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R如何实现在组织发展:OD和HR实践者指南内部创业

先分享一个大家再熟悉不过的场景。

在微信群或QQ群上,经常你都碰到有人提问“这有阿里的HR吗?”“谁是华为的HR?”……类似的寻人贴几乎每天都在各社群里上演,但回答者寥寥。或者总是没有得到很好的响应,这是为什么呢?

如果你换一个角度提问,“大家好,我们公司最近在推行阿里巴巴的政委制度,遇到几个问题……我们解决思路一是……二是……,不知道这样对不对?群里有没有阿里的HR,方便的话,请分享一下经验或小窗交流?”

如果采取这样的提问,无论群里有没有阿里的HR,通常都能很快得到响应。这是为什么呢?

在我看来,第一个没有得到很好的响应,因为提问者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单纯的索取答案,第二个容易得到响应,因为提问者先分享再索取,而且站在了回答者的角度,比如“不方便的话,小窗交流”还充分考虑对方立场。

所以,做business的第一思维就是用户意识。

什么是用户意识?回到这个画面,你作为提问者,你有没有考虑回答者的需求和感受?你不能因为自己“十万火急”就不顾及回答者的体验,上来就问“谁是xx公司的Hr?”这种查户口一样的提问,大家不觉得应该改变一下吗?

当然,你如果是大V,因为你粉丝很多,怎么提问都ok,或者你在这个社群混得很熟,这个用户意识不一定适用。

再给大家分享另外一个场景。

大家经常参加很多线下沙龙和培训活动,可能都会要求相互介绍,但你仔细回忆一下,一场活动下来,你能记住名字的屈指可数,相互能够成为可交流对象的更是寥寥无几,这是为什么呢?

即使你常驻在一个线上活跃的微信群和QQ群,有一些人,你看头像和昵称都是似曾相识,但你已然对不上号,就是说,无论线上还是线下的社群,都只有极少数人能够脱颖而出,成为活跃分子,这又是为什么呢?

第一个原因,是因为我们普通人的记忆容量是有限的,短时间你很难记住毫无意义的一堆名字,除非这个人很有特点,很有货,很有料。第二个原因,即便在一个全部是大v的群,大家都很资深很有料很有货,但你也永远都只能记住极少数的几个人,这是符合二八原则的。

也就是说,记不住那么多名字其实不是你的责任,那些记不住的人没有能够在那么多人中脱颖而出,是“他”自己的责任。这个“他”当然包括你自己,因为你也是这些活动和社群的参与者。这是引出来,business的第二思维是产品意识

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社交"产品",你没有在那么多人中脱颖而出成为活跃分子,你不能责怪用户记忆力差,你只能责怪自己这个"产品"不够给力,不能让用户尖叫,没有明显的记忆点,也没有秒杀众生的卖点,总之你容易就让用户遗忘了。

下面给大家推荐一篇文章《HRBP的实践与思维》,作者来自鹅厂的伙伴。

先说一下作者背景,作者本科、硕士均为工科背景,不小心进入这个HR领域已有15年+。

第一个7年,是一家1000+人规模的通信设备企业下属10+家子公司,从最初的招聘、考核做起,最后3年全面负责集团的HR工作,那时接触过美世、企顾司以及华夏基石,还和集团总裁与彭剑峰、徐少春有过HR咨询服务方面的交流,确实学习不少。

那时,在HR实践方面,我们已将薪酬福利、人事事务办理、培训、招聘设立了共性服务岗位,放在集团HR中心,算作SSC的雏形;10多家子公司的办公室主任兼作HR经理、根据规模配备1至2名人事专员或主管,协助进行团队文论建设、考核、及公共服务的衔接工作,直线向子公司总经理汇报,虚线向集团HR中心汇报,这算BP。

当然,有关考核指标设立、工资政策,以及一些制度,都放在集团HR中心,与集团董事局办公室共同讨论并由其组织审定,算做HR COE了。

那时,对HR效率的提升,最大贡献在于子公司配备HR经理、专员以贴近业务,集团提供共性共享服务以确保专业和高效。

第二个1年,是一家50+人规模的研发中心,从事互联网共享协作办公软件的研发,产品类似google docs + IM +游戏+音乐等,管理层均是美国人,在中国、乌克兰、美国三地办公。

作为中国分部的HR经理,相当于为一家创业公司服务,所以一开始大部分时间在:基础建设、招人。基础建设包括:劳动合同、竞业协议、员工手册、5险1金等基于中国法律的文本拟定、翻译、获取外籍管理层的通过。

那时,因为忙,人员招聘方面基本上是三个地方协同,美国的HR同事出SOP,中国的HR助理负责中国和乌克兰侯选人面试进程的跟进,在web上操作。至于payroll,考核、培训等,按美国提供的sop执行就是了。

