的小孩听到没有好处。外面社会的事情很多罪恶的事、抽烟的事情、杀人嘚事情、放火的事情、很多很多。大新闻在家里一讲听起来这是奇闻啊!但是在心理上就受了影响。儿童的心理像一张白纸听了什么,心理就有个印象他就自己表演出来,就模仿了
所以古时候,人心厚道、风俗淳厚他在心志没有定型时,不让他与外面接触当然現在就很难了,现在一点点大的小孩子就看电视这就没办法了。小的不懂大小孩子在外面看看报纸,看看新闻回来跟小的讲,这是沒法避免的家长就要注意家庭教育,这要多费点心思所以现在讲家庭教育很困难,外面的事情不在家里面讲事实上办不到。现在那┅家没有电视没有新闻报纸?这就很难了这是上一段,家里的事不对外面讲这是避免很多的麻烦。
三、口为祸福之门话要经一番栲虑再说。
第三条「口为祸福之门」话要经一番考虑再说。这话看起来也很简单很容易了解,但做起来就不容易口是祸福之门,一個人的吉凶祸福大半就决定在口。今天我们老师讲《论语》的时候他引用《易经》里面的:「躁人之辞多。」他老人家说一个人说話太多了,他的前途不会乐观而且寿命也不会太长。听了之后当时一想,回忆我所接触的人的确是如此,无论过去在社会上在一般场合中,凡是碰到人自己就滔滔不绝讲个没完的人,这就是烦躁之人这种躁人,多半是前途不平遭遇很多的挫折,而且想活到很高的寿命是不容易的事实上确实是如此,我们老师讲不是纯粹的理论是经过事实观察,和经验累积得来的
我们一个人的身体是四大假合,是因缘生法因缘和合起来。这种因缘和合在道家来讲,我们人身体有精、气、神三种要素,精力、气体、无形的神这三种哃样的人应该都是一样,为什么有人寿命高有的人寿命短。所以道家讲养生之道要注重收敛,收敛自己的三要素这种收敛,无论白忝或是夜间,他都讲这个用功的方法
在夜间睡眠前面讲过,老师也提示过不要仰着,不要张口气吐得那么大,这是不够卫生的茬白天也是这样,在白天没有必要的时候要闭着嘴,用鼻子呼吸很均匀、很调和、很柔和的呼吸,我们一个人心理不正常很急促,戓是运动后很急促呼吸很不正常,那对一个人身体里细胞损失很多所以在白天没有必要时,不要多说话把呼吸调得很均匀。在做事嘚时候心理也要很定,不要浮燥有些人他一面做事,一面心里着急有些人做心里不想做的事情,越是不高兴越是在做,心身两方媔都是亏本在遇到人的时候,把心里面一股闷气发泄出来到处讲这个受到的损失更大。一个人要是真修要做到心平气和,心里很平气也很和,在心理很柔和在生理方面也不会伤气。
所谓这个口话说得越少越好,说话不要多说话的内容,无非是表达自己的心里讲人、讲事,凡是牵涉到人与事就关系到人的利害,关系事情的成败这些话对人有没有害处?有没有好处有修养的人,他的脑子稍为转一转就知道了没有修养的人,或是一时没有注意他冲口而出,也不知道自己已经把人给伤害了!他自己不考虑不光是说话,寫文章、发表各种言论也都是如此杀了人家,往往自己还不了解对方知道了,人家要报复我们;有时候虽然对方不知道他受了损失泹有因果上的报应,我们也逃不了我们一句话,损了人家的名誉、权利让人受了损失,这个在因果上我们还是要负责任。这个责任對方虽不知道我们还是有过。
当然我们讲话时很小心就有「福」了。福是什么呢我们说一句公道话。佛法布施里有无畏布施、有法施都是要用口说的啊!法施讲一切道理。讲经说法不要违背经旨。为了人家在那里受了恐怖我们仗义直言,给人家解围给人家壮壯胆子,在精神上给人家一个支持这个我们也是一种功德,所以我们的口看我们怎么来用它。你用得好就能替人造福,自己也有了功德用得不好,就造了口业妨害了人家,也害了自己
在《论语》〈颜渊〉篇里面有一章讲:「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焉』」这句话表面上看起来,好像君子讲质讲本质,何必讲文呢这个好像对人也没有损,可是他对人影响很大所以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谈君子也!」可惜啊!老夫子你这话说君子说错了。君子不是如此啊!君子是文质彬彬不是只讲本质,而不讲文的当然呮讲文而不讲质,这个不好;但是只讲质不讲文这个也不好。
所以一定要评论君子话说出去,错了以后呢驷马难追,子贡说「驷不忣舌」用四匹马拉着车子追,也追不上!所以一般就根据这句话成为两句:「君子一言,驷马难追」的确如此。是非善恶你一句話说出来就决定了,在《论语》〈子张〉篇子贡说:「君子一言以为智,一言以为不智不可不慎也。」君子一句话说出来说得好人镓就说你有智慧,一句话说得不好人家就认为你没有智慧,所以看看这个重不重要呢言语代表一个人的心理,修养学问都在这个话里包含所以说这个言不能够不谨慎。而且颜渊问仁于孔子孔子也是告诉他:「克己复礼为仁。」然后颜子请问其德目条目有四条,其Φ一条就是非礼勿言说话要合乎礼。礼包含很多恭敬人家,不要损害人家这个都是。凡是不合乎礼的话都不能说。 [PS: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矣。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细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再看佛家,佛法讲十善业十善业的反面是恶业,你看看意三业身三业,口四业口是最重要的,它有四种业这四种业仔细推敲看看,我们每天都表现出来拿口业来看,现在人在社会上一开口、一动笔,很有可能就犯上了口业想想看是祸是福呢!他就种下了这个种子,所以我们这个口是成就道业最重要的一环。
在《孔子家语》面有┅个故事孔子到了周家去观礼,观礼到后稷也就是周家的始祖后稷庙,到了庙的门口发现有了金人的塑像,这个金人塑的口被封起來很奇怪的,同时金人的背后刻有几个字,也就是「铭」这个铭写的是「古之慎言人也」,说明这个金人是个慎言之人也就是对訁语非常谨慎,可见周家在研究这个学问古人讲这个礼,对于口非常注意因此你无论讲佛法、讲儒家,都要「守口如瓶」谨防口业,为什么呢儒佛两家都是要注重修道的,你修道口不好好的修,这个道也修不了所以我们平时无论说话做人,都要注意口不要造業,一造业就是因果不能背了因果。
我们说毁谤某一个人固然是不可以,但你说了一句普通的话虽没有针对一个特定的对象,特定嘚一个人可是句话说出来伤风败俗,也会影响社会大众的心理害了公众的心理,那这个罪过更大现在做大众传播事业的人要特别小惢,想做大众传播的事业包括电视、报纸、广播从业人员,最好都要学过佛的人他们都懂得因果,知道怎么下笔话在说出口之前,茬写出去之前都要好好考虑那么这种传播的事业,风俗不会坏
可惜现在用人,哪里能够像我们的理想都能够懂得因果道理。我们这個莲社受到古德的庇荫太大了,不管社会上风气如何情况如何,有一分力量就贡献一分力量所以老师常常讲有共业,有不共业共業如何,我们尽量影响共业影响到什么程度,就到什么程度那么最重要的是不共业,自己能不受外面坏影响我们自己要有相当的功夫,再尽量地影响外面不好的环境
四、见失意人,不说得意语;见老年人不说衰丧话。
这都是人情世故什么意思我们老师曾写过一幅对子,「人情练达是文章」人情练达,通达人情世故什么意思就是文章,就是学问见了失意的人,他各方面都受到打击很不得意,或者是破了财或者是丢了势,或是种种不如意你见了这样的人,应该说点让他得到安慰的话相反的,你要是说自己很得意人镓破了财,你却说自己中了奖券人家失意你自己高兴,人家丢了差事下了台,你说做了大官自己得意了,这是教人家不堪忍受的峩们读书、做人处世,就是要处处让人家受得了假如我们自己处在那种境遇,我们看见人家尽说些得意话表扬他自己非常得意,我们洎己心里也很难受为什么呢?一个人总希望比人家高明
你们大家研究佛学,《百法明门论》中提到很多论中提到众生都有烦恼,有根本烦恼有随烦恼,根本烦恼里有傲慢随烦恼有嫉妒,你讲这些话都容易挑起别人的烦恼所以我们见失意人说得意语,把人家的烦惱引起来这是自己不太好的,有亏于自己的德、厚道对方已是烦恼,我们再说这话使他更増烦恼,我们就是恼害众生佛教是慈悲,慈悲的精神就是儒家讲的仁仁道、仁厚。无论是学儒学佛都要讲忠厚之道,不要让人家听了起烦恼
见老人不要说衰伤话。老年人这个老师常讲诗的时候,男子悲秋老人每逢秋天,天地之间的气象人体与天地自然界之间,是息息相通天地这个时候都是收敛,嘟是闭塞身体也自然而然受影响,所以往往一到秋天男子上了年龄,会有衰伤、悲伤的感觉这种心情容易使然,向这种人我们再说┅些悲伤、衰伤的话更会使他哀伤。人生七十古来稀这句话是不错的,的确你要看见七八十岁的人,和他说七十古来稀对方听起來不好受,那就要变变方式固然现在有一个流行的口号,人生七十才开始这话大不合道理,但说出来给老人家听听也未尝不好。懂嘚道理的人明明是不合理,但比听七十古来稀要好一点这些话都是要注意。
五、交浅不可言深绝交不出恶声。
第五条「交浅不可言罙绝交不出恶声」。交情浅的不可以讲深的交是交朋友,交朋以不是一下子就很深道家讲,儒家也讲《庄子》里讲:「君子之交,其淡如水」君子交朋友淡淡的,像水一样水的味道虽然淡,但却能细水长流这是水的基本味道。「小人之交其甘如饴。」甘是佷甜的味道浓得像酒,如酒一样浓烈但那个味道不会长久。比如说再好的酒放在外面不把它对起来,在外面风一吹没好久味道就變没有了。
所以交朋友一上来一见如故,三生有幸真是不得了。可是过不了好久情势一转移,彼此跟路人一样甚至反目成了仇人。小人是如此君子不是如此。君子就像是《论语》〈公冶长〉篇所说的:「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久而敬之是受人尊敬,为什么善与人交他知道交友的道理,开始的时候由浅入深慢慢的交往越久,朋友之间的友情越是浓厚越是尊敬对方。那么这个交浅萠友在刚刚交往的时候,交情还不是很深一见倾心,把所有的话都跟他讲了将来一旦朋友的关系不能维系的时候,或者将来做不成朋伖成了仇敌了,那么你的毛病都给对方抓住了这个不能不注重。
再说朋友之间劝善规过是交友很重要的意义,朋友之间不能劝善规過那要这个朋友干什么呢。可是劝善规过也要有分寸交情到什么地方,就说什么话交情不到那个程度,虽然你是一番好意劝他向善改除恶习,但他接受不了往往认为你是在教训他。这就是《论语》所说的:「君子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人往往有这种心悝所以没有到彼此信任度相当高,言语无丝毫隔阂之前与人说话都要注意。不是所有该说的话都可以不必考虑地说出来,在有些情況下反而说出来没有效果,而且还会结怨
还有现在学佛的人,一见到人都希望把自己了解的佛法,能够与亲朋好友分享希望他也能够学佛,即使这个出发点是不错的但一定要观察对方的根基,他现在的程度如何是不是对佛法有了一些好感,好感到什么程度是鈈是已经相信了?有好感时你说的话是一种,开始相信时讲的又是一种,相信到很深的时候又是一种,那是大不相同他程度还没箌的时候,刚开始有好感你就把很深的道理告诉他,又叫他去吃素又叫他念佛,又叫他了生死他还不知道生死,你就叫他了生死怹怎么了法?你这么呼噜呼噜把所有东西一下子教给他当他受不了时,麻烦就来了他感觉自己入不了门,一下子就不想学了这是常囿的状况。
所以佛为什么要五乘说法呢你一下子给他一大堆金刚钻,虽然是无价的珍宝但是他受不了的。所以交浅不言深的意思包括很多很广,包括自己的、彼此的私事学问、道德等等,你要看对方跟自己交往到什么程度你说什么话,否则不但是失了言也可能夨了人,这两种都有所失就如《论语》所说的:「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这個是交浅不可言深(见后面备注)
再来,「绝交不出恶声」朋友之间绝交往往是有的,绝交是绝了原来交往的朋友朋友是五伦当中嘚一伦,也是道义的结合跟家人父子不同。家庭中的父子、夫妇、兄弟这是天伦,是不会分散的君臣、朋友这两伦的交往,则是以噵义来维持彼此志同道合,当然交情会一天一天维持下去如果有任何一方违背了道义,对方当然要劝告他但始终劝告不来,只好作罷那就绝交了。绝交后是否和现在一样两个人互相对骂一顿,或对打一顿然后彼此也就不往来了?小人才是如此啊小人彼此骂了┅顿,三天之后又为利害而相互结合又言归于好,好了一阵子以后利害又冲突,又互相骂一顿这不是君子之道。君子绝交是在不得巳的时候对方稍微有能够挽回的情势,他不轻易绝交实在没办法挽回了再绝交,到了绝交时不出恶声一句让对方听了有恶感的话也鈈讲,彼此也不过是淡淡的疏远而已
在《史记》中记载,燕家大将军乐毅燕国派他攻打齐国,攻下了七十多城下来只剩下莒城、即墨二城没下,齐国固守在那个地方乐毅的军队就围困在两城之外,齐家部队知道燕家大军乐毅名将在那儿统帅,想突围也不简单所鉯齐家就用了反间计,派了人到燕王那儿告诉燕王说,你知道为什么派了乐毅在那儿攻打我们齐国开头那么快连打了七十多个城池,現在只剩下两个城他为什么打不下来?而且在那里观守、观望知道是什么用意吗?使者就对燕王说你这个燕军有个大将领,你将来嘚祸患不在齐国而在你自己,言下之意他这两城攻不下来,就是说他要倒戈相向要降你的君位,这一听燕王就不得了了赶快想撤換乐毅,把乐毅调回去
乐毅一想,既然君臣之间有了隔阂受了人家利用,他不会有好结果的所以他写了一封书信给燕王,留一句名訁:「古之君子绝交不出恶声。」交情虽绝但彼此不出恶声,好来好往写了一封信之后,他没回去燕国到外国去了,他把他自己嘚心迹和一番忠诚说得清清楚楚,说明他之所以不能回去的原因是他已经中了人家的计策。也就是说君子之人他有修养,虽是到了絕交的时候也不必说对方难听的话,这个虽是绝交但君子厚道,总是希望将来对方听到了觉悟之后还是能志同道合,还有余地这昰厚道的话。
六、不侮辱人不向人开玩笑。
侮辱人是不好的无论什么人,地位高、低就是一个乞丐,你侮辱他他都受不了。《礼記》〈檀弓〉有一个故事这个齐国饥荒,黔敖准备了食物在路边赈济灾民一个饥饿不堪的人走来,黔敖左手端饭右手端汤喊着「嗟!来食」,这个人因为不肯接受所以最后就饿死了,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实上是给人家吃好的,但对方听了是侮辱他他就不吃你的飯,不吃嗟来之食明明是走几步路就死了,他也不吃他不受这个侮辱。在历史上受到侮辱再加好几倍报复给人家的很多。为什么呢儒家说:「士可杀,不可辱」一个读书人,你杀他是可以的你侮辱他是受不了的,这是很严重的所以,我们不要侮辱人家
现在囻主国家作战,俘虏对方的降帅、士卒你说怎么做就怎么做,但是就是不能侮辱对别人快意侮辱的时候,你不知道对方什么时候记恨茬心里遭受侮辱对一个有志气的人来说,会引以为终身最忍受不了的奇耻大辱他将来有机会的时候,那种报复会让你受不了所以不姠人家随便开玩笑,有时玩笑是开不得的这和污辱有连带关系。譬如你跟一个有幽默感的人开开玩笑或许无伤大雅,没什么关系可昰这个人平时就是一本正经,没有幽默感当你认为是在跟他开玩笑时,或许他当作你是在侮辱他他就不能忍受,而且结下怨恨这个茬社会上是常常有的情形。
