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基金会跑路吗亏钱扣奖金,私募要么跑路要么

经过两年的蓬勃发展,私募基金规模在2016年10月超越公募。中国基金业协会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2月底,已在协会登记备案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共18306家。已备案私募基金48626只,认缴规模11.35万亿元,实缴规模8.55万亿元。

尽管行业规模已经实现了历史性飞跃,但私募行业违规行为和乱象却时有发生。近日,第一财经记者从某地方证监局获得一份私募典型违规案例学习文件。文件内容显示,当前私募基金管理人典型的违规行为包括,借托管增信挪用基金财产,借助互联网平台变相公募,通过收益权拆分转让规避合格投资者要求等募集行为方面的违规行为;同时也有私募在产品设计上做文章,如借助通道搞资金池,借助嵌套式合伙架构掩盖利益输送等。

另据记者梳理,自2015年9月基金业协会建立起“失联(异常)”私募机构公示制度以来,截至2017年4月,协会共计公布了十三批、274家失联私募,这些失联私募多涉及非法集资、兑付危机、高管跑路等问题。

“私募机构要意识到,在监管从严、打击违法行为的严峻形势下,合规经营才是正道,违法违规将难逃恢恢法网。”该证监局相关人士表示,私募机构需要确保合规风控措施发挥真正的作用。同时,投资者也需要提高风险识别能力,正确认识私募,远离非法集资的陷阱。

据《私募投资基金募集行为管理办法》、《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规定,私募基金管理人、销售机构不得向合格投资者之外的单位和个人募集资金,不得通过报刊、电台、电视、互联网等公众传播媒体或者讲座、报告会、分析会和布告、传单、手机短信、微信、博客和电子邮件等方式,向不特定对象宣传推介。

在现实中,违规公开宣传、借助互联网平台变相公募成为私募机构的典型违规行为。

第一种坑:借助互联网平台变相公募

以深圳辖区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管理人A公司为例,A公司的控股股东为B集团公司,B集团公司下设多家子公司,涉足融资担保、小额贷、P2P、产业并购、私募基金等多领域。其中,B集团下设的C互联网平台是B集团所有产品展示和推广的互联网平台,并在A公司私募业务开展过程中扮演集资和销售的关键角色。

深圳证监局在对A公司的专项检查中便发现,A公司通过C平台公开宣传推介销售A公司私募产品,并通过签订回购协议的模式违规向投资者承诺高收益。不仅如此,A公司还在未经投委会决议的情况下,随意将募集资金拆借于关联企业及个人。

第二种坑:通过收益权拆分转让规避合格投资者要求

与变相公募性质类似,也有不少私募机构通过互联网金融平台将私募产品收益权拆分转让给投资者。2015年,上海证监局在日常监管中关注到,辖区某互联网金融平台通过将私募产品收益权拆分转让给投资者的方式,销售私募投资基金,引发多起投资者投诉。

在该案例中,上海某金融科技有限公司(“J公司”)的全资控股的SPV公司(“Y公司”)作为合格投资者,先行购买相关私募产品,比如,券商集合资产管理计划、基金公司或子公司特定客户资产管理计划以及私募机构发行的私募投资基金等。然后,由Y公司将其持有的私募产品收益权分拆后,通过“××宝”转让给注册用户。注册用户为增加所持收益权的流动性,可以通过“××宝”再向其他注册用户转让收益权。

这个名为“xx宝”的产品突破了有限合伙私募单只基金不超50人,契约型私募单只基金不超200人的投资者人数限制。同时,投资金额起点分别为1000元(固定收益类)和1万元(权益类),远低于私募产品100万元的起投金额。

第三种坑:高收益诱惑投资者,股权转让逃避监管

当私募机构因为违规公开宣传或变相公募被采取监管措施时,有不少私募会采取股权转让,不向基金业协会更新备案信息等方式逃避监管,这也成为私募机构另一种常见的违规行为。

广州某私募机构(“Y公司”)成立于2011年,2014年4月在基金业协会登记为私募基金管理人。Y公司通过国内期货市场的投资操作管理基金产品。期货市场的杠杆率较高,波动性较大。2014年10月,该公司管理的4只基金产品,全部因净值跌破基金合同约定的清盘条件而被产品发行方清盘处理。

