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司加盟后,门店能做什么产品?

9:12:25 来源:中国经济网-财经滚动新闻 编辑:云卷云舒 阅读量:0

摘要10月23日,趣店CEO罗敏决定取消一切原定的采访,与此同时,趣店方面对媒体回应说,未来一段时间内,罗敏在静默期不会再发声。

(https://loan.cngold.org/)11月07日讯,10月23日,趣店CEO罗敏决定取消一切原定的采访,与此同时,趣店方面对媒体回应说,未来一段时间内,罗敏在静默期不会再发声。

接下来的几天内,趣店的股价开始出现大幅波动,一度跌破发行价,市值在罗敏取消采访的当天蒸发了20亿美金。截至发稿前,趣店的股价回升至24.9美元。但是相比趣店在纽交所上市当天的股价涨幅,保守估计趣店的市值较最高点减少了30%。

伴随这家做现金贷公司暴涨暴跌而来的,是公众、投资人对其商业模式和实际借款利率的质疑。而整个现金贷市场规模的快速扩张,也让人对其风险管控能力产生担忧。

11月2日,有媒体报道称,中国考虑关闭存在违法行为的现金贷公司。同时,上海监管部门开始窗口指导银行和现金贷合作业务。

趣店招股书显示,上市前,趣店第一大股东是趣店集团创始人兼CEO罗敏,持股比例21.6%;其次是凤凰祥瑞和国盛金控旗下华声投资,持股比例19.7%;昆仑万维持股比例19.7%;此外,源码资本、蚂蚁金服旗下公司API (Hong Kong) Investment Limited分别持股16.1%和12.8%。

靠校园贷起家的趣店前身是成立于2015年的“趣分期”,成立之初主要是向在校大学生提供购物分期;2016年7月,在完成首期30亿元Pre-IPO融资的同时更名为趣店,并将服务对象从在校学生拓展至青年群体。目前趣店旗下有两款APP,一是“趣店”,二是“来分期”,主要业务是“0首付分期”和现金贷。

招股书披露的财务数据显示,趣店此前一直处于亏损状态,2016年初开始转亏为盈,利润也一路飙升。今年二季度,趣店单季营业收入是9.98亿元,同比增长311%;营业收入中主要含金融收入、销售佣金等,其中金融收入是主要收入来源,2016年以来一直占比80%以上。利润方面,2017年二季度单季实现净利润5.08亿元,同比增长393%,连续6个季度保持盈利。 此外,截至2017年二季度,趣店注册用户数接近4800 万,平均月度活跃用户数达到2800多万人,其中实际交易用户数约 560 万人。

免责声明金投网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图表及数据)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如无意中侵犯媒体或个人知识产权,请及时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站将在第一时间内给予删除处理。若是未经证实的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任何投资和交易根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随着上市公司、银行年报密集公布,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业绩也浮出水面。截至目前,从已公布盈利数据的7家持牌消费金融机构来看,招联消费金融、捷信消费金融净利润超过10亿,已超过部分上市农商行。马上消费金融净利增88倍成“黑马”。

  不过新京报记者梳理发现,湖北消费金融、马上消费金融、中邮消费金融、海尔消费金融等5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存在违规行为,遭到监管处罚,合计被罚超千万元。

  业内分析认为,消费金融简单粗暴的跑马圈地时代已一去不复返,将逐步回归到自身综合业务能力驱动的时代,技术、风控等能力是竞争的关键。

  【业绩“大跃进”】

  招联、捷信去年盈利超上市农商行

  释放,一轮针对现金贷乱象的监管过后,持牌经营的银行系消费金融公司正经历业绩“大跃进”。对于开展线下业务的公司,最直接的变化是人员团队的扩充。

  “我们是‘人海’战术,一个营业部的客户经理总数一年扩了四倍左右,2016年底十几个人,目前有四十多个。”一位银行系消费金融公司的人士称,不少消费金融机构在走线上发展路线,还有一部分线上线下都有。

  经营“线下”市场多年的捷信扩张明显。截至2016年12月底,捷信在中国设置超过14万个POS贷款点,拥有全职雇员超过6万人。而到2017年12月底,捷信已在中国设置超过23万个POS贷款点,全职雇员数量升至7.1万人。

  人员增加背后,捷信2017年新增贷款发放量超过1057.43亿元,全年实现净利润10.22亿元,较2016年的净利润9.3亿元增长近10%。2016年,捷信的新增贷款发放量为494亿元。

  依托线上流量铺开局面的招联金融势头更为迅猛。按照招行披露数据,截至2017年底,招联金融累计核批客户1662.1万户,较上年末增长135.93%,累计发放贷款2268.04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97.36%。招联金融去年净利润达到11.89亿元,较2016年提升了2.67倍。

  招联和捷信超过10亿元的净利润,已超过一些上市的农商行。新京报记者梳理银行财报发现,已上市的农商行中,江阴银行、无锡银行、吴江银行和张家港行去年的净利润分别为8.08亿元、9.95亿元、7.31亿元和7.63亿元。

