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知道,我来贷都万达贷支持什么银行哪些银行吗?

金卡, 经验值 2573, 距离下一级还需 926 经验值

今天来短信说最高5万额度,我就试一下,开始只能30000,然后审核的时候变成8000,瞬间没兴趣!这居然还审核过了。算了,不要!!!还是养我的万达贷!

传闻海航、万达贷款再遭香港金管局风险排查调查继中国银监会之后,传闻海航、万达贷款再遭香港金管局风险排查调查。屡遭排查近年来,内地企业加快海外扩张步伐,部分企业如海航、复星、万达等,更是短时间内进行大量并购,引起有关部门对资本外流及这些企业的……

传闻海航、万达贷款再遭香港金管局风险排查调查

继中国银监会之后,传闻海航、万达贷款再遭香港金管局风险排查调查。

近年来,内地企业加快海外扩张步伐,部分企业如海航、复星、万达等,更是短时间内进行大量并购,引起有关部门对资本外流及这些企业的融资风险的担忧。

早在今年6月中旬,据相关媒体报道,银监会要求各家银行排查包括万达、海航集团、复星、浙江罗森内里在内数家企业的授信及风险分析,排查对象多是近年来海外投资比较凶猛、在银行业敞口较大的民营企业集团。

该消息一出,给这类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万达、复兴一度股债“双杀”,海航集团相关子公司的股价、债券也出现巨幅震荡。

8月份,多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引导和规范境外投资方向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明确限制中国公司在海外投资房地产、酒店、影城、娱乐业和体育俱乐部,同时也限制中国企业“在境外设立无具体实业项目的股权投资基金或投资平台”。

而9月4日,据香港媒体消息,金管局也于近日向活跃于内地民企借贷的香港中资行及大型银行发放问卷,点名查询海航、万达两家企业的信贷情况,查询内容包括授信总额度、未偿还贷款余额等信息,具体调查原因未明。

对此,香港监管局发言人对《国际金融报》记者称,金管局在日常监管工作中不时与银行就不同议题沟通,但该局不评论沟通的内容。

针对上述金管局的调查,海航集团有关负责人对《国际金融报》记者称,“无论此次媒体报道的排查是否属实,我方在港的一切经营活动正常。”该负责人表示,海航集团在港的经营活动一直严格遵守当地监管机构的相关监管规定,目前集团经营状况良好,资产负债健康。

与遭遇监管排查一样,坊间也有不少万达与海航遭部分银行停贷的信息流传。

据外电引述知情人士透露,7月下旬,数家曾为海航全球收购提供资金支持的中资银行热情正在减退,已有3家决定暂停对海航发放新贷款。此外,第四家银行过去几个月减少了对海航的风险敞口,并降低了一项授信额度。

报道没指出四家银行的名字,仅指根据公开披露的数据,截至2015年对海航授信额度最大的8家银行中,上述4家银行均名列其中。截至2015年底,对海航授信额度最大的8家银行包括国家开发银行、进出口银行、中行、建行、农行、工商银行、民生银行、交通银行。

“这些银行和海航集团一直处于友好合作状态,是海航多年来的战略合作伙伴,对其运营情况和战略思路非常熟悉。目前海航集团与这些银行的日常业务沟通、运作顺畅。”当记者向海航方面核实此消息时,海航集团有关负责人这样回应《国际金融报》记者。

对于资产负债率方面,该相关负责人对记者称,海航集团的收购融资得益于该集团发展航空旅游、现代物流、现代金融服务三大遍布全球的核心业务所产生的健康现金流。“事实上,尽管我们近年来我们开展了一些并购活动,但海航集团目前的资产负债率为历史最低水平——2016年底为59.5%,连续第七年下降”。

至于万达方面,《华尔街日报》此前援引匿名消息源报道称,中国有关部门6月20日通知几大国有银行,万达集团的六项境外投资项目属于近期中国对外投资严格管控的领域,要求国有银行暂停向万达的这些境外项目发放贷款。

今日,《国际金融报》记者多次拨打万达集团总部电话,但始终无人接听。而根据7月下旬万达方面就此对相关媒体的回应,“万达集团的境外项目都在正常运行。”

  曾陷入风波的房企如今怎样了?