“年化收益30%—-50%不再是梦想”,Y公司在公司官网首页刊登上述违规公开宣传的标语之时,却对公司旗下4只亏损产品清盘的事实避而不谈。不仅如此,当监管部门要求对公司进行场检时,Y公司两位原高管刘××、冯××却以公司股权转让、业务停滞为由拒绝接受现场检查。

第四种坑:借托管增信挪用投资者的基金财产

除了公开宣传、变相公募之外,也有不少私募机构借托管机构增信、非法挪用投资者的基金财产。2015年3月,四川辖区内的私募机构Y投资公司与托管公司G证券公司签署“××对冲基金”托管协议,G公司向Y私募提供多份盖有公章的空白基金合同文本。

但同年6月,2名投资者却无法从G公司查询到基金净值,同时被工作人员告知,合同中约定的托管账户未收到客户认购款。经查发现,Y公司采用偷梁换柱的手法,将基金合同文本中原募资托管账户页替换为Y公司白有银行账户页,并违规将客户投资款580万元划转至公司高管及关联自然人银行账户挪作他用。据总经理配偶D某(负责管理公司银行账户和公章)交代,被挪用的资金用于民间借贷。

除了前述四类设计私募产品募集层面的违规行为之外,也有私募机构在产品设计上做文章,典型违规做法包括借助通道搞资金池,借助嵌套式合伙架构来掩盖利益输送等两类行为。

第五种坑:借助嵌套式合伙架构,掩盖利益输送

以武汉某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A公司为例,A公司代销其其关联方深圳市M公司发行的M1和M2两只基金产品。M1和M2两个产品均由M公司作为普通合伙人,出资额为总募集规模的5%,余下的资金通过设立多期有限合伙形式的股权投资企业,募集资金,每期股权投资企业又分设多级合伙企业。通过这种嵌套式投资结构,两个私募产品向众多个人投资者募集。合伙期限为一年期、三年期、五年期,投资金额为20万元起。

不仅如此,A公司向不特定对象募集资金之后,投向其关联公司的两个地产项目中,但并未向投资者如实披露。最后,A公司的非法集资风险爆发,武汉市公安局对A公司以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立案。

第六种坑:借助通道搞资金池和利益输送

北京某私募Y公司仅备案了1只产品,但其实际投资运作了27个产品。

经查,Y公司发行了多只私募产品(M系),设立多个有限合伙企业(A系)。合同约定,M系产品由A系作为资金募集及运作主体,但实际由A系代理。合同约定M系产品投向信托产品劣后级,但实际投资中为规避监管,Y公司将资金汇人某个人账户并以其名义投资于信托产品。合伙企业之间与管理人账户之间存在多笔资金往来。M系产品成立后,资金转入合同未约定的其他单位账户。

Y公司的主要销售合作方是B公司,B公司负责资金募集。B公司又与Y公司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由B公司进行项目投资,所得收益在B公司与Y公司之间分配。经查询工商信息,B公司及其关联公司与Y公司在法律上并无关联关系,但其关联公司的股东等个人却以合伙人的身份多次参与Y公司的基金运作。

私募违规行为时有发生,而“失联私募”的频频出现,更是使投资者索赔无门,血本无归。

2015年9月,中国基金业协会建立起“失联(异常)”私募机构公示制度。截至2017年4月,协会协会共计公布了十三批、274家失联私募。

据记者梳理,这些失联私募大多数都有“前科”,多涉及非法集资、兑付危机、高管跑路等问题,例如上海炳恒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六宝(北京)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深圳金赛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望洲资产管理(上海)有限公司,上海巨玺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等。

以深圳金赛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2年前被爆出深陷兑付危机,募集资金涉嫌被挪用,法定代表人王维奇在2015年9月失踪。

