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年轻人都低欲望了吗?不买房不结婚不生孩不消费?

日本厚生劳动省下属国立社会保障与人口问题研究所4月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2015年,50岁仍未结婚的人口比例在日本男性中约为23.4%,在女性中约为14.1%,刷新比例最高纪录。

  日本著名管理学家大前研一所著《低欲望社会》最近引起热议。

  在这本副标题为“胸无大志的时代”的书中,他感叹道:“日本年轻人没有欲望、没有梦想、没有干劲,日本已陷入低欲望社会!”

  果真如此么?请看调查:

  “不婚族”“租房派”大增】

  在大前研一眼中,“低欲望社会”指:无论物价如何降低,消费都无法得到刺激;经济没有明显增长,银行信贷利率一再调低,而30岁前购房人数依然逐年下降;年轻人丧失物欲和成功欲,对于车和奢侈品嗤之以鼻;“宅”文化盛行,一日三餐因陋就简。

  不买房、不结婚、不生育、甚至不出门,近来收视率较高的日剧《东京白日梦女》《我不是结不了婚,只是不想》和《家族的形式》中的人物折射出当今日本年轻人的面貌。

  《我不是结不了婚,只是不想》剧照

  日本厚生劳动省下属国立社会保障与人口问题研究所4月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2015年,50岁仍未结婚的人口比例在日本男性中约为23.4%,在女性中约为14.1%,刷新比例最高纪录。

  这份调查报告把这项比例定义为“终生未婚率”。这意味着,日本男性平均每4人中就有1人、女性平均每7人中就有1人终生未婚。

  《家族的形式》剧照

  日本社会也从“开放”逐渐变得没有“性趣”。

  日本政府去年9月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日本18岁到34岁的未婚者中,有超过40%的人没有任何性经验,高达70%的受访男士并未在谈任何形式的恋爱。

  一些专家担忧,年轻人不愿恋爱结婚将使困扰日本多年的少子化问题雪上加霜。

  不婚也就意味着不用买房。日本传统的“买房安家”观念正在被年轻人抛弃,选择租房生活的人越来越多。

  日本内阁府2015年发布的《住宅生活相关民意调查》显示,61.5%的被访者说“想要买房”,13.4%的被访者称“总体上来说想要买房”,共占总人数74.9%。这意味着约四分之一的日本人认为不买房也无所谓。这一比例在20岁至40岁的年轻人中更高。

  【不愿背负“婚姻包袱”】

  日本人怎样看“低欲望社会”?记者随机在东京街头采访一些路人。他们谈到了自身经历。

  20多岁的雪乃(音)是“不婚族”。她认为,结了婚就要牺牲自己的工作追求,特别是生了孩子以后,有种不得不为家庭而放弃事业的感觉。

  日本女性结婚后就被期待退出劳动力市场,转而去承担家庭内部的角色。像雪乃这样的职业女性不愿为婚姻、生育放弃事业,选择晚婚或者不婚。

  调查显示,许多不愿结婚生子的日本人享受单身生活轻松自在,不愿背负“婚姻包袱”。

  研究者说,在传统的日本家庭里,结婚、生子、抚养孩子、赡养父母是捆绑在一起的。对已婚人士、特别是女性来说,婚姻是很多事情被打包在一起的包裹,甚至是个包袱。

  另一方面,由于日本经济常年低迷,好的就业机会减少,男人结婚后很难像过去一样独立完成养家糊口的重任,这就使“家庭主妇”身份的吸引力逐渐下降。经济独立甚至宽裕的女性更不愿辞职结婚了。

  【一个人的感觉可能太舒服了】

  一名叫近藤(音)的40多岁工薪族告诉记者,他还没有结婚,感觉缘分一直未到。

  他说:“工作太忙应该是借口吧。一个人的感觉可能太舒服了。如果可能的话还是希望结婚。”

  一些日本朋友告诉记者,对于日本男性而言,结婚意味着每个月的工资要全部上交老婆大人,辛苦工作一个月只有3万日元(约合人民币1800元)左右甚至更少的零花钱。

  这是因为日本人结婚时会开一个夫妻共同账户。丈夫的工资存入共同账户,由妻子来掌控一家的开销和老公的零花钱。

  记者听到过一些日本已婚男性就此的抱怨。许多日本单身男性因此不愿结婚,更愿享受一个人轻松、自由的生活。

  【“没有单身店铺会死”】

  谈到目前许多商家为单身消费者提供的服务,近藤说:“没有这些店家我会死的。没有面向‘单身族’的店家的话,会感觉不便。之前在仙台时有的店家拒绝单身人士,感觉有点不爽。”

