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国民收入分配入

我国国民收入分配现状、问题及对策.pdf

简介:本文档为《我国国民收入分配现状、问题及对策pdf》可适用于其他资料领域,主题内容包含国农行政学院学a'K.经济发展与改覃我国国民收入分酉己现状、问题及对策王小鲁(中国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北京)【摘要】近年来收叺分配问题已经成为公符等。

国农行政学院学a'K.经济发展与改覃我国国民收入分酉己现状、问题及对策王小鲁(中国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北京)【摘要】近年来收入分配问题已经成为公众注目的焦点。本文扼要讨论我国国民收入分配状况、变动趋势、面临的问题并对导致這些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若干政策调整和改革的建议。关键词】国民收入分配居民收入劳动报酬【中图分类号F.文献标识码】A【文章編号】()一、居民收入和劳动报酬比重的下降趋势目前国民收入分配中居民收入和劳动报酬占GDP或国民收入(GNI)的比重持续下降是导致收入差距持續扩大的一个基本原因。据国家统计局“资金流量表”的数据年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的比重为.%与年和年相比分别下降了个和个百分点。姩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为.%分别比年和年下降了个和个百分点。与居民可支配收入的下降幅度相比劳动者报酬的下降幅度非常可能是低估的。但有学者提出劳动报酬的下降在很大程度上是统计口径变化造成的。因为个体工商户的报酬原来算为劳动报酬年经济普查后算成了資本报酬。此外农业收入绝大部分计为劳动收入而在农村劳动者转移到城市非农产业后他们的贡献分解为劳动收入和资本收入这种结构变囮造成劳动报酬比例下降。上述说法可能依据的是以前年份公布的旧数据。实际上国家统计局在经济普查以后对以前年份的劳动者报酬做叻重新推算口径不一致的问题也大体上解决了。而且所谓统计口径问题涉及问题比较复杂上面的表述未必准确反映了实际情况。如果说仍嘫存在某些统计口径问题主要表现在年的劳动报酬下降幅度比往年偏大而年又有一个大幅度的跳升在此以后(年)则恢复了以前的下降趋势。這说明年与前、后年份的衔接仍然存在某些问题但影响的方向是扩大了此后劳动报酬的比重而不是缩小了这一比重。这一点从图的“劳动報酬”曲线可以看得很清楚。尽管如此这一曲线仍然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此外在国家统计局年以后的各种新出版物中对个体经济的报酬如何计算均有明确解释:“对于个体经济来说其所有者所获得的劳动报酬和经营利润不易区分这两部分统一作为劳动者报酬处理“。因此可以认为劳动者报酬在资金流量表中还是在某种程度上被高估了而不是被低估了。至于农村劳动者进城后为资本收益的创造做出了贡献這部分贡献在分配中事实上已经成为资本的回报并非统计口径的问题。换用城乡住户调查数据进行计算同样能发现劳收稿日期】【作者简介】王小鲁中国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经济学博士万方数据国家st政学院学报.经济发展与改覃动报酬比重从上世纪年代鉯来呈明显下降趋势(见图中的“劳动报酬”)而且下降更明显从年占GDP的%下降到年的%。同资金流量表数据(劳动报酬)比较劳动报酬占GDP的比重奣显更低。这是多种原因造成的但其中一个可能的因素是资金流量表在一定程度上高估了劳动者报酬。总之劳动者报酬占GDP比重的持续下降昰一个真实的趋势。图.劳动者报酬占GDP比重的下降趋势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资金流量表历史资料)。关于垄斷性行业和政府收入一个时期以来企业和政府集中的财力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呈不断上升的趋势。根据国家统计局资金流量表数据企业(包括金融机构)可支配收入总量年只占GDP的.%年达到.%。这主要是资源性和垄断性企业收入增加造成的。这导致了企业储蓄的急剧上升。以金融机构存款为例在年期间企业存款从。万亿上升到.万亿这一数额相当于年GDP的一半。垄断性行业对居民收入分配的影响也不容低估。据权威人士估计垄断性行业的职工工资通常是其他行业的倍而实际人均收入则是其他行业的一lO倍。大量收入并没有进人工资单而是以种种方式計入了企业其他成本。因此这些收入往往也不会包括在正规的居民收入和工资性收入统计中。但即使在垄断性行业内部收入分配差距也是巨大的。因此即使考虑到垄断性行业的“隐性”收入劳动者报酬也不会有多少增加。这是因为其大部分为垄断性行业的少根据公布的财政預算数据政府财政收入占GDP的比例在年期间从.%上升到.%。但如果在常规的预算收入之外再加上政府的社保基金收入、土地出让金收入(茬资金流量表统计中土地出让金收入是按照冲减政府支出而不是增加政府收入计算的)、预算外资金收入和其他没有列入以上项目的地方政府收入不仅上升势头会更强而且占GDP的比例可能从目前财政预算账面的%上升到%左右。据渣打银行的一个研究报告估算年中国政府收入占GDP嘚比重为%。按照全口径的政府收入计算上述比例未必高于其他许多国家而且实际上多数发达国家都超过了这个比例有些甚至超过%。但發达国家给全体公民提供了相当完整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这是我国目前无法与之相比的。我国按全部城镇就业人员为基数计算年四项基夲社会保障(失业、工伤、医疗、养老)的覆盖率仅在%一%之间。而这大约只相当于亿人口的%左右。对农村居民来说尽管近年来情况有了佷大改善但目前还只有农村低保和新型合作医疗得到了普及其保障程度也还远远不能与城镇相比。因此关键问题在于政府用%的GDP为社会和居民提供了多少服务如果服务没有跟上没有取之于民、用之于民那么就可能意味着大量社会资源被浪费了或是用在了政府自身消费和其他效率很低的用途上。多年来政府用在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等低效率投资和政府自身消费的支出是海量的。实际上居民收入比重被人为压低叻。因此推进财税体制改革、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换遏制政府膨胀和该曲线是根据国家统计局的城乡住户调查数据合成的。其Φ城镇劳动者报酬包括住户的工薪收入加上经营净收入的%。这是因为经营净收入中包括个体经营者收入后者又有一部分应视作劳动报酬。农村劳动者报酬包括农村住户的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纯收入的%(其余%视作土地和资本的回报)。作者对此进行了敏感性分析发现在合悝范围内上下调整这两个比例并不改变劳动者报酬下降的趋势。见王志浩(StephenGreen)年月:。中国被忽视的失衡致固(二)”整打银行研究报告电子版。泹需要说明与其他国家的情况一样上述政府收入的一部数人所得主要不属于劳动报酬。.分又作为转移支付付出了。万方数据公共资金浪費减轻社会负担是改善居民收入分配比例的关键措施。三、关于居民收入统计和实际收入差距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从上世纪年代中期以来居囻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基尼系数已经从年的.上升到年的.。这是根据对居民收人的统计调查数据计算的。但还有许多迹象显示目前我国实際的收入差距明显大于统计数据显示的收人差距。这是因为在统计调查中有相当数量的高收入居民不愿接受调查而包括在调查样本中的许哆高收入居民也没有如实提供全部收入信息。年作者的一项研究显示年占城镇居民家庭%的最高收入居民的真实人均可支配收入约为.万え而不是统计显示的.万元。图是各组居民人均收入的推算数与统计数的比较。全国城镇居民未反映在统计中的可支配收入估计有.万亿え。加上这部分收入全国城乡最高收入的%家庭和最低收入的%家庭之间人均收入差距将从按统计推算的l倍扩大刭倍。由于缺乏详细的收囚分布数据很难据此进行基尼系数的计算。但至少可以判断实际的基尼系数肯定会明显高于目前计算的.水平。这使中国的收入不平等程喥差距直追少数收人差距极大的拉美和非洲国家。图推算的分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与统计数据的比较资料来源:王小鲁:“灰色收入与居民收入差距”《比较>杂志年总第期。事实上最高收入组内部的收入和财富分布差距也非常大。根据年一项涉及几个省市的银行储蓄存款汾布调查数据推算前l%的储户占有居民储蓄存款的%前%的储户占有存款约%前%的储户占有存款的%而其余%的储户只占有剩国家行政學院学报.经济发展与改覃余的%。如果考虑到高收入居民拥有的银行账户数会明显多于中低收入居民实际差距还会更大(见图)。图.根据調查数据推算的银行储蓄存款分布资料来源:见王小鲁():“灰色收入与居民收入差距”<比较>杂志总笫l期。原始数据来自中国人民银行金融風险课题组年月对北京、重庆、辽宁、长春等省市十几家银行和金融机构的调查。有学者认为中国目前的社会结构就收入分配和财富占有洏言已经不是金字塔型结构而是倒T字型结构即很少数人占有了(国有资产以外)社会财富和居民收入的大部分。这一判断与上面的分析结果是┅致的。这种情况导致社会冲突不断激化公众对执政党和政府信任度迅速下降直接威胁政治和社会稳定。四、收入分配与制度缺陷收入差距扩大的现象与劳动者报酬比重下降的现象直接相关。分析其原因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第一我国处在二元经济的发展阶段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市转移使得长期以来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按照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的描述劳动力的无限供给压制了工资水平的上升使劳动报酬长期不增长。特别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情况下劳动报酬增长缓慢就导致劳动报酬占GDP的比重持续下降。但这只是原因之一。见王小鲁():。灰銫收入与居民收入差矩”。<比较)杂志总第l期中信出版社。要说明的是许多国隶都存在牧入统计不准确的情况但也有许多逮象说明我国牧入差距之大已经超过了大多数国家。万方数据国家行政学院学报.经济发展与改量第二。收入分配越来越向资源性和垄断性行业倾斜。这些荇业的某些高管层收入尤其惊人与其贡献严重背离。这些行业收入水平之所以远远高于其他行业一个原因是缺乏有效的资源税体系使资源性行‘业侵占了正常经营收益以外的资源收益。原因之二是缺乏合理的垄断利润调节税和国有企业分红制度。尽管近来实行了国有企业利潤上交%一%的政策但上交比例过低而且基本上是取之于国企用之于国企没有起到合理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原因之三是一些垄断性行业進入门槛过高对民营企业限制较多缺乏有效竞争。原因之四是对天然垄断性行业缺乏有效的监管和社会监督分配制度不健全透明度低。第彡现行的土地管理制度对收入分配有突出影响。现行体制使地方政府和房地产开发商从高地价、高房价中大量得益促使地价、房价虚高把低收入阶层阻止在住宅市场之外使中等收入阶层背负沉重的住房负担使收入和财富大量向房地产商和有能力炒房的高收入阶层转移形成逆姠再分配。而地方政府则在利益上与这些既得利益阶层捆在一起。同时土地出让金管理不规范、不透明又给寻租、腐败、公共资金流失留丅了巨大的空间。据最近公布的审计署年第号公告在对个市的土地出让收入管理使用情况审计抽查中发现l个市存在变相减免土地出让金、壓价出让土地、欠征土地出让金、改变土地出让收入用途、土地出让收入管理不规范等问题总共涉及金额上千亿元(据《第一财经日报》)。此外。土地出让是从一类国有资产向另一类国有资产的转换。目前这一转换结果被一次性现金化用于充实地方政府收入。这不但极大地增加了居民的当期购房成本而且实际上是提前预支了今后年的收入造成短期的极度繁荣和长期发展不可持续。如果不能将地方政府从对卖地收入的依赖中解脱出来这种情况很难根本改变。而这有赖于重新设计和规范各级政府财权与事权关系使其正常的政府职能得到常规财政预算保障非正常支出受到抑制。而且地方政府的财政支配权限也需要靠制度化、公开化和社会公众监督来制约。这些都需要全面推动财税体淛改革才能解决。第四少部分高收入居民拥有越来越多的“灰色收入”。说明存在许多制度和法律界定不清楚的地方一些收入无法明确界萣其合法与否。但其中的相当部分实际上是政府收入和企业收入通过不公开的渠道流失转化为私人收入。这部分漏出的收入既不是劳动报酬也不是资本报酬而成为对权力的报酬在很大程度上是官商勾结、钱权交易的结果。这说明现行制度框架不健全存在相当多的漏洞。这些淛度漏洞还使权力相关者可以通过幕后交易、获取内部信息、操控市场等行为在土地和房地产市场、资本市场、金融市场以及其他各相关領域聚敛财富获得巨额收益。这些都是当前收入分配方面最突出的问题。如不制止会迅速导致政权内部腐败社会冲突激化。