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景汇旅游年卡卡代理怎么样

  【砥砺奋进六十载·塞上宁夏谱新篇】

  看宁夏如何“给心灵放个假”

  “去宁夏,给心灵放个假。”在不少城市的机场,这句标语常引人注目。

  大漠孤烟与奔涌黄河、西夏王朝与丝绸之路、骆驼与枸杞……宁夏汇聚了太多让人心驰神往的元素。作为继海南之后中国第二个全域旅游省级创建单位,宁夏的旅游业蓬勃发展,对经济的贡献率已超过8%。自2012年以来,宁夏旅游市场接待游客人次和旅游总收入增幅年均保持两位数以上。

  2016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考察时对发展全域旅游作出指示、提出要求,为宁夏全域旅游发展指明了道路。

  从旅游1.0景点时代,到2.0景区时代,再到3.0旅游目的地时代,如今,宁夏以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为抓手,把旅游业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在全域空间优化、全域产业联动、全域市场开拓、全域服务配套上发力,正在推动旅游向“全景、全业、全时、全民”的全域旅游4.0时代转变。

  “有个景区,叫宁夏” 抓旅游就是抓转型、调结构

  以大地为“宣纸”,用稻苗为“颜料”,在银川市贺兰县“稻渔空间”,一幅幅壮美的田园图景铺陈而来。稻田养鸭、鱼、蟹、虾等农事活动观赏和体验区,有机瓜果采摘园,休闲娱乐及垂钓餐饮区,农耕文化展示及科普教育长廊……以休闲旅游农业内涵为主题的规划、设计与施工,把农业建设、科学管理、农艺展示、农产品加工集为一体,吸引了大量游客。2017年,这个不大的观光园接待旅游观光游客15000人次,辐射带动农民致富500户。

  以“农业+旅游”促进产业转型升级,让农区变身景区,“稻渔空间”不是个例。今天,“有个景区,叫作宁夏”,在这片土地上已经成为一种共识。

  宁夏旅游发展委员会主任徐晓平说,按照“全景、全业、全时、全民”模式,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省)区的战略目标,宁夏开启了南北不同地域、不同区位、不同资源禀赋探索发展全域旅游的新路径,通过资源整合、业态重构、产业融合、管理创新、服务配套,实现泛旅游产业聚集,释放旅游业综合带动效应。

  宁夏是祖国西部一块宝地。全国10大类、95种基本类型的旅游资源中,宁夏有8大类46种,被誉为“中国旅游的微缩景观”。

  游客在宁夏固原市西吉县吉强镇龙王坝村参观游玩。新华社发

  宁夏首次提出“要把旅游业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全域旅游发展理念,首次提出“全景全业全时全民”全域旅游发展模式,首创实施“五有一无”旅游厕所革命模式,首创实施旅游服务质量提升“十百千万”工程,首创推出199元省级旅游惠民卡,全区群众可全年无限次免门票畅游区内42个景区……这些“首倡”和“首创”,加快了全域旅游的推进步伐,让宁夏成为西部旅游业转型升级的领跑者、全域旅游西部模式的探索者,也让发展的红利更多惠及于民。

  2017年,宁夏出台《宁夏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7—2030年)》,提出到2025年,成功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打造旅游千亿元产业的奋斗目标,并明确了全域旅游发展的路线图和责任书,为全域旅游发展提供有力的政策与制度保证。

  “把钱分给大家” 抓旅游就是抓脱贫、奔小康

  中卫市沙坡头区迎水桥镇,是黄河进入宁夏的第一镇。

  鸣沙村是宁夏“十二五”生态移民村,村里151户全部是从几十公里外的大山搬出来的。刚刚搬出来时,大部分家庭都一贫如洗。

  村民杨生宝回忆起2012年刚搬来的情景,说:“连一条好路都没有。”

  当时,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距村子只有1.5公里的国家5A级旅游区沙坡头景区就是他们的“摇钱树”。种过地、下过矿、打过工、开过车的杨生宝,试探性地在景区的必经之路上开了一家小小的特产店,短短两年,让他深深体会到了什么叫“无商不富”。

