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平台说我什么是账户风控控审核,我想问是不是被黑了?

可选中1个或多个下面的关键词,搜索相关资料。也可直接点“搜索资料”搜索整个问题。

采纳数:1 获赞数:8 LV2

CRO:Chief Risk Officer 首席风险官,据了解,全球第一个首席风险管理执行官诞生于1993年。目前,80%以上的世界性金融机构设有该职位。我国银行业已率先设立了首席风险执行官的职位,建行、工行已设立该职位。目前在国内9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中,还尚未设立首席风险管理官,风险管理主要由风险管理部或合规部归口管理。

本回答由科学教育分类达人 尚秀秀推荐

②. 非固数式快递单号生成器,可生成当日快递单号,且

  和讯消息 由融360和人民大学高礼研究院联合主办的"2015普惠金融CRO全球峰会"于2015年10月30日在中国大饭店召开。玖富风控总监先生在本次论坛上发表主题演讲。


  刘波从玖富的经验出发,分享了对风控的看法。玖富的风控模型是打分卡模式,模型的开发分为两个模块:定性、定量,其中又尤以定量为核心。而不论风控模型的KF值多高,人工审核环节是不能被取代的,应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风控模式。

  刘波阐述了对消费行为和行业形态产生的巨大影响。对于,移动互联则是催生了金融。回到移动金融本身,一般所具备的三要素是风控、粉丝和场景。而未来一般意义上的互联网金融将会融入更多的移动互联基因。

  以下为刘波演讲实录:

  我是13年的时候加入了北京玖富,待了将近两年多的时间,之前毕业之后是在农行,在农行的时候是从事全国百家金融超市运作模式,在全国各地有100家直营的支行。什么叫金融超市?是做了一个大额耐用消费品贷款的超市。从03年开始接触到个人业务,在05年的时候加入到中国(,)的中心,做的也是授信评审工作。

  今天跟大家聊一下移动金融,说到移动金融呢,之前我先想给大家讲一个发生在我自己身上亲身经历的故事。这个故事听起来呢,应该会非常无聊。但这个故事大家听完之后,足以证明移动互联的普及,对我们生活产生的一些影响。

  这个故事是这样的,去年的五一劳动节跟一些朋友约好去焦作云台山玩。但是4月份的时候,我正好在深圳做了一个(,)家庭健康消费的监管平台。我们约好是在1号的时候在云台山的风景区碰头,我是在30号晚上,匆匆忙忙地从深圳赶到了郑州,赶上最后一班大巴去了焦作,去跟大家碰头。

  一路我都没有用过现金,从深圳到机场打车,再从郑州叫了一辆快车,都没有花一分钱的现金,所以到了第二天早晨,我去了云台山景区的时候,我发现自己的钱包里头只剩了30块钱。但是我身上背着电脑,拎着栏杆箱,不能说拉着这些去逛云台山,必须先找一个酒店、旅社,先把我的东西放好之后,再去跟我的朋友会合。但是这些朋友非常不仗义,根本没有等我,只能自己去找客栈,但是有一些比较条件好的酒店已经客满了,找了一些当地的民宿和客栈,又没有刷卡的设备,在云台山村子周围没有一家银行,没有一台取款机,当时傻了,如果没有地方住,晚上可能喂狼,狼都吃不饱。

  我就试探性找到一家客栈,老板相对比较年轻一些,我说哥们你有微信吗?加一个微信。他说,干吗?你是要住店,还是要吃东西?我这儿不是交友平台。我说身上没有带一分钱现金,带了一堆东西,要去景区跟朋友会合,先一间房间把东西放在你这边,再跟我的朋友去碰头。他说行,那你就加我微信,我通过微信转帐的方式,把房钱支付给他。

  这个故事听起来非常无聊,但是足以证明了移动互联的普及对我们生活的改变。试想一下这个时间倒推两年半或者三年的时间,如果钱包里头没有带钱,如果当地没有银行机构,不能提供刷卡、POS的服务,当时一定傻了,所以移动互联的普及,包括移动金融的普及,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们说到移动互联,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在移动互联普及之前,我们的生活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比如说我们每天有很多的事情,个人的事情也好,工作的事情也好,需要跑银行。如果的话,需要去证券交易大厅盯盘。交一份需要坐在家里或者办公室里头等保险业务员上门。交水费,得去银行,交电费去银行或者电力部门去交。按照以前的节奏,一天只能办一到两件事情。

