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供应给菜市场执照的零售商要执照吗?

文库君已有近万本图书,还会不断收罗精品免费内容双手奉上,请及时续费哦!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昨天下午,市民徐春芳从金华市区四牌楼菜市场买了2根莴笋,3个番茄和一把小青

  其中,莴笋每斤1.5元。

  而在同一时间,金华市农产品批发市场里,莴笋的批发价每斤只要0.18元。

  批发市场里苦等收购商光顾的菜农们很着急,而每天逛菜场的“马大嫂”们也很着急。

  “不是说菜贱伤农吗,为什么我买菜时却一点也感觉不到?价格几乎就没怎么降过。”徐女士报怨说。

  菜农:10亩莴笋,今年白种了

  下午2:30分,金华市农产品批发市场里,20多个菜农坐在一辆辆装满莴笋的三轮车上,时不时朝批发市场门口张望。每辆货车经过,都会引起大家一阵骚动,几个心急的菜农跑出去看了看,结果摇着头失望而回。

  他们在等待着收购商的到来,这一等常常就是一整天,而这种情况,已经持续了六七天。

  “亏死了”是这些菜农这几天说得最多的话,菜价跌得厉害,他们却不得不在批发市场里耗时间。

  王光明在金东区江东镇种菜,去年他种了不到10亩莴笋,赚了两万多元。而今年,也是10亩莴笋,却成了他的“伤心事”。

  “只有0.18元一斤,还要排队卖,根本没人要,剩下的那些估计要烂在地里了。”王光明回忆,去年莴笋大卖,价格好的时候每斤批发价达到0.8元,即使在菜价较低的4月份,也卖到0.4元,“收购的车子排着长队,一天要来八九个收购商,那叫个抢手啊。”

  王光明一车莴笋1000多斤,从上午8点开始排队,一直到下午4点,也没有卖出去。

  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每亩莴笋,要3包肥料,每包价格为200元;农药要5桶,每桶10元,从播种到收成,要浇20次。10亩地,光这些成本加起来,就要将近2万元。

  “随便算算,我这10亩莴笋,今年算是白种了。”王光明说。

  现在,他每天起早摸黑,就为了多收一些莴笋,“能卖掉一点算一点。工人请不起啊,每天要100元,比去年涨了20元。”

  今年的莴笋、白菜价格太贱,让菜农闹心,而开着大货车过来的蔬菜收购商们,也嚷嚷着“亏大了”。

  季根清是金华本地的蔬菜收购商,他的车子一到,菜农们就争先恐后地抢着把莴笋卖给他,无奈之下,他只能爬上大货车,大喊几声:“不要插队,一个个来。”

  今年没人竞争了,但季根清却高兴不起来。

  他收购的莴笋,都运往广州。虽然使用了冷藏车运输,但每车仍然会损耗1吨左右。

  加上今年油价、人工费上涨,单程费用起码涨了1000多元,而莴笋的售价却低得让他心疼,“到广州我们是直接卖给菜场摊贩的,每斤只卖0.2~0.5元,还没人要。”

  季根清说,他从菜农手里收购的莴笋,最后都成了烫手山芋,“行情背的时候,收购一车就要亏上两三万元。今年才收购了10多天,就亏了6万多元了。”

  据说,几天前,有几名从广州来的收购商,亏了两三万元后,都悻悻地“撤”了。

  “为什么亏了还要收?因为我想翻本。”季根清说。

  在市区四牌楼菜市场,莴笋的单价在1~1.5元,便宜的几家卖到了0.8元。

  一说起菜价,菜贩们都直摇头。

  “菜价贵?那总不至于吧。去年下半年价格是好,但是现在已经便宜多了。” 周女士在四牌楼菜场摆了个摊位,每天都到农产品批发市场批发蔬菜,“像我这种量少的,莴笋的批发价每斤0.5元。”

