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房价每年每平方涨1000元 工资不涨房价涨每年每月才涨100元

  中国与印度因其有着灿烂的历史文化古时候就同为四大文明古国,如今因为高速发展的经济也同样位列金砖国家之一。

  在全球各个大大小小的价格报告中,中国和印度和一线大城市总是以其令人咋舌的高房价而榜上有名。令社长感到心酸的是,中印人民的年均收入却远远不能与之匹配。

  1。国内一线城市房价疯涨

  举个比较典型的栗子。

  据中国经济网报道,80多岁的拉吉老人是孟买一家小型会计事务所的老板,他住在海边一栋高档公寓楼里,这套公寓有4个卧室、4个卫生间和2个厨房,套内面积有300平方米。

  这套房子在1975年买的时候才60多万卢比(合10万人民币),如今这套房子的价值却至少到了3亿6千万卢比(约合人民币6000万)。房子在30多年间竟涨了600倍!而孟买大部分住房价格都是在近十几年里翻倍暴涨。

  在2010年,孟买房价甚至挺进世界前十!据2010年在线房地产调查公司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而当时进入世界最贵房价的十大城市是摩纳哥、莫斯科、伦敦、东京、香港、纽约、巴黎、新加坡、罗马、孟买。

  据国际清算银行(BIS)最近公布的数据显示,这八年间,印度房价累计上涨// true report 3791 中国与印度因其有着灿烂的历史文化古时候就同为四大文明古国,如今因为高速发展的经济也同样位列金砖国家之一。在全球各个大大小小的房地产价格报告中,中国和印度和一线大

??天房价的暴涨愈演愈烈,并大有蔓延之势。9月28日王健林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认为这是“中国房地产历史上最大一轮泡沫。”

??不要以为地产商看到房价涨就一定会高兴,王健林们也希望房地产市场能够平稳、健康地长期发展下去,否则这个领域就不可能有百年老店。

??政府部门、经济学家、媒体……社会各界都大声疾呼“泡沫”,似乎只有买房人“不顾死活”地一掷百万、千万。 

??要想搞清楚这点,就要先明白中国房价的生成机制,它决定了房价不可能暴跌,只会时快时慢地涨:快三年、慢三年、不快不慢又三年。

??劳动券由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R·欧文于19世纪30年代提出,被马克思“批判地继承”。

??按照他们的设想,劳动券是劳动者付出劳动数量及质量的凭证,它不是货币也不能流通,只能用于换取生活物资,成为在劳动者之间分配个人消费品的依据。

??马克思说:“在社会的公有生产中,货币资本不再存在了。社会把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分配给不同的生产部门。生产者也会得到纸的凭证,以此从社会消费品储备中取走一个与他们的劳动时间相当的量。这些纸的凭证不是货币。它们是不流通的。”

??在工地搬砖,每搬100块发一张“纸的凭证”,每张凭证可在食堂换一个烧饼。这种“纸的凭证”就是劳动券。

??由于前苏联、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大规模试验,劳动券不是“空想”。事实上,苏、中等社会主义国家根本不可能将资本主义货币金融理论奉为圭臬,至多是借鉴。因此,即使在改革开放之后,劳动券核心理念对经济政策的制定仍有深刻影响。

??商品房是货币回笼的“大杀器”

??以劳动券为理论基础,中国在实践中形成以“货币投放”、“货币回笼”为轴心的经济运行模式,从1950年就开始按年编制“现金出纳计划”。

??货币投放渠道有:工资、农副产品采购、行政事业单位管理费支出、储蓄存款本息支出。货币回笼的主要方式是商品销售、税费、储蓄、邮局汇兑,后面两种属于“信用回笼”。

??通俗地说,让劳动者搬砖发“纸质凭证”是“货币投入”,用烧饼把“纸质凭证”换回来就是“货币回笼”。所发,“纸质凭证”代表的烧饼比可供给的多,并且在百姓手里越来越多,就会形成“笼中猛虎”。

??解决的办法有三个:一是“凭户口本、粮票”定量供应(城镇居民猪肉每人每月2两、棉布每人每年6尺);二是让人家过些日子再来领(鼓励储蓄,采取信用回笼);三是用“高档货”对冲购买力。