这一年最大的收获即感悟在:远程协同也是高效的方式。那时我的角色,如果按三支柱来看,算一个BP,外加20%的SSC、50%的COE。

第三个1年,是一家500+人规模的集群通信设备企业,在北京、南京、广州和成都有子公司,我从成都来到了深圳,在总部先后负责招聘、干部管理工作,也有一段时间负责payroll管理。这期间,我80%的时间,都在做ppt、word、excel,重新梳理拟定“政策、制度、流程”,涉及招聘、培训、干部管理、组织层级、考核、工资、销售佣金等,这时我的角色类似于三支柱的COE。

那时受益于三个人:一个非常绅士、有MNC背景、在英国获得工学博士的公司副总载向总;一个香港大姐,曾在HK、台湾、新加坡、美国工作有丰富HR实践的HR顾问;另一个就是我的BOSS,HR马总,他是经理时我是副经理,他是GM时我是Director,从他那最大的受益是“经理治理能力”.

HR若没有极大的抗压力和智慧,不可能在一群大校、团长、军代表级别的副总裁、总经理、副总经理中间生存。

第四个快7年,有幸在BAT这样的企业任职,08年至11年算BP角色,12年起转做平台招聘管理工作。

“算BP”,是因为加入是以BP角色,那时JD称“多面手”,后因改革困难重重,包括“Function二传手”的不同声音,又鼓励走function通道了,我和另外一位同期入职的sherry,都从多面手变招聘了,因为三个月后,我来到成都studio,所以实际工作职责还是BP或多面手。

10年公司再次确立了BP角色,我又恢复了角色——BP,并参加了公司11年第一期BP训练营,那时sherry因为个人原因离开了。所以,我一直被称为企鹅BP历程上的一个“试验品”。

“算BP”的三年里,企鹅的HR体系基本上半年一变,还好我在西南一隅,受波及较少,所以一直实践着,并总结了一些心得:BP思维。

BP思维,也即BP开展HR工作时,养成的一些习惯,总结的一些方法、工具总称。

【BP思维一:基于问题工作】

如下图,x轴代表标准,A代表超出标准,B代表低于标准。X轴代表的标准,可以是“计划、会议决定”的内容,如项目里程碑时间、质量要求、收入、利润;也可以是某一“基准”或“标杆”数据,如公司职级分布、BG职级分布,公司人员流动率、BG人员流动率,业界同类明星产品人员配比。

BP需要关注的是,就这一事项,高出标准的人或团队,为什么他或他们能超出这么多?还有就是,为什么另一些人或团队低于标准?

BP需要关注最好的和最坏的,并找出原因,提供解决方案或建议。如果没有标准,就得设定标准或寻找参考系,如更大一级部门平均值或公司平均值或业界标杆值。

例如:BP所服务的团队,人才流动率高于BG或公司,原因是什么,有什么应对方案?远低于公司水平,有什么好的经验可以分享?和过去三年比,又发生了哪些变化?

【BP思维二:抓组织能力】

在HR领域,有一个著名的杨三角,即企业成功=战略*组织能力。战略即公司或部门或团队目标确定之后,组织能力即为决定因素。2009年起,企鹅一直推广,个人觉得很受用。

员工思维,思考与解决问题的方式,价值观是否一致;员工能力,团队是否具备目前组织要求的能力要素;员工治理,是否有相匹配的管理架构、激劢机制等。

BP以此为工具,侧重于团队文化建设、团队能力培养、团队管理模式的问题发现、变革推进。若从function看,相当于“企业文化、培训与发展、PD与OD”在本团队的具体实践,拟定解决方案与SSC共同落地,发现新问题、新变化与COE共同推进变革。

例如:2010年一项目需要采用Scrum进行管理,那么在人员任命、考核上,就需要与COE相应同事沟通,优化OA考核关系的重新设计、开发与配置。

【BP思维三:系统平衡。】

在第一个7年,学习或实践的基本上都是HR要在公司和员工之间平衡,一方面在公司老板面前为员工着想,另一方面在员工面前要维护公司和老板利益,这里公司=老板。

在第二、第三个1年,数次HR实践中,因为“想当然”“我以为”,而被上级揪到长时间Talk,分析小事件背后的大问题,才明白“公司不等于老板”。

公司是理性存在的,老板也有感性的时侯,HR要有负责任的态度去对待组织现象,包括老板在内的经理,常握着权利,因为内在的情绪做出的决定,HR要是顺从而没识别给予良好的控制或建议,最终承担责任的还是HR。

那时我便渐渐地发现,老板不是公司全部,那怕他控股,他和经理一样,需要被治理。

基于三角形稳定性强的原理,HR需要平衡的是“公司、经理、员工”三类角色,如下图。体现在HR实践上,除了出台员工系列政策、流程外,还需要出台或在经理层找到一种共同共事的契约,包括决策机制、不XX政策,如不骚扰政策、不吸烟政策、不行贿受贿政策等。