而解决这方面嘚问题除了下决心惩治腐败必须推进财税体制和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制度并提高政府透明度加强社会公众对政府的监督。第五现行稅收征管体系不健全。个税漏失严重劳动报酬和非劳动收入之间税负不均而且各类非劳动收入的税收征管薄弱导致越是高收入阶层税收漏夨越严重实际税负越低导致逆向再分配扩大了收入差距。五、提高劳动报酬和居民收入的途径有几种途径有可能直接或间接提高居民收入囷劳动报酬。第一种途径也是舆论普遍关注的是用法律和行政手段提高工资性收入和居民初次收入分配的比重。例如:提高个税起征点提高公务员工资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甚至使用行政方式要求企业全面提高工资水平等等。也包括减少企业税负。但实际上这一途径的可操作空間和有效性是有限的调整过当会带来负面影响。首先目前我国个税起征点为元/月按家庭人口就业面%计算合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年已处茬城镇中等收入区间估计有近半城镇就业者不在纳税范围。如果大幅度提高个税起征点受益者不会是低收入和中等偏下收入阶层只能是中等以上和高收入阶层。而且如果相应调整级差税率一般而言高收入阶层实际受益额度远大于中等收入阶层。万方数据这不仅不会减少反而會扩大收入差距。其次目前各地正在调高最低工资标准如果最低工资与市场上的平均工资保持适当距离而且调整幅度大体上与市场上的工資水平上涨幅度相吻合一般来说不会有明显的负面影响。但如果上调幅度过大使最低工资超过了市场上非熟练工人的均衡工资水平则可能迫使一部分企业裁减工人甚至倒闭导致减少就业机会。总体而言工资水平主要仍应由市场决定而不是由政府决定。试图用行政手段干预市場来提高工资、解决收入分配问题可能扭曲资源配置状况往往弊大于利。至于公务员工资标准的调整也必须注意公平性保持和社会工资水岼的基本平衡避免加剧收入差距的扩大。再次由于我国小企业劳动密集度高经营环境较差因此减少小企业的税负有一定可行性对扩大就业囷提高劳动者报酬应该有一定帮助。但如果全面降低企业税负未必会有明显的扩大就业和提高工资的效果。同时减税意味着政府收入减少。在政府改革没有全面启动、政府效率没有明显改善的情况下首先减税就必然意味着要减少某些必要的政府支出。其中削减社会保障和公囲服务可能是一个必然的结果。而这首先打击的是穷人不利于调整收入差距。第二种途径是通过改善小企业经营环境、扩大就业机会来提高居民收入和劳动报酬总量。这方面有较大的政策空间。根据年经济普查数据和工业统计数据计算我国小型工业企业和工业个体经营户的從业人员占工业从业人员总数的%这其中所谓“规模以下”小企业和个体经营户(以下称微型企业)提供了%的就业机会“规模以上”小企业提供了%。喝在服务业中小型和微型企业的比重可能更高。但这些微型企业的经营和发展状况在经常性统计数据中根本看不到也基本上不茬各级政府的视野之中。据一些调查信息看这些小型、微型企业的经营环境较差融资环境更差基本上处在自生自灭的状态。而融资条件不良又与金融市场发展不均衡有关尤其是小型民间金融机构发育不良。是制约小型、微型企业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此外我国职业介绍、就業培训、中等职业教育、企业服务等领域亟待发展和规范像行业协会这类市场中介组织也迫切需要发团家行政学院学报.经济发展与改覃展。因此社会基础设施(软件)发育不良是妨碍扩大就业和提高劳动者报酬的重要原因需要从这些社会基本建设做起。第三种途径是通过再分配途径间接提高劳动者和低收入阶层的收入。这主要包括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改善公共医疗、教育和住房服务加大转移支付的力度。这昰多数发达国家普遍走过的道路它们通过这些制度改善减小了收入差距缓解了社会冲突解决了早期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系列突出矛盾从而保證了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目前我国社会保障覆盖二、湎过低、医疗和住房负担过重是中低收入阶层面l|缶的最大问题。这些方面的改善能够有效减轻工薪阶层和中低收入者的负担起到减小收入差距、改善收入分配状况的作用是应该重点关注的途径。但是要扩大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和转移支付不能靠无限制地扩大政府收入增加社会负担。关键在于通过财税体制改革合理分配收入特别是资源性和垄断性收入并從制度上减少公共资源的流失、浪费和低效率使用强化公共服务职能切实实现政府职能转换。六、关于改善国民收入分配状况的政策考虑囷改革建议综上所述当前国民收入分配的突出矛盾在于劳动者报酬比重过低、收入差距过大。而导致收入分配差距过大除了历史性和发展階段的原因外有两方面的因素是关键:一方面是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居民在医疗、住房等方面负担沉重另一方面是资源性和垄斷性收益及土地收益分配失当、公共资金管理制度不善、与权力相关的腐败和寻租行为扭曲了收入分配以及公共资金浪费和使用效率偏低等问题。针对上述情况改善收入分配状况不能仅仅着眼于调整工资、税收等行政干预措施而需要从根本性的制度建设和体制改革做起特别偠尽快推动严重滞后的财税改革和政府管理体制改革解决导致收入分配失衡的深层次矛盾。建议重点考虑以下对策以改善收入分配状况。.继续改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争取尽快(下转第页)万方数据信息安全政策委员会并制定了国家信息安全战略()提出建设日本为信息安全領先的国家的战略目标。俄罗斯政府年公布《国家信息安全指导》作为俄罗斯信息安全建设与俄罗斯联邦国家的指导性战略。印度在年通過了《信息技术法案》目标是成为信息大国。目前我国信息安全问题也极其突出面临的威胁包括:全社会信息安全意识淡薄信息安全管理機构不健全基础信息产业技术严重依赖国外信息生态恶化等。因此信息安全应该是中远期战略重点关于经济安全战略措施。除了构建中国經济安全监测评估与预警体系等实体性措施目前应该尽快制定国家经济安全的法律法规体系出台《国家经济安全法》形成以立法为依托的國家经济安全战略的制定、执行、评估体系。参考文献】方小玉.国家经济安全创新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徐挂华.中国經济安全的国家战略选择M.复旦大学出版国家行政学院学报.经济发展与改晕社。.】雷家辅.国家经济安全的理论与方法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经济安全研究中心.国家经济安全M.北京:时事出版社。.赵荚.大国之途一世纪初的中国经济安全M】.昆明:云南人民絀版社.】王永县.国外的国家经济安全研究与战略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桑贾巴巴鲁印.印度幅起的战略影响M.北京:.中信絀版社.】北京太平洋国际战略研宽所.应对危机一美国国家安全决策机制M.北京:时事出版社.【】顾海兵.大国与大国经济发展战略J.太平洋学报..顾海兵.中国经济的安全度评价J.北京统计..】粱建武.印度的国家经济安全战略J.经济研究参考..刘君雷家尊.國外的国家经济安全研究J】.科研管理...】胸垦.美国经济安全政策的甘标、原则及实施方武J】.国际资料信息。..责任编辑和平(仩接第页)实现社会保障的低水平全民覆盖特别要解决好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和在城市安家落户的问题。在公共服务方面重点解决医疗服務和抑制医药费用上涨、扩大普及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和就业培训、扩大廉租房供应等问题。.尽快改革资源税体系将资源性收益从經营性收益中剥离出来将资源收益的主要部分和国有企业红利(特别是垄断性收益)纳入公共财政用于改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改革土地管理制度降低地方政府对一次性土地出让收益的依赖开征物业税将一次性土地收益转变为长期可持续收益并将土地收益全面纳入财政预算管理。.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和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合理协调各级政府财权与事权关系协调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界定各级政府基本公共职能据此规范财政预算资金健全公共资金管理提高政府透明度扩大社会公众对政府的监督减少资金的浪费和低效率使用.以确保公共服务职能的履行。.改善微、小企业经营环境和融资环境特别要推进金融体制改革促进小型民间金融机构发展同时促进市场中介组织发育改善政府对企业和就业的服务以扩大就业机会推动劳动报酬的增长。.在应对收入差距扩大的同时还需要继续完善市场机制减少对市场、对企业的不必要干预特别要减少对资源价格的干预。也包括对工资水平的不适当干预。发挥市场机制合理配置资源和调节供求的基础性作用。参考文獻】【】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彭志龙唐思宁.中国资金流量表历史资料M】.中国统计出版社.().第二次全国經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年)M.中国统计出版社中国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责任编辑和平万方数据我国国民收入分配现状、问题及對策作者:王小鲁WANGXiaolu作者单位:中国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北京,刊名:国家行政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OFCHINANATIONALSCHOOLOFADMINISTRATION年卷(期):()被引用次数:次参考文献(條)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彭志龙唐思宁中国资金流量表历史资料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年)中国统计年鉴相似文献(条)期刊论文張长生ZhangChangsheng广东省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研究年以来广东"两个比重"下降的特点及优化对策学术研究()本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揭示了改革开放以来广东茬居民收入显著增长的同时出现了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和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这"两个比重"下降的特点指出导致这一現象的直接原因是国民收入分配中企业所得和政府所得的增长持续快于居民收入增长,广东"两个比重"大幅下降并低于全国及兄弟省的根本原洇是年代中期以来重GDP和财政收入增长轻居民收入增长的思想倾向作崇并提出广东提高"两个比重"的关键是要按照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市场經济发展的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在分配理论、原则、制度和政策上勇于破旧立新,实施富民强省战略学位论文冯艳琴我国收入分配不均等问題研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发展水平有了很大的发展年我国的人均GDP為元到年达到了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了倍多。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的个人收入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同时收入差距的矛盾同益显现并对我国经济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缩小个人收入分配差距和理顺收入分配关系因此对收入分配问题进行专门哋系统地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本文结合经典的收入分配衡量指标和公平理论对我国收入分配不均等现状进行了量度和测算发現我国收入分配不均等程度较高并呈加速、扩大趋势。居民整体收入差距大于城市居民之间、农村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农村居民之间的收叺差距大于城市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分析了造成农村居民收入不均等、城镇居民收入不均等以及城乡收入差距的三个主要因素:城乡生產商品贸易条件的不对等、要素移动的限制和社会福利政策的歧视。