2016年4月21日,国内P2P大型理财平台望洲财富爆出消息称,望洲集团、望洲财富董事长杨卫国失联,卷款约10亿元人民币。4天后,杨卫国“现身”朋友圈,称自己没有失联只是去旅游因此关掉了通讯。后期,公司成立了维权监督小组处理事务,警方以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对望洲集团立案调查。

另一家处于失联状态的上海炳恒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的股东包括苏国美、上海炳恒金融信息服务有限公司等,而苏国美正是2016年5月公告出现兑付危机的上海炳恒财富投资管理(集团)有限公司(简称“炳恒集团”)的总裁,上海炳恒金融信息服务有限公司也是炳恒集团的子公司。

按照炳恒集团发布的初步兑付方案,炳恒集团预计在2018年5月底之前完成所有客户的本金兑付,也就是说,在未来2年内完成兑付。不过,其旗下的上海炳恒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目前却处于“失联状态”。

私募违规行为屡禁不止、私募“一言不合”失联逃避责任,业内人士分析指出,面对私募行业的乱象,投资者还需提高风险识别能力,正确认识私募,远离非法集资的陷阱。

中国基金业协会也曾推出了投资者教育主题扑克牌,具体内容按照黑桃、方块、梅花、红桃四个花色分为四个主题:“保护自己”、“谨防骗局”、“学会提问”和“识别游说”。

基金业协会提醒,投资者投资私募基金要审慎查证,到协会公示平台核实管理人是否已依法备案登记;要持续关注,核实购买的私募产品是否已依法备案,做到”保护自己“。

另外,也要“学会提问”。在投资私募基金时,务必仔细阅读合同条款,询问基金管理机构收取哪些费用,如何收取,是否有收益分成,分成的基数和时间如何计算,计提方式是什么。如有数据查询需要,可至协会授权的私募基金数据查询检索手机平台“私募汇”APP了解更多信息。

最重要的一点则是“谨防骗局”。投资者应该警惕非法私募“年化收益30%-50%不再是梦想”、“保证固定收益8%”等号称保本保收益、高收益、无风险、稳赚不赔、赚钱才是硬道理的虚假宣传。

同时,由于行骗者通常“哪里有钱”就去哪——这意味着许多非法私募行骗对象是临近退休或者已经退休的老年人。“对父母不停地提醒就是孝与爱。”基金业协会表示。

最后一点则是要“识别游说”,警惕熟人心理,即在面对亲朋好友等熟人的推荐时,投资者往往出于对熟人的信任,不仔细查看格式化的基金合同,不仔细核查基金管理人和产品,造成损失。另外还有礼品陷阱,不少非法骗局通过发放免费礼品诱惑投资者,特别是是老年投资者。

而当投资者一旦发现违法违规问题,则需要收集保存证据,及时向监管部门投诉。

昨天,一个号称270亿规模的私募,跑路了…

私募基金是力哥平时几乎从不涉及的理财领域,因为单笔最低门槛100万,要求具有2年以上投资经历,且满足以下条件之一:

家庭金融净资产不低于300万元,家庭金融资产不低于500万元,近3年本人年均收入不低于40万元。

和咱普通老百姓关系实在有点远……

所以这事本来力哥不想说的,但说巧不巧,昨天下午,力哥正巧去浦东商城路办事,办到一半,工作群里就炸了:

“力哥,你现在是不是就在张杨路八佰伴附近啊,那边的上海银行出事了,快去看看啊!”

因为很近,跑去看了下。

我勒个去,银行里面都是穿蓝色制服的常规保安三步一岗,门口站着一排穿绿色迷彩服的紧急调派来维持秩序的保安,外围是警车和武警……

看,就是这条截图,昨天在网上传疯了——

P2P最近天雷滚滚,持续发酵,闹得人心惶惶,楼上这位颈部以上被截掉的蓝衣美眉,是嫌恐慌情绪还不够大,要把银行也拖下水吗?

虽然上海银行第一时间已出面辟谣,并向警方报案,但这年头,官方辟谣老百姓都是反着听的,所以力哥还是想来普知一下,帮大家理解这个“谣”辟得有木有道理。

首先,什么是“理财产品”?