  周女士摊位上的莴笋售价,每斤0.8元。

  “3毛钱的赚头?没有的。”周女士算起了账:每月摊位租金是600元,每天早上6点到下午5点左右,她都要守在摊位上,“还不包括每天六七斤的蔬菜损耗。现在买菜的太少了,像莴笋今天我只卖出去2根。”

  在这样的情况下,周女士每月的收入在1500元~2000元左右,“去年好的时候,一个月有2500元~3000元,今年不行了,还不如出去打工呢,现在随便刷个碗什么的都能赚到这么多。”

  为什么卖不动?周女士倒不认为是菜太贵,而是竞争太大,“现在超市多,大家习惯了去超市买菜,来菜场的人就少了。”

  都在喊“亏”,钱谁赚去了?

  一边,是菜农种的菜卖不出价格;一边,是市场上的菜价跌得不多,市民的菜篮子拎得不轻松。

  那么,钱究竟被谁赚去了?

  金华市农业局农科院蔬菜所所长俞金龙认为,这应该是季节性跌价。“每年四五月份,大量蔬菜集中上市,导致价格下跌。而且,各个环节赚的钱都不多。”

  首先,菜农的种植成本在涨。

  “据我了解,金华的土地租金,已经从原来的每亩400~500元上涨到了800元左右。此外,化肥、农药、劳动力等都在不同程度地上涨,使得种菜成本提高。”俞金龙说。

  其次,流通环节成本也涨了很多,“仅油价一项,就导致运输成本大幅提高。”

  俞金龙说,蔬菜产销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整个过程有层层分工,每个环节的成本都上涨,导致蔬菜利润被压榨,“比如收购价是0.1元,市场经营户的零售价是1元,但中间经过三四个环节,看起来是翻了10倍,但层层分工后,大家可能都没有赚到多少钱。”

  另外,现在蔬菜已经进入大流通格局,各地交通便捷,海南、山东等地的蔬菜也进入到金华市场。金华菜农不仅要跟本地竞争,还要跟全国各地的菜农竞争,“价格受到挤压,自然会下跌。”

  整个5月,菜价难回升

  “批发价跌得厉害,未来一段时间也不太会涨的。”金华农产品批发市场地产果菜部经理翁国钢连连摇头。

  他提供了一组数据:现在的包心菜,每斤批发价0.15元,去年同期是0.8元;芹菜,每斤0.2元,去年同期是1.5元;莴笋则是每斤0.18元,去年同期是0.6元。

  “现在,又有一些品种的蔬菜开始上市了,但价格起码都比去年降了40%。”这些新上市的蔬菜,主要是黄瓜、茄子和番茄等, “去年的茄子,新上市时每斤4元,到后来才降到2元。今年?刚上市是每斤2元,两天后直接掉到了1.5元。”

  在翁国钢看来,整个5月份,菜价的批发价都不可能再回升了。

  菜贱伤农,也有没被伤到的

  张顺意是金华市婺城区雅畈镇张麻车村的蔬菜种植大户,同时也是一家蔬菜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

  这一波的蔬菜跌价,对张顺意来说,几乎没有什么影响。

  张顺意随身带着一个小本本,上面有这么一段记录:莴笋5000多斤,3月10日前出售,每斤价格0.45元。

  “这些莴笋,我是提前下种的,赶在价格下跌之前卖了出去。那段时间,莴笋刚刚上市,价格自然也好。”张顺意说,他种的是大棚蔬菜,秘诀就是,“避开同类蔬菜上市高峰,或者拉长采摘期。”

