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平米仅售3000元,日本东京房价多少钱一平到底怎么了

我们的网站挑挑拣拣问答通过互联网与网友通过对“75平米仅售3000元,日本东京房价到底怎么了”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得到了大多数网友对75平米仅售3000元,日本东京房价到底怎么了的回复与解决办法,最后给出了一些好的意见与建议,综合如下,如有异议,欢迎对75平米仅售3000元,日本东京房价到底怎么了这个问题在《挑挑拣拣问答》网站上进行跟踪回复,以确保能为大家解决实际的困难与疑惑!


期待您的答案,千言万语,表达不了我的感激之情,我已铭记在心!

是你打错了还是我看错了?哪个地方的房子3000元?3千美金也不买到啊!



是你打错了还是我看错了?哪个地方的房子3000元?3千美金也不买到啊!



来源:凤凰网房产、黄生看地产、世界华人周刊

一套75平米的公寓,20年时间,房价从450万暴跌到3000块,楼市到底经历了什么?

一个日本人要出售一套相当于中国国内75平米的公寓,价格为5万日元,按照时下汇率,折合人民币只要3000元左右。在中国,连十八线县城,3000块你都买不到一套75平米的公寓。

而更不可思议的是,这套公寓地处新泻县的滑雪观光胜地,是由西武集团开发的休闲式公馆,东南朝向,12楼,建造于上世纪80年代的中后期。而西武集团曾打造日本著名的王子酒店,可谓是大品牌开发商。

不仅如此,由于地处滑雪胜地,这套公寓,当时售价是7500万日元(约450万人民币),不到一个月就告售罄。

短短20多年过去,一套7500万日元的房子贬值到至5万日元,降价幅度高达99.9%,算上资金成本,这套公寓倒赔了更多钱。

日本楼市,究竟经历了什么?

上个世纪80年代,正是哈佛大学教授傅高义所说的“日本第一”的时代。随着战后经济的高度成长,日本在诸多方面都取得了令世人刮目的成绩,很多成功的范例成为世界各国的学习对象。

在日本房地产市场,自1983年起,东京土地价格开始以异常的速度飞涨。随后,这种暴涨的趋势也逐渐扩大到东京以外地区。

这一时期,支撑日本地价高涨的,是来自各方的期待。所有人都相信“随着日本经济的腾飞,东京将毫无疑问地成为亚洲的金融中心”。

世界各地的企业都迅速向东京市中心聚集,都希望能在此拥有一席之地。正是在这种期待之下,人们开始抢购土地。

由于土地价格暴涨,一些“不正常”的现象开始出现:

首先,是土地的倒买倒卖。买到一块土地,转手再将其卖掉,从中牟取暴利。由于地价的不断上涨,这些倒卖商可以用手头的土地做抵押,轻松地从银行获得贷款,他们几乎分文不出就可以进行土地倒买倒卖。

为暴利所吸引,日本很多公司纷纷投身于这个行业。这个时代的经验是:只要是地产,闭着眼睛买都会发财。

地价飙升还出现了一些特别的词汇,比如“铅笔楼”这样的词,这是指极为狭窄的土地上,建造5层高左右、像铅笔一样细长的大楼。这些新词也已经成为大街小巷,为人熟知的流行词汇。

根据1987年1月政府公布的土地标准价格,东京附近的土地价格比前一年上涨23.8%。到了1988年1月,土地价格上涨率高达65.3%。

不止东京,当时的日本企业也将地产购买冲动带到了美国。

1986年,日本第一不动产公司以创纪录的价格买下纽约的蒂芙尼大厦,1987年三菱地所买下纽约洛克菲勒中心14栋大楼。

在这样的背景下,1988年,日本国土厅公布的《国土利用白皮书》居然指出,“以东京附近为中心的土地价格上涨是由实际需求所引起的。”也就是说,国土厅认为:

当时土地价格的上升并非投机导致,而是土地需求大于供给引起的,并非异常现象。

受这份《国土利用白皮书》的影响,日本土地泡沫化现象进一步膨胀。除了城市中心地区的商业用地,大城市周围住宅用地的价格也显著上升。

1990年,东京周边的公寓价格已经超出人们平均年薪的10倍,市中心更是高达将近20倍。在首都区域,不要说独栋住宅,就是公寓价格也涨到了平民百姓难以承受的水平。

到1989年底,日本土地资产总额约为2000万亿日元,是当时美国土地资产总额的4倍之多。

当时日本人甚至喊出“卖掉东京就可以买下整个美国”、“只用皇居的土地就可以买下整个加拿大”这样的豪言壮语。

1987年美国股市“黑色星期一”引发日本股市大跌,但日本的房价依然强势走高。

1990年的日本股市全线下跌,但很多人怀疑是这无非只是在重复1987年的故事,正是在这种情绪的支撑下,到1991年夏天,东京的房地产价格依然还在不断攀升。

但非常不幸的是,奇迹再没有出现,1991年下半年日本房地产价格开始毫无征兆的暴跌,一夜之间,随着房价一起跳楼的除了从中牟利的炒房客之外,还有那些投机的倒买倒卖商。