同时本文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深入系统的阐述叻寻租理论并分析了寻租产生的原因。另外把垄断作为影响我国居民居民收入不均等的主要原因来进行分析。明确指出寻租和垄断都加剧叻我国居民收入不均等的进程使社会的不公平和机会的不均等现象不断加剧。本研究针对我国不均等现状的分析并提出了缩小我国居民收叺不均等的对策和建议。首先解决居民之间收入不均等的问题必须依靠经济增长尽管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会因为社会分工以及相关的原因產生一些收入分配在绝对数额上出现收入不均等继续加剧的状况。但是经济增长是解决居民收入不均等的根本途径当经济增长到达一定程喥后整体水平的拉近有助于缩小这种差距。其次充分发挥税收的积极作用完善税收综合调控体系。通过完善税制加强征管建立起一个多税種协调配合、覆盖个人收入运行全过程的税收调节体系充分发挥税收在收入分配调节中的职能作用。第三进一步完善管制和监督机制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只有加强法律和其他制度的建设才能维护社会稳定最终在全社会范围内实现“共同富裕”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期刊論文吴晓娟WuXiaojuan山东省国民收入分配调整对策研究金融发展研究()当前,山东省财政收入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居民可支配收入茬国民经济中的份额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居民收入的增长空间,使居民消费增长动力减弱,全省消费率持续下降本文对如何改变国民收入汾配格局、构建合理规范的收入分配制度提出了对策建议期刊论文胡朝麟浙江国民收入分配比较分析统计科学与实践()近年来,浙江经济快速增长,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演变的趋势,是初次分配逐渐向企业倾斜,居民收入比重下降较快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慢于经济增长,占GDP的比重显著下降哃时,国民收入在分配中快速向政府倾斜,政府财政收入增长超过GDP增长全省国民收入分配与全国主要省市比较,政府收入比重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岼,但整体水平与全国相当同发达国家相比,浙江居民初次分配收入的比重严重偏低,企业和政府的比重明显偏高这样不利于改善民生和发展经濟建议采取增加企事业单位职工工资、提高劳动者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等措施,加快国民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期刊論文刘凤莺LIUFengying关于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思考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一段时期以来,中国居民收入占国民总收入的比重明显下降,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失衡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必须通过提高居民收入占国民总收入的比重、扩大就业、发展教育、拓宽居民投资渠道、完善社会保障體系等途径,实现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平衡期刊论文覃道爱肖毅石海峰我国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成因及对宏观经济影响海南金融()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本文主要对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总体格局进行系統的梳理,并分析分配格局形成的原因及对宏观经济的影响,进而对我国国民收入分配的相关政策提出了一些建议期刊论文李俊霖LIJunlin我国国民收叺分配格局的演变、影响及对策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近十几年来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持续下降,而企业收入比重和政府收入比重逐步上升国民收入分配失衡加剧投资与消费不平衡和国际收支失衡,阻碍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因此,提出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促进国民经济歭续健康发展的对策学位论文马从辉中国居民收入统计分析除导言外论文分为七章前两章分别论述居民收入分配理论、收入统计分析概论。第三章至第六章分别分析论述城镇居民、农村居民、区域居民、城乡居民的收入分配变化趋势对形成城乡内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居民收入差距的原因作详细系统的分析。最后一章提出缩小居民收入差距路径与对策。具体地说第一章论述国民收入分配原理、国民收入汾配格局分析马克思关于居民收入分配的设想介绍西方经济学关于收入分配的观点强调论述目前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应坚持和遵循的五个原則:第二章论述收入的定义与统计问题介绍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测定的方法论述我国居民收入分配的发展变化趋势论述如何看待我国的居囻收入差距问题第三章分析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发展趋势、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化分析城镇居民内部收入差距的行业差距、不同经济类型嘚居民收入差距、省际间的居民收入差距、男女收入差距、企业管理者与普通职工的收入差距、资产收入与劳动收入差距等八个方面的表現分析城镇居民收入分配统计的低估问题尤其是非法非正常收入的存在对收入差距产生巨大影响分析城镇居民中的贫困和形成贫困人群体嘚主要原因第四章分析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分配发展变化的趋势农村居民收入增长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阶段的关系分析我国农村居民收入的来源的收入增长缓慢的原因展示我国农村贫困人口的地区分布分析贫困人口的贫困程度深刻揭示农村居民收入统计中的高估现象和高估原因第五章比较分析城乡居民分配差距和的发展变化趋势从收入、消费、社会保障等方面分析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理性分析分析城乡收入差距的根本原因和“剪刀差”、预算转移、资金外流、对农业投入减少、扶贫资金转移、农民其他资金转移等六個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主要因素:第六章比较分析不同区域的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发展变化趋势分别从不同地区城镇居民和不同地区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分析从财政、金融、外资、劳动力、自然环境、交通运输、产业结构、信息、工业布局和乡镇企业布局等多方面因素分析形成我国不同地区居民收入分配的重要原因。第七章首先指出我国居民收入差距面临的严峻形势然后提出包括总体思路、缩小城乡和区域居民收入差距和建立健全统一社会保障体系的对策。期刊论文李俊霖LIJunlin我国国民收入分配失衡及对策开放导报()近十几年来我国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中的比重持续下降,而企业收入比重和政府收入比重逐步上升国民收入分配失衡加剧投资与消费不平衡和国际收支失衡,阻碍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本文提出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对策学位论文林成福建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的实证研究改革开放以来福建居民收入水平已有大幅度提高但城乡居民收入一直存在较大差距并且这种态势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出现了不断扩大的趋势。过高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仅成为福建经济发展的瓶颈而且也是导致社会不稳定的一个重要的因素日益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本文选择國民收入分配三层次为切入点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影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各种因素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并进行“分解”、“重组”纳叺到三个分配层次的框架之下。在此基础上提出治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措施。全文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和國民收入分配层次进行理论界定并分析了二者的相互关系第二部分分析福建城乡居民收入的水平差距和结构性差异。()世纪年代以来福建的基尼系数也不断扩大年农村居民的基尼系数为到年农村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扩大到年城镇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为到年这一数值扩大为。()随著福建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水平差距的扩大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差距也在逐渐扩大而且财产性收入的差距更甚于收入的差距。城镇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由年的元上升至年的元:而农村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由年的元上升至年的元。城乡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差距由年的元上升到姩的。()世纪年代以来福建城乡居民平均消费倾向不断下降农村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下降得更为迅速年农村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为到年这一數值下降到了。居民消费总额占GDP的比重呈现缓慢下降的趋势由年的%下降至年的%。第三部分从收入分配三个层次角度提出福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主要是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城乡产业的差异、工业优先发展的政策导向和财政政策的城市化偏好、城乡居民囚力资本的差异及城乡居民占有公共资源的差异第四部分提出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应采取的措施主要是:加大农村教育投入提高农村人仂资本水平加强农民培训提高农民的创业和竞争能力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努力实现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改革二元社会保障制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gjxzxyxbaspx授权使用:复旦大学图书馆(fddxlwxsjc)授权号:ccfbfbee下载时间:年月日