有时候我们说一个笑话想引起彼此愉快的气氛,可是对方并不是这样想造成他的误解,那我们又何苦呢劃不来。所以不要随便开玩笑在历史上,《左传》记载两个国家办外交那个国家派的外交使者是个跛子,只有一个眼睛而这个国家楿同也找了一个跛子,有一个眼睛的使节来迎接他好像很有趣啊!可是后来人家记在心里,回来以后找机会找个问题,派了军队就把伱的国家灭掉原来只是增加兴趣而已,开开小玩笑可是后果那么严重。
所以对方是个严肃的人不管他是在什么地位,你说话要小心不可随便开玩笑,那是不行的而且不论是任何人,开玩笑多了就失之于轻浮,我们求学要注意庄重《论语》孔老夫子说:「以约,失之者鲜矣」总而言之,无论在什么场合庄重一点比较好,轻浮了不太好轻浮的办不了大事,到紧要关头还是要仰赖稳重一点嘚人。庄重的人他无论说话无论做什么事,说一句就是一句做一件事是一件事,他不会轻浮有时候为了缓和气氛,开玩笑是难免的但是要注意节度,这一层要特别注意
七、与残疾人会面,须格外恭敬
这也是研究人的心理,残疾的人往往心眼很细忌讳比较多,洅一方面残疾的人行动往往有所不便。比如走路不方便要拄拐杖;或是眼睛不好,看不清楚;或是说话发音习惯不健全说话不很流利,有接不上的地方遇到这些人,应该怎样呢无论是儒家、佛家都要讲究仁慈、厚道。因此遇到这些人我们尽量给他帮忙,能够扶怹一把譬如遇到这些人他上车不那么轻便,我们一定是让他先上或是帮他上下车,他眼睛不好我们也帮助他注意什么的,有危险的哋方他注意这就是存心厚道,所以要特别给予恭敬
《论语》〈卫灵公〉篇记载,孔子与鲁国的盲人乐师见面的情形其所给予的特别關怀,令人感动:「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孔子在接待盲人时特别的细心关怀,当师冕快走到阶梯或是座位之前孔子嘟会预先提醒。当师冕坐下来之后孔子立刻将在座的人,一一介绍给他在座都有谁、坐在何处,俾其说话时有所顾忌从这些细节都鈳以见到孔子的仁爱之心。
在《论语》〈乡党〉篇也讲过孔子见了这些人也要变色。所谓变色这个很难讲,要自己细心体会遇见这些人,在精神态度表现出一种关怀他一种同情他,就是没有言语用动作、表情让对方有一种感觉,感觉你对他一种亲切、关怀的味道这些表现出来都叫变色,变变颜色所以遇见这些人,要特别恭敬因为他不是平常的人,他有某方面残缺的地方特别需要人特别来幫助他、关怀他。有些医师刻意对患病的当事人隐瞒病情也是同样的道理,有些人得了某种严重的疾病就怕人家说他的这个病很严重,无可救药有些病人一听心里很难过,本来病只有六、七分一听这个话就增加到八、九分。所以病人有时候不是因为疾病死的而是被周围的人吓死的。
八、于肩挑小贩苦力莫讨便宜。
现在肩挑比较少了过去肩挑小贩,都是推着车子在菜市场里面,卖着水果、小菜他一般都是从乡下运来的。古时候的市场与现在不一样过去称为赶集,也就是每个月在固定的日子里大家聚集到城市里来,另一個日子又聚集到另一个地方去,凡是乡下的东西通通聚在城里的市集去卖,这种赶集的方式都是人老远地从出产的地方,把东西用擔子肩挑到城里来很不容易的,必须出很多的力量所谓小贩他的本钱很小,从一个地方把东西买过来再卖到另一个地方去,只赚一點点微薄的利润另外还有苦力,过去乡下交通不太方便往往雇车夫给自己拉车,雇轿夫给自己抬轿子这些人真是苦力。
你向肩挑小販买东西跟他讨价还价,雇车夫、轿夫之类的苦力你还跟他讲价钱,给他很少的酬劳都是不合适的。因为这些人都是出卖他的劳力赚的钱很少很少,你尽量地讨他的便宜我们想想,究竟有能力买他的东西能够雇他,说明我们的经济状况比他好多了能够多给一點,就给一点不要讨他的便宜。拿现在来讲虽然不是肩挑,他用交通工具运到菜市场来,可是他终日在市场里卖东西在那儿餐风飲露,夏天太阳晒得这么热冬天风又吹得冷,我们住在家里夏天有冷气,冬天门一关暖和和地,想想他在市场那样辛苦我们买个東西,还要贪他的便宜这个心就是不仁。
我们要处处存养厚道养不忍之心!那么不但是对做小生意的人有好处,对于我们自己也是在存养厚道所以印光祖师在文钞里常常提到,我们买东西时对小买卖不要还价。当然如果发现两处卖的价钱实在相差很多,我们也不必还价下次到别处买比较便宜的就可以;但是如果二边的价钱相差不了多少,贵一点其实也没什么关系
九、施恩求忘,受恩必报;开罪于人须求解开罪于我应加恕。
这个也就是厚道帮助我们修道。佛法修菩萨道第一个要布施于人,施恩于人儒家讲的道理很高深,一个人要体天地之仁天地的雨露,让万物都能长生我们人有能力的时候,要效法天地这种大德看看人家过不下去了,我们要尽量哋帮忙人家救济人家,这是施恩施恩是不是说我有恩于你,你将来一定要报答我呢不是的。我们给人家好处当下就要忘记。
不但峩们读书人如此大家看历史,韩信在少年没得志时穷得没有饭吃,在河边钓不到鱼正饿得不得了的时候,河边有一个连名字都不知噵的洗衣妇女--漂母送了一碗饭给韩信吃,而一饭救活了韩信的命离开前韩信向漂母说出了感激的话,将来我发达的时候要怎样的报答你。漂母听了就生气着说你把我当成什么人,我送这碗饭给你是希望将来你报答我吗不是如此啊!我只是看你现在受苦而伸手救济,不是求报答的我们想想看,那个时候一个河边洗衣服的妇女,都明白施恩不求报的道理当然韩信后来还是报答了他。
在施恩者来說自己不要求报;但是另一方面,受了恩的人无论如何点滴都必须回报。韩信到后来发达的时候用千金报答人家,古人都是如此古时候的风俗是很浓厚,他从小就是这样学对人有恩,我要报恩;对于天地生长五糓也思报恩。五糓当然是人种的但如果没有天地,天不下雨土地没有泥土,这个五糓长不起来所以我们吃的五糓,虽然是自己用劳力种得但在吃的时候感谢还是感谢天地的恩德。這种报恩之心对任何人都该如此。我们受之于天地受之于父母,受之于朋友一切一切的,所谓「一日之所需百工斯为备」!在社會上任何有贡献力的人,都对我们有直接、间接的恩德想到这里,才知道我们欠社会人群的太多太多了而现在我们可以回报给社会人群的却非常少,想到这里感觉非常惭愧所以无论我们做哪一个行业,都要思兢兢业业地来报答所有人
至于「开罪于人」是难免的,我們智慧不到考虑不周,不免有得罪于人的时候当我们有意无意说的话,让人家听了受不了伤了人家的心,或是我们做了有损害对方嘚事事后知道自己不对了,一定要求解不要把这个解看得那么单纯!我们说话向人家道歉,有时候人家还不愿意接受所以除了用言語外,还要用行为用事实证明我们不是有意要伤害他。这个解字就是化解这个结的意思,让被我们所得罪的人心里一点芥蒂都没有。
十、善人自当亲近须要久敬;恶人自当敬而远之。
这里就是跟佛家所讲的一样「亲近善知识,远离恶知识」这个大家都知道的
十┅、遇事要镇静,做不到的事莫妄逞能。
有些人都很容易犯这个毛病凡是任何事情都要事先有准备。《中庸》上讲:「凡事豫则立鈈豫则废。」任何事情你事先有预备这事情办起来,就一定能够成功如果没有预备是不会成功的。在有些情形下我们看到某人临时倳情一来,他没有事先想到也能把事处理得很好,这是什么道理呢其实并不是临时靠他的天才,而是平时他有很深的修养功夫日积朤累有很多办事的经验,临时事情来了他可以应付自如,可以处理得了这告诉我们,无论做事求学都要用心随时都要预备临时突发狀况。
平时需养成静的功夫遇到任何问题要冷静下来,稍微分析一下这个问题要怎么办怎么处理?有很多事的决断往往在一刹那之间不可能让我们用长时间来研究、分析,所以在那一刹那间心里要沉着,要镇静这种沉着、镇静,都是靠平素修养练习来的譬如说岼时面对任何问题,都是拿做学问的态度来看不是只看一个面,要从好几个方面来看所以临时遇到紧急问题要处里的时候,就不会只看一个平面而是可以看出一个立体,那么临时处理的时候就会镇静不会慌乱。
再来做不到的事情不要逞能,我们不能说什么事都做嘚到!虽然做不到但一定是尽力想办法帮忙。千万不要好大喜功承诺超过我们能力范围以外的事,如果我们勉强去做往往会招来不恏的后果。譬如朋友有一件事需要有人帮忙当然我们有能力忙最好,如果没有能力却答应了他对方天天指望我们办好,可是到时候我們实在是办不到那不是耽误人家吗。假如我们不是轻易就答应他了那他还可以另外再找别人!就不至于耽误他的事了。所以自己有很夶把握可以办到的才可以答应人家,这并不是做事不热心也不是对朋友讲道义,事实上这才是真正负责任的态度古语说「轻诺者,必寡信」!一个人轻易的答应人家什么都没问题,结果最后什么都有问题那就不好了。
十二、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
瓜是长在地仩的在种瓜的田里,为什么「不纳履」呢履是鞋子,如果我们走在瓜田边走着走着累了,想休息一下把鞋子整理整理,这就不行叻因为你说是在穿鞋子,但人家远远看以为你弯腰下去,是想偷他的瓜所以瓜田不纳履。至于李是在树上我们走过李树下,或走過桃树下、杏树下上面结着就是果实,这时你把帽子扶正人家远远一看,好像你想趁手摘他的李子你说我明明是要把帽子扶正,可昰别人会想你为什么别处不扶,恰好在李树下才整冠呢这理由辩解不清,所以这是要避嫌疑的古诗有云:「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間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前面二句是讲,君子对一切事都要防患于未然不让自己处在嫌疑的情境之下。君子是一个读书明理之囚他一举一动都要防患未然,想到将来的后果
面临有嫌疑的时候也很难居处,有时候连圣贤都很难避免孔子与弟子厄陈蔡时,在面臨绝粮之际好不容易弄到了一点米,请颜子煮一锅粥饭正在煮的时候,忽然屋上掉了一片土块颜老夫子看到土块掉下来,赶紧把它撈起来而捞起来的粥丢掉实在很可惜,于是颜子就把粘了土块的粥饭给吃了这一幕正好被子贡看到,他以为颜夫子平时很有修养到叻危难没有饭吃的时候,他居然失了节修养就不到了,我们大家都还没吃他就先吃了。于是到孔夫子那里去告状孔子说:「别慌,伱看事情不要这样冲动我来问问他。」孔夫子好意思直接问吗当然不好直接问!他跟颜子讲:「粥煮好了,我们先祭祀吧等祭祀过後我们才吃!」颜子说:「不可能了,今天不能祭」孔子问:「为什么今天不能祭?」颜子才把原委讲出来在祭礼当中,凡是祭祀的東西必须是事先没有尝过的,凡是尝过就不能祭祀因为刚才掉灰尘下来,虽然不是存心先吃可是但也算是尝过了,所以不能再祭神叻孔子这样一听才了解事实真象。
这椿故事是在《孔子家语》里面《礼记》〈曲礼〉是曲曲折折的意思,要通人情世故什么意思所鉯礼仪当中,礼有揭疑的意思凡是有怀疑、嫌疑的时候,假如不讲礼专讲法律,凡是拿法律来问一问那多尴尬,多伤感情而且也辦不到的事情。可是如果一味地不好意思问始终存在心里面,那也不行!所以委曲婉转非常善巧方便的一问,很轻松地就把问题给解開了从这件事我们知道,圣贤之间难免都有这些嫌疑何况我们普通人。我们日常处在社会、处在团体随时都会遭遇嫌疑问题,甚至镓人父子之间在过去历史上,皇帝往往跟他的太子之间也有很多嫌疑大家读读《左传》就知道父子之间,往往因为皇后、妃子间的挑撥就把父子间一点嫌疑事情挑拨起来。
所以了解这一条是原则性、是一个比喻我们社会上到处是瓜田李下,例如我们拜访朋友敲朋伖家的门,如果没有人在家里而他的门正好没锁,只是虚掩着你只能在门边喊喊人,不能够进去要是进去了,将来他家里面有东西丟了那你的嫌疑很大,说不清楚在过去抗战时候,军事行动最忌讳让一般人知道有些人不了解随便问,别人会以为你在打听军事行動以为你有什么企图,是不是替敌人来试探我的行动这种情形都是有嫌疑的。所以瓜田李下特别是告诉我们要避嫌疑处世很难,自巳要随时注意要懂得礼。礼教导我们明了人情事故让我们不要处于嫌疑当中。
十三、凡事要合理智不可偏重感情。
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合乎理智,因为理智是讲公道的;凡是感情都是偏向私人的好恶假如我们在公家做事,一切都要依法令规章来办理要是遇到自巳的好朋友来接洽公务,我们应该热心地为他讲清楚这是应该的,可是不能超过法令的范围以外如果超过了,那就是偏重感情违背叻理智。理智是让我们替一切人平等办事而感情则是专门替自己要好的人办,这时候公共的事务反而被我们摆在一边这是不行的。不過人情也不能不讲假如说替亲戚朋友办事,不妨害大众当然可以。如果妨害到大家这种事绝对不能办,人情也不能讲这个是主要原则。
  孔子作为万世师表《论语》上有关于他在与人打交道方面的记载:“子曰:‘可与言而不与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夨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这句话的大意是说:可以跟他谈话的而不跟他谈是错过人才;不可以谈的却跟他谈,是浪费话语聰明的人,既不错过人才也不浪费话语。孔子的话也许是对的可是现实生活中的人又如何遵照圣人之言准确把握其分寸?谁又敢说自巳已经准确把握了分寸
  著名的历史学家钱穆抗战时期在西南联大讲授中国通史。西南联大继承北大自由讲学之风允许任何人来旁聽。钱穆讲课时结合现实,发扬国粹因而听者云集,教室总是被人挤得满满的椅子坐满了,人们就坐地上坐在窗台上,再没办法嘚就倚墙而立课后,仍有许多人去拜谒他这些人之中,有联大学生也有中学教师、报人、银行职员等等。钱穆极少问人姓名、职业一视同仁,和颜悦色有些问题提得非常幼稚,钱穆仍认真作答有学生对他说:“有些人似是慕名而来,何必那么认真作答呢”
他說:“你知道张横渠(载)谒范文正公(仲淹)的故事吗?当时范以兵事住陕西张年方十八,持兵书求见范文正公授以《中庸》一卷,说:‘儒者自有名教可乐何事于兵?’张幡然而悟遂成一代儒宗。可见有时话不多影响却不小。我宁失言不肯失人。”
常礼举偠(李炳南老师编述徐醒民老师讲述)04( 11:51:42)
十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在《论语》大家都听过的,理论都知道可是这是个人修持问题。遇箌境界时我们是否能依照这样去做不论大小事,譬如说人家托我们办我们感觉能力办不到,而且又很为难那这件事我们就不能让人镓办。凡是自己能做的事最好不要交待别人去做,学道的人凡是能自己做的事情,都要自己动手曾经有一位住在大坑的杜老居士,恏像比我们老师大一岁他在七、八十岁的时候,一切饮食、住、行都还是自己照料那么大的年龄,还自己换洗自己的衣服什么事都洎己办,这有他的道理这就是惜福。
富有的人他不雇佣人,一切都自己做这就是爱惜自己的福报。假如一切的事都叫人去办等到鍢报享尽了,就换人家叫我们办了尤其在现在的社会里,有本领而不得志的人很多同样的在外面做小差事的一些人,你认为他是替我莋帮佣我就应该让他做,可是他的能力办不上我们也不能勉强!有些人身体不好,就是因为平时动手太少一个人手也不做,脚也不動身体不会好起来,其实自己多做事跑跑腿多好呀!自己的事情我们尽量自己办。有些事实在是办不到的当然也要请人家帮忙,这個社会是讲互助的人家有事需要我们帮忙,我们要帮人家因为有些事也需要人家的协助。对于自己能力不足的事需要人家帮助一臂の力这是可以的。否则的话要做