  “单身经济”在日本日益盛行。单身餐厅、虚拟伴侣等提升了“单身族”的生活品质。

  而“极简主义”某种程度上引导日本人降低了物欲。

  优衣库、无印良品等店铺的兴起代表去除消费主义干扰、回归本质的思潮。日本很多年轻人逐步接受了“不攀比、将有限的收入花在自己身上而不是别人眼光里”的生活原则。

  近藤说,在东京等大城市,年轻人晚婚的情况比较多;而在小地方如他老家静冈县,他认识的同龄人基本都已结婚。

  【儿女“低欲望” 父母真发愁】

  面对“低欲望”的儿女,日本家长有点急。

  家住东京的山崎女士说:“这对我来说是切身的问题。我家有两个女儿,年龄有点大了,现在还没有结婚。没结婚的原因一是缘分没到,二是感觉自己一个人也能生活得很好、更轻松。”

  她说:“不过作为父母,希望孩子早点结婚的心情还是很强烈的,所以总想着为孩子们创造些机会,希望他们赶快结婚。”(文中图片除注明外,均为街采视频截图。)

  买房搜索、答疑、参加看房团,扫码下方二维码添加乐居购房小秘书微信

如需提供房产信息帮助,请拨打新浪乐居房产百事通:400-606-6969

重要提示:本页面内容,旨在为满足广大用户的信息需求而采集提供,并非广告服务性信息。页面所载内容不代表本网站之观点或意见,仅供用户参考和借鉴,最终以开发商实际公示为准。商品房预售须取得《商品房预售许可证》,用户在购房时需慎重查验开发商的证件信息。本页面所提到房屋面积如无特别标示,均指建筑面积。

现在,很多年轻人都说自己是“佛系青年”:不结婚、不生子、不买房,过的是“低欲望”的生活,偏爱muji的性冷淡风。

其实,“佛系青年”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它的前身就是日本的“草食系”青年。在日本,30岁的年轻人不买房不买车,不结婚生子,只是不停地存钱。

为什么年轻人都步入了“低欲望”状态?什么是“低欲望社会”?如何走出“低欲望”?

01 第一批90后们,都还好吗?

转眼间第一批90后已经成为整个社会的主体人群,都快到了“三十而立”的年纪,这群主体人群的种种选择也备受社会关注。网络上一条条刷屏的新闻都在影射90后的生活状态。

1、“围城”内外——不结婚

今年8月中旬,人民日报的一则新闻“结婚率最近4年连续下降,离婚率持续15年上涨”引发网友热议。钱钟书曾说婚姻是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可如今看来,是城里的人想出来,城外的人并不想进去。

2、生育基金——不生子

几天后“生育基金”又刷爆网络。缘由是新华日报一位专家刊文建议建立生育基金制度用来鼓励家庭生育,即每月缴纳一定的生育基金存入个人账户用来日后养育二胎。对于没有生育二胎的家庭,这笔钱可用于政府对其他有二胎家庭的补助。简言之,就是很有可能你的钱会用来养别人的孩子,因此被网友戏称为“云绿帽”。

3、“剩女论”已受到普遍反驳

前不久在微博热搜词上曾出现过“27岁没结婚就是剩女”的言论,引来网友一片骂声。可见随着社会不断进步,社会上对于女性的婚姻选择态度也更加开放。

俞飞鸿在谈及40 多岁未婚时,表明自己并非是非婚主义者,只是没有强迫自己到了年龄就必须要进入婚姻;同时也指出亚洲男性对于女性的评价还停留在年龄这一低幼层面上。

4、佛系青年的坦然心态

去年年底,一篇名为《第一批90后已经出家了》的文章火遍全网络,同时带火了一个词:“佛系”。紧接着一些列“佛系”也火遍网络。

以上种种的网络热词影射出来的是年轻人没有特别大的野心和成功欲,一切顺其自然的心态。暂且不说年轻人这些状态的背后是什么。只从表面上看,这种不结婚、不生子、没有大的人生追求,看似“无欲无求”的状态被日本著名经济评论家大前研一称之为“低欲望社会”。而日本也早已进入低欲望社会,而且是全球首例。