BP角色,往往存在于大公司部门级,而这些部门的业务负责人,包括一些基层管理者在内,即需要HRBP协助得到人力资源的支持与服务,又需要站在公司角度引导用正确的方式进行工作,确实有一点军队政委的意思。

BP的服务员工比,或者1:200,或者1:300,因为行业不同而不同,基于以上三角平衡思维,其实BP的服务经理比,这一指标也许更有意义,比如1:15,1:20,1:30经理比。

【BP思维四:了解业务。】

BP了解业务,这是大家的共识,不由再述。关于了解业务的渠道,比较常提到的方法是:参加业务部门或Team的会议,这是正统做法,如下图。

在第一象限。第二象限,正式地从外部学习,如行业论坛、行业峰会;第三象限,非正式地从外部学习,如和侯选人聊天、参加一些业务人员的圈子或聚会;第四象限,非正式地内部学习,和一些业务人员成为好友,一起午餐或咖啡时,向他们了解。第四象限,往往有惊喜,这正应了80%的真实信息往往来源于小道消息。我也有一部分内部真实信息来源于第三象限,这得益于长期的行业人脉维护。

1、用户意识:学会真正站在用户的立场,充分考虑对方体验和感受。

2、产品意识:学会把自己当成一个产品,找到核心的卖点。

1、基于问题工作:这是一种方法,是一种顾问思维;

2、抓组织能力:找到工作重心,不打扰业务也不偏离HR本身;

3、系统平衡意识:确保做正确的事,而非正确的做事;

4、了解业务:BP在HR专业以外,另一个专业,需要研究。

2.什么是商业模式画布?







这工具还有什么应用场景呢?

原标题:现场直击 | WOW!众咖齐聚,深度探讨阿里HR体系在创业企业的落地实践

如果要评比国内HR界的“扛把子”,小编这一票一定会投给阿里HR。

在众多公司HR沦为“打杂的”和“背锅侠”,而阿里HR却一直是大权在握。究其背后的原因,源于阿里政委体系和阿里三板斧管理。

今天小编就带大家回顾我们刚刚结束的【一齐一会】人才专题沙龙,听大咖分享阿里HR体系的文化精髓。

2018年9月8日,由齐天创服携手蜂巢、茅庐学堂、SexyVC联合举办的“一齐一会——阿里巴巴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在创业企业的实践探讨”专题沙龙在上海完美落幕。

出席本次沙龙活动的嘉宾有:人力资源专家苗朝辉女士、茅庐学堂合伙人姜力先生、聚英集团OD总监唐婷婷女士、YBDL青少年篮球发展联盟创始人张晋之先生、安心财税创始人马凌先生、以及齐天创服联合创始人罗慧玮女士。大家汇聚一堂,共同交流和探讨阿里HR体系应用在解决创业中后期项目人力资源问题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会上,苗朝辉老师和姜力老师分别给大家做了《阿里政委体系》及《重新定义干部培养》的实践分享。

苗老师从阿里政委的起源、架构设置、工作内容等几个方面全盘解析“阿里政委体系”,并通过详细分析阿里的政委体系与特色,给出了创业企业应该如何借鉴阿里政委体系的建议。

政委和HRBP的最重要的创新点:

贴近业务,离老板更近一点

苗老师指出许多公司都设有HRBP岗位,但差别甚大,有的如同业务助理、有的就是招聘专员......到底什么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HRBP?

苗老师表示:传统HR会自成一体,与业务部门分离。阿里政委,包括现在的BP模式,是希望把传统的HR部门拆掉,希望HR距离业务更近一点,距离老板更近一点,把BP派驻到业务线,让政委更贴近业务线,只有HR主动嵌入业务,走进老板,足够熟悉业务之后,才有机会去谈“战略”,做真正的“业务伙伴”。

针对“重新定义干部培养”这一主题,姜力老师围绕“三板斧是什么,具体如何操作,背后又有哪些支撑”等问题,给在场嘉宾精彩生动的讲述了“阿里管理三板斧的实践探讨”。其中对“中层管理者”的培养,姜老师重点给现场嘉宾做了交流和分享。

揪头发、照镜子、闻味道

针对中层管理者的培养,姜老师表示:管理者的三板斧力在塑造一个内心强大的、视人为人的、使命驱动的优秀中层管理者,通过组织和平台的力量,打造企业管理团队的梯度成长和发展基础, 主要的方法是揪头发、照镜子、闻味道。揪头发锻炼一个管理者的眼界,照镜子修炼一个管理者的胸怀,闻味道修行一个管理者的心力。这些方法的核心是让企业管理者具备管理力。

此外,姜老师还指出:对每一层级的干部,关键的能力项目不必多,但必须实用,要高强度、反复的训练,才会有效果。所以,三板斧的核心在于复杂问题简单化、抓最卡喉咙的三件事、反复抓、抓反复,形成可复制化的管理模式。