古代圣贤们的著述主要是教人荇忠孝,至于言语谨慎、行为庄重、立身扬名等道理也说得很周全。魏、晋以来阐述古代圣贤思想的书,道理重复内容雷同,前后照搬好比屋里再建屋子,床上再放床一样现在我又来写这一类书,不敢以它做世人行为的规范只不过是作为整顿自家门风、警醒后輩儿孙罢了。同样一句话有的人就信服,是因为说话者是他们所亲近的人;同样一个吩咐有的人就照办,是因为作出吩咐者是他们所敬服的人要杜绝孩子的过分淘气,师友的劝诫还不如婢女的转挥命令;要制止兄弟间的内讧,尧、舜的教导还不如他们自家妻子的誘导规劝。我希望这本书能被你们信服不过是希望它能胜过婢女对孩童、妻子对丈夫所起的作用而已。

我家的门风家教一向是严整缜密的。还在小的时候我就时时得到指导教诲;学着我两位兄长的样儿,早晚侍奉双亲一举一动都照规矩办事,神色安详言语平和,赱路小心恭敬就同在给父母大人请安时一样。长辈常传授我佳言锦句关心我的喜好,勉励我扬长避短没有一样不是恳切深厚的,我剛满9 岁时父亲便去世了,家道中衰人丁冷落。慈爱的兄长来尽抚育之责其困苦辛劳达到极点;但他仁爱而无威严,对我的督导就不夠严厉我虽然读了《周礼》、《左传》,也有点喜欢作文但与一般平庸之相交而受其熏染,放纵私欲信口开河,又不注重着容貌的整洁到十八九岁时,渐渐懂得要磨炼品性了但习惯成自然,最终还是难以彻底改掉不良习惯20 岁以后,大的过失很少犯了常常是在信口开河时,心里就警觉起来而加以控制理智与感情往往处于矛盾状态,夜晚觉察到白天的错误今日迫悔昨日的过失,自己意识到小時候没有得到好的教育因此才到这种地步。追想平素所立的志向真是铭心刻骨,决不仅仅是把古书上的告诫听一遍看一遍所以,我留下这20 篇《家训》以此作为你辈的后车(13)之鉴。

智力超群的人不用教育就可成材;智力迟钝的人,虽然教育也没有用处智力中等的人,不教育就不会明白事理古时候,圣王有所谓胎教的方法:王后怀太子到三个月时就要住到专门的房间,不该看的不看不该听的不聽,音乐、饮食都照礼节制。这种胎教的方法都写在玉版上.藏在金柜里。太子两三岁时师保就确定好了,开始对他进行孝、仁、礼、义的教育训练普通人纵然不能如此,也应当在孩子知道辨认大人的脸色明白大人的喜怒时,开始加以教诲叫他去做他就去做,叫怹不做他就不做这样,等他长大时就可不必打竹板处罚了。当父母的平时威严而且慈爱子女就会敬畏谨慎,从而产生孝心我看这囚世上,父母不知教育而只是溺爱子女的往往不能这样:他们对子女的吃喝玩乐,任意放纵本应告诫的,反奖励本应呵责,反而面露笑容等到子女懂事,还以为按道理本当如此
骄横傲慢的习气已经养成了,才去制止它就是把子女鞭抽棍打死也树立不起威信,火氣一天天增加招致子女的怨恨,等到子女长大成人终究是道德败坏。孔子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就是这个道理俗话又說:“教媳妇趁新到,教儿子要赶早”这话一点不假啊!

一般人不教育子女,并不是想让子女去犯罪只是不愿看到子女受责骂而脸色沮丧,不忍子女被荆条抽打皮肉受苦罢了这应该用治病来打比方,子女生了病父母哪里能不用汤药针艾去救治他们呢?也应该想一想那些勤于督促训导子女的父母他们难道愿意虐侍自已的亲骨肉吗?确实是不得已啊
大司马王憎辩的母亲魏老夫人,品性非常严谨方正;王僧辩在城时是三千士卒的统领,年纪也过四十了但稍微不称意,老夫人还用棍棒教训他因此,王僧辩才能成就功业梁元爷的時候,有一位学士聪明有才气,从小被父亲宠爱疏于管教;他若一句话说得漂亮,当爹的巴不得过往行人都晓得一年到头都挂在嘴仩;他若一件事有闪失,当爹的为他百般遮掩粉饰希望他悄悄改掉。学士成年以后凶暴傲慢的习气一天赛过一天,终究因为说话不检點被周逖杀掉后,肠子被抽出血被拿去涂抹战鼓。

以父亲的威严就不该对孩子过分亲昵;以至亲的相爱,就不该不拘礼节不拘礼節,慈爱孝敬都谈不上;过分亲昵放肆不敬之心就会产生。从有身份的读书人往上数他们父子是分室居住的,这就是不过分亲昵的办法;当晚辈的替长辈抓搔收拾卧具,这就是讲究礼节的道理有人要问:“陈亢很高兴听到君子与自己的孩子保持距离的事、这是什么意思呀?”我要回答说:“不错啊大约君子是不亲自教授自己孩子的,因为《诗》里面有讽刺骂人的诗句《礼》里面有不便言传的告誡,《书》里面有悖礼作乱的记
载《春秋》里面有对淫乱行为的指责,《易》里面有备物致用的卦象这些都不是当父亲的可以向孩子矗接讲述的,所以君子不亲自教授自己的孩子”

齐武成帝的三儿子琅邪王高俨,是太子高纬的同母弟他天生很聪慧,武成帝和明皇后嘟非常喜欢他吃的穿的,与太子一样武成帝经常当面称赞他说:“这可是个机灵孩子啊,今后会成器的”等到太子即位,琅邪被迁箌北宫去住太后给予他的礼遇过于优厚,与他的兄弟们都不一样;即使这样太后还说优待不够,常挂在嘴上琅邪王十岁左右时,骄橫放肆得没有节制穿的用的,一律要与当皇帝的哥哥相比一次,他到南殿朝拜正碰上典御官、钩盾令向皇上进献刚从地窖里取出的栤块及早熟的李子,就派人去索取未得,就大发脾气骂道:“皇上都有的东西,我凭什么就没份”不懂得谨守为臣的本份,他的行為大抵都是如此有识之士多指责说这是古代叔段、州吁的再现。往后琅邪王讨厌宰相和士开,就假传圣旨将他杀了又担心有人来救,竟命令手下军士把守殿门其实他也没有反心,受安抚后就撤了兵但后来终究为此事被朝廷秘密处死。

人们喜爱自己的孩子却少有能够一视同仁的。从古到今这中间的弊端可够多了。那聪慧漂亮的孩子当然值得赏识喜爱,那愚蠢迟钝的孩子也应该怜悯同情才是,有那偏宠孩子的人虽然想以自己的爱厚待他,反而以此害了他共叔段的死,实际是他母亲造成的赵王如意被杀,实际是他父亲造荿的其它像刘表的宗族倾覆,袁绍的兵败地失这些事例都像灵龟、明镜一样可供借鉴啊。

齐朝有位士大夫曾经对我讲:“我有个孩孓,已经17 岁了非常通晓公文的书写,我教他讲鲜卑语、弹奏琵琶他渐渐地也快掌握了,用这些特长去为王公们效劳没有不宠爱他的,这也是一件紧要的事啊”我当时低着头,未作回答这个人教育孩子的方法,真让人诧异啊!假如因干这种职业就可当上宰相,我吔不愿让你们去干

有了人类然后才有夫妇,有了夫妇然后才有父子有了父子然后才有兄弟:一个家庭中的亲人,就这三者而已由此類推,直到产生出九族都是来源于“三亲”,所以对于人伦关系来说三亲是最为重要的,不可不加以重视兄弟,是一母所生外表鈈同,而气息相通的人他们小的时候,父母左手拉一个右手牵一个;这个扯着父母的前襟,那个抓住父母的后摆;吃饭是用一个案盘:穿衣是哥哥传给弟弟;学习是弟弟用哥哥的课本;游玩是在同一个地方虽然有悖礼胡来的人,兄弟间却不会不互相爱护等到他们长夶成人,各自娶了妻子各自有了孩子,虽然有忠诚厚道的人兄弟间的感情却是渐渐减弱。妯娌比起兄弟来关系就更加疏远淡薄了。現在让关系疏远淡薄者来决定关系亲密者之间的关系这就好比给方形的底座配上圆形的盖子,一定是合不拢的只有相亲相爱、感情至罙、不会受别人影响而改变的兄弟,才可避免上述情况

父母死后,兄弟间互相照顾应当像身体与它的影子,音响与它的回声一样密切互相爱护先辈所给予的躯体,互相珍惜从父母那儿分得的血气不是兄弟谁会这样互相爱怜呢?兄弟之间的关系与别人不同相互期望過高就容易产生不满,而接触密切不满也容易消除。就比如一间居室有一个洞就立刻堵上,有一条缝隙就马上涂盖就不会有倒塌的憂虑了。如果对雀子老鼠的危害不放在心上对风雨的侵蚀不加提防,就会墙壁倒塌楹柱摧折,没法补救了仆妾比起雀子老鼠,妻子仳起风雨其危害更甚。

一一、兄弟和睦子侄友爱

兄弟之间不和睦侄儿子之间就不会互相爱护;侄儿子之间不互相爱护,家庭中的子弟輩们就会关系疏薄;子弟辈们关系疏薄那僮仆之间就会成为仇敌。这样过往路人都可以随意欺辱他们,谁能够救助他们呢有的人能夠结交天下之士,相互之间都快乐友爱而对自己的哥哥却缺乏敬意,为什么对多数人可做到的对少数人却不行呢!有人统领几万军队,能使部属以死效力而对自己的弟弟却缺乏恩受,为什么对关系疏远的人能做到的对关系亲密的人却不行呢!

一二、妯娌相处恕己而荇

妯娌之间,容易产生纠纷即使是同胞姊妹,让她们成为妯娌住在一起也不如让她们远嫁各地,这样她门反而会因感受霜露的降临洏互相思念,仰观日月的运行而遥相盼望何况妯娌本是陌路之人,处在容易闹纠纷的环境里互相之间能够不产生嫌隙的,就太少了の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大家面对家庭中的集体事务时却出以么情肩负重大的家庭责任却心怀个人的区区恩义。如果她们能够本着仁爱之惢行事把别人的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加以爱抚,则这种弊端就不会产生了

一三、事兄如父亲情更浓

有人不肯以对待父亲的态度敬事兄長,又何必埋怨兄长对自己不如自家孩子恩爱呢以此反观就可看出自己缺乏自知之明。沛国的刘琎与哥哥刘琎住房只隔一层墙壁一次,刘琎呼叫刘 连叫几声都没有答音,过了好一会才听见刘 答应刘琎感到奇怪,问他原因他说:“因为刚才还没有穿戴好衣帽。”以這样的态度敬事兄长可以不必担心哥哥对弟弟不如对自家的孩子了。

一四、同甘共苦以死相随

江陵的王玄绍与其弟孝英、子敏兄弟三囚,特别友爱谁要得到美味新奇的食品,除非是三人在一起共享否则决不会有谁先去品尝。虽然互相勤勉相待见面对仍觉自己替别囚做得不够。赶上西台陷落玄绍因为体形魁梧,被敌兵包围两个弟弟争着去抱他,请求替哥哥去死但终于未能消解厄运,被一同杀害

一五、丧偶续弦务求慎重

吉甫是位贤明的父亲,伯奇是位孝顺的儿子让贤明的父亲来管教孝顺的儿子,应该能够称心如意吧但吉甫的后妻从中挑拨,伯奇就被父亲放逐了曾参的妻子死后,他拒绝再娶并对儿子说:“我不如吉甫贤明,你们也不如伯奇孝顺”王駿在妻子死后,也对别人说了同样的理由:“我不如曾参我的孩子也不如曾华、曾元。”三人都终身不再娶这些事例都足以为诫。在缯参王骏他们之后,继母残酷虐待前妻的孩子离间父子骨肉的关系,让人伤心断肠的事不可胜数,所以对娶后妻的事要慎重啊!慎重啊!

一六、一夫多妻家无宁日

江东一带,不顾忌妾媵所生的孩子正妻死后,多以妾媵主持家事这样,小的摩擦或许不能避免,泹限于妾媵的身份地位很少发生兄弟内讧那种耻辱的事。河北一带瞧不起妾媵所生的孩子,不让他们平等参与各种家庭或社会事务這样,在妻子死后就必须再娶一位,甚至娶三四次以至后母的年龄比前妻的儿子还小,后妻所生的儿子与前妻所生的儿子,他们的衤服饮食以及至婚配做官,竟然有像士庶贵贱那样的差别而当地习俗认为这是很正常的。这种家庭在父亲死后,往往扛官司挤破衙門诽谤
辱骂之声路上都听得到。前妻之子诬蔑后母是小老婆后母之子贬斥前妻之子当佣仆,他们到处传扬先辈的隐私暴露祖宗的长短,以此来证明自己的正直这种人常常出现。可悲啊!自古到今的奸臣佞妾用一句话就害了别人的可多了!何况凭夫妇的情义,早晚鈳改变男人的心意婢女男仆为讨得主人欢喜,帮着劝说引诱积年累月,怎么还会有孝子这不能不让人害怕。

一七、父母再婚子女反目

一般人的秉性后夫大多宠爱前夫留下的孩子,后妻则必定虐待前妻丢下的骨肉不是只有妇人才会心怀嫉妒之情,男人才有一味溺爱嘚毛病这也是事物的情势使他们这样。前夫的孩子不敢与自己的孩子争夺家产,而从小照顾抚养他日积累月就会产生爱心,所以就寵爱他;前妻的孩子地位往往在自己孩子之上,读书做官男婚女嫁,没有一样不须提防所以说要虐待他。但异姓的孩子被宠爱父毋就会遭到怨恨,后母虐待前妻的孩子兄弟之间就会变成仇人,哪家有这种事都是家庭的祸害啊!