10年之后,日本各大城市的平均地价都回落至1980年代初的水平,一切又回到了原点。

从文化的渊源上来看,日本其实和中国一样,都属于东亚儒家文化圈,中国人有“安居才能乐业”的情结,日本人以前也一样有。日本武士的诞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伴随着土地私有而出现的。

自近代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土地基本一直都是世代承袭。但是,这种情况在战后,随着经济高度成长,日本社会开始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特别是人们对土地,对安居的看法也逐渐开始改变。

在日华人学者姜建强认为:日本人历来有“土地神话”的情结。为了拥有土地,不惜“一所悬命”。

在日本历史上,贵族与寺社关系者以外的人,第一次拥有法律意义上的所有权——土地,是在镰仓时代的初期。

小领主一旦拥有土地,是怎么也不愿轻易放手的,世代继承是其必然。但将“一所悬命”用语变成“一生悬命”,则表明日本人对土地意识的单薄,表明土地神话在现代的终结。

或许是断舍离对物的一种本能性的厌弃,或许是一切有形之物必将归无的无常哲学,或许是中产成功的标志发生了不可逆转的变化,日本人终于率先走出了这一步:不想拥有一切,但一切为我所用。

事实上,从日本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无论是“无常哲学”、“对物的本能厌弃”抑或是“中产标志的变化”,不可否认的是,日本的这种“一切为我所用”的实用主义由来已久,只不过是从根深蒂固的土地依附情结中解放出来的时间可能相较其它要晚很多。

日本土地价格经历了这轮如同过山车般的起伏,日本社会反倒逐渐产生了一种波澜不惊的心态。

加上,日本史无前例的人口减少及急速的老龄化,整个社会开始走向了“低欲望”。日本人开始追求一种简素的生活,开始回归对生命本质的探索,日本人的自我意识也开始觉醒,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过自己想要的生活成为整个社会的主流。

由于人口的持续减少及人口构成极端的高龄化。日本开始出现了一个现象:随着年轻劳动力向大城市集中,高龄老人不得不孤守家乡,而待其离世后家乡的住宅就变成空房。

不容忽视的一点是:在日本,父母去世后,如果要继承其遗产的话,需要缴纳相应的遗产税。为了不缴纳遗产税而不继承父母遗产的人也有很多,这可能是日本空房增加的一个原因。

日本总务省2015年2月26日发布的2013年度“住宅土地统计调查”。从这个调查数据来看,日本住宅总数为6063万户,但空房数却为有史以来最高的820万户,比率为13.5%,平均每7户人家有一户是空房。而据日本著名的野村总研的预测:到2018年,日本的空房数量将会超1000万户。

从下图的统计数据也可以看出,这个空置率从1993年的448万户,到2013年的820万户,20年间增加了1.8倍。

一方面是空房在持续增加,导致日本人对房产价格没有任何信心。

另一方面是年轻的日本人并不想在一个地方住得太久,他们向往可以随时移动的自由空间。

比起买房要承担的房贷资金风险,日本人更愿意没有风险的租房生活。

而事实上,除了要住在城市中心地带的上班族需要使用按揭买房的方式,绝大多数日本人几乎已经放弃了买房的生活方式。在城市的非中心地带、郊区,一幢连地带房的新房并不贵,要是买二手房几乎甚至可以白拿。在一些房产网站,几乎都可以找到近乎白拿的房子。

日本传统的住房基本上都是木造结构的一户建,战后五六十年代开始出现铁骨水泥造或铁骨铁筋水泥造的三层以上的住宅被称之为“マンション(公寓)。

而按照日本人的住宅观念,新建住宅入住之后的第二天,房价就跌20%,传统的木造的一户建,20年后资产价值就变零。

即便再怎样的装修,资产价值也是归零。这种住宅观念,可能也是日本的年轻人轻易不买房的另一大原因。

在日本,住房和所享有的教育、医疗等社会资源完全独立。住房只是单纯的住房,不绑定任何其它的社会资源。无论是租房还是买房,都享有同样的医疗、保险,享有均等的教育资源。