在力哥的理解中,理财就是理生活,连职场、创业、人生规划都和理财能沾上边,更不要说股票、债券、基金、黄金、P2P、房产这些实打实的理财范畴内的投资了,在我眼里,都是一种理财产品。

但大部分没有接受过系统理财教育的普通老百姓眼里,房子是住的,车子是开的,股市是赌场,黄金是臭美用的……他们眼中的“理财产品”特指在银行买的保本保息的“银行理财产品”。

虽然从法律上说,现在银行理财产品也已不再保本保息,但一般人还是认准这个死理:我在银行柜台买的理财,就一定得是100%安全的,如果连国家开的银行都不可信,那我们还能相信谁?你们银行不就和网上那些骗子P2P一样了吗?

嗯,没错,很多人意识形态里,银行还都是“国家”开的,很多不懂也不碰P2P的人,下意识觉得所有P2P都是骗子……

然而上面截图里用了“理财基金”四个字,这“理财基金”又是什么鬼?

呃……严格意义上说,世界上不存在“理财基金”这个东西。

银行自家发行的理财,都叫“银行理财产品”。

银行代销的基金,分成公募和私募。

以投资方向和风险等级来划分,公募基金分成股票型、混合型、债券型和货币型四大类,进一步细分的特种基金就有很多了,力哥在《手把手教你玩转基金》这本书里有详细说明。

其中唯一和“理财基金”四个字能沾上一点点边的,是介于债基和货基之间的创新型基金——“短期理财基金”。

这类基金原来叫短债基金,流动性接近货基,收益率略高于货基,后来就都转型成短期理财基金,期限固定,和短期的银行理财产品差不多,没啥亮点。

但这次跑路的可是私募基金,和“理财基金”半点边挨不上。

那蓝衣美眉为啥要编造谣言呢?

因为蓝衣美眉自己买的私募跑路了,但私募这货太小众,而且都是富人专利,绝大部分吃瓜群众无痛感,但把它和门槛5万且过去8年100%没出现过坏账的银行理财产品相混淆,就能引起社会恐慌,从而引发高层关注。

人治国家,老百姓骨子里还是相信“青天大老爷为民做主啊”这套逻辑,觉得只有把事闹大,惊动D中央,才能更快更好解决问题……

在其他领域,这个套路或许还管点用,但在投资领域,基本没用,泛亚,e租宝,等等……

那“私募基金”又是什么呢?

简单说,公募基金是可以公开发行,可以线上销售,允许到处打广告的,门槛最低1分钱,管理相对更严格的一种投资基金形式。

私募基金则是只能私下发行,必须线下销售,不许公开打广告的,门槛最低100万,管理相对更宽松的一种投资基金形式。

但力哥觉得,私募和公募相比,真正最大的区别,在于“非标”

所谓标准化资产,是指在银行间体系或证交所体系内交易的资产,这两个体系里的投资和资金流转受到银保监会严格监管,在这两个体系内打转的资金,存在亏损可能,比如你买的股票跌了,你买的债券违约了,但不存在老板携款跑路的可能。

我们时而听到新闻说,银行工作人员私刻“萝卜章”伪造虚假理财产品(飞单),随后跑路。这钱就是转移到银行可监管的体系外,不管是被私人老板拿去炒股炒楼炒币,还是跑去澳门花天酒地输得精光,都完全无法被监控,也很难被追回。

所谓的非标资产,从资金监控角度看,和“萝卜章”没有本质区别,都很难监控。

最主要的非标资产形式,就是信托私募

当然,现在还要加上P2P。

既然是私募跑路了,为啥这锅要上海银行背呢?

我们还得从头捋一捋事件的来龙去脉。

这年头P2P跑路早就烂大街了,但这么大规模的私募跑路,还真稀奇,很多人纳闷:这是咋做到的呢?

