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派皆女神gl百度云改文百度云链接

“我弄疼你了是吗?都是我不好,笨手笨脚的,连这一点小事都做不好……”珺宁扁着嘴,带着哭腔说道,手下的动作却更轻了。

而这番话却叫裴夙立马感觉心头好像被什么东西轻轻蛰了一下,有些麻,有些酸,有些疼……眉头却是不自觉地舒展开来。

珺宁见状,表情也好了许多,谨慎细心得将那三寸长的伤口清洗干净,便准备给她上药。

“有些疼,你忍着点……”尽管知道对方不会回答自己的话,珺宁还是这样小声地说道。

女孩的声音婉转而轻柔,听在裴夙的耳中,却让她瞬间就觉得心头酥麻了一片,明明只不过是个ru臭未干的黄毛丫头罢了……

珺宁并不知道对方的心理活动,仍旧尽职尽责地帮对方上着药,然后打了一个漂亮的结,看着裴夙的脸上渐渐有些血色,这才舒了口气。

坐在床沿边上,就那么托着下巴直溜溜地看着她,眼中流露出来的情意,裴夙就算闭着双眼也能感觉到其中的炽热。

然后她就感觉自己的手背被人装作不经意地碰触了一下,可能是见自己没什么反应,她便立马将那温热柔暖的小手钻进了自己的手掌心中,与她十指相交,越握越紧,即便裴夙没有睁开眼睛也能想到小丫头现在的表情,必是边握着自己的手边偷眼看她。

于是她便瞬间起了逗弄之心,装作若无所知地从嗓子眼里轻哼了一声,果然小丫头一下就将自己的手抽了回去,霍地站了起来,往后退了两步,就像是想要离自己越远越好似的。

身侧的清香瞬间离自己远去,裴夙的心头顿时涌起一股不悦的情绪来,等了许久对方也没靠过来,可她又是昏迷着的,目不能视,口不能言,渐渐的,在等待之中,竟然从心底深处不由自主地生出一股羞恼来。

珺宁见她有些焦躁不安地皱起眉,无声地扬了扬嘴角,自己这算是欲擒故纵吗?哈哈……然后努力憋住笑,端起那盆血水就走了出去。

在她走后,裴夙霍然睁开双眼,眼中恼怒一闪即过,却在闻见室内残留的小丫头身上的幽香之后,情绪渐渐平静下来,对自己刚刚的失态有些不敢相信。

她怎么回事?怎么会因为一个只见过两面的小丫头而变得这样被动而无法自控?她猛然发觉她现在的心态十分危险……

裴夙微微眯起双眼,看向头顶的房梁,眼中变化诡谲,谁也不知道她到底在想些什么。

过了好一会,珺宁才再次回到了厢房内,此时她的手中拎着的却是一个食盒,里头只有几样小点心,枣泥糕、豌豆黄、玫瑰酥酪并一碗莲子百合粥,珺宁早就饿惨了,现在看着这些热腾腾香喷喷的食物哪里还忍得住,也不知她到底是怎么避开那些守卫和宫女,把伤药和甜点带进来的,就是之前那个一直在她身后的小丫头也被她甩开了,对此,裴夙极为好奇。

但最折磨人的还是小丫头吃的太香了,边吃还边夸,叫裴夙这个一向不注重口腹之欲的女人竟也觉得饿的不行,眼睛微微掀开一条缝,就见小丫头吃的是热火朝天,连公主的礼仪都顾不得了,看来真是饿惨了!