  2015年成立的马上消费金融成为一匹黑马,2017年净利润为5.78亿元,较前一年的652.2万元增长约88倍。

  一些消费金融公司开始扭亏或扩大盈利。消费金融2017年度净利润为2.17亿元,2016年则净亏损1.89亿元。中国华融2016年年报显示,华融消费金融的税前利润为-0.368亿元,2017年年报净利润为1.05亿元。中邮消费金融、海尔消费金融2017年度分别实现净利润6775万元和4769万元。

  “消费金融市场需求很大,一直以来国家政策都在鼓励支持消费金融的有序发展。几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扭亏为盈,是经历了市场培育期,稳健发展之后的成果。”包银消费金融总经理王蓉晖表示。

  捷信一年发近150亿元ABS“补血”

  前方跑马圈地正酣,后方如何“输血”,满足资金需求,各家自有招数。

  在近期出版的《中国金融》杂志署名文章中,苏宁消费金融公司总经理陈鸣将“资金筹措难,业务健康发展难以支撑”视作消费金融公司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

  ABS发行(资产证券化),成为部分持牌消费金融机构的重要筹资方式。捷信在2017年3月7日获得央行行政许可,同意捷信以公司的个人消费贷款作为基础资产,注册“捷赢”系列个人消费贷款资产支持证券,注册发行金额不超过150亿元。

  新京报记者梳理发现,从2017年4月13日开始,捷信先后发行五期资产证券化项目,发行规模分别为12.83亿元、23亿元、28.69亿元、19.1亿元和30.37亿元。捷信3月份披露的2018年第一期个人消费贷款资产支持证券发行说明书显示,新一期的发行总额为35.99亿元。也就是说,一年间,捷信发行的资产支持证券就达到了149.98亿元。

  2017年5月份,中银消费金融也发行了规模为24.99亿元的“中赢新易贷2017年第一期个人消费贷款资产支持证券”。

  在上述文章中,苏宁消费金融公司总经理陈鸣指出,消费金融公司在信贷资产证券化、发行金融债等业务上,因成立时间、经营成果等方面有硬性要求,新设立的公司难以在初创期满足审批条件。

  相对来说,银行授信、股东存款等方式,成为消费金融公司更为常用的方式。招行财报显示,2017年公司董事会审议同意给予招联消费金融同业综合授信额度150亿元,授信期限1年。2017年12月31日,(,)及其附属公司为招联消费金融拆放资金27亿元。

  按照苏宁2017年年报披露,截至2017年底,存放于联营公司苏宁消费金融的定期存款为29.3亿元。(,)2017年年报显示,存于马上消费金融的股东存款本金为5.4亿元。

  湖北消费金融去年两次被罚90万

  2017年,除了非正规军的现金贷业务遭遇严监管,包括湖北消费金融、马上消费金融、中邮消费金融、海尔消费金融等5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存在违规行为,领到人民银行或银监会罚单。新京报记者梳理发现,上述5机构共领到6次处罚,相关公司及人员合计被罚1189万元。

  因违反规定从事未经批准的业务活动,湖北消费金融在2017年3月28日被湖北银监局罚款50万元。据当时媒体报道,其被处罚的具体原因是通过非公开发行资产支持证券专项计划(ABS)进行融资,因而超出了消费金融公司业务范围。

  记者从业内人士处了解到,消费金融公司进行资产证券化,有近三年内无重大违法违规行为、连续三年盈利等限制。而拓宽消费金融机构的融资渠道此前也被业内呼吁。

  去年12月26日,湖北消费金融因贷前调查、贷时审查不到位,导致贷款资金被挪用等问题,再次被湖北银监局罚款40万元。

  一位离职的某银行系消费金融公司客户经理表示,此前做业务也存在“应付合规”的情况,“客群很多是私营业主或者小微投资者,以消费名义贷款,资金实际用途其实是经营投资,比如开店、开厂。至于我们贷款对他的帮助有多大,很难统计。”

  中邮消费金融因“违反规定从事未经批准或者未备案的业务活动”,在去年8月28日被广东银监局罚款80万元。马上消费金融、海尔消费金融分别是违反《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管理暂行办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相关规定,被人民银行罚款39万元和10万元。

  “作为正处在快速发展期的行业,监管部门对消费金融市场的监管是非常必要的。”包银消费金融总经理王蓉晖认为,消费金融机构要严格监控资金用途,加强贷款“三查”,防范资金挪用风险等。

  马上消费金融CEO赵国庆认为,消费金融在严监管下,简单粗暴的跑马圈地时代已一去不复返,市场回归有序以后,之前存在的多头借贷和借新还旧将被强约束,整体市场将缩减20%,但对于其他合规的消费金融机构来说,目前的客户流量比过去更大,而消费的发展也将进入比拼核心竞争力的时代。

  “未来消费金融公司竞争成功的关键还是靠技术能力,比如大数据风控能力、智能化风控能力,以及采用区块链技术解决方案,使数据更加可信。通过这三方面的技术能力来帮助提升风控水平,降低成本。”中国人民大学金融科技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表示。

(责任编辑:宋岩 HN104)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6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