02 日本的低欲望社会

日本自泡沫经济破裂以来,经济持续低迷,被成为“失去的二十年”。如今已然变成“失去的二十五年”。伴随着经济的低迷,日本社会、国民状态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1、年轻人不结婚、不生子、不买房,尽可能地“不负债”

日本2016年国情调查,日本5184万户家庭中,独自成家的家庭比例已经超过夫妇与孩子共同组建的家庭。

可见日本年轻人对婚姻以及家庭的态度也已经改变。对于“适婚年龄”这一看法,越来越多的日本年轻人更认为与异性相处很麻烦,结婚生子是一笔很大的开销,买车买房更是让自己背上贷款而生活拮据。而女性们也不希望自己因为怀孕而中断职业生涯,这也是未婚、晚婚人群增加的一个原因。

2、年轻人变成“AEONIST”、“LaLaporter”,与成功人士“划清界限”

年轻人作为社会主体人群,本该是最有消费欲望的核心人群,但日本的年轻人已经“低欲望”了,他们的低欲望被大前研一总结为三个关键词:Mild Yankee、AEONIST和LaLaporter。

此外,在日企辉煌的那个时代,大批优秀的日本企业家都是那个年代的年轻人崇拜和憧憬的对象。但如今的日本年轻人会认为成功人士是“异类”,与自己本来就不是一个世界的人。他们给自己与这些成功人士画好一条线,“不敢越雷池一步”,心甘情愿过着庸庸碌碌的生活。

3、老年人不花钱只存钱、毫无兴趣爱好,过着单调的老年生活

在日本,不花钱的不仅是在职一代,还有老年人。日本经济持续低迷已超过25年,但在这25年间,日本国民的个人金融资产从1000万亿日元增至1700万亿日元,正是因为老年人一直存钱导致的。步入老年,房贷车贷都已还完,子女也都长大成人,每月还有国家发放的年金等,可以说日本的老年人才是最有钱的一部分人。

但是他们也不去旅游,没有什么兴趣爱好,养着小猫小狗,阳台上种着兰花,在电视机前孤独地等待人生最后的终结。此外,他们最希望子女从事的职业是护士和公务员,这样一来自己的老年生活就有人细心照顾。从另一个侧面讲,日本的老年人对老年生活的不安感夺取了子女的志向。

03 日本国民陷入“低欲望”的历史背景与现实原因

1、倡导“勤恳乃人间至善”的日本战后教育

日本作为二战的战败国,受到联合国的严厉制裁,加之国土面积狭小、资源匮乏,想要重振日本经济只能选择加工贸易这一条路,所以只能去大力提高生产效率,让国民拼命工作;而要想振兴本国企业,只能集结整个国家的资金去发展企业。因此,为了实现战后复兴,日本政府提出了一系列口号,如“不劳动者不得食”、“为了美好的将来而储蓄”、“勤恳是人间至善,不要做与自己身份不相符的事”······

日本政府的这些号召和政策也确实有效,国民的辛勤工作使得当时的日本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大国。因此,对于在这种环境下生活了几十年的日本老年人来说,不消费、储蓄这些习惯已经深入骨髓,难以改变。

2、人口老龄化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让日本国民不敢花钱

然而日本国民选择不消费、低欲望还有很多现实原因。如今的日本已经成为全球第一大负债国。国民会认为自己花的钱不定是从哪个国家借来的,根本不敢大肆消费。另一方面,随着日本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各种社会问题层出不穷。“老年贫困”、护理人员不足,让日本国民更加不敢动手里的钱,担忧自己的老年生活。

2016年7月26日日本神奈川县相模原市残疾人福利院前的记者们

2016年7月26日日本神奈川县相模原市残疾人福利院发生重大杀人惨案,造成19人死亡,26人受伤。而26岁的凶手植松圣曾是该福利院的护工。在他看来“残疾人还是死去为好。家庭成员也解脱。不要浪费国家资源。”