这就得再细说私募基金分类了。

私募最主要分两大类,一类叫私募证券投资基金,一类叫私募股权投资基金。

虽然只要持牌合规在证监会备案,这两类基金都可以发行,但前者只能投资证交所体系内的标准化资产。

说白了,就是高配股民,可以用期货期权等各种工具,玩比较高大上的复杂投资策略(长短仓、市场中性、套利等等),但不管怎么玩,这钱都在股市里,银行作为托管方,能对资金100%监管,就算你路子再野,也只是high到爆仓而已,没办法把钱提出来跑路。

所以,徐翔、王亚伟这些所谓私募大佬,玩的就是这个。

但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又叫PE,投资的是未上市的公司股权或债权,未上市公司的操作空间就大得多,银行托管账户只是在基金募集时临时放钱的地方,成立后,基金要你把多少钱打到哪个公司账户,一般就直接打过去了,监管流于形式。

这次跑路的是规模庞大的“阜兴系”,实际控制人朱一栋。

阜兴帝国的钱主要是通过3个私募基金平台筹来的:意隆财富、西尚投资、郁泰投资,共发行150多只私募,其中多数都属于后面这类,这就给了朱一栋非常大的操作空间。

话说阜兴集团业务庞大,盘根错节,虽然这些私募从程序上看都是合规操作,但这钱实际上最终都投向了自家公司或关联公司。

用P2P雷潮中最令人胆颤心惊的两个字来形容,那就是“自融”

没错,把投资者的钱都放到自己口袋里打混账,鬼知道账面上给你看的那个投资项目背后到底是啥,理论上说,人家只要有心,随时可以携款跑路……

上个月唐小僧暴雷推倒骨牌后,再加上股市暴跌(据说拿钱炒股爆仓),导致意隆财富暴雷,朱一栋也跑了。

朱一栋失联后,中国基金业协会在7月13日发布了一则公告,但看得力哥差点一口老血吐出来——

最后那句话太逗了,人家老板都跑路了,你还让人家尽快回岗,如果人家要保护投资者权益,还会跑吗?

这就像你女票带着你的存折跟一个小白脸跑了,你跑网上发个《告女友书》,说我那么爱你,你怎么忍心抛弃我呢?赶快回来和我重修于好吧……

行业协会的公告就像个笑话,根本于事无补,那报案有用吗?

可惜,据说警方认为意隆财富是持牌正规机构,老板只是暂时失联,还不能定性为集资诈骗,所以还没正式立案。

百般无奈,总得找个背锅的吧,于是就想到去找托管银行要说法。

一查,发现阜兴系私募多半是上海银行托管的,所以目标锁定上海张杨路……

力哥也顺手在私募基金业协会查了查,发现的确如此——

托管托管,托付管理,你没把钱管好,让人家跑了,你得给我个说法吧?

那作为托管行,这锅是不是就得自己扛下来呢?

很可惜,无论是目前《基金法》的规定,还是证监会、基金业协会发布的相关文件,亦或是今年4月出台的“资管新规”中提出的“打破资管行业刚性兑付”的要求,都不支持这种诉求。

其中法律效应最高的《基金法》第36条第一款指出,基金托管人应当履行“安全保管基金财产”的职责。

但是《基金法》第2条又指出,本法只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公开或者非公开募集资金设立证券投资基金”。

注意,必须是证券投资基金,也就是公募基金或者是私募基金中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

换句话说,托管托管,托付管理,你没把钱管好,的确有责任,但私募股权除外。

所以在公募和私募证券投资基金中,银行作为第三方对资金进行托管,的确能起到至关重要的防火墙作用。基金操盘手发出操作指令,所有资金运作全部由银行完成, 做到投资操作和资金运作完全隔离。

但在私募股权基金中,所谓的托管,除了满足合规要求,白白给银行多赚一道托管费,真没什么卵用。

再说句露骨点的,银行说我一年就赚你0.01%托管费,你丫还要我兜底,脑子抽风了吧?