从整体看,现在日本人的土地需求已经变得很低。大部分的日本人都流行租住公寓。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公寓租金相对比较便宜,约占月收入的1/8(比如,一个月工资8000元的话,租房的话只需要1000左右),而日本又是个均质性社会,工资基本都集中在平均线左右,国家采用累进税制,年收入愈高则税率愈高。

所以在住房的负担上,日本人之间几乎都相差不多。而且如果是租房居住的话,也不用缴纳房产税。

再者,日本不动产机构提供的租住公寓(注:日本无论是新房、二手房、租住的公寓,全部都是装修完毕,可直接入住的),不仅房间环境干净整洁舒适,而且有很多还提供管家服务,有食堂餐厅,有健身房图书馆等娱乐和社交场所。

在一个物质生活高度发达的社会,人类对生理及安全的需求几乎都可以轻易满足。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类对安全的需要,包括了人身、健康、资源所有、财产所有、道德保障、工作职位、家庭安全等要素。而这些要素,通过租房都可以毫无疑问地全部实现。

初到日本的中国人,在日本租房时可能会惊讶地发现,房间的基本设施,如家电、家具,甚至是汽车等,考虑的首先不是购买,而是免费的赠送。

一方面是这类大件的处理费用较高,另一方面是只要愿意,到处都可以轻松地得到,于是这些物质已经完全失去了占有的意义,只剩下了使用的属性。

回到本文开头的那则广告,由于整体经济发展的停滞,人口的减少,滑雪胜地由从前的热闹繁荣变成如今的冷冷清清。周边的公寓自然再也不会有大批滑雪者租借了。

但作为房产的固定资产税、管理费、修缮费等还是要照付不误,每个月的水、电、煤气费用也要照付不误(日本水电煤有基本料金,即便不使用也要付)。

如何摆脱这个无底洞的支出?出售现房可能是唯一最好的选择。

但如今从前的繁荣已经不再,加上冰天雪地的地区,又有多少人会接手呢?于是,只有不断地降价,甚至是白送。

即便如此,愿意接盘的人恐怕也无多。因为这样的现象在如今的日本,已经完全不是个例,恐怕只要是日本人都知道这绝对是个烫手的山芋。

于是,大部分的日本住房已经完全回归到了其居住的属性,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方式无非是是租住抑或购买,两相比较,租住显然要更轻松的多,那么,何苦要给自己增加负担呢?

如今,住房对于大多数的日本人来说已经完全不是问题,房地产在日本已是一个艰难的行业。

反观国内,一边是超越日本的少子老龄化,一边是火爆的房产市场,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现象。

原标题:一文告诉你,地产泡沫破灭多可怕!

看到一则广告,一个日本人要出售一套相当于中国国内75平米的公寓,价格为5万日元,按照时下汇率,折合人民币只要3000元左右。在中国,连十八线县城,3000块你都买不到一套75平米的公寓。

而更不可思议的是,这套公寓地处新泻县的滑雪观光胜地,是由西武集团开发的休闲式公馆,东南朝向,12楼,建造于上世纪80年代的中后期。而西武集团曾打造日本著名的王子酒店,可谓是大品牌开发商。

不仅如此,由于地处滑雪胜地,这套公寓,当时售价是7500万日元(约450万人民币),不到一个月就告售罄。

短短20多年过去,一套7500万日元的房子贬值到至5万日元,降价幅度高99.9%,算上资金成本,这套公寓倒赔了更多钱。

日本楼市,究竟经历了什么?

上个世纪80年代,正是哈佛大学教授傅高义所说的“日本第一”的时代。随着战后经济的高度成长,日本在诸多方面都取得了另世人刮目的成绩,很多成功的范例成为世界各国的学习对象。

在日本房地产市场,自1983年起,东京土地价格开始以异常的速度飞涨。随后,这种暴涨的趋势也逐渐扩大到东京以外地区。这一时期,支撑日本地价高涨的,是来自各方的期待。所有人都相信“随着日本经济的腾飞,东京将毫无疑问地成为亚洲的金融中心”。世界各地的企业都迅速向东京市中心聚集,都希望能在此拥有一席之地。正是在这种期待之下,人们开始抢购土地。

由于土地价格暴涨,一些“不正常”的现象开始出现:首先,是土地的倒买倒卖。买到一块土地,转手再将其卖掉,从中牟取暴利。由于地价的不断上涨,这些倒卖商可以用手头的土地做抵押,轻松地从银行获得贷款,他们几乎分文不出就可以进行土地倒买倒卖。为暴利所吸引,日本很多公司纷纷投身于这个行业。这个时代的经验是:只要是地产,闭着眼睛买都会发财。

