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板投资者门槛又创新低,投资者怎么办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21世纪经济报道根据公开数据统计显示,2018年7月PE/VC机构投资新三板仅6家,投资总额不足1千万,创下近一年新低时,有人认为,这是专业机构逐步淡出新三板市场的重要信号。

无疑,当大量优质标的离开新三板的时候,也带走了一部分机构投资者。

然而,也有机构表示,这一投资数据没有显示老股转让的情况。目前老股转让价低于市场价,甚至低于定增价,部分机构在大肆扫货老股。

据Choice数据统计显示,2018年7月PE/VC机构投资新三板共6家,投资总额不足1千万,仅为0.08亿,创近一年新低,有人认为,这是专业机构逐步淡出新三板市场的重要信号。

7月PE/VC机构投资新三板的行业分布为,交运设备,医药生物,基础化工,电子设备,休闲、生活及专业服务各一家。

投资数量为972万股,不过,由于只有两家VC披露了投资总额240万元、528万元,另4家没有数据,所以统计仅为768万元。这个数据有一定的片面性。

8月8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的一位负责新三板投资的公募专户负责人表示,机构对新三板的投资有收缩,因为新三板最好的一批企业离开新三板,使得新三板市场符合PE/VC的投资思路和策略的标的越来越少。

“最近一年新三板企业新挂牌的数量在减少,特别是优质企业挂牌的数量的减少,而且优质企业离开新三板的情况也越来越多了。”上述公募专户负责人说,“不是机构不愿意投资新三板企业,事实上机构在哪里投资都是一样的,只不过是新三板可能目前符合机构投资标的和要求的企业和机会少了。”

对此,8月8日新鼎资本董事长张弛也告诉记者:“新三板的很多优质的企业陆续摘牌了,剩下的企业不是那么优质,而市场规律是最优质的企业能融到最多的资金,不是那么优质的企业融资就少。以我们已投资的新三板企业为例,现在很多也摘牌了。大量优质的企业在退出新三板,在摘牌,准备去港股或者A股,这带来了新三板整体融资额下降。”

“此外,中国上半年,尤其六七月份是市场投融资最低迷的阶段,因为相关贸易摩擦、去杠杆,经济在萎缩,所以市场缺钱,整体行业的股权投资变得没有那么活跃,所以对于新三板的公司的融资也会比较疲弱。”

“这也导致新三板很多企业融资的时候,交易不活跃,估值上不去,很多企业不愿意在这个时间点融资,所以造成市场整体投资也下降。”张弛说。

机构在2015年投资的大量的基金正陆续到期。

据Choice数据统计显示,目前市场上共有9596只新三板基金理财产品,共中4292只披露业绩,成立以来最高回报率的新三板基金达到757倍,亏损幅度最高的一只新三板基金达到96%。其中2080只回报为负或零,占比48%,2212只回报率为正,占比52%。

“目前市场中估计70%-80%新三板基金都处于浮亏状态,表现都很差。”一位机构投资者表示。

而Choice数据统计显示,2018年到期的新三板基金理财产品共175只,绝大部分成立于2015年,仅有几只成立于2016年。这些今年到期的新三板基金,仅64只披露了成立以来的业绩。其中42只成立以来回报为负,占比66%;22只回报为正,占比34%。其中亏损最多的一只新三板基金3年里亏掉了93%。

“只能看到愿意公开的那些基金的收益,不愿意公开的看不到。新三板基金整体表现肯定不好,因为2015年的新三板指数是2100点,现在是900点,指数跌了一半,在这种行情下,这些新三板基金也好不到哪里去。”一位机构投资者表示。

然而,这些到期或即将到期的基金却带来了机构最佳扫货机会。有机构人士介绍,目前有大量的老基金无法退出,在折价老股转让。

张弛表示,“我们前段时间接的一家汽车公司的老股,转让价基本上就等同于它在去年的定增价。我们最近参与的民祥医药,虽然我们参与定增,但是它也存在大量的老股转让。”

“机构愿意接老股转让的原因就是价格,因为很多投资机构有大量的基金到期的兑付压力。愿意折价老股转让,老股转让价格比市场价低,甚至比同期的定增价也会低。”

“老股转让价格大概是同期定增价的八折九折,但如果有些转让方着急用钱也出现了六折七折的情况,这个要看转让方的资金诉求的时间要求等。”张弛介绍。

张弛认为,机构在新三板的实际投资远大于披露的定增和投资数据,“投资新三板不一定是非要参与定增,还有老股转让。因为新三板比较低迷,大量的基金想退出,因此就出现了一些低价的老股转让的机会,所以很多的资金没有参与新三板起的定增,反而参与了老股转让,所以看起来定增的金额就少,似乎企业融资规模小了,其实大部分是在做老股转让。”