  包括以前我们逛超市也一样,我们有一些生活的必需品,必须自己去超市。但是现在这种逛超市的模式也是一个主流,但是已经被移动互联深入到我们生活的面面。

  我们再看一下移动互联普及之后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不需要去跑银行了,也不需要去交易大厅了,买电费也不需要去电力部门了,只需要在家里或办公室里头看手机、看手机、看手机就可以了。

  在我们现在的生活当中,这个移动互联的普及已经渗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衣食住行,包括我们的金融活动。说到这个移动金融包括了几方面,但跟我们距离最近的,我们最多接触到的有哪些呢?比如说移动借贷,比如说移动理财,比如说移动保险、移动证券、移动支付。以前我们去银行办业务,需要亲自去跑到银行,我记得以前刚毕业在农行的时候,曾经在柜台上做过一段时间基础性的业务。我们把企业当中的财务部门有两个角色,一个是会计,一个是出纳。这个会计是做账的,出纳是管钱的,所以这个出纳需要不停地往银行跑,管这个出纳叫跑银行的。

  但是现在对于个人来讲也好,对于企业来讲也好,我们通过这种互联网金融的方式,已经不需要那么频繁地去银行了。我们在上半场的时候听任泉老师说了,每次去银行两、三个小时的时间,办业务只有几分钟的时间。再去银行发现排队都是中年人以上,以老年人为主的群体,为什么以这个群体为主呢?因为这个群体暂时没有完全地接受互联网金融。

  比如说我们现在买保险的话,你只要手机一点,保险就可以下单。我们现在比如说买理财产品,包括我们的银行理财产品,包括第三方理财产品,都可以通过手机一点,就可以完成所有的操作。

  以前我们炒股,需要去证券公司的大厅去盯盘,后期也发现一个现象,盯盘的群体年龄层次也跟去银行排队的人一样,年龄越来越大,可能有些老年人不太会操作这个手机端,还是选择在家里看电脑或者是去证券交易大厅去盯盘。现在更多的年轻人都会直接用手机去操作,包括去浏览每天的行情。

  这个移动支付更不用说了,每天都会接触到这个移动支付。

  说到移动金融,一般所必须具备的三要素,就风控、粉丝和场景。风控不用多说,任何金融机构,甚至金融机构以外的其他行业和企业,都是以风控管理为核心的这么一个经营模式。

  粉丝我们可以说一下,刚刚我们上半场任泉老师也说他们的Star VC,不以粉丝营销的方式为经营理念。但是粉丝所做的贡献一定是不可忽略的。稍后我们给大家再聊一下粉丝和传统意义上的客户区别。

  还有一个场景,第三个要素场景,移动金融为什么一定要有一个场景?比如说移动金融的优势在哪里?走到什么地方,把这个金融工具带到什么地方。今天我请一群朋友吃饭,超支了,或者根据我的理财计划,并不是很相符的情况下,我可以随时地掏出手机进行支付,并且进行一个分期的服务。

  这个场景化便于我们每个人的使用,另外也便于我们的风控。因为我们现在的银行或者是第三方金融机构,风控有一个盲点,就是对他借款的用途、去向并不是很明确的,也没有一个非常严格、严密的跟踪。有了这个场景之后,它的借款用途是明确的,所以这个场景也是至关重要的。

  我们从风控这个角度来讲,纯线上的产品,我们也有一套纯线上的审批模式。比如说我们按照玖富的审核模式来讲,分为两种,一种是可以完全脱离人工的纯线上的,就以秒速为计的审核方式。

  另一种通过线上打分模型,做一个决策建议之后,再会通过人工筛选的方式过最后一关。这两种审核模式的区别在哪儿呢?批处理自动化的模式,适用于小微金额,我们对小微金额的定义是2万元之内,用我们的模型,用我们的打分卡,可以直接地作出一个决策;2万元以上的,我们视为一个小金额,小金额贷款2万元到6万元之间,用我们的模型结合人工信审的方式做一个决策。

  不管是纯线上的系统批处理自动化的审核模式,还是线上结合人工的方式,都离不开大量的数据基础。我们看一下左边都是我们所合作的一些机构。这些机构包括当初主流的征信机构,也包括其他一些第三方机构。但是数据整合方面,在座的各位,我们的同行,我们的同业都遇到一个同样的问题,是一个什么样的问题呢?从我们建模角度来讲,人行征信报告借贷信息的前半部分都是个人信息,不止一条两条,都积累了一些个人信息,被我们称之为动态信息。这些动态信息对于建模基础来说是非常关键。

  举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也是一个最基本的原理,比如说有一个客户叫张三,张三的工作变更频次,征信报告上记录了有十次或者八次,每次都有不同的工作单位,或者不同从业的行业。我们可以判断为,这个客户的稳定性是有问题的,或者他从业的信息当中,可能就会有几条就是虚假信息,就是欺诈信息。

  同样道理,我们通过他的流动信息来看他住宅方面的信息,我可能每向银行提出一次借贷申请,就会变更一次住宅地址。我也会考虑这个人的稳定性,还有这个人之前是否存在某些欺诈行为。如果我们这个机构跟它发生一些借贷业务之后,是不是会发生一些跑路的行为,失联的行为?