没别的好说,确实是听着单老的评书成长的。

2018年9月11日下午三点半,不知道全国有多少家广播电台此时正在或者正待播出单老的作品,而单老却永远的离我们而去了。我想,用余音绕梁音容宛在来形容单老的离世绝对不算过分吧。

大概是二十八年前开始听单老的评书,听的第一套书是《明英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二套节目每晚七点左右播出的,此书的文本叫《英烈传》,又名《皇明开运英武传》、《皇明英烈传》、《云合奇踪》,据说此书是单老家传的一套拿手节目。

我是自乱石山十王兴隆会开始听的,记住的第一个人物便是掌中一对镔铁鸳鸯棒,擅打枣核镖的小矬子徐芳。当时着实是被单老独特的嗓音给深深的吸引住了,心里想怎么也得是一个豹头环眼的大秃脑壳才配的上驾驭这破锣般的嗓子吧。好几年以后,才第一次在北京电视台的评书联播《朱元璋》里见到了西装革履满脑袋头发的单老真容,一时间还真有点不适应。

当然单老所播讲的作品中最令我倾心的一套书便是《白眉大侠》,以及其前后相关各种传说中精彩与浪漫。清末出现的《三侠五义》《小五义》《续小五义》三套侠义公案小说又称作《忠烈侠义传》、《续忠烈侠义传》、《再续忠烈侠义传》,单老先生说过的《五鼠闹东京》、《大破冲霄楼》、《七杰小五义》三套传统短打评书基本上涵盖了小说中的内容,却又别出心裁增补出三百余回的一套《白眉大侠》来,窃以为此乃钟爱本系列评书之听友们平生一大幸事

额外说一句,《钟绫传》我就不提了,一来那也不是单老说的书,二来干申大那多都出来了,还有西夏皇后罩煤球,明显受金庸倚天、天龙的影响太大了。听过北派小五义的皇宫盗宝,见过刘浩鹏的再续小五义,可是按照钟绫传这么填瓤子还是让我有点接受不了。为了表示对金老先生和单老先生的双重尊重,我在此决定从私人方面忽略此书-_-||

单老这套《白眉大侠》我大概是从1992年秋冬季节开始收听的,当时是由河北人民广播电台每晚进行播送。自赵德芳微服私访被莲花观郭长达劫持之后的八王擂听起的,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因为在此之前我所接触的文艺作品中,江湖豪侠们大多数都是以反抗朝廷存在的。即便不反抗朝廷,也不至于甘心充当鹰犬。

除非你是呼家将、杨家将、岳家小将,否则以江湖草莽身份进入到庙堂序列当中,就算是好人基本上也没啥好下场。但是白眼眉就不同了,不但进了开封府当上了御前侍卫将军,而且带领着小五义小七杰一干兄弟间接影响着上三门老少群雄平山灭岛抢关夺寨,一口气把武术界的圣人都逼得自刎而亡。

后来根据单老这套长篇评书改编的电视剧《白眉大侠》中将武圣人于和的真实身份设定成了宋太祖赵匡胤早年自杀而亡的太子赵德昭,想想也有道理。所有对江湖绿林的杀伐针对的都是威胁皇权存在的前朝太子,你嘛一套纯暗黑系阴谋论就呼之欲出了。

在听书的过程中,长期接受贫下中农理论熏陶一直秉承亲不亲阶级分的我,竟然也没对屠杀绿林中人染红顶戴花翎的这些开封府的“官人儿”产生啥反感。事后想来,单老此套书对于我国现代法制建设教育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啊。可惜书中尚且没有用意识形态充分明确肯定开封府所代表的法制体系的正统性,未能形成既定模式使开封府的执法差官队具备必要存在的理论基础,直接导致了前两天还在网上看到了讨论包拯死后展护卫的存活率问题的帖子。

故事的最后徐良、白芸瑞的离去,势必让开封府经过数年时间肃清的社会环境恢复到之前的混乱状态。不过想想也值得了,历史上包拯执掌开封府的时间很短(貌似也就一两年),竟然衍生出了不计其数的文学作品。作为一个探案传奇故事中箭垛式的主要人物,包拯比白玉堂更像是被这些作品“射”成了个大刺猬。