??1961年初,陈云估算商品与购买力的缺口有30亿左右差额。他说,“现在百货公司什么都要凭证,这不行,要摆出几样自由买的东西来卖”、“出售糕点,一种是便宜的,五角或六角钱一斤,凭证供应;另外一种是高价的,有钱就可以买”、“高级糖果5元一斤,1亿元只能买1万吨”(苏联给了50万吨古巴糖)。几十亿超发这就这样消弭于无形,史称“高级时代高级糖”。

??陈云费尽心血回笼30亿,如今只需要卖一个楼盘!#@朱总理#

??讨论房价不能离开独一无二的国情:第一,房地产的货币回笼作用不可替代;第二,商品房建设用地由政府控制。

??“人生必需品”的定价

??任何交易品都可以用下列三种定价方式中的一种,或两种、三种的组合。

??第一种是普通商品的定价方式,如大白菜,它的价格随供求关系变化围绕成本波动。买家的“对手”是大自然,因为定价的根本依据是生产成本,而生产成本是由自然规律决定的,淘金就是比种白菜成本高。

??第二类是投资品的定价方式,最典型的是股票,它的价格完全取决于对未来的预期。投资人可以毫不犹豫地买进一只“垃圾股”,只要确信能以更高的价格卖出去。

??第三类是“人生必需品”的定价,原则是在可承受范围内尽其所能。买家的对手是其它买家,卖家定价依据是买家最多能掏多少钱。最典型的是生死攸关的医药服务。假如有一枚药丸可以让重病垂危者多活10年,百万富翁出100万、亿万富翁出1000万,结果是后者服药活下去(花费上千万延长寿命的显贵、富豪大有人在)。还有教育,所有人为父母者会尽可能地会让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负担得起10万就花10万,负担得起1000万就花1000万。

??房子也是“人生必需品”,只要能负担得起,人就会选择适宜的地方居住和尽可能大的面积。一对北京夫妇预计未来30年的总收入是100万,他们多半不甘心只花10万蜗居在远郊,而是会花掉30万买尽可能方便、尽可能大的房子。假如这对夫妇预计未来30年的总收入是600万,他们一定不会只花30万解决住房问题,而可能花200万、300万,尽量挤进交通便利,环境优雅,医疗、教育、文化等公共资源丰富的区域。大家收入都上去了而且人同此心,于是200万元可以买到的房子就从二环退到三环、四环、五环、六环……并且面积越来越小。

??人们会尽其所能住得最好、盖房子的土地只能来自“招拍挂”、商品房销售是货币回笼的“大杀器”。这三点决定了房价会随收入增长,不见得同步,时常出现背离,但总体趋势是“同方向波动”。

??普通劳动者难以享受“剩余”

??马克思早已说过,工资就是劳动力的成本。通俗地说工资是用来维持生活的而且不会有多少富余,当最好的西红柿5分钱一斤时普通人的工资也只有几十元。现在一线城市白领工资过万者比比皆是,蔬菜则早已涨到4、5块钱一斤。

??在统计意义上,劳动者总收入约等于劳动力再生费用。劳动力再生费用包括食物、衣物、住宿、医疗和养育后代的费用。

??工薪族一生的收入和支出将在总体上达到平衡,一生的工资总额刚好覆盖衣、食、住、行、教育、医疗的总成本。

??未来30年家庭预期收入600万,由于买家之间竞争“人生必需品”的份额将最大化。300万就能解决住房、医疗、养老,剩余300万可用于吃、喝、玩、乐,是不可能的。

??“剩余”归投资者,打工者的结果就是“空手来空手去”,听起来残酷但却是事实。借用鲁迅的话“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摆脱悲惨命运的唯一方法是投资理财,获得一部分财产性收入。当财产性收入占到家庭收入的一半以上,就可以晋身为“中产阶层”。#这是对“中产阶层”最恰当的定义#

??“砖头瓦块”是天然的投资标的

??住房是百姓的“人生必需品”,政府以商品房作为货币回笼的重要手段并抓住“地根”有效控制供给,按理说中国房价的可控、可预测程度应当比较高。使事情异常复杂的是房产还是天然的投资品。

??为抑制房价过快上涨,“主流声音”一直强调房产的消费属性并试图否定其投资属性。但房产投资属性不须“敕封”。与“万有引力定律”一样,与“权威”承认与否没半毛钱关系。2001年花50万卖辆轿车,开到2016年成为一堆废铁。2001年在北京通州花50万能买两套房,每套150平米!到2016年,这两套房根本没有被“消费”掉,反而价值超过1000万。