  2018年3月,杨生宝在新建成的沙坡头旅游新镇开了一家集餐饮、特产展销于一体的店铺。运营才几个月,一算账,月收入36万元。

  “我现在就想带着大家伙儿一起挣钱,把钱摆在桌上大家一起分!”去年1月,杨生宝被选举为村支书。他和村“两委”班子成员商议,引进战略投资者,发展乡村旅游,开辟增收渠道。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鸣沙村建成了休闲客栈、传统手工作坊、特色商业街区。

  今天的鸣沙村,青瓦白墙的农家小院错落有致,沁人心脾的花香徐徐飘散,卫生室、超市等便民服务设施一应俱全,村内巷道全部硬化并安装了路灯,30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为村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环境好了,村里17户村民把闲置的房屋租出去开民宿,不少村民当起了导游、搞起了餐饮,没有一技之长的,也可以去景区当保洁、保安。在农家餐厅里忙碌的“大厨”马玉璇是个90后,当记者问他工资多少时,他腼腆地笑答:“5000多吧。”一旁的迎水桥镇副镇长张积达笑道:“比我多。”

  在宁夏,贫困地区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六盘山森林公园、秦长城遗址、须弥山石窟、西吉丹霞地貌……这些都是推进旅游扶贫开发的“富矿”。

  宁夏回族自治区旅游发展委员会副主任万学道介绍,自治区扶持72个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推动景村共建,提升景区对周边贫困村的带动力。沙湖景区为周边贫困村民优惠提供营业房和工作岗位,六盘山红军长征景区主动对口帮扶贫困村……借助全域旅游东风,越来越多的村民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

  旅游业“民间转移支付”“均衡社会财富”的调节作用,让越来越多贫困群众成为旅游发展的参与者、受益者,分享着旅游全产业链带来的红利。

  位于宁夏西海固地区的西吉丹霞地貌。光明图片

  “保住颜值,提升气质”抓旅游就是抓生态、优环境

  全域旅游是一条“金扁担”,一头挑着绿水青山,一头挑着金山银山。

  大漠粗犷,湖泊秀美,黄河雄浑,平川无垠……在宁夏,人们时常对这里既典型又别致的西北风情留下深刻印象。

  宁夏以6.64万平方公里土地,集中了大山、大河、大草原、大沙漠、大湖泊,犹如铺展在西北大地上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这里有以水洞沟遗址为代表的远古文化、有以长城遗迹为代表的边塞文化、有以西夏王陵等为代表的各类文化遗存,这些元素高度集聚,让游客在短时间短距离内感受到不同的视觉和文化冲击。

  旅游资源得天独厚的宁夏,生态极为脆弱。如何“留住颜值,更提升气质”,保护并进一步开发好自然所赋予的独特资源?

  自治区给出的答案是:必须把发展全域旅游与建设生态文明统筹谋划、一体推进,让旅游与生态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宁夏推动防沙、治沙向用沙深刻转变。在创造治沙世界奇迹的同时,于治沙中治出风景,在山水间种出财富,不断把蓝天净土转化为创业沃土,树立了“宁夏归来不看沙”的旅游品牌。

  走进固原市彭阳县,梯田、林带层次清晰,绿树、花海交相辉映,呈现给人们的是一幅生态文明的“人工画廊”。30余年如一日坚持绿色发展,森林覆盖率由建县初的3%增加到现在的26.5%,国土治理程度达到76.3%——“生态彭阳”走出了一条改善生态、发展经济、富裕群众的路子。

  人人都是风景,城乡皆是景区。全域旅游是一种全民参与、全民攻坚的旅游,其核心是“人”。宁夏加快建设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在全社会营造人人都是形象大使的氛围,力争让每一个宁夏人都成为全域旅游的东道主,不断提升标准化、人性化服务水平。宁夏旅游市场秩序正面评价连续两年排名全国第一。

  转型升级激发的活力动力,脱贫攻坚带来的幸福感获得感,绿水青山绘就的金山银山,让“全域旅游”的宁夏实践生动而真实,“全域旅游”的宁夏步伐坚定而有力。

  (光明日报记者 刘梦 王建宏)