  【天风研究·固收】 孙彬彬/高志刚/苏雯

  本轮房地产行业调控从16年底至今,公开市场债券违约率并不高,但是受到信用事件冲击的房企数量却不少。

  回顾年地产调控期间曾身陷风波的地产企业发生了一系列事件,都是随着信用事件曝出以及市场情绪的持续发酵,相关主体个券估值出现大幅跳升。但是从不同信用事件的冲击程度以及后续个券估值和信用利差的走势来看,不同案例之间又呈现显著的差异,反映了投资者情绪的变化。

  曾陷入风波的房企如今怎样了?

  本轮地产调控从16年10月开始,至今已经接近两年时间,可以说调控已经进入深水区。在调控的这段时间内,虽然房企整体的违约率并不高,但是不乏引发市场高度关注的信用事件,也不乏教科书式的危机应对案例,这些负面事件冲击下,发行人的存量债券估值出现跳升,对于投资机构而言,这其中还可能存在着投资机会。

  回顾过去,这些房企都各自经历了什么?现在又是否成功走出当时的阴影?通过案例回顾与总结,把握事件进展中变化与转折,以及投资者情绪的变化,为投资机构信用危机事件处理提供参考。

  万达集团的风波始于2017年6月22日搜狐财经[1]关于“、工行资管、建行上海等机构要求其管理人清仓与大连万达相关的债券”的报道,此后万达大规模出售国内外资产,积极化解债务危机,被市场誉为“教科书式的危机应对”。

  万达事件主要过程回顾:

  (1) 2017年6月22日上午,受大行抛售传言的影响,万达在交易所上市的多只债券突然出现大幅下跌,万达旗下上市公司也被波及,截至当日上午休盘,下跌/a/2256

  企业经营情况如何?

  从公司治理看,四家房企有三家都是民营企业,其中万达商业原本是港股上市公司,2016年9月21日私有化后退市,目前是IPO排队企业,截至2017年3月审核状态为已反馈,拟在上海主板上市,实际控制人为王健林。而华夏幸福是国内A股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王文学,王文学先生通过间接持有华夏幸福基业控股股份公司和鼎基资本管理有限公司股权,实际控制华夏幸福.cn/p15.html

  负面事件导致企业在二级市场上的存量债券估值不断上行,虽然对于企业存量债务的付息成本不会产生影响,但是却影响了企业在资本市场上的形象,可能导致企业后续在债券市场上发债困难和融资成本抬升。

  回顾年地产调控期间曾身陷风波的地产企业发生了一系列事件,都是随着信用事件曝出以及市场情绪的持续发酵,相关主体个券估值出现大幅跳升。但是从不同信用事件的冲击程度以及后续个券估值和信用利差的走势来看,不同案例之间又呈现显著的差异,反映了投资者情绪的变化。

  万达事件:地产企业相对于一些轻资产行业的公司而言,资产变现能力强,企业自身的项目布局以及资产的质量对于其走出困境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万达在面对海外投资政策的转向时,持续大规模出售国内外资产,获取资金回笼,防范可能因银行断贷造成的挤兑危机。随着应对措施的推进,市场担忧有所下降,万达集团债券的估值和信用利差从高位逐渐下行。