04 大前研一关于“低欲望社会”的对策建议

面对引来如此多问题的“低欲望社会”,大前研一在书里用两个章节分别从从政府和个人角度提出一系列应对措施,力求从根本问题出发,帮助日本走出“低欲望”。

1、政府:解决国家债务难题、提高出生率、让国民安心

既然日本国民低欲望的原因在于对老年生活感到不安。那么政府就应该从这一根本原因出发,去解决引发国民不安的问题。首先对于日本巨大的债务,政府应该减少不必要的支出,例如救护车有偿使用、控制医疗费用支出等等。而对于日本国民担心的养老问题,护理人员不足的问题,政府应该建造养老设施、引进移民护理人员,保证老年人的基本诉求。

事实上,所有问题都因为日本的少子高龄化。日本政府也在想法设法提高出生率,但各项政策显然没有明显成效,还是因为没有解决日本国民真正担心的问题。例如在特殊合计出生率达到2.0的法国和瑞典,这两个国家是没有户籍制度的,非婚生子女同样受到社会尊重。

2、个人:学会“再生钱”的技能、尽早学习理财、培养兴趣爱好

“21世纪,没有什么工作能一辈子稳定,谁也保证不了我们的未来”。国民作为个人更也要有随时应对各种危机的能力。日本国民之所以对未来感到不安,就是因为不了解自己的资产状况,也没有“再生钱”的技能。

若是国民能够制作资产负债表,清楚地了解自己的资产状况,就能了解自己有多少净资产,也能大胆消费。而对于“再生钱”、公司外赚钱,个人在职场中积累的经验都可作为公司外赚钱的“资本”,去为大学做职场辅导、为行业做企业咨询等等都是赚钱的方法。

要想度过丰富的人生,不仅要学会如何赚钱,还要学会如何花钱。对于单调的老年生活,国民在年轻时就要培养多种兴趣,这样就会交到很多志趣相投的朋友,如此一来在退休后的老年生活才会更加丰富充实。

关于“低欲望社会”的一系列详细对策,大前研一在本书中有详尽记述,具体内容可关注本书。

我们了解了日本的低欲望社会以及大前研一提出的一些应对措施,或许能引发一些我们中国年轻人的思考。如今很多预测都在提“中国会不会也进入低欲望社会”。

可我相信作为自称为“佛系90后”的中国年轻人们,虽然面对着很多压力,可对于结婚生子、买房等还是抱有期待的,也有着自己的人生理想。

所以我个人认为90后自嘲自己是“佛系青年”,但背后他们还是不断努力的进取精神。因此我更认为佛系背后是一种“以柔克刚”态度。

原标题:日本进入“低欲望社会“:不婚、不生、不买房

来源/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ID:IJSCASS) 作者/胡澎 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社会室主任 当一个社会变得成熟、财富积累到了一定阶段之后,年轻人的公民意识比经济上奋斗的欲望更重要一点。当他们参与到改变社会的进程中,就会觉得自己的幸福感和能力是与这个国家、社会联系在一起的。 日本经济评论家、管理大师大前研一在其新书《低欲望社会》里敏锐捕捉到了日本年轻世代的普遍心理和生活态度,他们不愿意再背负风险,晚婚化、少子化,丧失物欲、成功欲,消费意愿低迷。中国的“软世代”与他们不乏相似之处,都是不再像自己的父辈一样,将奋斗、拼搏看做人生意义最重要的部分,甚至唯一。战后日本社会走过的路,中国正经历着部分相似的轨迹,比如经济结束高速增长、第一代奋斗者完成财富积累后,社会的活力相对减弱。日本当下面临的问题,或可给中国一点启示:基本的物质生活无忧后,新的社会蓝图应该如何勾画?对此,本刊采访了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社会室主任、研究员胡澎,谈谈她所了解的日本社会和经济泡沫破灭后人们的生活态度转折。

日本电影《不求上进的玉子》剧照。剧中讲述出生在甲府一座平凡的小镇的坂井玉子,完成了东京的大学学业后返回故乡,成为终日懒散度日、百无聊赖的家里蹲。

《南风窗》:大前研一提出日本处于一个“低欲望社会”,针对他总结的几条表现,你认为最重要的原因是什么?