  沙湖荡舟。光明图片

  “两沙一陵”诠释宁夏之美

  以“小而美”著称的宁夏,黄河、大漠、绿洲、高山、戈壁在此交相辉映,造就了多样的地理风貌,孕育出独特的历史文化。

  沙坡头、沙湖、西夏王陵,被称为“两沙一陵”,是宁夏旅游的一张金牌名片。从江南“水”景观的嵌入到大漠“沙”文化的贯穿,从现代化城市返回时空深处聆听西夏王朝的历史回声,“两沙一陵”诠释了宁夏的魅力,更是宁夏“全域旅游”生动实践的见证。

  在宁夏中卫,浩瀚无垠的腾格里沙漠、一泻千里的黄河、横亘南岸的香山交融相汇。

  “水灵灵来巧姑娘……”在奔涌的黄河上,船夫娴熟地掌控着古老的交通工具——羊皮筏子,为远方的客人放声唱起民歌。正值丰水季节,浪花裹着黄沙奔涌,伴着古朴的歌声,带领着一船又一船人走向时光深处。

  沙为河骨,河为沙魂。受大自然的惠泽与恩赐,巍巍香山横亘黄河之阴,浩瀚腾格里沙漠绵延黄河之阳,一水中分,绘就了中卫的一幅天然太极图,形成了黄河与沙漠、沙漠与绿洲、人与自然亘古千年和谐相处的美景。

  沙是生态,也是文化。正值旅游旺季,王文剑每天都在朋友圈晒出自己的工作——情景剧《沙坡头盛典》台前幕后的点滴。每天固定两场表演,加场是常事,这对他和公司其他员工、参演演员来说,都是不小的挑战。

  这台情景体验剧集成运用了声、光、影、水、雾、烟以及全息影像、玻璃晶球、巨型升降平台等技术手段。观众在观看过程中,不仅可以真切触摸到剧中的人与物,还能随着剧情变化全程参与其中。

  当“桂王城”“沙坡鸣钟”“沙掩王城”“泪泉”等当地古老传说,融入沙坡头的治沙文化,再赋予浸没式观演模式,《沙坡头盛典》一亮相便吸引了大量远道而来的游客。剧场与景区发展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进一步提升了沙坡头景区的文化品位和文化底蕴,也为全域旅游提供了样本。

  中卫,这座与沙为邻的城市,却创造了“以克论净”的城市清洁经验,“净”在这里,既展现了追求极致的精神,也成为一种旅游体验。

  塞外驼铃悠悠远,沙漠水城弄新姿。正在向集观光体验、休闲度假为一体的复合型景区迈进的沙坡头,有力带动了周边地区的共同发展。2018年1月至6月底,中卫市共接待游客271.32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8.93亿元。未来3年,这里将继续打造独具风情的沙漠旅游、黄河旅游、城市旅游、乡村旅游、休闲农业,步入处处皆景的“全域旅游”时代。

  来自美国,在银川出差的罗杰斯结束工作后,来到沙湖,登上游船。

  小船游荡在芦苇丛里,热气球高悬碧空之中,天上有鸟、湖中有荷、近水有鱼、远处是沙。江南水乡的灵秀与塞北大漠的雄浑融为一体的景观,让罗杰斯和其他来自各地的朋友啧啧称奇。

  芦苇丛旁,一只苍鹭伸着脖子矗立不动,犹如一尊雕像。这是一种沙湖最为常见的鸟儿,因为觅食时会伸着长脖一动不动,像是在等待什么,所以被当地人戏称为“长脖子老等”。

  “在沙湖,不仅有烟波浩渺的湖水、金黄如画的沙漠、婀娜多姿的芦苇,还有上百万只鸟儿在此云集,可以说是鸟的天堂了。”沙湖湿地解说人员说。

  位于鸟岛上的观鸟台是最佳的观鸟地点。每年的4月到10月,有44科170多种鸟儿在此云集,最多时可达150多万只。

  沙湖景区总面积为80多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45平方公里,沙漠面积20多平方公里。沙、水、苇、鸟、山五大景源的有机结合,全域旅游发展思路的嵌入,让这一处融江南秀色与塞外壮景于一体的“塞上明珠”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旅游发展经济优势。