地价飙升还出现了一些特别的词汇,比如“铅笔楼”这样的词,这是指极为狭窄的土地上,建造5层高左右、像铅笔一样细长的大楼。这些新词也已经成为大街小巷,为人熟知的流行词汇。

根据1987年1月政府公布的土地标准价格,东京附近的土地价格比前一年上涨23.8%。到了1988年1月,土地价格上涨率高达65.3%。

不止东京,当时的日本企业也将地产购买冲动带到了美国。1986年,日本第一不动产公司以创纪录的价格买下纽约的蒂芙尼大厦,1987年三菱地所买下纽约洛克菲勒中心14栋大楼。在这样的背景下,1988年,日本国土厅公布的《国土利用白皮书》居然指出,“以东京附近为中心的土地价格上涨是由实际需求所引起的。”也就是说,国土厅认为,当时土地价格的上升并非投机导致,而是土地需求大于供给引起的,并非异常现象。

受这份《国土利用白皮书》的影响,日本土地泡沫化现象进一步膨胀。除了城市中心地区的商业用地,大城市周围住宅用地的价格也显著上升。1990年,东京周边的公寓价格已经超出人们平均年薪的10倍,市中心更是高达将近20倍。在首都区域,不要说独栋住宅,就是公寓价格也涨到了平民百姓难以承受的水平。

到1989年底,日本土地资产总额约为2000万亿日元,是当时美国土地资产总额的4倍之多。当时日本人甚至喊出“卖掉东京就可以买下整个美国”、“只用皇居的土地就可以买下整个加拿大”这样的豪言壮语。

1987年美国股市“黑色星期一”引发日本股市大跌,但日本的房价依然强势走高。1990年的日本股市全线下跌,但很多人怀疑是这无非只是在重复1987年的故事,正是在这种情绪的支撑下,到1991年夏天,东京的房地产价格依然还在不断攀升。

但非常不幸的是,奇迹再没有出现,1991年下半年日本房地产价格开始毫无征兆的暴跌,一夜之间,随着房价一起跳楼的除了从中牟利的炒房客之外,还有那些投机的倒买倒卖商。10年之后,日本各大城市的平均地价都回落至1980年代初的水平,一切又回到了原点。

从文化的渊源上来看,日本其实和中国一样,都属于东亚儒家文化圈,中国人有“安居才能乐业”的情结,日本人以前也一样有。日本武士的诞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伴随着土地私有而出现的。自近代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土地基本一直都是世代承袭。但是,这种情况在战后,随着经济高度成长,日本社会开始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特别是人们对土地,对安居的看法也逐渐开始改变。

在日华人学者姜建强认为:日本人历来有“土地神话”的情结。为了拥有土地,不惜“一所悬命”。在日本历史上,贵族与寺社关系者以外的人,第一次拥有法律意义上的所有权——土地,是在镰仓时代的初期。小领主一旦拥有土地,是怎么也不愿轻易放手的,世代继承是其必然。但将“一所悬命”用语变成“一生悬命”,则表明日本人对土地意识的单薄,表明土地神话在现代的终结。或许是断舍离对物的一种本能性的厌弃,或许是一切有形之物必将归无的无常哲学,或许是中产成功的标志发生了不可逆转的变化,日本人终于率先走出了这一步:不想拥有一切,但一切为我所用。

事实上,从日本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无论是“无常哲学”、“对物的本能厌弃”抑或是“中产标志的变化”,不可否认的是,日本的这种“一切为我所用”的实用主义由来已久,只不过是从根深蒂固的土地依附情结中解放出来的时间可能相较其它要晚很多。

日本土地价格经历了这轮如同过山车般的起伏,日本社会反倒逐渐产生了一种波澜不惊的心态。加上,日本史无前例的人口减少及急速的老龄化,整个社会开始走向了“低欲望”。日本人开始追求一种简素的生活,开始回归对生命本质的探索,日本人的自我意识也开始觉醒,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过自己想要的生活成为整个社会的主流。

由于人口的持续减少及人口构成极端的高龄化。日本开始出现了一个现象:随着年轻劳动力向大城市集中,高龄老人不得不孤守家乡,而待其离世后家乡的住宅就变成空房。不容忽视的一点是:在日本,父母去世后,如果要继承其遗产的话,需要缴纳相应的遗产税,为了不缴纳遗产税而不继承父母遗产的人也有很多,这可能是日本空房增加的一个原因。

