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矿选矿双金属回收率计算方式如何计算

【摘要】:二十一世纪人类面临资源紧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一系列严峻的挑战。其中资源问题已成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有色矿山矿产资源日趋贫、细、杂,选矿作业难度增加,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对高品质矿产原料的需求量不断增加,提高矿产资源回收利用率至关重要。 文章在中矿选择性分级再磨新技术的基础上提出最大可浮粒度(Dfmax)、粗磨放粗、精细分级等选矿技术来解决当前矿山资源回收率下降,磨矿效率偏低,球磨机排矿粒度组成不合理等现实问题。粗磨放粗技术可较大幅度提高磨矿效率、磨机台时处理量,降低磨矿能耗;Dfmax、Dfmax准确分级、精细分级技术可提高分级效率,降低单位矿量的磨矿能耗,减少颗粒过粉碎,优化粒度组成,使浮选流程更加通畅,较好的解决了粗粒欠磨和细粒过磨等问题,有利于后序浮选作业。 对球比、磨矿浓度、磨矿时间等影响因素进行探索,发现应用Dfmax准确分级做粗磨放粗和精细分级技术的闭路磨矿产品的中间粒级的含量要比相应的开路磨矿产品的中间粒级含量多,并显著减少粗粒级的含量。连续磨矿试验表明采用Dfmax、Dfmax准确分级、粗磨放粗、精细分级技术后磨矿细度从原工艺要求的-0.074mm含量65%降到60%,磨机生产能力由113公斤/小时提高到142公斤/小时,磨机生产能力相对提高25.67%。2#磨矿流程采用新技术后比1#磨矿流程分级效率相对提高104.48%;返砂比相对减少15.36%;对于大于0.25mm的粗颗粒部分减少93.75%,-0.25+0.019mm增加7.61%,-0.019mm减少8.29%,总体上能够较为显著的改善浮选的给矿粒度。 对闭路磨矿的动力学进行研究,用磨矿动力学分析分级效率对返砂组成的影响,推导并绘制Dfmax准确分级技术下闭路磨矿的各物料粗粒级和细粒级数量图。实际矿物连续闭路磨矿表明了数据的正确性与准确性,通过与实际情况的对比和计算绘制了Dfmax=0.30mm闭路磨矿下的各物料粗粒级和细粒级数量图。引出凯索尔提出的模型,进一步针对铜矿物浮选推导了概率模型,比较ε=ε∞(1-e-Kt)与W=W0(1-P)N,发现动力学模型和概率模型归结的浮选动力具有相似性,但表述方式不一样。对浮选动力学模型进行研究,用两个数学函数拟合浮选时间和回收率的关系,发现双曲线函数拟合相关程度较好,负指数函数拟合效果次之。进一步推导n级浮选动力学反应模型,模型的公式表述如式: 对青海省某铜矿进行浮选测定,浮选条件:pH=10,黄药浓度加入50g/t,2#油31g/t。当n=2时,t与相关系数R2=0.9988,此浮选过程遵守二级浮选动力学,K=0.0206。 采用Dfmax、Dfmax准确分级、粗磨放粗、精细分级等技术对湖北省某铜矿安徽省某铜矿进行浮选中矿选择性分级再磨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1)湖北省某铜矿工业试验中,新流程原药剂比原流程原药剂回收率提高2.43%,新流程新药剂比原流程原药剂回收率提高4.99%。工艺矿物学研究表明新流程新药剂I系统扫选精矿黄铜矿单体解离度比原流程原药剂增加了15.00%。新流程新药剂II系统扫选精矿黄铜矿单体解离度比原流程原药剂增加了7.10%。中矿再磨后(分级溢流)比中矿再磨前(再磨给矿)黄铜矿单体解离度增加36.54%。黄铁矿、辉钼矿等解离度也有较大程度增加,新流程的中矿解离度增加是取得好的回收率的关键。拉曼光谱分析表明通过中矿再磨,使得中矿连生矿物能够有效被“打开”,中矿的解离度大大增加。红外光谱分析表明在新药剂PLQ作用下,应用中矿选择性分级再磨新技术进行浮选,矿石的表面化学成分有所改变,生成金属-硫化物螯合物,从机理上说明矿物的可浮性增强是化学螯合与物理吸附的协同作用的结果。(2)安徽省某铜矿试验中,闭路磨矿原药剂流程浮选精矿铜品位为21.59%,回收率为90.73%,比原流程开路磨矿浮选回收率提高1.44%;半优先“闭路磨矿+中矿再磨”原药剂流程浮选精矿铜品位为22.86%,回收率为92.73%,比原流程开路磨矿浮选铜品位提高0.71%,铜回收率提高3.44%;半优先“闭路磨矿+中矿再磨”新药剂PLQ-4流程浮选精矿铜品位为22.80%,回收率为94.89%,比原流程开路磨矿浮选铜品位提高0.70%,铜回收率提高5.60%。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理工大学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TD952