??假如房价不涨反跌,2016年两套房价值只有30万,房产仍然是投资品!投资品本身就是一个“运输工具”,把财富装入其中驶向未知的未来,涨跌不足为奇。

??德国的情况很说明问题。德国约有3800万户人口,住房超过4000万套,人均居住面积41平米;生育率只有千分之1.4,预计到2050年人口将从8200万减至7000万,且一半数人口超过50岁。近十年来,德国物价上涨始终领先房价一个百分点。因此,几乎所有德国人都认为房价会跌。

??据说德国人住房拥有率只有40%,60%的人租房,以致某些人动辄拿60%说事儿。问题来了,60%的德国人不是向其余40%的德国人租房吗?这些人明知房价会跌,还持有2套或2套以上住房,他们没脑子吗?因为德国人曾经目睹1份0.3马克的报纸两年内涨到7000万马克,他们知道“砖头瓦块”可以穿越历史长河将财富传承下去!#尽管在土地公有制国家有些折扣#

??房产的投资属性使中国的房市变得错综复杂,而中国人财务投资的标的品种少之又少:储蓄、理财、保险、P2P金融、国债、股票和房产……其中最后两项容量巨大、预期收益率高。

??实体经济不景气,从实业“撤退”的海量资金需要投资标的,2015年流入股市的资金铩羽而归,2016年又涌向楼市。根据前面的分析,中国楼市不可能崩盘,假如商品房因价高而滞销,政府可采取“土地饥饿疗法”在3、5年内少批地,个别地方(比如北京通州)不批地,数年后房市即可回暖。

??进入楼市的资金相当安全,即便没有赚到多少、甚至赔掉20%、30%,也比在通胀中购买力大损或在股市里赔得血本无归强得多。

??1000万买进的股票不能吃不能喝,花1000万买房却可让家人安安稳稳地住在里面。10年、20年、30年后这套房值多少钱?假如值1亿,那赚大了。假如值500万又怎么样,30年的房租也要几百万呢。

??资金涌入楼市,苦了“刚需族”,但为巨量资金找到出口并直接拉到钢材、水泥、琉璃、家装等50多个行业,则成为提振经济的一剂“春药”。

??——我是尾注分割线——

??天津某楼盘“十一”现场抢购

??据虎嗅君了解,9月30日,天津某楼盘外,现场排队停靠车辆百余辆,据说有上千人,防暴队都去了,晚上2点多人群才散去。

??虎嗅君打电话给销售,销售表示:这些人有的已经在该楼盘蹲点超过三天,因为排卡迟迟没有准确消息,但可能就在十一头几天,而昨天下午传出了今天早上8点开始排,下午就开始陆陆续续排队了。

??同时销售还强调,这样通宵达旦排队买房的情况,今年很常见,像孔雀城的项目,好的地段,都会如此。而这次的项目,因为“僧多粥少”,有点失控,最开始是交警来维持次序,后面不听劝人太多,最后防暴队来驱赶了……

??据新华社报道,9月30日,北京市政府办公厅转发了北京市住房城乡建设委等部门《关于促进本市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若干措施》的通知,提出了北京市房地产调控八个方面的措施。其中,购买首套普通自住房的首付款比例不低于35%,二套普通自住房首付款比例均不低于50%等差别化信贷政策最为引人关注。

??据中国青年网报道,9月30日晚间《天津日报》报道的天津市10月1日起实施新政还有针对性地限购,要求在当地有1套及以上住房的非本市户籍居民家庭暂停在指定市区再购房,若这类家庭在指定市区买首套房,贷款首付比应至少40%。除了区域化限购和差别化信贷,天津新政和北京一样也提出打击购房的配资金融业务,对房地产开发企业和经纪机构也提出房价和房源等销售环节的具体要求。

??虎嗅君认为:9月30日晚,续北京提高首付比例后,天津也跟随北京步伐,不仅提高比例,还在天津6区及武清实行限购,而该楼盘区域未在限购区域内,但属于天津重点开发新区之一,这也是哄抢加剧的一个因素。

上周小巴写了一篇关于中国房价泡沫的文章,其中提到了中国几次区域性泡沫破裂的例子。后台就有留言问小巴,这些区域泡沫是怎么回事?以史为镜,可知兴替,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这几段历史。