前些年与同好闲聊的时候才知道,白眉大侠这套书当初录制播放的时候是分成上下两部的。现在想来,单老说此书的时候,估计存在着严重的边播边录、边录边播、现编现录、现录现编的情况。随时根据脉络性的“书道子”完善细节,不断的在实践中丰富着故事内容。

这也许就是造成像彭海彭公良等一些人物被反复提及,却最终未能出场的原因。即使是后来根据听众欣赏口味的变化重新铺陈故事录制的《龙虎风云会》中,仍然没有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思来甚为可惜。

还有就是同样的人物,同样的情节会被编排在不同的历史时间的传奇故事中。《白眉大侠》的飞天魔女龙云凤便作为反派出现在了《燕王扫北》的故事中,两套书的时间背景差着近三百余年。这在穿越文盛行的现今看来不是啥大问题,但是当年却令我等听众不得不产生思索。看来说书人是准备了不少大块的材料,缝缝补补的连缀成了一套套的热闹节目。

我对关于书中出现的一些人名细节更是有些许的强迫症,俗话说“名不正则言不顺”嘛,总会不禁思量这些称谓的来历用法。却因为缺乏必要的系统训练,不具备深化到考证地步的能力。这么多年,关于书中种种已算是烂熟于胸,正所谓功夫在诗外,借此机会权当为引出美玉抛金砖,跟大家分享一下听书之余“阶段性研究成的煎饼果子”。

先说说五宗十三派八十一门。

五宗十三派之说网上已有不少的帖子讨论此说的细节,大家可以搜索着看看,在此不作赘述。个人感觉此说大概是说书人从宗教史上佛教五宗七派之说借用演化而来的。五宗七派这个概念在历史上原本是为了表述佛门传承派系林立的,被移植演化之后用到了评书里武术门派的构架当中(单老的《童林传》也使用了这个概念,我没看过《童林传》所宗的民国时期评书艺人常杰淼的《雍正剑侠图》,不知道常杰淼的书道子里是不是也是用这个词汇来表述武林门派)。

据我琢磨八十一门总门长普度普群生、冰山北极岛的长发疯道人雪竹莲、武圣人于和于九莲这三个人物的名字来历最有意思。基本上是从旧时家中日常的陈设中演化而来,堪称“三挂件儿”。

过去老年间自礼空王的人家会在家里屋子中悬挂(或摆设)佛像,佛陀当然是普度众生了。所以有普度普群生在四川峨眉山八宝云霄观总领八十一门,是个出家人的身份就再正常不过了。此乃第一个挂件儿。

雪竹莲这个名字更是出奇,竟是来自家里常用的那种竹制的门帘子。新制竹帘其白胜雪,故曰雪竹帘。一个雪字,决定了门派的地理位置在冰山北极岛。“帘”改一个莲花的莲,又显出了些宗派气度。卷帘所用的绳索,想必就是“长发”之来源;竹帘疏风而过,大概就是“疯”之出处了。此乃第二个挂件儿。

于和于九莲这名字就藏得深些了,当是来自家里贴挂的字画年画之中。有一种常见的绘画题材叫《九鱼图》。画中多是几片荷叶浮于水上数只莲花迎风而展,或隐或现的九条鲤鱼在水中穿游往来。有水得财,有浮得福,取的是家中和睦连年长久有余的意思。然后就被说书人演绎成于和于九莲了。此乃第三个挂件儿。

一部书中最拔尖儿的三个武林泰山北斗的名号竟似六朝怪谈路数的来自居家陈设,可谓是贴近人民群众。相信了解过当年刘宝瑞相声中调侃五鼠御猫的来历之后(这自然是个笑谈,据学者考据《三保太监下西洋》中包拯向玉帝借玉猫以镇五鼠才是《三侠五义》所本),更不会因此而惊讶。