  目前跟玖富合作已经有这么多数据资源和数据渠道。但从我个人的感觉来讲,因为我之前在银行工作了很长时间,所以跟银行征信的接触是最多的。我们为什么说现在脱离不了人行的征信呢?因为我们第三方的数据没有做一个非常完整的整合。人行征信上面的一些动态数据做得非常全面。但是第三方数据做得基本上每一家是每一家的,没有将我们所有机构的这些信息做一个整合。

  现在银行,我们今天上午开会也知道,(,)有400多家银行。如果它每提出一次借贷记录,银行上报给人行征信就会多一条记录。假设一个客户在400多个银行当中都申请过一笔贷款,动态信息无非也就400多条,这是一个假设。

  但是如果换一个角度来讲,有一个客户通过第三方机构来借贷,比如说通过小贷公司,P2P来借贷,这个客户的隐性负债比较高。假如把这些数据资源整合一下,他在30家或者20家都申请过这些记录的话,把他的申请信息汇集起来,这些信息量也要远远大于人行的征信报告。

  再看一下也算是玖富的一个优势,就是它的一个模型。玖富的第一版模型是基于方法论,通过自己一些存量客户的数据,我们做了一版打分卡模型。后期在原来模型的基础上,做了计算机学习的打分卡。不管是哪个模型,都是基于我们的一个大数据。

  我们看一下模型大致的原理,这个模型的原理开发的时候,会分为两个大的模块。

  第一个模块叫定性的模块,大量的数据资源先进入了定性模块之后,会有一个基本信息的比对。比如说我们所获取的客户信息有哪些?从第三方获取的信息有哪些?比如说张三、男,身份证多少,电话号码多少,通过第三方信息和我们所获取的信息做比对,如果比对不成功的情况下,触发了禁止原则,也有可能被拒绝,也有可能弹跳到人工做人工审核,这是大数据能够发挥的第一道作用,是定性的原则。

  分为两类,一个是硬性的禁止原则,比如说张三,我们发现了两个身份证号码。或者说是李四,性别出现了问题,那么这是一个硬性规则,那这个强规则一旦被触发,基本上系统会做直接拒绝的处理。

  还有一种情况,它是一些非强规则类的规则,通过我们第三方数据的比对,这个禁止原则虽然被触发了。但是触发之后,可能系统的识别是比较模糊的,它不能判断这个客户是直接拒绝掉,还是有一些欺诈,或者伪冒的一些行为,通过人工再去做一个判断,会推送到人工。

  这是我们模型的第一部分,是定性的环节。如果没有触发禁止原则,没有出现欺诈的嫌疑。

  之后到了定量的环节,这是打分卡的核心,这个客户能不能贷到款?能贷到得到钱?期限是多少?有没有触发风险定价的原则,全部会在第二部分有所体现,定量的一个模块。

  定量的模块最终会出来每一个客户对应不同的分值,对应不同的信用等级,以及不同的额度和期限。

  根据这个客户的信用等级来区分,高风险会建议直接拒绝,中风险是建议人工审核,低风险建议直接通过。当前的模型是支持全自动化批处理自动审批的,但是2万元以上,6万元之内,建议每一单都过一下人工。模型达到一定程度之后,我们是不是可以把人工这个环节省略掉呢?就这个问题,我们就请教过很多的专家,内部也经过很多次的讨论,我们模型的KF值达到0.5、0.6,很成熟的一个模型,能不能把人工省略掉?最终得出一个结论,不管你模型的KF值多高,人工环节暂时是不能取消的,暂时是不能被取代的。

  比如现在我们的公安机关有很多的工具,有很多现代化的手段去破案,去抓坏人,虽然有这么多科技手段去抓坏人,但是警察这个职业是不能少的,授信评审工作、风险管理工作也是一样的,虽然可能有很完善的模型,人工的环节也是非常重要的。