1988年,继深圳、珠海、厦门和汕头四个特区后,海南从广东省脱离独立建省,成为了中国第五个享受特殊政策的特区,人才、资本蜂拥而至,房地产是最热的领域。

热到什么程度呢?往海南房地产投资的钱成倍成倍地增加,平均一年翻一倍还多,1988年之后四年增长率分别达到143%、123%、225%、62%。1992年,房地产投资占海南全省固定资产总投资的一半之多。在总人口不到700万的海南岛上,竟然有两万多家房地产公司,国家队、地方队和杂牌军群雄逐鹿。

在这个游戏里,政府、银行、开发商组成了一个铁三角,政府拼命批地,银行拼命贷款,开放商拼命击鼓传花催高房价,整个市场完全由投机和资金驱动。1991年上半年,海口房价还是1200元/平米,一年多之后,已上涨到元/平米。

在《激荡三十年》里记载过这样一段当事人的回忆:

(当时正在海南创业,开房地产公司的)冯仑回忆说,一些从北京南下的人,靠政府背景拿到一块地,仅凭一纸批文就可以获利上千万元,看得让人心惊胆战。很多楼盘一拿到报建批文就登广告,连地基还没有开始打,价格已经驴打滚一样地翻了几倍,海南重现当年倒车时的疯狂景象。

到1993年6月,国务院出台16条整顿措施,银根一缩,海南房地产热浪应声而落,2万多家房地产公司里,至少有95%破产倒闭。

整个泡沫留下的遗产是600多栋、共计1600多万平方米的“烂尾楼”,1.9万公顷闲置土地,数百亿的银行坏账,仅国有四大行就有300亿。

说得更加准确一点,海南以仅占全国0.6%的人口,贡献了10%的积压商品房。

之后多年一直有人戏称:去海南旅游,必看三大代表性景观——“天涯、海角、烂尾楼”。这些楼房,花了十几年,到年左右才处理完毕,也是那个时候,海口的房价才勉强恢复到了1992年的高度。

严格意义上讲,上海从整个城市的角度而言并没有发生过类似于房价崩盘的情况。

但小巴之所以把2005年的上海也拉进来,是因为由房价下跌引发的中国第一例集体退房诉讼事件,是在那个时候的上海发生的。

经历过2003、2004年房地产市场的人,应该还记得当时有一个名词叫“温州炒房团”,他们手里攥着大把大把现金在长三角扫房,令各地房价快速上涨,到后来房价几乎一天一变,已经近乎疯狂,尤以上海为最。之后国务院出台了空前严厉的调控政策“国八条”,直接打掉了上海房价的涨势。

其他城市大部分都在涨,就几个难兄难弟在跌,其中上海的房价领跌,到2006年年中时同比跌幅是3.5%。就幅度而言,其实也没什么了不起的,跌幅最深的时候也没有超过5%。不过当时有价无市,交易量比之前少了7成以上。

部分前期炒得厉害的楼盘就跌得比较惨。比如有一个叫“水岸蓝桥”的期盘,2004年下半年价格是元/平米,2005年春节已经翻了一倍多,达到13000元/平米,很多业主就是在这个阶段买入的。宏观调控之后,又跌回到八九千。

业主房子还没有拿到手,首付已经跌没了,一套房子成了负资产。为了减少损失,业主们宁愿违约也要退房,开发商没理他们,双方就打起了官司。当然,业主们的理由肯定不能是价格下跌,而是在交易过程、工程质量等方面挑刺,也有很多人称之为“维权”。最后的结果,是业主们胜诉,开发商回收房产。

这个小区,现在的房价,是70000/平米,现在看来,多少带着一点黑色幽默。

2005年6月,元/平米(不完全统计)

在一线城市里,真正有房价大跌经验的,是深圳。

前面说到2005年、2006年上海房地产市场水深火热的时候,领涨全国的是深圳。由于人民币升值,国际热钱涌入,带动了本地的投机资金,整个市场交易火爆,一个人一次性买上几十套的例子不绝于耳,完全是一副理性繁荣的景象。

当时不论业界、学界、媒体还是老百姓对中国房价的看法,差异都非常大。比如北京大学经济学家徐滇庆教授断言“深圳房价肯定要涨”,而深圳一位博客意见领袖牛刀则坚信房价一定要跌。两人一番互怼之后,成就了房地产一场著名的赌局——自2007年7月开始,以一年为期,对赌深圳房价涨跌。

2007年四季度开始,次贷危机的影响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开始逐步显现,深圳房价开始下跌,在1年时间里面足足跌掉了1/3。和前面上海的例子差不多,首付跌完了,业主们就开始愁了,于是他们想了个办法就是“断供”。当时网络上流传一篇《断供已过千亿次贷危机浮现》的热文,虽有言过其实之处,但也大概反映了断供的事实。