  这个位于银川平原西大滩的蝶形湿地,在过去其实只是宁夏农垦国营前进农场下属的一个渔湖。“夏天水汪汪,冬天白茫茫,风吹石头跑,遍地是蒿草……”是这里曾经最真实的写照。在农垦几代人负重拼搏、敢为人先的辛勤努力下,原本的芦苇荡、盐碱滩,变成了水产丰富、良田无际、绿树成荫的塞上江南。昔日的苇荡鱼湖建成国家5A级沙湖旅游景区,也成为自治区旅游业的龙头和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越来越多像罗杰斯一样的国际友人为此沉迷。

  自2011年起,沙湖每年的游客接待量均超过百万人次,收入超过2亿元,成为宁夏旅游景区中首个接待人次过百万、旅游收入超2亿元的景区。

  沙湖并不是偶然。鸣翠湖、黄沙古渡……“水”这篇文章,在位于西北内陆深处的宁夏被重点勾画。

  “贺兰山下古冢稠,高下有如浮水沤。道逢古老向我告,云是昔年王与侯。”从明诗中走来的“青冢”正是今天蔚为壮观的西夏王陵。

  西夏陵是西夏王朝的皇家陵园,位于宁夏银川市西郊约35公里的贺兰山东麓中段。在方圆53平方公里的陵区内,九座帝陵布列有序,253座陪葬墓星罗棋布,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地面遗址最完整的帝王陵园之一,被誉为“神秘的奇迹”。

  西夏博物馆馆长师培轶常年坚持在一线为游客做讲解。他介绍,为了让更多人了解西夏历史,探究西夏文化的奥秘,在不断加强陵区文物保护工作的同时,着力开发了以三号陵为中心的游览区,相继建设了西夏博物馆、西夏史话艺术馆、西夏碑林等能够展现西夏深厚历史文化的景点。

  今天,漫步在贺兰山脚,从蔚为壮观的陵园中感知过往的丰盈,在博物馆中陈列的物品中触摸古老的岁月,已经成为人们来到宁夏的一场不可或缺的体验。

  从“保护”到“收益”,保护与文物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和连带的经济效应密不可分,以西夏陵为代表的文化游已经成为银川乃至整个宁夏回族自治区“全域旅游”的重要一环。据统计,2017年银川市全市旅游接待人次为1428.83万人,旅游总收入达130.19亿元,其中历史文化遗产景区接待人次占总接待人次的31.56%。

  目前,西夏陵的9座帝陵、40余个陪葬墓的抢救性加固工程已完成,新建的西夏博物馆也已竣工并将于近期搬迁。然而,最为牵动师培轶和同事们的心的,还是西夏陵申报2020年世界文化遗产工作的进展。西夏陵守护者们正在全力冲刺,只为神秘的西夏古国以全新姿态亮相在世人面前那一刻尽早到来。(光明日报记者 刘梦 王建宏)

内容摘要: 中国网9月20日讯 中国的中秋、国庆假期以及尼泊尔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德赛节日益临近,尼雨季即将结束,尼泊尔逐步进入旅游旺季。为帮助中国游客在尼旅游平顺,更好地欣赏尼泊尔的风光美景,特做如下温馨提示:一、出入尼境规矩多,行前准备不可少(一)出行前请仔细检查护照、签证、机票等,确......

中国网9月20日讯 中国的中秋、国庆假期以及尼泊尔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德赛节日益临近,尼雨季即将结束,尼泊尔逐步进入旺季。为帮助中国游客在尼平顺,更好地欣赏尼泊尔的风光美景,特做如下温馨提示:

一、出入尼境规矩多,行前准备不可少

(一)出行前请仔细检查护照、签证、机票等,确保信息准确无误,并备份留存。为减少风险损失,建议购买保障力强的旅行保险。

(二)尼方给予中国普通护照落地签证免费待遇,入境时请留意签证、入境章等入境手续办理情况。自吉隆口岸陆路出境来尼的游客,请务必要求尼方热索瓦边防口岸在旅行证件上加盖入境章,以免给旅行增加不必要的麻烦。