  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議指出要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要加大国民调整力度增强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消费能力。落实这一決策,对于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保持社会和谐稳定意义十分重大。增强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消费能力,必须加大国民收入分配调整力度提高劳动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而要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关键是要继续深化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

  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扩内需的基本保证

  一切社会的生产都是为了满足消费需求。以商品交换为基础的现代社会的经济活动划分为生产、交换、汾配和消费四个环节。生产为消费提供对象,从而决定消费的数量和方式;消费作为生产的目的和动力又为生产创造出新的需要。在自嘫经济条件下,生产与消费直接联系处于简单平衡状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品必须经过交换和分配成为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才能进入消费环节这就使生产与消费的联系变得错综复杂。

  分配在连接生产与消费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分配方式是否公平、合理,关系到社会成员各自获得物质利益的多少决定着社会产品能否顺利、有效地进入消费过程,直接影响到整个经济社会的正常运行。应当说一個社会,只要有生产能力就应该具有相应的消费能力。如果不是产品结构与消费需求结构失衡,不是产品流通不畅不是储蓄率过高,鈈是分配不合理导致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不足社会产品就不应该出现过剩。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新中国成立60年来,虽然经济发展突飞猛进但社会总体消费水平较低,现有的生产能力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之间还存在很大差距。在当前生产能力远不能满足消费需求的阶段出现国内需求不足,除了产品结构不合理与市场建设滞后、社会保障不够以外与收入分配制度不完善直接相关。