“今年2018年是新三板基金到期的一年,大量的基金到期,有退出需求,所以就有老股转让的需求,大量的新基金在接老基金的老股转让,而不是参与定增。”张弛说。

“我就知道在七月份,朋友的基金在新三板里完成老股转让,有几笔加起来都上亿了。机构在新三板的投资还在继续,因为机构以价值投资为主,不管在新三板还是在别的市场,只要是好的企业,机构都会去投。”

张弛表示,“现在是新三板市场低谷,整体上估值严重下滑,这是最好的投资新三板的时间窗口,因为这时候有大量的项目可以选择。”

“现在肯定是投资新三板机会,因为大量的2015年的三年期基金现在正在到期。当它们退不出的话就打折卖掉,所以说这个时候是扫货,或者说买到低价股权项目的很好的时间窗口。”

“现在有很多机构正在新三板里面投资,只是更多的机构是参与老股转让,不是参与定增,所以公开信息看不到,但是每天的交易量反映了市场有大量的交易。”

“但是成熟的机构投资新三板,都是以价值投资的逻辑为主,就是对有价值的企业,看中长期三年、五年企业的成长和利润空间,而不是看短期的套利,从这个角度来讲,现在新三板里面实际上有大量的优质标的和符合投资逻辑的项目。机构投资新三板,主要就是看价值投资,就是这个企业是不是行业龙头,企业成长性如何,团队如何,市场定位如何,门槛怎么样,竞争对手怎么样,综合判断找到行业龙头企业进行投资。”张弛说。

而一位公募基金产业投资负责人则表示,是不是投资新三板的机会,“要看未来新三板有没有合适的退出通道,如果说新三板未来有比较好的退出通道,那么现在就是个投资比较好的时机。”

为什么要做信息披露,以笔者理解,直白点说就是企业获得了公开的交易权、融资权,股东及潜在股东的范围随之扩大,因此需要有更高效便捷了解公司信息的渠道。

  2015年,新三板市场一片火热,不少投资者和机构跑步入场。然而,随后就是三板做市指数连续创出新低,并在2017年底三板做市指数跌破千点大关。昨日,三板做市指数再次创出历史新低。

  困扰市场还有流动性难题,从今年3月以来,三板做市的成交金额始终在1亿元以下。

  由于新三板市场整体下跌,且流动性骤降,不少新三板基金产品在到期退出时都遇到了问题,受牵连的不乏一些知名机构。

  券商中国记者近日获悉,多名投资者日前就某公募基金公司新三板产品向上海证监局进行了投诉。无独有偶,就在几天前北京某知名公募旗下一只名为“新三板1号”的基金因为延期清算而遭到投资者抗议,数名投资者甚至在证监会门口拉起横幅维权。

  “产品净值是0.6,却只能拿回0.22,也就是投入100万只拿到了22万。”因为缺乏流动性,新三板产品的估值一直是行业的难题。

  产品退出遇难题 知名机构遭牵连“我们买的产品是2015年4月22日成立的,合同约定两年存续期,一年延展期。去年就已经到期,做了一年展期,现在延展一年也到期了,产品正式结束。我们想把钱拿回来,但公司告诉我们现在不可能退出来,产品净值是0.6,却只能拿回0.22,也就是100万只拿到了22万。”投资者王辉(化名)向记者表示。

  记者进一步了解发现,这些投资者购买的产品是某知名公募基金新三板混合资产管理计划。中国基金业协会备案信息显示,该产品为基金一对多专户,备案日期为2015年4月22日,合同期限24个月,设立时募集资金总额为1.01亿元,成立时投资者数量为73人。

  记者拿到了上述投资者的投诉信,投诉信中提到的一点引起记者关注。这些投资者认为,该公募在管理产品过程中存在操作违约:

  关于产品期限,合同中第2页写到:本计划存续期限为2年,且封闭运作,不接受任何形式的参与和推出。如本计划存续期满2年,计划所持有股票无法及时变现,本计划可展期1年。

  合同第27页写到:前两年为投资期,后一年基本为退出期,原则上不再投资新的股票,以持有择机推出变现为主。

  此款产品2017年一季报显示:股票仓位是41.45%,二季报显示股票仓位是82.65%,新买入了多只股票。也就是产品在2年存续期满的时候又大幅加仓。三季度股票仓位是76.78%,四季度股票仓位又上升到了89.8%。展期过程中,该公募又几次加仓,甚至在2017年四季度,明明知道新三板股票不好变现,临近展期结束还有一个季度时又做了加仓。

  “把展期做成了投资期,我们觉得这家公司严重违反了合同约定。之前公司和我们开了几次电话会议,基金经理承认展期时有加仓操作,也曾表态会承担责任。我们为此来了几次上海,公司很强势,现在新三板没有流动性,他们让我们等着,说是变现以后再给我们,但变现看上去遥遥无期。”王辉说。