不少炒房团,就是在这一次危机中逃离,从中国房价的死多派,变成了死空派,一直都等着房价崩盘再进去抄底,当然,到现在也没有等到这一天。

一年后,徐牛赌局以徐教授在南方某报上刊登半版向深圳市名的道歉广告结束。

又数月,“四万亿”计划推出,深圳房价拔地而起,原地复活。

温州炒房团在2003年声名鹊起,家乡的房子不可能便宜得了。

尤其“四万亿”出台,银行贷款门槛大幅下降,加之实业成本上升,愈发艰难,钱都去往了金融和房地产,而房子本身又承担了金融杠杆的作用。

2009、2010年左右,温州房价达到14000元/平米,与杭州、三亚并列第二集团,仅次于京沪深,之后一年里又飙涨了50%,超过了2万。

很多温州人买房,不管是按揭还是抵押,能够从银行贷款6-7成。这其中,有很多是以企业名义购买的,随着房价上涨,以房子作为抵押物,从银行获得更多贷款。而且温州人非常能想办法,还会找一家担保公司可以作为中间担保人,把剩下的3-4成也贷出来,理论上只要房价上行,担保公司就没有任何风险。

有人赚了钱,后面就自然不乏跟风的人,高杠杆、民间借贷的做法很快在房地产领域流行开来。

要命的是,温州这一套担保方式,是“互保、联保”+民间借贷,一面自己贷款,一面又给别人担保,像铁索连环把所有人连在一起共担风险,很多时候是救了一时之急,但死的时候就是一起死了。温州民间借贷涉及之广令人瞠目,根据央行温州中心支行报告数据,大约89%的家庭个人和59%的企业都参与了民间借贷。

和绝大部分房地产危机一样,温州房价的催命符也是银根紧缩。2011年,“四万亿计划”进入尾声,信贷投放门槛提高,随即整体性崩盘,“跑路”“跳楼”“地下钱庄清盘”是2012年、2013年温州的关键词,当地的金融体系分崩离析,直接导致了温州金融改革。

温州产业转型艰难,房价至今未能复起,前路漫漫,未知其时。

鄂尔多斯就像是一个2012年版本的海南。不同的是,海南的概念来自于改革开放特区,鄂尔多斯的概念来自于能源矿产。

鄂尔多斯是全国产煤第一大市,地下储煤量占全国的六分之一。在最高峰的2008年,仅原煤销售对鄂尔多斯GDP的贡献就超过60%,对地方财政的贡献率超过50%。2009年,鄂尔多斯GDP突破2000亿元,人均13.6万,位列全国第一。当时,京沪人均GDP仅有其一半,深圳也仅有其7成。

借着疯狂的煤炭开发,鄂尔多斯一时间成为国内最容易“暴富”的城市。根据住建部发布的《中国民间资本投资调研报告》数据显示,鄂尔多斯当时资产过亿的富豪人数不下7000人。这意味着,在鄂尔多斯市每200多人中就有一个亿万富翁,每15个人中就有一个千万富翁,你走到街上,随便抓一把就能找到一个当地富豪。

财富的积累,直接催动了当地的房地产开发,金融杠杆、高利贷、房产投机盛行一时,楼盘一经开盘,必被迅速抢购一空的情况屡屡出现。

这一切都建立在煤炭红利这一前提下。2012年,大宗商品价格暴跌,加上宏观调控,民间借贷风险爆发,资金链断裂,当年的近八成新建项目停工,后面的故事,和海南差不多,无非程度之差别。

一个资源诅咒,萦绕在鄂尔多斯上空,投射出一个它必然不太情愿接受的名词:鬼城。

篇幅所限,今天所涉还有不详之处,以后小巴可以一个一个分开来写,大家最希望看到哪一个?

《激荡三十年:中国企业》,吴晓波/中信出版社/2014年7月

《楼市探秘:赚在短周期,赢在长趋势》,杨红旭/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年7月

海通证券研报《地产行业“史为镜,知兴替”系列二:温州地产泡沫始末》

网易房产频道专题:鄂尔多斯大崩盘

南方周末:从炒房团到弃房团

温州房地产泡沫破裂全回顾(来自:君临)

从疯狂到崩溃,记1992年的海南房产泡沫和1997年的香港地产大泡沫(来源:泽平宏观)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工资不涨房价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