  所谓“物以稀为贵”,看来,种植蔬菜也是这个道理。

  记者 朱丽珍 吴朝香

金华市农产品批发市场里,菜农焦急地等待着收购商。 特约记者 葛跃进 摄


  昨天下午,市民徐春芳从金华市区四牌楼菜市场买了2根莴笋,3个番茄和一把小青菜,花费6.8元。

  其中,莴笋每斤1.5元。

  而在同一时间,金华市农产品批发市场里,莴笋的批发价每斤只要0.18元。

  批发市场里苦等收购商光顾的菜农们很着急,而每天逛菜场的“马大嫂”们也很着急。

  “不是说菜贱伤农吗,为什么我买菜时却一点也感觉不到?价格几乎就没怎么降过。”徐女士报怨说。

  菜农:10亩莴笋,今年白种了

  下午2:30分,金华市农产品批发市场里,20多个菜农坐在一辆辆装满莴笋的三轮车上,时不时朝批发市场门口张望。每辆货车经过,都会引起大家一阵骚动,几个心急的菜农跑出去看了看,结果摇着头失望而回。

  他们在等待着收购商的到来,这一等常常就是一整天,而这种情况,已经持续了六七天。

  “亏死了”是这些菜农这几天说得最多的话,菜价跌得厉害,他们却不得不在批发市场里耗时间。

  王光明在金东区江东镇种菜,去年他种了不到10亩莴笋,赚了两万多元。而今年,也是10亩莴笋,却成了他的“伤心事”。

  “只有0.18元一斤,还要排队卖,根本没人要,剩下的那些估计要烂在地里了。”王光明回忆,去年莴笋大卖,价格好的时候每斤批发价达到0.8元,即使在菜价较低的4月份,也卖到0.4元,“收购的车子排着长队,一天要来八九个收购商,那叫个抢手啊。”

  王光明一车莴笋1000多斤,从上午8点开始排队,一直到下午4点,也没有卖出去。

  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每亩莴笋,要3包肥料,每包价格为200元;农药要5桶,每桶10元,从播种到收成,要浇20次。10亩地,光这些成本加起来,就要将近2万元。

  “随便算算,我这10亩莴笋,今年算是白种了。”王光明说。

  现在,他每天起早摸黑,就为了多收一些莴笋,“能卖掉一点算一点。工人请不起啊,每天要100元,比去年涨了20元。”

  今年的莴笋、白菜价格太贱,让菜农闹心,而开着大货车过来的蔬菜收购商们,也嚷嚷着“亏大了”。

  季根清是金华本地的蔬菜收购商,他的车子一到,菜农们就争先恐后地抢着把莴笋卖给他,无奈之下,他只能爬上大货车,大喊几声:“不要插队,一个个来。”

  今年没人竞争了,但季根清却高兴不起来。

  他收购的莴笋,都运往广州。虽然使用了冷藏车运输,但每车仍然会损耗1吨左右。

  加上今年油价、人工费上涨,单程费用起码涨了1000多元,而莴笋的售价却低得让他心疼,“到广州我们是直接卖给菜场摊贩的,每斤只卖0.2~0.5元,还没人要。”

  季根清说,他从菜农手里收购的莴笋,最后都成了烫手山芋,“行情背的时候,收购一车就要亏上两三万元。今年才收购了10多天,就亏了6万多元了。”

  据说,几天前,有几名从广州来的收购商,亏了两三万元后,都悻悻地“撤”了。

  “为什么亏了还要收?因为我想翻本。”季根清说。

  在市区四牌楼菜市场,莴笋的单价在1~1.5元,便宜的几家卖到了0.8元。

  一说起菜价,菜贩们都直摇头。

  “菜价贵?那总不至于吧。去年下半年价格是好,但是现在已经便宜多了。” 周女士在四牌楼菜场摆了个摊位,每天都到农产品批发市场批发蔬菜,“像我这种量少的,莴笋的批发价每斤0.5元。”

  周女士摊位上的莴笋售价,每斤0.8元。

  “3毛钱的赚头?没有的。”周女士算起了账:每月摊位租金是600元,每天早上6点到下午5点左右,她都要守在摊位上,“还不包括每天六七斤的蔬菜损耗。现在买菜的太少了,像莴笋今天我只卖出去2根。”