日本总务省2015年2月26日发布的2013年度“住宅?土地统计调查”。从这个调查数据来看,日本住宅总数为6063万户,但空房数却为有史以来最高的820万户,比率为13.5%,平均每7户人家有一户是空房。而据日本著名的野村总研的预测,到2018年,日本的空房数量将会超1000万户。

从下图的统计数据也可以看出,这个空置率从1993年的448万户,到2013年的820万户,20年间增加了1.8倍。

一方面是空房在持续增加,导致日本人对房产价格没有任何信心;另一方面是年轻的日本人并不想在一个地方住得太久,他们向往可以随时移动的自由空间。比起买房要承担的房贷资金风险,日本人更愿意没有风险的租房生活。

而事实上,除了要住在城市中心地带的上班族需要使用按揭买房的方式,绝大多数日本人几乎已经放弃了买房的生活方式。在城市的非中心地带、郊区,一幢连地带房的新房并不贵,要是买二手房几乎甚至可以白拿。在一些房产网站,几乎都可以找到近乎白拿的房子。

日本传统的住房基本上都是木造结构的一户建,战后五六十年代开始出现铁骨水泥造或铁骨铁筋水泥造的三层以上的住宅被称之为“マンション(公寓)。而按照日本人的住宅观念,新建住宅入住之后的第二天,房价就跌20%,传统的木造的一户建,20年后资产价值就变零。即便再怎样的装修,资产价值也是归零。这种住宅观念,可能也是日本的年轻人轻易不买房的另一大原因。

在日本,住房和所享有的教育、医疗等社会资源完全独立。住房只是单纯的住房,不绑定任何其它的社会资源。无论是租房还是买房,都享有同样的医疗、保险,享有均等的教育资源。

从整体看,现在日本人的土地需求已经变得很低。大部分的日本人都流行租住公寓。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公寓租金相对比较便宜,约占月收入的1/8(比如,一个月工资8000元的话,租房的话只需要1000左右),而日本又是个均质性社会,工资基本都集中在平均线左右,国家采用累进税制,年收入愈高则税率愈高,所以在住房的负担上,日本人之间几乎都相差不多。而且如果是租房居住的话,也不用缴纳房产税。

再者,日本不动产机构提供的租住公寓(注:日本无论是新房、二手房、租住的公寓,全部都是装修完毕,可直接入住的),不仅房间环境干净整洁舒适,而且有很多还提供管家服务,有食堂餐厅,有健身房图书馆等娱乐和社交场所。在一个物质生活高度发达的社会,人类对生理及安全的需求几乎都可以轻易满足。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类对安全的需要,包括了人身、健康、资源所有、财产所有、道德保障、工作职位、家庭安全等要素。而这些要素,通过租房都可以毫无疑问地全部实现。

初到日本的中国人,在日本租房时可能会惊讶地发现,房间的基本设施,如家电、家具,甚至是汽车等,考虑的首先不是购买,而是免费的赠送。一方面是这类大件的处理费用较高,另一方面是只要愿意,到处都可以轻松地得到,于是这些物质已经完全失去了占有的意义,只剩下了使用的属性。

回到本文开头的那则广告,由于整体经济发展的停滞,人口的减少,滑雪胜地由从前的热闹繁荣变成如今的冷冷清清。周边的公寓自然再也不会有大批滑雪者租借了。但作为房产的固定资产税、管理费、修缮费等还是要照付不误,每个月的水、电、煤气费用也要照付不误(日本水电煤有基本料金,即便不使用也要付)。如何摆脱这个无底洞的支出?出售现房可能是唯一最好的选择。

但如今从前的繁荣已经不再,加上冰天雪地的地区,又有多少人会接手呢?于是,只有不断地降价,甚至是白送。即便如此,愿意接盘的人恐怕也无多。因为这样的现象在如今的日本,已经完全不是个例,恐怕只要是日本人都知道这绝对是个烫手的山芋。

于是,大部分的日本住房已经完全回归到了其居住的属性,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方式无非是是租住抑或购买,两相比较,租住显然要更轻松的多,那么,何苦要给自己增加负担呢?如今,住房对于大多数的日本人来说已经完全不是问题,房地产在日本已是一个艰难的行业。

反观国内,一边是超越日本的少子老龄化,一边是火爆的房产市场,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现象。

来源:世界华人周刊 作者:霍耀林

“永不跌”的东京房价是怎么崩盘的?