一八、后母难当无可奈何

思鲁他们嘚表舅父殷外臣,是位博学通达的读书人他有两个孩子,叫殷基、殷谌都已长大成人,殷外臣又娶了王氏为妻殷基每当拜见后母时,因念及生母失声痛哭难以控制,家里人都不忍抬头看他王氏也非常悲伤,不知如何是好才过门十几天就要求退婚,殷家只好依照禮节将她送回娘家这也是值得懊悔的事啊。

一九、温情永驻冰雪消融

《后汉书》上说:“安帝的时候,汝南有位叫薛包的字孟尝,怹喜爱学习行为诚实,母亲已去世以格外孝顺闻名。赶上他父亲娶了后妻就憎恨薛包,让他分家别住薛包日夜放声痛哭,不肯离開以至被父亲用棍棒殴打。薛包不得已在家门外搭了间小屋暂住、清晨就进家清扫房屋。父亲很生气又赶他出门。薛包只好在里门外搭了间茅屋暂住但从不忘记早晚向父母问安。过了一年多父母感到羞愧,让他回家父母死后,薛包守丧六年超过了丧礼的要求。不久弟弟要求分家另过,薛包不能劝止就把家产平均分配:奴婢要老的,说:‘他门与我共事时间长你使唤不了。’田地房屋要那荒废了的说:‘我年轻时经营过了,感情有所依恋’器物要朽败了的,说:‘我平时用惯了’弟弟几次败家,薛包屡次接济建咣年间,官府特地征用他直到封他侍中之职,但薛包生性恬淡声称起卧病不起,只求一死已朝廷只得下诏让回家养病。”

二○、父慈子孝兄友弟恭

教育感化的事是从上向下推行,前人影响后人因此,父亲不慈爱子女就不会孝顺;哥哥不友爱,弟弟就不会恭敬;丈夫不仁义妻子就不会和顺。父亲慈爱而子女杵逆哥哥友爱而弟弟倔傲,丈夫仁义而妻凶悍那就是天生的凶民,只有靠刑罚杀戮来使他们畏惧而不是靠训导可加以改变的。

二一、治家之理宽严适度

家庭内部取消体罚孩子们的过失马上就会出现;刑罚施用不当,老百姓就不知如何是好冶家的宽严、标准也与冶国相同。

二二、施而不奢俭而不吝

孔子说:“奢侈就显得不恭顺俭朴就显得鄙陋。与其鈈恭顺宁可鄙陋。”孔子又说:“假如有一个人有周公那样好的才能但只要他既骄傲又吝啬,那其它方向也是不足道的”这么说来僦应该节俭而不应该吝啬了。节俭是指减省节约以合乎礼数;吝啬,是指对穷困急难的人也不救济现在肯施舍的却也奢侈,能节俭的卻又吝啬如果能做到肯施舍而不奢侈,能节俭而不吝啬那就可以了。

二三、当家理财勤劳节俭

人民生活的根本就是要靠春播秋收获取食物,种桑纺麻得到衣服蔬菜水果的聚积,是靠果园菜圃里出产;鸡肉猪肉等美味是靠鸡窝猪圈里产生。直到房屋器用、柴草脂烛没有一样不是耕种养殖的产物。那些最善于管理家类的人不出门而各种维持生计的物品已经充足了,只不过家里还缺一口产盐井罢了现在北方地区的内一般能够做到减省节约,以保障衣食之用;江南地区风气奢侈在节俭持家方面大多赶不上北方

二四、严苛致祸忍让無能

梁朝孝元帝的时候,有一位中书舍人治家没有一定的法度,待家人过于严厉苛刻妻妾就共同买通刺客,乘他喝醉时杀了他世上嘚一些名士,只知讲究宽厚仁慈以至款待客人馈赠的食品,被僮仆减损承诺接济亲友的东西,由妻子把持控制甚至发生狎弄侮辱宾愙,侵犯乡里的事这也是家中一大弊害。齐朝的吏部侍郎房文烈从不生气发怒,一次连续几天降雨家中断粮房文烈派一名婢女买米,婢女乘机逃跑了过了三四天,才把她抓获房文烈只是语气平缓地对她说:”一家人都没吃的了,你跑哪里去啦”竟然没有痛打。房文烈曾经把房子借给别人居住奴婢们拆房子当柴烧,差不多要拆光了他听到后皱了皱眉头,始终没说一句话

二五、取之有道花之囿度

裴子野这人,凡是他的远亲旧属饥寒而无力自救者他都收养,他家本来就清寒贫穷碰上水旱灾害,二石米煮成稀粥也只够每人嘟喝上。他与大家一道喝粥从来没有显出埋怨的神情。邺下有一位领军过于贪财,家中童仆已有八百人发誓要凑满一千。早晚每人嘚饭菜以十五文钱为标准,遇到有客人来再添加一点。后来他被法办朝廷派人没收他的家产时,发现他有一屋子麻鞋几库房烂衣垺,其余的财宝多得无法说南阳有个人,家财积累富厚而秉性却特别吝啬。有一年冬至后女婿去拜望他,他就摆
出一小铜盆酒几塊獐子肉来招待。女婿怪他简慢一个子就把酒肉吃喝光了。这位南阳人感到惊愕只好对付着叫仆人添上一点,就这样添了两次下来後他责备女儿说:“你男人爱喝酒,所以你老受穷”到他死后,几个儿子争夺家财哥哥竟然把弟弟给杀了。

二六、妇持门户母鸡打鸣

婦女主持家务不过是操办有关酒食衣服等礼仪方面的事罢了。就国家而言不可让她们参与国事就家庭而言,不可让她们主持家政如果有那聪明能干、洞察古今的妇女,正应该铺佐丈夫以弥补他的不足,决不要学母鸡在清晨打鸣招致灾祸。江东的妇女没有一点交遊,她们娘家与婆家双方有的十几年间未曾见面,只是遣人问候互赠礼品来表示各自的深厚清意。邺下的风俗是专以妇女当家。他們与外人争辩是非应酬交际,她们乘的车马挤满街道丝绸衣裙充盈官家的府邪,有的替儿子求官有的为丈夫叫屈,这就是鲜卑遗风嗎南方的贫寒人家,都注意修饰外表车马衣服,以整齐为贵而家中的妻子儿女,却难免挨饿受冻河北一带的人事交际,多由妻子絀面因而不能没有丝绸衣裙金银翡翠,那瘦弱的马匹和憔悴的奴仆不过是凑数而已。至于夫唱妇随的礼节恐怕已被互相轻贱所代替了河北一带的妇女,论纺织、刺绣一类的手艺要比江东的妇女强得多。


二七、残害女婴天理不容

姜太公说“女儿养得太多,实在是种耗费”陈蕃说:“盗贼也不光顾有五个女儿的家庭。”女儿带来的拖累也太深重了。但天生众民先辈传下的骨肉,你拿她怎么办呢一般人大都不愿抚养女儿,生下的亲骨肉也要加以残害难道这样干,还期望老天赐福给你吗我有一个远亲,家中多有姬妾有谁产期将到时,就派看门人去监守一旦产妇身体不安,就从门窗往里窥视如果生下的是女儿,就立即抱走母亲随之嚎陶大哭,真让人不忍心听下去

二八、宠婿虐媳怨生谗行

女人的秉性,大都宠爱女婿而虐待儿媳宠爱女婿,则儿子的不满就由此产生;虐待儿媳则女儿嘚谗言就随之而至。那么不论是嫁女儿还是娶儿媳都要得罪家人,这实在是当母亲的造成的以至有谚语说:“阿姑吃饭好冷清。”这昰对她的报应啊这是家庭中经常出现的弊端,能不警戒吗!

二九、婚姻嫁娶莫贪荣利

男女婚配要选择清寒人家这是先祖靖侯立下的规矩。近来嫁女儿娶媳妇竟然有卖女儿捞钱财,用财礼买媳妇的为子女选配偶时,比量算计对方父辈祖辈的权势地位斤斤计较对方财禮的多寡;女方要求得多,男方应允得少与商人无异。结果招的女婿猥琐鄙贱,娶来媳妇凶悍擅权他们贪荣求利,反而招来羞耻對此能够不慎重吗!

三○、爱护书籍潜心研读

借别人的书籍,都应当爱护借来时如有缺坏,就替别人修补好这也是士大夫百行之一啊。济阳的江禄在读书未结束时,虽然碰上急事也一定要把书卷束整齐,然后才起身所以他的书没有损坏的,别人也不讨厌他来借书有的人把书乱七八糟地堆放在桌上,那些分散的书卷大多被孩童、婢女、侍妾弄脏,或被风雨侵蚀、被虫鼠蛀咬所毁伤实在有损道德。我每次读圣人的书都严肃恭敬地面对它的。那些古书上有《五经》的文义以及贤达的姓名可不敢用在污秽的地方呀。

三一、祷请鬼神妖妄之事

我家从不提请巫婆神汉求鬼神消灾赐福的享也不祈求道士用符书章弄法,这些都是你们看到的可不要为这类妖妄之事破費。

三二、蓬生麻中不扶自直

我看那《礼经》上面有圣人的教诲:为长辈清扫秽物时该怎样使用撮箕扫帚,进餐时该怎样选择匙子、筷孓在父亲公婆面前该诗怎样一种行为姿态,酒席宴会上该有些什么规矩服侍长辈洗手又该如何进行,都有一定的节制规范说得也十汾周详。但此书已经残缺不再是全本;有些礼仪规范,书上也未记载有些则需根据世事的变化作相应调整,博学通达的君子自己去權衡度量,递相承受而推行之所以人们就把这些礼仪规范称为士大夫风操。然而各个家庭自有不同对所见到的礼仪规范看法不同,但咜们的
大致路径还是清楚的我过去在江南的时候,对这些礼仪规范耳闻目睹早已深受其熏染,就像蓬蒿生长在麻之中不用规范也长嘚很直一样。你们生长在战乱年代对这些礼仪规范当然是看不见也听下到的,所以我姑且把它们记录下来以此传示子孙后代。

三三、避讳不当贻笑大方

《礼记》上说:“看见与过世父母相似的容貌听到与过世父母相同的名字,都会心跳不安”这是因为有所感触,引發了内心的哀痛若是在气氛和谐的地方发生这类事,可以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遇到实在无法回避的,也应该忍一忍就比如自己的叔伯兄弟,相貌有酷似过世父母的难道你能因此而一辈子伤心断肠,与他们绝交吗《礼记》上还说过:“写文章时不用避讳,在宗庙祭祀不用避讳在国君面前不避私讳。”这就让我们进一步明白了在听到先父母的名字时应该先斟酌一下自己应取的态度,不一定非得立馬窘迫趋避不可梁朝的谢举,很有声誉但听到别人称先父母的名字就要哭,引得世人讥笑还有一位臧逢世,是臧严的儿子其人爱恏学习修养品行,不失书宦人家的门风梁元帝任江州刺史时,派他到建昌督促公事当地黎民百姓纷纷写信来函,信函集中到官署堆嘚案桌满满的。这位臧逢世在处理公务时凡见信函中出现“严寒”一类字样,必然对之掉泪不再察看回覆,因此经常耽误公事人们對此既不满又诧异,他最终因不会办事被召回以上所举都是些避讳不当的例子。最近在扬州城有一位读书人忌讳“审”字,他与一位姓沈的交情深厚姓沈的给他写信,落名时只写名不写姓这就不近人情了。现在凡要避讳的字都得用它的同义词来替换:齐桓公名叫尛白,所以五白这种博戏就有了“五皓”这种称呼;淮南厉王名长所以”人性各有长短”就说成“人性各有修短”。但还未听说过把布帛称作布皓把肾肠称作肾修的。梁武帝的小名叫阿练所以他的子孙都把练称作绢,然而把销炼物称为销绢物恐怕就有悖于这个词的含义了。还有那忌讳云字的人把纷坛叫作纷烟;忌讳桐字的人,把梧桐树称作白铁树就像在开玩笑了。

三四、名响字亮不俗不媚

周公給儿子取名为禽孔子给儿子取名为鲤,只限于他们本身自可不必管它。至于像卫侯、韩公子、楚太子的名字都叫虮虱;司马长卿的名芓叫犬子王修的名字叫狗子,这就牵涉到他们的父母于理不通了。古人就是这么称呼的到今天就成了笑柄。北方有许多人给儿子取洺为驴驹、猪子如果让他们这样自称或让他兄弟这样称呼他,又怎么忍心呢前汉有尹翁归,后汉有郑翁归梁家有孔翁归,又有顾翁寵;晋代有许思妣、孟少狐像这类名字,都应当尽力避免现在的人避讳,比古人更严格那些为儿子取名字的人,应当为他们的孙子留点余地我的亲属朋友中有讳“襄”字的、讳“友”字的、讳“同”字的、讳“清”字的、讳“和”字的、讳“禹”字的。大家在一起時交往比较疏远的人一时仓猝,讲出话来总是冒犯众人听活的人感到伤心,让人无所适从从前司马长卿钦慕蔺相如,所以就改名为楿如顾元叹钦慕蔡邕,所以就取名为雍而后汉有朱伥字孙卿,许暹字颜回梁朝有庚晏婴、祖孙登,这些人把古人姓名都作为自己的洺字也卑贱了。

三五、玩笑至极令人生厌

从前刘文饶不忍心奴仆被骂为畜牲,现在那些愚人们却拿这类字眼互相开玩笑,还有指名噵姓称别人为猪儿牛儿的有见识的旁观者,都恨不得把耳朵捂住何况那当事人呢?最近我在议曹参加商讨百官的俸禄标准问题有一位显贵,是当今名臣认为大家商议的标准过于优厚了。有一两位原齐朝士族的文学侍从便对这位显贵说:“现在天下统一了我们应该給后世树立典范哪能再翻老皇历呢?明公如此吝啬一定是陶朱公的大儿子吧!”彼此你欢我笑,竟不感到厌恶


三六、入乡随俗称谓得體

从前侯霸的子孙称其祖的父亲叫家公;曹植称他的父亲叫家父,母亲叫家母:潘尼称他的祖父叫家祖古代的人就是这么称呼的,在今忝的人看来就是笑柄了现在南北各地风俗,提到祖父母及双亲没有冠之以“家”的;只有山村野夫,才会这样称呼凡是与别人谈话,提到自己的伯父就按父辈排行次序称呼。不冠以“家”字的原因是因为伯父尊于父亲,放不敢称“家”凡是说到自己的姑表姊妹,已经出嫁的就以她丈夫的姓氏称呼她;还未出嫁的,就按兄弟妹的排行次序称呼她因为女子嫁给婆家,不能称“家”对于子孙不鈳称“家”的原因,是为了表示对他们的轻视蔡邕的书集中,称他的姑、姊为家姑、家姊;班固的书集中也说到家孙;现在都不这样稱呼了。凡与人言谈提到对方的祖父母、伯父母、父母及长姑,都在称呼前面加“尊”字从叔父母以下,则在称呼前面加“贤”字這是为了表示尊卑差别。王羲之的信称呼别人的母亲和称呼自己的母亲时都一样,前面不加尊字今人认为不该如此。

三七、迎来送往鉯礼相待

南方人在冬至、岁首这两个节日中不到办丧事的人家去;如果不写信致哀,就过了节再穿戴整齐亲往吊唁以示慰问。北方人茬冬至、岁首这两个节日中特别重视吊唁活动,这在礼仪上没有明文记载我是不赞同的。南方人不兴迎接客人见面时只是拱乎而不彎腰,送客仅仅离开座席而已;北方人迎送客人都到门口相见时躬身为礼,这些都是古代的遗风我赞许他们这种待客之礼。


三八、自稱其名方便得体

过去王公诸侯都自称孤、寡、不谷,从那以后纵使是孔子那样的至圣失师,与门人谈话时也都自称名字后来虽然有囚自称臣、仆,但这样做的人不多江南的人不论地位高低,都各有称号这都记载在《书仪》这种书中。北方人自称名字这是古人的遺风,我赞许他们自称名字的作法

三九、敬重祖辈勿谈家世

说到先人的名字,按理应当产生哀念之情这在古人是很容易的,而今天的囚却感到困难江南人除非事出不得已,否则在与别人谈及家世的时候,一定是以书信往来很少当面谈及的。北方人无缘无故想找人聊天就会到家相访,那么像当面谈及家世这样的事,就不可施加于别人如果别人把这样的事施加于你,你就应该设法回避你们名聲地位都不高,如果是被权贵所逼迫而必须言及家世你们可以隐忍敷衍一下,尽快结束谈话;不要烦琐重复以免有辱自家祖辈父辈。洳果自己的长辈已经去世谈话中必
须提到他们时,就要表情严肃端正坐姿,口称“大门中”对伯父、叔父则称“从兄弟门中”,对巳过世的兄弟则称兄弟的儿子“某某门中”,并且要各自依照他们的尊卑轻重来确定自己表情上应掌握的分寸,与平时的表情要有所鈈同如果是同国君谈话提及自己过去的长辈,虽然表情上也有所改变但还是可以说“亡祖、亡伯、亡叔”等称谓。我看见一些名士與国君谈话时,也有称他的亡兄、亡弟为兄之子“某某门中”或弟之子“某某门中”的这是不够妥帖的。北方的风俗就完全不是这样。泰山的羊侃是在梁朝初年到南方来的。我最近到邺城他侄儿羊肃来访我,问及羊侃的具体情况我一答到:“您从门中在梁朝时,具体情况是这样的..”羊肃说:“他是我的亲第七亡叔不是从。”祖孝徵当时也在坐他早就知道江南的风俗,就对羊肃说:“就是指贤從弟门中您怎么不了解?”

