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吨火药威力排行榜的威力

如今,俄罗斯的现状可以用两句话来概括:一流的军事,三流的经济。

我们知道,在冷战时期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搞军备竞赛,苏联疲于应对,本国的经济受到严重的破坏。等到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继承了前苏联80%的军武器装备和军事技术,拥有的核弹数量仅次于美国,占世界核弹总数的四分之一。

这其中,有号称世界最强的洲际导弹“撒旦-2”,搭载的是核弹头,并且单枚弹头的威力就相当于2000万吨TNT炸药的威力,仅仅只需要一枚就能将法国从地图上面抹去,十枚能彻底摧毁整个欧洲。

我们都知道,经济决定上层建筑,同样也是军事能强大的基础,因此每个国家将本国的经济建设是为本国发展的重中之重。如今俄罗斯,早已不再是当初世界霸主的苏联,其国内总的GDP才仅仅和广东省相当。

可是,就算国内经济如此惨淡,俄罗斯依然没有放下昔日“世界霸主”的姿态,常跟中国“较劲”,并且持续有十几年之久。

当初,在1990年的12月28日的时候,中国从俄罗斯手上购买了24架苏27战斗机花费了近8亿美元;在1992年的11月25日,首批全部24架苏27(20架苏27SK、4架苏27UBK)正式加入解放军空军装备序列。

为了能像控制印度那样,控制中国的军工技术发展,俄罗斯要求中国的所有装备必须全部进口由俄罗斯提供的武器装备。此项建议虽然“简单粗暴”能让中国迅速列装在先进的俄罗斯武器装备成为“军事强国”,后果却是贻害万年!中国的国防工业可能会因此走上印度那种国防武器以进口为主的老路。

但是,我们深知:打铁还需自身硬这个道理!中国沈飞拒绝了使用现成的来自俄罗斯的组装套件,而是使用国产零件制造歼-11B战机。

然而,正是中国如此合理的举动,却招来俄罗斯愤恨,此后便对中国实施了长达十多年的技术封锁,啥都不卖给中国。

回过头来想想,看看现在的印度被俄罗斯的装备坑的那个惨样,我们还要感谢俄罗斯当初高抬贵手没卖武器装备给我们,正是靠着我国科研人员无私付出,使得我们的军工技术迎来了“井喷”式发展。

如今我们的军工技术在某些领域甚至已经超过俄罗斯,列如。我们的五代战机歼-20比俄罗斯的T-50提前服役;航母,我们有两艘,并且第三艘还在计划建造中,而俄罗斯现役唯一艘航母库兹涅佐夫号还停靠在船厂维修中;导弹我们“东风快递”家族不逊如“撒旦-2”!

综上所述,我们似乎越是受到西方和俄罗斯的技术封锁,我们的军工技术反而越好,在这里小军想起来了中国“电磁弹射之父”马伟明的一句话:“不封锁我们五年弄出来,封锁我们三年弄出来”

说到航母,我们和俄罗斯之间发生过的一则小插曲,小军觉得有必要在这里和大家提一下,俄罗斯海军为了能满足现代化的军事部署,准备建造一艘新型的航母—“风暴”号。

可是,想法很美好,现实却很残酷,如今的俄罗斯早已不像当初的苏联那么辉煌,现在是要钱没有钱,技术也很平庸,想要独立建造现代化航母,很明显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那该怎么办呢?总不能“厚着脸”向西方求助吧,于是俄罗斯就想起了曾经的“小兄弟”中国,希望中国能帮忙一起建造“风暴 ”号。

对方既没有钱,又没有技术,这种稳亏不赚的买卖,中国当然就拒绝了。当初你对我爱理不理,现在我当然让你高攀不起!

不仅如此,更具俄罗斯相关媒体报道,在对中国实施封锁的这十几年里,俄罗斯可能因此损失了上百亿军事大单。

如今的和中国,军工体系已经非常完善了,处于世界先进水平,有能力满足本国的军备需求。想要通过对华军售来捞中国的油水,已经是不大可能的事情。

近几年向俄罗斯采购苏-30、苏-35和S-400防空导弹也只是为了满足军队列传需求,暂时填补该空缺而已,一旦产量跟上来了,中国也不会再去花钱采购的。

小军每次只要一写中国近几年取得的成就的时候,就会招来一大批喷子。在这里我想说中国近几年取得的成果大家有目共睹,不要老说中国的武器装备怎么不堪,中国的武器再不堪是用来保护你的,而外国的导弹再厉害,某天可能会落在我们头上!