  龙湖事件:龙湖地产的事件事发突然,可预测性低,在当时的环境下,传闻日甚,假作真时真亦假,引发了债券投资者对于公司的担忧,估值有一定程度的上行,随着实际控制人吴亚军女士的归国,以及拜访银行的积极信号的传递,公司债券估值也快速下行,影响可以说“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天房发展:《中信·天房2号贷款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第二次临时信息披露报告》披露天房集团应于5月18日偿还的2亿本金及利息可能发生违约风险,公司债券估值第二天直接大幅上行约800BP。随后不到一周时间内,天房发展又紧接着收到上交所的问询函,要求其结合公司目前的融资和偿债能力补充披露公司是否存在偿债风险及流动性风险。一时间天房成为舆论的焦点,天房集团和天房发展的债券估值均大幅走高。天房发展在这4家房企中,盈利能力和存货周转率等财务指标的表现上都相对较弱,在15、16年宽松的环境和持续走高的房价刺激下,公司依靠外部融资进行规模扩张,资产总额由15年的243.9亿元提升至2017年的356.8亿,杠杆率也明显提升。公司将于一年内偿还的有息债务本金超过80亿元,短期债务偿还压力较大。同时天房发展控股股东天房集团的混改也一直未产生符合条件的意向投资者,投资者对公司的风险化解仍存在一定担忧,债券估值一直在高位徘徊。

  华夏幸福:2018年4月底,上交所向华夏幸福发布问询函,让公司就产业新城业务、房地产开发业务、融资与资金情况等四大类18个重点关注问题做出回复。华夏幸福发布针对上交所问询函的回复公告,公告承认公司存在异地复制不确定性风险,资金和现金流风险,并提出了多项管控措施。公司债券在随后三个月的时间内,收益率持续攀升。随后7月份,华夏幸福137亿向平安资管转让19.70%股权,平安资管的入股让投资者对于华夏幸福风险的担忧短期有所缓释。公司一度将京津冀作为发展重心,这种战略布局也曾让公司享受京津冀一体化的政策红利,但受到2016年年底国内房地产市场调控以来,环京区域调控趋严,政策承压,18年半年报的情况来看,通过空间布局的转移,公司对于环京的依赖程度有所降低。然而公司产业新城的模式下,现金回款周期相对长,前期土地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前期投入大,对公司现金流仍然形成一定压力。截止2018年半年度资产负债率为82.1%,虽然同比有小幅下降,但仍然处于较高水平,考虑到永续债和金融机构的少数股东权益之后,公司的负债水平还会有所提升。因此,虽然引入战略投资者后,公司债券估值有一定程度的下行,但是下行幅度较为缓慢,目前仍然处于较高水平。

  总结这4家曾陷入风波的地产企业来看:

  (1)风险导火索:首先毫无疑问,负面事件均引起了相关企业存量债券估值的跳升。而对于房地产行业而言,其中民营企业数量较多,而民营企业实际控制人的一举一动会牵动资本市场对公司的目光,真真假假的传言,均可能引发境内外股债市场避险情绪的上升,但是这类型风险导火索引起的估值上调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传闻日甚的背景下,估值逐步大幅上行,相比之下,突发的非标融资等债务违约风险对于公司债券估值上行造成的压力最为直接,因为其他类型债务违约直接提示了公司的资金链风险,债券估值在这种情况下的反映也最为敏感。

  (2)事后债务风险化解:负面事件冲击之后,公司化解债务风险过程推进的速度越快,越有利于市场快速恢复对于公司的信心,同时对于基本面本身较为良好的公司,在风险点化解之后,市场的认可度回升速度也相对较快。然而如果公司对于市场对其存疑的问题一直无法有确切的化解方案,不能打消市场疑虑,基本面也没有明显的改善,则公司债券估值的压力会一直存在,一旦再起波澜,还会对估值造成进一步的冲击。

  负面事件冲击下,债券发行的存量债券估值往往面临大幅调整,主体的基本面情况对于投资机构制定这类型事件冲击型投资策略有重要意义。实际情况中,当这些房企在负面事件冲击下,估值中枢上行后,仍有部分机构基于公司基本面等情况的判断和跟踪买入获得超额的投资收益。

免责声明:自媒体综合提供的内容均源自自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并获许可。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浪立场。若内容涉及投资建议,仅供参考勿作为投资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万达贷支持什么银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