圆桌环节,YBDL及安心财税作为本次圆桌环节的交流探讨项目,其创始人张晋之先生、马凌先生分别针对公司目前面临的 HR 挑战向两位嘉宾老师交流探讨。

张晋之先生分别对“销售类的培训难,成本高”、“人员流失率大,好的候选人少”等创业过程中实际问题进行了提问;马凌先生主要针对“销售负责人和分管创始人之间的信任机制如何建立?”、“HRBP 的价值到底如何衡量”这一问题进行提问。嘉宾老师结合其丰富的实操经验,与在座的各位嘉宾深入浅出呈现了一场精彩的答疑解惑。

其中针对“ HRBP应该如何更好的服务业务”这一问题,现场嘉宾展开了激励的讨论。

苗老师指出:政委或HRBP要能跳出原有繁琐的具体事务操作,集中精力去聚焦到业务战略,履行人力资源业务合作伙伴的初始定位。姜老师提到:“向上看两级”把自己拔高到上一级和上级的上级的位子考虑问题,不只是坐井观天,应该充分“利用”老板,让老板替你解决问题。

台上嘉宾老师们的交流和探讨,也充分激发了现场来宾心中的思考。在Q&A环节,大家更是积极互动,争前恐后的向圆桌论坛的嘉宾提问,两位老师与现场来宾一起探讨了关于创业企业在人力资源方面遇到的问题。

听完嘉宾老师的交流和分享,现场嘉宾都对会上讨论的战略的成功,管理的成功是CEO和HR共同配合努力的结果”这一观点达成共识。活动结束后,大家纷纷表示受益匪浅,并愿意继续关注【一齐一会】后续推出的更多创业方面的干货活动。

齐天创服【一齐一会】活动预告

接下来要跟大家见面的活动主题是

创业企业的Marketing服务与雇主品牌探讨

“公司劳动法专题分享”

还有更多场主题讲座在等你

下期【一齐一会】专题活动

【一齐一会】专题活动介绍

“一齐一会” 主题活动是齐天创服自2018年6月品牌升级以来全新推出的一档系列主题沙龙,每月一期,每期沙龙齐天创服将邀请各领域的行业大咖,从创业企业真实需求和场景出发,在投行、人才、政策、财税等创业关键痛点问题上,充分分享经验,表达观点和洞察。

在这里,没有俗套的硬广,只有理念和视角的碰撞,真理和智慧的交流;在这里,齐天创服与大家一起,为创业助力,为创新赋能。

如何成为一名OD组织发展人才?

我们进入了一个需要重新定义人力资源战略的时代。

今天的 HR 是多角色并行。

第一种角色,面向未来和流程。

第二种角色,面向流程和日常操作。

第三种角色,面向日常工作又面向人的维度。

第四种角色,面向未来又面向人。

今天对人力资源的巨大挑战就在这里——四个角色同时要做

怎样才可以支撑人力资源部门达到组织的战略要求呢?
OD(组织发展)到底做什么?

OD在企业实践中能够创造哪些价值呢?

今天,让我们2位大咖带你一起回归业务本源,激发组织能量

从人才经营出发,找出组织发展中的壁垒

帮助企业在这个不确定时代更好应对各种“变”

22年HR管理实战经验大咖分享人才经营之道

以真实案例,看中国企业的人才管理现状,理解人才管理已经成为每一个中国企业的战略议题

分享500强企业的人才管理标杆实践

?   了解基于胜任力的人才管理在组织中的实践落地模型和方法论:人才标准、评估/盘点、教练发展

从AC到DC的测评/认知/教练模式,突破组织人才瓶颈、提升组织“领导力效能”

阿里三板斧的跨行业实践分享

香港第一胜任力咨询公司创始人

20年以上大型外资、本土企业HR实务和人才管理实践

曾任职东软股份、明基大学、神州数码集团、卓越经理人等HRVP、咨询事业部总经理等职位

10年以上咨询培训师经验,三次创业经历,现为多家企业独立董事

组织发展顾问,企业文化专家

心理学硕士,管理学学士、法学学士;

原滴滴杭州、 百草味(领先电商)、 DHL(世界500强)培训&企业文化负责人;

《2018年人力资源&组织发展》高端论坛

分享主题:破解组织人才经营之道

分享主题:阿里管理九板斧最佳实践分享 

HR是整个公司转型变化的助推器,使整个公司可以应对变化。

企业HR应该是组织问题的发现者和探索者,问题解决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只有这样才能摆脱事务性型和管理型HR,走向企业组织和经营层

将人力资源专业和组织发展融合,打破模块边界

破除HR模块壁垒,协同互助,激活潜能从而推动组织发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组织发展:OD和HR实践者指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