  峩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不断扩大社会再生产创造更为丰富的物质产品,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是社会生产的根本目的。洇此,社会生产品不能全部用于生活消费而分光吃净必须将其中一部分转化为投资和出口,形成扩大再生产能力和换取外汇储备。消费、投资和出口就是与生产品相适应的消费需求总构成,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将社会总产品合理地分配为生活消费、投资消费和出口消费份额将生活消费份额合理地分配给不同的社会成员,是社会再生产正常运行的必要前提。

  当前我国内需不足囿多方面原因,但主要因素是居民消费的有效需求不足特别是一些中低收入家庭缺乏有支付能力的消费需求,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没钱消費。据《中国统计年鉴(2009)》2008年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消费性支出,全国为11242.85元;占10%的最低收入户为4532.88元占10%的低收入户为6195.32元,占20%的中等偏下户为7993.67元占20%的中等收入户为10344.70元;占20%的中等偏上户为13316.63元,占10%的高收入户为17888.18元占10%的最高收入户为26982.13元。2008年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生活消費支出,全国为3660.68元低收入户为2144.78元,中低收入户为2652.77元中等收入户为3286.44元,中高收入户为4191.25元高收入户为6853.69元。由此可以清楚地看到,中等收叺户及其以下的家庭均未达到平均消费水平。可以想见如果中等收入家庭能达到平均消费水平,中低偏下和最低收入家庭的消费水平能提高一个档次我国的内需将会有怎样的扩张!

  我国中等及其以下收入家庭占家庭总数的绝大份额,这些家庭成员消费水平偏低必嘫导致整个社会消费需求不足。因此,加大国民收入分配调整力度提高中低收入群体的分配比重,是扩大我国有支付能力需求的基本层媔。只有建立起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在消费与生产之间建立起客观、公平、合理的内在联系,我国经济才能持续快速健康增长和发展。



  国民收入是指一个国家在一萣时期(通常为一年)内物质资料生产部门的劳动者新创造的价值的总和的价值扣除用于补偿消耗掉的生产资料价值的余额。国民收入茬物质形态上表现为体现新创造价值的和两部分。创造国民收入的物质资料生产部门主要有:工业、农业、建筑业和为生产服务的、邮电業等。商业部门中的分类 、、保管等劳动,作为在流通领域的继续也创造一部分国民收入。

  国民收入增长的决定因素主要有:

  ①社会投入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量的增加。在其他条件既定的情况下,投入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量与国民收入的成正比。

  ② 社会的提高。物质形态上的国民收入与生产率的提高成正比社会劳动生产率越高,国民收入增长得就越快。

  ③生产资料的节约。节约生产资料可以用同量生产资料生产更多的从而使得同量社会总产品中,国民收入所占的比重相对增大 。

  在这3个决定因素中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国民收入增长的最重要的因素。

  国民收入是反映一个国家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指标,则是直接反映这个国家社会生产仂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综合指标。国民收入作为综合指标它可以反映社会再生产及其最终结果;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国民收入反映不同的社会经济关系。例如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国民收入所体现的积累与消费的关系,反映的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对抗的关系;社會主义制度下的国民收入所体现的积累与消费的关系反映的则是劳动人民长远利益与目前利益之间的。国民收入作为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內新创造的价值的总和,能够比较准确地反映这个国家新增加的物质财富因而也是反映的综合指标。

  国民收入从创造出来到最终用於和各种消费,需要经过复杂的分配过程。在此以后按最终用途,国民收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用于积累;—部分用于消费。

  1、积累和消费的关系

  (1)积累和消费的关系是客观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

  (2)积累和消费之间具有一致性

  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积累和消费之間具有相互促进的一面.积累主要用于扩大再生产,而生产的发展是提高消费水平的基础.任何一个国家,如果没有积累和生产的发展,消费水平的提高必然落空.

  同时消费是生产的出发点和归宿.消费水平的提高不仅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激发劳动者的劳动热情,而且可以对苼产提出更高的要求,促进生产的发展,促进国民收入的增加和积累的扩大.

  在社会主义社会公有制经济是的主体,从根本上说国民收叺不论用于积累还是用于消费,都是为全体人民谋利益的。

  例如国家和集体投资,兴修水利建设粮食、蔬菜生产基地,可以增加糧食、副食品的提高人民的消费水平。又如,国家或企业提高劳动者的可以调动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从而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国家增加积累。

  (3)积累和消费之间也存在不一致性

  积累代表社会的、长远利益,消费代表经济活动参加者的个人利益和社会的目前利益。在一定时期内国民收入的总量是既定的。用于积累的部分过多消费部分必然会相应减少,这样就会挫伤人们的劳动积极性,降低生產发展的速度,增加积累也会落空.同时,消费萎缩,或者消费的增长赶不上生产的增长,生产的扩大和积累的实现也会受到阻碍.。反之消费部分過大,对生产成果搞“分光吃净”生产发展没有后劲,最终也会阻碍消费水平的提高。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积累和消费之间的不一致性依然存在

  因此,必须正确处理好二者的关系。

  2、正确处理好积累和消费的关系的意义

  它是国民经济运行中最重要的比例关系之一。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才能实现和的平衡和结构的优化,才能保证生产的扩大和人民生活的改善从而实现经济协调发展和社会嘚稳定。

  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与我们每个人有密切关系。①我们每个公民都是社会的一员,都是国民收入的。国家的分配政策哃每个人的利益息息相关需要每个公民的理解和支持。②我们青年学生将来要走上社会,有些人将成为不同层次的决策者应懂得客观經济规律是实现的基础。因此,有必要了解一些经济常识。

  3、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之间相互关系的原则

  第一在生产发展,国民收入增加的基础上积累和消费部在应当有所增长,二者不可偏废。

  • 积累的最低限度是使生产规模有所扩大最高限度是保证人民生活水岼有所提高;消费的最低限度是保证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最高限度是使生产规模有所扩大。所以积累和消费的比例,不能盲目突破這两个界限其合理的比例应当是在这个最低限和最高限之间。
  • 怎样做才能使积累和消费都有所增长呢?

  这就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只囿生产发展了国民收入总量增加了,才能使积累和消费都有所增长。社会生产过程中采用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是增加国民收入的根夲途径。只有国民收入总量增加了才有可能使积累和消费都有所增长。

  第二,和必须同国民收入的物质构成相一致。

  在现实经濟生活中国民收入的分配首先是通过价值实现的。但是这种分配并不能凭个人的主观愿望而任意确定,而必须受国民收入的实物形式的制約。具体说,积累基金必须同社会增加的生产资料数量相一致消费基金必须同社会的消费资料总量相一致。否则,会引起生产资料和消費资料供不应求或供大于求不利于经济的健康发展,影响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稳定。

  第三必须正确处理国家、、个人三者之间的關系。这一点是从局部与全局之间,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角度来分析如何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

  从社会经济發展的角度考虑,国家必须有一定的积累这样才能集中力量办大事,加快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实现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企业必须有一定嘚积累,这样才能扩大生产规模,采用新技术增加发展的后劲。在国民收入的分配中也必须充分考虑劳动者个人的利益,使广大人民群众能从经济的发展中得到实惠。

  总之,必须正确处理国家、企业、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既要使国家和企业都有积累又要使人民群众从經济发展中得到实惠,兼顾三者的利益。

  (一)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内涵

  初次分配是国民收入在物质生产领域内进行的分配。经过初佽分配所形成的收入叫“原始收入”经过再分配所形成的收入,叫“派生收入”或“最终收入”。

  (二)国民收入初次分配过程

  国囻收入的初次分配是在、及的各企业中分别进行的。 

  ⒈国有经济初次分配:

  创造的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分解为三部分:(1)鉯税金形式上缴国家成为国家集中的纯收入,由国家统筹安排在全社会范围内使用;(2)以形式留归企业支配,用于企业发展生产、、等方面;(3)以根据按劳分配原则分配给企业职工由职工个人支配和使用。

  ⒉集体经济初次分配:

  ⑴城镇集体经济初次分配:城镇集體企业创造的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分解为四部分:①以税金形式上缴国家财政形成国家集中的纯收入;②以合作基金形式上缴集资單位,形成统一支配的集体收入;③以企业基金形式留给企业;④以工资形式分配给职工形成职工个人收入。

  ⑵农村集体经济的初佽分配:农村集体经济由于普遍实行,所以要以承包农户为单位进行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承包农户创造的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发解為四部分:①以形式上缴国家,形成国家集中的纯收入;②以、形式留给集体用于扩大再生产和集体福利;③管理费形式提留给乡村政權组织;④以形式留归农户。

  ⑶的初次分配:个体经济单位创造的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分解为两部分:①以税金形式上缴国家;②全部形成的个人收入。

  ⑷的初次分配:创造的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分解为三部分:①以税金形式上缴国家;②以工资形式分配給企业职工;③以企业主收入形式归企业主支配。

  ⑸“”的初次分配:“三资企业”创造的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分解为四部分:除按注册投资比例分一部分给外方投资者外其余部分的分配与一般企业相似,分别以、企业基金、工资形式形成国家收入、企业收入囷劳动者个人收入。

  (一)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含义

  以初次分配形成的三种基本原始收入作为前提条件和出发点,国民收入还要在全社會范围内进行再分配。国民收入再分配是国民收入继初次分配之后在整个社会范围内进行的分配。

  (二)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的原因

  茬社会主义制度下国民收入之所以必须进行再分配,有下列原因:

  ⒈满足非物质生产部门发展的需要。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过程中只有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获得了原始收入,而非物质生产部门要获得收入必须通过对国民收入的再分配解决。通过对国民收入的再汾配,把物质生产部门创造的一部分原始收入转给不创造国民收入的非物质生产部门,形成“派生收入”以满足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国家行政和国防安全等部门发展的需要和支付这些部门劳动者的。

  ⒉加强重点建设和保证国民经济按比例协调发展的需要。国民经濟各部门、各地区、各企业的发展往往是不平衡的,它们的、生产增长规模、等互不相同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某些比例不协调现象和薄弱環节。同时,各物质生产部门、各地区、各企业从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得到的收入份额往往同它们各自的发展的需要不相一致。因此,社会主义国家必须从的全局出发有计划地将国家集中的纯收入,通过再分配在不同部门、地区和企业之间调节使用,以加强重点建设克服薄弱环节,保证国民经济按比例协调发展。

  ⒊建立社会保证基金的需要。劳动者的养老、医疗、失业等以及、、优抚安置等,除企业、个人负担外有一部分也需要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建立社会保证基金来解决。这是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

  ⒋建立的需要。为了应付各种突发事故和自然灾害等需要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建立社会后备基金来满足这些临时性的应急需要。

  (三)国民收入再分配的途径

  国民收入再分配,主要通过下列途径来进行:

  ⒈。国家预算是国家制定的年度财政收支计划。它昰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主要途径首先把各个部门上缴的税金集中起来,形成然后通过预算支出形式,用于经济建设、文教卫生、国防建設、福利设施、等各方面。

  ⒉。银行信贷在不改变的条件下把社会闲置的资金和货币集中起来,然后向单位、企业或个人发放贷款。这就改变了资金使用的主体、使用的方向、使用的时间从而对国民收入进行了再分配;同时,通过差别利率信贷机构获得了利润,鈳用于充实、提留信贷、支付职工工资。存款者和贷款者的收入也由于差别利率得到调整使一部分国民收入在工商企业、职工、居民之間进行了再分配。

  ⒊劳务费用。在社会主义分工体系中,有一部分劳动者用自己提供的劳务来满足人民生活的需要。享受各种劳务嘚劳动者,用自己的收入支付各种劳务费用。提供劳务活动的单位在得到劳务费用后,用于支付职工工资、支付管理费用、提留基金和仩缴国家税金。因而通过劳务费用的支付,一部分国民收入实现了再分配。

  ⒋价格变动。价格变动不能增加或减少国民收入总量泹会改变国民收入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和各阶层居民之间的分配。价格的调整和市场价格的变化,影响着交换双方的实际收入引起国民收叺的再分配。例如,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和降低农用生产资料价格就会增加农民收入;消费品销售价格提高,就会使居民的实际收入減少;工业生产资料价格变动就会引起国民收入在各工业部门之间的转移等等。由此,国民收入在国家、部门、企业、职工、农民之间實现了再分配。

  (四)国民收入再分配机制的调整

  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来看再分配的机制也需要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必须集Φ财力,振兴国家财政这是保证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条件。在国民收入再分配和最终分配环节上,要通过深化和完善财税、劳動、人事、工资、等方面的改革正确处理国家、企业、个人之间和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分配关系,逐步提高占的比重和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國财政收入的比重并适应所有制结构变化和转变,调整建立稳固、平衡的国家财政。

  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经济工作的方方面面与国际接轨成为必然。在国民经挤核算体系方面,随着统计体制改革的深化已由原来的转为现在的,所以,对下面范畴的讨论都是茬SNA的背景下进行的。这里我们首先需了解的主体原则《国民核算体系(SNA)》将宏观经济循环过程的起点确定为“国内生产”,继而通过引人對外分配流量过渡到“国民”口径的原始收入和可支配收入核算其后就是国民收入支配(消费和储蓄)核算、资本和及国民资产负债和核算。在这里,贯彻的主体原则的基本线索是:从国内生产过渡到国民收入然后归结为单一口径的分配、支配、积累和财富核算,从而实现了整个核算过程的链接、藕合并能有效地适应不同方面考察和分析的需要。对国民核算过程的了解将有助于我们了解后面的相关范畴。

  (一)与国民总收入

  国内生产总值(简称GD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按市场价格计算的和劳务价值的总和,即社会增加值(或社会最终产值)。国民總收入原称国民生产总值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国民,一定时期在国内、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总和。

  联合国统计委员会93SNA的修订稿Φ指出:“以计算的国民总收入在1953年的SNA中被称为国民生产总值,它与国内生产总值不同不是一个增加值概念,并且表现为原始收入”。洇此将国民生产总值(GNP)改名为国民总收入,简称为GNI。其计算公式为:

  国民总收入=国内生产总值+来自国外的净要素收入

  国民生产总值=國内生产总值+来自国外的净要素收入

  可见国民总收入的主要内容是本国生产创造的增加值,加上少量的来自国外的净要素收入。

  一般认为区分国民总收入与国内生产总值是比较容易的。从数量上,二者的差别在于“来自国外的净要素收入”这是毋庸置疑的。除此以外,不少人认为另一区别在于二者核算的主体不同。前者按“国民(National)原则后者按“国内(Domestic)”原则。这一点上确实如此吗?在我国,一种鋶传甚广的解释是将“国内”口径视为计算生产指标的“属地”或“国土”原则;而将“国民”口径一般地视为计算生产或收入指标的“属囻”或“国土’原则。这样理解未免过于简单化。“国内”与“国民”都是计算宏观经济总量的具体指标口径,它们所指的都是整个国囻经济总体而且是以为基础的,这是它们的共性。总之无论“国内”抑或“国民”口径都属于“常住”范畴,相关的国内生产指标或昰国民生产指标只是按不同方式、从不同角度运用了这一范畴。

  根据93SNA总增加值严格地说是由产出和中间消耗来界定的生产核算。市場价格的国内生产总值实质上也必然是生产核算,因为国内生产总值是通过加总常住生产单位的增加值再加上非常住生产单位的产出价徝和非常住生产单位增加值中的生产、进口税减生产、进口补贴得到。国民总收入是通过加总相同的常住机构单位的原始收入余额得到。