  在这样的情况下,周女士每月的收入在1500元~2000元左右,“去年好的时候,一个月有2500元~3000元,今年不行了,还不如出去打工呢,现在随便刷个碗什么的都能赚到这么多。”

  为什么卖不动?周女士倒不认为是菜太贵,而是竞争太大,“现在超市多,大家习惯了去超市买菜,来菜场的人就少了。” (来源:钱江晚报)

【摘要】: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食品商店以及国家经营和集体所有的菜市场逐渐从农产品零售领域中退出后,以个体摊贩为主体组成部分的农贸市场便开始主导生鲜果蔬等农产品零售。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农产品的生产供应无论从数量上,还是品种都极大丰富,这让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得到日益提高与改善。为了更好地适应人民不断提高的消费水平以及逐渐多样化多层次的生活方式,生鲜农产品的零售流通渠道也相应地出现了巨大转变,从原来的农贸市场零售逐渐向超市零售发展。超市的出现,让消费者有更多可供选择的购买鲜活农产品的场所,对以农贸市场为主的传统零售渠道造成了较大冲击。随后2011年起,生鲜电商作为一种新的零售渠道快速兴起,定位于进口商品、高价值产品等特定品种。因此,目前在农产品的零售环节同时存在两种不同的零售方式:一种是以农贸市场为代表的普通农产品的零售方式;另一种是以超市为代表的,有能力经营安全、优质农产品的零售方式,其中生鲜电商将会在生鲜细分市场作为一种业态补充。从国际上的主要经验来看,伴随着城市、商业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原本是城市居民购买生鲜主要场所的农贸市场将逐步被超市所替代,即超市将占据生鲜农产品零售中的主导地位。而超市作为一种现代化流通方式在发达国家和地区早已成为生鲜零售业主导业态,超市销售生鲜占到了 80%-95%,而我国超市销售生鲜占比不到30%。为什么拥有诸多优势的超市还未能取代农贸市场成为生鲜品零售的主要场所,而与农贸市场正处于竞争共存阶段?本文基于零售商的视角,以生鲜蔬菜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对超市生鲜区现场主管及生鲜采购部负责人、农贸市场个体经营者的访谈,从采购体系、物流配送、自我质量控制、提供特色服务等生鲜经营特征,探讨超市和农贸市场所销售生鲜蔬菜价格和质量存在差异的内在影响因素。其次,比较分析超市与农贸市场生鲜蔬菜的质量与价格,将生鲜蔬菜的质量分解为若干不同的属性特征进行比较,同时进行简单的价格比较。然后,运用Hedonic价格模型实证分析不同质量属性对蔬菜价格的影响,同时分析质量差异能在何种程度上解释蔬菜价格差异。最后,总结出超市与农贸市场生鲜蔬菜的市场细分和质量—价格竞争策略,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是:超市在蔬菜采购渠道、经营品种、质量控制等生鲜蔬菜经营方面显著优于农贸市场。总体上,超市萝卜、番茄和四季豆的感官质量显著高于农贸市场,而青菜、黄瓜、大葱和土豆的质量评价与农贸市场持平,因此在生鲜蔬菜经营中超市具有质量优势,而农贸市场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Hedonic模型的实证结果表明质量差异可以部分解释价格差异,农贸市场价格随时间波动大。超市在生鲜蔬菜经营中并不直接与农贸市场进行价格竞争,而是主要定位于高品质、高价格的蔬菜零售。在控制质量差异后,可以发现超市仍有部分蔬菜价格显著高于农贸市场,说明两者之间除质量差异外,超市较农贸市场还存在诸如品种、便利、环境、特色服务等差异化优势。超市与农贸市场两种生鲜零售渠道的共存有其必要性,首先是不同销售渠道具有各自不同的服务辐射半径,为消费者对生鲜农产品的可获得性提供了有效的保证;其次是不同销售渠道各自所定位的目标市场存在差异性,可以满足城市居民对不同层次生鲜农产品的多元化需求。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农业大学
【学位授予年份】:2016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菜市场执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