如何在中国实现资产保值增值?这个问题似乎有个永远的大备胎,他的名字叫一线城市房产。

在中国,炒股就像去夜店high,碰见渣男的概率高。买房,特别是在一线城市买房,就像一个安静的暖男。随时在你受伤后,给一个温暖的怀抱。

即使这段时间经济学家们都在喊“凡是靠地产拉动的经济都会遭遇崩盘”,也不会忘了在注角处补上一句——在人民币购买力不可遏制下降的复杂格局下,要把购买力配置到中国一线城市,一线城市将成为中国经济的最后一个安全点;或者“房地产如果出问题,一线城市不是房产商避风港”。

反正就像貔貅只进不出一样,一线城市房产,只涨不跌。秉持这一信仰的逻辑是:一线城市人口密集,外来人口和土豪们共同托举房价,一线城市教育、医疗资源丰富。

可是,早在几年前,一线城市高企的生活成本就驱使着外来人口告别北上广;优质的教育与医疗资源,并不能撑起一个城市的房价;土豪们在托起了温哥华的房价后,现在已经跑到柏林去买房了。

反正同样人口密集,同样由于奥运会经历过房价暴涨,同样汇集着优厚的资源,同样经历着人口涌入的东京,在日本1990年代的经济危机中,未能幸免于房价的大崩盘。

曾保持过GDP双位数增长的日本经济,在经历了“土地神话”的破灭,中小银行的破产,证券丑闻的暴露后,是如何陷入衰退的;而曾经被奉为“东京房价永不跌”的东京房价,又是怎样崩盘的?

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日本保持着每年10%的高速经济增长,在短短20年间从一个农业经济小国转型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钢铁和汽车出口国。

1964年东京奥运会,1966年大阪世博会,日本向全世界展示了从战败阴影中复兴的国家形象。

为了迎接东京奥运会,日本修建了一系列交通基础设施,兴建了城市。这些大规模的建设带动了日本房地产行业的强劲发展。当时,东京被认为是全球最有活力的国际大都会。1969年,未来学家赫尔曼·卡恩在《即将出现的超级强国》一书中预测,日本将在2000年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

然而,还未等到验证预言的那一天,日本就从繁荣的天堂跌入危机的深渊中。1990年,日本股市、楼市泡沫相继破灭,日本经济从此一蹶不振,进入“失去的二十年”。

今天,无论是日本普通民众,还是庙堂高官,都希望借助再次举办2020奥运会的契机,提振日本经济。日本政府计划将东京作为经济增长特区,进行大规模的再开发。公共设施投资、政策放宽、税收制度改革等等计划都已经开始实行。

外国资本也已经蠢蠢欲动。一批主权财富基金正在涌向日本房地产市场。卡塔尔刚刚买下了一系列保龄球馆;阿塞拜疆接近买下银座的蒂凡尼大楼,而新加坡正准备买下东京西南部婚礼场馆Meguro Gajoen……

历经了20年的低迷之后,日本的房地产市场似乎重现曙光。此时,回顾那场发生在20世纪末的房地产泡沫危机,或许有助于日本不再重蹈覆辙。

奥林匹克景气1964年的东京奥运会被认为是历史上最成功的奥运会之一。日本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借助奥运会带动国家经济高速发展的国家。

在筹备东京奥运会期间,日本政府正在进行收入倍增与国民经济高速增长计划。以此为契机,东京和日本全国各地都大兴土木,建设了一批交通基础设施。

其中,令日本人颇为自豪的新干线高速铁路系统就是修建于此时。1964年10月1日东京奥运前夕,连结东京与新大阪之间的东海道新干线开始通车运营,这是世界第一条投入商业营运的高速铁路系统。

有数据显示,日本对东京奥运会所有相关事业的总投入高达1兆日元。按照当时的汇率计算,约为30亿美元。这创造当时奥运会历史上最高的投资记录。

其中,日本政府对比赛设施和奥运村投资160亿日元,道路交通设施建设825亿日元,运营费用60亿日元。除此之外的所有投资,都被用来完成新干线、高速公路、地铁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这种投资的比例显示,日本并不是仅仅为了举办奥运会而投资。大规模建设带动了房地产建筑业、服务业、运输业和通信等行业的强劲发展,从而带动日本经济的全面腾飞。1962年到1964年,日本经历了一段“奥林匹克景气”时光。

受奥运会影响最深的是房地产行业。除场馆建设之外,东京周边的住宅以飞快的速度发展起来。1964年,日本民间住宅建设总数比1951年增加了71%,而1963年 1964年的建筑承包合同额分别比前一年增长了32.9%和27.8%。