  说到人工这个环节,就以玖富为例,以前的玖富把IPC技术做了线上化,不去客户的现场,通过远程召回的方式,做很多的交叉验证。

  后期我们发现IPC虽然对风险管理起到作用非常重要,逾期率非常低,严重制约了业务规模的发展,效率实在是太慢了。我们需要分析客户回答的问题是真是假,通过我们一些记录、计算,再推算它的财务报表,中间的时间耗时非常长,导致我们之前的人均产能可能是在每天四到五件左右。因为我之前是做打分卡出身,后期我们就把这个审核的模式做了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所有我们眼睛看不到的问题,就不要再问了。因为如果问也是白问,客户如果想骗你的话,客户经过几次调查的话,会把我们的规律摸得非楚,经营规模有多大,场地的面积有多少,大概的设备值多少钱,员工有多少,给员工支出是多少。如果要是眼睛看不到的情况下,有可能把你骗了,而且浪费非常多的时间。

  后期基本上通过模型之后,我们在人工信审方面,我们会通过反欺诈的反问方式,通过第三方的信息,给客户提一些问题。假设这些问题客户是看不到的,而且我们所获取的数据呢,客户也应该是看不到的。比如说我们从闪银提出一条信息来,这个闪银有可能是通过网络爬虫的形式,爬取这条信息,客户自然是不知道的,如果是一个欺诈伪冒客户,必然是不知道的。所以通过类似的手段,基本可以把欺诈和伪冒的客户排除掉。现在玖富的逾期客户当中是没有伪冒客户的。

  再说一下粉丝,粉丝的力量真的是无法去想象的。我们现在称为粉丝,跟我们传统意义上的用户有什么样的区别呢?粉丝是平台拟人化了之后,吸引了众多的用户,而且保持了黏性,长期的关系,称之为粉丝。

  用户比如说我在某个银行开了一个户,到期之后,换到其他的银行,这叫用户,之间的黏性,之间的情感表达方式是有区别的。

  悟空理财是一个理财产品,起了一个名字就拟人化了,拟人化了之后看它的成绩,上线的首日交易额是100万,第七天单日是1000万,第23天破亿的,第43天,单日破3000万,第80亿交易破100万,116天交易额破10亿元。现在是610万粉丝,60亿累积交易额,现在的进账是4000万到5000万左右。

  我们再说一下场景。比如说享受、享乐类的场景,奢侈品的分期,婚嫁的分期,目前玖富跟世纪佳缘建立了合作关系,会员费是可以通过我们来分期的。

  最后请允许我再说一句话,我个人的一个见解,一般意义上来讲的互联网金融,很快或者即将已经过去了,因为什么呢?因为移动金融已经来了。

  我跟大家分享的就是这些内容,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HF059)

很多人都在说风控的重要性,但真正想明白风控的怕是没几个人。每个人对风险控制的定义都不同,有的人说分散投资就是风控,有的人说控制仓位就是风控,有的人说买好的股票长期持有也是风控,有的人说快进快出坚决止损止盈也是风控。

我来说说我对风控的理解,当然也是我们星瀚投资的观点:

1、首先我认为,风控是一个系统的行为,不是单一的逻辑。这个体系是自上而下的,是非常庞大的。

2、其次,要搞明白风险的来源。有哪些风险来源?我把他们简单分类:1)宏观经济风险;2)市场波动风险;4)行业和企业变动风险;5)仓位&配置风险;6)交易策略&体系风险;7)资产配置风险。

第三,再思考如何进行风险控制。我认为必须对每个风险指标要给出阈值来控制。假设我们给每个风险源等权重,按1-10打分,定义综合风险值0-3为低风险,4-6为中风险,6以上为高风险。下面为举例:

①宏观经济风险:全球经济萎靡,但中国GDP加速增长,通胀温和利率稳定,宏观经济风险值很低(风险值=2),理论上应该加仓重仓投资中国。

②市场波动风险:恰好这时A股整体估值非常高(比如100倍PE),对应的风险值=10,如果你这时候你去投资指数ETF,你冒的风险就很高(10+2)/2=6。

③行业和企业变动风险:但如果你不是投资指数而是投资某个估值非常低前景稳定的行业呢(比如股灾后大幅跑赢指数的金融股、白马股、优质港股),假设风险值=1,则你的综合风险值就会比较低为4.3=(2+10+1)/3。 如果你分散投资选择某些个股,那么你的风险等级就可能更低,具体的风险值就要看个股的基本面和估值了,买一个5PB的券商股和买一个1PB的券商股,买伊利和辉山,风险等级差异巨大。这个是不好量化的,只能由企业所处行业的前景、公司未来的业绩增速、当前的资产质量、管理层的优劣、估值的高低等综合去衡量,给出一个大致的风险值。

