鳝鱼一年长多大 一年只能卖两批吗?那么为什么菜市场里商贩 每天都在卖 他们的上家是如何供应的呢 是如何养殖的

北京的四大菜市场——东单菜市场、西单菜市场、朝内菜市场、崇文门菜市场老北京没有不知道的。那时候,北京商店不多,要想买点稀罕菜只有去这几家大菜市场。如今超市遍地有,甚至网上一点直接送家来,菜市场也早就没落了。这几家菜市场关的关,改的改,早已没有往日的辉煌了。

然而,念旧的北京人总忘不了菜市场的热闹、熟络。对于许多人来说,老菜市场不只是买菜的地方,它更像是个老朋友,记录着一种生活方式,承载着几代人的记忆,也象征着属于老北京的市井文化。

1902年,东单菜市场建成,当时名为东菜市。

东单菜市场始建于1902年,是北京城资格最老的菜市场。不夸张地说,菜市场的出现是北京人消费模式的一次革命。早年间,北京并没有专门卖菜的场所。每天,胡同里都会有菜贩子挑着扁担、推着小车来叫卖。虽然不出胡同就能买到菜,但是菜贩子卖的菜来来回回总是那么几样,而且由于进货渠道不同,价格也相差不少。

1916年,北洋政府内务部长朱启钤在东单菜市场建格言碑,底座四面分别写着礼义廉耻四个字,上面是古人格言。

为了满足市民需求,上世纪初菜市场应运而生。当时,东单菜市场可是京城少有的“高档购物中心”。东单菜市场最初名为“东菜市”,主要消费群体是住在周围的王公贵族、官僚政客和外国使馆人员。1917年,法国商人看到临近“使馆区”的东菜市有利可图,便插手了这里的集市管理,并设英文名称“East Market”(东市场)。

那时候的东菜市是一个个小布棚子,小贩们经营的商品,大部分是京郊自产的鸡鸭鱼肉、干鲜果品、蔬菜水果和土特产品。他们没有字号,本小利薄,主要靠代销。最初东菜市只是上午营业,后来发展为全天营业。当时商贩们露天摆摊,晴天成市,雨天收摊,人称“雨来散”。后来经过官方治理,菜市场有了固定的经营场所,摊位、柜台的布置更为灵活,也有了更好的采光和购物环境。东单菜市场以其大开间、高立柱的空间布局,被人们称为最像火车站的菜市场。

1953年2月,北京市民坐在东单菜市场旁的早点摊吃早点。 张祖道摄

随着南北交通的发达,北京菜市场上卖的蔬菜副食也日益丰富。北京本地蔬菜品种有白菜、韭菜、油菜、菠菜、萝卜、苋菜、香菜、芥菜、芹菜、黄瓜、茄子、山药、冬瓜、毛豆、扁豆、茴香、倭瓜及辣椒、葱、蒜等。冬天还有暖棚火炕产的黄瓜、茄子、扁豆、韭菜等。此外南方的竹笋、海参、鱿鱼,关外的口蘑、木耳、鲟鳇鱼,渤海的黄花鱼、海鲫等海鲜,以及各地的山珍在北京市场上都能买到。由于西式饮食的影响,马铃薯、洋葱、甘蓝、菜花等在清末京郊附近就开始有所种植,供应外国人或西餐厅使用。上世纪二十年代末,随着人们饮食习惯的改变,这些蔬菜也开始渐为普通市民所接受,并大量在北京菜市场中进行销售。

1953年的东单菜市场。
1959年,东单菜市场。
1959年,主妇们在东单菜市场买菜。
1959年东单菜市场水果蔬菜琳琅满目。

除了常见的蔬菜食品外,菜市场里还会间或出现一些特殊的商品,据一些老北京回忆,抗战胜利后,在东单菜市场中还出现过贩卖军用物资换零花钱的美国兵,他们卖的军用大衣、军用饭盒、炼乳罐头、三花牌牛奶等稀罕货也成为了当时人们生活中的一丝调剂,增添了菜市场的活力和色彩。

上世纪50年代初,与其他非国营商号一样,东单菜市场经过公私合营,变为一家国营菜市场,并由此正式定名为东单菜市场。经营的品种也由过去的少数几种,发展为蔬菜、鱼肉、禽蛋、副食等几十个品种。尤其是节假日临近的时候,这里的购物者熙熙攘攘。东单菜市场的名声由此传遍了整个北京城,并成为北京人采购鱼蛋菜肉等副食品的首选之地。

1997年,为了建东方新天地,整条东单二条胡同都拆了,菜市场也就没了。2015年9月底新东单菜市场在和平里重张开业。

1964年东单菜市场的蔬菜柜台。

1964年东单菜市场内贴着那个时期特有的政治标语。

1964年十一前的东单菜市场。

西单菜市场开办在民国初年,最早是在西单北大街路西,舍饭寺东口空地处,用木板临时围了个圈儿。里面是一家一户用蓬帐隔开的摊店,中间是摊位相连的货摊。他们卖的除了萝卜、扁豆、白菜、韭菜等蔬菜外,还有鱼、肉、海味和豆制品。

后来逐步发展完善,从露天到建铁罩,完全封闭起来是1940年代中期才完成的。菜市场里的摊位和货摊也逐渐从小本经营发展为有名的店铺。他们大多数既能零售,也能直接给大饭庄和饭馆做批发。像当时的大饭庄什刹海的会贤堂,金鱼胡同的福寿堂,护国寺的同丰堂,锦什坊街的富庆堂,以及西单一带被称为“八大春”的鸿春楼、安乐春、东亚春、庆林春、新陆春、春明园、贵阳春、同春园等,都与西单菜市场有交易买卖。

