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房装修前结婚一定要新房吗知道i这几点,否则错一步就很难


我弟后一年家里的老房子拆i,还建两套八十平方的还建房/我弟一套,小侄女一套,现在弟弟,弟媳感情破裂,要,弟媳要求,分一套房给她,请问这法院会怎么判?

1分钟提交法律咨询 2000多位 信得过的好律师 为您提供专业解答

(咨询请说明来自律师365)

您好,请问您是放弃产权了吗?为什么没有您的财产份额呢?

  • 律所:江苏云崖律师事务所

    区域:江苏/无锡/滨湖区

  • 律所:江苏优博律师事务所

    区域:江苏/无锡/江阴市

今天为大家介绍共有产权住房的相关知识,比如共有产权住房申请条件,以及更多内容尽在律师365,希望这些能够对你有所帮助,快随小编来了解一下吧!


一套360平米的高层豪宅,一个悲剧发生的早晨,一场大火足足燃烧了1小时48分钟,一名母亲和三个孩子不幸遇难。保姆因纵火嫌疑被捕。

这就是前不久发生的绿城杭州蓝色钱江6·22纵火案。

对一个家庭而言,没有比这更悲的悲剧。

等待那个保姆的,一定是最严厉的法律制裁,毋容置疑。但该事件还有一些余波:逝者亲属对项目的消防设施与物业人员第一时间的救援,颇有不满。惨剧背后,物业方是否负有一定程度的责任?

这个话题,在调查结果出来前,我本不想写。但看到不少行业大V争先为绿城辩护,试图引导舆论。我觉得有必要说两句。

前不久,我获得了一份绿城物业公司给宋卫平的汇报文件,其中对救援细节有一些披露。6月29日,在逝者“头七”之时,绿城物业公司发布了一份迟到的声明,对当事人部分关切做了回答。此后,一些媒体跟进报道,对现场细节又有了进一步的披露。本文引用的事实材料,皆出于此。

首先说一个细节,一个非常令人揪心、难受的时刻:5点08分。请记住这个时间。

这个时刻,火情已经过去约十分钟。根据绿城公开资料,当日凌晨五点左右,蓝色钱江消防监控室接到楼道烟感报警信息。值班物业人员做了第一次应急响应:到现场查看。5点08分,值班人员到达出事的2幢1单元18层。

同在5点08分,房间里是什么情形呢?不得而知。但据媒体披露的细节,这个时刻,房子的女主人给同小区的朋友拨打了最后一个求救电话。

女主人和三个孩子躲到了距离起火点最远的女儿卧室。尚可拨打求救电话,说明意识清醒。这应该是救援的最佳时机了。

5点08分,救援人员到达18层,同一时刻,女主人和孩子做出了最后的求生。然而……

因为电梯间烟雾过大,物业人员退却了。他们又从18层坐电梯退到1层。然后又走消防楼梯到16层铺设消防水带(是的,我也很疑惑为什么这么折腾,为什么不直接从18层下到16层?)因为火灾报警器和消防广播不够响,物业人员挨家挨户去敲门,疏散其他住户。

至于火灾中心的1802号房,因为火势的蔓延,好像再也无法接近了。那个母亲和三个孩子的求生之门,就此关闭了?

根据房子的户型图可知,除了入户门,还有保姆门可做进出通道。纵火的保姆就是这个通道逃逸。对房屋结构如此清楚的物业人员,发现第一时间无法接近入户门,好像也没有想到从保姆门试试?

最后,还是消防员从保姆门破门,进入了房间。但在灭火与搜救之后,为时已晚。

媒体还披露了一个揪心的细节:逝者最后挣扎的那个房间,女儿的卧室,有一个小卫生间,有一扇可以开启的窗户,“跃过窗户就能进入保姆间,保姆间直通保姆电梯和消防通道”。

对于这个细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读。有人说,被困者太傻,自己错过了这样一个逃生的路线。而我独认为,如果救援人员能第一时间出现这个保姆间的门后,并开启这道门的话,被困者被救的希望会大增。

当然,这只是如果。在灾难的中心,没有谁有上帝视角。在5点08分之后,被困者和救火者,其实就走在了相反的方向上。

今天的文章不是向物业问责。我更想讨论一下,灾难之后,我们对待责任的态度。

在展开今天的观点之前,我想介绍一部电影,去年上映的《萨利机长》。

一架客机起飞后与鸟群相撞,两部发动机同时失灵,也就是“双发停车”。作为机长的萨利无视塔台命令,没有选择返航,而是自作主张迫降哈德逊河,最终拯救了155名乘客和机组人员的生命。当然,那架飞机也就报废了。

电影以一个意想不到的情节展开。事故调查组对萨利机长展开了调查:为什么你不返航,为什么你选择更具危险的河上迫降,牺牲飞机来拯救生命。其最终的指向是:萨利机长究竟是罪人,还是英雄?