从1961年到1963年,日本房地产行业迎来量价齐升的鼎盛阶段。当时,在短短两年之内,日本建成公寓62栋,2191户,价格也较之前上涨了接近一倍。1964年日本公寓售价平均为950万日元,最高达到1880万日元。

进入80年代,日本经济进入了令人炫目的鼎盛时期。日本制造的产品遍布全球,日本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大量投资和收购。1985年,日本取代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美国人的银行、超市,甚至好莱坞的哥伦比亚电影公司和纽约的标志性建筑——洛克菲勒大楼都成为了日本人的囊中之物。

然而,当日本人目空一切,认为自己是“世界之王”时,一场危机正在酝酿当中。

1978年,第二次石油危机爆发。由于能源价格大幅上升,美国国内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现象。1979年夏天,保罗·沃尔克就任美联储主席。为了治理通货膨胀,他连续三次提高联邦基金利率,实施紧缩的货币政策。

这一政策使美国市场名义利率上升到20%左右的水平,吸引了大量的海外资金流入美国,导致美元大幅升值。从1979年底到1984年底这段时间内,美元汇率上涨了近60%,美元对主要国家的汇率甚至超过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前的水平。

美元居高不下的汇率水平导致美国对外贸易逆差大幅增长。为了改善美国国际收支不平衡的状况,美国希望通过美元贬值来增加产品的出口竞争力。

1985年9月,美国、日本、联邦德国、法国、英国等5个发达国家的财政部长和央行行长,在纽约广场饭店举行会议,决定五国政府联合干预外汇市场,使美元兑主要货币有序地下跌,以解决美国巨额的贸易赤字,史称“广场协议”。

“广场协议”签订之后,五国开始在外汇市场抛售美元,带动了市场投资者的抛售狂潮。美元因此持续大幅度贬值,而世界主要货币对美元汇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其中,日元的升值幅度最大,三年间达到了86.1%。

这并不是美国第一次干预外汇市场。1971年12月,日本曾与美国签订《斯密森协议》。根据协议,日元对美元的汇率从1美元兑360日元升值为1美元兑308日元,涨幅为18%。此轮汇率改革导致了1973年日本地价的上涨,但由于石油危机的影响,仅持续了1年。

日元的大幅升值提高了日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促进了日本对外投资大幅度增加,为日本企业在海外扩张提供了机遇。但与此同时,日本经济也已经埋下了泡沫的炸弹。

由于担心日元升值提高日本产品的成本和价格,日本政府制定了提升内需的经济增长政策,并放松国内的金融管制。从1985年开始,日本央行连续5次下调利率,从5%降至1987年2月以后的2.5%.

当时,日本已经完成了城镇化建设,国内的城镇化率超过90%。这意味着在原有产业结构下,日本的经济增长已经趋向饱和。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大量的资金流向了股市和房地产市场。人们纷纷从银行借款投资到收益可观的股票和不动产中。于是,股价扶摇直上,地价暴涨,一个巨大的泡沫正在诞生。

20世纪80年代,日本银行开始推行银行资本金管理改革。为了推动银行国际化,日本政府决定实行双重标准:国内营业的可以按照本国4%的标准,有海外分支机构的银行则必须执行8%的国际标准。在此要求下,日本银行除了必须不断补充资本金之外,还得调整银行资产结构。

当时,日本银行最苦恼的事情是有钱贷不出去。为了扩大营业份额,日本银行想尽各种办法,利用超低利率拼命发放贷款。

相对于一般公司贷款,房地产抵押贷款的风险权重较低。这意味着银行发放相同数量的贷款,房地产抵押贷款只需一半的资本金。于是日本商业银行纷纷将资金投放到这一领域。

为了发放贷款,日本银行使出浑身解数。甚至对于那些有存款意向的人,银行都会劝告他们进行土地投资:“地价在不断上涨,而利息又接近于零。如果从银行借入资金来购买土地的话,肯定会因土地升值而大赚一笔。”

而一旦这个人买了土地,银行又会以这块土地为担保,再借给他相当于土地价格70%的资金,劝他再购买别处的土地,然后再以新的土地为担保……如此循环反复。

同一时期,国际热钱的涌入加速了日本房地产泡沫的膨胀。签订《广场协议》之后,日元每年保持5%的升值水平,这意味着国际资本只要持有日元资产,即使价格没有升值,也可以通过汇率变动获得5%以上的收益。

敏锐的国际资本迅速卷土重来,在日本的股票和房地产市场上呼风唤雨。国际廉价资本的流入加剧了日元升值压力,导致股价和房价快速上涨,从而吸引了更多的国际资本进入日本投机,泡沫越吹越大。