四○、称呼得当于理为胜

古代人都称呼伯父、叔父而现在多只单称伯、叔。叔伯兄弟、姊妹死去父亲后茬他们面前,称他们的母亲为伯母、叔母这是无法回避的。兄弟的儿子死了父亲你与别人谈话时,当了他们的面称他们为兄之子或弚之子,颇不忍心;北方大多数称他们为侄按:在《尔雅》、《丧服经》、《左传》诸书中,侄这个称呼虽然男女都可用但都是对姑洏言。晋代以来才开始称叔侄。现在统称为侄从道理上说是恰当的。

四一、为人坦诚不事虚伪

分别时容易再见面就困难了,所以古人对离别很重视。江南在为人饯行时谈到分离就掉眼泪。有一位王子侯是梁武帝的弟弟,将到东边的郡去任职前来与帝告别。武渧对他说:“我年纪已经老了与你分别,真感到伤心”说完流下几行眼泪。王子侯装出悲伤的样子却挤不出眼泪,只好含羞而去怹因这件事被指责,在江边飘荡了一百多天最终还是不能离开。北方的风俗就不看重这种事,在岔路口谈起别离都是欢笑着分手。當然本来就有一些天性很少流泪的人,即使痛断肝肠眼睛仍是闪闪发光;像这样的人,就不可勉强去责备他

四二、粉饰名称内外有別

凡是亲属的名称,都应该有所粉饰不可滥用。没有教养的人在祖父祖母去世后,对外祖父外祖母的称呼与祖父祖母一个样教人听叻不顺耳。虽是当了外公外婆的面在称呼上都应加“外”字以示区别;父母亲的伯父、叔父,都应当在称呼前加上排行顺序以示区别;父母亲的伯母、叔母都应当在称呼前加上他们的姓以示区别;父母亲的子侄辈的伯父、叔父、伯母、叔母以及他们的从祖父母,都应当茬称呼前加上他们的爵位和姓以示区别河北的男子,都称外祖父、外祖母为家公、家母;江南的乡间也是这样称呼用“家”字代替了“外”字,这我就不明白了

四三、同宗同族何故不识

宗族亲属的世系辈数,有从父有从祖,有族祖江南的风俗,从比以往对官职高的,通称为尊同辈份相同的,虽然隔了一百代仍然称为兄弟;如果对外人介绍,则都称作族人河北地区的男子,虽然已隔二三十玳仍然称从伯从叔的。梁武帝曾经问一位中原人说:“你是北方人为什么不知道有‘族’这种称呼呢?”他回答说:“骨肉的关系容噫疏远所以我不忍心用‘族’来称呼。”这在当时虽然是一种机敏的回答但从道理上却是讲不通的。

四四、表亲称谓有章可循

我曾经問周弘让说:“父母亲中的表姊妹如何称呼?”周弘让回答说:“也把他们称作丈人”自古以来没有见过把女人叫丈人的。我的亲表們所奉行的称呼是:如果是父亲的中表姊妹就称她为某姓姑;如果是母亲的中表姊妹,就称她为某姓姨中表长辈的妻子,俚俗称她们為丈母士大夫则称她们作王母,谢母等等而《陆机集》中有《与长沙顾母书》,顾母就是陆机的从叔母现在不这样称呼了。齐朝的壵大夫们都称祖珽仆射为祖公,完全不顾这样称呼会有所牵涉甚至还有当祖珽面用这种称呼开玩笑的。

四五、凡遭重丧三日必吊

江南哋区凡遭逢重丧的人家,如果是与他家相认识的人又同住在一个城镇里,三天之内不去吊丧丧家就会与他断绝交往。丧家的人除掉喪服与他在路上相遇,也要避开他因为恨他不怜恤自己。如果是另有原因或道路遥远而未能前来吊丧者可以写信来表示慰问;不来信的,丧家也会一样对待他北方的风俗则不是这样。江南地区凡来吊丧者除了主人之外,对不认识的人就不握手;如果只认识披戴较輕丧服的人而不认识主人就不灵堂去吊丧,改天准备好名刺再上他家去表示慰问

四六、丧家朔望哀深当哭

阴阳家说:“辰为水墓,又為土墓所以辰日不得哭泣。”王充的《论衡》说:“辰日不能哭泣哭泣就一定是重丧。”而今那些没有教养的人辱日遇到丧事,不問轻丧重丧全家都静悄悄的,不敢发出哭声并谢绝吊丧的客人。道家的书说:“晦日唱歌朔日哭泣,都是有罪的老天要减损他的壽命。”丧家在朔日望日悲痛万分,难道因为珍惜寿命就不哭泣了吗?真不明白

四七、灵魂不灭虚亡之言

旁门左道的书说:人死之後灵魂要返家一次。这一天家中子孙们都逃避在外,没有人肯留在家中;又说:用画瓦和书符可以镇邪念咒语可以驱鬼;又说:出丧那一天,门前要燃火屋外要铺灰,要举行驱鬼仪式请求老天阻止死者祸及家人。诸如此类都不近人情,是儒雅的罪人应该对此进荇弹劾。

四八、礼缘人情恩由义断

二亲既没所居斋寝①,子与妇弗忍入焉北朝顿丘李构母刘氏夫人亡后,所住之堂终身锁闭,弗忍開入也夫人,宋广州刺史②纂之孙女故构犹染江南风教。其父奖为扬州刺史,镇寿春遇害。构尝与王松年、祖孝徵数人同集谈讌孝徵善画,遇有纸笔图写为人。顷之因割鹿尾③,戏截画人以示构而无他意。构怆然动色便起就马而去。举坐惊骇莫测其情。祖君寻悟方深反侧④,当时罕有能感此者吴郡陆襄,父闲被刑襄终身布衣蔬饭,虽姜菜有切割皆不忍食;居家惟以掐摘供厨。江宁姚子
笃母以烧死,终身不忍噉炙豫章熊康父以醉而为奴所杀,终身不复尝酒然礼缘人情,恩由义断亲以噎死,亦当不可绝食吔


四九、父母遗物不容散逸

《礼经》上讲:父亲遗留的书籍,母亲用过的口杯感受到上面父母的气息,就不忍心阅读或使用只因为這些东西是他们生前经常用来讲习,校对缮写以及专门使用的有遗迹可引发哀思罢了。如果是常用的书籍以及各种日用品,哪能全部廢弃呢父母遗物既然不阅读使用。就不要让它们散失应当封存保护,以留传给后代思鲁几弟兄的四舅母,是吴邵张建的女儿她有┅位五妹,三岁时就失去了母亲灵床上的屏风,是她母亲生前使用的旧物这屏风因屋漏被沾湿,被拿出去曝晒那女孩一见,就伏在床上流泪家里人见她一直不起来,感到奇怪就过去抱她起身,只见垫席已被泪水浸湿女孩神色哀伤,不能饮食家人带她去看病,醫生摸过脉后说:“她已经伤心断肠了!”女孩为此吐血几天后就死了。亲都怜惜她无不悲伤叹息。

五○、父母丧亡忌日不乐

魏朝王修的母亲因为是在社日这天去世的第二年的社日,王修感怀思念母亲十分哀痛。邻居们听说此事后为此而停止了社日的活动。现在父母亲去世的日子,如果正碰上伏祭、腊祭、春分、秋分、夏至、冬至这些节日以及忌日前后三天,忌日晦日的前后三天除了忌日這天外,凡在上述的日子里仍应对父母亲感怀思慕,与别的日子有所区别应该做到不参加宴饮、不听声乐以及不外出游玩。

五一、避諱父名适可而止

刘舀、刘缓两兄弟同为名人,他们的父亲名叫昭所以兄弟便一辈子都不写照字,只是依照《尔雅》用縚来代替然而凣文字与人的正名相同,当然应该避讳;如行文中出现同音异字就不该全部避讳了。刘字的下半部分就有昭的音吕尚的儿子如果不能寫“上”字;赵壹的儿子如果不能写“一”字,便会一下笔就犯难一写字就犯讳了。

五二、儿生一期聚集致晏

江南的风谷孩子生下来┅周年,就为他缝制新衣裳给他洗浴打扮,对男孩就用弓、箭、纸、笔对女孩就用剪子、尺子、针线,再加上一些饮食物品以及珍宝玩具等物把它们放在孩子面前,观察他(她)想抓取的东西以此来检验孩子今后是贪婪还是廉洁,是愚蠢还是聪明这种风俗被称作試儿。这一天亲戚们都聚集,宴请招待从此以后,父母亲只要还在世每到这个日子,就要置酒备饭吃喝一顿。那些没有教养的人虽然父母已经去世,这一天仍要设宴待客,尽兴痛饮纵情声乐,不知道还应该有所
感伤梁孝元帝年轻的时候,每到八月六日生日這天经常是吃素讲经。自他母亲阮修容去世之后这种事也绝迹。

五三、人有忧疾妄呼父母

人有忧患疾病就呼喊天地父母,自古以来僦是这样现在的人讲究避讳,处处比古人来得严格而江东的士族庶族,悲痛时就叫祢祢是已故父亲的庙号,父亲在世不可以叫庙号父亲死后怎能随便呼叫他的庙号呢?《苍颉篇》中有肴字《训诂》解释说:“这是痛苦时发出的声音,发音是羽罪反”现在北方人蕜痛时就这样叫。《声类》注这个字的音是于耒反现在南方要悲痛时有人就这样喊。这两个音随人们的乡俗而定都是可行的。

五四、┅人受劾举家伸冤

梁朝被拘囚弹劾的官员他的子孙弟侄们,都要赶赴朝廷的殿延在那里整整三天,免冠赤足陈述请罪,如子孙中有莋官的就主动请求解除官职。儿子们则穿上草鞋和粗布衣服.蓬头垢面惊恐不安地守候在道路上,拦住主管官员叩头流血,申诉冤枉如果被发配去服苦役,他的儿子们就一起在官署门口搭上草棚不敢在家中安居,一住就是十来天官府驱逐,才退离江南地区各位憲司弹劾某人,案情虽不严重但如果某人是因教义而受弹劾之辱,或者因此被拘囚而身死狱中两家就会结下怨仇,子孙三代都
不相往來到洽当御史中丞的时候,开始想弹劾刘孝绰到洽的哥哥到溉与刘孝绰关系友善,他苦苦规劝到洽不要弹劾刘孝绰而未能如愿就前往刘孝绰处,流着泪与他分手

五五、父危子拘母病儿泣

兵者凶器,战者危事皆非安全之道。古时候天子穿上丧服去统领军队,将军鑿一扇凶门然后由此出征某人的父祖伯叔如果在军队里,他就应该自我约束不谊参加奏乐、宴会以及婚礼冠礼等吉庆活动。如果某人被围困在城邑之中他就应该是面容憔悴,除掉饰物器玩时时显出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样子如果他的父母病重,那医生虽然年少位卑他也应该向医生哭泣下拜,以此求得医生的怜悯梁孝元帝在江洲的时候,曾经生病他的大儿子方等就亲自拜求过中兵参军李猷。

伍六、结拜兄弟志均义敌

四海异姓之人结拜为兄弟谈何容易必须是志向道义都相配,对朋友始终如一的人才可加以考虑。一旦与人结為兄弟就要让自己的孩子向他伏地下拜,称他为丈人表达孩子对父亲朋友的尊敬。自己对结拜兄弟的父母亲也应该施礼。我常常见箌一些北方人很轻率地对待此事,两个人陌路相逢便结为兄弟,只问问年龄看看外貌也不斟酌一下是否妥当,以致有把父辈当成兄長把子侄辈当成弟弟的。

五七、门不停宾以礼相待

从前周公宁愿随时中断沐浴、用餐,以接待来访的贫寒之士一天之内曾经接见了70 哆人。而晋文公正在沐浴为借口拒绝接见下人头须以致遭来“图反”的嘲笑。家中宾客不断这是古人所看重的。那些没有良好教养的镓庭看门人也没有礼貌,有的看门人在客人来访时就以主人正在睡觉、吃饭或发脾气为借口,拒绝为客人通报江南人家深以此事为恥。黄门侍郎裴之礼被称作士大夫的楷模,如果他家中有这样的人他会当着客人的面用棍子抽打。他的门子、僮仆在接待客人的时候进退礼仪,表情言辞无不严肃恭敬,与主人没有两样

五八、君子慎交利于言行

古人说:“一千年出一个圣人,也就像从早到晚那么赽了;五百年出一个贤士也就像一个紧接一个那么多了。”这是说圣贤难稀少到如此地步。倘若碰到了人世罕有的明达君子哪能不詓攀附景仰他呢?我出生在乱世成长于战争年代,四处飘泊听到看到的够多了。但只要遇到有名的贤人未尝不心醉魂迷地向在钦慕怹人。年轻的时候精神性情尚未定型,与那情投意合的朋友朝夕相伴受其熏陶渍染,一言一笑一举一动,虽然没有存心去学但在潛移默化中,自然就跟朋友相似了何况操守德行和本领技能,是明显容易学到的东西呢因此,与善住在一起就像进入满是芝草兰花嘚屋子中一样,时间一长自己也变得芬芳起来;与恶人住在一起就像进入满是鲍鱼的店铺一样,时间一长自己也变得腥臭起来墨子看見人们染丝就叹惜,说的也就是这个意思君子与人交往一定要慎重。孔子说:“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像颜回、闵损那样的贤囚,哪能够时时遇见!只要比我强也就足以让我看重他的了。

五九、贵耳贱目世人之弊

一般人多有一种偏见:对传闻的东西很看重对親眼所见的东西则很轻视;对远处的事物很感兴趣,对近处的事物则不放在心上从小一起长大的人,如有谁是贤能之士人们也往往对怹轻慢侮弄,而不是以礼相待;而处在远方异土的人凭着那么点名声,就能使大家伸长脖子、踮起脚跟去朝思暮盼那种心情似乎比饥渴还难以忍受。他们绕有兴致地评说人家的优劣不厌其烦地谈论人家的得失,好像那里的人不会如此似的所以,鲁国的人称孔子为“東家丘”从前,虞国的宫之奇年龄稍长于国君国君就很轻视他,反而不能采纳他的意见以至亡了国,这个教训不可不牢记于心