说书人的眼界有自己的局限性,但是说书人也会在这个局限性中把想象力发挥至极致。况且这个眼界的局限确实也是从听众角度出发并进行提升,也算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单老的评书中一直在强调上三门这个概念,也曾在郝赫的《怪侠欧阳德》中见过此说,不知道是谁先谁后,谁借用谁。单老偶尔也会解释一下,有时候说是太极、形意、八卦为上三门,有时候说是少林、武当、峨眉为上三门。但其实这几个拳种和门派的概念在白眉徐良故事所处的北宋中期还未能更多的被充分植入武术内涵。

我想大概是书道子形成时的清末民初,百姓之中习太极、形意、八卦这三种内家拳的人居多,说书人作为行走江湖卖艺的同行,提这三家显得亲近,听众心理上也不排斥,才被掺入到故事中尊为“上三门”的。

单老在《白眉大侠》中提及的武术绝学系统不过是听名字就憋得慌的“天花宝盖闭气功”或者“昆仑闭气功”,偶尔也讲到少林神拳、达摩老祖易筋经什么的。这些许内容对此套书中武术系统的设定基本上没啥特别贡献,徐良一套八步赶蝉(蟾)也叫八步赶骣,一套八卦万胜金刀也是旧时跑马卖解武术杂技中常出现的名目,这也多与说书人行走江湖卖艺为生的经历相关。

莲花门这个名字,大概是据民间组织白莲教演化而来的。白莲教自唐代以来就一直是统治者的心腹大患,是通过各种五花八门的信仰吸收民间劳苦大众结社自保、安放精神状态,抑或对抗朝廷的一种大杂烩组织的统称(白莲教本身的组成很复杂,佛门的金刚禅、道家的左道术、身兼两者的二门子所容纳的分类极多),是各个朝代都在积极剿灭的乱匪流寇。

如果说摩尼教还有一定规律的信仰传承,白莲教就显得随便些了,临时立个偶像便可聚众捻香朝拜一番。清朝初年的天地会八卦教晚清时代的太平天国捻匪天理教红灯照义和团,直到全国山河一片红之时的一贯道等各种反动会道门都是在照抄这个模式。所以用莲花门做书中的反派,也是有一定听众认知基础的。

单说《白眉大侠》书中有一个人物叫飞飞上人诸葛遂(也叫一目了然僧),被归类在冰山北极岛雪竹莲门下。其实这个人物在文本小说的《三侠五义》第六回包拯被罢官职逢义士高僧中就已经出现了,包拯进京住在相国寺的时候就承蒙相国寺方丈了然(俗家时复姓诸葛,单字名遂)照顾。

而此人物也是《三侠五义》的编著者自别处借用演化而来的,在罗贯中编次冯梦龙增补的传统神魔小说《三遂平妖传》里三遂之一的僧人诸葛遂智就已经是平妖传故事中的重要人物,且与包拯有过交集。说书人绝圣弃“智”信手拈来,可谓毫不费力。多说一句,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有一部很著名的的长篇动画片《天书奇谭》(也叫《蛋生奇遇记》)就是根据三遂平妖传的部分故事改编而来的。蛋生便是平妖传中的蛋子和尚,曾化名诸葛遂智助文彦博大破贝州起义的王则一众。在此一提,以备查询。

这样演化而来的人物还不算稀奇,更有些赤裸裸的名字借用随处可见。《小五义》一书中开篇讲襄阳王盟单兰谱中的祖茂便是来自三国演义,冯渊的名字来自红楼梦,吴月娘的名字来自金瓶梅等等不胜枚举。不得不说,故事的原始编著者看了不少闲书倒是真的。

单老的新版白眉《龙虎风云会》中就更牛了,一气仙孔亮来自封神,栾廷玉来自水浒。且这部《龙虎风云会》明显走金庸《鹿鼎记》的路子,小人物房叔安露了大脸了,堪称C位出道,还多出来了个牛X兄弟房叔平。

想来人生一世不如意事常八九,剩下的二三那是更不如意。当初白眉未必绝响,如今龙虎更成了残书,不禁令听友们一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反派皆女神gl百度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