随着大量资金涌入房地产行业,日本的地价开始疯狂飙升。据日本国土厅公布的调查统计数据,1985年,东京的商业用地价格指数为120.1,到了1988年暴涨至334.2,在短短三年内增长了近2倍。

1990年,东京、大阪、名古屋、京都、横滨和神户六大城市中心的地价指数比1985年上涨了约90%。当年,仅东京都的地价就相当于美国全国的土地价格,制造了世界上空前的房地产泡沫。

一个广为人知的故事是,在东京,有一位学校的看门人在传达室干了40多年,一直收入微薄。退休之后,他准备返回乡下安度晚年。于是托人把他在东京的一所小房子卖掉,没想到这所房子竟以800万美元的价格出售。看门人瞬间成为百万富翁,衣锦还乡。

然而同一时期日本名义GDP的年增幅只有5%左右。由于地价快速上涨,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实体工业的发展。建筑用地价格过高,使得许多工厂企业难以扩大规模;过高的地价也给政府的城市建设带来了严重的阻碍;高昂的房价更是使普通日本人买不起属于自己的住房……日本泡沫经济离实体经济越走越远。

1990年,日本生产性行业的贷款比重下降到25%,非生产行业的贷款比重却上升为37%。日本看似繁荣的经济成了名副其实的空中楼阁,危机一触即发。

泡沫的破灭来得迅速而毫无预兆。1989年,日本政府已经意识到经济泡沫,但是此时施行紧缩货币政策为时已晚。

从1989年5月开始,日本央行连续3次提高贴现利率。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内,日本银行利率从2.5%上调至海湾战争前夕的6%。

日本货币政策的突然转向,首先刺破了股票市场的泡沫。1990年1月12日,是日本股市有史以来最黑暗的一天。

当天,日经指数顿挫,日本股市暴跌70%。人们依稀记得,就在半个月前的1989年12月31日,日经指数还达到了辉煌的高点38915点,市场普遍相信“明年股价可以达到5万日元”。

令人绝望的是,以1990年新年为转折点,日本股市陷入了长达20年的熊市之中。

1990年9月,日经股票市场平均亏损44%,相关股票平均下跌55%。日本股票价格的大幅下跌,使几乎所有银行、企业和证券公司出现巨额亏损。公司破产导致其拥有的大量不动产涌入市场,顿时房地产市场出现供过于求,房价出现下跌的趋势。

与此同时,随着日元套利空间日益缩小,国际资本开始撤逃。1991年,日本不动产市场开始垮塌,巨大的地产泡沫自东京开始破裂,迅速蔓延至日本全境。土地和房屋根本卖不出去,陆续竣工的楼房没有住户,空置的房屋到处都是,房地产价格一泻千里。

1992年,日本政府出台“地价税”政策,规定凡持有土地者每年必须交纳一定比例的税收。在房地产繁荣时期囤积了大量土地的所有者纷纷出售土地,日本房地产市场立刻进入“供大于求”的时代。

几种因素的叠加,加速了日本房地产经济的全面崩溃。房地产价格的暴跌导致大量不动产企业及关联企业破产。1993年,日本不动产破产企业的负债总额高达3万亿日元。

紧接着,作为土地投机主角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因拥有大量不良债权而陆续破产。结果,给这些机构提供资金的银行也因此拥有了巨额不良债权。当年,日本21家主要银行宣告产生1100亿美元的坏账,其中1/3与房地产有关。

1991年7月,富士银行的虚假储蓄证明事件被曝光。紧接着,东海银行,协和琦玉银行也被揭露出来存在同样的问题。大量银行丑闻不断曝光,使日本银行业产生了严重的信用危机。数年后,几家大银行相继倒闭。

“土地神话”的破灭,中小银行的破产,证券丑闻的暴露……接连的打击让日本民众对资本市场丧失了信心。此后,受到亚洲金融危机、次贷危机等国际大势的影响,日本房地产市场再也未能重回辉煌。

据2005年日本国土交通省发表的地价统计数据,日本全国的平均地价连续14年呈下跌趋势。与1991年相比,住宅地价已经下跌了46%,基本回到了地产泡沫发生前1985年的水平;商业用地下跌了约70%,为1974年以来的最低点。13.1%,高于1988年的9.4%,是至今为止的最高水平。

尽管经过了长达20年的艰难调整,但日本房地产市场依然疲软。

在大类资产框架内,未来股市走势以及房市走势都是投资者极为关心的市场,且两者之间强烈地相互影响,时而相互促进,时而此消彼长。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日本东京房价多少钱一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