  记者就此事向该公募基金公司求证,公司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根据产品合同表述,“前两年为投资期,后一年基本为退出期,原则上不再投资新的股票,以持有择机退出变现为主”,对比本计划两年末及产品到期日的持仓占比,根据合同约定进行投资操作,并未大幅加仓。

  该公募还指出,受新三板的流动性和三类股东的推进低于预期等影响,新三板项目投资的退出路径较为受限。接下去公司对会积极进行项目对外交流,寻找意向股份认购方,安排意向方和公司进行接洽及尽调工作,与意向方持续沟通谈判,推进认购意向达成等一系列项目退出工作。公司会坚持对投资人利益高度负责的态度,尽全力做好产品。

  不过,记者对照该产品合同和产品季报后发现,投诉信中提到的加仓情况确实存在,“我们咨询了律师,现在准备走仲裁程序。律师也认为,这家公司确实存在违约的情况,应该可以按照第二年末产品所持资产来进行赔偿。”

  北京某公募被投资者拉横幅维权

  无独有偶,就在几天前北京某知名公募旗下一只名为“新三板1号”的基金因为延期清算而遭到投资者抗议,数名投资者甚至在证监会门口拉起横幅维权。

  记者查询中基协备案信息发现,该新三板1号资产管理计划成立于2015年4月28日,募集规模5000万元,合同期限三年,投资者数量37人。

  根据合同中的约定,该新三板基金应于2018年5月2日正式结束进入清算流程,2018年5月9日完成第一次清算工作,对账户中现金部分进行了分配,归属于各委托人比例为:19.5%。也就是说,如果是投资100万,目前拿到了19.5万元。

  根据合同规定,该公募基金应将股票卖出变现,但考虑到以上股票现市场价格较低,流动性枯竭,如立即变现会对股票价格造成较大冲击。因此,该基金提议由委托人通过表决方式,对该资管计划进行延期清算。而延期清算的议案则是,该资管计划延至2019年4月27日前完成清算,如果仍无法有效完成资产变现,需在此征询全体资管委托人。

  三板指数再创新低,产品损失惨重

  2015年,新三板市场一片火热,很多投资者和机构跑步入场。2015年4月7日,三板做市指数创出最高点2673.17点,成交额达到23.08亿元,为新三板最为辉煌的时刻,随后,三板做市指数开始一路下跌。

  2017年11月份,三板指数跌破千点大关后,便一去不回头。困扰市场还有流动性难题,进入2018年,整个三板指数的日成交金额已经不足亿元。昨日三板做市指数最低跌至861.52点,再创历史新低。

  三板做市指数一路下跌背后,多数投资新三板的基金产品损失惨重。

  据wind数据统计,1148只新三板产品有458只近期更新单位净值,其中 142只净值大于1,297只净值小于1,其中有29只产品单位净值低于0.6。数据显示,共有129只产品公布了今年以来的业绩回报,但其中98只都为负收益,占比高达76%,有9只产品今年以来的亏损幅度更是超过50%。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wind数据统计,目前公布净值的产品中最低的为申万宏源宝鼎新三板1号集合资产管理计划,目前净值为0.0315,今年以来亏损高达95%。中基协的备案信息显示,该资管产品2015年4月10日,到期日为2018年4月9日,产品规模为9900万元,成立时共有57个投资者。

  再来看看三板指数巅峰时期,也就是2015年的4月、5月和6月,1148只新三板产品中有430只产品在此期间成立,占比达到37.5%,成立当时三板指数仍在1600点以上,一部分产品已提前清算,但仍有不少产品的合同期都是2年或者2+1年,也就是如今这个时点正是合同到期日,而这些产品普遍大幅亏损又遇到流动性问题,面临退出难题。

  数据显示,6月份至年底,将陆续有25只基金产品到期。

  缺乏流动性,估值成行业难题“因为缺乏流动性,新三板产品的估值一直是行业的难题。”深圳一家参与新三板投资的基金经理告诉记者。

  例如上述投诉信中的新三板产品,如果用市值法来评估,净值为0.6,但目前却只能拿回0.22,也就是100万只拿到了22万。

  “大部分情况下,新三板产品的净值都是虚的,而且利用市值去计算的净值并不能代表产品的实际净值。”该基金经理表示。

  由于新三板交易极为不活跃,都是协议转让,流动性很差。例如,此前市值最大的新三板股票中科招商有时候股价是20元,有时候1-2元,甚至几毛钱、几分钱,股价并不能反映真实价值。所以,行业目前对于新三板的估值普遍采用成本法,也就是按买入成本和最终卖出的价格去计算,不考虑中间的价格波动。

  “即使有价格,因为没有流动性,也没法成交。所以净值确实不好估计,最终都要看标的实际卖出去的价格。”该基金经理表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新三板投资者门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