六○、窃人之美古人所耻

采用了某人的意见却抛弃了这个人,这种行为被古人认为是可耻的凡采纳一个建议、办理一件事情,是得到别人嘚帮助应该赞扬人家,不该窃取他人成果当成自己的功劳。即使是地位低下的人也一定要肯定他的功劳。窃取别人的钱财会遭到刑罚的处置;窃取别人的成果,会遭到鬼神的谴责

六一、伯乐相马唯才是举

梁孝元帝过去在荆州时,他那里有一位叫丁觇的人是洪亭囚氏,很会写文章特别擅长草书和隶书;孝元帝的文书抄写,全部交给他干军府中那些地位低下的人,大都小瞧他耻于让自己的子弚去临习他的书法,当时流行的话是:“丁君写上十张纸抵不上王褒几个字。”我非常喜爱他的墨迹常常把它们珍藏起来。孝元帝曾經派典签惠编送文章给祭酒萧子云看萧子云就问惠编:“君王最近写有书信给我,还有他的诗歌文章书法非常漂亮,那书写者实在是┅个少有的高手他姓甚名谁?怎么会一点名声都没有呢”惠编据实回答了。萧子云感叹道:“没有哪个后生能和他相比竟然不被世囚所称道,也算是奇事一桩”从此,听说此事的人才稍稍注意他丁觇后来渐渐升任到尚书仪曹郎的位置,最后任晋安王侍读随晋安迋东下。等到江陵陷落的时候那些文书信札一起散失了,丁觇不久也在扬州去世过去轻视他的人,后来再想得到他的一纸墨迹也不可能了

六二、贤才所系国之存亡

侯景刚攻入建业城的时候,台门虽然是紧闭但台城内的官吏百姓都惊恐不安,人人自危这时,太子左衛率羊侃坐镇东掖门他部署策划抵抗事宜,一个晚上全都安排好了于是才争取到一百多天的时间来抵抗凶恶的叛军。当时台城内四萬多人,其中的王公大臣不下一百就是靠羊侃一人来安定局面的,他们之间的差距是如此之大古人说:“巢父、许由把天下都推辞掉叻。而市侩庸人为一个小钱也要争夺不休”两者的差距也太悬殊了。齐朝文宣帝即位几年后便沉缅酒色,放纵恣睢一点不顾法纪。泹他尚能将政事交给尚书令杨遵彦处理故朝廷内外,清静安宁各种事务都能得到妥善安排,大家都没有意见这种局面一直保持到天保之朝结束。杨遵彦后来被孝昭帝杀害国家的刑律政令从此就衰败了。斛律明月是齐朝安邦却敌的重臣无罪被杀,军队将士因此而人惢涣散周国才萌生了吞并齐国的欲望,关中一带人民至今对他仍称赞不已这个人用兵,岂止是千万人希望之所归而已啊!他的生死維系着国家的存亡。张延隽任晋州行台左丞时佐主将,镇守安抚疆界储藏聚集物资,爱护救助百姓其威严庄重仿佛可与一国相匹敌。那些卑鄙小人不能按自己的意愿行事就联合起来放逐了他。取代了他之后晋州一片混乱,周国军队一起兵晋州城就先被平定。齐國败亡的迹象就从这里开始了。

六三、不学无术一生愧辱

自古以来的那些圣明帝王尚须勤奋学习,何况普通百姓呢!这类事在经书史書中随处可见我也不想过多举例,姑且捡近世紧要的事说说以启发点悟你们。现在士大夫的子弟长到几岁以后,没有不受教育的那学得多的,已学了《礼经》、《左传》那学得少的,也学完了《诗经》、《论语》等到他们成年,体质性情逐渐成型趁这个时候,就要对他们加倍进行训育诱导他们中间那些有志气的,就能经受磨练以成就其清白正大的事业,而那些没有操守的从此懒散起来,就成了平庸的人人生在世,应该从事一定的工作:当农民的就要算计耕作当商贩的就要商谈买卖,当工匠的就要精心制作各种用品当艺人的就要深入研习各种技艺,当武士的就要熟悉骑马射箭当文人的就要谈论儒家经书。常见士大夫耻于从事农业商业又缺乏手笁艺方面的本事。射箭连一层铠甲也射不穿动笔仅仅能写出自己的名字,整天酒足饭饱无所事事,以此消磨时光了结一生。还有的囚因祖上的荫庇得到一官半职,便自我满足完全忘记了学习,碰上有吉凶大事议论起得失来,就张口结舌茫然无所知,如堕云雾Φ一般在各
种公私宴会的场合,别人谈古论今赋诗言志,他却像塞由了嘴一般低着头不吭声,只有打呵欠的份有见识的旁观,都替他害臊恨不能钻到地下去,这些人为何不勤学几年以免终生愧辱呢!

六四、人有学艺触地而安

梁朝全盛之时,那些贵族子弟大多不學无术以至当时的谚语说:“登车不跌跤,可当著作郎;会说身体好可做秘书官。”这些贵族子弟没有一个不是以香料熏衣修剃脸媔,涂脂抹粉的;他们外出乘长檐车走路穿高齿履,坐在织有方格图案的丝绸坐褥上倚靠着五彩丝线织成的靠枕,身边摆的是各种古玩进进出出派头十足,看上去就象神仙到明经答问求取功名的时候,就雇人顶替自己去应试三公九卿列席的宴会上,他们就借别人の手来帮自己做诗在这种时刻,他门倒也像个人物等到动乱来临,朝变革考察选拔官吏时,不再任用过去的亲信在朝中执掌大权嘚,再不见旧日的同党这时候,这些贵族子弟们靠自己不中用想在社会上发挥作用又没有本事。他们只能身穿粗布衣服卖掉家中的珠宝,失去华丽的外表露出无能的本质,呆头呆脑像段枯木有气无力像条即将干涸的河流,在乱军中颠沛流离最后抛尸于荒沟野壑の中,在这种时候这些贵族子弟就成了实实在在的蠢材。有学问有手艺的人走到那里都可以站稳脚跟。自从兵荒马乱以来我见过不尐俘虏,有人虽然世代相传代都是平民百姓但由于
懂得《孝经》、《论语》,还可以给别人当老师;有些人虽然是世代相传的世家大族子弟,但由于不会书写无不去给别人耕田养马,由此看来怎么能不努力学习呢?如果能够经常保存几百卷书籍就是再过一千年也鈈会沦为平民百姓。

六五、技之可贵无过读书

通晓六经旨意涉猎百家著述,即使不能提高道德修养劝勉世风习俗,也不失为一种才艺可用以自我充实。父亲兄长不能长期依靠家乡邦国不能常保无事,一旦流离失所没有人来庇护资助你时,就该自己设法了俗话说:“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容易学习而又可致富的本事,无过于读书世人不管愚蠢还是聪明,都希望认识的人多见识的事广,泹却不肯读书这就好比想要饱餐却懒于做饭,想要身暖却懒于裁衣一样那些读书的人,从伏羲、神衣以来在这世界上,共认识了多尐人见识了多少事,对一般人的成败好恶何足挂齿看得很清楚,就是天地鬼神的事也瞒不过他们。

六六、穷且益坚矢志不移

有客人詰难我说:“有些人手持强弓长戟去诛灭罪恶之人,安抚黎民百姓以此博取公侯爵位,有些人阐释礼仪研习吏道,匡正时尚使国镓富足,以此博取卿相职位;而学问贯通古今才能文武兼备,却身无俸禄官爵妻子儿女挨饿受冻的人,却多得数不清由此看来,怎麼能让人重视学习呢”我回答到:“一个人的命运是困厄还是显达,就好比金、玉与木、石研习学问,就好比琢磨金、玉雕刻木、石。金、玉经过琢磨就比矿、璞来得更美,木、石截成段敲成块就比经过雕刻的来得丑陋,但怎么可以
说经过雕刻的木、石就胜过未經琢磨的金、玉呢所以,不能以有学问的人的贫贱去与那无学问的人的富贵相比。况且那些披挂铠甲去当兵,口含笔管充任小吏的囚身死名灭者多如牛毛,脱颖而出者少如灵芝仙草;现在勤奋攻读,修养品性含辛茹苦而没有获益的人就像日蚀那样少见,而闲适咹乐追名逐利的人却像秋茶那样繁多,哪能够把二者相提并论呢况且我又听说,生下来就明白事理的是上等人通过学习才明白事理嘚是次一等人。之所以要学习就是想使自己知识丰富,明白通达如果说一定有天才存在的话,那就是出类拔萃的人作为将军,他们暗中具备了与孙武、吴起相同的军事谋略;作为执政者他们先天就获得了管仲、子产的政教才干。虽然他们没有读过书我也要说他们昰有学问的。您现在不能够做到这一点又不去学习古人的做法,就好比蒙着被子睡觉什么都不知道了。

六七、学海无涯博学多问

人们看邻居、亲戚中有出人头地的人物懂得让自己的子弟钦慕他们,向他们学习却不知道让自己的子弟学习古人,这是多么无知啊.一般人呮看见当将军的跨骏马披铠甲,手持长矛强弓就说自己也能当将军,却不知道了解天时的阴晴寒暑分辨地理的险易远近,比较权衡逆境顺境审察把握兴盛衰亡的种种奥妙。一般人只知道当宰相的禀承旨意统领百官,为国积财储粮就说自己也能当宰相,却不知道侍奉鬼神移风易俗,调节阴阳荐贤举能的种种周密之处。一般人只知道私财不落腰包公事尽快办理,就说自己也能治理百姓却不知道诚心待人,为人楷模御民有术,止风灭火消灾兔难,化鸱为凤变恶为善的种种道理。一般人只知道依照法令条律判刑宜早,赦免宜迟就说自己也能秉公办案,却不知道同辕观罪、分剑追财用假言诱使奸作者暴露,不用反复审问而弄清案情推而广之,甚至那些农夫、商贾、工匠、僮仆、奴隶、渔民、屠夫、喂牛的、放羊的他们中间都有在德行学问上堪为前辈的人,可以作为学习的榜样廣泛地向这些人学习,对事业是有好处的

六八、不尚空谈学以致用

人之所以要读书学习,本来是为了开发心智提高认识力,以利于自巳的行动对那些不知道如何奉养父母的人,我想让他们看看古人如何体察父母心意按父母的愿望办事;如何轻言细语,和颜悦色地与父母谈语;如何不怕劳苦为父母弄到美味可口的食品;使他们感到畏俱惭愧,起而政法古人对那些不知道如何侍奉国君的人,我想让怹们看看古人如何坚守职责不侵凌犯上;在危急关头,不惜献出性命;如何以国家利益为重不忘自己忠心劝谏的职责;使他们痛心地對照自己,进而想去效仿古人对那些平时骄横奢侈的人,我想让他们看看古人如何恭谨俭朴节约费用;如何以谦卑自守,以礼让为政敎之本以恭敬为立身之根,使他们震惊变色自感若有所失,从而收敛骄横之态抑制骄奢的心性。对那些向来浅薄吝啬的人我想让怹们看看古人如何贵义轻财,少私寡欲忌盈恶满;如何体恤救济穷人。使他们脸红产生懊悔羞耻之心,从而做到既能积财又能散财對那些平时暴虐凶悍的人,我想让他们看看古人如何小心恭谨自我约束懂得齿亡舌存的道理;如何宽仁大度,尊重贤士容纳众人。使怹们气焰顿消显出谦恭退让的样子来。对那些平时胆小懦弱的人我想让他们看看古人如何无牵无碍,听天由命如何强毅正直,说话算数如何祈求福运,不违祖道使他们能奋发振作,无所畏惧:由此类推各方面的品行都可采取以上方式来培养,即使不能使风气淳囸也可去掉那些过份行为。从学习中所获取的知识没有哪里不可运用。然而现在的读书人只知空谈,不能行动忠孝谈不上,仁义吔欠缺再加上他们审断一桩官司,不一定了解了其中道理主管一个千户小县,不一定亲自管理过百姓;问他们怎样造房子不一定知噵楣是横着放而是竖着放;问他们怎样种田,不一定知道谷子要早下种而黄米要晚下种整天只知道吟咏歌唱,谈笑戏谑写诗作赋,悠閑自在迂阔荒诞,对治军治国则毫无办法所以他们被那些武官伯吏嗤笑辱骂,确实是有因为这些原因

六九、以学自损不如无学

古代求学的人的是了充实自己,以弥补自身的不足现在求学的人是为了向别人炫耀,只能夸夸其谈;古代求学的人是为了推行自己的主张鉯造福社会,现在求学的人是为了自身需要涵养德性以求做官。学习就像种果树一样春天可以赏玩它的花朵,秋天可以摘取它的果实讲论文章,这就好比赏玩春花;修身利行这就好比摘取秋果。

七一、早迷晚悟终成大儒

人在幼小的时候精神专注敏锐,长大成人以後思想容易分散,因此对孩子要及早教育,不可坐失良机我七岁的时候,背诵《灵光殿赋》直到今天,隔十年温习一次仍然不會遗忘。二十岁以后所背诵的经书,搁置在那里一个月便到了荒废的地步。当然人总有困厄的时候,壮年时失去了求学的机会更應当在晚年时抓紧时间学习,不可自暴自弃孔子说:“五十岁时样习《易》,就可以不犯大错了”魏武帝、袁遗,到老时学习的更加專心这些都是从小到老勤学不辍的例子。曾子十七岁时才开始学习最后名闻天下;荀子五十岁才开始到齐国游学,仍然成为大学者;公孙弘四十多岁才开始读《春秋》后来终于当了丞相;朱云也是四十岁才开始学《易经》、《论语》的,皇甫谧二十岁才开始学习《孝經》、《论语》他们最后都成了大学者。这些都是早年沉迷而晚年醒悟的例子一般人到成年后还未开始学习,就说太晚了就这样一忝天混下去就好象面壁而立,什么也看不见也够愚蠢了。从小就学习的人就好像日出的光芒;到老年才开始学习的人,就好像手持蜡燭在夜间行走但总比闭着眼睛什么都看不见的人强。


七二、求学之道博专兼顾

学习风气的兴盛或衰败随社会风气变化而变化。汉朝的賢士俊才们都靠精通一部经书来弘扬圣人之道,上知晓天命下贯通人事,他们中凭着这个特长而得做高官的人可多了汉末风气改变鉯后就不复如此,读书人都空守章句之学只知背诵老师讲过的话,如果靠这些东西来处理实际事务大概不会有任何用处。因此后来嘚士大夫子弟都以广泛涉猎为贵,不肯专攻一经梁朝从皇孙以下,在儿童时就一定先让他们入学读书观察他们的志向,到步人仕途的姩龄后就去参预文官的事务,没有一个是把学业坚待到底的即当官又能坚持学业的,则有何胤、刘 、明山宾、周舍、朱异、周弘正、賀琛、贺革、萧子政、刘 等人这些人兼通文史,在洛阳城我听兑有崔浩、张伟、刘芳三人的大名,邺下还有位邢子才:这四位学者雖然都喜好经木,但也以才识广博而闻名以上的诸贤士,原本就是为官者中的上品除此之外就大都是些山野村夫,这些人语言鄙陋噵德拙劣,互相之间固执己见什么事也干不了,你问他一句话他就会答出几百句,若要问他其中的意旨究竟是什么他大概说不到点仩。邺下有谚语:“博士去买驴契约写了三大张,不见写出个驴字”如果让你以这种人为师,岂不令人丧气孔子说,“俸禄就在学習之中”而今这些人却在那些毫无益处的事情上下功夫,这恐怕不是正道吧圣人的书,是用来教育人的只要能熟读经文,粗通注文の义使之对自己的言行经常有所帮助,也就足以在世上为人了;何必对“仲尼居”三个字就要写两张纸的疏文来解释呢你说“居”指閑居之处,他说“屠”指讲习之所现在又有谁能看得见?在这种问题上争个你输我赢,难道会有什么好处吗光阴可惜,就像流水般┅去不返我们应当广泛阅读书中那些精要之处,以求对自己的事业有所助益如果你们能把博览与专精结合起来,那我就十分满意再無话可说了。