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

自从中国人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发明了最早期的黑色炸药(火药)以来,生性好斗的人类很快就将其应用于战争当中,并且不断地研究琢磨各种各样增强炸药爆炸威力和安全性能的新型配方。1771年英国科学家发明了新一代的黄色炸药(苦味酸),1846年意大利科学家发明了液体炸药(硝化甘油),1863年德国科学家发明了取代苦味酸且性能稳定的梯恩梯(TNT)炸药,1866 年瑞典科学家诺贝尔发明了安全可靠的胶质炸药(达纳炸药),1884年法国科学家发明了无烟炸药,1899年德国科学家又发明了威力更加强大的黑索今炸药……

曾经沉寂百年的中国重新在炸药研究领域迎头赶上

这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科技创新极大地促进了炸药在军事领域的广泛应用,推动着人类的战争机器轰轰向前发展。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中国人作为亲手打开炸药这个潘多拉盒子的始作俑者,却在炸药技术突飞猛进的工业化时代陷入了漫长的沉寂,在长达百年的时间里几乎没有展开任何关于现代炸药技术的研究。对此西方人评价说:“中国人最早发明了炸药,但是只满足于炸药能够爆炸,却没有寻根问底,已经远远落后于世界的进步。”这句话激励着每个中国人知耻而后勇、埋头苦干奋起直追。时至今日,中国在炸药领域的研究水平已经足以与世界最先进技术并驾齐驱。

“超级炸药”的威力堪比小型核弹

2017年初,在高性能含能材料领域几乎同时传来了两个“爆炸性”的新闻。一个是中国科学家首次合成了全氮阴离子盐,另一个是美国科学家首次合成了金属氢。这两项高科技成果都发布在了国际顶级期刊《科学》杂志上,颇有一点针锋相对一决高下的味道。相信大家也都非常想知道,这两种堪称“东邪西毒”的超级炸药,到底各自身怀何种绝技?两虎相争究竟又是鹿死谁手呢?

使用全氮阴离子盐配方的高能炸药可以让单兵火箭筒打出155毫米加榴炮齐射的效果

简而言之,中国人研制的全氮阴离子盐是一种采用复杂化学手段合成的具备高能化学键的新型物质,实现了爆炸能量的剧烈释放,属于典型的技术型选手。这种材料的爆炸能量可达到TNT炸药的3-10倍,就好比一个单兵携带的80毫米火箭筒打出了155毫米加榴炮的威力,堪称治疗中国陆军“火力不足恐惧症”的灵丹妙药。该材料还可以用作火箭发动机的推进剂,能够显著延长发动机的工作时间,大大提升导弹的射程,再结合超大威力的高能炸药,小口径空射火箭弹就可以具备传统中远程空空导弹的打击范围和毁伤效能,方便战斗机大量携带,想想在空战中乱箭齐放的效果,那才叫一个酸爽……

战斗机在空战中乱箭齐发将不再是科幻片里面的场景

而美国人选择的金属氢路线,归纳成一个词,那就是“简单粗暴”。用高压强行改变分子结构,让分子的结合方式转变为高能量密度的金属键,用495万倍大气压将气态氢转变成了金属氢,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力量型选手。金属氢的爆炸威力相当于TNT炸药的25-35倍,而且干净无污染,还可以作为超导材料和核武器材料,也能用于火箭或导弹超高能推进剂。