事故调查组对当时驾驶舱的情景做了模拟,最终得出答案,如果萨利机长一开始就选择返航,完全可以安全着陆在机场。他们认为,萨利机长选择了更危险、损失更严重的那个方案。

事实如何呢,调查组忽略了一个东西,就是紧急事态中的反应时间。模拟飞行为什么能够返航成功,是因为他们一开始就知道双发停车的状态与后果,从一开始就选择了那个绝对理想的方案:返航。

而在实际情况中,机长需要通过控制室操作一项项排查、检验、确定飞机的状况,然后采取措施。扣除这部分反应时间(35秒),再模拟返航发现,无一不是机毁人亡的后果。最终,调查组不得不接受,河上迫降才是那个最优的方案。

灾难中,用上帝视角,可以得到一个“理想解”,也就是最佳避险方案,或最佳逃生线路。但事实是,没有人是上帝。

双发停车后的飞机,即便坠毁了,萨利机长也不会有什么责任。但这一次,萨利并没有墨守成规,而是遵循生命至上的原则,果断找到了那个“最优解”。这才让他最终走上了神坛,成为那个公认的英雄。是的,拯救生命的英雄。

回归蓝色钱江事件。被困的女主人和三个孩子,躲在远离起火点的房间等待救援,这是他们的“最优解”。对他们而言,从卫生间窗户到达保姆间逃生,是一个无法实施的“理想解”。何况,这条逃生路线还要穿过接近起火点的厨房过道,危险重重。

救援人员呢?在绿城几番回应中,始终在强调自己的工作人员有多么的努力,强调他们的行为有多么合乎规程(涂改消防器材巡检记录除外),然而,物业人员当时的救援作为,真的是“最优解”吗?

四条被困的生命,从一开始就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否则,一定有一种可能,在大火失去控制之前,救援人员可以争分夺秒、多条线路地接近现场,而不是白白等1小时48分钟。如前所述,即便破不了入户门,不是还有保姆门吗?

四条生命消逝了。正因如此,绿城的物业人员没有成为英雄。而是在千夫所指中沦为平庸。

我并不是说绿城的物业应该承担责任。只想说,种种处置,无论是临阵的应变还是后续的善后,都太过于平庸。

江湖盛名之外,这是一种叫作“其实难副”的平庸。而比沦为平庸更值得惋惜的,是甘于平庸。

因为当事方是绿城。这家公司长期顶着行业的赞许光环,荣誉与责任对等,所以更加值得挑剔。宋卫平在逐渐老去、隐退,绿城和万科一样,拥入了国企的怀抱。从什么时候开始,绿城不再是绿城?

绿城前几天发布的那份声明,不是一份合格的声明,看似处处人文关怀,但句句都在开脱自己。雕琢文字,流露着不合时宜的公关炫技。

我相信,那也不是遇难者家属希望看到的回应。

有人说,下水道是一座城市的良心。那什么是一个地产项目的良心呢?当然是消防。

城市下水道深埋地底,不是面子工程,常常被城市建设者忽略。但一场大雨袭来,就能把城市打回了狼狈的原型。消防之于一个地产项目,也是在最不起眼的位置,承担着最关键的责任。它不能构成房价的一部分,无法转化为开发商的利润。但消防对于地产项目而言,却有着残酷的一票否决权,无论你自诩品质有多高。

知道这次惨剧最令人恐惧的一点是什么吗?

假设,如绿城所说,楼中所有的消防设施都有效可用,假设,物业和消防所有救援行为都合乎规程,那么,当一道大火阻断了入户门,房间内的人逃不出来的时候,是不是必然因为要顾全和疏散其他人,而放弃掉火灾现场的被困者?是不是必然要让大火燃烧1小时48分钟,灭火之后才能救人?

没人人能挨过这1小时48分钟。无论是大火本身,还是产生的烟尘,都足以致命。那么是不是说,假设第二次发生同样的情况,这一母三子,是不是仍然只有绝望地等待死亡?

这才是令人悲痛之余、背上一凉的地方。

它以残酷的形式,扯下了唯美的楼书、曼妙的销售说辞、盛名之外的品牌美誉所包装的那张虚伪画皮。我相信,留给绿城总结的地方,还有很多。

千万不要觉得业主太过挑剔,在中国,业主何时真正掌握过自己的权利?业主与物业的矛盾,也是社会矛盾的一个镜像。

蓝色钱江事件,之所以刺痛我们,恰是击中了当下城市人群一个普遍性的焦虑:安全感。

如果没有安全感,哪怕你住着价值2000万、物业费1800的房子,养着三个孩子,每个月花7500块钱请保姆,也只不过是个随时可能打回原形的伪中产。

逝者已矣,生者坚强。愿我们所有人,居有所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结婚一定要新房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