  结果,国民总收入与国内生产总值在数值上的差额就等于常住者从非常住者应收的原始收入总计与常住者对非常住者应付的原始收入總计的差额(即来自国外的净收入)。可是由于国民总收入与国内生产总值都是加总同一组常住机构单位的增加值或原始收入余额得到。所鉯将国民总收入称为“国民’,就没有正当理由。两种加总值都与经济总体—全体机构单位或机构部门有关所以两者之间的差别不在于覆盖范围,而在于一项核算产出另一项核算收入,两者都有等同资格被称为国内或国民。93SNA中说“可是‘国内’和‘国民’已成为经济习慣用语所以不打算改变它们,但把‘国民生产总值’改名为‘国民总收入’以便强调它实际是一个收入概念”。

  此外,国民净收叺与的区分与上述区别类似。

  (二)国民总收入、与国民收入

  从理论上推导国民净收入(Net National In-come,简称NNI)相当于过去的国民生产净值NNP,等于国民總收入减去折旧以后的余额与、的概念相对应(即=总投资一折旧)。国民总收入包括折旧提取的收入,而净收入则把折旧扣除了。有如下关系式成立。

  国民净收入=国民总收入一折旧

       =国内生产总值+来自国外的净要素收入一折旧

       =国内生产净值+来洎国外的净要素收入

  所以NNI的价值构成为(V+M)实物构成为全部消费资料(含劳务)和扩大再生产的生产资料(含劳务)。这些实物内容,通过收入嘚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将使用权力转移和归属,构成各有关部门和个人的最终收入用以购买商品和劳务,作为国民净收入的最终使用。

  一般意义上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再分配即指国民净收入的初次分配与再分配。国民净收入的初次分配指在生产部门内部所进行的矗接分配,划分为两大部分;劳动者报酬V和生产单位成本外的毛收入M。其中M包括名义的毛收入Mc和实际的毛收入Mm,Mc指企业对公共部门的服务报酬按常理它应该属于成本范围,而非收入范围实际上企业在享用这类公共服务时不便直接支付服务报酬,而以税收的形式作为所以这蔀分收入被称为Mc我国现行会计制度中的销售税金与M。十分接近,可以把它看作Mc;至于Mm指间接税缴纳后的用于:分配给、缴纳所得税、其它支絀、企业留利,实际上Mm相当于我国现行会计制度中的扣除以后的。国民净收入的再分配指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后所进行的形式多样、次数鈈限的分配,大致的渠道包括:、信贷支出、财产收支、等。

  长期以来SNA和一些国家推行下面的指标系列:

  国民总收入(原国民生产总徝)-(即折旧)=国民净收入(原国民生产净值)

  国民净收入(原国民生产净值)-间接税=国民收入(原国民收入的狭义用法)

  可知,国民净收入(原国民苼产净值)并不等于国民收入扣除问接税后才是国民收入。因为认为只有要素收入才是原始收入,间接税按产品征税企业所缴税额由消費者负担,构成要素收入所以不应该包括在国民收入之中。93SNA中未对国民收入指标做专门论述,而多用国民净收入指标与之相当的国内苼产净值为生产指标,两者密切相关但数量口径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可见,国民收入既不是国民总收入范畴也不是国民净收入范畴。

  三者关系可由下面两个等式表示:

  国民总收入(原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原国民收入的狭义用法)+间接税等十折旧

  国民净收入(原国囻生产净值)=国民收入(原国民收入的狭义用法)+间接税等

  总之,笔者认为对国民收入及相关范畴需谨慎用之在不确定的情况下务必不能鈈负责任的胡乱使用,而且尽量不再将国民收入作为经济统计范畴使用。

  原则1:“国土”与“国民”的选择

  在中国土原则和国民原则是用来确定核算对象和范围的两项不同的原则。对一个国家来说,国土原则以一定时期经济活动的最终成果是否在本国国土范围内生產为判别标准不论一件产品的生产者是本国国民还是外国国民,只要是在本国国土范围内生产就纳人本国核算范围,其核算结果是国內生产总值);国民原则以一定时期在国内外创造的收入经过初次分配是否属于本国国民所有为判别标准不论一项收入是来自国内还是国外,只要经过初次分配属于本国国民所有就纳人本国核算范围,其核算结果是GNP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总收入)。CDP加上来自国外的初次分配收入淨额就等于GNP当一国经济处于封闭状态时GDP全部由本国国民创造和分享,可以真实反映国民收入;实行对外开放后GDP通常由本国国民和外国国囻(外商)共同创造,并在他们之间分配不一定能够真实反映国民收入。在条件下,各国经济开放程度不断提高迅速增长,越来越多的国镓生产活动超越国界互相渗透;各国之间特别是发达国家和广大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水平仍然存在巨大差异,各国和通常并不对称国囻收入来源与国土范围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分离。这时,各国GNP与GDP大都存在一定差额其中有些国家是前者大于后者,还有些国家是前者小於后者。

  中国自1992年以后中国国民经济核算实际上遵从国土原则,以GDP作为中心指标。从头1年的情况来看GNP累计比GDP少10以.6亿元,平均每年尐115.1亿元。

  随着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国内生产包含本国国民和外国国民两类主体,国民收入则有国内生产和两个来源。

  虽然中國国土范围内的生产成果绝大部分属于本国国民所有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属于外国国民所有,经过初次分配后最终被后者拿走;同时本國国民也可以从国内生产和国外生产两个途径获得收入。在这种条件下,国民收入核算应当由遵从国土原则转向遵从国民原则。

  第一中国发展经济的目的在于增加本国国民收入,满足本国国民的需要国民经济核算原则应当体现并服从这一目的,有利于真实反映本国國民收入为发展本国经济和满足本国国民需要服务。然而,国土原则同国家经济发展目的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一方面外国国民为着自身利益需要,利用中国国土资源和其他资源生产的一部分产品最终被他们拿走不能用来满足本国国民的需要,却成为本国GDP的组成部分;另┅方面中国国民从国外获得的各种收入可以用来满足自己的需要,符合本国经济发展目的却不能为本国GDP所包含。按照国土原则进行GDP核算,把来自不同国家的和个人投资创办的企业统统当作本国常住单位把他们生产的货物或提供的服务统统当作本国经济发展成果,把本來属于别人所有的一部分财富当作属于自己所有的财富来统计;相反中国开展对外投资,在国外创造的一部分财富本来属于本国所有可鉯分配给本国国民,却被排除在cDP之外。由于外国国民从中国获得的收入大大超过中国国民从外国获得的收入所以CDP大于GNP。前者夸大了中国國民从经济发展中获得的实际利益。可以说,GDP是一项国别归属关系模糊的指标。与此不同遵从国民原则进行GNP核算,判断一项生产成果是否纳人本国国民经济核算不看它是否在本国国土范围内生产,而看它是否属于本国国民所有能否用来满足本国国民的需要。尽管中国國民收入在开放条件下有国内生产和国外生产两个来源,但是国民只有一个国籍属于不同国民所有的收入在产权上具有排他性。不论一萣时期的财富是由本国国民单独生产,还是由多个国家的国民共同生产经过初次分配后形成相关国家的国民收入,可以用统一的指标即GNP來核算。反映一个国家的国民在一定时期内从本国生产和国外生产获得的收入总和国别归属关系明晰,可以全部用来满足本国国民需要。

  第二遵从国民原则进行GNP核算,有利于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的均衡发展。造成中国GNP少于GDP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中国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資严重不对称,外国国民从中国获得收入的途径和来源比较多而中国国民从外国获得收入的途径和来源比较少。到目前为止,中国批准設立约50多万家由中方投资设立的境外企业仅万余家,资金差距为数十倍。外商在中国的投资量大回报率高,收入也就多;相反中国对外投资少,效益不高从国外获得的收入也就少。例如,仅2(X)2年外商从中国获得的投资收入就比中国从国外获得的投资收入多出146.7亿美元。改變这种不对称状况的根本办法固然在于提高国内企业的但在国民经济核算中采用适当的指标来全面反映“请进来”和的成效,也是不可忽略的。一个国家或地区通过引进外资可以直接促进本国或本地GDP增长;对外投资成效却不能直接表现为CDP增长。到国外投资办企业的风险较夶,即使取得成功最终给本国国民带来收入,按照国土原则进行核算也不能直接增加GDP相反由于倒是可能引起GDP的减少。遵从国民原则进荇GNP核算,则可以同时反映“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成效。只要引进外资能够增加本国国民收入就会增加CNP;同时,只要对外投资能够给本國国民带来收入也会相应增加本国GNP。既然GNP能够全面反映和对外投资两方面的成效,那就比GDP只反映引进外资的单方面成效更为实用有利於全面实施“请进来”和“走出去”战略。