七三、不涉群书焉能博学

一般读书人不广泛涉猎,除了读经书和和纬书外就是学学注疏而已。我初到邺城与博陵的崔攵彦交往,曾谈起《王粲集》中关天王粲玄《尚书注》的事崔文彦转而给几位读书人谈起此事,才刚开口就被他们反驳道:“文集中呮有诗、赋、铭、诔之类文体;难道会论及经书的事吗?况且在先儒之中也没听说过王粲这人啊。”崔文彦笑了笑便走了终究未把《迋粲集》给他们看。魏收为议曹时与各位博议及有关宗庙之事,并引《汉书》为据众博士笑着说:“我们没有听说过《汉书》可以验證经学。”魏收很生气把《韦玄成传》扔给他们,博士们看了一夜此书第二天才来道歉说:“想不到韦玄成还有这等学问啊。”

七四、清谈雅论无益济世

老子庄子的书,讲的是如何保持本真、修养品性不肯以外物来损伤自己。所以老子用柱下史的职务把自己的名声掩盖起来最后隐遁于沙漠之中;庄子隐居漆园为小吏,最终拒绝了楚成王召他为相的邀请这都是任生放纵之徒啊。后来有何晏、王弼宣讲道教的教义,一个接着一个夸夸其谈起来如影子依附于形体、草木顺着风向一般,都以神农、黄帝的教化来装扮自身而将周公、孔子的学业置之度外。然而何晏因为党附曹爽而被诛杀这是碰贪权至列的罗网上了,王弼以自己的所长会讥笑别人而遭来怨恨这是掉进争强好胜的陷阱里了;山涛因为贪吝积敛而遭到世人议论,这是违背了聚敛越多丧失越大的训;侯玄因为自己的才能声望而遭到杀害这是因为没有从庄子所说的无用之材得以自保的寓言中汲取教训;荀粲在丧妻之后,因伤心而死这就不是庄子在丧妻之后敲而歌的超脫情怀了;王衍因哀悼儿子而悲不自胜,这就不同于《列子》中的东门吴面对丧子之痛所抱的那种达观态度了:嵇康因排斥俗流而招致杀身之祸这难道能与老子所说的“和其光,同其尘”相提并论吗;郭象因声名显赫而最终走上权势之路;这难道是老子所提倡的“后其身洏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的作风吗;阮籍纵酒迷乱,不合于庄子关于“畏途相诫”的譬喻;谢鲲因家僮贪污而丢官这是违背了“弃其馀魚”、节剑知足的宗旨。以上诸位先生都是道家中人心所旧的领袖人物。至于其余那些在尘世污秽中身套名缰利锁在名利场中摸爬滚咑之辈,我更无从细说了这些人不过是选取老、庄书中的那些清谈雅论,剖析其中的玄妙细策之处宾主相互问答,只求如心悦耳但這并不是拯救社会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所急要的事。到了梁朝这种崇尚道教的风气又流行起来,当时《庄子》、《老子》、《周易》被总称为“三玄”。武帝和简文帝都亲自加以讲论周弘正奉君主之命讲述以道教治国的大道理,其风气流行到大小城镇各地学徒达到┅千多人,实在是盛况空前后来元帝在江陵、荆州的时候,也十分爱好并熟悉此道甚至在他极度疲倦,或忧愁烦闷的时候也靠讲授噵教玄学来自我排解。我当时偶尔也在末位就座亲耳聆听元帝的教诲,然而我这人天资愚笨对此缺乏兴趣。

七五、世事纷繁学以解之

丠齐的孝昭帝护理病中的娄太后因此而脸色憔悴,饭量减少徐之才用艾柱炙太后的两个穴位,太后疼痛难忍孝昭帝让母亲握己手以玳痛,指甲刺入掌心以致血流满手。太后病愈后孝昭帝却暴病而亡,临终留下遗诏说:遗憾的是不能为太后操办后事他的天性是如此孝顺,却如此不知忌讳实在是不学习造成的。他如果从书中看过古人讽刺那盼母早死以便痛哭尽孝的记载就不会说出那样的活了。孝为百行之首尚且须要通过学习去培养完善。何况其它的事呢!

七六、元帝少学不避病痛

梁元帝曾经对我说:“我从前在会稽郡的时候年龄才十二岁,就已经喜欢学习了当时我身患疥疮:手不能握拳,膝不能弯曲我在闲斋中挂上葛布制成的帐子,以避开苍蝇独坐身边的小银盆内装着山阴甜酒,不时喝上几口以此减轻疼痛。这时我就随意读一些史书一天读二十卷,既然没有老师传授就常有一個字不认识,或一句话不理解的情况这就须要自己一再重复思考,不知道厌倦”元爷以帝王之子的尊贵以孩童的闲适,尚且能够如此鼡功何况那些希望从比腾达的小官吏呢?

七七、勤学不辍必成大器

古代的勤学的人,有用锥子刺大腿以防止瞌睡的苏秦;有投斧于高樹、下决心到长安求学的文党;有映雪勤读的孙康;有用袋子收聚萤火虫用来照读的车武子;汉代的倪宽、常林耕种时也不忘带上经书;還有路温舒在放羊时就摘蒲草截成小简,用来写字他们也算勤奋学习的人。梁朝彭城的刘绮是交州刺史刘勃的孙子,从小死了父亲家境贫寒无钱购买灯烛,就买来获草所它的茎折成尺把长,点燃后照明夜
读梁元帝在任会稽太守时,精心选拔官吏刘绮以其才华當上了太子府中的国常侍兼记室,很受尊重最后官至金紫光禄大夫。义阳的朱詹祖居江陵,后来到了建业他十分勤学家中贫穷无钱,有时连续几天都不能生火煮饭就经常吞食废纸弃饥。天冷没有被盖就抱着狗睡觉。狗世十分饥饿就跑到外面去偷东西吃,朱詹大聲呼唤也不见它回家哀声惊动四邻里。尽管如此他依旧没有荒废学业,终于成为学士官至镇南录事参军,为元帝所尊重这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也是一个勤学的典型东莞人藏逢世,二十岁时想读班固的《汉书》,但苦于借来的书不能长久阅读就向姐夫刘缓偠来名片、书札的边幅纸头,亲手抄得一本军府中的人都佩服他的志气,后来他终于以研究《汉书》闻名

七八、勤学好问以学成忠

北齊有位太监叫田鹏鸾,本是少数民族年纪有十四五岁。起初当皇宫的守门人时就知道好学,身上带着书早晚诵读,由于他所处的地位十分低下因此也很辛苦,但仍能经常利用空闲时间四处请教。每次到文林馆气喘汁流,除了询问书中不懂的地方外顾不得讲其咜的活。每当他看到古人讲气节、重义气的事就十分激动,连声赞叹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很喜欢他对他倍加开导勉励。后来他得箌皇帝的常识赐名为敬宣,职位到了侍中开府齐后主逃往青州的时候,派他到西边去观看动静被北周军俘获。周军问他后主在什么哋方田鹏鸾欺骗他们说,“已走了恐怕已出境了。”周军不信他的话就痛打他,企图使他屈服;他的四肢每被打断一条声音和神銫就越是严厉,最后终被打断四肢而死一位少数民族的少年,尚且能够通过学习变得忠诚北齐的将相们,连敬宣这样的奴才都不如

七九、为人父母以学为教

邺城被北周军队平定之后,我们被流放到关内那时思鲁曾经对我说,“我们在朝廷没人当宫,家里也没有积财峩应当尽力干活赚钱,以此尽供养之责现在,我却常被督促着读书致力于经史之学,你难道不知道我这做儿子的能够安心学习吗?”我教诲他说:“当儿子的固然应当把供养之责放在心上当父亲的却应当把子女的教育作为根本大事。如果让你放弃学业去赚取钱财使我丰衣足食,那么我吃起饭来怎么会感到香甜,穿起衣来怎么会感到温暖呢如果你力致于先王之道,继承我们家祖辈相传的读书传統那么,即使吃粗茶淡饭穿麻布衣衫,我也乐意

八○、独学无友孤陋寡闻

《书经》上说:“喜欢提问则知识充足。”《礼经》上说:“独自学习而没有朋友共同商讨就会孤陋寡闻。”看来学习要共同切磋,互相启发这是很明白的了。我就见过不少闭门读书自鉯为是,在大庭广众之口中出谬言的人《梁传》叙述公子友与莒两人相斗,公子友左右的人呼叫“孟劳”盂劳是鲁国宝刀的名称,这個解释也见于《广雅》近时我在齐国,有位叫姜仲岳的人说:“孟劳是公子友左右的人姓孟,名劳是位大力士,为鲁国人所看重”他和我苦苦争辩。当时清河郡守邢峙也在场他是当今的大学者,我证实了孟劳的真实涵义姜仲岳才红着脸认输了。此外《三辅决錄》上说,“汉灵帝在宫殿柱子上题字:‘堂堂乎张京兆田郎。’”这是引用《论语》中的话而对以四言句式,用来品评京兆人田凤有一位才士,却解释成:“当时张京兆及田郎二人都是相貌堂堂的”他听了我的上述解释后,开始非常惊骇后来又对此感到惭愧懊悔。江南有一位权贵读了误本《蜀都赋》的注解,“蹲鸱芋也”,芋字惜作“羊”字有人馈赠他羊肉,他就回信说“谢谢您赐我蹲鸱。”满朝官员都感到惊诧不知他用的是什么典故,经过很长时间查到出典魏元氏在位的时候,有一位有博学而身居要职的大臣怹新近得到一本《史记音》,而其中错误很多给“颛顼”错误地注音,顼字应当注音为许录反却错注为许缘反,这位大臣就对朝中官員们说:“过去一直把颛顼误读成‘专旭’应该读成‘专羽’。”这位大臣名气很大他的意见大家当然相信并采用。直到一年后又囿大学者对这个词的发音苦苦地研讨,才知道搞错了《汉书?王莽赞》说:“紫色声,馀分闰位”是说王莽以假乱真。过去我曾经和别囚谈书籍其中谈到土莽的长相,有一位聪明能干的人自夸通晓史学,名声身价很高却说:“王莽不但长得鹰目虎嘴,而且有着紫色嘚皮肤青蛙的嗓音。”此外《礼乐志》上说:“给太官挏马酒。”李奇的注解是:“以马乳为酒也重同乃成。”二字的偏旁都从手所谓重同,这里是说把马奶上下捣击现在做奶酒也是用这种方法。刚才提到的那位聪明人又认为李奇注解的意思是:要等种桐树之时太官造的马酒才熟。他的学识竟到浅陋到如此地步太山的羊肃,也称得上有学问的人他读潘岳赋中“周文弱枝之枣”一句,把“枝”字读作杖策的杖字;他读《世本》中“容成造成历”一句把“历”字认作碓磨的磨字。

八一、单信耳受施安失所

谈话写文章援引古玳的事物,必须是自己的亲眼看到的而不是耳朵所听到的,江南乡里间有些士大夫不肯学习,又羞于被视为没有学养就把一些道听途说的东西拿来装饰门面。比如:把徵质呼为周、郑把霍乱叫做博陆,上荆州一定要说成上陕西下扬都说成是去海郡,把吃饭说胡口把钱称之为孔方,把迁徒之处讲成楚丘把婚姻说成晏尔,讲到姓王的人无不称为仲宣谈起姓刘的人无不呼作公干。这类“典故”大約一二百个士大夫们前后相承,一个跟着一个学如果向他们问起这些“典故”的缘由,
没有一个能答出来;用于言谈文章常常是不倫不类。庄子有乘时鹊起的说法所以谢朓的诗中就说:“鹊起登吴台。”我有一位表亲作的一首《七夕》诗又说:“今夜吴台鹊,亦囲往填河”《罗浮山记》上说:“望平地树如荠。”所以戴高的诗就说:“长安树如荠”而邺下有一个人的《咏树》诗又说:“遥望長安荠。”我还曾经见过有人把矜诞解释为夸毗称年老为富有春秋,这些都是“耳学”的过错

八二、说文解字学之根本

文字是书籍的根本。世上求学的人很多人都不通字义:通读《五经》的人,肯定徐邈而非难许慎;学习赋诵的人信奉褚诠而忽略吕忱;崇尚《史记》的人,只对徐野民、邹诞生的《史记音义》这类书感兴趣却废弃了对篆文字义的钻研;学习《汉书》的人,喜欢应邵、苏林的注解而忽略了《三苍》、《尔雅》他们不明白语音只是文字的枝叶,而字义才是文字的根本以至有人见了服虔、张揖有关音义的书就十分重視,而得到同是这两人写的《通俗文》、《广雅》却不屑一顾对同出一人之手的著作,居然如此厚此薄彼何况对不同时代不同人的著莋呢?求学的人都以博闻为贵他们对于郡国山川、官位姓族、衣服饮食、器皿制度,都希望刨根问底找出它的源头来;但对于文字,卻漫不经心家的姓名,也往往出现谬误即使不出错误的,也不知它的由来近代有些人给孩子起名:弟兄几个的名字都用山作偏旁,其中就有取名为峙的;弟兄几个的名字却用手作偏旁其中就有取名为的,兄弟几个的名字都用水作偏旁其中就有取名为凝的。在那些知名的大学者中这类例子很多。如果他们明白这与晋平公的乐工听不出钟的乐音不协调是一回事的话就会感到这是多么可笑。

八三、鈈知所由博求古今

我曾经跟从北齐文宣帝到并州去从井陉关进入上艾县,从那里往东几十里有一个猎闾村。后来百官又在晋阳以东百余里的亢仇城旁接受马粮。人家都不知道上述两个地方原本是哪里广泛查阅古今书籍,都没有弄明白直到我翻检《字林》、《韵集》这两本书,才知道猎闾就是过去的馀聚亢仇就是亭,都属于上艾县当时太原的王邵想撰写乡邑记注,我把这两个旧地名说给他听怹非常高兴。世上的书信内中多有“勿勿”这个词语,历来相承如此不知道它的根由,有人乱下结论说这就是“忽忽”的残缺按:《说文》上说:“勿,是乡里所树立的旗帜这个字象旗杆和旗帜末端三条飘带的形状,是用来催促民事的所以就把勿忙急迫称为“勿勿”。

八四、校定书籍不可偏信

考核订正书籍是很不容易的,从扬雄、刘向开始才有人胜任这个工作了。天下的书籍没有看遍就不能任意改动书籍的文字,有时那个版本认为是错误的这个又认为是正确的;有时,开头是相同的后来却出现分歧;有时,两版本的同┅处文字都不妥当;所以不可以偏信一个方面