胡澎:日本战后以来的发展历程和中国非常相似,有不少社会问题是日本已经解决,而我们现在面对的,也有一些社会问题是中日两国共同面对的。研究战后以来的日本社会对现代中国的发展是有帮助的。大前研一写这本书,更多的是出于对日本社会的担忧。经济和社会缺乏活力,年轻人就会深受影响,年轻人缺乏创造力和活力反过来又会影响社会的发展。

目前,对日本社会影响最深远的就是少子老龄化,这是一个绕不开的问题。现在的日本社会和战后经济高速增长期一个很大的不同就是少子化、老龄化,它严重困扰着日本国家的发展。在日本,处处都能感受到老龄化社会的氛围,东京、大阪等大都市的感受还不是特别明显,但是如果去稍微偏僻一点的地方,就不一样了。我在伊势待过一段时间,90年代曾留学富山大学,富山县位于日本的北陆地区,靠近日本海。在远离繁华的都市圈或偏僻一点的地方,你会看到,大街上年轻人的身影很少,人口都转移向大都市了。另外,由于人口锐减,地方社会经济萧条,不少商业街的店铺都倒闭了,房屋空置率也很高。所以,日本地方社会给人整体的感觉是很宁静,但是缺少活力。为此,日本政府出台了很多政策,旨在振兴地方经济。2015年安倍政府亮出“新三支箭”,提出了要构建“一亿总活跃社会”的目标,其思路就是基于日本的社会已经缺乏活力了。目前,日本65岁以上的老年人占比超过27%,年轻人不愿意结婚、也不愿意生孩子,即便有这种想法和意愿,也由于各种原因不太容易实现。这些都是目前日本社会的一个大背景,在这样一个社会里,年轻人跟他们的父辈就不太一样了,其突出表现就是“欲望较低”。

《南风窗》:他们的父辈的价值观与日本的经济起飞可以说互为影响,那时候人们对未来的预期是不是清晰明了?

胡澎:日本的“团块世代”就是1947年到1949年之间出生的一代人,这代人直接支撑了日本的经济,当时的传统性别分工模式是“男主外、女主内”,男性作为“企业战士”,在企业里兢兢业业,为企业奉献一生,女性则是守护家庭,相夫教子,做全职太太。这样的家庭模式支撑了战后以来日本的经济的高速增长。

到他们的孩子那一辈,也就是出生于六七十年代、现在四五十岁的这代人,日本经济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不像他们的父辈那样一穷二白。1964年日本举办了东京奥运会,1968年,日本的经济总量超过了西德,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到了70年代的时候,日本经济已经相当繁荣,非常引人注目了,全世界都很吃惊日本的发展速度。泡沫经济崩溃之前,整个日本社会是一种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状态。而且,80年代的日本走向“政治大国化”,提倡国际奉献。当时的日本掀起了海外旅行热潮,喜欢到处买名牌

那个年代和现在的中国社会有点像,经济发展很快,收入不断提高,日本人对未来充满希望,贷款买房、买车的欲望很强。那时候日本人的理想生活就是有自己的车、自己的房子,两个孩子,丈夫是公司职员,妻子是家庭主妇。而且,在70年代的时候,随着日本国民收入的提高,庞大的中产阶级队伍形成,也就是所谓的“一亿总中流”,在这样的社会,贫富差距不大,每一家的生活基本上差不多,家庭之间没有很大的差异。

那代人流行的是社内结婚,自由恋爱。女性就业率有了大幅度提升,很多女性大学、大专毕业后就职,工作几年后,以结婚为契机辞职回家做专职主妇。当时,大多数女性将结婚作为永久的就职。总之,摆在女性面前的似乎就是这样一种生活方式。而且,那代人在当时的离婚率非常低,不是说夫妻感情没有问题,相反,很多夫妻之间缺少交流和沟通,因为丈夫作为企业员工,很早就出去上班了,晚上很晚才回家,除了加班还要应酬。丈夫参与家务、子女教育非常少。之所以离婚率低,是因为物质生活不断改善,企业在发展,他为企业所做的贡献是可预见回报的,这样的动力支撑着他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待抑制了夫妻感情上的问题,大家一起互相支撑着过好小日子最重要。所以,在90年代以后才会出现了“退休离婚”,当丈夫退休回家,习惯了丈夫不在家的妻子,觉得不能忍受和丈夫朝夕相处而提出分手。

泡沫经济崩溃之后,日本经济不再像70年代那样蒸蒸日上,而是开始走下坡路。80、90后这代人出生前后赶上泡沫经济崩溃,他们成长的时期经历了“失去的十年”、“失去的二十年”,在走向社会时,遭遇到“就职难”,收入也不高,对未来心怀茫然。

日本年轻人的“小确幸”