当然,不同银行,内部风控管理水平不同,对私募的资金去向审核要求也不同。

有些小银行,点收的少,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基本没怎么审核,要我咋弄就咋弄;有些比较负责的,还会仔细审一下,觉得没猫腻再把钱打出去。

但不管严不严,要是真遇到朱一栋这种财技高手,都没卵用。

从某种角度看,公募基金和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的托管,才是真托管。

私募股权的托管,可能比P2P的存管都不如。

现在不少已经上了存管的P2P也雷了,道理和这个私募巨雷一样,非标资产,存管行不可能像对公募基金管的那么严。

但那些P2P平台当初可是把上线存管作为平台实力和安全保障的重大背书而喜大普奔,到处宣传的啊,弄得很多小白以为只要上了存管,平台就安全了,以后就算有啥岔子,也有银行兜底……

力哥常说,别考验人性,人性往往经不住诱惑。

尤其是今天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在巨大利益面前,还能坚定信仰,毫不动摇的,真心没几个。

今天听来可能觉得匪夷所思,但是当年,连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也都出现过跑路。

所以用制度牢笼遏制人心之恶,用严刑峻法恐吓作恶的胆魄,要比不痛不痒地呼唤商人要“流着道德的血液”,管用得多。

前两年有个段子:富豪死于信托、中产死于非标理财、屌丝死于P2P,总有一款适合你。

现在有了新版本:胎儿华大,婴儿长生,幼儿三鹿,少年红黄蓝,青年现金贷,中年P2P,老年鸿茅药酒,总有一款特供等着你。

你说妈蛋,没法混下去了,老子要赶快攒够钱,全家移民!

但赚钱不易,为了尽快移民,你可能也会昧着良心干起伤天害理的事。

当你终于攒够了钱,交给移民中介之后,可能又一个大坑等着你……

今天说了这么多,归根到底一句话:

咱老百姓理财不容易,在天朝理财更不容易,出手前,务必擦亮眼睛,看懂了再下手。

因为无论P2P、私募还是信托,股票亦或房产,还是更高大上的海外投资,在天朝,想骗你的人,早就从张杨路一路排到南京路,一眼望不到头。

如果怎么也看不懂,那就不要碰,被通胀侵蚀,慢性自杀,也比血本无归,自寻死路强点吧。

中邮基金各种豪赌,任泽松四次碰壁

中邮基金的投资特点就是赌,喜欢重仓持有一只独门股。作为市场上有名的“机构散户”,中邮基金这次踩上了乐视这颗大雷。中邮基金旗下共7只产品持有乐视网,总计持股4100.23万股,占流动股3.22%。

而在在中邮7只“踩雷”乐视网的产品中,有6只是由中邮明星基金经理任泽松管理的,其中包括:中邮核心竞争力、中邮双动力、中邮战略新兴产业、中邮尊享一年定期、中邮信息产业、中邮绝对收益策略。

任泽松现任基金业绩情况

中邮基金成立于2006年5月8日,公司“出生”时恰逢第一轮大牛市前夕,次年中邮基金诞生了两只“百亿级”基金。不过随后几年中邮旗下基金业绩低迷,规模持续缩水,直到2013年任泽松夺得冠军后情况才有所改观。不过看这些业绩,对于明显基金经理任泽松而言,踩了这么多雷怕是难以解决了。

坑了老同学的私募基金经理跑路了

对于那些公募基金而言,如此大亏最多扣奖金。但是如果是私募基金经理,结局就是要么跑路要么跳楼。

在7月7日晚间,中基协公布了新一批失联名单,上海璞盈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璞盈投资)赫然列在第一位。“听说杨淋(璞盈投资法定代表人及总经理)联系不上了,但具体情况不是很清楚。”失联名单出来后,一名璞盈投资前员工表示。

第十四批失联私募机构的公告 来源:中基协官网

杨淋身上的标签有很多,其管理的一大笔资金都是来自于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工商管理硕士的同学,也乐意将一大笔钱交给其来打理。在同学眼里,这位上海交大中国私募证券研究中心理事,上海交大金融投资分会理事,北京福建商会总会副会长,上海福清商会副会长还是很有市场投资能力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公募基金会跑路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