金属氢的制备和使用要求非常苛刻,距离工业化生产遥遥无期

从表面上的数据对比来看,金属氢似乎比全氮阴离子盐技高一筹,但是事实却并非那样简单。首先,全氮阴离子盐的分解温度高达116.8 ℃,具有非常好的热稳定性,这一点对于高能炸药而言至关重要,毕竟武器装备的前提必须是安全可靠,一不小心就会爆炸的危险物质谁敢用?而金属氢由于制备条件和存放条件都过于苛刻,其稳定性就很难说了,至少目前还没有得到有效验证。其次,全氮阴离子盐成本低廉,便于工业化大量生产;金属氢成本高昂,仅仅处于实验室样品状态,距离工业化生产遥遥无期,更加糟糕的是在美国人高调宣布成功合成金属氢之后,还不到一个月,唯一的样品竟然因为操作不慎而“消失”了,至今也没有再次恢复,这让外界普遍质疑这项成果是否靠谱,甚至还有人炮轰这是造假行为。

高性能含能材料还可以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核能、超导等领域,发展前景不可限量

不管怎么说,中美两国的科学家通过不同的路径为人类开拓出了高性能含能材料领域的诱人前景,美国科学家需要尽快重新研制出新的金属氢样本,重新赢得信任。中国科学家则需要戒骄戒躁,有条不紊地推进全氮阴离子盐的实际应用。在这场超级炸药的竞赛中,中国人时隔千年再一次回到了世界领跑者的位置,这无疑是对我们祖先的最好告慰。(利刃/晨言无语)

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

王泽山是个标准的“80后”:他精力充沛,走路爬楼健步如飞;他追赶潮流,能熟练操作各种数码产品,会做Flash、PPT,用手机App买车票、叫出租车,他思维敏锐,是国际顶级军工科学家。

82岁的王泽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理工大学博士生导师、教授。

2017年1月8日,在北京召开的2016年度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上,王泽山院士获得2016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成为摘得国家最高科技大奖桂冠的“三冠王”。

此前,他曾于1993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于1996年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时隔20年,王泽山再次登上领奖台。

王泽山说,他是个一辈子只能做好一件事情的人。62年来,这位火炸药专家一直致力于提升火炸药性能。

60年执着追求连克三项军工难题

此次让王泽山再次问鼎国家科技大奖的成果,是他历时多年再次攻克的世界军械领域的一项技术难题。这项发明也让中国的火炮装药技术傲视全球。

火炮曾被称为“战争之神”,即使在当今远程作战和打击为主的现代战争中,火炮仍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常规战争中,如果没有射程远、威力大的炮火支援,赢得战争的主动权就无从谈起。为此,世界各个军事强国都争相投入大量经费用于研发高性能火炮。

然而决定火炮威力与射程的一项重要因素在于它使用的含能材料的性能,也就是火炸药。

为提高火炮射程,通常的做法是采用延伸炮管长度和增大火炮工作压力(膛压)两种技术手段。然而,延长炮管长度就降低了火炮的机动性,增大膛压就要增加炮膛壁的厚度,否则会发生炸膛事故。

据了解,美、英、法、德、意五国科学家曾联合开展模块装药研究,耗费巨资、历时多年,终因无法突破技术瓶颈,研究被迫中断。

令人自豪的是,这个难题被中国人成功攻克了。

1996年,已经61岁的王泽山,凭借着低温感含能技术摘得了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此前,这一奖项空缺多年。

已获“双冠王”称号的王泽山开始瞄准另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

远射程与模块发射装药是火炮实现“高效毁伤、精确打击、快速反应、火力压制”的关键技术,也是火炮系统现代化重要的发展方向。

已经到了退休年龄的王泽山,耗时20年,利用自己另辟蹊径创立的装药新技术和弹道理论,终于研发出了具有普遍适用性的全等式模块装药技术。

这项技术在不改变火炮总体结构的基础上,在不增加膛压的前提下,通过有效提高火药能量的利用效率来提升火炮的射程。其炮口动能和射击参数全面超越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南非高膛压火炮。其发射威力达到了同型号更新一代的火炮威力。

依照王泽山独创的补偿装药的理论和技术方案,火炮只需用一种操作模块即可覆盖全射程,从而大幅度提升了远程火力的打击能力。

通过实际验证,我国火炮在应用王泽山的技术发明后,其射程能够提高20%以上,或最大发射过载有效降低25%以上。此外,应用此项技术不仅使弹道性能全面超过其他国家的同类火炮,还降低了火炸药的火焰、烟以及毒气对操作员和环境造成的影响。