《南风窗》:资产泡沫破灭除了使经济陷入停滞之外,对日本社会造成的深刻、长久的影响应该如何看待?比如现在很多40多岁、50多岁的人,在不动产高价时购买住宅,至今仍为了偿还房贷辛劳不已。二十多岁、三十多岁年龄层的人住宅自有率下滑,他们不选择购买住宅而是租屋战后以来这是日本人第一次选择不拥有住宅。即使有低利率激励措施,年轻人也没有什么反应。

胡澎:80、90后出生的时候,他们的家庭经济条件已经很优越了。泡沫经济崩溃让一些企业倒闭,但整个社会的发达和便利程度还是很高的,交通便利、设施完善、文化产业发达。所以,这些孩子是无忧无虑生长起来的,他们不为衣食发愁,更加重视自己的内心感受,注重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而不是像父辈那样,做“企业战士”牺牲掉自己的家庭幸福,为企业奉献,他们已经不太认同这种价值观了。他们的父辈一般是结婚时先租房住,有了孩子再按揭买房,等到差不多退休的时候还清贷款,房子才真正属于自己。80、90后就觉得这样的人生很辛苦。而且,他们的父辈很多都是在高价位时买的房子,后来没有涨、甚至跌了,房子本身没有什么投资价值。现在的年轻人更喜欢繁华的都市生活,不愿意去郊区买房。哪怕在繁华的地段租一个很小房子,能享受现代化的时尚的都市生活,他们就已经很满足了。现在的年轻人也不太喜欢加班,以前公司里如果上司不下班的话,员工基本上是不敢走的,现在的年轻人则比较在意属于自己的私人时间。从80年代之后,日本出现了“御宅族”,就是喜欢宅在家里玩游戏、上网、看动漫、科幻小说,这些人沉迷自己的兴趣爱好,对买房子之类的事情不感兴趣

《南风窗》:说到御宅族,前不久央视也做过一个报道,他们把足不出户的人称为“隐蔽族”,据说这个群体可能有80万。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庞大的人群拒绝社交、抗拒融入社会?

胡澎:中国的学界一般把这个群体翻译为“蛰居族”或者“闷居族”,他们长期待在家里,身体也没有什么问题,就是不和社会接触,有意识地把自己封闭在家里,每天就是看书、上网、玩游戏。有些比较严重的甚至不出自己的房门,父母每天把饭菜放到他们门口,不能进入他们房间。情况稍微好一点的,会趁夜晚没人的时候出去溜达一圈。这些人群里,有的是因为遭遇了校园暴力不愿意去上学的孩子,有些则是成年人,因为失业或者求职失败,回到家之后就再也没有勇气出去了。这现在是日本很大的一个社会问题。日本这个社会人和人之间很难像以前那样坦诚了,大家都客客气气的。日本社会秩序井然,人与人之间客客气气,很少有摩擦纠纷,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日本社会太强调同一性,日本人太压抑自己、人际关系太过疏远,每个人都太在意别人怎么看自己。比如说,现在年轻人谈恋爱的时候,很缺乏勇气表白,我们以前觉得日本人很开放,在中学就谈恋爱、同居。实际上不是这样,他们的内心越来越敏感,过分在意别人的感受,很怕受伤害,导致行为上瞻前顾后、畏手畏脚。

《南风窗》:日本的年轻人比较关注自我感受、对社会没有太大兴趣的观念的是不是也跟他们父辈教育观的转变有关系,以至于这代人对成功、奋斗不再那么有热情。

胡澎:日本的50、60后这代人,他们做了家长之后,由于接受了西方自由宽松式的教育,在教育自己孩子的时候,比较尊重孩子自己的想法,不会把自己的期待强加给孩子,对孩子的要求也不高。我有时候跟一些日本朋友聊天,他们会说孩子将来只要能自立就可以了,不期待他成为多么优秀的人才。日本的学校教育也不主张拔尖,提倡公平,不鼓励竞争。老师也不能老表扬一个孩子,班干部轮流做。所以,在日本想要考上好大学的话,一定要上私塾,私塾才有竞争,才能做一些比较难的题,公立学校太强调宽松教育和公平性。所以,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日本小孩子的梦想也是很实际的,例如,女孩子想将来当个面点师,男孩子想将来做个美发师之类的,职业理想很实际。这有点像台湾人讲的“小确幸”,注重生活中的容易到手的幸福,很容易满足,不会有很大的理想、抱负。另外,在生活中,日本最近几年很流行的一个观念就是“断舍离”,斩断对物质生活的过多欲望,过一种简单清爽的生活。这些都使得日本年轻人的创造性和奋斗精神显得有些不足。

中产阶层减少冲击年轻人的生活预期

《南风窗》:日本较早进入了中产阶级社会,但是在自身经济运行和全球经济变化背景下,也不可避免出现了中产下沉的情况,经济和阶层的变化对日本年轻人的生活预期是不是也产生了影响?