李东;尹艳芬;方夕辉;;[J];四川有色金属;2007年04期
张群;付娟;任丽英;;[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付娟;张群;任丽英;;[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2期
朱虹;张群;许文娟;;[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2期
马传煜,王介生,张勇;[J];鞍山科技大学学报;2005年Z1期
毋伟,卢寿慈;[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2年02期
傅敏士,肖亚航,赵迎祥,彭长庚;[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3期
李红中;周永章;杨志军;周国富;何俊国;马占武;吕文超;李文;梁锦;卢文姬;;[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1年03期
陈令新,柳若芍,马继平,关亚风;[J];传感器技术;2003年01期
任引哲,齐利民,马季铭;[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3年08期
许峰,马建标,李燕鸿,王亦农;[J];功能高分子学报;2003年02期
蒋国昌,余丙鲲,尤静林,黄世萍;[J];光散射学报;2000年03期
周灿栋,蒋国昌,尤静林;[J];光散射学报;2002年01期
祖恩东,陈大鹏,张鹏翔;[J];光散射学报;2002年02期
尤静林,蒋国昌,王桢枢,潘晓燕,马学鸣;[J];光散射学报;2004年02期
陈辉,尤静林,蒋国昌,侯怀宇,吴永全;[J];光散射学报;2004年02期

【摘要】:矿产资源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其蕴藏量正随着人类对矿产资源的需求以迅猛的速度逐年减少,预测21世纪全世界将采出已查明的大部分有色金属量的一半。因此,开发利用贫矿和尾矿对国家矿业的可持续发展显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国内外在这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部分科研成果已经应用于工业生产中,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 金川镍矿历经近四十年开发利用,目前已有数千万吨的尾矿堆存于新老两个尾矿库中,目前每年增加的尾矿量在450万吨以上,损失在尾矿中的镍、铜金属量均在8000吨以上,新建选厂投产后排出的尾矿量还将大幅增加。损失在尾矿中的镍、铜绝大部分是以单体解离的微细粒形式存在,研究合理可行的技术方案对这部分资源进行回收利用,对贯彻国家的循环经济政策具有现实意义。 近年来微细粒浮选设备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本课题主要思路是通过采用高效微细粒浮选设备进行尾矿再选,取得低品位浮选精矿后进行生物浸出或者进一步产出高品位(2.5%以上)、氧化镁较低的精矿直接进入冶炼,实现二次资源再利用的目的。 低品位方案:直接处理生产现场尾矿矿浆,应用SX—JLF型“双旋强力浮选机”,采用一次粗选、三次扫选、一次精选浮选流程,进行半工业试验。获得的试验指标为:1~#系统给矿镍品位0.29%,铜品位0.19%,精矿镍品位1.23%,铜品位0.57%,氧化镁含量18.24%,镍回收率37.27%,铜回收率26.55%;5~#系统给矿镍品位0.25%,铜品位0.33%,精矿镍品位1.10%,铜品位0.69%,氧化镁含量19.28%,镍回收率30.20%,铜回收率14.64%。 高品位方案:直接处理生产现场尾矿矿浆,应用高效射流浮选机,采用一次粗选、一次扫选、三次精选浮选流程,浮选浓度控制在18%左右,用乙黄药和J-622作捕收起泡剂,进行半工业试验。获得的试验指标为:1~#系统给矿镍品位0.23%,铜品位0.16%,精矿镍品位2.78%,铜品位0.76%,氧化镁含量8.25%,镍回收率14.86%,铜回收率6.0%;5~#系统给矿镍品位0.24%,铜0.34%,精矿品位镍2.54%,铜品位1.30%,氧化镁含量5.61%,镍回收率11.50%,铜回收率4.25%。试验表明两种方案都达到了预期效果,试验指标稳定可靠。高品位方案直接产出能直接进入火法冶炼的低镁精矿,无须后续浸出工艺,方案简单易行。

【学位授予单位】:昆明理工大学
【学位授予年份】:2006


邓燕华;[J];桂林冶金地质学院学报;1982年01期
彭先淦,黄开国,曾晓晰;[J];国外金属矿选矿;1998年04期
董兴旺,刘俊,郑力,王毓华,邓海波,黄开国;[J];矿产保护与利用;2003年02期
刘炯天,周晓华,王永田,曹亦俊,郭杰;[J];选煤技术;2003年06期
颜学军;[J];稀有金属与硬质合金;2005年03期
魏在山,徐晓军,宁平,徐金球;[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1年04期
胡军,刘炯天,马力强,王永田;[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0年06期
殷建华,韩招群;[J];世界有色金属;1995年09期
张继武,张强,朱友益,王化军;[J];过滤与分离;2002年02期
吴亦瑞,肖金华;[J];湖南有色金属;1997年05期
高振森,李桂春,吕玉庭,许占贤,朱连福,高金涛,郝雨佳;[J];洁净煤技术;1998年04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选矿双金属回收率计算方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