④仓位&配置风险:按上文的情况,这时候如果你80%仓位持有一个ETF或一个股票(风险值8),那么你的综合风险值就大于6了,即(2+10+4.3+8)/4=6.1,按照我们假设的定义属于高风险投资了。但如果这时候,你分散投资几个相关系数比较低的低估值行业或个股,那么你的风险值就会降低(我个人认为分仓10-15个品种是比较合理的)。

⑤资产配置风险:指宏观的大类资产配置(微观的资产配置就是仓位高低、持仓个数的多寡),比如全球经济萎靡,各国风险资产价格昂贵,整体风险等级很高,但你配置了避险国(经济独立全球)的资产,那么你的风险等级可能是比较低的。并且针对同一个国家,你配置不同类别的资产,风险等级也不同,你买利率差不多的国债和企业债风险等级不同、你买房子和国债冒的风险完全不一样。

⑥交易策略&体系风险:不同的交易策略和交易体系,风险等级是不同的。交易策略方面:长期持有白马蓝筹股风险值可以给2,而短期投机垃圾题材股风险值可以给10;交易体系方面:基于主观判断的交易风险值比较高,基于量化交易风险值比较低。

3、最后,核心的关键问题就是如何定义每个风险的风险值。可以通过量化的手段:

·对于指数来说,我们都知道美股的PE在15-25倍之间徘徊,超过25可以对应10风险值,低于15对应0风险值(我们每周纪要的市场估值区间表就是基于此逻辑);

·对于交易策略同样可以量化计算,比如大家熟知的海归交易法,你可以回测历史计算你最大亏损波动率收益率等,最终给出一个风险值;

·对于大类资产配置、仓位高低、持仓品种多少等均可以人为的定义风险值。

·对于宏观经济、行业个股等可以对各种数据指标代入量化模型去分析当前的风险值, 如把各种宏观经济数据代入宏观分析模型去判断当前的宏观形势,如把行业、个股的营收利润增速、利润率,负债率、资产周转率、现金流、ROE\ROIC、PE/PS/PB/PEG等指标代入分析模型中,当然这里是有主观判断的成分;

4、最后的最后,那就是每个风险的权重如何确定,这个就留给大家自己摸索吧,毕竟每个人的投资风格都不同:投机为主的人可能会给交易策略风险更高的权重,投资为主的人可能给基本面风险更高的权重,宏观&固收的人可能给宏观经济风险、市场波动风险很高的权重……

5、总结一下:假设经济很好,但你买入的点位很高,那你冒的风险会很大——但如果你买了低风险资产(比如行业前景向好,估值较低的个股),且做好了合理的仓位管理、分散的资产配置,那么你冒的风险又不是那么大——但如果你用了很激进的交易策略,比如基本面不错估值较低的标的短线大涨,你选择追涨,又不采用任何止损止盈策略,或不加量化交易模型控制,那么你的风险等级有可能又变得很高。

在举例另一种情况:假设经济很糟,你买了高估值的资产,没有全球的大类资产配置,没有看行业和个股的基本面,重仓持有的是短线博弈题材品种(典型的散户操作手法),但如果你用了比较牛的交易策略和交易体系,如执行严格的止损策略(例如A股特别有效的20日均线法则),或采用了ROC动量策略(参考雪球蛋卷28轮动基金,历史回测表明净值回撤很小,最大亏损很小,牛市跟上大部分指数,熊市早早离场),那么你的风险等级可以说依然是可以接受的(散户中的牛散)。很多人失败就在于牛市顶峰时没有很好的风控,高位继续冒风险,最后资产过山车,而有的人则是牛市半山腰就因为感受到风险太高而撤离,没有吃到后半程的泡沫。面对这两种问题,最好的情况就是研制出一套高位追涨的交易策略,即在风险等级较高的情况下,采用跟随市场策略,一旦破位下行就立刻止损离场 (比如ROC动量策略、20日均线交易法则、海龟交易等)。

总之,每个人都要学会计算你当前资产的风险等级是如何。很多散户之所以失败就是分不清楚风险的来源,搞不清自己资产的风险情况,才会在看似低风险的情况下死的不明不白,因为你们很可能在做高风险的投资(比如买入100倍的中小创,5连板的题材股),反之,很多高手在看似高风险的情况下仍在重仓投资,但他们可能冒的风险是非常低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账户风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