——节选自《北京的商业街和老字号》

上世纪50年代的西单菜市场大门,工人们正在拆除电车铁轨,如今已完全看不到西单菜市场的痕迹,原址修建了西单大悦城。

1972年,清晨西单菜市场的职工正在陈列各种蔬菜,准备让顾客选购。

1970年,这是西单菜市场一角。
1980年,西单菜市场熟肉组。

西单菜市场1980年荣获市级卫生先进单位。

1983年,西单菜市场熟肉组服务员陈燕霞在售货。

1957年,西单菜市场实行统一管理。1964年重修,次年复业。1979年再次投资近百万元改造装修,营业面积达1290平方米。

菜市场设19个商品部,主营全国各地名,特、优蔬菜、副食、水产海味、肉食禽置、熟肉、豆制品、腊味酱菜、糕点食品、烟酒糖茶等。设有加工内丝、内片、肉丁、内馅,代客加工鳝鱼、元鱼和宰鸡、宰鸭、退毛、开膛、剁块立等可取等多种服务项目,同时出售各种盘菜、套菜、全席桌菜,开展电话函购、代客送赞、代客邮寄、寄篮售货、包户服务等。

1989年在全国副食零售企业中首家晋升为国家二级企业。1996年有职工360人,销售额售菜厅6716万元,日客流量3万余人。1997年,西单菜市场因西单改建而拆除。

——节选自《北京百科全书 西城卷》

朝内菜市场兴建于1953年,据老北京回忆,朝内菜市场是北京最名副其实的菜市场。每逢遇有节假日,朝内菜市场就在卖场的醒目位置的柜台上,像布置花坛一般,码上各种颜色、档次不同的新鲜蔬菜、瓜果。虽然这些摆放的蔬菜瓜果并不对外出售,但这样赏心悦目的安排,还是会给节日的北京增添喜庆的气氛。

当时的朝内菜市场分前后两个货场,进入大门是第一大卖场,柜台分东西两侧,主要经营糖果、糕点、烟酒、水果之类。进入第二大卖场,这是菜市场的核心区,供应各类肉食、蔬菜。菜市场内整日人来人往,熙熙攘攘。逢年过节,尤其是春节前夕,买猪头、猪蹄等办年货的人,不顾天气寒冷,凌晨四五点就赶到菜市场门口,菜市场一开门,便蜂拥着从正门旁的夹道往第二大卖场冲。

——节选自《当代北京商号史话》

1964年7月1日,朝内菜市场蔬菜柜台。
1964年,朝内菜市场猪肉柜台。
1964年,朝内菜市场鸡鸭柜台。

1969年,节日之前,首都市场一片繁荣,这是朝内菜市场一角。

1964年朝内菜市场卖鲜鱼。
1972年朝内菜市场一角。
1974年朝内菜市场。

崇文门菜市场是四大菜市场里,兴建最晚的一个。1975年初,崇文门菜市场破土动工。它的门牌号是“崇文门外大街1号”。

北京建筑设计院拿出了一个气派的设计方案——全程无支架的穹顶开阔宽大,和穹顶相接的正面,是直向东方的一面玻璃墙。每天清晨,一轮耀眼的太阳就会映射在玻璃上,为整座菜市场罩上一层灿烂的日光。没建成时,周围居民以为这是个体育馆或者剧院。

1982年,崇文门菜市场。
1982年,崇文门菜市场卖活禽。

1976年3月1日,崇文门菜市场正式开业。根据规划,最初的崇文门菜市场承担着崇文区廊房一条、二条、三条2200户居民的凭证副食供应。那天清早,菜市场还没开门,门前已经排起了长长的队伍。而当人们走进这座菜市场时,赞叹声此起彼伏。32米长的进深,却只分列了四个柜台。过道宽阔,装满大白菜的卡车可以直接开进菜场,轰隆隆地把整车的大白菜直接卸在柜台上。十几米的挑高使得菜场通风极佳,其他菜市场弥漫的那种鱼虾臭味、烂菜叶子味都变得不再明显。哪怕排在队伍里再久,也不需要捂着鼻子。

当时崇菜的员工,是从崇文区13家基层店抽调的年轻骨干,个个身强力壮,撮起满满一秤盘子菜,哗地倒进顾客的尼龙网兜里,一气儿做完,脸不红气不喘。

2010年5月28日,新崇文门菜市场在广渠门正式开张。重张首日,崇菜迎宾1.86万人,销售额超过50万元。

1979年春节前的崇文门菜市场
1984年崇文门菜市场。

1978年,崇文门菜市场办起了哺乳室,抽调专人照顾幼儿,解决职工的困难,很受欢迎。这是哺乳室工作人员在认真照料幼儿。令人羡慕吗?

随着北京城市的发展,大型超市、商场陆续出现,许多老北京的菜市场也一度淡出了人们的视线。随着东单菜市场、崇文门菜市场等老菜市场的重张开业,人们熟悉的老北京生活似乎又悄悄回来了。

图片由北京日报图片库提供

公众号:慧跑(微信:smarun_com)
本回答主旨:做拉伸也要精细化!

尽管很多跑友跑后认真做了的牵拉,甚至龇牙咧嘴惨痛哀嚎,但是牵拉的效果却不尽人意。纵然,网络上已经对牵拉进行了详细解释,但牵拉仍然不彻底,不到位。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现在,教你做最彻底、最细致的牵拉!1-1大腿…

微信公众号“牢哥财知道”作者

谢邀。 我是这么去发现上市公司的。 1.看上市公司的招聘信息这个习惯是在大学毕业的时候养成的,当时校招的时候,有不少农药,畜牧,食品公司来我们学校,我就算对公司没有意思,也会去,能了解到现在这些公司缺什么样的人,想往那个方向发展,给员工的薪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鳝鱼一年长多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