这项提升我军主战武器火炮性能、保证国际领先地位的核心技术目前已广泛应用于我国多种武器装备和型号的研制。

王泽山坦言,他不喜欢走别人走过的老路。他时常教导研究团队:“一定要有超越意识,不能一味地跟踪国外的研究,简单地仿制研究,要做出真正有水平的研究成果。”

这种不走寻常路的创新精神贯穿在他60多年的科研生涯当中。

1954年,19岁的王泽山高中毕业后报考了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选择了全校最冷僻的火炸药专业。

上世纪60年代末,学校建立了电子计算机系统,作为全校第一个使用计算机且最早用于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专家,他将计算机技术和诺模图设计原理引入火药教学、科研和火药装药学体系中,发展了“解析设计”“表解设计”和“诺模图设计”的理论和设计方法。

上世纪70年代末,王泽山写出一部50万字的《发射药的应用理论》,陈述了一种新的装药技术和新的设计计算方法。

在那以后,王泽山迎来了他科学研究的大“爆发”。

1985年~1990年,王泽山率先攻克了废弃火炸药再利用的多项关键技术,为消除废弃含能材料公害提供了技术条件。该技术获1993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1990年~1995年,王泽山通过研究发射药燃烧的补偿理论,发现了低温感含能材料,并解决了长贮稳定性问题,明显提高了发射药的能量利用率。含能材料的低温感是当时国际上难以攻克的尖端技术,该技术获1996年唯一一项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

1996年~2000年,他发明了含能材料的高能量密度装填方法,提高了发射装药的输出功率。

155毫米加榴炮弹药及模块装药

2000年到现在,他又再次发明了等模块装药和远程、低膛压发射装药,解决了国际军械领域长期悬而未决的难题,并建立和发展了相关理论体系。该技术获2015年国防技术发明奖特等奖和2016年国家发明一等奖。

除了这些重大技术发明外,王泽山的理论研究成果同样也是沉甸甸的。他撰写的14部学术著作、百余篇研究论文,为我国发射装药学从相对单一的学科体系向火炮、弹丸、火药和弹道学等多学科交叉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学术基础。

80岁高龄仍坚持在科研一线

王泽山说:“在科研上不要使巧劲,不要追求短平快的项目,科学要实在,不要浮夸。选定目标不要轻易放弃,遇到问题不轻易放弃。”

“选题”是一个重要的科学问题,也是做学问的要点。王泽山的选题原则是“客观需要、国际前沿、有能力解决”。

曾有一段时期,王泽山同时研究含能材料设计与装药设计两个方向,然而因精力有限,最终他舍弃了材料设计,而是以装药设计作为自己的主体研究方向。

在1996年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后,王泽山的目光又瞄准了新方向。他觉得自己的身体和精力都还足以支撑自己攀登新的研究高峰。这一次,为解决新的世界难题,他整整花费了20年。

成为院士之后,社会工作容易牵扯太多时间和精力,王泽山一直很清醒:“自己这一辈子,除了还能做火炸药研究这一件事,别的都不擅长。我的生活已经跟科研分不开了。一旦离开,就会感觉自己好像失去了生活的重心。”

在王泽山的生活里,从来就没有节假日的概念。即使现在80多岁了,他一年中依然有1/2的工作时间是在试验场地。他的足迹遍及全国兵工企事业单位和科研院所。

很多实验尤其是弹药性能的验证过程都必须在人烟稀少条件艰苦的野外进行。无论严寒酷暑,他都坚持深入一线亲自参加实验。

令研究团队成员堵平印象深刻的是,有一次他们去内蒙古做实验,当时室外温度已达零下27摄氏度,就连做实验用的高速摄像机都因环境条件太恶劣而“罢工”,可王泽山却和大家一样,在外面一待就是一整天。一天的实验做下来,堵平这样的年轻人都感觉疲惫不堪,王泽山晚上还要核对各类实验数据,反复查找实验过程有无疏漏之处。

20年来,王泽山带领的科研团队完成82个课题,培养了100多名博士,很多人已经成为科研中坚力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火药威力排行榜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