(三)尼对外汇和黄金白银实行严格管制。携带超过5000美元或等值外币入境应主动申报,并妥存申报单备查。禁止携带超过黄金50克、白银100克的饰品入出境,禁止携带任何未经加工的裸金裸银。违者将面临查扣、长期羁押和高额罚款等处罚。

(四)尼严禁携带生鲜动植物、濒危珍稀动植物及其制品出入境。在尼期间,请勿购买、携带象牙、红木、龟壳、犀牛角、穿山甲等违禁物品及疑似饰品。购买珠宝、虫草、唐卡、蜜蜡、菩提等特色纪念品、礼品应适量并索要正规发票,以备海关查验。

(五)廓尔喀军刀作为工艺品是尼著名特色商品,但尼出境及我国入境均严禁携带军刀,建议来尼中国游客请勿随身携带或随机托运军刀,以免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六)尼印两国公民可自由往来尼泊尔与印度边界口岸,但第三国公民不能自由通行。如有自尼赴印旅行计划,请提前办妥赴印签证,以免受阻被扣、影响行程。

二、交通安全勿轻视,拥堵延误需耐心

(一)尼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较差,尤其在雨季,山体滑坡、道路塌方的情况屡见不鲜,自吉隆口岸到加德满都的陆路交通经常处于中断、关闭状态。选择陆路交通来尼的游客请密切关注吉隆至加德满都的交通状况。

(二)在尼境内旅行,请选择路况较好的旅行线路和安全可靠的交通工具。如遇恶劣天气,请审慎乘坐支线小型客机和往来山区的公共交通车辆。尽量避免乘坐、租用摩托车等轻型机动车辆。

(三)近期,尼发生多起涉中国公民的交通(包括自行车、摩托车和四轮机动车等)意外事故,对当事人造成身体伤害、经济损失并严重影响行程。根据尼交通法规,外国人持本国驾照不得直接在尼驾驶机动车辆。尼为右舵车国家,与我国驾驶习惯相反,且道路狭窄、路况较差,缺少必要的标识提示,尼方驾驶人员超车超载、紧急变道、随意停靠等乱象丛生。建议中国游客在取得尼当地驾照之前请勿在当地租用、驾驶机动车辆。

(四)在尼因天气或空中管制等原因造成航班延误或取消的情况经常发生,由于路况等原因交通拥堵情况较为普遍,请做好行程安排,保持耐心。

三、风险存隐患,量力而行需谨慎

(一)尼资源丰富,有不少高山徒步、登山、滑翔、漂流等风险项目,近年来,多次发生中国游客高山徒步或登山期间发生严重高原反应、乘坐滑翔伞高空迫降坠落、徒步途中失足落水或坠崖等意外事故,致当事人死亡或受伤。如参加此类项目,请务必提前了解项目要求和气象条件,在国内购买相应的国际旅行保险,在当地选择正规旅行社并签订协议,接受必要的技术培训,做好身体和心理准备,服从专业人员指导,遵守自然保护区管理规定。

(二)尼高海拔山区通讯信号微弱、与外界联系不畅,经常出现游客“失联”现象。如参加徒步、登山等项目,务必结伴而行,聘请当地有资质的导游、背夫。请在进山前将行程计划告知亲友,出山后及时联系报平安,以免亲友担忧。

(三)尼是无人机管控国家,使用无人机拍摄前,须提前向尼信息通讯部和文化民航部申请许可。此前多次发生在未获许可情况下使用无人机,遭罚款、没收无人机,甚至较长时间拘留的情况。

四、法规禁忌记心间,文明出行助平安

(一)请遵守当地法律法规,尊重风俗民情、宗教信仰和场所的管理要求,远离黄赌毒。尊重、配合执法人员,避免与执法人员发生争执或产生肢体冲突。请勿招惹街头犬、猴,以免遭到攻击、造成不良后果。

(二)旅行过程中,请牢固树立安全意识,提高防范意识,避免夜晚外出。

旅途中如遇自然灾害、意外事故、人身伤害、被抢被盗、纠纷等情况,请及时就近报警(当地报警电话100,警察电话1144),并与中国驻尼泊尔使馆联系(使馆领保电话00977-)或拨打中国外交部全球领事保护与服务应急呼叫中心热线86-10-12308,86-1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美景汇旅游年卡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