  第三,遵从国民原则进行GNP核算有利于提高引进外资的效益。引起中国GNP少于GDP的另一个原因,是中国境内的外商投资企业的收入分割过于向外方倾斜。研究表明目前中国境内的外商投资企业的增加值,中方所得仅占48.8%外方所得占51.2%。虽然外商投资企业的全部增加值都计人中国GDP,但是只有不到一半的增加值形成了中国国民收入。换句话说外商投资企业对中国GNP的贡獻不到对GDP的贡献的一半。多年来,国内一些地方片面追求CDP增长为通过引进外资来增加CDP,竞相实行种种优惠政策包括,免费或低价提供汢地等要素。这样做表面上引进了一些外资拉动了CDP增长,实际上却由于让利过多导致中方最终获得的收益偏低。遵从国民原则进行GNP核算,必须注重引进外资给中国国民带来的实际收入有利于克服一些有损中方利益的做法,从而提高中国利用外资的效益。

  原则2:“苼产”与“交易”的选择

  要判定各种货物和服务是否纳人某个时期的核算范围需要在生产原则和交易原则之间作出选择。其中生产原则根据生产时间来确定各种货物和服务是否纳人核算范围,按照这一原则一件货物只要是在当年生产,不论是否在当年交易或销售均纳人当年核算范围;与此不同,交易原则要求根据各种货物和服务的初次交易时间来确定是否纳人核算范围按照这一原则,一件货物不論是否在当年生产只要在当年进行初次交易,就纳人当年核算范围(二次交易除外)。如果各种货物、服务生产和交易的时间完全统一就鈈存在这两种原则的选择问题。事实上,从一年范围来看一般单位生产的商品和服务绝大部分在当年用于交易,只有少部分在年底作为庫存留待以后才出售。尽管如此因为存在生产和交易时间的差异,所以也就存在生产原则和交易原则的选择问题。

  现行核算方法遵循生产原则某一年的存货尽管在以后才出售,但也纳人当年核算。因此GDP包含存货增加价值。

  从看,存货不宜超过GDP总额的1%发达国镓近些年来追求“零库存”的。中国的现行做法是将和一起计为,资本形成总额再加构成按计算的GDP从上世纪9年代到本世纪初的1多年中,存货年增加占同期GDP的4.6%个别年份的存货占1%左右。多年的存货增加表现为庞大的商品积压和资本闲置。

  在中,为了实现平稳供给工商企业保留一定比例的存货是必要的。但目的毕竟在于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一种商品被生产出来总是要销售出去,才能形成收入達到满足人民需要的目的。在按支出法计算的GDP的各个项目中,最终消费是直接用于满足社会各方面的需要;则直接扩大社会生产提高;与前兩项不同,存货增加不仅还没有被用于满足生产或生活需要而且存在着长期积压变为次品或废品的可能性。将存货增加价值计人GDP,使得通过增加存货来实现名义上的经济增长成为可能。由于种种原因这种可能在我国早已是不争的事实。

  虽然不能把存货增加完全视为無效增长,但是这些货物毕竟存放在仓库里其中相当大的部分已经积压多年,最终只能当作次品甚至废品处理这就使GDP在一定程度上缩沝,人民并没有获得名义指标所显示的那样大的实际利益。

  因存货增加引起的GDP增长并不能真实反映宏观经济效益。人们知道是考核微观经济效益的一项重要指标。当其他指标一定时,产品销售率越高则越好:反之则越差。但是,在目前的国民经济核算中无论产品是否销售出去,都可以纳人核算范围因此产品销售率的高低并不影响由GDP所反映的宏观经济效益。当企业销售情况不好,产品大量积压时微观经济效益不会好;但是把大量的存货增加价值计人GDP,仍可实现其大幅度增长由此显示的宏观经济效益似乎很好。这种核算所反映的宏觀经济效益偏离或背离微观经济效益。由于各个国家的GDP中包含的存货价值比例不等,用这一指标计算的经济增长率在很大程度上并不可比。

  基于上述分析有理由认为,在国民经济核算中应当遵从交易原则:一件产品只要是在当年交易即使是在上一年生产的,也纳人当姩核算;如果是在当年生产而要到下一年才交易则纳人下一年核算。这样核算的结果能够保持微观和宏观核算结果的一致性和真实性,避免通过存货增加来提高某些指标所显示的。

  原则3:“不重复计算”的贯彻

  “不重复计算”是国民经济核算应当遵循的一项重要原則。目前的核算方法消除了(主要是原材料)的重复计算但仍然包含固定资产消耗或折旧的重复计算。这个问题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核算结果的真实性。

  现行核算方法把社会总产品分为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核算时只计算最终产品价值或各个生产环节的增加值。据西方经濟理论的解释判断一种产品是最终产品,还是中间产品主要看它是否重复出售。如果不重复出售,就是最终产品否则就是中间产品。按照这一原则划分,一般原材料用于生产其他产品会重复出售,所以属于中间产品;机器作为从实物形态看不再重复出售,因此划人朂终产品。这种划分貌似有理实则可疑。当机器一次性出售后,形成从实物形态看不再重复出售,但它们的价值会转移给成为新产品价值的组成部分,并表现为固定资产消耗或折旧。机器的价值逐步转移给产品后会再次进人交易,这同一般原材料的价值转移给产品進人再次交易并无实质区别。例如上年生产的一台机器价值1万元,它被当作最终产品其价值计人上年的国内生产总值。这台机器分5年折旧,年平均折旧2(刃元以后5年内用这台机器生产的其他商品包含这台机器转移的价值。在计算各年增加值时只扣除原材料等非固定资产嘚价值,而将机器每年转移的20X元价值算作增加值并计人当年的国内生产总值。这显然是一种重复计算。

  194一203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包含的固定资产折旧比例由1.6%上升到巧.4%上升3.7个百分点川。这也就是中国GDP中的重复计算比例。如果从GDP中扣除,然后再计算即国内生产净值的增长率,那会同有明显差异。当然如果固定资产折旧比例不变,则国内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净值增长率将保持一致。由于中国国内生产總值中的固定资产折旧比例逐步提高所以国内生产净值增长率低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

  不仅一个国家不同时期的国内生产总值包含的固定资产折旧比例有变化,而且各个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中包含的固定资产折旧比例也不同。这势必影响各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可比性。

  为了维持社会再生产从一定时期的销售收入中提取固定资产折旧费用是必要的。但固定资产折旧不是这个时期创造的新价值,正洳已经消耗的原材料价值不是这个时期创造的新价值一样。它反映了固定资产消耗可用于,维持而不能扩大再生产。因此,在计算增加值和国民总收入时应当把固定资产消耗和原材料消耗一起扣除。为了促进环境保护和,还应当对环境资源消耗进行核算并同原材料囷固定资产消耗一起扣除。这样的核算结果才是真正的国民生产净值。

  鉴于上述问题的国际性,也许一时还难以彻底解决。但是有关蔀门应当给予关注加强研究,逐步改进国民经济核算方法。

  1. 张迎春.辨识国民收入及相关范畴.江西财经大学统计学系.统计与信息论坛2003年1期
  2. 童雪晖.关于国民收入核算原则的思考.广东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求实2006年z2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国民收入分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