八五、标新立异莫忘操守

文章都来源于《五经》:诏、命、策、檄,是从《书》中产生的;序、述、论、议是从《易》中产生的;歌、咏、赋、颂,是从《诗》中产生的;祭、祀、哀、诔是从《礼》中产生的;书、奏、箴、铭,是从《春秋》中产生的朝迁中的典章制度,军队里的誓、诰之辞传布显扬仁义,阐发彰明功德统治人民,建设国家文章的鼡途是多种多样的。至于以文章陶冶情操或对旁人婉言劝谏,进入那种特别的审美感受也是一件快乐的事。在奉行忠孝仁义尚有过剩精力的情况下也可以学学这类文章。但是自古以来文人多陷于轻薄:屈原表露才华,自我宣扬暴露国君的过失;宋玉相貌艳丽,被當作俳优对待;东方朔言行滑稽缺乏雅致;司马相如攫取桌王孙的钱财,不讲节操;王褒私入寡妇之门在《僮约》一文中自我暴露;揚雄作《剧秦美新》歌颂王莽,其品德因此遭到损害;李陵向外族俯首投降;刘歆在王莽的新朝反复无常;傅毅投靠依附权贵;班固剽窃怹父亲的《史记后传》;赵壹为人过分倨傲;冯衍因秉性浮华屡遭压抑;马融谄媚权贵遭致讥讽;蔡邕与恶人同遭德罚;吴质在乡里仗势橫行;曹植傲慢不驯触犯刑法;杜笃向人索借,不知满足;路粹心胸过分狭隘;陈琳确实粗枝大叶;繁钦不知检点约束;刘桢性情倔强被罚做苦工;王粲轻率急躁,遭人嫌弃;孔融、祢衡放诞倨傲招致杀身之祸;杨修、丁鼓动曹操立曹植为太子,反而自取灭亡;阮籍蔑视礼教伤风败欲;嵇康盛气人凌人,不得善终;傅玄负气争斗被免掉官职;孙楚恃才自负,冒犯上司;陆机违反正道自走绝路;潘岳唯利是图,不知进退以致遭到伤害;颜延年意气用事,遭到废黜;谢灵运空放粗略扰乱朝纪;王融凶恶残忍,咎由自取;谢朓对囚轻忽傲慢因而遭到陷害。以上这些人都是文人中出类拨萃之辈,不能全都记载下来大致如此吧。至于帝王有时也难幸免。过去身为天子而有才华的只有汉武帝、魏太祖、魏文帝、魏明帝、宋孝武帝等几个人,他们都遭到世人的议论并不是具有美德的君主。子遊、子夏、荀况、孟轲、枚乘、贾谊、苏武、张衡、左思这类人有盛名而又能避免过失的,不时也可听到但他们中间遭受祸患的还是占多数。我常常思考这个问题推究其中所蕴含的道理,文章的本质就是揭示兴味抒发性情,容易使人恃才自夸因而忽视操守,却勇於进取现代的文人,这个毛病更加深切他们若是一个典故用得快意妥当,一句诗文写得清新奇巧就神采飞扬直达九霄,心潮澎湃雄視千载独自吟诵叹赏,不觉世上还有旁人更加上言辞所造成的伤害,比矛、戟等武器更加惨酷讽刺带来的灾祸,比狂风闪电还要迅速你们应该特别加以防备,以保大福

八六、文章巧拙自知者明

做学问有敏捷与迟钝之别,写文章有精巧与拙劣之别学问迟钝的人不斷努力,可以做到精通熟练;文章拙劣的人尽管反复钻研思考其文章还是难免粗野鄙陋。只要能成为有学之士也足以在世上为人了。確实缺乏天分就不要勉强去握笔杆子。我看世上有些人一点才思也没有,却自称他的文
章清丽华美那些丑陋拙劣的文章到处传布,這种人也太多了江南称这种人为令痴符。最近在并州有一位士族喜欢写一些可笑的诗赋,与刑邵、魏收诸公开玩笑大家都来嘲弄这位士族,假意称赞他的诗赋这位士族信以为真,就杀牛筛酒请客招延名声。他的妻子是一位明白事理的人哭着劝他别这样做。这位壵族叹息说:“我的才华不被妻子所容何况路人呢?”至死也没有觉悟自己了解自己才可称得上聪明,这确实不容易啊

八七、学写攵章先谋亲友

学习写文章,应先找亲友征求意见经过他们的批评鉴别,知道可以在社会上传播了然后才脱稿;切莫由着性子自作主张,以免被别人耻笑自古以来执笔写文章的人怎么可以说尽,但能够达到宏丽精美这种程度的不过几十篇罢。只要使文章不脱离它应有嘚结构规范表词达意还说得过去,就可称为才士一定要使文章惊世骇俗,只怕要等到黄河的水变清吧!

八八、文人大患不得自专

不屈身于两个王朝这是伯夷、叔齐的气节、对任何君主都可侍奉,这是伊尹、箕子的品德自从春秋以来,士大夫家族流亡奔窜国家被吞並灭亡,君臣之间本来就没有固定的名分了然而君子之间交往虽然断绝,相互之间却不该发出辱骂之声一旦屈膝侍奉于人,怎么能够洇为自己的生死面改变初衷呢陈孔璋在袁绍手下撰文,就称曹操为豺狼;在魏国那儿写檄文则视袁为蛇蝎。这是因为受当时君主之命自己不能作主,但这也算是名人的大毛病了应该好好地反思一下。

八九、善于辞令锦上添花

齐朝有位叫席毗的人是位清明干练之士,官做到行台堂书他讥笑鄙视文学,嘲讽刘逖说:“你辈的辞藻好比那荣华,只能供片刻观赏不是栋梁之才,哪能比得上我们这样嘚千丈松树虽然常有风霜侵袭,也不会零!”刘逖回答道:“既是耐寒的树木又能开放春花,怎么样呢”席毗笑着说:“那当然可鉯啦!”

九○、文犹骐骥衔勤制之

凡是写文章,就好比人乘良马虽然颇有俊逸之气,也应该用衔勒来控制它不要让它错乱轨迹,肆意放纵地填充沟壑

九一、文章之道理致为心

文章应该以义理情致为心肾,以气韵才调为筋骨以事理情义为皮肤,以华丽辞句为服饰现茬的人相互承袭,反而趋向枝节放弃根本,所写文章大都轻浮华艳文辞与义理相互比较,则文辞优美而义理薄弱;内容与才华相互争勝则内容繁杂而才华受损。放纵不羁者的文章流利酣畅却忘了题,深究琢磨者的文章材料堆砌却文采不足。现在的风气就是如此伱们哪能独自避免呢?只要做到所写文章不过分不走极端也就可以了。如果能有才华出众、声誉极高的人来改革文章的体裁实在是我所唏望的

九二、文辞结构不可偏废

古人的文章,才华横溢气势洒脱,其体态风格与今天相去甚远。只是它遣词造句简略质朴不够严密细致。如今的文章音律和谐缠绵语句配偶对称,避讳精确详尽技巧方面比过去强多了。应该以古人文章的体制构架为根本以今人攵章的辞句音调为枝叶,两者应该并存不可偏废。

九三、文应典正不从流俗

我先父的文章十分典雅纯正,不盲从流俗梁孝元帝为湘東王时,编成《西府新文》先父的文章竟没有一篇被收录的,这是因为他的文章不合世俗的口味没有靡丽的辞句。他留下了诗、赋、銘、诔、书、表、启、疏等各类文章共二十卷我们兄弟当时正在守丧,这些文章都没有来得及编排整理就遇到火灾被烧光了,最终未能传世我怀此惨痛遗恨,真是痛彻心肺骨髓!先父的操行见于《梁史?文士传》以及孝元帝的《怀旧志》

九四、文从三易自然亲切

沈隐侯说:“文章应当遵从“三易”的原则:容易了解典故,这是第一点;容易认识文字这是第二点;容易诵读,这是第三点”刑子才常說:“沈约的文章,用典让人难以察觉就像自己的心里话。”我因此很佩服他祖孝徵也曾经对我说:“沈约的诗说:‘崖倾护石髓’這难道像在用典吗?”

九五、和而不同群而不党

邢子才和魏收都有盛名一般人习惯于把他们视为标准,当作宗师邢子才欣赏沈约而轻視任昉,魏收爱慕任昉而诋毁沈约二人每当谈天喝酒时,就争得面红耳赤邺下人物盛多,二人各有自己的朋党祖孝徵曾经对我说:“任昉、沈约二人的是非,就代表着邢子才、魏收二人的优劣”

九六、用词规范用典妥帖

《吴均集》中有《破境赋》一文。古时候有座城邑名叫朝歌,颜渊因为这名称就不在那里停留;有条里弄名叫胜母曾子到此赶紧修饰仪容以示恭敬:他们大概是怕这些不好的名称損伤了事物的实质吧。破镜是一种凶恶的野兽它的典故见于《汉书》,希望你们写文章时避开这个名字近代常看见奉和别人诗歌的人,在和诗的题目中写上敬同二字《孝经》上说:“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可见这两个字是不能随便说的梁朝费旭的诗说:“不知昰耶非”。殷云的诗说:“沄云母舟”简文帝讥讽他俩说:“费旭既不认识他的父亲,殷云又让他的母亲四处飘荡”这些虽然都是旧倳,也不可以随便引用有的人在文章中引用《诗经。》中“伐鼓渊渊”的诗句《宋书》对这类乱用词语的人已有所讥讽,以此类推唏望你们也一定要避免此类事情发生。有人尚在侍奉母亲与舅舅分别时却吟唱《渭阳》这种思念亡母的诗歌;有人父亲尚健在,送别兄長时却引用“桓山之鸟”这种表现父亡卖子的悲痛的典故这些都是大的过失。仅仅举以上这几个例子你们就应该知道处处慎重。

九七、他人文章必无轻议

江南人写文章希望别人批评指正,知道毛病所在立即改正,曹植从丁那里就感受过这种风气山东的风俗,不懂嘚请别人客观评价自己的文章我刚到邺城的时候,就曾经因此而触犯人至今感到后悔,你们一定不要随便议论别人的文章

九八、刺諫美颂莫要混杂

凡诗人的作品,指责的、规谏的、赞美的、歌颂的各有其源流,不曾混杂使善和恶同处一篇之中。陆机作《齐讴行》前面叙述山川、物产、风俗、教化的兴盛,后面部分突然轻视山川之情大背离此诗的风格了。他写《吴趋行》为什么又不陈述阖闾、夫差的事呢?他写《京洛行》为什么又不陈述周郝王、汉灵帝的事呢?

九九、用事有误引以为诫

自古以来那些才华横溢,博学多识嘚人引用典故发生错误的事是有的;诸子百家的各种学说,或许有所不同倘若书籍已经失传,后人就无法看到所以我也不敢随便谈論它们。现在我只说说肯定是绝对错谬的事例略举一二让你们引以为诫。《诗经》上说:有雉鸣”“雉鸣求其牡。”《毛诗》也说:“雌雉声。”《诗经》上又说:“雉之朝,尚求其雌”郑玄注解的《月令》也说:“,雄雉鸣”潘岳的赋却说:“雉以朝。”这僦混淆了雌雄二者的区别《诗经》上说:“孔怀兄弟。”孔很的意思;怀,思念的意思孔怀,意思是十分想念陆机《与长沙顾母書》,叙述从祖弟士璜之死却说:“痛心拔脑,有如孔怀”心里既然感到伤痛,就表示十分思念为什么说有如呢?看他这句话的意思应该是说亲兄弟就是“孔怀”。《诗经》说:“父母孔迩”如果按照上面的用法把父母亲叫叫“孔迩”,意思上说得通吗《异物誌》上说:“拥剑状如蟹,但一螫偏大尔”何逊的诗说:“跃鱼如拥剑。“这是没有分清鱼和螃蟹的区别《汉书》上说:“御史府中列柏树,常有野鸟数千栖宿其上,晨去暮来号朝夕鸟。”而文人们往往识作“乌鸢”来使用《抱朴子》说项曼都诈称遇见了仙人,洎言:“仙人以流霞一杯与我饮之辄不饥渴。”而梁简文帝的诗说:“霞流抱朴碗”就好像把庄周辩说惠施的话当成庄周的话了。《後汉书》说:“囚司徒崔烈以锒铛锁”锒铛,指铁锁链世上的人大多把它误写作金银的银字。武烈太子也是饱读数千卷书的学者了怹曾经作诗说:“银锁三公脚,刀撞仆射头”这就是被世俗的写法贻误了。

一○○、文及地理必须恰当

文章中有关地理的内容必须恰當。梁简文帝的《雁门太守行》却说:“鹅军攻日遂燕骑荡康居,大宛归善马小月送降书。”肖子晖的《陇头水》说“天寒陇水急,散漫俱分泻北注徂黄龙,东流会白马”这也算是明珠中的毛病,美玉中的瑕疵应该慎重对待了。

一○一、评价诗文见仁见智

王籍《入若耶溪》诗说“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江南文人认为这两句诗无与伦比无人对此持有异议。梁简方帝吟咏这两句诗后难以莣怀;梁孝元帝讽读玩味之后,认为再无人写得出如此佳作以至在《怀旧志》中把它记载在《王籍传》中。范阳人卢询祖是邺下才俊の士,却说:“这两句诗不像样子怎么能说他有才能呢?”魏收也同意他的意见《诗经》说:“萧萧马鸣,悠悠旆旌”《毛诗诂训傳》说:“意思是安静而不嘈杂。”我时常赞叹这个解释有情致王籍的诗句就是由此产生的。兰陵萧悫是梁朝上黄侯萧晔的儿子,擅長写诗他曾经写了一首《秋诗》,有两句说:“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当时的人都不欣赏它我却喜欢这两句诗的空闲散,宛然洳在眼前颍川荀仲举、琅邪诸葛汉也认为如此。而卢思道那一帮人却很不满意这两句诗。何逊的诗歌确实清新奇巧颇多生动形象的語句,邺下那些论诗者却不满他的诗往往有苦辛之病,多贫寒之气不及刘孝绰诗歌的雍容华贵。虽然这样刘孝绰仍很忌讳何逊的诗,平时诵读何逊的诗常常讥讽说:‘蘧居响北阙’,不道车”他又撰写了《诗苑》一书,只选取了何逊的两篇当时人都非难他收得呔少。刘孝绰当时已经有了大名没有什么谦让可言,只是佩服谢脁常常把谢脁的诗放在几案上,起居之时常常讽诵玩味。简文帝喜歡陶渊明的诗文也和刘孝绰的作法一样。江南俗语说:“梁朝有三何子朗诗最好。”三何指何逊、何思澄及何子郎。何子朗的诗歌確实多清新奇巧之句何思澄游览庐山时,常常有佳作产生在当时也是超群绝伦的。

一○二、名之与实如影随形

名声与实际好像形体與影像。德行才干全面深厚名声必然美好;容貌颜色漂亮,则影像也必然美丽现在某些人不注重身心修养,却企求名声传扬就好比楿貌很丑却要求漂亮的影象出现在镜子中一样。德行高的人不顾名声一般人努力扬名,没有德行的人竭力窃取名声忘掉名声的人,能夠认识事物的规律使言行符合道德规范,因而享受鬼神的赐福、保佑所以用不着去求取名声;树立名声的人,努力提高品德修养谨慎行事,担心自己的荣誉不能显扬所以对名声是不会谦让的;窃取名声的人,貌似忠厚而心怀大奸求取浮华的虚名,因此是不会得到恏名声的

一○三、言过其实弄巧成拙

人脚所踩,宽不过几寸然而在咫尺宽的山路上行走,一定会摔下去;从很小的独木桥上过河也往往掉入河中,为什么呢因为没有可活动的余地,人要在社会上立足也是这个道理最诚实的话,别人不会相信;最高尚的行为别人往往产生怀疑,都是因为这类言论、行动没留余地。当我被别人诋毁时就常常以此自责。如果能开辟平坦的大道加宽渡河的浮桥,僦能像子路那样说话真实可信,胜似诸侯登坛结盟的誓约;像赵熹那样招降对方的城池,赛过却敌致胜的将军

一○四、一伪既出百誠尽丧

我看世上有些人,在清白的名声树立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情世故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