胡澎:近年来,“相对贫困化”问题在日本成为一个比较热门的话题,2014年NHK曾经播放过一个纪录片,专门讲了女性的贫困,在日本引起了很大的冲击。其中有一对母女,她们长期寄居在网络咖啡馆,一天1千多日元,就可以住在类似于小包房里头,可以上网、睡觉、洗澡,因为她们租不起房子只能住在那个地方。还有一个女性,每天早上出去工作,打了好几份工,依然不能摆脱贫困。贫困是存在代际传递的,母亲或者家庭贫困的话,下一代也会很容易陷入贫困的生活状况。

“一亿总中流”的日本中产阶级,现在已经有一部分滑落到中下层,也就是所谓的“下流化”,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以前,日本人对自己的均质化社会一直引以为傲,现在这个稳定的社会阶层正在发生变化。在这种环境里,年轻人再努力,也很难获得很大的上升空间。一些人大学毕业之后,没有找到正式工作,只能做临时工、小时工或者打几份工,这样的工作是最没有保障的,各种社会保障、福利、奖金、津贴与他们无缘。

NHK曾经播放过一个纪录片叫“穷忙族”,记录了几位年轻的穷忙族的生活。他们没有固定的工作,作为“派遣社员”,在公司登记之后,哪里有活儿就派你去哪里,工作不稳定、居无定所。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企业为了节省成本,大量雇用临时工、计时工、季节工、派遣员工、合同工、返聘人员等非正式员工。这些人收入低,缺少社会保障,很难结婚,在日本,男性年收入300万日元是一个分水岭,低于这个年收入,是没有女孩子愿意嫁的。目前,年轻人中非正规就业者占了很大比例,这也是年轻人结婚、生子的意愿降低的重要原因。

《南风窗》:为什么年轻人出于生活压力、经济考量做出的理性选择会成为一种整体的社会氛围?

胡澎:这跟一个国家的发展状况有关系。对日本的年轻人来说,一夜暴富的机会几乎已经没有了,在一个企业里面再努力、再优秀也不可能短时间脱颖而出。战后日本的三大法宝是终身雇佣制度、年功序列制度和工会制度,相当长一段历史时期,日本企业基本不裁员、在一个企业时间越长相应的福利越多,是一个论资排辈的社会。这样的制度安排和企业文化让年轻人在企业踏踏实实、按部就班地工作。另外,日本现在的年轻人对于外界缺乏好奇心或者探索精神,去海外留学的人少了,出国旅游也不那么热衷了,很多人出去旅游一圈,重新踏上日本土地,会由衷地感叹:“还是日本好啊!”日本在许多方面的确做得很好,无论从环境、基础设施、服务水平到国民素质,他们已经把一个面积狭窄又资源匮乏的国家建设成如此精致,把日本人的创造力、奉献精神、以及团队精神都发挥到了极致。那么,日本现在面临的困惑也正在这里,再往上发展的空间已经很有限,日本年轻人的干劲也不那么足了。在欲望不是很强的时代,日本会向什么方向发展?的确值得我们思考。

《南风窗》:从日本社会的历程我们可以得到什么样的启示?当一个国家完成基本的财富积累之后,除了激励年轻人奋斗、获取更高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社会活力和向前发展的动力还应该有哪些来源?

胡澎:奋斗不一定只是经济维度的,从无到有的生存问题解决了之后,就是让社会怎么更精致、更美好、更人性化。我觉得当一个社会变得成熟、财富积累到了一定阶段之后,年轻人的公民意识比经济上奋斗的欲望更重要一点。当他们参与到改变社会的进程中,就会觉得自己的幸福感和能力是与这个国家、社会联系在一起的。

版权声明:制造界除发布原创文章以外,亦致力于优秀财经文章的交流分享。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其版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若涉及侵权,敬请联系我们,以便删除。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90后生育意愿超级低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